数学课堂讨论范文

2024-07-20

数学课堂讨论范文(精选12篇)

数学课堂讨论 第1篇

新课标提倡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实施策略包含呈现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需要讨论;离开讨论,自主、合作、探究是无法进行的.讨论的问题、形式、层次等等组织、设计得好,确实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那么高中数学课堂到底应该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堂讨论呢?

一、组织要灵活多变

灵活的组织形式,能巧妙让所有的同学动起来;不一定非得四人小组,可以是两人小组,也可以是多个同学一组.同座位的同学讨论,他们之间没有距离感.如果两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到全班进行大组讨论交流,也可以让同学自由地讨论,前后左右的、跨行间的,都可以,留给一定的选择空间,更易于层次比较接近的同学透彻地讨论.如果需要大范围的讨论,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陈述观点.讨论需要平时进行大量训练,形成习惯,那么会越来越顺.

二、时间要拿捏得当

课堂上问题提出来以后,得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如要求学生思考半分钟,那么教室里是一片寂静,只有思维在高速运转,然后再小组讨论,这样经过严密思考的讨论才有内容,才有质量.如果是课外完成的问题要到课堂上来讨论,那么还应要求学生在材料方面有所准备.没有准备的讨论,那只能是临场发挥,仓促应战,必然是花架子,走过场;学生的思维不可能真正得到锻炼和发展,那也就背离了讨论的初衷.

三、目的要直观明确

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前,要明确组织讨论的目的.比如一个大的题目可以让它分解,让学生来讨论其中几个关键点.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时,应精心安排.一目了然的不安排;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课堂讨论后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笔者曾经听过这么一课,这位教师教的是导数的定义这一节,他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他在画过图之后想让学生了解割线逼近切线的思想,他这样发问:“大家在初中就知道什么是割线了吧,那么大家看这个图我们的割线和平均变化率有什么关系?那么我们再次看一下这个图,除了割线和平均变化率之间的联系,你还有什么发现呢?和我们本节的标题又有什么联系呢?给大家三分钟讨论一下,我请各小组出代表起来说.”这样的讨论目标明确,让学生有事可做,也会有所收获,分步进行讨论效果会很不错.

四、讨论要层次跌进

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讨论也应该向纵深发展.因为并不是一次讨论,一个问题的讨论就能解决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所以在围绕主问题的前提下,展开一连串的追问,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讨论,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分段函数的教学时,笔者先让大家讨论并计算了诸如邮局寄信、电信收费、出租车计价等问题,从特殊例子中建立感性认识,再过渡到一般的求值域、参数范围问题,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探究,效果明显.

五、评价要恰当及时

讨论的评价可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进行,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让学生自评或互评.教师评价,应公正公平,并且坚持赏识教育的原则,尽量肯定学生的优点,发现他们讨论中的闪光点,从投入的程度、发言的次数、讨论的质量、是否达成共识、是否有新的见解等方面来评价;也要指出他们讨论中的不足,以达到“完善教学过程,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互评,教给他们评价的方法、态度、项目、要求等;学生掌握要领之后,再练习.评价尽量在课堂进行,复杂的、一时解决不清的,则留到课后评价,让讨论继续深化下去.

六、教师要能放能收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就要把“小球”踢给学生,不能粘在自己手上,也不要表露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讨论过程中要不住地煽情,就是要激起学生展示的欲望.煽情的方法较多,通常以鼓励的方法为主,也可用鞭策挤兑的方法.发现讨论偏离了中心,教师要及时提醒、纠偏;出现冷场时,教师要善于分解主问题,善于提示,巧妙暗示.讨论还要注意放和收的度,时时要注意把握讨论的进程.当然,课堂讨论还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只有教师提高教育机智、教育艺术,学生的课堂讨论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讨论 第2篇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学生正是在这个阶段中最大限度的扩充着数学知识,提高着数学学习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所以,身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尽自己全力去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开创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取得教与学的双赢。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方法;得到进步;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45-01

学好数学不仅需要学生的勤奋努力,更需要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用力“不在多,而在巧”的道理。而对于数学学习来说,课堂效率是不容小觑的一部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作为教师,不但应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个人的学习方法提出指导改进的意见,更应该针对这方面进行适当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的开发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讲,从而做到更为高效的去学习数学、热爱数学。下面,我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提出如下几点讨论。

1.在课堂上做到理论知识与经典例题相结合,保证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吸收

数学的解题大部分依赖于解题方法的使用,只要学生能够选对正确的解题方法,那么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题这部分内容却恰恰是大部分学生都头痛的知识点。此时更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贯彻,引导学生发现解题中的常见的突破口,从而在考试中能够更大程度地节约答题的时间。做到这点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论知识与经典例题相结合进行授课。数学的理论知识是解题的基础,学生如果连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想要解对题目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对每个基本定义做到了然于心,才能够在解题中更为熟练的进行运用。而经典例题的讲解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套用到所见的题目之中,数学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一个小细节的不同,就会演变出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做到灵活的变通。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学做经典的例题,让学生更为清晰的看到教师是如何进行解题的,包括寻找题眼、确定解题方法等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教会学生解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真正融入进数学课堂中来

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优秀的课堂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很多学生潜意识里认为数学是困难的、枯燥的。从而内心中一直隐隐约约对数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没有充足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真正学好数学。教师应该针对这点进行教学上的改进,最基本的措施就是创建积极活跃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只有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更为积极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去,才能最大限度的吸收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教师创建优秀的课堂氛围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个人魅力,而且更应当钻研出相应的教学技巧。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一些与数学学科有关系的小故事、小笑话,调节课堂紧张的进度,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放松,从而更好的进行接下来的内容,对课堂的效率也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3.积极创新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更充分的能力提高

虽然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长期加以运用,学生会对课堂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倦心理,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毫无新意,学生课堂效率降低等等不良影响。依我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数学课堂的新鲜程度,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的对一些开放性课题进行讨论,对于开放性课题,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仅仅运用教师讲解的方法,学生很难对多种解题方法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通过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自由的交流彼此的思想,从别人的思维中得到灵感与创新思维,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加深学生的记忆程度,激发学生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彼此取长补短,得到应有的能力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积极的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使数学课堂得到创新,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是一种一举数得的方式。

4.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以求达到共同进步的成果

除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辅助,学生之间的互助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对学习进行辅助,以求达到共同提高的双赢局面。例如:可以让学生互相批改作业,一来可以让学生从对方的错误中得到认识,一种题目的错误方式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犯的错误又是有共性的,学生在批改作业的同时可以发现许多错误之处,让学生从这些错误中得到教训,避免自身在下次解题过程中犯同样的错误。二来数学中存在着“一体多解”的解题方式,即同一个题目具有多种方式的解答方法,通过批改作业,学生可以学习到多种多样的解题方式,从多种方式中得出总结,最终寻找到最简便又有效的解题方法,对学生本身是一件大有益处的事情。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一帮一”的辅助模式,由一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帮助一个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帮助过程中不断的巩固自身的能力与技巧,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可以学习对方学习中的优秀之处和优良的学习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成绩。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总体能力,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同时提升团结心理,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

5.重视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反馈,依据学生意见不断进行改进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的重视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反馈。由于年龄的差距和一定的代沟,教师对于课堂的感受往往与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获取学生对于课堂的意见,并且根据学生的意见及时对课堂模式、课堂进度等内容作出适合的改进,以求数学课堂能够最大限度的契合学生的需求,以便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和最高的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应该不断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仅要做学生的优秀师长,同时也要做学生最好的朋友,让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意见能说、敢说,并敢于对教师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有效策略 第3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讨论;创新;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72-01

新课标倡导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学生个性,课堂讨论在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对于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课堂学生在讨论中几乎不及题旨地说说笑笑,哄哄闹闹,看起来热热烈烈,实际上毫无收获。所以,要想使课堂讨论真正具有教学价值,必须对课堂讨论进行改革和创新。下面,我就谈谈在课堂实践中我所做的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 精选问题,营造讨论氛围

一般而言,讨论都是由问题引发的,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发讨论,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讨论,更不是所有的问题通过讨论都能收到实效。因此,我们必须选择那些能够激起多向思维,贴近学生生活,蕴涵创新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要使讨论达到效果,教师必须营造讨论的氛围,首先要精选具有一定的思考争辩性的讨论主题。事不辩不明,理不辩不清,倘若教师设计的题目留给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就能收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对于数学讨论来说,一般是选择一些容易混淆的教学概念,似是而非的教学问题,答案不唯一,解法多样的问题以及可能产生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其次要给学生的思维松绑,努力营造宽松、民主、激发矛盾的途径,引发学生的矛盾冲突和探究欲望,创设“愤”和“悱”的氛围,从而激发“讨论欲望”,让学生不吐不快。比如在教“梯形认识与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师提出:“你认识哪些图形?了解这些图形的哪些知识?不认识的图形你又想知道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积极动脑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看书,他们谈不懂的问题、谈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梯形横放时,两个底能不能叫左底和右底”;有的学生问:“计算梯形面积可不可以用割补法”;有的还说:“连一根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其面积计算公式很快就可以得出来了”;还有的说:“这个公式也可适用于矩形、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有重点的讨论:“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这种自学讨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质疑问难,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对所认识的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创新的思维驰骋于知识海洋。

二 明确要求,深化讨论结果

讨论是有目的的,因此要有明确的要求。在每一次讨论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提出时间要求,分组要求和纪律要求。分组要充分考虑中差学生的合理搭配,一般四至六人为一小组,小组成员间还要进行一定的分工,如设立组长、信息员、小组发言人等,以便在具体讨论时各司其责,这样的分工还可采取轮岗制,定期交换,充分体现每一个人的才能。讨论中教师要求学生增强民主意识和责任感,认真对待讨论,避免凑热闹,走过场的现象发生。组织讨论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学生展开讨论后,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把握火候,选择时机,进行启发、点拔、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例如:学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例题:“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为3:2,大豆和玉米各播种多少公顷?”我没有按例题提供的解题方法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结果学生得出了多种解题方法。接着,老师在肯定学生的每一种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这样,就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 适时参与,发挥主导作用

课堂讨论不是放羊,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讨论组,听取他们的讨论,必要时可以介入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巡视中要注意捕捉有用的信息,向其它小组传输,发挥各讨论小组之间的“对话中转站”的作用,激发组与组之间的讨论。例如:我在讲“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探究学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讨论后,个别小组汇报,当说到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其它小组的同学立即起来质疑:“你说的不对,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个迥然不同的结论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我趁机让学生围绕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相等时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即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树立了学生想获得更多知识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思考问题,巧于解决问题。

四 实施发展性评价,激发讨论热情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适度的鼓励性和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适当的课堂评价犹如催化剂,会使讨论渐趋热烈。在实际的操作中,就是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善待答错的学生,面对一个回答与答案大相径庭的學生,如果教师冷脸相对,批评讥讽,势必给学生泼一盆冷水,从头凉到脚,不仅他会丧失继续发言的勇气,连其他同学也会噤若寒蝉,如果教师循循善诱,加以鼓励,则一方面保护了这个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其他学生有表现自己的勇气,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来。注重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发展性的评价,才能使发言“后继有人”讨论才会“轰轰烈烈”。

数学课堂讨论 第4篇

首先, 课堂小组讨论曾几何时沦为“作秀”、“形式主义”的代名词。想办法“让课堂动起来”, 是没错的, 关键是教学形式与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真实而又有效。“为了互动而互动”、“为了活动而活动”,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设计出来的课堂讨论环节, 往往停留在表层, 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这种课堂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嘈杂一片, 实际上, 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 各自的观点也并没有交换和改变。有时候, 我们甚至看到, 有的老师刚布置完讨论环节, 没有进行必要的讲述和引导, 不到两分钟, 就要求同学起来分享讨论的成果, 学生一脸茫然。拘于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 小组讨论往往易流于形式, “吵”而不论, 甚至有的同学之间交流的问题与老师的提问毫无关联。类似这种的课堂讨论环节对课堂教学没有太大的帮助, 没有此环节可能效果会更好。

其次, 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机械而表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 结果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偏差。比如, 有的学生之间平时缺乏相互了解与必要的交流, 缺乏课堂小组讨论技巧和必要训练, 只是因为公开课需要而临时拼凑, 这样的互动结果可想而知。将课堂让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其实也并非课堂讨论这一种教学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而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由于单一教学方式的滥用, 学生逐步感到厌倦, 失去了参与讨论的激情与兴趣。结果课堂小组讨论, 有些同学懒得交流, 真正讨论的也寥寥无几, 大量教学时间被浪费, 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在大力倡导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较之传统的学习方式,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其突出优势的一面。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有利于通过相互帮助、相互交流, 汲取各自所需养分, 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为了让小组讨论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 课前我们需要对其做些必要的准备和深入地研究。

首先, 精心设计课堂讨论主题, 做到有的放矢。讨论主题是课堂讨论的关键。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都适合用讨论的教学方式, 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 更不能为了迎合时尚潮流去组织讨论。一旦确定, 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合适的讨论问题, 以确保讨论过程中,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用。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讨论主题时, 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实现。当然, 切忌讨论主题偏离重心、离题万里, 讨论次数过多导致随意性和形式化。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留给学生明确的思考方向。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去展开分析, 设问新颖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其次, 课前深入准备, 提高讨论质量。提高讨论质量, 课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课前准备是防止无效教学和低水平讨论的前提。课前准备应该是双向的, 既有老师的准备, 也有学生的准备。一方面, 要让课堂讨论发挥作用, 老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既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等都需要认真考虑, 因为讨论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还要对课堂讨论小组的构成进行综合考虑, 要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性别、能力、兴趣和成绩等差异。另一方面, 学生在课前也要做充分的准备。有效的小组讨论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 缺乏认真思考的过程, 就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学生要在课前根据讨论课题, 做好小组成员分工, 认真查阅相关资料, 梳理好发言纲要, 做好发言的准备。

最后, 讨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引领课堂发展方向。讨论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从过去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认知者,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并不等于教师放任不管、随波逐流。其实, 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辅助学生顺利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引领着课堂发展的方向。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 自然而恰当地引入讨论话题。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营造和掌控课堂氛围, 组织好课堂讨论的每个环节和步骤。另一方面, 当讨论陷入困境时, 教师要伺机而动打开局面, 启发学生思维。当讨论步入高潮, 尤其是出现争议或偏题时, 教师又要因势利导, 能将讨论拉回主题和引向纵深。最后总结时, 要做出一些针对性的点评, 肯定学生的同时, 引导学生发现不足之处, 分析原因, 让学生收获知识和明白道理, 使整个课堂讨论最后得到升华。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课堂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被更多地运用于课堂, 也逐渐成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课堂小组讨论有利于活跃课堂, 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有一点需要明确,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众多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中的一种, 我们还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去选择适合的方式和手段, 不能人云亦云, 盲目从众。况且, 良好的合作学习品质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反思, 不断地总结, 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数学课程标准.2011.

[3]刘凤翥.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演变.教育科学研究, 2001, (11) .

[4]黄志刚.新课程教学中“课堂讨论”的感悟与反思.教师, 2009, (04) .

数学课堂讨论 第5篇

(1)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每次小组讨论时,只有一部分学生参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观众的位置。

(2)学生讨论不充分、不深入。“形式主义”,“走过场”是课堂讨论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3)小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小组讨论时,学生往往是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之后就没事了,缺少组内合作能力,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不会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更不会把组内所有人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有一点是,小组讨论中回答问题的多,而能够主动提出问题的却很少。

(4)教师分组指导不到位。特别是分组讨论时,教师一般只是在各组中巡视,注重小组讨论的气氛较多,而对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是否有理解难度,是否有新的问题发现等却关注不够。另外,因为教师注重学生反馈交流时的几个优生的发言情况,而对部分学困生,过问不够,关注不够。

针对上述的问题,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的参与率,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发挥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的功能,使课堂小组讨论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我觉得可从这样开展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

一、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对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必须加以肯定,至于对与错,那是第二位的,课堂是允许学生争论的地方。

例如,有位老师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0没有倒数”这一知识点,教师通过假设0有倒数,并让学生找0的倒数,下面是部分学生的讨论的过程:

师:如果0有倒数,那么0的倒是什么呢?先请你们各自说说理由,如果你对别人的想法有意见,请在他说完后进行反驳。

生1:0乘0得0,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0=0,所以0与0不能互为倒数;

生3: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4:课本上告诉我们“0除外”,所以0没有倒数;

生5:“0除外”就是告诉我们,0不能像其他数一样只有一个倒数,应该是无数个,所以“0除外”;

生6:不对,课本上在倒数的意义中,为什么加“零除外“呢?“0除外”就是0没有倒数。

生2:那你能说说0没有倒数的理由。

生6:……

学生的争论更加热烈,教师没有让他们停下来,因为这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需要交流。这时,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我还能说理由,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0不能作为除数,所以0也不能作为分母,0如果有倒数,就是1/0,这是不成立的,所以0没有倒数。

教师心里十分清楚谁是谁非,但却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以鼓励的语气激励学生动脑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处理就为营造讨论的良好氛围。

二、要把握讨论的层次。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如果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如果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课堂讨论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那么,何时进行课堂讨论才恰当呢?

(1)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讨论。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出现意见不统一,这时安排讨论,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探索“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于有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已有知识经验,一部分学生会得出:个位上是0的数能被5整除;另一部分学生会得出:个位上是5的数能被5整除。这两个结论对吗?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结论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同学间讨论,发现这两个结论都对。那么,“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该怎样来概括呢?学生马上就会得出: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能被5整除。这样得到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掌握也更加牢固。

(2)在知识疑难处讨论。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会产生困难。教师如能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就能更容易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目标。如果在此时,能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则可以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例如,我校的张老师在上精品课DD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探索“商不变性质”时,是这样开展小组讨论的。张老师课前准备好小组讨论的学习内容,每人发一张学习纸,如图:

被除数000

除数4204080

⑴填好表格里面的商。

⑵仔细观察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⑶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吗?把它填在表格里。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很容易求出商,而在寻找“商不变性质”时会出现困难,这时就可以进行小组间同学互相交流,每个组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讨论的结果可以互相补充,记录员负责记录,组长维持活动的顺利进行,并总结组员的意见并归纳出“商不变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这是学生自学获得的知识,因此记忆会更加深刻。

(3)在解题策略上小组讨论。

有解决问题时,如果在策略的应用上展开小组讨论,自由争辩,呈现出不同解题过程的策略方法,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一道这样的题目:“果园里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数量关系:桃树的棵数+杏树的棵数=一共的棵数。这道例题有两个未知数,先设其中哪个量为X,这是与以前学过的求一个未知数不同之处。教师抓住这个解题的思路点,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怎么设未知数X?在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最后学生们得到两种设法,列出方程。一种设桃树有X棵,得方程X+3X=180;另一种设杏树有X棵,得方程X÷3+X=180。再次组织小组讨论:哪个方程便于解答?得出第一种设法为好。最后教师加以小结:在解这类应用题时,设一倍数为X时,解方程较为简便。

三、加强小组建设的指导。

小组不论成员有几个,也是个组织,只有加强小组建设,才能使小组活动有序,发挥整体优势,提高学习实效。

(1)设置小组长。小组长能组织好小组的讨论、操作、发言等活动,使小组活动有序进行。

(2)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明确,如:组长、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报告结论者。每个组员分工合作,才能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提高。

(3)讨论时间的调控。时间不足,往往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发言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则来不及思考。不少学生有这样一种心理,既然想不出或来不及想,不如不去想,干脆坐在那儿等待尖子生回答。

(4)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汇报衡量,既要注意对学习讨论过程的评价,又要注意对结果的评价。

数学课堂讨论的点滴体会 第6篇

关键词:讨论,“思维参与”,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跳一跳,能摘到”,“三会”, 两极分化。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現,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此老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讨论 第7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素质教育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和重视。在课堂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要阵地的基础上, 如何改善课堂的教学效率, 让学生能够在整个课堂中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数学素养便成为了我们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教学一定要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 采用丰富多样的、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改变传统教学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基础知识来获取新知识, 并且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从而顺利地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我认为, 想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引导和组织好学生的探索过程。

一、教师要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并不决定于这位教师在课堂中讲述多少的知识, 也不决定于教师讲述知识的本领, 而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鼓舞效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 是学生掌握和应用的环节, 教师只不过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极度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赞赏和喜爱。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的技术, 还要注重和学生情感之间的交流, 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眼神、动作或是语言来传达自己对学生的赏识和赞扬, 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灵深处的精神支柱, 促进学生不断地学习, 努力完成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确保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能够轻松地获取知识,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可见, 情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一定要善于利用情感因素来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 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知识的时候,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来判断几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然后再告诉学生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并且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样看起来在整个数学课堂中教师似乎总是将知识咀嚼好了传授给学生, 这样学生虽然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来获取知识, 但是却不能够体会到概念和性质的形成过程,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用。针对这种现状, 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课堂中, 我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绘制了很多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有的形状大小相同但是所处的位置不同。还有一些无论是形状、大小、位置都不同, 首先我让学生仔细、认真地观察这些三角形, 然后将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分类, 最后我总结, 引导学生将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归纳为一类, 并让他们为此取一个名称 (全等三角形) 。当概念顺利地被学生探索出来之后, 我便十分欣喜地夸赞学生, 鼓励和表扬他们, 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探索结果。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自信心。为下一次的探索做好准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而且能够在数学课堂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初中数学教学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 让学生学习的状态处于十分积极和主动的阶段。这样, 学生才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探索及获取新知识。教师的这种方式就是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十分亢奋的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1. 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有确定的努力方向, 能够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当学生接受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之后, 就会把此目标视为自己的学习任务, 从而自觉地开展各种探索活动, 争取最快、最有效地获取知识。而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事先并不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只是听着教师一步一步的讲解, 这样就不会激励学生的兴趣, 导致学生以昏昏欲睡的状态度过了整个课堂, 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利用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果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欲望和兴趣, 教师的教学计划就会十分顺利地开展和完成, 就会让数学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情境和问题来激励和培养。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多提一些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 用问题牵引着学生处于十分积极和主动的学习状态。

3. 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传统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始终处于“要我学”的学习理念中, 可是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也就是最叛逆的年龄阶段, 这种硬性的学习控制法会让他们越来越反感, 学生逐渐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教育改革之后,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能力来获取新知识, 让学生的学习观念得到及时的转变, 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为此, 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 努力为学生创设比较和谐、自由的合作探索环境,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充满信心地积极探索和学习, 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真正高效率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组织策略 第8篇

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环节的组织是要讲究策略的。如果课堂讨论环节组织得不好的话, 那么学生讨论的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 甚至于课堂秩序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反之, 如果课堂讨论环节组织得好的话, 那么学生就能够沿着教师设定的方向, 围绕既定的目标进行思维的碰撞直至解决了疑难问题。那么, 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组织呢?

一、课堂讨论时机的把握

要组织小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讨论时机的把握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什么时候才是课堂讨论的最佳时机呢?简单说来, 课堂讨论的最佳时机就是从教学内容上最需要学生通过讨论来辨析疑惑, 有值得讨论的地方。从时间点上来看, 讨论的时间通常是在课堂的中间环节, 因为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师生要共同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在进行课堂讨论时,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与此同时, 小学数学教师还要注意选准讨论的问题, 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设计成把学生分成是正反两方, 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辨论。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讨论中有效地培养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 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个性,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 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的时候, 我先让学生自己剪出了一个大圆, 然后再要求他们用剪刀把圆剪切拼接成一个长方形。当教学进行到这个环节的时候, 我意识到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要到来了。所以我当机立断地布置学生进行了如下讨论: (1) 圆经过剪切拼接成一个长方形后, 它的长和宽与圆有什么关系? (2) 剪出来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比较有什么关系? (3) 能不能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进一步推导圆的面积?正是因为有了我在教学关键点上的设疑, 有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充分讨论, 使得原本抽象难懂, 困扰着学生的教学疑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二、课堂讨论问题的设置

小学数学课堂讨论能够完成教师预定的目标和学生参与讨论的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热情参与讨论, 真正做到了不同思维的交融, 并且能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那么, 我们就可以说这样的课堂讨论是有效的。反过来, 如果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 课堂的讨论变成个别优秀生的“专属舞台”, 绝大多数的学生只不过是课堂的看客。那么, 我们就可以说这样的课堂讨论是无效的。所以说, 学生能否真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想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首先要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教师应该避免提过于简单的或者是无效的问题, 比如, 要求学生回答“对不对”或者是“行不行”等封闭性的问题。相反地, 教师应该多从启发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角度, 多提些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能触发他们思维深入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 从某种角度来说, 问题设计得好, 课堂讨论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比如, 有一位小学数学教学能手就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 应该怎么切才能分得公平呢?请同学们仔细考虑一下。请注意, 回答得越好越快的同学可有奖励哦!”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学生的讨论热情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讨论效果也就理所当然地差不到哪里去。

三、课堂讨论结果的呈现

好比一棵树有开花就要有结果的过程, 课堂讨论进行得热烈有效也还是要有学生讨论结果的呈现的。如果学生讨论得热烈且有了不俗的结果的话, 教师没有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那么学生是会觉得很遗憾的。久而久之, 学生讨论的热情是会受到挫伤的。所以, 聪明的教师是会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是合作成果的。此外, 学生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的时候可能会受到来自其他同学或是学习小组的质疑, 而这样的质疑恰恰是对他们思维的一种完善或是补充, 这样的过程对他们的数学思维的缜密、数学逻辑的完善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学生对于课堂讨论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形式多样的, 这一点是可以由学生自身来选择决定的。学生呈现讨论结果的方式越是多样化, 课堂的氛围就越是活跃, 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越容易被调动起来, 学习兴趣就越容易高涨。当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已经形成这样的态势的话, 相信这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一件特别轻松、愉悦的事情, 而相对应的教学效果也将是令人非常满意的。

总之,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更好地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突破, 理想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话是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做好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的工作的。学生课堂讨论工作组织的效果好不好是由组织的策略决定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讨论的组织时是要注意课堂讨论时机的把握、课堂讨论问题的设置和课堂讨论结果的呈现三个方面的问题的。

参考文献

[1]王敏新.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育, 2005.

[2]王绪牛.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教学模式.才智, 2009.

[3]陈美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1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讨论 第9篇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讨论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仍然是以教师教学为主, 学生很少自己表达意见, 仍然在延续传统的教学。 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前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使得有些教师不能将教学目标进行更好的定位, 使教学行为失去了一定的准则。 有的教师尽管能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互动, 但是在课上所进行问题大多数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 问题比较简单, 对学生的学习提高并不明显, 长期下来,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占用的时间比较多, 使得学生学习会比较疲惫, 这样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效率并不高, 甚至有些学生对数学恐惧和厌烦。 如果学生总是处在比较疲劳的状态, 整天都是忙于考试和作业, 那么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厌烦数学这门课程, 降低小学数学的学习水平。

二、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讨论注意事项

(一) 课堂讨论要明确目的和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 讨论的重点并不是讨论的结果怎样, 而是要能传授给学生多样化的讨论方法, 使学生养成课堂讨论的习惯和方法,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讨论的目的和要求, 对为学生提出的问题, 以及在什么时候进行讨论要做到心中有数, 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了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进行讨论时, 应该选择难度系数适中, 符合学生能力的题目。

(二) 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作引导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课堂讨论提出的问题应该以学生的思维想法为教学的中心。 但是, 当很多学生在学习认识上存在偏差时, 教师就应该抓住时机, 利用它来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不出来, 教师也不能穷追猛打, 不能嘲笑学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解答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展开, 在和学生讨论时候, 能有出色的表现。

三、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

(一) 创设教学情境, 合作交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 很多学生对教师都存在胆怯的心理。 如果学生发言时出现了错误, 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指责, 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违纪, 也要本着尊重学生尊严的目的, 在课后和学生谈心, 找出原因。 另外, 在课堂氛围的营造过程中, 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 这样会影响课堂的气氛, 使学生产生恐惧, 甚至出现厌学心理。 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 是取得高效课堂的基础。 因此, 课堂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现在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通常情况下,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将教师事先设置的问题讨论出来, 要求同桌之间进行讲解, 如果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 将这些问题放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二) 创设探究式问题, 创新讨论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讨论中, 应该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变化。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可以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产生质疑。 同时, 探究式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学生常有问题就会常思考, 常思考就会进行创新。 这样的教学, 可以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时, 可以做到问题应该大小得当, 多少适宜, 难度适中;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紧扣教学目标, 还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技巧, 留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此外, 指导式讨论、自助式讨论以及分组讨论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的主要形式。 这些讨论形式能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来思考, 最终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 三) 优化课堂教学评价,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该采取肯定和表扬的态度, 使学生能体验学习的快乐, 增加自信心。 尤其是当学生解决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教师要加大赞赏, 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 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其关键就是要优化课堂的教学评价,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制定学生评价的标准时,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 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等各方面加以评价, 以达到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

总而言之,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和学生的一项活动, 是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是学生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的过程, 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改善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中, 一定要注重对课堂教学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进行问题探索。 此外, 教师还要采取适当措施, 设计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讨论一定能够达到更好的状态, 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率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高低, 而课堂教学讨论是提升教学的重要部分, 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讨论进行了阐述, 希望能给相关教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讨论

参考文献

提高数学课堂讨论实效性的思考 第10篇

一、讨论前注重思考

讨论的内容通常是教材的关键处或学生的疑难处, 是每节课的重点或难点, 学生要发表有一定见地的意见, 需要在讨论前作一个深入的思考, 这样才能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如果教师在课一开始就安排学生进行讨论, 当然也可以得出最后的结论,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讨论的深度和效果自然就要大打折扣。高质量的讨论来源于高质量的思考, 教师应在讨论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考空间。

比如教学《平均分》时, 出示这样的题目:有8个苹果, 请你把它分给2个小朋友, 怎么分合理些?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 解决这样的问题不太容易, 需要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分析比较之后才能得出结论。而这个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学生给出了这样几种可能的分法:

题中第四种分法两个小朋友分得一样多, 因此比较合理些, 这样, 不仅进行了品德教育, 而且“平均分”概念的引入也水到渠成。很显然, 没有学生的思维参与, 讨论是不可能取得这种效果的。

组织讨论前的思考应注意:思考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要便于学生操作, 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思考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既要让学生思维开放, 又要便于讨论时解决问题;思考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不要作过多的提示或插语, 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思考的时间要留足, 否则学生思维不到位, 讨论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二、讨论时注重交流

课堂讨论十分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灵感的迸发。但在教学实践中, 课堂讨论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语言单调, 只会陈述结果而无法阐明理由;讨论时热闹而有些杂乱, 争先恐后却又各执一词, 无法有效组织交流、反馈;讨论时一边倒, 一旦得出答案, 便不愿再深入探索。这些现象都说明, 给了学生讨论的机会, 学生却未必会讨论, 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讨论的方法:

1. 学会倾听。

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自高自大, 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否则会影响别人语意的正确表述, 也不利于健康、有序的讨论。

2. 学会交流。

对于自己提出的意见要阐述清楚理由, 如我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是这样的, 对于别人的意见, 基本同意的要予以补充, 不明白的要予以质疑, 观念不同的要指出问题所在, 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引导, 促进共同发展。

3. 学会引伸。

讨论要针对不同情况, 从不同角度展开。在学生理解困难时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方法多样时讨论思路的多样性和思维的全面性等。

三、讨论后注重反思

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通过自身的内在活动来实现的, 讨论后对讨论中所涉及的思想方法、过程等作一回顾和总结, 实质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获取, 主动发展的过程。从教学系统论角度来看, 讨论是输出信息 (发言) 、吸收信息 (倾听) , 讨论后的反思则是信息的反馈和内化, 有利于知识的优化和系统。如教学:279+4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组织讨论时有以下几种答案: (1) 直接竖式计算结果; (2) 279+42=280+42-1=322-1=321; (3) 279+42=279+40+2=319+2=321; (4) 279+42= (279+1) + (42-1) =280+41=321。讨论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反思:谁的做法最简便?为什么?自己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解答这一类的题目应注意些什么?以促进思维优化和简缩。

再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 学生通过移拼的方法, 主动探索、讨论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时, 引导学生反思:今天的学习中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是如何运用的?在其他情况下是否可用呢?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 在反思时定可触类旁通, 找出其他的转化方法: (1) 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的一半 (如图1) S△=a×b÷2; (2) 把三角形折叠成两个相同的长方形, 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2倍 (如图2) , S△= (a÷2) × (h÷2) ×2=a×h÷4×2=ah÷2。这样, 学生不仅认识到转化思想的重要性, 而且拓展了思维空间, 认识得到了深化, 讨论落到了实处。

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课堂讨论;策略;活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积极创设有效的课堂讨论氛围,又要抓住讨论的层次,加强小组讨论组织的建设。这样学生学得的知识,才能有较深刻的记忆,才能在小组讨论中增长新知识,开阔思路,发挥小学生的创造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课堂讨论策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呢?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要精心选择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是围绕主题展开的。在课堂讨论前教师应先给出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共同讨论,使他们的讨论“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课堂讨论选择的内容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善问、巧问,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因此我们在选择讨论的内容时,应该选择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想要了解的,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认知易混淆点以及学生思维的深化点和拓展点。讨论的问题必须富有知识结构和思维内涵,而且难易要适当。太难了,学生只能望题兴叹,讨论不起来;太容易了,一下子就得出共识,这种问题也没有讨论的必要。

二、讨论的时间要充裕

何时开始讨论、结束讨论,很多时候还围绕着教师的“教”转。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的问题设计得很好,学生兴趣也浓,如果学生的思维刚刚打开,老师往往会为了赶时间,就草草结束,结果学生不但不能尽兴,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课堂讨论的参与率要高

大家都知道,在平时的小组讨论时,往往只有一部分学生参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观众的位置,这是不正常的。因为在讨论中如果让程度好的学生抢先大声地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程度差一点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没有参与、发表意见的机会,因此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讨论,实际上只是表面的“热闹”。

四、学生讨论要充分、要深入

“形式主义”“走过场”是课堂讨论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小组讨论活动之后的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吻合,在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将自己所希望的结论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甚至有的教师还趁机安排好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序,使原汁原味的探究活动失真,学生也失去了真正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权利。

五、讨论要有现实性,甚至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

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

我班有48名师生去参观科技展览馆,门票每张10元,满50张8折优惠,怎样买最合适?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如下解法:(1)10×48=480(元);(2)10×50×80%=400(元);

哪种买票方式最好,既省钱,又使他人得到实惠?这样使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六、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有导向性

要引导学生发言,并围绕问题进行。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如“如果让你回答,你选哪一种?”“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够鼓励学生发言,使学生广开思路。

七、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友好合作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往往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引导学生以友好合作的方式对待争议与矛盾,让成员都明确争论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始终保持小组与小组、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的良好风尚。

总之,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讨论之我见 第12篇

课堂讨论与讲课不同, 讨论是双向的。如果说讲课是向学生传递知识, 那么讨论则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学习, 并允许学生提出疑问, 进行探究、做出反应, 进而获取知识。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 没有现成的条框可照搬, 必须独立思考、归纳、分析、表达, 所以讨论时, 往往容易跑题、目的不明、语无伦次。针对讨论的这一特点, 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讨论的功能和作用, 确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就必须先对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1. 教师对讨论问题的提出, 既要避免过于抽象, 又要难易适度, 使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兴趣, 从而积极参与。

教师组织讨论时, 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哪些难点、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总之, 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胸有成竹。只有明确了讨论的目标, 才能设计出好的论题、选择正确的讨论方法;才能从实际出发, 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控制讨论过程, 不至于任马游江;才能做到既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又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 不仅会降低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甚至会扼杀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 泯灭他们思维的火花,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

2. 启发与诱导相结合, 从提出问题到讨论问题的全过程, 教师的作用大多是适时调控、巧妙诱导, 并适时参与。

一方面要使讨论题富于启发性, 才能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另一方面, 当讨论展开以后, 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 及时把握时机, 对学生进行“诱”和“导”, 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防止学生提出的问题之间联系不紧、跨度过大、脱离了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 不利于讨论的进行和问题的解决。教师要灵活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递进, 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 逼近核心问题, 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3. 在课堂讨论中, 要使每个学生能够无拘无束, 畅所欲言, 真正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教师必须创造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讨论氛围。一方面教师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 避免流露出对学生评价意见的赞赏或反对, 尽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另一方面,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进行分析、引导, 并予以更正。但是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 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上一篇:不良事件监测下一篇:二妙散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