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育国际化

2024-09-06

会计教育国际化(精选9篇)

会计教育国际化 第1篇

所谓教育的国际化是指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环境中立足本国实际, 面向世界, 通过多种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事务,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以服务于本国与国际社会经济和发展的需要, 促进本国教育及世界教育的共同发展。结合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现状, 借鉴国外会计教育的成功经验, 笔者以为, 大力推进高校会计教育的国际化, 按照国际会计人才的标准来培养学生, 可以作为今后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长期战略性目标。本文拟从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几个重要方面来深入分析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和具体做法, 以期进一步推动会计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一、会计教育观念的更新:国际化的前提

科学的教育观念能够反映时代的需要, 有助于引导教育的方向。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应试教育,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直接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这一点对于会计这样一门注重实务的社会科学的影响尤为明显, 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适应性较差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很多高校也在推行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理念, 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实际执行效果并不明显。

教育观念的落后是阻碍会计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 而要实现会计教育的国际化也应首先引入先进的会计教育观念。笔者以为, 这是实现会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在这一点上有很多国际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美国为例, 美国会计学会 (AAA) 下设的“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 (AECC) 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关于改进会计教育质量的第一份研究公报《会计教育目标》。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 而是在于培养他们具备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其终身学习”。因此, 高等会计教育并不是也根本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 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 具备获取职业会计师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可见, 在美国, 高等会计教育不仅是一种专业技术教育, 更是一种素质和能力教育。与美国相似, 英国会计教育也将终身学习作为基本教育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 会计教育不再是年轻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最后环节。在任何一个年龄段, 在工作后的任何时期, 只要有学习会计知识的需求, 经申请即可到大学接受正式的会计教育。同时, 终身教育认为,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迅速变化、日趋复杂的社会工作, 会计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应该在接受教育期间集中掌握基础性、工具性的知识, 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因此, 在任何一个会计教育环节, 都能体现出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想精髓。对会计教育来说, 最为关键的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 而在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而这正是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中所缺乏的。

二、会计课程体系的优化:国际化的基础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 也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在课程设置上, 大部分高校基本都遵循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的设置模式, 每一个层次具体包括哪些课程虽然各有特色, 但基本还是比较接近的。而且由于很多学校把会计专业定位为一个培养技能型会计人才的专业, 突出“专才”教育, 课程设置的重点最后实际主要集中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上。虽然很多高校也会按照社会的需要来适时调整课程体系, 但原有的单一、狭窄的课程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进。

要培养出优秀的国际会计人才, 还要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笔者认为, 实现会计课程体系的优化是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现实基础。按照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 国外会计课程设置不是只局限于会计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不再过分强调学科之间的界限, 而是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 在注重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与财务、金融等相近的学科知识整合,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非常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完整性, 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例如,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 (AECC) 就认为, 会计专业教育应包括一般教育、一般经济管理教育、会计专业教育等三类课程。这一课程体系既能突出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也涵盖了会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可见, 国外已经普遍强调会计的通才教育, 在这一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课程体系也是为培养全方位的综合性会计人才所设置的。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着手对目前的会计课程体系进行改进:第一, 应该转“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 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因为人才培养目标若不实现实质转变, 课程体系的优化也无从谈起;第二, 具体的课程设置应考虑通才教育的需要, 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 重在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会计教学方法的创新:国际化的核心

教学方法是教育观念的直接体现, 并最终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指导下, 教师多采取单向的“填鸭式”强制灌输方法, 满足于教会学生模仿或最大程度地记忆。学生被动地学习既无学习兴趣, 更无学习动力, 教学效果自然堪忧。随着近年来我国出国交流、进修教师的日渐增多, 一些新的教学方式, 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也逐渐出现和推广在会计教学中,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只是一个起步, 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课堂教学过于偏重具体细节的讲解, 不太注意结合案例综合分析, 不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没有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每门课程几乎都有固定教材, 局限了学生的视野, 其结果不仅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 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不足,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说抽象的教育观念的更新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那么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却可以在短期内看到成效, 而这正是对先进教育理念的最好印证, 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教育观念的更快更新。因此, 笔者以为, 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引入灵活多样和相互配合的教学方法应是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所在。国际化的会计教学, 要广泛开展演示教学方式, 即教师利用网络教室、会计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广泛开展互动探讨教学方式, 即在网络教室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各自的计算机对教学内容开展讨论;广泛开展虚拟现实教学方式, 即将某些现实问题借助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教学;广泛开展远程教学, 即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活动, 包括一个学校不同教室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教学等。

四、会计教学评价的健全:国际化的保障

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能够对教育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完整的教学评价制度应该包括学校对学生质量的内部评价和外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两个方面, 本文只研究第一个方面。高校作为内部教学质量保证的唯一主体, 对会计教学质量进行管理、控制和自我评价。目前高校的内部评价仍然是一种“学校主导型”的评价体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的高低为主要评价依据, 其显著特点是“重理论, 轻实务”, “重期末, 轻平时”;“重记忆, 轻理解”。这样的评价体系既无法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 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全面素质评价的需要。可见, 会计教学评价总体上没有做到与国际接轨, 中国特色仍然比较突出。

比照国外的做法, 外国会计课程考试方式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英国为例, 学生成绩的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大量的作业、测验或演讲等形式组成, 占总成绩的30%~50%。每门课程通常都有1~2个综合作业, 提交形式有报告、论文、计划等, 对格式和参考文献要求非常严格。课程作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个人作业, 旨在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另一种是小组作业, 这种作业老师要求大家合理分工, 协调合作完成, 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又锻炼了在工作中与他人沟通和社交的能力, 对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很有帮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70%, 多为闭卷考试, 试题多为综合性的主观题, 一般除会计分录外没有标准答案, 即使是会计核算也要求相关的分析和决策。每道题都需大量的论述支持, 所以要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样的考试, 要求学生必须思路清晰, 有较强的逻辑性, 必须在平时多阅读和积累专业知识并灵活运用。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 具体建议如下:第一, 加大平时考核的权重和难度, 引入新型、多样的评价方法, 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第二, 调整期末考试的内容和题型, 加大对综合性、系统性问题和主观题型的考核, 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 实行考试方式的改革, 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开卷考试、论文等形式都可以是很好的尝试。

会计教育的国际化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其最终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用国际化的思路重新构建会计教育的框架将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明确、统一的体系, 对于指导会计教育改革实务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教育的国际化需要立足于本国实际, 同时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高校会计教育的国际化, 按照国际会计人才的标准来培养学生, 可以作为今后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长期战略性目标。本文旨在对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现状进行剖析, 指出其与英美等国家会计教育的差异,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与措施。主要从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几个关键环节来构建高校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会计教育,国际化,国际惯例

参考文献

[1]金莲淑.抓住机遇, 勇于创新, 发展会计教育事业, 繁荣会计理论研究[J].会计研究, 2007 (8) .

[2]刘永泽, 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 2008 (8) .

[3]陈小林, 高滨.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历程、经验与未来发展[J].会计研究, 2008 (10) .

[4]刘贤仕, 杨春风, 彭素琴.新形势下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1) .

[5]张艳秋.中英会计教育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 2008 (6, 中) .

[6]王琴.会计国际化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3) .

会计教育国际化 第2篇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美国会计模式

会计和财务报告以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为主要目的、以形成的“公认会计原则”主导会计实务为特征、以美国会计理论和实务为典型代表的一种国际会计模式。

2、双重征税 :国际双重征税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同一时期内,对参与或被认为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同一或不同纳税人行使税收管辖权,造成对同一征税对象(国际所得)由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政府征税的情况

3、外币报表折算

将以非记账本位币或非报告货币表述的金额换算成以记账本位币或报告货币表述的金额的过程。

4、避税港

避税港是指某些不征收所得税和一般财产税或对所得税和一般财产税实行低税率政策的国家或地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缪勒是如何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的?

(1)按宏观经济要求发展会计

在这种发展模式中,会计与国民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公司的目标要服从国民经济政策。为了提高经济和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一般都鼓励企业将各年利润平滑化,折旧率的调整要适应刺激经济增长的需要,并且为了鼓励投资而允许建立特种储备,为了宏观经济的需要而重视增值表、社会责任会计和税务会计。瑞典是这种模式的例子。

(2)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发展会计

会计被视为是企业经济学的分支,强调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私人和企业。会计在其计量和计价过程中要反映经济现实,这意味着会计规则既要成熟又要有灵活性。基本的会计概念是要保持公司资本的真实价值,因此重置成本会计得到重视。荷兰是这种模式的例子。

(3)作为独立学科发展会计’

将会计视为能够自我发展、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因而会计形成了独立的自我发展模式。会计不从属于政府的政策和任何经济理论,而是通过成功企业的实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结构,并且在会计实务中经常使用“公认会计原则”的表述。美国是这种模式的例子。

(4)以统一的模式发展会计

政府将会计作为管理企业的一种手段,通过制定和实施统一会计制度,使得会计实务有着较高的统一性。会计可用于衡量业绩、分配资金、控制价格、收取税金等。法国是这种模式的例子。

2、简述跨国公司国际转移价格定价的目标。

①保证各级目标的一致性

②确保转移价格具有激励作用

③保证公司业绩评价客观公正

④谋求跨国公司全球总税负最低化

⑤减少外汇交易风险

⑥避免与各国政府发生冲突

⑦提高资金使用的自由度

⑧增强海外子公司在当地市场上的竞争力

3、国际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国际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主要包括:

①公司最高管理层的说明或报告,如董事会报告,由萤事会董事长或主席对公司主要经营活动所作的回顾和对未来展望所作的说明,②公司经营业绩概况,公司主要经济业务、产品和劳务等方面已达到的水平、占领的市场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③公司财务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

④财务报表附注,包括会计政策的说明、会计方法的选择、财务报表中某些项目的详细说明、物价变动对公司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分部报告等;

⑤公司管理人员对财务报表所负责任的说明书;

⑥审计报告。有的公司还提供下列非财务信息:

⑦社会责任报告,包括雇员情况、工资及相关成本的水乎,健康和安全条件、其他工作条件、职工培训以及行业关系等;

⑧公司组织结构和主要股东的持殷情况;

⑨环境报告,包括环境保护和控制污染的措施等

4、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有哪些基本特征?

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可概括为“员工主体模式”。其基本特征是:①强调员工主体,员工实行终身雇佣制,制度安排使得员工群体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较为密切。不过这一制度近年来也在慢 6 慢发生变化,年青一代的工作流动性增大。②外部股东的影响力较弱,主要有内部人控制,从一般员工中选拔出来的经营管理层控制着企业的经营活动,③主办银行进行有条件的监控。企业一般与一、二家银行保持长期的交易关系,这被称为“主办银行制度”。主办银行是企业的主要资金提供者之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主办银行一般持有企业一定比例的股权(法律规定不得超过 5%),一旦企业出现财务上的问题,主办银行将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此时要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

5、避免国际双重征税主要有哪些做法?

常见的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具体做法主要有:

(1)、两国或多国政府间签订对所得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和防止偷税漏税的国际税收协定

国际税收协定分为特定税收协定和一般税收协定两类:特定税收协定指的是协定内容仅仅涉及缔约国之间某一单项业务的特定税收问题,例如关税方面的《税收及贸易总协定》、欧盟内部达成的增值税协定等;而一般税收协定通常是指国家之间为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逃税漏税的协定,其内容通常包括如何预防、避免或消除协议双方的国际双重征税问题,如何实现协议双方税收无差别待遇、避免税收歧视,如何防止国际逃税和漏税等。

(2)、单方免税或抵免来避免国际双重征税

某国政府在不与他国政府签订协议的情况下,单方面规定: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取得的收益,如果在国外已经纳过税,在国内就不再对其征税,或者在国外所支付的所得税在国内可以作为计算应缴所得税的抵免额对待。

(3)、以减税方式来抵免一部分国际双重征税

有的国家把在国外缴纳的所得税从纳税人在国外取得的收益中减去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再按本国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征收所得税。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税收饶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有哪三种方式?

税收饶让产生于解决发达国家公司如何真正享受发展中国家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的问题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往往规定对某些具备规定条件的公司,在一定的期限内给予一定的减免所得税的优惠。按一般的抵免方式.发达国家对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只抵免其实际已纳所得税款,结果使得发达国家的公司因在国外未交或少缴所得税而在本国仍要缴纳或补缴所得税,造成发达国家的政府增加了税收收入,而跨国公司实际并不能享受发展中国家政府给予的减免待遇的实惠,影响了发达国家中的跨国公司到所得税率较低或税收优惠较多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经营的积极性。发展中国家政府旨在让与发达国家公司的税收收入,实际转移给发达国家的政府。采取税收饶让方式,发达国家承认其本国公司在发

展中国家享受的减免税待遇,对享受的减免税款部分.视同已纳税款,与实际已纳税款一样同样准予抵免。这样将会有利于吸引发达国家的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税收饶让本质上是税收抵免的一种附加措施,但其在维护

本国居民和法人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保证各国税收鼓励措施正常发挥效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税收饶让的具体实现一般出现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签订的国际税收协定当中,目前分为三种方式:差额饶让抵免、定率饶让抵免和普通饶让抵免。

差额饶让抵免是指政府对国内企业在国外按照税收协定中优惠税率缴纳的税额与按照税法规定税率计算的税额相比,以其差额视同已纳国外税款而给予抵免。也就是说,国内企业虽然按照优惠税率在国外纳税,但是在国内按照外国税法规定的非优惠税率进行税额抵免,使得其在国外少纳的税额也受到了抵免待遇。

定率饶让抵免是指无论国内企业在国外得到多少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在国内均按照固定的抵免税率(已在双方的国际税收协定上明确该固定税率)计算允许给予的抵免额度。此时企业国内应纳所得税额。按下式计算:

应纳所得税额=皮纳税所得额×(国内所得适用税率一固定饶让抵免税率)

普通饶让抵免是指国内企业在国外得到的减免税优惠,政府同意给予税收饶让,但按照两国签订的国际税收协定中规定的税种范围确定,视同已纳税额给予抵免。也就是说,只要是在国际税收协定适用税种范围内,国外政府给予国内企业的税收优惠一般都可以按照实际得到的减免税数额与企业实际缴纳税额一起给予抵免。

2、文化因素是如何决定会计取向的?

一个国家的文化取向(主要是其中的价值取向)影响着该国的会计实务发展过程和方向。会计文化取向是指由一个国家的文化取向所决定的会计发展倾向。

由文化取向所决定的会计取向即会计文化取向有这样一些表现:

(1)个体主义取向的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会计职业界比较发达、自制程度较高,政府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务管理等事务介入较少;相反,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中政府的统一会计规则比较完善和有很高的权威性,实务中较少需要职业判断、会计职业界相对较弱;

(2)弱不确定性避免取向的文化决定了在这样的社会中一般表现出较弱的保守主义倾向和较弱的保密倾向;而强不确定性避免取向的文化决定了在这样的社会中一般表现出较强的保守主义倾向和较强的保密倾向。会汁史化中的保守主义取向对会计计量实务有直接的影响,如一个社会中有较强的避免不确定性的取向,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对待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的处理就比较谨慎,对利润的计量一般比较保守。而会计文化中的保密倾向则对财务报告中的信息披露产生直接的影响,保密程度高,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信息就少。

(3)大跨度权力结构取向的文化往往选择统一的会计制度,而小跨度权力结构取向的文化通常造就一种通过“公认”的途径规范会计实务的模式。

(4)阳性取向的文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计量倾向于公正性和财务披露倾向于公开性;而阴性取向的文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计量倾向于保守性和信息披露倾向于保密性。

会计教育国际化 第3篇

关键词:会计教育,国际化,专业建设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过程中, 始终注意积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我国的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 在较短的时间里迈出了重大步伐, 并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取得一致或协调, 赢得了国际会计界的高度评价。加入WTO后, 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经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将更为突出, 加快会计国际化的步伐显得日益紧迫;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也必将进一步加快。2006年, 我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 实现了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历史还比较短, 会计理念的普及、会计职业的发展、会计经验的积累等, 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 这就使得我们在推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进程中,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十分重要, 而这必须加快会计教育的改革, 开展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会计教育国际化包括会计课程体系国际化、会计教学方法及内容国际化、会计师资国际化。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实现取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正确定位、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完善以及教育方法的科学化。经济全球化的环境, 会计教育在遵循教育本身规律的前提下, 应当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会计教育, 开展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会计学专业建设的研究, 不仅成为从事会计高等教育的部门和人员, 同样也是会计实务界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情况, 就基于会计教育国际化目标引导下会计学专业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会计教育国际化专业培养方案

(一) 变革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一系列会计教育环节的起点, 它直接决定着会计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培养目标, 才能对会计教育的后续发展起导向作用。面对会计环境变迁所导致的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 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会计国际化是会计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发展阶段, 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交融, 因此, 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通过几年的研究分析, 我们认为广义的会计国际化应该既包括会计信息处理技术手段的国际化 (即会计电算化) , 又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即通常所称的狭义的会计国际化) 。作为工科院校办会计学本科专业, 更应注重培养既具有国际水准的理论水平, 又具有实务操作技能的会计人才。为此, 我们确立的会计国际化特色专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工科院校,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 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 既通晓国际会计惯例, 又掌握会计信息化技术, 并能解决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程中面临的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二) 制定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需依靠完善的培养方案加以保障。为此, 在制订和完善会计教育国际化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 我们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照国际会计教育标准委员会在《国际教育指南第9号》中对会计职业素质组成部分的认定标准 (即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 , 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不仅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 而且使学生具有知识和能力、继承和创新、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使学校的会计专业教育能够切实适应当今学科逐渐交叉和融合的国际潮流。具体而言, 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 我们除了要求学生学习会计学、计算机、外语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 同时还学习管理学、经济学、法律、金融等学科的综合知识, 在教学计划中还安排相当学分的人文素质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的选修课,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综合提高;强化实践性环节设置,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进一步强化基础, 拓展专业口径, 调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与结构, 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相渗透, 使教学计划既体现与时俱进, 又做到适时适度微调, 保证教学计划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三、会计教育国际化专业课程体系

(一) 设置会计国际化特色培养课程体系

为实现会计国际化特色培养, 我们对会计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合并和重组, 加强了课程之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 并对相关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 对外语、计算机、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采用不断线的安排方式 (即在每个学期均有相关课程或实践环节的安排) , 拓宽了专业基础知识, 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而形成“会计理论、计算机技术两个侧面和会计国际化一条主线”构成的会计国际化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以下四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公共基础课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50%, 目的是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获得相应的基础知识, 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学科基础课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30%, 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 打好宽厚的学科基础平台, 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今后的自学能力和发展潜力;专业方向 (特色) 课和专业任选课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20%, 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学科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特有的核算方法和工作流程, 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审计、决策等, 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实践性教学环节共25周, 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内容, 目的是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 使学生能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课程体系见表1所示。

(二) 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真正具备会计国际化能力, 保障会计国际化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效果, 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也应进行相应的更新调整。会计理论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国际比较会计 (英语) 、财务会计报告分析、会计制度设计、计算技术与会计书写技术、手工会计实验等教学内容;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关系数据库管理、通讯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教学内容;增设“审计实务”、“资产评估”、“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学”、“政府与非赢利组织会计”、“会计专业文献阅读 (英文) ”、“纳税策划”、“现代成本控制”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相关会计案例等课程, 并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强化税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合并、删减、调整“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交叉内容;将管理会计、国际会计、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等作为《会计国际化课程群》进行建设, 并采用双语进行教学, 形成会计国际化特色。为了及时使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 我们加强了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 在第1、3、5、7学期开设“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应知应会”、“专业前沿动态”和“职业生涯展望”四门课程, 由会计学专业首席负责人及校外专家等向学生宣传、解释、说明, 从而保证了每位学生都能清楚自身专业的特色和培养目标, 理解课程体系和相关教学内容, 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 明确会计职业的职业价值观, 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三) 建设适应特色培养需要的教材体系

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在加强会计国际化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 我们制订了会计专业特色教材建设计划。教材建设的原则是:中英文教材并举, 其中中文教材以自编为主, 外文教材以选用国外优秀教材为主, 同时配套编制有关习题集, 并通过教学系、学院、学校三级把关, 使教材的选用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在积极开展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编写工作中, 我们将会计国际化特色专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和具体要求体现在每一本教材之中。目前正式出版主干教材有:《基础会计教程》、《财务会计学 (上、下) 》、《成本会计》、《中级财务管理》、《应用统计学》;教学辅助材料有:《新编基础会计习题集及解答》、财务会计学等习题集3部、自编会计电算化辅助教学软件及“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 使得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实施得以保证。双语教学全部采用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 同时指定相关中文版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 并由特别安排出国进修过的教师讲授,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国际会计的理论与发展前沿, 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英文的实际应用和国际交流能力, 同时在课余时间使用中文版的教材来进行补充学习,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及难点的理解, 以保证不同外语水平的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质量。

四、会计教育国际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

(一) 开展网络教学条件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教学条件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 这对于开展会计国际化课程的建设, 具有很多优越性。因为, 利用有效的、适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平台, 便于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统一组织和管理工作, 也便于开展各门课程的自身教学管理;通过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可以方便相关课程教学人员开展协同工作, 及时更新与调整课程内容, 从而创造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网络建设、学科研究及教学活动的一体化环境, 促进课程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共享;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一个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起一整套针对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系统, 不仅能有效的整合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教学资源与网络资源, 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而且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的会计人才提供有力保证。

(二) 构建有效的会计实践环节教学方式

会计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得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缩短实践与理论的距离,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而且也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国内大多数的大学实验课上要么只进行一些非实践性的理性模拟, 要么就残缺不全地做一做凭证、账簿和报表, 显然没有达到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起到的作用。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实用型、国际型会计人才, 真正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我们开展了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方式的探索。我们将手工会计实验与电算化会计实验相结合、传统实验和特色实验相结合, 手工实验强调“设计性实验”, 电算化实验强调“综合性实验”, 强化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将我校开发研制并推广应用的“金舟”会计商品化软件结合到实验中, 开展“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的使用, 该系统是一套能够全面、系统、深入、真实地模拟企业的八大管理职能、42项管理过程和159项管理活动的实验软件, 它将企业版软件及企业的数据抽象、改造, 编制成教学版软件,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实习难问题, 让学生在真正接触到企业实际数据的同时, 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我们还通过加强上海等地的实习基地建设、设置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设计等, 来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能力, 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形成特色培养体系。

(三) 推进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当前高校教学方法存在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表现为, 教学方法单一, 缺少师生积极互动的活动。现代教育方式应强调实现个性化教学, 要提高教学效率, 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就必须更新教学手段, 创造出开放的、生动的、动态的课堂, 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对话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建构、思想精神的交流与理解。为此, 我们改革会计教学方法, 运用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方法有:学习国内外高校成功应用的案例式教学, 采用启发、交流方式开展课堂讨论, 营造生动活泼、高效率的教学氛围, 解决会计教育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 实现由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增加选修课比重, 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选修课程, 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后, 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及未来就业的趋向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利用我校举办国际商务培训班以及与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合作办学的有利条件, 会计专业的学生由美中教育交流服务机构的外籍教师和出国进修过的教师教学, 引进国外大学的先进管理方法、教学方法和教材, 借鉴国际会计教育经验, 全面提升会计国际化专业建设。

(四)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推进教学改革, 培养国际标准会计人才的关键在教师。因此, 建设和拥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是实现会计教育国际化、提升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首先, 全方位建设师资队伍, 引进优质教学资源。为了实施人才强校的战略, 我们制定的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引智”为基本思路, 通过“名师+团队建设”相结合、“学位+国外进修”相结合、“引智+国内高访”相结合、“科研+实践锻炼”相结合、“平台+学院文化”相结合等措施, 努力建设一支与办学定位和目标相适应, 结构优化, 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的指引下, 我们每年均制定专业师资引进、培养、进修计划, 根据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积极、主动做好人才的引进和补充工作, 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其次, 开展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丰富的教师资源库。开展学科建设的关键是要拥有一支优秀教学团队, 为此, 我们大力培植与引进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学科带头人, 同时吸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骨干, 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 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的梯次合理的会计学专业学科教学梯队和学术研究团队, 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来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尤其是对新加入团队的教师实行导师制度, 选聘思想品德好、治学严谨、理论功底深、教学科研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 发挥老教师在培养中青年教师过程中的“传、帮、带”作用。并且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并实行日常化、制度化的教学大比武活动, 组织团队教师进行相互的教学观摩, 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使青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科研和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最后, 采取多渠道对外交流方式, 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推进会计国际化特色的学科建设, 培养国际标准的会计人才离不开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 即具有国际水准的理论研究和复杂实务操作技能的高层次师资队伍。我们还采取以下对外交流方式来积极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训, 进一步提高了现有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同时还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其他高等院校聘请一定数量的学术水平高、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 组成学院的兼职教师队伍, 弥补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师资问题;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外大学进修, 建立国际间的校际联系, 引进国外高层次的教授、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或访问, 或向国外派出高级访问学者, 参与国外大学的教学和科研, 通过国内外高端访问、境外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 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学术讨论会, 开展学术交流, 掌握会计学科的国际发展前沿。

参考文献

[1]王开田:《中国会计国际化与国际会计中国化的文化思考》, 《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2]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 《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3]许家林:《论适应21世纪经济环境的会计教育国际化》, 《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第3期。

会计差异与会计准则国际化之我见 第4篇

盖地

一、会计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

正因为存在差异,才使得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差异”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但谈到会计差异,有人将其与差距、差池联系起来,似乎只要有差异,就必然存在优劣、正误。其实不尽然,因为会计差异是各国(甚至一国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长期的历史、法律、文化等背景不同造成的,如关于会计的一般特征和特定特征,欧洲大陆国家与盎格鲁_撒克逊国家就存在不少差异,如下表:

对各国会计的差异,本文引述克里斯托弗.诺布斯(英)《会计》(外文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中的资料(大多为1993年12月份)可见一斑:

上表资料说明,同一公司,若以美国的会计准则重新计算收益,与按其本国会计准则计算的收益,除英国外,两者差异很大,尤其是挪威和德国,差异非常之大。但它能说明按美国会计准则计算的收益就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而按其本国会计准则计算的收益就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吗?我想,上述公司是不会认同的。

会计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包括会计法律、准则、制度、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差别。按其影响地域划分,可以分为会计的国内差异和会计的.国际差异。

会计的国内差异的产生,以我国为例,不外乎会计法规、税收法规以及相关法规规定有别,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有异。即使对今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还有企业特性业务的专业核算办法、还有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等,各企业会计差异也是不能排除的。

会计的国际差异,其影响因素更多。首先是各国的法律体系不同,有成文法的、有惯例法的。前者将会计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后者认为“会计不是法律而是艺术与科学的混合体”。其次是税收的影响,在大陆法系国家,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是为满足税务机关的需要,因此,许多会计准则都是由税法决定的,如在德国,如何计提折旧需在纳税申报表中查找。而在盎格鲁_撒克逊国家,会计受税收法规的影响不大,应税所得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调整而得。再次是投资者(资金提供者),有的国家主要是政府,有的主要是银行(而作为企业的银行又有不同组织形式),有的主要是家族企业,有的主要是民间和公共机构,即有的主要是外部股东,有的主要是内部股东……还有政治、文化等因素,都会使各国存在明显的会计差异。

会计差异犹如语言或文化的差异一样错综复杂,对英美等英语语系国家,由于语言相同,其会计差异也不大(即使不大,也有差异)。而其他语言,由于主要在其本国使用,之间的会计差异比较大。在一国内,其会计差异犹如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存在一样(但不是按地区),即使推行“普通话”,也不可能使其消失(除非强制)。笔者认为,不论国际还是国内,会计差异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会存在。现在不是消灭差异(也消灭不了)的时候,而是应该认识会计差异:“差”在何处,“异”有多大。从而在进行决策分析时,予以剔除或调整,以免导致错误的决策。完全消灭差异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努力缩小差异。不能说有差异就是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就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差异一般不是会计差错,更不是会计造假,两者有质的区别。一个国家的企业到另一国上市,当然应该入乡随俗,要按对方国家的会计准则重新编制财务报告,反之也是一样。作为称职的会计从业人员,这是不难做到的。不可能设想,一个没有系统学过财务会计知识的人,看了一份财务报告,就能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或财务分析,即使不存在会计差异了,也不会人人一看就懂,否则,还有搞什么会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培养财务会计高级专门人才的必要吗?

二、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做起来比说的

中国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 第5篇

经济全球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拉动了教育的国际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但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价值的责任。教育国际化是在充分考虑本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国际上的教育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是简单的接轨。教育国际化是按照先进国家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师资水平、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通过这种改革和开放,能够实现按照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了解国际市场、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贸易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明确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通过国际交流来提高本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水平,使之能被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够提升教育的互补性,并有利于推动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能够自觉地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阎达五,2000)。

我国向教育国际化靠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使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一种促进本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手段。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武器,又可能受伤。为避免受伤,就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

教育上的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矛盾,虽然存在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但并不是不能沟通协调的,而是可以通过交流增进了解达到共识的。这里需要正确认识中国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使命。教育国际化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结合本国国情,吸纳和借鉴国际上优秀和通用的科技文明成果,对国内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和优化的过程。因此,会计教育的国际化必须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教育改革的长远规划相统一、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相联系、与各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和培养目标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为基础,超越国家范畴,实行人才教育培养的国际化。

(二)要处理好学习和借鉴的关系

学习是吸纳和分析,不是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借鉴是吸收和扬弃,不是全盘西化。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它带来的有利机遇,积极消除它的不利影响。针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针对中国市场经济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贯彻洋为中用的原则。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高等会计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成熟的教学方式、教学成果及教学资源运用的能力,弄清楚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育规格上的差距,进而改善我们的教学条件,提升教育水准,参与教育和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

对教育国际化必须要有一个正确认识,首先,它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过程,而不是单向的依附性交流,如果在交流中没有平等做支撑的话,这样的交流应该予以放弃。其次,要注意所有的国际交流一般都是有代价的,只不过这种代价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在交流中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在国际交流中要懂得计算交易成本,要用价值标准衡量所要实施的交流是否物有所值,应当避免盲目崇拜。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也应计算提供服务应收取的报酬。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当从容对待,不卑不亢,这才是我们应持有的态度。

二、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应对策略

(一)确定国际化理念,对教材、课程实施改革,加快课程建设步伐

课程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只有课程实现了国际化,在客观上才具备了人才培养的条件。设计国际化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在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具备适应生活和工作的基本能力。课程国际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与培养目标相贯通的基础建设,它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课程开发中可以由国内的几所高等院校共同设计开发,并实现资源共享。在教材管理上,应采取评估和专家认定方式确定课堂教材,并且要求教材有更新换代的时间,以便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为会计学科,由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入中国比较早,中外办学开展的也比较早,课程国际化的建设程度相对比其他学科也早很多,目前,一些重点大学已开始双语教学,选用的教材基本是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但从全国的角度看发展非常不平衡,有一些学校不仅不加速教材的更新,不选用优秀教材,反而是几年一贯制使用自编教材,如果自编教材可用也行,实际上很多自编教材内容陈旧落后,甚至有的教材错误百出,这种现状必须进行改革。所以,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实施,它所贯彻的精神是围绕学生的成长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尤其是教学中采用的教材,必须是先进知识的载体,必须是密集的、有用的信息流。

各个学校通过优秀教材的选用,能够实现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达到培养标准的统一。通过课程与教材的统一,便于消除与国外教育水平的差距,能够加快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学分、学历和学位方面的相互承认和资格认证等。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因素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即具有能够讲授各类国际水平课程的教师队伍。作为大学教师,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高深学问的研究者。通过他们的劳动能够使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后继有人。但教师队伍的成长不能一蹴而就,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合作办学、互派访问学者、开展项目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渠道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行多种方式的人才培养。通过这种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科技知识及传授知识的手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高效率的管理学校的模式,使师资队伍的能力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实现同步。

另外,还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很多青年教师阅历非常简单,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任何社会实践,从课本上拷贝下来的知识有时难以自圆其说。更多情况下是不知道实际工作中是怎样干的,不能解释程序中的合理连接。因此,应鼓励教师到实践中去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当建立教师进修和培养计划,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不同途径的培养和培训工作,这也是提高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

(三)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是会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应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由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化。采取的主要措施应包括:

1.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环节的互动功能

中国的会计改革变化很大,如果用正常的课堂讲授,很多问题难以全面阐述和介绍到,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信息在课堂滚动传播或通过网上公布,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同时,通过网上的答疑、讨论、测试、意见反馈等,可以实现教学中的互动链接,使教学方式更加生动灵活。

2. 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既能够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并具有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功能。设计典型的会计教学案例,进行理论分析和系统说明,这在中国高等会计教育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和改革措施,它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悉各种分析方法。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指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所形成的一种共识。教育的功能就是传输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高等会计教育还应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知识层出不穷,我们不可能在学校将工作所需的知识全部学到,一般只能领略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使其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即学校的教育重心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进行转换,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领悟新方法的能力,学生只有拥有了学习能力才能把握掌握知识的主动权,所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今天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正如“八大国际会计公司”在1989年的白皮书中所指出的:“必须把重点放在培养全面能力上,只有这样才能支持一个人一生在执业上的成功。”除学习能力需要培养外,作为会计专业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主动配合,否则很难将老师的讲授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它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各种专业行为规范,实践能力的提升是要通过会计实践教学来完成。对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可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大二学年结束后,用一周时间进行实习。此阶段的实习,重点是对会计处理流程的了解和熟悉,通过实习应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日常的会计处理。第二阶段,在大三学年结束后,用两周时间进行综合实验。综合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受到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的实验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会计实验资料应全部是企业仿真的信息数据,实验内容应包括会计、财务管理、税收、成本管理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公司制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事项,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基本的数据分析。第三阶段,在大四学年最后学期进行,以校外毕业实习为主,并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研究训练,以便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建立科学的会计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会计教育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实现会计教育管理的量化考核,以便突出体现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综合水平。建立高等会计教育的评价体系,其意义主要是:一是可以向社会传达学生能力的信号,通过能力形成和分解的量化指标,能够比较真实地概括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学校的培养方式,对于用人单位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学生的能力状况,一般可以准确地判断用人的取舍。二是通过会计教育评价体系,可以综合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情况,相关的评价指标可以与国内、国外相同专业进行比较,并能准确地判断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通过这些信息的提供便于衡量与国外名牌学校的差距,也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建立会计教育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教育评价指标是会计教育的评价标准,它能够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指引教师实施自身提高和自身修炼工程,并且在工作中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评价体系的内容,包括各种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的评价说明。评价指标的结构,应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综合。课程设置是知识形成的主要途径,又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对知识的考核实际上就应是对各门课程的考核,在考核中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传统的考核标准,主要是通过考试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种考核方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还应实行学年综合能力测评,根据学年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综合测试实施学年的综合考评。学年的综合测试是一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检验,主要从综合能力的角度进行出题。通过这种综合测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思维方式,并在不同的学年逐步提高测评的要求,使能力的培养逐步升级。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学年实习、案例教学、案例策划、小组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很多东西还需要进行广泛调查和系统研究,所以,这里只是提出一些基本设想,还有待

另外,在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应建立严格的课程评价管理制度,借助于这种制度定期对会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纠正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达到自我改错、自我纠偏的目的,这是推动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

摘要:教育国际化是在充分考虑本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国际性的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它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过程。通过借鉴发达国家高等会计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便突出体现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综合要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会计教育,教育国际化,策略问题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王一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体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4).

[4]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会计教育国际化 第6篇

一、云南省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一)云南省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程度处于低水平

至今,学术界对于会计教育国际化程度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但是有相对完善的高等国际化的指标体系,会计教育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迁移的方法探索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程度。可以认为,国际化的程度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国际交流、办学模式等几方面。

教学内容指标中,看国际化程度,主要是看学校是否有能力开设一些比较前沿的会计学专业。如CPA方向、ACCA方向,MPAcc专业,这些专业相对于传统的会计专业而言,更具有国际性特征,比如注册会计师(CPA)专业方向,是为了培养一批在行业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推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工作,着重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国际化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云南省共有本科院校22所,开设会计专业的7所(不包括会计职业教育),只有云南财经大学同时开设了CPA方向、ACCA方向,MPAcc专业,教学内容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一些。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有CPA方向、MPAcc专业,其余四所本科院校不具有体现会计教育国际化的任何一个专业。办学模式指标中,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包括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层次。7所具有会计专业本科院校没有一所具有会计学博士专业,有会计学硕士培养资格的有三所,其余四所仅有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层次不齐全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反应了国际化师资力量的薄弱。

(二)云南省会计教育国际化呈现区域性国际化的特点

云南省2006年出台《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等院校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鼓励全省各高校开设东南亚、南亚小语种的课程,根据自身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设置小语种教研室,采取“专业+小语种语言”的人才培养模式,尽快培养适应我省“走出去”战略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云南省各高校积极响应,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云南财经大学东盟学院,其主要面对东盟及周边国家开展合作办学的涉外教学。将东盟学院财务管理(泰语、越南语、缅甸语方向)专业列入卓越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突出面向东盟的学科发展特色及培养学以致用的专门化人才,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做出积极的、应有的贡献。

云南民族大学依托其国家级东南亚、南亚非通用语种(含缅甸语、泰国语、老挝语、柬埔寨语、马来语)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及其专业特色,培养了一批了解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状况,熟悉东南亚、南亚国际财税法律制度,掌握东南亚、南亚国家财务会计准则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云南民族大学拥有目前国内民族类高校中通过独立申请的唯一会计学硕士点,也是目前国内民族类高校中唯一拥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点的高校,分类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会计人才。这些努力适当弥补了中国高校面向东南亚、南亚没有财经人才培养院校的空白,为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供了会计人员交流与融合的“大通道”。

二、云南省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取向

(一)保持区域性国际合作的特色,提高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效率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里就已经指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各种交流活动呈现出区域性特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式下,区域化合作趋势愈加明显。云南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在全国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要是一味的追求与发达国家一流大学合作与交流,只会使国际化停留在表面,合作不深入,不连续,缺乏稳定性。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自己教育资源和优势,选择周边国家,比如东盟十国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那么将会使双方都共赢,因为同一地区对某类人才的稀缺应该具有一些共性,其次进行区域性国际合作也可以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效率。

(二)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东盟会计人才”

“大众化”、“同质化”的大学教育如今成为国内大学的共性,大学应该如何办出特色、办出成效,真正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做到你无我有,着眼于云南“桥头堡”的区域战略位置,我们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该区域发展缺什么会计人才,我们就目的的培养什么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东盟经济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市场上面向东盟的国际会计人才十分紧缺。”我们应该利用已有的资源和优势,为“桥头堡”建设培养更多的区域性国际化复合会计人才。综合相关学者们的研究,东盟会计人才可以定义为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精通会计、审计业务,掌握经济贸易,法律,金融,物流,掌握除英语外的越南、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语言等专业知识,熟悉东盟文化和市场规则,具有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1]。

三、云南省面向东盟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一)紧跟时代步伐,增强追求国际化的意识

教育国际化的理念逐步在大学发展中确立,并且已经成为大学谋求自身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云南省不少高校也将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写入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如云南民族大学根据区位优势,结合和定位,这说明学校高层把握住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时代特征,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认识到国际化的理念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我们追求的是大学至上而下,形成共识,统一行动,让国际化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推动国际化。只有树立国际化的意识,才会推进我省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建设。

(二)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部与缅甸唇齿相依,南部和东南部分别与老挝、越南接壤,共有陆地边境线4061千米,从古至今一直被视为通向东南亚、南亚及这些地区各国进入我国的经商要道,利用地缘优势,整合各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国际化教育,以实现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如今,东盟已成为云南省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十一五”期间,云南省与东盟外贸额达156亿美元,同比“十五”期间增长1.9倍,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为双边的全面合作交流进而实现多赢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就需要更多的“东盟会计人才”。云南也应该打开国门,与东盟各国深入交流和合作,以期能够优化与东盟各国会计人才的优化配置,达到既节约会计教育资源,又推动东盟各国的会计教育国际化。

(三)根据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妥善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AACSB(美国大学商学院联盟)认为,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学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的历史条件、特色和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培养特色。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国际化,而丢掉大学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一所好的大学在一个区域,等于一条鱼在水缸里,拿出来就会干死。”特色是大学的生命线,有特色才有优势和竞争力。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培养国际化区域型会计人才的经验,如广西财经学院“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两届毕业生极受用人单位欢迎,他们的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改进实践模式的不足,推动国际化进程

高校会计专业实践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会计实践培养形式较理会计师公会)的实践项目,给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多的与国外会计人才交流的机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企业实践、实习,亲自感受国际商业化运营模式,从会计专业知识、经验、心理等多方面增强国际素养。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大学教育不能一味地去迎合用人单位对学生不切实际的动手能力的要求,而混淆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界限,急功近利地将学生培养成只适合于某一具体岗位的熟练操作工的做法,这不仅是对我们会计教育发展趋势上的一种误导,而且也是对我们本来就很有限的高等会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2]。

(五)适时对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效果进行测评

省外一些重点高校已建立起一整套国际化的评估机制,比如中山大学就形成一系列国家化评价指标体系,有了评价指标就使国际化效果的测评有了可能。云南省目前还没建立专门的国际化评估机制,也没有把国际化工作推进情况列入考核评估范围,就自然不会形成全校联动的国际化推进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会计教育国际化也是有风险的,我们应该根据学校的实力和具体的条件,选择走国际化道路的方式和方法,避免国际化教育只是一种形式或者口号,我们应该监测国际化教育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避免没有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反而降低了我们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对于地州院校来说,国际化是渐行渐远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先保证基本教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推动国际化的有效方法。

摘要:云南是中国与东南亚联系与交往的重要前沿和枢纽,随着“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战略的实施,面向东盟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就变得日趋重要和迫切。本文基于云南会计教育国际化处于低水平和具有区域性国际合作的特点的现状,指出了云南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取向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促进云南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关键词:会计教育国际化,目标取向,东盟

参考文献

[1]刘丽华等.《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国际化研究——基于中国-东盟贸易区会计人才培养方案》[J].《财会月刊理论版》,2011年9期.

会计教育国际化 第7篇

一、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1.合理的双语教学形式。国际会计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环是采用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于国际会计文化交流的能力。笔者认为会计国际化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纯外语的教学模式。比如我院开展的ACCA教学,ACCA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职场人士,他们已有一定的学识和实践经验。而我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刚高中毕业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思维,对很多问题的了解缺乏实践背景和良好的职业判断,本身对纯知识的理解就存在一定难度,如果再加上纯外语的教学,本身语境的熟悉和转换也需要一个过程,无疑就是雪上加霜。双语教学在ACCA课程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展开。课程初期,学生一下子接触到大量专业词汇和基本原理,如果全用英文讲授,对于理解和接受会比较困难,光顾着对英文词意、句意的理解而忽视了对基本知识点的把握,难免舍本逐末。因此对那些专业术语及重要原理最好应进行中文解释。课程中期,学生对该门课程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熟悉,一些专有名词和浅显的内容可以用英文讲授,而对于那些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还是应以中文讲述。课程后期,为了锻炼学生英文表达能力,课堂上最好能以英文讲授、互动。但是,最根本的一点是,ACCA的课程毕竟不是英文语言课,不需要哗众取宠地追求英文授课的比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并通过全球统考,因此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实际效果才是最重要的,英文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而已,要用的恰到好处,而非过犹不及。

2.搭建模拟实践和社会实践平台。针对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特征,设置国际场景仿真实验。以F6为例,模拟实践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税收的各要素及税收征管。可以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单位组织的税务精英大赛,以训练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性。模拟实际案例进行税收筹划,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水平。同时,可以聘请具有社会经验的国内外专家,到学校内讲授我国税收目前存在的问题,完善的方法及国际税收理论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ACCA中F6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方向等。其次,为学生提供海内外实习的平台,联系境内外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联合培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利的实践机会,关键是这个要落到实处,而不能流于形式。目前有些高校采取的“3+1”、“2+2”、“4+1”联合培养模式,对于ACCA的学生而言好处多多。他们可以将前几年所学的理论知识放到具体的知识背景下去了解,对于F6英国税尤为明显,如果学生能有1~2年的英国学习经历,能了解很多税收制度设计的动因,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竞争力。ACCA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毕业后会去跨国公司甚至是海外就业,这1~2年的相关国家学习的经历,相当于是就业前的预科,提前熟悉环境,提高适应能力。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1.要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ACCA专业的学生是经过选拔择优录取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素质都较高。尤其是英文水平,基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都没有问题。加上当今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和便利性,完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助式学习。“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已过时,老师应合理运用“启发式”与“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每堂课前可以将下次授课的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在自学过程中,可以了解课程的基本结构、预习课程的相关习题、提前把问题准备好,然后在课程中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通过提问和案例讨论的形式展开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比如笔者所教的F6课程,其案例可以借鉴西交大的双案例双语言的讲解方式,在理解中国案例的同时又比较的理解英国税法规定,并通过相同语言、相同案例,不同国家的税法规定,所得出的不同结论,一方面比较了英国税法的具体规定及与我国的不同;另一方面强调了解决英国税收问题的方式与方法。通过不同语言,相同案例结合英国具体税收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与动手能力。这种案例教学法通过语言与内容的结合,学生掌握符合他们水平的专业技术和学科知识,同时又学习了语言,可谓一箭双雕。同时要将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解决本课程的相关内容。课后还要布置大量的习题,F6课程涉及大量的计算,因此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做题来提高知识应用水平和理解程度。与传统会计教学相比,学生自己获取会计国际化教学资源的能力相对有限,教师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资源的途径,并加大课后辅导答疑的比例,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的有机结合,以此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2.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ACCA教学过程中需要避免的是“应试论”的怪圈。我们的学生一直以来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长大的,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高考的指挥棒没有变,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改观。如果大学教育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及“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会导致基础理论知识不宽,文化修养不够,所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价值观都将受到影响。那将又是一场悲剧。我们目前的ACCA教学主要还是注重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即对相关教材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学生经过努力可以顺利地通过全球统考,这作为国际化初始阶段的目标是合理的。但也不应过分强调全球统考的通过率,容易使学生成为一个专才,而非通才。我们要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要将枯燥乏味的“会计数字人”变为通晓古今,纵览内外的“会计文化人”,使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就业范围广。因此在具体课程设计中可以开设一些诸如“会计伦理学”、“审美学”、“心理学”等课程,以塑造人格、培育良好的道德修养、增强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具备高尚的职业品质、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开拓意识。

三、培养高质量的双语师资

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过程中,师资是关键的外因。要求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具有扎实的外语表达能力。要将两种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对中外理论体系及业务处理差异有很好的了解和把握,能熟练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和知识,同时要随时激励学生保持一贯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为学生容易因学习任务的艰巨及困难、学习压力大而丧失信心或热情消退。作为初授ACCA课程的教师,就F6而言,笔者感觉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容易,但是要解释清楚很多英国税制设计的动因及选择合适的案例确实是一项挑战,需要经验的累积及海外学习经历的辅佐。目前ACCA课程教师获取的渠道主要有直接引入和自已培养两类。直接引入一些有海外学习背景或工作经历的博士,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见效较快的一种方式,他们能较快适应ACCA的教学,但是成本可能比较高。而很多高校采取的是自己培养相关教师。我们的一些年轻教师往往阅读能力比较强,但是口语表达能力尚需提高。可以创造条件送老师去国外进修,这对提高老师的外语能力及业务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还需要教师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配合,如果缺乏一种自愿学习自愿提高的内心需求,即使黄金机会铺到脚下也不起任何作用。

只有构建合理的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高质量的师资起到积极的引导辅助作用,三位一体,共同发挥作用,才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1):27-30.

[2]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8).

[3]王征.会计国际化背景下高端应用人才培养框架构建——基于阙限理论与ACCA-CGA教学实践[J].财会通讯,2011,(12):20-23.

[4]洪荭.试论会计国际化下的会计双语教学[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2):66-68.

会计教育国际化 第8篇

一、当前高校财经专业办学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向需求

(一)经济开放新格局迫切需要我们培养更多国际化的财经人才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走出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海外并购是国内企业获取先进技术、拓展海外市场的一条捷径。2009年中国的海外并购交易达到460亿美元,超过了以前所有并购的总和,有学者称2009年是“中国海外并购元年”。2014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达到272宗,金额达到569亿美元。2014年中国境外投资首次超过外商对华投资,成为中国国际化的一道分水岭。过去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现在中国对于发达经济体的投资比如美国、欧洲也在增加。

国内企业赴海外上市数量持续增长。2014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共96起,其中香港上市72起,美国上市15起,其余市场9起。熟悉国际会计准则(IFRS)是赴海外上市的要求之一,目前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向IFRS趋同。在欧盟,就要求上市公司直接采用IFRS编制会计报告。

从发展态势来看,国际化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常态。我国从没有象现在这样和世界的联系如此紧密。不论是海外投资还是海外上市,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国际化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保障,由此产生了国际化财经人才的巨大需求。陈春华(2013)对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进行的调查显示,这10所高校均将国际化列为会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之一。

(二)参与全球竞争是为了服务本土经济利益,国际化财经人才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本土知识教育基础上

1. 国际竞争以本土为根基。

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本土经济社会发展,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要通过国际化实现“洋为中用”。从学习和知识创新的角度讲,大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本身就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或者说本土化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路径选择,要依据本国传统、文化及现实问题对他国理论和知识进行改造和吸收,以促进本土问题解决为目标(董成武,2014)。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游学期间曾经旁听了一门博士生的研修课程,吸引他的是一个小组的报告,这个小组的3名成员在印度进行了大约三周的实地调查,搜集了关于当地儿童唇裂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不止印度,有的小组去了巴西,还有的去了中国。因为美国顶尖高校认为他们培养的学生将来会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领导者,他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美国的国际化从来都没有花架子,都是实用主义,是为美国本土服务的(秦春华,2015)。在国际上所有有竞争力的东西——不论是国家、企业还是文化都有着厚重的本土基础。

2. 学生就业的主要市场在本土。

根据我们的调查(见图1),即使选择的是国际会计班,学生毕业后国内仍然是主要的就业市场。扎实的本土知识是学生今后工作的基础,所以本土知识的教育不可或缺。

数据来源:会计本科嵌入国际执业资格教育的优化研究课题组,以下图表数据来源相同

二、高校财经专业办学实践中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现实冲突:以国际会计专业为例

财会问题是企业国际合作与竞争要处理的关键问题,会计标准也是国际协调非常活跃的领域。我国高校为了满足会计实践国际化的需求,积极进行改革创新,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举办了嵌入国际执业资格认证课程的国际会计方向班。例如199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始开设ACCA(英国会计执业资格)课程,南京审计学院在1998年开始和ACCA进行合作,接着2001年上海财大、上海外国语学院等高校也引入了ACCA教育。此外,还有一些学校举办了美国会计(AICPA)方向班、加拿大会计(CGA)方向班、英国管理会计(CIMA)方向班等。但其中最多的仍是ACCA方向班,到目前全国有80多所高校设置了ACCA国际会计班。

虽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实践,ACCA国际会计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国际化会计人才,但仍存在许多不足,集中表现为教育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冲突问题。调查显示,这些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目标与内容设置上的冲突:过于强调国外会计和考证,忽略现实条件和学生需求

1. 学习目标和课程设置

ACCA需要通过14门课程的考试,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ACCA班一般都会将14门考试课程纳入到教学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所有课程考试。ACCA考试没有中国本土会计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学习中国本土会计学,对于是否能够通过ACCA课程的考试根本没有影响,所以许多高校采取课程置换的方法,即以ACCA课程代替本土会计学的相关内容,毕竟四年的课时是有限的。高校目前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已经背离了当初引入ACCA课程的目的——将国际会计职业资格嵌入本科教学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国际化的财经人才,不是为了取得资格证书。学校之所以急于让学生通过考试,是因为学校把通过率作为自己的宣传手段,把通过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正是由于大量的课程置换,导致学生缺乏中国本土会计知识,并且知识体系不完整(马兰,2010)。

实际上将ACCA的14门考试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对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ACCA课程设置主要是针对在职人士的,他们已经有了一定学识基础和实践经验,而对在校大学生则有较大的挑战(田冠军,2013)。ACCA的课程只要在十年之内通过就可以取得准会员资格,所以如果要求学生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就全部通过并不合乎ACCA设计初衷,更何况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是零基础。

另外学生对于本土会计的学习实际存在很大的需求,如图2所示。

从结果可以看出,除了相关考试课程外,认为有必要增加中国本土会计课程的学生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为88.3%,学生对于学习中国会计课程是有需求的。因为他们毕业后大部分选择的是留在国内(如图1所示),即使将来从事了国际会计相关岗位,本土会计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师资上的冲突:完全依靠本土师资,对国际化教学的胜任能力不足

关于师资的情况调查我们主要设计了两类问题:学生对教师本身专业素质的评价,学生是否选择校外资源及原因。

现在高校的ACCA成建制本科班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类:外籍教师、本校教师和培训机构的讲师(况学文,2011)。外籍教师英语运用娴熟,具有西式的思维方式。但他们的授课效果和自身的专业素质有关,英语虽然是母语但专业知识未必扎实。培训机构的讲师一般自己参加过ACCA的考试,对于学习规律和学习难点的把握准确。但因为他们不是学校在编员工,他们的酬金是以课时来计算的,所以他们没有动力去和学生做更多的沟通,讲完课约定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人数上,外籍教师和培训机构教师只占极少数,国际会计班的授课几乎完全依靠校内在编教师。从学生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图3)可以看出,当前国际班教学方面存在明显的胜任能力不足。图中3项应答在60%以上的问题都与国际化授课相关:对ACCA课程内容的了解(65.5%)、国际会计知识水平(62.57%)、英语水平(60.82%)。

调查(表1)还显示有54.97%的学生参加过校外培训或者网络课程,26.9%的学生虽然没有参加,但是有这个打算。较高比例的使用校外资源既是学生自主性的反映,同时也间接反映出校内资源的不足,尤其39.36%(图4)的应答者直接是因为师资问题而选择校外资源。

应该说学生的这种评价结果和我国高校ACCA目前的师资现状是相符的,ACCA的师资急需加强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年会(2013、2014)中都有普遍反映,是全国许多开设ACCA课程高校的共识。造成现在这种师资状况捉襟见肘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从客观讲ACCA被引入学历教育的时间相对来说还不长。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在一次一次的授课过程获得经验的沉积,这不仅包括自身专业知识的沉积,更包括对于学生学习难点和学习规律的把握。国内高校ACCA成建制班一般采用的都是ACCA的原版教材,授课也采用英语,这对于母语是非英语的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是教师自己对英文教材的准确把握,二是教师是否有能力把自己的理解转换为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在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有限的情况下,要明显高于英语国家会计教师的授课难度。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教师在专业领域造诣极深,但讲课却不被学生接受的原因,因为这是两个过程,自己的学问深厚未必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被学生理解。采用英文授课表面上看只是多了一个步骤,即把母语转换为英语,但其实比这个要复杂得多。ACCA教学不是一种纯英语的技能培养,而是对财务会计技能和素质的传授和培养,ACCA任课教师需要对国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熟悉西方的思维方式(况学文,2011)。所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ACCA教师不仅要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在没有海外生活的背景下想成为一名优秀的ACCA教师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主观上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对ACCA课程的投入程度。本校ACCA任课教师一般都具有英语好、专业知识扎实,学历高的特点,他们有条件和义务与学生进行沟通,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指导。但是因为现行教育体制的评价标准更多的是看重科研,所以他们其实没有动力完全投入到ACCA的教学中。承担ACCA教学课程的很多年轻教师为了职称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去做高质量的研究,不会全身心投入到ACCA的授课中去(郭剑花,2014)。

(三)教学手段上的冲突:教材和教学语言不符合学生学习习惯

目前高校的ACCA国际会计班一般采用的都是英文原版教材。ACCA的教材是根据ACCA制定的考试大纲编写的,大纲每6年会进行一次修订。严格地讲,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材,而是考试复习资料,表现在:一是信息量非常大,知识点繁多,并且对每个知识点的解释都很简单,缺少相应的阐述和说明(张横峰,2012)。二是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性和逻辑性较差而跳跃性大(况学文、刘晨华,2011)。我们的调查显示,学生对教材持正面评价的只有45.3%,大部分持负面评价。其中28.07%的学生反映教材的体系不太合理,不便于理解。

在调查中还有学生反映他们根本不看教材,只看辅导资料,这也印证了ACCA教材的考试参考资料性质,并不重视教材应该循序渐进、体系合理及注重阐释的要求。反映了对ACCA教材的不认可。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中文辅导材料的需求。

对于教学语言,我国高校ACCA的授课一般被要求要全英,最低也要双语。

从图5看,学生最认可的教学手段是先双语,再逐渐适应全英教学,有10.5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全英教学。一位资深ACCA培训机构的讲师也提到,对于中国学生应该尽量使用中文进行教学,因为这样更容易理解所传授的内容,并且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张雨桐,2008)。

三、如何协调专业教育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

(一)培养目标的调整

高校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国际化观念,不以考证通过率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的标准。国际化的培养战略应该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具有处理国际经济业务的能力,而不是满足于考过几门ACCA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ACCA课程只是一种学习的形式,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学习和实践的课程。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学生兴趣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应改进招生环节的宣传工作。调查显示仅有25.73%的学生是因为对国际会计的兴趣而选读了ACCA班,大部分学生(51.46%)只是遵循家长的选择。由于ACCA会计的学习难度要高于普通会计的学习,在缺乏兴趣支撑的条件下,会造成教学实施的困难,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二)教学内容安排的优化

1. 增加本土会计所占比重。

因为专业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是服务本土经济社会需要,并且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意愿在本土(表1),所以即使国际会计班学生也应该受到系统的本土专业知识教育,本土知识课程不应该被国际化课程置换掉。在AC-CA课程中的F3“Financial Accounting”和F7“Financial Reporting”是财务会计系列课程,讲述的是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一些ACCA国际班就以这些课程置换了一般会计本科专业的两门主干课程:中级财务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这两门主干课程是以我国的会计准则为基础编写的,是学生学习中国本土会计的窗口,也可以说是会计专业的精华所在。缺失了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就无法掌握中国本土会计知识。所以这两门主干课程不论是国际班还是普通本科班都是不应该被替代的。同样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也不应该被F2“Management Accounting”、F5“Performance Mnangement”和F9“Financial Management”置换掉。

2. 加强本土会计与国际会计内容安排上的衔接和协调。

一是时间上的衔接,应当使中国本土会计课程和国际会计课程同步进行。我们的调查显示,有52.32%的学生认为中国会计课程与国际会计课程应该同步进行。将两项课程同步进行,便于学生对比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感觉两者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这本身是一个国际化和本土化兼得的过程。二是内容模块上的衔接。ACCA课程在专业阶段的难度相当于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难度,所以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把ACCA的14门课程全部开设。应当以现行成熟的会计课程体系框架,按财务会计、审计、管理会计三个模块对14门课程进行选择性安排。

(三)师资建设和教学手段优化

应当考虑建立专门的国际化会计教学团队,这样既可以加强教学效果,也可以带动对国际会计的研究。具体措施包括:教学经费适当向这个团队倾斜,团队教师可以优先参与国际化的师资培训学习和学术研讨会议,从而推动团队教师在外语和专业知识方面的提高。

对于教学语言的选择,学校不应一味要求授课采用全英或者英语的比例要达到多少。我们应当明确:第一,国际化不等于英语化。“国际化的本质在于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英语只是一种在国际范围内的通用工作语言,是我们和世界联结的一个工具。第二,专业课程的学习不是语言的学习,也和语言的学习不同。在专业教育中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直觉,许多专业词汇的含义学生只有通过母语的环境才能体会出来,进而能够深刻理解其意义,渐渐积累形成专业素养和专业直觉。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在非母语的环境中,用本身就不熟悉的一种语言去解释另一个陌生的概念,学生很难达到意会的程度。

因此,在学生对于专业还没有任何基础时应该选择用母语讲解,不仅易于理解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英语和专业知识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选择用双语教学。当师生双方用英语交流专业的内容都没有障碍时应该全英教学。

关于教材的选择。鉴于学生对于现有英文教材多数持负面评价,但又无合适的其他英文教学资料可替代的情况下,应当在教学的初期和中期补充一些中文辅导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点,更好地使用现有英文教材。我们的调查中,有40.94%的受访学生表达了对中文辅导资料的需求。从长远看,应当组织有经验教师编写适合我们学生的教义或教材,而仅将英文原版的应考书籍作为参考资料。

(四)综合利用校内、校外两种教学资源

除了加强校内师资建设和资源利用外,还应有选择性地利用校外资源。例如高校可以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合作,购买培训机构课件提供给国际会计班学生使用。相对于高校而言,培训机构更侧重于应试。培训机构的讲师一般都通过了ACCA课程的考试,有着备考经验。并且由于他们经常研究考题,对于考试的深浅、方向的把握也比较准确。

除了购买培训机构的课件外,高校也可以请培训机构讲师开展讲座,讲座的内容除了考试之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有关ACCA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等。

通过对培训机构资源的利用,可以提高校内教师吸收掌握ACCA动态信息的效率,也有利于校内教师学习借鉴培训机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春华.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研究.财会通讯,2013(6)(上),31-33.

[2]董成武.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12卷第1期,80-84.

[3]廖进球,谭光兴,朱晓刚.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8(1),59-61.

[4]马兰.ACCA成建制班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策探讨.中国商界,2010(3),377-378.

[5]田冠军.ACCA认证国际会计人才供需分析及教学建议.财会月刊,2013(3)下,127-128.

[6]郭剑花.高校ACCA班定位探讨.财会通讯(综合版)2014(2)上,41-43.

[7]张横峰.ACCA成建制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探析,财会通讯(综合版)2012(10)上,126-128.

[8]况学文,刘晨华.ACCA成建制本科教学师资配置问题分析.财会通讯(综合版)2011(9)(上),159-160.

[9]张雨桐.ACCA教育与教学实践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08(2),58-60.

会计教育国际化 第9篇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我国会计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惯例相趋同协调的大背景下,培养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知晓国内外会计环境、熟悉国内外会计制度和能熟练运用国内外会计准则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通晓国际惯例的新型国际化会计人才已是势在必行。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在企业管理、信息服务和经济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高校是培养会计人才的摇篮,高校本科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人才,已成为会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高校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逐渐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国际会计执业资格教育和培训是高校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上海财经大学是比较早的开办国际教育培训的学校,1994年就开展了ACCA (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专业资格培训;2001年又开展了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专业资格培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于2007年开展了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专业资格培训;清华大学于2008年开展了ACA(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专业资格培训;哈尔滨金融学院于2012年也开始了国际化会计人才合作培养的尝试,成立了ACA特色实验班(国际会计方向),将ACA初级阶段的6门课程纳入到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熟悉国际惯例的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

二、国际会计执业资格教育的先进模式——ACA

ACA(The Associate Chartered Accountant)是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的英文缩写,是ICAEW(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的一种执业资格。ACA资格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并获得全世界的认可。拥有该证书可帮助学员迅速成为国际化高级管理人员,在专业领域拥有国际竞争力。ACA的课程以财务、会计、审计、税法、商法为起点,逐步扩展到商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它并不是单纯的会计资格证书。可以说,ACA适合那些愿意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会计财务开始,但又不局限于单纯会计工作,而是希望在更广阔更高层的领域一展抱负的有志之士。

ACA于2006年登录中国,ACA的进入,为中国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又开辟了一条道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内高校等,都纷纷开展了ACA专业资格的培训。

三、ACA实证调研分析

为了解ACA本科教学情况和培养效果,了解ACA培训对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开展了实证调查。本次调查针对哈尔滨金融学院2002级、2003级、2004级ACA学员,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100%。

(一)调查指标和结果

本次调查项目主要围绕通过ACA学习,是否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专业分析能力、专业工作态度、职业判断能力、实践能力,是否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经济的了解;通过学习ACA,对英语听、说、写的能力提高是否有帮助,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调查结果如上表:

调查结果显示,ACA学习有利于帮助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对英语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英语水平有很大提升;当然,调查结果显示ACA学习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没有预期高,对实践能力的提高也略显不足。这主要源于被调查学生ACA的学习只限于证书阶段(第一阶段),而专业阶段(第二阶段)没有接触,所以涉猎专业知识相对较少;而更加注重实务操作的高级阶段课程,要在完成前两个阶段学习的基础上,且有工作经验的人方可参加,这就导致了如上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还就学生参加ACA学习的原因进行了了解。9.89%的学生表示是为将来出国深造做准备;27.47%的学生选择增加知识储备;45.05%的学生表示从事ACA学习是为了更好就业,尤其是希望将来能够从事国际化方面的工作;17.58%的学生表示学习ACA是家长的希望。

对于ACA学习,学生面临的主要困难也是本次调查的一项指标。37.80%的学生认为面对全英文教材,英语水平是ACA学习的最大困难;35.37%的学生认为时间受限是ACA学习的最大困难;26.83%的学生认为自控能力是影响ACA学习的最大因素。

四、对国际会计执业资格教育引入本科会计教学的建议

上述结果显示,在调查者和被调查者来说,ACA这种国际会计执业资格教育被引入到本科会计教学中来,对于学生将来择业、出国深造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引入是正面的,积极性的,可行的,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促进《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目标的实现。但是,在ACA学习和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及时解决。

(一)正确定位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开办国际化办学,引入国际会计执业资格教育,要正确定位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高素质、能创造” 的新型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目标。2004年7月11日,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是在于培养他们具备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特别强调了人才培养目标是重视对人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很多国外高校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也都是定位在能力的培养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是美国老牌会计名校,该校本科会计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在会计的各个领域的胜任能力;日本大学会计本科教育培养理念是“让学生掌握终生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也强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本科教育要更加重视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我国国情、学校办学特色、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定位,培养“既符合国内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专业英语、专业能力、专业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升,将来能够适应会计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更具就业竞争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处理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与国际会计执业资格教育之间的矛盾

1.大学本科教育与国际会计执业资格教育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它们的目标不同,功能不同。大学本科教育以全面育人为宗旨,执业资格教育重视的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二者并不矛盾,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将执业资格教育引入本科会计教学,是会计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不能为了达到执业资格教育的目的,而忽视了本科教育的目的,减少大学本科素质教育课程;更不应该过分关注执业资格教育考试成绩,以通过执业资格教育考试为最终目标;对学生也要正确引导,不要过分关注专业知识的提高和执业资格教育考试成绩,而忽视其他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如辩证思维能力,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等等。

2.学生过分关注执业资格教育,把大量时间都给了执业资格教育,甚至逃避正常本科教学,对本科教学课堂造成了冲击。调查结果也显示,时间受限是ACA学习面临的最大困难,但调查结果也显示,自控能力也是影响ACA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笔者深入走访调查,实际上除了正常本科会计教学外,学生的业余时间还是很充沛的,尤其是还有寒暑假,如果学生能把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学习ACA是绰绰有余的,只是学生步入大学殿堂之后,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如果没有合理规划, 那么就会影响其进一步的学习和生活。所以,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班主任制,加强对国际化教育学生的管理,帮助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三)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会计实践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ACA初级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不明显或者说没有提高,这与学生只学习了ACA证书阶段的课程、自身没有工作经验固然有关,但是高校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人才,我们还是要注重对学生国际化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积极联系、创造国际项目和海外实习、交流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性的会计实践项目,参加国际会计知识竞赛等。

摘要:国际化会计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对会计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国际会计执业资格教育先进模式——ACA项目的实证调研分析基础上,国际会计执业资格教育引入本科会计教学的建议是:正确定位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处理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与国际会计执业资格教育之间的矛盾,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会计实践能力。

上一篇: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下一篇:走进孩子心灵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