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24-05-20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选11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1篇

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新中国成立以来, 社会主义发展存在许多方面的缺陷, 这些缺陷仅通过经济的发展是无法完全解决的, 应该更多通过非经济领域的发展。非经济领域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文化。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数量上绩效还不错, 但质量上不容乐观。鸦片战争时期我国GDP就已经排名第一, 但是我们的GDP主要是靠茶叶等来提高的, 而大英帝国虽然GDP只排名第六, 但是他们是以蒸汽机, 航海为主。后来大英帝国之所以能打败大清帝国,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清帝国文化的落后。我国的茶叶等传统产业文化技术含量不是很高, 但是英国的文化发展就很快, 他们凭借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遥遥领先。再来看我国的贸易, 我国贸易数额在世界经济贸易总数分布中不高。我们大部分的产品是“made in china”, 不是“made by china”, 更少的是“created by china”。虽然我国的产品大部分价廉物美, 可是质量不高。中国的品牌很少, 估计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的中国品牌也就是青岛啤酒等少数几个。从上述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我们应该通过增强软实力来提高经济, 也就是通过文化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社会的发展。

提高国民素质也需要提高文化。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是主流价值观混乱, 精神层面的问题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大国的成长不仅在经济上要发展 (硬实力) , 更重要的是需要软实力的发展。。苏联过于重视硬实力, 忽略了软实力。苏联是重工业和军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殊不知苏维埃是靠软实力建立起来的, 然而苏联建立起来之后主要发展硬实力去了, 丢了软实力。土崩瓦解是因为没有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找到平衡。因此苏联的解体这样看来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并且是其必然会走的道路。既然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 有强大的文化发展脉络, 那么我们应把这种强大的资源变成一种真正的软实力—文化。

文化资源不能得到良好的转化就会变成历史和民族的负担。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是一种悲哀, 因为她不会真正使用自己的文化, 不会把这种文化变成生命力, 最终只能使得文化变成垃圾。那么只有把文化优秀的东西变成有活力有生命的东西, 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平衡发展的大国, 才不会变成我们上述提到过的大国成长的历史周期律 (殖民扩张到最后的土崩瓦解) 。然而可悲的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的中国不善于使用这种文化使它变成软实力。关于我们的文化, 有两种文化主义。第一种是文化致富主义, 我们大家以此为骄傲, 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个历史非常悠久的文化资源大国, 事实上也是如此, 然而这种思想却转化为了一种文化自负, 文化自负会导致目光短浅, 进而形成一种文化保险主义。还有一种是中国文化自卑主义, 中国的文化自卑始于鸦片战争。自卑也会导致文化的保守, 更多的是造成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都不可能实现中国文化的自觉。没有实现中国文化的自觉就不可能形成中国文化的自强。只有注重了文化软实力的大国才能永远地走下去, 中国不是崛起的问题, 是要成为大国的问题, 再加上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那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对待历史继承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

如何对待文化是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问题。第一步是整理国库, 整理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只是我们传承的太少我们知道的太少。比如说古村落, 家谱这些传统的文化可能都被大家遗漏了, 从哪里来的我们不清楚, 我们需要通过整理和梳理, 让好的东西传承下来, 整理之后要实现文化再造。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这些都是外国给中国扣上的帽子, 我们大部分都是在回复西方的话语, 我们没有真正的传承体系, 因此出现了断裂, 特别优秀的东西没有传承下来, 没有建立自己的优秀谱系。所有的话语是建立在学科体系上的。学者有学科体系, 学者要善于吸收外部来的文化。中国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走到今天, 吸收外来文化, 吸收了新鲜血液, 优化了文化基因。我们这样做可以增强中国的话语能力, 中国人的话语权。之所以很多国家领导人去外访问的时候要用自己的语言, 这也是相同的道理。一个国家的文化要有生命力和成长力, 其中创新就是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和成长力的重要力量。我们在对待文化的时候还需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文化创新, 以建设核心价值为主, 我们有义务为文化的历史长河做一点贡献, 这样做才能发展我国的先进文化。

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 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 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在前进道路上, 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新世纪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变化。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 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 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坚定理想信念。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 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改革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其中,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 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规模实力不断提升, 市场主体日渐壮大, 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 正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以新的视角认识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以更有力的措施推动文化产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 紧紧扣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为核心, 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 加大推进力度、提高质量效益、实现跨越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参考文献

[1]赵振华.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边界在哪[N].解放日报, 2012-12-20.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2篇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在新形势下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涵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其核心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只有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文化挑战。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目标任务,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催人奋进。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3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主义基石

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进一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群众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课题。

一、群众文化的演进和提升,是全部文化的历史,先进文化最深厚根源在人民大众之中

群众文化是相对于专业文化以外的、群众创造和参与的文化活动。人民创造了文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工作者把群众创造的一切文化内容归纳、提升、凝炼为有规则的形式,其中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人民群众自由、平等地创造文化,在文化活动中体现文化民主,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与诉求。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所获得的,不仅是简单的精神愉悦,而且要表达对生命和人格的文化认同,表達人民自己的文化尊严。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崭新的生活和理想,让群众的文化追求,成为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群众的需求,群众的创造,群众的表达,成为文化成长的主流。党提出要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要义之一就是,把文化发展的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基点上,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集纳、上升、融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

二、群众文化丰富和延续着民族文化审美意识,创造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发展力量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来都是崇高的。真、善、美永远是人民群众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造就了当代群众进取向上的面貌,精神和文化追求绚丽多彩,思想和情感表达丰富多样,欣赏和喜好倾向崇高和美。正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表达、喜好,造就了今天文化发展的丰厚土壤,开辟了艺术成长的无限空间。群众文化是大众审美的文化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美,在提升和丰富思想精神世界的过程中观照美。群众的文化活动是美的重要载体,是集体审美的自觉呈现。蕴含在群众文化中的原始美,是艺术美的根基。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创造美、捕捉美,赋予艺术美以灵魂与生命。每个历史时期的群众文化代表着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期待,决定着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时代审美价值取向的文化,是代表人民意志的主流文化。此外,群众文化的审美取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人类以民族的方式存在,在劳动和文化实践中形成民族特色鲜明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深深镌刻着生动的民族图腾与民族印记,塑造了群众文化的灵魂。民族审美的同一性,让群众文化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心灵家园。民族审美的多样性,使群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姿。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倾向,在当代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得以丰富体现,在后世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不断繁衍流传,成为先进文化发展的不绝动力。

三、群众文化是孕育·滋润专业文化的丰厚土壤,提供着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专业文化从丰富专业文化从丰富的群众文化中产生,无论多么精致的文艺形式,追根溯源,一定来自群众的原始创造。没有群众文化的淬炼积累,不会有精彩的专业文化形式。在群众文化中浸润成长并脱颖而出的文艺人才,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群众文化是培育优秀文艺作品的沃土,文艺史上无数经典之作萌芽于群众文化之中。没有众多的群众自创作品的披沙拣金,就难有艺术精品的诞生。虽然经过千万年的历练淘洗,众多精致的文艺形式已远离了群众原始创造,众多的艺术经典与群众文化作品相比有了文野之分,今天的文艺人才也多从专业艺术学校产生,但是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源流之分依然不能颠倒。诗歌由民歌出,小说由白话出,美声是经过改造的“原生态”,各种各样的舞蹈提炼民间的美的创造。深入开展普及群众文化活动是为专业艺术生产提供基础、资源和强大保障,是从源头抓起,保证优秀文艺作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4篇

关键词:先进文化,高校文化,文化功能,校园环境

一、文化内涵

(一) 文化的含义、特点。

1. 文化含义。

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形态、精神生产的成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文化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主体自身的一切活动和成果的总和。

2. 文化的特点。

文化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 具有人化的形式。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东西, 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类的。第二,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文化具有人化的形式, 但只有当这种人化的形式对社会有意义的时候, 才真正具有文化的意义。第三, 具有多样的形态。

(二) 文化的类型、关系。

1. 文化的类型。

文化的类型一般来说有三种:一是物质文化;二是行为文化又称制度文化;三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通常被称为“文化的表层结构”, 是文化的各层面中极易变化的部分;制度文化通常被称为“文化的中层结构”, 它是文化中最权威的因素, 规定着文化整体的性质;精神文化通常被称为“文化的深层结构”, 它最为保守, 是文化的各层面中极难变化的部分, 是文化成为类型的灵魂。

2. 三种类型文化各自的关系。

物质文化决定和制约着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于文化形态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体现着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 是区别不同文化的依据;制度文化特别是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又对精神文化起着巨大的规范作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文化圈”或“文化场”。

二、弘扬中国先进文化

(一) 先进文化的含义。

先进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的、健康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 是引导人们积极向上, 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积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

(二) 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 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

(三) 中国先进文化的特征。

一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二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三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是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 同时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积极进行了文化创新, 是不断发展和繁荣着的先进文化。四是吸收和借鉴了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三、深刻认识高校的文化功能, 推进高校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党中央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也向高校这一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高校是文化的辐射源、助推器和孵化器。

高校作为探索学术和真理的神圣殿堂、文化创新和知识传承的基地、培育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其文化、精神的培育对于社会文化繁荣、学校改革发展和更好发挥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文化是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助推器。

高校作为文化的历史产物及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 通过知识传播和文化创新, 担负着无可替代的文化使命。因为高校在语言及文化研究等方面具备先天的优势。

2. 高校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孵化器。

高校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发展观, 在培养本领过硬的专门人才的同时, 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 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正如有学者所言:“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不是课程, 而是氛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而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 而是感悟文化精神、沐浴文化传统, 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

(二) 引领社会文化, 首先要发展、繁荣高校文化。

文化是现代大学生存发展的根本, 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 大学文化建设, 至少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体现在办学理念上。

办什么样的大学, 如何办这样的大学, 既是大学办学的基本要旨, 也是大学文化特色的本质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头脑, 鼓励青年学生争做社会文明标兵。

2. 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载体是教师, 尤其是大师。要牢固树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 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

3. 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上。

大学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每个学生身上, 实现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影响效果。引导青年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 大力倡导学术科研。

4. 体现在学校制度设计上。

校风、教风、学风是学校文化的体现, 在一定程度上, 是大学制度导向、规范的结果。

5. 体现在校园风貌上。

大学建筑、绿化、雕塑、标识等, 都是大学文化的展示。大学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凝练文化底蕴, 注重形态中所蕴含的文化, 体现学校文脉的延续性, 体现学校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教育青年学生甘于奉献,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三) 校园文化的内容体现在校园精神上。

校园精神应体现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与与时俱进相结合的精神。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摒弃糟粕, 立足现实, 勇于实践, 锐意创新。二是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大力倡导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为基本内涵, 以求真为目标, 以创新为灵魂的科学精神;又要高扬尊重人的价值, 注重人的精神生活, 以求善求美为目标, 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努力做到两者的统一共存, 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三是民主开放与追求创新相结合的精神。追求社会民主和校园民主的进步;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这一本质;崇尚人的自主、自由、平等和社会公平、公正, 提倡对人的尊严的尊重, 强调在真理面前、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追求大学的法治与制度创新, 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四是道德情操与审美鉴赏相结合的精神。五是学习方法与实践做事相结合的精神。六是个性发展与和谐相处相结合的精神。和谐人需要和谐学校来培养, 和谐学校必须有和谐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以差异个性为前提的, 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需要建设大学的个性文化。应该建设多样化的大学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每所大学都应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让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陶文昭.美国软霸权的警示[J].时事报告, 2008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心得体会 第5篇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为中国梦实现凝聚强大中国力量。

一方面,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上下一心、英勇奋战,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到一线,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这种强大的凝聚力以及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进一步地激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也让中华儿女树立起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这就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疫情形势的发展,很多曾经给中国捐助过的国家在医疗物资、诊疗经验等方面向中国提出了援助请求,“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必要的援助”,“投桃报李”、共同战“疫”就是中国给出的答复,这种在全球抗“疫”中彰显出来的大国担当及大国力量,都扎扎实实地树立起了一个大国应该有的国家形象,这也不同程度地让全球中华儿女建立起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比如说,会表现为对不利于祖国发展的“言论”进行理性批判,这同样也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情感归属。

中华民族是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的所有民族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统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是一个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种意义在全球抗“疫”中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真切。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国各地中华儿女秉持和发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秀传统,明知征途有险阻,越是艰险越向前,纷纷逆行而上奔赴疫情严重地区支援,不怕牺牲、攻坚克难,这种山川异域、与子同袍的“家国”“天下”观念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前提下共同抗击疫情,在疫情发生之初,世界各地华人华侨、中国留学生大批量捐赠物资回国,一时间,中华民族的力量表现为“全世界的口罩都被运往中国了”,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告急”,中国人民遍布世界各地,面临着不同的困难,中国让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知道,有中国在,他们永远都有家。团结一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来的一股强大力量,这些都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凝聚思想共识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重要道路,疫情大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正是因为这条道路,抗击疫情中华儿女充满信心,正是有了这条道路,中国在全球战“疫”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并成为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做贡献的中坚力量。这是一条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道路,抗击疫情,党中央坚持全国一盘棋,抓关键、找重点,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拿出巨大的魄力果断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依法防控、变革创新,阻击疫情、稳定发展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是中华儿女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底气所在。这是一条人民创造历史、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道路,抗击疫情,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疫情防控中人民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无论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医务工作者、人民子弟兵、志愿者、爱心人士,还是火速建造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设者、劳动者,亦或是情系祖国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抗“疫”城墙,人民力量的激发就源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第6篇

一、从性质上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

“文化”一词, 在我国古代是“文治”和“教化”的总称。《易经》中说:“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指的就是通过伦理道德来指导人的行动, 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古代相比, 今天我们所讲的“文化”, 其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 文化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 指的就是广义的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 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法律宗教等等。本文所探讨的文化问题,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与政治、经济相对应的文化建设问题,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化。对于什么是“先进文化”, 人们在认识上有这样几种误区:一是有些人把先进文化等同于西方文化, 对其趋之若鹜;二是有些人把先进文化等同于文化趋新, 认为什么流行什么就先进;三是有些人把先进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 厚古薄今;四是有些人把先进文化等同于人们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 认为什么有市场什么就先进。而实际上我们所讲“先进文化”, 必须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从性质上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就是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法律宗教等等, 都要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而不是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否则, 不论其贴上任何标签, 都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苏联搞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 放弃了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导致思想混乱, 最终走向了解体。中外历史经验教训证明, 在文化宣传上如果污蔑甚至反对社会主义制度, 在文化建设上如果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全党和全国人民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就会导致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举措。

二、从历史方位上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三个面向”的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 这里的“三个面向”, 标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处的历史方位。“面向现代化”, 就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 为社会全面现代化服务, 同时也要求文化建设自身也要实现现代化。“面向世界”, 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 具有世界眼光, 体现时代精神, 在广泛汲取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 也向世界展示我国文化建设的突出成就。“面向未来”, 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向前看, 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目标, 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在文化领域, 可谓种类繁多, 光是各种文化的定义就有四百多种, 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有:政治文化、法律文化、行政文化、组织文化、管理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伦理文化;本土文化、外来文化、海洋文化、流域文化、山地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产业文化、行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媒介文化、广告文化、出版文化;地域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官德文化、艺德文化、师德文化、武德文化等等, 而称得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必须是站在“三个面向”的历史方位, 具有“三个面向”的时代感, 否则, 不论其多么标榜有文化品味, 都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从特征上看, 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印度国父甘地有一句名言:“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 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文化”, 就是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又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既要广泛吸取外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又要充分显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也是“科学的文化”, 就是要驱散愚昧和迷信的阴霾, 用理性的火炬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还是“大众的文化”, 表现在她来自于人民群众, 服务于人民群众, 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 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农民艺术家赵本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就是他始终认为, 是东北这片黑土地给了他创作灵感, 是东北人民给了他艺术的智慧。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了哪里都得到热烈欢迎, 就是因为他们上矿山、下油田、进工厂、到农村, 把艺术带给了人民, 也从人民中汲取了发展艺术的力量。

摘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从性质上看, 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从历史方位上看, 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从特征上看, 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高举先进文化大旗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7篇

关键词:文化工作,和谐社会

一、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按中办、国办27号文件明确指出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办事:“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 调整资源配置, 深化体制改革,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笔者认为:这方面迫切要求县乡镇主要领导人能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中办、国办精神的高度出发, 能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 切实关注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 对文化站的人财物运作实行全方位的改革, 对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干部公开招聘、竞选, 引入竞争机制,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对资产管理上, 可按照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运行“公有民营制”“股份合作制”“目标责任制”等模式进行运行, 其中尤以“股份合作制”最为适合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 通过股份经营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 吸收社会经济成份共同投资兴办、投资人参与管理的运行机制, 既搞活文化又减轻政府的财力负担。

二、强化大局意识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工作者, 笔者认为:解决自身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强化自己的政治意识、阵地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及参与意识等。文化站工作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 和群众联系最紧密, 贴得最近。“位卑未敢忘忧国”, 要从国家稳定、发展的大局来对待和做好文化工作, 要积极参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切实发挥好自己的功能和作用, 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深切认识到:在思想文化阵地、先进文化不去占领, 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会去占领。文化站要充分发挥图书室、活动室等文化阵地作用, 积极引导群众读书学习。开展文化科技中心户的创建和完善工作, 加强与宣传、科技、法制、教育、卫生、计生、税务、工商等社会职能部门和企业经济部门的密切联系, 把文化活动与时事政策宣传、普法宣传、经贸、旅游、科技培训等各种活动结合起来, 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参与中求繁荣、求效益, 在参与中显示价值和活力。同时, 整合文化资源, 拓展服务渠道, 增加服务内容, 改善服务方式, 要为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三、积极开展活动

活动是文化的生命。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是文化站工作的切入点。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 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即使受经济困难的制约, 在做好阵地内日常工作的同时, 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阵地外文化活动:一是紧抓节日契机搞活动。可以开展春节前为敬老院、烈军属写春联上门, 参加献爱心、送温暖, 春节期间举办迎春书画展、象棋、扑克、乒乓球赛、有奖猜谜、地方戏曲演出等;“五四”期间可举行青年歌手卡拉OK比赛;“六一”可以参与学校搞少儿文艺节目汇演;“七一”可以搞一次党的基础知识竞赛等。二是与部门单位紧密配合搞活动。吸引企事业单位冠名赞助有关文化活动, 努力创造“双赢”局面。另外, 如工商的“3·15”、国土“6·25”、安全生产宣传月、生育文化进万家等, 都是文化站展示职能的大好舞台。三是围绕乡镇中心工作搞活动, 大力开展以招商引资、劳务输出、农业科技培训、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宣传活动, 经常演出一些自编自演的贴合实际、服务大局, 既让领导满意, 又让群众喜欢的文艺节目, 增强文化站服务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能力。四是服务群众搞活动。文化站要紧密团结和依靠地方文艺团体和小分队, 经常性地给予指导和协调, 帮助解决困难, 促使地方文艺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在此基础上, 努力开展送戏、送电影等文化下乡、下村活动。与人民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五是超前谋划搞活动。每年文化站都要及早拿出方案, 适时举办一至二次大型文化广场活动, 以此打响品牌。对此, 要尽早谋划, 拿出预算方案上报地方党委、政府, 尽可能多争取活动资金, 增添文化发展后劲。六是参与全局搞活动, 可以与本地区友好, 友邻乡镇适时举办一些联谊文化活动。邀请双方的主要领导参加, 以此增强乡镇间的友谊, 同时也为领导的相互交流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四、提升思想素质

先进文化促进铁路企业发展 第8篇

铁路企业文化体现了铁路企业的管理理念, 更展现了铁路企业的创新实践。铁路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实践中产生、发业展, 同时又反作用于铁路企业的实践。创建先进的铁路企业文化, 并以此促进铁路企业发展, 需要将理念和实发践紧密结合, 用理念指导实践, 用实践提升理念。

创建先进的铁路企业文化, 必须注意以下两展点:一是服务一个轴心。就是服务于铁路企业发展战略。创建铁路企业文化的目的是提升理念、优化管理, 提高铁路企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齐心协力推进铁路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铁路企业文化必须紧紧围绕铁路企业发展战略这个轴心, 而不是游离或背离这个轴心。那种脱离铁路企业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 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二是完成五项任务。既要在“道、魂、形、本、标”上下功夫。“道”, 即讲求经营之道。企业经营管理要谋道, 用什么“道”从事经营管理活动, 开展市场竞争, 是企业经营中重要的战略思想。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让全体职工认同、理解、热爱、实践企业的经营之道, 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魂”, 即培育企业精神。培育具有特色的企业精神, 既能激励职工积极向上, 又能规范企业和职工行为, 提高职工和企业素质。“形”, 即塑造企业形象。这是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在社会上塑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是企业需要通过识别系统展示给社会的外在形象, 包括产品、服务、环境、队伍、人际关系、社会公德、公益事业等。企业形象是企业经营之道和企业精神的外在表现。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品牌战略, 是一项系统工程。“本”, 即提升企业素质。企业应该致力于以人为本, 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增强企业竞争力, 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标”, 即实现企业目标。企业目标不仅是指某些经济指标, 一个好的企业发展目标, 对培养企业的创造能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 都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 就是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越来越重要和紧迫。特别是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后, 铁路企业货运和客运票价已跟上市场变化, 服务意识加强, 企业文化也进入最兴旺时期。太原铁道报作为优秀内刊成为太原铁路局职工企业文化的窗口, 作用更大。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我国社会转型对企业的客观要求, 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对企业的必然要求, 更重要的是,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宝贵的无形资产,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 企业文化具有内在和外在的导向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创新作用、辐射作用和凝聚作用。企业要加快发展, 必须建立健全先进的企业文化, 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整合协调职工的思想行为;用共同的行为准则保证职工个人行为与企业行为的协调性;用共同的经营理念保证职工的行为目的与企业发展目标的统一性。

用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第9篇

解决企业文化的核心问题

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现象的研究很多, 文化的定义也很多, 但是说到最后, 大家认同的一点, 就是一个文化体系的核心, 它的全部实质, 最终就是一套价值观念体系。文化有很多内容, 其中有非价值观念性质的, 如知识、科学、技术, 这些是不因人而异的, 而是全世界、全人类都一致的。而价值和价值观念则是因人而异的、主体性的。对于一个文化体系来讲, 虽然有价值的方面和非价值的方面, 但是价值的方面应该是代表性的、主导的方面。因此解决价值和价值观念的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文化体系来说都是核心的实质的问题。

对于个人来讲, 价值观念的主体性是指它反映和造就一个人的精神品格。一个人的品格怎么样, 不是看他有多少学问, 而是看他内心的价值定位怎么样, 他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 他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一个企事业来说, 它的价值观念反映企业自身内外部价值关系的结构和状态, 从而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式和选择特征, 形成了企业自身特有的精神面貌, 作为“内因”而决定着企业生存发展的兴衰成败。

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价值和价值观念, 是与企业的生命和命运一体的, 或者说, 企业的生命和命运是与企业的价值和价值观念一体的。在学理上, 我们一般把“价值”和“价值观念”两个词区别开来:“价值”是指客观的利益关系, 现实的责权利关系结构, 它的秩序和规则, 这些叫做客观的价值关系;而人们主观上怎么认识这种关系?怎么对待这种关系?主观上希望搞成什么样子?以什么为理想和目标等, 这些主观上的意识和观念, 则叫做“价值观念”。

价值和价值观念之间, 应该是价值体系决定价值观念体系, 价值观念体系反映和引导价值体系。这些年来, 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就是怎样通过改革把价值体系理顺, 在这个过程中同步形成和提升价值观念。所以, 价值观念的凝练和提升, 与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建设不是两回事儿, 不是互相外在、互不搭界地各弄一摊, 不是直接就价值观念谈价值观念。必须把企业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存在、企业的使命、企业的地位、企业的生命前途放在一起, 把与这个有关的核心的东西抓住, 才算是抓住了核心价值, 对它有了自觉认识和提升, 才算形成了核心价值观。

一般说来, 企业的自我定位 (学术上讲是主体定位) , 核心在于企业知道自己是谁、不是谁?自己有什么权利, 有什么责任?自己和他人 (企业、国家、社会) 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解决了这个主体定位的问题, 就是解决了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

企业价值的两个维度

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一个企业的自我定位, 而企业的自我定位所依据的是企业在社会价值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企业要追求自己的价值实现, 那么它要追求的有哪些价值呢?

从理论上说, 任何一个主体的价值关系, 说到底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术上叫做“社会价值”的方面, 即企业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做什么贡献。企业享有的一些权利, 能够支配一些公共资源, 聚集一些人才, 那么它支配这些东西要做什么?要为社会贡献什么?这一点决定它在社会上的价值, 就叫做企业的社会价值。

企业为社会提供的有形和无形的一切成果, 包括产品、服务和企业的文化影响、政治影响、经济效益等等, 企业为社会所提供的一切构成企业的社会价值。企业的发展就要追求它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这是理所当然的。当然, 企业的社会价值不仅仅是经济价值。企业的精神面貌、企业的思想文化, 也是企业为社会的贡献, 也是它的社会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说来, 企业能够为社会提供和贡献的价值, 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比如, 一个好的企业为同行企业培育了很多技术人才, 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很多好的党政干部, 培养了很多道德高尚的职工, 这些职工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良好的、稳定的、带头的作用等等, 这些也都是贡献。当然, 第一位的贡献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工作, 这些是“企业的社会价值”。

另一个是“企业的自我价值”。企业能够为自己创造什么价值, 这是企业的自我价值。企业从社会得到什么, 是“社会对企业的价值”, 是他人对你的价值, 不是“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指企业靠自己的努力, 靠自己的建设发展, 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 能够自己满足自己、提升自己。

同时, 企业的成败跟企业全体职工的命运息息相关, 一个企业越是能给他自己的职工提供更多的满足和提升的机会, 让大家的收入增加、福利增加、文化丰富、越会使职工有安全感、幸福感、成就感, 这是企业发展中的自我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看到, 凡是好的企业, 它的员工都非常自信, 为自己的企业而自豪, 员工与自己的企业共命运的责任感、权利感很充分。达到这样的状态, 更是企业自我生命力的最大源泉。

总之, 企业的主体定位、核心价值的定位, 就是要落实为对企业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有清醒的、彻底的、统一的、一以贯之的理解和把握, 并且把它贯彻落实到实践中, 成为切切实实的企业行为方式, 成为企业思想感情的中心、企业行为的特点和风格, 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具有价值创新的可持续动力。

企业价值的两个维度之间的统一与和谐, 是实现深度引领、推进企业价值最大化方面的关键。这两个价值要能够统一起来。事实上, 企业的自我价值是企业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企业必须能够首先维持自己的生存, 使所有就业的职工找到发挥自己作用的空间和条件, 使企业站立起来, 首先实现自我价值, 才能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使社会价值更大化。可见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有些具体表现也是分不开的。比方说, 企业雇佣了多少工人, 职工在你的企业内就是你主体的一部分, 你满足职工的要求, 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这本身是企业自我的价值;但是对国家和社会来讲, 解决了多少就业的问题, 这也同时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所以, 从外部来看很难截然分开, 我想也不必截然分开。重要的是, 我们认识到这两个方向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任何一个主体的主体定位都是它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核心。我们还是要学习贯彻好十八大精神, 像习近平同志讲的那样, 进一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通过解决好企业主体的定位来解决好核心价值观的定位, 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定位和展开, 来推动整个企业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第10篇

关键词:先进文化 民族文化 外来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75-01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厚重的人文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的先人以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和恢弘气度,在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洪流中,保持了自己的个性与特征,凸显出独特的魅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这一伟大战略目标,大大的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凝聚起推动文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开启了迈向文化强国的时代步伐。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文化体系、大众文化体系建设融入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人民是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把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和热情创作做为文化兴盛的根本力量,这就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注重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文化发展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国的根本。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血脉和灵魂,同时,文化又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比文化的影响更深刻、更持久。在当今社会,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突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更是取决于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又不断丰富着文化的内涵,不断加深人们对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理解过程,这就为文化产品的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素材。文化又是科技进步的母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人们利用高科技作为载体,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文化的表现力。“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将会产生新的产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支点。“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统一、相互协调,从而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因为科技创新与文化的融合发展,直接催生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并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文化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经济、产业、产品体现出文化的优秀品格,经济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才能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国防不断壮大、社会全面进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才能形成与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实力。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国的保证。

建先进职工文化促公司和谐发展 第11篇

加强职工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 是工会组织肩负的重要责任。近年来,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始终牢固坚持“企业以员工为本、员工以企业为家”的理念, 积极发挥工会组织优势, 从加强先进职工文化建设入手, 想职工所想, 急职工所急, 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暖人心、稳人心, 着力构建职工精神家园, 促进统一企业文化落地, 充分发挥先进职工文化激励人、感染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 激发广大职工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凝心聚力促发展, 实现了公司与职工的和谐共赢发展。

打造文体品牌

打造文体品牌, 倡导“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理念。国网山东电力突出群众性、行业特点、文化艺术特性, 每两年举办一次文化体育节, 打造文化体育品牌。自1996年至今, 公司职工文化体育节已至第十届。

文化体育节期间, 公司坚持重在基层、重在普及、重在参与, 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组织开展广大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 让每一名职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公司举办的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赏心悦目, 职工健康生活方式活动周、足球联赛、游泳比赛等一系列体育活动健身益心, 广大职工人人参与, 人人受益, 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 促进了公司和谐发展。整合公司资源, 成立文化体育联合会, 下设十大文体协会, 各协会以活动为载体, 以人才培养为己任, 为发展和活跃公司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搭建交流平台

搭建交流平台, 激发职工创新创效建功建家的活力。国网山东电力创办并改版工会“职工之家”网页, 构建了集形象宣传、信息发布、才艺展示、职工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网络平台, 为传播职工文化信息、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拓展了学习交流空间。

以“职工之家”网页为载体, “喜气洋洋迎新春”职工文化展示、“拥抱春天, 书香国网”职工读书征文活动、“聚焦班组建设, 记录先模风采”主题摄影大赛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和“光与影”“翰墨林”“读书味”“格子趣”栏目的月赛、季赛、年赛得到广大职工的踊跃参与, 涌现出一大批精品佳作。将群众性创新作为公司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不断丰富创新活动内容, 引导广大职工做“不仅要有力量, 还要有智慧、有技术, 能发明、会创新”的当代工人, 公司系统形成了浓郁的创新氛围, 为职工创新提供了丰厚肥沃的土壤。

把创新工作室作为职工技术创新的第一平台, 落实《创新工作室管理细则》, 全面推行创新工作室“创新+实训”模式, 强化“创新创效、实训实践、传承传播、成长成才”四大功能, 为职工搭建学习交流、施展才华、提升技能的综合性平台。目前公司已建成创新工作室284个, 2个工作室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12个工作室被授予“山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把创新激励的重点放到实践应用上, 建立创新成果评审、展示、生产和推广一体化平台, 由过去“谁创新、谁应用”转变为“我创新、大家用”, 极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 公司系统涌现出一大批职工技术创新优秀人才, 取得了一大批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

加强人文关怀

加强人文关怀, 帮扶慰问实现“三个全覆盖”。国网山东电力认真落实《困难职工帮扶管理办法》, 建立困难职工帮扶常态运行机制, 发挥彩虹爱心基金会作用, 重点开展了“送温暖”“迎峰度夏”“金秋助学”等品牌活动, 及时对特困职工、大病困难职工提供了救助。

贯彻落实省总工会“惠员工程”, 着眼于更好地满足职工需求, 加快推进“工会会员服务卡”发放工作, 深入开展困难职工、困难职工子女等情况调研, 健全完善困难职工档案。在广大工会干部的精心组织下, “迎峰度夏慰问”实现一线职工慰问全覆盖, “金秋助学”实现困难职工子女救助全覆盖, “送温暖”实现特困职工帮扶全覆盖, 确保了最急需的职工能够得到慰问救助, 切实把企业的关心关怀送到职工心中, 使“工会会员服务卡”真正成为了工会与会员的“连心卡”、普惠全体会员的“爱心卡”。

上一篇:微课的设计理念下一篇:信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