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

2024-05-19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精选12篇)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 第1篇

一、人文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将“人文”定义为“礼仪忠孝”, 强调一种人道精神。对于西方国家而言, 人文主要是指人权, 强调将人从宗教框架中解放出来, 代表个性解放。现代因受到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人文有了更加深刻的定义, 主要是指注重个性发挥, 尊重人权, 关爱他人。对于英语教育而言, 英语本身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且在日益注重人文追求的背景下, 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 还应向其有效传授人文知识, 宣扬人文思想, 让小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 进而提升人文修养。

二、英语教育中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在英语教育中, 随处可见人文性的身影, 不仅在教学目标中有所渗透, 而且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教学目标

现阶段, 旨在通过小学英语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以及交际能力, 并为系统性学习奠定基础。分析英语教学目标可知, 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不再单纯关注英语的工具性, 还强调英语的人文性, 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个人情感的培养。

(二) 教学内容

新课标中清晰指出, 应紧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科学编排英语教材,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同时, 还应增设与英语国家相关的文化内容, 以此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以培养语感。

(三) 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强调对口语表达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 并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以此来进一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四) 教学结果

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评价环节, 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这不仅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还能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语言技能以及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由此可知, 此种教学手段中渗透着浓厚的人文性。

三、英语教育人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 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语言学习环境直接决定着英语学习效果, 为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英语, 在英语教学课堂上, 教师应尽量利用英语开展教学活动,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英语视频, 以此来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因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 且学习英语时间不长,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应, 适当调整语速, 对于低年级学生, 可从基本的日常用语着手, 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二)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人文关怀, 教师应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关心学生的学习需求,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解决他们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 在学习“Mary and three bears”这节内容时, 在熟读文章后, 教师带领学生依据各段对话, 分角色饰演, 这不仅能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还能帮助学生快速记忆英语单词。

(三)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中清晰界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具体的英语教学活动中, 应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平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征, 深入挖掘学生的主体性。另外, 还应为学生创造更多交际表达的机会, 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 正确指导学生积极探讨学习。

(四) 注重文化碰撞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教学, 为更好地学习以及更加灵活地运用这门语言, 学生应熟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习惯, 只有这样, 才能准确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例如, 在学习“Western Holidays”这节内容时,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向学生拓展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知识, 详细介绍西方传统节日以及宗教信仰。同时, 还应带领学生对比东西方节日, 让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节日, 通过对比, 不仅便于学生对于西方节日的理解, 还能拓展学生视野,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 在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正确认识英语教育的人文性, 并以此为突破口, 采用针对性的学习策略, 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中的各项规定。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英语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 深入挖掘, 仔细渗透, 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 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摘要: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 在具体的英语教学活动中, 英语教师应深入挖掘英语教材, 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这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先简单介绍人文的内涵, 然后具体探讨了英语教育中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实践策略, 希望能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育,人文性

参考文献

[1]潘宏伟.以人文性为突破口, 关注英语学习策略--基于人文性小学英语学习策略的课例研究[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4, (3) :83-83.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 第2篇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15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8人,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歌唱技巧,对歌曲律动,音乐游戏的学习兴趣高,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很丰富,但对欣赏表现出精力不集中,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理解力。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本册教材内容有:分为七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活动、欣赏、唱歌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材所规定的乐理知识,视谱,视唱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2、通过学习能正确的完美的表现歌曲,理解、欣赏曲目的主要内容。

3、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4、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歌曲表演,欣赏。

教学难点:感受各种拍子的特点,欣赏能力,审美情操的培养。

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音乐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2、培养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教学分析 第3篇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分析

文学作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重要部分,它能够有效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增加学生的个体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设置文学作品部分能够让学生的生活常识、语文知识乃至科学知识得到增加,并锻炼学生在想象、审美、语言和叙述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加以重视。

一、文学作品的概念和作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是为小学生创作的符合其心理发展规律,适应学生阅读需求和接受能力且能够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它具有故事性、成长性、趣味性和朴素性。它主要包括古代近代或者外国的文学作品节选出来的内容。可以是《世说新语》及二十四史中的故事,可以是鲁迅、胡适、冰心等近现代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国外的《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作品中的故事。

首先,它能帮助学生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不但要让学生积累知识,还要锻炼学习能力、体会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采用文学作品正好可以达到以上目的,让学生养成语文素养。其次,它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目前采用新课标,目的是要实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人性不是天生具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而文学作品正好可以提升人的本性,通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最后,它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文学作品大多是中外文学精髓,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讲授能够让教师掌握到文学创作技能、修辞表现手法的应用等知识,能够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就教材设置来说。首先,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中文学作品数量最多的是小说、散文和诗,体裁较为丰富。其次,文学作品中表现主题最多的是美德、自然和爱,之后还有成长、民俗和国际理解三个部分。再次,绝大部分选录的文学作品经过了改编和改写,删除了原著中的部分情节,应用了小学生普遍接受的语言文字。最后,文学作品中出自国外的比例较多,远远超过国内比例。

目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以下优点。第一,它意识到苏教版小学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很多教师对文学作品非常重视。第二,对文学作品的功能有明确的认识,很多教师认为文学作品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教育功能。第三,对文学作品教学的特殊性较为重视。第四,能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另外它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部门教师缺乏文学作品深入解读,很多教师没有广泛接触过这些文学作品,其对文本的分析还较为浅显,从而对教学效果带来了影响。第二,很难实现多元阅读。很多教师并没有有效对课本多元解读,因为教材选文主体单一,师生难以个性化解读,教师参考书对主题思想进行了规定,考试要求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就对师生的多元解读带来了限制。第三,难以体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太过受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影响,忽略了学生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第四,很难将教育性和审美性协调起来,很多学生难以处理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第五,学生没有创作热情。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教学优化措施

1.重视文学作品的情趣

在对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要把握学生的情趣,发挥教学特色,小学生精力充沛,情感热烈,想象丰富等,因此要注意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如此才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師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童趣,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

2.强化文本意识

因为作品文本的不同,所以其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诗歌、小说、散文、古文等。

3.改善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学生很容易受到生动故事的吸引。教师可以对书中插图进行应用,从而创设意境。小学生文学作品其语言较为优美且充满童趣,教师可以在朗读过程中体现出趣味。另外,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教师可以应用表演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4.提升阅读质量

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多层次多元化对文本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多课外阅读,教师也要积极提升个人素质,充实自己文学理论知识、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等。

5.文学教材要切合学生心理

注意选文的幻想性和趣味性,尽量忠于原著,均衡分布选文,适当增加童话、语言和小说的数量,丰富作品主题,在积极吸收外来作品也要注意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真实故事进行应用,不让让学生认为道德素质好、聪明好学、积极向上的都是外国小朋友,而中国古代祖宗形象都锁定在掩耳盗铃和亡羊补牢等主人公上了,要防止学生崇洋媚外。

四、结语

小学文学作品能够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并增加学生个体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为例,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针对优化教学质量的措施。总之,教师要对文学作品教学加以重视,关注学生个体,如此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标,韩晶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编选情况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76-78.

[2]王金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5:147-149.

[3]唐小梅.农村小学的儿童文学教学——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9:35-36.

[4]闵海燕.从儿童文学角度透视高师《小学语文教学论》阅读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08:89-90.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 第4篇

《富孩子》一书是全美最新的儿童理财教育指南, 书中这样写:“金钱是把双刃剑。富裕的生活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 但是如果缺乏健康完善的价值观的指导, 那么它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这些著作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启示着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理财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理财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关注。小学阶段理财教育以零散的学科渗透为主, 与理财教育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训练散见于数学、语文、品德与生活等学科之中。但在所有学科中出现的与理财教育相关的知识, 都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二苏教版小学低学段数学教材中与理财教育相关的内容分析

以小学数学1~3年级 (苏教版) 教材为研究对象, 梳理出教材中与理财教育相关的内容, 罗列如下 (见下表) 。表中整理出的内容, 可以给小学数学一线工作者提供参考, 让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方向性地渗透理财教育。教师不仅要处理好教材中有关理财教育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 能够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基础理财知识, 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 而且在理财意识、理财技能等方面都能有更好的发展。

三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理财教育的途径

1. 课堂教学中渗透理财教育

第一, 通过制定教学目标渗透理财教育。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 可以让教师从本质上重视理财教育, 使得融合理财教育成为教学目标之一。苏教版小学各册数学教材中, 与理财消费有关的教学内容, 如元、角、分, 小小商店, 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等。教学内容与理财消费本身就有直接联系, 但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突出理财教育目标,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才可以有效地渗透理财教育。

例如苏教版第二册小小商店这一课, 原来的目标定位是: (1) 认识人民币, 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 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学会兑换人民币。 (3) 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推理能力和合作精神。

由于教学内容本身就和理财的关键因素——“钱”有关, 所以教学目标就是“认识人民币, 了解人民币的用途, 节约用钱”等理财基础知识, 但为了更好地突出理财教育, 可以将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做以下改变: (1) 认识人民币, 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 (2) 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 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用, 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 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 并知道如何使用爱护人民币。

通过以上改变, 理财教育的特色可以在教学目标中凸显出来, 而且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也非常吸引学生, 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财目标结合在一起。

第二, 通过转化教学情境渗透理财教育。数学计算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怎样消费既省钱又有价值, 如果钱不用存在银行可以得到多少利息……都需要通过数学来计算。生活离不开理财, 理财离不开数学, 将生活中有关理财的事例创设成教学情境, 也是有效渗透理财教育的途径之一。

下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材第72页的小小商店的教学情境, 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学知识学习和理财教育的渗透, 可以把教学情境进行部分变化。

具体情境变为:开学了, 妈妈给小明50元, 让他去买些自己需要的文具用品, 剩下的钱给表妹买个生日礼物。小明会买哪些文具呢, 估计需要多少钱?会给表妹买什么生日礼物?买礼物钱够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和交流, 要尽可能多地设计出购买方案)

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买东西, 不考虑价钱就乱买是不可取的, 能不能买到想要的东西, 取决于所拥有的钱的数量, 没有足够的钱店家是不会把东西卖给你的。

所以, 将教学情境稍微地改变一下就可以将理财的理念渗透其中,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要根据钱的多少和实际需要来决定自己买什么东西, 要有计划地购物, 懂得付出去的钱数不可以超出自己所有的钱数, 从而培养学生合理花钱的意识, 进而使教学目标——理财教育与数学教育相结合, 完美实现。

2. 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理财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巩固课堂知识, 是灵活应用课堂知识的延伸。精心设计渗透理财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入理财消费的生活, 可以丰富理财消费的知识, 提高理财能力, 进一步巩固课堂理财教育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 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消费, 做一回“家庭小管家”。例如:让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到超市购物交费, 让学生为家里买菜, 让学生收集家里的废品卖废品, 还可以将一定的家庭收入交给学生, 由学生安排家庭日常开支。在学校里,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跳蚤市场”等活动, 让学生学会用零花钱购买同学闲置的物品。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如何赚钱, 如何有价值地用钱, 让丰富有趣的理财活动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 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合理使用自己的压岁钱。可以给出建议, 如用来买学习用品, 或是存银行, 或者可以考虑捐助边远地区学生。此外,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养成制订零花钱使用计划的习惯, 做到收支平衡。针对个别乱花钱的现象, 要适时批评指正。在一点一滴的课外实践活动中, 将理财教育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

四总结

通过在教学中渗透理财教育理念, 一方面可以明显地改变学生的理财消费意识, 丰富理财知识, 提高理财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数学教师观念的转变, 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好的教学设计, 并且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的研究教材能力、设计教案能力、执行教学能力、反思课堂能力。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理财教育的新理念, 是值得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实践的。

摘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和生活教育理念, 使数学教学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 学生可以学到对生活有帮助的知识。本文基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探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理财教育理念, 对增强学生的理财意识, 丰富理财知识, 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理财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数学,低学段教学,渗透,理财教育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清崎、莎伦·莱西特.富爸爸穷爸爸实践篇 (萧明译) [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1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鞭炮的危险性,防止放鞭炮时发生事故。

2、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放过鞭炮吗?知道鞭炮是用什么制成的?放鞭炮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2、小故事。老师讲故事。

3、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4、你想对小雨、小芳、小玲说些什么呢?

5、除了放鞭炮,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引起火灾?

6、学习《小常识》

7、防火自救的知识。

8、引导学生做一做逃生自救的方法。

9、故事“不要像她这样做”

10同学们,你们知道玩游戏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吗? 11你和你的小伙伴最喜欢玩哪些游戏? 12这些游戏可能有哪些危险? 出示表格,学生说,老师填写。13出示好行为 引导学生读,理解。

三、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哪些收获?

2、别挤呀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拥挤,有哪些不安全的因素,该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

二、教学过程:

1、老师知道1(2)班的同学最爱听故事了,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听故事。

出示问题:小乐、小花为什么都受伤了? 师讲小故事内容。让学生回答问题。

2、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拥挤?拥挤会有什么危险? 学习小常识内容; 让学生读一读,再说一说

3、辨析题

丽丽这样做对吗?(小卫士内容)

4、小练习:

(1)丽丽在超市电梯口玩,有哪些危险?

(2)如果看见很多小伙伴在一起嬉闹、追逐,你会对他们说什么呢?(3)学校里还有哪些地方发生拥挤现象?(4)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5)我们该怎么做?

5、学习(好行为)

三、课小结

苏教版小学语文与“大语文观” 第6篇

学习做诗是这样,学习语言文字也是这样。

过去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三重三轻”现象,即重课内、轻课外,重应试、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语文教学受到考试的严重干扰,已渐渐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不得不违心地让学生去练一些与提高语言能力关系不大的东西,如抄背解词,抄背标准答案。背课文也要连标点一块儿背,因为默写课文标点错了是要扣分的。学习查字典要学生背部首目录,为的是对付“某字查某部几画”之类的试题。这些练习除了应付考试,可以说是百无一用。众所周知,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怎么才能“化”得起来呢?这就要靠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写日记等语言实践活动。可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语文教学局限在小课堂里,一切教学活动围绕着考试转;课外时间又被繁重的作业塞得满满的,学生根本无暇去读课外书,去写日记,去看电视……语文教学脱离了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学生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哪里还有效率可言呢!

为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写工作启动之初,我们便确立了语文教学要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这一指导思想,力求形成一种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课堂教学格局。

这一指导思想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的。

在阅读训练方面,力图构建一个“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训练体系。

为了帮助学生课外阅读,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指导课外阅读的系列课文。每册一篇,一直安排到六年级。《学会查“无字词典”》意在指导学生学会借助生活体验准确理解词语的方法。《煮书》意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懂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意在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莫放“拦路虎”》则是要求学生养成读书勤查字典的习惯……七册课本安排了七篇这样的课文,有关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几乎全涉及到了。学了方法,为的是用于课外阅读,为此,我们请李吉林老师编写了配套的《语文补充阅读》。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了,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反过来又为课内阅读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从而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阅读训练机制。

我们还编写了一些“多功能课文”,力图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为生活实践服务。如《磁卡电话》《奶奶,请服药》《第一次汇款》就是这种类型的课文。学习这类课文,学生既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道德情操,还学到了言语交际的本领。“一石”而中“三鸟”,所以叫做“多功能课文”。如《第一次汇款》,讲的是“我”将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汇给了山区失学的儿童。在汇款过程中,“我”在邮局阿姨的耐心指导下,学会了填写汇款单。课文将汇款的手续讲得很具体,并出现了“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等大写数字,还附了汇款单的样式要学生练习填写。学生读了这样的课文,不仅学得了语言文字,学会了到邮局汇款,而且培养了爱心,其收获是多方面的。

此外,我们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也注意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力图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挂起钩来。此种类型的作业有两种:一种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如学了《我的油布伞》,要求学生说说“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是怎样疼爱你的”,并“选一个印象最深刻的事例说一说,再写下来”;一种是将课堂学习所得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如学了《百家姓》一课,要求学生“找一本《百家姓》读读”,并“调查全班同学有哪些姓,先写下来,再认一认”。

在说写训练方面,注意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历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第八册“作文2”便是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大自然中去看看春天的风光,然后选一处景物写下来”。“作文7”则要求学生“回忆一下参加过的劳动,如大扫除、浇花、洗衣服、拔草、放羊等等,先把劳动的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再把劳动的经过写具体”。显而易见,学生要写好这样的作文,就必须亲自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就必须经常参加集体劳动、家务劳动和农业辅助劳动。否则,胸中没有这样的积蓄,即使是“巧妇”也难做出“无米之炊”来。

在说写训练中,我们还编入了大量言语交际的训练内容。未来社会是个信息社会,随着通讯工具的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普及,口头语言在言语交际中所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这一需要,苏教版小语教材十分重视说话训练,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说话训练贯穿始终。说话训练从内容到形式,不再是清一色的“看图说话”,而是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生活实践的需要来安排的。如第八册的说话训练,就安排了讨论发言、推荐或自我推荐、学习“赞美”与“安慰”、做节目主持人等内容。此外,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如讲解、演讲、辩论、导游等,事先都要搜集资料,做好准备。因此,学会搜集资料、使用资料,也是言语交际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材安排了“话说香港”这一训练课题,学生要向大家介绍香港,就得事先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如香港的历史变迁,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时的有关情况等。当然,在小学阶段,这种训练是极其初步的,要求不能太高。

在习惯培养方面,强调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要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必须常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必须老师与家长配合,全方位地抓。就拿第八册“学习习惯篇”安排的“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来说,就远不是仅在课内便可以养成的。要写好日记,教师要在课内给予指导,要教给他们方法,如要经常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要天天写,坚持不懈。然而这些观察活动主要是在课外进行的,又主要是在家庭动笔写成的。要使写日记每天坚持不辍,形成习惯,家长的督促检查就更是必不可少。

不光是写日记,所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齐抓共管。

总之,苏教版小语教材昭示的是一种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格局,语文教学应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的一泓活水,而不是局限在狭小课堂里的死水一潭。

教材的编写意图必须转化为教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才能取得具体的教学效益。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体现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写思想,实现语文教学课内外的衔接呢?

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内与课外。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不完备的,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这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他们经历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由“例子”到“习题”,由精读到博览,由吸收到倾吐,一句话,由课内到课外。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比较好,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指导学生熟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背会了其中的精彩段落,这只是经历了感知、领悟和积累阶段。在此基础上,还要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将学得的范文语言运用于日常的言语交际中去,才能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语文学习的迁移运用阶段。虽然我们在课堂内也进行了迁移运用的练习,如学过一篇课文之后就进行“小练笔”,但其分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将范文语言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还要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强调抓好课外阅读,提倡学生写日记,积极参与日常的言语交际活动,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完善这一学习语文的过程。然而,有些学校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宁可给学生多订几套毫无用处的练习册,也不给学生订课外读物,还美其名曰“减轻负担”。其实,课外的阅读、写作等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必须进行的,并非可有可无。

其次,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给他们一些支配课余时间的主动权。

减轻课业负担,首先要从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入手。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繁琐分析依然相当普遍。分析一段课文,必问“这段有几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句话是什么意思?”逐句讲解,不厌其碎,一问一答,贯穿始终。一篇课文,好比是一只漂亮的花瓶,整个看上去感觉很好,如果打成了一堆碎片,还有什么漂亮可言!繁琐分析,源远流长,陈陈相因,根深蒂固,习以为常,积非成是。课堂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如此之大,事实上却无大用处!将一篇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一厢情愿地灌输给学生,事实证明其效果是不好的。因为凡是超越学生理解能力硬塞给学生的东西,大抵是僵死的,无用的;只有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悟出来的东西,才是鲜活的,有用的。我们果真在教学中摈弃了繁琐分析,加强了语言训练,就能够保证在课堂上完成一部分乃至大部分作业。这么一来,就可以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要让学生当主角,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安排都要由学生自己研究确定,推选主持人或负责人,教师则从旁协助。如提出整体设想,给予必要的指点,遇到困难帮助解决,等等。为班级出黑板报,出手抄小报,举行佳作朗读会,组织小记者采访,都可以这么做。有的老师习惯于包办代替,这是要注意防止的,因为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便难以得到发挥,他们的才能也难以充分地展示出来。

第三,要搞好考试改革。考试题目不要出得太死,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不超越“大纲”、不提高难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实践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考查学生识别错别字的能力,便可从大街上的商业广告中搜集一些错别字让学生改正。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便可出示一份说明书,让学生读读,看他们能不能理解上面的内容。要考查学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便可提供一段采访实录,让学生采撷实录中的材料,写成一篇板报稿。这样考,不仅能检验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 第7篇

一、深入探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培养无限情感

语文教材是学生知情懂理的源泉。语文教师必须认真严谨的去探究教材, 深入思考, 积极深刻的发掘语文教材中情感教育因子, 才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具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才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所以, 准确地掌握语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才是关键。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 比如《升国旗》《我们爱你啊, 中国》《长江之歌》等等, 都是从多个角度向学生传达了“祖国在我心中”的一腔情感, 让学生自己去真正感悟“爱国”的意义;还有表现互相帮助, 关心别人的作品, 比如《掌声》《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等, 用每一个纯情的生活片段去感染学生幼小心灵, 让学生去感悟爱的伟大力量;再有展现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作品, 比如《望天门山》《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等, 教育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懂得保护环境, 爱护动植物的必要性, 进而引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苏教版不同类型的小学课文教学过程中培养情感

(一) 认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认字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低年级的学生认识、理解生字的主要方法是组词训练, 在其过程中去理解感悟。比如这样的一节认字课, 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打”字。首先师生一起学习了字音, 接着又一起分析了字形。然后问道, 这个字什么意思呢?谁能组几个词啊?学生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 “打架、打人、打骂”等等。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 又接着问:“我们可以打人、打架、打骂他人吗?”学生一起同声:“不能。”老师又接着说:“对了, 生活中我们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他人。还能组出其他的词语吗 ?”在语文教师悉心引导下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如是这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讲解过程, 不仅是认字, 同时有进行了很好地情感教育, 可谓把一节枯燥的课教活了。

(二) 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朗读、诵读、品读的培养, 又要重视词语、句子的分析, 从而激发情感, 达到培养的效果。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趵突泉》一节, 其中对大泉一段的美妙处理, 勾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致, 抓住这一点, 使学生在读、评、析的讲解中去感受作者用词的美妙, 用“听到淙淙的泉声”, 去感悟自然生命的旋律, 进而去领略祖国山河的美丽。

(三) 作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文中体会学生的思想。在修改作文时, 要重视修改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体现出来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 恰当地进行情感教育。

三、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是“听、说、读、写”的过程, 是小学语文知识传授和小学语文能力培养的主要过程, 同时又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展现情感教育的常规过程。在平常中, 每一次地充分激发学生的五官和大脑等众多组织器官的协调培养与发展, 形成三维的直观思维, 这样学生在吸纳新的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在感受情感教育。

(一) 听

听, 是指老师讲解的课文内容, 同学回答的问题。学生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感受情感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努力的备课, 多设计一些可以激励学生“听”的过程情境。

(二) 说

说, 是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教师的讲授、自己的认真阅读, 并结合教师提出的疑问, 进而作出正确的回答。

(三) 读

读, 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过程, 必须引导学生多读, 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去读。这样才能把情感教育寄寓于反复阅读的课文之中。

(四) 写

写, 是指语言文字的书面化表达。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 培养学生去写日记、去写心得、去写读书笔记、去写作文, 通过对写的批改, 来把握学生的写作水平与技巧, 又能把握学生的情感世界。借此在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好的加以引导和肯定, 同时对不好的予以矫正、加以指引。

总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立足于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之上的情感教育,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从根本之教材入手, 努力探究教材, 把握住标准、深入课文内容中的情感教育发掘, 用心研究学生, 把情感教育渗透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在微妙中渗透, 在不觉中结果。

摘要:苏教版小学语文课程的情感教育渗透是独树一帜的。因为语文是生命之春风, 是文化之春雨, 是人的精神食粮, 是人之春风, 是人之春雨, 是极富人文内涵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每一篇课文都在微妙中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并且是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实践中的语文情感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说说, 而应该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不断地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熔融在学生的骨子里。

苏教版初中语文情境教育探析 第8篇

一、苏教版初中语文情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情境教学认识不足。

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类似教学内容的情境, 增加学生对于文中内容的体验和感受, 能够更好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增加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境教学着重于学生情感的体验, 但是在实际的情境教学中由于教师对于这一教学方式的认识不足, 在实际的教学中缺少教学经验, 情境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2. 情境教学应用形式比较单一。

初中语文情景教学由于在实际的应用中并不广泛, 再加上教师缺少相应的教学经验, 情境教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 但是教学情境的设置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中教师并没有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境设置的方式也比较单一, 这未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情境教育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在初中课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逐渐受到关注。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着重于情感的体验,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今后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重要优势, 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1. 提高教师对于情境教学的认识。

初中语文是一门注重情感体验教学的课程,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通过情感的体验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情景教学的认识, 可以通过对一些教师情境教学视频的学习中增加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情境教学课展示等等活动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积极学习和借鉴优秀公开课,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和落实。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逐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塑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 提高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展现文中所描绘的美景, 增加学生的视觉冲击, 增加学生的体验。比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这一情境教学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图片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西双版纳的美景,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想象西双版纳的美丽景象, 更加真切的体会作者所描绘的内容, 产生于作者的共鸣。另一方面通过音乐渲染气氛。音乐渲染是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没有一种艺术能像音乐一样迅速激起人的情感, 并随着优美的旋律进入浩渺的想象空间。比如在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课文时, 可以通过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使学生能够在歌曲中体验一种美感, 通过这种音乐氛围的渲染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进入词的世界, 感受文中的情感。同时通过气氛的渲染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利用角色表演创设情境。

角色表演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在表演中使自己对课文中的角色产生亲切感, 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对于一些具有众多对话内容的课文可以通过角色表演进行情境塑造。比如在鲁迅的文章《孔乙己》的教学中可以找同学分别饰演孔乙己和小伙计, 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当时孔乙己的艰难处境, 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角色表演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学内容都适合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针对文章内容采取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 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4. 通过实践教育增加学生的体验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中逐渐增加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情境也是情境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一些课文教学中需要学生讲述自己对一个事物或者是景点的认识, 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物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正感悟, 因此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真正感受和体验才能够加深理解, 产生共鸣。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逐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实践, 但是由于教师缺少教学经验, 情境教学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在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情境教学的认识, 丰富情境教学方式,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钱锋娟.苏教版初中语文情境教育略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0 (12) .

苏教版初中语文情境教育略谈 第9篇

“情境教育”思想古代就出现了, 源流包括孔子树下讲学, 胡瑗为了使学生开阔视野而带学生游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其他人在集市剧院进行辩论, 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教育方法,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活的教育”等等。在我国, 情境教育的开端是以李吉林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为标志的。李吉林从外语教学运用情景进行语言训练得到启示, 借鉴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境界学说”, 将传统教学注重读写能力的提高以及近代直观教学等有效因素吸取进来, 创造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李吉林的语文情境教育思想是一个思想体系, 其途径是“创设人化的情境”, 核心是“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 教育理想是“培养完整和谐的人”, 创新特色是“民族文化内涵”。研究情境教育, 对于语文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1. 拓宽教育空间, 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

如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可以带领学生到绍兴去真正感受百草园的神秘、三味书屋的严谨;这样, 通过开展野外情境教育活动, 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对文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育效果得到强化, 学校乐观积极的氛围得到渲染。

2. 缩短心理距离, 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如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悼念玛丽·居里》, 教师对于玛丽·居里进行重点介绍, 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得到缩短;《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 这是一篇演讲词, 表达了悲痛惋惜的情感情绪, 非常适合凝重、哀婉的氛围的创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师生共同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进去, 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3. 利用角色效应, 强化主体意识。

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孔乙己》, 学生可以扮演孔乙己和小伙计等角色, 深刻感受孔乙己的不幸;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 让学生扮演于勒和菲利普夫妇等角色, 可以深刻体会到于勒的可怜和菲利普夫妇的尖酸。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 学生能够进行主动学习, 从而获得自我充分发展。

4. 注意创新实践, 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让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然后进行分析讨论, 再根据课文中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描述, 与自己的理解进行结合, 将纪念碑的示意图画出来, 同时照应文中的语句, 再让学生们之间进行对照并修改, 最终让画得好的学生上台进行展示讲解。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实践, 使情境教育的有益模式得到了更好地体现。

三、苏教版初中语文情境教育的教学优化途径有哪些

1. 实物演示情境。

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白杨礼赞》、《石榴》、《紫藤萝瀑布》。借助白杨树、石榴、紫藤萝等在特有的生长环境下坚强、不平凡的植物来进行情境演示是非常合适的, 有助于学生对于其深远的意义的深刻领会。

2. 图画再现情境。

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西双版纳》、《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 通过适当适时图片图画的展示, 表现出具有个性特色的阿里山、西双版纳、威尼斯, 学生能够得到更加真切的体验。同时, 学生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描绘出具有吸引力的景物, 接着, 让美术学得好的学生把这些景物画出来, 从而实现了互动参与, 学生能够积极动手动脑, 自然能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 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刻体会到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音乐渲染情境。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课文正式讲授之前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 学生们就会很容易地进入课文情境, 音乐能够带来认同感, 对于情境的渲染非常有利。如贾平凹的《月迹》, 描写了孩子们寻找月亮的痕迹的情景, 突出表现了孩子们的童心和超强的想象力。在课文正式讲授之前播放儿歌《月亮船》, 学生们就会非常容易地进入创设的情境中, 在热烈愉悦的气氛中, 完成整堂课的讲授。

4. 表演体会情境。

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变色龙》、《窗》, 进行表演是非常适合的。学生们可以选择扮演不同角色, 如将军家的厨师、赫留金、靠窗的人、离窗远的人等。通过表演, 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课文中的情境, 对于人物心理和人物特有的性格, 也能够进行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以上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情境教育进行了探讨, 但情境教育自身也需要不断进步、发展, 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着眼于实践, 将语文课堂教学切切实实地搞好, 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

摘要:在进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情境教育时, 教师不仅要注重“情”, 即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使学生的学习心性得到激发, 而且要构建“境”, 即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认知依托点。情境教育确立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促进了语文学习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的体现, 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能够在语文教师引导下学习、合作和探究。

苏教版小学语文《军神》教学设计 第10篇

新课改理念中强调课堂教学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坚持少教多学的原则。通过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准确表达本文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开展自主交流与合作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争取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与情绪变化的方法,体会刘伯承元帅的坚强意志。学习课文侧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感,学习革命家坚定的意志,以及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本文人物的神态与语言描写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军神”形象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创设刘邓大军进入太行山情景。(教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简要交流观看多媒体视频的感受。

3.大屏幕出示刘伯承元帅生平事迹

(刘伯承1892—1986,四川省开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被尊称为“军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军神》这篇课文,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对刘伯承元帅的崇敬之情,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与视频片段,营造刘伯承元帅的光辉形象,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崇敬之情。这样,学生才能带着深厚的情感走进文本,为下面的教学作情感铺垫。)

(二)推进新课,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叙述顺序。

3.师生共同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伟人故事,容易激发学生快速了解故事的梗概。初步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抓住重点,品读内涵

1.快速浏览课文,把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句子画下来并反复朗读。

(明确: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2.全班齐读这句话,体会沃克医生说这句话时带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惊讶、激动、美、崇敬……)

3.师质疑:读这个句子后你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

(明确:沃克医生为什么会称刘伯承元帅为军神?……)

4.师:通过“为什么”激发学生寻找关键性的句子。而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只要我们认真地朗读课文,用心去体会作者的话,就一定会从文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围绕问题进行阅读探究,在相互合作中解疑)(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点拨。)

(设计意图:阅读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作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们凭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读文本。在此过程中,教师设疑、析疑、解疑,在师生共同合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四)汇报交流,深化主题

1.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汇报小组研读成果,全班同学交流。

2.各小组代表自由发言,老师点拨,把握重点。

重点揣摩下列句子:就诊时,抓沃克医生的语言和表情神态的词句进行体会。

(1)“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明确:冷冷惊疑怀疑)

(2)“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

(明确:怀疑惊奇震惊)

(3)从沃一开始的“冷冷”到“目光柔和”。

(明确:不可思议肃然起敬军神)

……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中的探究、合作、交流、讨论是提升过程了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老师要因势利导,实现与文本的再次对话。这样,既获取了文本信息,让军神的形象更为明晰。同时,让学生对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元帅的印象更加深刻。)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军神》这篇课文,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我们查阅他的相关资料发现,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他曾经领导过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在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令国民党集团惊慌失措。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刘伯承元帅堪称中国的——“军神”。

六、作业

1. 学会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给别人听。

2. 网络搜集有关刘伯承元帅的故事。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自主阅读,交流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刘伯承元帅的勇敢、坚强、镇定、从容的性格特征。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围绕“整体─部分─整体”这样的结构特点而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对“军神”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悟、自得。与此同时,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与点拨。

八、板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第11篇

1.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體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圆周问题的规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设疑引入。

师:我们先做一个猜谜游戏。

(师板书)

师:猜测老师在三角形后会写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又板书)

部分学生有意识猜测后面是三角形。

师:这样一组一组的往下写(边写边板书),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一样多。

生:因为每组里面正好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正好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正方形。

师:我们可以说三角形和正方形是一一对应着的。(板书“一一对应”)

(师在省略号后继续添一个)

由生说这时的个数关系。

生:三角形多一个。

生:因为前面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是一一对应着的,但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正方形和它对应了。

2.揭示课题。

师:它们都是一个物体隔着另一个物体依次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现象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究规律

1.研究场景图中的三种排列。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从图中找一找,能发现和黑板上一样的间隔排列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这三组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同桌互相研究。

指出:夹子、白兔、树桩都可以看成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的物体),手帕、蘑菇、篱笆都可以看成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板书: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两端相同”)

师:这属于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

讨论: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自选一组把实物图抽象成图形,并在黑板上板书。

3.进一步形成规律。

4.选中其中的任一组图形,并擦掉中间的物体。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师:是不是这样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在桌上沿直线方向间隔排列成一排,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之间的排列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观察,再回答)

2.欣赏教师找到的规律。

3.应用规律。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些间隔排列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收获?

今后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教师设疑,学生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学生自己找到主题图中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并把其抽象成图形,可以说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利用动手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不但巩固了新知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利用男生与女生根据队形的变化来站队,从而明了了排成一排和围成一圈间隔的不同,突破了难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九寨沟》教学设计 第12篇

四年级学生在审美能力方面已经初步形成,有一定的词语积累, 语言方面具有个性特征。为了激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欣赏九寨沟的美,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在课件设计时穿插了一些图片,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充分体会。课堂教学以舒缓的音乐为基调,以朗读为突破口,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质疑,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教材《九寨沟》是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的课文。字里行间表露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语言优美,笔墨生动,九寨沟美妙神奇的自然景观被描述的淋漓尽致,不禁让人感叹,让人陶醉,让人流连忘返。文章在结构上更是层次清楚,语句优美清新, 用词华美,描写景色浓墨重彩之笔,抒发情感发自肺腑之言。朗读时生发美的享受,陶醉在山水美景之中。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识记本课生字词,摘抄文中优美语段。为以后的习作积累素材。丰富学生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2. 方法与过程: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相关自然段。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课文优美的语句带来的美的享受。情操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用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文中优美段落和美词美句词句,充分体会和感受九寨沟的旖旎风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2. 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阅读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导入视频

1. 播放与九寨沟有关的影视片段,欣赏的同时提问这是哪里的景色。2. 激情导入。由春天的美景联想到九寨沟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旖旎风光。用煽情的语言对九寨沟的神往之情。激发学生想要领略九寨沟美景的欲望,从而获得对课文探究的兴趣,用饱满的激情赏析课文的语言文字带来的美的享受。

(二)初步感知课文

1.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2. 交流感受。提问: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尽量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九寨沟名称的由来。学生回答。归纳: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南坪县、平武县、松潘县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由几条神奇的山沟组成,四周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故名九寨沟。 3. 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播放多媒体的画面,同时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感受课文内容,眼脑耳并用,再一次感受九寨沟美丽神奇的风光。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九寨沟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板书:自然风光异兽珍禽)3分析课文结构。集体讨论交流:在学生感受到九寨沟的美景之后,转入对文本的分析。 从文章描述的内容上给文章进行结构分析。

(三)学习第一、二段

1.学生自学课文并思考:从第一二两个自然段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 小组合作交流: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的段落。 要读出个性,读出情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九寨沟哪些自然景观和异兽珍禽。3. 对学生的阅读提出具体的要求:(1)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划出你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并说出喜欢的原因。(2)有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同时展开合理想象, 把语句和画面结合起来。4. 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 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动脑动口,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发表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进行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释放内心的情怀,强调个性化和民主化,让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具有表达的愿望和机会。5. 汇报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哪句话具体描写了九寨沟景区真是一个童话的世界?(屏幕出示相关语句)

(四)学习第三段

1. 学生自学课文并自由朗读第三段内容。2. 交流讨论获得信息。3. 思考:找出能够概括九寨沟美丽的一个词语。(学生讨论交流)【设计理念】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并获得阅读体验。此时学生已经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在整体上有所把握,加上平时的词语积累,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美丽的九寨沟,应该难度不大。4. 学生读课文:朗读第三段描写九寨沟美景的句子,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处美景。5. 相互交流: 九寨沟的湖泊和瀑布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巡视和学生进行交流并指导他们朗读,合理进行即时评价。6. 学生欣赏自然风光, 谈欣赏完优美的风景后的收获。【设计理念】阅读强调个性化,学生在和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生发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正是因为个性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感悟,交流之后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美感和享受。

(五)学习第四段

1. 过渡:由上一段的美景引入到在美景之下生活的各种野生动物。沿用第三段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课文第四段。 2. 小组交流学习,互相讨论。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质疑。 有些有代表性的质疑可以全班级学生共同交流。3. 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读出赞叹之情。

六、总结

本节课我们大家共同经历了一次九寨沟之旅,大自然的奇妙杰作让我们犹如步入仙境,徜徉在梦幻和诗意并存的童话世界之中。 欣赏了美景还看到了活泼可爱的金丝猴,弥足珍贵的藏羚羊,还有憨态可掬的熊猫。其实我国还有更多优美的风景,如庐山、黄山、 泰山。这些美景都会让我们流连忘返,惊叹不已。望大家都能有机会去看一看。(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内容。)

七、作业

1. 识记文中生字新词。2. 有感情朗读课文。3. 从网上或资料上搜集九寨沟的资料。

八、附板书设计

九寨沟

雪峰——金丝猴

自然景观——湖泊

珍禽异兽——羚羊

森林——大熊猫

上一篇:解析分析下一篇:过渡性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