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美术教育反思

2024-05-07

学前美术教育反思(精选12篇)

学前美术教育反思 第1篇

一、对学前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学前儿童主要指尚未入学的0—6岁的儿童, 即幼儿。对幼儿实施的美术教育即为学前美术教育。首先, 它是一个时间概念, 即人在幼儿期由创作行为主体的身心发展歌》) “漫云女子不英雄, 万里乘风独向东。”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等诗句, 去实践“巾帼易兜鍪” (《杞人忧》) 的理想。决心走革命道路的秋瑾孤身一人留学日本, 期间写下了《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 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 叹飘零, 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 夜夜龙泉壁上鸣。”语气坚定, 风格爽朗豪迈, 满含壮烈情怀及自我牺牲的精神, 同时表达了她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忧国忧民之情, 又反映出侠骨豪气薄云天和为革命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

秋瑾对为胡晓真分析象征男性权利的宝刀宝剑十分喜爱, 尤其珍视, 所作的《宝剑歌》中的开头八句诗句如下:“炎帝世系伤中绝, 芒芒国恨何时雪?世无平权只强权, 话到兴亡眦欲裂。千金市得宝剑来, 公理不恃恃赤铁。死生一事付鸿毛, 人生到此方英杰。”激烈的语言是不公平无秩序的社会的产物, 刻画出坚持革命、怒目圆睁、为革命抗争的英雄形象, 尽管诗词中的豪情壮志令人振奋, 但秋瑾的浪漫豪侠的作风不免有种思想偏激的成分, 表现了血腥的以暴制暴的残酷性, 锋芒毕露, 如“公理不恃恃赤铁”这一句, 只凭武力来进行暴力革命, 最终受害的是无辜的百姓。秋瑾视死如归的胆量壮哉, 然而生命可贵, 宣传革命、进行革命一定要有坚强的体魄, 不一定要牺牲生命才是英雄豪杰;宝剑英武, 威力无穷, “斩尽妖魔百鬼藏, 澄清天下本天职”, 但是“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 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表现的铁血主义多么霸道残酷。

秋瑾希望唤醒中国这头睡狮, 推翻异邦对汉族的统水平体现出的美术行为特征和作品特征。它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尚未入学的幼儿。如果主体不是幼儿, 是儿童甚至是成人, 即使他们的美术行为和创作具有幼儿美术的特征, 也不能作为学前美术。在其他学科中, 似乎难以根据年龄来分类, 只有在人文学科中有儿童文学、儿童舞蹈、儿童歌曲之类的说法。但这些往往指的是成年人以儿童为行为主体和接受客体而创作的艺术作品, 即儿童文学、儿童舞蹈、儿童歌曲等都有成年人参与的成分。而学前美术、儿童美术的接受主体和创作主体都是幼儿、儿童本身。这是学前美术与成人美术之间最大的区别。学前美术的形象生成与组织主要取决于其身心发展水平, 同样也能反映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学前美术是幼儿表达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情感, 尤其是在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形成的时候更是如此, 而且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情绪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很明显, 学前美术带有一种鲜明的自发性的特征。加登纳在《儿童对艺术的知觉》一文中提到幼儿艺术知觉的两个阶段:一是0—2岁的幼儿知觉期。此时的儿治, 尚武的侠气培养了秋瑾士可杀不可辱的刚烈的性格, 锋芒毕露的她不会为生而逃, 尽管在大通学堂战友们力劝秋瑾转移, 但她意志坚定, 最后终于完成了为国捐躯的理想, 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总之, 秋瑾的性格刚烈, 充满浪漫主义的豪侠气概, 强烈的爱国思想让她跨出了安稳的小家庭, 投入风起云涌, 波澜诡谲的革命中, 为国捐躯, 视死如归, 死而后已。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气质值得中华民族继承, 然而锋芒毕露造就了秋瑾的功业, 而最后也造成了秋瑾的牺牲。

参考文献:

[1]郭长海, 李亚彬编著.秋瑾事迹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12.

[2]郭延礼编.秋瑾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

[3]郭蓁撰.漫云女子不英雄:秋瑾诗词注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4]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5][清]秋瑾.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6]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7]阿英.晚清文学丛抄 (说唱文学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童能够认识他人和一些几何形的物体, 即发展最初的知觉力。但这时期的幼儿对有组织的形式表现出偏爱。二是3—7岁的符号认知期。此时的幼儿开始在一定文化背景上掌握图像、手势、声音、数字、形式和语言等多种符号的意义。但此阶段因知识经验不足, 还不能知觉艺术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悦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以及色彩明快的美术作品。所以成人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感知、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二、对幼儿主要实施美术欣赏教育

因处于0—6岁的学前幼儿的年龄太小, 教育者应在尊重幼儿手部肌肉、骨骼、力量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让其信手涂鸦, 尊重他们的感受。但这时, 更直接、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来欣赏和安排美术欣赏教育。首先, 选择抽象性的美术作品, 如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 马蒂斯的《忧愁的国王》, 康定斯基的《即兴35号》, 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等作品。这些形式层面的作品最容易为幼儿接受、理解和欣赏。经研究发现, 比起其他风格的艺术作品, 儿童更喜欢和抽象作品展开对话。因为欣赏这些抽象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 这恰恰与幼儿尚完好地保存着人类的本能和直觉相一致。其次, 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幼儿应选择具象性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应是在儿童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能理解和接受的。幼儿在欣赏了抽象美术作品后, 对美术的基本要素及情感的表现性有了一定的基础, 于是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写实作品上来。经研究发现, 徐悲鸿的马, 陈之佛的花, 齐白石的虾等作品, 幼儿是很有兴趣的。这些作品直接描绘了儿童较为熟悉的事物, 通过对这些美的艺术的欣赏, 幼儿会对美的事物更感兴趣, 情感体验也更丰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作品的选择不论是抽象还是具象, 具有较强情感表现性的作品都应是幼儿美术欣赏的首选。

三、关于儿童美术考级

针对儿童所进行的美术教育, 它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儿童正确的审美观念, 培养儿童享受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然而有些家长片面地认为美术教育的价值是孩子画一幅漂亮、逼真的图画。于是, 就把孩子送到校外的美术培训班、少年宫学美术。一些校外美术老师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抓住家长的心理, 让孩子快速地临摹一些写实性作品, 选出一些好的美术作品拿去参展、考级, 一些毫不知情的家长以为孩子进步很大。于是决定把孩子培养成画家。其实过早地定位人生目标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更何况儿童美术和成人美术完全是两码事。事实证明, 很多人在儿童时期获得大奖, 甚至国际大奖的, 长大后碌碌无为, 甚至根本就没有从事美术工作。由此看来, 儿童美术考级是有违素质教育的精神。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启蒙教育, 是儿童对美术这一艺术形式有所了解和感知, 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其实, 儿童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 也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 而是用美术特有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 表现学生的生活, 打动学生的心灵。而校外美术培训班和少年宫的多数老师只注重技术训练, 单调乏味, 或者要求苛刻, 批评甚多, 严重地挫伤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所以, 家长应理智地看待儿童美术考级, 社会也应坚决叫停儿童美术考级。

四、正确的评价幼儿美术作品

绘画是儿童大都有的潜能, 是儿童不启自发的一种自然表现。绘画给儿童带来很大程度的不是作品的本身, 而是儿童在信手涂鸦中于纸上留下的痕迹和此过程带来的快乐。对于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 不能以“画得像”、“画得好”、“××的画是班上最好的”等来作为评价标准。我们应关心孩子是怎么画出来的, 用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幼儿没有立体、透视、线条等的概念, 且他们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差, 秩序紊乱, 对复杂的空间感知能力弱, 画出的作品没有透视、空间, 可能过于大胆, 造型夸张、构思奇异、和原始绘画有着惊人的相似, 天真幼稚的突出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画面上。这时教育者不可用成人的眼光要求儿童, 而应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赞美他们, 积极地引导孩子充满生机和活力、主动地作画, 用手中的笔将真情实感融入画中。

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要兼顾儿童自身的身心阶段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教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用亲情的语言, 正确的评价激发学生创造力。注重不同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 让幼儿的画面呈现符合幼儿心灵的美。

五、对学前儿童的绘画心理认识

不了解学前儿童绘画时的心理特点, 就不能很好地辅导儿童, 也就不能很好地评价幼儿美术作品。学前儿童年龄小, 心理没有发育完全, 对外界接触不多, 缺乏知识经验, 所以他们的思维认识、行为动作都是幼稚的。他们在画画时的意识、造型等也都是幼稚的,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涂鸦期”, 这时他们的手、眼、脑配合得并不默契。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 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幼儿很乐于在绘画中展现自我, 比如他们的自己的作品, 一定会拿给家长或老师看, 希望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 所以这时的家长和教师一定要丰富其想象力, 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尊重儿童的心理, 让他们在儿童绘画王国尽情飞翔。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儿童美术教育已经深入人心, 它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我们要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 通过幼儿的自我表现去构建健全的人格内涵, 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 让儿童在学画的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欢愉和乐趣, 促进儿童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摘要:学前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幼儿身心起着良好的调适作用。可惜学前美术教育具体到教师、家长、儿童之间已严重扭曲素质教育的本质。本文从对学前美术教育的理解、实施、评价、心理和考级等五个方面进行反思和剖析, 希望对学前美术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具有辅助作用。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人文素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J].美术, 2007, 6.

[2]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

[3]任国珺.向儿童美术考级说“不”[J].中国美术教育, 2010, 1.

学前教育 教学反思 第2篇

——幼儿园社会教育课后反思 周一上午是12.3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社会领域的教育是幼儿园五大领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涉及了儿童社会化的问题,也涉及了家庭、幼儿园等社会教育环境的问题。

这节课涉及了心理学的问题比较抽象和枯燥,而且要牵扯到儿童的社会化,我打算这节课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渐明晰课本中要告诉大家的观点。在给同学们呈现了基本理论问题之后,下面的内容我设计成了问题,让同学自由组成小组,展开讨论。

问题1:现在幼儿身边有太多的信息影响,各种动画片、小游戏、辅导班,好的坏的参差不齐,我们该依据什么原则来帮助孩子控制周围环境的影响呢?要求小组同学把答案整理出来,代表发言时要有条理。

问题2:“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曾经极度流行,你怎么看这种观点?同意请说出理由。不同意的话,其他孩子都学各种特长,你作为家长会不会有心理落差?怎么办?

同学们积极讨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经过10分钟左右的讨论,请代表起来发言。每一个小组发言结束我再将她们的观点总结并记录最后得出结论。

这节课的效果不错但是还没有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的要求,个别学生还是我行我素,还有个别学生实在想参与但是确实有任务所以在忙着做其他事情。反思:

1.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好问题的呈现能够把学生带入情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活动中,基本上把愿意参与课堂的学生调动起来了,并且基础好的同学能够发挥带头作用,引领大家展开讨论。

2.学生的水平不同,能力不同,性格有差异,单纯的小组讨论还不能做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我想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应该适时指导,在不强制的基础上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

论学前英语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其反思 第3篇

【关键词】学前英语教育;实施现状;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91-02

目前,社会对于学前英语教育已经产生了普遍的关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制定的《21世纪现代教育实验方案》中明确提出“在幼儿园进行两种语言教育”的设想;曾经担任国务院两届副总理、分管全国教育工作达10年之久的李岚清在谈及外语教学时也曾强调“外语教学要从娃娃抓起”。①2001 年1 月,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我国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外语教学逐渐转向低龄化,国家对小学英语教育对重视引起对学前英语教育的关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一股热潮,普遍开展起来。

1 我国学前英语教育的实施现状

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取得很大发展,学前英语教育机构、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和幼儿家长一同经历了这一实施过程,感受发展的同时也经历着挑战。

1.1 学前英语教育机构:随着整个社会对学前英语教育的需求,各种英语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在公立园开展“双语教育”的同时,私立园也以“双语教育”为招牌, 和公立幼儿园争夺生源;各种园外教育培训机构也以 “幼儿期是英语学习关键期”为口号,宣扬英语的学习应从幼儿阶段开始。现在甚至还有各种机构打出“纯双语教学”的口号,声称能为幼儿创造一种英语学习的环境,可以让幼儿像掌握汉语样的自然习得英语,一股学前英语学习的热潮袭来。但是,目前学前英语教育机构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1)学前英语教育的实施缺少适宜的学习环境,幼儿园和各个幼儿英语培训机构并没有适宜的学习环境,虽然很多幼儿英语教育机构打出了“双语学习”的口号,但是从目前我国教育大环境来看,英语教育环境仍然缺乏;

(2)许多幼儿英语培训机构一直以营利为经营目标,本身对幼儿英语教学特点、目的、内容及要求等缺乏了解,不能正确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潜力;此外,各幼儿英语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照抄照搬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内容,这种重复学习不仅仅浪费了师资,从另外一方面看,也容易使幼儿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不利于对幼儿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

1.2 学前英语教育中的幼儿:幼儿时学前英语教育的教育对象,因此,幼儿对学前英语教育的实施最有发言权。据此,笔者对某些幼儿在学前阶段学习英语的幼儿进行随机访谈,从而得到以下结论:

(1)大多数幼儿在英语学习中能够掌握学习内容,如有的幼儿上了几节课后就常常用学过的英语单词考身边的伙伴或者回家考父母, 甚至能够对英文歌的学习产生兴趣;

(2)学前英语教育还带给幼儿额外的收获,比如,有的幼儿园或者英语培训机构会组织幼儿参加各种英语比赛,有的还是全国英语大赛(幼儿组),不仅给幼儿展现自我的机会,锻炼了幼儿英语口语能力,提高表现力,也增长了见识,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自信心得到增强;

(3)但是,也有的幼儿学了半年英语, 会的单词、句子并不多, 对英语学习并不感冒;有的幼儿学习英语三年,变化也并不明显,有的还不能正确运用简单的英语口语。

1.3 学前英语教育中的家长:作为家长,送幼儿到开展英语教育的幼儿园或者为幼儿选择学前英语教育机构是有一定的教育意图的,据笔者与家长的接触、了解,家长对学前英语教育的认识、看法或者建议主要有:

(1)在教育理念上,家长们普遍认为这个时代对英语学习的要求较高,幼儿处在英语学习的关键期,接受能力特别强,应该早些接触和学习英语,把握学习的关键期,为未来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做好准备;

(2)在教育目的上,有的家长对幼儿学习英语没有过高要求,对幼儿学习的结果(记住多少单词、句子)没有要求,主要是想让幼儿接触不同的语言,从小对世界语言有所了解;有的家长让幼儿学习英语, 目的是为幼儿进入小学的英语学习做好准备,让幼儿提早接触英语, 入小学后更快地融入到系统的英语学习中去;

(3)在教育方式上,更多家长认为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要趁早。希望教师能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一种鼓励的气氛,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幼儿的英语学习兴趣为主,不要给幼儿过多学习压力,让幼儿慢慢地对英语有兴趣。

(4)在教育方法上,家长们普遍反对填鸭式灌输,建议采取形象、具体、直观的教育方法;在具体教育方法上,有的家长也提出相关建议,如有的家长认为学前英语教育应该注重“听”,“说”可以稍晚进行,建议通过让幼儿看原版英语动画片对英语产生兴趣;有的家长认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英语;

(5)在英语学习环境上,家长认为幼儿缺少必要的英语学习环境,因为接触最多的幼儿园伙伴未必个个都学得会英语,父母教孩子的机会也不多,祖父母对英语更是根本不懂,周围环境无法为孩子提供适宜的语言环境;

(6)在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上,有的家长还是把母语教学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应该已母语的学习为基础,让幼儿在自然的语言学习状态下学习第二语言;但是也有的家长认为,幼儿过早学英语, 会妨碍母语的学习, 导致拼音与字母的混淆,降低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还有的家长认为不能盲目跟风,建议在幼儿母语掌握较熟练时,再让幼儿学习英语;

(7)在对学前英语教育机构的认识上,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在学前阶段学习英语,对学前英语教育持观望状态,对英语教育的师资没有信心,担心英语教师的水平不高,不能正确地传授英语教育,从一开始就误导幼儿,在幼儿入学后难以对语音等进行纠正;建议幼儿入小学后接受正规英语教育;有家长认为幼儿额外学习英语增加了幼儿的学习压力,例如很多教育机构选择在幼儿每天离园之后的时间开展英语教学,导致幼儿要到下午五点左右才可以离园,使幼儿身心疲惫,造成对幼儿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1.4 学前英语教育中的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选择好的英语教师是保证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学前英语教育中的角色将对幼儿的英语教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但是目前的学前英语教师状况令人担忧:

(1)学前英语师资来源:开展英语教育的幼儿园英语教师一般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本园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 另一种是没有经过英语专业毕业的、英语相对水平较高的教师;其他各类学前英语教育机构的教师来源参差不齐,有的未能取得相关教师资格证,个别外教由幼儿园周围大学的国外留学生充当;

(2)学前英语教师教育水平:幼儿园第一类英语教师接受的主要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训练,自身英语水平良莠不齐,英语语音、语调存在严重问题,如有的教师重音位置不辨,表达能力极差,总的来说英语基础知识非常不扎实;第二类教师英语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是不能结合幼儿发展心理学和幼儿语言学习规律进行教学,未能结合不同年龄阶段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其他学前英语教育机构的英语教师水平更是令人担忧,有些教师甚至未取得教师资格证,所选取的英语教学内容过分拔高,试图与国际接轨,有的教育机构还利用“外教”哗众取宠;

综上所述,以上种种问题给学前英语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对学前英语教育教学的影响很大。

2 对我国学前英语教育实施现状的反思

2.1 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是关键:学前英语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重视英语教学的游戏化、趣味性,培养幼儿的英语“语感”,对语言学习产生敏感性,通过展示不同语言下的不同文化激发幼儿对英语的认知、对世界语言的感知。

2.2 制定统一的学前英语教材是前提:目前,我国学前英语教育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市场开发的针对幼儿英语教育的教材种类繁杂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材过分简单,粗制滥造,低于幼儿英语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有的英语教育机构盲目引进港澳台、国外的幼儿英语教材,教学内容超过幼儿的接受能力,如有的教材所选择的英语单词lollipop、igloo、rhino等等,在大学阶段甚至都未能涉及,与幼儿英语学习能力脱节。因此,如何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语言习得规律制定合理的学前英语教育教材是当务之急。

2.3 培养合格的学前英语教师是首要任务:选择优秀的学前英语教师是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学前英语教育在师资培养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为解决此问题,首先应该大力培养合格的学前英语教师,既注重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注重对教师进行幼儿发展心理学和语言发展学知识的培养,尤其注意结合社会发展培养教师的英语教学技能;制定合理的学前英语教师准入制度,要求教师必须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和英语学科的教师资格证,持证上岗;对教师进行“英语再教育”,英语教师的培养还有结合时代发展,结合时代要求,及时更新英语教学内容,培养教师敏锐的感知时代英语能力要求的能力。

2.4 注重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师幼互动:有专家指出,幼儿习得语言并不是由于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而是在与成人的交流和互动中获得,在成人世界的熏陶和感染下自然掌握语言,因此,要倡导自然情境下的英语学习,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在师幼互动中渗透英语教学,培养幼儿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5 制定严格的学前英语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目前,我国学前英语教育未能引起全面重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上未能确立相关标准。

(1)学前英语教育缺少统一的教学目标,学前英语教学不像小学那样制定统一的开展时间、教学目标,有的强调听,有的重视口语培养,有的追求读写,要求幼儿认字母和单词,因此,急需确立相关教学目标,把情感目标作为学前英语启蒙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把语言的实践应用层面的目标放在对语言的理解上,使得幼儿在英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达到相应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

(2)学前英语教育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如何对学前英语教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是体现学前英语教学实施效果好坏的重要方面,由于目前教学组织、教学目标不统一导致评价标准也不统一,因此,要通过统一教学目标来进一步统一教学评价标准。

2.6 综合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学前英语教育:幼儿在幼儿园或者英语教育机构所学的英语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并不多,社会环境也决定了幼儿没有多少机会展示英语能力。家长时间有限,在家庭教育中也不会随时说英语来启发幼儿,幼儿英语学习常常是“学无所用”,不能得到及时巩固和运用的目的。因此,社会和家长应该配合开展学前英语教育,家长、教师和社会成员都应注意提高自身英语素养,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的社会环境。

注释

① 杨文.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

参考文献

[1] 余正,张明红.学前英语教学活动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

[2] 杨文.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

[3] 高敬.幼儿英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4] 张艳君.幼儿英语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对学前教育的几点反思 第4篇

作为多元智力理论的缔造者,该理论提出伊始,加德纳就开展了对该理论的反思,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多次提升和修订。 幼儿教师应该以加德纳教授为榜样,具备探究热情和质疑精神,形成反思主观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并把它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教学中依据的理论、树立的观念和实施的策略,还要反思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组织、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次与幼儿的互动等。 在反思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修订和改进教学。 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才会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 在反思过程中,幼儿教师能通过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做出客观理性的批判分析,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审视自己教学中依据的观念,并积极寻找新的教学策略解决面临的问题。

2.幼儿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家长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幼儿园,只有老师与家长取得有效的沟通,并进行真诚的合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有效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自愿配合学校工作成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凭证。

其实和家长沟通并不容易,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的家长、有情感,又有着不同生活背景的各种各样的家长,而我们自己也是如此。 相互理解是家园沟通的第一个目标,家长主要是从个体角度看,教师主要是从集体角度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调整看待幼儿教育的视角。 如告诉家长孩子在家庭相册里永远都是中心和主角, 但在幼儿园里总有孩子这次没有被拍到,可能下次就会拍到,这是不定性的。 座位也不是一直不变的,有时候会调整,总有孩子在中央,有的孩子在边缘。 要以理解并接纳家长的心态,以宽容的态度配合家长的需求,在无损原则、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先满足家长的个性化要求,因为得到理解的家长更容易理解教师。

3.重视幼儿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重视健康习惯的培养,幼儿期的健康行为习惯不仅奠定未来健康的基础,而且有益于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提高。如自理能力培养。 《纲要》中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因此,在日常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自我服务习惯。 在卫生习惯方面,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持环境卫生,并设计了主题活动,争做健康的孩子,强化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 幼儿的饮食必须符合儿童体质,要促使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意识地向幼儿灌输一些饮食制作及营养价值,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偏食的危害。 根据《纲要》提出的密切结合健康教育,强化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要求,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如教师在美术活动中提供剪子、小刀等工具时,指导幼儿怎样正确使用,并告诉幼儿工具的可伤害性。

4.用图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应该变幼儿思维活动的单一性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这种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更多地会体现在“看图续编”的讲述活动中。

如故事《小羊和狼》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尾,它留给幼儿想象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 许多幼儿听完故事后, 能展开想象,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 有的说:“当狼要吃掉小羊时,猎人出现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 ”有的说:“小羊的朋友们来了,用石头打跑了大灰狼。 ”有的说:“小羊从地上抓起沙子扔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机逃跑了。 ”还有的说:“小羊编了一个谎言,说小羊家里有肉吃,小羊就趁机逃脱了……”

5.重 视 “民间游戏 ”

《幼儿园指导 (纲要 )》中指出 :“玩是幼儿的天性 。 ”“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 ”“幼儿应以戏为基本活动。 ”可见,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

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可以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 传统民间游戏同样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童年的欢乐。 这些游戏在今天幼儿园同样有推广的价值。 其实民间游戏不仅能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体验和快乐,而且能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宁波的本土文化, 促进幼儿动作、语言、社会性、情感等多个方面发展,一举多得。

如何选择民间游戏? 过渡环节中应该如何有效选择民间游戏是值得每个老师思考的,因为民间游戏种类很多,游戏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有些民间游戏场地比较局限,适合在户外进行,有些游戏内容丰富,不能在短暂的过渡环节里进行。如何选择不受时间、场地限制、便于收拢的民间游戏,穿插在零散的过渡环节中呢? 我觉得像“炒蚕豆”“马兰花”“石头、剪子、布”“踢脚绊绊”这些游戏比较适合在短暂的过渡环节里组织 。

6.创 设班级博客

从虐童事件反思学前教育发展 第5篇

摘要:频繁上演的虐童事件刺痛了人们,老师何时成为了恐怖片中的恶魔?追本溯源,谁才是虐童案的幕后推手?我们应该从虐童事件反思学前教育发展。特色的办园理念、合理的价格定位,是民办园发展的两大方向。我们对教育的定位,是让更多的人能够上得起幼儿园。关键词:虐童事件 师德 教育机构 学前教育发展

最近,教师虐童,又成社会焦点。先是太原某幼儿园一位教师,半小时内打了孩子70次耳光,且该校监控录像显示,多名幼童被殴打。接着,浙江温岭又出现一名以拍虐童照片为乐的教师,令网友愤怒。

我们对于这类事情的反思不能终止。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已发生多起幼儿园教师伤害学生的事件,令人发指。诸如2010年,江苏兴化板桥幼儿园的一名老师,用电熨斗惩罚上课讲话的学生,有7名幼儿脸部被烫伤。2012年10月24日,浙江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民办幼儿园,该校教师颜艳红因‚一时好玩‛在该园活动室里强行揪住一名幼童双耳向上提起,同时让另一名教师用手机拍下,之后该视频被上传到网上。

记者在视频中看到,被揪耳幼童双脚离地近20厘米,表情痛苦,嚎啕不止。相反,颜艳红神情愉悦,乐在其中。

频繁上演的虐童事件刺痛了人们,老师何时成为了恐怖片中的恶魔?

教育法、教师法与教师师德规范对体罚学生早有规定。有的地区正在施行教师绩效工资与师德考核挂钩的管理办法。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仍有老师热衷于采用野蛮方法‚教育‛不喑世事的幼儿,实在令人费解。幼儿园老师集体殴打年仅两岁半的幼儿,折射出师德之丑。幼儿年龄小,他们有特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犯点小错在所难免,偶尔小调皮更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何况幼儿与同伴发生争执根本算不上什么大错误。作为老师本应该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引导他们,耐心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袒护自己的孩子,粗暴地虐待别人的孩子,显然有违现代教育理念。不仅伤害孩子的身体,而且会伤害一群孩子幼小的心灵,这种创伤可能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肯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我认为,这是教师师德缺失与价值观异化的表现。

虐童的直接作案人是素质低下、存在心理问题的部分幼师,而放任这些人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是那些不负责任的无证民办幼儿园。无证幼儿园得以存在,则是看中了幼儿园无往不利的吸金功能和政策法规的监管不力。追本溯源,谁才是虐童案的幕后推手?

暴力伤害、虐待儿童事件的接连发生,总体看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当前学前教育师资严重匮乏,不少幼儿园只能聘用无资质的教师,致使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据悉,目前全国学前教育师资缺口近40%。这一问题的存在与长期来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足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仅占到整体教育经费的1.3%,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8%。

其次,学校(幼儿园)的管理,没有严格依法治校。针对幼儿受伤害事件,地方教育部门和幼儿园,最初往往都希望息事宁人,内部处理,只是在舆论的呼吁下才报警,由警方介入调查。这反映教育部门、学校依法治教意识的缺乏。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很多教师也缺乏法律意识,就像浙江这起事件的涉事教师,根本没意识到自己违法,还认为这很‚好玩‛,甚至把照片发给家长‚分享‛。

需注意的是,针对教师伤害学生事件,地方教育部门表示要对教师开展师德教育,这可能起不到多大作用,因为从本质上说,这些事件是法律问题,而不只是道德问题,教师连底线的法律都不遵守,高谈师德也无益于改变现状。

再次,学前教育机构不关心教师的生存状况和心理问题。有调查显示,湖北、河南两省在对幼儿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评定中,发现有20.8%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态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江西曾对11地市幼教心理健康进行自评,发现有轻度和中度症状反应的人竟占35.4%。这些问题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在浙江温岭事件中,当事女教师很可能存在某种心理问题,她通过虐待孩子取乐,具有‚施虐狂‛的某些特点,因此,从‚治病救人‛出发,应对其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同时,应对所有教师的心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戒后患。

教师伤害学生事件,有个体的原因,但不能忽视其背后的教育资源配臵、教育评价制度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发展问题。当教师紧缺,工作压力沉重,教师的准入门槛就会降低,整体素质受到影响,同时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也会缺失。只有严肃面对这些问题,切实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才能为幼儿的成长和每个教师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务院曾针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十条意见,但学前教育的投入和师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应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从虐童事件反思学前教育发展

多年来,民办幼儿园不仅起到公办园的补充作用,更在市场化的考验下,成为促进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鲶鱼‛。然而,在大多数人看来,民办园似乎成了无往不利的吸金器。

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市幼儿园1305所,其中民办幼儿园508所,在园儿童约10万人。

除此之外,业内人士透露,还存在有约2000所非注册民办园(自办园)。《民生周刊》调查发现,占据学前教育半壁江山的民办园,其收费标准不一,且差距明显。

创办于1982年的丰台区北大地西区幼儿园,2010年由街道办性质转为纯民办。该园崔园长介绍,改制之后,每名幼儿入托费为1200元/月、伙食费350元/月。‚也许大家都不信,去年我们的纯利是2万元。‛

然而,这一稍显‚悲惨‛的数据,在红黄蓝双语幼儿园则截然不同。作为中高端民办园的代表,红黄蓝在京共有15家分园,其中普通班收费为3500元/月—4000元/月,国际班可达5500元/月。红黄蓝负责品牌加盟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从全国80余家红黄蓝幼儿园来看,投资回报率为36%—42%。‛

近年来,促进民办园发展的利好政策不绝于耳。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了‚扶持规范的民办幼儿园,对城乡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

北京市政府在发展公办园上的‚大力‛,让民办园倍感压力。北京市教委表示,在2015年前,北京将建设和改造600所幼儿园,政府办园比例将达到50%。

‚实现政府办园比例达到50%,就意味着未来新增幼儿园90%以上是公办的,民办园参与小区配套园的竞标机会很少。‛朱敏分析到。

对此,北京艾毅幼儿园总裁许尚杰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感叹,以前房地产商建设好楼盘之后,对小区内建设何种幼儿园拥有推荐权,而现在教育部通过发放建设幼儿园的指标,来逐渐收回自主权。这显然大大增加了民办园‚拿项目‛的难度。

‚运营成熟后,也想过‘复制’幼儿园,但没有场地。好地段的商业用地,每年房租就是几百万。‛北京家〃宝贝艺术幼儿园园长杨丽对此也深有感触,因为争取不到教育用地,家〃宝贝开设分园的计划一直搁浅。

对于政策的变化,部分民办园负责人认为是‚赤裸裸的不平等竞争‛。

然而,公办园增多所带来的影响,并非只是生存空间上的‚挤压‛,还有吸引民办园的幼儿教师向公办园的流动。因为公办园幼教不仅工资较高、福利好,还有职称评定、退休金。如何招到并留住人才,成了民办园发展的又一大瓶颈。

事实上,这一区别一直存在,甚至渗透到幼教毕业生的择校观。

‚北京幼师毕业的学生,就去丰台一幼、二幼等公办园实习。而我们民办园的新生教师,基本上来自丰台幼师、海淀幼师。‛近年来,为了提高西区园的师资力量,崔园长开始奔赴河北石家庄招聘。

‚这使民办幼儿园非常尴尬。即使努力去做团队建设、教师建设,但依旧改变不了教师流失的现状。‛杨丽说道。

眼下,公办园的影响程度有多大、生源是否持续充足,已使北京市的民办园感到巨大的生存压力。部分受访者表示,接下来能够生存的将是有品牌知名度的民办园,但利润空间将大不如前。

学前美术教育反思 第6篇

与幼儿教育质量

李季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李季湄教授从对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分析入手,梳理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发展历程。她指出,“核心素养”是在20世纪末被正式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并被纳入教育改革之中。在我国,“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于2014年第一次出现在政府重要的教育政策文件之中的,今年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初步研究成果。李季湄教授随即分析了“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她认为,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使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清晰、明了。李季湄教授随后又梳理了《中国学生發展核心素养》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第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更明确的方向、更清晰的目标、更整体的视野,有利于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进一步优化。第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能助推《指南》的进一步贯彻与落实。李季湄教授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具体介绍如何在实现《指南》提出的目标的同时,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并对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实际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最后,李季湄教授用24个字作了总结:“凝练核心素养、深入实施《指南》、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幼教质量。”

(南京师范大学 郭楠楠整理)

报告2:面向21世纪的技能

Nirmala Rao(香港大学教授)

Nirmala Rao(刘丽薇)教授首先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变革的时期,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终身学习者。

Nirmala Rao教授进而指出,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的迅速变化,我们需要掌握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二十一世纪技能,其中主要包括4Cs——创造、批判性思维、协作、交流。但是,对二十一世纪技能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知识性内容的忽视,作为基本的读、写、算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是特定领域的知识性内容同二十一世纪技能是不能截然分割的。

Nirmala Rao教授进一步指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今儿童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儿童是数码原生代(即第一代能流利使用数字技术语言的儿童),因此我们的早期教育也要随之改变。就此她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选择高质量的课程模式。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多种多样,既有关注全面发展的课程,也有聚焦某一领域发展的课程,每种课程各有特色。但在选择课程时需要基于儿童本身,让儿童的核心技能和特定领域的能力得到发展。

第二,调整教学方式。研究表明,幼儿使用大量学习材料以及教师接受过高等教育是两个更能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自由选择、小组活动的方式可以促进儿童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因而儿童的自主活动和有目的的教学需要调和。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方式更有益于儿童的成长。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帮助儿童自主建构知识的人。同时,教师之间要协商、合作、沟通,用大家认为适宜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第三,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儿童的惊奇感,教师要能够提出有助于扩展幼儿学习的问题。教师可以使用技术手段增强儿童的学习体验,并鼓励儿童之间的协作。

第四,调整教学评估。4Cs的评估是为了学习的评估,我们需要平衡使用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Nirmala Rao教授认为,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能做的是:接受目前的变化,采用适当的基于证据支持的教学和评估策略。在接受信息时代新方法的同时,也不要放弃我们良好的传统做法。

最后Nirmala Rao教授还就技术应用及数码卫生的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适当使用技术有助于儿童发展。我们应关注儿童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学习什么内容,关注儿童在数码环境中的健康发展。通过成人的协作监管来保持技术运行环境的整洁与安全,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应用技术习惯。

(南京师范大学 漆师芹 张婷婷整理)

报告3:幼儿园课程在哪里

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虞永平教授首先谈了对幼儿园课程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课程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研究领域,努力设计和实施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是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以及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重要途径;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只有落实到课程建设的进程中,才能产生实际的影响。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也在于改革和完善课程,以儿童立场、科学态度和专业精神建设幼儿园课程。

学习和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正在不断被大家重视。对幼儿活动过程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得到加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及其指导策略正在不断丰富,幼儿园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正在不断提高,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混乱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无视幼儿园课程的专业性和国家政策法规的严肃性,课程准入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无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幼儿园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以特长为名,任意切割、取舍课程内容,造成课程内容残缺;无视国情、幼儿需要和教师现实,不加研究和分析,任意夸大宣传和使用一些国外并不完整甚至并不完善的课程方案;无视教师的能力和儿童的现实状况,原封不动地使用他人的课程方案,做忠实的“教书匠”;无视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立场,一面抱怨课程领域风向变化莫测,一面积极跟风;无视《指南》精神,迁就各方面的各种不合理要求,出现“小学化”倾向和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

他指出,以上在我国幼儿园课程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他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也在努力探索解决。他列举了美国《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一书中对当前美国幼儿园课程中所存在的思维和取向提出的8点质疑,如:对“质量”的界定不够完善;工厂被当作幼教机构的榜样;教师缺乏哲学基础;把儿童看作是需要做好准备和有待改进的人;没有把游戏看作是课程切实可行的资源;将儿童主导和教师主导看作是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缺乏支持教师反思的基础性设施;要求幼儿园教师和幼教机构采用量化的“基于研究”的课程。

nlc202309081545

在此基础上,虞永平教授提出课程计划需实现转身,首先要考虑儿童需要的和儿童能得到的是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什么。正因为如此,所以教案是行动方案,不是讲稿。要重点关注环境材料和活動空间的作用,而不是自己讲解过程的作用。因为没有适宜的材料难以产生真问题,事先确定的讲解经常不能解决当下产生的问题。要充分利用生活背景,发挥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件的作用。要对教师的作用以及何时发挥作用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他指出,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根基,环境的状态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状态,一个精心创设的环境能为儿童提供能满足其个体发展需求和爱好的不同材料与活动。因而,对环境进行有效创设是教师的基本功。虞永平教授接着介绍了有关《环境创设评价表》以及利用环境改善教学的七个基本原则。

虞永平教授借鉴美国《幼儿全人教育》一书中的观点,指出了解儿童是课程的起点。教师要了解儿童发展及学习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每个年龄发展阶段的特质能帮助教师判断什么才是对儿童而言最佳的成长经历。这些知识可让教师清楚课程设计的方方面面并能有效地开展教育实践。教师还要了解个体适宜性——教师需要持续地观察每个儿童和他人或环境的互动。了解每个儿童的兴趣、能力和发展过程是尤为重要的。

观察是了解幼儿的起点。虞永平教授认为,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细致观察,当幼儿开始使用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时,教师要通过细致观察确定接下来可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哪些材料及支持。只要有适宜且丰富多样的材料,以及让儿童真正投入的活动,即使是相同的主题和情境,也能让儿童经常跨越学科的边界,创造出多种可能性,产生多样的活动过程,让儿童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经验。只有这样,儿童的学习才是具有整体性的。

随后,虞永平教授介绍了前辈张雪门的行为课程,指出幼儿园的课程在幼儿的生活之中,在幼儿的行动之中。因而教师需要感受儿童的需要和能力,要具有形成综合性活动的能力,提升利用资源的能力,具有发现课程意义的意识和能力。而后,他用来自幼儿园的“树枝里的生机”系列案例,说明小小的树枝跟其他课程资源尤其是与相应的配套材料和工具结合之后,幼儿所经历的多样化的活动、多样化的思维、多样化的挑战,并获得多样化的经验的过程。

最后,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里,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活中的事物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内容,它们能给儿童带来乐趣、带来挑战、带来想象、带来专注、带来快乐、带来经验。因此,幼儿园课程是生活化的、游戏化的。

(南京师范大学 李 惠整理)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反思与改革 第7篇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 目标定位不明确

在当今时代, 很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致力于培养幼教教学科研人才, 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而忽略了学生声乐技巧和教学技能的培养, 导致“重理论轻技能、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十分严重, 从而进一步造成了幼专类院校学生声乐技能较差的社会现象, 大多数学生毕业之后只能从事科研工作和幼儿管理工作。这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幼儿园声乐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极大地阻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

受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的影响, 现在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合理性。目前多数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其中声乐课是专业技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学时的限制, 在整个的声乐课程设置中, 专业技能课所占的比例比较小, 一些针对幼儿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无法展开, 如幼儿歌曲编配、幼儿歌曲演唱表演、幼儿歌曲欣赏等。学生掌握的幼儿声乐教学的基础技能有限, 自然也就无法胜任日后的幼儿园声乐教学工作。

(三) 不注重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今后的大致的就业方向就是幼儿教育方面。但是实际上当前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却脱离了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由于幼专类的声乐教师和幼儿园的交流不多, 对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改革事宜也不是特别清楚, 从而致使多年来, 幼专类院校的声乐教学和普通艺术类院校的声乐教学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 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了幼儿教学工作的实际。此外,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的幼儿歌曲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少的, 他们在学校学习到的声乐技巧也是不实用的, 因此不知道该如何去教授幼儿学习音乐歌唱, 甚至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幼儿歌曲演唱就是简单地用白声和童声去进行范唱。此外, 在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歌曲弹唱课程中, 一般都是由教师进行弹奏, 学生只是单纯地进行歌唱, 这就导致学生对一些乐器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差, 更不要说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了。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探索

(一) 转变教学观念, 明确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专业教育, 其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其培养目标应准确定位在技能型高学历应用人才上。只有这样, 学前教育专业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并获得强大的专业生命力。如在现阶段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下, 培养具有较高音乐技能, 具有较强艺术综合素质的, 能适应幼儿园教学需求的优质师资应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学的目的。为此, 幼专音乐教师要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 改变传统教学的封闭性, 让高高在上的“专业”教学主动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相结合, 以应用为目的, 实现对学生艺术素质与艺术教育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二) 关注专业特色,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我们的课程是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展开的, 那么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专业的特色, 就将来从事的行业而言, 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更多的热爱, 只有这样学生在日后的教学中才能有感而唱, 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其次, 学前教育专业需要掌握的技能较多,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与其他教学内容的融合, 比如舞蹈、钢琴等, 这些与音乐都是具有互通性的, 彼此之间联系紧密, 音乐课程是一门综合型的课程, 不要仅仅局限于声乐学习、声乐技巧的训练, 适当的转移、延伸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需要。最后, 在教学内容上,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针对的教育群体是儿童, 因此学生需要在常态声乐学习的基础上, 加强对一些儿童歌曲的学习。

(三) 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参加学校及社会的演出是声乐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参加各类演出实践活动的机会, 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 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比如, 除了每周开设声乐课外, 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建歌唱兴趣小组以及合唱团,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除此之外, 还可以开展“歌唱技能比赛”、元旦文艺汇演, 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够就这一学期对声乐的学习做一个总结和才艺展示。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与实践的好平台, 为学生日后的演出、比赛和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在专业上的学习兴趣。

(四) 建立更为全面的科学的评价制度, 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和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比起来,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艺术基础和艺术素养可能会比较差, 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课堂纪律都要好过这些艺校的学生, 并且参加声乐表演和校园艺术活动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地提高, 所以教师要建立起更为全面的科学的评价制度, 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 多加表扬学生和肯定学生, 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学前教育系的评价制度已经不再适合于现在的教学, 教师应该结合新时代学前声乐教学的目的,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建立全面的具有开放性的教学评价制度。考试成绩已经不再是评价学生声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 教师应结合学生入学时的基础以及平时参加的课余表演活动、课外实践、课堂成果展示等多方面的表现, 来记录学生的成长, 并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全面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 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学习成绩和实践教学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 学前教育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前教育已然成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也越来越注重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的提高, 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人才的选拔也会从原来的单一型人才的选拔发展到复合型的人才选拔。所以, 学前教育声乐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 能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以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从而达到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幼华, 朱怡华, 叶雁虹, 黄娟娟.上海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的政策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03) .

[2].康丹.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09) .

[3].彭世华.学前教师教育急需加强和完善招生计划调节[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11) .

[4].聂琳.我国高师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初探[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1) .

[5].高芳梅.幼儿园歌唱教学浅说[J].文教资料, 2007 (10) .

[6].程美华.幼儿歌曲教学中知、情、能的体现[J].教育评论, 2006 (06) .

[7].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5.

学前美术教育反思 第8篇

一、现状调查

(一)“出口”问卷调查

目前,就幼儿园教师现有保育能力调查做得太多,但只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永远是治标不治本。幼儿园教师保育能力缺失的问题本质是什么?为此,研究者在幼儿教师的“出口”方做了简易调查,结果如下:

对某高校17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做了问卷调查,他们平均年龄33岁,平均教龄7.29年,平均每周下园1.47次,其中关注过晨检的教师达24%,了解全日观察内容的教师为29%,能阅读到幼儿园保育方面书籍或杂志的教师为41%,教学中提及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相关内容的教师为41%,认为非常有必要掌握对意外情况的处理能力的教师有59%。

(二)幼儿园教师访谈

随机访谈一名国内著名幼儿师范大学毕业生,从事幼儿园一线工作两年,高校教学半年。访谈认为,幼儿园带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保育员只是配合、辅助教师工作,更多的是干活而已,教育成分较少。这种状况导致教师、保育员很少认识到保育的价值。

二、数据反思

近年来我们一直要求在幼儿园教师身上找问题,但没有认真反思过问题的起源地。《幼儿卫生学》是为幼儿教师奠定理论基础的课程,虽然现在幼师学校都开设这门课,可它却逐渐沦为边缘学科,现在更关注的是儿童心理的发展,而身体的发展似乎重视不够。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学前教育原理27%,学前儿童发展31%,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共占42%。由此,我们可以设问,保育能力在哪里?保育能力所占分数比例是多少?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学活动占了多少小时?生活保育占了多少小时呢?

作为培养方,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亦是独立存在,17名教师中只24%的教师关注晨检活动环节,29%的教师了解全日观察内容,不到一半的教师能在下幼儿园实践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关注保育及相关内容。

三、国外幼教情况

1.美国幼儿教育机构

在美国全美幼儿教育的宗旨主要关注的儿童年龄为出生至8岁,其幼儿教育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前学校教育:招收年龄从0~4岁幼儿进入幼儿园前所受的教育。

第二阶段幼稚园教育:年满5岁即可进入,公私立幼儿园就读,且一般小学内普设幼儿园,并属于义务教育。

第三阶段小学一二三年级。

保育学校属儿童福利事业机构,设立的目的是协助职业妇女照顾幼儿,这类师资的培养都着重在儿童发展、儿童保育的背景而非教育,因此有的州是二年制的专科学校设有儿童保育科,有的州是在大学设有四年制的幼儿教育系,在美国教师合格证除由州政府授予外,尚有一种儿童发展协会授予的合格证,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数据看出,在美国,更看重的是儿童发展和儿童保育的能力,他们认为如何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远比教会孩子知识更为重要。

2.日本幼儿教育机构

(1)机构类型:

第一种:幼儿园是根据学校教育法设立的,目的是“帮助幼儿身心发育”。招收满3岁到5岁幼儿。

第二种:保育所,是基于儿童福利法设立,目的是“受保护者的委托,对缺乏保育的乳儿及幼儿进行保育”。接收孩子的年龄范围则比较广,从1岁未满到升学前。

第三种: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组织。

(2)幼儿园师资教育在大学和短大的学习科目及学分数,以4年课程一级普通资格证书为例。

一般教育科目基础教育科目36,外国语科目8,保健体育科目4,教育方面的专业科目16,保育内容研究12,教育原理4,教育心理、儿童心理4,教育实习4。

数据看出,在日本幼儿教师培养中更重视保育内容和能力的培养,在日本幼稚园,重视的是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帮助,先有“身”后有“心”。

四、原因分析

保育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了托幼机构的性质是“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在国内,无论是教师还是托幼机构管理人员对幼儿园教师保育能力都不太重视。其原因分析如下:

1.“产品”使用方

使用方即幼儿园,“由于教师和保育员分工不同、工资待遇不同,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保育员为辅的等级观念”。这一问题的原因,与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工作重心以教学为主,很少开展保育研究有关。于是,原本应该特别重视的保育工作成了附带项目,这是导致教师对保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直接原因。

2.“产品”出口方

幼儿教师的培养机构是“出口”方,试想,如果“出口”方对幼儿保育都不重视,并在幼儿园教师的培养理念中,缺乏对保育能力的要求,作为“产品”的幼儿教师的保育能力必然不理想。以某高学校为例。

(1)课程设置。幼儿教师保育及相关能力培养的课程主要有:学前卫生学;相关课程有:幼儿健康教育教活动与指导及班级管理(内有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此章节内容对教师保育能力有所提及和要求)。

(2)学时设置。学前卫生学,二年级上学期,每2周课时;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与指导,二年级下学期,每周2课时;班级管理,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共两学期,每周2课时。

(3)实践课程。一年级下学期,一周幼儿园保育见习。由于幼儿园教师本身缺乏一定的专业保育能力,故学生在幼儿园保育见习时更多的只是在幼儿园教师的要求下做教学辅助工作,而非所谓的真正的保育能力培养。

(4)师资配置。《幼儿卫生学》学科教学教师共6人,均有医学专业背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近60人,而具有学前专业背景的不到20人。据调查了解其他一些高校的幼儿卫生学教师,有医学及相关背景的更是屈指可数。

五、建议

重新认识保育内涵,形成现代保育理念。近年来一直在提“保教结合”、“保教并重”,甚至“保大于教”,说明保教意识已明显增强,但更应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1.应重视发挥《幼儿卫生学》课程的作用

《幼儿卫生学》在幼师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地位,犹如医学专业学生课程中的《人体解剖学》,师范院校专业学生课程中的《教育学》,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课程中的《素描基础》。《幼儿卫生学》是专业基础课,是不可忽略的课程,从课程的专业性出发,课时要充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比例应合理,甚至可适当提升实践课时,并予以充分落实。如幼儿园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应给予高度重视,每名学生必须掌握,而不是华而不实的,为考试而实践,不能因为其发生率低就忽视。

2.提高责任教师的综合能力

作为学前专业,应提升专任教师的综合能力,学科之间应注重一定的融合,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任教师需具备一定的卫生保健知识,教学时才能自觉融入保健知识。《幼儿卫生学》的专任教师应了解学前专业知识,不应该只从事单一的《幼儿卫生学》学科教学,可教授两到三门学前专业课程,如教育学或教法课。这样才能从源头做好“保教结合”。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保健能力上才是“原装的”,入职后才能做到保健技能方面的“升级”。

聘用专任教师时,应选择具有相应医学专业背景的人才,入职后教师的自我提升实践学习除幼儿园外可向当地儿童医疗机构延伸,保证数任教师与时俱进,及时提升专业素养。

3.注重“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近年来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是“产品”的“使用方”提出培养要求,由“产品”的“加工”方根据订单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双方共同培养所需人才。学前教育专业保育课程的改革,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根据研究显示,教师素质的提升与改善比其他改革措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具影响力。相信只有从幼儿园专业教师的源头做好“出厂设置”,让幼儿教师强化“保教结合”、“保教并重”意识,才是改善现今保育意识缺失的有效措施。

摘要:近年来,幼儿园给幼儿集体喂药事件、手足口等传染病在幼儿园中肆意横行、幼儿园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反映出教师保育专业素养的严重缺失。教师保育专业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幼儿园教师“出口”方面出发,提出幼儿园教师保育能力缺失的部分应从保健课程改革开始。

关键词:出口,学前教育,保健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欣欣.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实用指南.江苏教育,2010年第1版.

学前美术教育反思 第9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是教师用审视的眼光, 对自己以往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再认识, 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获得再认识, 生成新智慧。 在各项教学改革中, 课程改革是基础, 教师成长是目标, 教学反思是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的教师=教学过程+反思”[1]。 教师只有对教学过程和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 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教学改革, 实现自我提升。 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 高职教师应审时度势, 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适时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拓展评价方式, 增强教学效果。

一、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反思

(一) 对选用教材的反思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载体和依据。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高教育,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专业化人才, 教材的选取应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多年来, 我们曾利用普通高等音乐院校专用教材, 对我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教学, 结果差强人意。 如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拖沓冗长, 学无所用, 与学前教育实际岗位脱节, 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迁移。 针对这些问题, 课程组的教师进行了相应的观察和反思, 认识到选用适宜教材的重要性。

(二)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选择教学内容应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为立足点,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以学以致用为标准, 以培养能力为目标。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和组织。 目前的高职《视唱练耳》教学, 教学内容单一、序化, 内容实施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不能满足从事幼儿教师行业的岗位需求。

(三)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找出或发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而不是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 在《视唱练耳》教学实施过程中, 基本上还是沿用一言堂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知识点, 视唱案例, 学生跟唱、模唱, 学生通常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实训, 最终学到的仅仅是书面知识, 而非应用能力。 因此, 这种教学方法有悖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学习迁移, 不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岗位能力。

(四) 对评价方式的反思

目前的视唱练耳课程评价方式较单一, 主要以教师终结性评价为依据, 过程性考核被弱化, 教师不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考查的内容一般是学习过的视唱旋律, 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对学生的视唱能力做全面、系统的考查。

二、改革实施建议

基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 课程组教师通过到幼儿园挂职进修, 了解到幼教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并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教学改革。 同时, 结合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组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制定整体的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最终确定以下几条改革实施建议:

(一) 注重教材开发

课程组应积极到幼儿园一线做调研, 调查《视唱练耳》课程的综合需求度, 并以此为依据, 对接职业岗位, 开发校本教材。 教材应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任务为驱动, 项目为载体, 注重实际应用, 突出职业能力。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 形式上做到图文并茂,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上做到言简意赅, 语言形象具体, 便于学生理解。 对于实践性内容, 要突出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内容上要尽量贴近岗位与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中要借助行业、企业的力量, 编写出高质量的、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

(二) 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 可对在校学生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统计,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确定各教学内容的权重。 教学内容应侧重能力培养, 弱化理论阐述, 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训练项目, 引入先进实用、适宜自主灵活学习的内容。 目前, 《视唱练耳》课程教学, 课程组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具体学情, 结合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将原有教学内容优化重组, 精心设计了四个项目:识谱训练、听音训练、视唱训练、节奏训练。通过四个项目的学习, 使学生将有关视唱练耳技能及乐理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学生理解音乐、视唱音乐和分析音乐的能力。

(三)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型幼儿教师要具备教育、保育、保教反思等岗位能力[2], 《视唱练耳》课程隶属于培养教育能力范畴的专业基础课程。 培养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根本。 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法。 “启发式”、“发现式”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如具体视唱案例, 教师应确定学习主题, 先不作示范演唱, 提出启发性问题, 引导学生同步思维, 学生根据问题观察分析案例, 从案例中找到难易点, 问题由学生组织讨论, 方法让学生提炼, 结论让学生总结, 让学生在科学凝练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式教学法, 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做问题的主人。 课堂上多留给学生相互讨论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增强学生相互学习的意识,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以及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应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多唱、多练、多思考, 从以“教授为中心”转变为“指导学生自学”为中心, 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从“口唱+示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向“启发+讨论+指导”的教学方法转变, 调动一切有利因素,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3.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视唱练耳》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拓展教学内容, 引入经典歌曲小品, 让学生利用互联网, 搜寻音频视频, 自主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 这样做既能培养学习兴趣, 又能提升学习效率。

4.项目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设计重组, 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模块, 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 学中做, 做中学, 在学做中找到知识与能力的内在联系, 进而提升自身的视唱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 教学内容的项目化设计, 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 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做到简洁明了、目标明确、趣味性强, 项目任务应尽可能地模拟幼教岗位, 符合岗位职业能力。

(四) 拓宽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应实现根本性转变, 即以结果评价 (过分重分数) 为主向结果过程结合转变。 过程评价:教师应开展多种学习评价方式, 如定期考核检查, 选取新曲目, 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 创设情境, 进行视唱考核, 检验学生能否真正掌握视唱新曲目的能力, 最后进行现场互评, 教师评价, 给出改进建议, 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师生互动平台;适当利用多媒体、网络工具, 上传视频, 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做到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

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快速发展, 离不开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专业内涵的基础在于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需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意识的形成依托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切实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师应紧随时代步伐, 开拓进取, 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加强专业内涵发展, 促进课程建设, 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奚国平.勤于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J].考试周刊, 2011 (59) .

学前美术教育反思 第10篇

(一) 反思性学习

对于反思性学习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因此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关于什么是反思性学习, 我国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反思性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反思来进行的学习。反思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

第二种观点认为, 反思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自觉地对自身的学习活动, 以及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相关因素 (如环境、猜感、观念等等) 进行持续性、批判性的审视、思考、探究和改进, 力求调节并完善自身的学习, 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

第三种观点认为, 反思性学习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的一种反向思考。“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 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

第四种观点认为, 反思性学习是教师反思教学过程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反思性学习就是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进行学习。它以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为基本点, 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目标, 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一般性回顾, 而是深究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策略、效果等, 因此具有探求研究的性质。它对教师提高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种观点认为, 反思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所谓反思性学习, 就是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 使学生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善于检测实现目标的情况, 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实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倡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一种学习方法。

通过上述反思性学习不同观点的梳理, 我们可以看出, 不同学者对反思性学习内涵的理解都是站在一定的角度上来思考的, 都具有其合理性。第一、第二和第三种观点是站在学习者角度上来思考什么是反思性学习的, 是对反思性学习通用内涵的解释;第四种观点是站在教师角度上来解释什么是反思性学习;第五种观点是站在学生角度上来解释什么是反思性学习。他们的观点, 为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反思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我们可以从元认知的理论中推导出“反思性学习”的内涵。我们认为, 所谓的元认知过程就是主体认知外在事物的过程、对认知结果的再认知过程 (认知结果指的是在认知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知识, 既包括从他人哪儿获得的间接知识, 也包括主体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认知的认知”) 和认知控制过程 (即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 。那么, 反思性学习就指对认知活动的认知控制过程。

(二) 钢琴反思性学习

钢琴反思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以自身的钢琴学习为反思对象, 借助有关反思途径, 通过具体的反思性操作活动来发现、分析、解决钢琴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包括优点与缺点) , 提高自我学习效能, 促进自我学习合理性的一种积极主动有效的钢琴学习方式。

二、影响学生反思性钢琴学习的因素

(一) 学生的认知因素是影响反思性钢琴学习的根本因素

1.钢琴知识经验是学生进行反思性钢琴学习的基础

(1) 钢琴程序性知识经验, 是指如何运用钢琴技能的知识经验, 这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使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或弹法, 它为学生的弹奏活动提供了相应的规则, 对弹奏中的反思起到了监控作用。如学生在钢琴的学习中要不断自我提问, 自我反思。对自己弹奏的技术、学习的进展进行监控, 保证学习进度不停顿。如学习复调作品的弹奏, 为了训练双手的协调性, 教师要求学生按分手练———合手练———分手练这种策略来进行练习。学生通过这种策略,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就能保证策略的落实, 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2) 评价性知识经验, 即判断正确与否的知识经验。具有丰富评价性知识经验的学生能对问题理解的正确与否、拟定计划的可行性、弹法的简捷性等问题做出及时的评估, 对反思行为起指导、检查与调节作用。反思性钢琴学习需要以一定的钢琴思维观念为参照框架, 而这些观点总是以专业领域知识为基础的, 熟悉相关领域知识有助于反思学习的进行。例如学生在弹奏乐曲《浏阳河》时, 对认知水平弱的学生, 或起点较低的学生, 引导他们提出评价的标准。如在一周内, 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达到完成作业、节奏准确、无错音等目标;对认知水平中等的学生也让他们提出评价的标准, 如要达到流畅弹奏、有音乐表现力等目标;同样对认知水平较强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能实现弹奏优美、音乐表现丰富等目标。通过目标的设立, 使学生有了一个判断的标准, 使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知道自己学习的优劣, 进而调整学习的状态。

(二)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反思性钢琴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包括气质、性格、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等, 始终在学生钢琴学习全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影响反思性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中, 反思的动机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反思动机通常被定义为发动并维持反思活动的倾向或意向。

反思动机是学生反思水平的重要的内部制约因素, 它们直接影响着学习者进行反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制约着个体反思的发展。因此, 从这一点来看, 教师应该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深刻影响。

三、培养学生钢琴反思性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 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学会阶段性复习反思、练后反思和考后反思, 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 教会学生练琴后反思的方法

弹奏过程的反思, 实际是弹奏的信息反馈调控阶段。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 认知结构中如果没有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 那么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是难以实现的, 相比之下, 反思弹奏进行反馈调控比获取更为重要, 这实际是一个练琴的强化过程。通过反思, 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建构。课堂教学中进行乐曲反思, 目的就是给学生以发现、探索、总结、发展的空间, 培养学生反思钢琴曲的习惯, 也能提高其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 进行钢琴教育评价的改革, 促进反思

反思内容的广泛性及整合性、学生的自主性及活动性决定了其评价原则、内容、方式的特殊性。要彻底改变传统的“量化评价”模式, 将“质性评价”作为评价的基本方法。

评价原则上, 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管理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并着力于过程评价、激励评价、学生自评及互评,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使评价成为学生实践—反思—自我发现—欣赏别人的过程, 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及潜能、特长的发展。评价的内容上, 应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行为等多方面多视角出发进行综合评价, 如参与反思的态度、反思学习交往能力、反思合作情况、反思方法的科学性与创造性、成果的质量等。

评价方式上, 应努力克服传统的以教师为评价主体, 学生为评价客体的模式, 倡导民主教学与民主评价, 兼顾集体发展评价与个人发展评价, 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应让学生谈观点与体会, 进行自我评价, 使其自我反省和调控;不把考评作为教与学的最终目的, 而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参与评价, 在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过程中, 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学会自我调控, 不断地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总之, 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是我们在钢琴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学生在学习时能否发挥出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以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它还关系到学生能否将知识学透、学活, 做到举一反三,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 使演奏更具个性特色, 使学生将来在毕业离开学校后, 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成为一名合格的钢琴专业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赵菊香.反思性学习理论与实践探索[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2]魏格廷.钢琴学习指南[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3]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研究, 2002 (8) .

学前美术教育反思 第1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47-01

本文将对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将分别从:我国学前教育现状、国外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启示,两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我国学前教育现状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而大多数成功人士,之所以取得显著的成绩,与幼儿时期学前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就使得一些家长、学校急于取得成效,教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首先,现代家长对幼儿教育观念偏离了教育最初的本质要求。学前教育旨在为幼儿在启蒙阶段提供有助于学前教育的帮助,以达到提升幼儿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等目的。而今家长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教育过于盲目从众,没有从孩子的实际条件和兴趣爱好出发,强迫孩子学习。另一方面,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胜任学前教育的教师,综合能力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例如:学前音乐教师一定要有专业的音乐修养。而通常大城市的学前教育水平会高于一般中小城市的水平。在大城市,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花费很大,这就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要求。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许多学前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甚至于要求相差甚远,而更是缺少专业的音乐修养,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即使教师水平达不到要求,也仍从事学前教育工作。

二、国外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加强学前教育意识。

一直以来学前教育都备受家长、学校的关注,加之教育改革的不断优化,虽然人们越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但也只是少部分的人有这样的意识。发展至今,学前教育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学前教育的工作者,要时常提醒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注重幼儿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力度。对学前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行宣传,让广大幼儿家长清楚的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其积极作用,使家长对学前教育的印象更深刻。

(二)尊重幼儿主体地位。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例如:音乐课上,在开展“一辆汽车”的音乐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辆汽车”的背景音乐,组织幼儿坐在一起,围成一个圈唱歌,并选出一个幼儿当“开车的司机”。然后,在幼儿唱出歌词“我要上车了”的时候,当“司机”的那个幼儿可以挑选一个幼儿“上车”。紧接着,这个被选中的幼儿就用手拉住“司机”的衣服(或者将手搭在“司机”的肩膀上),并以这样的方式继续前行。当“车上”坐满四位“乘客”时,则可以开始另一轮游戏。同时,为了保持游戏的趣味性和新鲜感,教师可以在适当距离内设置蜿蜒盘旋的公路、狭窄的巷道和小桥等情境,并用钢琴或吉他等乐器来改编、弹奏歌曲。在弹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设置的情境和汽车行进的速度适当调整演奏方式和速度。如“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快速行进时,“开车”的幼儿可以用迅速奔跑的方式来体现速度,相应地,教师可以借助扫弦来弹奏;倘若“汽车”进入狭窄的巷道,幼儿在缓慢行走,教师的演奏方式可以改为分解和弦。通过这种方式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每个行业都有其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而教师这一职业,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标准更高、更严格。教师作育人的职业,其本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对新一代的社会任职工作者的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学前教育这一教师群体。而音乐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样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首先,要培养音乐教师健康的工作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职责,学前教育应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进行传授。由于音乐教师担任着学前教学启蒙作用的责任,所要承受的外部压力是比较大的。这就需要学校进行疏导,帮助音乐教师缓解工作压力,引导教师应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压力。此外,学校在管理制度上,应尽量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如实行“互帮”制度,对于教师在教学上遇到的难题,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教师之间都可以互相讨论和帮助。最后,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对于教师的薪资正常发发,以及不胡乱克扣费用等。

(四)选择有趣的学前教育内容。

首先,教材的内容是影响学前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综合考虑幼儿的实际条件,掌握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幼儿挑选有趣而又适合的教学素材。对学前的幼儿,不仅要选择易学易懂的教材,而且要选择吸引幼儿兴趣的教材,只有引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学前教育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与时俱进更新学前教育内容,让幼儿不断学习现代的、有趣的教学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这样不仅教师在工作中可以得到快乐,幼儿在快乐中的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五)实行趣味的学前教育方法。

学前教育是一个肢体表现强、思维灵活的教学过程,所以对于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改进老师“教”,幼儿“听”的局面。首先,教师要学会将音乐表达通過肢体语言展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实行“以舞教学”,通过分解每个舞蹈动作,解析每个舞蹈动作相应的歌词,与旋律所需要注意的点,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使其置身于音乐的快乐之中。

其次,教师应因人制宜的实施教学,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安排适合的学习活动。

最后,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教师可鼓励幼儿对歌词词语进行替换,对幼儿的创作要进行表扬、奖励,这样既可以让幼儿自主学习,还启发了幼儿的思维,培养了幼儿的创新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学前教育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学前教育的实施,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还给幼儿的学前生活增添了乐趣、色彩。所以,不论是教师、家长,都要重视学前教育的实行,以达到实现孩子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琼,林筱彬. 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10,11:155-156.

[2]王海静. 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现状与启示[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1:113-116.

学前美术教育反思 第12篇

一研究方法

教育见习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 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见习能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对见习的反思能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反思实践的能力, 要求学生撰写见习反思。反思就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是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从多角度对自身的信念、思想、观念及行为进行深刻反省的过程。[2]G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大一 (2015级) 学生第二学期的见习时间为一周, 在见习前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见习反思。为了让学生写好见习反思, 见习前给学生发放了有关教育反思的一些资料, 带队教师也给学生讲了反思的重要性、反思的内容和方法等。本文主要对大一38名学生撰写的见习反思进行了内容分析, 通过内容分析法能客观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的反思现状。

二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反思的现状

通过分析见习反思发现, 学生在见习中对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有了感性的认识, 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有了深切的体会与认识, 逐渐喜欢上了幼儿教师职业, 也愿意以后做幼儿教师。学生们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们发现自己组织教学活动能力不够好、不能很好地与幼儿互动、面对幼儿的一些问题或行为不知道采取什么教育措施。反思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素质

学生们认识到幼儿教师应具备各方面的素养。有学生认为:“要做幼师, 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 还必须要精通各种文艺方面的技能, 比如唱歌、弹琴和绘画, 还要拥有一颗和孩子们一样纯真的童心。”有学生写到:“通过见习, 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幼儿教师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学生们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有了认识, 有学生写到:“一周的见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幼儿教师的工作, 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除了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外, 也要处理好与其他老师、家长的关系。”

2与幼儿的互动不理想

在与幼儿互动方面, 为了和幼儿构建良好的关系, 学生们做了一些努力。有学生写到:“第一天的中午, 我利用午休的时间, 把孩子们的名字按学号全部抄到我的笔记本上, 我想要融入孩子们的世界, 我首先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但由于学生以前和幼儿沟通较少, 和幼儿互动的经验欠缺, 普遍感到自己亲和力不够, 不能主动与幼儿交流, 甚至感到不知所措。有学生认为:“我还不能真正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 和幼儿交流的次数比较少, 每每这个时候, 我觉得无奈和煎熬, 不知该如何是好, 后来我就做了改变, 主动和幼儿说话。”

3处理幼儿的问题或行为的效果不佳

幼儿好奇心强, 会提出很多问题, 对于有的问题学生也回答不上来。由于学生实践性经验缺乏, 当遇到幼儿的一些问题或行为, 不知该采取什么教育措施或方法。有学生写到:“有个幼儿的妈妈送他进园后他就一直哭, 而当时我是第一天见习, 看到这孩子哭了蛮长时间的, 就过去哄他抱他, 结果越哄越黏人, 一直跟着我不愿意去跟小朋友们玩。”也有学生对幼儿之间的冲突不知所措, “在区域活动时, 两个小朋友有一些小矛盾, 甚至打架, 这种时候往往就有些手足无措, 只能寻求带班老师的帮助。”“在玩建构区时, 有个男孩发现自己少了一块积木, 就去拆另一个小朋友的建筑, 另一个小朋友就哭着来给我说, 我去说那个男孩, 他不听我的话, 我只能去安慰另一个小朋友。”有的学生也对自己所采取的教育措施进行了反思, “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时, 有个幼儿和旁边的幼儿说话, 老师让他们分开坐, 他就哭闹, 我主动去哄他, 结果他哭闹更厉害。后来我想, 在这种情况下, 我不应去哄他, 而应忽略他, 让他意识到上课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会影响课堂秩序。”

4组织教学活动的经验不足

由于大一学生第一次去幼儿园见习, 没有要求他们组织教学活动。但在幼儿园班级教师的要求下个别同学组织了教学活动。在教学方面, 学生感觉自己教学经验不足, 对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了解不多, 也有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力不够好, 组织的教学活动不够有趣。有学生写到:“我讲的故事很直白, 大多时候就是照着书本念, 讲得不够生动形象, 我注意到幼儿的表情很迷茫, 也不是很喜欢听我讲故事, 有的小朋友甚至自己拿书到旁边看。”也有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不生动, “我第一次给孩子们讲故事, 语言不生动、肢体语言也没有很多, 这一点我是后面看了带班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反思到的。”也有学生认识到组织教学活动时不能维持班级秩序, “因为我是第一次当授课老师, 太过于紧张, 忘记了孩子们才三岁左右, 听不懂太过深奥的内容, 这堂美术课乱成一团, 后来我在带班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小组内互帮互助的方式教孩子们画画。”

5愿意从事幼教

通过见习, 学生们对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更清楚, 对幼儿教师职业也有了真切的认识, 也逐渐热爱幼儿教师职业, 坚定了以后从事幼教的决心。有学生写到:“这次见习是我第一次与幼儿亲密接触, 通过这次见习, 让我改变了之前的一些对幼儿园和幼儿的看法, 让我更喜欢幼儿, 让我渐渐爱上了幼儿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

通过分析发现, 学生能针对自己的收获、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反思, 从中也发现自己的不足。针对存在的不足, 学生们明确表示: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学习各门课程, 丰富专业理论知识, 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但由于学生第一次撰写见习反思, 从中也看出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对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反思的知识欠缺、缺少反思的氛围、对反思也没有进行评价等。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些促进策略, 期望能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的反思。

三促进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反思的策略

1对反思应有明确要求, 并进行指导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指出幼儿园教师“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不断提高专业能力。”[3]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一个专业人才质量的构想, 体现时代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要系统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对学生的反思做出明确规定与要求, 对见习中的反思也应明细化, 以便于更好地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反思的知识缺乏, 反思的方法了解不多, 因此, 应对学生的反思加以指导。高师院校应开展有关反思的专题讲座, 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知识, 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意识,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能力, 使其掌握反思的方法,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反思。当学生在见习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 及时引导学生反思。

2创设反思的文化氛围

反思需要一定组织文化的支持, “进行反思实践需要有一个支持性的环境, 需要创设一个组织环境来鼓励开放性交流、批判性对话、冒险以及合作。”[4]要创设反思的文化氛围, 教师应加以指导, 这是因为多数学生缺少反思意识, 也不知道反思什么以及怎样进行反思。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创设反思型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基于共同愿景构建而成, 是一个民主平等、多元化、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学生们在一起互相讨论和交流见习中的收获与困惑、共同学习、共同反思、共同成长。同时, 也要培养他们的反思习惯, 增强他们的反思能力, 为以后工作中的反思奠定基础。

3对学生的反思进行评价

为了使学生见习中的反思常态化, 应对反思进行评价。应加强学生对见习的反思, 应要求学生每次见习撰写至少一篇反思。对反思的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重视学生在见习中的收获。让他们学会判断、分析自己的见习, 了解自己的收获, 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并将见习中写得好的反思进行展览, 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与提高。

4高校教师应树立反思的榜样

高校教师应具有批判反思意识, 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反思的榜样。对于见习要不断反思, 了解做得好的方面, 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虚心接受领导、同事、学生等人的建议和意见。教师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教育见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也对学生的反思起示范作用, 能激发他们的反思意识, 引导他们不断思考, 取得进步。

总之, 具有反思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素养, 在职前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非常必要。反思是一种主体活动, 没有主体意识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不会在见习中主动去反思, 因此, 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能力, 除了高师院校应采取措施外,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应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 增强反思意识, 掌握反思的知识和方法, 并能积极主动反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31.

[2]刘晓晓, 温锡炜.反思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4) .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51.

上一篇:结构改造下一篇:复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