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哲学辨析

2024-07-10

系统的哲学辨析(精选4篇)

系统的哲学辨析 第1篇

关键词:系统,整体,规律,自然,价值观

一、系统的“构成”与“演化”

宇宙之大系统,有“核”或“核心”的,比如太阳系这个小系统,有“太阳”这个“核”或“核心”,植物有“种子”这样的“核”或“核心”。“核心”是“根”,催生出多种多样的系统,寂静期的宇宙之“核心”是无极,宇宙也是混沌的,因而无极出太极,有“阴阳”或“动静”或“实虚”或“软硬”的性质出现,是为“两翼”再生“四象”等等,因而人们最早提出并描述的宇宙图像是“太极图”。“太极图”的“核心”是具有“阴阳”性质的“阴阳鱼”,而“阴阳鱼”中的“阴鱼”有“阳眼”,“阳鱼”有“阴眼”,富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为整体,相互作用,不可或缺,因而最简单的宇宙图像可能描画为图1。

太阴与太阳在“核心鱼”的主导下相互作用,生发出了有“四象”的宇宙图。

而物理学的意义表征为图2。

因此,对应的粒子为:质量子、能量子(核心子)、力量子、场量子。

如此无极生太极即“无”生“有”,“太极”生“阴阳”也即一生二。从图1我们看出由三部分构成,即“阴阳鱼”“太阴”和“太阳”,这三个部分(组分或元素)如老子所说的“二生三”的“三”进而由这个“三”生出万物。当然首先生出的是“太阳而少阳、太阴而少阴”,但万万不能少了“核心”“阴阳鱼”,如此我们可以说宇宙大系统由“太阳、少阳、阴阳鱼、太阴、少阴”五个元素组成。在“八卦”体系中,在“阴阳鱼”的主导下,其他四个元素(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生出“八卦”,进而生出八八“六十四卦”,以类万物之情。

人类社会系统的表征为图3。

二、系统的“一观两论”

宇宙系统就这样由一而二,由二而三,由三而五,进而为八、为六十四种类万物之情的模型,宇宙系统的万物是一个整体,整体性是宇宙系统的根本性质,我们称为整体观,在这个整体的宇宙系统中,由“一而至万物”是“统一”的整体,而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是“相对”的。“相对”包括“斗争、对立、竞争、合作”等等方式,如此,整体观包括“统一”和“相对”两论,简称为“一观两论”,这就是关于宇宙体系的认识。老子在《道德经》中第二章对“相对”的论点做了充分的解析。

三、系统的“规律”

宇宙系统中的“五个元素”相互作用,产生了万物,但无论如何变化,整个宇宙是守恒的,这是一项法则或规律,基本含义为:总量不变,动静(实虚、阴阳等)是平衡的,不平衡而发生变化,但不能远离平衡,尤其不能失衡,否则这个系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平衡的“阈值”或轨道。按照守恒规律进行运动变化时,这种运动变化在人类社会系统表现为“因果”“循环”“适应”“和谐”四种方式,也可以称为四个规律,其要点为:因前果后,因果对应的因果规律;有始有终、前后上下(波浪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规律;持续改进、无过无不过的适应规律;有序稳定的和谐规律。亦可称为:因果循环、阴阳平衡、适应和谐三个法则或规律。

四、系统的“运行方式”

我们经常把宇宙系统的变化称为“自然”,有时把这种变化称为自然而然的变化,当我们把宇宙系统称为“大自然”时,我们说大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称为“自然规律”,依着“自然规律”变化时,就叫自然而然,自觉的自然或养成习惯的自然而然就叫守道,而道法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时的“道”就是道路之道,这个“道”的“道路”是有轨道的,这个轨道就是规律,核心轨道就是守恒,不同范围、不同层次就有不同表现形式的轨道或规律,运动变化不能离开这种轨道,万物万事就在这种轨道上运行,运行的方式包括顺应、应用(自然)、改进、创造并以自然方式为核心,我们把这种组成和协同模型或叫自然模型。模型的要点是:顺应有规、应用有序、改进有度、创造有界、自然平衡。如图4所示:

当然平衡是要有支点的,这个支点就是“道”或“中正”。这个模型就像是在轨道运行的“交通工具”,四种方式的协同程序及平衡能力和水平代表实际运行模型的完美程度。

五、系统的“价值观标准”

我们把宇宙称为系统,而宇宙中有各种各样的系统,为了叙述方便,以下都简称为系统,当然这里的系统有组分、关系、结构、层次、功能、馈动的特点,至此我们知道了系统的元素、观点、规律和模型,那么实际变化的如何?就要有一个评价标准,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价值观。作者在《管理哲学研究》中提出了人类社会系统“共生共荣、更快乐、更健康、更美好、更持久、幸福圆满”的价值观标准,“共生共荣”是前提性的,“更快乐、更健康、更美好、更持久”是过程中递进性的,而“幸福圆满”是目的性的。人类社会有三条道路即天堂之路、人间正道、地狱之门,如不能正确评价运行变化情况并作出及时调节,就会出现各种曲折,甚或误入地狱之门也是可能的。“共生共荣”的关键是先要“共生”,过程中是全面的越来越好或更好,不能顾此失彼,甚或得不偿失,前提做得如何、过程行得如何,自然决定结果的状态,结果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做得端、行得正就会有好结果。常言道:种善因而得善果。哪有不种善因、进而积德反得善果的情况呢?

六、系统的“根与本”原则

我们都会存在于一个小系统,也叫本系统,因而就会有更大的根系统和相关的邻系统,大家都知道根深则本固,邻稳则本安的道理,这样的大道理常在不失,时而犯之则受罚,犯之而疯狂则亡之,此为“根本”,不可不知。

最后,对系统的论述简化为:一经:系统经;二论:统一论,相对论;三律:因果循环,阴阳平衡,适应和谐;四不忘:不忘整体,不忘自然,不忘标准,不忘根本。

参考文献

[1]华涛.管理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伯通电子出版社,2011:172-210.

[2]华涛.漫话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集锦 第2篇

一、辩证唯物论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背景:人类面对大自然,不甘于等待自然的恩赐,总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发明。辨题:人类认识自然就是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答案:(1)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正如材料中所说,人类总是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2)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即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3)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

答案:(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又都是正确的。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因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3)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因此,主观符合客观就有理,主、客观相背离就无理,不能说大家都有理。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对客观实际认识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3、只要从实际出发,就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答案:(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从个别事实出发,从某一方面的事实出发,就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要全面地看问题。

(3)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如果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也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客观实际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部矛盾,主要矛盾。

(4)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从客观实际的整体出发,全面地看问题,使自己的思想不断适应变化发展了客观实际,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否则,也不能算是真正从实际出发。

4、背景: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政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辨题: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不“唯书”,只“唯实”。

答案:(1)“求真务实”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题中所说的“唯实”就是坚持求真务实,办事情、作决策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2)不“唯书”就是要求我们不从本本出发,不搞教条主义,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思想和行为,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唯书”的态度和做法。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如果要求“唯实”,否定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是否端正态度决定办事情成功与否。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端正态度,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3)上述观点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但过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若从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上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二、唯物辩证法

(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部分的结构状况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2)“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伤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3)但是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4)仅仅因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存在,就认为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片面的。(5)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7、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所以,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6、(1)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实际上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3)“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强调的是整体对部分的统帅作用和决定作用,部分从属于整体,但这只是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一方面,二者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对整体的影响,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8、我们在办事情的过程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这是因为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答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可见,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的客观性,所以办事情要量力而行。

(2)规律的客观性虽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所以办事情要尽力而为。(3)认为规律的客观性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主观能动性制约规律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9、背景材料:2001年用于西部地区的财政性建设资金超过上年,西部和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93%和16.3%,高于东部地区6个和3个百分点。2001年又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如青藏铁路、“西电东送”、龙滩水电站等。2002年新增的1500亿元国债投资中安排西部地区的投资占40%以上。

辨题:事在人为。因此,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有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一个发达的大西部将很快出现。

答案:(1)事在人为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是合理的。国家的支持、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热情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同西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3)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西部大开发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有步骤地进行。因此,认为一个发达的西部将会很快出现是不科学的。(4)所以,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0、背景:近年来不断发展阶段网吧,在开阔公众视野、丰富大众信息的同时,也使一些未成年人面临着有害信息和不良游戏的威胁,全国各地因“泡吧”引发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辨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应尽快取消网络。

答案:(1)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从材料中看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吧在开阔公众视野、丰富大众信息的同时,也使一些未成年人面临着有害信息和不良游戏的威胁。可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2)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我们看问题应分清主流和支流。尽管网络有利有弊,但其给人类带来的利是主要的,我们不能因其给人们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而取消网络。(3)我们对待网络的正确态度是,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限制其不利的一面,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矛盾的观点

1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答案:(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2)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3)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本身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会适得其反。(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五)内外因的关系

12、“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才能实现变化发展。“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一俗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外因的作用。

(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河边走”会不会“湿鞋”,关键在于内因,只要我们善于对周围的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自觉抵制不利因素的不良影响,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就能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3、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答案:(1)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坚持适度原则。(2)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当我们需要改变事物性质促成事物发展时,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实现事物质的飞跃和发展。(3)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还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并学会“优化结构”。整体和部分关系。(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并把它作为解决矛盾的关键。

答案:(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不仅在于是否承认和揭露矛盾,是否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还包括是否主张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2)承认和揭露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而解决矛盾的关键是认识事物矛盾的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它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3)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5、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坚持辩证法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26-19)

答案:(1)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因为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其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因此,只有坚持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和矛盾观点,才是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可见,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2)坚持辩证法不等于坚持了唯物主义。因为辩证法同唯物主义存在差别,唯物主义肯定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辩证法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存在的矛盾。如果只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而否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种辩证法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3)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和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在于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都是关于世界状态问题的根本观点,但它们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源泉。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并非独立存在,它们或者依附于唯物主义,或者依附于唯心主义,因此,它们的分歧不在于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4)由于形而上学的观点与客观实际相脱离,因而最终会走向唯心主义。(5)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或“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答案:(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②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④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或“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但忽视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其它方面的对立。因而是以偏盖全。(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两同学就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甲同学:感性认识具体反映了活生生的现象,“眼见为实”,因而是可靠的。

乙同学:感性认识只是认识事物的现象,不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更可靠,因而感性认识是没有意义的。答案:(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2)甲只强调了感性认识的意义,忽视了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就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来说,它是不很可靠的。只有理性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才是更正确、更可靠的认识。

(3)乙强调了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但忽视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忽视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只有具备了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4)甲乙两人的观点都具有片面性。

19、背景:南水北调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无不是在搜集大量可靠的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的。辨题:感性认识越丰富,理性认识越正确。

答案:(1)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只有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可见,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2)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质的不同,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不断地把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去检验、完善、发展。(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实践与认识

20、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的实践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1、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只有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2、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

(2)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总结,归纳,演绎(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3、一些干部到外地学习经验,看到一些好的做法,回来后据此推广,要求本地干部群众照此办理。辨题:理论只要来源于实践,就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造成不必要的损失。②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实践不断取得成功。③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需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以用试点的方式,在小范围内进行实践,看是否适合当地情况

(三)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24、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得到了改造。

答案:(1)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改造。题中的观点看到了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联系。(2)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会自发形成,人们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3)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创新

25、促进事物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必然推动事物发展。

答案:(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创新意识就是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因此,我们要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2)有了创新意识,要推动事物的发展,还必须把创新意识付诸到实践活动中,指导实践。(3)因此,简单地说有了创新意识,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

26、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

答案:(1)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伴随着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这有利于人们认识能力的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2)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客观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固守书本和教条,墨守成规,就不可能提出科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3)进行创造性思想确实需要打破常规,想从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但进行创造性思维绝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凭空主观臆断,从这个角度看,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27、背景: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辨题:创新意识越强,办事情就越能取得成功。

答案:(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创新意识,有利于人们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有利于把事情办好。

(2)但是,如果不将创新意识用来指导实践,不去尊重客观规律和条件,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办事情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3)可见,具有创新意识是把事情办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决定因素。(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人生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作用

28、价值观可以直接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1)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价值观只能阻碍事物的发展。(3)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它不能直接作用于事物,促进事物的发展,而必须借助于人的实践活动,才能推动事物发展。(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

29、讲求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答案:(1)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但同时又要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2)个人利益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个人主义是主张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一种思想体系。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从目的、方向、手段、地位等方面有严格区别。(3)可见,追求和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并不是个人主义。笼统地说讲求个人利益是个人主义是不科学的。(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集体主义要求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因此,二者是相对立的。

答案:(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因此,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但不能据此认为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3)市场经济的主体必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同的利益主体应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把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获取自身的最大利益。(4)由此可见,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集体主义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31、背景:市场经济应该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但有人认为: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讲了诚信,无钱可赚。也有人认为:不讲信用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讲诚信的人会吃亏。辨题:我不讲诚信,是因为社会上有人不讲诚信;如果人人都讲诚信,我也会讲诚信。

答案:(1)整体和部分、社会和个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不讲诚信作为社会问题,必然会对个人产生消极影响,但它不能成为个人不讲诚信的根本原因。个人没有诚信,关键是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2)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不讲诚信,社会诚信就难以建立。要建立社会诚信,要求每个人从我做起,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3)题中只看到社会对个人的作用和影响,而没有看到个人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因而是片面的。

(四)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32、在我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公民实现了个人利益,就意味着国家利益得到了实现。

答案:(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因此,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2)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虽然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二者毕竟存在差异。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二者不一致的情形是常常发生的,甚至会出现不可兼顾的矛盾。(3)公民实现了个人利益,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得到了实现。公民只有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自觉维护和服从国家利益,才能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3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

答案:(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用集体主义调节。

(2)坚持集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有正当利益与不正当利益之分。个人正当利益指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应当得到尊重和维护。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素质、更好地实现集体利益的需要。限制的仅是个人的不正当利益。

“象征”与“寓言”的艺术哲学辨析 第3篇

在本雅明心目中, 象征又作何解呢?“美作为一种象征构造被认为与神性融合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在美的世界上道德世界的无限内在性这种思想衍生于浪漫派的通灵美学。但这种思想的根基却早在很久以前就奠定了。古典主义中把完美的个人生存加以神化的倾向是一目了然的, 这不仅仅体现在伦理的意义上。特别罗曼蒂克的是, 他们把这个完美的个人置于事件的连续之中, 这种连续诚然是无限的但毕竟是救赎的, 甚至是神圣的。”2象征和美相关。如果说美是一种结构, 象征就是把这一结构粘结起来的东西。这不是机械的物理的粘结, 而是有机的神性的粘结。根据通灵思想, 美和善相关, 善是美的内核, 事物因善而美。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也因善而美, 通常而言古典主义美学理论也是这样认为的。根部古典主义美学理论, 人物因善而发散出的美使他在一系列事件中表现一致、稳定、完美, 一个完美的神化的个体于是脱颖而出。然而, 善一旦落实到个体之上, 个体就会耽于营造美、欣赏美、保持美, 就会侵蚀善。这在本雅明看来还不够辩证, 还不足以保证一种辩证的个体行为模式的出现, 还不能自动促使个体继续不断去营造美。总之, 一种自动的保证个体显示美的机制和类似于循环的东西在浪漫主义美学家那里尚没有出现。

“相比之下, 巴洛克的神化是辩证的。它是在极端之间的运动中完成的。在这个离心和辩证的过程中, 古典主义的和谐的内向性不发生任何作用, 因为巴洛克风格是直接问题, 是政治——宗教问题, 对个人及其伦理并未发生像对他的宗教群体那样大的影响。随着象征概念的世俗化, 古典主义发展了与象征相对应的一个思辨概念, 即寓言的概念。诚然, 真正的寓言理论在当时并未出现, 在那以前也未曾有过。但把寓言这个新概念描写成思辨的仍然是合理的, 因为它事实上已被用来提供一个漆黑的背景, 这样, 象征的光明世界才能被衬托出来。”3与古典主义的艺术对于个体的神化相比, 巴洛克艺术中对于个体的神化更加辩证。古典主义向个体内心深处追寻美, 巴洛克艺术理论则认为美是一个政治——宗教问题, 一个群体问题, 一个外在问题, 一个可以直接向外追问而无需个体内省的问题。古典主义虽然在这点上存在局限性, 但是毕竟看到了象征概念和世俗生活紧密联系所导致的对于这一概念的误解增多的现实, 因而开始使用一个相应的概念——寓言——来取代象征。当然, 古典主义对于寓言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本雅明的要求的确是一个问题, 但是毕竟这一概念被首次提了出来, 具有首创的意义。本雅明赋予这个概念的首要任务就是:提供一个黑暗的现实, 藉以衬托出令人向往的光明新世界的魅力。

“寓言”这一概念和许多旧的概念一样, 并没有因为出现时间太长而失去其价值。在这一概念刚刚出现之时, 擅长于和熟悉于使用“象征”概念的十九世纪之初的理论家们对于这一概念是陌生的。因为隔阂和陌生, 并没有因为这两种概念的不同出现激烈的争论。那时对于寓言理论的尝试性研究往往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 难以获得广泛的回应, 缺乏成体系的理论支撑。当然, 由于这些尝试性的研究, 已经把两个概念之间深刻的分歧逐渐暴露出来。就这一点而言, 其意义是不容抹杀的。歌德对于寓言的相关看法就属于这些研究之一。“诗人从一般之中寻求特殊与他在特殊之中看到一般存有很大的差别。前者产生寓言, 其中, 特殊仅仅用做一般的实例或例子;然而, 后者却是诗的真正本质:是对一般不加思考的或援指的对特殊的表达。掌握了特殊之全部生命力的人也掌握了一般, 而不必意识到一般, 或只在最后阶段才意识到一般。”4这是歌德在回应席勒相关言论时的表述。在他看来, 寓言是立足于一般, 为了表达一般或者显示一般, 而用一些特殊的实例来作为一般的载体。但是能够从特殊中总结出一般才是包括戏剧 (诗) 在内的诗的本质任务。

叔本华的观点和本雅明的想法更接近一些。他认为, 艺术作品本身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概念, 而是为了表现理念。有人认为艺术作品可以兼这两个目的而有之, 即便如此, 叔本华也认为表达理念才是更根本的目的。在他看来, 艺术作品之所以不应该是为了表达概念的原因很简单, 因为我们可以直接把概念写出来, 比如荣誉, 这个概念可以直接写在墙上, 而不必非要通过图画等艺术作品来表达。表达理念则不同, 需要经过艺术作品给人灌输以某种整体的、神会的、直接的感觉, 这就是寓言。尽管把寓言提高到艺术最本质目的的地位, 叔本华对于寓言的理解离本雅明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因为他认为叔本华关于寓言的言论过于注重逻辑性, 没有说到点子上。实际上, 本雅明指出, 现代艺术理论对于寓言和象征概念的理解误导了包括叔本华甚至伟大理论家叶芝在内的众人, 从而把寓言理解成是一种通过形象阐释抽象意义的关系性的存在。

“一般来说, 作家们只是模糊地了解一些关于现代寓言式的看待事物方式的真实文献, 即巴洛克时期的文学和视觉的寓意画册。这些作品的精神在18世纪末更加著名的追随者那里体现得如此微弱, 以至于只有较具独创性的作品的读者才能完全领略其寓意。然而, 这些作品却受到新古典主义偏见的排挤。简单说, 即把象寓言这种表达方式作为纯粹的符号而抛弃了。”5然而, 寓言不能被看做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艺术技巧, 而是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类似于言语与书写。把寓言提高到语言文字的地位, 本雅明对于寓言的青睐非常明显。当然, 本雅明认为把寓言提高到这样的地位是一种尝试, 一种非常关键的尝试, 影响到我们今后的表达方式。书写似乎是一种完美无缺的表达方式, 叔本华也以寓言和书写关系不大为由否定了寓言所应该享有的较高地位。许多人持有和叔本类似的观点, 而只有对这种观点进行批判和否定才能有效地确立起寓言的地位。首先进行这种批判性建设工作的是赫伯特·塞萨兹。他在《德国的巴洛克诗歌》一书中, 将巴洛克文学主张的强有力竞争者——古典主义的文学主张当做巴洛克文学自己的主张或者把古典主义的文学主张当做巴洛克文学的理论前导, 从而极大的阻碍了他对寓言的可能的深刻理解。况且他书中的一个不经意间泄露的观点——寓言是一种文体规则, 而且是一种巴洛克文学中的主导性文体规则——被偶然间当做此书的主旨而加以广泛介绍, 从而使人们对他真实的想法更加漠视, 导致此书的价值被掩盖了。人们开始普遍接受这样一种有缺陷的观点:巴罗克艺术和古典主义相比特点鲜明, 因为这是以寓言而不是以象征为主要技巧的艺术潮流。后来, 人们干脆把符号学的某些理论硬塞到寓言概念当中。这后一种做法持续了很长时间, 直到本雅明的时代仍然是一种颇有市场的偏见。

摘要:“寓言”在十九世纪初作为艺术哲学概念出现时, 和已有的“象征”概念产生了混淆。把象征作为沟通内容与形式的桥梁或将其当做对思想的展示, 都是在误用象征的概念。象征和美相关, 是美的内部结构的神性粘连。而寓言, 则是对美的整体表达。

关键词:寓言,象征,美,辩证,表达

注释

11.瓦尔特·本雅明著.陈永国译.《德国悲剧的起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p130.

22.瓦尔特·本雅明著, 陈永国译.《德国悲剧的起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p131.

33.瓦尔特·本雅明著, 陈永国译.《德国悲剧的起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p131.

44.Goethe, Samtliche Werke, XXXVIII, Schriften zur Literatur, 3, p.261.转引自瓦尔特·本雅明著, 陈永国译.《德国悲剧的起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p132.

系统的哲学辨析 第4篇

分析了二程思想倾向之异.程颢主德,追求超越的宇宙人生之道德价值.程颐侧重主知的格物致知,把握事物现象中之必然性.二程的天理(理)既是宇宙中人与物本身皆内在具有的超越的道德性的绝对,又是天地间事物本身客观的自然规律之理.大程的识仁倾向前者,小程的格物注重于后者.文章认为周敦颐、张载、程颢、胡宏等人的性说是性善论的.一种,张载有明显的虚、气二元倾向,对<粹言>的编者为谁,及张载和程颐的语录中分别混杂有对方语录等问题作了考辨.

作 者:庞万里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4 17(4) 分类号:B244.6 关键词:二程   形上与形下   天理   人性   考辨  

★ 胡适说做人与读书

★ 胡适诗歌

★ 有关胡适的随笔

★ 胡适的诗歌

★ 胡适的名言

★ 毕业赠言胡适

★ 胡适母亲颁奖词

★ 中国化--梁漱溟的现代化之路

★ 政治与法律简历

上一篇:研究生流向下一篇:双主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