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高危人群论文

2024-08-09

女性高危人群论文(精选9篇)

女性高危人群论文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各大社区进行宣教,确定受试者共300人年龄控制在60~65岁之间绝经两年以上的女性,签署知情同意书,干预前各组之间人口学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钙+活性Vit D(骨化三醇)组;B组:强化运动组;C组:空白对照组)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及随访。根据随机分组结果分别给予药物干预、强化运动干预、空白对照并定期随访了解各组的依从性。

1.2.1 药物干预钙+活性Vit

D (骨化三醇)组:定期健康教育,每日补充钙剂1片/天,口服活性Vit D(骨化三醇)胶丸1丸/天。药物来源:钙尔奇D600mg/片(含元素钙600mg,Vit D125IU),由美国惠氏药厂提供,每日1次,每次1片;活性Vit D(骨化三醇1,25 (OH)2D3)0.25μg/丸,由正大海尔药业提供,每日1次,每次1丸。

1.2.2 运动干预

定期健康教育,用统一宣教的骨骼健康运动内容进行培训,有组织的规律的参加运动项目并记录受试者依从性。本组受试者为统一打太极拳,太极拳运动量较小而且此项运动也相对安全,既能增加骨量,又能增加关节灵活度,即使因为天气原因停训后的短时间里也能使骨量保持相对稳定[3],要求运动量为每日1~2小时左右,锻炼场地以户外为宜,能充分接触阳光而且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进行如公园内,以增加日光照射,促进Vit D的合成和血Ca、血P的吸收。

1.2.3 对照组观察

维持原有生活方式,定期健康教育。

1.2.4 观察指标

①受试期间所有入组人员干预一年前后的骨痛、腰背疼痛等症状的对比情况。②用站立试验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下肢肌力测定。

1.2.5 评定方法

站立测试法:椅背朝墙,受试者双脚平放在地取坐立姿势,双手交叉胸前尽快站起(完全站直),再坐下,为完整的一次。从开始计时到第5次站起时停秒表,并记录所需时间。骨痛测试法:按以下的几项指标进行干预前后的疗效评定:①休息时,自发性轻微疼痛程度;②触压痛,中等力度检查患处时疼痛程度;③活动痛,骨骼受累处活动时疼痛程度。该三项指标均采用视觉类比量表(VAS)评定。得分0~10分表示无痛至疼痛难忍;④日常活动受限程度:分4级计分,0~2.5分为活动不受限;得2.6~5.0分为用力活动时出现受累出疼痛,日常活动轻度受限;得5.1~7.5分为一般活动即出现受累处疼痛,日常活动中度受限;得7.6~10分为活动重度受限,影响日常生活。

1.3 统计学分析

所得结果均以(±s)表示,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干预组一年后统计到的有效结果共200人,对照组统计到的有效结果为100人。A组干预前自觉骨痛患者有70人,干预一年后骨痛等症状得到改善的有45人;运动组B组干预前骨痛患者有65人,干预一年后骨痛得到明显改善的有30人;对照组骨痛得到改善的有15人。干预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如图1)。

(2)A、B组干预者在干预前后骨痛、腰背疼痛在休息时自发性疼痛、检查触压痛、活动疼痛程度和日常活动受限程度评分与干预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除了活动受限程度外其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

(3)站立试验对各组受试者进行下肢肌力测定,运动组平均每站立5次用时20秒,较干预前30秒提高了10秒;用药组平均每站立5次用时26秒,较干预前33秒提高了7秒,对照组平均每站立5次用时32秒,和干预前30秒没有明显差别(每次测试均取各组总人数的平均时间)(如图2)。

3讨论

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骨折已经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问题。骨质疏松症一般男性见于55岁后女性见于绝经期后,其中以绝经期后女性最为明显。老年性骨质疏松可能与性激素水平低下,蛋白质合成性代谢刺激减弱以及成骨细胞功能减退,骨质形成减少等有关。雌激素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和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及骨质形成作用,并有拮抗皮质醇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绝经期后雌激素减低故骨吸收加速而逐渐发生骨质疏松。雌激素还有刺激1-a-羟化酶产生1,25 (OH) 2D3的作用。更年期后缺乏性激素1-a-羟化酶对甲状旁腺激素(PTH)低血磷等刺激生成的敏感性减低,1,25 (OH)2D3生物合成低下,也参与发生骨质疏松[4]。随着年龄的增长,骨母细胞逐渐死亡,骨基质在量与质方面都在改变,因此老年性骨质疏松实际上是机体老化过程的表现,特别是骨组织表现最突出。过去几年一些临床研究实验也证实了活性Vit D(骨化三醇1,25 (OH) 2D3)配合钙剂防治骨质疏松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骨折有较为明显的效果[5],另外其良好的安全性也得到公认,如副作用比雌激素替代疗法低很多,因此也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疗法[6]。

体育锻炼对于骨骼健康的影响已得到大量临床实验和观察研究的证实。一些研究表明,中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对健康有多方面的好处,体育锻炼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体骨密度(BMD)的影响不尽相同,但均可是BMD的含量增加[7]。也有研究证明适量的运动对骨的发育是有益的,但过量运动则会使BMD减低,如职业运动员的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8]。还有日光等环境因素对BMD有明显的影响,室外运动接触阳光是人体获得Vit D的第二条途径。适宜中老年人的户外运动方法也有很多,如:散步、慢跑、跳慢舞、打太极拳等,本研究选取打太极拳。太极拳锻炼对于运动系统作用明显,其活动部位全面,运动幅度比较大,各种动作涉及全身各大肌肉群,以及脊柱四肢、手指和关节的运动,运动部位十分全面充分。这些动作可以改善全身各部骨和骨关节以及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有助于保持骨和关节的正常结构,预防关节僵硬,增强肌肉力量,可以有效的防止跌倒的发生,从而降低骨折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9]。并且太极拳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程度、BMD的影响、骨代谢水平都有显著的改善[10]。

*P<0.05;**P>0.05;

本研究从为期一年的社区干预调查中发现:用药组在干预期一年内的服药过程中对于防治骨痛、腰背疼痛等具有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的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作用,其效果好于运动组太极拳组;但是运动组的站立测试下肢肌力则超过用药组,具体原因可能为长期的运动使得该组受试者全身肌力好于单纯用药组,空白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最差。

研究不足之处:由于类似大规模社区干预研究一般时间较长久,而本研究时间相对较短仅为一年,其中不乏干预组对干预的预期效果存在主观意识。所以该项研究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和实验室检查以及测试BMD来佐证研究的结果。

尽管如此,本研究还是初步证明了绝经期女性适量补充钙+活性Vit D(骨化三醇)以及做太极拳运动可以有效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表现,从而提前预防其并发症导致骨折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然而,药物干预和运动干预二者联合是否会有叠加的效应,是我们下一步准备研究的方向。

摘要:目的:研究药物和运动干预对社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临床症状改善的有效性。方法:从社区中挑选绝经两年以上,年龄60~65岁的女性300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原则,将其分成3组:A组:钙+活性VitD(骨化三醇)组;B组:强化运动组;C组:空白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干预措施,记录在干预前及干预一年后受试者骨痛、腰背疼痛等症状改善的人数;通过站立试验测试所有受试者下肢肌力变化的程度;采用视觉类比量法(VAS)比较干预前后各组骨质疏松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社区干预组中A组骨痛、腰背疼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的人数高于B组(P<0.05),C组症状改善人数最少;站立试验中B组干预效果明显,所用时间少于A组,对照组无明显提高。结论:通过给绝经后女性补充钙和活性VitD(骨化三醇),其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户外运动有助于提高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四肢肌力。因此,合理的补充钙和活性VitD并且结合适量户外运动,均可以有效的改善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药物干预,运动干预

参考文献

[1] 裘世静.老年股骨上段骨折的发病分布调查[J]上海医院,1991;7(14) :399~401

[2] Tuan V Nguyen, Jacqueline R Center, JohnA Eisman. Osteoporosi s: underrated,underdi agnosed and undertreat ed[J]. MJA, 2004 ;180(5 Suppl): S18 ~ S22

[3] 周勇,李靖,陈一冰,等.太极推手锻炼与补钙对绝对女性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1) :106~108

[4] Staren ED, Omer S. Hormone erplacement therapy in posrmenopa-usal women. Am J Surg,2004;188(2) :136~149

[5] GALLAGHER JC,GOLDGAR D. Treal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with high does of synthetic calcitriol[J].Ann Intern Med,1990; 113:649~655

[6] EPSTEIN S.Post-transplantation bone disease: the role of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and the skeleton[J]. J Bone Miner Res, 1996;11:1~7

[7] 封飞虎,崔友琼.运动对青年女性跟骨骨密度及性激素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l(6) :73~75

[8] 张林.运动员骨密度变化特点[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4) :14~16

[9] 朱寒笑,陈雪莲.16周新编太极“五擒戏”锻炼对于老年女性身体机能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4) :499~500

高危人群筛查工作方案(最终版) 第2篇

一、背景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而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在调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亦高达22.8%和7.1%,预示着糖尿病正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为最大限度发现我市糖尿病病人并规范患者治疗和自我管理,全面开展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随访工作,逐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水平和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特制定本筛查工作方案。

二、目标 1、2011年4月31日前完成全市范围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工作;

2、对筛查发现的糖尿病病人及高危人群进行定期随访管理,并对管理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三、筛查标准

为提高糖尿病病人的发现率和资金有效利用率,筛查工作重点围绕下列高危人群进行:

1.曾经有轻度血糖升高(IGT或IFG)者;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双亲或同胞患糖尿病); 3.肥胖和超重者﹝体重指数﹙BMI﹚≥24Kg/m2﹞;4.妊娠糖尿病患者或曾经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的妇女; 5.高血压患者﹙血压≥140/90mmHg﹚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

6.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35mg/dl,即0.91 mmol/L)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250mg/dl即2.75 mmol/L)者; 7.年龄45岁以上,且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

四、筛查与建档

1、筛查渠道和方式 依据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标准,逐村(社区)逐户或依据已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进行高危人群筛选和确定,筛选过程发现未建立健康档案的居民要及时给予建档。

前期组织大规模人群筛查以快速血糖仪测量为主(各单位可自购),血糖仪按工作原理一般分为光化学法和电极法两大类,各单位在购买和使用血糖仪时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注意了解仪器的特点和特殊要求。筛查时要按要求对样本采集和测量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对筛查发现的空腹血糖≥5.6mmol/L(100mg/dl)者,应建议其进一步明确诊断。

2、复核鉴别

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依据临床症状、空腹、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空腹和2小时血糖值来进行判定。对筛查发现的血糖异常者,要根据诊断的标准方法进一步确诊;对于血糖处于临界水平者,两周后重复检测空腹血糖或OGTT,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明确诊断为糖尿病者,纳入糖尿病患者管理;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者,纳入糖尿病高危人群管理。

3、建档管理

对复核确诊的糖尿病病人,均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已经建立健康档案者要及时对档案中的个人及家族史、行为危险因素、血糖测量结果等信息进行更新并录入网络。为糖尿病病人及时建立专项管理卡,并将信息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疾控管理——糖尿病管理子系统,进行定期随访管理。

对复核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因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糖尿病高危人群管理模块”尚在开发阶段,对此部分人群要求对个人健康档案信息进行维护,并逐一进行登记,进行跟踪干预指导和转归评估。

五、随访管理

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以定期家庭随访为主(每3个月1次),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辅以门诊随访、电话随访、集体随访等形式增加管理频次。随访的内容、要求参照《乳山市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乳卫发[2010]54号)执行。糖尿病高危人群(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者)的随访频次为每6个月1次,随访时侧重提供膳食和身体活动等个体化行为指导服务。

六、组织实施

卫生局负责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工作方案的制定、综合协调和组织管理,并按照5元/人标准和实际筛查人数拨付工作经费。市疾控中心负责筛查工作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评价。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选、筛查建档、随访管理、信息收集及录入等工作。

各类癌症的高危人群 第3篇

鼻咽癌高危人群:30~50岁的中青年男性,工作、生活在南方地区的人。

胃癌高危人群:40~60岁的男性,有吸烟嗜好、饮食不洁、嗜好油煎粗制食品、慢性胃病的人。

食管癌高危人群:50~70岁的男性,在北方地区或农村生活,有吸烟史,喜食过热的食物或烈性酒,长期食用被霉菌污染的食物,有肿瘤家族史的人。

肝癌高危人群:40~50岁的男性,生活、工作在东南地区的人,且有饮酒嗜好,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花生、玉米等食物。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人。

子宫颈癌高危人群:35~55岁的女性。生活在山区或农村,性生活紊乱,有肿瘤家族史者。

肺癌高危人群:40~70岁的人。有吸烟嗜好的人。

大肠癌高危人群:40岁以上的人,有高脂肪饮食习惯,经常便秘,有慢性肠病的人。

白血病高危人群:40岁以下。特别是长期接触放射线的人,可能是慢性白血病高危人群。而有白血病家族史的青少年。则是急性白血病高危人群。

乳腺癌高危人群:45~49岁和60~64岁的女性。前者为更年期。后者为绝经期后。高脂肪饮食习惯者,有肿瘤家族史者。

脑肿瘤高危人群:40岁以下。

恶性淋巴瘤高危人群:青少年多见。

膀胱癌高危人群:50~60岁的男性,长期接触苯胺、合成橡胶的人。

阴茎癌高危人群:40~60岁的男性,个人卫生条件较差,包皮过长者。

骨肉瘤高危人群:10~20岁的人。

皮肤癌高危人群:40~60岁的男性,工作、生活于内地山区或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期在烈日下曝晒,有经久不愈的慢性皮肤溃疡及慢性皮肤炎症的人。

口腔癌高危人群:40岁以下,有酗酒及长期吸烟习惯,口腔卫生不良。或长期患龋齿及义齿咬(牙合)对位不佳者。子宫体癌高危人群:50岁以上但未婚、未分娩者。卵巢癌高危人群:生育期妇女,有遗传家族史者。女外阴癌高危人群:50岁以上。绒毛膜癌高危人群:育龄妇女,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后。

女性高危人群论文 第4篇

关键词:高血压,高危人群,护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1]。其中, 高血压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 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2]。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30.2%、24.7%和6.1%, 严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3]。中风、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更是最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 致死、致残率高, 危害严重。高血压患者主要由高血压高危人群发展而来, 因此, 通过本院高血压干预技术门诊持续性、有计划地实施高危干预服务, 了解高血压高危人群对高血压发病率、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确定高危干预服务对高血压的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本院高血压干预技术门诊已登记的高血压高危患者100例, 男48例, 女52例, 年龄在35~60岁之间, 具有以下1项或多项风险因素的, 即可视为高血压高危人群: (1) 血压处于正常值高限即130~139/85~89 mm Hg之间; (2) 超重加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 女性腰围≥85 cm或体质指数 (BMI) >30; (3) 现在吸烟者[4]; (4) 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为5.2≤TC<6.2 mmol/L; (5) 高血压家族史; (6) 长期过量饮酒。排除标准:已确诊的高血压, 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影响血压水平, 患有可明显缩短寿命的或影响其参与干预措施的疾病。入选符合以上标准的高血压高危人群100例, 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50例, 平均年龄 (35±24) 岁, 平均收缩压 (131.5±8.8) mm Hg, 平均舒张压 (85.7±5.0) mm Hg;对照组50例, 平均年龄 (37±22) 岁, 平均收缩压 (133.6±8.5) mm Hg, 平均舒张压 (85.1±6.8) mm Hg。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知情的情况下自愿参加, 所有对象连续2年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 有历次体检项目结果比对, 有智能化健康管理软件平台与参与对象进行有效沟通并及时反馈信息。研究时限为2013年9月初至2014年7月底, 共10个月。

1.2.1 高危人群的测定

(1) 高危人群的发现和登记成立了本院高血压干预技术门诊, 组建了由医、护、健康管理师组成的健康管理团队, 全面负责高血压和 (或) 高血压高危人群的高危干预服务, 由具有健康管理师资质的专科护士负责对来院咨询就诊的18岁及以上人群实施“首诊测血压”, 对被确认的高血压高危个体完成信息的收集、登记、录入, 建立干预技术门诊高血压高危人群跟踪随访登记本。 (2) 血压的测量采用传统的汞柱式血压计, 定部位、定体位测量患者坐位右上臂血压, 排除影响血压的干扰因素, 连续测量3次, 每次间隔时间至少30 s, 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个体血压值, 收缩压≥140 mm Hg和 (或) 舒张压≥90mm Hg为高血压。

1.2.2 干预组

1.2.2. 1 干预时间安排及跟踪随访模式

对认定为高血压高危个体的对象每例强化干预6个月, 初次来院咨询就诊后的1周内进行首次电话回访, 以后每月进行2~3次, 通过电话回访、面对面交流获得患者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 采取预约上门、上网、电子邮件、短信等多种形式对干预对象实施跟踪回访, 了解高危个体及其危险因素信息动态变化, 按照要求填写高血压干预技术门诊跟踪随访记录。

1.2.2. 2 开展健康教育

(1) 每个月组织开展1次高血压相关知识专题讲座 (方式是集体授课) , 内容包括: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发症以及诱发高血压的多种因素, 使干预对象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危害性有足够认识。 (2) 通过电话、预约上门、上网、电子邮件、短信群发多种形式开展高血压防治及生活方式要点的宣教。 (3) 高血压干预技术门诊专科护士与干预对象共同制订健康计划, 应用健康管理软件推荐健康膳食、健康血压、运动计划, 对体重、血脂、血糖等强化干预指导。 (4) 定期发放各类高血压防治相关资料, 向干预对象推荐有关高血压的书报、杂志以供参阅。 (5) 开通热线电话和24小时QQ在线咨询服务为干预对象解答问题。 (6) 分别于开展健康教育前、后, 由1名专科护士对干预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拟定的问卷调查表) , 了解干预对象对高血压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的落实情况是否到位。

1.2.2. 3 膳食、体重干预

通过健康管理一体机膳食问卷调查, 收集对象就餐习惯、粮谷类食物、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奶、豆、水产品的食用频率和食用量, 烹调用油、盐及酱油等调味品食用量等信息, 强化合理膳食、食物多样、粗细搭配。 (1) 食物摄入量:粮谷类食物>200 g、蔬菜>300 g、食用油<25 g、食盐<6 g/d。 (2) 膳食结构:脂肪供能<30%、优质蛋白质60%~70%、粮谷类供能50%~60%。 (3) 膳食目标:清淡饮食、戒烟、限酒。超重者在干预期间达到并保持较初始体重下降7%的目标;应用专门的健康管理软件根据个体情况制订个性化膳食方案, 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干预对象, 专科护士跟踪落实情况, 动态观察干预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变化, 专科护士每周督促超重者自测体重、血压1次并收集、记录。

1.2.2. 4 行为干预

(1) 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强化干预:针对干预对象制订运动指导意见, 与干预对象的家庭成员达成共识, 确保干预措施积极落实, 通过健康教育宣传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开放本院健身运动区, 带领干预对象做健身运动操, 建议他们采用有氧训练或耐力训练, 如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自行车、打球等多种方式进行体育锻炼, 强化运动的强度要中等、适量, 每日达到最佳心率 (170-年龄) , 改变饭后立即小睡的习惯。 (2) 运动目标:以每周运动3次, 运动时长30 min为宜。 (3) 积极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学会释放压力, 保持心态平和, 情绪平稳[5]。 (4) 于行为干预前1周, 干预开始后第3个月、6个月、10个月分别测量血压, 受试者排除影响血压的干扰因素后连续测量3次, 取其平均值。

1.2.2. 5 代谢指标监测

高危干预服务6个月后复查1次血脂, 轻度增高者给予运动处方和饮食处方;明显增高者给予药物干预降脂治疗, 服药至血脂降至正常后给予饮食处方, 以确保血脂处于正常水平。

1.2.3 对照组

采取一般性健康教育方法, 仅发放有关高血压相关健康知识宣传资料, 不进行高危干预服务和跟踪随访。

1.3 疗效评价标准

1.3.1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血压控制率, 血压控制标准[6]: (1) 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或收缩压下降>15 mm Hg; (2) 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或收缩压下降10~15 mm Hg但血压正常; (3) 无效:没有达到以上水平。血压控制率= (总病例-无效病例) /总病例×100%。

1.3.2 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判断

知晓高血压7种防治措施, 包括:控制体重、控制食盐摄入量、心情愉快、每周锻炼身体3~5次、戒烟、限酒、生活规律。其中3种及以上认定为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合格, 反之不合格。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6.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后两组血压控制率的比较, 见表1。

n (%)

2.2 干预后两组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见表2。

n (%)

2.3 干预后两组良好生活习惯执行情况

干预组接受门诊高危干预服务和跟踪随访后, 不仅对高血压的基本概念、危险因素、并发症等认知比干预前高, 而且合理膳食意识明显增强, 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日益凸显, 高热量饮食、低体力活动以及缺乏健康促进知识使高血压高危人群人数迅猛增长, 心脑血管疾病逐年上升, 且日趋年轻化。高血压对人类的危害极大, 长期、持续性血压增高会引起心、脑、肾损害和严重的后遗症, 给社会、家庭造成很大的损失[7],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尚未阐明, 目前认为, 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 有多种后天环境因素, 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 确切病因尚不明确, 但有些发病因素已较为明确。其原因主要由精神因素、高盐饮食、缺乏运动、超重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所致, 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减少热量的摄入, 增加身体能量的支出。高血压本身的发生、发展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有调查显示:对处于高血压较高危险状态者, 对生活方式的干预更为敏感、有效[8]。尤其是超重者, 高危干预服务更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 稳定血压水平。本研究高血压高危人群, 有计划地进行门诊高危干预服务, 观察两组10个月后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率、良好生活习惯执行情况。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干预组对于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高血压控制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高危干预服务可有效改善高血压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提升健康促进观念, 从而使高危干预服务后血压均值下降, 血压控制效果明显提高。

从本研究的实践来看, 通过高危干预服务问卷调查、监测、行为干预和跟踪随访, 能提高研究对象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使高危人群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对高血压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秀芹.高血压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7 (7) :770-771.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19 (8) :701-743.

[3]戚文威, 贾辉, 王媛媛, 等.天津大港油田居民高血压知晓、治疗、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5, 1:55-60.

[4]刘崴, 孙立荣, 徐燕梅, 等.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 :121-122.

[5]洪党云, 白玉琴.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老年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3) :71-72.

[6]蔡俊明, 邓健中, 陈辉, 等.社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卫生行为和疗效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6) :1343-1344.

[7]王雪花.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护理[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4, 2:39-41.

大肠肿瘤高危人群的随访研究 第5篇

随着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逐步增高,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和预防至关重要。大肠癌属于筛查效果明确的恶性肿瘤,针对大肠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可有效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内镜中心行大肠镜检查结果未见异常,但按照大肠癌高危人群定义[1]标准纳入的患者583例,其中男244例,女339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2.1岁。此部分患者5年后在本内镜中心再次行大肠镜检查,追踪其肠镜检查结果,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危险因素对比研究。排除标准:(1)调查问卷相关内容不完整;(2)无病理检查结果;(3)同时合并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相关危险因素。

1.2方法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此583例高危人群随访5年后发病的资料,依据是否合并相关危险因素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比较大肠腺瘤、大肠癌发病与慢性阑尾炎、胆囊炎、炎症性肠病、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1.3统计学方法所采用的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15.0,计算相对危险度(RR值)及相对危险度的95%可信区间(RR的95%CI)。

2结果

2.1高危人群的发病情况583例经随访发现大肠癌15例,大肠腺瘤148例,合并各危险因素情况详见表1。

2.2各危险因素与大肠腺瘤发病的相关性既往有糖尿病史、大肠腺瘤史的大肠腺瘤的发病风险分别升高1.645倍、1.578倍;RR的95%CI分别为1.019~2.655、1.228~2.029,详见表2。

2.3各危险因素与大肠癌发病的相关性既往有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史、糖尿病史大肠癌的发病风险分别升高4.419 倍、5.951 倍;RR的95%CI分别为1.076~18.146、1.017~34.829,详见表3。

3讨论

国内外很多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慢性阑尾炎、胆囊切除术、炎症性肠病等与大肠癌发病相关,但本研究未发现上述因素与大肠腺瘤有关。糖尿病能增加大肠腺瘤发病的危险性,血糖水平高的患者更易患上大肠癌,在国外较多的大型前瞻性随访研究均揭示了糖尿病与大肠腺瘤发病的相关性[2,3],国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均表明:大肠腺瘤、大肠癌发病原因与环境密不可分,如肥胖、缺乏锻炼、低纤维素饮食、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上述危险因素均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但代谢综合征与大肠肿瘤发病相关性远没有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文献远少于大肠肿瘤其他方面的研究[4]。本研究显示大肠腺瘤的发生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583例患者随访5年后发生大肠腺瘤者148例。既往有大肠腺瘤病史的患者随访发生大肠腺瘤的发病率最高,大肠腺瘤性息肉病史为大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定义的8个相关危险疾病中,糖尿病病史及既往有大肠腺瘤病史的患者发生大肠腺瘤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645、1.578,均是发生大肠腺瘤的相关危险疾病,支持相关文献结果。随着大肠癌发病率的增高,越来越多的文献关注大肠癌的癌前疾病。根据文献检索发现,亚洲患者结肠息肉的近端迁移呈上升趋势,一旦发现息肉直径>5mm均应切除,即使息肉被完整切除,明显异型增生患者1~3年内仍有30%的复发率[5]。研究大肠腺瘤的相关危险因素,积极诊断、治疗大肠腺瘤是控制、减少大肠癌发生的重要途径。

大肠癌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较多的学者偏向于环境因素。国外对大肠癌发生的前瞻性随访研究较多,如慢性阑尾炎、胆囊疾病及糖尿病等均有较多的随访研究;国内在这方面的大型随访研究较少,较多是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得出相关结论。自1978年Paters首次报道胆囊切除可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以来,两者的发病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两者关系的关注。国内报道目前较少,且大都是回顾性研究。一般认为,胆囊切除后,胆流动力学及胆汁的成分改变会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过程,此过程在大肠癌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583例患者随访5年后发生大肠癌者15例,结果提示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较健康者发生大肠癌风险性高4.419倍,为大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世界人口中糖尿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糖尿病与全身其他系统的相关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等的发病关系备受关注,进行糖尿病与大肠癌发病关系的队列研究更具意义。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更能得出信度更高的结论。既往较多的研究证明,大肠腺瘤在大肠癌的发病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本次随访研究未显示出大肠腺瘤的相关危险性,这与纳入研究的病例数过少、大肠息肉较早进行切除、患者随访依从性好等相关。

从流行病学方法上来看,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是流行病学两种主要的分析性研究方法。在探索因果关系过程中,从队列研究获得的结果要比来自病例对照研究的在论证强度上高得多。583例患者大肠镜随访5年结果显示,糖尿病病史及既往有大肠腺瘤病史的患者是发生大肠腺瘤相关危险疾病,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囊切除术史、糖尿病史为大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糖尿病与大肠癌发病关系的队列研究在国内的报道很少,较多的研究倾向于大肠腺瘤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Morson的腺瘤-癌基因学说得到公认。国外学者据相关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绝大多数大肠癌是大肠腺瘤癌变的,其癌变率为1.4%~9.4%,整个癌变过程需10年左右[6]。浙江大学陈坤[7]等教授建立了嘉善县的10个乡镇30岁以上6万余人的健康人群队列及相应的基线信息库,进行了长达12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肠息肉史与大肠癌的发病有关,是大肠癌的重要危险因子,RR为10.79,可信限为3.802~30.605。由于大肠息肉的症状少,所以随访只能通过肠镜检查完成,而肠镜术前准备及检查过程中的痛苦,限制了部分患者复查肠镜的依从性,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易为患者接受的方案是必要的。对于随访间期的确定,大多数学者认为连续2年检查无病变者,以后间隔2年检查1次,仍无病变者以后间隔4年检查1次进行终身的随访检查[8]。

摘要:目的:通过大肠肿瘤高危人群的随访研究,为制定大肠癌的筛查指南提供客观证据。方法:分别统计583例大肠肿瘤高危人群随访5年后大肠肿瘤的发病率,计算相对危险度(RR值)及相对危险度的95%可信区间(RR的95%CI)。结果:583例大肠肿瘤高危人群肠镜随访5年后,结果显示:糖尿病病史、大肠腺瘤性息肉病史与大肠腺瘤的发病相关,RR值分别为1.645、1.578及RR的95%CI分别为1.019~2.655、1.228~2.029;胆囊疾病病史、糖尿病病史与大肠癌的发病相关,RR值分别为5.951、4.419及RR的95%CI分别为1.017~34.829、1.076~18.146。结论:队列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病史、既往有大肠腺瘤性息肉病史为大肠腺瘤发病的危险因素,胆囊疾病病史及糖尿病病史为大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大肠肿瘤,高危人群,随访研究

参考文献

[1]许岸高,余志金,钟旭辉,等.大肠癌高危人群筛查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116-118.

[2]Brauer PM,Mc Keown-Eyssen GE,Jazmaji V,et al.Familial Aggregation of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in a Case-Control Study〔J〕.Am J Epidemiol,2002,156(8):702-713.

[3]黄健,黄群,黄万钟,等.代谢综合征与大肠癌相关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9,18(12):1105-1107.

[4]Adeline Seow,Jian-Min Yuan,Woon-Puay Koh,et al.Dabetes Mellitus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Singapore Chinese Health Study〔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06,2(98):135-138.

[5]Hawk ET,Umar A,Viner JL.Colorectal cancer chemoprevention-an overview of the science〔J〕.Gastroenterology,2004,131(3):1423-1447.

[6]Atkin WS,Morson BC,Cuzick J,et al.Long-term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fter excision of rectosigmoid adenomas〔J〕.Engl J Med,1992,326(10):700-702.

[7]陈坤,舒国通,马新源,等.肠息肉与结直肠癌发病关系队列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2):168-170.

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第6篇

我们都知道, 对于糖尿病, 不能治愈, 我们能做的就是早期的预防和干预。这就需要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注意了, 过早的预防能有效地延缓或者干预糖尿病的发生。那么, 哪些人群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呢?

糖尿病高危人群指的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人群。 (1) 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为糖尿病患者, 即有糖尿病家族史, 其中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是最有可能出现糖调节异常的人群; (2) 妊娠时有过高血糖的人群; (3) 有巨大胎儿 (胎儿出生时体重大于4公斤) 分娩史的人群; (4) 有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胰岛素血症和血液高黏稠度的患者; (5) 长期吸烟人群; (6) 工作高度紧张, 心理负担过重人群; (7) 长期高热量摄入、缺乏运动人群; (8) 肥胖或超重者, 尤其是腹型肥胖人群; (9) 年龄大于40岁者, 年龄越大患糖尿病机会越大; (10) 长期使用一些特殊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的人群;曾被诊断为早期糖尿病人群, 即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低减人群。

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该如何做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发生各种并发症, 因此, 尽早确定糖尿病危险人群, 早期诊断糖尿病, 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糖尿病的危害和医疗开支。

1.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主要包括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锻炼、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饮食管理是防治的基础, 要做到合理饮食, 保持粗杂粮、细粮以及荤素的合理搭配, 多食蔬菜, 少吃高热量的食物以及零食, 避免高脂肪饮食, 杜绝可乐、糖水等“甜蜜杀手”。同时, 饮食以清淡为宜, 并积极戒烟限酒。此外, 除了“管好嘴”, 还要“迈开腿”。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常保持适量的运动, 成人一般为每日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 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有利于消耗多余的热量、调整血脂紊乱、降低血压、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同时运动还可放松紧张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加强教育, 了解有关防治知识。增加体力活动, 运动可使血糖降低, 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运动还是减肥的有效方法, 可纠正血脂异常、降低血压使心肺功能得到锻炼, 放松紧张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避免和减少使用对糖、脂代谢不利的药物,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利尿剂等可影响糖代谢与脂代谢。

2.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个好的心态对预防糖尿病有积极作用, 一次巨大的打击有时足以诱发糖尿病。因此, 一定要以健康为中心, 生活上潇洒一点、小事糊涂一点, 掌握心理调节的技巧, 时刻保持年轻、健康的心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3.必要的药物干预。

对于已经检查出了的早期糖尿病, 在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够理想时,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药物干预 (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等) 。相当部分的早期糖尿病患者通过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 或进行不同程度的药物治疗即可转为正常。在治疗过程中, 应避免为急于求成而放弃正规治疗, 或听信虚假广告采用“偏方”治疗而耽误病情。

4.积极治疗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其他代谢疾病。

目前研究已证实, 糖尿病与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是血压正常者的约2.5倍。因此, 对上述疾病的积极干预, 强化达标, 对糖尿病的防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5.定期监测血糖。

由于早期糖尿病没有明显症状, 而糖尿病人被发现时可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所以, 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来说, 关键的一点是:应当定期 (最好每半年一次) 检查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 如果空腹血糖在5.6毫摩尔/升以上, 还应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这是因为糖尿病早期往往首先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 而空腹血糖可能正常, 仅检测空腹血糖可能会使一半的糖尿病人被漏诊。

糖尿病少见的症状

糖尿病有典型的症状, 有不明显的症状, 也有少见的一些症状。有些症状是在糖尿病前期显现出来, 有些症状是伴随着糖尿病一起来。因此糖尿病高危人群要注意这些症状。

腮腺肿大。

双侧腮腺对称性肥大、无痛, 腮腺管开口正常。随着糖尿病控制良好, 肥大可减轻。

腰疼。

约有15%糖尿病人诉说腰疼, 经查未发现肌肉、韧带及骨关节病变, 而腰疼随着尿糖和血糖变化而加重或减轻。其原因是排尿功能增强, 肾囊膨胀而引起, 服用二甲双胍可加重疼痛。

外阴瘙痒。

外阴部潮湿瘙痒, 以往认为与尿糖刺激有关, 研究发现与血糖增高关系密切。

餐前低血糖。

属于功能性低血糖一种。糖尿病发现之前或糖耐量异常期间, 约5%病人有餐前低血糖现象, 与胰岛分泌功能障碍有关。现在发现糖尿病胰岛素分泌有数量、质量 (含有胰岛素原、多肽) 、节律 (如高峰迟延) 和时相4种异常, 餐前低血糖与胰岛素高峰迟延有关, 吃甜食更容易发生。有此种现象者应警惕有发生糖尿病之危险。

睑黄瘤。

眼内眦部皮肤发生圆形黄色斑, 边缘清楚, 不痒不痛, 斑内含有大量胆固醇, 约1%糖尿病人可见, 与胆固醇代谢障碍有关。

颜面潮红。

脑梗死高危人群血栓前状态的检测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组:选择35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病人40例, 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1999 WHO/ISH指南) , 常规检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 且肝肾功能正常者, 年龄 (35~70) 岁, 平均52.5岁, 其中男22例, 女18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5名, 为我院健康体检者, 男13名, 女12名, 年龄 (35~65) 岁, 平均50岁, 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肝肾疾病及血栓性疾病。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体重指数基本接近。排除标准:近2周有严重感染史、手术史及创伤史者, 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脑出血及其他系统自发性出血者, 伴发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及恶性肿瘤, 近两周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及影响纤溶活性药物者。

1.2 方法

所有病例抽取肘静脉血2.7 mL, 缓慢注入备有109 mmol/L枸橼酸钠0.3 mL的抗凝管中, 小心混匀, 采血后离心分离血浆 (3 000 r/min离心, 10 min) , 分离血浆后置-20 ℃冰箱保存, 监测时置于37 ℃水浴箱中解冻。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14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1) 均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 。纤维蛋白原 (Fg) 采用凝固法。上述药盒均购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 酶标仪为美国保特公司EXL—800型, 测定波长为370 nm, 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组间比较用 t 检验。

2 结 果 (见表1)

3 讨 论

血栓前状态是指机体的促凝和天然抗凝机制平衡失调, 是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等发生改变所引起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2], 这些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 通过有关检测有可能判定血栓前状态, 这对及时处理、防止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 高血压病人GMP-140浓度增高, 说明血小板活化。GMP-140通过调节血小板与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 使其膜花生四烯酸代谢发生变化, 产生血栓素A2, 激活血小板, 成为目前最为特异的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 它还作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受体, 通过钙离子的参与来调节细胞黏附过程[3], 因此, 在激活和扩大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还发现高血压组t-PA活性降低、PAI-1活性升高, 说明纤溶功能障碍。在生理情况下, 两者的动态平衡是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t-PA主要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贮存并释放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 是纤溶系统主要的生理性激活剂, 当循环中一旦出现纤维蛋白时, t-PA分泌增多, 在纤维蛋白凝块上高效地激活纤溶酶原生成纤溶酶, 后者使纤维蛋白快速降解。而PAI-1是人血浆主要的生理性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 PAI-1在血小板中十分丰富, 活化的血小板中释放的成分可刺激内皮细胞释放PAI-1, PAI-1与t-PA快速结合形成复合物, 特异性抑制t-PA, 在纤溶系统中起调节作用。另外, 高血压组Fg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Fg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成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可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Ⅱ b/Iα结合, 导致血小板黏附与聚集, 使血浆和全血黏度增高。

高血压病人GMP-140增高, 说明高血压病人确实存在血小板活化。高血压的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和花生四烯酸代谢异常是其易患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临床实践也发现, 抗高血压治疗的同时加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使高血压病病人主要的心脑血管事件降低15%[4], 提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不仅要降压, 而且要用抗血小板活性药物, t-PA活性下降, PAI-1活性上升, 说明高血压病人还存在内源性纤溶功能低下, 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有助于血栓形成和发展, Fg对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起桥梁作用, 使血黏度增加, 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降压的同时应给予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等综合措施。现已认识到非药物干预和某些药物治疗高血压虽可满意控制血压, 但并未显著减少心脏事件和卒中的发生率, 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高凝状态未得到纠正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抗高血压药物若能同时改善高凝状态, 可望进一步降低其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Lip GYH.Target organ damage and the prothombotic state in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 2000, 36 (6) :975-977.

[2]Bauer KA, Rosenberg RD.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e prethrombotic state in humans:Insights gained fromstudies using markers of hemo-static systemactivation[J].Blood, 1987, 70 (2) :343.

[3] Larsen E, Cili A, Gilbert GE, et al.PADGEM protein: A receptor that mediates the interaction of activated platelets with neutrophils and monocytles[J].Cell, 1989, 59:305.

糖尿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的意义 第8篇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善,餐桌上的饮食品种越来越丰富,结构日益精细;因此,我国也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糖尿病发病率正在急剧上升,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上升的势头还在若干年内继续。糖尿病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而且每个糖尿病患者身后还站着一群具有血糖升高倾向的人,如不加以限制,糖尿病“高危人群”就是糖尿病的后备军。

1 绪论

所谓的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就是指目前血糖指数完全正常,但得以后患糖尿病的危险较大的人群。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家族史阳性,具有遗传倾向的人群。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生过8斤以上的巨大胎儿者;肥胖者;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者;代谢综合症者(高体重、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高尿酸和高胰岛素症)。

而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不控制饮食,不加强运动,血糖就会升高,进入血糖增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任其发展,就有可能变成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血糖增高者心血管发病率显著增加,甚至仅在高危人群阶段,心血管发病率即已增加。因此,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必须从高危人群开始。血糖增高阶段主要包括三种:空腹血糖损害、餐后血糖损害、糖耐量低减。血糖升高者已不再是正常人,此时如加以注意,大多数人可以不进展为糖尿病。总之,处于血糖增高阶段的人是我们预防糖尿病的重中之重,其中肥胖与糖尿病及糖耐量损害的发生与否也有密切关系。

2 行为干预方法及意义

行为干预是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生活、运动、药物等的干预,使肥胖人群的体重平均下降7%,使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度明显下降。其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运动干预、药物干预、定期普查。

2.1 生活方式干预

糖尿病高危人群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采取科学的饮食习惯,控制主食,合理营养、干预肥胖。 (1) 减少热量供应,迫使体内脂肪氧化; (2) 以高蛋白、低脂肪、节制碳水化合物为主; (3) 适量饮水,少吃盐、戒烟限酒; (4) 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充分供给,以维持代谢,保持平衡; (5) 定时定量进餐,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

2.2 运动干预

糖尿病高危人群特别是腹型肥胖的人群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平时注意适当运动、有氧代谢、科学减肥。有氧代谢运动是指那些以增强人体吸入、输送以及使用氧气为目的的持久性运动,其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持续时间较长,例如步行、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跳健身舞。运动能提高基础代谢率,使体内脂肪迅速燃烧;有氧代谢运动加上饮食控制,就能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2.3 药物干预

要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生活方式,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相当数量的肥胖人群不能忍受节食或不适于增加体育活动;因此药物干预成为近年来糖尿病防治的重点。目前经国内外临床实验证实可用于预防糖尿病的药物有二甲双胍、文迪雅、拜糖平及某些减肥药物等。但药物治疗一定要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服药。

2.4 定期复查

糖尿病高危人群30岁以上应定期去医院检查血糖、血脂、血压等。多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报刊、电视讲座,多上网查询学习,增加对糖尿病知识和预防的了解与认识。

2.5 行为干预的意义

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多走少坐、心情开朗”,糖尿病发病率不但可以下降,而且其心血管病变的发病率也会明显下降。

3 体会

3.1 强化生活方式改变对预防糖尿病有明显效果由于我市地处边远地区,文化素质低,大量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意识不到糖尿病的危害,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认为自己身体强,根本不会在意,更谈不到行为干预,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而言,预防糖尿病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3.2 全民保健,社会参与运动使人变得健康、年轻、聪明,缓解压力。现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光是老年人,大量的年轻人也参与进来;健康对我们是最宝贵的,不能靠高科技、靠药物,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意识到健康的可贵,自觉加入到全民保健的队伍中去,长期坚持就会给您带来显著的效果。

3.3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需要医护人员的大力配合。一是健康教育,不仅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糖尿病知识及预防的教育,而且贯穿到整个住院过程,包括出院回访,定期到社区讲课,做到糖尿病及预防人人知晓。二是健康促进,作为糖尿病专科护士,定期举行糖尿病知识讲座,发宣教资料,与患者和家属及潜在的糖尿患者群进行网络交流,使人们认识到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危害,控制饮食、戒烟限酒、坚持进行锻炼,避免肥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同时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糖耐量损害的筛查,以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4 结论

行为干预的目的是使糖尿病发病率下降,使超重和肥胖者的体重在原有基础上降低,使大多数血糖轻度升高的人群不发展为糖尿病,并使血糖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张锡瑞, 任鲁娜.高血压社区防治[J].医学创新研究, 2007, 6:18.

[2]游越西, 戴霞.老年糖尿病运动安全性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33.

结核病高危人群疾病预防疗效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对5 4 3 5例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强阳性反应者4 3 3例, 其中男性2 4 3例, 女性1 9 0例。结核菌素强阳性反应者中共3 2 7例遵医嘱接受了预防治疗, 平均接受率为7 5.5 1%, 其中接受利福喷丁预防治疗患者1 7 8例:接受异烟肼预防治疗患者1 4 9例。接受利福喷丁治疗患者, 有1 2例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率为6.7 4%;服用异烟肼患者中共有2 1例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率为14.09%, 服用异烟肼组与接受利福喷丁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差异有显著性。

2 用药方法及检测

利福喷丁组:2次/周顿服, 疗程3个月, 剂量:<40kg者0.3g/kg, 40~50kg者0.45g/kg, >50kg者0.6g/kg。异烟肼组:3次/周顿服, 疗程3个月, 剂量:0.01g/kg, 最大剂量0.6g/次) 。每月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尿常规、肝功能、药物不良反应、痰抗酸杆菌及胸部X线影像学变化。治疗前首先收集入选对象病史, 抽血查验肝功能, 及早发现可能的禁忌证。恶心、呕吐、厌食、腹痛、便秘或腹泻者为胃肠反应;四肢末端感觉异常者拟为末梢神经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者被认为肝功能严重异常, 中断服药进行保肝治疗, 待肝功能恢复后再行处理。

3 结果

1 7 8例接受利福喷丁治疗者中, 1 6 9例完成了治疗, 疗程完成率94.94%;149例接受异烟肼治疗者中, 117例完成了治疗, 疗程完成率7 8.5 2%。追踪观察服用利福喷丁组共发现活动性结核病人1例, 1年累积发病率为2.9 6‰;服用异烟肼组共发现活动性结核病人1例, 1年累积发病率为4.2 6‰。利福喷丁组与异烟肼组结核病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 5) , 可保护高危人群减少发病。

4 讨论

结核病是呼吸道传染病, 涂阳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 感染者中有6%~8%在5~1 5年内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 因此预防高危人群发病是控制结核病疫情的重要环节。通过结核菌素试验可以判定人体是否感染结核杆菌及是否获得免疫力, P P D阴性反应说明尚未感染或是卡介苗接种失败;一般阳性反应说明既往曾感染或者卡介苗接种成功;强阳性反应表明目前为活动性感染。对于后者在排除活动性患者的情况下需要进行药物预防, 其机理就是通过口服药物杀灭体内感染的结核菌, 从而减少发病机会[1]。

利福喷丁是2 0世纪末期新发现的利福霉素类抗生素, 对结核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可以杀灭进入体内的结核菌, 但多用于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临床治疗, 对结核病的预防治疗既往未曾常规使用, 缺乏可参考数据资料。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揭示, 我国0~1 4岁儿童结核菌感染率为9.0%, 全人口感染率为4 4.5%;印度一项调查显示, 儿童中结核病接触者首检活动性肺结核发病率10.8%, 1a后又发现13.3%, 本研究发现未预防服药高危人群2年后结核病累积发病率为2 3.8 9‰。国际肺病联合会报道, 使用异烟肼6~1 2个月方案预防治疗结核病的坚持用药率30%~70%, 减少结核病发病率50%~80%[2]。本次研究发现, 口服利福喷丁预防性治疗接受率为8 1.8 4%,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6.74%。随访观察活动性肺结核2年累积发病率为2.96‰, 低于口服异烟肼组4.26‰, 也低于未服药组, 可保护87.61%结核菌素强阳性患者避免发病, 效果指数达8.0 7。表明高危人群口服利福喷丁对于结核病的发生是较好的预防方案。

笔者认为, 坚持预防治疗对减少发生活动性肺结核是有利的, 因此应做好预防治疗的宣传工作, 强化坚持服药的必要性以保证预防效果。由于利福喷丁的长效作用, 在今后的预防服药中具有较好的优越性, 单独服用利福喷丁预防结核病可以减少服药次数, 缩短服药时间, 减少甚至避免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的接受性, 加之较好的高危人群保护作用, 在结核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中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值得在结核病防治日常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文虎, 肖成志, 宋礼章.结核病防治新进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5:354~359.

上一篇:专业化品牌下一篇:高频焊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