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

2024-06-13

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精选7篇)

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 第1篇

本文主要从重庆高校离退休老人的抽样研究调查出发,借助于与广东高校以及国内常模离退休老人的对比,进而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其心理健康的自身特征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支持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校离退休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实证参考和理论依据。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及工具

本次调查研究实行随机抽样的方式,以重庆5所高校的离退休老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的填表方式和指导语,并以团体方式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当遇到有种种原因不方便作答的情况时,将由相应的调查者做出必要的解释,并在当场收回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的测量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其调查的内容包括焦虑、人际敏感、躯体化、抑郁、强迫等9个因子和1个附加项,总共90个条目;与此同时,实行0—4级评分制,项目之和即为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总分除以组成因子的项目数即为因子分。相应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调查内容包括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3个维度共10个项目;社会支持总分就是计分之和,同时设置45—66分为高水平、23—44分为中等水平、总分≤22分为低水平。最后,借助SPSS17.0和AMOS7.0软件对相应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样本数据特征

本次调查研究总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有效回收率87.5%,有效问卷525份。其相应的人口构成如下:经济条件较差23人,一般403人,良好99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差43人,一般391人,良好91人;在婚(夫妻双全)456人,其他(离、丧等)69人;绝对空巢102人,相对空巢192人,非空巢231人;女性303人,男性222人;70岁以上218人,65~70岁100人,65岁以下207人;本科以下205人,本科学历及以上320人。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

本次调查筛选标准为心理问题阳性的是SCL-90所有因子分≥2分,中度至重度心理问题的因子分≥3分。与此同时,该调查中有效样本的525人中筛查呈阳性的有98人,由此得出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8.7%。其中,有18人因子分≥3分,其发生率为3.4%。该调查还显示,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和其他等5种心理问题依次为SCL-90因子发生率前5位。其中,单项题目得分≥3分的前五位分别是: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感到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睡得不稳不深,醒得太早,腰痛及忘记性大。

(二)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变量特征差异

心理健康状况对重庆高校离退休老人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性别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显示,除恐怖、焦虑和躯体化3个因子对女性以及男性离退休老人没有明显不同外,对于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症状等其他6个因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高校离退休老人在各因子上并无显著性差异;其他(离、丧等)老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明显低于在婚老人;女性得分明显低于男性离退休老人。

(三)高校离退休老人社会支持状况

该研究显示,对高校离退休老人社会支持状况在不同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性别上的调查样本。结果表明,其他(离、丧)老人的社会支持、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在婚老人;本科学历以下老人的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和主观支持总分明显低于本科学历以上老人;男性老人的主观支持明显低于女性老人。

(四)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本次研究显示,随着重庆高校离退休老人的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的提高,总分和SCL-90因子分反而下降。与此同时,主观支持仅与偏执因子、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强迫呈现负相关。

三、讨论

(一)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状况

该调查研究显示,重庆高校离退休老人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是18.7%。与此同时,3.4%较为突出地集中表现于抑郁、饮食睡眠状况、躯体化、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方面。由于受自我、子女生活状况、经济社会发展、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和生活方式变化等社会的种种因素影响,高校离退休老人是心理变化的高发群体,这些不良的心理困惑极大地制约其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据分析得出,高校离退休老人的离退休后医疗和社会条件保障良好,生活居住条件相对稳定、经济收入、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较为优越、生活阅历丰富等,导致离退休老人除躯体化因子外的因子分和SCL-90总分都明显不如全国常模分数高,这些研究结果无不显示高校离退休老人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离退休老人自身特征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支持作为支持性行为和支持性资源之一,对高校离退休老人保持心理健康和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扮演重要角色。经过相关研究显示,在社会支持相应的3个维度中,除SCL-90少数因子和主观支持外不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即随着社会支持水平的不断升高,心理健康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以性别、社会支持、客观支持、身体健康状况和主观支持5个变量可以解释变化,从而科学分析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的引导力度

本调查研究和实际高校离退休工作等相关实践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高校离退休老人进行规范的教育引导的力度,尤其是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重视老年教育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不仅能提高他们自身优化认知水平结构,而且还能够极大提升他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并在一定意义上提高其社会支持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以下提出相关的几点对策:一方面,积极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定期开展大型报告会,旨在让离退休老人能够实时掌握本单位的改革发展以及党和国家的政策情况,尤其是探讨和其养老以及待遇等密切相关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其精神顾虑。另一方面,有计划地扩大老年大学办学规模,主动变革创新办学模式,加大组织沙龙活动和心理健康讲座的力度,健康、有序地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并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另外,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趣味游园、知识答题和文艺演出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有实际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引导老年人走进集体,进而融入社会。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普查和咨询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影响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其身体健康状况,因此在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咨询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提出相关的几点对策:一方面,积极加大拓展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咨询中心的服务范围的力度,及时、有序地为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提供有效的记录和相应的帮助,并定期开展有关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权威的普查,并逐渐建立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档案。另一方面,积极发挥高校人才储备优势,开展由专业咨询师带领组织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学生所组成高校心理咨询社团,并把工作方向的重点转向针对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年龄在70岁以上、无配偶、文化程度较低和经济条件较差的老人,旨在开展点、面结合的心理健康咨询项目,更好地服务高校离退休老人。

五、结语

总之,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已经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对其相关调查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高校离退休老人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相关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任重道远。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改善认知水平和身体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应该更加重视,加大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注力度,有利于为高校离退休老人构筑健康、舒适的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理疾病发生的概率。本文通过研究和阐述高校离退休老人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旨在直观地研究其问题的本质,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离退休老人。

参考文献

[1]吴捷,轩希,聂胜昀,等.天津教育系统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7-80.

[2]轩希.离退休老年人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3):124-125.

[3]薛军.高校离退休教师心理需求与调适[J].航海教育研究,2007,(2):123-124.

老人心理护理 第2篇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角色”的变化,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范围缩小,心理上会发生很多复杂变化。老年人注重的不是奢华的物质生活,而且情感关爱,他们企盼心灵慰籍,希望得到精神赡养,那么如何帮助老年人进行角色转变和心理调适、重新适应新生活,这就是“心理护理”。

心理因素是影响老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据有关资料表明,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困难或心理障碍,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人患有痴呆症。据心血管专家介绍,30-40%的常见病其发生发展与心理行为因素相关。被称为“三大杀手”的心血管、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其致病的因素,心理原因己超过生理原因。同时心理因素还会诱发或加重常见老年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老年痴呆症等众多疾病。现代医学已证明,消极情绪是破坏身体免疫系统的凶手,是导致心身疾病的诱因。著名保健专家洪昭光教授指出心理平衡对维护健康是最主要的,一个人心理平衡,生理就平衡,就很少得病,即使得病也好的快。因此说,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需要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努力。养老院中的护理员应该对老人的各种需要细心观察,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养老院中度过快乐的晚年。

而通过调研发现,%的老人感到很孤独%%%%%%%% 5.2.2养老院如何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

1、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通过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优良传统和先进事迹,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人格上尊重,满足自尊的需求。尊敬老年人,适当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之一。

3、精神上安慰,满足依存的需要。老年人普遍有孤独感,他们希望享受天伦之乐,赢得周围人的亲近、求教与拥戴,这将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4、生活上关心,满足求助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事情力不从心,从心理上非常渴望得到晚辈的主动关心,如果是患病的老人,需要别人关心的愿望就更强烈了。

5、言语上沟通,排遣寂寞的需要。老年人常常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独感,通过言语交流与沟通,可以活跃思维、增长知识、获得经验和各种信息,增强成就感,防止或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通过言语交流与沟通,可以调节情绪、宽阔胸怀、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使生活变的多彩而不单调,以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人生。

6、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常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旅游观光活动和各种小型比赛活动,如书法、绘画、养花、舞蹈、乐器等,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创造条件,从而达到活跃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老人身心健

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心理护理 第3篇

随着军队现代化进程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军队领导干部离开了工作岗位,或离休或退休,走出军营,走进了干休所。很多离退休干部能够坦然面对新的退休生活,也有的部分同志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比如失落、多疑、自卑、无聊等,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退休前辅导、退休后疏导的措施,帮助离退休干部克服不健康的的心理影响,尽快适应退休生活,快乐享受幸福时光。

1尊重,心理平衡的支点

老干部离退休后最常见的问题是心理失衡,在职时不论职务高低,都有一定的工作任务、活动范围和社会地位,一旦退职后,停止工作,多年形成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在一段时间内必然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平衡,不少人会出现失落心理。尤其是退休前身居领导岗位的人,以往的岗位让他们得到了足够的尊重,甚至是一言九鼎的权威,在他们心里建筑了坚强而顽固的权力堡垒,昔日门前车水马龙,退休之后门前冷落鞍马稀,这种失落心理尤为突出。

党的干部政策已经为高级干部的退休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以实现“平稳过渡”。让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临近退休前,移居二线,逐渐离开权力中心,实现心理失落的缓慢释放。而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他们尊重,不能因为老干部快退休了,就产生怠慢情绪、甚至不尊重的表现。我们的做法是“三不变”:称呼不变、待遇不变、态度不变。

我们通过旅游、书法比赛、政策讨论会等形式,积极组织即将离退休的干部与已经离退休的干部联谊活动,辅导即将离退休的干部转变思想,做好退休前的思想准备,正确看待离退休:“长江后浪推前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由于职业功能的下降而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这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实践表明,退休前做过妥善安排,心理准备良好的老干部,退休后生活及心理适应较快。

2热情,点燃新生活的火种

帮助离退休干部建立第二生活模式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干部退休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扰乱了他们心理的平衡,也干扰了以往的生活习惯,许多干部离开工作岗位,退居二线以后,常常有“人走茶凉”的感觉,如待遇不如以往“优厚”,说话不如当初“灵验”,遇到阻力和困难骤然增多等,由此而造成心理上的失落,孤独和焦虑感日甚。因此,在退休之前要尽早帮助他们建立第二生活模式,根据他们的体力、精力及爱好,安排培养一至几种业务爱好,或安排一份轻松的工作,使他们退而不闲。

我们的工作原则是“热情”,让热情化解离退休干部的孤独,让热情驱散离退休干部的自卑,让热情点燃他们新生活的火种。用热情的态度帮助他们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态,使他们做到想得开,放得下,正确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以积极的心态摆脱不良心理的困扰。我们通过安排离退休干部与亲朋好友来往,将自己心中的郁闷、苦恼通过交谈等方式进行渲泄,及时消除和转化不良情绪,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舒畅。疏导他们的消极心理,多讲多说,多听多看退休生活的好处,比如可以不受在职时那些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条条框框、是是非非的约束;访友购物的安排可随心所欲,外出旅游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等等。鼓励他们勇于面对新的生活方式,顺其自然,不予计较。积极处理涉及个人利益的事,使离退休干部在我们的热情服务下,心情舒畅。

3鼓励,扬起自信的风帆

不少离退休干部自认为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自己已经是无用之人,因而情绪低落,终日消沉,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感兴趣。也有些人退休后,和原来的同事、下级接触少,就认为遭到别人遗弃,怀疑别人不尊重自己,自己也不愿意去接触别人,这种自卑自弃的心理严重影响了离退休生活质量。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取积极组织离退休干部到外地,到经济发达地区,到以前不曾涉足的地区参观考察、旅游学习,扩展眼界,鼓励离退休干部尽快适应新环境,建立新兴趣,在新的活动中,结识新朋友,而不去计较别人的态度,不受环境的干扰,做自己该做的事。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疏导离退休干部退下后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与其寻找失落的辉煌,不如昂首拓宽未来的路,积极寻找并鼓励他们第二次创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退休并不意味着人生之路已走到了尽头,退休应该是人生的又一起点,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等待去开拓,去创造。鼓励老干部继续学习新知识,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有条件者可参加老年大学,充实自己的生活,延缓大脑的衰老,预防痴呆的发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保持和培养有益身心健康的嗜好,如养花、养鸟、下棋、打牌、跳舞、唱戏等,与爱好相同的朋友一起活动,享受退休后的欢乐。

4疏导,克服心病最好的药剂

一些退休干部不能正确认识离退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它预示着原来的生活习惯、经济收入、地位和名誉等将发生变化。退休后,离开了多年倾心、热爱的工作岗位,多年适应的工作规律、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一旦退休,原来的工作没有了,权力没有了,人际关系也随之消失了,感到生活无聊,心境消沉,无所事事,容易对一些小事情也纠缠不休,产生无聊的消极心理。这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绪,会严重干扰和损害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影响神经、免疫、内分泌及其他各系统的功能,从而引发和加重各种心身疾病,加速衰老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退休干部的心理调节尤其重要,疏导他们正确面对待退休这一重大生活变动,预防、克服和战胜“离退休综合征”。

我们在老干部中心不仅布置了活动室,还布置了图书馆,安装了电脑,特别购进一批介绍外国老人退休生活的书籍,比如介绍英国老人退休后开始“第二次创业”,开餐馆、办咨询公司、写回忆录等,生活更加充实、精彩。介绍德国退休老人上网,他们不仅可以与旧日的同事、远方的亲友保持联系,消除退休后的孤独感,还可以获取各种有用的信息,经常上网冲浪,使得老人们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同时也大大地方便了他们的生活。介绍瑞士老人乐于助人,甘当向导,只要有人问路,他们会不厌其烦地指明路线,有的还会直接把迷路的外国游客送到要去的地方。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瑞士老人的善举为他们的人生增加了新的乐趣,等等。开阔了离退休干部的眼界,积极帮助他们开展新的力所能及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特长,根据他们以前的工作经验经历,组织专题讲座、咨询、义务辅导,让离退休干部离职不离专业,退居不退社会,老有所得,更加有价值感,有成就感。

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 第4篇

部队干休所门诊部的服务对象是老干部, 他们都是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的、阅历深、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 且对社会有一定贡献的老干部。离退休老干部文化素质高, 修养好, 对护士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成为现代医学护理的一门重要课题[1]。护士不但要掌握他们的生理、病理、心理等医学知识, 还要有针对性地掌握离休老干部的特点, 改善其不良情绪, 真正做到让离休老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顺利过渡到宽松、休闲的离退休生活中, 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健康, 安享晚年。

1 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老干部离退休后由于职业生涯发生很大变化, 从长期紧张而规律的职业生活, 突然转到无规律、懈怠的离退休生活, 加之随着离退休后社交范围缩小, 人际关系发生了改变, 这种应激因素对身心方面的干扰, 使一些老干部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 如果这些老干部个体缺乏应变能力, 生活过于单调, 行为过于刻板, 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 导致观念偏差, 进而出现焦虑、忧郁、失落、孤独、怨恨、愤怒等不健康情绪和心态。由此引发出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 甚至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或发作, 严重地影响了健康 [2]。

2 心理疾病的特征

2.1 乐观型

很多老干部对生活要求不高, 认为自己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知足者常乐。这种老年人心态虽然乐观, 但也往往造成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依从性差等问题。有的人甚至对吃什么药, 打什么针从不计较, 甚至认为多活几年, 少活几年都不在乎。

2.2 疑虑型

很多老干部遇事特别敏感, 每听到别人议论工作时, 常常烦躁不安、敏感, 怀疑是影射或有意批评自己;容易怀疑别人对自己是否另眼看待.喜欢把每位医生的诊断、用药、技术水平以及谈话内容进行比较, 一旦发现不一致, 忧心忡忡。对护士冷淡、对医生开药不放心, 常怀疑给自己的药是否对症, 产生焦虑心理, 影响睡眠和情绪, 从而加重病情。

2.3 领导型

很多老干部在位时处于领导地位, 享受优厚的待遇。处处受到人们的尊重。喜欢周围的人都尊敬他, 恭敬他, 依从他。这些老干部大部分都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 经常回忆自己一生所经历的事情, 并以之为自豪。由于长时间养成的领导作风, 让别人办事、与别人谈话, 包括对家人、医生或护士常以领导口气或命令式出现。离退休后多感到不习惯, 加之多种原因, 在对老干部的态度上形成一定反差, 使他们感到心理不平衡。

2.4 孤独型

因有些老干部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 形成老年人独守家的特点, 特别是老年单身家庭, 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 [2]。这些老干部因病需经常住院治疗, 而子女又因工作忙, 不能经常陪伴.甚至长时间不去探视, 使他们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 从而产生失落感、寂寞孤独感, 如性情孤僻、忧郁、甚至感到自己有被遗弃的感觉。

2.5 疗养型

他们珍惜今天的生活, 对社会上不该发生的事情尽力适应, 与周围人和睦相处, 遇事不争, 也不惹麻烦。自己看书, 听音乐, 练气功, 练剑, 打太极拳等, 寻找长寿的生括方式, 对医生用药很细心, 爱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 并找医护人员进行保健咨询, 主动配合治疗。

3 心理护理方法

要做好干休所护理工作, 最基本的思想前提是端正服务态度, 树立服务意识, 建立服务思想, 充分认识到干休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一切工作都要以“为老干部服务”为中心来展开。干休所门诊部的宗旨就是无偿地负责老干部的防病、治病和保健。为此必须做到爱岗敬业, 时刻以老干部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所以, 对老干部以上的心理障碍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3.1 加深理解与给予尊重

要关心理解老干部患者。根据他们的文化水平、疾病类型、气质性格、社会角色和社会经历等个体差异, 实施有针对性的、个别的心理护理。在我门诊部的护士们都能尊重老干部患者的性格和地位, 离退休老干部更喜欢我们称呼他们原有的职务, 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和被尊重感。因此, 对他们给予适当的称呼, 用其离退休前的职位称呼, 认真听取他们的述说及要求, 使他们感觉到被重视、被尊重。对首次来门诊就诊的老干部, 在不知原有职务的情况下, 称呼“首长, 您好”, 并主动搀扶入座。在知道姓名时, 称呼“某老”;知道以往职务时, 最好以职务称呼。通过护士真诚亲切的问候, 与他们建立了互相信任的第一印象。

3.2 加强必要的语言沟通

工作热心、耐心, 护士在工作中要有适当的言谈。对老干部提出的各种问题要热心地回答, 语言文明, 掌握分寸。多问候他们, 经常与他们谈心, 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鼓励他们多交往, 与其他人一起聊天, 相互交流体会, 一起欣赏音乐、看电视、散步等 [3]。同时与家属沟通, 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3.3 提高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

我干休所的老干部绝大多数都患有2种以上疾病。且疾病类型多, 这就需要护士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水平。要刻苦钻研、勤学苦练, 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 牢记并熟练运用《老年急重症抢救预案》, 具备用使用心电监护仪、ECG、吸痰器、洗胃机等仪器的技能, 夯实为老干部服务的业务基础。还要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本领域内的前沿知识, 努力拓展视野, 使得为老干部服务的本领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从而能在对老干部的护理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的知识, 以便在护理工作中做到心细眼快、举止稳健、动作熟练、操作轻柔, 这样才能更好地使老干部在心理上对我们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老干部希望对自己的病情多一些了解, 我们就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查结果主动向他们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这是做好干休所护理工作的根本所在。

干休所的护理人员除了应具备常规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交学、伦理学尤其是老年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并根据老干部的不同特点在护理实践中不断转换思维方式、扩大护理范围和场所, 护士不仅是床边护理、还应是心理咨询者、健康教育者等多方位角色。这是搞好干休所整体护理的重中之重。

3.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患病的离退休老干部特别需要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 护士与他们接触最多, 护理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要具备爱心、耐心、热心和恒心。做到脑勤、眼勤、手勤、腿勤、嘴勤来提高与他们沟通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与他们有效合作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能充分地体验到温馨的护理氛围。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 以热情关怀的态度与他们进行交谈。礼貌待人, 使用礼貌语言, 面带笑容, 态度温和谦虚, 谈吐文雅有度, 音调、语速因人而异, 如:对听力下降的患者, 音调应稍高;对理解能力差的患者, 语速要放慢。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 耐心倾听他们的主诉, 体谅他们的心情, 并予以鼓励和安慰, 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心理上的失落感及其他不良心理状态 [4]。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满足, 保持心情愉快。

3.5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睦, 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顾。在对那种性格偏激、固执、从医行为较差的老干部, 我们采取团体咨询的方法, 与其家属一起讨论解决由于上述原因引起的康复问题。要帮助老干部主动去接触新的环境, 建立新的人群关系, 并从这种新的人群关系上寻找新的乐趣, 丰富生活、焕发精神、陶冶情操。让他们感觉到一种新型的家庭环境。

3.6 健康教育处方

与老干部一起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处方, 并对每位离退休老干部进行计划实施及效果评估, 适时调整。帮助老干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根据每个人的爱好, 制定相应的起居、饮食、运动计划送给他们。鼓励他们多接触大自然的良辰美景, 或欣赏优美的音乐艺术, 赏玩一些花、草、工艺品或字画等。

总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 护理工作必须从以前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世界问题, 我国也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国[5]。在针对这种保障对象群体老龄化的环境中, 我们干休所护理人员更应了解并掌握新趋势下护理工作的特点, 做好老干部的卫生保健及护理工作。尽最大可能地降低老干部的发病率、死亡率, 提高生活质量, 使他们的晚年更加健康、幸福、长寿。这是提高老干部的健康水平、改善老干部生活质量的最好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卫平.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护理.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9:1287.

[2]孙建萍.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7) :487.

[3]张丽敏.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内蒙古中医药, 2000, 19 (S) :113.

[4]王艳侠, 石彩娟.老年病人心理护理50例报告.陕西医学杂志.2002, 31 (3) :253.

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 第5篇

军人

山西寿阳,八旬伤残军人手持红色退休证,却是空壳退休金 家住山西省寿阳县上湖村河三小组的闫平让,年已85岁,三等甲级革命伤残(七级残疾)军人,1947年参军,1949年在正太战役中负伤,残退回乡后于1956年公私合营安排在了山西省寿阳县上湖供销社,1985年3月办理了退休手续,27年来老人手持《红色的退休证》,却是“空壳”退休金。至今从未领到过分文退休费,在生活确实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多次向县供销社领导申请解决,终以没有政策久拖不办,老人的年纪一天比一天苍老、生活一天比一天困难,老人在流泪,党威遭践踏,难道那些党员干部就没有一点点觉醒吗?谁都有老,谁都要养老,那些道德沦丧的官僚们,看一看今天你在平安社会的生活,想一想老子们昨日浴血奋战的艰难,当时我们为了谁?没有我们的昨天,能有今天的你们吗?你们就不怕遭天报应吗?

《国家计委劳动局(73)计劳业字112号文件》早在1980年【也就是闫老办理退休的那个时候】已经执行。由于闫老没文化,一辈子忠诚革命、信任领导。领导说啥就是啥,上司说没有政策,他就认定没有政策,服从命令、执行政策是军人的天职,因此一个没有“政策”的善意谎言拖拉了他将近30年,当这位伤残军人拿上《国家计委劳动局(73)计劳业字112号文件》面见领导时,才知道自己被蒙蔽了,耿直的性情发出了愤怒的呐喊:难道非要我——这个曾为共和国卖命的军人去主演中国历史上首例 “没有退休金的退休职工”吗???难道还要借口“没有政策”把我推到坟墓才善罢甘休?

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对照组中男性40例, 女性36例;年龄介于65~79岁之间, 平均年龄 (73.2±8.4) 岁;其中患有口腔溃疡的12例, 牙周病的13例, 牙髓病的10例, 舌病的8例, 唇裂的9例, 腭裂的11例, 口腔念珠菌病的13例;观察组中男性39例, 女性35例;年龄介于71~83岁之间, 平均年龄 (76.6±10.5) 岁;其中患有口腔溃疡的10例, 牙周病的14例, 牙髓病的13例, 舌病的9例, 唇裂的7例, 腭裂的8例, 口腔念珠菌病的15例。

1.2 社区口腔疾病老人存在的心理问题

(1) 急躁厌烦心理:口腔科疾病的患者常常需要多次到门诊进行就诊, 社区门诊的工作人员数量较少因此老年患者必须等待一段时间以及老年群体行动困难等原因会出现急躁厌烦, 而急躁厌烦会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 影响疾病的治疗。 (2) 恐惧心理:老年人对牙病治疗有一种惧怕心理, 心理承受力差, 对医院特殊场所和特殊气氛不适应, 害怕手术如拔牙何牙槽骨修整术;他们对治疗的过程不了解也容易产生盲目的惧怕心理, 有些老年人息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 因对口腔治疗的惧怕而使旧病复发。 (3) 焦虑心理:疾病的压力使身体和心理平衡失调, 产生焦虑现象。常遇见病人因疼痛、医疗费用等问题而产生焦虑。 (4) 对医生不信任心理:在门诊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老年病人非要挑选中老年医师看, 对年轻医生有着不信任的心理[3]。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口腔疾病给予针对性的中西医药物治疗。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心理护理。 (1) 老年患者给予特殊的待遇, 可直接就诊;候诊室内安排护理人员和老年患者沟通交流, 一方面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也消除患者的烦躁心理, 利于疾病治疗。 (2) 详细向老年患者讲述疾病治疗的过程, 医务人员会将疼痛降低到最小化, 不会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的复发;同时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的环境。 (3) 开导说理法, 通过语言指导、劝说, 让病人发泄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等, 消除病人的焦虑、紧张, 为病人提供心理帮助, 在观察候诊的病人时, 我们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 让病人了解病情, 使病人感到他会得到妥善的治疗、护理, 增强对医院的信任, 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 (4) 向老年患者说明即是年纪较轻的工作人员亦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尽量安排病人信任的医师, 并每次复诊都由一人包到底, 这样病人对医师高度信任, 紧张情绪减少, 可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口腔疾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口腔疾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口腔疾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好转。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结果发现对照组中口腔疾病治愈的患者28例, 有效的34例, 无效的14例, 总有效率81.6%;观察组中口腔疾病治愈的患者42例, 有效的29例, 无效的5例, 总有效率93.4%;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表2。

3 讨论

伴随着生活水平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医院的护理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发现做好各种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对于疾病的治疗以及患者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同时进行心理护理。临床资料显示在门诊接受口腔疾病治疗的老年患者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口腔疾病主要包括口腔溃疡、牙周病、牙髓病、舌病、唇裂、腭裂、口腔念珠菌病等, 这些疾病虽然并不严重, 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引起其它的并发症, 导致不必要的后果。老年口腔疾病患者普遍存在急躁厌烦、恐惧、焦虑、对医生不信任等心理, 若不及时给予心理护理, 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会有影响。该文通过对76例患有口腔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了综合心理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该次研究通过对老年口腔疾病患者存在急躁厌烦、恐惧、焦虑、对医生不信任等心理问题给予综合的护理后, 即消除了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 又提高了临床疗效,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社区口腔疾病老人通过综合心理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5月在该市3个社区门诊接受治疗的患有口腔疾病的老年患者152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心理护理, 经一段时间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结果发现对照组中口腔疾病治愈的患者28例, 有效的34例, 无效的14例, 总有效率81.6%;观察组中口腔疾病治愈的患者42例, 有效的29例, 无效的5例, 总有效率93.4%;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综合心理护理一方面帮助社区口腔疾病老人解决因疾病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同时也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社区口腔疾病,老年患者,综合心理护理,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琳.心理干预应对老年人牙齿疾病治疗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 2010, 8 (10) :1270-1271.

[2]沈晓颖, 周郁秋.心脏介入治疗术病人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4) :367.

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起入住护理院老人260例, 男142例, 女118例;年龄60岁~98岁, 平均72.4岁。纳入标准:老人意识清晰, 能通过自主或协助完成调查问卷。排除标准:无家属的孤寡老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 观察组男71例, 女59例;年龄60岁~92岁, 平均72.2岁。对照组男71例, 女59例;年龄62岁~98岁, 平均72.6岁。两组老人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老人接受常规的治疗护理, 对家属不作要求。观察组老人在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同时医护人员与家属对老人实施同步心理支持干预。

1.2.1. 1 医护人员方面

(1) 增进医护人员和老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对刚入住老人主动热情, 介绍环境, 介绍负责医务人员及周围其他老人, 消除陌生感, 使老人尽快适应护理院生活。平时常深入病房, 主动与老人聊天, 耐心倾听老人心声。 (2) 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 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建立同感心[1], 指换位思考、想象自己落入他人处境的能力, 能更好地促使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通过评估老人的个人经历、病史等内容, 了解老人的负性心理状态。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 医护人员采用鼓励、解释、保证、情绪转移等心理支持方法, 帮助他们疏导情绪, 确立信心。 (3) 鼓励老人互相结交、沟通、交流。成立一些兴趣活动组, 如书法组、作业疗法组、八段锦操习练组等, 鼓励老人参与, 交流心得, 以缓解其负性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1.2.1. 2 家属方面

(1) 建立家属信息系统。每个新入住的老人, 一定要有家属陪同, 做好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等重要信息的登记记录, 并要求家属记录好老人入住病房及医护办公室的电话号码, 完善相互联系系统。同时要求家属手机24h开通, 方便联系。 (2) 完善家属心理支持系统。家属每天或2d与老人电话联系1次, 主动问候、关心老人情况。家属每月至少2次来探望老人, 遇特殊情况不能来, 要提前告知老人或医务人员。家属不得将自己家庭问题中的不良情绪转移给老人。

1.2.2 观察指标

(1) 焦虑自评量表 (SAS) [2], 该表用于评定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共20个条目, 每条分为1级~4级评分:1分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分为少部分时间有;3分为相当多时间有;4分为绝大部分时间有。得分越高, 说明焦虑程度越重。 (2) 抑郁自评量表 (SDS) [3], 用于评定抑郁病人的主观感受, 含20个条目, 分为1级~4级评分, 指数范围为0.25~1.00, 指数越高, 抑郁程度越重。指标采集方法:统一培训调查员, 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分别对两组入住护理院的老人进行观察前及半年后、1年后的SAS、SDS问卷调查, 由老人本人填写调查问卷或由医护人员协助共同完成问卷。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 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医疗保健、社会角色改变等多方面存在问题, 使老人们产生悲观、抑郁、孤独、焦虑等负性情绪, 严重者导致精神障碍及过早痴呆,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各种困难, 这个日益严重的社会化问题, 是老年人口卫生保健面临的巨大挑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对护理院护理工作及家属的配合支持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本研究主要通过医护人员与家属对入住护理院的老人同步实施心理支持, 与老人进行情感联络, 指导老人做好心理准备、心理调节和心理保健, 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护理, 防止或减轻其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发展。通过调动一切可能的有利因素, 提高老年人的适应性, 从而改善和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在观察中发现, 刚入院时观察组及对照组老人因基本情况大同小异, SAS、SDS问卷调查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入住时间的延长, 观察组老人通过实施医护人员与家属同步的心理支持, 使老人们尽快地融入集体生活中。集体氛围提高了老人们的生活积极性, 护理院中开展的各种活动让老人们有所寄托, 减少了老人们因子女、家人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孤独感。再加上家属定时的电话问候, 定期的主动探望, 使老人们感觉亲人就在身边。而对照组住院老人因对家属不做严格要求, 家属电话问候或者探望老人的时间明显减少。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老人们住院时间的延长, 观察组和对照组老人的SAS、SDS问卷调查评分差异越来越明显 (P<0.05) 。可见调动老人的积极性, 强化家属亲人的支持, 对住院老人的负性情绪起到了一定的克制作用。

综上所述, 实施与家属同步的心理支持疗法对改善护理院老人焦虑、抑郁情绪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既可以稳定老人的情绪, 又能提高老人的适应力, 同时也稳定了家属的情绪, 和谐了医患关系, 起到了三赢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与家属同步的心理支持疗法对护理院老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60例护理院老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3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 对家属不作要求,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与家属同步的心理支持干预。应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两组老人进行观察前及半年后、1年后的问卷调查, 比较2组老人焦虑抑郁情绪状况。[结果]观察前两组老人SAS、SD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半年后及1年后观察组老人SAS、SD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让家属配合开展同步心理支持干预可有效改善护理院住院老人的焦虑、抑郁心理, 稳定老人情绪。

关键词:家属同步,心理支持,住院老人,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梁燕仪, 阮洪, 蔡文玮, 等.浅谈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的基本技能[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 13 (2) :219.

[2]Crandall M, Lammersc C, Senders C, et al.Initial validation of a numeric zero to ten scale to measure children's state anxiety[J].Anesth Analg, 2007, 23 (8A) :20-21.

上一篇:高校典型教育下一篇: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