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运动障碍范文

2024-09-22

肢体运动障碍范文(精选7篇)

肢体运动障碍 第1篇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提出“教育与康复相结合”。这种观念提出后,并没有对整个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产生很大影响,主要由于这种模式的使用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很高的要求,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并没有专业运动康复医学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协作组。所以有效改革和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适合特教学校的体育课教学管理机制等都没有具体体现和落实。

肢体障碍指因肢体器官损伤或功能缺陷而导致的肢体活动困难,如下肢截肢者行走能力降低,使个人日常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等受到限制。体育教育对他们来讲只是“自由活动”的一种形式。

基于这种现状,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体育课教学上,突破以往研究成果的束缚,以2012届电子商务专业三年高职学生(均为肢体障碍大学生)为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实行“多重障碍·多重干预”,成立“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对肢体障碍学生进行全面身心康复训练,达到重返社会、融入社会的目的。

1.“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1.1利用“医学康复、心理评价 、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评价等方面综合建立肢体障碍学生的健康档案, 正确掌握肢体障碍大学生的各方面指标, 为肢体障碍学生体育教育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2与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研的《肢体障碍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构建研究》课题相依托,利用在研课题取得的相关基础测试体质健康数据,为教学提供研究依据。

1.3根据“医学康复、心理评价 、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提供的健康档案,对肢体障碍学生进行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分类,开具运动处方。

1.4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可以有效建立改进残疾人体育教学模式、内容和评价方式及标准,推动残疾人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

2.“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的实践价值

残疾人体育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特殊意义。超越缺陷,通过意志、技能、体能的较量,向生命潜能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同时促进康复、陶冶情操,增强生活信心和勇气,推动平等参与。

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必须把握好特殊体育教育这一环节, 有效利用以专业团队为理论指导的“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 ,考察肢体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探索体育锻炼态度、锻炼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并通过对比肢体残疾青少年与健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进一步说明体育锻炼对肢体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体 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 ”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3.1肢体障碍人群由于肢体残疾造成运动功能受损 ,造成社会支持水平低于健全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健全人。人格因素、残疾年限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肢体残疾者具有内倾、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征。

为改善这种状况,成立“康复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教师”三位一体为主导的专业团队,共同进行专业交叉点融汇,进而形成统一教学思路,推进“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教学模式。

3.2心理健康教师对样本进行焦虑、抑郁、不适应心态行为等初步测试;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周步成等人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标准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行为意向等心理评价。

3.3康复治疗教师提供样本身体残疾数据 ,利用教育部推荐的体质健康检测设备进行体质检测, 康复治疗教师从医学角度对样本最大耐受力及残疾躯体指标进行评价, 针对肢体障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准确分类, 并对教学准备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3.4针对肢体障碍学生的体质个性差异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估、教学诊断、教学评价。在医学康复、心理测评的指导下进行肢体障碍体育教学。

3.5残疾人体质差异可以通过评价工具进行全面测评 ,研制形成的测量数据可以改进体育课授课方式,提升、增强残疾人体育教学成果,促进残疾人身心全面发展。

4.具体教学方法

4.1数据采集法 :利用体质健康检测设备对监测样本进行体质健康数据收集, 数据测试包括肺活量测试、台阶测试实验、握力测试、坐位体前屈测试、仰卧起坐测试、立定跳远测试、800/1000米跑步测试。

4.2问卷调查 法 :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周步成等人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样本进行标准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向等评价。

4.3观 察 法 :了解残疾学生的体育课堂行为表现 ,加强疏导和教育,并及时寻求适宜的教学方式。

4.4个 案 研 究 法 :针对分类的残疾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

4.4经验总结 法 : 定期总结 课题研究 心得体会 和经验教训,以教育理论为支撑,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学术水准,体现课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指向性。

5.结 语

经过两年对高职肢体障碍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参与“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教学模式”的学生与正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肢体障碍人相较,更好地改善身体机能,达到健康的概念,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实现融入社会、回归社会的教学目标。

摘要:1989年WHO将健康概念定义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评价肢体障碍学生的健康状况要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只有成立“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通过“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教学模式,才可以说明体育锻炼能充分改善肢体障碍学生的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等指标,进而推进肢体障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护理干预 第2篇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障碍,护理干预

脑卒中是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病、多发病,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科学合理的肢体功能训练能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 进一步提高治疗疗效。对此, 为了探讨脑卒中患者肢体障碍护理干预方法, 现选取我院近1年来收治的脑卒中肢体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脑卒中肢体障碍患者6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其中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 年龄42~71岁, 平均 (52.3±7.1) 岁, 急性脑梗死10例, 脑出血15例, 脑梗死5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0例, 年龄48~81岁, 平均 (55.6±8.1) 岁, 急性脑梗死12例, 脑出血11例, 脑梗死7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护理方法:一般护理方法:对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变化等进行严密监视。保持病室安静, 空气流通。定时为患者翻身, 更换体位。加强基础护理, 严防并发症。指导患者食用低盐、低脂、高纤维食物, 注重心理护理,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护理干预方法: (1) 早期良肢位摆放:早期良肢位摆放可预防异常肌紧张, 防止患肢废用性萎缩。摆放应注意仰卧, 健侧、患侧交替轮流, 在身体的支撑点垫软枕以保持姿势正确和舒适。在患侧卧位时, 注意其患肩、患髋不能压在身体下面。患侧上肢伸向前, 患髋伸直, 在仰卧位时, 偏瘫侧用软枕垫在肩胛下, 髋关节、膝关节下各垫一个软枕。 (2) 按摩患侧肢体:按摩患肢有利于血液循环, 使肌肉收缩能力增强, 还可以舒展关节, 有利于被动或主动训练。可每天按摩2次, 每次0.5 h左右。上肢从手指开始至前臂、肩关节周围, 下肢从脚趾至小腿、大腿、髋关节周围, 按摩需轻柔, 缓慢有节律地伸展。 (3) 患肢被动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稳定24~48 h后, 即可在床上进行患肢被动运动, 诱导并强化患肢主动运动。早期被动运动可采用帮助患者肩、肘、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以及抬举活动。如前臂的外旋、腕及手部关节外展与对掌等。 (4) 患肢主动训练:主动运动训练可提高神经系统紧张度,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因此应尽量鼓励患者做患肢主动运动。首先采取主动辅助运动, 如:双手十指互扣, 用健侧上肢带动患肢在胸前上举, 双腿屈膝, 双足支撑, 将臀部主动抬起。其次根据患者肌力情况做坐位、站立、步行等训练。坐位训练时应逐步起坐, 逐渐加大角度, 直到能保持90°, 避免半卧位。当患者坐位能维持30 min以上时, 就可以进行站立训练。站立时, 头要向前直视, 躯干挺直, 臀部前挺, 膝微屈, 足跟触地, 双下肢同等负重。当患者独立站立达到30min以上时, 可进行步行锻炼。在步行前应先进行患肢前后摆动、踏步、踝背屈曲练习。然后进行扶拐步行训练, 独立步行训练等。训练应逐渐增加难度, 注意休息, 并给予必要的保护和协助。 (5) 日常生活训练:可对患者进行进食、洗脸、穿脱衣服等训练, 鼓励患者尽量独自完成, 提高自理能力。

评判标准: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肢体功能测评, 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和BI进行生活功能测评, 总分100分。

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处理,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临床疗效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肢体功能比较:根据Brunnstrom测评显示, 其等级达到Ⅳ时为有效。上肢观察组在治疗前有效1例, 治疗后有效15例, 而对照组之前有效1例, 治疗后有效8例;下肢观察组在治疗前有效4例, 治疗后有效10例, 而对照组之前有效2例, 治疗后有效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BI测评对比:观察组治疗前BI测评 (22.31±20.14) 分, 治疗后 (56.89±42.51) 分;而对照组治疗前BI测评 (25.26±28.11) 分, 治疗后 (42.37±35.62) 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脑卒中常被称为脑中风[2]。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 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逐渐降低, 而通过早期的肢体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3]。因此, 及时治疗、及时进行干预护理, 对于脑卒中患者肢体障碍恢复很有利。从研究中可以看出, 治疗前, 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无明显差异。护理干预1个月后,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 观察组疗效明显比对照组要高,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早期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能够使患者肌肉强度得到有效提高, 促使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得到恢复。

总之, 护理干预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勤, 袁静华.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20) :62-64.

[2]吴秀莲.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9) :232-233.

肢体运动障碍 第3篇

1临床资料

本组62例患者, 为2005年1月~2006年6月入院的脑血管病瘫痪病人, 均经CT或核磁检查证实。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36~78岁, 平均52岁;脑梗死48例, 脑出血14例;偏瘫者56例, 全瘫者6例;意识清者48例, 意识障碍者14例;肌力均在Ⅰ~Ⅱ级。

2急性期护理

2.1 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 大多数意识障碍瘫痪卧床, 在抢救病人生命的同时, 也应重视肢体功能位的摆放。

2.2 被动运动、被动按摩

对此病患者, 起病后12h给予翻身, 24h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可在床上做些肢体被动活动, 脑梗死病人在发病后次日开始。 (1) 被动运动:主要作用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增加感觉输入, 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 减轻肌肉痉挛, 防止肌肉韧带挛缩。主要操作应从健侧开始, 然后参照健侧关节活动范围做患侧。 (2) 被动按摩:为防止受压部位发生褥疮需定时翻身, 对受压处及患侧上下肢体, 用手沾红花酒精或50%的乙醇, 以手掌紧贴皮肤, 作压力均匀向心方向按摩。患肢肌张力增高患者, 可采取安抚式的按摩, 肌张力降低的患者, 可给予擦摩和揉搓, 按摩动作宜轻柔、缓慢、有节律, 每天3~4次, 每次10~15min。

3恢复期护理

3.1 主动运动

当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 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 以利肢体功能的恢复。主要有3种运动方法: (1) Bobarth握手; (2) 桥式运动; (3) 床上移行。

3.2 床边活动指导

3.2.1 起床:

由健侧起, 嘱病人Bobarth握手将上身尽量移近床边, 双手伸向床边, 带动躯体侧身;以健手掌手肘关节撑住床面, 护士可从正面扶住患肩以帮助病人起床。由患侧起, 准备情况与由健侧起基本相同, 起床时以健手掌撑在胸前的床平面上, 以助起床。

3.2.2 患侧平衡训练:

帮助病人患手肩关节取外展45°位:肘关节伸直、外旋;腕关节被动背曲90°;五指分开支撑在床面。病人双下肢并拢, 足底着在或放置在脚踏凳上, 要求病人躯干部尽量往患侧倾斜, 停留一段时间后再坐直, 反复练习。

3.2.3 站立:

助病人双足放平置于地面, 两腿分开与肩同宽, 双手以Bobarth握手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 重心渐移向双下肢, 协助人员双手拉病人肩关节助病人起立。

3.2.4 站相训练:

教病人收腰、挺胸、抬头, 放松肩、颈部肌肉, 不要耸肩或抬肩, 腰部伸直, 伸髋, 双下肢尽量伸直。可用穿衣镜来协助患者自行纠正站相中的不良姿势。

3.3 下床磨练指导

3.3.1 行走训练指导:

行走前, 下肢肌力应达4级, 最好在康复医生指导下进行, 以免产生误用综合征, 遗留一些难以纠正的步态。 (1) 步幅均匀, 频率适中。 (2) 伸髋屈膝, 先抬一足跟部, 重心转移, 另一脚足跟亦先着地, 重心又转移至后跟, 开始下一个步态周期。 (3) 上下楼梯训练。

3.3.2 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早期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日常活动, 通过健手的主动活动, 带动及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主要针对患者进行技巧性训练, 手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精细协调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练习握笔、刷牙、洗脸、梳头、穿脱衣服、整理床铺、进食等。还可开展一些户外活动, 以促进病人生活自理能力, 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4心理护理及疾病知识宣教

医务人员除了要做好病人的康复训练外, 还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 应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2) 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时, 在无人陪伴或看护的情况下, 不要自行起立或移动身体, 以免发生跌倒等意外。 (3) 有语言障碍的病人, 减少干扰, 训练过程中禁止外人参与, 督促为主。树立信心。 (4) 当病人训练中出现情绪烦燥, 不肯训练时, 首先要了解思想动态, 如果是缺少自信和害羞心理, 就应说明训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循序渐进性, 对病人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可找家庭与有关人员谈话, 努力取得家人的信任与合作。 (5) 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6) 康复训练应定期评估。

5护理效果

经过6个月和1年的定期复查和随访, 62例脑血管病瘫痪患者经康复训练后, 不同的护理人员对待病人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 加之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 产生了以下区别:其中40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 肌力在4级以上, 这40名起病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 且病情相对来讲较轻, 护理上家属配合积极, 患者自身意志较强, 所以恢复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16例患者可以徒手行走, 但上肢恢复较差, 是由于侧重于下肢锻炼, 上肢没有得到及时的锻炼, 又因为病人不积极配合, 导致锻炼强度也不够, 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4例患者可借助拐杖行走, 这4名患者病情较重, 这样已经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2例无效, 这2名患者本身病情较为严重, 出院后家属没有给予肢体功能锻炼。62例患者均无肌肉萎缩, 关节僵直等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梅雪艳.脑卒中早期的康复护理 (J) .中国社区医师, 2006, 22 (8) :111.

[2]朱镛连.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 (J) .中化神经科杂志, 1998, 31 (3) :195.

肢体运动障碍 第4篇

1.1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性17例, 女性13例, 患者的年龄在43~75岁, 平均年龄为 (57.6 4.9) 岁;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16例, 女性14例, 年龄在45~77岁, 平均年龄为 (60.3 5.2) 岁。比较可知,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脑血栓患者多数为老年人, 这类患者一般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 长时间的病痛折磨导致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 容易出现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必须耐心、热情的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向患者讲解病症的相关知识及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从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积极鼓励患者, 提升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及自信心。对部分思想固执、过度悲观的患者, 要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从多个方面开导患者, 减轻患者的思想包袱, 促使其主动接受治疗。②维持关节活动:部分脑血栓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明显丧失, 导致患者肢体局部血液循环受阻, 实施恰当的护理干预, 能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引起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的情况。同时, 辅助患者多翻身, 对长期受压的部位进行按摩, 避免出现褥疮。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个人特点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每日按照计划对患者各个关节进行按摩, 防止患者完全丧失活动功能。积极鼓励患者进行自主运动, 在卧床时可以锻炼侧肢体的关节, 并正确指导患者采用健侧肢体辅助患侧肢体运动, 避免关节功能退化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日常生活中, 指导患者在家属或护理员的陪同下自行下地或上厕所, 必须合理控制每日的活动量, 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活动, 防止过度活动引起疲劳。③站立、行走训练:脑血栓患者发病4~5 d可以进行坐位训练, 先让患者练习以30 ℃角度开始, 每次练习坚持5~10 min, 每日练习3~4次。随着治疗的深入每日练习的时间适当延长, 角度也可以不断增加, 知道可以保持正常的坐姿即可。每日帮患者在床边或者有支撑的位置进行行走训练, 这是开展康复训练的主要环节, 这一训练必须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看护下进行, 鼓励患者适量进行行走和站立训练, 起初每天训练2~3次, 以后可以根据情况增加, 直至患者可以正常行走为止。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不同, 其训练的时间不定, 通常每次训练控制在5~20 min, 不可过度劳累。④语言功能训练:部分患有脑血栓的患者出现语言或认知能力障碍, 这也是导致患者正常生活无法自理的重要因素。导致失语症的主要原因为运动性食欲, 因此, 日常开展康复训练时必须对患者进行口语训练, 护理人员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口语练习。起初向患者示范口型, 让其进行模仿、逐字逐句的展开朗读, 对于不能清晰表达的地方要多次练习。那些感觉性失语患者要强化听觉刺激, 感知患者家属日常多与患者交流、沟通, 多说话吸引患者的兴趣和注意力, 不要存在焦虑情绪, 随着患者慢慢康复, 鼓励患者主动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 慢慢练习口语。

1.3 统计学处理:用SPSS20.0软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及肢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 组间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脑血栓是神经内科比较常见的病症, 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 该病症具有发病急、致残率、致死率高等特点,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1,2]。因这类病症常发人群为老年人, 老年患者各项身体功能不断衰退, 病情进展比较快, 因此, 开展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成为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基础[3,4]。实施运动功能训练前, 必须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实施评估, 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有利于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本次研究可知,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肢体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各项指标存在明显差异,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脑血栓患者早期性康复护理能有效缓解肌肉萎缩、关节萎缩急性。足下垂等继发性障碍, 为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创设良好的条件, 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及预后生活质量。

总之, 脑血栓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 能有效恢复期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早期康复干预值得在脑出血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产生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栓患者展开研究, 随机分为观察组 (n=30) 与对照组 (n=30)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行康复护理,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语言功能、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脑血栓患者行康复护理措施, 能有效改善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 提升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成为临床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最佳的护理手段。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血栓,肢体功能障碍,疗效

参考文献

[1]王丹.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J].医学信息, 2013, 26 (5) :247-248.

[2]党军丽.59例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6) :1202-1203.

[3]黄凤岚.脑血栓后遗症患者社区康复护理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 34 (6) :858-859.

肢体运动障碍 第5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 也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文献报道表明, 急性脑梗死存活者也有3/4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1。因此, 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帮助患者进行后期的康复训练,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至关重要。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对60例伴有肢体功障碍的脑梗死患者采取康复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伴有肢体功障碍的脑梗死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68例, 女性52例;年龄49-76岁, 平均年龄67.9±7.8岁;合并疾病:49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10例呼吸系统疾病、6例糖尿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排除合并认知障碍、精神病及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将12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康复护理, 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患者采用一般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康复护理, 主要护理内容包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功能锻炼计划、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创造安全的康复环境、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肌群运动。

1.3 观察指标: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积分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进行测评, 其中上肢功能最高分为66分, 下肢功能最高分为34分, 积分越高者则功能越好2。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测评, 分级标准:轻度功能缺陷:75-95分;中度功能缺陷:50-70分;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极严重功能缺陷:0-20分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有上肢与下肢功能障碍评分均无显著差异, 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及下肢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无显著差异, 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讨论

流行病学统计表明, 脑梗死的发生率在400/10万-700/10万之间4, 且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虽然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日趋广泛且越发成熟, 但是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仍较高5。研究表明, 虽然脑梗死的抢救成功率较高, 但是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的坏死及软化, 因此, 治疗后仍然有较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6。所以, 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是临床治疗中的生要研究课题。

临床研究表明, 早期康复训练是基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原理, 将其应用于脑梗死胖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已被不少研究证实。本组研究中的观察组患者我们对其采取一般常规护理的同时, 采取康复护理, 主要措施包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功能锻炼计划:患者卧床期间, 保持其正确体位, 尤其是患侧肢体维持功能位, 定期指导或协助患者更换体位7, 同时, 对各关节及肌肉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或按摩, 运动时间及强度循序增加。指导患者练习坐、立、行:指导或协助患者借助拐杖或扶手练习, 避免运动量过大诱发脑梗死或其他相关疾病8, 鼓励并指导患者加强包括进食、更衣及洗漱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锻炼。创造安全的康复环境:病房及病区内物品放置利于患者行动, 保持地面干燥平整, 厕所及浴室等特殊场所应安装扶手架, 注意预防跌倒。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肌群运动:根据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情况, 训练其自我表达及会话交流训练, 并指导患者进行发音、听觉及理解等功能锻炼9。在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中, 对于出现语言障碍的患者可采用手势及文字等方式进行交流, 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适时鼓励和表扬患者, 以增进患者持续进行康复训练的信心10, 同时, 在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中需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及本次研究, 我们认为, 对急性脑梗死伴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完善康复护理内容, 可使护士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 而且可观察评价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

从本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对急性脑梗死伴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康复护理, 可改善肢体功能障碍, 从而提高患者自理生活能力,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梗死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其康复训练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多方面共同积极的配合才能有效的完成, 因此, 护士应指导并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 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可安全有效的进行各项康复训练,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的减轻肢体功能障碍,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桂芳, 王艳.脑梗死致肢体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 :120-121.

[2]、唐佩琴.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6) :9-10.

[3]、邓敏玲.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 2012, 18 (8) :134-135.

[4]、江倩萍.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家庭训练中的指导作用[J].现代康复, 2001, 5 (21) :146.

[5]、张萍, 杨涛, 陈艳荣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 (10) :921-922.

[6]、张莉梅, 吴军君, 刘杰等.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02 (34) :209-210.

[7]、石丽.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5) :84-85.

[8]、俞明辉.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8) :16-17.

[9]、王会敏, 李冬梅, 马秀银等.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06 (24) :202.

肢体运动障碍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例患者为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科住院和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3例, 男性36例, 女性27例, 平均年龄53.2岁, 平均病程18.4 d;脑出血恢复期20例, 脑梗死43例。对照组48例, 男性28例, 女性20例, 平均年龄52.3岁, 平均病程20.1 d;脑出血恢复期16例, 脑梗死32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助组1995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西医诊断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排除标准, 有精神疾病患者, 智力障碍, 无正常表达能力, 发病前即有肢体感觉障碍, 有心、肾及糖尿病等严重并发症。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 (静脉及口服用药, 中药内服方, 针灸)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刺络拔罐及穴位注射, 选用患侧肩髃、曲池、外关、伏兔、足三里、丰隆等穴, 交替刺络拔罐, 每次取2~4个穴位, 常规消毒皮肤及器械, 三棱针刺入皮肤深度为3 mm~5 mm, 每穴刺3次~5次, 拔罐留置8 min~10 min, 以少量出血为度。取患侧三阴交、血海, 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 常规消毒皮肤, 进针后以针下得气, 抽吸无回血, 推液速度依体质而定, 每穴注液0.5 mL~1 mL, 每日1次。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 进行疗效比较。

1.4 疗效评定标准

感觉障碍评定积分 (改进fugl-meyer及Lindmark评价法[3]) 为主要指标, 患者自述肢体感觉障碍的程度 (痛觉、触觉、温度觉、本体觉、两点辨别觉及实体觉) 为辅助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8.41%, 对照组总有效率79.17%, 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见表3)

2.4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观察期间均无不良反应, 肝肾功能, 造血系统及其他方面亦未见不良反应。

3 讨 论

中风常导致患者肢体感觉障碍, 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的存在对患者综合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 (ADL) 能力提高有很大阻碍[4]。同时, 由于患肢血管舒缩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的改变, 又加重了肢体感觉障碍的程度。现代医学多重视肢体功能障碍及语言障碍的治疗研究, 而对肢体感觉障碍的研究及治疗较少。本研究在基础治疗上取用沿阳明经循行取穴刺络拔罐配合太阴经取穴, 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 旨在通过改善患者脑供血, 减轻其感觉神经传导损害, 同时改善患者肢体血流及末梢微循环, 达到减轻或治愈感觉障碍的目的。

《景岳全书·非风》中认为:“气虚为麻, 血虚为木, 麻木不已则偏枯痿废, 渐至日增”。石学敏院士认为, 中风究其病机当属内伤, 气虚血弱, 络脉空虚, 风痰瘀邪乘虚所客, 究其病位, 久病入络, 邪在络脉, 而致皮部失常而成, 本病病邪表浅, 故刺其皮毛勿伤肌肉, 可达“逐其邪而通营卫”之用。阳明经多气多血, 又“主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骼而利关节, 故沿阳明经循行取穴, 刺络拔罐以“血出邪尽, 血气复利”, 而达补益气血, 疏经通络之力。按表里配穴太阴经取穴, 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以养血活血通络, 共达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 刺络拔罐配合穴位注射可以改善中风患者血脂水平, 改善血液的黏、凝、聚、浓状态, 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激发大脑皮层的机能, 促进脑神经细胞的恢复及刺激神经细胞代偿受损区域而恢复机能[5]。从而达到减轻或治愈感觉障碍, 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晓虹, 王玉洁, 孙晓菊.偏瘫肢体的感觉障碍[J].现代康复, 2000, 4 (4) :486-488.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3]周智梁, 杨家荣.刺血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偏身感觉障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04, 23 (5) :6-7.

[4]林滨, 李中元, 吴成晖, 等.运动模仿训练对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及ADL的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9) :665-667.

肢体运动障碍 第7篇

我国现今室内无障碍设施只是卫生间、居室设计等一小部分,没有全面考虑到残疾人在家中的所有活动,而他们多数希望可以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已有的适合残疾人使用的产品少之又少。据调查显示,“现今残疾人总数8296万人,其中肢体残疾2412万人,居首位。”现今,国内在残障人士的生活环境和产品设施方面重视程度还需加强,残疾人用品用具系统性不强。

2 无障碍家具设计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开始重视无障碍设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先,对无障碍设计的内涵认识不到位,认为无障碍设计可有可无,没有真正在思想上将残疾人及弱势群体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上。其次,有关方便残疾人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对于一些无障碍设施的工程验收把关不严。针对这些问题,无障碍设计的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合理化,让残疾人及弱势群体真正体会到生活上的舒适与方便。

3 无障碍家具设计注意事项

无障碍家具设计,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在为肢体残障人士所设计的无障碍家具中,就应该考虑到残障人士的心理和家具使用方便等多方面的问题。

3.1 注意设计的人性化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居住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在无障碍设计中,设计者的人性化空间设想应始终引导着设计的整个思路。居住区中住宅单体的平面设计应创造合理、舒适、安全以及符合审美要求的居住空间,同时做到住宅空间设计的无障碍。住宅户型的设计需要根据不同客户群体进行不同的户型设计,更应该考虑到残疾人以及弱势群体的空间设计,这是居住环境中无障碍设计“以人为本”的基础。

3.2 注意符合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

无障碍设计要符合残疾人及弱势群体的要求。残疾人及弱势群体对居住的环境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居住环境中应用无障碍室内空间的设计,应方便残疾人及弱势群体通行和使用,应满足坐轮椅者、拄拐杖者通行和方便视力残疾者通行等等。因此,在设计方面应根据特殊情况进行相应的尺寸设计,充分考虑室内高差、装置扶手、地面防滑、紧急通报系统、安全电热源、家具、卫生器具的尺寸等方面,使其符合残疾人及弱势群体的身体特征。此外,还应考虑到多数残疾人及弱势群体在室内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其住房要选择良好的朝向,保证日照和良好的通风,保障户型的私密性和生活的方便。

在居住环境中充分考虑残疾人及弱势群体不愿意与健全人分开居住的心理,可以在多层和高层住宅楼内修建3%-5%的无障碍住宅,照顾其身体状况;而设有电梯的高层住宅建筑中残疾人及老年人居住套房的层次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安排。

3.3 注意综合系统化考虑

居住环境的无障碍设计要做到综合系统化的考虑。综合系统化的无障碍设计首先要求对居住环境中无障碍设计进一步提高认识,应当认识到,居住环境中无障碍设计是为了方便残疾人及弱势群体的事业,是对残疾人及弱势群体的一种关怀。从政府到设计人员都应对无障碍设计从思想上重视。

3.4 注意提高全民无障碍意识

居住环境中的无障碍设计的理念还有待于提高,必须提高全民的无障碍意识。尤其是设计者的无障碍设计思想要得到全面加强。国内一部分人包括专业人员、建设单位、开发商对无障碍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认为不必为少数的人花大量的资金。而国际上对于无障碍设计已经形成一种“统一设计”的理念。

3.5 注意使用对象的个体差异

无障碍设计核心应满足人和人实际活动的需要,根据其具体环境做出相应措施。针对不同的使用对象,无障碍设计应该考虑不同的设计要求。例如:幼儿园室内的一些设计要考虑到幼儿的尺度,其窗台的高度通常为成人所使用的窗台要略低一些,一般为楼梯踏步的高度也由通常的15cm降至为12cm左右。在居住环境中,为了方便下肢残疾者的通行方便,其通道的设计应符合轮椅的宽度以及轮椅的转动宽度等,一般通道的宽度应是1500mm以上。

3.6 注意无障碍设计标准的准确性

在进行无障碍设计时,要切实按照设计标准实施,应从以下考虑:柜体高度小于或等于1200mm,深度小于或等于500mm,家具摆放位置考虑轮椅的通过。厨房操作台台面高度为750~800mm,深度500~550mm,洗涤池台口距地面小于800mm,深度为110~150mm,洗涤池下方净宽度和高度应大于或等于600mm。吊柜柜底高度小于1200mm,深度小于或等于250mm。

户内门厅、通道、卧室应设双控照明开关;电器照明开关应选用搬把式,高度应为900~1100mm;起居室、卧室插座高度应为400mm,厨房、卫生间插座高度宜为700~800mm电器、天线和电话插座高度为400~500mm;阳台与居室地面高差不应大于15mm,并以斜面过渡;阳台应设可升降的晒衣物设施。房间中的门最好使用推拉门、外开门、折叠门等,选用轻质材料,同时门开启净宽为800mm以上,门、窗开启最小净宽度及门把手一侧墙面的最小宽度应大于400mm。卫生间要有1500mm乘1500mm的空间便于轮椅使用者转身所需,卫生间地面要防止产生积水,加强地面的排水能力,确保地面干燥;地面设计实施中要注意增强摩擦度、无抛光的材质;座便器高500mm,两侧设立高700mm的水平扶杆,在墙面左侧设高1400mm的垂直扶杆。卫生纸盒高度设在1100mm。浴盆上沿距地面高450mm,在一侧设立高距盆上沿100mm的竖、平、斜三种扶杆;淋浴器采用恒温掀压式龙头。

总之,无障碍家具设计对肢体残障人士非常必要。这一特殊群体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怀,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的居住环境给与更多的关注。希望无障碍家具设计的合理应用能为他们带来有效的帮助。

摘要:无障碍设计理念的提出并运用到改造人们的居住环境中,为广大的肢体残障人士提供了方便和安全,为其平等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家具设计,无障碍,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刘羽.肢体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家具设计实践[J].包装工程,2009(6):40-43.

上一篇: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下一篇:自营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