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范文

2024-07-05

我国上市公司范文(精选12篇)

我国上市公司 第1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资本市场,公司治理,财务杠杆

资本结构是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关系到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率、企业价值与企业风险,对上市公司而言,还关系到公司的股票价格。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问题,对于降低我国上市公司综合资本成本率、提高公司价值、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资本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既包括长期资本,也包括短期资本;狭义的资本结构专指长期资本结构。笔者从广义角度,以农林牧渔、水电煤气和批发零售三大行业为例,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和可比性的需要,笔者在选取样本时,只选择了在深圳交易所主板A股市场上市的上述三个行业的公司,其中剔除了ST公司以及2006年12月31日以后上市的公司。在计算分析各项资本结构指标时,将同一个行业所有样本的各项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分别加总,即把同一行业的多家公司看成一个整体。

下列表1—表3中各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银行信贷占比=(短期借款+长期借款+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总资产×100%;商业信用占比=(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总资产×100%;权益资本占比=股东权益÷总资产×100%;债券融资占比=应付债券÷总资产×100%;其他占比=100%-银行信贷占比-商业信用占比-权益资本占比-债券融资占比。

表1—表3显示,农林牧渔行业、水电煤气行业、批发零售行业这三个行业之间的资本结构存在着显著差异。从负债来看:2006—2009年,银行信贷在水电煤气行业比较受青睐,比重在40%以上,最高达到47.91%;农业类上市公司次之,维持在24%~34%之间;

批发零售行业低于20%,最低仅为11.13%。究其原因,水电煤气行业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国家对基础性行业扶持力度比较大,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在我国以国有银行为主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支持下,银行对水电煤气行业提供了较多的贷款。商业信用在批发零售行业的资本结构中占有优势,4年平均近37%,这与批发零售业的行业特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近几年的消费零售总额增长较快,这为批发零售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因而,其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且资金周转速度快,供应商愿意将商品赊销给批发零售企业,因为他们认为企业有能力如期还款。商业信用在其他两个行业资本中的比重大体相似,均在5%~10%之间。再从权益资本来看:三个行业的比重也有差异,2006—2009年,农林牧渔行业比重最高,在48%~59%之间;水电煤气行业次之,在37%~47%之间;批发零售业则在36%~41%之间。

单位:%

数据来源:深圳交易所网站http://w w w.szse.cn/

单位:%

数据来源:深圳交易所网站http://w w w.szse.cn/

单位:%

数据来源:深圳交易所网站http://w w w.szse.cn/

尽管上述三大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但从表4可以看出,它们也都存在以下共同的问题。

(一)外源融资较多,内源融资较少

本文所讲的内源融资主要指企业的留存收益。内源融资比重的计算方法是将企业留存收益即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和除以总资产。内源融资成本较低、风险最小、方便自主,应作为企业首选的资金来源。但在我国情况并非如此,近年很多国内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表现为外部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最后是内部融资;表4中的数据也正体现了这一特征。2006—2009年,三大行业内源融资的比重均没有超过14%。

(二)债务融资较少,股权融资较多

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上,虽然外部融资的比例很高,但在外部融资中倾向于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发展缓慢。从表4看出,2006—2009年,虽然上述三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在41%~64%之间,其中水电煤气和批发零售业都超过了50%,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还是偏低的,如美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般在60%左右,日本在70%左右,而德国、法国则在70%以上。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没有充分利用好财务杠杆。负债筹资,由于利息是在税前支付,具有节税的功能,且所得税率越高节税效果越明显。从理论上讲,上市公司在选择筹资方式时必然追求综合资本成本最低,进而达到最优资本结构。而实际上,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会主动放弃再次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的机会。其原因是股权融资不用归还,风险小;而且对股东的分红弹性大,不少上市公司长期不分红,即使分红,也是极少的,因此,股权融资的用资成本很低。

(三)流动负债较多,长期负债较少

负债结构是指上市公司借入资金的期限结构、债源结构、利率结构等。从表4中的数据来看,上市公司的负债期限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太高,这在农林牧渔业和批发零售业尤为突出,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长期负债中债券比例太低甚至为零。流动负债能够缓解企业对资金临时性的要求,成本相对较低。但是,低成本的背后隐藏着高风险,流动负债比率过高将增加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导致负债资金内部结构不合理,进而会造成资本结构不合理,发生财务问题。

单位%

数据来源:深圳交易所网站http://w w w.szse.cn/

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形成原因

(一)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

我国资本市场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缓慢,资本市场整体规模偏小,监管体系效率不高,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的配置。同时,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不协调。近几年,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但是股票市场中实际进入流通的股份比例偏低,多层次资本市场刚刚起步,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投资及融资需求。同时,相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发展缓慢,规模过小,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严苛的发行条件、烦琐的程序、单一的融资工具以及现行的信用制度都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使得企业只能更多的选择股权融资。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公司治理结构也叫法人治理结构,是指一整套赖以指导和控制公司运作的制度与方法。它本质上是一种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世界上各公司普遍推行的企业治理方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现代公司的设立、运行和发展;有利于公司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护投资人利益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如股权结构高度集中,资本利用效率不高;内部人控制问题比较严重;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监事会未能有效发挥其职能等不足,这也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之一。

(三)公司利润分配不合理

通常利润分配必须考虑到公司将来的发展壮大。如果企业当年的经营业绩不乐观,利润不足以分配,或者虽然有较高利润但是利润分配方案不合理,就会影响企业自身积累,内部融资自然也就断源。这就不难理解我国企业内部融资的比例低下的现状。

三、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措施

为了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提高资本运用效率

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可选融资工具,同时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资本市场既有的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尽量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迅速培育出资金规模大、抗风险能力较强的机构投资者,充分发挥他们熟悉市场、业务熟练的优势;加强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改善交易方式和交易手段,提高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有效分配资本资源。另外,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缺乏多样化的融资工具。而制约债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我国现行的信用制度。国内尚没有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导致很多有实力的上市公司不能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因此,应完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提高企业债券市场的透明度。

(二)适当增加债务资本,发挥财务杠杆作用

上市公司可以适当的增加企业负债比例,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率。由于债务利息通常低于股票的股利率,而且债务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利润中扣除,所以,企业在一定的限度内合理地提高债务资本比例可以减少所得税,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率。另一方面,债务利息通常是固定不变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利润所负担的固定利息会相应降低,从而可分配给股权所有者的利润会相应增加。因此,在一定的限度内合理利用债务资本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给企业所有者带来财务杠杆利益。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在增加负债时要适当提高长期负债比率,减少流动负债,防止出现因为现金不足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要健全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及其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要切实落实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法律地位,健全董事会制度,强化监事会的职能。要进一步完善经理层的运作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实现有效激励,必须使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贡献与报酬对等,使经营者的贡献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回报。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过度积极的股票期权方案,可能会导致经理人过度激进,甚至利用职权舞弊,从而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而比例过低又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根据企业的规模、性质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股权比例和行权期,实现制定激励措施的目标。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力度,进一步完善对公司的财务检查和审计等外部监督制度,建立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四)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增加内部融资比例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考虑外部输血更应该学会自身造血。相对于外部融资,公司内部融资的成本较低、风险较小、使用灵活自主,而且以留存收益融资还可以避免以普通股融资所可能带来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稀释的问题,以及债务融资带来的代理成本提高、财务危机风险加大等问题。因此,应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增加内部融资。

参考文献

[1]王晓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的效应分析[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4):4-6.

[2]李宝仁,张院.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5):48-52.

[3]刘海英.上市公司高管层薪酬激励与资本结构关系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2009,(8):18-21.

[4]郑佩其,谢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呈现的问题解析[J].宏观经济观察,2010,(7):5-6.

[5]黄雷,蓝辉旋,叶勇.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0,(2):64-67.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第2篇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迅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3月,我国深沪股市共有境内上市公司(A、B股)4000多家,其中深市和沪市各占一半的比例,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依然是不成熟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如为国营企业融资、促进国企改革等。甚至许多的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地方保护主义情节非常严重。

由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在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背景下,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以及与之配套的监管控制政策不完善,由此造成了滥用盈余管理的现象,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为逃避监管、惩罚或谋求其他利益,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关联交易等方面大做文章。虽然在新的会计制度和修订的会计准则颁布之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仍然有许多的上市公司在利用盈余管理谋求暴利。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1、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样,就严重的影响和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对社会大众也是一种“欺骗”。

为了减少这种“欺骗”,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并对其进行相关的研究。这样,广大投资者便能够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盈余信息进行检查、评估、判断,并作出正确的投资决定,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益,切实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盈余信息能够被广大的投资者理解和接受,能够正确的做出投资判断,不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切实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日渐成熟,对公司要求上市的制度也越来越严格,所以当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满足上市的要求时,公司便会采取盈余管理来扭亏为盈,以达到上市目的,这样造成了证券市场信息的失真,可能影响投资者错误的判断。所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在金融市场发展迅速的中国来说,是一种普遍及不可忽视的现象,研究和有效的控制盈余管理的发生也是当代社会必须关注的事。

2、研究目的

盈余管理是当今国内外会计学领域广泛研究的课题,虽然在西方国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受市场机制的影响,我国的证券市场投资也不成熟,对上市公司的规范约束也还不完善,所以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当前的盈余管理状况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分析概括我国上市公司当前盈余管理问题的状况,并从公司的治理结构、会计制度等方面来探索和寻找可能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因素,从而有助于全面有效的防范和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研究内容

首先,提出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对国内外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其次,阐述盈余管理的定义和目的。然后,分析上市公司能够实现盈余管理的原因,分别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最后,通过以上市公司实现盈余管理的方法为基础,从而提出一系列控制盈余管理的治理措施。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夏立军、鹿小楠(2005)认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上市公司可能通过降低信息披露质量来配合其盈余管理。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在于,为了降低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监管者需要同时兼顾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行为和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1]。

戴光旭(2008)认为公司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加强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治理举措,已是促进公司健康发展的迫切问题 [2]。

吴克平(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主要利用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以及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进行盈余管理 [3]。

张雷(2009)对处在不同盈利程度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但各自盈余管理的动机和程度也各不相同 [4]。

郏宝云(2010)从财务报告角度看,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影响公司股票价值。对于会计人员而言,了解盈余管理是很重要的,因为有助于其更深入地认识报告净利润对投资者的有用性 [5]。

2、国外研究现状

Jennifer(2004)指出外部审计师和金融分析师都会对报告盈余产生重要影响,当外部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能够保持独立性,将会降低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程度。影响盈余管理的内部管理因素主要是公司的治理结构,而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主要组成部分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管理层薪酬等都会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Laux(2009)研究发现,增加 CEO 的股权激励并不会提高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因为股东会因此增加对管理层的监督。

Prawitt(2009)基于 SAS No.65,通过运用 6 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对内部审计进行评价,以实现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程度来度量盈余管理,研究内部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有证据表明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与盈余管理相关。

Zang(2012)发现公司管理层会基于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对成本来权衡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行为选择,两种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呈现替代关系。

综合上述国内外的观点,盈余管理是指在法律法规及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各种会计或非会计手段,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漏洞、会计原则的可选择性,运用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或与其相关的辅助信息进行管理,最终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行为;其目的是误导与公司经营业绩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

一、盈余管理的相关阐述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现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为了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之一。盈余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有许多的学者及专家从不同的方面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而最具代表的有三种:

一、凯瑟琳.雪普(Katherine Schipper,1989)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管理当局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二、威廉斯考特(Willian K Scott,1997)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情况下,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采取对经营管理者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兼职最大化的合法行为,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

三、美国会计学教授保罗-M-希利(Paul M Healy,1999)和詹姆斯-M-瓦伦(James M Wahlen,1999)认为“企业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时运用个人判断来改变财务报告的数字,以误导利益相关人作出错误决策或者影响基于会计财务数字的契约结果的行为。因此,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允许的条件下,通过会计和非会计的手段,改变财务报告的某些数字,控制对外报送财务报告的时间,导致有些信息不能及时的披露在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及投资者的面前,从而,使上市公司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也使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达到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包括公司股东、高层管理人员等,他们掌握着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财务资金运营情况、潜在风险、财务报告的编制以及内部信息的披露。客体是披露的会计盈余信息,即收人减去成本的差额。同时上市公司实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不管是股东还是高层管理人员都想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盈余管理的最大受害者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及投资者,虽然一些外部利益相关者及投资者是理性的,具有能够辨别财务信息的能力,但还是有少数的外部相关利益者和投资者是不理性的,所以这就给企业的管理者创造了制造盈余管理的机会,从而影响中国的经济。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外部条件

1、会计准则不完善。

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本身就存在着局限性,所以导致上市公司可以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地带进行盈余管理。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由政府通过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制定的,虽然采取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但他们的最终出发点是政府的利益为首要前提。其次,制定会计准则的人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囊括所有的会计规则,他们只能制定一般的会计准则,所以这就给上市公司创造了实现盈余管理的条件。

会计实务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真实反映。当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活动发生变化时,会计实务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的随之改变,作出相应的更新。但是,已经制定的会计准则很难随着经营活动和会计实务的改变而改变,就算是能够改变,但是也不能跟上企业变化的速度。所以,当上市公司出现新的经济活动时,没有会计准则可寻,企业就会根据主观的态度进行会计处理。

2、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存在缺陷

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必须遵循相应的会计准则,而与盈余管理相关的准则有: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重要性性原则等。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准则,它以收入或者费用的实际归属时间作为确认时间;而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的时间作为收入或费用的确认时间。这就使得交易发生的时间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交易发生的时间来调整利润,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如果会计信息的漏报或错报可能会改变或者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那么就说明该项信息是重要的。所以,对于重要性原则来讲,会计理论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来说明一项信息是否重要,它只取决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即企业在确定重要事项时,就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来对待。

在我国,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会遇到许多含有估计因素的会计方法。如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坏账准备的计提等这些都必须依靠会计人员的经验来做出估计,这就大大增加了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先决条件。

3、政府支持

上市公司能够进行盈余管理,政府机构也占了很大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为了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对上市公司往往抱有支持的态度。因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会推动地方经济,所以政府不忍上市指标作废或失去宝贵的已上市资格,便不惜通过财政政策来援助上市公司的“业绩”。政府对上市公司的优待包括:税收减免,用地审批,提供贷款等。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原因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公司的经营业绩的提高,从业对整个证券市场乃至宏观经济市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就变相的导致了盈余管理的产生。虽然现在很多公司都按照《公司法》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但依然存在着缺陷。

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是股权结构,严重影响着公司的管理和经营。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就存在着畸形。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存在“一股独大”“两职合一”的现象,持股比例高的股东决定着公司的所有决策,让内部控制机制严重失衡,“关系户”“空降军”也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进而严重影响董事会对经理层的选聘,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大股东和公司管理层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控制了公司的所有经营活动,从而使中小股东无法在公司取得相应的地位和权力。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市场还不完善,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盈余管理就有很大的生存空间。经理人为了达到各种目的,包括企业和自己的,从而会把盈余管理发挥到极致。

2、片面追求业绩

上市公司的领导层为了片面追求业绩,进行盈余管理。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人的欲望,对金钱和权力的向往。领导层对金钱和权力的欲望越大,那么就只会关注公司的业绩状况,从而忽略了公司本身存在的问题。因为有强烈的欲望,所以他们就会不断的进行盈余管理,从而不考虑盈余管理会给社会经济以及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人性是自私的,不论是公司的股东还是高层管理人员,甚至是普通员工,在同样的条件下,他们的目标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早期的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时,工资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而现在,工资开始浮动,许多的公司都实行薪酬与业绩挂钩,从而来反映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业绩越好,工资越高,盈余越多。所以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另外,除了每年工作的年薪之外,他们还会获得非金钱的好处,如声望、前途、公款消费、经验积累的机会等。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看中的是声望和前途,而普通员工看中的是高额的年薪。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是通过盈余信息来反映的。所以上市公司有进行盈余管理的条件。

(二)节约税收等费用

上市公司实现盈余管理的另一目的是避税。由于我国现在的税收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也特别多,就导致了很多的上市公司打着“合理避税”的幌子,通过关联交易把利润从税负高的公司转移到税负低的公司,从而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公司的税收减少,从而增加公司的盈余。另一方面,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25%的比例税率,但是我国又规定了两项照顾性税率——微型企业减免20%和国家扶持的高新技术减免15%.由于公司管理层在选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上有较大的灵活性,为了在计算所得税的时候按照照顾性税率来缴纳所得额,往往通过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三)追求良好的企业形象。

1、维持债务契约关系

在我国,许多的上市公司都与债权人签订了借款合同、保证合同,而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无时无刻都会关注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估企业是否有归还借款的能力,风控严格的债权人还会不定时的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检查。所以,企业为了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不得不进行盈余管理,改变对外报送的盈余信息,造成企业经营状况非常好的假象。

2、加强消费者信任度

在现实生活中,上市公司为了给消费者带来一个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收益率,往往会对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非常严厉,对盈余信息的关注非常大。所以企业为了追求所谓的面子和良好的口碑,通过合法的手段调节盈余信息,让消费者对这个企业产生好感,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利润。

(四)降低政治成本

由于各地政府的管理措施存在着差异,某些上市公司就会面临着严格的地方管制和监控。一旦公司的财务成果高于一定的界限,公司就会遭受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公司的运营情况。所以公司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层常常采用将其利润递延至未来的会计政策,从而降低报告盈余,以非垄断的情况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整报告盈余。对于报告盈余较高的企业,政府迫于各种压力,通常会对其开征新税,进行管理或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战略性企业、特大型企业、垄断性企业,更加能够引起媒体、政府、消费者的注意。

(五)促进企业的融资业务

上市公司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还包括促进企业的融资业务。上市公司除了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还可以通过向银行借款融资来满足公司大量的资金需求。但是银行往往会和公司签订条件严格的借款合同,同时还会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等。企业为了达到银行融资的条件,就会进行盈余管理,一方面获得了银行的支持,避免利益流失,另一方面银行也因为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债务条款而使得银行的投资利益最大化,形成双赢的局面。所以,盈余管理可以帮助公司满足债务条款和融资的目的。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一)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变更

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变更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存货计价的变更、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变更等。虽然会计准则的一致性要求会计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但是由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很难判断那种会计政策和估计是恰当的,所以公司管理层往往根据自身的利益来变更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这是实现盈余管理的方法中成本最低、变更程序最容易的。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因变更会计估计,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导致2012年固定资产折旧额减少了6.89亿元,所有者权益及净利润增加5.85亿元,从而提高了盈余利润。

2013年11月29日金地集团发出声明,公司决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自2013年12月1日起执行。此次会计政策变更需对2012年12月31日的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经初步测算,此次会计政策变更将增加公司2012年初所有者权益约21亿元,增加公司2012年净利润约4亿元,增加公司2013净利润约13亿元。

(二)非经常性损益

与企业的经营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但却真实、公允的反映公司正常的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与支出即为非经常性损益。上市公司在面对差业绩的时候,会通过出售资产、转让股权、税收减免等措施来弥补亏损,从而来调整财务报告进行盈余管理。

根据2013年已公布年报的1740家上市公司中,有189家公司借助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为盈。例如,深国商(深圳市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净利润为23.21亿元,非经常性损益24.43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是-1.23亿元。而深国商控股的子公司在建投资性房地产皇庭广场完工,转入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并以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产生收益54.58亿元,对公司的业绩贡献颇大。

(三)关联交易

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不论是否收取价款都被称为关联交易,如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代理和租赁等。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从母公司分离出来的,所以上市公司和母公司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上市公司常常会为了增加银行流水、粉饰财务报告等与关联方之间进行不公平或者虚假的交易,从而增加公司的经营业绩,实现盈余管理。

天津磁卡原控股天津环球投资公司94%的股权,2001年双方签订了由后者代理销售13万台静态验钞机的合同,天津磁卡随即在当年的中报就确认2.15亿元的收入,确认实现的利润占其但当年主营业务利润的54.56%,交易完成后天津磁卡从环球投资抽身而退,将关联方转为非关联方,并将其从合并报表中剔除。

(四)利用会计处理的时间差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两种基础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上市公司通过选择不同的基础原则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平滑对外报送的盈余信息。

一是提前确认收入、递延确认费用。在经济低迷时,销售还没有完成之前,不满足销售确认的条件下,企业就提前计提相关的收入,将后期的利润转移到本期,减少企业本期的亏损。在公司业绩下滑时,公司也会递延减值准备的时间、费用支出资本化等,从而润色业绩,虚设利润。二是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在企业销售业绩好之时,企业就会对销售收入实现权责发生制,同时,大额计提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折旧,一次性冲销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

天津磁卡公司2000年与吉林天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同书,向吉林天洁提供价值1200万元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和价值1100万元的软件系统、技术资料和技术服务,至年末,公司将吉林天洁支付的1100万元作为软件系统及技术服务收入记入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经查,截止审计报告日,该合同硬件部分尚未履行,天津磁卡在合同尚未履行完毕的情况下,将1100万元确认为收入,属提前确认收入,形成等额虚增利润。

北大科技2001年年报称,公司“技术服务收入3760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43.28%,纺织品销售加工收入3991.79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47.99%。”经查,北大科技通过虚构合同履行的方式,虚构取得技术服务收入3760万元,虚构取得纺织品加工收入3063万元,虚增利润3662万元。

四、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够实现盈余管理,其主要原因在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存在着漏洞和缺陷。所以要不断的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在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尽量减少准则中出现的模糊语言,减少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企业管理者带来的主观意识和自由空间。同时,对已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应该不定时的进行评估、修正,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出正确的修改。

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制度、法规对企业管理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约束几乎为零。这样就使得企业管理者毫无忌惮,以为提供虚假信息没有什么大问题。所以我国相关机构应该加大惩罚力度,对违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行为加以重罚,从而减少管理者提供虚假信息的机会,抑制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能力。

(二)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虽然明文规定有完整详细的组织机构图,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将其舍弃,从而才给管理层创造了盈余管理的机会。所以,在治理结构方面,公司应该合理利用监事会的职能,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控制,约束公司管理层的权利。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审计部门人员能够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此外,公司应该合理分配权利,强化独立董事权利,并不是说独立董事要“独立”。独立董事应该参与董事会的运作,发现公司有违规或者不当行为应该提出警告,从而对管理层起到制衡作用。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减少“内部人控制”的情况。通过职权分离、风险评估、内部监督等制度,来控制整个企业的运作,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

(三)加强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财务人员应当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等。而在我国,由于企业管理者把股东的目标变成了自己的目标,所以他们在披露信息时,就只会考虑股东的利益是否会受影响,从而偏离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标准,无所不用其极的进行盈余管理,扰乱经济发展。财务人员在处理公司账务和信息披露时,往往迫于领导的压力、金钱的诱惑,会把基本的职业道德抛之脑后,导致不真的财务信息被披露出来。所以上市公司应该加强对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素质,意识到不当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危害,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减少盈余管理发生的机会。

(四)减少地方政府保护行为

在我国现行的社会经济体制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经营政府都参与其中,造成了产能过剩,甚至形成垄断的现象。上市公司有政府作保护伞,盈余管理行为也更加的猖狂,所以只有减少地方政府的保护行为,才有利于控制盈余管理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现象,一举两得。

(五)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盈余管理现已成为普遍现象,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外,外部审计单位也有一定的责任。对外报送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度从很大层面上来说审计单位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必须保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独立性,同时体现注册会计师的客观、公正。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实际委托人是公司的管理层,他们直接决定着会计师的受聘、报酬、续约等等。所以,在物质条件的影响下,会计师们便很难达到所谓的独立、客观、公正。所以,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应该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聘用机制、管理机制,加强法律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约束能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体系,从而,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结论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他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发生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利益达到最大化,受害的则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投资者。上市公司发生盈余管理之后的影响是导致当年的账面财务数据与实际盈余存在差异,导致利益相关者进行再分配,但是从长期来看并不会增加企业的实际盈余,只是改变了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所以,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合规但是不合理的欺骗行为,没有违背现存的法律法规,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唆使管理者甚至是会计人员加入到盈余管理的行业中来。因为没有法律约束,所以他们可以是无忌惮的实现盈余管理。

我国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整合审计 实施对策

一、引言

整合审计最早的提出是在美国,起源于美国的安然事件,目的是为了提高审计对上市公司信息质量的保证程度。我国在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上市公司也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严格要求,上市公司的整合审计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

二、整合审计概述

(一)整合审计的涵义

按照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规定,整合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同时对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实施联合审计,即在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

(二)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整合审计的必要性

整合审计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实施整合审计对于提高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风险控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整合审计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和关联性,整合审计能够有效的提高审计执行效率和质量;二是有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审计成本,分被审计需要聘请两家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量无形中加大,审计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而实施整合审计只需要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打包收费;三是有利于各方利益的保障,整合审计是对上市公司内控和财务报表的双重审计,既能维护企业的稳定运营,也能为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职工提供真实的信息,有利于经济决策,整合审计是一种兼顾上市公司、社会大众、注册会计师散放权益的一种科学审计模式。[1]

(三)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整合审计的可行性

首先,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确保企业的财产信息真实可靠,为企业经营决策、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以及国家进行经济监督提供可靠的信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都要进行评估和量化分析,完全可以整合审计。

其次,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在流程上相互关联,互为补充,也能够互为证据进行验证,从效率角度和功能作用角度,将两者进行整合审计都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再次,审计机构相同,上市公司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由统一会计师事务所来实施,更加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也能够为上市公司节约审计费用,节约审计资源。

三、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整合审计的对策

(一)加强对审计目标的整合

对上市公司内科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目标的整合要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明确两项审计各自的审计目标分别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将两目标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认可的整合审计的目标就是实现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高质量财务信息提供合理保证,并对财务信息的重要性判断进行关注,[2]以此来保证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可靠。

(二)加强对审计计划的整合

上市公司实施整合审计的过程中,作为注册会计师要与上市公司关于审计工作的基础进行研究确认,签订审计业务的约定书,并按照约定书进行科学的审计计划的整合,整合审计计划要注意对审计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要以保证质量为原则,尽量提高审计效率并节约审计成本。在实施整合审计计划的过程中,要对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要求之间的不同点进行重点分析,并结合两项审计各自本身的特点进行有所侧重的审计计划整合。

(三)加强审计实施的整合

审计实施的整合是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部分,尤其是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的实施更为繁琐,也更加重要和关键。整合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计方法的选择,需要参考依据审计准则和相关的规范,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一般来说需要会计师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审计风险识别为基础了解内控风险,尤其是对企业的重大账户等内科问题进行内控审计。选择确定审计方法后还要对审计方法进行整合,进行深层次的审计风险识别和内控审计。

第二,审计程序的运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整合审计,在程序上首先包括对企业及环境的了解、识别和财务报表的评估,认定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方面的规定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审计整合,针对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在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程序上进行合理的差别运用。

第三,审计证据的收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证据收集时要通过设计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从而获取充分的、有效的审计证据。内控审计证据收集包括询问、观察、检查文件、重新执行和穿行测试,财务报表审计证据的收集包括上述环节,同时还涵盖对有形资产的检查、函证、重新计算和分析,因此整合审计能够互相补充和利用。

四、结论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整合审计是形势的要求,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更好的发挥审计作用,提高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在整合审计的实施过程中要从目标、计划和实施三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真正为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作出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龙平,陈作习.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及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01).

[2]张爱勤.科学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质量[J].财经界(学术),2010(14).

我国上市公司 第4篇

股利政策是公司对股利分配所采取的策略,是现代公司理财活动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核心。而其中现金股利支付政策不仅是投资者评判上市公司价值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上市公司平衡各方利益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不仅可以作为公司管理者制定经营策略和实行资本运作的现实参考,同时也可作为投资者评价股票内在价值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尽可能给公司带来财富,而又不损伤公司的形象。

二、文献回顾

原红旗(2001)结果显示:非流通股比率和现金股利绝对额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唐建新、蔡立辉(2002)认为,负债率对股利政策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是每股货币资金对现金股利的分配具有显著的影响;唐国琼、邹虹(2005)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倾向于派发现金股利;高雷等(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政策成为大股东掠夺上市公司利益的重要方式。

三、研究假设

1. 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有影响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盈利状况、成长能力、偿债能力、货币资金等。并形成了如下研究假设:

H1:净资产收益率(ROA)和每股现金股利成正比

H2:公司税后利润增长率(IRATP)和每股现金股利成反比

H3:公司资产负债率(ALR)和每股现金股利成反比

H4: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OCFPS)和每股现金股利成正比

2. 样本收集

第一、时间窗口:本文的研究的数据为沪市A股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

第二、数据来源:原始数据源自锐思数据库。

第三、选样标准:(1)选取2008年12月31日之前在沪市上市的公司,在2009年只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2)剔除金融行业中的上市公司;(3)剔除ST、*ST上市公司。

3. 变量与模型设定

本文以每股现金股利为因变量,以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现金净流量、税后利润增长率、资产负债率为自变量,采用SPSS16.0软件中的多元线形回归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模型如下: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 描述性统计

2. 多元回归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与每股现金股利呈显著相关且呈正相关关系,税后利润增长率、资产负债率与每股现金股利呈显著相关且呈负相关关系。这与我们的假设是相吻合的。

3. 模型估计

五、结论

本文选取我国沪市A股已经披露的2009年年报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对所获取的369个样本公司的现金股利发放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影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和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但是,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仅为沪市A股,且仅仅对2009年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分析,可能会导致研究结论不够精确。另外,从整体上来看,对现金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不仅仅只有这几个方面,还可以从宏观政策来考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要着重从宏观影响来考虑,使研究得到更好的完善。

摘要:股利政策作为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三大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选取沪市A股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的财务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主要受到盈利状况、成长能力、偿债能力、货币资金等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第5篇

摘 要: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入手,通过阐述盈余管理的各种动因来提出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论文发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治理对策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无论从什么角度进行定义分析,盈余管理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盈余管理的动机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对其他经济利益集团有或好或坏的影响。

二、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企业将本身优质的资源剥离出去后进行包装上市,将原国有企业改造成母公司集团,最终导致上市公司与其他集团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从而发生关联交易。

(二)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进行盈余管理。为了能够更好地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出来,会计政策要求企业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对会计政策进行重新的选择和评估,一些上市公司正是利用了会计制度的灵活性与模糊性,通过变更会计政策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按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对于已经进行减值准备的资产要恢复原价,能够挽回资产减值造成的损失,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企业的收益,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准备和恢复来进行盈余管理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一种盈余管理的手段,在出现无法避免年度损失的时候加大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工作,再利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来改变企业的会计盈余。

(四)利用收入的确认进行盈余管理。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以及会计惯例的规定,企业的收入要在赚取的过程结束后才能够确认并进行记录,但是很多上市公司为了增加会计盈余都在赚取过程完成之前就进行了确认和记录。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存在缺陷,是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源。上市公司的产权需要借助公开发放股票的方式进行分散,导致拥有股权的投资者按照股权的份额来享受企业的经济收益并承担相应的风险,但是因为人员涉及广泛、事物冗杂琐碎,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股东大会中多数由大股东组成,股权的高度集中导致股东对经营约束力度的减弱,而并不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的股东作为控制上市公司管理事物的权力者,当会计信息影响大股东的利益调配的时候,他们会尽可能地减少对自身经济利益的损害而占有其他利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其次上市公司对内部人员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控,使经理人员在上市公司进行经营决策、人员聘任、利润分配、制定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的时候有着更大的发言权,导致在公布会计信息的时候过分强调个人的表现行为,缺少信息的公平。最后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的监督力度不够,虽然会聘任会计事务所的专业人才进行审计管理,但是真正的决策权还是在上市公司的主要管理者的手上,使会计事务所的人员无法用公正、公平、客观、独立的态度完成上市公司经营者和公司经济行为的约束、监督的作用。

(二)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是盈余管理的外部诱因。为了规范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我国颁布的相关的法律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例如《证券法》中对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的审查以及停牌等做了详细的规定。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的高标准、严要求导致企业为了能够以一个较高的发行价格上市便会进行盈余管理,因此证券市场监管政策落实力度不足成为上市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外部诱因。

(三)相关会计制度与准则不够完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条

件。随着我国会计规范扩大了可处理的范围,留下很多空白的领域,而会计制度和准则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判断,导致很多会计人员利用这些空白领域来创新业务,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四)税法体系不够完善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够完善,有许多各种名目的优惠政策,上市公司为了能减少税费支出,便会采取盈余管理来构成减免税费的条件,例如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会对相应的企业进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同时在一些地方政府为上市公司进行财政贴补的情况比较常见,有许多事为了提升公司业绩或改变亏损的情况来实现上市的发展,这些都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四、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要想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就要完善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改变盈余管理要牺牲企业的利益来实现某个人的个人利益的情况。首先要改变大股东一览独大的情况,拓宽小股东表达自己对公司的管理意见,完善董事机制对经营者的监督,避免建立具有保护性的董事机制,弱化“内部控制”的情况,减少实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其次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员工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经理市场的建设,采用竞争淘汰的机制来督促经理人盈余管理的合理、合法性。最后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性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债权人的监督作用。

(二)加大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落实力度。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的时候,应对证券市场具有特殊性的监管政策是主要的动机之一,当证监会将股票发行的份额改为核准制之后,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为了提高新股定价而进行的盈余管理。因此为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要加大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落实力度,例如通过对各种性质不同的行业确定公司净资产利润率的下限的年限,公司的经营活动是否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的经济行为,注册会计师出具的相关意见以及审计报告等,不要将盈利和亏损当做衡量的唯一标准。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股利分配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其余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至今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其相关政策和制度都以基本建立并日趋完善。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包括股利政策、筹资管理政策和投资管理政策,三个政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股利政策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股票价格是反映一间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然而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很多缺陷状况,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发展道路,正是我国的发展道路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在分配形式和分配数量上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大有不同,这种属性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也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产生不利影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不成熟,二是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1.股利政策存在波动性

对比我国的上市公司,国外的上市公司往往有着更为良好的公司形象,因为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市公司有着更为成熟的资本市场经验,他们对自己的股利政策都这有者极为详尽的阶段性计划,能够确保股利政策顺利推行保持良好的股市收益。股利是上市公司经营者对投资者一种经济补偿,稳定的股利收入是上市公司应尽的义务。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很多上市公司都没有长期的发展目标,无法对本公司的发展状况进行长远规划,股利分配明显波动,总的来说,股利政策缺乏战略性指导。上市公司的盲目从众现象明显,为迎合市场需求盲目更改股利分配的现象普遍发生。1996年分配股利的公司仅仅占有上市公司总数的4.5%,到200年分配股利的公司仅仅占有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也才达到7.41%,近些年来的增长也并不明显。按以往使的资本市场经验来看,股利政策才是融资和再投资政策的向导,然而我国很多上市公司都根据再投资行为决定股利分配的方式和多少。这种波动缺乏稳定性的股利政策使得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频繁多变,减弱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限制了金融市场信息传递的自由性,极可能导致股价波动频繁,金融市场混乱甚至崩盘。对上市公司本身来说,会导致财务计划混乱,造成财务危机,在危机来临时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公司长久发展。

2.股利支付率低,不分配现象较严重

衡量我国上市公司支付情况的两个重要指标时股利支付率和股利率,鼓励路是指股东投资股票通过股利分红得到的投资收益比率,股利支付率是指上市公司税后经营收益分配给股东的份额。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保持稳定,但平均支付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放眼世界来说,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和股利率处于偏低水平,远远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低于菲律宾、南非等发展中国家。此外,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还存在一个显著问题,那就是鼓励不分配现象盛行,从1994年到1999年,不分配股利的公司从不到百分之十骤增至60%,2000年至2001年呈现下降趋势,在这两年间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比例最低是达到34.8%,然而2002年又增加至42.5%。如果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那么股利都到了哪里去了呢?其实很多上市公司都倾向于把股利分配作为一种股本扩张的方式进行送股并配股,这种方式在短期内会给上市公司带来比股利分配更高的经济收益,但是从长期来水,过度频繁的送股配股行为导致股票净资产和盈余的下降,无法达到股票购买者的心理预期,损害公司信誉和形象,增加企业经营者负担,使企业发展束手束脚,干扰市场正常发展秩序影响国家经济健康发展。

二、问题出现原因

1.政府过度干预,市场信息传递缺陷

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于改革开放后,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滞后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所以无论是在市场制度、市场法规,还是市场信息传递和信贷中介发展方面都还是十分不成熟。证券市场成熟于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自由经济的指导思想为证券市场快速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但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干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需要。现阶段我国由于国情需要,对股票市场存在过多引导和干预,是股票市场进入了“政策性”的发展深渊。带有很强的“政策性”干预是我国股票市场在信息传递方面存在很大缺陷,部分上市公司动用关系利用种种手段掩饰账务缺陷,使得信息泄露、信息失真等情况时有发生。错误的信息干扰了广大股民的股票投资方式,往往会使得弱小股民在股票市场上血本无归。

2.上市公司发展不成熟

上市公司发展不成熟体现在很多方面,一公司盈利较差;二股权结构不合理;三公司人事结构不合理;四资金来源通道不通畅。若上市工资没有足够的盈利作为保障,自然就没有多余的利润进行股利分配。在金融市场上,企业间相互拖欠的情况十分普遍,虽然企业的账面盈利不菲,但是面对大量的资金需口,企业账面上能够流动的资金往往只是捉襟见肘。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包括国有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社会流通股,前三者都是不在社会上流通的,二社会流通股只是掌握在少数小股民手中,力量十分薄弱,对大股东的行为方式毫无影响力可言。上市公司在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内部做大”,身为企业内部人员往往可以通过便利操纵股票价格获得不菲收入。我国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倾向于内部利润和股权融资,当前经济发展不景气,资金来源缺口大,利润不好自然使得很多企业“舍不得拿出更多粥分给别人”

三、改进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建议

1.改善股票市场交易环境

要改善股票市场环境,政府首先要以身作则,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力度,加强政府监管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特别是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经济活动的监督,严格立法,对于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严厉打击并依法给予惩处。广大股票投资者是股票交易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提高投资者素质对于改善股票交易市场环境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可利用这一需求对广大股票投资者进行培训,不断优化其投资理念和专业眼光,杜绝盲目投资和跟风投资,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养,促进股利政策分配结构优化升级。

2.树立持续发展观念,提高鼓励决策的科学有效性

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树立持久长远的科学发展理念,以企业长久的发展目标为基础对自身企业的股利政策进行合理规划,协调好盈利分配和留存之间的关系,使股利政策运行和企业发展进度同步。结合本国证券股票市场和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对股利政策进行不断调整。此外企业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促进企业盈利稳定持续增长,加强企业账面可流动资金的管理,确保财务制度合理化,以防止资金短缺而导致股利分配不均的状况出现。

四、小结

总而言之,股利分配政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必须重视合理优化股利分配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保证国家经济市场的稳定性,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胡国柳,李伟铭,蒋顺才. 利益相关者与股利政策:代理冲突与博弈[J]. 财经科学. 2011(06)

[2] 李春玲,蒋顺才. 控股股东股利分配行为的监管博弈[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1(03)

[3] 歐阳小明. 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J].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10(10)

我国上市公司筹资风险探讨 第7篇

(一) 我国企业融资渠道少

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 资本要素流动性不足, 很多企业筹资渠道非常单一, 就是从银行借钱。而从银行借钱不能满足企业资金的需求, 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只能借款必然增加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 必然导致资金成本的上升。筹资风险必然上升。

(二) 企业管理层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我国企业高层在企业运作中面临一个误区, 那就是过于重视销售环节, 而在其他方面如产品质量, 内部管理, 重视不足。尤其财务风险管理方面问题更加突出。

对于小型企业来说, 财务风险不会对企业运作有较大影响, 因为资金的来源和投入比较单一, 可选余地小, 出现问题比较容易觉察。但对于较大公司而言, 随着筹资数额巨大, 筹资渠道比较多元化, 这些增加了财务风险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如重视财务风险极易造成重大的损失。最近温州很多老板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跑路就是典型的例子。

诚然, 在我国有很多国有企业管理层不重视财务风险也能过太平日子, 一是我国经济尚在高速发展, 一些管理弊端被利润稀释了;二是我国市场自由度不够竞争性不强, 导致一些低端高价产品能够有较大客户群体支撑;三是我国市场监管不力, 假货, 以次充好的现象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以上原因导致企业带来了超额回报, 自然不用重视内部管理, 当然更加不重视财务风险管理。

(三) 缺乏足够的财务风险评估能力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部门专门进行财务风险评估的职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财务人员在财务风险评估方面缺乏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不能及时评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程度, 也不能将企业目前的财务融资带来的风险和所面临的预期收益进行对比分析。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员、管理层仅仅能做到对资金缺口进行初步预算, 保证短期的企业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很多企业从来没有考虑他们正在投入和即将投入的资金所面临的风险, 是否有足够的收益与对应的风险相匹配, 是否考虑过同样的风险是否有更好的项目。

(四) 金融市场不健全, 资金流动不足

债务融资业务受到金融市场影响。负债利率取决于借贷市场上, 货币供应量、汇率、利率的大小会改变企业融资风险的水平。例如整个金融市场银根紧缩, 短期借贷利率将上升导致利息成本增加, 利润下降, 导致上市公司筹资风险大幅增加。企业对外借入外币资金, 如果在负债的期限内, 外币升值, 实际支付的利息增加, 会增加这类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反, 如果借款人的货币贬值, 实际支付利息的会减少, 这也降低了债务融资的风险。

二、我国上市公司规避筹资风险难的原因

(一) 政府政策的不稳定性

政府政策是指由各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政治因素起主导作用, 它决定了方向和国家的发展水平, 以及经济、法律和技术在特定时期发展程度。从企业融资的角度来看, 提供安全和稳定政治环境非常重要。如果政府政策的变化不被注意, 会使企业面临不必要的企业融资风险。例如:当国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量增加, 贷款利率将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 低融资成本, 低运营成本, 融资风险减少。反之, 当国家实行“双紧”政策, 货币供应量减少, 贷款利率会增加。企业进行债务融资, 资本成本增加, 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负担, 融资风险也随之增加。

(二) 上市公司都热衷于发行股票使股权融资成为主要的筹资渠道

目前新股发行是相对宽松的条件下, 发行价格是比较高的, 发行规模和比例不受融资政策约束, 上市公司可以筹集更多的钱, 基于这些优势, 一些上市公司融资通过发行的额外股份已经成为趋势, 然而, 上市公司发行新股不一定会盈利。发行股票后会稀释每股收益, 发行股票得来的钱, 如果没有好的投资项目会侵害股东的利益。

三、上市公司应对筹资风险的建议

负债筹资经营作为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 运用得当会成为发展企业经济的有力杠杆。如果运用不当, 将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甚至会带领企业走向破产的边缘。因此, 对于负债筹资风险企业应有充分的认识, 在了解利弊因素分析的情况下, 可以制定有效的预防机制来避免风险的发生。防范负债筹资风险的措施主要有:

(一) 上市公司应建立筹资风险意识

风险是指某一行动有多种可能的结果, 而且事先估计到采取某种行动可能导致的结果以及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 但行动的真正结果究竟如何不能事先知道。

风险防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检察等活动来阻止防范风险损失的发生, 削弱损失发生的影响程度, 以获取最大利益。

主要指防范有危险的事件等, 证券交易的风险防范通常可以从制度、检察和自律管理等方面着手, 以达到消除或减缓风险发生的目的。

(二) 关注企业的现金流

现金流被人们鲜明地比喻为企业的血液, 在现金为王的时代能够决定企业的生死。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染上了现金“贫血”症这种流行病。一份商业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的上市公司最为关注和烦恼的商业难题是现金流问题, 而且这些上市公司不知如何应付。

对于这种窘境, 绞尽脑汁想办法融资似乎已成为他们的首选药方。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这一恶疾。如果不擅长现金管理, 即使一时能够从外部筹来很多钱, 也会被诸多的“现金黑洞”吞噬掉, 避免不了后期经营捉襟见肘的局面。

良好的现金管理, 可以让企业小成本经营大生意。而时下银行针对上市公司设计有不同个性的产品, 在帮助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同时, 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所以, 企业要精打细算过日子, 提高现金的流动性, 才能保持企业的血脉通畅。

(三) 科学投资, 提高负债的使用效益

发挥负债资金的使用效益, 是负债经营的关键。因为这是关系到负债能否偿还的能力所在, 也是负债经营是否合理的标准所在。由于资金的投向不同, 产生的效益和水平不同, 投资风险也不同。如借入资金用于基本建设, 则投资回收期长, 偿债风险大;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则见效快, 但成功机率又较低。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严格监督投入资金的有效使用, 确保负债资金的使用效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要想生存下去, 公司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的发展, 增强其经济实力。短期债务融资是一种便捷的融资方式, 可以使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扩大再生产的规模, 还可以利用财务杠杆获取节税机会, 债务融资相对于股权融资降低了企业的总体成本。但进行债务融资将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成本, 降低股价。因此, 上市公司应建立筹资风险意识;关注企业的现金流;科学投资, 提高负债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负债筹资,风险分析,财务杠杆

参考文献

[1]林华艳.从国大药房探析医药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D].复旦大学, 2009 (1) .

[2]蒋伟娜.企业营运资本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08 (11) .

[3]沈海欣.基于ERP系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D].南开大学, 2009 (12) .

[4]渠立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11) .

[5]李剑锋.论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问题、成因、对策”[J].时代经贸 (学术版) , 2008 (21) .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 第8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利,因素分析

一、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概述

1. 股利的性质

股利政策是指股份公司按照发行的股份去分配给股东的一部分的利润, 包括了股息与红利等多方面。股份公司发行的股份主要是分为优先股与普通股, 通常我们所说的那种“股利”一般都是普通股的股利。

2. 股利政策的主要内容

股利政策主要是在在四个方面上论述的: (1) 股利支付率, 即是指净收益中的股利所占有的比重; (2) 股利支付形式, 即是选择现金股利还是选择股票股利; (3) 股利发放的类型, 上市公司需要根据公司自身的情况制定一个合适的股利发放的类型; (4) 股利发放的程序, 比如说是股利的宣布日、股东额登记日与除权除息日的确定。具体来说, 股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的去解决以下问题:上市公司为了实现税后利润应当如何去处理, 是选择去分配给股东还是留存在企业里。

二、上市企业股利政策的所包括基本内容

现阶段我国的股利政策主要是包括剩余股利政策、股利分配政策与稳定增长性股利分配的政策以及固定股利的政策:第一, 股利支付政策, 是指所规定的或者是明确的:第二, 股利支付的形式, 我国常见的股利支付的形式通常是包括股票股利、购票回购与现金股利等多种形式。股利支付率的政策使得股票的一些投资者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还要承受着很高的投资风险。如果一些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益比较好, 上市公司则会有更多的方法方法去发放股利, 投资者也就会取得更多的收益, 股利支付率也会相应的提高, 也就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 不断地提高公司信誉, 使得股票市值也会大幅度的上升。但是如果一些上市公司全年的经营效益都是比较差的, 支付了过高的股利支付率, 不仅仅会导致上市公司的留存收益便少。也会影响到公司的未来的发展。此外一点, 上市公司的股利的分配政策与税后利润的分配政策与留存收益二者是属于相互制约的一种关系, 分配剩余的利润过多则会导致留存比较少, 反之亦然, 上市公司应该合理的权衡分配与留存之间的这种矛盾, 我们需要制定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政策, 而且可以使得两者的结合是相当的良好与适合的组合方式。

三、对股利政策的内外部因素的分析

1. 对外部因素分析

(1) 政策性因素的分析。对于一些中小企业的股东, 我们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使用政策与法律的方法来维护股东的利益问题。入股股东的利益减到最小, 我们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完善经济市场的法律体系, 因为一旦可以以法律作为一切的基础, 我们就可以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的解决办法。而同时也是因为这种方法的存在股东的分红也有可能大幅度的增加。

(2) 相关契约的限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如果一些上市的公司想要提高企业股利支付率或者是支付更多的股利, 也就会减少公司发展的留存收益, 其所带来的破产的风险也就会随之提高了, 这样必然也就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因而, 对于一般而言, 债权人为了合理的给自己规避风险, 去防止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 一般使用的方法就是添加许多的条款与条文, 俗称为限制性条款。我国的主要手段就是使用各种方法去约束股利的发放。而条款的主要表现就是在于使得公司盈利水平达到了一定限制的时候才去采取发放股利的行为。而运营资本则是要低于一定的数额时才可以。

(3) 国家宏观的经济环境。我国在制定现金股利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宏观经济的情况影响, 在不同的时期内, 我国的股利政策也是有着对于不同的情况产生。

通过分析最近几年来我国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政策及其特点, 不难找出这样的一个规律, 如果经济的形势良好, 国家的宏观走势就会正常, 国家积极推荐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与拉动内需就会增长, 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也就会转好, 现金股利的发放数额也就会大大的提高:相反一点, 如果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走向了低迷, 国家应当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 上市公司股利的分配就也会大大的缩水。

2. 内部因素

(1) 上市公司未来的投机机会。上市公司未来的投资机会很大程度上是影响着股利的政策。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目前的投资机会是比较多的, 而且可能获得的收益也会比较高, 公司也就会降低一些留存, 将资金用于投资以来换取更多的回报, 所以也就会发放一些较低水平的险金股利;而如果市场上的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不好或者是较少, 上市公司就发放的现金股利就会较多。

(2) 公司实际发展的规模。对于不同规模情况的公司来说, 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不同的, 因为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来说, 他们需要的管理成本就相对较高。因此他们大多数采取的一般都是高额的现金股利政策。但是, 当面对的是一些小型公司来说, 采取的手段就不再是一样的了。小的公司是特别需要资金的, 所以他们一般采取的收取就是高投入小支出的使用方法。

(3) 公司真实的盈利水平。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以及真实的盈利水平是会直接的左右其能否够发放股利。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将会直接决定股利发放的上限, 通过一些上市公司所采取的股利政策, 可以有效的向一些投资者发出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的信息, 较高的盈利水平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购买股票最终导致股票价格上升。

(4) 对于公司的股票价格。对于股票价格问题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无论是采取很高的股价还是很低的股价, 都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存在一个适度的价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也是我们现阶段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四、对于规范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因素

1. 加大对于现金股利的作用

在股票市场中如果一个企业不盈利的话, 他的股利价格出现的情况应该是只降不升, 从而也会导致股票的价格不会有所提高。所以, 当我们现阶段对于未来交易行为的预期还不是很理想的时候, 我们应该采用的措施就是更加重视现金股利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现阶段我国的投资者大多数都是对收益有着很大的需求。而这行为的产生, 主要是对投机的行为起了一个帮助的作用。现阶段因为投资者缺乏对于预期收益的支持, 导致我国的许多投资者主要会采取的手段就是喜欢高比例的送股公司的支持。我们需要充分的挥发证券市场上的优势, 高效的使用有效资源配置这一社会资源,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股利政策的使用, 而且需要我们还需要的是验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应用方法是否合适于我国的经济市场发展。

2. 股利政策应当保持长期的稳定性

在许多比较成熟的证券市场中, 许多的上市公司都比较偏于使用稳定的股利政策, 因为这种股利政策在支付的时候一般考虑的不是公司的盈余, 因此这种方法的使用将不会影响到公司的盈余状态。而使用这一股利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可以使得发放股利的公司不会以失去公司形象作为代价。但是, 如果当这个公司决定调低自己公司的股利政策时就会造成一部分的恐慌。但是, 以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 各个国家一般是不采取稳定的股利政策, 这也就让一些为了稳定股利政策的人望而却步。同时, 与国外的情况相比我国的稳定支付能力相当的差, 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方式去支付。

3. 处于不同发展周期的企业应当选用不同的股利政策

一些小型的公司与快速增长性的企业, 对于资金的要求十分巨大, 一般他们都是注重自己的投资项目会尽全力使得自己的投资项目快速发展, 从而导致了对于鼓励的支付方面则显得十分的低。而对于一些经营效果比较好的企业来说, 支付股利是一个很轻松的行为, 因为他们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 一般是要比投资者的语气收益要高上很多。一般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的分红情况一般是反映他经营状态的一个手段, 对于那些没有稳定支付的股利政策, 给市场上传递的信号就是公司的经营状态不是很好, 甚至有的是面临了很大风险的经营。而对于我国的情况来说就是, 现阶段我国一直采取的手段就是小企业在发展的时候一般不采取稳定的股利政策, 而使得大部分的资金使用在扩张经营的方面上, 去通过投资的方法来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综合竞争力。所以他们多数采取的手段就是发放股票股利而不是现金股利。而对于一些经营情况比较好的企业来说, 他们则是多数区域稳定性的现金股利政策。而这种方式使得外界对于企业的评价是积极向上的。

4. 国有股的减持及股票的全流通势在必行

我国的大多数的股份公司都是有一部分的国有股份在进行操作, 使得股份公司对于自己公司的经营不是很具有危险感, 这也使得公司不担心自己企业的控制权问题。而这一问题也是导致企业出现非理性的政策的基础问题。从一个角度上来说, 国有股的分量比较重, 同时代表的权利也比较堵, 所以使得这一现象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问题。而另一个角度就是, 国有股是不具有流动性的, 所以导致于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而对于股利分配的问题方面, 主要的问题就出在, 国有股的投资比例是按照1:1的方式进行的。但是, 在社会的发展中这样的配备现象是做不到的, 从而也就导致了上市公司在进行股利分配时是十分的不完全。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对于体制方面的问题这也是中国证券市场上发展的一个有待完善的难题。但是, 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与企业的股东目标也趋于一致的道路上。

5.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的引导与监督

我们企业的监管部门需要对市场公司的留存收益进行管理, 他们可以恰当的使用自己的留存收益, 用自己的资金去解决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 可以采取的是类似于筹集资金的方法, 来把公司所有的资金集合起来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监督的措施去对其的行为进行监管, 将公司保留的留存收益使用到有需求的部门上, 将留存收益进行公开化透明化的处理。当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投资的时候, 我们才可以将部分的留存收益拿出来使用用以提高公司的经营状况, 而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一些分红的情况。

对于一些发展比较好的、经营状况比较完善的投资公司, 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再融资的行为进行控制, 而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对现金分红的现象进行鼓励给投资者一定的回报, 公司需要按照自己的经营情况来对制定一个符合公司现状的分配方法, 使用稳定的股利政策可以使得企业树立一个比较良好的形象, 也可以使得投资者对于该企业的投资信心也是在大大的增强当中, 并且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

对于市场中存在的不同股东, 我们需要采取的政策也是不同的。一部分股东是希望稳定的股利, 更加侧重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对另一些股东来说, 他们的主要希望就是可以获得大额即期的收益。在我国的上市公司的股权中, 投资者的数目是十分巨大的, 而股权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分散的。这是我国的上市公司比较混乱的主要原因, 而也同时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存在也就是的我国的股利政策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政府在证券的社会发展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市场进行监督, 形成一个稳定的市场机制并且高效的运行下去。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股利政策。

参考文献

[1]丁蕾.浅析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内外因素[J].商情, 2013 (12) .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 第9篇

企业融资分外源性融资和内源性融资两种, 外源性融资包括股票融资、长期借款融资等形式, 内源性融资包括留存收益融资和折旧融资两种形式。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较侧重外源性融资, 尤其是股票融资。股权融资仅是其中的一种融资方式, 并且按照企业融资结构理论, 如果是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 企业选择哪一种融资方式是无所谓的, 各种融资方式可以完全替代, 因为任何选择都不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

国外对企业融资偏好问题的研究已有了较长的历史, 并且已经出现了著名的“啄食理论”, 即企业融资遵循先内源性融资、再外源性债券融资、再外源性股权融资的顺序, 然而我国的学者经研究发现, 我国上市企业融资行为并未遵循这一融资顺序, 恰恰相反, 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把外源性融资排在了前列, 在外源性融资内部又把股权融资放在了前面, 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我国企业存在的股权融资偏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千方百计争取初次发行股票资格, 甚至还有骗取上市资格的情况。二是对再发行股票权利的过度使用, 甚至有企业出现了股票滥发的情况, 最终导致了增发股票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三是对再发行股票权利行使与否的随意性, 公司可能会根据再发行股票条件的宽松与否来决定本公司是否配股、增发等, 比较随意。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原因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内外部环境, 并受到其影响。

(一) 内部影响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 我国上市公司独特融资偏好的形成是由公司自身的特征和自身的治理环境决定的。由于目前股份所有制公司普遍存在股权分离的情形, 大股东和公司内部管理者在经营目标上存在偏差, 因而在融资决策时目标往往不一致, 存在着利己行为, 这样的融资决策偏离了公司的成长, 更忽视了对公司资本结构目标的完善, 最终就出现了与国外上市公司截然相反的融资偏好顺序。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是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企业往往存在着“一股独大”的情形, 这种较为集中的股权受政策的限制, 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控制性较为稳定, 使得在公司再融资过程中, 不会选择损害大股东利益的融资方式。因为股权融资在初始融资时可以使非流通大股东享受持股成本较低的优惠, 在股票增发时, 又可以给这些非流通股的大股东带来每股净资产增加的好处。这种盲目增发在我国虽然会使股价下跌, 但受损失的是流通股东, 并不影响非流通股东。可以说, 在我国现有的股权结构下, 股权融资偏好成为了非流通大股东寻求自身利益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 外部政策因素。

从外部来看, 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方面。我国的企业融资大体经历了计划经济融资、转轨经济融资、资本市场融资三个阶段。在计划经济时期, 权利高度集中, 银行的资金只有通过政府相关部门下达的指标以财政拨款的方式投入企业, 企业自身并没有自主进行融资决策的偏好。1979年以后, 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开始实行拨转贷政策, 改革使企业融资渠道发生了改变。企业所需要的经营资金开始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得到满足, 由过去的单一财政拨款方式转变成了多种融资渠道并存。1990年以后, 我国的股票市场开始出现,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企业不断增长的融资需求, 使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扩展到了内部融资、借款、股票融资等多种方式。

(三) 外部制度因素。

从外部来看, 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因素还体现在制度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对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 对公司股票的发行存在着一定的隐性信用承担作用, 另外, 我国公司普遍的把配股和增发作为管理业绩的一项考核指标, 这就加强了企业对股权融资的偏好;另一方面由于现在股份所有制企业中存在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使得管理层在融资过程中不会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融资的目标, 而是看重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的税后利润指标, 又由于税后利润考虑企业融资构成中的债务融资成本, 而没有考核股权融资的成本, 所以公司管理层总是偏好股权融资方式。

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分析

(一) 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我国的上市公司往往青睐于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可以使上市企业募集到较多的资金, 甚至使上市公司所筹资到的资金额度超过了其实际投资项目所需要的金额, 因而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 不少上市企业募集到经营所需要的或者更多的资金的时候, 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就不再谨慎, 也不会投向招股说明书中所承诺的一些项目, 甚至还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股票等证券市场以期获得短期收益, 来弥补主营业务的亏损, 这种资金使用方式没有真正发挥其功能, 也未真正的促进实业经济的发展, 也扭曲了证券市场资本融资功能的本意。

(二) 不利于公司的长期成长。

股权融资偏好会损害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股权融资方式自身并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 我国对股利分配政策也没有较为严格的约束, 因而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来说, 股权融资无疑是一种低成本、软约束的融资方式。

股权融资偏好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股权融资募集到大量的资金, 由于资金的投资方向混乱和使用效率低下, 企业往往不能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股权融资又会降低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 因而对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会带来不利影响。由于公司的治理结构与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密切相关,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是有能够承担相应投资经营风险的外部投资人, 而我国的上市公司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 公司内部存在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这又会演变为对股权融资的偏好, 进而增加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难度, 形成内部人控制、股权融资偏好与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股权融资偏好也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以股权融资的方式作为筹集资金的主要手段, 必然导致上市公司股本的迅速扩张, 而其经营能力往往不能得到相应的增长, 最终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的下降。使得通过股权融资筹集来的资金不能成为公司大力发展的动力, 反而成为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下降的负担。

(三)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股权融资, 将危害到债券融资等间接融资的生存空间, 对银行信贷业务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进而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

股权融资偏好的强化将直接降低货币当局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资本市场的效果。我国上市公司过度偏好股权融资, 必然会导致企业负债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 特别是长期负债所占的比例较少, 因此企业不能很好的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 也就降低了货币政策通过资本市场的传导作用。货币政策通过控制债券利率来调控资金的流向,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低, 对货币政策调控没有高积极性, 因而这样就会使得货币政策实施效率大打折扣。

资本市场宏观调控的意义在于, 通过资本市场的操作, 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资金流向高效率部门, 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使得股票的价值全面反映企业的价值以及经营业绩, 实现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而我国上市公司过分的偏好股权融资, 把股市看成企业“圈钱”的场地, 把精力放在了融资而并非投资发展上, 使得股权融资后, 出现企业经营指标下滑、操作利润、会计造假等现象, 致使整个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摘要:在中国特定的经济环境中, 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形成了不合理的融资偏好顺序, 这种融资顺序对上市公司产生了明显的负的影响效应, 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证券市场的资金配置功能, 因而应从完善政策措施入手, 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着眼点, 以优化我国的公司融资偏好顺序。

关键词:融资偏好,股权融资,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杨运杰, 离静洁.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原因分析.理论学刊, 2002.11.

[2]王必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3]高晓红.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投资研究, 2000.8.

[4]黄少安, 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 2001.11.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第10篇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不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 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非真实的会计信息, 以实现企业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 以及影响其他以会计数字为依据的有关契约的履行结果的行为。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主要是从上市公司管理层角度进行分析, 即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诱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资本所有者为了消除委托代理带来的道德风险, 往往会针对经营者对货币收入的追求, 将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考核离不开利润 (或减亏) 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各种财务指标。在奖金的动力和压力下, 当出现实际经营业务没有完成业绩考核指标的情况时, 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往往通过管理盈余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

2. 债务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中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能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上市公司不敢轻易违反这些条款, 因为违反这些条款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越接近于债务契约中规定的条款限定底线, 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 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 上市公司管理者通常会将各期收益均衡化, 避免偿债能力比率大起大落, 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这样, 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减少债务契约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

3. 避税动机

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动因是十分明显的。通过盈余管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 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 税收优惠政策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同地区的税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些上市公司有许多控股子公司, 这些子公司分属于不同地区, 由于不同地区的税率不同, 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往税率低的子公司转移利润, 从而导致国家税收流失。

4. 政治动机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上市公司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 一旦财务成果高于一定的界限, 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治限制, 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上市公司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 管理者越有可能调增当期的报告盈余。一些上市公司为达到蒙骗上级主管部门而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 往往是调增利润, 以避免企业及其管理者受到政策限制和行政处罚。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经股份制改造之后上市的, 国有股比例在股权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 上市公司的总经理、董事长多为企业主管部门任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政治前途, 为了其政治前途, 上市公司高级经理人员会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与识别方法

1.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虽然很多, 但从大类上来讲, 主要有规划交易和会计方法两种。

(1) 规划交易

(1) 利用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可以分为: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和对外收购兼并。股份转让, 即上市公司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股权予以高价转让;资产置换, 即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 同时确认资产增值收益;对外收购兼并, 即兼并收购非上市企业盈利较高的下属企业。资产重组手段实质是利用交易时间差, 在会计年度结束之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 实现利润的转移, 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 利用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之所以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 有其特殊的背景。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拥有大量非流通股, 这是有中国股市的特色。在这种情况下, 小股东无法行使他们的权利。上市公司利用这种股权结构的特点, 利用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由于关联方之间存在控制关系, 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 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虚构经济业务, 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能力和效益;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 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 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等。

(2) 会计方法

由于在同一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中, 人们很难判断哪种会计政策更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于是一些公司就利用会计变更的这一特征随意更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运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坏账政策的变更

坏账损失的核算一般有两种方法, 即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直接转销法是在发生坏账时才确认坏账损失。备抵法是按期估计坏账损失, 形成坏账准备, 待发生坏账时冲减坏账准备。采用备抵法估计坏账损失主要有四种方法, 即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帐龄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个别认定法。《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允许A股上市公司自行选择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这就给企业提供了很大的盈余管理操作空间。

(2) 合并范围的变更

根据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规定, 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属于其合并范围。一个公司是否是另一公司的子公司, 事实上存在着一个时点的问题。只有在12月31日这一编制合并报表的时点仍受控制的公司才是子公司。然而, 子公司的变动超过一定程度会导致母公司这一会计主体的变动, 而不同会计主体的财务信息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基于这两点上市公司则通过年度之间收购或出售等手段, 增加新的子公司或减少原有的子公司, 从而改变合并会计报表年报编报的合并范围, 操纵公司当年或以后年度的合并利润表, 为实现盈余管理打开方便之门。

2.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加以实现。上市公司的这些行为, 给该公司的财务报表起到了粉饰包装作用, 同时, 也给投资者或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分析和监管分析带来一些障碍。

(1) 除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将来自关联交易的营业收入与利润额从该公司的营业收入总额与利润总额中予以剔除, 有利于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 以及判断公司盈利基础是否扎实, 利润来源是否稳定。

(2) 除异常利润

无论是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给企业带来的巨额利润, 还是关联交易产生的大量收益, 以及其他盈余管理行为带给企业的丰厚利润, 在会计报表中大多表现为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项目。对于一个上市公司而言, 这些项目的利润很难有持久性, 被视为异常利润。一般而言, 异常利润的高低反映出上市公司盈余的质量, 或者说盈余的持久性。异常利润越高, 盈余质量越低。反之亦然。因此在分析财务报表时, 不妨将这些异常利润从利润总额中予以剔除, 以利于分析和评价利润来源的稳定性。

(3) 析现金流量

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 以判断企业盈利的质量。一般而言, 没有相应现金流量的利润, 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现金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 将意味着已经确认为利润的成本费用可能已转化为不能带来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这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粉饰会计报表的现象。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会计问题, 还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因而其治理应该是综合治理, 从多角度、全方位地采取措施。上市公司治理盈余管理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制订对策。

1.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降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 形成激励相容和风险共担机制, 可以有效治理盈余管理。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在激励相容的报酬契约中, 经营者的业绩衡量不仅应采用会计数据, 同时还需采用股价和其他非财务数据衡量, 减少会计数据的依赖, 增强业绩指标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第二, 提高股东大会的代表性。由于股权结构的分散, 小股东并不参与股东大会的投票, 股东大会实质上成为大股东操纵的工具。建议引入网上投票和代理投票等维护中小股东权利的制度。第三, 完善董事会的功能。董事会治理改革的关键是, 在提高独立董事有效性、强化内部治理机制的同时, 引入战略投资者来强化大股东治理机制。

2. 建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链接互动机制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企业防止机会主义盈余管理, 保障财务报告质量的外部和内部机制, 两个机制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独立将难以保障财务报告质量。因此, 建议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之间建立一个链接互动机制。具体措施有: (1) 建立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内部控制机制; (2) 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常设机构, 并建立下属委员会之间的内部控制机制; (3) 企业管理层的内部控制应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负责, 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 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独立性。

3. 重构审计委托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不仅在于有效治理盈余管理, 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利益分享、风险共担权利制衡机制, 激励公司董事会和经理人员, 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努力。通过独立董事构成的审计委员会委托审计机构对公司的审计, 我们有利于减少审计委托环节, 节约相关成本。因此, 建议采纳通过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行使委托和批准解聘审计机构、审查审计工作的职权。审计委托代理关系重构关键在于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

4. 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

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特点, 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应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修订和完善现行的一些制度与办法, 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对于违法违纪行为, 加大处罚力度, 一经查实坚决依法严肃处理。其次, 大力整顿注册会计师市场。最后, 对注册会计师实行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Dechow P.M.,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Review.1996, (2) :193~225

[2]吴江涛: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其抑制剖析[J].财会月刊, 2003, (1) :25~27

[3]林钟高: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盈余管理[J].财经科学, 2002, (4) :57~62

[4]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25~35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分析 第11篇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间接融资比重居高不下,外源融资总体上偏好股权融资,存在明显的异常融资顺序,与经典企业融资理论相悖。文章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现状入手,分析了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指出现在应致力于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融资体系。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融资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

企业内源融资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的内部积累,从现金流量上来说主要是留存收益扣除折旧后的未分配利益,未分配利益受企业的收益状况,投资机会和股利政策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比例较低,主要依赖外源融资,表现在1995年至今,内源融资占总融资的比例一直小于20%。而在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又成了企业偏爱的选择。经营者关注的往往是如何利用股利政策取得法律和政策赋予的再融资权利,而非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之间的关系,这就容易造成企业融资结构的不协调。

二、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

1.股权融资成本背离风险

从理论上讲,相比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其融资成本应该更低,主要原因在于债券融资具有“税盾”的作用,即债务融资的利息可以计入成本,能够冲减税基。但是在我国,股权融资成本实际上却远低于债券融资的成本。由于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较低,并且我国上市股利增长率过低,导致权益资本成本极低,低于债券融资利率,更低于银行借款利率,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上市公司对股权再融资情有独钟。

2.资本市场发展失衡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通常是股票市场融资额的数十倍,企业的债券融资常常达到其股票融资额的3—10倍。但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发行规模大多都不超过500亿元,且大量债券不能上市流通。相反,由于人们对股市的追捧,使得股票市场的融资变得非常容易,这种畸形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我国企业的异常融资顺序。

3.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

我国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时,多采取将原主体的优质资产拿出来组建股份公司并上市融资,而将劣质资产留在原企业形成母公司的分拆上市的作法,不可避免地使控股股东产生设法挪用上市公司的资源来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的强烈冲动。所以,作为公众股的中小股东的投资一旦投入公司就不能抽回,上市公司对其又没有还本付息的义务。对于控股股东和上市公司的高管而言,它们实质上是“零成本”资金,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首选股权融资的原因之一。

4.资产收益率偏低,限制了内源融资

由于国家政策的倾向,我国的上市公司改制前大部分为国有企业。企业改制上市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相关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滞后,一系列相关因素造成了上市公司总体业绩相对偏低,盈利能力不稳定,中国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收益水平。而企业的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公司的盈余积累,所以较低甚至亏损

的业绩水平限制了我国的上市企业的内部融资比例。

三、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对策

1.通过制度创新来完善市场规则

要对公司上市和发行股票实行真正的核准制,让企业依靠自己的信用,根据自身实际的经营状况和资本市场状况决定是否上市、发行股票或增发股票和配股,也让企业独自承担风险。要使政府的监管政策有利于上市公司弱化股权融资偏好,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分红方式和分红比例,应该有相应的政策约束和引导,同时要明确公司管理层的责任,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并建立一系列对关联交易、再融资价格的限定、募集资金使用等相关制度。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应进一步培育法人投资主体,提高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使其发挥个人投资者既无积极性也无能力对上市公司实行主动的监控作用。要鼓励股权所有者多元化,并加大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促进股市投资的理性化,同时切实保障股东权益及股东对经营管理层的约束。要培育和完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市场,让经营者产生于市场又受制于市场,真正成为“经营决策的监督者”

3.逐步培育和完善债券市场,支持债权融资

随着我国股市的发展,投资者的投资意识将逐渐取代投机心理,投资者将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股利发放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上市公司的股票融资成本不断地增大。一些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可以适当地增加负债水平,积极有效地运用财务杠杆作用,使自身的资本结构趋于优化。为了推动债券市场发展,首先要完善债券市场发展的各类相关制度,大力推进债券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其次要大力发展资信评级等中介机构,为市场发展提供诚信基础;另外要致力于增加债券品种,鼓励债券创新,满足不同类型的投资需求。

4.政府本身的治理需要改进

上市公司融资制度和完善公司治理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推动的力度。在转型期的中国,政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的融资决策。公司是否上市,是否合法地进行信息披露,是否有合理完善的内控机制,在经济发展的许多时段都会出现。现在中国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诸多问题,包括股东大会问题,关联交易问题,投融资问题,投票机制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对现阶段中国的企业来说,改善政府治理不但是根本的问题,也是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杨兴全: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5.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渠道 第12篇

1、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最常见的方式。它是指我国银行根据国家相应的法规政策,按照一定的利率将资金贷放给资金需求者,并约定未来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一种经济行为。银行贷款有各种不同类型,按照偿还期限的不同,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按照偿还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活期和定期贷款;按贷款的担保条件不同,可以分为商品抵押、信用担保以及票据贴现贷款等类型。我国上市公司一般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银行贷款融资,但是由于银行越来越重视贷款风险,使得这种融资渠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公司债券

公司债券是指公司按照法定程序发行的,并且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一种有价证券。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债券持有人和发行人之间形成了一种需要还本付息的债权债务关系。而公司债券融资即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的期限一般较长,因此能够获得一定期限内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较慢,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市场化程度都处于相对较低的程度。因此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渠道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

3、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股东通过出让一部分企业所有权,引进新的企业股东,进行企业增资的一种融资方式。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企业将获得无需还本付息的资金。股权融资主要通过公开市场发售和私募发售两种方式。公开市场发售是通过股票市场向公众投资者发行企业股票来募集资金,而私募发售是指企业不通过公开市场,而是通过私下自行寻找投资人,并且吸引其增资入股的一种融资方式。我国股票市场活跃,上市公司对于股权融资方式有着强烈的偏好。

4、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公司通过自身经营活动所产生并积累的资金进行融资的一种方式。内源资金主要包括留存收益、折旧以及企业的资本金。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应该首选内部资金作为企业的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使企业更加具有自主性,并且它的成本较低而且抗风险能力强,因此它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上市公司应该重视内源融资方式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积极利用企业内部资源,重视资源的积累并且合理地控制成本。

二、上市公司融资渠道之间的比较

1、融资的风险不同

上市公司在选择上述融资渠道时随着选择融资方式的不同融资的风险也不同。通常股权融资由于面临国家政策的风险、市场不可预测风险等因素,风险比较大;对于债权融资则要面临市场风险、银行利率风险等等,风险也相对较大;相比这两种融资渠道因受资本市场变化的影响给企业带来较大风险而言,内源融资的资金来源相对稳定可靠,因此风险也较小。

2、对公司控制权的影响不同

在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中由于债权融资方式只是增加了公司的负债,债权人并不能参与到公司经营决策权当中来,实际只跟公司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的关系,不能影响公司的股份变动;同样对于内源融资方式也没有影响到公司的股份变动,因此,这两种融资方式不会影响到公司控制权的问题。而股权融资方式是向公司注入了新的股份,注入股份的新股东就有权力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从而影响到了原来股东的持有股份,影响了公司的控制权。

3、融资成本不同

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时会产生一定的融资成本,采用融资方式不同产生的融资成本也会有所不同。通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内源融资的比较,由于内源融资多采用公司的闲置资金,所以融资成本低;债权融资会给公司带来利息,但通常企业利息可以在税前抵扣,所以相对减少了企业的应交所得税,具有税盾作用;而相比较股权融资中所需支付的股息则是税后支付,所以相比股权融资的成本要高于债权融资的融资成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内源融资成本小于债权融资成本小于股权融资成本。

4、支付能力的约束不同

上市公司在融资时通常都会受到支付能力的约束,以上融资方式看,对于债权融资方式,公司要面临还本金和付利息的压力,并且还本付息时限明确,要求严格,因此,公司在选择债权融资时一定要采用谨慎原则。相比股权融资只需支付股息,支付中还有一定的弹性。另外,对于内源融资来说,由于所用资金为公司自有,所以没有支付能力的约束问题。

三、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渠道的选择策略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展,公司也面临各种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同时,也对公司提出了更高的选择要求。公司应从公司实际出发,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合公司自身的最优的融资方式。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活动时,应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假如公司处于稳定成熟发展期时,最好以债权融资方式为主。因为公司此时的现金流充裕,有能力承担还本付息的压力,同时还可以借用负债调整公司的财务杠杆,降低资本成本。假如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最好选择股权融资为主,其他融资为辅的方式。这时公司正需要大量的资金开拓市场,稳定市场地位。要求公司筹集到的资金一定要稳定,并能得到回报。因此,选择股权融资方式优先。

2、筹集资金数量

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活动时,首先要分析资金的需求量。一般筹集到的资金要与资金的需求量匹配。如果因为筹集资金短缺就会影响公司投资项目的发展,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并且很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反之,就会造成资金浪费。因此,上市公司进行融资活动前,一定要做好资金需求量的前期调研与分析,避免上述两种现象的发生,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3、筹资的速度

一般融资方式的时间长度不一样,公司在采用融资方式时应考虑到所需资金的时间。如果公司急需筹集到资金时,就应该最优先考虑到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这种方式办理手续相比债权发行及股权融资审批程序的繁杂来说要简单快捷,花费的时间短。如果公司对资金的需求不迫切,应充分做好几种融资方式的成本和风险考虑,最后结合公司的实际需要,选择最适合公司的融资方式。

4、其他方面

通过对以上综合考虑之外,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时还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资信等级及市场的情况等。当公司的资金信用等级高时,则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权来融资,因为信用高时,可以很快得到银行的支持,发行债权也快。而公司的信用不高时,应考虑股权融资的方式,来降低公司的负债率,以此提高公司的信用。当公司在融资阶段正好处于股票市场牛市时,公司就应优先考虑股权融资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因为这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反之,应考虑债权融资方式。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上司公司的融资渠道逐渐拓宽。那么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融资方式如何理性选择,是我国上市公司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筹集资金数量、筹资的速度、市场情况和企业的资信等级等各方面,综合评价各种融资方式。企业应该选择最适合的融资方式来降低融资成本、风险,提高企业融资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津鹏.刍议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与实务操作[J].财会月刊,2009;11

[2]陆先界.上市公司融资渠道:比较与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2004;1

[3]刘俊骅.我国企业现行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J].中国林业经济,2009;7

[4]隋玉明,王雪玲.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融资渠道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6

上一篇:新统计法下一篇:交通设施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