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者范文

2024-08-03

骨科患者范文(精选12篇)

骨科患者 第1篇

关键词:骨科患者,骨科专科护士,自我护理能力

骨科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相对于其他患者来说十分有限,因此骨科疾病本身具有特殊性。骨科问题研究都以康复为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临床护理与康复护理显得都很重要[1]。但是现实情况是康复护理学并未得到重视,高校未曾开设康复护理学课程,高护上学期间从未学过相关课程,这就导致相当护理人员不重视康复护理的意识。2007年广东省卫生厅选派45名骨科护士学习康复护理,并将成果带回医院,以促进与提高骨科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将临床护理与康复护理相结合。以骨科护士回院前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为例,观察患者自理能力,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专科护士回院前(2008年1~5月)髋关节置换术23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65.2±12.2)岁,男女比例为1:1.2。回院后(2008年5月至2008年11月)32例为实验组进行髋关节置换术为实验组,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66.5±11.4)岁,男:女=1:1.5。两组入院时BI评分、年龄构成、基本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设置专科护士岗位:

专科护士的任职资格:工作年限:具有骨科护理工作5年以上,专业职称:主管护师以上,学历:护理学专业本科以上。扎实的护理理论和专业技能。

1.2.2 骨科专科护士在提高骨科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相关实践:

规范骨科护理规章制度,完善骨科护理手册。以《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为指导,各医院骨科护士制定了如下护理要则[2]:筋膜室综合征风险护理单、肘杖护理单、断肢再植护理单、外周血液循环护理单、静脉血栓观察护理单。以上护理要则详细的记录了骨科专科临床护理与康复护理两方面的详细要则,在详细要则的指导下有助于规范护士护理行为,同时更为提高骨科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制定健康手册及骨科用具护理指引。针对骨科患者的特殊性情况,制定健康手册,如《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注意事项》和《截肢术后病人注意明细》等,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示,有助于患者理解、学习及自我护理[3]。

1.3 评价指标:

比较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7天的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BI总分明显上升,其中术后7d患者的自理能力占有很大比重,对比患者行走、穿衣、如厕、行走等指标,表现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详见表1。

3 讨论

骨科专科护士对提高骨科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意义重大。WADE[4]调查医疗行业人员对专科护士的看法表明:与专科护士有过合作的医护人员都对其持肯定与赞赏的态度。研究表明:专科护士所具有的意义体现在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以高素质高手段降低患者住院成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毕竟专科护士数量有限、力量也有限,因此不能将患者的完全康复全部依赖于骨科护士。正确的做法是:一方面是骨科护士将自身所学知识加以引导,利用教育和培训等方法,帮助护理人员提高护理能力;另一方面,在照顾患者的同时,将护理方法潜移默化教给患者本身,使其从被动接受治疗,被动接受康复的状态转变为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自觉和主动参加康复治疗活动,在不知不觉间学习自我康复,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我康复。骨科护士可利用自身专长,以及娴熟的技术为病患服务,同时将所学知识进行普及,可以为病患和家属进行科普教育,并制作成康复小手册,人性化与普及化的替患者服务。实践证明了骨科专科护士的存在必然性,这个岗位的设立为患者的临床护理和康复护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骨科专科护士岗位设置提高骨科专科护理具有建设性意义。通过对比骨科患者术后7天的BI评分数据(BI评分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方法之一,具有对比简单、准确度到的优点[2,3,4]。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BI评分指数迅速升高(P<0.01)。对比了进食、小便控制、大便控制、如厕、平地行走等因素,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骨科专科护士岗位设置有效的使临床护理与康复护理两者相结合,为患者自我护理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伟亮,黄洁薇.专科护士在护士分层次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1,9(4):43-45.

[2]刘晶,肖萍,魏可,等.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4(12):911-913.

[3]任宁利.骨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8(5):39-40.

骨科患者的疼痛管理[小编推荐] 第2篇

遂宁市中心医院骨一科 杨莲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138例骨科术后患者随即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9例,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术后72h疼痛评估中干预组发生重度疼痛者只有14例,占20.28%,较对照组79.71%有明显差异。结论:对于骨科手术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疼痛。

关键词:骨折;术后疼痛;护理体会

疼痛既是组织细胞病理的提示,也是机体保护性防御反应的紧急信号。手术后反复疼痛导致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尤其是手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在临床护理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骨折患者术后第一感觉是疼痛。疼痛不仅使患者感受痛苦,剧痛还能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休克。因此,有效地止痛是骨折术后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骨折病人术后夜间疼痛是临床中最普通、最重要的现象,是不舒适中最严重的形式,是难以控制的。由于夜间麻醉作用消失,而损伤的组织仍持续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并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降低疼痛受体的高阈值,使患者产生疼痛,睡眠发生异常,影响机体康复,故术后夜间疼痛护理尤为重要。1.临床资料

本组138例手术病人,男96例,女42例;年龄10~60岁,平均年龄38岁。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大多数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疼痛加重者仅15例。

2.术后夜间疼痛加重的原因

2.1 物理损伤:由于手术器械物理刺激,影响皮肤血管、皮下组织、筋膜、骨膜的高阈值损害感受器,从而对激肽敏感,使疼痛加剧。

2.2 病房环境:各种噪音、灯光、患者之间的互相干扰,导致睡眠不足而降低痛阈。

2.3 心理因素:有的患者术后担心手术是否成功,产生恐惧、忧虑、情绪低落,紧张等这些因素都能引起局部血管收缩或扩张而产生疼痛;而病人对自己所感受的疼痛不能应付,即使知道怎样对待疼痛也会表现消极、灰心、不能自助心理。

2.4 自身因素:根据疼痛的闸门控制原理,不同文化教养的人对疼痛刺激的耐受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时与年龄、性别、个性、情绪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2.5 体位改变:骨科病人术后多采取被动体位,活动量相应减少,不能很有效的对付疼痛。

3.护理措施

3.1 术前评估:由责任护士了解患者以往对疼痛的经验,个人对疼痛原因及意义的理解及对疼痛的态度,以便术后有的放矢提供病人对付疼痛的技巧。

3.2 改善病室环境:护理人员努力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病室氛围,安静、整洁、有适宜温度和湿度,尽可能降低噪音,有良好通风与光线、美观的休养环境;夜间为病人做护理时,力争做到四轻,限制水管、电铃、电话等发出的噪音。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

3.3 心理护理:术前给患者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介绍手术方式及术后可能出现的现象,如伤口痛、截肢病人的残端痛等,以便病人对未来的经历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减轻恐惧、忧虑心理,潜在的增加病人自己抑制疼痛的化学感受效应,术后注意疼痛的情绪反应,调解病人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分散病人注意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体贴患者,尊重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理解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分散注意力,采用视觉分散法,如看电视、读小说;听力分散法,如听音乐、听故事;触觉分散法,如轻轻按摩伤口周围的皮肤.对可用不可用止痛剂的病人,要讲明止痛药易成瘾的道理,通过心理效应启动其体内“抗痛系统”,达到消除或减轻疼痛的目的。

3.4 饮食护理:因患者长期受病痛折磨,使患者情绪受到影响,导致食欲下降,使患者营养状况处于低水平,不利于伤口愈合。应根据患者饮食习惯,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订饮食计划,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如乳类、蛋类、鱼和瘦肉,多吃蔬菜水果,必要时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3.5 自我放松与按摩:在护理过程中,指导病人做放松动作,如:叹气、打呵欠、腹式呼吸,用衣物支撑手术切口等,这些方法多数患者易于接受,可使紧张的骨骼肌或张力性切口松弛下来,阻断疼痛反应而减轻疲劳和体力消耗,帮助患者入睡。此外,督促家属行局部按摩,增加被动活动量,对减轻骨科术后被动体位患者疼痛尤为重要。3.6 常规护理 :严密观测病情,注意手术部位包扎松紧度及末梢血运,观察伤口有无渗出、出血及感染迹象,妥善保护骨折部位的肢体。指导患者学习一些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如咳嗽或做深呼吸时,用手或枕头按住切口,以防牵扯缝线,引起伤口疼痛。留臵引流管的患者翻身及改变体位时,避免压迫、扭曲、牵拉管道;术后及时排尿防止尿潴留,如出现排尿困难时,立即诱导排尿(如听流水音、按摩膀胱区、针灸等),必要时给予导尿等。

3.7 预防褥疮:因患者疼痛有时可致昏迷或长期卧床,由于局部长期受压,营养不良,血液循环障碍,易发生褥疮。要经常保持床铺平整、清洁,按摩受压部位,定时翻身,如已发生褥疮或有褥疮早期现象者,要立即进行“褥疮护理”。

3.8 护理干预:术前护理干预的可行性疼痛是手术后患者常见的症状。了解各种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注意观察。护士与患者做5~10 min必要谈话,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镇痛效果。因此护士应多用支持性语言,鼓励、同情和倾听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把握其情感及病情变化,可以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护士在进行护理干预时与患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感受到护士对自己的尊重,对疼痛的主观感觉产生积极的影响,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有被尊重感和有用感,从而提高其疼痛阈,减轻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激发其正向情绪的产生,表现出高涨的治疗情绪,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从而达到减轻术后疼痛的目的。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通过术前疼痛干预,对术后疼痛形成了准确的期待,并对术后疼痛的处理方法较全面了解,因此,术后疼痛感受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护理干预能提高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术前积极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认识水平和控制疼痛的能力,对控制疼痛具有正性作用。

参考文献:

骨科截肢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3篇

[关键词] 骨科患者;截肢;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66-02

对患者丧失生理功能、失去生存能力甚至危害健康的肢体进行截除,这种方法叫做截肢。对于骨科来说,是对患者迫不得已的保命方法;但是对于患者来说,无论是从肉体上亦或是精神上,却是突如其来的、难以接受的残酷打击。所以,为使截肢患者可以度过这段心理上的危机时期,对其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对笔者所在科室所收治需要截肢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08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不同原因所致需要截肢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2~55岁,平均(32.4±8.1)岁;其中上肢截肢5例,下肢截肢10例。

1.2 心理分析与护理方法

1.2.1 心理分析 所有患者在知道要面临截肢后都会产生否认、恐惧、愤怒、无助等不良的心理表现,甚至出现对生活的绝望甚至轻生的念头[1]。在患者心中,首先想到的是因为截肢而躯体不再完整,在心理上属于自我完整性的缺失,产生了割裂性焦虑。又因为肢体残缺,面临来自生活及社会上的不便,让患者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自信,变得敏感而忧郁。

1.2.2 心理护理的方法

1.2.2.1 术前心理护理 (1)平稳患者的情绪。因为患者在心理上的无准备性及对病情的否定性,会表现出对医务工作者的敌意,甚至有辱骂、攻击行为。护理工作者应主动征得患者家属及朋友、同事的积极配合,给患者营造一个友善的氛围,这对患者心态的平复有基础作用,并用同情、体贴患者的安慰性语言帮助患者做相关检查。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到位,避免牵动患肢增加伤痛[2],并真挚地回答患者及家属的问题,使患者的心理得到慰藉,从而进入心理平稳期。(2)鼓励患者正视现实,积极手术治疗。当患者心情平稳后,应耐心仔细告知行手术截肢的必要性,以及不做手术的危险,并向患者讲明术后可以恢复的最好情况,使患者有勇气面对手术及术后的生活。

1.2.2.2 术后心理护理 (1)手术结束后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患者其手术顺利,让患者在心理上放心,并鼓励患者不要有过大的精神负担,积极配合术后治疗及护理,争取早日进行功能恢复及义肢的适应练习。(2)经常陪患者聊天,向患者讲述励志的小故事,使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心理,让患者可以重拾对美好生活的勇气。(3)同患者及其家属积极互动,帮助患者完成简单的生活活动,用切身行动让患者明白身边有爱,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相信社会。

1.2.2.3 疼痛的心理护理 对于截肢后的患者,往往因其心理原因出现疼痛敏感性增强并可能出现患肢痛。护理工作者应体贴细致地告知患者手术后都会出现疼痛,服用适当的止痛药物可以缓解,并进一步开导患者,使患者在心理上认知患肢已不在的现实。对患者心理暗示,可以减轻患者对残肢痛的敏感性及患肢痛的发生率[3]。

1.2.2.4 功能恢复时的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功能恢复的锻炼,但因为残肢的不便及开始活动时的疼痛,患者往往出现气馁、拒绝锻炼的心理。应耐心帮助患者感受残肢肌肉的活动,多练习,适应练习时出现的疼痛。佩戴义肢锻炼时从简单到复杂,当做出简单的动作时,鼓励患者,增强患者的自信心,让患者明白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继续生活。

1.2.2.5 生活的心理护理 当患者能够适应义肢后,开始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细心陪伴患者并适当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告诉患者家属在平时对患者适当进行帮助,让其增强可以独立生活的自信心。

2 结果

经过积极的心理护理后,15例患者均能配合治疗及日常护理,并主动与家属及医务工作者沟通,在功能恢复锻炼中积极应对,伤口痊愈后出院。

3 讨论

在骨科,截肢并不少见,而截肢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却不尽人意。据调查,截止后患者积极参与治疗、护理、术后恢复的不足40%,这都是因为截肢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其恢复。

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使截肢患者从截肢前到之后的社会生活都存在严重的不良影响。患者拒绝治疗、延误治疗,以至于出现死亡;截肢后心情反复,抗拒治疗造成二次截肢,加大了对身体的破坏;出院后觉得自己不能独立生活,感到自卑,怨恨医务工作者,怨恨社会。这些都说明了不良心理对截肢患者的影响[4]。所以,对于截肢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则成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为了其能否良好恢复,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最关键的一步。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贯穿着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从术前到术后,从功能恢复到可以生活,都能体现出心理护理对患者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不能仅仅是对基本业务精益求精,更要在心理护理上做到个体化、人性化的护理,将患者视为亲人,视为朋友,鼓励患者、帮助其重新找回对生活的信心[5]。

总之,在对骨科截肢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在遵守护理规程的前提下,不但要做好基础护理,更要学习好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认真仔细地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用最体贴、最温柔的话语及行动,及时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可以摆脱不幸的遭遇。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早日身心康复,自信、健康地开始新生活。

[参考文献]

[1]胡佩诚.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60.

[2] 陈翠红.创伤患者截肢术后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7):628-629.

[3] 毕金秀,于主花,郭燕妮.外伤性截肢术24例心身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0):66-68.

[4] 金月红,龚进红.1例车祸致高位截肢患儿的护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4):285.

[5] 吕芬.冬眠疗法在骨科截肢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7):85-86.

(收稿日期:2011-11-18)

骨科老年患者护理体会 第4篇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骨科共收治197例老年患者, 男102例, 女95例, 61~70岁108例, 71~80岁75例, 80岁以上14例。治愈188例 (95.4 %) , 除1例发生脑梗死外, 其余无并发症发生, 回访109例, 功能均恢复良好。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手术后, 由于环境改变和疾病的痛苦, 又怕手术失败和预后不佳, 从而产生焦虑、恐惧、易激动、失眠等心理[1]。针对此心理状态, 积极与患者沟通, 搞好护患关系, 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 积极配合治疗, 才能充分了解手术后疼痛消失, 肢体功能恢复情况[2]。

2.2 病情观察

老年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有其他多种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因此, 护士要多加巡视, 观察病情要细致, 与患者多交谈, 一旦发生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2.3 预防并发症

2.3.1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进入老年期, 循环系统发生明显衰退性变化, 心血管系统不能适应应激状态, 加之受伤后疼痛刺激, 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要多巡视病房, 严密观察血压、脉搏、患者神志、表情变化等, 倾听患者主诉, 及时了解病情,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3.2 预防消化系统疾病

患病后由于长时间卧床, 胃肠蠕动慢, 排空慢, 易引起腹胀、便秘, 应鼓励患者多按摩腹部, 增强肠蠕动, 从而预防并减轻腹胀、便秘。另外督促患者多饮水, 饮食平衡, 多吃时令新鲜蔬菜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2.3.3 预防肺部疾病

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相对减弱 [3], 一部分患者有烟酒嗜好, 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史, 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患者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患者入院后, 要求不吸烟, 讲清吸烟对术后身体的危害性。病房应经常开窗通气, 保持空气新鲜。协助患者翻身叩背积痰易于排出, 怕疼痛、不能咳嗽的患者鼓励患者尽量把痰咳出, 若痰液黏稠可给予雾化吸入。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 指导患者深呼吸、吹气球、扩胸运动, 以增加肺活量。

2.3.4 预防泌尿系感染

老年患者因麻醉因素、疼痛刺激、卧位姿势不当, 不习惯卧床排尿发生尿潴留, 易发生泌尿系感染。要稳定患者情绪, 练习床上排尿, 协助改变卧位, 下腹部热敷, 用镇痛剂解除伤口疼痛, 如果上述措施无效, 可留置尿管, 定时更换集尿袋并保持引流通畅。

2.3.5 预防压疮发生

要经常改换卧位, 减轻局部皮肤受压, 定时按摩局部受压部位, 用热水毛巾局部按摩或用乙醇、红花油按摩。对汗多、大小便失禁者要及时更换衣被, 翻身动作要轻柔, 防止皮肤擦伤。床铺保持平整、清洁、干燥、无渣。骨隆突处可垫气圈、海绵垫等。使用夹板或其他矫正器械的患者, 应随时观察并听取患者的反映, 适当调节夹板和器械的松紧。

2.3.6 预防静脉血栓

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降低, 血液黏稠度增高, 血液流动缓慢, 极易形成静脉血栓。指导患者对肢体主动或被动活动, 患肢抬高, 并经常按摩患肢增加血流。严密观察患肢血液、感觉、运动等情况, 重视患者的疼痛主诉, 及时发现, 早期干预。

2.3.7 防止骨延迟愈合

老年女性患者, 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 甲状旁腺素分泌增高以及老年人运动量减少, 骨细胞活动性降低, 而钙的吸收利用率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 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可给患者服用钙剂, 进食含高钙食物, 并用适量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2.3.8 预防便秘

老年人由于肠蠕动减弱, 进食少, 活动少, 术后3~7 d不排大便者常见。需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多吃高维生素食物, 每日做腹部按摩, 鼓励每日排便1次, 必要时用开塞露、灌肠及缓泻剂。

3 功能锻炼

3.1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锻炼的目的是恢复局部肢体功能和全身健康, 预防并发症发生, 使手术达到预期效果, 争取早日下床。

3.2 机械运动是刺激骨细胞活动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健康时其活动力就已减退, 一旦生病或手术后活动量就更加减少, 不利于骨愈合。因此卧床期间, 根据不同情况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活动。

3.3 骨折术后患者早期可活动健肢和患肢肌肉作长收缩活动及足趾、踝关节的收缩运动。以不引起疼痛、轻度疲乏为宜, 拆线后可利用助行器下床活动, 3周以后可以做伤肢的关节运动, 有利于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 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

3.4 指导老年人作运动时要有耐心, 活动量由少到多, 循序渐进, 不要使其感觉疼痛和疲劳, 开始离床活动时一定有专人扶助, 注意安全防跌倒, 保证功能锻炼顺利进行。除指导患肢活动外, 还要全身锻炼。如健肢的活动, 扩胸运动。

在骨科老年患者护理中, 如果能充分掌握好骨科老年患者的特殊性, 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陈爱华.心理护理疗效评价与影响因素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 2010, 17 (5) :41-42.

[2]刘丹.外科手术患者术前心理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 (8) :1250.

骨科患者预见性护理研究论文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5月~5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患者17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的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对照组男55例,女30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8.4±2.7)岁;观察组男40例,女45例,年龄22~62岁,平均年龄(40.1±2.3)岁。170例患者中,腰椎骨折患者有20例,上下肢骨折有70例,骨盆骨折有40例,颈椎骨折有10例,腰椎间盘突出有30例。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内容:第一,护理人员应该详细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并且为其安排合适的床位。第二,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为患者准备急救的药品。第三,严密监测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并且作好记录。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指导,主要内容:第一,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之后,了解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其准备相关的药品以及器械,比如抢救设施以及床栏等。第二,对患者立即实施各种治疗护理以及抢救措施,全面收集患者的资料,比如基本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心理状况以及对疾病了解情况等。第三,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消除患者抑郁、焦急等不良情绪,获得患者的配合,从而保证顺利治疗。第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与医生和护士的配合情况,为患者制定有效的预见性护理计划。第五,对患者进行营养护理,为患者制定合理健康的饮食,保证其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第六,耐心为患者以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的知识以及护理注意事项,使其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患者以及家属的配合。第七,对患者出院后7天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的情况。

1.3观察指标

通过电话回访以及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便为以后提供有利的研究依据。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采用SPSS15.0统计学包进行计算统计。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和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指导,对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非常满意率为52.9%(45例),一般满意率为45.9%(39例),不满意率为1.2%(1例)临床总满意率为98.8%;对照组患者的非常满意率为47.1%(40例),一般满意率为41.2%(35例),不满意率为11.7%(10例),临床总满意率为88.3%,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满意率与对照组临床总满意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患者主要由于外伤或者车祸等原因引起,对患者的身体以及心理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对骨科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预见性护理指导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主要是以预防疾病为主,在临床辅助治疗上。本研究对90例观察组的骨科患者进行预见性指导,对90例对照组的骨科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非常满意率为52.9%(45例),一般满意率为45.9%(39例),不满意率为1.2%(1例),临床总满意率为98.8%;对照组患者的非常满意率为47.1%(40例),一般满意率为41.2%(35例),不满意率为11.7%(10例),临床总满意率为88.3%,观察组患者明显优越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预见性指导护理用于骨科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的在临床上使用和推广。

4结语

骨科高龄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第6篇

【关键词】 高龄患者 围手术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080-02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医疗活动中,需要手术的老年患者将逐渐增多,但由于老年人的脏器功能生理性衰退,并常合并慢性疾病,再加上营养不良、血容量不足等不利因素,对麻醉和手术耐受力降低,危险性增大。而骨科手术又会对患者产生比较强的压力和心理恐惧。这就给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所以做好骨科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对老年患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科对60例75岁~96岁骨科高龄患者行手术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年骨科共收治80岁以上老龄患者47例,年龄80~100岁,平均88.7岁。男17例,女30例。其中上肢骨折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5例,股骨颈骨折23例。82%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体质量最轻27kg,最重95kg。术后87%第2天下地,最晚14d下地。住院时间最短4d,最长36d。出院后随访大部分能生活自理

2 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 做好老年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对手术治疗和促进康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老年患者因突然的骨折,生活不能自理,预想不到的打击使老年人不知所措,心理上失去平衡,加上肢体的疼痛,情绪波动很大。护士应主动热情、亲切地接待患者,细致介绍住院环境及主管醫生护士,安慰患者,使患者很快地适应病房的环境,并尽快协助医生给患者进行处理,让老人有受重视的感觉。术前医生护士应进病房进行访视,主动介绍自己,说明手术的过程和麻醉方式,使患者对手术和麻醉有初步的理性认识。结合患者的病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介绍疾病治疗的有关知识,在介绍病情时,医护人员的谈话内容应保持一致,以免因内容不一致引起老人的猜疑,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

2.2饮食护理 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营养知识 宣传,让其明白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作用,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正确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给予易消化、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②饮食要有规律,不可时饥时饱,应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③为了促进老年人的排便能力,防止便秘,可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高的食物。④老年骨折病人,由于钙的吸收利用减少,常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延长或不愈合。因此,宜给老年人服用钙剂或进食含钙高的食物。

2.3术前常规准备:如血、尿、粪便常规、出血凝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核磁共振等,常规备皮,青霉素皮试等,要求吸烟者禁烟,指导患者在床上大小便,深呼吸锻炼肺功能,对精神过度紧张,难以入眠者,适当镇静药物以保证睡眠。

3术后护理

3.1术后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小时测生命体征1次、观察患者意识情况、尿量、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给予氧气吸入,冬季注意保暖。注意伤口出血及引流情况。

3.2疼痛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24 h内,患者疼痛较剧,而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我们及时采用药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并存病的加重,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甚至胸闷、气促等。强调注意药量不可过大。术后3 d仍疼痛较剧者,注意体位的变换,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抬高患肢,利于静脉血回流,避免患肢肿胀而致的胀痛。另外,结合体温的变化,注意伤口有无感染情况。在行早期功能锻炼前,应用止痛药,也可减轻活动引起的疼痛。

3.3原发病的护理

积极控制血糖、血压、使术后血糖控制在7.0-11mmol/L,血压控制在130-140/70-80mmHg,积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咳嗽、深呼吸、防治肺炎,肺不张的发生,加强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量的变化,引流管脱落及时更换。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烦躁不安的患者,需按时使用镇定剂,本组60例老年患者经积极治疗,症状得到控制。

3.4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老年患者在术后常有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压疮、心血管疾病造成器质性病变,男性老年患者还有可能因前列腺肥大引起尿潴留等,另外老年患者在术后卧床不动,容易伴有不同程度的便秘[1]。对以上我们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患者因年老体衰所产生的肺部炎症和咳嗽反射减弱,痰液阻塞情况下易造成坠积性肺炎,在术前首先要带引导患者如何做深呼吸并嘱每日坚持,术后也应对患者咳痰加以重视定时为患者叩背帮助咳痰,如发现痰液黏稠应给予祛痰药物进行缓解。对于压疮我们采取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床单用品换洗,保持患者使用清洁干燥的床单被褥。同时对患者局部血液循环采取温水擦洗并按摩的方式,必要是可贴减压贴,防止压疮的形成[2]。

3.4康复指导

骨科手术,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年老高危的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向患者反复强调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只要有顽强的意志,不怕痛苦,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手术效果,从而最大限度争取到患者的积极配合。在此基础上,我们首先鼓励患者做患肢远端功能锻炼,再鼓励患者做全身活动。功能锻炼由帮助患者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直到功能恢复。

4体会

通过对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配合,我们体会到:术前认真细致精心的护理及心理护理;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测、防止压疮、防止感染、原发病、并发症的护理等,可提高手术患者安全和手术的成功率。掌握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配合要点与外科手术的成功是与手术前后正确而周密的护理配合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杨明玉,唐涨源,郑晓缺等.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1):27

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中29例是男性,女性17例;年龄31~73岁。其中外伤性21例,炎症性疼痛7例,手术后伤口疼痛15例,其他3例。

1.2 疼痛评估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分为四级:0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可以忍受,睡眠不受影响,日常生活正常;2级(中度疼痛):难以忍受,影响睡眠,需要使用止疼药;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睡眠严重受到干扰,必须服用止疼药。

1.3 疼痛护理方法

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对疼痛患者采用个性化的疼痛护理。

1.4 统计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46例患者中27例患者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6例患者对护理满意,1 0一般,3例不满意。所有患者满意度93.5%。

2.2 护理前后疼痛缓解程度比较

实施疼痛护理后,患者疼痛的程度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P<0.01)。见表1

3 讨论

从研究可知,对疼痛存在感到痛苦的患者,通过施行规范化治疗和个性化的疼痛护理,患者疼痛减轻,肢体活动主动性提高,治疗疗效明显改善。

3.1 疼痛评估

只有主动、客观、持续的评估疼痛,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止痛方案,采取正确合适的控制措施以减轻疼痛。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疼痛的原因、性质、部位、节律性及强度,诱发及缓解因素,疼痛发作时的伴随症状等等,对疼痛程度做出正确的评估。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不同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不同,所以不要质疑患者对于疼痛的表述。

3.2 基础护理

①环境护理尽量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湿温度适宜的治疗环境,从而提高患者对于疼痛的耐受性及治疗的依从性。

②体位护理由于骨科患者术后多采取被动体位,相应活动量减少,不能有效地对抗疼痛,因此护士协助骨折病人做肢体被动活动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肢的胀痛不适。同时,腰椎骨折患者须平卧位,翻身时应使身体成一轴线;四肢骨折患者,下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以消除水肿和减轻疼痛。

3.3 止痛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灌输“镇痛不仅是在减轻痛苦,更是在改善预后”这一观点。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疼痛可能对患者的机体带来的影响,如疼痛引起的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失眠等等,这些情况都将影响骨折的恢复。

①合理制动骨折初期局部疼痛明显,活动时加重,此时可以用夹板固定制动,以减少肢体活动,不但可以减轻骨折端摩擦引起的疼痛,还可以减少对骨折局部软组织、血管及神经的损伤。护理时要妥善保护骨折部位,动作要尽量轻柔,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前提下,尽量予以舒适的体位。

②药物止痛对骨折患者的疼痛,使用镇痛药物是最直接的手段。对疼痛较剧烈或用其他护理手段疼痛不能缓解的患者,要尽量早用镇痛药物止痛,而不是等到疼痛难忍时再给药。有研究证实,预防性用药所需要的剂量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要小得多,且镇痛效果好。同时,使用止痛药物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药物的特点、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对应的预防措施,使患者能够正确使用药物,消除其顾虑,积极配合治疗,以取得最佳的镇痛效果,并要将药物副作用降到最低。当然,对绷带、石膏固定的患者如果出现疼痛、麻木或者异常感觉时,不要盲目的予以止痛药,要结合患肢肿胀的程度,肢体的感觉、皮肤的温度及血运情况等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应用止痛药的患者,要注意监护,密切观察其反应。但是未查明疼痛原因时,避免滥用止疼药,以免掩盖病情。

③技术性镇痛适当配合理疗、冷疗、冰敷、红外线等技术性镇痛,这样可以减少或者取代患者对止痛药物的需求。骨折早期患者可以给予冰袋冷敷,这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末梢循环血量,减轻局部组织肿胀和出血,同时通过抑制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急性期过后采用热敷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加快新陈代谢速度,减轻炎性水肿,解除肌肉痉挛和紧张度,使肌肉韧带松弛,从而缓解疼痛。

④其他止痛a.转移镇痛: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鼓励家属、朋友多与患者谈论其所感兴趣的事情;或者适当给患者听音乐,音乐可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同时音乐可以提高患者垂体吗啡肽的浓度,抑制疼痛[2]。b.放松镇痛:指导患者做放松动作,如叹气、打呵欠、腹式呼吸等等,可以使紧张的骨骼肌松弛下来,抑制疼痛反应而减轻疲劳,减少体力消耗。c.按摩镇痛:还可给患者进行局部按摩,如肩背部,改善皮肤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被动活动量,还可以与患者建立互信关系,从心理和生理上都起到安慰和镇痛作用,这对减轻术后被动体位的疼痛尤为重要。这些方式都是通过听觉、视觉、动作等对感觉神经的强刺激,以阻断痛感,缓解疼痛[3]。

3.4 心理护理

患者骨折后疼痛在所难免,因此往往由疼痛刺激引起悲观失落甚至恐惧无助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给予患者适当的关心、同情,查房时主动询问,言谈中表示理解患者的痛苦,疏导其心理的恐惧、紧张,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分散其注意力,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可提高疼痛的阈值,增加对疼痛的耐受性。在护理患者时,动作要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的刺激,如进行清创、导尿、换床单,翻身等必须移动患者的护理操作时,应注意使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避免加剧患者疼痛。同时应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做好患者及家属思想工作,让家属能够有积极的心态鼓励患者,使患者有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也能对止痛和康复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骨科,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孟凡云.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11): 1792-1793

[2]申今顺.107例骨科疼痛患者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9;7(5):131-132

骨科患者 第8篇

关键词:专科护士,骨科,健康教育,作用

骨科患者的健康教育应以骨科知识的传播为切入点, 重点包括骨科护理常识、肌肉关节劳损的预防、功能锻炼、并发症的预防、手术前后的指导、术后的康复等。然而骨科患者由于病种复杂, 患者年龄跨度大, 治疗方法各异, 康复时间长, 因此, 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临床工作中护士学历偏低, 专科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健康教育有一定的难度。骨科专科护士是指在骨科临床护理领域, 具备国家规定的执业资格, 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和专长, 并经过有资质的骨科专科护理培训基地培训, 获得证书;直接服务于骨科患者, 解决临床复杂、疑难、危重患者的护理问题;能为卫生保健服务对象提供专门护理的骨科临床护士和骨科康复护士。我科在2010年2月—4月3个月期间, 启用骨科专科护士担任宣教班的工作, 为骨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取得一定成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4月入院的患者共182例, 其中男95例, 女77例, 年龄2岁~88岁。腰椎间盘突出45例, 骨盆骨折5例, 脊柱骨折20例, 四肢骨折97例, 关节炎15例;手术患者6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88例, 观察组94例;对照组手术30例, 观察组手术35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由病区任意一名护士担任宣教班, 患者入院后以传统宣教形式完成常规的宣教内容, 包括入院环境宣教、疾病的转归知识、手术前准备和手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功能锻炼等。住院第2天至出院由责任护士与宣教班护士共同进行宣教。观察组由骨科专科护士担任宣教班, 运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 把握有利时机, 按照健康教育的程序进行宣教。第2天至出院宣教同对照组。

1.2.2 骨科专科护士与一般护士的不同: (1) 专科护士背景资料。我科专科护士2009年9月—12月期间, 在广州军区骨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培训, 为期一个半月的全脱产理论学习, 一个半月的临床实践, 并通过理论与操作考核, 取得全军骨科专科护士证书。与笔者同批的30多名专科护士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骨科工作3年以上, 除极个别外, 均具有护师以上职称。其他护士学历中专到大专, 在骨科工作年限1年~10年不等, 职称为护士或护师。 (2) 传统的宣教与健康教育方法不同。传统的宣教方法是护士讲, 患者听, 是一种方法单一、单向的卫生知识传播。专科护士采用的宣教方法是双向的,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过程。它强调的是健康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合作, 需要患者及家属的主动参与, 通过两者的共同努力, 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包括语言教育方法、文字教育方法、形象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方法、电化教育方法、行为干预等多种方法。 (3) 传统宣教与健康教育程序不同。传统宣教方法根据护士个人经验及工作安排进行宣教。专科护士根据健康教育的程序进行, 即健康教育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过程循环进行。以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为例, 该患者是一名82岁的老年患者, 由于术前对患者进行了认真的评估, 诊断为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相当高。在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咳痰不畅, 服用止咳、化痰糖浆效果无效, 建议医生使用雾化吸入后, 能及时将痰液咳出, 避免了肺部感染的发生。 (4) 传统宣教与健康教育内容不同。骨科护士在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方面, 经常指导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缩舒等锻炼, 进行尿管夹闭、开放的膀胱功能训练的护士比例高;而经常指导患者穿鞋、袜, 下床, 如厕, 使用拐杖的比例低。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指导腰背肌功能锻炼和直腿抬高的比例高;说明前屈位活动、坐位、站位不良姿势、弯腰、负重等日常生活姿势和工作姿势, 是导致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因素[1], 以及教会患者应先蹲下再取、抬物, 穿鞋时不应弯腰穿鞋, 而应坐在凳子上穿鞋的比例低。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2.

χ2=7.33, P<0.01, 2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5, P<0.05, 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21世纪护理发展的四大趋势之一是护士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2]。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 尤其是骨科, 同一种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同一种治疗方法又有不同的内固定器材, 不同的内固定器材术后的护理重点及康复、功能锻炼要求也有所差别。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 涉及的内容多, 如果护士专科知识缺乏, 对患者的宣教不到位, 将会导致不良后果。因此具有丰富理论及操作知识的专科护士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龚春兰.强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因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07, 14 (5) :84-85.

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9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6例,女24例,年龄60岁~83岁,其中干部13例,工人29例,农民31例,无职业者7例;行手术治疗54例,非手术治疗26例,入院方式以担架抬入或扶行。

2 住院后的心态分析

患者入院的主要原因为车祸、不慎摔倒、关节病变等,他们对突然改变的生活环境很难适应,特别是车祸患者,更是无所适从,担心疾病的预后,担心各种治疗和手术带来的疼痛,也担心医疗费用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病情较重者,对别人的表情、言语、医务人员的谈话多疑,自认为别人在议论他的病情,或自己的病情预后不良,医生家人在瞒着他。表现出焦虑不安、失眠、孤独,对病情悲观失望,对手术和各种治疗惧怕,不能配合治疗和护理,影响到了疾病的康复。

3 心理护理

3.1 对焦虑患者的护理

护士要详细了解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和劝慰工作,遇到患者情绪激动发脾气时要冷静对待,好言相劝,待患者情绪稳定后解释发怒的害处及对疾病的影响。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特别是车祸或受意外伤害者,要积极协助家属联系对方或保险公司,争取早日交纳住院费,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先治疗,后理赔,让大家共同筹措住院费用,帮患者渡过难关。在保证正常治疗的情况下,医护人员要精打细算,能用便宜的药品解决问题就绝不用昂贵的,尽量节省费用,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若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安心住院治疗。

3.2 对恐惧患者的护理

患者入院后要以热情的态度介绍住院环境、入院须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病房的情况能心中有数,减少陌生感。在安排病床时将普通患者、危重患者、抢救患者分室安置,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精神刺激,治疗时,操作要熟练准确,避免重复操作。抢救危重患者时,要沉着冷静,忙而不乱,以免因惊慌忙乱引起其他患者的紧张,病室要保持安静,光线柔和,使患者能够放松心情。

3.3 对孤独患者的护理

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经常与他们交谈,了解患者的思想、生活习惯、家庭及社会状况,选择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交谈、讨论,也可介绍病友互相认识,允许患者进行适当的消遣活动,安排疾病相关知识和预防保健知识的教育,使他们尽快适应住院环境,消除孤独心理。

3.4 对手术患者的护理

术前恐惧、紧张、失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是老年患者的普遍现象,护士与麻醉师应术前亲自访视患者,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年龄、性格、家庭状况,用亲切的语言、患者易于接受的方式,介绍手术的全过程及手术医师、麻醉医师的技术水平,手术室环境布置等,使患者能了解手术的整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危重、疑难大手术患者还要积极做好家属的工作,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对术后患者首先要询问观察疼痛程度,必要时辅以止痛药,消除因疼痛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

3.5 对悲观绝望患者的护理

这些患者多数年龄大、病情重,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不知所措,情绪低落,悲观绝望,护理人员要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和难处,给予安慰和劝导,主动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并动员亲朋好友共同关心支持、照顾,使患者心灵上感到温暖。介绍比他们年龄大病情重的同类治疗成功病例,鼓励病友之间多交谈,互相帮助,还可安排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看书、读报、看电视,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逐步树立起对生活的勇气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4 效果

创伤性骨科患者急救浅析 第10篇

本组患者132例, 其中男性94例, 女性38例, 年龄5~75岁。其中多发性骨折74例, 四肢骨折10例, 颅脑性损伤9例, 脊柱骨折39例。患者创伤的严重程度按照ISS标准划分, 其中16~20分为103例, 21~30分为17例, 31~40分为8例, 1~50分为4例。

2 对于创伤性骨科患者的急救方式及顺序

2.1 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 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 查看伤员的伤口出血、瞳孔、脉搏、血压、呼吸、面色、神志情况以及伤员有无大出血、休克、呼吸道梗阻等致命体征, 并检查伤员的神经系统。其次就是要充分暴露可能发生创伤的部位, 但是要注意对其进行保暖。对于创伤性骨科患者的体征观察要做到快速准确, 如果伤员过多, 无法同时进行救治, 则应根据创伤等级的不同按照轻重缓急依次进行处理。

2.2 建立有效的经脉通道

对创伤性骨科患者进行急救的第二步就是要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这对于快速增加患者的血容量, 维持有效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医护人员应迅速利用套管针建立1~3条经脉通道, 并及时向患者滴注1000~2000m L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 从而为后续的抢救工作奠定基础。如果血管穿刺困难, 就不要反复进行穿刺, 而是应当立即进行静脉切开, 确保在lh内向患者体内输入500m L液体, 以免延误抢救时机。待患者血压回升后, 再根据实际情况对输液速度进行适当调整。在建立经脉通道的过程中, 应注意避开肢体的受伤部位。

2.3 进行心肺复苏

首先就是要清除患者气管内的异物、血凝块、分泌物及呕吐物, 如果患者出现舌后坠现象, 则需暂时将舌体拉出固定, 以保证患者呼吸的畅通。其次, 就是要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并随时准备进行气管插管。如果仍然无效, 则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往医院进行电击复苏。

2.4 对创伤部位进行处理

医护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出血类型, 对于活动性出血要在第一时间处理;对于血管破裂出血, 如果创面较浅, 可直接用止血钳进行结扎止血;如果创面较大, 则需要先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 再用加压包扎法止血;如果患者的创伤属于皮肤撕脱伤、大动脉损伤或开放性骨折, 就需要先用大拇指压住创口近心端的主要血管, 再用厚敷料加压包扎。如果只是单纯的外表皮出血, 只需要在贴敷明胶海绵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即可。

2.5 保暖

由于创伤性骨科患者, 尤其是休克患者的末梢循环不良, 血容量不足, 因此容易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 所以在对创口处理完毕后, 一定要注意保暖。创伤性骨科患者病房的室温应常年保持在18~25℃, 不可随意升温或降温, 以免造成患者皮肤血管的不正常收缩和扩张, 进而影响血流量。另外, 由于休克病人的末梢神经感觉较差, 因此在保暖时要注意添加外套, 以免造成患者皮肤烫伤。

2.6 正确搬运病人

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需要搬运的情况。在对病人进行搬运时, 应根据病人受伤部位的不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式, 以便在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对于脊柱、骨盆等部位受到损伤的患者, 应本着轻、稳、准的原则安排3名医护人员分别托住患者的双下肢、腰臀部及肩背部, 以维持脊柱受伤后的位置。同时, 在现场指挥人员的统一调度下, 平稳的将患者以仰卧的姿势放在铲式担架上并予以固定, 另外还要在患者的腰部垫以软垫或枕头, 以便降低运输过程中的颠簸对患者受伤部位所造成的影响。

对于颈椎部位受到损伤的患者, 应先用颈托对颈椎进行外固定, 再安排1名医护人员托住患者的下颌部和枕部, 另外2人分别托起下肢及腰部, 协同将患者搬上担架。严禁采用一人抬双下肢, 另一人抬腋窝的方式。

总之, 对于创伤性骨科患者的搬运应注意平托平放, 四肢骨折病人应由专人扶住固定, 切忌粗暴搬运。

3 结语

从2008年8月到2010年8月, 我院共对132例创伤性骨科患者采取了急救措施, 除2例严重颅脑性损伤病人由于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外, 其余均康复出院, 充分说明了我院所采取急救措施及流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 急诊科中创伤性患者的比例越来越大。创伤性患者的病情主要表现为死亡率高、并发症多、处理困难、变化迅速, 如果能快速有效的采取针对性急救措施进行处理, 就能在最大程度上的减轻患者的痛苦, 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为医院的下一步治疗打好基础。我院从2008年8月到2010年8月, 共对132例创伤性骨科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急救措施, 取得了非常好的医疗效果, 本文主要介绍了急救中采取的措施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创伤性骨科急救,骨科患者急救,创伤性患者急救

参考文献

[1]赵小义.临床骨外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2.

[2]吴立东.临床关节外科治疗学[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8, 9.

[3]魏宪纯.创伤急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1.

[4]刘保池.创伤鉴别与急救[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9, 10.

骨科高龄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第11篇

【关键词】骨科高龄手术,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27-0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关注老年人的健康成为当今社会的话题。由于高龄人体之较弱,大多数需要长期卧床,给护理人员带来了护理难度。尤其是骨科高龄手术患者,病人需要承受巨大的疼痛,大多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还有些术后易出现并发症,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骨科高龄患者术后做好护理工作,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骨科高龄手术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61-80岁,61-70组25例,70-80组31例。胸骨、肋骨和锁骨骨折15例,上肢骨折8例,下肢骨折19例,椎间盘脱出、腰椎肥大、腰椎骨折14例。这些病人有40%合并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糖尿病、静脉曲张、前列腺肥大等。平均住院天数为25d。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骨科高龄手术患者多数生活不能自理,一时心理上无法适应这种状况,就会出现恐惧、烦躁、忧郁、情绪激动、失眠等各种不乐观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讲解该病的相关信息,使他们对该病有所了解,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树立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轻声细语,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避免患者出现恐惧、厌烦或抵触的心理。根据患者的爱好、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与其进行聊天沟通,疏导他们消极压抑的心理。

2.2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基础部分,首先要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医疗环境,室内温度宜保持在22-25℃,湿度在50%左右,保持病房区的安静和整洁,对情况特殊的患者应加装床档、使用约束带等,防止意外坠床。其次因高龄患者身体各方面功能衰退,易出现并发症,护理人员要及时严密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第三是护理人员要提醒患者按时按量正确用药,防止漏用、多用或错用。在生活方面,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口腔、头发及皮肤的清洁,不能再患者面前表现出任何厌烦的情绪,对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使他们能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为积极配合治疗打基础。

2.2 饮食护理

由于骨科高龄患者肠胃功能减弱,并且长期卧床不活动,应进食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食物,鼓励病人多饮水、多补充水果蔬菜,以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卧床期间尽量避免食用如牛奶、豆制品等易引起腹胀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防止泌尿系感染以及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对于3d以上大便不通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用开塞露、灌肠及缓泻剂等及时对患者进行通便。

2.3 并发症的预防

第一是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预防:高龄患者心、脑血管系统衰退,再加上疼痛、精神紧张,很容易形成并发症,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和神志等体征变化严密观察,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第二是尿路感染的预防:高龄患者常伴有膀胱黏膜老化、肾功能减退等均可导致尿潴留,长期卧床易引起尿路感染,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多喝水,及时排尿。第三是褥疮的预防: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血液循环性差,皮下脂肪少,皮肤抵抗力低下,尤其是踝关节、后枕部、足跟部各骨突处、骶尾部长期受压,很容易引起褥疮,因此应给予气垫、海绵垫或褥疮垫减少压力,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隔2h对其翻身一次,并用50%红花酒精经常按摩患者受压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第四是呼吸道并发症的护理:患者大多呼吸道功能衰退,长期卧床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应要求患者戒烟、戒酒,鼓励其多咳嗽、咳痰,做深呼吸,在患者翻身的时候,对其背部进行拍击以便排出积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2.4 康复护理

骨科高龄患者的康复性锻炼有利于骨关节功能的恢复,起到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促进骨折愈合的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护理人员应充分利用空闲时间指导患者进行各种功能的康复性训练。根据患者的生理特点及恢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有足够的耐心,随病情、体力的恢复采取由轻到重、有少到多循序渐进的训练模式,活动度和活动量要适度,并要坚持锻炼。不能让患者感觉到疼痛和疲劳,在愉悦、放松的环境下进行康复锻炼。患者自行锻炼时,告知其牵引、小夹板固定和外固定架固定的注意事項等。同时在锻炼的过程中防止患者摔倒,注意安全问题,保证康复锻炼顺利进行。

3 结果

56例骨科高龄手术患者通过正确合理的护理服务之后,均治愈出院,没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对护理的基本满意度为95%。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对骨科高龄手术患者的康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 结语

骨科高龄患者手术后的护理是一项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还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进行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护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 外科护理学[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8

[2] 高珞珞. 浅谈老年患者的骨科护理[J]. 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4): 24-25

[3] 艾茂芝. 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7(4): 228.

[4] 朱军玲,李敏. 老年骨科病人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3): 3590-3591.

骨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综述 第12篇

1 心理特点分析

1.1 恐惧和忧虑

大多数老年患者多是因为不慎摔伤、跌倒或者是车祸而住院治疗[1],由于对自身疾病医学知识了解的匮乏,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2],对医院这种陌生环境的恐惧感是普遍存在的,加之生活上从自理到需要他人照料,往往会顾虑很多,心情焦虑,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累赘,忧虑感随之产生。

1.2 沮丧和焦虑的心理

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的医疗群体,因为自身的身体素质,往往出现病情痊愈较慢,再加之骨科疾病痊愈的时间相对其他外科疾病较长,患者很容易因为自身病情和经济条件的优劣而出现沮丧、焦虑的负面情绪。有些患者会因此而出现治疗不配合、不言不语、拒答[3]的现象。

1.3 孤独和敏感的心理

有些骨科老年患者,由于子女不能长期陪在身边,或是丧偶等原因,使得这类老人极易产生孤独感,心情抑郁、烦闷,消极应付治疗[4]。还有部分老年患者因为病程长,怕给自己的子女添麻烦[5],惧怕医生嫌弃而内心敏感,一旦受到言语的伤害就会对治疗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1.4 悲观和绝望的心理

骨科疾病治愈时间较长,有些老年患者身体素质不好,因为长期卧床而出现褥疮、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相对他人较长,从而出现悲观的情绪,加之经济条件有限,突发骨科疾病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易在治疗期间易出现悲观、甚至绝望的负面情绪[6]。

1.5 抗拒治疗的心理

老年患者亦常因为年岁已高、家庭关爱缺失等因素,而出现对自身不在乎,放弃治疗,甚至违背医嘱抗拒治疗的现象。

2 护理策略

2.1 对恐惧和忧虑的老年患者护理

老年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以热情的态度进行入院宣教,讲述有关患者疾病和康复的知识,使患者对病房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4],减少陌生感、恐惧感。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宣传,从而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减少恐惧感,利于配合治疗。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解答时可通过语言和动作演示从而解除患者对自身疾病因知识缺乏引起的恐惧感[2]。在对疾病治疗时,要熟练准确操作,避免重复,操作过程中要耐心、热情。

对患者实施亲情式的人性化护理,减轻患者内心的忧虑感,让患者感受到置身于温暖、舒适的环境中,积极主动了解老年患者的个性、爱好、饮食起居和习惯,使患者能够放松心情,减少忧虑感。

2.2 对沮丧和焦虑的老年患者护理

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老年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活动等表现,仔细分析患者产生沮丧、焦虑的原因,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和开导工作。遇到患者因过度焦虑而引发情绪激动发脾气时,护理人员要好言相劝,冷静对待,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对患者解释这种负面情绪对健康恢复的负面影响。对有些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老年患者,要积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只有积极治疗,早日康复,才是减轻家庭负担的有益方式。同时医护人员应在保证正常治疗的前提下,为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患者精打细算,能用便宜的药品就绝不用昂贵的,节俭开支,为患者解除后顾之忧,从而解除患者沮丧、焦虑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安心住院。

2.3 对孤独和敏感的老年患者护理

护理人员要多主动关心患者,骨科疾病疗程较长,缺少家人的陪伴,老年患者特别希望有人主动关心他们,耐心倾听他们对自己病情的述说,回答他们的疑问,及时传递自身的治疗效果。可以以拉家常的形式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在交谈中了解患者的病情,同时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在住院期间,鼓励患者的亲人多陪伴他们,使患者感到亲情的温暖,更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健康的恢复。同时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动作尽量轻柔,使患者内心得到放松,内心愉悦,减少患者的孤独感,降低患者的敏感性。

2.4 对悲观和绝望的老年患者护理

骨科老年患者年龄较大、因为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多半会有一些慢性疾病,故病情重。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患者往往会不知所措,情绪低落,悲观绝望,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老年患者的痛苦和难处,给予安慰和劝导,尽量主动地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并动员患者的亲朋好友共同照顾、关心支持,使患者摆脱悲观,绝望的情绪。

2.4.1 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

骨科创伤的刺激,可使老年患者因应激而出现应激性的血糖升高,故要定时监测患者血糖、尿糖变化,对出现糖尿病的患者要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因患有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易感染、愈合差,故要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按时换药,合理应用抗生素,指导病人进行糖尿病饮食。

2.4.2 防褥疮并发症的护理

老年人因皮肤干燥,外周血供差,骨科老年患者因卧床时间长,易出现褥疮[5]。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巡视,做到班班检查皮肤情况,建立翻身卡,叮嘱患者家属每2 h翻身改变体位一次。对因病情限制无法翻身者,应用棉花小枕交替垫于双侧臀部,从而减轻骶尾部压力及受压时间,避免褥疮的发生。

2.4.3 其他并发症的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易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该防患于未然,采取积极措施。保持患者病室通风透气,病室内禁止吸烟。对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指导如何有效咳嗽,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对卧床的老年女患者,应早晚冲洗会阴,对留置尿管的患者,每天用0.5%洗必泰消毒液清洗尿道口2次,每周更换尿袋2次。叮嘱病人多饮水,达到生理性冲洗膀胱,减少细菌的滞留。叮嘱患者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按时做腹部环形按摩,促进排便,防止便秘。

2.5 对抗拒治疗的老年患者护理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抗拒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沟通,找出患者抗拒治疗的原因,介绍比他们年龄大的病情较重的其他患者的成功治疗病例,消除患者医治的心理阴影,鼓励患者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的交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安排患者看书、读报、看电视,分散其注意力,逐步树立起老年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逐步解决患者的抗拒治疗的心理。

3 小结

由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的退化,对疾病知识掌握又少,同时合并症、并发症多,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在长期求医救治过程中均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从而加大了护理人员的护理难度,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有全面的老年护理知识和专科理论知识,工作中尽职尽责,给予老年患者亲情式的人性化关怀,设法减少患者产生恐惧、孤独、悲观、绝望等消极情绪,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重树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加入到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来,从而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与自身调养,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和预期康复目标,使骨科老年患者疾病早日康复。

摘要:通过对骨科老年患者心理特点的分析,提出了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其目的在于为今后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相关的医学参考。

关键词:骨科,老年,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禹.让意外伤害远离老年人[J].保健医苑,2009(10).

[2]缪瑞,王超英,喻勤军.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医正骨,2009(12).

[3]司晓燕,范卫清.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生,2009(12).

[4]段建英,周翠娥.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24).

[5]林湘燕,黄芳平,方素华,等.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要点[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5).

上一篇:企业文化构建下一篇: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