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方位词范文

2024-05-19

空间方位词范文(精选6篇)

空间方位词 第1篇

[上-下]概念方位词指高于或低于某个参考点的位置, 而且参考点与这个位置基本上在同一垂直于地面的垂线上或在该垂线两边附近。也就是说垂直的概念和它推导出来的高低概念是使用[上-下]概念的先决条件。人类的正常姿势和人类自身身体构造的不对称性为人类感知垂直的概念提供了物质和心理的条件。

[上-下]概念是人类经验产生出的最基本的方位范畴之一, 是人类理解和组织很多概念的基础。英汉两种语言对[上-下]概念的认知基本相同, 只是两种语言的特性不同导致英汉所选用的[上-下]方位词的词性及含义略有不同。本文以空间的角度对两种语言的[上-下]方位词作简略的对比。

空间概念

[上-下]概念的基本意义是表达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关系, 包括分离关系和接触关系。

1. 分离关系

如下图所示:

物体B位于物体A之上, 而物体C则位于物体A之下。此时表达的是分离关系, 物体B在参考物A之上, 但不是紧贴着的。英语对应“上”有两个介词above及over, 但表达的情况不同, over表示垂直的关系, 而above则表示一般的“高于”, 不一定是垂直的关系;英语对应“下”也有两个介词below和under, 当物体C处于参照物A“底面”的投影范围内时, 是一般的“低于”, 英语用below来描述这种关系, 表示垂直的“在下”关系时英语用under。汉语则不分垂直与否, 只要“高于”, 就用介词“上”表达;反之, “低于”的情况就用介词“下”。

这主要是因为英语是屈折型语言, 有形态变化, 结构形式相对固定, 在空间方位表示上要相对严格和系统, 而汉语是一种概括性很强的语言。

2. 接触关系

如下图所示:

以上是物体B直接放在参照物A上, 是接触关系或附着关系, 英语用介词on对应, 因为英语的on强调的是“面”, 如float on the sea (浮在海面) , 汉语表示为“在……上”, 此时英汉表达一致;物体C在参照物A的正下方, 并且没有间隙, 英语用介词beneath, 汉语表示为“在……下”。例如:A.That book on the desk is an atlas.B.桌上的那本书是地图册。

因此, 英汉[上-下]方位词在表达接触关系时, 可以总结为:

英语:on (上) beneath (下) <==>汉语:上—下

由此可见,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现这种附着关系时都采用了“上—下”关系。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 汉语仅用了“上”和“下”来表示[上-下]的空间概念, 而英语用介词above, over, on, under, below, beneath等来表示这一垂直方向的空间关系, 即[上-下]概念。

3. 英汉[上-下]方位词表示身体部位及自然现象方面的相同点及差异

(1) 英汉[上-下]方位词表示身体部位

例如:upper/lower arm upper/lower limbs upper/lower jaw

上臂/下臂上肢/下肢上颚/下颚

由于[上-下]概念最基本的意义是表示空间位置, 因此在以上表示身体部位[上-下]关系的空间方位词里, “上—下”方位词与表示器官类名词组合, “上”表示该器官位置的高处, “下”表示该器官位置的低处。英语倾向于使用表示“位置较高/较低”的形容词upper/lower, 这是由[上-下]的垂直关系决定的。汉语所选用的词的词性不同, 仍为介词“上”和“下”。但《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也说“上”表示“位置高”, “下”表示“位置低”, 此时, “上—下”在用法上类似形容词。英汉[上-下]方位词在表示身体部位时, 可以总结为:英语:形容词upper/lower+器官名词<==>汉语:方位词上/下+器官名词。

(2) 英汉[上-下]方位词表示自然现象

例如:upper/lower reaches upward slope/down hill path

上流/下流上坡路/下坡路

在表示自然现象的空间方位中, 英语的情况比较复杂。表示“江河”类时, 英语倾向于用up (向上) 及比较级upper表示距离上“较远的”, 相反意义的词汇则采用反义词lower;而在“上坡路”、“上风”等中, 英语出现了词尾—ward (向/朝/往) , 与up/down等组合, 所指事物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上空”中英语采用具有垂直性的介词over;“上弦”、“下弦”中, 英语采用表示顺序的形容词中first (首先的) 、last (最后的) 来对应汉语中的“上”、“下”。汉语仍用类似形容词的[上-下]概念贯穿, 表达处所的高低。英语表自然现象的方位词有四种表示方法, 而汉语仍沿用上/下的表示方法, 这也体现出英语要细致严格, 汉语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结语

空间方位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的无数范畴和关系中的一种, 但是在对世界的认知中却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中所用的表达形式体现了人对空间关系的朴素的认识, 本文以英汉语言中的[上-下]方位词为主要研究对象, 运用对比的方法从空间上进行了描述, 但对[上-下]方位词在其他方面及其他方位词的用法未作探讨。

摘要:本文以英汉[上-下]方位词为研究对象, 从空间概念进行对比研究, 讨论两种语言在[上-下]方面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上,下,空间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3]齐沪扬.汉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7.

[4]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5]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6]周国光, 王葆华.儿童句式发展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空间方位词 第2篇

活动设计意图:

空间方面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让幼儿通过游戏去自由探索空间方位的神秘,我就结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以下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

活动目标:

1、掌握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方位。

2、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教师和幼儿在课前玩过辨别左右的游戏。

2、物质准备:课件、音乐、一个鼓、七块田格软垫。

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

1、提问:小动物它们在什么地方?某某小动物在房子的什么位置?

幼儿回答;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左上边,右上边,左下边,右下边。

2、小动物藏在什么地方呢?

幼儿回答;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左上边,右上边,左下边,右下边。

二、游戏:跳房子请一个幼儿进行示范,教师讲解。

先简单逐渐过度到难的。

三、身体的四肢方位游戏:

边出示课件教师边讲解。

幼儿、看课件听音乐游戏。

四、小结:

空间方位有:上下,前后,左右,中间,里外,老师编了活动空间方位的游戏我们到外面去玩。

活动反思:

1、孩子们对活动很感兴趣,他们还很投入到活动中。他们都能积极举手发言,还能用完整的话来回答。不过幼儿对辨别空间方位上还不大了解还得继续培养和巩固。活动开展的时间有点长。以后我会吸取更多的教学方法争取上的更好。

提问:

①这张大纸上有4个小格子,有两个格子在上边,两个格子在下边。

谁能说说,哪两个颜色格子在上边?哪两个颜色的格子在下边?

②还可以有另一种说法其中有两个格子在左边,两个格子在右边。谁能说说,哪两个颜色格子在左边?哪两个颜色的格子在右边?

③如果我想说其中一个小格子我应该怎么说?(说对一个方位,教师出示汉字表示正确)引导幼儿说出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方位。

玩游戏《我来找》对刚才的了解的.四个方位进行巩固。

出示作业纸,完成连线。

2、出示小房子,引出小兔子。

”兔子要搬新家“边说边操作教具,出示4只卡通兔子头图片。固定在大田格纸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小格子里。

引导幼儿分别说出这4只兔子住在哪个格子里?

提问:小黑兔住在哪个格子里呢?小红兔?小黄兔?小蓝兔?

引导幼儿把4只兔子都说到。

3、教师让小兔子到邻居家做客,说出”从……到……“。

”小兔子想和朋友们一起玩,所以要去邻居家做客……"请小朋友到前面边说从……到……边操作。

4、教师出示4张数字卡片,引导幼儿用黑、黄、灰、白兔子分别代表数字2、3、5、6。

提问:有一天,兔子们去拔萝卜,黑兔拔了2个萝卜,黄兔拔了3个萝卜,灰兔拔了5个萝卜,白兔拔了6个萝卜。那么老师手里的卡片应该怎么摆呢?

教师引导幼儿到前边把卡片八到4个格子里。

5、教师引导幼儿用不同颜色的兔子代表不同的数字,出两个数相加的加法题。

提问:现在老师用兔子代表数字给你们出题,看你们会不会算。黑兔和白兔拔了几个萝卜?教师变换不同数字让幼儿练习几次。

6、教师可引导幼儿出类似的题目,展示出来让大家算。

活动小结活动前,在玩分辨左右的游戏中,幼儿对左右已有一定的已知经验,所以在完成目标认识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方位上还是比较简单的。

空间方位词 第3篇

第一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玩滑梯的小朋友在哪里

组合式滑梯的结构中可呈现上下、里外、前后等空间方位,这些都是小班空间方位的学习内容。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是既有直觉行动性,又有具体形象性,滑滑梯活动有助于他们全方位感知和体验上下、里外、前后等空间方位。

我设计了游戏“滑梯躲猫猫”,幼儿扮小猫自由地躲藏在滑梯的不同位置,教师扮猫妈妈寻找小猫,猫妈妈找到小猫后问:“你躲在哪里?”小猫要用方位词表述自己躲藏的位置,如有的答:“我躲在滑梯的上面。”有的答:“我躲在洞洞(滑梯的通道)的里面。”有的则答:“我躲在窗户(滑梯中的窗口)的后面。”这个游戏幼儿百玩不厌,有效地帮助他们感知和掌握了相关空间方位的含义。

滑滑梯活动中我常常引导幼儿排队,然后让幼儿说一说小朋友们是在滑梯的上面还是下面,说一说谁在自己的前面谁在自己的后面,说一说××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活动中幼儿从滑梯不同方向的阶梯、滑道上上下下,他们所处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我借机不时地引导幼儿用方位词表述自己的位置,让幼儿在真实环境中亲身体验空间的位置,积累空间方位的经验,形成初步的方位感。

第二步:搭建平台,深入理解——影像中的小朋友在哪里

在滑滑梯活动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方位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幼儿认知以客体为中心的空间方位。为了帮助幼儿顺利地从自我中心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去认知空间方位,我借助了滑滑梯活动的实况视频。在幼儿滑滑梯的过程中,我请配班教师摄像,重点录制幼儿依次排队和在滑梯各个位置活动的视频。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里,我组织幼儿观看视频,将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知,从三维的立体空间转移到二维的平面视频影像画面中。由于视频中的画面是动态的,幼儿借助人物运动的方向,比较容易判断出其中的上下、前后方位关系。面对视频中的画面,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空间位置,如自己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谁在自己的前面谁在自己的后面(以自己为中心),逐步过渡到引导幼儿说一说××小朋友的前面是谁后面又是谁(以客体为中心)。进一步巩固对“上下、里外、前后”空间方位的认知和方位词的掌握。

一段时间后,我改变了播放视频的方式,将视频快进并暂停在一个画面上,让幼儿判断静止的平面图像中自己和同伴的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关系。由于有了看动态视频的经验,大部分幼儿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表述,个别幼儿判断错误时,我就点播放键,使该画面变成动态的,幼儿很快能从人物活动的方向,判断出其中的空间方位关系。

第三步:基于经验,迁移提升——照片里的小朋友在哪里

经过前期的两步曲,我与孩子们终于走到第三步——感知二维平面中客体的空间方位。我用照相机拍摄幼儿滑滑梯的情景,将照片一张张地展示出来,引导幼儿观察静止的照片,辨别出自己和同伴之间的方位关系,并用相应的方位词表述。如请幼儿比一比、说一说照片上的小朋友,谁在上谁在下,谁在前谁在后,谁在里谁在外。借助前面丰富的感知经验,幼儿基本能正确地辨别照片中不同人物的空间方位。

空间方位词 第4篇

关键词:上/下,空间隐喻,意象图

一、认知语言学中的空间隐喻观

Lakoff&Johnson曾统计,我们语言中约有70%的表达方式是源于隐喻的。可见隐喻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新的语言及意义由此产生。空间隐喻作为最基础的隐喻,它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根植于我们的物理和文化经验。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物理和文化经验,因此空间隐喻也会存在差异。Lakoff&Johnson对隐喻进行了分类,分别为:结构性隐喻概念、方位性隐喻概念和实体性隐喻概念。其中,方位性隐喻,即空间隐喻是指许多概念被组织成一个和空间方位有关的完整的概念系统,当我们把空间关系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时,就形成了空间隐喻,如把事物的性质、数量、状态等的抽象变化类同于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移变化。Lakoff&Johnson认为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image schema metaphor),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将空间域的具体的意象概念投射到抽象的目标域上,在这一过程中,空间意象及其内在的逻辑都被保留下来。

关于意象图式,Lakoff&Turer将其定义为:“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1989:99-100)。Langacker在《认知语法理论》中指出,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trajector,TR)、陆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构成,表现的是主体与陆标之间的某种静态或动态的不对称关系,TR是这一不对称关系中的主体,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LM为参照物,为主体的方位提供参照,TR经过的路线称为PATH(1987:143-146)。“上”、“下”和“up”、“down”都是意象图式,描绘的是动体以横坐标为陆标,沿纵坐标而运动。“上”、“下”和“up”、“down”的拓展隐喻义就是基于以上的图式而形成的。英汉在表达“上/下”源域时,由于两民族的大脑神经网络构建,生理组织和生理反射基本相同,且不同民族对现实世界有着类似的看法和感受,使得英汉方位词空间隐喻的认知对比具有可行性,并可揭示出在相似背景下的差异性。

二、英汉“上/下”空间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

方位词上、下作为人们最初认知的空间概念之一,根源于人对空间的身体体验,事物处于较高的位置为上方,反之则下方。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以“上下”为源域通过隐喻映射到时间、社会等级和数量等非空间概念领域。本文根据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的概括,重点对比分析英汉方位词空间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1、时间

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被视为两个最基本的哲学概念。时间概念本质上是空间性的。英汉方位词“上下”在表达时间概念时,不仅有横向的,即时间沿着横向轴运动,也有纵向的时间表述。在此,本文主要探讨纵向的时间表达。如“上”的例子:a.Recall up to 7 years ago.b.Up to now,we have run out of the water.c.他们家上几辈都没读过书。d.上届政府官员深受人们爱戴。从以上四个例句可以看出,在英语中,a.表达的是动体向早些时间的运动,而b.表达的是动体从早些时间向晚些时间的运动。在汉语中,c,d“上”指的是动体向早些时间的运动趋势。由此可知,英语中的方位词“up”在时间域的投射方式有两种,它既可以表示动体向早些时间的运动,也可表示动体向晚些时间的运动,与汉语“上”的投射方式存在差异。“下”的例句如下:a.Coming down the modem times,the lif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b.This building has been occupied as a place for rest down to last year.c.我想这个月下旬回家一趟。d.他每日工作到下半夜。从以上例句可见,在英语中,a,b都表示从早些时间向晚些时间运动。在汉语中,c,d也一样,可见,英汉方位词“下”在时间域的投射方式一致。

2、社会等级

英汉“上下”的空间概念映射到社会等级域的认知模式相似,即HIGH STATUS IS UP;LOW STATUS IS DOWN。如:Lily worked her way up the social scale.The family has come down in recent years.很多女孩梦想进入上层社会。古时有名望的家族都有下人服侍。除此之外,在社会行为、礼仪或建筑中也有这种隐喻的存在。比如,竞赛中,冠军的领奖台高于亚军;下级用弯腰、下跪或俯首的姿势来表示对上级的尊重等。这些观念都体现了“上”与较高的地位等级相关,而“下”则与较低的地位等级相关。

3、数量

英汉方位词“上/up”和“下/down”这对意象图式概念可以映射在数量域上,数量较多为“上”,较少为“下”。日常生活中,价格的涨跌、温度的升降等都可以直观地用曲线图的上走和下滑表现出来。在英汉语中,表达这一概念的例子很多,如:The oil price has gone up by 3%.When driving at the crossroad,you should keep the speed down.随着物价上涨,人们的经济压力也增加了。最近大部分省份的房价都下跌了。以上例句说明,英汉方位词上/下的空间概念通过隐喻映射在数量域上的认知无明显差异。

三、英汉“上下”空间隐喻的异同

通过对英汉方位词上/下的认知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都是从自身在空间中的运动开始的,对空间关系上/下的体验表现出一致性。但从以上分析中看以看到,英汉方位词上/下在投射过程中又存有差异性,具体如下:首先,在投射目标域的数量上。汉语“上/下”在社会等级域上的表达比英语丰富的多,这是由于政治制度及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其次,在时间域上。由于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民族的认知结构也会有所不同。汉语中,表达时间较早用“上”,反之则“下”,而英语“up”即可表达较早的时间也可表达较晚的时间。其原因之一是,在英语文化中,关于时间有两个自相矛盾的观念:一个是“The future will be better”,另一个是“The past was better”。在英语中,似乎第一个观念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对时间较晚为“上”这一隐喻的认可较高,但同时第二个观念并没有消失,即人们对时间较早为“上”这一观念还存在,于是便对时间较晚为“上”记录在时间较晚为“下”这一隐喻里。最后,在词汇形态上。英语“up/down”的隐喻概念是由词的原型不经任何构词变化直接表达的,部分以up-,down-为前缀的复合词除外。而汉语则不同,汉语的隐喻概念需要借助与其他的词结合在一起来表达,比如映射在社会等级域的“上级”、“下级”等。

本文对英汉方位词“上/下”进行空间隐喻认知对比分析,发现英汉方位词“上/下”在时间、社会等级和数量等目标域中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认知结构及政治制度等原因,“up/down”和“上/下”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把握好英汉方位词“上/下”的相似性及其差异性对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Bragnmn,C.Story of OVER[MA].Berkc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1.

[2]周江林,张家强.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空间隐喻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报.2003(5):27-31

空间方位词 第5篇

设计意图:

空间方面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让幼儿通过游戏去自由探索空间方位的神秘,我就结合中班整合设计了以下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辨别物体的空间位置,并能正确数出7以内的数量。

2、培养幼儿辨别空间方位的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1、2)、范画(1、2)、7以内数量的图片,录音机、录音带《火车开来了》、课前教会幼儿唱《小猫歌》和会玩躲小猫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听音乐入室:《火车开来了》引起幼儿的兴趣。

2、——“小朋友,看这里有很多椅子,我们找个位置坐下来。”

3、游戏:躲小猫“等一下老师和你们玩“躲小猫”的游戏,老师来做猫妈妈去抓小猫,你们做小猫去躲。猫妈妈找不到你们的话,等一下你们要告诉猫妈妈“你刚刚躲在哪里的什么地方?”

二、辨别空间方位:

1、提问:“有哪只小猫告诉我,你刚刚躲在哪里的什么地方?”

2、出示范画(1):

(1)“谁来告诉我,你在图片上看到什么,?有多少?”

(2)出示蝴蝶和蜗牛图片:“谁也来了,它在哪里呢?有多少?”

3、出示范画(2):“它是谁啊?”

今天喜洋洋也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

三、游戏:拼一拼

1、我这里有一些数字宝宝,等一下我会把数字宝宝放在喜洋洋头不同的方位,让你们根据所给的来拼。如:教师在喜洋洋头的上面放数字宝宝2,我就在操作材料中找出与数2相同数量的拼在喜洋洋头的上面。

2、幼儿拼一拼:

3、请个别幼儿来说说成品,教师小结。

四、写一写

1、出示范例:“今天老师出了一些题来考考小朋友,看看你们今天学的空间方位懂了多少。”

2、教师示范。

3、幼儿做题:

五、活动结束:火车开来了小朋友今天我们都学到了很多本领,我们一起去当小老师教一教弟弟妹妹吧。

教学反思:

孩子们对活动很感兴趣,他们还很投入到活动中。他们都能积极举手发言,还能用完整的话来回答。不过幼儿对辨别空间方位上还不大了解还得继续培养和巩固。活动开展的时间有点长。以后我会吸取更多的教学方法争取上的更好。

教学反思:

孩子们对活动很感兴趣,他们还很投入到活动中。他们都能积极举手发言,还能用完整的话来回答。不过幼儿对辨别空间方位上还不大了解还得继续培养和巩固。活动开展的时间有点长。以后我会吸取更多的教学方法争取上的更好。

中班数学上学期教案《空间方位辨别》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252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前后》》:中班教案《前后》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体验前、后关系的相对性,并学习正确表述,尝试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比较物体的前后方位,引发幼儿学习前后的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前后》教案吧。

空间方位词 第6篇

一、“上”、“下”的对称性

通过观察发现:带垂直维度空间方位标的句子或短语无论在汉语中还是在俄语中, 如果把它们放在同一领域中:如空间领域、时间领域、等级领域等进行考察, 就会发现它们大多对举使用。 (倪建文, 1999:18)

1空间领域中的对称性

垂直维度空间方位标“上”、“下”的基本语义是表示物体位置的高低。例如:“上无片瓦, 下无立锥之地。”和“上不着天, 下不着地。” (两句中“上”指头上、“下”指脚下, 是以人本身为参照系的, 在空间领域对举使用) , 在俄语中垂直维度空间方位标над和под在空间领域中一般都是对称使用的。例如:Поднимструясветлейлазури, наднимлучсолнцазолотой. (Лермонтов) (他们脚下是浅蓝色河水, 头上是金色的阳光。) 这里“上”指的也是头上, “下”指的是脚下。在一些表示地理位置的短语中也存在着对称的现象, 例如:河流的“上游”和“下游”, 这是因为一般河流都是由高山流水所聚流而成, 水的特质就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高处就在“上”, 向低处流, 就是向“下”流, 所以就出现了“上游”和“下游”。在俄语中同样出现这种情况, верхний在1992年编撰的《现代俄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就是близкийкверховьюреки (河上游) 。又如:верхнеетечениереки (河的上游) 、нижнеетечениереки (河的下游) 。

2时间领域中的对称性

“上/下”在时间领域或是隐含有时间关系的领域中也存在着对称现象。如:“上有老, 下有小”。尽管这里指的是辈分, 但是却隐含着时间的关系。而俄语在此方面表现的却并不明显。因为俄语在时间领域常常借助序数数词, 所以对称现象比较少见。例如:汉语中的“上午”和“下午”就是垂直维度空间方位对称时间表示法。而在俄语中对应的却是“перваяполовинадня (上午) ”和“втораяполовинадня (下午) ”。

3等级职务领域中的对称性

中国古代是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度, “上”、“下”在封建等级制度中表现得也很突出, 如:圣上、府上、下人、舍下。现代社会也沿袭了古代的传统, 在职务和辈分等方面还是用垂直维度空间方位标“上”、“下”的对举形式, 表现出对称性。如: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上”指的是“上级”, “下”指的是“下级”) ;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上”指的是“上等”, “下”指的是“下等”) 。这些都与中国的文化和习俗有着很大的联系。在俄语中虽然没有如此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但是对社会地位同样分为若干个等级, 即“высшееобщество” (上流社会) , “низкоеобщество” (下流社会) 。

二、“上”、“下”的不对称性

在汉语中尽管有些时候“上”、“下”是对称使用的, 但其意义却是完全不对称的。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从空间领域来看, “桌子上”和“桌子下”有时是两个意义。例如:“桌子上放着个花瓶”和“桌子下躺着一只小猫”其意义就是不同的。前者指的是桌子的上表面, “花瓶”和“桌子”相接触, 而后者指的是桌子的下方, “桌子”和“小猫”是没有接触点的。两例句中垂直维度空间方位标“上/下”所指的方位是不对应的。“桌子下躺着一只小猫”同“桌子上方挂着一条鱼”空间关系才是对应的, 一个是指下方, 一个是指上方, 都没有接触点。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在俄语中垂直维度空间方位标над和под所表示的意义一般是相对称的。表示的是物体上空部分和物体下空的部分, 没有接触点。例如:лампанадстолом (悬挂在桌子上面的灯) стоятьподнавесом. (站在屋檐下) (《大俄汉词典》)

表示在物体表面附着, 与参照物接触时, 俄语用на加表示物体表面的词, 而在这个时候有时的对应形式是“под+вин.пад.”或“под+твор.пад.”例如:

(1) Такихреволюций, которыезавоевав, можноположитьвкарманипочитьналаврах, висториинебывало (Ленин)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种革命, 在取得胜利以后就可万事大吉, 高枕无忧。)

(2) Наполтолкевиситлюстра. (天花板上悬挂着枝形吊灯。)

(3) подложитьподголовуподушку (把枕头垫到头下) (《大俄汉词典》)

(4) Подпотолкомвиситкорзина. (天花板下面吊着一个篮子。)

上述各例句都表示参照物与目标物相接触, 方位对称。

同时在生活中还存在着有“…上”而无“…下”和有“…下”而无“…上”的情况。

1有“上”而无“下”

在汉语中, 垂直维度空间方位标接平面类物体时没有对应的“…下”形式, 例如:“润叶姐看来很理解他的难处, 马上又说:‘那好, 我去送送你, 咱们路上再说’。” (路遥《平凡的世界》) 例句中有“路上”, 但是生活中却没有“路下”与之相对应。汉语中垂直物体的表面可以说“…上”, 例如:“墙上爬着一只壁虎。”这里“墙上”没有相对应的“墙下”一说。在俄语中, 这种用法也是相同的, 例如:Намогилкахвокругцерквирасселсянарод. (Л.Толстой) (人们分散在教堂周围的墓地上小憩。) , 没有对应的“подмогилками”。

2有“下”而无“上”

在汉语中, 许多由垂直维度空间方位标“上、下”组成的短语, 不再表示具体的方位、处所的意思, 而是表示抽象的内容, 其中“上/下”的词义虚化, 表示在某方面或某一条件下。它们在使用上有明确的分工, 表现出不对称性。例如:

(1) 在党的领导下, 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某种条件下)

(2) 错:在党的领导上, 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3) 不知领导上的意见如何。 (某方面)

(4) 错:不知领导下的意见如何。

俄语中, 这种垂直维度空间方位语义虚化的情况也存在, 但是没有对称形式。例如:

(5) Аявотздесь, вгрязи, втемноте, поддождёмиветрустоюиплачу. (Л.Толстой) 而我却在这里, 踩着稀泥, 摸着黑夜, 冒着雨和寒风, 苦站着, 哭泣着。

由于历史文化的关系, 一些固定称谓, 如:殿下、门下、阁下、陛下、部下等都是没有相应的“…上”形式的。俄语中也只是个别称谓有对称的表示, 如:высочайшееимя (沙皇) , низший (穷人、乞丐) 。

总之, 语言世界中的对称是物理世界中的对称关系的一种反映。物体的对立和对称其实都是以某个参照物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的。

注释:本论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7年度课题《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语用能力研究——以俄语教学为例》阶段性成果。课题号:2007LSLKTJYX-26

参考文献

[1].倪建文:《方位词“上、下”在使用中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J], 修辞学习1999、51.倪建文:《方位词“上、下”在使用中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J], 修辞学习1999、5

[2].《现代俄汉双解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2.《现代俄汉双解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3].《大俄汉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923.《大俄汉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92

上一篇:上海财经大学下一篇:建设创新型新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