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前景范文

2024-09-02

成矿前景范文(精选9篇)

成矿前景 第1篇

乌泥坑是广东省仁化县古竹墟管辖下的一个村, 距国营745矿约20公里, 上世纪该区发现铀矿化, 由于山深林密、交通不便等原因, 工作程度较低, 仅一些概查及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涉及该区, 并未深入调查其铀成矿地质环境, 但该区具有良好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岩体条件、构造条件较好, 通过与邻近的百顺矿田进行对比分析, 该区有较好的铀成矿潜力。

1区域地质背景

乌泥坑地区地处著名的铀资源基地-的诸广岩体南部,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闽赣后加里东隆起西南边缘与湘、桂、粤北海西~印支拗陷的接触部位, 处在九峰~大余东西向隆起、万洋~诸广南北向隆起和北东向万长山隆起的复合部位 (见图1) 。区域内岩体外带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中新生界白垩~第三系, 其次是上古生界泥盆系和新生界第四系;该区域岩浆活动频繁, 区域内大面积出露的侵入岩为印支期花岗岩 (γ51) , 其次是燕山早期花岗岩 (γ52) ;区域内岩体中断裂构造非常发育, 有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西向、近南北西, 北东向的南雄、牛澜、成公坳断裂是主要的控矿和含矿构造, 乌泥坑位于牛澜断裂西南端。北北东向的烟筒岭断裂是区内重要布矿构造。近南北向断裂多为硅化带, 是重要的控矿和含矿构造。北东东向断裂多为铀成矿的导矿、控矿构造。

1-隆起区;2-坳陷区;3-花岗岩体;4-隆起带编号 ( (1) 九峰—内良隆起; (2) 万洋—诸广隆起; (3) 万长山隆起) ;5-铀矿床;6-乌泥坑地区位置

除断裂构造外, 区域内发育一种特殊形式的构造组合-断陷带, 主要有南雄断陷带、百顺断陷带、长江断陷带, 分别受南雄、牛澜、胡坑断裂控制。这些断陷带控制区域内全部铀矿床和大部分铀矿点的产出 (见图2) , 乌泥坑地区处于百顺断陷带南西段。

区域内大面积出露的侵入岩为印支期第一阶段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γ51-1) 、第二阶段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ηγ51-2) 、第三阶段中粒或细中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 (γ51-3) , 其次是燕山早期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γ52-1) 、中细粒斑状二云母 (黑云母) 花岗岩 (γ52-2) 、细粒 (含斑) 黑云母花岗岩 (γ52-3) 。区域上铀矿化多分布在多期次、多方向侵入体迭置交错产出形成的岩浆活动中心和印支期第二阶段黑云母二长花。

1.白垩-第三系红盆 2.花岗岩 3.断裂构造 4.断陷带 5.铀矿床6.城镇 7.工作区位置

岗岩 (ηγ51-2) 的边缘, 以及三期二云母花岗岩 (γ51-3、γ52-2、γ53) 的内外接触带。

乌泥坑地区正是处在诸广岩体南部铀矿产出的有利环境中, 其所处的良好区域地质条件是铀成矿的前提。

2岩体条件

区内出露的岩浆岩有海西期第三阶段细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ηγ43) 、印支期第三阶段中粗、中细粒少斑黑云母花岗岩 (γ51-3) 、燕山早期第一阶段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γ52-1) 和燕山晚期细粒白云母花岗岩 (γ53) , 多期岩浆岩彼此迭置交错形成岩浆活动中心, 并与航空伽玛能谱测量推测的铀活化区重叠, 充分说明工作区具备区域铀成矿的主要地质条件。根据百顺矿田资料, γ51-3岩体是供铀能力很大的富铀岩体, 系铀成矿的重要铀源体。γ51-3岩体的面状白云母化, 是富铀岩体转化为铀源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乌泥坑地区正处于一个近南北向的γ51-3岩基中, 且面状白云母化强烈。另百顺矿田的361、235铀矿床及436号铀矿点均分布在γ51-3、ηγ51-2岩体的内外接触带, 而乌泥坑地区处于γ51-3岩体与ηγ43岩体接触带, 岩体条件对成矿较有利。

3断裂构造条件

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北东向硅化断裂为牛澜硅化断裂, 属深大断裂, 规模大, 控制了百顺断陷带的生成发展和百顺铀矿田的产出。北北东向断裂为百顺断裂, 与牛澜断裂组成“入”字型。百顺矿田中, 与牛澜断裂成“入”字型的断裂往往是布矿构造。

由此可认为, 百顺断裂亦有可能成为布矿构造。近东西向断裂为白石垇断裂。三者组成一个三角楔形, 与百顺矿田构造格局及其相似 (图3) 。另百顺矿田中北东向烟筒岭断裂与暖水塘~蕉坪东西向构造带交汇的结点, 控制了富大361矿床的产出。由此推断, 北北东向百顺断裂与白石垇断裂的结点部位也有可能形成类似361的矿床。

4结语

通过分析对比, 乌泥坑地区的成矿赋存的地质环境、内外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等与百顺矿田的成矿模式较为相似, 具有较好的成矿前景, 有希望寻找与百顺矿田类似的矿床。

摘要:乌泥坑地区具有良好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岩体条件与地质构造条件, 通过与百顺矿田的成矿地质环境、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综合分析对比, 认为该地区铀成矿前景较好。

关键词:百顺矿田,乌泥坑

参考文献

成矿前景 第2篇

文章从区域成矿背景、地层、构造等几方面探讨了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指出NW向同沉积断裂对矿床的空间分布、产状等起主要控制作用,其次一级NW向断裂则是矿床的主要赋存构造,矿床的形成受地层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通过化探次生晕异常评价,圈定出北香-下大莫和莫四-南华两个呈NW-SE走向的综合矿化异常带.认为北香-下大莫异常带的走向延伸部位以及莫四-南华异常带的深部应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作 者:黄世枝 秦来勇 曾志平徐庆鸿 HUANG Shi-zhi QIN Lai-yong ZENG Zhi-ping XU Qing-hong 作者单位:黄世枝,HUANG Shi-zhi(广西河池市国土资源局金城江区分局,广西,河池,547200)

秦来勇,曾志平,徐庆鸿,QIN Lai-yong,ZENG Zhi-ping,XU Qing-hong(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4)

成矿前景 第3篇

【关键词】地质环境;成矿特征;有色金属;找矿前景

有色金属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勘探开采中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切实提高矿产的开产率,从根本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现阶段,寻找新矿床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出露地表和地球浅部易识别的矿床有限,且勘查地球深部矿床又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次,缺乏先进的成矿模式理论、成矿预测理论以及有效的找矿方法进行指导。

成矿模式反映了对矿床规律的认识,是对同一类矿床的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以及其它基本特征的简单概述。而成矿预测则是以成矿模式为前提,对矿床进行定量评价的过程。它通过综合考虑成矿地质环境、成矿条件、成矿理论、找矿标志以及控矿因素对潜在矿床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推测出新的矿产途径。因此,在实际找矿工作中,我们可以将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地球物理理论作为基础来建立相应的成矿模式指导,从根本上缓解找矿工作的盲目性,切实提高找矿效率。实践证明,对成矿模式的研究和预测不仅可以使成矿理论、矿床成因以及矿床分类规律的研究更具有系统化和理论化,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地球深部隐秘矿产资源的寻找工作。由于各地区的地质情况不同,笔者在这里主要以某地区的有色金属矿为例,结合其他地区的找矿经验和地质环境特点,对该地区的成矿特征和矿区分布情况进行了探讨。

一、有色金属的概念

广义上的有色金属涉及的范围较广泛,它不仅包括金、银、铂族等贵金属矿产,稀土金属矿产、稀有金属矿产以及分散金属矿产等金属矿产,还包括铝、镁等轻金属矿产,铜、铅、锌、镍、钴、钨、锡、铋、钼、锑、汞等重金属矿产,可以说只要除去黑色金属矿产,其他的矿产资源都属于有色金属。

二、成矿模式的简单介绍

成矿模式是在四维空间内对形成矿床的成矿作用的高度概括,最终用不同的深度、不同的形式以及不同的内容来表达,并随矿床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是三种常见的成矿模式,是在前人对成矿模式的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又相互区别。首先,就区域成矿模式而言,它反映了一定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是对特定地质单元内各种固体矿产的特征、成矿规律的总结;矿场模式不仅是成矿规律的表达形式,也是描述矿床形成过程的模式;而找矿模式则反映出矿产的基本特征以及矿产的基本组成要素。在实际工作中,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为矿床勘查提供了地质理论基础,找矿模型则可以对矿产勘查工作进行指导,只有三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找矿工作。

三、有色金属成矿地质环境状况分析

某地区的北部处于中生代以来欧亚大陆板块东南沿海前陆推覆冲断带,具有与扬子、华夏古板块结合带复合叠加的地位,因为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具有优越性和特殊性,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约成矿的环境。

(一)壳幔构造特征

中生代以来,有色金属成矿的主要地质构造为壳幔构造,通过对重、磁、人工地震剖面以及大地电磁测探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了解到该地区地壳、地幔具有以下的特点:

(1)壳内有多层拆离带存在;(2)具有壳薄、上地幔厚的特征,以波阳一带的重力场最高(+15 mgl),在华南陆内属于地壳最薄的地区;(3)其东北部断裂对莫霍面有显著错断;(4)西北部为重力低异常区,在北北东向与北东东向交织出现重力高异常轴;(5)在总体上,地壳和上地幔厚度呈现从西向东逐渐减薄的趋势,中部为轴向北北东为幔隆区。以上特征的存在与中生代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密不可分。

(二)部分地区中生代以前的古构造格局

在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后发现,华夏和扬子是部分地区中生代以前的古构造格局。不仅在安徽歙县伏川发现了蛇绿岩,而且在德兴、余江,在湖南浏阳和浙江龙游等地,都已经发现了蛇绿构造混杂或蛇绿岩残片。

(三)中生新代地质构造特征

在中生新代,具有强烈的深大断裂带活动、广泛发育的两大推覆构造系统、显著的大规模走滑剪切、伸展,所以造成了很多扭曲地带和很大的断裂层。尤其是现在形成的北东- 北北东方向,并和东西、北西向三大复合地形就是由于经常发生断裂造山以及板块断裂运动造成的。

四、有色金属的成矿特征

以某地区北部有色金属的成矿特征为例,其矿床在成矿时间、矿床分布以及矿床形成等方面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多期成矿、燕山期最强”是对有色金属矿床成矿时间的最好写照;有色金属矿床在分布上,多呈现出“块”“带”的成矿分区块体边缘深断裂带聚矿,沿前陆推覆冲断带“向洋”分带;有色金属矿床在形成方面,呈现出“多次成矿叠加、多类型聚合”的特点,走滑扭动与推滑覆构造复合控岩控矿,在造浆和就位成矿成矿上均以多层次的方式进行,并且就大型矿集区域而言,其在控矿因素和分布环境上呈现耦合关系。

中新元古代成矿期、海西期成矿期、印支期成矿期以及燕山大规模成矿期是几个主要的成矿时期,均均呈现不同的特点。就中新元古代成矿期而言,它存在一定量的古火山岩,不仅以中元古代晚期和青白口纪火山沟弧型岩相互结合的形式存在,而且还和铜矿、金矿关系紧密;海西期成矿期,存在一部分有色金属局部矿化的现象,甚至已经形成的矿层具有工业意义;印支期成矿期的典型成矿特征是变质热液成矿,它包括岩浆热液有关的金矿、锡矿以及变质热液成矿,主要是受重力作用而形成的;燕山成矿期,成矿时间大约在180~100Ma 之间,受侏罗纪晚期和白垩早期的数次火山运动和岩浆侵位的影响形成了大规模的有色金属矿床。

五、有色金属的找矿前景

该地区北部之所以成矿效果显著,主要是由于其火山岩活动频繁,在加上中生代和新生代的造山运动,加快了构造岩浆叠加的频率。深入探究金、铜等有色金属的形成条件,发现其主要得益于岩浆的频繁活动,为这些有色金属的形成提供了矿质和热源水源的保证。那么以此类推,可以大致预测出控制矿带内有色金属矿产的分布以及矿化类型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斑岩及夕卡岩型铜金矿以及海相喷流沉积层控型铜矿,这些矿产资源均呈现出形势较好的开发前景。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缓解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必须要加速对外围地质和大型矿产地深部的勘查。

参考文献:

[1]刘红. 论有色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5:141.

[2]汤林月. 有色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 科技与创新,2015,06:92.

成矿前景 第4篇

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1.1 区域构造、地层、岩浆岩及矿产特征

矿区位于福建省闽西南拗陷带的北东部, 政和—大埔北北东向断裂带中段、太华—长塔复式背斜的西翼。构造单元为闽西南拗陷带次级构造大田—龙岩拗陷之次一级太华—长塔复式背斜[1];成矿单元属永安—梅州—惠阳 (拗陷) 铁铅锌铜金银锡成矿亚带 (Ⅲ-82) 大田铁铜铅锌煤矿集区[2]。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上泥盆统桃子坑组 (D3tz) ;下石炭统林地组 (C1l) 、上石炭统经畲组 (C2j) ;下二叠统栖霞组 (P1q) 、文笔山组 (P1w) 、童子岩组 (P1t) 、上二叠统翠屏山组 (P2cp) 、长兴组 (P2c) ;下三叠统溪口组 (T1x) ;下侏罗统梨山组 (J1l) 、上侏罗统长林组 (J3c) 、下白垩统石帽山群 (K1sh) 和第四系 (Q) 。

从区域上看岩浆岩较发育, 岩浆活动强烈, 燕山早、晚期侵入岩大面积出露 (图1) , 对区域成矿较为有利。

目前已发现的区域矿产主要有煤、石灰岩、铝土矿等沉积型矿床, 以及热液型钨钼矿和沉积-热液改造型 (或接触交代型) 铁、铜、铅、锌等多金属矿。

1.2 矿区地质特征

1.2.1 矿区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石炭统林地组 (C1l) ;上石炭统经畲组-下二叠统栖霞组 (C2j-P1q) 、文笔山组 (P1w) 、下侏罗统梨山组 (J1l) 和下白垩统石帽山群 (K1sh) 。地表出露的地层大部分为石帽山群 (K1sh) 。其中林地组 (C1l) 和经畲组-栖霞组 (C2j-P1q) [3]地层与成矿关系密切。

林地组 (C1l) 主要出露于矿区东南部, 出露面积小, 地层厚度不详。在本区该地层铁元素丰度高, 为褐铁矿体的矿源层。上石炭统经畲组-下二叠统栖霞组 (C2j-P1q) 矿区南部零星出露, 浅海相沉积, 出露面积小, 仅0.06km2。保留地层厚度约100m。该层灰岩受岩浆岩侵入影响, 岩石局部蚀变强烈, 呈大理岩化。与上覆林地组 (C1l) 呈断层接触。

1.矿区范围;2.下白垩统石帽山群;3.下侏罗统梨山组;4.下三叠统溪口组;5.上二叠统罗坑组;6.上二叠统翠屏山组;7.下二叠统童子岩组;8.下二叠统文笔山组;9.下二叠统栖霞组-上石炭统经畲组;10.上石炭统经畲组;11.下石炭统林地组;12.燕山早期正长花岗岩;13.燕山晚期花岗斑岩;14.花岗斑岩脉;15.燕山早期花岗闪长岩;16.地质界线;17.断层;18.A-A’剖面线;19.铁矿 (化) 体

1.2.2 矿区构造

区内上部石帽山群地层总体为轴向北东的向斜构造, 下伏地层为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

区内断层不发育, 地表可见断层有两条, 分别为F0、F1 (图2) 。

F0:为正断层, 在区域上通常表现为滑脱断层, 普遍发育于林地组与上伏栖霞、经畲组地层之间。区内出露于矿区南东部, 出露长度约320m, 往北隐伏于下白垩统石帽山群地层下, 上盘为经畲组-栖霞组地层, 下盘为林地组地层, 断层走向为北北东, 倾向北西西, 倾角约55°。为本区主要控矿构造。

F1:断层性质不清, 出露于矿区的南东部, 发育于栖霞组与文笔山组地层之间, 走向与倾向与F0断层基本相似, 倾角50~55°, 上盘地层为文笔山组, 下盘为经畲组-栖霞组地层, 地表出露长度约300m, 区内大部分为隐伏 (图2) 。

1.矿区范围;2.下白垩统石帽山群;3.下二叠统童子岩组;4.下二叠统文笔山组;5.下二叠统栖霞组-上石炭统经畲组;6.下石炭统林地组;7.燕山早期花岗闪长岩;8推测断层及编号;9.侵入界线;10.不整合地质界线;11.铁矿 (化) 体

1.2.3 矿区岩浆岩及围岩蚀变特征

区内岩浆岩较发育, 矿区东南角及外围出露有较大面积的灰白色中细粒花岗闪长岩或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与接触交代型铁多金属矿关系较为密切。

受侵入岩体及构造影响, 矿区内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硅化、绿泥石化及与热变质作用有关的大理岩化等。其中矽卡岩化和硅化与褐铁矿等矿产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矽卡岩化发育于F0断层破碎带中, 地表出露于矿区南东部的林地组地层之上, 长度约320m, 蚀变带宽度十至数十米不等。岩性主要为透辉石或石榴子石矽卡岩, 与铁矿关系最为密切, 褐、磁铁矿 (化) 体均赋存于其中;硅化由矽卡岩受热液进一步交代形成, 与成矿关系密切。林地组的石英砾岩、砂砾岩因热液交代则变质为变质石英砾岩、变质砂砾岩、石英岩等。

2 矿体特征

矿区南部槐甫村北侧有部份矿体出露, 区内矿体在地表呈断续出露, 推测出露长度大于300m, 宽度约15m, 真厚近9m, 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 受F0断层控制, 北东走向, 倾向北西, 倾角较陡, 约55°。矿体顶板为下二叠统栖霞-上石炭统经畲组灰岩、底板为林地组的石英砂砾岩。矿体在地表常风化为褐铁矿, 呈蜂窝状、土状, 表现为金属硫化物风化成“铁帽”特征。

矿石成分主要有用金属矿物褐铁矿、少量磁铁矿及软锰矿。矿石化学成分主要为铁及少量锰。根据矿石的矿物成分, 本区矿石自然类型为褐铁矿和磁铁矿矿石。据矿石分析仪野外现场测试, 矿石品位较高, 含铁大都在20%~30%, 最高可达45%以上。

3 找矿前景分析

3.1 已有矿体出露

矿区南部槐甫村北侧有部份矿体出露, 根据矿体产状, 有往北东延伸的趋势, 因为矿区中、北部虽然为大面积下白垩统石帽山群 (K1sh) 地层覆盖, 但下伏地层于矿区外围北部、北东部又有大面积出露 (图1) , 所以推测石帽山群地层在矿区与下伏地层应为超覆不整合接触, 推测矿体往北隐伏于石帽山群 (K1sh) 地层之下 (图2) 。

3.2 区域成矿条件优越

本区地处福建省龙岩马坑-大田汤泉地区铁矿整装勘查区内, 并位于政和~大埔深断裂带的西侧, 闽西南拗陷带的大田~龙岩拗陷中部广平—龙岩复式向斜的西翼, 大田-龙岩拗陷在海西期具有地槽--地台过渡性质, 地壳活动性比西部强, 有利于铁矿的形成, 在构造交汇部位往往形成铁矿的集中区, 具有良好的成矿构造环境及地质条件, 如龙岩马坑集中区、漳平洛阳-安溪潘田集中区、大田汤泉集中区等, 是我省最重要的铁矿成矿地段, 集中了全省95%以上的铁矿储量[4]。

前述矿区成矿单元属永安—梅州—惠阳 (拗陷) 铁铅锌铜金银锡成矿亚带 (Ⅲ-82) 大田铁铜铅锌煤矿集区。晚古生代海相沉积、海西-印支期构造作用及燕山期岩浆侵入构成本区主要的地质特征, 其中早二叠世栖霞组-晚石炭世经畲组为矿区主要含铁多金属矿层位;推覆、滑脱构造较发育, 尤以印支期滑脱构造最为显著, 主矿体产状与滑脱断层基本一致, 说明经过同沉积构造变动, 矿体的成矿空间与构造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中酸性的汤泉岩体与太华岩体在矿区东部交汇, 对栖霞组、经畲组等含矿层位中的铁质重熔、萃取、迁移和富集, 起到成矿的热液叠加改造作用。

3.3 具备成矿的几个重要因素

矿区具备成矿的围岩条件:矿体主要赋存于F0断裂破碎带及其两侧的岩石中。矿化围岩为下石炭统林地组变质石英砂岩、下二叠统栖霞组-上石炭梳经畲组碳酸盐岩, 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该地层由于矿区南东部大面积分布的燕山早期花岗闪长岩 (γδ52 (3) a) 影响, 围岩蚀变较强, 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石榴子石化、阳起石化、绿帘石化及碳酸盐化。

具备较好的构造条件:本区处于政和--大埔断裂带附近, 区内次级断裂、褶皱构造较发育, 其中发育于石炭系林地组 (C1l) 与二叠系栖霞组-石炭系经畲组 (C2j-P1q) 间的F0断层为破碎带宽度为后期含矿热液提供了运移通道, 为矿区内的铁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构造条件。

具备丰富的矿源物质:岩浆岩作用为原岩带来了富含铁矿物的热液, 是成矿的必要条件。本区南、东部大面积分布燕山早期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体, 根据1974年福建省区调队提交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该岩体富含铁矿物, 为矿区带来了丰富的矿源物质。

3.4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高

自60年代以来, 先后开展过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积累了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料。1959~1963年, 福建省区测队在本区进行1∶20万永安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著有《福建省永安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2-1974年福建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在本工作区进行1/20万区域地质填图, 并提交地质调查报告;1984~1985年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在永安市青水~槐南一带二叠系底层开展找煤工作, 进行了1∶50000地质填图工作, 并在调查区施工了7个钻孔, 发现F0断层破碎带为区内主要控矿构造[5];1985~1987年福建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在本工作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填图, 初步理清了区域地质构造发育特征。

3.5 成矿理论依据

根据成矿地球化学障理论:碳酸盐类岩石和碎屑岩类岩石接触界面, 既通常所说的硅钙面, 其接触面岩石化学成份为Ca CO3和硅铝酸盐。缓倾斜地层“硅钙”岩性界面是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的重要成矿结构面, 是一个典型的物理、化学性质不连续面[6]。矿体经常受围岩地层缓倾斜背形褶曲、层间破碎带、不整合面、硅钙地层岩性界面控制。勘查区内下二叠统栖霞组-上石炭经畲组与下伏下石炭统林地组地层的接触面就是上述所谓的硅钙面。根据矿石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初步分析认为勘查区铁矿为沉积-热液 (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 改造型矿床, 与前述“‘硅钙’岩性界面是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的重要成矿结构面”理论基本一致。

3.6 邻近矿区成矿条件对比

矿区北部有永安市胡芦山铁多金属矿开采区和老鹰山铁矿勘查区, 南部有永安甫弼矿区煤矿预查区和大田德山铁矿勘查区 (图1) 。

据调查, 北部老鹰山矿区和南部甫弼矿区在实施勘查工程时, 通过地表填图、磁法测量、钻探等地质工作, 均发现赋存在栖霞组-经畲组地层与石炭系林地组地层F0断层面附近的铁矿体;北部胡芦山开采区主采矿体也位于石炭系林地组地层上部。

南部与本矿区相邻的大田德山铁矿勘查区, 已初步圈定了2个铁多金属矿体、2个低品位铁锰矿体和2个铅矿体[7], 其中Ⅰ号铁多金属矿体为区内主矿体, 通过本次现场调查, 其槽探揭露及地表矿体露头点控制的铁矿体与本矿区出露矿体特征相似, 成因条件相似, 推测本矿区矿体应为德山矿区的北东延伸部份, 因此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3.7 超覆体下成功的找矿经验

矿区铁矿仅小部份出露于矿区南部, 大部份往北隐伏于下白垩统石帽山群 (K1sh) 紫红色凝灰质砂砾岩、砂岩下, 因此在本区开展找矿工作主要是隐伏区下找矿。据野外调查, 石帽山群地层与下伏含矿地层为超覆不整合关系, 其厚度虽然较大, 但在推测矿体分布区河流两侧, 因长期风化剥蚀, 沟谷地带保留厚度相对较小, 通常在100~200m范围, 随着福建省“三下”找矿理论的日益成熟, 借助隐伏、半隐伏区丰富的成功找矿经验, 在本区超覆体下找到铁矿的可能性很大。

4 结语

德山北矿区构造发育, 具备“成矿地球化学障”理论所述的“硅钙面”成矿地层, 矿区南东及外围出露大面积的富含铁矿物的燕山早期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体, 为铁矿的形成提供矿源物质。因此, 矿区具备较好的成矿构造、地层条件, 且区内已有部份矿体出露, 说明矿区找矿前景乐观。矿区及周边以往曾开展过较多的地质工作, 对区内找矿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矿区位于龙岩马坑-大田汤泉地区铁矿整装勘查区内, 在该区内开展铁矿勘查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

摘要:通过对矿区野外调查, 收集并分析前人地质工作成果、邻近矿区地质资料, 根据矿区所处区域构造位置、成矿单元、出露矿体情况, 进一步分析研究与矿区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等特征, 借鉴超覆体下找矿的成功经验, 通过投入一定的勘查工程, 有望在德山北矿区发现一处可观的铁矿资源量。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区域成矿,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黄泉祯, 庄建民, 等.福建省地质图 (1:500000) 说明书[M].地矿部福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福建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998:P528

[2]华东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Ⅳ级成矿单元划分[R].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2009.09:P13

[3]张达, 吴淦国, 狄永军, 等.成矿年代学与其意义[J].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2011:P1

[4]福建龙岩马坑-大田汤泉地区铁矿整装勘查区矿业权设置方案[Z].福建省国土资源厅, 2011.11:P17

[5]曾昭金, 等.福建省永安市青水——槐南一带二叠纪煤系深部验证地质报告[R].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1986.12.1:

[6]矿床预测方法[M].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3:P9

青海省祁漫塔格地区铀成矿前景探讨 第5篇

祁漫塔格地区位于青海省祁漫塔格—都兰加里东—华力西期铁、钴、铜、铅锌、锡 (锑铋) 成矿带, 是青海省内重要的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 被国家列为十大新的资源接替基地。随着国家“十二五”期间对铀矿勘查力度的加大, 同时为实现2020年我国核电达到8600万千瓦的宏伟目标, 必定要做好铀矿资源的持续性供应保障。本文拟从地质条件、含矿性分析、找矿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以期对祁漫塔格地区的铀成矿前景做出整体评价。

1 区域地质概况

祁漫塔格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西域板块之祁漫塔格-都兰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缝合带。南部边界为野马泉-都兰断裂 (东昆仑北断裂) , 西段北界断层为格尔木隐伏断裂。区内地层以寒武-奥陶系和上奥陶统海相碎屑岩、火山岩、碳酸盐层系为主, 上覆上泥盆统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火山-沉积岩系及上三叠统陆相火山沉积岩系。

区内构造发育, 四周被断裂包围, 内部以北西—北西西向为主的断裂构造也很发育。

区内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强烈, 主要有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 且以华力西-印支期为主。各期侵入岩多呈岩基产出, 侵位于滩间山群及金水口 (岩) 群中, 北西向展布, 受断裂控制明显。火山活动类型有海相和陆相。晚三叠世陆相火山岩与铀成矿关系密切, 以流纹岩、流纹质角砾岩为主, 沿昆北带分段集中分布。区内金属矿产比较丰富, 是青海省内重要的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 已知的金属矿产有铁、钼、铅、锌、锡、钨、铋、金、银、钴等, 已发现铀矿 (化) 点3个, 矿化信息点4个, 铀化探异常多处。

2 区域铀矿化特征

2.1 铀矿化分布情况

本区铀矿化分布十分广泛。尽管过去因地形和交通条件等限制, 有的地段至今尚未开展过铀矿普查, 深部揭露工作开展得也很少。但到目前为止, 仍然在该区发现了大量的伽马异常点、较多的铀矿 (化) 点。通过对前人资料的研究和近几年开展的铀矿找矿工作, 发现区内60%的矿化集中分布于乌兰乌珠尔一带, 且与乌兰乌珠尔岩体关系密切。对其产出层位和岩性进行统计, 发现铀矿 (化) 点均产于岩体外接触带, 中深变质岩系和华力西期岩体的接触部位, 且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

2.2 铀矿化特征

本区铀矿 (化) 点主要为花岗岩型, 具有深入找矿的较大前景。现将主要铀矿 (化) 点的特征简述于下:

2.2.1 乌兰乌珠尔44号矿化点

(1) 成矿地质环境:该矿点位于祁漫塔格地区乌兰乌珠尔一带。出露地层为上泥盆统紫红色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系。侵入岩为华力西期二长花岗岩, 即乌兰乌珠尔岩体。该岩体岩浆分异较好, 相变明显。中心相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 过渡相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边缘相为混染花岗岩, 矿点产于岩体边缘接触带上。区内断裂构造发育, 主断裂为北西西向, 次级断裂裂隙发育。矿化赋存于近南北向与近东西向两组断裂破碎屑带内, 受断裂构造控制。 (2) 矿化特征:矿化带呈不规则状、串珠状, 近南北向展布, 断续长达10km。经槽探控制圈定出矿体2个, 长20-30m, 厚0.8-2.5m, 品位0.037-0.129%。矿石结构:有花岗结构、鳞片状变晶结构和变余砂状结构。矿石构造:块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矿石类型:有含铀花岗岩、片麻岩、变质岩、片岩矿石等。矿物组合:铀矿物有硅钙 (钾) 铀矿、铀云母类;金属矿物有赤铁矿、褐铁矿、锐钛矿;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锆石、褐帘石。蚀变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赤铁矿化。 (3) 成矿机理及成因类型:含成矿物质的岩浆期后热液沿断裂上升并吸取围岩中的铀元素, 在适当的条件下, 首先形成原生矿化, 其后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渗出下形成表生叠加型铀矿体 (化) 。 (4) 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矿体 (化) 的产出与中酸性岩浆及其岩石有直接的关系。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的次级断裂的控制, 主断裂构造是含矿溶液上升的通道, 次级断裂裂隙是矿化富集成矿的场所。岩浆分异较好的富铀花岗岩体接触带内具赤铁矿化等多种蚀变的破碎带, 是找矿的重要标志。

2.2.2 黑山铀矿点

(1) 成矿地质环境:该矿点位于祁漫塔格地区黑山支沟下游的南北两端。出露地层为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片岩、片麻岩, 局部可见大理岩, 多呈残留体分布于华力西期岩黑云母花岗岩体中。侵入岩主要为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岩性主要有灰白色 (肉红色) 中细粒—粗粒斑状花岗岩、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均为华力西期岩体, 岩体分异具粒度相变特征, 分中心相、过渡相和边缘相, 各相带间呈渐变关系。北西西向、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要构造。北东向断裂构造规模较小, 但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是主要含矿构造。 (2) 矿化特征:矿化带呈不规则状、串珠状, 近南北向展布, 断续长达2.5km。经工程揭露控制, 圈定出矿体6条, 长112-167m, 厚1.65-2.58m, 品位0.05-0.107%。矿石结构:他形粒状结果。矿石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矿石类型:铀石、钙铀云母。矿物组合:金属矿物有褐铁矿、黄铁矿 (少量) 、钙铀云母等;非金属矿物有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白云母等。蚀变类型:钾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及硅化等。 (3) 成矿机理及成因类型:中酸性侵入岩提供铀源, 断裂构造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储矿空间, 含矿热液沿断裂破碎带上升, 在碱交代还原体的作用下, 在适宜部位富集成矿。成因类型为多成因硅化破碎蚀变岩型。 (4) 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矿体 (化) 的产出与中酸性岩浆有密切的关系。受北西向次级断裂构造的控制, 主断裂构造是含矿溶液上升的通道, 次级断裂裂隙是矿化富集成矿的场所。岩浆分异较好的富铀花岗岩体接触带内具钾化、褐铁矿化等多种蚀变的破碎带, 是找矿的重要标志。

3 区域铀成矿条件分析

根据对祁漫塔格地区许多花岗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分析对比, 本区具有如下有利于铀成矿的条件:

3.1 有利于铀成矿的大地构造环境

祁漫塔格地区位于祁漫塔格—都兰早古生代弧后盆地, 南 (昆北断裂) 、北 (茫崖镇—诺木洪断裂) 被两大断裂夹持, 经历了加里东期伸展沉降—裂陷—闭合和晚华力西—印支期陆缘—陆内复合造山过程, 地质构造复杂。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含铀丰度值达5.3×10-6, 两条深大断裂的多次活动, 特别是早一中三叠世东昆仑的昆南板片沿昆南缝合带向北造山俯冲, 晚三叠世沿昆南和昆中断裂均发生了陆内俯冲过程, 造成祁漫塔格一带的构造动力学体制整体处于伸展环境, 使深部铀上升成矿。同时对本区构造的形成和物质的再分配起着重大影响, 使该区不但产生了大规模的富铀中酸性火山岩浆喷发, 同时还产生了一系列有利于铀成矿的各类构造。

3.2 区域铀源丰富

铀源是铀成矿的先决条件。区内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规模大、分布广, 伽马背景值高。岩体经伽马能谱测量发现铀含量一般为40—218.1×10-6, 最高值达到了860.1×10-6 (e U) , 远高于一般克拉克值 (0.5—4×10-6) , 富U、Th/U比值小, 说明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是本区铀矿成矿的铀源之一。

岩石以斑状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为主, 次为黑云母斑状花岗岩, 从化学成份来看, Si O2>66%, Al2O3>>Ca O+K2O+Na2O, 碱质总量 (Na2O+K2O) 高 (7.07) , Na2O/K2O比值趋于1, 岩性由钙碱性过度至碱性, 具有富硅、富碱、铝过饱和特征, 碱度高, 铀成矿条件有利。

3.3 有利的成矿围岩和热液蚀变

祁漫塔格地区大面积分布中生代火山岩。从基性至酸性和碱性都有产出, 其中尤以中酸性火山岩分布最广, 厚度最大, 多呈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次火山岩产出。这些岩石具坚硬性脆的特点, 经构造作用, 易产生规模不等的断裂和裂隙。此外这些火山岩层又常常是溶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火山碎屑岩等相间产出, 因岩石机械物理性质的差异, 经构造作用产生层间破碎带。加之火山喷发常以时断时续的方式进行, 两次火山喷发的岩层之间易产生喷发间歇面, 而且灼热的火山岩浆在冷凝收缩时产生许多原生节理、裂隙。在火山岩层中产生的各种原生和后生的各种断裂、裂隙等, 是矿液运移的良好通道和储矿的空间。

祁漫塔格地区的火山岩分布区沿断裂构造, 广泛发育着钠长石化和水云母化、绿泥石化, 硅化等区域性热液蚀变。在许多铀矿、矿带上又常发育着赤铁矿化、水云母化、碳酸盐化等。据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对华东火山岩铀成矿区的围岩蚀变的研究, 成矿前热液蚀变常有碱性和酸性之分。在铀成矿前阶段的围岩蚀变有以钠长石化为代表的碱性蚀变, 又有以水云母化、迪开石化和硅化为代表的酸性蚀变。碱性和酸性蚀变间有明显的差异性, 但它们都能致使岩石疏松, 有效孔隙度增加, 同时在蚀变过程中使岩石中的固态铀活化进入热液中。由于蚀变的不断进行和热液的迁移, 使热液的碱性和酸性逐渐减弱, 导致两个系列的蚀变逐渐趋于一致, 两个系列的热液都吸取了围岩中的K+、Ca2+、Mg2+、Fe2+等阳离子, 加之物化条件的改变, 铀开始沉淀, 热液中阳离子与阴离子F-、S2-、SO42-、PO42-、CO32-等结合, 产生赤铁矿化、水云母化、绿泥石化、萤石化、碳酸盐化等, 同时有金属硫化物, 如黄铁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与铀伴生。根据本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特征、区域和矿点的围岩蚀变情况, 与华东地区火山岩型铀矿基本相似, 这表明本区的火山岩及其热液蚀变对铀成矿是有利的, 区内找矿前景较好。

参考文献

[1]青海省茫崖行委黑山南坡地区铀矿普查报告[R].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 2009.

[2]余达淦, 吴仁贵, 陈培荣.铀资源地质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4.

成矿前景 第6篇

丁头山铅锌矿床的开采历史较长,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20世纪50—90年代进行过多次地质普查、地质找矿工作,除丁头山矿段发现一中型铅锌矿床外,尚未取得大的突破。近年来,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三地质大队以新思路再次进行普查找矿工作,获得了重大进展。结合近年来区内开展的地质找矿成果,对矿区及外围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丁头山铅锌矿床为以受断裂构造控矿为主的铅锌矿床,该矿区及外围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1 地质背景

贵州西部构造纲要如图1所示,丁头山铅锌矿区地质构造如图2所示。

丁头山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被动边缘褶冲带六盘水叠加褶皱带,NW向的水城-紫云断裂带,NE向的罗平-朗岱断裂带的夹持地段[1,2,3,4,5,6]。该区构造环境为中晚元古代褶皱基底上形成的石炭纪-二叠纪裂谷,矿区出露石炭系打层坝组(C1dw)、南丹组(CPn)炭质泥岩、含燧石结核及条带的灰岩,以及二叠系龙吟组(P1y)、包磨山组(P1b)泥岩、砂岩、泥灰岩。矿区位于丁头山穹隆构造近核部,丁头山短轴背斜及其两翼的次级断裂等构造控制了铅锌矿的分布,区内北东、北西向两组构造为重要的导矿构造,而近南北向、北西的次级构造为区内重要的控矿构造。矿体多呈扁豆体、透镜体、脉状,产于次级断裂和层间挤压、滑脱带等重要构造部位[7,8]。

2 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新进展

2.1 矿床地质特征

丁头山铅锌矿床受丁头山背斜及次级褶皱和断裂控制,断裂构造具层间断裂特征,对铅锌矿化富集关系密切。矿体主要赋存于石炭系南丹组含燧石条带厚层灰岩中。矿体呈扁豆体、透镜体、脉状体产出,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伴有黄铜矿等,围岩为上石炭统含燧石结核及条带状灰岩。

2.1.1 丁头山铅锌矿体地质特征

丁头山铅锌矿是区内在丁头山短轴背斜西翼近核部最早发现的一个中型规模以上的铅锌矿床。矿体受次级断裂和层间裂隙控制,矿体产状不规则,大小悬殊。丁头山铅锌矿床共圈出27个矿体,Ⅰ号主矿体受北西向压扭性断裂F4及层间裂隙控制,矿长800 m,倾角30°~60°,水平厚2~70 m,中部厚,两端薄,估算的铅锌资源量近10万t,总资源量占矿区的70%,是目前丁头山矿区内探明最大的矿体。

2.1.2 冷饭田铅锌矿体地质特征

冷饭田铅锌矿是继丁头山铅锌矿床发现以来探明的又一有望突破中型以上的铅锌矿床,由大奋田、落水洞2个矿段组成,共圈出铅锌矿体6个,除5号矿体倾角38°外,其余矿体倾角都为70°左右。主矿体长>400 m,平均厚度>4 m,平均品位为铅4.51%,锌4.24%,其余5个矿体规模变化不大。

2.1.3 电水河铅锌矿体地质特征

电水河铅锌矿床是继丁头山、冷饭田铅锌矿床发现之后又一个可能达中型规模的铅锌矿床。矿体长约350 m,倾向延伸>400 m,厚1~3 m,平均品位为铅3.82%,锌3.22%。

2.2 找矿新进展

(1)通过综合研究丁头山铅锌矿区勘查成果资料,划分了丁头山、双凤山、电水河等铅锌矿段。铅锌矿整装勘查在矿区外围及空白地段开展了大量物探激电中梯测量,在物性测量的基础上圈定了物探激电综合异常区。在测深基础上,对异常区进行分类与定性,确定了大奋田、电水河、海子洞、五里牌等激电中梯低阻高极化率异常带。

(2)通过新一轮的铅锌矿整装勘查工作,预测矿区有望达到大型以上规模,截止当前丁头山矿区新增(332+333)铅锌金属量大于10万t。

(3)铅锌矿勘查沿激电中梯低阻高极化率异常带进行深部钻探工程验证,共实施验证孔9个,7个钻孔见到工业矿体。

3 结论

目前丁头山铅锌找矿区仅进行了稀疏工程控制,根据矿床类型及现有工程控制情况,发现大奋田1#矿体沿倾向有较大延深,矿体厚度总体稳定,局部出现厚大富矿包,符合矿化富集规律。

根据物探异常特征,矿体向深部和北西方向还有较大的找矿空间,矿床新增铅锌资源量有望突破大型矿床规模。物探手段的选择及激电异常的综合研究工作,对该地区寻找隐伏铅锌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从而使铅锌矿整装勘查找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矿产志[M].贵阳: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986.

[2]冯学仕,王尚彦.贵州省区域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3]何良伦,许光鑫,杨致萍,等.普安绿卯坪铅锌矿区地质详查报告[C]//贵州省地质学会.贵州省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贵阳:贵州省地质学会,2013.

[4]蔡冰堰,彭红,陶平,等.普安县丁头山铅锌矿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5):33-37.

[5]王砚耕.贵州主要地质事件与区域地质特征[J].贵州地质,1996,13(2):99-104.

[6]王华云.贵州铅锌矿地质[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6.

[7]张德明,何良伦,曾广乾,等.黔西罐子窑地区叠加变形及其对铅锌矿床的控制作用[J].贵州地质,2014,31(4):241-251.

成矿前景 第7篇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秦岭造山带、北秦岭构造亚带的东段。区域上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古元古界秦岭群 (Pt1qn) 、下古生界二郎坪群 (Pz1er) 及上白垩统 (K2) 等。其中分布于区域南部的古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 (Pt1y) 地层为区内主要含矿层位。

区域上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有NWW向、NW向、NE向及近SN向四组。其中前一组NWW向断裂构造为本区的主体构造, 后三组构造在控矿中则起着辅助和配合的作用, 这几组构造联合控制了区内矿产的产出和分布。

区域上岩浆活动强烈, 主要有华力西期及燕山期各有侵入。前者规模较大, 呈岩株、岩基状分布于矿区的北西侧及东侧, 岩石类型为花岗岩。后者则出露于区域的中部, 呈脉状产出, 岩石类型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与成矿关系密切。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 (Pt1y) 及新生界第四系 (Q) 。前者岩石类型主要为大理岩及少量的斜长角闪岩, 其中厚层白云质大理岩是矿床的主要围岩, 夹于白云质大理岩中呈条带状分布的透辉石大理岩、金云透辉大理岩、石英云母片岩等是规模较大矿体的赋存部位。

2.2 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简单, 位于汪坟—夏馆背斜北翼, 岩层呈单斜产出, 其走向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基本一致, 为NWW-SEE向, 总体产状200-220°∠50-80°。区内断裂构造发育, 均属朱—夏断裂带中之次级断裂, 有成矿前断裂和成矿后断裂两类。前者主要表现为呈NWW-SEE向展布的断裂破碎带, 长9 000m, 宽20m~370m, 控制着区内矿体的分布范围;后者则多沿NE向分布, 个别的呈SN向产出, 对矿体和地层起破坏作用。

2.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为燕山晚期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呈脉状成群产出, 普遍具有蚀变和铜矿化。

3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化集中分布在中部, 自西至东可分为叶家沟、青峰岩、水槽沟、老虎沟、大石头沟、铜洞山、袁庄、赵庄等八个矿段。矿段总长度3 250m, 矿化系数60%。矿段一般长300m~400m, 最长700m。

3.1 矿体形态、规模、产状

共圈出大小矿体161个, 其中盲矿体64个。单个矿体最大长度240m, 延深300m;一般长100m±。氧化带一般深30m~50m, 最深70m。矿体形态主要为不规则的透镜状, 次为扁豆状、似脉状、枝叉状、短柱状, 且分支复合、尖灭再现及膨胀收缩现象普遍。矿体走向290°~310°, 倾向南西, 倾角60°~75°, 局部变化较大, 缓者倾角只有30°左右, 个别矿段 (如大石头矿段等) , 矿体产状较陡, 近乎直立。

区内矿体特征详见表1。

因产出围岩的不同, 矿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 产于硅化大理岩中的矿体:如铜洞山、袁庄、水槽沟矿段。矿体呈叠瓦状成群出现, 一般规模较小, 品位变化大。矿体最长188m, 延深160m, 平均2.22m;

2) 产于透辉石大理岩、金云透辉大理岩、石英云母片岩中的矿体:如叶家沟, 青峰岩、老虎沟、大石头沟、赵庄等矿段, 矿体沿破碎带两侧分布, 规模较大, 如青峰岩二号矿体, 长240m, 延深300m, 平均厚2.62m, 矿体走向290°~310°, 倾向南西, 倾角60°~75°, 局部产状变化较大, 一般是上部平缓, 下部直立;

3) 产于爆发角砾岩体中的矿体:矿体直接产在爆破角砾岩中, 规模大小不一;

4) 产于花岗斑岩脉中的矿体:矿区中出露的花岗斑岩脉, 铜矿化普遍, 有的本身就构成矿体。

3.2 矿石的矿物组成

矿石矿物有黄铜矿、斑铜矿、铜蓝、方铜矿、褐铁矿、黄铁矿, 其次为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孔雀石等;脉石矿物有方解石、长石、石英, 其次为绢云母、高岭石、透辉石、石榴石、蛇纹石等。

3.3 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有碎裂结构、交代结构、半自形 (他形) 粒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角砾状及块状。

3.4 矿石类型

矿石自然类型依据矿石的结构构造可分为浸染状、角砾状及块状等3种, 按氧化程度从上到下有氧化矿、混合矿、原生矿3类。

3.5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以硅化为主, 其次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岭石化、绢云母化, 局部可见矽卡岩化及蛇纹石化。

4 矿床成因

4.1 成矿地质条件

1) 岩浆岩条件:矿床在空间上和成因主要和成群呈脉状产出的小型花岗斑岩体有关。矿区的深部可能隐伏有较大的花岗斑岩体。另外, 矿区还发育有爆发角砾岩筒, 爆发角砾岩筒内岩石成分复杂, 并有不少晶屑物质;

2) 构造条件:矿化斑岩体的侵入和区域性深大断裂朱—夏断裂有关, 矿床呈带状分布其南侧次级断裂构造系统中。矿体受更次一级的构造控制;

3) 地层条件: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石, 裂隙 (节理) 发育, 含矿热液不仅在岩体中聚集, 还可沿裂隙进入围岩形成矿化。

4.2 围岩蚀变特征

野外实地观察结果表明, 此矿床并不具备典型斑岩铜矿床完整的蚀变分带模式, 即自岩体中心向外依次出现钾质蚀变带→似千枚岩化蚀变带→泥质蚀变带→青磐岩化带等4个蚀变带, 但具有几乎在所有斑岩型铜矿中广泛发育的以石英、绢云母构成的似千枚岩化蚀变带。

4.3 矿化蚀变特点

1) 矿床的矿化和蚀变围岩的关系相当密切, 矿石则为矿化了的蚀变岩石。矿石的主体构造为细脉状和浸染状构造, 二者相伴产出。局部可见角砾状和致密块状矿石;

2) 部分矿体的近矿围岩具有矽卡岩化。早期矽卡岩化形成的矿物有石榴子石、透辉石等, 晚期矽卡岩化形成的矿物有镁杆榄石、蛇纹石、金云母等。

4.4 矿床成因

矿床的形成和朱—夏深大断裂有关。因此, 可以认为, 斑岩和成矿物质均来自深部地壳或上地幔。主成矿期热液以岩浆来源为主, 晚期则有大气降水加盟。大气降水对部分蚀变的形成及硫化物的析出起着促进的作用。因此, 此矿床的形成可能是上升岩浆热液和地下水发生对流循环的结果, 地下水不仅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而且由于其富含Na+、Cl-、Ca2+等组分, 还加速了矿石的沉淀和堆积。

总之, 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复合型矿床。

5 找矿标志

1) 构造标志:区内沿NWW向展布的断裂破碎带为宏观找矿标志;

2) 岩浆岩标志:区内呈脉状产出的花岗斑岩体为直接找矿标志;

3) 围岩蚀变标志:硅化、绢云母化以及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岭石化等为明显的找矿标志。

6 找矿远景分析

1) 区内分布的数十个矿化花岗斑岩脉充分显示了找到大型铜矿床的潜力;

2) 区内可能存在有规模较大的隐伏含矿斑岩体;

3) 迄今为止, 区内已发现大小矿体161个, 其中盲矿体有64个, 多数矿体具有工业价值, 可供进一步勘查和开发;

4) 通过进一步开展物化探及深部钻探验证等工作, 有望发现更多新的盲矿体, 进而扩大矿床的资源储量和规模。

7 结论

因板厂铜矿床分由8个矿段构成, 圈定的矿体多达160余个, 加之本人时间和水平有限, 矿区地质图未能缩制插附。

参考文献

[1]姚凤良, 孙丰月.矿床学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2.

[2]胡受奚主编.华北与华南古板块拼合带地质和成矿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成矿前景 第8篇

1.1 自然地理概况

该区域地处青海省东南部青海湖南山一拉脊山以南,跨越南祁连、西秦岭。区内地形切割明显,为强烈的剥蚀山区,山脉大致呈北西—南东走向,地势较高,海拔在3500m~4200m之间,最低为黄河水面2000m左右。山区高原面(夷平面)局部较明显,东沟、尖扎滩等众多盆地相对发育。该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很大。年降水量400mm左右,且多集中在七、八两个月,受季节控制明显。

1.2 构造概况

该区域属西域板块(Ⅰ),跨南祁连陆块(Ⅰ5)和宗务隆山-青海南山晚古生代裂陷槽(Ⅰ6)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分属野马南山—化隆早古生代中晚期岩浆弧带(O-S)(Ⅰ5-1)、宗务隆山-青海南山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裂陷槽(D-P)(Ⅰ6-1)、泽库弧后前陆盆地(T1-2)(Ⅰ6-2)[1]。

2 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分析

2.1 成矿规律

从已知矿化线索的分布情况看,区内镍、铀、铅锌矿(化)点、铜矿(化)点、矿化线索在地域上具有集中成带分布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尖扎县城东西两侧。东侧以镍、铀矿化为主,矿化与侵入于古元古代托莱岩群地层中加里东期酸性、基性侵入岩关系密切。西侧以铅、锌、金、银、钼、钨矿化为主,矿化与青海湖南山断裂及其次级构造活动及印支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与成矿有关的近矿围岩,无一例外都是早中三叠世地层[2],具体的控矿构造北西向为主。异常的分布,也具有集中成带分布的特点,并且受构造控制明显。

根据与内生矿产成矿关系密切的基性、中酸性岩浆岩的时代,尖扎县城东侧的镍矿化形成于加里东期,西侧的铅锌矿化形成于印支晚期。

经初步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基性、中酸性侵入岩在区内规模较小,多以小岩株的形式产出,尚无大量酸-基性岩脉侵入,但这些岩体和岩脉,与本区金属矿产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铜镍硫化物矿床与加里东期基性岩浆岩有关,铀矿化与酸性岩脉关系密切,而铜、铅、锌、金、银、钨等多金属矿产与印支期中酸性岩浆岩关系密切。

总之,成群成带分布是本区内生矿产的基本规律,区域性北西向脆性断裂控制了矿(化)点、矿化线索及物化探异常的分布。断裂构造密集发育的膨大部位、断裂破碎带的宽窄变化处、断裂拐弯分枝复合以及不同方向断裂构造交切部位控制了矿点的产出。区域内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密切。

2.2 找矿前景分析

区域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广泛分布,目前已发现的矿床(点)主要与三叠纪地层有关,区内有色金属矿产类多产于三叠纪地层与岩体接触带或断裂破碎带中,围岩为大加连组、切尔玛沟组、古浪堤组碎屑岩。成因类型以热液型为主,中低温至高温皆有。含矿脉岩多为石英脉,方解石脉次之。金,产于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体边缘相或产于古浪堤组砂板岩地层中,金矿体产于破碎蚀变带碎裂岩中或产于石英斑岩脉及其外接触带上的蚀变砂、板岩中[3]。

综合上述,就成矿期而言,测区绝大部分内生矿产成矿期为三叠纪。

区内具有多期次岩浆活动,岩浆活动与区内矿产关系密切,加里东期基性侵入岩与铜镍硫化物矿床关系密切,该类矿床多产于黑云母角闪闪长岩脉中。三叠纪时,岩浆活动强烈,形成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矿体直接产于岩体或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这些岩体或围岩直接控制了Cu、Pb、Zn、Au多金属矿的形成。

区域内断裂、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主体构造形迹为北西、北西西向,构成区内的基本构造格架。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的特点,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期次的基性、中酸性侵入体,区域性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构造为控矿构造,而短轴向斜控制着矿体的分布。

异常元素组合为金、银、铅、钴、铬、镍、钨,区内化探综合异常呈NW-SE向带状展布,异常分带明显,面积大,强度高,多金属异常套合较好,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区域内已有成矿事实,亚曲镍矿、阿龙寺铅锌矿化点、悬空河铅锌矿点等矿(化)点均分布于其中,显示了本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3 结论

综上所述,区域内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构造复杂,岩浆侵入岩发育,具多期次活动特征,成矿事实与所在成矿带的优势矿种吻合,成矿地质条件相似,故该区域远景成矿条件良好。

找矿方向以铜、镍、铅、锌、金、银、钨、锡为主;断裂构造复合及交错部位、岩浆岩与三叠纪地层接触部位以及基性岩体内部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成矿部位。本区是寻找中低温热液型多金属矿、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有利地段。

摘要:该区域跨越南祁连、西秦岭,区内已探明的矿藏种类丰富,但没有明确的成矿规律和可用前景分析,本文主要就该地区的构造成矿规律与找矿前景做出分析整理,以期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成矿规律,找矿分析,青海

参考文献

[1]许长坤.青海成矿地质特征的特殊性及找矿布局探讨[J].地质与勘探,2011,41(5):782-784.

[2]祁生胜.青海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与成矿作用特征[J].青海国土经略,2013,5:59-62.

[3]张玉洁,.青海省拉脊山东段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黄金科学技术,2008,16(5):24-26.

[4]李磊,等.下柳沟-自柳沟铜多金属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

成矿前景 第9篇

1区域地质背景

大地构造上柬埔寨属印支地块 (Indochina Block) , 该地块以泰国的Nan-Uttaradit缝合带为界向西及西北和Sibumasu地块相邻, 向东及东北以越南的Song Ma-Song Da缝合带为界与华南地块相接。

区域内出露最古老地层系晚古生界页岩、砂岩、灰岩及少量酸性火山岩, 三叠系绿色页岩、砂岩和灰岩。其上有晚侏罗~白垩纪砂岩和酸性火山岩及早中侏罗系零星出露, 向北早中侏罗纪陆相红层保存完好。晚侏罗~白垩纪区域上有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侵入活动。上述岩层在东部被第三~第四纪陆相玄武岩广泛覆盖, 形成玄武岩台地。

区域上主要金属矿床为金矿床, 如Memong金矿、桔井金矿、Romchek金矿、未命名金矿等。这些金矿床大都是石英脉型金矿体伴随有残坡积、冲积砂金。主要围岩是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 部分为粉砂岩、浅变质页岩等。围岩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等。尤以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硅化最为普遍。蚀变带宽窄变化不一, 从几十厘米至十余米。金矿化与金属硫化物密切相关, 其中最密切的为磁黄铁矿, 其次为毒砂及黄铁矿。金多以自然金形式出现, 粒度由细粒至粗粒不等。金矿化在灰白色含矿石英脉中分布很不均匀。综上所述, 区域上的金矿化大都与喜山期中酸性花岗岩有关, 属于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金矿。

2矿区地质概况

2.1地层

本区域出露地层比较单一, 主要为上古生界石炭系浅变质板岩类。主要岩性为板岩, 其次为碳质板岩及少量的千枚状板岩、鲕状板岩。这些板岩总体色调以灰~黑灰色为主, 微细粒结构, 板状构造, 主要成份以粘土类、泥质为主, 局部碳质含量较高, 形成碳质板岩;偶尔还可见千枚状构造或鲕状构造。地表靠近玄武岩部分, 可能受其烘烤作用变成浅紫红色。岩石受区域构造作用, 普遍节理发育, 厚度估计大于300m。从区域资料结合其变质程度、岩性特征等分析, 其时代应为上古生界石炭系。板岩类岩石主要沿主河道及其较大支流两侧分布, 出现在地势较低地段。

2.2构造

区域内的构造格架为北东走向, 地层总体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 倾角陡立60~85°, 局部反倾形成一些高角度的背斜、向斜。板岩中普遍发育三组节理:25∠40°、220∠75°、120∠80°, 但是其中没有发现热液活动痕迹。

较大的断裂构造区内仅发现一条, 见于矿区营地北部澳科浓河南岸的河边, 断裂显张性特征, 无热液活动痕迹, 宽10余米, 内部为1~3cm大小的板岩角砾被泥质胶结, 产状210°∠70°, 属成矿期后的构造活动。由此可见, 区域内所见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形成都比较晚, 属成矿期后的构造活动, 于金的成矿作用无关。

2.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主要为玄武岩被, 花岗岩体及一些小规模的闪长岩脉。

2.3.1玄武岩:本区域的玄武岩呈岩被的形式出现, 约占测区面积的70%, 与下覆的板岩地层及花岗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大部分区段其底部可见砾石层, 部分已半固结成岩。玄武岩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地段, 一般出露在标高150m以上, 间歇式喷发形成似层状、舌状。玄武岩流有时在河床中清晰可见, 估计最大厚度小于100m。从整个区域上看, 玄武岩系裂隙式喷发的产物, 应当是由北或北东向南西方向流动, 产状比较平缓。该区玄武岩由于节理、裂隙等比较发育, 致使其极易发生崩塌、滑落。所以区内玄武岩的滚石散布面很广, 往往不同结构、构造特征的玄武岩转石混杂在一起。其形成时代, 结合区域资料应为上第三系。

2.3.2黑云斜长花岗岩:该花岗有三处零星出露, 花岗岩与围岩接触部未见明显的热液蚀变, 花岗岩体中见有岩浆期后的白~浅灰白色石英脉、网脉, 部分石英脉中见少量星点状黄铁矿化, 含金, 但分布不均匀。结合其区域资料, 其时代应为燕山中晚期。

2.4松散沉积物

通过地表揭露来看, 本区域的松散沉积物大致可分以下几层:a.古风化壳 (卵砾石层) ;b.古风化壳卵砾石与现代残坡积混杂堆积层;c.坡流冲洪积物;d.现代残坡积物。

3金矿化特征

3.1岩金矿化特征

本区的岩金矿化主要与石英脉有关, 虽然区内石英脉比较发育, 但大多数不含金。含金矿化的石英脉均产于板岩或花岗岩中, 多呈白-浅灰白色, 均有少量的黄铁矿化, 有的含有毒砂, 金的品位分布不均匀。其中金多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经过淘洗试验, 金的颗粒多在0.1mm以下, 个别可达0.2mm。含金石英脉的围岩均有明显的泥化、绢云母化、氧化铁染。含金石英脉一般规模较小, 大多呈北东走向, 产状较平缓, 倾角15~30°, 个别倾角仅有5°, 多以小脉或不规则网脉的形式产出, 走向延长不过几至几十米。

由此可见, 该区域的石英脉可能与本区的花岗岩岩浆活动有关, 属岩浆期后含Si O2的残余岩浆溶液沿后期裂隙上升冷凝而成。其中的乳白色不含金矿化石英大脉形成温度高, 含热水溶液少, 其形成可能较早;而白~灰白色含金矿化石英小脉则由于其含热水溶液多, 形成运移过程较长, 能使岩浆及围岩中的金元素充分溶解其中, 这种含金矿化的石英小脉其形成可能较晚。这两种石英脉应当属岩浆期后不同成矿期的产物。

3.2砂金矿化特征

区域内地表石英脉转石、卵砾石分布十分普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附近村民曾在当地开采过砂金, 留有采矿遗迹。

综上所述, 本区域的砂金矿化主要赋存在残坡积松散沉积物中, 并且沉积物中大都含有石英脉转石。其下或附近基岩中大多有含金石英小脉出现, 表明该地的砂金属残坡积砂金。通过对砂金样品淘洗对比, 可确定砂金中的自然金一部分呈分离出的明金形式赋存在松散沉积物里面, 另一部分自然金赋存在含金石英脉碎石中。

4成矿远景分析

对于本区域的砂金, 分布零星、分散、品位低、不具规模, 综合分析各方面的资料, 目前来看该区域的砂金矿化不具备工业意义, 无进一步工作的必要。但是, 对于石英脉型岩金矿化, 虽然地表所见矿化体规模小, 金品位偏低, 金矿化分布不均匀。但是本区域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区域上大多数金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相似, 有残坡积砂金的存在;区内含矿地质体均系石英脉含金;成矿地质背景中有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体出现;石英脉中含少量黄铁矿或毒砂等金属硫化物;含矿石英脉有明显的围岩蚀变;均为石英窄脉体含矿。本区域又位于柬埔寨东部金矿化区的边部, 具备一定的成矿基础, 所以可认为本区域的含金石英小窄脉具有一定的找矿价值。

摘要:柬埔寨高西马市戈地金山金矿隶属蒙多基里省南部高西马市戈地村, 主要金属矿床为金矿床, 如Memong金矿、桔井金矿、Romchek金矿、未命名金矿等。这些金矿床大都是石英脉型金矿体伴随有残坡积、冲积砂金。

上一篇:通用门式起重机下一篇:低幼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