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学派范文

2024-05-26

中国钢琴学派范文(精选6篇)

中国钢琴学派 第1篇

一、融合中西方的文化气质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艺术, 应当是悠长、久远的中国音乐传统在20世纪内外条件下新发展的产物。中国钢琴艺术的文化血缘与中国音乐传统应当是一脉相承的;但其形式、风格又因带有新时代的显著特点而有异于旧有的中国传统音乐。我们研究中国钢琴音乐必须理解中国民族艺术独特的意境创造和表现体系。普遍意义上讲, 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大多是小篇幅的简单结构音乐, 但却运用有声表现无声, 有限表现无限的美学原理, 创作出画面式的音响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因此, 欣赏和演奏中国钢琴作品, 都必须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从文化的角度去诠释音乐, 并通过“钢琴”这一西洋乐器, 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另一方面, 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 钢琴毕竟是西洋乐器, “民族化”的中国作品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西方传统的功能和声体系和曲式、调式特征等。事实上, 离开了基本的西方创作体系, 也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钢琴音乐。中国作曲家和钢琴家近百年来一直在努力使中国钢琴音乐既符合钢琴这一乐器的演奏特点, 又能够贯穿中国民族文化精神。

二、中国风格钢琴演奏学派的特点

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 在浪漫主义晚期才传入中国。也就是说, 当西方钢琴音乐发展到鼎盛时期, 中国才接触到这一乐器。因此,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不及西方优秀作品。但是, 中国作曲家通过几代人的努力, 以本民族的音乐语言作为创作的母语, 进行了中国风格音乐创作的研究和实践, 创作出了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 又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乐思清新、风格鲜明、笔法简洁, 民族特色突出, 情感朴素而真诚。在风格上与西方的传统和现代钢琴音乐都有很大的区别, 在演奏方法上也应该有别于西方音乐。尤其在节奏、节拍以及速度等方面, 中国传统音乐的“拍无定值”“死曲活奏”的演奏意识同欧洲传统音乐严谨刻板的演奏意识迥然不同;在调式、音阶、和声以及旋法等方面, 中国的传统音乐多以五声性调式为主, 单声音乐思维处于支配地位, 和声构成原则以二、四、五、六度等非三度叠置为特点。显然, 用钢琴来演奏中国音乐作品, 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中国风格和韵味, 必须意识到旋律的独特地位和不同的和声织体特点造就的特殊演奏技术。只有掌握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文化内涵、风格意蕴和特色技法等, 才能够正确地诠释中国风格钢琴作品。

三、钢琴艺术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音乐理论界的学术气氛逐步活跃起来, 理论创新成为时代主旋律, 科学研究活动在音乐学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属于音乐学的一部分, 是涉及古、今、中, 外音乐多种关系, 内含多种学科的复合性研究领域, 它包括钢琴音乐史、钢琴音乐创作、钢琴演奏技法、钢琴教学、钢琴伴奏、钢琴音乐美学、钢琴文献等有关钢琴音乐的方方面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的钢琴艺术理论研究一直以翻译外国钢琴理论著作为主, 与初具规模的钢琴艺术实践相比, 处于严重滞后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 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才开始起步并逐惭开展起来, 包括钢琴音乐史、钢琴音乐创作、钢琴技法演奏与教学等方面的研究。

四、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特征

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是由音乐的民族性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 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所有音乐人类学家相信对音乐最好的理解是把它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 是文化的一部分来对待, 通过这种理解帮助认知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和它们的多样性。众所周知, 中国不仅有光辉的历史, 还有勤劳善良的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和睦相处, 休养生息。许多民族都拥有自己悠久而丰厚的艺术传统, 创造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国钢琴音乐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 自然而然地带有了鲜明的民族化特征。

时至今日, 钢琴音乐的民族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更多的钢琴作曲家在挖掘民族音乐的基础上, 用民族音乐的思维方式、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法及民族音乐的题材, 创作了更多的具有民族音乐特性、融入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钢琴作品, 并能用中国人的音乐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驾驭钢琴技术、准确地诠释和表现这些作品。使得钢琴音乐更加贴近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和欣赏习惯, 贴近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内容, 中国人对钢琴音乐有了自己的体验和理解, 有了自己的审美想象, 并在欣赏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音乐的过程中, 逐渐建立起复调概念和欣赏复调音乐的兴趣, 领略到钢琴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略论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 第2篇

略论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

本文认为,学派是一门科学中由于学说与师承的不同而形成的派别.中国人类学是近百年来由国外引进的一门学科,在国内已有相当发展并形成一些学派,如“南派”和“北派”.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派别,值得研究.作者论述了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即以20世纪初到50年代在成都建立的华西协合大学为中心的学派及该学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特点等.

作 者:李绍明 Li Shaoming  作者单位: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成都,610017 刊 名:广西民族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年,卷(期): “”(3) 分类号:C912.4 关键词:人类学   华西学派   兼收并蓄  

浅谈德奥钢琴学派的风格特点 第3篇

【关键词】德奥钢琴学派;古典音乐;艺术风格

一、德奥钢琴学派的形成与风格特点

一个学派的形成,并不是本民族人的自封,也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能够决定,而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世人的认同以及特点的鲜明而来,它必定拥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音乐家,由于他们对于音乐的传播,学术的研究,风格的体现都具有重大的贡献,从而得到了后世人们的称颂。人们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学派的形成,总结出共同的三大特点:①一定拥有相当数量的优秀的艺术作品;②具有一批能够诠释本民族作品风格及特点的演奏大师;③有能够培养出世界级钢琴家并且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音乐学院。

德奥钢琴学派,主要源于德国、奥德利这两个国家。无论是从钢琴作品方面,还是钢琴演奏方面,无疑这两个国家都涌现了大量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钢琴音乐家。这些德意志族人在世界上以严谨闻名,对待音乐作品更是尊重,尊重作品本身及其内在的结构,每一次的演奏都希望还原作品本身的每一个音符与表情,力争达到对音乐作品客观、严谨、真实的表现。他们对待音乐稳重大气的态度、色彩丰富的想象力、富于歌唱性的线条都体现了形成这一钢琴学派的风格特点。在经历了重量学派、维也纳手指学派以及斯图加特炫技的高指学派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思考、重逻辑、避免表面浮夸、对于作品内在结构一丝不苟的音乐技巧学派。

二、德奥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

20世纪以来,德奥钢琴学派大师层出不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

阿图尔·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 1882.4.17~1951.8.1):奥地利古典钢琴家、作曲家、教师,他是德奥学派最重要的钢琴家之一。施纳贝尔虽然不是出自音乐世家,但他的父母却非常支持他学习音乐,自幼就表现出对音乐浓厚的兴趣,他是著名的教师——莱谢蒂茨基的学生,在当时流行弹奏肖邦以及李斯特等作品的大环境之下,他的老师却鼓励他学习舒伯特等古典作品,这在当时是不常见的,这样的学习经历也奠定了他成为职业钢琴家之后对于作品诠释以及风格把握的基础。施纳贝尔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同时进行音乐演出、作曲和教学等活动。他很快被人们评论为智慧、理性甚至是“严肃”的钢琴演奏家,他基本上只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的作品,对于那些情感外向的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他却从不弹奏。尽管如此,施纳贝尔钢琴独奏会的门票总是一售而空,而他的演奏也成为几代人谈论的传奇。在施纳贝尔的音乐中,我们可以发现,他重在揭示作曲家的意图,忠于原作,并没有通过音乐的表现、渲染和传播来表现他自己的个性,在他的演奏中可以找到对于作品本身最忠实、最客观的呈现。

威廉·巴克豪斯 (Wilhelm Backhaus,1884.3.26~1969.7.5):德国著名钢琴家,他出生于莱比锡,从10岁起跟随莱比锡音乐学院的教授阿洛伊斯·雷肯多夫(Alois Reckendorf)学习 ,之后在法兰克福成为欧根·达尔伯特(Eugen d'Albert)的私人学生,但这只维持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之后,巴克豪斯一生之中再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训练。但就凭借着这样的经历,巴克豪斯在他16岁那年就作为专业的演奏家进行了一次巡回演出,那时候的他就已经能够在舞台上正式的演奏数百首乐曲——这个让人惊叹的庞大曲库。在这之后,他还获得了享誉世界的钢琴比赛大奖——安东·鲁宾斯坦奖。巴克豪斯拥有着对于钢琴演奏绝对把握的演奏技巧,从来不会让人感到勉强,这样精湛的钢琴演奏技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通过他的演奏,人们能够感受到难以置信的真诚和信念,他的演奏从来不会故弄玄虚,客观、朴实、清晰是他的演奏风格,在他的演奏中突显了理性分析的同时也充满了感情。

三、總结

德奥钢琴学派向来被世人认为是相对于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来说比较严谨的钢琴学派。在这一学派中,避忌演奏有华美的外部表情,但内部结构空洞的作品,节奏上需表现出平稳和流畅;声音的处理也讲究平衡与均匀;境界在虚怀无我。这种演奏的方式往往更加倾向于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个人诗意的直接感受出发,强调对于作品结构、计划的布局而不是一瞬间情感的表现。德奥学派的演奏表现出其他学派所无法企及的深度。能够让人们通过沉稳的情绪与极富哲理的音响效果来感受作曲家、作品与演奏者所要表现的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乔纳森·萨默斯.钢琴家大辞典[J].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詹姆斯·库克.钢琴大师轮钢琴演奏[Z].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德国钢琴学派教学模式的借鉴与引入 第4篇

一、德国钢琴学派的教学模式

1.儿童时期——启蒙教育阶段

在启蒙阶段的教育中,教师重视培养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如果孩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则教师会和他们一起做一些音乐游戏, 弹奏儿童喜欢的曲子,或者是讲音乐故事。这一阶段,仅仅是将钢琴作为学习音乐的工具。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是以鼓励为主。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同时还启发他们学会倾听,对他们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教师在选用教材上,并非是以曲的练习为主,教师不但教学生演奏一些古典音乐,同时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流行音乐进行学习。所以说,培养孩子健全的品格,是钢琴启蒙教育的宗旨。

2.少年时期——智力发展阶段

德国中学生没有过于沉重的课业负担,他们会有时间和精力组建各种小型乐队,参加社团的演出活动。在初期教育中,对钢琴基本功的练习也不是十分的重视,显现出教育上的一些弊端。我国学习钢琴的孩子,在这一阶段都有较好的学习钢琴的手指技术。而德国孩子会出现一些手指跑动的障碍,但因为长时间内一直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因此在乐器的学习中,很快就会改善了这种技术上的障碍。大量的演出活动,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然后在钢琴演奏练习的过程中,解决演出中出现的问题,形成良性循环。这不仅仅将学习和练习的兴趣激发出来,同时学生也会进步神速。

3.大学时期——培养职业人才阶段

德国的大学是学历机构,可培养教育人才和专业从事钢琴演奏的人才。高中毕业后,学生只有在做义工或者是参军一年后,才能升入大学进行深造。而钢琴的特点是专业技能型,经过服役之后的大学生,已经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所以这个阶段正是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时期。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趋向成熟。

二、对德国钢琴学派教学模式的借鉴

1.有着明确的培养目标

在高等教育中,德国将钢琴专业划分两个不同的方向:既钢琴教育和钢琴演奏。将作曲学和教学法融入到钢琴教育专业中,体现了“一专多能”的特点,并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进行强调。

2.校际间具有相对均衡的师资力量和学术水平

从目前来看,德国共有25所专业的音乐院校,而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在音乐学院任教的教师多数都是小有名气音乐家,他们的舞台演奏经验非常的丰富,并且能在钢琴教学中有效的应用。而我国各个地区间,有着参差不齐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

3.拥有齐全的的资料和一流的教学设施

德国钢琴音乐教学一般都具有一流的练习条件和教学场所。尤其是房间的隔音功能特别的良好,同时乐器又有着非常高的档次。 德国钢琴学派特别注重触键及对于音色的控制,德国的建筑中一般都采用直接照明,而不是应用日光灯管。采用暖色调,使光线更加的柔和,师生在这样温馨和谐的气氛中,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当中去。

4.具有专业化的课程设置

德国音乐学院所设置的课程,和学生音乐才能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除了专业必修课之外,学生还可对律动学、放松技术等课程进行选修。通过开设“套餐”式的课程,使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学习时间合理安排, 对学习计划进行制定。而这些课程环环相扣、相互支撑,能从多角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5.具有多样化的课程形式

德国钢琴音乐教学有着多样的课程形式,包括公共课、专业课这种一对一的形式。同时还有小组课和研讨课,每一种形式都和每一类课程相对应。如即兴演奏和作品分析,所采用的形式是小组课加个别辅导。教育学理论和音乐史所采用的形式是集体授课,而采用研讨课的形式开展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形成课堂辩论和讨论的氛围,由学生和教师轮流主讲。

三、结语

德国钢琴学派的教学方式,能为我国的钢琴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新思维和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应立足于自己的国情,努力研究和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钢琴教育发展的道路。

摘要:德国钢琴学派在一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对钢琴的启蒙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引入德国钢琴学派的教学模式,通过吸收和融合,创造出一种规范和兴趣并存,又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及音乐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钢琴学派 第5篇

谢尔盖米库里克教授在教学中采用这样的授课方式:指导学生用各种弹奏法, 反复练习2 4个大小调的音阶和琶音, 并加人p p p到f f f区域间各种力度变化的反复练习, 在这过程中掌握不同触键方式带给触觉、听觉上明显的差异, 提高学生的控制力和耐力。它的核心思想是用速度快慢的对比来加强音色的变化, 把弹奏技术与想象力有机结合起来, 在训练出较好触键技巧的基础上, 依靠作品素材的积累, 演奏者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运用弹奏技术, 展现作品的音乐情绪。另外, 他还运用从慢到快的触键速度训练, 从高抬指慢触键到高抬指快触键, 从低指慢触键到低指快触键, 循序渐进, 使学生体会“弹”琴的手指主动性带给音色和音质的根本区别, 使声音颗粒性强、穿透力好, 清晰明亮。这种教学模式目标明确, 层次非常清楚, 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体会到触键技巧的重要性, 把握好钢琴演奏的基础。但在我们的教学中, 缺乏这样的宏观思考和重视程度, 或流于形式, 导致作品演奏层次下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摒弃原有死板的传统方式, 正确认识到触键方法在影响音乐的表现力和音乐作品的风格、感情中所起的重要性, 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结合谱面、音符, 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演绎出作曲家所赋予作品的情感。这样, 触键技巧的学习才会有成效, 教师的教学也会更有针对性。

(一) 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

斯克里亚宾是欧洲著名的钢琴家, 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钢琴音乐作曲家之一, 他早年创作深受肖邦的影响, 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屡见不鲜, 集中反映了精神生活中的瞬间感受;而后期的创作以高度半音化的音乐语汇为基础, 不断颂扬“自我”是宇宙中心的神秘思想, 发展了独具特色与个性的“神秘和弦”, 对2 0世纪现代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作品在演奏技术上几乎都是非常困难的。他在2 0世纪初期创作的钢琴作品主要有:

《钢琴练习曲》o p.4 2, 1 9 0 4年出版, 共有八首。在这部练习曲集里, 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发生了转变, 和他以前的《练习曲》o p.8相比, 在技术和结构上变得较为复杂和多样。斯克里亚宾力图走出抒情、宽广如歌的风格范围, 表现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形象:第二首像一首悠扬的歌曲, 第三首使人联想到小巧玲珑的八音钟, 第五首虽标以“忧伤地”, 但全然没有苦恼、悲切的情绪, 而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兴奋。作品大量采用了各种复节奏, 交叉旋律等他特有的创作手法, 例如作品中的五对三、三对二的复节奏等。由于艰难的技术性和迷人的音乐性, 使他的练习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整个钢琴技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和肖邦、李斯特的练习曲一样, 成为钢琴家的试金石, 是各种音乐会和国际钢琴比赛的热门曲目。

《走向火焰》o p.7 2, 1 9 1 4年出版, 这是斯克里亚宾晚期的代表作, 标准的斯克里亚宾晚期风格。这个时候的作曲家已经转向神秘主义, 乐曲的标题反映了地球毁灭的火热, 经过不断增强的情绪, 最终“走向火焰”。这首具有催眠效果的乐曲是作曲家最强有力的一首作品。

(二)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与斯克里亚宾相比, 集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于一身的拉赫玛尼诺夫, 在音乐创作上更具有传统的浪漫主义特色, 他的主要创作活动虽然在2 0世纪, 但从理论上来说他的音乐风格坚持着1 9世纪的浪漫主义风格。

《音画练习曲》两集, o p 3 3创作于1 9 1 1年, o p 3 3创作于1 9 1 6-1 9 1 7年, 有华丽的技术和明确的内容, 灵感来自作者看到的一些图画, 虽然作者没有明确说过是描写的是哪些画, 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作品的音乐形象。由于音乐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这两集《音画练习曲》成为了2 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会性质的练习曲。

(三)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普罗科菲耶夫是2 0世纪最杰出是作曲家和钢琴家之一。他自己将影响他音乐创作的因素归纳为:古典主义因素、革新与创造因素、动力节奏因素、抒情因素、怪诞讽刺因素。普罗科菲耶夫反对德彪西将钢琴作为追求朦胧纤柔音色乐器的做法, 相反, 他将钢琴打击乐器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种风格直接体现在他钢琴音乐的创作上。他的作品非常流行, 是2 0世纪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

《第七钢琴奏鸣曲》o p 8 3, 是创作于1 9 3 9-1 9 4 2年的作品, 3个乐章, 是作者最出名的奏鸣曲之一, 也是最强有力的一首, 尖锐的打击陪伴着抒情段落, 是典型的普罗科菲耶夫风格。作品问世后受到热烈的欢迎, 音乐评论界对这部作品好评如潮。从整体上看, 这首第七钢琴奏鸣曲的结构上比较简单, 按照传统的三乐章形式写成, 内容上也是经历从首乐章邪恶与美好的对比, 慢板乐章的抒情和终乐章胜利的高潮。第三乐章可以说是音乐史上所有钢琴奏鸣曲中最具动力感和煽动性的乐章, 极其激动人心和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1]卡尔西萧.音乐美学音乐美的寻觅[M].大陆书店, 1970年6月。

[2]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

[3]李锋.论钢琴演奏技术的变迁[J].2009年。

[4] (美) 克拉伦斯.格.汉密尔顿.钢琴演。奏中的触键与表情[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

中国钢琴学派 第6篇

伊古姆诺夫, 是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的好友加同学, 有着丰富的演奏经历, 1895年在鲁宾斯坦杯的演奏比赛中获奖, 从而开始了自己的演奏生涯。伊古姆诺夫在教学中采用的作品以浪漫派的居多, 对肖邦、李斯特、舒曼的作品有着很深的研究。同时他本人是也柴可夫斯基作品的权威, 他强调钢琴的抒情性, 不主张技巧的过分炫耀, 但是对于基本技术却有着严格近乎苛刻的要求, 认为只有扎实的技术加上良好的乐感, 才能演奏出作品的生命力。

涅高兹最先跟随波兰著名钢琴家个多夫斯基学习钢琴, 先手在格鲁吉亚的中学和乌克兰基辅音乐学院任教。1922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 1935年到1937年曾担任学院的院长, 他的演奏和教学曲目十分宽泛, 从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 几乎所有的流派和风格都有涉猎。他尤其主张音乐形象的塑造, 音乐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 而演奏就是音乐和观众之间的媒介, 出了演奏的作品本身, 还必须要精心的联系自己再演奏时要做出的所有动作、表情、眼神等,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 都力求完美。

戈登维泽以作曲和钢琴双主修毕业, 身兼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于一身, 他是一位有着极高的艺术修养的钢琴家, 也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忠实推崇者, 在演奏和教学中极为认真, 一丝不苟, 无论是一般的简单乐曲, 还是难度极高的作品, 都能看到他在乐谱上细致、认真的标记。以他为首的学派追去有明确目的性且音乐内容丰富的炫技演奏, 在一些浪漫主义作品的华彩片段中有着独特的训练和演奏方法。同时他还十分重视踏板的运用, 认为踏板就像是声音的颜料, 如果不能合理运用踏板, 颜料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颜色。

费因伯格是一个音乐天才, 费因伯格学派的特点在于对钢琴演奏艺术客观的态度, 主张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演奏。其学派当中, 流传着这样一句格言:“冷静的头脑, 火热的心灵!”在自由洋溢、感情丰富的演奏背后, 总有严密的逻辑和深邃的思想作为依据。费因伯格在教学中是严谨的, 也是客观的。虽然师出于戈登威泽学派, 但其在演奏和教学的活动中别具一格, 从不墨守成规, 而总是以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从而创立了相对于传统“学院派”而言全新的演奏和教学体系。

二、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教学体系

在俄罗斯, 很多孩子都是三到四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 最初并不上琴, 而是一些简单的音乐感觉的培养。五岁的时候, 开始正式弹奏钢琴, 在开始的过程中, 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 如果孩子没有学习钢琴的天赋, 则会被劝说, 别再继续学习下去, 这种高淘汰率使得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继续学习下去, 随后进入音乐学院的附小进行学习。在附小中, 每天都有一节钢琴课, 要在整个小学五年中完成全部的基本功训练。到了升初中的时候, 经过考试, 又淘汰一部分学生, 这些被淘汰的学生会转为作曲、声乐等其它音乐科目。能够通过考核升入初中的学生, 在坚持日常练习的基础上, 还会经常的参加一些比赛, 由老师进行全程的分析和指导, 达到一个以赛代练的目的。经过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学习, 坚持下来的学生都有了一个扎实和系统的基础, 升入音乐学院之后, 技术上已经不再存在什么问题, 着重是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的体验, 而且随着一些比赛的参加, 他们的演出经验也更加丰富, 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青年演奏家的水准。

纵观这个教育的过程, 首先是国家对于艺术和教育方针的制定, 有了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 和强大有序的教师阵容, 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制度, 使得这种教育有了最基础的保障。其次是他们非常注重学生的基础水平, 出了严格到近乎苛刻的基础技术训练之外, 他们还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条件, 开宽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久负盛名的莫斯科音乐学院, 几乎成了一个钢琴演奏家的摇篮, 频繁的学术活动、扎实的训练机制,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深刻理解作曲家构思并且艺术性表达出来的艺术手法, 在对作品的理解上, 他们普遍较为深刻, 音乐思路比较完整, 演奏布局严谨周密, 音乐表现力丰富, 既有抒情性, 又具浪漫气质。俄罗斯的钢琴家们在演奏中注重整体结构的完美及细节的表达, 讲究每一个音的质量。在乐曲处理上相当严谨, 十分注意音色、分句和乐器的歌唱性。以声乐的观点来阐述钢琴的声音, 让钢琴这件乐器人性化。

三、在钢琴艺术的民族性坚持上为世界作出垂范

所谓民族性, 包含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风格、民族习惯、民族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虽然民族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历程, 但是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却始终没有停滞。从“沙皇”统治到“苏维埃”政权, 俄罗斯民族积淀下来的音乐财富, 已然成为了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着西欧音乐的巨大影响和冲击, 俄罗斯的音乐家们, 钢琴家们, 并没有随波逐流, 而是用自己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借鉴和吸收修音乐, 为建立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色的俄罗斯音乐奠定了基础。最初是“强力集团”的出现, 受到李斯特强烈主义的影响, 以穆索尔斯基为首的五位音乐家, 在钢琴创作上显示出惊人的才能, 也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巴拉基列夫的《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等等, 无论是在形式上, 还是在内容上, 都体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同时还有柴科夫斯、鲁宾斯坦兄弟、拉赫玛尼诺夫等人, 他们有的时继承了浪漫主义音乐中的优良传统, 结合民族音乐的实际进行再创作, 有的是朝着现代主义的音乐迈进。但是无论是哪位音乐家、哪种音乐形式, 还是哪种音乐风格, 对于民族性的坚持都是这些音乐家的共同点, 在他们的创作和演奏中, 我们总能感受到一种温暖和激情, 像是由寒冷的西伯利亚高原吹来的一阵暖风。他们注重从本民族的音乐作品中汲取影响, 研究本民族的审美要求和审美习惯, 把优美如歌的旋律和动作技巧完美的结合起来。在这种历代音乐家民族性的坚持下, 现代的俄罗斯钢琴演奏者, 无论是功成名就的演奏家, 还是默默无闻的一般演奏者, 还是钢琴教师, 一提到民族钢琴音乐, 他们都会引以为豪, 他们承认莫扎特、肖邦等他国音乐家的突出成就, 但是相比之下, 还是更喜欢穆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斯克里亚宾的作品, 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优良的传统, 也是俄罗斯钢琴能够在世界钢琴舞台上独树一帜的根本所在。

钢琴艺术从产生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现在钢琴艺术已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热爱的一门艺术, 也是永久不衰的一门艺术。它的发展离不开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努力,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国的钢琴艺术应博众所长, 补之所短, 把国外具有进步意义又符合我国钢琴教育制度的经验纳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去, 充分发挥现代化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思想, 在其中找到一种契合点, 总结出一套具有国际水准的、先进的钢琴教学方法, 使我国钢琴艺术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卞萌.俄罗斯钢琴艺术的精髓——写在穆里娜教授的首次访华之后[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2, 32 (1)

上一篇:生产部门下一篇: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