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运算能力范文

2024-05-25

数学运算能力范文(精选12篇)

数学运算能力 第1篇

一、学生运算中存在部分问题的分析

1. 运算出错是因为“粗心”而致

多数学生对运算题十分轻视,在他们看来,运算题只不过是算数或算式,是最不用动脑筋的题目;因而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导致计算不认真,就极易出错.明明是“÷”,学生却做成“+”;前面是“a=-2”,后面代入计算时却变成了“a=2”.再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负负得正”时,一位学生通过计算,得到(-2)×(-4)=6的结论.他说:根据乘法法则,-2乘以-4就是按照数轴的反方向的反方向,以2为单位,数4个单位.你看,我从数轴的这个位置开始,向正方向数,不是正好数到+6的位置吗?学生说的是有道理的,这是利用数轴解释有理数乘法运算引起的问题:在解释加法运算时,是从数值所在位置开始的.但在解释乘法运算时,为什么就必须从0的位置开始呢?如果从0的位置开始、与数值所在的具体位置无关,那么用数轴解释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学生的想法是合理的,是非常好的.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所在:按照你的观点,(+3)×(+3)会等于几呢?(-2)×(-4)=6并没有全错,至少结果的符号判断是对的,只是该学生对利用数轴判断时的理解上出现了一点偏差.

2. 思维定势带来的干扰

积极的思维定势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的思维定势常常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会阻碍知识的迁移.

比如,刚入初中,一些学生总认为5+a比5大.在这个问题弄清楚后,你再问他“5+a与a哪个大”,他想“再不要上当了,还是分a为正负零来回答吧!”.出现这种错误的一个方面原因是学生对“+”“-”的理解问题.认为“+”就是“增加”,于是变大了;“-”就是“减少”,“减少”了就变小了.这样的“定势”在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会经常出现.从本质意义上说,这种错误的根源是对运算的意义理解不够.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概念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3. 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影响

有的学生一见计算题,就偷懒,投机取巧用计算器,不愿经历算的过程与意义,养成了不良习惯.有的见到较复杂的计算,就怕繁畏难,缺乏信心.有的计算后不检查,不回顾.如,解方程时没养成检验的习惯等.

二、运算能力的特点及其培养途径

运算能力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对于中学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大致以下几个层次:①计算的准确性——基本要求②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较高要求③计算的技巧性、灵活性——高标准要求.

1. 经历过程,理解运算的意义

从基础教育的目标要求来看,重要的不再是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技巧,而是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

2. 重视学生的初次感知,循序渐进加强训练

重视初次感知,会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记忆,从而避免出错.在教学中,感知材料准确、生动、鲜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法则的建立,算理的研究;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感知渠道协同“作战”.

3. 讲究策略,优化运算的过程

在尝试计算求解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多采用“尝试、猜想、验证”方法去解决问题.

例如,解方程,一般学生都是按照“规矩”进行下列运算:两边同乘3,得3x+1=x+3,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x=2,两边同除2,得x=1.也有的学生采用先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再进行x系数化为1.然而,在课堂中仍然有“不和谐”的声音:我觉得可以把x与1、与放在一起,将x-1看成一个字母,不用计算就可以知道x=1.

三、加强针对性练习,排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学生计算错误是常有的事,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不妨引导学生客观地研究出错的原因,研究它与正确解法之间的联系,正确利用学生错解中的合理成份,真正发挥错解在教学的正向作用.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会反思,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的基本保证.教育学生要严肃认真对待学习,养成细心、认真、反思的良好习惯.善于反思的人,能不断地矫正错误,科学地设计运算的过程,并提高运算的准确度,逐步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运算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中学数学教学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思考过程,从中发现出现运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有效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谈中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论文 第2篇

运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无论是中学数学的《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说明》都把它列为诸项数学能力的首位。中学数学是一门以推理、演绎为主的学科,而运算是推理、演绎的重要工具。许多解决数学问题的奇思妙想也都往往要通过一定的计算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但是,当前中学生的运算能力的状况是很不尽人意的。“会而不对”、“半途而废”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同学认为是“粗心”、“马虎”,无关大局,其实,在关键的高考中这样失分太可惜了。

如何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呢?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必须做到准确理解概念,熟练掌握法则

准确理解运算的意义,正确掌握运算的法则、公式是正确进行运算的基础,也是形成运算能力的基础。中学数学中众多的运算及其公式、法则,一些同学往往记不准,匆忙中把am+an=am+n当作指数运算法,与 的结果也常常记混,对于不少运算公式的变形形式不同角度的运用缺乏必要的思考,等等都影响了运算的正确进行,影响了熟练的运算技能的形成。

例一:设a、b、c都是正数,且3a=4b=6c那么( )(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

上例可见,准确理解运算的意义,正确记忆和灵活运用法则、公式,按不同运算的不同要求,采取适当形式,有序地做出运算,形成熟练的技能,是培养运算能力中应抓好的基础环节。

二、强化求简意识,发展运算技能

如果说根据运算的概念、公式、法则正确而有序的进行运算是处理常规运算问题的一般要求的话,那么理解算理,强化求简意识,发展运算技能是培养运算能力中高一层次的要求,这一点要从小处着眼从点滴做起。

以上两种解法的优劣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见,发展运算能力不仅有“会”和“对”的要求,还有好的要求。合理选择简捷运算的途径,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保证。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

三、注意合理设计,提高运用水平

运算能力不仅体现在处理一些直接计算的问题上,而且体现在综合性问题中,运算作为工具上。这里应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是常规运算方法与特殊运算方法的选择问题,

二是恰当的设计合理的运算方案的问题,它的目标仍然是准确、迅速、合理、简捷。

说明:解法一根据实数绝对值的定义,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法二根据实数绝对值的性质,运用换元法。不同的思想,产生不同的运算变形,简繁稍有区别。

(2)解法一:

说明:解法一看问题为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解法二看问题为分式形式的不等式,采用了不同变形运算,简繁差别不小,合理选择要靠事先设计,要靠提高求简意识。

浅谈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 第3篇

[关键词]运算能力;能力培养

一、小学运算错误原因分析

随着儿童学习的发展,他们开始逐渐摆脱以实物来表征运算,而直接获得以符号表征的运算。例如:学习“100以内”的加减运算时,学生更多的是面对直接用符号来表征的运算,这是通过“20以内”加减法的规则迁移来获得的。学生的思维也由具体逐渐转为抽象。于是运算错误也就时常发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有知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

1情感态度。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首先在情感态度方面,有些小学生错误的认为写作业是为了“应付”老师,致使写作业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小学生见到数据大,式子长,心理就烦,因而不能认真审题,认真选择算法;有些小学生见到难题,产生畏惧,浅尝辄止,敷衍了事……,诸如此类的现象,必然引起计算错误。

2认知局限性。小学生年龄较低,认知能力有限,这写也是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感知错误。小学生感知事物,往往不能够精确、准确。而计算题形式单一,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抄错运算符号等错误。另外,小学生的感知还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容易感知新奇的、感兴趣的“强刺激”,而忽略“弱刺激”,造成感知错误。例如:做填空题:5+54( )5+45,有些学生就会填写等号,原因是加法交换率的“强刺激”,,掩盖了54和45不同的“弱刺激”。

4注意力不稳定。小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而对单调乏味的符号容易疲劳;注意的范围比较狭窄,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常表现为,思维与书写不同步,注意力不是集中在笔尖上,而是一方面手中抄写,另一方面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下一步计算方法上。

5思维定势干扰。思维定势有积极的一面,他可以促进知识迁移;也有消极的作用,使人们按照固定的思维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干扰新知识的学习、新问题的解决。在计算中,思维定势表现在原有的运算法则、方法干扰新的运算法则。

6比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方向。解题时往往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这就要我们善于选优而从。有的学生缺乏比较意识,做题时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下去,即使繁冗也不在乎,认为做对就行了。如在学习分数的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在解题时,都是按照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而忽视这道题可以考虑用乘法分配率来做较简单。有的老师在讲评试题时,忽略多种解法当中简捷方法的优先性。

当然,所有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错、互相影响。

二、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

从学生运算错误的原因出发,对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也应从两方面同时着手,即:情感态度方面与技能技巧方面。

1.培養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3.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很多题目都能运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我在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学习运算定律和性质,理解掌握它们的含义。指导学生在计算时认真审题,分析题中计算符号、数字的特征,分析是否能简算,能简算的一定要简算,并指导学生说出简算计算的依据。 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并合理、灵活地运用,从中启发学生敏捷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改错题型上的练习对学生的要求应是一个有坡度的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总结出预防同类错误的方法。练习形式的设计也应围绕这一系列要求安排得有坡度。可做单项练习,如判断题、找出各题错误处、改错题等练习;也可以做综合练习;可以把各类错题印在作业纸上,课上发给学生改,也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业本、错题本,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重新分析订正;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人轮流当“小医生”,给别的同学作业中的错题进行“诊断”、改错等。安排“改错课”的好处是:可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错误订正,更有利于他们克服思维障碍。同时,改错训练也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可以保证学生正确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克服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培养运算能力优化数学教学 第4篇

一、安排教材内容, 突出运算教学

高中教学中的许多内容都涉及数与式的运算, 严重影响学生高中数学成绩的提高.高、初中对这方面的要求不同, 如方程的内容, 初中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韦达定理要求很低, 含有参变量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在初中都不作要求, 而在高中的解析几何中, 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要求很高, 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在函数内容方面, 初中只要知道解析式, 二次函数只要求掌握简单的解析式、图像、对称轴方程及顶点坐标, 而高中数学要求掌握函数的思想方法, 是建立在二次函数基础之上的, 其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学生感到很难, 一时很难掌握.所以, 最好还是在刚开始就加强运算能力的训练, 努力提高学生的估算、心算、速算能力.如, 在学完函数知识后, 加强对学生运算技巧的训练;在学习数列后, 针对数列中的分类讨论, 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并在以后的运算中培养学生准确、细心、快速的计算能力, 从而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立足课堂教学, 加强运算教学

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作出示范, 揭示运算过程中的算法与算理.对计算过程与计算方法作出归纳与整理,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获取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数列求和”时, 就利用错位相减求和指导学生如何对齐书写, 怎样注意符号的正负.等计算完成后, 再怎样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等.其次, 要加强运算方法的指导, 注重运算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积累, 不断归纳运算方法.不要要求学生一味地算题, 搞题海战术.要归纳好知识点, 深入挖掘题目中的思想与方法, 概括出某一类题的解题方法, 归纳总结算法原理, 才能从容地应对考试.所以, 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总结课本中例题与习题中的算法.最后, 还要强化数学思维方法与运算能力的有机整合.很多学生认为, 数学试题中运算量过大, 其实这并非是考试本身的问题, 而属于解题方法不当或因算法思维差造成的的原因.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历来是高考数学中考查的重点.突出数学方法永远是高考的宗旨.

三、牢固掌握概念, 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总是从学习概念开始的.在教学中, 牢固掌握运算中所需要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是进行运算的基础.对数学概念来说, 讲究记忆的方法, 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数据与常用的公式, 才能在运算时顺利地进行.在学习新的概念时, 应该学会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 进而推导出公式、定理, 掌握概念的形成过程.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 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在什么条件下运用.讲清楚概念的本质属性, 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深刻分析公式与法则的实质.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公式、定理, 我们不妨通过列表或图示的办法进行深入的比较, 找出其中的联系与区别, 找出容易混淆的地方, 同时对公式、定理的使用学会做到会“顺用”、“反用”、“变换用”.及时获取学生在运算过程中的各种情况,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为了提高运算的速度, 应该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一些常用的数据.如较小的自然数平方、立方, 简单的勾股数, 常用的三角函数值等.

四、理解运算内涵, 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最古老的叫法是算术.学习数学就需要“算”.它包括两方面:一是“运算对象”, 二是“运算规律”.运算包括计算、估算与近似计算, 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 对几何图形中各几何量的计算等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确定运算方法、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的过程, 也包括在进行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方法等.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考查, 包括对数的运算, 也包含对式子的运算.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以含有字母的式子的运算为主, 包括数字计算、代数式计算和某些恒等变形、集合的运算、解方程与不等式、三角函数变形、数列极限的计算、概率计算、向量计算以及几何图形中的各种计算等.运算能力是数学学习中的基本能力之一, 在代数、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中广泛地存在, 即使在微积分、向量等学科中都需要运用.在高考数学卷中半数以上的题目都需要运算.运算能力的高低, 是衡量一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标志之一.

五、培养运算能力, 加强数学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运算能力, 而且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用数学”方面的教育.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几何画板”、“几何专家”、“Mathcad”等, 来创设出数学情境.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 就可以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制作出“圆锥内接圆柱”课件, 让学生用网络访问教师设计好的课件, 然后自己进行操作.探究内容包括:圆柱在圆锥内如何变化?怎样用平面几何的知识来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圆锥底面积会进行怎样的变化?圆锥的体积将如何变化?在圆锥内接的圆柱中, 有体积最大的吗?如果有, 那怎样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这样的问题, 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这正是新课改理念倡导的教学形式, 也是发挥课堂教学中整体效益的具体表现.

数学运算能力 第5篇

[摘要]运算能力是数学学科中的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它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内容,同时还关系着生活和今后学习等许多方面,因此,小学阶段运算能力的培养十分关键。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究与总结。

[关键词]运算能力;时间观念;思路;技巧

许多小学生运算能力是其学习数学的薄弱环节,首先,他们不能有效规划、控制时间,导致出现试题还没做完就要交卷的现象;其次,他们做题思路形成缓慢且容易出现漏洞或者错误,影响运算的进程;再次,他们运算的技巧和良好的做题习惯匮乏,不能通过捷径将运算简化。针对上述现状,教师们应该积极创新教法来缓解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时间观念,合理控制时间

时间观念对于做各学科的题目来说都很重要,对于数学运算来说也尤为关键。良好的运算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计算得准确,而且速度要尽可能快,在考试时应留出自己检查的时间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每带领学生们学完一课之后我就会组织他们进行限时训练,如学习“小数乘法”这一章的过程中,每节课我都会留出5分钟时间给学生们出一些小数乘法题,一来可以检验大家的学习效果,二来可以促进学生尽快熟悉小数的乘法运算。比如前几天大家的平均做题速度是5分钟做50道题,那么几天之后就要把时间限制缩短到4分55秒,再过几天可以再次缩短到4分50秒。在限时训练中我会要求学生们每人带一块手表,然后告诉他们做题的规定时限,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看手表自己掌握做题的速度。我还会在限时训练中适当地给予学生一些压力,如在训练开始时,我会大声喊出“开始”,让学生对这样的训练引起重视;在到达规定时间时,我会马上喊出“停!”然后学生们要立即放下笔,严格遵守时间的约定,这样可以给学生形成适当的压力,而且可以激励他们更快地运算。我还会让家长配合训练学生的时间控制能力,如学生做家庭作业时,家长在一旁计时,然后将时间记录下来,这样我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还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做题速度,通过平均速度有目的地制定新的训练方案。控制时间的能力不仅是运算能力的基础内容,更是今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时间观念的前提和基础。

二、快速而高效地形成做题思路

许多学生运算能力弱与做题思路形成缓慢、正确率低有很大关系,如果在运算之前就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很快形成思路,那么运算时就会变得胸有成竹,且效率也有保证。因此教师可以辅助学生快速而高效地形成做题思路。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时,我想要通过例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快速形成思路的训练,于是出了一道例题:一个长1.6米、宽50厘米、高120厘米的玻璃柜子需要在各个边安置角铁,问一共需要多少米角铁。展示出题目后我引导学生们:“看到这道题,通过读取条件和问题,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有同学提出以加法的方式将柜子的边长加起来。我向他们点头示意:“是的,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计算的方法,如用加减还是乘除。现在确定了计算方法,那么边长如何计算呢?”很快有学生提出要利用边长的公式,我向他竖起大拇指并说:“这就是我们最基本的做题思路,通过条件和问题,确定算法,辅以公式。”然后我将“条件+问题→算法+公式”的板书列在了黑板上。这样的方式,不仅强调了题目中问题和条件在做题时的基础地位,还为学生的做题思路指明了方向并指点了思路的形成方法,一举多得。

三、时常总结运算的技巧和习惯

我时常带领学生们一起总结运算的技巧和好习惯,比如“简易方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正确设未知数求解、列简易方程。因此根据这一章的习题我带领学生们总结出了如下技巧:先明确题目中哪些是变量而哪些是固定不变的量;设未知数x的时候要尽量选取较小且容易表示的变量;在检查方程正确与否时要重视确保等式两边平衡。再比如像“47+52+39+61+18+93=?”这样的题目,学生可以利用加法结合律将其转化为(47+93)+(52+18)+(39+61)=140+70+100=310,这样凑成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就更加方便快捷了。比如对于与11有关的乘法像“11×18=?”这样的形式,可以利用“两边一拉,中间相加”的诀窍,将18两边一拉,第一位数是1,最后一位数是8,中间相加即1+8=9,那么中间位数就是9,则答案等于198。这样的技巧和习惯的总结总能让学生感到豁然开朗。总而言之,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三个部分:构建他们的时间观念以促进他们合理控制时间;通过教学辅助他们快速而高效地形成做题思路;教师时常带领学生们总结优秀的运算技巧和做题习惯。以上只是我关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策略的初步总结,相信在教师们大胆探索和创新教法、总结反思的不懈努力之下,一定会找到更多、更好的运算能力培养策略,将数学课堂建设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张新颜.英国小学计算教学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04).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第6篇

一、在生活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运算锻炼

数学运算时刻伴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活用品的买卖和交易,时节的交替和运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等,都离不开数学的运算。可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计算办法基本脱离了口算和心算,计算器随处可见。人们为了效率和速度,基本采用计算器辅助,而丢失了口算的培养机会,从而使得人们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慢慢退化。

由此可见,当今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培养十分重要。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生阶段开始,小学打好运算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开发思维逻辑能力。如家长带小学生出去购物时,应时刻锻炼他的口算能力,杜绝使用手机计算器,引导学生先用口算和心算,要相信孩子,鼓励孩子用心去算,即使算错了也不要责备小孩,应再次用好的方法引导和教导,直到算对了为止。不要怕出错,卖家是不会算错的。若经常得到这种锻炼,会提高小学生的计算速度,还会增强其思维敏捷度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发学生的运算智力

小学阶段,学生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上课思想不能集中,昏昏欲睡,下课了生龙活虎。这点说明部分小学生的主要精力还在课外,利用好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众多的课外活动中,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若教师能在课外带领学生玩一些智力游戏,将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数数的游戏,两名学生一起玩,每人只能报一到两个数字,看谁先报到30。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若掌握了规律就容易赢,小学生的好胜心强,他们会不断探索,此类游戏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阅读不同的书籍有助于优化学习方法,特别是数学类的速算法、小知识、知识窗等,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懂得自己去阅读的学生成绩往往会更好。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也做过一些调研,其中一个喜欢阅读的学生告诉笔者他的经历,这个学生平时的数学成绩在班级是中等水平,父母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但对他的期望很高,平时买菜回来经常报一些菜价和数量让他计算,他算不出来觉得很难为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了一种乘法速算法,个位是5的两位数相乘方法,例15×15、25×25、35×35……,有一种快速的计算方法:即答案的后面两位数是这两位数的个位相乘等于25,答案的前面一或两位数是这两位数的其中一个十位数乘以另一个十位数+1。如25×25=625,答案625中的十位数和个位数“25”是乘数25中个位数“5”乘以“5”的积,答案625中的百位数“6”是乘数25中十位数“2”乘以“2+1”的积,然后把百位数、十位数和个位数的积拼在一起就是正确答案“625”;同理15×15=225、35×35=1225、45×45=2025……也是一样。掌握了它的计算规律,很快就能算出结果。

如何提升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 第7篇

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培养目的之一, 它会促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数学交流与表达.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 研究和从事数学教育的人占1%, 使用数学的人占29%, 而不用数学的人占70%.中学数学教育为大众提供必要的简单的数学知识和一般的数学素养, 用以应对日常数学生活的需要和会用数学思维观念进行思考.高中生对于数学学习热爱的根源之一就是自信.数学学习的乐趣常常蕴含在峰回路转的运算推理过程中, 在数学练习中体验的成就感往往让学习者有如同游戏闯关的感受.成功的体验会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 形成良性循环.反之, 有的同学往往一拿到数学题是“提笔就做, 做了就错, 错了就不知所措”, 长期饱受打击, 很少有成功的体验, 因而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认为自己不是学习数学的料, 会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具有较高的运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因素之一.

那么, 如何提升高中生的运算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好初高中衔接

高中数学学习中, “数学差生中的90%已能在初中阶段看出来, 初中数学好, 到高中以后一般数学也好, 初中数学差, 到高中以后数学转好的不超过10%”.由于初中与高中的教学要求不同, 导致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相互脱节, 教学方式迥然不同, 而且在高一上学期又是高中数学重点、难点集中的地方, 所以初高中衔接是实现转化的一个桥梁.为了顺利实现衔接, 一般采用集中两周左右时间利用《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进行专题教学来实现, 有些知识点可以分散穿插到高中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比如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垂心可以与立体几何结合教学时补充进去.四点共圆可以穿插到解析几何学习时段中巩固和拓展.

2.在课堂常规教学中渗透

学生运算出错的原因很多, 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是概念不明、思路不清、技巧不熟造成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做到: (1) 细化概念教学, 使学生清楚的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 尽管当时花了不少时间, 但整体看起来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2) 示范解题运算思路, 强调通用解法.在各个知识模块教学中, 强化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 优化计算步骤, 积累运算技巧, 通过一题多解, 让学生比较体会各种解法的优劣.在课堂上适时让学生暴露运算过程, 相互切磋比较计算过程简捷度.切忌老师包办代替运算. (4) 养成做题检验的习惯.在考试过程中, 一种流行甚广的说法是“先做简单题, 回头再做难题, 做完后再检查”, 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因为高中数学试卷绝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是做不完的, 指望做完后再检查更是不现实的.因此, 要促成学生养成做完题后检验本题的习惯.平时作业练习运用代入特殊值、数形结合以及合理估算能力进行验证.力争作业一次完工, 才能切实提高运算准确率.

3.培养运算元认知能力

所谓数学元认知能力, 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的能力.它以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为基础, 通过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而表现出来.具体体现在对数学过程中所起的指导、支配、决策的效果优劣、作用大小、速度快慢诸方面.在教学中通过例题练习示范教学, 培养学生对于运算过程的掌控能力, 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运算速度快, 正确率高, 必然会增进数学兴趣, 培养学习成就感.在运算中的失败经历, 也可以使学生直面挫折, 从而培养出良好的个性品质.

4.引导学生为数学运算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准备计算用的草稿纸, 需要计算时就在教科书边角空白处写写画画, 如同作战地图一样.计算时连算式都列不齐, 想耐心计算也没条件.所以书桌整洁, 纸笔齐备是搞好计算的前提.至于电子辞典、计算器在高中数学计算平时几乎派不上用场.

总而言之, 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涉及学生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必须有意识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当然,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也要把握运算的适度训练与要求适度,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第8篇

一、要求教师:三个“不可忽视”

1.不可忽视按顺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往往只顾及数学概念形成的序列性, 而忽视培养运算能力的顺序, 导致高年级的学生基本运算能力很差。对于各章节的基本运算要求不明确, 前一级运算技能没有过关就进入新一级的运算, 而各种运算之间又不能强化、相互转化。例如:学生在没有把整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简便计算等基本能力掌握, 就进入了有理数运算的学习, 这会让学生很难做题。

2.不可忽视运算过程的推理和表达要求

数学运算的过程就是运用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和定理等进行推理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只求运算结果的正确, 不讲究过程的依据以及规范的表达, 那么会导致学生进行乱运算。例如出现:等错误。

3.不可忽视对运算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运算的正确性和运算习惯与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有关。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对学生完成作业的独立性、整洁规范、及时更正的要求, 以保证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有效地提高。

二、要求学生:三个“基本要求”

1.运算正确、合理。

运算的正确性首先要求运算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再者运算要有依据。在中学数学中, 几乎每种运算都有相应的运算律、运算性质 (法则) 作为其运算的依据。比如: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通分、约分的依据。运算有依据, 才能保证运算过程的正确性、合理性。

例:解方程, 并写出解方程的步骤和每一步的依据。32

解:去分母, 得2 (2x+1) -6=3 (5-x) (等式性质)

去括号, 得4x+2-6=15-3x (分配律)

移项, 得4x+3x=15+6-2 (等式性质)

合并同类项, 得7x=19 (分配律)

两边同除以新的系数, 得 (等式性质)

括号内的内容就是解方程时每一步的依据。

2.运算灵活、简捷。

思维既有正向思维, 也有逆向思维, 灵活运用逆向思维可以使运算简捷。应用逆向思维解答数学题, 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还能避免因常规思维而带来的繁杂运算, 从而找到较为简捷的解题途径。特别是一些运算性质, 既可完善知识结构, 开拓解题思路, 还可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如幂的运算性质;am×an (28) am (10) n, (am) n (28) amn, (ab) n (28) anbn

以上三个式子从左到右的应用, 学生大多数掌握较好, 但仅此显然是不够的, 请看以下例子:

例:计算

解:原式

此例若先算, 再算, 然后求积, 其结果显然复杂, 甚至是不可能的。这里逆向应用了这一幂的运算性质, 使运算巧妙简捷。

3.运算抽象、综合。

运算是根据运算律、运算法则, 对符号化了的数学式进行变演的过程。要使这样的运演得以顺利进行, 学生必须透彻理解有关的数学概念, 熟记必要的数据和公式, 必须善于选择正确、合理的运算方法, 还要能对运算过程进行调查, 对运算结果进行检查。这些运算能力不可能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而是在记忆力、理解力、推理力等一般能力支撑下处理数字符号的一种综合能力。

例:计算。我设计下面方法:

师:能不能从左往右一步一步计算?怎样计算?

生;不能。应寻求简便方法计算。

师:对。说得好!怎样做才算简便呢?

生:首先用平方差公式, 然后前后项可以约分, 可得到结果。

解:原式

从上面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要得到正确答案, 既要熟记公式 (如两数差的公式) , 还要根据条件选择恰当的变形途径, 巧妙地运用分数 (或式) 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整个运算过程说明了运算能力的综合性。

三、教师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五个“具体做法”

1.用数学概念指导运算。

运用数学概念进行运算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一种比较有效、直接的方法。如

2.掌握运算规律。

数学的公式、法则、定理比较多, 这些是运算的依据。运算的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为了掌握变化的规律, 可以从变与不变的规律着手, 例如单项式5a和多项式 (2ab+1) 相乘的积的项数不变, 而各项的系数、指数均变化;可以从转化成运算的规律着手, 如减法运算转化成加法运算, 除法转化成乘法等;又可以从特殊与一般的规律着手, 如开方运算, 可转化为一般的指数运算。

3.熟练地掌握基本运算的技巧。

如:分数与小数的互换、分母的有理化、指数的运算法则、去掉绝对值符号等运算技巧。对于一些数学的基本方法, 如换元法、配方法、比例式、待定系数法等的运算也应当熟练地掌握。为了提高运算的速度, 要求学生应当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如:1~20的平方数、1~10的开方数的近似值、某些勾股数、常用的三角函数值等。

4.培养运算能力, 必须有纲有目、按顺序逐步提高。

教材的层次很清楚, 从纵向看如数的运算, 包括有理数的运算、实数的平方运算、开方运算等;从横向看数、式、方程及不等式的运算是前后相呼应、互相沟通的;如同底数幂的乘除运算转化成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解方程中的降次、消元等变换等。因此, 在数学中一定要注意把基本运算的培养贯穿于始终, 同时还应当分散难点, 反复巩固, 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5.激发兴趣, 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

把简单的可操作的练习与探索性的练习结合起来, 把检查与小竞赛结合起来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运算的兴趣, 同时, 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习惯。

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第9篇

要培养提高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我们必须提高对以下几个要点的认识。

一、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的意义及基本要求

在中学数学中, 运算应该包括数值计算、各种式的运算、数列的极限运算、集合的运算, 各种运算都有其各自的意义、法则、公式, 以及有关的运算规律, 各种运算的结果都要求具有存在性和唯一性, 对于结果的表述要求具有最简性。运算能力是指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地进行运算和处理数据, 并能准确地理解算理, 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运算能力决不仅仅是一个耐心、仔细、不怕烦的问题, 它既包括对运算意义、法则、公式的正确理解, 又包括对运算程序、步骤及有关运算律的熟练掌握, 还包括对简捷的运算途径的合理设计。我们只有把有关运算的知识、技能和相当的思维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解决有关数学运算问题时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游刃有余。

二、准确理解概念, 熟练掌握法则

一些学生往往记不住中学数学中众多的运算及其公式、法则, 对于不少有关集合的问题要辅以图形才能进行回答, 对于许多运算公式的变形, 不同角度地运用、缺乏必要的思考等都影响了运算的正确进行, 影响了熟练的运算技能的形成。

例如:设:f (x) 是 (-∞, +∞) 上的奇函数, f (x+2) =-f (x) , 当0≤x≤1时f (x) =x, 则f (7.5) = ( ) 。 (A) 0.5%% (B) -0.5%% (C) 1.5%% (D) -1.5

分析:本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理解, 我们选择运算角度:由于题目规定当0≤x≤1时, 才有f (x) =x, 而7.5∈[0, l]所以不能直接计算, 我们只有运用f (x+2) =-f (x) , f (x) 是奇函数的条件找到f (7.5) 与某个f (x0) (x0∈[0, 1]) 的关系, 运算才能进行。

解:f (7.5) =f (5.5+2) =-f (5.5) =-f (3.5+2) =f (3.5) =f (1.5+2) =-f (1.5) =-f (-0.5+2) =f (-0.5) =-f (0.5) , 而0.5∈[0, 1], 故f (0.5) =0.5, 于是有f (7.5) =-0.5, 从而决定本题选 (B) 。

由以上例子可见, 准确理解运算的意义, 正确记忆和灵活运用法则、公式, 按不同运算的不同要求, 采取适当形式, 有序地做出运算, 是培养运算能力中应抓好的基础环节。

三、强化求简意识, 发展运算技能

理解算理、强化求简意识、发展运算技能是培养数学运算能力中高一层次的要求。这一点要求我们从小处着眼, 从点滴做起, 才能起到提高培养的效果。培养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不仅有“会”和“对”的要求, 而且有“好”的要求。合理选择简捷运算的途径, 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 更是运算准确性的保证, 运算的步骤越多, 繁度越大, 出错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 合理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在中学数学中, 这种合理选择的基本依据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灵活把握数学概念, 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2.适当选择公式法则, 并灵活运用, 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3.适当换元“代块”, 合理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4.针对不同题型的不同特点, 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

例如:已知{an}数列, 其中Cn=2n+3n, 且数列{Cn+1-PCn}为等比数列。求常数P。

解:利用数列{Cn+1-PCn}前三项成等比数列, 建立常数P的方程, 求值P, 再验证所求P满足题意。∵Cn=2n+3n, ∴C1=5, C2=13, C3=35, C4=97。∵C2-PC1, C3-PC2, C4-PC3成等比数列, ∴ (35-13P) 2= (13-5P) (97-35P) , ∴P=2或P=3。而Cn+1-PCn=-2n显然在两种情况下, {Cn+1-PCn}都成等比数列。故P=2或P=3成立。

注:若只注意一般推理, 因运算量较大, 往往难以解答。如果及时将问题退到特殊位置, 先求出使问题成立的必要条件, 再验证充分性, 得到一般结论, 则运算量会大大简化, 并能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四、注意合理设计, 提高运用水平

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不仅体现在处理一些直接计算的问题上, 而且体现在综合性问题中, 运算作为工具, 这里应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常规运算方法与特殊运算方法的选择问题;二是恰当地设计合理的运算方案的问题, 它的目标仍然是准确、迅速、合理、简捷。

例如:解不等式:x2-5|x|+6﹤0。

分析:解方程或不等式的过程, 实际上是式的运算和变换的过程, 不过这里的变换必须符合等价的要求。不等式求解的常见思路是化去其中的绝对值符号, 把含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等价变换成不含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但由于本题的特殊结构, 也有非常规的解法。

解法 (1) :运用常见思路 (略) 。

解法 (2) :原不等式等价于|x|2-5|x|+6<0, 等价于2<|x|﹤3。

等价于-2

说明一:解法 (1) 可以根据实数绝对值的定义, 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问题, 过程较长, 运算较繁。解法 (2) 根据实数绝对值的性质, 运用换元法, 过程较短, 运算简单, 不同的思路, 产生不同的运算变形, 简繁稍有区别。

说明二:避免盲目运算, 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是较高层次问题, 要把握算理, 把握研究系统变幻的整体性, 对于解决类似问题大有益处。

由以上可看到, 尽管不同的综合性问题求解, 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但运算的工具性作用是不可少的。其中数和式的变形, 不一定是一般意义下的化简, 而要体现在某种目标下的适当运算过程, 并且还要顾及运算过程尽可能简捷, 这是运算能力最高层次的要求, 是驾驭数学问题能力的一种表现, 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勤于思考, 不断总结, 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准。

参考文献

[1]明知百.走向高考.高中数学考与练.

[2]肖燕鹏.一道习题的变式教学.数学通讯, 2002.10.

数学运算能力 第10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兴趣,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心。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呈现两极分化趋势较严重, 而且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 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的内在因素是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实际生活素材渗透于教学中, 避免数学的枯燥无味,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真实、亲切、有趣, 易于理解。例如, 在引入八年级数学 (人教版) 《反比例函数》一节教学中, 可以这样设问:生活中常用的刀具, 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变钝, 用起来很费劲。如果把刀刃磨细, 刀具就会锋利起来,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有实用价值的学习, 可以改变数学单纯算数的观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结合教学内容视具体情况, 还可以介绍数学史、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成功故事, 如海王星被发现是利用纸, 借助数学公式、计算方法“算”出来的, 被称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二、文本互动, 体验概念、公式、法则发生过程, 增进运算原理的理解

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发现学生能把数学概念、公式、法则背得滚瓜烂熟, 但在运用中又经常出现符号运算错误。比如有理数运算, 即使学习了很长时间, 但有理数运算中经常出现符号运算错误等, 这就是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发生过程没有充分体验, 而造成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不理解。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结论式的教学方法, 把概念、公式、法则等数学知识直接告诉学生, 再用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 那样将养成学生的思维的惰性, 学生是在被动的学习。

因此, 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结论及结论的运用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教材, 体验概念、公式、法则的发生、形成过程。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和发现, 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体验成功的乐趣, 这有助于学生乐学、乐思, 从而达到提高运算能力的效果。如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时, 从地板砖的图案发现勾股定理, 导学案中可以呈现地板砖的图案并放在网格图中,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以a为直角边、c为斜边的等腰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满足:a2+a2=c2。再以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模仿类似的方法观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满足:a2+b2=c2, 然后加以证明及运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把自学的收获与困惑在小组内分享、交流讨论, 再在班内分享讨论结果并提出问题, 与其他小组间交流, 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设计问题的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 并向学生说明“勾股定理”的证法多达100种以上, 都以运算为基础, 体现运算的重要性。

三、生生互动, 培养参与意识, 加强基本训练, 提高运算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课堂教学的最高艺术是看学生, 而不是看教师, 看学生能否在课堂中焕发生命的活动。”“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应不断地创造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发言、练习、讨论交流的机会, 尽可能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 培养学生的参与的意识。为了让学生课堂上有话可说, 课前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独立完成预习, 课堂上组织学生把自学的收获与困惑在小组内分享、交流讨论, 再在班内分享讨论结果并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 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些。

由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深, 对基本公式、法则掌握不牢, 及其运用不够熟练而造成运算不准确、常出现错误。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从学生平时作业、测试中出现的种种错误用相机拍录下来, 制成PPT播放, 让学生讨论、订正、弄清算理。 (对于一题多解有创意的解法, 也采用同样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讨论, 与其他方法对比, 引导学生多中选优, 避繁就简) 运算不准确, 解题出错还与审题有关, 有的学生审题不仔细或题意未审清, 急于求解从而造成错解。因此, 平时做题时要求学生一看二思三选择, 确定运算方向和结果符号, 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过好审题关。

准确是运算的基本要求, 所以学生解完题后要求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可以自查, 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解一遍或将方程组的解代回原方程组验根;也可学生间互查, 把自己的解答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若结果不一样可以互相交换检查指出其中的问题, 互相纠正。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里完成学习。

为了让学生便于记忆, 准确运用公式、法则, 将公式、法则编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 如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 在学生练习基础上观察、讨论、归纳有理数的加减口诀“同号两数相加, 绝对值加不变号;异号相加大减小, 大数决定和符号;互为相反数求和, 结果是零须记好”, 等等。

运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持之以恒, 在良好的师生互动疏导下, 学会与文本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 做好基本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摘要: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走进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互动”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准确记忆公式、法则, 加强数学基本训练, 培养提高学生数学的运算能力。

低年段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一、规范书写 美化计算过程

在小学生书写水平越来越差的今天,规范书写教育,美化计算过程,避免涂改液依赖症,增加学生二次观察和复检作业机会,让学生养成反思作业的习惯。平时,我从基础抓起,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学会模仿,练好一点一横一竖。在练字教学中,我以小方格作为学生训练模板,指导学生在格中找出字的位置,字的参照点,字的对照线,慢慢写好一数字一符号。书写之前,注意引导学生先观察数字、观察算式,注意分析笔画在小方格的位置。落笔时上下对齐不顶格,左右有空隙不出格,字体紧奏不歪格。当学生在规范书写中有感觉后,加大书写密度,加快书写速度,通过训练固化书写习惯。在平时坚持教学中,坚持每天练字5分钟,每周展示优美作业,指导学生欣赏作业、评优雅作业,效果比较明显。

二、口算训练 激活数学语言

在低年级计算教学,口算训练能激活学生计算思维,激活大脑中的数学语言。口算训练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形成,快速辨别能力的提高,数学语言表述的完整。一、二年级口算训练重点,是100以内进位退位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为主。从起始年级开展,先练好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熟记100以内加减法,然后练进位与退位加减。在训练表内乘除法时,加强学生对表内乘除法理解,顺序、倒序训练同步,口语化、童谣化训练。通过口算训练,让学生更多更地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语言的完整性和条理性是数学思维的成熟表现。当数学思维的成熟,小学式题计算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自然地提高,学生的严谨计算习惯就形成。口算训练需长期坚持,天天坚持。每天上课前两分钟训练五道口算题,并每天坚持,每周坚持,学生习惯就会固定下来。并用累积表扬,一周奖励,以激励学生准确口算、完美口算、快速口算。二是形式多样训练法,由于口算题比较简单,没有解答应用题的挑战性,也没有米、平方米、千克、吨的生活化趣味性,比较枯燥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惫和满足,用同一种方法长时间引学生的注意力难度大。只有兴趣活动,游戏性才能让学生长期重复训练,才能让学生注意坚持下来。我经常采用口算小火车、口算小卡片,口算小轮盘等,或一个学生出题,另一个学生快速回答的形式,丰富口算训练形式,保持新鲜感和兴趣。三是口算生活化,口算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应用都极为广泛。鼓励学生在家庭活动中使用口算,发现口算,成功运用口算。如:布置双周日口算作业,要求学生在家务劳动、家庭活动、超市购物等,尽可能运用口算。每星期一回校,用10分钟时间,随机让学生口述生活中口算例子,让全班同学分享,激励其他同学积极参与生活口算。口算是低年段计算教学的基础,口算训练让学生认识生活中数学,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三、快速估算,学会简化整理

估算是计算的一种方法,也是数据的整理、数据化简的优化思维过程。估算是学生简化计算,精算预测的技巧。以往老师重示笔算、重示精算教学,忽视估算引导的培养。其实,精算与估算是一组不可分割的计算方法。估算能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估算内涵非常丰富,估算更贴近学生生活,是培养观察力、判断力、分析力等思维能力,特别是在低年段的数运算教学中估算训练很有必要。一是利用估算进行验算。式题计算后,注意利用估算进行验算,用估算判断计算,是否合理。如:小明体重量39千克,小军体重43千克,小明和小军体重共有多少?计算:39+43=82(千克),用估算验算:39看成40,43看成40来估算,结果80比较接近82,说明计算。又如:11×9=99,11看成10,9看成10,10×10=100,估算结果比较接近精算结果。在计算过程中,多用估算进行验算,可以提高直觉的判断能力,减少计算结果脱离常规。二是在生活中多使用估算。数学生活在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数学语言。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买东西”、“计算重量”等。如:妈妈带我到超市购买文具,买一支毛笔8元,买一瓶墨水19元,妈妈至少该带多少钱?这里如果把8元看成10元,把19元看成20元,则至少带的30元。在数学生活化中,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大量运用计算,应用估算,这样会提高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计算兴趣,提高学生数的运算能力。

浅议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第12篇

一﹑教师要深刻理解数学运算能力的内涵及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多引导

运算能力是指学生在有目的的数学运算活动中, 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完成数学运算及影响运算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有四个要素:准确程度, 合理程度, 简捷程度, 快慢程度。运算能力的基本要求有:1.会根据概念、公式、法则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运算和变形。2.能分析条件, 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3.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算, 并能进行近似计算。教师只有自己理解运算能力的内涵和要求后,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 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训练。

二﹑夯实数学基础, 加强计算基本功

让学生准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各种运算所需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和常用数据, 对于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理解深刻程度直接影响运算方法的选择和运算速度的快慢。在平时教学中, 不能只求让学生记忆, 而要力求让他们理解, 并能灵活运用。教师要以身作则, 对例题进行典型示范, 明确解题的目标、计算的步骤及其依据。运算的实质是根据运算定义及性质, 从已知数据及算式推导出结果的过程。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掌握数﹑式的恒等变形 (变换) , 并加以强化训练。

三﹑改变学生不良的做题心态和习惯

学生一般有两种不良心态, 首先是轻视心理, 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 不需动脑思考, 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思考及计算后的检查;其次是畏惧心理, 很多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 每当看到步骤多或数字大时, 就产生厌烦的情绪, 缺乏耐心和信心, 因此计算不准确。计算这一部分没有复杂的概念性质, 学生只要理解充分, 牢固掌握, 就能形成非常良好的计算能力。所以, 学生尽量改变不良心态是提高运算能力重要途径, 只要细心, 就一定能行。

好的运算习惯也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 有的学生由于计算书写马虎粗心, 字迹潦草, 时常看错;有的学生无论数字大小, 一律口算, 不愿动笔演算;有的学生演算不用演算纸, 而是随意在桌子上, 作业本背面, 烂纸或试卷边缘上演算, 计算结束后也不用估算或验算进行认真检查;有的学生眼高手低, 动眼不动手, 动手不动心, 从而大量出错。所以我们教师要力求改变这些不良习惯, 培养他们良好的做题习惯。为此, 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时要做到:一看 (题中数字和符号) 二划 (划出做题先后步骤) 三想 (何时口算, 何时笔算, 有没简便运算) 四算 (认真动笔算) 。

2. 培养学生认真演算的习惯。

演算要工整, 书写要细心, 方便检查。

3. 培养学生及时检验的习惯。

一查数字符号, 二查演算过程, “一步一回头”, 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4. 培养学生巧妙估算的习惯。

引导学生利用经验, 不管计算前还是计算后, 都要估算, 看答案是否正确。

四﹑打破固定思维, 多寻一题多解及简便的方法

固定思维, 在运算中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要善于打破固定思维, 防止学生出现思维惰性, 影响运算的速度, 使运算的过程繁琐或者错误。一题多解, 举一反三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一个很重要方法。解题时一定要多寻找简便方法, 善于选简而从。有的学生缺乏分析思考, 做题时往往一根筋, 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下去, 即使繁冗, 也不在乎, 认为做对就行了, 这样势必影响运算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有典型有目的地训练, 力求天天练, 堂堂练。本着“先慢后快”“先死后活”的原则, 逐渐简化运算步骤, 提高运算速度, 培养学生熟练的运算技能。

上一篇:实时仿真系统下一篇:国有企业成本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