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

2024-07-05

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精选12篇)

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 第1篇

一、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问题表现

当前, 职业学校学生不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而且行为习惯、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基本是中考落榜生或者在初中义务段辍学者, 相当一部分是学习特困生。由于一直到不到肯定和认可,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自暴自弃的学生非常普遍,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放纵自我, 以实用主义为价值观, 自私自利, 集体荣誉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淡漠, 组织纪律观念、团队精神不强, 对父母依赖性较强, 逆反心理较重, 不愿接受长辈和教师的劝导。学习目的不明确, 态度不端正, 上课迟到、早退, 在课堂上讲话、打游戏、发短信、看小说、听MP3、看MP4、打瞌睡等现象屡禁不止。在日常生活中抽烟、喝酒、说脏话、撒谎、厌学、逃学、谈恋爱、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精神萎靡不振、沉迷网络、生活自由散漫、夜不归宿等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与他们在中小学期间养成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要解决上述问题, 就必须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

二、职业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实施方法

1. 重视激励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职业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对任何人的习惯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 有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 久而久之, 习惯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1) 从自我做起。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资本, 不好的习惯则是人一生的羁绊。然而,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须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要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每位学生必须从自我做起, 自我约束,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2) 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的典故告诉我们, 凡事要从小事做起, 修身、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日常生活中, 往往是从一件件小事中显示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行为。捡起一个纸片, 扶正一把扫帚, 不随地吐痰, 帮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尊重对方, 与人善处等等, 都能体现一个人的高尚品质。要想成大事, 必先从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 不能随心所欲, 放纵自己, 必须严于律己, 从点滴的小事方面按照职业学校学生的各种规范来要求自己、来衡量自己的言行, 来指导自己的各种实践, 只有这样, 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强化规范, 常抓不懈, 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朱熹说:“论先后, 知为先, 论轻重, 行为重。”因此, 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应该首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要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学习, 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 从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讲究文明、注重仪表、注意卫生、注意安全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职生行为规范和一日常规, 让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以及如何去做。在学生充分认知的基础上,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养成教育常抓不懈, 即不能大刀阔斧, 又不能快刀斩乱麻。在日常教育中, 要有耐心, 看到学生逐步成长的动态过程, 同时加强监督, 注意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反复性。对好的表现及时发现及时表扬, 及早批评、制止或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注重信息反馈, 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 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

职业学校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 他们的心理渐趋成熟, 追求人格独立, 在认人生目标、价值追求、处事原则和态度等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思维。虽然在思想和生活上对家庭既有一定的依赖性, 又强烈地希望能够摆脱家长的束缚, 独立自由地学习生活, 而有些家长则往往不理解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 或者只注重孩子的成绩, 只要成绩好, 要什么给什么, 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时髦, 不懂关心他人, 缺乏感恩意识, 自理能力差的众多不良行为习惯。或者认为孩子没考上高中成才已没有可能, 对孩子丧失信心, 动辄挖苦羞辱, 冷嘲热讽, 对孩子的成长、学习和生活漠不关心, 无形中使学生有了被遗弃的感觉, 自我放纵, 我行我素, 对自己、家庭和社会丧失了责任感。因此, 作为中职教育者, 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经常性地开展家访活动, 或通过电话与家长探讨交流, 让家长理解学习教育的各项措施和对学生的要求, 帮助家长转变观念, 全力配合好学校搞好子女的教育工作。

黑沟学校学生养成教育计划 第2篇

黑 沟 学

2013年3月

校 日

31学生养成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年里,我们将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我校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二、组织机构

养成教育工作由学校领导来指导,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学校养成教育的规划、布置、协调和落实工作。

组 长:宋文

副组长:刘永泉杜绍祥郑玉柱

组 员:刘伦华 冷希慧赵景奇徐启艳 董文波 张志远

三、养成教育具体内容

1、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2、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3、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四、达到目标

(一)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达到目标

1、学会倾听的习惯(一-六年目标)

(1)上课时不做小动作,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2)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

(3)能仔细倾听老师讲解。

(4)能按要求认真练习

2、善于思考的习惯

(1)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能积极发言。(三、四年目标)

(2)善于发现,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五、六年)

(3)课前能预习,不明白的问题能做好标记。(三四年)

3、敢于提问的习惯

(1)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三四年目标)

(2)发言时,身站直,口齿清,能用普通话,声音洪亮。(一-六年目标)

(3)对不懂的问题能主动向教师请教。(一-六年)

4、与人合作的习惯(三-六年目标)

5、自主读书的习惯(四-六年目标)

6、认真书写的习惯(一-六年目标)

7、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一-六年)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达到目标

1、举止文明的习惯(一-六年)

2、诚实守信的习惯(一-六年)

3、尊重他人的习惯(一-六年)

4、守时惜时的习惯(一-六年)

5、懂得感恩的习惯

6、勤俭节约的习惯

7、遵守秩序的习惯

8、勤于动手的习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自己整理书包、抽屉、收拾房间,整理被褥。

(2)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

9、锻炼身体的习惯

(三)讲究卫生的习惯达到目标

1、个人卫生达到标准(一年)

(1)勤洗澡、洗头;睡前刷牙、洗脸又洗脚。

(2)勤换衣服,勤剪指甲。

(3)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

(4)饭前便后洗手。

(5)离开座位前能整理好物件,清理掉垃圾。

(6)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

(7)见到废纸、包装袋等能主动地给予清理。保证自己周遍环境的清洁。

(8)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

(9)不吃变质食物,不买三无食品。

(10)不边走边吃,不拿零食当正餐。

2、室内外卫生达到标准(二年-六年)

(1)做到每日早、中、晚准时值日。

(2)值日时不拖拉,不应付,不在值日期间打闹,落实责任,干净彻底。

(3)值日后做到室内地面拖净,无杂物,无尘土,操场、车棚、甬路、厕所无杂物,垃圾箱外干净整洁,各班室内外干净整洁,花坛内无杂草杂物,室内桌椅摆放整齐,椅子摆放到桌子上面,室内外垃圾桶内无垃圾,各种值日用具悬挂摆放整齐、有规矩。

(4)室内外卫生要注意保持.有尘土、杂物要随时清扫,学生书包、课桌内要无杂物,做到每节课下课后先清理书桌和衣兜内杂物,摆放好学习用品后再外出活动,班内垃圾要随时清倒,不能堆满再倒。做到卫生角时刻清洁,不凌乱。

(5)班主任教师讲桌和班级办公桌以及电脑柜等也要整体洁净,无灰尘;饮水机使用要注意保管,饮用时要适量,不无故打开浪费,或一次多放,喝不了倒掉,造成浪费。

(6)不乱扔果皮、纸屑、包装袋等杂物,发现垃圾要随时捡起放进垃圾桶内。

(7)上厕所期间,不许将小食品袋等杂物扔进厕所蹲位内,不在厕所墙壁上乱写乱画,不许随处大小便,保持厕所内地面,蹲位上无杂物,大同学要让小同学先方便,不推、不挤、不打闹。

3、物品摆放要达到标准:

桌椅要横成直行竖成直线,桌面上学习用品也要统一摆放,形成班级特色;教师用具也要摆放整齐,讲桌上要无杂物,班主任教师讲桌和班级办公桌上以及电脑柜里物品摆放要合理,电脑柜里不摆放杂物。

五、工作措施及方法具体要求:

1、首先确定学期养成教育主题,再确定每月主题,然后确定每周主题。整个学期养成教育活动都围绕所定的系列主题展开。

2、由值周生专门负责检查和监督全校学生的仪表、言行,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起到激励和监督作用。

3、联系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发扬家长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4、及时表扬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

5、每天不定期对学生养成习惯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纳入示范班级评比。

北京工业职院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第3篇

开发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和教材。将职业基本素养概括为十个方面:敬业、诚信、务实、表达、协作、主动、坚持、自控、学习、创新。在走访全国典型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毕业生基础上,与企业相关人员合作共同编著《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安身立命之本:职业基本素养》等课程,发挥课程引领作用。课程以“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为主线,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标准,以行动导向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课堂的基础学习、专门课程学习与学生职业性岗位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题中研学、情境中省思、实践中行动的“学—思—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施职业素养养成系统工程。面向所有学生,依托专门的教学队伍及管理队伍,依照职业基本素养实施路线图,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习生活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培养。职业基本素养路线图依据高职学生三年制六个学期的时间维度来设计,形成进入校园“感”素养、课程教学“知”素养、走进企业“看”素养、实习实训“练”素养、顶岗实习“验”素养、步入职场“亮”素养的养成体系,将基本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检验融入每个环节。编制养成手册,记载学生养成教育的成长历程;制作“口袋书”,要求学生随身携带,记录自己的精彩,反思不足;发放素养证书,自2007年起开始尝试建立职业基本素养证书制度,使学生在毕业后拥有“双证书”,即毕业证及职业基本素养证书,学生视“双证书”为自己合格毕业的标志。

建立职业素养养成实施保障机制。成立职业基本素养教研室,建立专门化的职业基本素养教学队伍和职业基本素养管理队伍。前者主要由职业基本素养授课教师、专业指导教师组成,负责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理念宣传、素养教育课程及素养养成手册的操作指导等。后者由学工处、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劳动办人员及各系部班主任、辅导员组成,职责是强化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日常管理。专门化的组织机构和两支队伍建设,理顺了课堂教学、日常管理、总结交流、反馈评价等各个环节,保障了基本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方式 第4篇

1 阶段性与总体性教育相结合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有总体观念, 同时在不同阶段要有教育的重点。高职学校要根据学生状况, 结合职业院校特点, 按照“知识是基础、技能是核心、素质是关键”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爱心、理想、负责、规矩、创新”五大素质为目标, 参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 采取总体设计、按年级打包、分阶段实施的方式来教育, 旨在内容系统、阶段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措施有力、方法灵活、讲求实效。一年级侧重于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采用以基础理论、素质、规范的教育为支撑开展各类活动的基础教育活动模式, 简称“基础包”模式。二年级侧重于理想信念养成教育。采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为支撑开展各类活动的提升教育活动模式, 简称“提升包”模式。三年级侧重于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养成教育。采用以塑造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 简称“实践包”模式。

2 共性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高职学生的教育, 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教育,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科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成绩、德育成绩三部分, 其中学科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成绩及德育成绩中的出勤成绩主要强调学生的共性教育问题, 而德育中参加学校的各种组织、社团、活动等则更多强调学生个性教育问题。传统教育中, 常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有先进引领法、理论讲授法、警示教育法等, 这些方法侧重点是问题的共性, 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在高职教育中应多运用个性教育方法, 如仿真实训法、健全人格发、创业模式法、角色扮演法、工学结合法、心理辅导法、顶岗实习法等方法。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教育。

3 做事与做人教育相结合

大一的高职学生, 在中学阶段更多强调的是学习成绩, 忙于做事较多, 学做人的方面则较少, 致使高职新生在住集体宿舍、处理人际关系时较被动, 继而出现厌学及精神抑郁等情况。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者在教育学生中把做事与做人教育结合起来, 既要让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慎重处理生活中每件事, 即学会做事, 又要接受大学校园文化熏陶、校外环境的锻炼及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 即学会做人。

4 内化与外化教育相结合

内化教育主要是通过采取创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营造学习氛围及培养学习兴趣等手段, 使学生达到善于自学、思考、评价及调节的探索者的教育方式。外化教育主要通过外部力量渗透、灌输受教育者, 使其接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育方式。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将内化与外化教育紧密结合。偏向内化教育, 知识与技能的深度掌握不够;偏向外化教育, 知识与技能的广度涉列不足。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教育者轻视内化教育, 结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 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因此,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内化教育与外化教育同样重要。

5 自律与他律教育相结合

高职学生生源地不同, 文明养成差异较大,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必须要有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 即通过他律来教育学生。但长期以来, 学校在制定他律约束制度时, 过多地依赖对过错或过失行为的处罚。从管理者角度来说, 这种做法比较容易操作, 但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 有可出现连锁问题和学生的逆反心理, 学生不但不会认真总结过错行为的原因, 反而会千方百计找理由辩解, 甚至撒谎, 管理难度增大。因此,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将自律与他律教育相结合。初始阶段应以他律为主, 但学校最终目标是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使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 全方位、多渠道教育

6.1 专业技能素质教育

在专业技能素质教育方面, 高职院校要搞好实训基地 (校内、外) 建设, 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机制, 有条件的要建立类似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紧密结合的办学机制。 (1) 设置专业时应由学院、行业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制订。 (2) 课程设置应按专业岗位要求来确定。 (3) 办学资源上, 学校应建立校内、外学生实训基地, 邀请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来校指导。 (4) 技能考核上, 应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技能考核指标。 (5) 在进行毕业设计和科研课题时, 要求学生针对岗位中的实际问题, 去设计、思考和解决问题。

6.2 道德心理素质及其他身心素质教育

在道德心理素质及其他身心素质教育方面, 要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方面, 可以组织一些文明修身活动, 规范学生的衣食住行等行为习惯;还可以组织一些主题班会和各种有特色的班级活动, 强化学生的内化教育。教师方面, 要多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 如任务分解式, 启发讨论式, 角色换位式, 总结反思式, 实践引导式等,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机会, 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 最终在参与中获得体验, 学会选择、学会评判, 学会反思、学会调节, 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道德、技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家庭和社会主要起到配合教育的作用。

6.3 顶岗实习教育

顶岗实习工作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次职前锻炼, 起承接作用, 也是国家教育部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要求, 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载体, 对促进学生就业有积极作用。但在每年高职院校组织顶岗实习期间, 来自家长、关系户、学生本人等因素干扰, 此项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因此, 学院院系在组织顶岗实习时, 要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党员、班干部等同学进行组织管理, 在学生刚到实习单位一周内思想波动较大时, 积极开展工作, 做思想工作, 带头克服困难, 以行动感染他人, 帮助同学共度思想波动的敏感期, 积极引导思想波动同学积极投入实习工作中去, 较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 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6.4 通过引导专升本考试, 组织专业竞赛带动班风、学风建设

专升本考试 (含自学考试、3+2、夜大、电大、函授等) , 高职学生在大学三年学习中, 除了完成大专学习任务外, 还要学习上述教育形式的本科教育, 到毕业时学生除取得高职大专学历的同时, 还取得了自学考试、夜大、电大、函授等教育方式的本科学历, 这对学生步入社会后岗位确定、职务晋升、薪资待遇等方面有较大影响。专业竞赛, 竞争压力大, 但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同时通过院级、省级、国家级专业竞赛, 给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总之, 通过组织专升本考试、专业竞赛等活动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带动了院系班风、学风建设,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摘要: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不是简单的纪律教育, 也不是狭隘的说教教育, 是对处在职业教育阶段的高职学生的养成教育, 是把阶段性与总体性、共性与个性、内化与外化、自律与他律等教育方式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 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养成教育,方式,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冯刚.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全面提升与工作技能考核达标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学校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典型经验 第5篇

————养成教育经验介绍

我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始终秉承“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追求“尚美和合”校园精神,通过实施“抓习惯养成、搞主题活动、树师德典型、建校园文化、倡大教育观念”五项策略,引导师生追求真善美,创建和谐校园,全校师生呈现健康、和谐、昂扬、向上的发展态势。

在学校养成教育工作中,我校始终坚持:

一、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做人就是要中规中矩、尚德、诚信、守法;

二、教给学生如何做事,做事就是要不拘一格、求异、创新、思变。

一、抓习惯养成,促健康成长

好习惯是成就人生的基础。在抓日常规范、习惯养成的基础上,我校坚持全面开展了“养成好习惯,奠基好人生”主题教育,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带动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活动伊始,学校向全校师生、家长、村庄发放了调查问卷,收集了多条好习惯建议,最终确定了二十条基本好习惯在全校予以公示,要求人人知晓,天天对照。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我校实施了三步走的活动策略:第一步,学校要求每个孩子天天默记,老师天天提醒,少先队自律自查小队天天监督;每周一次由电子屏幕公示习惯养成检查结果。第二步,各班利用主题班队会,积极开展养成习惯的主题活动。并定期评比出先进个人,给予表彰。第三步,学校同时开设心理咨询、健康咨询、学习咨询、网络咨询等,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我校推出的这项素质教育的王牌活动——“养成好习惯,奠基好人生”主题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既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更调动了同学们养成好习惯的积极性。全校全体同学均参与其中。通过好习惯活动的开展,学生生活、学习习惯有了明显改观。即便走在校外,学生们也会很自然地排队上放学,在校内楼道,人人都能做到轻声慢步、靠右行进,见到老师彬彬有礼,同学之间文明相待,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二、倡导“大教育观”,提升素质教育新境界

我校非常重视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念,尤其注意发挥家长、社区在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中的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在“养成好习惯,奠基好人生”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成立的“家长委员会”、“小公民信息站”已经成为了学校、家庭、村庄“三位一体”大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对孩子的教育做到全程覆盖、全员参与、全面推进,消除了教育的空隙和盲点。同孩子一起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深受家长欢迎,也吸引了更多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来。

三、抓主题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养成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和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作为我校的艺术教育工作是我校的亮点,也成为张大庄小学加强学校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

为突出特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成立了英语、儿童画、书法等各类学生兴趣小组,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特别是我校的“儿童画”已经小聚规模,并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通过各类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三、打造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文化育人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强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尚美和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核心。围绕这一主题,学校的制度文化,办公室文化,班级文化,“少先队自主管理”等,都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共同合作、共创和谐、共享美好”的发展核心理念,达到了文化与心灵的沟通。教学楼内,一幅幅孩子们亲手绘画的儿童画,成为了一条艺术长廊,令人耳目一新。八个鲜红的大字“胸怀世界,德行天下”,寄托了对全体师生的殷切希望,也体现了学校围绕“德”字,全面育人的办学宗旨。

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 第6篇

一、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培养职业意识

大多数学生到中职学校学习出于两种原因:一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没有上普高或者是由于家里比较困难上中职学校可以省钱,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对专业不了解,对专业课也不感兴趣,无心向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老师强行灌输给他们的。二是为好奇而读书。有部分学生来学校读书的主要目的只是对某个专业产生好奇,而不是为了获取职业,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珠宝行业的特点,进行恰当的职业定位,了解所选珠宝职业的特点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就业观,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方向。新生入校后,进行入学教育,要给学生介绍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就业前景等内容,指导学生正确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避免了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学校定期邀请本校历届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座谈,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培养自我,立志成才。

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具体措施。在前面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将在校学习阶段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阶段,也是重点阶段。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将第一阶段的目标分成若干个具体的分目标(学习方面、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实现分目标,把分目标确定在容易与不容易之间,即做起来容易,坚持下来不容易。

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职业行为

有了正确的职业意识,并不等于有了良好的职业习惯,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军训是养成教育第一课。每届新生入学军训是必修课。要充分利用这一必修课,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对文明行为进行养成训练。从小到物品摆放,大到校园环境管理,将学生的一日行为全部纳入规范化、秩序化的管理中。如全校性集合排队,进场秩序的训练,做操动作规范,整齐划一的训练,站、立、行的军事化的训练,升旗仪式规范性的训练等。并且要把军训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带入日常生活学习中。

在日常管理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一是礼仪规范的培养。由于近年来,中职生源下降,学生身上存在与职业相悖的行为习惯,而且根深蒂固,这就要求工作细致、全面、周到有序,一直坚持下去,以养成符合专业要求的良好习惯,谈吐文明,举止礼貌。二是服务意识的培养。由于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在家里比较娇惯,服务意识欠缺。在班级管理中,应注重服务意识的培养:开会时给老师搬张椅子、上课前擦干净黑板收拾整齐讲台、上课时帮老师拿相关教具、主动捡起一片纸屑、相互礼让等。总之,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把职业养成教育渗透到每一件事物中去,并且贯穿始终,才能培养起学生的职业习惯。

三、以实训、教学为中心,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学生积极的职业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应从小事抓起,贯穿在每个教学环節中,使学生潜移默化,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一)充分肯定成绩,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意识

首先,充分利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如提问法、演示法、情景模拟训练法等,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树立学生的信心。特别是提问法,课堂上无论是老师提问学生还是学生向老师发问,我都要求该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和老师。刚开始学生都不愿主动举手,我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并实行加分制度,老师专提问不主动举手者。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的观念转变了,以主动回答或提问为荣,自信心也增强了。其次,利用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积极引导,肯定他们在专业实训过程中的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通过给每个学生不同方式的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并对自身的能力产生充分的自信,从而在实训中信心十足更加努力。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养的,学生需要来自教师的激励和赞扬,才能树立起强大的自信意识。

(二)严格遵守实习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学生参加专业实训时,让学生知道在实训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哪些事又必须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责任意识的建立是保证学生能获得良好学习机会、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为此,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首先,要组织好实习规章制度的学习,通过制度的学习,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责任。其次,对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体现出的技能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要教育学生应懂得相互取长补短,尊重与帮助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再次,在实习场所张贴先进企业的管理标准,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努力用先进的企业标准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让学生知道在实训时除了锻炼专业技能之外,按照规章制度维持班集体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氛围也是每个学生的职责所在。

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 第7篇

1“十佳”班委设置目的

中职学校的和谐德育, 从学生角度讲, 应定位于适合这个群体特征的教育方法;从社会角度讲, 应定位于使这个群体养成适合未来职业准入要求的培育手段。“十佳”班委就是基于此而设置的。

(1) 近年来, 我校在开展和谐德育、不断改进教育与管理机制的进程中, 在班级层面, 建立了和谐班级“N”项创建机制, 在学生个人层面, 拓展并完善了“人人做品优生、三好生, 人人当十佳生”的成长激励制度, 但在学生干部管理层面, 仍然停留在“优秀学生干部”评比上。用和谐德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全程性原则来考量原有的班干部管理机制, 仅仅是对某个独立角色的评比制度, 是对学生个体的归结性激励, 没有上升到班干部队伍管理与建设的层面上, 也不能完全体现有目标的过程性成长教育理念, 更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在其中渗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十佳”班委建设与考评机制在保留对班干部个体评价与激励制度的基础上, 以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为目标, 以班干部队伍建设为基本承载, 增强了班干部团队管理意识, 拓展了班干部管理内涵, 其和谐德育的功效而显得饱满和有力。

(2) “十佳”班委的概念更加强调了班干部作为一个群体的组织性、团队性, 强化了成员的集体主义观念与团队使命感, 提升了优秀学生干部评比的意义, 让评比变得少些功利与唯我、少些形式与浮躁, 让每个成员在实践过程中, 体验合作中的快乐、感悟踏实中的平和、理解付出中的获取、领会挫折中的福祉, 以此强化未来职业人的素质。

(3) “十佳”班委建设与管理机制不但融入了班干部团队潜在的价值诉求, 还承载着班集体成长的共同愿景。对每一个学生干部来讲, 因有了明确的方向, 使得自我管理意识更加强烈, 自我教育的行为更加自觉;对班委、班级来讲, 班干部工作成效, 既与班委每一个成员的素质有关, 也与班委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有关, 又与全班同学的配合、支持密不可分。班委只有把负载着全班同学最基本利益的神圣责任, 真诚、负责地承担起来, 民主、公正地履行起来, 才能获得班级多数成员的信任、理解、支持与配合。所以, 做好班委、当好“家”的第一要任, 就是在能力所及的前提下, 通过班级建设为获取“人心”做好铺垫。实际上, 我校和谐班级“N”项创建机制、以班徽班训为中心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等, 催化了“十佳”班委建设与考评机制的产生, 而“十佳”班委作为和谐德育体系的重要元素, 对促进和谐班级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也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2“十佳”班委建设的具体运作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十佳”班委建设与考评机制包含“十佳”班委评选条件、活动具体要求、评选办法和原则等具体内容, 是集指导性、激励性、目标性为一体的班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教育手段。

(1) 根据“十佳”班委的设置条件, 从班干部基本职能到动态管理, 从队伍管理制度到和谐班级建设, 从班干部以身作则到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 从班级建设活动到资料整理收集, 从班级特色性管理到学生个性化成长, 在内涵延伸上, 应力求做到教育引导的“两个树立、三个学会、四个结合、五个懂得”, 即, 使班委成员树立大局和全程意识, 树立反思与创新意识;学会在规范行为中实现效益管理, 学会在主动学习中养成好习惯, 学会在正视挫折中解决问题;注重基础建设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班委活动与学生会、学校管理运作相结合, 统一规范与个性包容相结合, 学生主体与班主任指导相结合;懂得助手与榜样的关系, 懂得自身发展与团队成长的关系, 懂得激励与鞭策的关系, 懂得挫折与成长的关系, 懂得现实与长远的关系。

(2) 在遵循设置条件的基础上, “十佳”班委建设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突出体现教育的指导性、建设的激励性、过程的动态性、发展的灵活性、体验的真实性、成功的共享性和实践的实效性。具体来讲, 与和谐班级创建相同, 学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这一活动初始的指导与培训, 班主任应承担起全程的引导与教育工作。即在每年10月完成对上一学年学生工作总结表彰的基础上启动本项活动, 对高年级以鞭策激励促进再建, 对新生班级以示范展示带动班级初建;每年10月至次年6月为实践阶段, 期间对新生班级进行包括“十佳”班委、班徽班训创建等内容的班级建设与管理培训, 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开放展示等活动, 并通过班级管理月总结、学期中段总结等动态性过程, 给予达标指导;每年7月至9月为总结评比阶段, 评比结果在全校公示;每年10月为表彰阶段。

在具体申报要求上, 全校班级都可以根据本班实际, 决定是否申报开展“十佳”班委创建活动, 但申报的班级, 必须以创建和谐班级为前提。申报班级必须做到:一是要进行班干部动员及召开主题班会, 制订班级创建方案, 经全班通过后将方案在教室公示。二是要根据班级实际, 建立达标管理制度 (可融合到班委管理制度中) , 全体班干部通过。并通过开展“十佳”班委创建工作调查分析 (形象管理) 等管理活动, 及时做好改进、调整工作。三是应重视过程的实践意义, 追求创建中自我成长的真正价值, 杜绝走形式、弄虚作假。四是积极倡导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在为“十佳”班委建设营造良好活动氛围的同时, 教育管理者需将其纳入学校和谐德育体系中, 在制度、物质层面上予以支持, 如在教室文化建设中, 增加“十佳”班委工作活动角、事务公示栏、校园网“学生干部平台”;在活动中, 可以借鉴“一助一”活动, 如开展“十佳”班委汇报与交流会活动等。

浅谈中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第8篇

中等职业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一部分,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能努力学习, 思想道德水平良好。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中, 有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家庭原因。

中职学生中有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 有的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家庭教育的缺失, 使得处于叛逆期的他们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 从而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道德倾向。

(二) 自身原因。

想考而没能考入高中的部分中职学生, 由于这种挫败感的影响, 使得他们自暴自弃、迷茫而不思进取。而部分不愿参加高考的学生, 很大原因是不想读书, 或者对自己考大学没有信心, 而选择压力相对较小的中职学校。这样导致中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较低,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自信、学习动力不足、怕苦怕累、追求物质享受、道德缺失等问题。

(三) 学校教育。

学校为了招生, 放低门槛让学生入校, 这样使得生源特别复杂, 可以说什么样的学生都有, 学生良莠不齐, 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在学习上也可能出现极端。为了控制流失率, 学校不轻易开除或处罚犯错误的学生, 常以教育为主, 长久下去使得那些常被教育的同学认为校规不严, 学校不会把他们怎么样而得意忘形。再者, 学生的就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到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大多数的家长和学生抱着学习一技之长, 学校帮助联系工作单位的想法, 但当他们知道就业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期的找到满意的工作的时候, 而对学校失去信任, 认为学校不能解决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

(四) 社会影响。

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 各种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出现, 改变了当今学生的生活, 使得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生活作息无规律, 甚至晚上通宵上网, 白天旷课睡觉。有的学生之间相互攀比, 看谁的手机高档, 谁的游戏等级高。这样使得上课耍手机、玩游戏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中职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

无疑,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是个人一生的财富。

“细节决定成败, 习惯成就人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是个人一辈子能够享用的财富。有的学生怕苦怕累, 冬天不愿意出早操, 夏天睡懒觉, 总之, 总有各种理由旷课、旷操、迟到、早退, 或者到了教室也不认真上课, 这样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集体荣誉感, 不遵守纪律, 为一时的安逸放纵自己, 这些懒散的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总之, 良好的习惯将人导向成功, 相反, 不好的习惯只能使人变得平庸。

(二) 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习惯形成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当一个学生养成了勤奋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 拥有了完美的人格, 那么当他走上工作岗位, 必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 这样的员工不仅有利于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并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也使自己的个人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培养中职学生养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途径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老师,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的重要课题。

(一)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加强对德育课程的重视。

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同时开设文化课、体育课、艺术课等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 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提高道德情操。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篮球赛、排球赛、校运会、书法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 活跃校园文化, 用校园文化活动启迪学生学习, 增强学生自信心。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 如植树节活动、学雷锋活动等,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 做好检查评比。

强化班级考核, 制订班级考核日报表、周报表、月报表, 确保德育工作循序渐进的进行。

4、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 应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在教育理念上、技能上与时俱进,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 家庭教育的协助

1、学校要建立与家长的联系渠道, 通过班主任搭建一条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让家长放心的将孩子交给学校。

2、对于一些问题学生, 班主任需要与家长沟通, 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 同时与家长共同进行教育。

(三) 加强德育教育

加强中职学生德育, 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支持与配合。因此, 在学校周围应该不准予开设网吧、电游城等娱乐场所。家长不要给学生买智能手机、i Pad等电子设备,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寒暑假组织学生勤工俭学, 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职业素养。

总之, 中职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任重而道远,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 这样才能使得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

摘要:初中毕业的部分学生因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 或个人不愿意顶着高考压力去读高中, 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在这个特殊群体中, 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是相当不利的, 因此, 中职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才能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 第9篇

一、关于职业态度的概念

职业是指人们参与社会分工, 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为社会创造财富, 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职业不仅体现专业分工, 也体现精神追求。可以说, 职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个人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其构成要素主要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方面。其中, 认知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的价值或必要性的认识;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体验;意向则是人们对待和处理事物活动的反应倾向。

职业态度就是指一个人对职业所持有的观念与态度, 主要包含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三个方面。职业认知是学生对于职业的感性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 它是职业态度的基础;职业情感是学生在特定职业与自身利益关联中形成的内心体验与评价取向, 它是职业态度的核心;职业行为是职业认知、职业情感的外显和结果, 它是职业态度评价的依据。只有当学生对某一特定职业有了充分的认知, 产生积极的情感后, 他才有可能形成职业的肯定评价与积极的反应意向, 进而在职业行为上表现为一种积极的行动, 而这正是我们职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二、中等职校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现状———职业态度缺失

职业态度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包括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的忠诚度、按照岗位要求履行职责并达成工作目标的态度和责任心等。而其中很多要素是现在的中职生普遍缺乏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职业认知的偏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变化, 职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再加上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 人们的职业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职业已经不再只是以维持生活为目的, 而是成为人们个性化地满足自我需求、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一个社会平台。中职生职业认知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缺乏对职业的认识, 未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对于所从事职业 (企业) 的忠诚度不高;二是学生缺乏对自身的认识, 片面追求个人的自我发展, 对职业之于自己的发展与价值的实现认识不清。

2. 职业情感的模糊。

职业情感是建立在个人与职业 (企业) 利益攸关之上的联系纽带, 当学生认为从某一职业中能够获得自己所需利益时, 他就会表现出亲近、喜爱等积极的情感取向, 利益越大, 所表现出的意向就会越强烈。问题是, 现在的中职生衣食无忧, 大部分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物质追求欲望并不强烈, 同时, 学校、家庭教育中又普遍缺乏对学生精神追求的引导, 对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意愿的有效刺激也不够, 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依赖心理。学生的这种依赖心理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职业活动的无所谓, 正是学生职业情感冷漠与模糊的具体体现。

3. 职业行为的消极。

在多年的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实践中, 我们发现学生消极的职业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及其家长的主观愿望消极, 或者提出的职业愿景过高, 学生暂时不想就业。二是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工作消极, 一旦出现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岗位所需、对企业文化不能认同以及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问题时不能主动调适, 消极待岗。三是学生在短时期内频繁要求换岗, 进行再就业。四是学生受“先就业、再择业”观念的负面影响, 工作被动, 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中等职校学生职业态度养成教育策略

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 其影响因素既有自我因素, 也有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同时, 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与职业行为也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职业态度的变化。就学校教育而言, 职业态度养成教育的实施流程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1. 专业论证, 确立职业态度形成的客体。

培养学生职业态度, 首先必须要有体认的客体, 这个客体就是职业, 在学校则具体为某一特定的专业。只有在保证专业 (职业) 可预期发展的基础上, 才能使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在一定时期内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职业态度养成教育也才更有说服力。

2. 企业体验, 感知职业。

我们在开学初期就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一定课时的生产实践, 就某一专业的生产流程、企业管理与文化等进行体验, 进而形成学生对职业的感性认识, 促发学生对专业的理性选择。这种企业体验可以结合学生军训与入学教育来安排课时, 课时长短则根据专业, 从一个星期到一个月不等, 先入为主, 培养学生对于职业的直观认识, 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

3. 职业规划, 确立职业态度。

尽管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在进入学校之前是模糊而不真实的, 但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可能从事的职业还是充满期待的, 这种期待感正是我们用以培养学生职业态度的基石。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 并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进而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实现学生的职业期望与理想真正融入到职业的规划中来。同时, 创业本质就是就业, 而且是一种最好形式的就业, 因此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还要大力进行创业教育。

4. 专业学习, 巩固职业态度。

一方面, 依据“三以一化”专业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分为三大块。一是以项目课程开发为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 这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二是以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培养为关键的文化课程体系, 主要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岗位迁移能力等关键能力;三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实习课程体系, 这是职校学生专业学习的落脚点。另一方面, 培育校园企业文化, 建设高标准实习车间, 彰显现代企业生产理念, 让学生在学校就充分体会到企业生产管理的氛围,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缩短学生在顶岗实习与就业时的生产磨合期。

5. 就业实践, 展现职业态度。

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实践过程就是学生职业态度真正外显的过程,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发展性。社会经济萧条, 学生就业与创业机会减少, 职业发展受到影响;而经济迅猛发展, 社会劳动力需求旺盛, 就业与创业环境宽松, 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这些对于学生职业态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学生的职业态度正是在不断的调适中日趋成熟的。

四、中等职校学生职业态度的评价机制

1. 明确职业态度的内涵。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则越来越成为决定个人、企业、社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200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做事———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一书中倡导健康、人与自然和谐, 真理与智慧, 爱心与同情, 创造, 和平与公正, 可持续发展, 国家统一、全球团结, 全球精神等八个核心价值观。埃德加·沙因博士将企业员工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归结为敬业、责任、进取、合作、忠诚、创新、效率、服从等八大理念与价值观。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要求“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概括起来, 中等职校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应该内含四个方面的精神实质:一是勤于事业的工作欲望, 二是尚学奋进的工作态度, 三是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 四是创新创优的职业理想。

2. 建立发展性的评价标准。

学校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 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也是一个从无到有、渐进渐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不成熟, 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我们就是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就是要在正确认识学生个体优势与不足的同时, 通过评价反馈机制帮助学生不断改正错误、提高认识, 使学生的职业态度不断趋于理性与科学。

3. 实施科学的评价策略。

首先是建立评价网络, 采用全程陪同式评价。除了学生互评、家长评、学校评和企业评以外, 尤其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再评价,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还可以明确发展目标, 增强学生自评、互评的客观性及科学性。其次是要把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尽可能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再次是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 通过信息的搜集—反馈—搜集的多次循环, 不断改善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等职校开展职业态度养成教育, 是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也对我们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又一个方向, 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职业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与探索。

摘要: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与职业行为等方面的缺失, 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学生职业态度养成教育。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就学校教育而言, 学生职业态度养成教育可以从专业论证、企业体验、职业规划、专业学习以及就业实践等方面来实施。而对于学生职业态度养成的评价, 则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职校学生,职业态度,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占年.论职业态度教育与学生就业[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

[2]凡华.推行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6) .

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之我见 第10篇

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强化学生养成教育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大计, 学生为本;学生大计, 成才为本”。要把这项工作抓好, 除了解决领导的认识和领导水平外,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的整体素质, 特别是取决于我们辅导员的思想道德、文化专业知识、兴趣特长等素质水平。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直接关系到养成教育的水平, 也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养成教育中, 教师是指导者、引领者、表率者, 责任重大, 在各项训练内容都要做到:会讲解、会示范、会指导。在训练中都能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 真正起到表率作用、指导作用和示范作用。

二、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促成良好习惯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讲, 只需一句话, 教育就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我校把学校的发展特色定位于养成教育, 坚持养成教育, 良好习惯培养, 根据学校养成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结合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层次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 开展好以下主题活动:

1. 个人学习习惯培养。

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养成教育目标和要求, 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活动、校会、晨会、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团、队会、课等, 开展课堂常规教育活动和个人行为习惯的指导, 引导和训练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发言;积极动脑, 敢于质疑, 发言声音洪亮、清晰;按时作息, 自觉按时完成作业;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卫生习惯的养成及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等。

2. 社会生活中良好习惯的培养。

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和学生实践, 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 心中有集体。引导和训练学生遵纪守法, 遵守社会公德和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财物, 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公共安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等。比如:以“一支铅笔的来历”、“课桌椅的自述”、“红绿灯”、“道德法庭”等主题讲座和以“大火是怎样发生的”,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主题演讲比赛开展活动, 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社会生活中的好习惯, 认真做好个人清洁和保持公共卫生, 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 尊重体谅父母的辛劳等。

三、突出校本管理, 创新学生自理能力培养

我校在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过程中, 充分遵循学校提出的“教育”与“养育”有机结合, “教学”与“生活”并重, 充分依托寄宿制的优势, 初步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工作思路和模式, 确立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目标。

1. 加强教育, 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在不断实践和探索过程中, 我校把生活服务、自我管理纳入学校德育工作大体系之中, 推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先自理自立, 后自能自强”理念,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在具体教育中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做好每件小事。正确的行为, 良好的习惯, 体现在每件具体的生活小事中。如洗手、起床、叠被、刷牙、衣服摆放, 鞋子穿脱等。每个班级均有专职的教师负责, 他们悉心指导着学生生活的每一个动作, 每件小事, 每种习惯。例如吃饭, 看似一件平常小事, 但学校对学生有严格规定:准时排队, 按规定上下楼梯、一禁三净 (吃饭时禁止高谈阔论, 餐盘净、桌面净、地面净) , 盛汤端盘、洗刷摆放都有要求。

(2) 强调和谐合作。学生集体生活在一起, 没有在家特有的那种自在自由, 生活习惯受到制约, 物质条件有所限制。我校强调学生和谐相处, 相互合作, 互相体谅, 体验集体的温暖和荣誉。

(3) 注重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也一样。我校每学期评比“生活自理能手”;学生个人内务整理, 我们评“内务能手”、“内务标兵”;集体内务我们评“文明宿舍”, 并且每天公布。这些生活自理带头人的行为、技能、思想、品格对全体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榜样的感染作用, 整个集体就有一种向上趋势, 其效果比单纯说教深刻得多。当然, 对后进的人和事, 则耐心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

2. 学习训练, 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随着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热, 自立意识也会随之加强。一般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往往靠家长言传身教, 自己自觉模仿。由于家长忙或过分宠爱, 孩子常常不易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动作要领。学校是正规的教育场所, 应该给孩子专门培训, 如小到洗脸刷牙, 大到洗衣做饭, 教给学生自理技能。对此, 根据寄宿制学生特点, 我校重点采用以下形式培训:

(1) 生活课程化。确定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总目标和分段目标, 具体制定了从一至九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达标要求, 自编了《生活技能培训》讲义, 每周设一节生活指导课, 由班主任执教, 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通过示范课、交流课, 探讨好的教学方法。如其中一堂生活指导课“怎样正确洗手”, 老师采用了多媒体演示, 动手示范讲解正确洗手要领, 还帮孩子编了儿歌“打开水龙头, 流水先湿手, 涂上洗手液, 双手来回搓……”, 寓教于乐, 言传身教。如老师在教学生整理床铺或系鞋带时, 首先要将各个项目直观演示给学生看, 把动作的顺序、方法解释清楚, 边讲边示范, 然后让学生练习, 再考核过关。

(2) 作业多样化。生活自理能力是一项技能, 要熟练掌握, 必须练习。生活自理能力培训是课程, 要考核, 必然会安排练习, 这个练习就是生活作业。学校创办以来, 除日常按计划培训练习作业外, 每逢寒暑假都会布置家庭生活作业。一般分为“起居作息、内务整理、锻炼身体、家务劳动”等十项, 内容均为日常生活中学生应该做而且做得到的生活小事。

3. 加强监督,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持之以恒, 并且目标始终如一。人的天性具有贪享乐、怕麻烦、求简便的本能, 对于自制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讲, 尤其为甚。即使掌握了技能, 也并非一定会有好习惯。养成好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时时监督, 使之持之以恒, 自然成自觉, 自觉成习惯。根据学校实际及学生特点, 采用:

(1) 作息统一化。统一作息时间, 学生必须在互相的监督中完成规范的生活动作。如统一起床时间, 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 做好洗漱, 完成内务整理, 搞好打扫;集合倒计时, 出操, 以班为单位集合, 步伐整齐, 口号响亮;吃饭, 排队进场, 统一洗手, 统一进餐;傍晚洗脚, 晚上就寝, 安排统一。制度的作用, 使懒散作风得以克服, 集体的作用, 使不良行为得以约束。

(2) 检查规范化。学校制订了《中、小学生日常生活规范》, 明确学生该做哪些事, 老师该帮哪些事, 并逐步完善了岗位职责、工作制度、评比标准、奖惩制度, 使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有规可守, 并有相应的操作流程和评比标准。可谓处处有检查、时时有反馈。

(3) 组织功能化。在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中, 充分发挥学生值周班级、少先队、团组织功能。实践证明: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力量, 学校设有值周教师、值周班级, 让每个同学参与管理, 接受管理, 得到锻炼。由于学生自己组织活动, 更符合学生的思路和要求, 并能在自己的组织里, 通过民主管理, 也能养成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思想感情, 同时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

四、注重家校联合, 强化学生自理能力培养

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使之具有独立生活、自觉安排个人生活的能力, 并养成良好习惯。而学生是否真正具备这种能力, 需要在家庭、社会生活中进一步锻炼、检验。

1. 学校生活, 学会基本生活自理

寄宿制学校是一个集体, 也是一个小社会, 是正规教育的场所, 是学生生活体验、自理能力培养的第一课堂。学生在学校中, 应该了解日常的生活礼仪和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 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和要领, 养成良好的基本生活习惯。在自理中碰到困难能自觉寻找帮助, 小痛小病懂得主动求医, 天气冷暖能自觉添减衣服, 能熟悉整理自己的随身物品, 能独立过寄宿生活等。但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 更多的生活技能无法在学校培养中得以更好地锻炼, 如上街买菜、清洗厚重外套、缝补针织、烧菜做饭、待人接物等, 必须在社会、家庭中才能得以更好的锻炼。

2. 家庭生活, 学会基本家务自理

我校通过布置家庭生活作业、家校反馈等形式, 使学校生活能力培养向家庭延伸, 使学生明白我是家庭一员, 做家务是我的义务。家长要配合学校, 重视孩子此时表现出来的每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要求和行为, 并加以鼓励并提供现实的条件, 再辅以恰当的方法, 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能, 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其主人意识, 履行其主人职责, 尽到其主人义务。学生在家自理家务, 还可以体验其父母工作生活辛劳、艰难, 培养孝敬意识。只有体验了父母辛劳, 才会进一步自觉强化自理自立意识, 才能学会担当家庭、社会的责任, 这种教育与实践, 学校是无法替代的。

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75-03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良好的职业素质逐渐成为高职生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新世纪,迅猛发展的酒店业在经济全球化、品牌国际化、竞争白热化的推动下,对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这必然成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就业竞争必备的重要条件。因此,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普遍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但还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整体构建及实践研究,研究的成果也比较零散,整体性和系统性普遍欠缺。此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措施的具体实施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因此,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完善势在必行。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课题组在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开展的调查表明:目前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职业素质普遍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就业难成为专业建设首要关注的问题。其现状及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现有职业素质偏专项培养,综合性培养略显不足。一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应职业能力及应聘技巧的培训等;二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每学期都会增加一到两周的实训教学周,而即将毕业的学生也会利用大三上半学期的一部分时间和整个下学期作为就业前的实习期,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这可以使学生深入社会,培养其实际的动手能力和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提升职业能力;三是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教学和生产的结合,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深入酒店餐饮等部门进行帮工等,共同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从业人员。然而,以上几种模式都是专项培养模式,偏重于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体验的积累。众所周知,职业素质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不能简单地通过职业培训来获得。

其次,现有职业素质偏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由显性职业素质和隐性职业素质共同构成。学生外在的形象、具备的知识和职业技能等属于显性职业素质,占据整体职业素质的极小部分;而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属于隐性职业素质,则占据很大部分。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教师往往关注显性职业素质的投入,因为显性职业素质容易考核和体现。相反,隐性职业素质容易被忽视,但这反而是决定学生就业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

最后,现有职业素质培养忽视养成教育模式的建立,即培养学生自主提升职业素质的能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相对较差,具体表现为自律能力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对学习成绩无所谓,组织纪律观念淡化等,缺乏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主观意识和良好习惯。这一现状使得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打算往往只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渗透,以及课堂中教师所讲的就业信息等,远没有建立起职业素质的目标,更不用说职业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二、职业素质及养成教育的概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职业素质受后天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学习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职业素质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从业者内在的、整体的、相对稳定的并具有发展特性的基本品质。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训练。

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就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教师的正确指导及学生自身进行自我学习等途径养成塑造较高职业素质的良好习惯。

三、改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的有效方法

本课题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探索出改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的有效方法,体现在以下方面:

1.职业理想培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主体意识、建立职业目标,对未来事业所需的职业素质做到心中有数;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指导职业理想的能力,即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摸清理论前沿和实践动态,熟知酒店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理想等标准以指导学生,完善职业理想指导中服务体系的建设。

2.职业能力培养

以市场和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完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体系设置的专业性,加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注重以实践性知识、职业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突出酒店管理专业的特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建立与企业对接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

3.职业道德培养

实施企业化职业道德教育,选取酒店行业中资深从业人员的从业经历为典型教材,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读学生进行教育,使其从中获得启示。同时,在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来陶冶学生,提升其职业道德。

4.自主提升职业素质能力培养

加强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重要性的宣讲,使学生对于职业素质有整体的把握。在日常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微信等手段存储有关职业素质的宣讲文章、上传专业知识等相关的自主学习材料等,让学生课后完成,而相应的考核记入期末成绩,起到监督的作用。

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重大意义

1.丰富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即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素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对应,教育的目标指向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和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其中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些方面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重新规划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整了教育内容,实施了企业化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等。

2.丰富了素质教育的理论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转变了教育观念,用“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指导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而且对素质教育理论也有所丰富。

3.构建了新的“发展教育模式”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打破了传统高职教育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生存教育模式”,构建了“发展教育模式”,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推动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证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学生的职业素质必将登上新的台阶并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就业问题,但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科利.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学生管理工作,2009,(11).

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 第12篇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逐步进入了一个飞速的发展阶段,无论在学校的数量还是学生规模方面,都与以往有了较大的差别,甚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人才。在今后的发展中,职业教育能否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关系着国家整体人才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加强公民素质建设,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成为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重要基础。而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建设方面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希望职业院校能够为其培养出更多的技能高超、爱岗敬业和求真务实的学生,能够在企业任职期间认同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环境下,职业院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只有将这两方面作为关键点和突破点,才能够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尽快融入社会岗位当中。

二、实现职业精神培养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有机结合

自职业教育诞生以来,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力度正在逐年上升,对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极大地提高了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素质。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质等软技能培养效果还并不明显,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尤其是在就业的时候呈现出诚信意识淡薄和缺少敬业精神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整个社会环境对于从业者的职业精神要求也在逐步增加,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作为一名准职业人员,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职业精神,并加强自身职业技能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如果学生仅仅提高了自身的职业能力,而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则很难在岗位上出色和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工作,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真分析企业所希望得到的工作成果后,我们不难发现,职业精神就是一个影响个人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和责任认识以及职业观念等,职业精神越强,个人能力发挥程度也就越来越高。与之相对应的如果一个人的职业精神越来越低,那么他的职业能力即使再高,也难以达到我们预期的工作成果,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实现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职业精神培养应当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

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是实现企业职业教育的基础,也是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校企合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应当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通过构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均衡的课程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鼓励学生、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实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岗位锻炼能力,加深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产生企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将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意识到了职业精神对学生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力度,笔者认为,想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院校就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深入了解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总而言之,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也是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加强对这两方面能力的重视力度。当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从点滴小事入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朝东.求职困境下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D].宁波大学,2012.

[2]贾海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视阈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36):72-75.

[3]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废旧电器电子产品下一篇:中兴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