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思维导图

2024-08-31

巧妙运用思维导图(精选10篇)

巧妙运用思维导图 第1篇

受到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影响,我们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有效指导,导致思维缺少广度、深度和灵活性,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较差。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的提出,有其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

(一)现实依据

当前初中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现状堪忧,其主要表现有:

1. 作文思维角度较为狭隘

作文的思维角度可说是无穷尽的,关键在于如何点拨学生去发现。实际教学中,教师比较强调文章的立意和组织,往往比较忽视学生作文思维角度的多元化。因而,学生的思维具有惰性,习惯在构思时循规守矩、生搬硬套,而不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地构思。这导致了不少学生的思维较为狭隘,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

2. 作文思维方法略显陈旧

作文的思维方法的更新,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品质。受应试影响,教师比较多地指导学生运用聚敛思维,而较少提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乃至辩证思维。因此,学生思考时往往靠直觉判断,较多关注那些凭借日常生活经验所建构的意义。这导致了不少学生的作文思维缺少顿悟和发现的惊喜和快乐。

3. 作文思维展开缺少个性

作文的思维展开应该烙有鲜明的个性印记,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独特认识。现实教学中,教师较少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构思进行优化组合和批判选择。因此,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品质,不敢大胆而合理地怀疑,未能形成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这导致了不少学生的思维千人一面,丧失了活泼的个性和独特的情绪。

(二)理论依据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在19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思维工具。他将其定义为:“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思维导图可以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初中作文创新思维教学,有其充分的理论根据。

1. 现代脑科学

现代脑科学认为:左脑与右脑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进行思考,左脑(控制着知识、判断、思考等)偏向语言和逻辑思考,右脑则是以图像和心像进行思考。思维导图符合大脑的思维机制,让左右脑协同运用,将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能极大地发挥学生写作文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各方面能力。

2. 建构主义原理

建构主义原理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和环境交互作用下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一定的辅助手段,利用相应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而积极地获得。思维导图将作文整体思维直观化、图像化,有利于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3. 优化教学理论

“优化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组合上、教学程序的安排及具体方法的采用等方面实现优化,并努力使各种教学要素优化组合,配合默契,获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思维导图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优化、整合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整体情境中发现彼此的联系,从而促进思维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二、认识: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的特点

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首先具备思维导图的要素,即:一是话题的焦点明确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二是分话题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三是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形和写在产生联想的若干线条上的关键词组成;四是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结合作文创新思维,它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一)重点突出

突出重点是改善作文思维的条理性、组织性和提供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运用思维导图时,师生要使用中央图,每个分支都用图形展示,中央图上用三个或以上层次,使用三种或更多的颜色(或者颜色深浅不一),暗示彼此之间的联系。字体、线条、图形适当多些变化。

(二)思维发散

发散思维是产生作文创新思维的最重要手段。绘制思维导图时,每个分支采用的不同颜色,代表作文思维发散的不同角度。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交流、表述的特定环境,引导其多角度、多方位地求异思考,进一步进行想象与细节描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注重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三)顿悟与批判

顿悟与批判是作文创新思维形成的特殊方式。顿悟指的是作文创新思维过程不是形式逻辑的逐步展开,也不是任意地展开联想。学生在思维导图的二次重构中,将问题的细节放在整个情境中考虑,从而发现细节之间的微妙联系或细节本身的特殊性。为了验证顿悟的合理性,学生还需要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选择。

(四)形成个人风格

形成个人风格是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的最终目的。思维导图要反映出学生的独特、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乃至创造性的人格。这里需要借助独特的图形、样式和结构等可视化手段,促进学生灵感的产生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实践: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的实施

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要在保证学生的作文基础训练的同时,重点训练学生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方法,并学会运用思维导图评改整合、选择加工、交流分享各自的作文构思,形成有创意、个性化的作文创新思维方式。具体操作说明如下:

(一)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辅助训练方法

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离不开观察训练和作文基本技能训练。

1. 训练作文观察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细致、深入地进行观察,学会感受、学会发现。它包括:遵循观察的基本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由内到外;掌握观察的多样化视角,如仰视、平视、俯视;能运用观察的基本方法,如整体观察和重点观察,正面观察、侧面观察和反面观察,表面观察和深入观察。如在引导学生在写“中秋之夜”时,可运用思维导图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还原出中秋之夜月明、虫鸣、露湿、花香、夜静的氛围,然后运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感觉)有序观察、细致观察、特色观察。教师在写作观察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凸显出观察的目的性、多样性、阶段性、连续性。

2. 训练作文基本技能

基本作文技能是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训练的基石。教师可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去状物、写人、叙事、抒发感想。状物要学会抓住季节、地点、环境、时间等要素,从形状、颜色、结构、用途等方面多角度地描写或说明,表现物体的动态和静态;写人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年龄、性格、经历、处境等要素,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写;叙事要学会抓住特定对象、环境特点、人物情态等要素,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写;抒发感想要抓住真情实感、独特感悟等要素,采用直接抒发和间接抒发等手法。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专项训练策略

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教学,要注重创新思维的专项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维的各个角度出发,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的思考。具体训练策略如下:

1. 化虚为实拓空间

抽象的概念往往比较晦涩难懂,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视角。教师若能借助一些比较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则能大大拓展思维视角的涉及面,增加作文构思的“选择点”,带来更多创新思维的可能。教师可让学生围绕中央图,从题材所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发散思考,从而出奇制胜。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如上案例所示,教师以“心灵选择”为话题,引导学生用实际情境使话题具体化、直观化。当学生思维拘泥于亲情、校园等话题时,教师可启发学生从自然、社会、历史、文艺、科教、风土人情等其他方面进行构思,让学生沉浸在各种生活化、艺术化的氛围中,从而拓宽思维面,催生更多的奇思妙想。

教师运用该创新思维训练策略时要注意: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话题与诸多具体事物的相似点。“心灵选择”可是一种情感倾向,也可是价值取向或人生追求,如“走访沈园”“昭君出塞”“学习上勇攀高峰”等;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选择,捕捉自己最有独特感受的构思。屈原投江慷慨豪迈,漫步乌镇优雅从容,看望孤寡充满爱意……不同的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思想性格、情感倾向,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构思,从而写出情真意切、个性飞扬的好文章。

2. 优化视角展个性

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的是换个观察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不同的特点或神韵。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将“主概念”置于中央图,把运用发散思维将其拆分成的“子概念”写在各个分支上。教师要引导其从对象的位置、情态、方式等角度去把握其特点,提供给学生从不同方位去反映事物整体的多种视角,从而展现学生的作文个性思维。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案例]

如上案例所示,教师以“根”为话题,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把握其特点。当学生的思维拘泥于根在地底的状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根在地表的裸露情形及其“遥望天空”的姿态。有了不同的视角,学生就突破了对“根”的常规理解,会产生更为新颖、深广的理解,诸如“忍辱负重”“志存高远”等。

教师运用该创新思维训练策略时要注意: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观察的视角及方法。前者如仰视、平视、俯视等,后者如正面观察、侧面观察、局部观察等。学生要善于发现最佳观察角度,表现对象独特的神韵。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拆分概念时善于联系生活,从而发现某种新的构思角度的现实意义。如“根”不仅“埋身地下”,而且“呼唤落叶”,它让我们由“根”对“叶”的情意联想到祖国对海外游子的深情呼唤,以及游子内心对故乡的深深依恋。

3. 由此及彼寻关联

事物不是孤立、静止地存在,而是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对事物本身的认识,运用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方式寻求事物之间的关联。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要将话题置于中央图上,在向四周散射的分支上标明与话题相关的事物。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如上案例所示,教师以“水”为话题,让学生进行作文构思。大多数学生起初只关注“水”的本身含义,诸如“珍惜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思维面比较狭窄,缺少创新。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似联想或对比联想,去考虑“水”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学生的联想就丰富多了。

教师运用该创新思维训练策略时要注意: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发现对象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关联。考虑“水”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关联,可以考虑与之相似的“大海”“血液”,然后联想人的“性格”“生命”“疏导”“处世”,最后联想社会层面的“军民”“治国”。其次,这种联系应该是必然的,能够反映出我们对事物新奇或深广的思考,而不带有牵强附会的因素。

4. 辩证思考求立体

学生往往习惯于从单一的角度去构思作文,从而使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从表里、顺逆、静动、横纵、正反等相对的角度来构思、布局,则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既要注重思维发散,又要注重辩证关系。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如上案例所示,教师以“网”为话题,让学生进行作文构思。学生起初不习惯运用表层、顺向、静态、纵向、正面的思维,对“网”的认识还停留在一般层面。当教师引导学生从相对的角度去构思时,学生惊喜地发现了“网”的深层寓意、现实启发和个性化的思考。

教师运用该创新思维训练策略时要注意:首先,学生要克服思维的惰性,运用全面、发展、批判的眼光,对立统一地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其次,学生要通过多种思维形式来揭示事物的多层次联系。最后,各种思维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并不存在着壁垒森严的界限。

(三)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综合训练流程

在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创新思维专项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命题要求下的作文综合训练。这里先是个人绘制思维导图,然后是集体参与讨论、修改、分享思维导图。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自由创作思维导图

作文题:

告别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能传递伤感、依恋、温暖、祝福、感恩……告别是对山川美景的一次深情回眸,是对美好往事的无限留恋,也可是在人生各个阶段中短暂或永远的别离。告别标志着一种生活的情趣、彼此的情义、自我的成熟,甚至是对人生乃至生活万象的重新审视。我们都曾拥有过,也都曾告别过……请以“告别”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1)根据主题自由草拟

学生以主题词“告别”为中心,运用思维导图绘制向四周发散的分支,把所有与主题有关的关键词都写下来,不去管好与差。预计用时3分钟。

(2)第一次修正和整合

学生对关键词进行合并、分类、补充,发现关键词之间微妙的联系与差异,建立起层次,补充个性化的新想法,画出思维导图。预计用时7分钟。

(3)第二次补充和重构

学生全面考虑先前的所有信息,将各种元素进行联系,期待产生新的发现,再次补充重构思维导图。预计用时5分钟。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2. 评议修改思维导图

对照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评估量表,教师发现学生在“使用联想”“层次分明”和“形成个人风格”三方面做得不足,有待集体评议修改。 评估量表图示如下:

(此量表源于汤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教学研究》)

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在构思叙事类作文时,可从对象、时间、地点、缘由、事情、方式等六个维度发散思维,进一步展开由近及远的联想或辩证思考,从而建立起符合认识规律的基本思维顺序,发现富有个性的想法。通过指导,学生对前面以“告别”为话题的思维导图作了修改。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如上所示,师生对前面以“告别”为话题的思维导图落实了修改意见。其一,更新观念,理清层次,合并同类关键词。如“告别”的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甚至是一些可爱的物品,它们都可合并到“对象”这个关键词里。其二,补充其它类别的关键词,提供产生创新思维的角度。如该图中加入了“缘由”“方式”“辩证”三个思维的维度。其三,对关键词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思考。在多元化思考方面,如“时间”不仅指四季、早晚,还可指像“细雨”“花落”这些某一情境中的特定时刻。在多层次思考方面,“联想”应是由近及远的,除了由具体的告别对象想到性格层面的“自卑”“虚荣”“脆弱”等,还可进一步想到一些社会现象,如“追星一族”“快餐文化”等。

3. 选择加工思维导图

评议修改完思维导图,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诸多要素进行选择加工,诱发顿悟与批判,完成作文话题的立意分析。这时,学生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倾向、知识积淀和话题价值等因素,对话题的立意进行简明表述,从而确定合适自己写的立意,并将其以分支的形式写在某个三级关键词后面。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如上所示,学生选择了“告别与拥有”这一辩证角度,需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作文立意分析。从兴趣倾向方面看,有的倾向于写沈园、乌镇、王陵等富有人文气息的地方,有的倾向于写母校、故居等生活、学习场所,有的倾向于写身边的亲人;从知识积淀方面看,有的可写荆轲刺秦前告别燕太子丹一类史实性材料,有的可写刘翔奥运会上因伤退赛亲吻栏杆一类新闻性材料,有的可写凡高创作《向日葵》《星空》等印象画与俗世决裂一类文艺性材料;从话题价值方面看,学生需要考虑话题立意的新颖和明朗,能否引起共鸣。比如“告别童年的蝴蝶”,切口小且富有诗意,就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美好遐想。而“告别残缺的梦想”虽然含义朦胧,但显得有些晦涩,容易偏题。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选择加工思维导图时,可适当运用一些小技巧。其一,学生需要注意立意角度的新颖。比如运用睹物思人的手法借“告别门前的梧桐”来写“告别故居”,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告别童年的蝴蝶”来写“告别童年”。其二,学生可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对思维导图中的一些要素进行组合。比如将“沈园”置于“雨中”的情境,将“王陵”置于“黄昏”的情境,将“深山”置于“秋天”的情境。通过巧妙组合,学生可从某个侧面发现熟悉事物的独特神韵,更易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某种感受。

4. 交流分享思维导图

学生集体交流分享思维导图,要体现学生个人的思维操作个性。四川师范大学马正平教授提出了赋形思维。其基本思维操作模型是“对比”与“重复”。“对比”是借反衬、比较等手法,突出并强化作文立意,“重复”是借多维视角、反复、渲染等手法,累积并强化作文立意。两者都是切实增强作文艺术感染力的思维操作技术。教师要善于发现思维导图中的学生思维个性,引导大家交流分享。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如上所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构思内容。两篇文章都从“告别与拥有”的辩证角度去写“童年”:

一类主要是对比式思维操作。文章开篇写道:“童年如梦,青春如茶”,对比突出童年的稚气、纯真和青春的沉思、细腻。接下来通过回忆童年“树上摘果实”“小河里捞月亮”“用放大镜看蚂蚁”来反复表现童年的可爱,由生活细节表现孩子的淘气、好奇和丰富的想象力。然后写告别童年的现在“仰望星空,忆先贤思想”“林间漫步,悲黛玉葬花”“埋头苦读,学保尔精神”,从而对比突出青春飞扬的色彩,既有伤感之情如品茶之初的苦味,更有沉思、豪迈之心如品茶时的苦尽甘来。结尾以对比、议论的方式再次强化“告别童年”与“拥有青春”的文章意蕴。

一类主要是重复式思维操作。文章开篇写道“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通过反复将童年的梦幻和纯真之味诗意化。接下来通过类比的方式,反复累积、强化,逐层深入地写了三种“告别”。一种是自然的告别。“花儿告别枝头”“小溪告别山谷”虽是自然现象,却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暗示“花儿”对“枝头”和“小溪”对“山谷”的感恩之情,为下文积蓄情感。一种是童年的告别。学生由自然现象引发对童年的思考,多角度呈现生活场景,既有“告别在操场上疯癫追逐的童稚”“告别在幻想中揽月捉鳖的懵懂”,又有“告别因小事而忽喜忽悲的随性”。最后该文写了内心的告别,不仅借重复的思维方式深化了立意,也从辩证的角度对“告别童年”提出了有创意的新的认识。

通过差异化教学,学生可发现各具特色的思维导图,在耳濡目染中激发作文构思灵感,为自己作文创新思维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

四、成果: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的应用效果

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

(一)运用思维导图能促进学生作文创新思维的兴趣

1. 思维导图能调动左脑右脑的协同运作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发散的信息处理工具,能充分调动学生左右脑的协同运作,将左脑的逻辑、次序、文字、语言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等各种因素全部结合起来。利用思维导图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重视发挥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想象的作用,从而提升作文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2. 思维导图能搭建便捷有效的思考框架

思维导图能提供实用有效的思考框架,把一长串零碎的信息变成容易记忆、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将作文构思过程中的思维结构以直观、多维、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促进学生主动地整合新旧构思,自主建构信息网络。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诱导下,能快速看到各种异乎寻常的作文构思,从而唤醒各种沉睡的记忆和潜在的信息,最终激发出更大的言语表达的欲望和需求。

3. 思维导图能发挥图文并茂的层级效应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关键词用图形、文字、色彩及各种样式的线条勾勒出层级关系。它们能提升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还能在师生的头脑中创设一目了然的整个层级关系,能加强对多角度作文创意构思的理解和运用。

(二)运用思维导图能改善学生作文创新思维的品质

1. 思维导图能提升作文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理清作文的思路和层次,并且把平时大脑中游离于思想边际的想法捕捉起来,归结到一起。学生的思维沿着中央图,向四周自由地发散,更为主动地建构作文构思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文构思时的灵敏度,打开了思路。思维导图让学生培养轻松愉快的心情,容易催生出各种新的构思。

2. 思维导图能改善作文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导图扩大了学生作文思维发散的面,将思维的视角延伸到了各个方面,促使大脑有效地整合新旧知识和不同要素。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建立起多角度作文构思的思维模式,通过顿悟、批判,对多种作文构思灵活地作出选择和优化。作文创意的产生是一个准备、酝酿、明朗、验证的过程,此过程与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是不谋而合的。

3. 思维导图能优化作文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导图的绘制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性格、知识阅历,学生由中央图自由地向四周发散思考,用一切存在的想法去联想新的和独特的想法。学生可以沉浸在某种情境中,可以对吸引某种感官的物体有所关注,可以关注人物行为的独特方式,甚至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由近及远地展开联想和想象。绘制思维导图,就是展现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思维方式和生活感悟。

(三)运用思维导图能提升学生作文创新思维的实效

1. 制订了基础与专项结合的作文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制订作文基础训练与专项训练策略结合的方法,是提升学生作文创新思维的保障。一方面,学生的观察感悟、表情达意的能力,是作文创新思维得以催生的源泉和动力,为学生的作文创新的后续发展做好了铺垫。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意思维的专项训练,则是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进一步让学生学会怎样整理构思,怎样创造新的构思。它为学生作文创意思维的发展引领方向并注入活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维空间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 建立了个人与集体并重的作文思维导图教学模式

建立个人与集体并重的作文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是尊重学生作文个性和促进作文资源共享的平台。其一,教师引导学生绘制个人思维导图,建立了多角度构思的作文思维模式,将作文的构思选择、立意分析、选材剪材、谋篇布局等都体现在思维导图中,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进一步优化素材的选择和运用。其二,教师在集体评改思维导图中充分利用差异化教学,深层次地锻炼了学生评改加工的习作构思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构思的交流与分享,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创新型作文思维和创新型人格的形成。

五、思考: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的实践反思

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学生心智模式的转变需不懈努力

学生受传统观念与思维定式影响较深,在心智模式的转变上需要教师的耐心点拨。教师要致力于改善引导学生作文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诱导。

(二)教师教学要求的程度要因人而异

教师的教学要求要依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灵活制订。思维发散是基本层级,思维求异是较高层级,思维的辩证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是最高层级。

(三)作文创新思维的训练应厚积薄发

作文基础是创新的土壤。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在文字训练中学会自如地表情达意,从而为作文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作好厚实的铺垫。

参考文献

运用思维导图,辅助词汇教学 第2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英语 词汇教学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Mind Map)又称脑图或心智图。是英国著名教育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创立的一种新型记忆方法。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单词数量之多让很多学生都望而却步,并且一个单词又有不同的词义和词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有不同的含义。所以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记忆单词的音、形、义等方面,记了忘,忘了又记。但是如果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在记忆单词时运用发散性思维对单词进行合理地联想。以下内容笔者将以Go for it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

1.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单词形态变化等等,

一个单词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例如动词的末尾加-ed,加-s或-es,加-ing等等,又例如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在词尾加-er或-est。这时,我们可以教学生画一个关于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规律变化的思维导图,这样就能大大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例如在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和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这两单元的学习时,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变化是这两个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是有了思维导图辅助词汇教学的法宝后,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学习,学生还是挺游刃有余的。

2.利用思维导图,辨别记忆各类词型

在任何一种语言里面,都极少存在独立的单词,任何一个单词都必然和其他单词有某种关系。如果我们将英语里面的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归类,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outgoing和serious, loudly和quietly, hard-working和lazy,different和similar等单词组成一个反义词大联盟;或者将future, temperature, culture, adventure等单词组成一个火眼金睛辨别形近词的图形;把同音异形,如see, sea;同音异义,如:our, hour 等一些易混淆的单词经常归类对比,以加深印象。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辨别,学生将会能够快速地掌握这些类型的单词。

3.运用思维导图,串联主题内容学习

在新目标英语Go for it新教材中,教学内容是按照话题形式编排的,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不同内容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词汇要求也高。因此,每单元的词汇教学可采取主题词汇教学法。课前,可以让学生提前制作思维导图;课中,教师可以示范相应的思维导图;课后。可以让学生模仿并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以此来帮助学生总结知识,串联好整堂课甚至整个单元的内容。例如:在教授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一单元时,涉及关于动作行为,食物,容器等单词较多。

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把这些知识一一串联。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增加英语词汇学习的有效性。

4.利用思维导图,改革课堂听写模式

巧妙运用思维导图 第3篇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与特性

1.思维导图的内涵

思维导图能直观、形象、有效地呈现知识间的关联、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思维导图能更加有效地优化学习过程,改善教学质量。思维导图也称为心智图。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人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技巧,能够提高思维的效率。[3]

2.思维导图的基本特性

(1)可视化

思维导图软件既可以把抽象思维形象化,也可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需求制作知识结构,来促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高效学习,这是中学生应具备的学习方式之一。图1为采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的“数学、思维品质与技术”的关系图。

(2)聚散性

思维导图对知识的表达方式具有发散和收敛特点。针对某个知识点而言,思维导图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广阔性。它可以把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便于学生对知识统一性的把握,也可针对重难点进行学习。这无疑会给学生的思维训练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实验

为了验证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性,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参考, 在2014年上半年确定了实验方案。实验在朔州市城区二中进行,目的是考察思维导图对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影响。实验中具有两个假设,一是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特性,二是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1.实验实施过程

(1)实验时间:2014年4月 ~6月。

(2)实验内容:运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数学教学(例如:四边形和圆)。

(3)考查项目: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考查指标:把单项品质和考试成绩测定作为评价思维品质的指标。

(4)设置实验和对照班级:实验在初三(1)班 (对照班)和初三(2)班(实验班)两个班进行,只有实验班采用思维导图进行训练,最后采用试卷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5)实施平台:思维导图工具(Mind Manager)。

(6)实施注意事项:1实验要从学生思维导图的特点和思维品质方向进行训练;2实验试题要体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3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分析。

2.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前测结果及其分析

前测结果分析:前测试卷仅确定两个班级的初始状态,了解两个班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特性的相互关系。表1中可以看出,对照班平均成绩比实验班平均成绩约高3.17分;四个思维品质相互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其P值都大于0.05,是符合实验要求的。

(2)实验后测结果及其分析

后测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得到两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数学思维品质的测试结果 (如表2所示),具体数据分析如下。

第一,实验后实验班的平均分为75.69要高于对照班的平均分71.81,这说明思维导图软件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效果。

第二,实验前实验班对应思维品质的分数均低于对照班,而实验后实验班分数均高于对照班,说明思维导图软件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是有促进作用的 。

第三,两个班级学生的均分之间无显著差异 (P=0.269>0.05),思维的广阔性和批判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其P值分别为0.026和0.004,均小于0.05),而深刻性和灵活性无明显差异(其P值分别为0.352和0.803,均大于0.05),对此我们认为对解决数学深层次以及实际运用比较灵活且困难的问题不是思维导图短期能提高的。

3.实验总结

从教学媒体选择上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 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使用。

从思维导图软件上看,它能使学生对所需掌握的知识进行自我构建和规划,且能够把每个数学概念易于出错的地方清晰地标明,有利于学生对易错问题的解答。这些对培养他们优良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是非常有益的。

4.教学实验的不足

虽然在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本实验仍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因教师担心在测试时出现误差,没有针对数学思维品质中的敏捷性开展实验检验;在测试中,试题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都存在可斟酌的地方。 其次,实验仅在朔城区二中进行,由于实验的样本小,周期较短,对效果的评价手段、评价方式也比较简单。因此,实验的结果是初步的。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实验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的某些特性和对照班相比也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实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应用思维导图工具的教学策略

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应用思维导图工具的教学策略可从常规教学实施的策略和拓展课实施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1.常规教学实施的策略

(1)教学设计方面

在备课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效果更好地得以实现。否则,仅根据教师自己的兴趣,随意地应用教学媒体,那样就会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大打折扣。从另一个角度看,如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选择整合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若能把握好信息环境下的教学的整合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优化。[4]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思维导图工具的应用。

(2)在应用思维导图工具中体现学科特色

本实验之所以选取数学学科为例,是因为数学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数学思维品质也有较为系统的测试方法。我们认为数学思维既可以改变学生思维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思维品质。

(3)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式

新课程改革把关注教学过程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常规教学中必须让教师也关注教学过程。若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开展教学过程中, 能及时变通思维导图工具的应用方式,这样能够使教学媒体得到优化。既促进了师生互动,又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目的。[5]

(4)教师应注重课后反思

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在选择应用思维导图工具上,不仅需要课前进行必要的教学设计,还要求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出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工具应用的效果,充分把握中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思维导图工具所具有的特性,从而进行有效教学。

2.拓展课实施的策略

(1)选择适合学生认知的专题任务

数学思维问题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且不具体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利用专题任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工具进行学习,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互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思维,从而给他们在中学阶段以后学习数学打下一定的基础。[6]

(2) 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意义学习

为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意义学习, 我们应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好思维导图工具。首先教师一定要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来做示范,让学生对意义学习获得前期的认知;然后布置一些能够自主完成的任务(如数学故事)。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够应用思维导图工具完成数学故事结构图,在完成这些任务过程中考虑数学故事背后反映的思维特性,如科学家发现数学知识需要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等。事实证明对这样的专题任务的完成,既使学生掌握了思维导图工具的应用,也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我们通过实验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思维导图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但在思维导图应用的针对性和所达到的应用效果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值得教育者重视。

摘要: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展现出不可低估的潜力,研究如何应用思维工具来促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讨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记忆数学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当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并总结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给教育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思维工具,思维品质,思维导图,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章伟民,曹摆申.教育技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叶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苏富忠.思维科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张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8).

[5]李静雯.思维导图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运用逆向思维 找出巧妙规律 第4篇

一、数学命题中的逆向思维与叙述

数学命题是对某个问题的阐述,包括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它是陈述问题的原因从而得出结果的一种形式。在长期的数学命题的叙述中,一般都是顺向叙述的方式,而忽略了对数学命题的逆向表述,也忽略了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比如,电生磁逆过来是磁生电,从而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被猜想出来,之后也被证实。数学教材中的顺逆公式、顺逆关系等也有很多,比如加减问题、乘除问题等,空间中的上下问题、左右问题等,运用逆向思维,可以将数学命题中的知识换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不一样的数学体验。

在学习“乘除法”相关知识时,对数学命题进行逆向表述,可以更方便地讲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并且可以让学生对除法理解得更加深刻。乘法的定义是: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就等于这个数乘以加的次数。反过来,除法的定义为:这个数除以加的次数,就等于这个相同加数的值。

“乘除法”课后练一练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包糖有80块,若分给2人,每个人分得多少块?如果分给4人呢?8人呢?

例题讲解:运用数学命题的逆向思维方法,80块糖平均分给2个人,可以设想为,2个人每个人有多少块糖加在一起能得出80,2乘以几为8?由乘法口诀,我们知道2×4=8,再加0,得出每个人40块。以此类推,分别得出答案为40、20、10。

运用命题中的逆向思维,将数学除法中的问题转换为乘法问题,由学生熟悉的乘法口诀,就可以很容易地解答出问题的答案了。

二、数量关系中的逆向思维与分析

数学是表述数以及数字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所以数量关系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思考方式也是通过数量关系来存入脑海的。常用的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是顺推的方式,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逆推的方法来分析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创新学生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以“乘除法”课后习题为例:李老师给售货员100元,售货员找给李老师4元,买了3个足球,每个足球是多少钱呢?

例题讲解:在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分析,当学生去商店买东西时,应付的钱数与哪两个方面有关?引导学生回答:应该与买的东西的单价以及买的数量有关,用买的单价乘以数量,就是要付的钱了。在本题中,付的钱为100-4=96元,那么由之前的逆向反思得出,一个数乘以3得96,很容易地就转换成了单价为总价与数量的商。运用数量关系的逆向思维,可以得到公式的变式,从而积累出更多的方法和解题规律。

三、数学问题中的逆向思维与转换

逆向问题和顺向问题是互为相反的过程,需要运用相反的思维方法解决。将问题进行逆向转换,正向问题的条件越多,转换成逆向问题的方式也就越多,也就更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样学生不管应对哪种变式,才能应付自如。在乘除法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乘法和除法相互交叉的问题,只有理解了乘除法问题的精髓,灵活运用正向和逆向思维的交叉和转换,才能正确解答出比较复杂的问题。

例如:一共5只猴子,3只大猴子一天每只摘12个桃子,2只小猴子一天每只摘7个桃子,将所有桃子平均分给他们5只猴子,每只猴子有多少个桃子?

例题讲解:这题是乘除法相互交叉的题目。在分析这题时,运用逆向思维,桃子数=猴子×每只猴子摘的桃子数,得出大猴子摘了3×12=36个,小猴子摘了2×7=14个桃子,总桃子数目为14+36=50,那么每个猴子应该得到的桃子数目为50÷5=10个。数学问题中正向和逆向思维的交叉运用可以解决出比较复杂的问题。

四、数学解题中的逆向思维与应用

在数学解题中,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反过来探求问题需要的条件,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并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追果溯源,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比如,在乘除法问题中,要求积就需要知道是哪两个或者哪几个因子相乘,要求商就是乘法的逆过程,就得知道乘法中的积和某个因子。

例如:小白兔先把自己的蘑菇平均分成4堆,一堆自己留着,其他3堆送给别的兔子,之后又把自己的那堆平均分成3堆,自己留一堆,其他2堆给别的兔子,自己吃的那份有5个,问最初小白兔有多少个蘑菇?

例题讲解:根据逆向解题理念,由问题逐步反过来询问最初的原因,得到答案。小白兔最后是分成3堆,5个是其中一堆,说明之前是有3个5,也就是15个,而这15个又是第一次分了之后的,是4份中的一份,也就是之前有4个15,所以,得到最初有4×15=60(个)蘑菇。。

总之,在各行各业以及每门学科中,逆向反思都是具有实际价值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数学命题、数量关系、数学问题以及数学解题过程中,都可以应用逆向思维进行思维转换,从而找出巧妙规律,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责编罗艳)

巧妙运用思维导图 第5篇

一、开展学生自主命题的可行性

从学习动机看,学生总是对自己能胜任的学习任务感兴趣,并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巨大满足。在开展学生自主命题的课堂中,教师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自由表现,在这种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会自然地形成。如果自己设计的问题有新意、有深度,可以得到同学的赞许和承认。得到赞许,意味着受到别人的喜爱,这可满足学生的社交需要;获得承认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优越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所以从学习的动机分析,开展学生自主命题时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尽力表现。

二、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学生自主命题的方法

1. 呈现自主命题材料

呈现的命题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最好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重大时事,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流行病的传播,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生态问题、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社会安全问题等。

再者,材料呈现的形式要活泼多样,既有文字材料又配有图像、数据、表格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另外,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充实。如果提供的素材太少、太单薄,学生很难发现问题,更不利于探究深层问题。

例如,西南五省区干旱是目前普遍关注的问题,若以此为背景,开展学生自主命题,可以向学生提供下列素材:

材料一: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中国西南五省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旱情已达特大干旱等级,贵州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全国目前耕地受旱面积达645万公顷,超过多年同期均值近180万公顷,饮水困难人数已达2 043万人。

材料二:“2010年3月底西南干旱等级分布”图,如图1所示。

材料三:“9月到次年3月云南省降水量历年变化”图,如图2所示。

材料四:“9月到次年3月云南省平均气温历年变化”图,如图3所示。

材料一的文字材料提供了问题的背景和情景,材料二向学生呈现了西南五省区干旱的空间分布情况,材料三、四分别展示云南省降水、气温的异常状况,既是干旱的表现也是干旱的原因,素材多样,材料充分,只要认真阅读材料,都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 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

获取地理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从各种图像中获取信息;从背景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从统计图表资料中获取信息。具体方法,如图4所示:

3. 指导学生设问的方法

获取信息后,如何设问,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否则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表面化,如“有什么”“在哪里”一类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调动知识,建立热点地区的知识网络。一般情况下,应建构三个思维导图,分别是“自然环境”的思维导图(图5)、“人文环境”的思维导图(图6)、“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导图(图7)。“自然环境”的思维导图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空间位置、范围。如描述西南地区旱灾的分布状况、西南地区干旱空间分布的特点、西南地区干旱等级的分布特点等。(2)综合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涉及地形、地势、地貌、地形区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气温、降水、光照特点;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自然带类型、自然带分异;土壤类型、土壤空间分布、土壤特点等。运用“自然环境”的思维导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表述云南省9月到次年3月降水量历年变化的特点;表述云南省9月到次年3月气温历年变化的特点;根据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点分析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分析西南地区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的原因;判断图示地区自然带的类型;描述该地区地下水的特点;分析该区域地下水易受污染的原因;分析该区域年降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的原因。

运用“人文环境”的思维导图,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该区域制约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说交通运输是制约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简述该区域聚落分布的特点;对西南地区工业发展条件进行评价;该地农业在发展中会引发哪些问题等。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思维导图主要涉及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调配、人口问题等知识点,在这些方面可以分别设计下列问题: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种类多样,损失严重,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分析该区域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云贵高原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试分析其形成的人为原因及危害;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云贵高原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西南地区干旱频繁,给我们哪些警示等。

三、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学生自主命题的感受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学生自主命题的课堂中,将问题作为学科知识建构与诱发学科思维的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力,并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思维导图,使我们更能全面地考虑命题的角度,既提高了我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我们答题的技巧。”

2. 运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网络,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

思维导图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发散性,在复习热点区域时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理顺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区域知识结构,抓住影响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分析区域特征。例如,区域的纬度位置一般影响该地区的热量,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一般影响该地区的降水,所以记住了一个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就可以大致判断该地区的气候;气候和地形因素又影响该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农作物的种类与分布甚至交通与城市分布;气候、地质条件影响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各种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又有一定的联系;区域的地理区位、资源又影响该区域的政治、经济发展。可见,利用这种方法建立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加深记忆、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正如学生所述:“我们要想编好一套试题,必须认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这样在编完一份测试题后,基本上掌握了与命题相关的每个知识点。”

3. 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运用思维导图改进杜邦财务分析 第6篇

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思维导图(Mindmap)是一种革命性的有助于快速学习的思维工具,其核心思想是运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图像和线条组成发散结构,以此将思维痕迹展示出来,促进思维水平和智力技能的提高。这些用图像、颜色、符号“画出来”的思维过程易于被大脑接受,具有焦点集中、主干发散、层次分明、节点相连的优势,有利于形成直觉思维。这种高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提供了崭新的思考方式和角度,可应用于制订计划、组织活动、分析问题、管理项目、学习课程、论文写作、准备演讲等各个领域。如今,思维导图风靡世界,总用户已经超过了2.5亿人。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其使用者涉及各个行业,许多著名学府还开设了思维导图的课程。

在财务管理领域的项目管理、预算规划、投资决策、财务分析等工作中,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头脑风暴,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企业进行管理决策分析时,借助思维导图的图形、图像、颜色、线条,可将企业财务状况全过程转变为清晰、有条理的可视化图像,直观地展示企业各项具体财务指标之间的联系,快速抓住企业财务问题的重点与关键,帮助财务信息使用者理解企业财务指标内涵,分清主次、系统整合财务资讯,高效做出财务决策。

二、传统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一)传统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应用

1. 杜邦财务分析指标的计算。

例:和达科技公司主营业务为软件研发,其20×4年营业收入1800万元、净利润560万元,20×5年公司营业收入2000万元、净利润605万元。和达科技公司20×3年年末、20×4年年末、20×5年年末的资产负债表(简表)详见表1,2014年、2015年杜邦分析指标的计算详见表2。

金额单位:万元

金额单位:万元

注:为更准确利用因素分析法进行杜邦分析,权益乘数计算过程中涉及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均采用年平均余额。

杜邦分析指标的相关计算表明,和达科技公司20×4年净资产收益率为56%,20×5年的为50%,较上年降低了6%,反映公司股东投入资本的回报水平有所下降。

2. 和达科技公司20×5年对比20×4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

20×4年和达科技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56%(31.1111%×1.3333×1.35),20×5年净资产收益率为50%(30.25%×1.2579×1.3140)。20×5年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具体如表3所示:

由表3中的指标分解来看,销售净利率减少了0.8611%,导致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了1.5499%;总资产周转率降低了0.0754,导致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了3.0791%;权益乘数减少了0.036,导致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了1.3699%。受上述三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达科技公司20×5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比20×4年下降了6%。

(二)传统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缺陷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作为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体系,能评价企业的股东回报水平、盈利能力、资产营运效率、企业债务安全,还能通过严密的逻辑关系揭示主要财务指标之间的联系,因其科学性、合理性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许多财务信息使用者未接受专业、系统的财务知识学习或培训,对财务指标的含义、计算、评价并不精通。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包含一系列财务指标的演算、推导,对于不具备相应财务知识的信息使用者来说,无法理解指标之间的勾稽联系,给财务信息的阅读、分析、判断带来很大挑战。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杜邦财务分析

在面对抽象、庞杂的财务数据时,思维导图可以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杜邦财务分析思考过程变得可视化,轻松组织信息,清晰呈现指标间的关系,使财务信息使用者更易理解杜邦财务分析的推导原理、评价过程,更易于抓住财务分析的核心与关键,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思维架构还可以使财务信息使用者突破原来的思维局限,增强信息间的交流,快速捕捉思想,有利于在头脑风暴捕捉灵感,进而从大局出发,扩大思维格局,做出基于企业总体长远发展、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分析判断。

(一)绘制杜邦财务分析思维导图

1.绘制净资产收益率的思维导图。根据表2中的数据,绘制和达科技公司20×4年、20×5年的杜邦财务分析思维导图,如图1、图2所示。

2.绘制净资产收益率变动的思维导图。根据表3中的数据,绘制如图3所示的和达科技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变化的思维导图。

尽管和达科技公司20×5年的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较20×4年均有所增加,但由于净利润增长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周转速度放缓以及未充分利用举债经营等原因,最终20×5年净资产收益率较上年降低了。

(二)运用思维导图寻找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的途径

即便是不具备财务分析相关知识的财务信息使用者,通过绘制、阅读思维导图,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各财务指标在分析体系中的关系。要提高企业核心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可通过提高权益乘数与总资产收益率两个途径来实现,提高净资产收益率途径的思维导图如图4所示:

对于提高总资产收益率,不同行业、处于不同时期的企业,其实现途径也不尽相同。重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所占比例高,加快资产周转速度难度大,只有通过提高销售利润率来提高总资产收益率。而流通业、传统服务业等行业,因竞争激烈导致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不高,应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加快总资产周转速度来提高总资产收益率。结合企业所处产业生命周期来分析,当产业处于导入期或增长期时,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总资产周转率较低,应选择提高销售利润率来提高总资产收益率。当产业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时,市场饱和度高、竞争激烈,难以通过降低成本费用水平来提高销售利润率,可选择加快总资产周转速度提高总资产收益率。

本例中的和达科技公司是从事软件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这类企业在技术研发阶段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成功投产后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于售价往往是极低的,并且为保持产品服务的技术竞争优势,需要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因此,要想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应该从提高销售利润率、扩大权益乘数两方面突破。对于提高销售利润率,具体可通过提升产品服务质量稳步提高营业收入、加强管理降低成本费用等途径来实现。对于权益乘数,在保证企业债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加大财务杠杆、提高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比例的方式实现。

四、思维导图应用于企业财务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思维导图的企业财务分析,可使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尽管思维导图风靡一时,但理论界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因此,企业管理者要理性对待与应用思维导图,不能陷入“万能论”或“无用论”的陷阱,认清本质、最大限度发挥其在企业财务管理领域提高效率、激发思维的作用。

(一)科学应用

信息时代,如何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一项重要技能,不论是在知识管理还是在企业管理领域,思维导图都是提高此项技能的实用工具。但思维导图并非万能,其用途、功效因人而异。要想高效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质量,就要对使用者进行思维技能的训练。通过认真学习思维导图绘制的相关规则、软件,努力挖掘其在管理领域的潜在价值。

(二)理性对待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能应用于项目管理、投资决策、财务分析等企业管理领域的分析与策划活动,创造性地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杜邦财务分析,可以帮助不具备相应财务知识的信息使用者直观理解企业财务指标的内涵,理清脉络、快速分析各项具体财务指标之间的联系,发现企业财务问题的重点与关键,系统整合财务资讯,方便企业利益相关者高效做出财务决策、制定企业战略规划。

思维导图可以为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提供可视化支撑,使思维更高效,但不能提供思维模式本身。在企业财务管理领域,它只是思维工具,并不能真正提供“提高企业经济利益”、“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途径。将其运用于杜邦财务分析法,也不能提供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加快营运能力、保证偿债能力的具体方法。

摘要:传统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于不具备相应财务知识的信息使用者而言,难以理解各指标之间的勾稽关系。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杜邦财务分析,能将枯燥复杂的财务信息直观明了地表述出来,可使财务信息使用者提高工作效率,高效做出财务决策。

关键词:杜邦财务分析,思维导图,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赵国庆.别说你懂思维导图[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曲智男.画出你的世界:思维导图实战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白虹.思维导图[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语文课运用思维导图的误区及对策 第7篇

一.避免学生泛泛而画,必须明确思维主题

误区:思维导图缺少主题。所谓主题缺少,就是教师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之前,对教学目标或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缺少明确的引导或者指示,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把握该堂课学习的重点或学习目标。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面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按照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阅读习惯来解读文章。因此在课堂绘制思维导图时,主题的缺失也就导致思维发散的角度和标准的缺失,学生就会按照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阅读习惯画出不同的分支。以《清兵卫与葫芦》为例,如果教师在学生感知全文之后,提出“请同学根据自己的感知与理解绘画一张关于《清兵卫与葫芦》的思维导图”的要求,而实际上教师这样的要求就缺少了对课堂亟需解决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与指向,而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就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绘画导图,比如“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清兵卫与葫芦的细节描写”,“清兵卫的人物形象”等等。学生这样绘制的思维导图与教师课前预设的学习目标或重难点可能会格格不入甚至毫不相干,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与课堂的有效性完全背道而驰。

对策:明确思维的主题。

在语文课堂绘制思维导图之前,教师必须适当对课堂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有一定的引导,然后再明确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便学生绘制导图时有明确的角度以及标准,这样更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清兵卫与葫芦》一课,等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矛盾冲突把握文章主题的多样性”亦或如“在体会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等等。如果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矛盾冲突把握文章主题的多样性”,那么教师根据教学活动展开可以逐一明确学生要绘制的导图的主题分别是“《清兵卫与葫芦》中的矛盾”“《清兵卫与葫芦》中的冲突”“《清兵卫与葫芦》中的冲突与主题”。如果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在体会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那么可以明确导图的主题如“《清兵卫与葫芦》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清兵卫与葫芦》的细节描写”“《清兵卫与葫芦》的摇摆”等。一般而言,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同,课堂绘制的导图的主题也就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避免学生思维僵化,必须给予主体地位

误区:教师替代学生思维。所谓思维替代,就是在语文课堂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用自己的思维过程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教师对学生绘制导图引导过多,让学生无意识中进入教师的思维过程。 如在明确 要求学生 绘制“《清兵卫与葫芦》中的矛盾”之后,教师可能为学生能更清晰地绘制导图而做出如下的一些引导:“本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与哪些人之间有矛盾?”“这些矛盾在文章具体体现在哪里?”“从这些矛盾中你发现了什么?”等等,而实际上这样的引导,已经蕴涵了教师阅读和思考文本的思维过程,导致了学生无意识地进入教师的思维过程里,难以有自己的思维过程,更难以有自己个性的阅读与体会。二、更有甚者只是在与学生一问一答之后,帮助学生完成绘制思维导图,不但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过程,更让学生完全失去了自己亲手绘制思维导图的机会。

对策: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课堂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于“引导”,而更应该体现在学生绘制完思维导图之后的“评”与“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享受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和亲手绘制思维导图的乐趣。如上文所述,教师在明确《清兵卫与葫芦》一课的教学目标及思维导图的主题之后,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浏览全文,你发现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用思维导图画出。学生绘制导图,教师实施课堂观察。

第二步: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出示2—3位学生的有特点思维导图,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为什么这样画?

如某同学将“《清兵卫与葫芦》的矛盾” (下文中称之为导图1) 分出6条分支,分别为“清兵卫与客人的矛盾:葫芦是否奇特”、“清兵卫与父亲的 矛盾 (其下又分 出2条分支):1马琴葫芦的好坏2不支持清兵卫的爱好”)、“清兵卫与老婆婆的矛盾:不识葫芦价值”、“清兵卫与母亲的矛盾:怯懦与抱怨”、“清兵卫与其他小孩的矛盾:爱好不同”、“清兵卫与教员的矛盾:葫芦与武士道”。

第三步: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导图分别进行评析亦或进行教学,并要求其余学生补充或修改自己的思维导图。

如导图1中“清兵卫与教员的矛盾”是“葫芦与武士道”。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矛盾展开教学:1教员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为什么不直接写教员处理此事,转而写教员的兴趣爱好在于“武士道”?这种写法在“情节”上称之为什么?2武士道是什么?象征着什么?清兵卫的葫芦又象征什么?与文章主题有关吗?等等。

如导图2中清兵卫自身在葫芦被砸前后有冲突。不管学生的分析对与错,但这绝对是一亮点,是一般学生很难发现的或有体会的。教师对此可以进行评析:清兵卫在父亲的暴力扼杀之下,放弃了葫芦开始画画,转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实际上是清兵卫身上那种追求真美的天性并未改变,而是在重重阻力之下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第四步: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最后教师作出阶段性的总结。

这样的教学流程可以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记录阅读所得,也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品读绘图,读中悟情,理解教材内涵之美,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而导图又将文章人物矛盾冲突可视化,文章主题也跃然眼前。这样,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大大缩短了阅读途径,提高了阅读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三.避免思维混乱,导图必须简明

误区:导图太细太繁。所谓导图的细繁,就是说在语文课堂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或者学生为了追求面面俱到,不断的衍生导图的分支,不断地细化导图的分支。以下面两位同学的“《清兵卫与葫芦》情节运行基本模式”导图为例。

第一位同学将“《清兵卫与葫芦》情节运行基本模式”的分支“发生:清兵卫痴迷葫芦”分出5条分支,分别是“常常买葫芦处理葫芦”、“把一老头的秃脑袋错看成葫芦”、“总是呆呆地望葫芦,常常上街看葫芦”、“喜欢收拾葫芦”、“大概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 (下文中称之为导图3)。

第二位同学将“《清兵卫与葫芦》情节运行基本模式”分出4条分支,分别是“发生:清兵卫痴迷葫芦”、“发展 (其下有2条分支) 1长辈谈论葫芦2清兵卫买葫芦”、“高潮 (其下有3条分支):1教员没收葫芦2父亲砸碎葫芦3校役转卖葫芦”、“结局:清兵卫放弃葫芦”。同时该同学用箭头标识了基本情节运行时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倒叙” (下文称之为导图4)。

将导图3与导图4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导图3将“清兵卫痴迷葫芦”的这一分支进行了衍生和细化,出现了“常常买葫芦,处理葫芦”、“把一老头的秃脑袋错看成葫芦”等5条分支。这5条分支的 内容实际 上是“清兵卫痴迷葫芦”的具体表现,它们的出现也符合我们正常的思维逻辑过程,无可厚非。但需注意是,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以及有限的展示空间内,如此的衍生与细化会消耗大量的绘制时间,以及很难在有限的屏幕内展示完整的导图,更需注意的是这5条分支的内容是“清兵卫痴迷葫芦”的具体表现,按语文中的概念来讲,属于细节的描写,不属于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这也就会对学生造成概念的混淆,思维的混乱。而导图4相对而言,就显得更为清晰明确,让人一目了然。

对策:思维导图要简明,条理清晰,关键词分类标准一致。

在语文课堂绘制思维导图时,我们不必过分纠结于细节,因为思维导图之擅长的不是对细节的描述,而是对整体的把控。另外,即便我们不记录细枝末节的信息,很多时候,我们依然能够运用逻辑推演能力,结合图中现有的梗概信息,推理出细节内容。在这一点上,我们要信任自己拥有的强大的逻辑推演能力。逻辑推演能力可以很大程度上让我们从机械记忆中解脱出来,而不必把细节内容统统纳入思维导图中。同时,在语文课堂绘制思维导图时,不要一篇文章一张导图,否则分支太多,信息承载量也就越大,最好在大主题之下分列多张小主题的思维导图。如“《清兵卫和葫芦》的情节”这一大主题之下,可以分列出小主题如“《清兵卫与葫芦》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清兵卫与葫芦》的细节描写”“《清兵卫与葫芦》的摇摆”等。否则,所有内容集中在一张大主题的导图里,不但难以展示,即使可以展示,大量的信息也会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思维的混乱。

巧妙运用思维导图 第8篇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图片、色彩、字母或者空间感知能力, 结合特定的授课主题, 在学生的大脑中构建出一个具体的知识结构, 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使学生对授课内容、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思维导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结构会随着主题的变化适当调整。除此以外, 思维导图还能够弥补语义表达的不足。教师可以将当堂课的知识点根据彼此之间的关联度建立起一个网络化的结构。在思维导图的运用过程中, 放射性思维十分重要, 要能够合理运用图形工具, 将知识点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能够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懂得阅读的基本方法, 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能够解决目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通常在英语阅读课程中, 教师主要从书本中选择教学素材, 基本上能够涵盖该阶段学生应当掌握的英语知识点, 包括单词、语法等。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阅读”方法的教学。他们往往将文章作为知识点的载体, 整节课都在为学生灌输单词、语法知识点。这样一来, 学生虽然学会了知识点, 但是对整篇文章缺乏整体认知, 在脑海中无法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 所掌握的知识也是零散的, 不利于阅读水平的提升。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具体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能够从整体角度了解文章的行文脉络。因此, 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当仔细分析本节课的授课核心, 结合该核心制作思维导图, 用体系化的思维导图覆盖文章的体系, 使抽象的文章具象化。思维导图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1. 课前准备阶段

在开始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首先要分析本节课授课的重点,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备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 制作相应的思维导图。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前, 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导图, 使学生对文章体系有大致的了解, 知道每一部分的关联程度, 从而方便课堂教学。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在阅读材料时会形成整体感知。教师还应当将课文阅读的难点、重点提炼出来, 帮助学生消化理解。

2. 课堂授课阶段

教师在课堂授课时, 应鼓励学生一起构建思维导图, 让学生发挥课堂主人翁的地位。学生通过阅读材料, 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通过思维导图展示, 标注文章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阐述自己对文章的大体了解。教师则通过对学生思维导图的分析, 了解学生的知识盲点, 解决学生在分析文章时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本文中, 笔者以《The Old Man and the Sea》这一阅读材料为例。该篇文章的题材是记叙文, 这也是学生最常见的一类文章。但是该文由外国作家所写, 学生对其内容设计比较陌生, 因此有必要利用思维导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脑海中构造出文章的大致逻辑体系。在阅读该篇文章之前,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老人与鲨鱼激烈搏斗的视频片段, 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老人究竟为何要与鲨鱼搏斗?最终的结果如何?教师初步提问如下:

T: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video?

S1:How brave the fisherman was!

S2:What a terrible shark!

S3: The boat is too small.

提问过后, 教师根据本篇材料的内容绘制出思维导图, 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图片的主要部分, 并且用不同的色彩标注出来。不同的色彩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图片上。

在该图片中, 可以将“the sea”涂成蓝色, 突出大海的蔚蓝浩瀚, 将“the old man”涂成褐色, 突出老人力量的渺小。每个单元格都表示一个思考点。图中标记问号的地方是需要学生思考的地方。不同单元格之间的连线标志着这两者之间存在关联。通过这样的思维导图, 学生的零散思维能得到整合, 构建出完整的框架。

3. 课后阶段的使用

在这一阶段, 教师根据材料内容提出问题。学生为了更好地回答教师的问题, 会再次阅读文章内容。此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文章中的知识点, 了解重点词句的使用方式。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时学生再制作思维导图, 反映自己现在对文章的领悟。教师再结合新的思维导图, 分析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9篇

阅读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何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近年来一直困扰许多一线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难题。笔者任教学校所使用的《译林小学英语》教材中,高年级的教材内容基本以语篇阅读教学为主,阅读材料的内容覆盖面广,涉及故事、童话、节日、科学知识、人物传记等。这样的阅读材料有趣生动,故事情节和图片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即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话题很感兴趣,但因语言能力不足,在朗读、复述课文内容时仍然存在困难。

以译林版小学5A Unit 8 At Christmas的教学为例,该单元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及文章内容的理解存在困难。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将课文内容从词到句逐一解析,讲解细致入微,唯独缺少让学生思考和运用语言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养成了学习的惰性,期待着教师将学习内容“嚼碎”了之后自己再“吞咽”下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较低。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中对思维导图是这样定义的:“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用钥匙。思维导图可以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托尼?巴赞,1998)。形象地说,思维导图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从中央主干向四周放射关联的分支,并用关键词或图形对分支进行标识,再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可视化。这一思维工具虽然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是符合人类大脑思维方式的,是一种使大脑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的工具。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将你的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欧阳苹果、陈清,2008)。

三、案例描述

译林版小学英语5A Unit 8 At Christmas一课的内容虽然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生动活泼,但文章的篇幅较长,给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造成了困难,但单元中的每篇文章基本都是围绕圣诞节的活动而展开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围绕节日的时间、特殊意义及活动等几方面,提炼出文章的主体脉络,就可以使描述性文字通过层次清晰的线条和色彩变得不再枯燥,有效降低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困难。

四、启示和思考

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如何使用?是在新授课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还是在课后复习整理环节使用?

笔者在日后各个单元的教学中,继续进行了思维导图的实践和研究,找到了一些恰当运用思维导图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在阅读篇幅长、生词多、文章结构和层次复杂或不太清晰的文章时,先由教师呈现思维导图,大概地介绍全文大意,帮助学生整体理解文章;然后,根据中心主题和主干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分部分、分层次阅读,突出重点,关注细节,加深理解;阅读后,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交流,此时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利用思维导图呈现答案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复述课文内容。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以及课文的长度和难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复述或描述。

2.在篇幅适中、生词少、文章结构和层次清晰的课文阅读教学中,学习的过程主要以学生独立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帮助的作用。活动应包括3个层次:

(1)阅读前准备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准确地理解课文,并绘制出思维导图,教师在学生展开阅读前应围绕前一课或相同话题的内容,以思维导图辅助复习,帮助学生再次熟悉整理并绘制这类课文思维导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读后交流,加深理解

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课文后制作的思维导图展开讨论活动,即在全班范围内展开分享和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调整思维导图框架和结构,并完成主要知识点的教学。这些活动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抢答和补充;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其他学生回答等。为了增加趣味性,这些活动都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概括、分析和整理能力以及记忆和复述能力都有显著帮助,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切实提高了课堂实效。目前,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尚不普遍,还有许多困难,但若能坚持实践和研究,不断改进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将大有可为。

巧妙运用思维导图 第10篇

英语阅读本身并不单单是语言活动, 而是一种思维活动, 需要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渗透和加工, 自主地理解内容, 感受作者的情感, 形成沟通和交流。同时, 在新课程背景下, 学生的价值已经逐渐凸显出来, 教学中需要突破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 建立互动的教学模式, 通过师生围绕问题展开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而在这个过程中, 思维导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维导图既是教师引导学生的重要途径, 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很快地明确学习的重点;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分析文本内容, 可以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 也可以明确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思维导图是将抽象化的阅读材料形象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通过思维导图, 材料层次化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思维导图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通过去除非重要信息, 把握核心信息, 这个过程中也是把握文章重点内容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被调动, 学习兴趣被激发, 当然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二、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课前借助思维导图, 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明确思路, 思维导图在这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 教师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与教研组同事讨论教学相关内容时, 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录, 归纳, 明确讨论的重点、课堂设计的逻辑思维过程;二是, 在教师自身备课的过程中, 需要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等用导图表示出来, 以此为依据对资料进行筛选, 整理需要的资料, 理解教材的整体脉络和知识结构, 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三是, 教师在备学生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分类总结, 以便于教师能够对课堂的情况进行预测, 准备好措施, 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状况;四是, 作为学生, 在课堂教学前, 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自己预习和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 明确在新知识的学习中, 哪些是已经掌握的知识, 哪些是自己遇到的难题, 这样学生就明确了本节课自己学习的主要问题, 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被调动。

(二) 课中借助思维导图, 开展有效教学

建构主义提出,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 了解到相关的背景知识, 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主动学习。同时,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展示和组织教学内容, 突破课程的重难点。例如, 对于难度较低的阅读材料, 教师引导每一个学生在总体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展示自己对材料的不同理解和分析, 这样就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阅读材料。对于难度较高的材料, 教师可以将阅读材料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的一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突破学习难点。再次, 思维导图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课堂中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记录, 在这个记录的过程中不只是传统的简单书写, 而是需要利用脑袋进行思考, 内容自然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 借助课后思维导图, 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从教师而言, 课堂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 教师需要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明确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优缺点, 以便在下一节课调整教学设计, 而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导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思维导图, 把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展示出来, 看自己在处理每一个知识重点的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的学习结果怎么样, 从而进而调整。同时,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例如, 教师用思维导图罗列出, 按照课程目标, 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 针对这些知识点采用了怎样的强化手段, 是试题还是课外巩固, 在这些巩固下, 在测验中学生的解答如何, 哪些知识点已经掌握, 哪些没有, 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同时, 作为学生, 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本节课或者本章的知识进行巩固, 学生以一个单元为结构汇总制作成总的结构图, 着重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构建, 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凸显重难点, 进行记忆和学习, 已明确自己对哪些知识掌握的还不够牢固, 及时进行复习和强化,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雷达天线控制系统下一篇:传统手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