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研究

2024-06-01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研究(精选12篇)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研究 第1篇

1 学生在校上课缺乏自制力, 思想空虚、学习懈怠, 经常无故逃课、缺课, 不便于管理

据调查有五成以上同学频繁逃课, 其中超过三成的同学逃课是因为课程无聊。我认为原因不在于课程无聊, 而是我们的态度上的改变。其一:很多同学一直认为考上大学便能找一份工作, 可以稳定自己的生活。同时这使得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在此基础上, 对于大学的成绩便不是很在乎。在没进大学之前, 就听说过一句话:六十分万岁, 多一分浪费。其二, 对大学的认知程度不一样。同样分化出了两种很明显态度的人。一种是拿到毕业证即可, 第二种便是利用大学好好塑造自己。30%的同学会选择去自习, 50%的同学会因为做兼职, 学生会、义工联的工作等实在有事而逃课。

2 学生干部工作动机不单纯, 部分只为个人利益着想

当今社会经济飞快发展, 使个人利益急剧膨胀。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收者, 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不良风气、拜金主义等的影响。学生干部有些工作动机不纯, 思想上出现了偏差, 工作首先从自身利益考虑学生工作, 将工作认为是给自己争取利益的手段, 比如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和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荣誉称号资助补贴等, 长此以往导致一些国家设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且导致学生腐败的滋生。

部分学生认为做干部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接触, 可以较快的了解多种事情, 然后跟同学进行炫耀可提高自身身价和个人魅力, 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且有很多机会参与各种活动, 可以此为平台施展个人本领, 挖掘本人潜力, 获得更多和老师接触、学习的机会, 提高将来就业能力。

3 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与他人相处障碍, 缺少健全的交往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 多是90后, 大多在父母和亲人的溺爱下长大的, 没有生活困苦的经历, 没有经受过挫折, 心理比较脆弱。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受到过各个方面的批评与否定, 离开家庭后来到大学, 接受到与社会、学校教育的碰撞后无法接受, 社会的发展又让他们具有与前辈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多重因素作用下, 部分学生出现了“人际交往恐惧症”、“抑郁症”等, 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校园生活和就业前景。

4 学生总体素质下降, 工作创新能力不足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力上,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 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 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不足, 创新能力较低。每当有新情况、新问题等新生事物出现, 便立马陷入混乱, 不能从中发现问题或提前考虑问题、未雨绸缪。看问题不全面, 问题出现后不能独自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做事情只愿意因循守旧, 根据以往程序做事, 做以前的老事情, 不愿意动脑筋, 创造更新的内容和形式, 为广大同学服务。

以上四方面的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有三:一是,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自私自利等意识的传播, 严重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二是, 巨大的社会就业竞争压力, 导致很多学生出现急功近利短视现象, 他们想尽一切办法, 只为提高竞争资本, 例如入党、考证、争荣誉等。三是, 家庭结构、教育方式等家庭环境影响, 导致很多学生主动性差、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个人积极探索创新能力局限。根据以上原因, 提出以下解决途径:

1) 改变学生对大学学习的态度, 使之有前进的动力, 并实施学生管理值班制度、学生工作例会制度、以及各班的班主任例会制度、班会课制度等督促学习。

大学本应是提升自己能力的地方, 而不是自己放纵的地方。虽然在大学之前都是一种应试化的教育, 对我们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于引导和自身的努力, 是可以改变的。大部分同学认为进了大学便是一种保障。这说明这一部分同学还没有认清这一现状。因为我国的大学教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已变成大众化教育。这致使我们的起点降低了一个层次, 即使我们毕业后也不能如我们所愿而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更谈不上是一份可以安定一生的工作。

教导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和阶段定位的责任性, 抓主要矛盾, 使学生在逃课时充分权衡利弊;同时实施上课监管制度等, 保证学生工作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推动学生工作进入正常化轨道。督促各年级严格学生管理, 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和班级管理的考核力度。要求各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检查、监督和考核, 通过自始至终的严格管理, 把学生约束、规范到正确的行为方式上来, 充分保证校园秩序的稳定。

2) 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 创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等环境。培养和引导学生向优秀学生看齐, 经过系列的课堂内外、班会活动、集体培训、名师讲座等活动, 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 全面提高总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克服上述竞选干部动机中的功利思想, 通过定时不定时培训、引导和教育, 训练他们养成热爱生活、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责任感和奋斗心。

3) 关注我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定期走访学生, 深入宿舍交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学生学习和课外生活中, 可定期找家境贫寒学子面谈, 对问题学生, 进行心理辅导;多深入学生宿舍, 关心学生, 不仅作为良师, 更要成为朋友, 及时为学生解开思想疙瘩, 逐步增加心理成熟感和交流的能力。

4) 创设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 开设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

当下校园管理要求安全、稳定, 对学生的管理比较严格, 导致把学生的行为限制的比较死。学生在这样一个条条框框的环境中生活学习, 缺乏创新理念的灌输, 个性也得不到施展, 这与当下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多组织各个类型的社团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 发展创造力, 在娱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娱乐。

5 结语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进行了深刻地变革, 比如对学费体制进行改革、办学体制进行调整、就业体制进行创新等等, 这一系列的调整实现了新形势对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新形势下, 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越发重要, 辅导老师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学习、工作交流的桥梁, 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 在管理工作中, 应根据不同时期的问题, 分析根源, 对症下药, 解决问题, 建成一个积极、和谐、文明的学习环境。

摘要: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政治辅导教师的主要任务, 如何有效地开展这一工作, 将完成人才培养的使命与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相统一, 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当今社会、家庭等形势的变化使学工作遇到新的问题, 亟需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进和优化, 从道德教育、学习生活以及课外生活等方面加强管理, 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激发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第2篇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青少年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物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 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寿县迎河中学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目前在校阶段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家庭监管不力,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农村青少年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少年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青少年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由中国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的,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实践方面,北京怀柔区、大兴区开展了文明礼仪调查研究、家校合作培养中学生良好习惯研究,山东潍坊市探索了网络对于中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研究等等,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的来看,在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青少年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中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3(1)创新方面。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青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五、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电子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著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安徽青年报》、《辅导员》等报刊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参研12位教师中有五位中学高级教师,4位参加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1.本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聂世珠(寿县迎河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孙长高(寿县迎河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2.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课题组组长:刘 俊 迎河中学政教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曾今担任两个市级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副组长:余绍东 寿县迎河中学团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参研教师:刘振龙、王才安、孙贤刚,负责会议内容记录整理,活动宣传,各年级活动的组织协调。

参研教师:李克群、朱丽、权良占、周德山,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七、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1年8月——2012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一年半年。

(一)、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

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

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7月)

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阶段成果呈现方式:

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论文

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6、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2012年12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28-03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是民办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活动,在活动中创新工作方法与途径,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以突出正面教育为主导,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民办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突出正面教育和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各个领域,贯穿于每项工作全过程,并具有连续性。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做早、做实、做细,在完善制度上下工夫

1.建立三级调查研究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做早。根据民办高校学生实际,完善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提纲和内容,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制度。学校学工部、院团委每学年要对全校学生思想状况、思想动态、关注热点问题等进行综合调查;各(院)系每学期要对全体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各班级每季度要对全班学生思想状况进行重点或专题调查。根据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早预见、早发现、早解决,防患于未然。

2.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制,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实。各院(系)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对本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行分年级、分班负责制,对自己负责的年级、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使每个层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做。

3.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写实制,把思想政治教育做细。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将自己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包括时间、地点、方式、对象、问题、效果、体会等)随时进行写实,按阶段进行备案、备查,真正把工作做细。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出重点上下工夫

结合民办高校学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实际特点和不同时期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抓好“三个教育环节”工作。

1.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在新生入学后重点开展校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方向教育及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史,热爱学校;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自我准确定位;熟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自律意识。通过入学教育使其心态平稳,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2.培养过程教育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提高思想素质,锻炼工作能力,学会做人的行为准则,真正达到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毕业生就业教育环节。教育毕业生正确评价自

己、正确看待社会,把祖国的需要与个人理想统一起来,把岗位标准与个人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同时,对毕业生开展文明离校教育和热爱母校、关心母校的教育,使他们在毕业前留下对母校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继续和学校保持联系,关心学校的发展建设。

同时,把诚信教育贯穿在各个教育环节,不断线。新生入学后,在填写《登记表》和相关信息采集中教育学生如实填写家庭地址、父母姓名、联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便于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育学生考试不作弊、同学交往要真诚、犯了错误要主动承认不隐瞒;毕业生联系工作要如实介绍自己的学习成绩、获奖情况,诚信对待用人单位,做诚实守信的模范。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形象化,在明确内容上下工夫

开展“一服、二导、三教”工作,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服”,即热诚为学生服务。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端正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创造为学生服务的条件,改进为学生服务的方法。在为学生服务过程中,把教育与服务结合起来、把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一切工作为了学生。

“二导”,即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一是指导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公民;二是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肯于做事、善于做事,做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有益的是事。

“三教”,即对学生进行“三观”、“三个主义”和“荣辱观”教育。在“三个教育”中,“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主线,“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是主旋律,“荣辱观”教育是前两个教育的具体化、形象化。同时,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以开展特色校园活动为渠道,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结合民办高校实际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各项活动中。采取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多角度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积极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提高能力、张扬个性、展示风采的平台[1]。提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促进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把“建设节约型校园”作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

教育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做到人人关心节约、讲节约、反对浪费。同时,利用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节约的重要意义,大力营造节约氛围。

告诫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开始。在各项活动中提倡无纸化、网络化形式;提倡节约用水、人走关灯、关闭电脑;提倡爱护校园设施和一草一木。

建立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机制。在水龙头旁、电灯开关旁、教室、寝室张贴提示牌,把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落到实处。

(二)把“构筑关爱型校园”作为对学生的长期教育

1.教育学生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关爱。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宣传和表彰,如表彰“三好学生”、“十佳大学生”、“校园之星”、“自强立自之星”、“优秀志愿者”等,用他们刻苦学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事迹带动和感染学生,在校园内和学生中形成关爱他人的良好风尚。

2.把对学生的关爱贯穿到各项工作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活动场所,包括自习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图书馆、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校园网络;把集洗浴、洗衣、理发、超市、邮政、医院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好,以满足学生在校园内的各项活动。

3.设立校长信箱和部门意见箱。收到学生的来信及时阅读、进行登记,根据学生来信内容提出处理意见。能够解决的有关部门应立即解决,近期不能解决的拿出工作方案和计划,不能解决的相关部门应向学生做出明确解释。同时,学校领导还应采取个别谈话和座谈会的形式直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

4.建立勤工助学岗位和贫困学生资助机制。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视学生具体情况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2]。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合理评定国家助学金、伙食补贴等,在校内设立特困学生资助基金,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处处充满关爱。

(三)把“ 展现文化型校园”作为对学生的综合教育

1.开展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以院(系)、班级、团总支、团支部为单位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党团组织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2.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题展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内知识竞赛、科技创新比赛、讲演大赛和文体比赛;在校内组织读书报告会、科技讲座、文化艺术节、体育竞赛和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大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通过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明确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始终贯穿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教育,达到提高学生思想修养、综合素质的目标。

4.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组织学生学习校徽、校旗、校歌内容,深刻理解其内涵,以校为荣、以校为家;指导学生参加建党、建国庆祝活动,采取大合唱、学术讲座、专题报告会形式,用他们的歌声歌颂党、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聘请专家教授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举办包括党团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和校规校纪知识等内容的知识竞赛,教会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使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三、以建立教育管理机制为重点,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民办高校绝大多数学生有理想追求、有创新意识、有集体观念、有刻苦学习精神和助人为乐精神;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尤其进入民办高校有自卑心理,总感到被周围的人瞧不起,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还有个别学生因家庭、人际关系、恋爱等存在心理问题。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方法教育管理学生,注重启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自教自律的意识[3],坚持教育管理和指导相结合、坚持教育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坚持教育管理和监督相结合,立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方法。

(一)结合民办高校学生实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科学化建设

1.实施年级管理抓重点。大学一年级,以严格管理为主,实行管理和引导相结合,为大学四年打基础。重点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遵纪、和同学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大学二、三年级,以指导为主,实行管理和指导相结合。重点抓好班、团干部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4],促进校风学风考风建设。大学四年级,以个性化管理为主,实行集中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2.搞好协作管理有侧重。工作中以学生为本搞好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相互协作,开展学评教、教评学的师生互评和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学评教、教评学和第二课堂活动方案和具体办法;明确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各自侧重面,通过开展协作管理,提高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3.采取分层管理多样化。针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采取直接参与管理的办法。交任务、压担子,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直接参与一些学生管理和活动,兼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骨干作用。

针对大多数学生,采取指导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办法。由学生工作人员、团总支书记、辅导员深入到学生中间,参加主题班会、团支部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各项活动等,指导学生制定、实施活动计划,形成学生人人参与活动、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良好局面。

针对个别学生,采取学校、家长双重管理的办法。建立学生信息通报制度,利用电话、网络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做到“两个及时”,学生在学校情况及时向家长通报、家长的意见及时向学生反馈,实现学校、家长对个别学生的共同管理。同时,在信息通报时注意时间和方法,避免家长或学生产生误解。

(二)结合民办高校实际建立制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1.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建立较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如行为规范、奖惩规定、奖助学金评定、各类评优、综合测评、社会实践活动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另外,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应结合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管理制度,使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规范有序进行。

2.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政治突发事件、治安突发事件、食品卫生突发事件等分别建立应急预案。在预案中有组织领导机构、有分工不同的主管部门、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具体措施、有工作要求和责任追究,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3.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5],有计划地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小型的心理对话交流会;有步骤的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和“五月阳光行动”活动;有效果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咨询体系,充实心理咨询队伍,完善心理咨询工作设施,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结合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实际,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1.稳定队伍,为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辅导员队伍是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辅导员职责范围、工作要求,合理分配工作量,使辅导员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落实相关政策,根据工作年限和业绩晋升职级;按要求标准参加职称评定;和其他教工一样享有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

2.建设队伍,为加强工作提供保证。针对民办高校实际和特点,设置学生工作机构,配齐学生工作人员;配备主管学生工作校领导;配好院(系)专职党总支记、团总支书;按要求配足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在辅导员选聘上,适合民办高校需要制定聘用标准、严格聘用办法、规范聘用程序,对应聘者进行综合测试,优中选优。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6],为开展工作提供组织和人员保证。

注重培养、严格考评机制。通过以评促建,以考促管,建立竞争择优、有效激励、充满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人机制[7]。完善辅导员评估考核体系,坚持学校考核和(院)系考核相结合、具体工作考核和月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和学生测评相结合。

3.培训队伍,为做好工作夯实基础。坚持辅导员培训、学习和例会制度,采取以会代学、以会代训、以会代管的办法,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为辅导员提高能力创造机会和搭建平台,鼓励他们攻读学位、考取各类资格证书,在业务上得到锻炼和发展;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把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郭维平.以人为本视阈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思

想教育研究,2009,(3).

[2][6]黑龙江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实施办法[Z].黑高

工委联字[2009]31号.

[3]刘志勇,李宏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高校辅导员,

2011,(2).

[4][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7]方宏建.关于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研究 第4篇

1 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在系统性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1.1 日常管理教育缺乏规范性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规范性主要是指制度性, 也就是说, 在管理工作中, 存在着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作为管理者, 特别不能滥用自由裁量权, 工作执行必须符合程序和规范。[1]而这一点是不少学生工作者比较缺乏的, 他们在实际工作中, 缺乏前瞻性, 仅局限于日常工作的布置和安排, 存在着思路不清, 重点不突出, 见子打子, 疲于应付的情况。由此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2 日常管理教育缺乏系统性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各高校对教育教学改革抓得非常紧, 非常细, 而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日常教育管理的大纲和方案却难觅身影, 个别学校即使有所制定, 在执行时也大打折扣。

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学风不正, 思想迷惘、奢侈浪费、好高骛远等不良现象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缺位所导致, 这与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教育管理缺乏系统性密切相关。

1.3 专职学生工作者的师生比例偏低, 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 但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数量急剧膨胀, 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作者严重不足, 师生比例大幅下滑, 尽管这些学生工作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并提高工作时间的有效利用率 (按照学生工作的规律, 他们往往是以“5+2”、“白+黑”[2]的方式在工作) , 但仍无法满足面对大量学生而加强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的需要, 很多工作难以进一步深入。

1.4 学校缺乏系统育人的大环境

大学生日常管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任课教师、家长等通力合作, 但是由于认识不到位, 在这方面尚未形成合力。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学或科研, 只顾教学、不顾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范围仍然存在。与此同时, 现行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仍然处于“缺漏补漏”、“见子打子”的状况, 致使整个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被动性。

1.5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工作方法上的创新

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评优、晋级、升职时口径较小, 他们普遍感到前途渺茫, 把日常教育管理作为一项软任务而应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这种现状既使得思想教育难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 目前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 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行政化模式, 缺乏系统性、层次性、连贯性和协调性, 停留在经验主义, 传统主义、形式主义上, 由此带来了思想政治工作效应的弱化, 进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 高校大学生加强日常管理教育系统性的必要性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 管理之所以要系统、连贯地进行, 是由于管理的内容、方法及其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经验证明, 如果完全违反系统性和连贯性, 学生也只能被动应对, 也只能从属于纯粹被动管理, 其后果必然导致管理质量的降低, 同时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不能得到系统地训练和培养。

2.1 大学生日常管理教育本身具有系统性

高校直接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 它不仅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 而且要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全面地把握。要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树立正确的“三观”, 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 日常管理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从受教育者的要求来看, 通过中、小学时期基本观念、基本知识的教育和训练, 他们在大学时期更加迫切需要在各方面都有系统地提高。大学不但要让学生学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在这一点上, 系统性的日常教育管理有着事半功倍的重要意义。

2.2 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的系统性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 不断在观念, 内容, 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 不断总结和创造新经验。要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这一重要指示, 对于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 为进一步发展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2.3 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的系统性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当代高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过程中正在进行适应性调整, 在这个调整格局中, 如何发挥日常教育管理的育人职能, 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因此, 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迫切需要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有系统性的规划和系统性地开展, 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效能, 为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2.4 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的系统性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目前, 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构成日趋复杂, 在严峻的社会现实的冲击下, 这个群体表现出相当多的问题, 这就给高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形势下, 高校学生工作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妥善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当务之急。目前, 实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系统性, 理顺各种关系, 构建全过程、全方位、一以贯之的学生管理体系, 形成教育管理合力, 是重要的应对措施。

2.5 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的系统性是大学生成长规律的需要

大学生在读期间, 也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 每个阶段应该作什么、怎么作, 这是我们管理工作者必须探究的问题。比如, 在一年级, 角色转变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是他们的当务之急, 管理工作者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因此, 按照系统性管理思维, 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大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 按照大学生的特性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组织实施中引发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规律的需要, 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3 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系统性的措施和路径

3.1 以系统管理方法强化日常教育管理的系统性

社会系统理论引进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引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场革命风潮[3],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 我们更应该用系统性的理念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子系统——日常教育管理。在日常教育管理中, 无论是教育主体、客体, 还是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等, 其本身就处于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系统之中。探究各种不同组合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解决整个系统的协调性、结构的合理性、运行的稳定性、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 从而达到优化整合各种社会教育力量, 使日常管理教育落到实处。平常我们经常说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而系统性的日常教育管理正是这种长效机制的具体体现。

3.2 充实管理干部队伍是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系统性的前提

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 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充实队伍数量, 按规定的编制配备人员。这是一个基本前提。这支队伍主要应该包括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院、系三级党政领导、共青团干部和年级辅导员。

其次要不断提升这只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此, 我们必须做到:第一, 精心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 不断增强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第二, 对专职人员日常学习、生活真心关怀, 在晋级、升职、转岗、待遇等方面为其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让其在内心真正树立起对这项工作的崇高使命感, 不断自觉改进工作方法, 提升工作效率;第三, 为专职队伍从事专业学术研究积极创造条件, 使其能以专业的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尽快形成丰富多样、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工作理论体系, 并使之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 充分利用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效地对实际工作加以指导, 切实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5]

再次, 对思想政治干部队伍实行专业化与职业化管理, 确保队伍稳定。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要做到专职人员为主干, 确保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本职工作。[6]

3.3 规划、制定切实有效的规划大纲是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系统性的依据

《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大纲》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依据, 是高校开展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高校重视这个大纲的规划和制定, 应该一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和制定, 要组织专家、学者、学生工作干部开展广泛的调研, 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3.4 富有实效的工作内容是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系统性的基础

增强大学生日常管理教育的效果, 必须找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甚至是思想的契合点, 教育的内容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既要教育人、引导人, 又要关心人、帮助人”。

大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 每年都会遇到不同问题, 他们的需求也会随着知识的积累不断增加, 同时也更加复杂。因此, 制定规划要分清层次和专业, 特别是年级层次。作为管理工作者, 必须跟踪并研究这种变化, 以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

在具体的工作中, 应因人因层施教、对症下药, 避免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中一锅煮, 一刀切的弊端。要深入浅出, 从感性到理性, 从简单到复杂, 层层展开, 坚持循序渐进, 一步一个台阶。只有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才能增强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的效果。它要求管理人员从大学生进校伊始就针对每个学生系统地制定教育管理规划, 并根据情况变化不断予以调整。

3.5 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是实施日常教育管理系统性的保证

反馈机制是控制、系统论中常见的控制方法, 也是控制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按照控制系统的定义, 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 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 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

由于大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我们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随时都处于变化之中, 随之而来的工作方式方法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断调整。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反馈机制。这种反馈, 可以通过对管理工作者的量化考核和对被管理者的量化考核等方式来实现。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 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也加快了进度。但是, 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日常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制约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 如何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的系统化管理模式转变, 成为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系统性角度出发, 对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教育提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见解。

关键词: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系统性

参考文献

[1]陈桂兰.试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J].教育探索, 2008 (10)

[2]“5+2”指五天工作日加上双休日;“白+黑”指白天加上晚上。

[3]贺志军;薛亮.运用管理科学原理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J].青海社会科学, 2007 (03)

[4]毛泽东.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5]张勇, 李拥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1)

[6]王树荫.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方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01)

学生日常管理的制度 第5篇

2、各班副班长负责每天上课、自修课及其他集体活动的点名工作,并将点名册每周一次上交教务处。若有同学无故缺席,须立即告知班主任或德育处老师。

3、注意用电安全,禁止私接电线、使用台灯、热得快、电热毯等电器。

4、禁止在校内烧纸玩火,禁止使用蜡烛。遇有火情立即报告。

5、课桌、箱子及时上锁,晒出衣物及时收进。身边不留过多现金,贵重物品不带进学校。

6、不留宿外来人员,同学间不得拼铺,以免疾病传播。遇同学生病较重,须立即告知班主任或德育处老师。

7、不准爬、翻墙,不准登上高楼平顶嬉戏,打扫卫生时注意安全。

8、通过走廊、楼梯靠右行,不可拥挤推拉、追逐打闹。前方遇有人摔倒等紧急情况须立即停步并冷静处置。

9、严禁向窗外、阳台、走廊里泼水或扔掷杂物。

10、陌生人上访,需留心防范,不可随意跟其离开学校,遇可疑人物应及时告知老师。

11、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未经教师许可,严禁把实验用品带出室外。

12、体育课要注意安全,须听从体育老师安排,不可违章操作。

13、要遵守交通规则,出门骑车注意安全,校内不准骑车带人。

14、未经学校组织或家长同意,禁止下水游泳。

15、假日期间,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

16、未经学校同意不得走读,更不得外出租房住宿。

17、注意饮食卫生,严禁在校外吃不清洁食物。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研究 第6篇

关键词:日常安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65-02

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大学生安全问题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毕业后走向社会必然要遇到的问题。随着校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大学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而学校常规的安全教育管理以经验管理模式为主,以管理者个体或群体的经验作为管理行为的依据,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丰富的经验。年轻的辅导员们尚欠缺此方面的经验。第二,学院各部门对待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问题存在差异。很多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大多是在校园的宣传栏、网站中得以体现,更多的教育是在案件发生后才大肆宣传安全知识,加强安全教育。反而在占据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很少出现“安全”字眼。本文拟从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视角就构建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做一探讨。

一、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的内涵

高校日常安全管理从基本内涵上来讲,就是通过高校领导组织学校相关教职员工组建校园安全管理小组,同时制定规范、详细具体的安全管理计划并负责实施,对学校可能出现以及已发生的对高校学生、教职员工、校园设施设备及学校名誉等方面造成损失或潜在影响的事故进行预防、处理和评价的整体化、系统化的策略应对过程[1]。

而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可以包括:1.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宣传与教育,培养学生安全习惯和整体安全意识;2.进行地震、消防、洪水等常见破坏性灾害的预防、紧急疏散、避险、自救、互救教育,并进行必要的模拟演练;3.常态化日常管理内容较为广泛,按照安全种类可分为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社交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等等。按照实际管理时间形式可分为校外住宿安全、晚归安全、第二课堂活动安全、无课时间安全、节假日安全等。

二、我院学生日常安全问题现状:

从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两个方面看我院的日常安全问题。

(一)从学生角度提出学院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宿舍区存在使用违规电器情况,用电管理难;宿舍内贵重物品易丢失,管理难度大;校园内电动车车速快,放置、充电乱象多,自行车易被盗;宿舍管理不够严格,对外来人员登记、晚归登记等执行力不够;体育运动安全常识、应急处理方法教育不够到位;饮水、饮食安全问题需要改善。

(二)针对学院公寓管理现状,公寓科管理人员提出存在的问题:1.宿舍安全方面:宿舍内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宿舍内排插质量差;宿舍区内学生电动车不规范充电;宿舍内固定插座安装不合理;学生安全意识淡薄。2.财物安全方面:学生宿舍丢失较多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3.饮用水安全。桶装水存在安全隐患,如微生物超标、存在有害物质等,饮水机清洁与消毒,工作人员是否具备从业健康证等。

(三)针对学院校园安全现状,保卫科管理人员总结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1.手机、电脑、电动车、山地车等偷盗现象;2.购买赃车及使用劣质车锁;3.宿舍内外来人员推销伪劣商品;4.校道行人交通意识淡薄。

三、构建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一)构建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内涵:融合安全管理理念,形成固有安全文化。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特殊、重点时期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控网络[2]。提升安全知识、技能水平,增强事故预控和应急救援能力。

(二)具体做法:

针对我院存在的实际情况及管理方式,我们应做好无课时间安全、晚归管理、第二课堂安全管理、校外住宿管理、节假日安全管理等五个方面特殊时期的安全管理教育[3],形成长效的管理制度。

1.无课时间的安全教育管理。

学生通过课堂形式在校开展学习活动,而无课时间多数处在管理游离区。针对此种现象,提出安全教育务必落到实处、细处;实施离校告知手续;加强纪律教育;强调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系统化,可通过签订协议方式开展;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渠道,宣传防火、防盗、防电等安全知识,杜绝安全意识隐患;完善学生信息系统,做到有据可查。

2.学生晚归管理。

通过板报、温馨提示宣传单、横幅、谈话教育等手段加强对学生晚归的教育与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晚归存在不安全因素;班级设两名安全员定期对本班宿舍进行晚归检查和登记;组织系学生干部对所在系宿舍进行晚归检查并统计上报系部按规定及时处理;实行定时进入宿舍区刷校园卡门禁制,加大物业管理的监督力度,及时网上公布晚归名单,学院对晚归学生及时教育和处理;定期收集学生晚归证据。

3.第二课堂安全管理。

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导;组织者制定的活动策划案必须包含安全预警方案(尤其是涉及竞技类、体育类等活动),组织者针对活动方案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系数,判断是否开展相关活动;活动中负责人及组织方工作人员时刻保持警惕,同时提醒学生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如遇突发事件,必须冷静沉着处理,启用应急预案并上报领导;活动后及时总结,积累经验,日后推广运用。另外,日常工作中可通过学校官方微博、讲座、主题班会、宣传片等形式宣传普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安全意识。针对《学院每月安全教育工作要点》中各月的安全工作要点:六月根据学院大二学生外出社会实践的情况,加强暑期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引导内容;九月着重地震、消防等突发事件的演练教育;十一月针对大三学生需顶岗实习,加强就业安全教育方面的意识宣导。

4.校外住宿管理。

主要措施有:1.把好学生外宿申请审批关。按照学院学生手册办理审批手续,学生提供家长身份证复印件并在其上签署承诺;审批表格的家长签名和联系电话务必属实;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并做好沟通记录。2.开展外宿学生安全培训会。召开外宿学生安全工作会议,组织外宿学生学习《外宿学生安全事项告知书》并签订安全协议书。3.加强外宿学生后期追踪管理工作。做好纪律表现登记,及时处分违纪外宿学生。如旷课达20节(含20节)以上的,取消外宿资格。4.及时与班级信息员了解外宿生情况。建立外宿生联系花名册,详细记录外宿生信息。5.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管理未经审批办理而私自外宿的学生。

5.节假日的安全教育管理。

明确节假日范畴,同时节假日内也应做到安全教育工作。第一、假前做好教育工作。教育乃重中之重,通过班会、宣传板报等方式宣传“防自然灾害、防交通事故、防火、防盗”等安全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安全的重要性,通过讲座、主题活动、图片展示、案例解读、拉横幅、做海报等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安全知识与应急救援办法。第二、假中及假后做好管理工作。1、做好留校学生的统计工作及离校学生的登记工作,填写《假期去向登记表》。2、加强节假日的值守制度,加强检查,杜绝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相关的规章制度,不私自留宿他人,不使用大功率电器等。3、收假时召开班会,统计学生返校情况,并联系未按时回校学生的家长。

只有将以上几个特殊、重点时段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构建分工精细、责任明确的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强化安全环保体系运行控制,开展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提高全员安全管理水平,构建预知预警及应急处理网络,快速反应异常事件,更注重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才能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1]张俊明.高校日常安全管理探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3):109-111.

[2]朱剑.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3-64.

[3]张兆玮,陈沙沙.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成功(教育).2011(6):186-187.

作者简介:

梁碧云(1983.5-),女,汉,广西武宣,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工程系辅导员,助教,本科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研究 第7篇

一、以突出正面教育为主导, 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民办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突出正面教育和引导, 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各个领域, 贯穿于每项工作全过程, 并具有连续性。

(一) 把思想政治教育做早、做实、做细, 在完善制度上下工夫

1. 建立三级调查研究制度, 把思想政治教育做早。

根据民办高校学生实际, 完善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提纲和内容, 建立学校、院 (系) 、班级三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制度。学校学工部、院团委每学年要对全校学生思想状况、思想动态、关注热点问题等进行综合调查;各 (院) 系每学期要对全体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各班级每季度要对全班学生思想状况进行重点或专题调查。根据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做到早预见、早发现、早解决, 防患于未然。

2. 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制, 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实。

各院 (系) 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对本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行分年级、分班负责制, 对自己负责的年级、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 使每个层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做。

3.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写实制, 把思想政治教育做细。

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将自己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 (包括时间、地点、方式、对象、问题、效果、体会等) 随时进行写实, 按阶段进行备案、备查, 真正把工作做细。

(二)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突出重点上下工夫

结合民办高校学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实际特点和不同时期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重点抓好“三个教育环节”工作。

1. 新生入学教育环节。

在新生入学后重点开展校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方向教育及职业规划教育, 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史, 热爱学校;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自我准确定位;熟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自律意识。通过入学教育使其心态平稳, 尽快适应大学环境, 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2. 培养过程教育环节。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 提高思想素质, 锻炼工作能力, 学会做人的行为准则, 真正达到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 毕业生就业教育环节。

教育毕业生正确评价自己、正确看待社会, 把祖国的需要与个人理想统一起来, 把岗位标准与个人所学专业结合起来,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同时, 对毕业生开展文明离校教育和热爱母校、关心母校的教育, 使他们在毕业前留下对母校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继续和学校保持联系, 关心学校的发展建设。

同时, 把诚信教育贯穿在各个教育环节, 不断线。新生入学后, 在填写《登记表》和相关信息采集中教育学生如实填写家庭地址、父母姓名、联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 便于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教育学生考试不作弊、同学交往要真诚、犯了错误要主动承认不隐瞒;毕业生联系工作要如实介绍自己的学习成绩、获奖情况, 诚信对待用人单位, 做诚实守信的模范。

(三) 把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形象化, 在明确内容上下工夫

开展“一服、二导、三教”工作, 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服”, 即热诚为学生服务。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端正为学生服务的态度, 创造为学生服务的条件, 改进为学生服务的方法。在为学生服务过程中, 把教育与服务结合起来、把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一切工作为了学生。

“二导”, 即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一是指导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公民;二是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处理问题, 肯于做事、善于做事, 做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有益的是事。

“三教”, 即对学生进行“三观”、“三个主义”和“荣辱观”教育。在“三个教育”中, “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是主线, “三个主义”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 教育是主旋律, “荣辱观”教育是前两个教育的具体化、形象化。同时, 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 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以开展特色校园活动为渠道, 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结合民办高校实际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把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各项活动中。采取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多角度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积极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提高能力、张扬个性、展示风采的平台[1]。提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 促进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 把“建设节约型校园”作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

教育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 做到人人关心节约、讲节约、反对浪费。同时, 利用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节约的重要意义, 大力营造节约氛围。

告诫学生从自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开始。在各项活动中提倡无纸化、网络化形式;提倡节约用水、人走关灯、关闭电脑;提倡爱护校园设施和一草一木。

建立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机制。在水龙头旁、电灯开关旁、教室、寝室张贴提示牌, 把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落到实处。

(二) 把“构筑关爱型校园”作为对学生的长期教育

1. 教育学生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关爱。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宣传和表彰, 如表彰“三好学生”、“十佳大学生”、“校园之星”、“自强立自之星”、优秀志愿者”等, 用他们刻苦学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事迹带动和感染学生, 在校园内和学生中形成关爱他人的良好风尚。

2. 把对学生的关爱贯穿到各项工作中。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活动场所, 包括自习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图书馆、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校园网络;把集洗浴、洗衣、理发、超市、邮政、医院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好, 以满足学生在校园内的各项活动。

3. 设立校长信箱和部门意见箱。

收到学生的来信及时阅读、进行登记, 根据学生来信内容提出处理意见。能够解决的有关部门应立即解决, 近期不能解决的拿出工作方案和计划, 不能解决的相关部门应向学生做出明确解释。同时, 学校领导还应采取个别谈话和座谈会的形式直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真正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

4. 建立勤工助学岗位和贫困学生资助机制。

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视学生具体情况设立勤工助学岗位,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2]。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合理评定国家助学金、伙食补贴等, 在校内设立特困学生资助基金,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处处充满关爱。

(三) 把“展现文化型校园”作为对学生的综合教育

1. 开展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

以院 (系) 、班级、团总支、团支部为单位开展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党团组织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 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2. 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题展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内知识竞赛、科技创新比赛、讲演大赛和文体比赛;在校内组织读书报告会、科技讲座、文化艺术节、体育竞赛和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大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 通过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明确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始终贯穿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教育, 达到提高学生思想修养、综合素质的目标。

4. 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

组织学生学习校徽、校旗、校歌内容, 深刻理解其内涵, 以校为荣、以校为家;指导学生参加建党、建国庆祝活动, 采取大合唱、学术讲座、专题报告会形式, 用他们的歌声歌颂党、歌颂祖国, 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聘请专家教授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 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举办包括党团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和校规校纪知识等内容的知识竞赛, 教会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使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三、以建立教育管理机制为重点, 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民办高校绝大多数学生有理想追求、有创新意识、有集体观念、有刻苦学习精神和助人为乐精神;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 尤其进入民办高校有自卑心理, 总感到被周围的人瞧不起,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还有个别学生因家庭、人际关系、恋爱等存在心理问题。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科学的方法教育管理学生, 注重启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自教自律的意识[3], 坚持教育管理和指导相结合、坚持教育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坚持教育管理和监督相结合, 立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创新工作方法。

(一) 结合民办高校学生实际,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科学化建设

1. 实施年级管理抓重点。

大学一年级, 以严格管理为主, 实行管理和引导相结合, 为大学四年打基础。重点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遵纪、和同学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大学二、三年级, 以指导为主, 实行管理和指导相结合。重点抓好班、团干部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4], 促进校风学风考风建设。大学四年级, 以个性化管理为主, 实行集中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 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 提高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2. 搞好协作管理有侧重。

工作中以学生为本搞好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相互协作, 开展学评教、教评学的师生互评和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学评教、教评学和第二课堂活动方案和具体办法;明确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各自侧重面, 通过开展协作管理, 提高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3. 采取分层管理多样化。

针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 采取直接参与管理的办法。交任务、压担子, 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让他们直接参与一些学生管理和活动, 兼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 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骨干作用。

针对大多数学生, 采取指导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办法。由学生工作人员、团总支书记、辅导员深入到学生中间, 参加主题班会、团支部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各项活动等, 指导学生制定、实施活动计划, 形成学生人人参与活动、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良好局面。

针对个别学生, 采取学校、家长双重管理的办法。建立学生信息通报制度, 利用电话、网络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做到“两个及时”, 学生在学校情况及时向家长通报、家长的意见及时向学生反馈, 实现学校、家长对个别学生的共同管理。同时, 在信息通报时注意时间和方法, 避免家长或学生产生误解。

(二) 结合民办高校实际建立制度,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1. 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制度。

建立较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 如行为规范、奖惩规定、奖助学金评定、各类评优、综合测评、社会实践活动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另外, 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 还应结合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管理制度, 使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规范有序进行。

2.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对政治突发事件、治安突发事件、食品卫生突发事件等分别建立应急预案。在预案中有组织领导机构、有分工不同的主管部门、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具体措施、有工作要求和责任追究, 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3. 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5], 有计划地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小型的心理对话交流会;有步骤的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和“五月阳光行动”活动;有效果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咨询体系, 充实心理咨询队伍, 完善心理咨询工作设施,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 结合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实际,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1. 稳定队伍, 为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辅导员队伍是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从学校实际出发, 制定辅导员职责范围、工作要求, 合理分配工作量, 使辅导员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落实相关政策, 根据工作年限和业绩晋升职级;按要求标准参加职称评定;和其他教工一样享有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

2. 建设队伍, 为加强工作提供保证。

针对民办高校实际和特点, 设置学生工作机构, 配齐学生工作人员;配备主管学生工作校领导;配好院 (系) 专职党总支记、团总支书;按要求配足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在辅导员选聘上, 适合民办高校需要制定聘用标准、严格聘用办法、规范聘用程序, 对应聘者进行综合测试, 优中选优。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6], 为开展工作提供组织和人员保证。

注重培养、严格考评机制。通过以评促建, 以考促管, 建立竞争择优、有效激励、充满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人机制[7]。完善辅导员评估考核体系, 坚持学校考核和 (院) 系考核相结合、具体工作考核和月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和学生测评相结合。

3. 培训队伍, 为做好工作夯实基础。

坚持辅导员培训、学习和例会制度, 采取以会代学、以会代训、以会代管的办法, 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为辅导员提高能力创造机会和搭建平台, 鼓励他们攻读学位、考取各类资格证书, 在业务上得到锻炼和发展;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 把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郭维平.以人为本视阈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3) .

[2][6]黑龙江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实施办法[Z].黑高工委联字[2009]31号.

[3]刘志勇, 李宏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高校辅导员, 2011, (2) .

[4][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研究 第8篇

1. 中职日常管理要求现状

学校对中职生日常管理要求基本上都有一套标准,其中涉及早操、升旗、课堂考勤、宿舍卫生、宿舍安全、班团会、按时归宿等各个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的大量日常工作是围绕以上各方面检查、通报及处理展开的。中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时期,存在不同程序的叛逆,对学校各种日常管理约束存在较大的抵触,所以预防和处理违纪情况,几乎占用辅导员和班主任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有学者对中职学生日常管理现状的调查正反映了以上情况。目前,教职员工与学生对学校学业管理持认可态度。但是,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在纪律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和约束力一般,其中除了对纪律作风评比和管制刀具的排查管理的评价较好之外,其他针对学生纪律管理方面评价都较差。学生对除管制刀具的排查、纪律作风评比、学管人员宿舍值班检查和对夜不归寝等严重违纪认为一般外,其他如对课堂考勤、早间操检查等日常管理认为较差[1]。

2. 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是中职学生的现实状况。现在的中职学生,生源年龄不齐,文化素养偏低,在初中阶段基本属于“被放弃人群”[2]。中职学生入学不久,便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早退;学习被动,有厌学情绪;在校期间基本成为“混天一族”。

针对这种情况,中职班级文化几乎成了“管教文化”,辅导员、班主任几乎奔波于抓迟到、早退、上课玩手机等事务中,这些做法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学生抵触情绪大,导致治标不治本,长期效果较差。班级文化建设的其他做法如让学生制定目标、创造良好的教室环境、制定班规班歌班级口号[3],存在重视程度不足、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特点的问题[4]。

归纳起来,中职班级文化建设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学生缺乏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特点的班级文化意识

目前,到中职读书大多是家长对子女的选择,而家长选择的原因不外乎小孩学习成绩差、毕业后能直接找到工作和没有时间对小孩进行管教,希望学校对小孩进行教育等因素,所以中职学生中存在大量“问题家庭”子女,单亲、留守、寄养等家庭的学生比较多,这些学生往往我行我素,不爱学习,无视学校教育。某些学生家长对中职校的教育缺乏认识,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一门技能而已,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家长的这种认识直接对学生班级文化意识产生负面影响。

(2)学生缺乏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美化意识

整洁、明丽的教室环境和温馨、舒适、卫生的宿舍环境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对教育对象在读书期间及至整个人生都将产生正面的影响。中职学生由于受以前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习惯相对较差,在卫生习惯上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在个人卫生习惯、班级环境保洁、保护环境意识上都相对较差,有些学生甚至在家里从未搞过家里卫生。

二、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与日常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中职教育者逐步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从班风、学风各方面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与此同时,教育者在努力纠正中职生入校后暴露的日常行为方面的不良现象,使得班级文化建设与日常管理要求出现不协调的现象。一方面教育者在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另一方面学生对班级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触行为,从而使班级文化建设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管理者继续进行保姆式日常行为管理,无暇思考和顾及班级文化建设,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三、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与日常管理要求之间存在矛盾的原因分析

经过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可以发现,班级文化建设存在不能适应时代、不符合学生心理等问题,从而导致中职生对日常管理要求抵触。

1. 班级文化建设未能适应时代要求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学生接受的信息都是零散的、碎片式的。所以,班级文化建设需要一种动态的变化适应学生接受事物的特点,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动态变化,这样才能发挥班级文化的学生主体性、独特性、动态性等特点,实现班级文化的自我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心理调节等功能。然而,中职学校面对新形势显得应对措施不足,依然传统地将班级文化做得大而全,未能抓住一些“点”而做,以一些“点”而联结,导致班级文化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也是应付式,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尚且如此,日常管理不会太认真执行,从而产生不遵守学校日常管理规定的动机。

2. 未能符合学生成长心理

中职生心理的成熟发展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远离家庭关怀的学生,归属和依存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其次,向往丰富的专业知识,强烈的求知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最后,面对未来的人生,不断需求自身社会能力发展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而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需要通过班级文化实现。传统大而全且虚的班级文化建设未能满足中职生成长心理的需要,学生的归属感不强,与个人职业能力相关的成长成才班级文化未能很好地创建。这种班级文化建设现状更加剧了与强制性的日常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

四、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日常管理相协调的对策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发展,中职生对日常管理的抵触只能通过良好的班级文化创建“疏”,而不能用强制措施“堵”,这样才能使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日常管理相协调。

1. 营造成长、成才文化

中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缺乏家长管教和工作压力时,很容易沉迷上网、聊天、打游戏,认为这就是接触社会,也由于没有人生规划、没有明确人生目标,容易出现学习态度不积极对自身要求不严格的现象。同时,正是中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存在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教育管理者一定要根据这个特点,在尊重成长规律、尊重差异、尊重学生权利的前提下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学生激励他们,用老师成长的亲身经历引导他们,用负面的例子警示他们,激发学生的成长、成才动机,让被动成长成为主动成长。

2. 营造制度文化

中职生这个群体对自由的理解较为极端,他们认为没有任何规章就是自由,认为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就是自由。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一定要依据制度形成的规律营造制度文化,首先制定班级制度时要学生共同参与;其次,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大家相互监督;最后,对违反制度的情形要多引导,而非一味惩罚。让遵守制度成为一种主流,让不遵守制度边缘化。在课堂、出勤、早操、宿舍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学生有制度意识,让制度文化无形地影响每位学生。

3. 营造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积极向上的文化

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多开展一些引导性活动,确定一些可实现的目标,激发学生的争创意识,如宿舍内务大比武、三星级宿舍创建、书香型宿舍创建、班级创意文化墙比赛、小制作比赛等,在创建过程中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用先进文化引领人。另外,这些活动一定要有成果,还要大力宣扬这些成果,让学生付出之后获得一种满足感,以至于对以后的活动产生一种美好的期待。

4. 营造职业文化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个目标表明中职学生的培养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教育者需要把职业要求进行非常透彻地理解,在班级化创建时把职业要求引入日常管理要求中,如把无菌的职业要求引入医学生的教室和宿舍卫生要求当中,把严格上下班时间这一职业要求引入不迟到、不早退等考勤管理中。

总之,教育者要针对中职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通过多种文化营造,将班级文化创建融入学生日常管理活动中,让文化真正成为一种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姝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5.

[2]韩龙君.中职学校现状调查及发展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36:141-142.

[3]王帆.农村中专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新课程学习(下),2014,11:168.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研究 第9篇

关键词:日常管理,现状分析,研究

高校扩招以来, 学院面临的不仅仅是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 更是要对他们提供更科学的管理和优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高职高专育人体系改革产生了新问题, 对大学生日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本文旨在发现学院系 (部) 日常管理工作的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对策。

一、系 (部)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科技网络信息化的影响, 使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愈发的复杂, 带来的各种文化思想更加的纷繁。因此, 为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 我院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管理制度相对滞后

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 学生素质有了新的发展, 但各系 (部) 学生日常管理制度仍然为系 (部) 成立之初制定的, 有些系尽管在近三年有所变化, 但都是根据学生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积累的经验自上而下修改的, 并没有教师、家长等层面参加, 尤其没有参考学生意见, 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 导致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矛盾。

(二) 学习氛围日趋稀薄

我们培养的最终目标是适应市场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据访谈得知, 学生对知识的诉求已经日渐衰微, 他们没有自己的价值追求目标, 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 受到社会、家庭以及同学的影响, 慢慢放松了自己的学业, 相当一部分人心态由原来积极的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变为混文凭, 真正去追寻知识的人已越来越少。按时上课的人数越来越少, 迟到早退旷课已成为家常便饭。因此常听一些老师说现在的学生逐年变差。

(三) 辅导员责权利不一致

1、岗位职责不清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没有严格的规定, 全体教师几乎都认为他们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但是这个范围太宽泛, 万事都找辅导员, 只要是班级里出了问题, 不论是谁的问题都是辅导要来承担, 长久下来, 形成了辅导员工作无法清晰定位。教学系 (部) 是辅导员的管理部门, 但是除了系 (部) 外, 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甚至直接给辅导员布置任务。

2、狭窄的职业发展空间

一线辅导员人心不稳, 现有辅导员中至少60%不能安于此项工作。即使河北省出台了相关的政策, 但是由于名额有限, 一线辅导员仍感到压力较大, 职称评定困难。

二、改进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研究与对策

针对目前我院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 我们如何去调整和改进已经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了, 高校是应“以学生为本”的, 脱离了学生, 任何教学都免谈, 所以我们要将学生管理尤其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放在学院工作的一个相对突出的位置, 从理念上有所提升、拓展和创新, 用先进科学的新理念来指导实践, 开发学生的潜能,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素质, 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

根据职能分工不同, 按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思想政治、日常管理和学生发展三大职能在系部相应的组合成三大中心, 将现有的职能部门进行整合, 明确学院、系部、学生各自的权力与责任, 明确管理职能, 解决好学生管理工作中“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在组织结构中, 实现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转化, 实现组织结构的多元化, 减少传统化、复杂化、集中化, 适当形成分权, 最大限度的体现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制定和学生活动规划中来, 通过民主监督与管理加强民主诉求, 提高学生管理绩效。

(二)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系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从思想上树立学习的重要性, 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以典型事例来教育同学努力学习;二是要树立竞争氛围, 在班级中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激励同学一心向学;三是要形成联系制度, 同专业内班级与班级之间、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学生管理部门与教学系部之间要开展多方面的联系与沟通, 形成常态化机制, 及时提出问题, 找出原因, 加以解决;四是要开展有利于促进班级团结、个人发展的活动, 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学生积极创新精神;五是要在寝室中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形成学习监督机制, 使同寝室人共同进步。总之要营造一种让学生由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的良好气氛, 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院学生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处。

(三) 健全学生管理队伍

面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如何创造性的解决它, 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主要应抓住两个问题。一是紧紧抓住选聘环节, 严把质量关, 切实选拔德才兼备、乐于奉献、勤于创造、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选拔到辅导员队伍中, 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质量。二是健全辅导员管理体制, 要将辅导员职责具体化、可操作, 使辅导员工作有遵循, 干事有方向;还要健全管理评价机制, 根据系部特点将辅导员评价多元化, 采用科学的考核体系, 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职称、津贴发放、各类评比挂钩, 单独设立属于辅导员的职务职称晋升体系, 对工作不称职的要及时调离辅导员工作岗位, 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建立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总之, 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任, 在形势不断变化的今天, 迫使我院要不断研究和探索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新思路,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 调动各方面力量, 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铁新时期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优秀硕士论文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研究 第10篇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是做好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艺术类大学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根据我们的研究,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发达,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艺术的表达是以形象为媒介, 对客观事物从观察、联想、想象到表达出来, 形象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理性的思考、认知固然是重要的, 但如果缺少个性化的生命感受和体验, 作品就容易缺乏那种难以言传的生动微妙的感性特质。心理学研究认为, 丰富的情感总是伴随着形象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而产生的, 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是善于联想的人, 也是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人。因此, 受专业的影响,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逻辑思维重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 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 主要是通过中学阶段各科知识的学习形成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课, 尤其是数理化等理工科的课程薄弱, 导致逻辑思维普遍较差, 缺乏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接受理论知识能力不强。

2、个体自主性较强, 纪律观念淡薄

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更善于自我构思、自我设计, 自我发展, 求新求异成为艺术类学生追求的时尚潮流, 他们在思想行为中力图求新求奇, 打破陈规, 敢说、敢闯、敢想、敢干。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倾向于强调自我, 喜欢标新立异, 特别希望与众不同, 表现欲望强烈, 努力体现自身的创造性。另一方面, 不注意自我约束, 我行我素, 对条条框框不以为然, 存在生活习惯散漫、纪律性差等缺点。

3、专业能力较强, 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优秀的设计作品及艺术表现力代表着专业能力和水平, 而专业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将来能否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精英人才。一般而言, 绝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都爱好自己专业的学习, 他们的的专业功底和能力都很强。现行的高考制度规定艺术类学生以专业加试为基础, 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 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 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知识面狭窄。此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来源于参加文、理科高考无望而被迫加入艺术大军的学生, 由于艺术类高考录取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 因此就造成在同一起点上的艺术类大学生不仅在文化基础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遍较差, 同时也造成很多艺术类学生“专业不专”、“特长不长”的客观现实。

4、社会实践能力较强, 但对社会现实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

许多艺术类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生活, 接触社会较早。这样, 艺术类学生一进入高校后, 就表现出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在校期间, 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途径更多些, 如举办展览、参与演出活动、参与装修工程设计制作、参与影视片创作摄制等等, 因此他们的社会实际能力较之一般文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要较强一些。同时, 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极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和多种价值观的冲击, 对社会缺乏客观理性的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

二、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

1、目前, 高校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做的工作, 只关注活动的形式本身, 为“搞活动而活动”, 忽视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心理诉求和接受能力, 不考虑活动能否让教育对象“留得住”、“听得进”、“动起来”, 而不注重实际的教育效果, 结果只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和“虚化”现象。

2、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采用教条的说教和单纯的命令的教育管理方式, 使艺术类大学生极易产生抗拒、排斥、抵制的情绪和做法, 难以产生共鸣、共振的“和声”效果。

3、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 特别是辅导员, 他们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都和艺术相距甚远, 对艺术专业不了解, 他们的工作思路不太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与学生“共同语言”少, 管理出现“隔膜”等问题, 致使学生工作出现薄弱环节。

三、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艺术素养

辅导员是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骨干队伍, 承担着“思想上解惑, 文化上解渴, 生活上解困, 心理上解压, 就业上解难”的职责。要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艺术修养。调整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理顺工作思路, 在学生管理中拒斥教条的说教、单纯的命令的教育管理方式、注重人性化的工作方式, 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从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入手,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培养共同的语言和感情, 拉近彼此的距离, 为其解惑答疑, 提供帮助, 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领路人。事实也证明:辅导员与艺术类大学生关系越融洽, 情感越深厚, 讲的道理, 学生就越容易接受, 他们对辅导员就越信服, 就能越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之中

由于艺术类教学特点, 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交流。学生较长时间师从专业教师, 师生关系往往演变成更亲近、更融洽、更和谐的师徒关系, 对专业教师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和顺从感,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很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亲其师而信其道, 信其道方能蹈其步”。所以, 要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必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既做“经师”又做“人师”, 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方面的讲座, 增强文化底蕴

目前, 很多艺术类学生的作品缺少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术类学生人文内涵的缺失最终会影响到他们作品的酝酿、构思和表达。根据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 我们不仅要认真开好现有常规课程, 还应适量增设美学、文学、社会学、哲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选修课程,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艺术和人文素质方面的讲座, 让艺术类学生接触相关专业及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 提高人文素养, 开阔视野和胸襟。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参加各类专业比赛

在学校举办的各种大众活动中, 积极发动艺术类学生参与集体活动, 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特长大胆进行独特的创意, 并无形中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凝聚力的教育, 使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同时, 利用专业优势, 积极培育学生团体文化, 鼓励学生开办形式各异的工作室或专业实践团体, 并且给这种形式的工作室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 既有助于专业的钻研和拓展, 又有助于学生的相互沟通, 从而达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 根据艺术类大学生注重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 个体表现欲普遍较强的特点, 艺术类院校应积极组织引导艺术类学生参加专业比赛。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优良学风, 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突出专业特色, 开展社会实践与艺术实践活动

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结合专业开展活动, 既能够突出专业特长, 发挥优势, 又能够学有所用, 将学习与实践较好地结合。思想教育教育者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色, 在长效机制的保障下, 完善机制、拓展思路、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 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 不断培养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养成理性的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 为艺术类大学生完成社会化、树立基本的社会意识、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齐文生:《论艺术类大学生特点探析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中国轻工教育》, 2009年第4期。

[2]齐文生:《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特点研究》, 《沧桑》, 2010年第1期。

强化日常管理规范小学生书写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07-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基础。”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个人的门面。一手好字往往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轻快感,而一手糙字却让人心情低沉。然而,我们却发现了一种普遍现象:在我们安国市固显明德小学每个班级中都有一部分孩子执笔方法、写字姿势、笔划顺序都不正确。可想而知:写出来的字不是歪歪扭扭,就是大小不均,如此下去,学生不仅会养成不良的书写习惯,甚至会出现近视、驼背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身心的健康。

安国市固显明德小学把《低年级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研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发现:规范学生书写需要从日常管理抓起。

一、赏心悦目,培养规范书写意识

学生书写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是与孩子的心理因素有关,我们对比了十几个孩子不同时间书写的作业,发现情况大相径庭。我们发现同一个孩子在家写的作业和在学校写的作业可谓天壤之别,由此我们想到:“孩子书写不规范,不是孩子们不能写好,而是潜意识里就没想写好。”因此培养孩子规范书写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我们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参观师生的优秀作品,欣赏名人的书写佳作,在孩子们赏心悦目之时,教师有意识的提醒孩子们:“每个人都能把字写好,都能把字写规范,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写好,只要你想写好,并付出努力,你的字同样可以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让孩子们意识到要想把字写规范,首先要有写规范字的欲望,思想决定行动,只有切实培养孩子们的规范书写意识,孩子们才有规范书写的积极性,迈出规范书写的第一步。

二、言传身教,树立规范书写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在农村中,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加之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他们把教育的重担完全推到了学校,更确切的说是推到了老师身上。而且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也是老师,所以在这些孩子们心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他们信奉老师甚于父母,老师带给孩子们的影响也是无以伦比的。而有的老师平时意识不到这一点,要求孩子们规范写字,而自己却板书潦草,无形中影响到孩子们。常常听到有的孩子说:“我们老师就是这么写的------”这样的现实应该让我们每一位为人师者觉醒,规范学生书写,自己首先要规范书写,给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规范书写榜样,去带动孩子们的规范书写。

三、多措并举,培养规范书写能力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能力,我们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书写姿势要正确。

执笔和写字的姿势,是学生规范书写的保障。为此,规范书写首先要教给孩子们正确的写字姿势:坐着写字要做到“头正、身直、两臂撑开、两脚平稳”。

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同样重要。 执笔方法是:捏、托、垫、靠。捏: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肚靠指尖处捏住笔杆。食指的第一关节不能弯曲。托:用中指的指甲上端左侧与肉相连处从内向外托住笔杆。写字时,这儿最为吃力。写字多时会压出小坑,甚至磨出茧来。这儿不用力,笔就抓不牢,运笔也就是不得劲儿。垫:小臂、手腕和小指落放在桌上,无名指和小指轻轻垫在中指下,保证运笔灵活。靠:笔杆向右后方倾斜,靠在虎口食指指关节的位置上。执笔还须注意“指实掌虚”。指端用力,掌心要自然空虚;作为依托的小指和腕部,不要死压在桌面上,要虚提些。 执笔不可过于用力,否则影响运笔的灵活性,也易产生疲劳。执笔不可过低,手指距离笔端一寸为宜。执笔太低会影响运笔,还会挡住视线,造成头歪的毛病。

(二)书写结构求匀称。

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型的,构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写字的效果。如何构型写出来的字才更美观,是教师应该把握的一个重点。一般来说,结构协调、匀称是规范书写的一个要求。在书写前,教师应该把握好每一个字的笔画安排,注意笔画间的相互联系及笔画的疏密关系,把字匀称的分布在一个空间内,以展示汉字的优美。这是规范学生书写的一大途径。

(三)书写训练赖指导。

指导学生写字、练习,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古人云:“苟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于一日曝十日寒。”教师要把规范书写训练指导工作当做一项重要任务,以书法课为契机,以教室外小黑板为舞台,进行书写训练指导,以指导促提高。

四、注重训练,养成规范书写习惯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能力,离不开平时的训练。小学生由于年龄还小,只把书写当做一个任务,只求速度,不讲究质量。小时候不打好书写的基础,长大后更难纠正。因此我们把规范书写当做一个重要的课题,当做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把规范书写的训练提到常规管理上来。每班教室外面设置5块小黑板,由班主任每天安排5名同学写字、练字,写完后由老师及时点评、指导。刚开始,孩子们还不好意思,怕写不好被别人笑话。几周过后,孩子们争着到黑板上练字了。

一学期过去了,孩子们的字变漂亮了;两学期过去了,孩子们的字变工整了;三学期过去了,孩子们错落有致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书写态度认真了,孩子们的书写兴趣浓厚了,孩子们的书写也规范了。“训练”使孩子们养成了规范书写的习惯,为规范书写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五、竞赛评比,升华规范书写情感

在培养孩子规范书写的过程中,还要呵护孩子们可贵的进取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在作业中,写上几个大大的“优”字,画上几个可爱的笑脸,都可以极大的激发孩子们规范书写的兴趣。举办几次写字比赛、开展几次作业评比、举办几回优秀书法作品展,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个展示书写风采的舞台,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和成功欲,在竞赛中、在评比中,让孩子们体味书写规范的乐趣。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研究 第12篇

一、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 高校的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

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 其实质就是一种针对人的管理, 因此, 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管理才是高校日常管理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高校大学生虽然都具有了一定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 但是又因为各自的性格、成长环境因素的不同而又在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不同的发展趋势, 比如部分学生存在没有树立起人生的理想, 学习目标不明确, 比较浮躁, 沉迷于网络等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因此, 就必须通过良好的学校教育和日常管理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在教学工作应该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的管理, 进一步落实学校指导员的思想引导工作, 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与学生的爱好结合, 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指导方式及手段, 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及其需求。

(二) 抓住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的重心

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复杂而具体, 学校的辅导员不可能把这些众多的内容一一做到位, 因此, 抓住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学习专业知识还是最为主要的任务之一, 要让自己真正成为有用之才, 就必须专注和踏实地学习, 所以对学生良好学风进行恰当的引导就成了高校日常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规划, 明确学习目的, 树立人生理想, 让他们从无所事事、慵懒的氛围中走进积极进取、勇于挑战的学习气氛中来, 这样能切实而有效地让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得到提高和改善。

(三) 在制度化下的自我管理转变

过去的日常管理主要注重学生的服从与惩罚, 相对来说学生的人文精神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其缺陷在于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 这样的管理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也不利于学生的日常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因此, 学校可将日常行为的制度和规范中的管理的方向和方式由学校实施转向学生自我管理。相信只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一定能认同日常行为的制度和规范的,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的管理, 长此以往, 就会构建起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和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做到学校规章制度的管理与落实, 以此来实现其管理主体的转变。

二、学生日常教育

(一) “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学生的日常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才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以激发和提升, 让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 实现其独特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多样化, 最终让学生在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校园力的到更加充分的锻炼与成长, 来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在高校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必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的基础,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加强自我的认识, 以此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增强其自信心, 客观而准确地完成自我定位和科学的自我规划, 促进更好地实现自我, 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

(二)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来提高其有效性

学生日常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开展, 比如在学生干部的培养上进步一步加强, 同时, 建立学生的自治体系等, 通过教师和辅导员的引导, 帮助其形成自我教育与发展的日常教育模式, 这种方式优于传统的日常教学模式的地方在于它更注重学生的发展, 能够营造出自我教育和约束的氛围情境, 通过学生内在的自我冲突和形成自觉、稳定的习惯与自我意识指导下的行为倾向, 其效果和效率更高, 切实地将日常教育落到实处。

(三) 日常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想结合

日常教育脱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是造成其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必须将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入到教育的内容当中。随着大学生们知识量的增加和复杂程度的加深。思想教育的需求也会呈现出年级层次性, 所以教育者就必须对此有所了解和把握, 让日常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现实生活、思想心理特征等, 并针对个体的之间的差异而采取因层施教和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才可能切实地提高日常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四) 加强大学生日常教育中的职业规划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 在大学期间若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让其在学习上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对于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 对于学生内在的潜能激发发挥极大的作用, 通过内在的激励, 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实践, 同时也激发出其坚持不懈、勇于拼搏、创新思维等等多方面的潜能, 去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所以, 职业规划教学是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机组教师在工作中要努力创造和寻求合适的教育平台和积极探索教育科学、有效的的方式和途径, 来帮助学生完成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

结束语

总之, 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和日常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 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更新管理和教育的的方式及途径, 来提高其效果, 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耿.浅谈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和日常教育工作[J].中国商界 (上半月) , 2009, 12:125.

上一篇:综合性大学中国画教学下一篇:配套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