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的实践

2024-09-10

目标教学的实践(精选12篇)

目标教学的实践 第1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有机化学,目标导向法

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导向、控制、中介、测度等功能。对教学目标的意义和陈述前人早有研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重过程和方法, 轻教学目标的现象。在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做了总结和反思后, 笔者发现在教学目标的设置和使用上, 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在此作一总结。

一、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当现象

(一) 走过场, 应付要求。

在课程的每个教案、课件的开头都会有“教学目标”这一栏目。但是, 经常出现的问题是, 教学目标只是在课堂的开头一闪而过, 为设置目标而设置目标, 和之后的课堂内容缺乏联系。这样一来, 教学目标就成了应付要求而出现的“花瓶”, 并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于是就出现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脱节, 课堂内容游离于目标之外, 看起来热热闹闹, 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收获, 背离了教学目标应有的定向和控制功能。

(二) 内容模糊, 不利操作。

比如在有机化学的教学当中, 要求学生学会一类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性质。于是在教学目标中就会出现这样的语句:“掌握××类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个时候, 学生的问题就来了:究竟怎样才算是掌握了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呢?教学目标表述不清晰, 学生就难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造成教学目标的评价功能缺失, 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生搬硬套, 脱离实际。

比如, 在三维目标当中, 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三个方面。实际上, 不一定所有的课时都会在这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如果硬要往这三点上靠, 教学目标难免流于形式。此外, 有些内容在完成的过程中可以同时满足多种要求, 如果为了匹配三维目标的形式而将其人为割裂, 很可能会破坏课堂的整体性。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 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设置教学目标, 将会对教学过程造成重大影响, 也会使教学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教师应该强化目标意识, 明白教学方式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 在决定“怎样教”和“怎样学”之前, 先搞清楚“教什么、为什么教”和“学生会得到什么。”

二、基于目标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目标设置

笔者在一些教学实践中作出了“目标导向法”的尝试, 试图把教学目标重新放在应有的地位, 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清晰的参照教学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以及在学习之后能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 乙醇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该章节是在学习了烃类的基础上讨论烃的衍生物之一乙醇的结构和性质。乙醇是最重要的醇类之一, 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 其酯化反应、消除反应、氧化反应和与活泼金属的反应都是有机化合物中相当有代表性的。学习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概念, 也为学习其他烃的衍生物打下基础。为此, 可采用实验探究法和目标导向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进行一系列实验, 通过实验中观察得到的结果, 结合查阅教材等资料, 通过讨论探究获得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等知识。为了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在探究过程中, 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通过明确目标, 实施目标, 检测目标, 最后达成目标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特别注重进行及时的评价。在进行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时, 强调对照学习目标, 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 制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一是能规范地进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等实验操作, 确保实验安全, 并能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二是能熟知乙醇的结构、官能团、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三是能独立写出乙醇和金属钠反应、酯化反应、脱水反应的反应式;四是知道乙醇的用途和对人体的影响, 懂得酒后驾驶的危害。

上述教学目标的特点是:第一, 目标陈述具体而清晰。虽然没有出现“学生”的字眼, 但学生在阅读后能清楚地知道这是自己在这节课上要做到的事情, 行为主体清晰。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和达成条件是明确的, 比如, 学生能够知道, 只有不依靠外力自己写出乙醇的几种反应式才能达成第三条学习目标。由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清晰明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

第二, 根据教学活动的具体事项制定, 用具体活动涵盖三维目标。所列出的几项教学目标是根据实验探究法的教学活动而作出的, 学生在和老师一起完成的过程中能够在目标的指引下使用实验现象引出物质性质的学习方法, 达到“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此外,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注意安全, 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反复学习中养成医药行业所必备的严谨认真的职业素养。此外在学习乙醇的作用时, 结合社会热点介绍酒后驾驶的危害, 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 即使不列出全部的三维目标, 也能在完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这三个方面有所收获。

第三, 具备可测量性, 是评价反馈的重要依据。在完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每完成一个教学环节, 就要求学生对照学习目标, 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而具体完整的事项能够使学生很容易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状态, 在后续学习中作出相应的调整。为此, 按照教学目标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体现, 设计了一个自评表格 (见表1) 供学生对教学目标进行自我测量。

三、结语

总之, 教学目标决不是放在课件前边充当走过场的花瓶作用的东西, 而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起到指引教学方向, 控制教学过程, 激发学习动机, 评价学习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要悟.教学目标的意义, 分类和陈述[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3

目标教学的实践 第2篇

科学的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是课标的基本要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结合“目标导学—自主探究—交流点拨—建构拓展—效果评价”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践行新课程标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模式结构:教学环节:目标导学-自主探究-交流点拨-建构拓展-效果评价。模式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稳定。2.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3.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实践应用:在该模式实验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不会相同,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在实际操作中学科老师应有模式而不惟模式,恰当应用、完善创新、灵活掌握,探索出了不同课性型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是“五步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成熟的做法,在此与同行交流,不妥之处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主线,围绕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实验操作、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能力。其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

1、激情导学

该环节是基础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就是在这里形成的,恰当的引入非常重要。教师在进行该环节的设置之前,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到新课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中,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学兴趣,挖掘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潜力,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看书、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朗读目标,老师解读目标。

2、预习检测,检测评价,尝试小组长检测成员,科代表检测小组长。问题点拨,学生点拨和老师点拨相结合。

3、自主学习,鼓励创新。该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环节,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就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在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的情况下,教师展示自学提纲,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阅读课本,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明确、布置讨论任务。小组站起来讨论。展示及评价,培养学科组长。问题点拨,巩固落实,背诵、演板等。例如:几何复习中的习题课,对每一道要讲的题目,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每一种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然后再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相对照,最后确定解题方法。这种课堂教学在整个过程中几乎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不仅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让学生各抒己见,开拓思路,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善于运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解应用题”、“一元二次方程和分式方程的解法”和“几何证明”的教学中,应鼓励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学习态度。那样,会获得更多的“连老师都还没有想到的解题、证题方法”。

4、合作展示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每组可能有着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所以要设计集体讨论交流的教学环节。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对回答较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对回答有困难的同学予以指导,即使是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要给予鼓励,以免扑灭学生的智慧火花,阻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设问,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切不可包办代替,也不能急于求成。课堂检测,当堂做检测题,展示及评价。疑难点拨,老师点拨。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测评巩固

为了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和随堂训练的效果,给学生享受成功的机会,教师 可及时设置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达标测试题,让学生限时完成。对于完成情况及时评价,对完成较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信心。针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可以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作为下节课的引入。达标训练是课堂练习的延伸,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层次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为进行下一节新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步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它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自学”为目标,提倡“以问导学,以学代讲,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五步导学法”教学活动,不仅使能课堂教学过程更科学、教学结构更优化,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措施如下:

1、包任务到人,六人一组重点研究一部分内容,制定计划和目标,做出阶段安排,力争有所突破。具体分工如下:概念安排两人负责。定理公式安排三人负责。应用安排两人负责等.每组第一个人为组长。

2、熟悉本班学情,尝试学生学习过程分层评价机制。

3、教材分析、钻研教材,预做资料,补充有关背景知识。

4、学案二次加工并设计好课堂教学

5、小组学科组长培养,教师负责。

6、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平时落实。

7、实用性学法指导,找出具体办法来。

8、阶段总结反思交流,组长负责,每周一次。

9、本方案第5周宣传,第10周正式实践,每周至少解决一个问题,直至比较成熟。最后为了提高我们备课组的整体素质,我们对青年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1、认真研究和加工学案,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树立课堂目标意识。

2、深入了解学情,实施分层教学。

3、要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学法指导。

4、课堂上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运用好评价机制。

5、通过检测加强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及时反思、总结得失、探讨措施、解决问题。

7、坚持听课,每周不少于2节。

提高教学目标实践率的方法 第3篇

[摘 要] 精准的教学目标是衡量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教师把课讲乱、讲散,把完整的知识教得支离破碎;教学目标不明确,会牵制教师实现高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做到课题导入直奔目标,教学流程围绕目标,课堂活动紧扣目标,练习检测强化目标,文章小结拓展目标,将较强的目标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就能更好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策略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决定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课堂教学目标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定位,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着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影响着学生基本技能的提升,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题导入直奔目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引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对达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明白课堂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思考,达到教学相长。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况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课堂教学,在导入环节必须直奔目标。一般采用情境导入、谜语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等,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导入都必须与目标紧密相连。

在学习四年级上册丰子恺先生的《白鹅》时,有两位教师设计的目标都有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导入的环节也都采用了相似的方法,效果却大相径庭。

案例一:

教师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是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教师出示有白鹅的课件)。

(学生闭目等待)

教师1:大家请看,看到了什么?

学生1:我看到了柳树。

学生2:我看到了小河。

学生3:我看到了游客。

学生4:我看到了鸭子。

……

(在教师的反复提示下,学生才终于说自己看到了几只鹅,此时,上课已经6分钟了。)

案例二:

教师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它是谁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教师出示只有鹅的课件)。

(学生闭目等待)

教师2:大家请看,它是谁?

学生:(齐声答)大白鹅!

教师:大白鹅什么样子呢?

……

(在学生简单说说感知之后,迅速进入《白鹅》的学习,此时上课2分钟。)

可见,案例一的导入,不符合优质、高效、低耗的原则;案例二直奔目标是有效的导入。由此可见,课堂导入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具有针对性,既要具有新颖性又具有指向性,只有这样才能省时高效,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好有效的铺垫。

二、教学流程围绕目标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遵循这些规律,所呈现出的课堂效益是迥然不同的。

在执教《钓鱼的启示》一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制定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开始制定的流程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抄写生字。修改后的教学流程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认读新词,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读好课文——感知内容,抄写生字。比较前后两次的课堂教学流程,可见开始的流程——没有紧紧围绕目标,偏离了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割裂了教学目标,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修改后的流程把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在各流程中逐步实施,分步落实,整个流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十分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很明显修改后的流程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层层推进,能使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课堂活动紧扣目标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设计,尤其是学生活动的设计特别重要。因此,教师采取活动化的教学策略,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出精彩的学生活动,能使课堂学习焕发活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能会挑选一些容易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假如这样的活动设计没有紧扣教学目标,所设计的学生活动就失去了教学效益。

如《梅花魂》,教学中有两位教师的不同活动设计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

活动方案一:在熟读课文《梅花魂》之后,教师让学生截取“码头送手绢”这一场景进行表演,设置了外祖父、作者、作者的母亲、手绢、道具船、风浪……表演还未开始,学生们便因争抢角色吵吵闹闹,浪费了时间,在表演时又因同伴的不当表现而大笑不已,虽然整个活动热闹非凡,但早已离题万里,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毫无价值可言。

活动方案二:在熟读课文《梅花魂》之后,教师设计了角色对话,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以两人表演的形式将“我”和外祖父的心理活动用语言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在角色感情朗读中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这就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活动。

通过分析,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真正有教学效益的学生活动,一定是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目标的。

四、练习测试强化目标

任何一项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科学的练习,任何一门课程知识的习得同样需要相应的练习。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全面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一堂目标达成度高的课,练习设计也一定是精心的、有质有量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中要把握课标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要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既要有层次又要有坡度,既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还要有一些拓展练习,以此来强化课堂教学目标。

如《圆明园的毁灭》中, “不可估量”这个词语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说明它一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请用“……是……也是……”这个句式,说一说。

师: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的价值?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学完二、三、四段后,再看“不可估量”:请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练习题中可以这样设计:说说“不可估量”的意思,用“不可估量”写一句话,甚至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学完课文后,对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有哪些了解,或是对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想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拓展目标

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在课堂教学的流程中,并非无关紧要,好的课堂教学小结耐人寻味,言近意远,能拓展课堂教学目标。一般结课时,老师们会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要点、主要方法、重要观点等作一个简单的梳理,或者对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习惯等作一个简要的评价,或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引向更深、更高的学习境界,无论哪一种小结都必须着眼于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那么长时间里,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动嘴说一说,动笔写一写,通过学生的谈话及写作情况,能够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目标的达成情况。

提高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做到课题导入直奔目标,教学流程围绕目标,课堂活动紧扣目标,练习检测强化目标,文章小结拓展目标,将较强的目标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就能更好地将教学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继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目标教学的实践 第4篇

通过积极探索, 实践证明, 数学课堂要达成“卓越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键要演奏好“三部曲”即落实好课前预习、小组合作和小组评价。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是实现“心灵式对话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从开始实施“心灵式对话课堂”教学模式起, 我就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切入点。 (1)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 先通读内容, 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 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 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 再细读内容, 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在理解主要数学知识时, 让学生通过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还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 让学生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 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 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 最后让学生精读难点内容, 思考、标注疑点, 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努力去理解知识, 发现问题。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 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 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不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心灵式对话课堂”模式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 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所以我认为抓好合作学习与评价是实现我们“心灵式对话教学”模式的第二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1) 科学的分组, 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 把学习成绩、能力、性格、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按6人一组进行分配。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 (2) 小组人员进行分工, 明确各自的责任。选好组长, 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作为学习小组, 组长就是这个组的组织者, 他一定要有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其他组员每人都有任务, 比如:记录员、发言人、纠错员等, 使他们相互依赖相互监督。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弄明白本节课的知识, 还要帮助小组同学弄懂本节课的内容, 每个人既对个人负责, 又要对小组所有同学负责, 只有互相支持鼓励、互相帮助辅导, 每个人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3) 学会倾听。要求学生不管是听组内同学或是小组之间的发言, 大家都要眼睛注视着发言同学, 听清发言同学的每一句话, 脑子里不要想其他的事, 听完别人的发言后, 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4) 考核方法分两类:一是组长对组员的评价;二是组与组之间的评价。每次一个组只能选派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发言, 发言的好与差将代表该组每个同学的成绩, 如果是本组最优秀的同学上来发言, 发言成功该组每个同学记一分, 如果是学困生上来发言, 该组每人计三分, 这个成绩将计入期末成绩中。

组与组评价表

目标教学的实践 第5篇

笔者通过高中英语教学多年的实践和思考体会到,要达成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就必须要让学生阅读的空间和层次上实现多元化。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阅读的灵活与多样 1.知识性阅读

知识性阅读是属于精读的范畴。精选出的课本中的文章或教师精选出的某些文章中包含的重要的语言知识,如词语、句型等需要掌握。通过对课文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在具体语境中词的变化及用法以及不同句型的结构和用法,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总结出语言规律。

阅读时应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使用词典或教科书附录中的词汇表及课文注释,养成学生“用脑思考”和独立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对文章各个层面“细嚼慢咽”,深入字里行间,同时把阅读标记、心得体会、心灵感受写在字里行间,边读边记,促进思考,加深记忆,充分挖掘文章中的语言和文学知识。

《牛津高中英语》各个模块精选的课文中不乏“细嚼慢咽”的文章,以Module 5 Unit 3 Science Versus Nature 一文为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可谓丰富而又全面。学生首先通过精读全文首先掌握了clone, interfere with natu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stem cell, totally immoral 等字词的理解,又通过课文教学对一些常用的句型进行了有效的操练,如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If I had the chance, I would...等。在最后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对克隆这个话题进一步做思考,提炼自己的观点,把所学的语言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技能。2.技能性阅读

技能性阅读是高层次的复杂思维活动的阅读训练,以理解为主线,高层次认知为核心,以标题选择、中心归纳、细节推理、图示解析、数字推算等为主要题型,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准确性。学生在对文章的深层理解与整体理解,对隐含信息的剖析与推断对文章主旨的概括与判别方面均极易出错,阅读教学中教师平时应以典型的题型为依托,对学生加强阅读技能训练,通过评练这一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此类性质的阅读训练固然在试卷中可找到大量的材料,但在《牛津高中英语》各模块中,只要有适当的素材,也不妨在课文教学中作为一种阅读手段授之与学生。3.趣味性阅读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根据学生水平和阅读能力,不断转换阅读内容及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人物传说、科普文章、寓言童话、小说故事、名著简写本、应用文、广告、图表等,并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限时阅读竞赛、朗读背诵比赛,让学生竞猜谜语,不断转换阅读方式,默读与朗读相结合,听读与自读相结合,以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一类的训练应该因人而异,对于层次较高、兴趣较浓的学生,教师不仅要鼓励他们自己多寻找课外书籍进行趣味型阅读,更要提供适当的材料以确保课后的一定的阅读量。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的反思与调控

学生在准确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加强对阅读速度和方法的反思和调控,阅读速度和方法是必须在平时训练中逐步提高。1.限时阅读,计算读速

为了督促学生提高外语阅读速度和理解力,在阅读材料难度适宜(生词率不超过3%)的情况下,要定期对阅读者进行检查,检查阅读速度可采用公式计算,也可采用简单的计时法,计算公式为x/y×6=z,式中x代表阅读课文的字数,y代表阅读时间的换算数(每10秒为1个单位),6即6分钟(60秒合6个单位),z代表每分钟阅读的字数,即阅读速度。

如果一篇文章里有500个词,阅读的时间为160秒,(也就是16个10秒),计算方式为 500/16×6=187,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87个单词,学生阅读同样的文章,甲的阅读速度为140W.P.m,并答对试题的100%,乙的阅读速度为200W.P.m,但只答对70%,应该说乙是个好的阅读理解者(精读除外)。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牛津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所采用的快速阅读(fast reading)训练法,即教师根据课文的篇幅,给出三到五分钟让学生通读全文并找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很有效的限时阅读方法。因此,除了课后大量的针对性的练习,教师更要抓住课堂主阵地的快速阅读训练。2.扩大视距,养成视读习惯

阅读专家的研究证实,一般说来,人的最大视距是一行由29个字母组成的文字所达到的长度,大约相当于半行字。阅读速度慢的原因之一是“一目一字”。视距太小。因此,我们要以词组和句子为单位来进行阅读,同时要养成视读习惯,朗读有助于听说能力的提高和对书面文字的理解,但其速度远比视读速度慢。

通常来说,以高中英语为母语的视读速度是每分钟120~140个词,而视读速度可达400~600个词。可见,养成视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速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减少“回视”,一气呵成

所谓“回视”是指人们阅读时,回过头去重读已经读过的词句。当然,在读到较难的句子时回看一两眼是在所难免的,但有时即使没有生词或难句,由于不放心已经读过的词句,也要回视,这就是一种坏习惯。为了克服这种不良习惯,不妨用一块硬纸片遮住已读过的文字,使回视不再可能。阅读时要尽力根据构词法知识和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测词义。在阅读过程中,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查词典,而要尽量利用词的前缀、后缀和词根,上下文逻辑关系来确定词义,把注意力集中在上下文意义的连贯上、整句、整段理解,做到一气呵成。如果不抓住内容而只注意生词或语法就难以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阅读的人文与体验

读者要进入文章意境,领会作者的观点并做出评价,欣赏作者的文学创造并进行再创造,从而在阅读中益智、明理、怡情,加强阅读中的跨文化体验。1.阅读中益智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阅读不是在消极地接受作者的创造性成果,而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对作者的观点分析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再创造。阅读中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又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要理解字面意思,又要理解更深层含义并做出评价,让学生在不断进行再创造思维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问答、复述、改写、编写提纲或写读后感,训练思维。2.阅读明理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耗时于阅读,你将因别人辛苦得来的经验,轻易吸收并改善自己”。学生阅读时随故事中人物的命运而喜怒哀乐,获取他们成功的秘诀,借鉴他们失败的原因。在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故事中,他们得出或深或浅的道理,他们在阅读中领悟人生哲理,增长社会经验。3.阅读怡情

“读书启发心灵,就象运动有益于健康”,阅读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在文章里无处不存,高中英语文章中也蕴含着语言韵律美,文体结构美,在阅读中应指导学生高声朗读,准确发音,品味语言韵律美;纵览全文,整体理解,洞察文体结构美;细嚼文意,深入意境,体验人性道德美,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以陶冶。4.阅读中的文化体验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英语阅读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学生面对的这套教材是由译林出版社聘请来自英、美、澳、加等国的外籍专家与中国的专家合作编写而成的。这种中西合作的模式不仅能切实地保证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贯彻,也使得教材不但能反映目的语国家及其他国家的文化,而且能尽量反映我国文化的民族特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教材中真实、地道的英语与学生所不熟悉的文化紧密相联。要充分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具备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等。

目标教学的实践 第6篇

【关键词】中职音乐 钢琴教育 有效性

世界著名作家歌德曾经说过:“音乐是跳动着的思维。”足以说明音乐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开展钢琴教学并不容易,基于中职学生的专业音乐基础比较薄弱,这些中职生中大部分从小也没有受到过专业的钢琴教学的训练,再加上中职钢琴教学的硬件环境比较有限,学生不可能每个人都拥有一架钢琴,随时进行反复练习,所以这对于中职钢琴教师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本文以品味钢琴教育的内蕴为基本点,以如何实践钢琴教学的目标作为抓手,开展钢琴教育的策略研究,笔者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论述:

抓住基本点,牢固钢琴教学的基础

在钢琴教学中,我认为牢固钢琴教学的基础,是我们开展中职钢琴教學的基本要素,一直以来,中职钢琴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始终采用的是比较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能动性没有被充分挖掘,很多学生钢琴学习的基础很不牢固、很不扎实,这样的现状告诉我们,钢琴教学要牢固树立钢琴教学的基础,对于钢琴教学的基本点要抓好。

以五线谱的学习为例,学生一开始都会觉得很困惑,甚至因为无法及时记住相关的五线谱知识点,比如高音谱号、低音谱号、左右手的合手等等,都会让学生在一开始的学习中犯起迷糊,但是尽管如此,基本的基础知识点还是不容错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点的时候,还是应当牢固掌握一个原则——将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作为我们钢琴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基本知识点的学习是钢琴教学的基础,也是今后学生在钢琴方面进行进一步学习乃至不断巩固提升的基础。

激活趣味点,呈现钢琴教学的精彩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参与教学的最直接的也是最原始的动力,然而一直以来由于不少中职学生没有激发起对钢琴学习的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对于五线谱的记忆就出现了困惑,教师在五线谱的讲解时,也仅仅从比较枯燥的角度进行反复的强调,所以最终使得学生没有在趣味的引导之下参与学习。

在趣味教学法的引导之下,钢琴教学会有更多的惊喜。有的教师因为课堂教学的成效很不理想,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兴趣,而在趣味教学法的引导之下,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为浓郁了。比如学生可以基于欣赏课提出对钢琴曲的欣赏和领悟,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对钢琴课的教学方式的看法、想法等,引导学生激发对钢琴学习的兴趣。

巩固有效性,树立钢琴教学的方向

在钢琴教学方面,钢琴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开展中职钢琴教学的最根本的也是最本质的目标,在中职钢琴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仅仅关注的是教学内容是否完成、教学进度是否合理,而没有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学习吸收进行必要的关注,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巩固钢琴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实施钢琴教学的最为直接的目标,也是我们实施每一堂钢琴课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关于中职音乐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层出不穷,而结合笔者的文献调查发现关于钢琴改革方面的研究比较少。针对中职钢琴教学来说,目前大多数都是偏向于理论的教学,虽然钢琴教学的应用性被多次提及,但是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笔者决定就钢琴教学的应用性出发,让钢琴教学调整策略、全面改革,使得学生真正具备较好的钢琴伴奏技术并且兼备基本的钢琴教学能力、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和审美判断能力。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从事音乐基础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钢琴知识和技能:熟悉键盘,能熟练弹奏常用的大小调节音阶琶音,常用和弦及其转位,具备较好的视奏能力;能够运用简易和声伴奏手法为歌曲以及其他器乐小品进行即兴配弹伴奏,具备常用调的移调弹奏能力;具有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水平和音乐鉴赏力。但是结合目前中职钢琴教学的实际来看,这方面确实还有待提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中职阶段的钢琴教学来说,如何引导中职学生品味钢琴教育的内蕴,实践钢琴教学的目标,这是钢琴教学开展的根本。一直以来,针对中职音乐教学,我们有很多的理论上的开展方案,然而结合实际来说,钢琴教学的开展应当结合实际,从全面激发中职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入手。作为一名中职钢琴教师,我深深体会到,音乐承载着培育学生人格以及内蕴的重要使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钢琴教学的本源,进一步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祁晓刚,浅谈中职钢琴集体课教学,[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10期

目标教学的实践 第7篇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是指每个学科都要设定的预期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成要实现的结果,又叫做结果性目标,它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取新知的周期性多元互动的基本程序和具体做法,又叫做程序性目标,它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是人对亲身经历事实的体验性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是对互动教学中心理因素的功能性要求,又叫做体验性目标,它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学会———授人以鱼———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接收式学习

会学———授人以渔———经历过程、学会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乐学———悟其渔识———发展情感、生成观念———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二、三维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体现的是人的整体性发展,不是三种目标,也不是三种类型,而是同一事物的三个维度,如同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三维目标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也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教师认识和把握其内在联系,才能领会新课程目标的实质,才能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取得最佳的整合效果,才能逐步实现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中整合三维目标的尝试

【案例一】:

2009年分科,我带美术班。刚分班不久,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就结束了,迎来了分班后的第一次复习课。课前,我认真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美术的学生文化成绩大多不是很好,还有很多都是年级上“响当当”的人物,行为差,学习习惯也差,平时的基础更差,而且选修美术之后,除语、数、外之外的六门学科和信息技术这七门学科中,他们可以有三门不过。在这样的高考政策下,学生对化学的重视程度严重下降,甚至很多学生认为化学很难学,首先把化学归为了“可以不过的三门”之中而放弃了化学。

基于学生的基础和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强化基础上,课堂上主要采取了三种复习方法:(1)回忆法。在复习时,要求学生先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在头脑中回忆一遍,然后打开书本或笔记本进行对照,对回忆模糊不清或根本回忆不起来的知识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2)要点法。在复习过程中,寻求知识中的要点,把典型有机物的重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注意事项等用醒目的颜色标上记号。(3)比较法。找出典型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来强化复习效果。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有机部分的内容:(1)把握几个基本概念;(2)把握几个基本的有机反应类型;(3)把握几种典型有机物的性质;(4)把握几种常见官能团的性质;(5)把握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实践表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课堂表现慵懒,对教学没有兴趣。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这节课只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而忽略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学习比作一部汽车的话,那么知识与技能就是车体,过程与方法就是燃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点燃燃油的火花塞。可见三者形态不尽相同,但各有侧重,缺一不可。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案例二】:

2010年分班,我又带美术班,又上到必修2《有机化合物》复习。有了2009年的教训,在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一次批改学生讲学稿后面的作业,发现有很多学生喜欢在讲学稿上随便画一些卡通人物、几何图形等,或者是说不出来的随便乱画几笔。这次偶然的发现使我突然想到:他们不是美术班的学生吗?能否结合他们的美术特色来设计这节课呢?因此有了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

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3.了解甲烷、乙烯、苯的主要性质及它们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重点认识典型化学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特点;

4.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述典型有机物分子结构的认识,初步体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2.通过对几种重要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体会有机物跟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初步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初步形成对于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了解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加深认识这些物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上课前我给了同学们一个提纲,要求大家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或者上网查询等渠道,分别找到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油脂、蛋白质或其同系物的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并用所学的知识给出解释,制作成手抄报的形式。用一周的时间去完成,课前上交活动成果,然后由化学课代表带领一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郑秋梅

(河北昌黎第一中学,河北昌黎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运用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对每个模块的每一个主题都给出了丰富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不同版本教材中也都安排了明确具体的探究活动栏目。无论是从现代的科学教育理念,还是课程标准要求,或者教材内容呈现都要求我们开展实验探究教学,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呢?

一、教师要明确什么样的知识适合搞实验探究活动。

(一)探究教学最鲜明的特点是问题性。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围绕着核心问题,学生充满了假设预期。而后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是教师的引导对所搜集的证据、假设、问题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解释和推理,从而得到合理的科学结论。

例如氧化剂还原剂部分的学习,学生只记住概念是没有用处的,很难保证学习达到理解和应用水平。但是如果概念学习后教师给学生安排一个用氧化剂、还原剂知识探究某个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活动,就会使得学生将概念转化为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建立思路、运用方法,要能够把事实、实验和概念结合起来,从而能深化氧班人出专题墙报展览。

课堂采取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活动成果的方式展开。“你在生活中找到了哪些有机物的影子?”学生找到了天然气、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固体酒精、聚氯乙烯、甲醛、聚苯乙烯、硝基苯、山梨醇、木糖醇、白醋、抗坏血酸等物质。“这些物质的应用体现了它哪方面的性质?”“这种物质是由乙烯通过什么反应形成的?”“这个过程体现了羧基的什么性质?”“为什么甲醛和葡萄糖都可以发生银镜反应?”“为什么要‘西气东输’?”“饮酒对人体有什么利和弊?”“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要少吃米饭?”……同学们争相汇报自己搜索到的成果,有不足的地方其他同学及时补充,没有找到相关信息的同学甚至在书上做起了笔记,跟我说这是一些生活常识,感觉自己不应该不知道,记下来说不定以后能用到。同学们热情高涨,一节课热热闹闹很快就过去了。

通过课后的评价反馈可以看出,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典型有机物的基本化学性质,而且树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学会了“学有机,抓官能团”的学习方法。同时学生也感觉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若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15g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应该说,这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学会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实践,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了。

化还原认识,使概念迁移为应用。从这一点来讲,实验探究教学能够支持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能力转化。

(二)对于学生难接受的知识也可以进行探究。

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萃取这种操作一直模糊不清,所以我将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如何从海水中获取碘单质?”设计成分组实验。

第一组: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约2m L碘水。在甲试管中滴加1m L 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第二组:在乙试管中滴加1m L苯,振荡,静置。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第三组:在丙试管中滴加1m L酒精,振荡,静置。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归纳与小结:

萃取剂满足的条件%%%%%%%%、%%%%%%%%。

分液操作分离的是怎样的混合物:%%%%%%%%%%%%。

二、将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栏目转化为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实施。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通过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的科学探究方法。学会科学的方法的意义远大于知识点的掌握,这将使

四、结语

在实践中,要真正将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是存在很大难度的。从教学效果看,三维目标很难一起落实,不是这个体现不足,就是那个有所忽略。虽然说不能保证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是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可能单靠一节课两节课可以做到的,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落实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设计出一个个好的教学环节,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将三维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把握。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掌握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学的编写目的,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有效整合三维目标需要正确的分解,才能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有效落实;最后,在课堂上要认真落实每一个活动设计,只有靠着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3.1.

[2]周稽裘.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力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江苏教育,2005,(11).

[3]任夏明.构建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江苏教育研究,2002,(5).

[4]张德超.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

[5]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

对班内分层目标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第8篇

一、分层教学的宗旨

所谓“班内分层目标教学”, 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 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 是以班级集体教学为主, 小组教学、个别辅导互相兼顾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和分组

我校规模较小, 初中每个年级只有两个平行班, 并且学生整体水平较差, 参差不齐, 优等生极少。根据这些具体情况, 我们没有再设实验班和对照班, 全校六个班全部参加实验。为了避免有些学生尤其是差生有想法, 我们事先跟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分层教学的好处, 并采取教师提出参考意见, 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进行分层。根据摸底考试的成绩,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把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础薄弱, 自制力差, 成绩欠佳;B层学生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 但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一般, 学习不得法, 成绩中等;C层学生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较强, 学习自觉, 方法正确, 成绩优良。A、B、C三层学生的比例约为1:2:1。与此同时, 我们将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 将每班学生分成多个互助小组, 每组多为四人, 其中A、B、C三层学生的比例也是1:2:1。这样积极营造团结互助的学习气氛, 让全部学生能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中学习。当然, 科学分层也要防止学生在选择时降低自我要求, 还要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选择标准, 尤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

(二) 根据学生层次确定分层目标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 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教材的知识结构, 合理地确定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并将各个层次的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堂课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 A层学生达到基本目标, 如熟记公式, 并进行简单运算;B层学生达到提高目标, 如掌握基本原理、概念及运算;C层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高层目标, 如重视公式的推导、来源及深化, 培养自学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 课堂教学的分层

由于是班内分层教学, 教材统一, 进度统一, 教学手段大致相同, 只有教学目标不同, 所以课堂教学的分层主要体现在既要面向全体解决共性问题, 又要面向各层解决个性问题。在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分层的技巧, 按学生的认知层次精心设置问题和练习。我们通常采用“低起点, 小步子, 分层递进”的教学方式, 上课开始时, 先利用二至五道题对本堂课所需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或检测, 以判断学情, 创设意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向学生简要地展示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使各层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 有目的地听课和学习;当然, 最核心的环节是课堂目标的落实。教师必须针对目标备好课, 以目标为导向, 精心设置问题组, 使各组问题密切联系, 由浅入深, 拉开档次, 并使问题与问题之间, 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 步步高升, 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链。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面向全体, 兼顾局部, 引导学生向目标奋进;同时, 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并有针对性地对小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解决集体教学时未能解决的问题。

(四) 练习和作业分层

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均可分为两个层次:达标性练习和提高性练习。达标性练习三个层次的学生全做, 提高性练习鼓励C层学生全做, B层学生选做。题目的安排要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提高性练习不宜过多。配制的练习要有利于A层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也要有利于B层学生有所提高, 还要有利于C层学生的充分发挥, 这样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乐, 学有所得, 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还可避免抄袭作业等消极现象, 真正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达到人人动手、个个用脑的目的。

(五) 课内外辅导分层

要达到综合提高的目标, 辅导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内主要是四人小组的合作与教师的个别指导相结合, 课后则采用两种途径: (1) 教师集中指导:将全年级的C层优秀生约二十人组成提优组, 每星期集中进行一次提高性辅导;对A层次学生主要是补基础, 每周利用两次课, 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查漏补缺, 帮助其排除障碍, 不使问题积累。 (2) 学生互学互助:将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 C层次学生辅导B层次学生, B层次学生辅导A层次学生,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 使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自身能力, 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 评价分层

所谓评价分层就是评价要有差异性、及时性、鼓励性。分层评价的要点是:对低层次学生以表扬为主, 使其得到成功的激励, 同时对中等生可以鼓励为主, 促其进步, 对高层次学生则以用评价提高其竞争意识, 促其发展。分层评价重在指出其学习上的成就与问题, 而不宜以排名为手段, 对测验不达标的学生, 要帮助其找差距, 找原因, 可允许他们申请重考, 次数不限, 直到达标为止。

三、收获与体会

目标教学的实践 第9篇

1 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及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和企业目标的变化, 企业高级会计人才的工作重心将从财务转向战略, 与此相适应, 其能力也将由侧重财务向侧重经营转变。

澳大利亚会计师协会一项对CFO的调查显示:未来从业的会计人才必备的技能条件是:战略管理、会计和财务 (包括知识和环境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包括社会、项目、国际化管理) 、信息技术。普华永道的全球性调查形成的《CFO 2000调查》显示:CFO未来3年应具备的主要能力中排在前几位的是: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财务会计/控制、团队精神、业务/行业经验、管理变革、财务信息系统、沟通/语言。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在《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职业能力》中提出了3种胜任能力:功能性胜任能力 (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发展和加强功能性胜任能力的有效技术) 、个人胜任能力 (职业风度、问题解决与决策制定、协作、领导、沟通、发展和加强个人胜任能力的有效技术) 和广阔的商业视野 (战略/批判性思维、行业/部门的视野、全球/国际视野、资源管理、法律/规章视野、市场和客户关注度及发展和加强广阔的商业视野的有效技术) 。

根据我国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会计人员的需要,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认为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 应具备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第二, 应具备在本单位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第三, 应具备财务管理的能力;第四, 企业高层会计人员应根据财务部门掌握的财务会计信息, 综合分析研究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薄弱环节, 提出改进措施, 供管理层参考;第五, 应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高层次会计管理人员应关注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 关注政策变化。

借鉴国际上的观点并基于我国的实际, 本文将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分为视野方面的能力、功能性的能力、个人能力等3个模块。

视野方面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行业视野。准确确定本企业所属行业的风险与机会的能力。 (2) 全球视野。观察全球企业界动向, 为全球化市场环境中的商务活动提供支持服务。 (3) 风险视野。充分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金融工具防范和规避风险。 (4) 政策视野。关注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 关注会计政策变化。

功能性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判断能力。包括如何准确计量, 采用何种方法计量, 采用什么披露方式, 如何进行成本核算, 如何进行成本控制等。 (2) 决策能力。利用各种信息, 进行独立思考, 判断机会和风险, 使用战略性方法进行决策的能力。 (3) 综合控制能力。包括制定、执行及调整财务计划的管理能力。

个人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相关的知识。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及企业管理、法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等相关学科知识。 (2) 学习能力。具有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博览综合知识的终生学习能力。 (3) 智力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承受和应变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 (4) 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获取信息能力、倾听和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团队的能力。

2 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及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中不同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要服从总目标, 但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应该有所侧重并相互协调。本文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内教学环节和课外教学环节, 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具体目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见表1。

实践教学最基本的环节是课堂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多角度分析和解剖,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查阅资料和课堂发言等教学活动, 达到了解会计实务、综合运用专业知识, 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学和其他实践教学不同的是, 案例教学是基于经验和现实世界而展开的, 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行业、经济环境千变万化的真实情况, 案例讨论有助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以及劝说、聆听等与人打交道的技巧。课堂案例教学有助于视野方面的能力 (行业视野、全球视野、风险视野、政策视野) 、功能性能力 (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 和个人能力 (相关的知识、学习能力、智力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的培养。

会计课内实验是利用相对完整的上课时间, 就某一专业问题提供实验素材, 使学生动手操作, 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所提供的素材不一定强调其真实性, 但要满足训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操作技能的要求, 这个环节将侧重于功能性能力 (职业判断能力) 和个人能力 (相关的知识、学习能力) 的培养。

会计实训课程与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课程相比, 更强调务实性和应用性, 适用于系统性强的实验场合。通过系统的实验安排,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某一领域的流程、方法和相对完整的操作技能。这个环节将侧重于功能性能力 (职业判断能力) 和个人能力 (相关的知识、学习能力) 的培养。

仿真中心的集中实习强调在仿真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流程、方法和职业素养的训练。仿真环境包括手工和电子环境, 环境的真实性通过仿真的材料器具和岗位分工设置等方式达到。实验中不仅强调操作技能的培养, 而且要通过创设问题和两难困境, 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强化职业道德意识。这个环节将侧重于功能性能力 (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 和个人能力 (相关的知识、学习能力、智力能力) 的培养。

3 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及职业能力的培养

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除了有课内实践教学环节, 还有课外实践教学环节, 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具体目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具体见表2。

校外实习是一种实地实习, 通过实际工作环境的观察和体会, 了解和熟悉实际工作环境和岗位规范, 强化会计工作的职能定位和职业意识, 体会会计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 现实问题中涉及复杂的利益纠葛, 如何运用职业判断和选择, 如何应对来自上级管理层的压力, 都是在实地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研究的问题。校外实习有助于功能性能力 (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 和个人能力 (相关的知识、学习能力、智力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的培养。

社会调查是一种利用特定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通常由学生独立完成, 调查的内容和形式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和教师主要做好组织、动员和事后的交流、检查工作。社会调查有助于视野方面的能力 (行业视野、政策视野) 、功能性能力 (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综合控制能力) 和个人能力 (相关的知识、学习能力、智力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的培养。

毕业实践是毕业前的综合演练, 要求学生以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 针对特定选题进行调查研究, 并撰写出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通过资料搜集、文献综述、社会调查和论文写作等环节的训练, 培养较高层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践有助于视野方面的能力 (行业视野、全球视野、风险视野、政策视野) 、功能性能力 (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综合控制能力) 和个人能力 (相关的知识、学习能力、智力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的培养。

综上所述, 为了培养高级会计人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 必须充分发挥课内外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级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并将其分为视野方面的能力、功能性的能力和个人能力。其次, 将高校会计实践环节分为课内教学环节和课外教学环节, 并指出各环节职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旨在改进教学目标, 为社会培养高级会计人才。

关键词: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福英, 岳玉珠, 郝菊.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 2008 (5, 下) .

[2]熊守春.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财会通讯, 2005 (12) :81-82.

[3]许萍, 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当代财经, 2005 (11) :99-103.

[4]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4 (6) :27-30.

目标教学的实践 第10篇

1 关注语言知识

(1) 巩固与规范语言知识

在单元的综合版块教学中, 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一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复习该单元核心内容, 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

4B Unit8以Open Day为单元话题, 以谈论“学校各功能室”为核心学习“there be”句型。第三课时处理E/F/G板块, 并在这三个板块的教学中复习A/B/C/D板块的内容。对A板块的复习可以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内容。

口头填空练习关注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现、归纳、总结, 这样有利于他们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2) 拓展与延伸语言知识

在第一、二课时话题与功能训练的基础上, 第三课时设计适当的语言实践活动可以扩大学生语言输出量, 让学生实现从对相关语言知识的初步感悟到发现规律再到实际运用的过渡, 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4B Unit8 Open Day在整理完A部分的语言知识后, 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在的教室并尝试运用课本中的句子描述。在完成这一模仿性的任务之后,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自己学校有特色的地方或功能室, 让学生两人一组谈论自己喜欢的地方。可以提供部分句子给学生参考:A:I like the...How about you?

B:I like the...very much.

A:Oh, what’s in the...?

B:There’s/There are...

A:...Let’s go and see.

这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新的语境, 让学生整合前两课时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 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 对话形式的语言输出比单个学生的语篇输出简单, 可避免频繁出现的语法错误, 还可以加强学生间合作与分享精神。

2 关注语言技能

中年级的语言技能侧重于听说读三方面, 对于写作要求相对较低一些。阅读与交际的能力是“听说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中年级教材以简短对话为主, 高年级教材则更多是完整的语篇, 这中间有一个较大的跨度。往往有学生在刚进入五年级英语学习时感觉有一定的困难, 笔者认为在中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四年级第二学期) 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方面的能力, 做好四五年级的衔接。

在4B Unit8 Open Day第三课时接近尾声时,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编写这样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技能。

3 关注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

(1) 提升文本价值, 培养学生之大爱

4B Unit8 Open Day E部分以David的一件新T恤衫引出话题, 谈论物品。教师除了处理文本内容之外, 还要充分挖掘文本背后的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的价值。由“a map of China”到“We Chinese love China.”的提升。

(2) 了解异国文化, 维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4B Unit8 Open Day的G部分是一个趣味性很强的小故事, 教师播放该部分的动画, 学生在视听过程中抓住相关信息: (1) What’s in the big box? (2) What’s in the yellow box?教师可以适时地补充黄色盒子里玩具 (Jack-in-thebox) 相关的内容, 例如:a clown Jack-in-the-box、a toy horse Jack-in-the-box、a musical Jack-in-the-box、an Obama Jack-inthe-box等让学生了解这种源于西方的玩具。还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这种玩具的来历, 相信学生一定兴趣盎然。

4B Unit8 Open Day的主题与学校紧扣, 在完成教学内容之外, 还可以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西方一些国家的学校情况, 比如他们的学习状态、课程设置、校园风景等等, 来更多地了解中西方各方面文化的差异, 在了解的过程中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目标教学的实践 第11篇

一、 “目标导航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目标导航 问题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和现代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的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依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目标导航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立足于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三维课程目标体系”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围绕着“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目标决定着行动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和有效学的前提和关键,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统领着教与学的方向,并指导着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教学目标起到了“导教、导学、导评”的作用。问题驱动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提倡以问题解决为驱动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问题驱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由各种“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地学习化学知识,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别是要抓住化学知识体系中具有核心观念的化学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问题驱动是站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角度,通过“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组织教学,搭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逐渐形成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增强课程意识、树立新的教材观,重构对化学学科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驱动是将所要学习的核心知识转化为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运用这种学习方式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二、 “目标导航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目标导航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打破了以讲授灌输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师生共同创设学习问题,并在教师点拨启发下,进行相互研讨、交流、争论,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目标导航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如图1。

以苏教版教材《化学1》中“含硫化合物及其应用”为例,说明“目标导航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程序。

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着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目标设计要将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已有认知能力和生活体验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其成为具体、可操作、可测量的“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能说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分析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氧化还原性等)。

(2) 列举实例说明二氧化硫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二氧化硫与氯水等氧化剂的漂白原理。

(3) 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硫酸型酸雨的形成,知道采取哪些措施可减少酸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4) 初步认识化学物质在造福人类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知道对物质的不合理应用也会引起危害生命健康、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逐步树立应用化学物质的科学观。

2. 自学尝试交流

课前,教师要精心编制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3~5个尝试练习。学生通过自学探究,达到培养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并通过尝试练习,自检自测,分析目标达成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

本节课的尝试练习设计如下:

(1) 在一定浓度的BaCl2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未见沉淀生成,若再通入另一种气体,有沉淀生成,则该气体是 (  )

A. Cl2 B. NH3 C. HCl D. CO2

(2)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森林遭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

B. 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

C.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D. 汽车排出大量尾气

(3) 试分析说明SO2、Cl2、Na2O2、HClO、活性炭漂白脱色原理有何区别?

(4) SO2与CO2的组成相似但结构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很多差异。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具有那些共性,又有那些不同的性质。写出你熟悉的SO2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优化重组“问题”

在自学尝试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了基础化学知识,同时也会遇到许多疑难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大相径庭。如何帮助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这就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重组,使“问题”得到优化。

本节课着重探究如下四个问题。

问题1: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与氯水的漂白原理相同吗?如何设计实验验证?

问题2: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削了皮的土豆、荸荠等露置于空气中很快变色,但把去了皮的土豆、荸荠浸泡水中就不易变色,这是为什么?菜场里的小贩常将去了皮的土豆等菜用SO2的水溶液浸泡后露置在空气中半天甚至一整天都不变色,这又是为什么?说明SO2具有什么性质?请选择适当的试剂验证你的猜想。

问题3: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含硫燃料释放出SO2所造成的。

①现有雨水样品1份,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该雨水样品的pH,所得数据如下:

分析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雨水样品pH变化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如果将刚取样的上述雨水和自来水相混合pH将  (填“变大”或“变小”),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②依据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理,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可减少酸雨的形成?

问题4: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某气体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

4. 探究解决“问题”

上述探究的四个问题,涉及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氧化还原性、酸雨及其他综合性问题,这些都是教材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创设这些有思维容量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全面、深刻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认知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经过生生、师生的双边或多边讨论研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如问题4,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二氧化硫的漂白性、酸酐的通性、氧化还原性等。这一问题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比较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启发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差异性入手。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二氧化硫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二氧化碳则没有这些性质,通过分析探究,逐步将思维引向深入,最终设计出合理的方案:首先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然后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二氧化硫;再次通过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最后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5. 归纳总结提升

通过上述问题探究,学生掌握了二氧化硫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步了解了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但这些知识是琐碎零散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以二氧化硫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 “目标导航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1. 目标设计要科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设计教学目标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富有弹性。设计教学目标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注意班集体以及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基本的教学目标,还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适当的高要求,使教学目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二是要突出重点。一节课有多重教学目标,如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而这些维度目标还有若干个子目标,每个目标相对应有一个学习结果。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权衡各目标,确定主要教学目标,并围绕主要目标设计,以突出重点。三是要相互协调。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各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使它们组成协调、和谐、自然的教学目标体系。既要有知识与知识间的协调统一,也要有知识与精神、知识与能力的协调,还要有精神与精神、能力与能力之间的协调。四是要符合实际。教学目标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指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获得方法的认知规律,符合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要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对新知识的学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在技能提高上也应该从模仿到创新,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

2. 问题设计有效果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是关键,恰到好处的问题设计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问题设计不是越深奥越好,也不是越容易越好,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表现为科学性、针对性、开放性、探究性、真实性等方面。

3. 问题解决有策略

问题解决是根本,要使问题顺利圆满地得到解决,必须有一定的方法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合作交流、点拨释疑都是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要让学生乐学、善学、优学。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下在人们对于新课程教学理论的关注与教学实践中,合作交流受到了特别的关注。这是一种通过学生分工合作、讨论交流以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高效学习方式,它更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主动、合作、探究”的理念。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通过交谈、书写、解决问题等方式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质疑必须进行适当、明确的点拨和讲解,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把学生引向知识学习的既定目标,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深入地掌握和理解知识。

目标教学的实践 第12篇

(1) 本世纪初, 教育部陆续发布了[2000]2号文件、[2004]1号文件、[2004]12号文件、[2006]14号文件、[2006]16号文件。提出全面开展职业教育改革;特别是[2006]16号文件, 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内容和改革要点, 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办学形式等。 (2) 2008年我校被确定为陕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本校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展开, 师资队伍、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一项主要的建设任务, 摆在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面前。 (3) 2009年, 第一批国家级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已初步建成且卓有成效。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 其实核心的问题还是体制和人。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传统的行政化的学科体系和以专业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截然不同。体现在教学团队的建设方面显得矛盾很突出, 或多或少会形成改革阻力。 (4) 教育教学的核心是教师, 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 因此, 国家级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应该是以专业、以课程体系为主线的教学团队的建设, 且能够与传统教学团队结构相契合,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2 课题研究的思路

(1) 指导思想:以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 以学校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项目为契机, 以机械制造与自动专业示范建设为抓手, 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着重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探索专业化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 为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组建走出一条新路。 (2) 研究思路: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改革为主线, 抓住专业职业岗位定位、能力需求、课程体系建设, 选定特色目标产品 (项目任务) , 以本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 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与课程体系一致、与产品生产过程一致的专业教学团队, 即基于工作过程目标教学框架下的教学团队建构。 (3) 研究内容: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职业岗位、任务能力需求和专业学习领域 (课程体系) 进行研究提炼, 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工作对象进行分析, 遴选典型工作任务 (目标产品) 作为载体, 研究实际工作过程, 确定工作岗位;对照工作过程岗位需求, 确定学习过程, 研究教学团队的结构, 建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研究教学团队运行、激励、管理平台的建立, 确立专业教学团队运行管理的有效机制。 (4) 研究方法: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分析、论证假设、实践对比的方法。对于课程体系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 深入企业, 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和集中座谈的方法;典型工作任务、目标产品的确定, 通过总结职业教育先进经验, 结合本校实践教学条件特点, 与校企合作单位联手, 采用调查论证的方法;专业教学团队的构建管理等, 主要采用实践、分析、对比、渐进的方法, 不断总结和调整。

3 课题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目标教学框架下的教学团队的架构研究与实践”概括为“321N”模式实践。具体内涵是:基于专业 (职业) 、基于工作过程、基于目标产品的3个基于, 兼顾工作过程岗位特点、兼顾课程体系设置的2个兼顾, 明确一个共同的工作 (教学) 目标的1个目标, 组建N (多) 个教学小组 (团队) 。

3.1 基于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确定与课程体系建立

(1) 企业调研:调研共发出调查表300份, 回收265份, 回收率为88.3%。 (2) 调研数据分析结论:本专业的岗位职业是生产一线的设备操作、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工艺工装的设计与实施。依此可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3) 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工件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一体化课程包括有: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特种切削加工技术;机械加工设备;精密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典型精密零件工装设计;机械CAD/CAM应用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

3.2 基于工作过程的目标产品的确定

(1) 企业产品调研:轴类零件24.72%;箱体类零件15.92%;齿轮类零件7.52%;套类零件7.18%;其他类零件44.66%。 (2) 数据分析及目标产品的确定: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首先确定的目标产品应该是以轴、箱体、齿轮为主的产品。我们确定动力变矩器减速器和汽车转向万向节为目标产品。

3.3 基于目标产品工作过程的教学团队的组建

(1) 目标产品生产流程:减速器零件测绘—减速器设计—减速器及零件的工艺工装设计—减速零件工艺实施—确定项目—建立产品生产团队及运行机制。 (2) 兼顾工作岗位及兼顾课程体系的教学团队构建 (图1) 。 (3)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各自的职责:课程项目的确定;编写课程标准;编写项目教材;建设课程网站;实施项目教学;建立团队运行机制及团队协作机制;建立团队管理、评价体系;建立团队发展和激励机制。

4成果评价

(1) 教学团队的“321N”构建模式符合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要求, 它摈弃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下的学科课程体系、管理体系模式。“321N”构建模式的运行条件必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岗位为基本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因此, “321N”教学团队构建模式其实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它既符合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也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

(2) “321N”构建模式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专业以就业为导向, 使得专业的目标性更强, 专业教学团队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共同工作 (教育) 目标, 目标更明确、协调性更好、效率更高。专业教学团队是先进的教学团队模式。

(3) “321N”构建模式具有普适性的、便于操作、易于推广。从专业入手到工作岗位、到课程体系、到目标产品、到工作过程、到教学小组、到教学团队, 一步步给出了团队的构成。

(4) “321N”构建模式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从传统的学科体系到专业体系的转变的最大障碍是师资。以工作过程、岗位能力需求建立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团队, 对老师的要求更高, 教师的知识能力要求更全面。“321N”构建模式的两个兼顾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岗位确定以后,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处理好兼顾多种因素, 既要考虑与岗位的协调一致, 还要考虑知识的分布、教师的知识能力特长。在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教师普遍带有学科体系惯性的背景下, 两个兼顾可以使改革和传统得到协调, 实用性好。

(5) 课题研究同时分别回答和解决了教学团队的建立、管理、运行、培训、激励和发展的诸多问题, 具有开创性、建设性、实用性、可行性和易于推广特性。

5 成果推广与进一步研究实践的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是职业教育改革中如何构建教学团队的问题, 关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还有许多有待开发研究的问题: (1) 专业教学团队能力的不断提升机制研究; (2) 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过程实践操作平台 (教学情景设计) 建设研究; (3) 专业教学团队共同目标与个体能力需求和谐统一等问题的研究。其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不断学习创新、不断改革, 才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真正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团队, 我们还需要继续付出努力。

摘要:本文是“基于工作过程目标教学框架下的教学团队构架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成果之一。作为课题研究总结, 对课题研究的背景、思路、方法以及研究成果高度概括。提出了目标教学的概念以及目标教学框架下的教学团队的构建方法 (“321N”模式) , 并总结出它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实用性与普适性。

关键词:目标教学,教学团队,321N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宏珍.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工业大学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市级学术创新团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9) .

[2]王平.基于创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路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2.9.

[3]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1) .

上一篇:线性规划常见问题例析下一篇:真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