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2024-09-08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精选11篇)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第1篇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6。目前传统治疗以手法复位加石膏固定居多,此方法对大多数的简单骨折可获得满意效果。但此方法忽略了骨折的不稳定因素,对一部分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不能达到满意效果,出现一些如桡骨、桡尺关节关节炎等并发症。1986年,Kinik和Jupiter报道创伤性关节炎占65%,指出由于不能恢复和维持关节面的平整是产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最重要原因[1]。现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4月对63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患者,男31例,女32例,年龄20~75岁,平均47岁。骨折分型按A0/ASⅡ分型,A2型15例,A3型6例,B1型2例,B2型10例,B3型6例,C1型7例,C2型12例,C3型5例。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

1.2 治疗方法

1.2.1本组全部均先采用手法复位加石膏夹板固定, 其中, A2型14例, A3型4例, B1型2例, B2型2例, B3型2例, C1型1例, C2型2例, C3型1例。复位良好, 每周复查, 并维持石膏夹板固定4~6周后拆除石膏固定, 进行功能锻炼。

1.2.2对于剩下35例整复外固定复查不良者, 改用手术治疗。其中22例 (A2型1例, A3型2例, B2型8例, B3型4例, C1型4例, C2型3例) 采用T型钢板固定, 常用手术切口有掌侧入路或背侧入路, 切开复位及T型钢板固定。另有2例B1型采用螺钉固定, 其余13例 (C1型2例, C2型7例, C3型4例) 采用有限切开克氏针固定及外固定架固定。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优:骨折愈合无畸形,腕关节活动自如无肿痛,握力正常;良:骨折愈合无畸形,无肿痛,腕关节轻度活动受限,可满足日常生活;可:骨折愈合有畸形,遗留有关节疼痛,活动部分受限,可满足日常生活;差:骨折愈合,遗留畸形,活动时肿痛,活动范围小,影响日常生活[2]。

2.2 治疗结果

本组63例平均随访时间4~10个月,X线示骨折愈合。伤口无感染等并发症。根据上述评分标准分优、良、可、差四级,其中优50例,良9例,可2例,差2例。

3 讨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以下特点: (1) 桡骨远端背(掌)侧皮质粉碎,关节面移位>2 mm; (2) 掌倾角向背侧倾斜超过20°~25°; (3) 桡骨短缩>5 mm; (4) 复位后不稳定,发生再移位[3]。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目的应该是良好复位,避免进一步损伤,提供临时稳定的固定直至骨折愈合。治疗原则上应尽量做到解剖复位,可靠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4]。

绝大部分A型骨折一般通过手法复位及石膏外固定可获得满意效果,但A2型、A3型由于骨折压缩粉碎常常导致骨折不稳定,加之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美观要求较高,虽然A型骨折不涉及到关节面,但要求尽量达到解剖复位,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B型骨折由于部分关节内骨折,要求达到解剖复位。多半有一块较大骨折块,可用螺钉或T型钢板固定,效果满意。在T型钢板内固定中,笔者认为掌侧入路较好,由于桡骨下段掌侧平坦的解剖特点,钢板易于植入,并且掌侧有旋前肌的覆盖,有减少肌腱粘连的优点,钢板植入反应小。而采用背侧入路,易破坏桡骨远端背侧的软组织及伸肌腱鞘,术后肿胀,易引起肌腱磨损或断裂及术后功能锻炼。加之Lister结节及桡骨背侧骨面不平整影响钢板的安放,如切除势必影响伸拇长肌腱骨性管道及鞘管等结构。背侧切口还易损失桡神经浅支。

C型骨折是桡骨远端复杂不稳定性骨折,加之为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往往不平整,手法复位加石膏固定往往效果不理想。由于软组织肿胀消除后,石膏易松动,后期起不到固定作用。为了恢复关节功能,手术治疗在所难免。C1型由于骨折块较大,往往可采用切开复位T型钢板固定。C2、C3型由于关节面粉碎严重,骨折块小,往往桡骨远端粉碎不能打入螺钉有效把持骨折,因此有限克氏针固定及外固定架固定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外固定架通过螺钉固定有效地控制腕部诸关节活动,还可通过延长器的牵引所产生的牵引力作用,使骨端关节韧带处于一定的张力牵引状态,促使已复位的骨折端达到稳定,同时不限制手指活动,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同时笔者在使用外固定架固定时,使用有限的切开复位加克氏针撬拨复位及固定,增加了稳定性,弥补了外固定架的不足[5,6]。

总之,通过本组病例得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应根据不同类型骨折及患者要求采用不同治疗方法,针对性治疗可达到复位、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子超, 杨建中, 邢国宽, 等.外固定架结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21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550.

[2]张殿英, 傅忠园.桡骨正端粉碎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80.

[3]贡小英, 荣国威, 安贵生, 等.T型钢板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2002, 40:120.

[4]Ring D, Prommersberger Kj.Capomassimtal coreetive osteotomy for intra artreularmalurionofthedistalpartoftheradiusI[J].J.BoneJintsurg (Am) , 2005, 82 (7) :1503.

[5]时欣, 王萍, 严建军.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9) :35-36.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第2篇

课程名称:桡骨远端骨折

授课对象:本科生 人数:50人 课程课程教材: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医骨伤科学》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国信中医药出版社 息 教学单元:第六章上肢骨折桡骨远端骨折 ■情感态度目标与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 桡骨远端骨折、掌倾角、尺偏角的概念。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掌握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的操作。2.熟悉 腕关节的结构与功能。桡骨远端骨折的损伤机制及分类。能够区分Colles骨折和Smith骨折。3.了解: 小夹板外固定的相关注意事项。小夹板外固定与石膏托外固定的比较。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方法及适应证。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处理原则。4.拓展:小夹板的改良与创新。

(二)能力目标及思想目标 1.临床思维能力:以病例为主线,以“诊断”和“治疗”为核心。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的能力。2.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患者的病例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教的能力。与3.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的示范,培养学生手法整复、小夹板学外固定的临床动手能力。的4.科研创新能力:以小夹板常出现的“压疮”、缺血性肌挛缩、“扎带的拉力为目800g左右”为切入点,启迪思考和创新。秉承中医人“继承与创新”的精神,培养标 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研思维,以及创新、严谨、求实的学风。5.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启发、提问、课后作业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主动学习的能力。6.“大医精诚”情感:(1)整体观念:贯穿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施、医患合作”,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2)爱伤意识:灵活掌握检查方法,切忌照本宣科、增加患者的痛苦,培养爱伤观念。7.充分履行知情告知责任:告知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术的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本单元学生学习的结果 1.能够概述桡骨远端骨折、尺偏角、掌倾角的概念、定义; 2.能够说明桡骨远端的病因病机及相关分型; 3.能够掌握并规范进行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术操作; 4.能够初步运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5.理解对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的作用机理进行融会贯通、精炼、分析及比较; 6.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学会继承与创新:对小夹板进行改进与创新,解决小夹板治疗中带来的并发症,能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1

■学情与支持资源分析 1.学情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病人的1/6,2007年发生60万例。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治疗方式。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诊断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尽早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造成畸形愈合。通过课堂互动、相互模拟复位与提问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快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临床案例紧密结合,弥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为培养临床实习能力进行理论准备。2.教师本人教学经历、体会、教学研究以及科学研究情况。本人2011年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研究生毕业,研究生期间曾承担过本科生的《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工作,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与布局。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带教经验;曾于医院科教科工作,主管实习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心理状态。社会任职:xxxx。其他教师与本单元有关的教学经验或引以为鉴的问题,教研室对本单元的集体备3.课与科学研究情况 试讲式教学: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研室在骨折总论上完之后,提前安排学生对条理较清楚的《桡骨远端骨折》一节进行准备,备课重点如下几个问题: 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桡骨远端骨折的移位机理? 有哪些诊断要点? 手法复位及夹板固定的要领是什么? 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找到答案。试讲方式不限,可采用板书和多媒体形式等。全班分成4组,共同备课,撰写教案,每组选出1名同学授课,每人20分钟,共为两节课时间。第一个同学讲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第二个同学讲桡骨远端骨折的移位机理;第三个同学讲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表现、专科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第四个同学讲手法复位及夹板固定。讲完后教师对学生讲课的板书、内容、条理加以评析,指出优点和缺点。最后教师再将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和试讲中存在问题归纳一下详细介绍桡骨远端波及关节面的粉碎骨折的治疗,对小夹板的最新研究治疗进行拓展,这样既可使知识点更完整, 也可以让试讲同学了解自己的不足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试讲不仅能激励学生课下预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分析能力。临床技能课培训:通过同学们自己互换医患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术操作。授课内容:传统教学方式照本宣科,没有联系总论知识点,也没有鼓励学生探索书本之外的研究进展,学生会感觉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4.教材分析

病名: 桡骨远端骨折(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医骨伤科学》)“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陈孝平主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和鸣主编《中医骨伤科学》新世纪(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桡骨下端骨折(版社。)教材分布:《桡骨远端骨折》一节在教材总论之后的骨折各论里,属于上肢骨折,能够巩固总论第四章治疗方法里面的所有内容(药物、手法、固定、练功)。同时也能够结合临床,开展临床操作练习。《桡骨远端骨折》一节条理清晰,方便学生掌握和巩固。意义与地位:《桡骨远端骨折》是骨折的经典一节,整复、固定是骨伤科医师的 基本技术,是“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医患合作”十六字原则的最好体 2

现。5.网络资源分析 中国知网:http:/// 6.教与学的硬件环境支持情况 多媒体、教具、人体模型、黑板、3D打印病理模型 策略与方法设计 ■

一、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 桡骨远端骨折、掌倾角、尺偏角的概念。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掌握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的操作。掌握“餐叉畸形”、“枪上刺刀状”畸形。2.难点分析 通过实际操作及演练,解释手法整复的难点及掌倾角、尺偏角的恢复。临床常见的复位问题:掌倾不够。3.解决办法(1)讲授重难点知识前,复习解剖结构;(2)通过案例、实际操作,把复杂的问题形象化、简单化;(3)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记忆。

二、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2/3的时间讲授;1/3的时间操作。(45分钟★为教学重点)1.课程导入及知识回顾:病例导入、解剖结构和功能…………………(5分钟)2.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损伤机制、类型………………………………(11分钟)临床表现 专科查体 辅助检查 3.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整复方法………………………………………(20分钟)★固定方法(小夹板)药物治疗(内服、外敷)练功治疗 手术治疗 4.小夹板外固定的注意事项及小夹板的创新。(5分钟)5.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评价标准。(2分钟)6.课堂小结。(2分钟)

三、教学设计 1.方法保障:用启发式、互动式、提问式的方法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主动性;用视频、图片展示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多媒体整合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将形象直观地图片、板书有机结合,解释疑点,强调重点,创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启发逻辑推理式教学:采用“引入病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层层递进,寓教于乐,使重点知识便于理解和记忆。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作为一名未来医师的责任和使命感。2.板书及多媒体设计:简洁、清晰、醒目,便于掌握本课堂内容脉络,有效配合课堂讲授。层次分明、有条理性、主次有序 重点突出,数量适当,有鲜明特点,结合内容,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理清知识内容脉络。语词准确,有启发性,拓展学生视野,增强文献阅读能力。3

布局合理,有计划性,既能展示全课内容,又重点突出,注意整体,彰显局部。■资源手段开发与利用 1.学习材料:专著、论文、科研成果等; 参考书籍:(1)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医骨伤科学》)“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王和鸣主编《中医骨伤科学》新世纪(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中医正骨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3)陈孝平主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文献:(1)罗从风,曾志敏.桡骨远端骨折的处理原则.中国骨伤.2010,23(8):567-569.(2)姜保国,龙奎元.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策略.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0):1118-1121.(3)赵亮,汤译博,苏佳灿.桡骨远端骨折研究进展.中国骨伤.2010,23(8):638-641.(4)马笃军.恒力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硕士研究生论文(5)余宵译.桡骨远端骨折的AAOS质量指南.中国矫形外科杂质.2010,18(22),1887-1891.(6)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国家版本)2.学习手段:标本(教具)、幻灯片、黑(白)板、视频、移动媒体、X光片等;

3.新型课堂:模拟场景、角色互换等。■课堂内外组织与实施 教 1.课堂组织形式:集体授课、实训、PBL教学(设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临床与模拟操作教学法)等; 学 2.课堂导入方式:图片导课法、案例导课法、情境导课法等; 的3.课堂互动方式:引导阅读、教师提问、讨论、阅片、实际操作等; 实4.课堂激励方式:考勤、学生参与度、成绩记录、情感激励等; 施 5.课堂延伸方式:讨论题、查阅资料(下载论文)、训练项目、个性化学习等。■实施效果考核与评价 教 1.形成性评价及结果分析与运用:课中回答问题,给予即时性评价;课后作业予反与馈。学 2.课后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评价与建议。的3.同行听课评价。评4.教学督导组专家听课评价。价 根据不同层次的评价及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更新与改进 教 1.本单元完成后发现的不足与问题:表现形式需要更加丰富、灵活,图、文、声、像与 并茂,使得多媒体教学有很强的直观性和交互性,便于在各媒体间进行跳转和资料的学 保存,也方便学生查询。开通网络功能,可以现场教学生如何查阅资料,教学生如何后 自主学习。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 2.针对不足与问题应对设计进行的修订、补充与完善:老师需要学习多媒体的开发与反 应用,更好地提供直观的资料。思 3.下一轮授课的改进措施:拍摄摔倒、坐诊、询问病史、复位的视频。4

表达方式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学意图 PPT 病例1:一位门诊的患者在行走过程中,雨天路滑,不慎滑2分钟 导入 视频 倒,右手掌撑地,出现右腕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一进用常见的案例激诊室就要求不手术,你该怎么办?你会考虑什么问题?接下来发学生兴趣,引要怎么做? 发思考。归纳主要的临床表现,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桡骨远端骨折 导入数据: 1.年发生数量60万例。2007年,美国桡骨远端骨折的医疗花用数据告诉学生,本节课的疾费接近1.7亿美元。(数据源于:丁香园)

病常见病、多发2.发生率约为人群的125/10000,17%的超过50岁的女性会发病、实用。生桡骨远端骨折,约为男性的4倍。(罗从风,曾志敏,桡骨远端骨 折的处理原则.中国骨伤.2010,23(8):567-569.)3.常见疾病,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1/6。(姜保国,龙奎元,张殿

英.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策略.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0):1118-1121.)思想:美国管理学家、统计学家爱德华.戴明: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 据说话。教导学生:无论临床、科研还是教学,都需要拿出真实的数据说话,来不得 半点虚假。★桡骨远端骨折的定义: 1分钟 掌握 设置问题,启桡骨远端关节面以上2~3cm范围内的骨折。基本概念 问题:为什么容易发生在3cm处? 发思考,引出 解剖 PPT 1.桡骨远端膨大,由松质骨构成,位于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2分钟 复习处,易发生骨折。教具 基础知识

2.远端关节面略呈四方形,有掌、背、尺、桡四个面。引导学生通过掌侧面:光滑凹陷,旋前方肌附着 体表触摸,了背侧面:稍凸,有四个骨性腱沟,伸肌腱通过其中。解四个面。尺侧面:构成下尺桡关节,前臂旋转活动的枢纽

桡侧面:肱桡肌附着,拇短伸肌、拇长展肌通过此处骨纤维鞘 管。点到即止,延3.桡骨远端关节面与手舟骨和月骨形成桡腕关节。(了解:三伸理论 柱理论)重点掌握掌倾★桡骨掌倾角:腕关节侧位片,桡骨远端关节面掌、背侧最远角、尺偏角点连线与桡骨纵轴的垂直线之间夹角。正常值:10°~15°。

★桡骨尺偏角:腕关节正位片,桡骨远端尺、桡侧最远点的连线与桡骨纵轴的垂直线之间夹角。正常:20°~25°。

4、腕关节功能活动:中立位:手与前臂成直线,手掌向下。背伸35°~60°,掌屈50°~60°,桡偏25°~30°,尺偏30°~40°。

思想:“结构决定功能”的思想和“调整结构”的理念。5

表达方式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学意图 PPT 1分钟 掌握 图表 分类 桡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骨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远端背侧缘骨折(Barton骨折)骨折 掌侧缘骨折(反Barton骨折)备注: 1.重点: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 2.临床常见:人名命名、AO分类 3.思维:骨折分类系统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它能帮助骨科医生为各种特定的骨折给出适当的治疗方案;同时也有助于对疾病的预后作出合理的判断。

------Albert H.Burstein, PhD, Deputy Editor for Research,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PPT 4分钟 理解 ★伸直型骨折:跌倒,前臂旋前位,腕关节背伸,手掌着地 远端背桡侧移位(临床最常见)桡骨远端通过对比,让★屈曲型骨折:跌倒,腕关节呈掌屈位,手背先着地 骨折的机远端掌尺侧移位(临床较少见)学生更深刻理制

解受伤机制。背侧缘骨折:前臂旋前,腕关节强力背伸位,前扑跌倒,手掌触地时,身体的重力自上而下传递到桡骨远端,地面反作用力自下而上经腕骨作用于桡骨远端,两力交集于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缘。掌侧缘骨折:前仆跌倒,手背触地,使腕关节急骤的掌屈,身体的重力自上而下传递到桡骨远端,地面的反作用力由下向上经腕骨作用于桡骨远端,两力交集于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侧缘。PPT 备注:回顾骨折的临床表现 6分钟 掌握 1.一般情况: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知识回顾 临床表现 2.骨折特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

3.X线片

侧面看: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时,可见“餐叉样”畸形 6

表达方式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学意图 正面看: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时,可见“枪上刺刀状”畸形

放出Colles骨折和Smith骨折X光片,让学生进行对比及判断。人文教育,强思想:爱伤意识:检查时不应主动寻找骨擦音或异常活动,避 调爱伤意识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局部损伤或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发挥中医特非手术治疗 2分钟 熟悉 1.药物: 色,动静结治疗方法 内服:汤剂:三期辨证; 合、内外兼中成药:伤科接骨片、七厘散、洛阳正骨接骨丹 治、筋骨并外用:早期:如意金黄散、双柏散、佛山伤科黄药水等; 重、医患合作 晚期:海桐皮汤。2.手法 3.固定:小夹板、石膏托。(螃蟹接骨)螃蟹接骨,激4.练功 发同学兴趣,手术治疗 可查阅相关书1.经皮穿针术 籍,验证可行2.外固定架技术 性。3.切开复位内固定术(AO板钉固定;LCP板钉固定)保守治疗:局麻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整复,石膏、夹板外固定。夹强调小夹板外板利于消肿、调整夹板,固定效果较石膏固定要好。(赵亮,汤译博,苏佳固定的优势。灿.桡骨远端骨折研究进展.中国骨伤.2010,23(8):638-641.)10分★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掌握 PPT 钟 患者体位:坐位,老年人平卧位,肘部屈曲90°,前臂中立位。整复方法 实际操作 牵引:纠正重叠移位。一助手把持上臂,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 远端背侧,其余四指置于其腕部,扣紧大小鱼际肌,顺势拔伸把同学每4人2-3分钟。(任何复位都需要牵引,拉伸局部肌肉,便于整复操分成一组,培作,“欲合先离、离而复合”)养团结合作精牵抖整复:重叠移位完全纠正后,将远段旋前,利用牵引力骤神。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掌屈,使之复位。互换角色,体 7

表达方式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学意图

验患者。

爱伤意识、无

痛处理

提按整复:先矫正旋转移位及侧方移位,双拇指挤按骨折远端 背侧,端提近端掌侧。课题问题,引课堂问题:手法整复需要整复到何种程度?(功能复位)导学生思考 1.关节面不平整小于2mm 2.桡骨短缩小于5mm 3.残余背倾角小于10°,尺偏角大于15° 4.桡骨远端已状切迹和尺骨头基本完好,无腕骨异常排列。术前、术后告知,患者有选备注:

1、交代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学会保护自己。择权,规避风

2、手法复位最好在麻醉下进行,有条件的需要有C臂或者G臂机 险 思想:培养同学团结合作、团队精神。PPT 理论:夹板固定的作用机理 8分钟 掌握 实际操作 夹板固定 1.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 回顾“总论”2.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 相关理论,将3.伤肢置于与移位倾向相反的位置 基本理论运用 到临床中 ★夹板固定平垫放置:骨折远端背侧、近端掌侧(厚度:1.5~4cm);骨培养学生动手突部放置压垫,避免压疮。能力,理论联放板顺序:先放掌侧、背侧,再放尺侧、桡侧(前、后、内、系临床。外),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侧、背侧夹板下端超过腕 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板间距以1~1.5cm为宜。背侧:下达掌指关节 掌侧:腕横纹 桡侧:下达第一掌指关节 尺侧:腕横纹。8

表达方式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学意图

扎带捆绑位置:①先中部、再远端、最后近端;②松紧度:扎

带上下活动1cm;③两端扎带距板端1-1.5cm为宜,防止滑

脱;④长度:扎带尾端2cm。课堂问题。

启发学生不断三角巾:选取长度适宜的三角巾,将患手置于胸前,屈肘90°,思考,不断创前臂中立位,颈后打活结。新,深入研

究。问题1:扎带捆绑的顺序及如何判断松紧度?有什么判断标形成“临床-教学-科研”的学准?拉力800g。(许多学生会忽略的地方,也是临床进一步研

习思维。究的地方),引出恒力小夹板。(文献)问题2:回顾一开始遇到的案例,属于哪一型?我们该怎么处理? 记忆: 准备工作:一评二备三阅片 牵抖整复:一牵二抖三尺偏(掌屈)提按复位:一牵二按三端提 夹板固定:一垫二板三扎带向患者详细交1.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肿胀消退; 2分钟 熟悉 2.密切观察手部血液循环、手指活动情况、末梢感觉,随时调代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整夹板松紧度,观察局部是否有压疮。血液循环:拇指按压指甲,观察甲床毛细血管反应时间;动静结合、筋食指、中指指腹触顶患者指腹,感觉指腹张力大小。骨并重 如发现肢端肿胀、疼痛、温度下降、颜色紫暗、麻木、伸

屈活动障碍并伴有剧痛者,应及时处理。

3.练功活动: 固定期间:积极作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屈伸锻炼及肩肘部活动。解除固定: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锻炼 4.小夹板固定时间:4~5周。安慰患者。备注:“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人文情怀 1.马笃军.恒力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硕士研究3分钟 拓展1 生论文 小夹板研2.彭力平.小夹板外固定器的研究进展.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究

报.2011,31(10):69-70.1.罗从风,曾志敏,桡骨远端骨折的处理原则.中国骨1分钟

拓展2 伤.2010,23(8):567-569.桡骨远端2.姜保国,龙奎元,张殿英.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策略.中华创 9 表达方式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学意图 伤骨科杂志.2004,6(10):1118-1121.骨折最新3.赵亮,汤译博,苏佳灿.桡骨远端骨折研究进展.中国骨研究进展 伤.2010,23(8):638-641.1.压迫性溃疡 1分钟 拓展3 2.腕管综合征 并发症 3.腕关节僵硬 4.骨质疏松症 5.创伤性关节炎 6.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7.交感神经反射性营养不良1.肿胀评定:王志义4级评分法 了解评定标2分钟 拓展4 2.压疮评定:王春生评分(部位、深度、面积)准,量化指标评定标准 3.VAS疼痛评分 4.Gardland 和 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 5.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估标准 6.《中华人们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课堂小结: 课题总结,整2分钟 总结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回顾解剖结构、理、归纳本次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的作用机理,熟课程所学内悉桡骨远端骨折的受伤机制,掌握桡骨远端骨折的分类及相应容,告知需要的治疗方法,特别是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的操作流程及注掌握的知识点意事项。中医传统的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技术得到国内外和操作技能,专家的认可,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在座的每一位同启迪学生进一学进一步研究、改进。步在课外学课后作业:习。1.查阅论文:小夹板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 2.思考题: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术中存在哪些缺点?你认为 哪些方面可以改进?你会选择哪一方面进一步研究?为什么要课后作业,巩按照先中部、再远端、最后近端捆绑扎带? 固学习内容,3.实操题:同学之间相互操作,熟练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开拓思路,培

操作过程;巩固课堂内容。养自学能力。10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第3篇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9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根据骨折的类型及主要骨折部位位置选择由掌侧切口或背侧切口;选择合适的钢板行固定,配合使用克氏针等辅助治疗。术后全部患者行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结果:29例患者均得到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根据Lidstrom评分系统,优17例,良9例,中3例,优良率为89.7%。根据McBride评分标准,优18例,良9例,优良率93.1%。本组研究未发现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现象。

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置入路径与患者骨折类型及骨折块移位方向有关,一般采用掌侧入路;采用锁定钢板可达到术中锁定的状态,不易发生复位骨折块移位,具有较好的把持力,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在应用时应注意防止骨折端再次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锁定钢板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38-01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指桡骨远端关节面3cm内的骨折症状,是骨科临床常见的骨折症状之一。传统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夹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较为明显。近几年,由于交通、建筑行业发展,桡骨远端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单纯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夹板固定方法进行稳定治疗,易造成腕关节功能部分丧失、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随着近几年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研究的不断推进,外固定架或钢板内固定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我院通过分析不同类型钢板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9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2.1±5.6)岁;致伤原因由高处坠落伤8例,滑倒摔伤6例,交通伤11例,其他4例。根据AO分型,B型17例,C型12例。

1.2治疗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根据骨折的类型及主要骨折部位位置选择由掌侧切口或背侧切口;掌侧入路采用桡骨远端Henry切口,露桡动脉及静脉,将动静脉及肱桡肌牵拉至桡侧,将拇长屈肌牵向尺侧,露旋前方肌后,并作切开,将旋前方肌从桡骨附着处剥离并露出关节面,清软组织及血肿;骨折复位;选择合适的钢板行固定,配合使用克氏针等辅助治疗。

术后全部患者行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1.3疗效判定标准。通过影像学评价,参考Lidstrom评分系统;腕关节功能评分根据McBride评分标准。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

2结果

29例患者均得到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根据Lidstrom评分系统,优17例,良9例,中3例,优良率为89.7%。根据McBride评分标准,优18例,良9例,优良率93.1%。本组研究未发现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现象,详见下表1。

3讨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骨折症状之一,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近几年采用置入钢板内固定的方法以其较好的骨折块稳定性,可复位纠正桡骨长度、关节面、掌倾度,有利于患者行早期锻炼,减少并发症发生等特点,受到临床广泛关注。

传统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常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外支架固定的方法,置入钢板内固定可达到恢复桡骨远端解剖形态,达到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腕关节及前臂旋转功能。置入路径与患者骨折类型及骨折块移位方向有关。掌侧入路具有钢板对肌腱等部位损伤小,符合张力带效应,掌侧骨床平整易于安放等特点;背侧入路则具有入路简单,不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易于显著桡骨关节面等特点,但因采用这种方法可能出现术后疼痛,背侧置入钢板与骨面不服贴等问题,在临床使用上仍以掌側较为常用。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皮质粉碎,关节面移位较大,掌倾角向背倾斜超过20°,桡骨短缩,复位后不稳定可发生再次移位等特点,在行复位时采用合适的钢板固定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置入钢板内固定可根据患者不同的骨折部位及类型选择不同的钢板,常见的有T形钢板、T形锁定钢板、多轴锁定钢板及π钢板等,置入路径有桡掌侧、桡背侧等。本组患者中,主要行多轴锁定钢板及T形锁定钢板两种形式。锁定钢板是目前用于临床较为多见的选择钢板,传统T形解剖板行钢板螺钉固定后,不能达到自锁,主要由钢板与骨面间的摩擦力来增加稳定性,易发生松动而不能够达到内固定的作用,且由于钢板与骨皮质的贴附,增加了钢板下骨坏死的可能性,常于术中使用克氏针、有限钢板等,术后使用石膏行外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相对于传统T形解剖板,锁定钢板可达到术中锁定的状态,使螺丝钉与钢板结合成为牢固的整体,不易发生复位骨折块移位,具有较好的把持力,允许腕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等特点,同时也避免了因关节不稳定而出现的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减少了钢板对骨折部位的压迫力,有利于骨折的愈合,目前正在被临床广泛接受。

本组经治疗后,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且未出现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情况。但是,研究认为,由于钢板置入会引起桡神经浅支损伤,引发再次骨,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因其骨质较为疏松,干骺端骨质发生骨缺损情况,在应用置入钢板,行早期锻炼时,应格外注意此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彭伟,李治国.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分析[J].军事医学科学学院院刊.2009,10(33):454-457

[2]李永忠,吴煌,闵华,曹华平.选择钢板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3):8032-8035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4例, 男23例, 女31例。年龄12~75岁, 平均48.6岁。左侧19例, 右侧35例, 均为单侧受伤。闭合性骨折34例, 开放性损伤14例, 陈旧性骨折6例。致伤原因:跌倒伤21例, 车祸伤16例, 高处坠落伤8例, 机器挤压伤6例, 重物直接砸伤3例。合并伤25例, 其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9例, 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4例, 血管、肌腱损伤5例, 颅脑损伤4例, 胸腹部损伤3例。骨折根据AO分类原则[3]:B1型8例, B2型7例, B3型9例, C1型13例, C2型8例, C3型9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 h~5 d, 手术时间为伤后2 h~10 d。除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外, 所有病例伤后均在外院或我院先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 因复位困难或复位不满意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1.2.1 克氏针内固定组

本组患者共11例, 其中7例为伤口严重污染并伴有骨块丢失的开放性骨折, 急诊彻底清创后, 行骨折复位, 然后采用克氏针固定桡骨骨折, 最后于尺骨掌侧腕横纹上二横指处沿骨间膜方向呈30°~45°旋后位由尺骨穿针固定至桡骨;另4例采用“C”型臂透视下牵引复位和/或透视下克氏针撬拨复位, 复位满意后采用同样方法经皮穿针克氏针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4~6周, 开放性骨折术后抗感染治疗5~7 d。

1.2.2 外固定架固定组

本组患者共19例, 其中5例软组织挫伤严重, 给予清创缝合后石膏固定并抬高患肢, 待水肿减轻后5~8 d行复位固定治疗。术中首先在桡骨中下1/3和第二掌骨近端桡侧植入4枚支架螺钉, 安装超腕关节外固定架, “C”型臂监视下行牵引复位, 必要时克氏针撬拨复位, 适度撑开外固定架, “C”型臂透视位置满意后锁紧外固定架。若骨块复位后仍不稳定, 则保留克氏针于骨质内进行固定, 本组10例使用克氏针辅助固定。术后5~6周拆除外固定架及克氏针, 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1.2.3 锁定钢板内固定组

本组共24例, 其中掌侧钢板固定18例, 背侧钢板固定6例。掌侧入路在桡侧屈腕肌腱桡侧切开, 将肌腱与桡动静脉分别向两侧牵开, 切断旋前方肌, 暴露骨折端。背侧切口于手背第3、4组伸肌腱之间作“s”形或直切口, 将拇长伸肌腱和指总伸肌腱向两边牵开。骨折远端尽量在骨膜下向两边剥离, 使骨膜、腱鞘和肌腱一起牵拉, 减少术后肌腱的粘连。如果术中发现骨组织缺损较多, 则取髂骨植骨, 本组16例患者植入自体髂骨。

术后功能位石膏固定4周, 去除外固定后行关节功能锻炼, 1年后拆除钢板。

1.3 结果

本组54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12~15个月, 平均1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 无骨不连发生。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和WERLEY评分标准[4], 优40例, 良8例, 可6例, 差0例。11例开放性骨折, 10例创口I期愈合, 1例皮肤缺损经Ⅱ期游离植皮后伤口愈合。1例克氏针内固定组出现退针松动现象;2例外固定架治疗患者出现腕关节功能僵硬;1例背侧钢板固定者, 术后出现拇长伸肌腱断裂, Ⅱ期行示指伸肌腱转位重建;1例掌侧钢板固定者出现屈肌腱“激惹”现象。以上6例患者经及时治疗后, 腕关节功能恢复可。

2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再移位或者复位不满意的大部分为不稳定性骨折。此类骨折多为关节内骨折, 常伴有关节面塌陷、骨块游离、桡骨长度短缩等。传统的手法复位效果尚可, 但石膏或小夹板固定无法控制骨块翻转游离, 难以纠正短缩移位。因此, 常引发SUDECK骨萎缩、肩肘综合征、关节粘连僵直、创伤性关节炎等。国外学者研究表明, 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再移位率高达87.0%[5], 而国内学者经临床观察则发现需手术治疗的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达35.0%~43.0%[3]。因此, 手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已成为骨科医生的共识。

手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关键是通过有效恢复桡骨长度、桡骨茎突高度、关节面平整、掌倾角及尺偏角, 进而采取合适的固定并早期活动, 以尽早恢复腕关节的功能[6]。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 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性因素包括[7]: (1) 严重粉碎性骨折; (2) 骨质疏松; (3) 广泛粉碎达50.0%或超过干骺端直径; (4) 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有移位; (5) 关节面移位台阶大于2 mm; (6) 主要骨折块成角大于20°; (7) 短缩大于10 mm; (8) 年龄大于60岁。针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特点, COONEY等[8]研究认为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皮质粉碎、关节面移位大于2 mm、掌倾角向背侧倾斜超过20°~25°、桡骨短缩大于5 mm、复位后不稳定, 发生再移位均属不稳定性骨折需手术治疗。2009年,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edic Surgeons, AAOS) 则建议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经复位后短缩>3 mm、背侧成角>10°、或关节面塌陷>2 mm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结合国人特点及本组病例, 笔者认为当桡骨高度缺失≥2 mm, 桡倾角度改变≥5°, 掌倾角改变≥10°, 远端尺桡骨关节对位不佳, 关节内骨块上、下或分离移位>1~2 mm, 即已具备手术指征。如以AO骨折分型而论, B和C型常因骨折不稳定或不能通过闭合方式获得复位则需手术治疗。本组均为B、C型骨折, 予以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

经皮穿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手术, 适用于关节外骨折、闭合复位后早期出现再移位的骨折, 以及一些能闭合复位但无法靠外固定维持位置的关节内骨折[1]。本组11例通过影像学监视下闭合复位、有限切开并结合撬拨复位、急诊开放性骨折直视下复位, 复位满意后以2~3枚克氏针经桡骨茎突固定, 然后于尺骨掌侧腕横纹上二横指处沿骨间膜方向呈30°~45°旋后位由尺骨穿针固定至桡骨, 最后行石膏外固定, 除2例疗效可外, 余疗效良好。笔者认为该方法适用于急诊手术操作的桡骨远端B1、C1和C2型不稳定性骨折及部分下尺桡脱位的患者, 其具有微创、操作简单、较少影响肌腱功能、二次手术易于取出内固定等优点, 在固定4~6周骨折愈合后拆除石膏及沿骨间膜横穿尺桡骨的克氏针, 8~10周后拆除其余克氏针, 进行腕、指功能锻炼。研究表明采用此种方法腕关节优良率可达89.3%, 显著优于单纯石膏外固定[9]。但克氏针退针是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本组1例术后出现了克氏针退针现象, 经处理后腕关节功能可。

跨关节型外固定支架适用于关节外A3型骨折、部分关节内骨折B2和B3型、完全关节内骨折C2和C3型骨折, 特别是干骺端严重粉碎性骨折且短缩明显、有明显移位骨折块行内固定困难者及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10]。外固定架因具有轴向持续牵张作用, 使用时可充分利用腕关节周围韧带的牵张、肌肉及肌腱的“内夹板”作用来达到骨折复位、维持及稳定, 兼顾了手术微创、软组织完整、骨折复位固定之间的良好平衡, 符合目前BO原理所要求的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 尤其适用于软组织情况欠佳及开放性损伤的处理, 对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其可使复位和固定简单化, 避免因切开后复位困难所造成的手术失败, 同时能明显降低软组织感染及骨感染的发生率, 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 在促进骨折愈合的同时, 确保关节有满意的功能恢复。本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19例, 复位时采用牵引结合外固定架轴向撑开首先恢复桡骨长度, 结合克氏针撬拔及固定, 使桡骨骨折及桡骨远端关节面尽量达到解剖复位, 尺桡腕关节间隙及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正常。骨折远端向背侧、桡侧偏移时, 固定腕关节于掌屈、尺偏位;骨折远端向掌侧、尺侧移位, 则固定腕关节于背伸、桡偏位。除早期2例由于术中复位困难, 经反复牵拉后复位, 术后出现腕关节功能僵硬[11], 疗效可以外, 余经随访疗效优良。

锁定接骨板适用于AO分类的B型、C1型及C2、C3型干骺端粉碎性骨折, 骨折块较大者[12]。其原理为锁定螺钉与钢板锁定孔以螺纹锁定, 即可以作为传统的动力加压钢板使用, 又可作为内固定支架使用。它采用解剖型设计, 术中无需剥离骨膜或显露更多的软组织, 改变了传统接骨板与骨骼间的摩擦力为基础的固定模式, 避免了钢板下骨坏死;同时它具有优越的抗轴向应力作用, 可以固定多个骨折碎片以防止复位丢失, 尤其是远端锁定螺钉紧贴软骨下打入可以有效的防止掌倾角的丢失, 可有效防止内固定的松动和减少桡骨短缩、塌陷的风险, 术后无一期复位丢失, 手术操作也更为方便。同时术后可早期活动, 减少了二期复位丢失, 尤其适用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年轻患者的关节周围骨折及关节面粉碎性骨折[13,14]。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入路一般有掌侧及背侧两种手术入路方式。通常认为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为主时, 选择掌侧入路;骨折远端明显向背侧移位时, 则选择背侧入路;当骨折发生于桡骨关节面中间时, 一般也以掌侧入路为佳[15]。LEUNG等[16]研究认为, 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移位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优于背侧钢板固定。但国内文献研究认为, 只有背侧粉碎超过桡骨掌背侧直径50.0%, 失去背侧支撑或背内侧骨块无法复位, 或需修复撕裂的腕背侧关节囊韧带时, 才选择背侧切口入路。笔者的体会是大多数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可以采用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 但有时需根据手术需要选用掌、背侧同时协同操作。

尽管锁定接骨板固定可靠, 但本组在早期临床操作时2例分别出现了背侧入路及钢板放置不当的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了拇长伸肌腱断裂, 拆除内固定时予以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重建拇长伸肌腱, 术后腕关节功能可;另1例因掌侧钢板放置超过“分水线”[17], 术后出现肌腱“激惹”, 术后给予对症治疗, 腕关节恢复可。

虽然AAOS不建议对桡骨远端粉碎区域和塌陷的部位常规予以自体骨或人工骨植骨。但本组22例于术中进行了植骨, 术后随访影像学及腕关节功能满意。笔者认为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常合并软骨下粉碎和干骺端松质骨骨质压缩及缺损, 并且此类骨折老年患者居多, 常有骨质疏松, 骨折后更容易造成松质骨压缩, 复位后易形成较大的缺损。骨移植不但能填充骨缺损, 且可为关节面提供机械支持, 提高了骨诱导和骨传导的潜力, 可加速骨折的愈合, 减少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的发生。

桡骨远端骨折情况复杂, 术后对腕部的功能恢复要求较高, 每一种手术方法均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选择治疗方法时要综合考虑骨折的类型、合并的损伤、患者的年龄、日常的生活习惯、骨质疏松程度及术者的技术经验,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方能达到术后功能恢复的最佳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0月, 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54例, 其中克氏针内固定11例, 外固定架外固定19例, 锁定接骨板内固定24例。术后采用GART LAND和WERLEY评分标准行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随访时间1215个月, 平均13.6个月。采用GARTLAND和WERLEY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 优40例, 良8例, 可6例。优良率88.9%。骨折愈合时间812周, 平均10周, 无骨折不愈合。11例开放性骨折, 10例创口I期愈合, 1例皮肤缺损经Ⅱ期游离植皮后伤口愈合。1例克氏针内固定组出现退针松动现象;2例外固定架治疗患者出现腕关节功能僵硬;1例背侧钢板固定者, 术后出现拇长伸肌腱断裂, Ⅱ期行示指伸肌腱转位重建;1例掌侧钢板固定者出现屈肌腱“激惹”现象。以上6例患者经及时治疗后, 腕关节功能恢复可。结论 针对各种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采取不同的内固定方式, 尽可能减少并发症, 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第5篇

【关键词】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内固定;骨水泥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05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with intramuscular fixation with bone cement. Methods 92 patients with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46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losed reduction and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 whil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bone cement. The clinical effect, safety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healing time of fractur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observation in treatment group, The excellent treatment rate and the rate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respectively 93.48% and 97.83%, which were higher than 82.61% and 84.78%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complication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3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15.22%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the treatment of intramuscular fixation with bone cement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healing time,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joint function,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also can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words: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nternal Fixation; Bone Cement; Therapeutic Effect

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较高发生率,在上肢骨干骨折中占较大比例,而复杂的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关节功能损伤较重,治疗难度大,若治疗不当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甚至关节畸形,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1]。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有研究发现[2],以骨水泥作为骨填充修复材料,可取得较为显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骨水泥髓腔内填充内固定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3.7±3.1)岁,骨折原因:25例为交通事故;11例为高处跌落;6例为重物压砸;4例为暴力打击。对照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5.1±3.2)岁,骨折原因:24例为交通事故;12例为高处跌落;5例为重物压砸;5例为暴力打击。纳入标准:符合桡骨远端骨折诊断标准者[3];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者;无桡骨远端粉骨折病史者;与本研究配合者。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全身多处骨折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作长约6cm切口,逐层切开、暴露骨折处,清理碎骨及坏死组织,分别向两端扩髓,深度约2~3cm,冲洗骨髓腔,两端分别置入栓塞,复位、固定、分别于骨折线两侧钻孔(1~2个),沿钻孔注入骨水泥,15min后,检查牢固度,缝合皮肤。前臂吊带固定3~4周。对照组患者局部浸润麻醉后在C臂X线机指导下,对患者实施闭合复位,复位满意后,在患者前臂给予石膏托外固定,同时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对石膏塑型,患肢在前壁中立位放置,并以三角巾悬吊。

1.3观察指标术后15天、42天、3个月、6个月、1年进行复诊和检查,记录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以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4]对术后1年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评分0~2为优,3~8为良,9~20为可,≥21为差。同时以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采用100分制,>8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行χ 检验, P<0.05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及疗效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8.34±1.21)个月,同对照组的(11.03±1.32)个月比较,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3.48%,同对照组的82.61%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同对照组的15.22%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率为97.83%,同对照组的84.78%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有数据显示[5],该类骨折占所有急诊骨折患者的17%左右。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关节面移位较大,桡骨缩短明显,复位后易再次移位,治疗难度较大。目前对于该类骨折临床常见治疗方法包括闭合复位后外固定(石膏、夹板、外固定器),切开复位内固定(T型钢板、AO板钉、骨水泥),腕关节镜手术等[6]。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虽然可减少手术创伤,但骨折愈合较慢,且易出现畸形愈合,预后较差。因此多数学者建议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7]。

与常规的内固定方法比较,骨水泥髓腔内填充内固定具有较多优势:首先,骨水泥内固定可对骨折块进行稳定,从而减少再次移位发生率;其次,髓腔内注入骨水泥能有效填充骨折引起的骨质塌陷;再次,可对其他内固定器材起到固定增强效果;最后,以磷酸钙等为材料的骨水泥具有可吸收性,骨折愈合后可不用取出,减少了二次手术的痛苦[8]。国内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发现[9],经改良的磷酸钙骨水泥能对桡骨骨缺损进行有效修复,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于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另有研究指出[10],骨水泥对于血液流变学等无明显影响,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较高安全性。

本研究中,观察组骨折愈合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骨水泥内固定治疗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应用骨水泥髓腔内填充内固定治疗,能够提高治疗安全性,改善预后,更能被患者接受。但该治疗方法需对髓腔注入的骨水泥剂量进行精确判断,防止因剂量过大造成的骨髓腔堵塞及剂量过低造成的固定不牢,同时,还需保证骨水泥能均匀填充骨髓腔并且紧密与骨内膜相连,增加固定牢靠性。

综上所述,骨水泥髓腔内填充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安全可靠,操作性强,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蒋刚,周荣,范华侨,等.不同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7):1476-1478.

[2] 李宗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34):46-47.

[3] 朱学敏.桡骨远端骨折分型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22):2264-2270.

[4] 王树,王加宽,顾加祥,等.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桡腕关节形态学特征与腕关节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4,30(5):330-332.

[5] 李生茂,马长福,江明,等.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体会[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2(5):436-438.

[6] 赵勇,崔秀仁,关继超,等.内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1,24(11):894-897.

[7] 喻林波,李晓文,欧春培,等.不同内固定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3,19(6):897-899.

[8] 黄程川,马川,黄家骏,等.磷酸钙骨水泥与自体骨植骨治疗C2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四川医学,2012,33(3):505-507.

[9] 李亮,王新家,孔抗美,等.改良磷酸钙骨水泥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24(2):91-94.

[10] 匡光志,冯华杰,吴焯鹏,等.骨水泥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1):92-95.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第6篇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桡骨远端骨折,掌侧

桡骨远端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常见骨折类型,在老年人中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其发生率上升,而且低能跌伤远比高能跌伤多,一旦发生多为粉碎性骨折[1]。临床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复位技术恢复关节面的完整和桡骨的长度、角度,采用合适的固定方式实现骨折的稳定,能够早期进行适度的功能恢复,以期使腕关节功能恢复到伤前的状态[2]。近年来治疗方法争议较大,以往的治疗手法首选复位石膏夹板外固定,然而作为关节内骨折,治疗不当常导致腕关节疼痛、僵硬,而且老年患者的结构性骨质疏松使桡骨远端解剖薄弱,传统治疗难以获得良好复位和固定。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及粉碎的关节内不稳定骨折,由于部分松质骨压缩变形,手法复位要想达到良好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以及平整关节面难度较大,即使初期复位可以接受也难以避免存在后期桡骨复位丢失的结果。近年来随着锁定钢板技术发展,手术治疗已经越来越被多数人接受。近年我院选择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各种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粉碎骨折,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采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28例,其中男9例,女19例,年龄62~75岁,平均(66.3±3.8)岁,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所有患者根据X片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

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进行腕关节CT扫描及二维三维重建。手术指征为关节面不平整超过2 mm,桡骨短缩超过10 mm,掌倾角背倾超过25°,手法复位失败或再次移位,全身情况能耐受手术且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

术前影像学检查:平均关节面移位2.3 mm,平均尺偏角8.2°,平均掌倾角-6.7°,桡骨茎突缩短移位平均为9 mm。

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ASIF)分型: A2型3例,A3型5例,B3型4例,C1型3例,C2型11例,C3型2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根据X线片和CT设计好手术方案,如是否附加切口及植骨等。所有患者采用掌侧Herry入路,在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间隙进入,注意在掌长肌深面保护正中神经,将其拉向尺侧,暴露旋前方肌,打开旋前方肌暴露骨折端,必要时打开关节囊暴露关节面,使用撬拨、牵引等方法进行关节面复位,必要时背侧辅助切口进行复位,恢复关节面的高度,使关节面平整,同时注意恢复桡骨远端掌倾角和尺偏角,C臂机下透视并用细克氏针临时固定,使用桡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根据情况选择T型或斜T型钢板)固定。伴有背侧移位不稳定,必要时可通过Kanpandji技术[3]或背侧辅助切口辅助背侧复位,可通过从背侧向掌侧打入螺钉或克氏针加强,合并下尺桡不稳或桡骨茎突骨折移位患者必要时克氏针加强固定。术中根据骨折稳定性和缺损情况取自体髂骨植骨。

1.3 术后处置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24~72 h,根据切口情况适度延长使用时间。同时提高患肢以利于消肿。所有患者术后立即开始手指关节活动及腕关节周围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术者根据术中骨折稳定性对患者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术中固定不稳定者可加用石膏托制动腕关节2~3周左右或以上(根据复查结果)。术中固定稳定患者术后3~5 d后待软组织消肿后即行腕关节主动屈伸无痛训练。术后每月复查X线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腕关节负重训练时间。

1.4 术后评分

影像学评估:采用经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评分[4],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和关节面方面进行评估。腕关节功能评估: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5],从局部畸形、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和并发症方面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根据手术前、后及随访时X线片测量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关节面台阶,采用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为6~17月,平均(8.6±0.7)月,全部骨折愈合。

2.1 术前术后骨折移位情况

根据术后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估骨折移位情况(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评分),并与术前对比有明显的改善。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关节面台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术前比较,**P<0.01

2.2 术后功能

按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评定,优14例,良1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8%。

2.3 术中植骨

28例患者仅2例因为术中骨质疏松严重,复位后骨缺损明显,钢板缺乏有效固定,去自体髂骨植骨,未植骨率为93.9%。

3 讨论

3.1 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适应证以及固定材料选择

桡骨远端骨折是老年患者最常见骨折之一,传统方法为复位后石膏或支具等保守治疗,但由于老年人结构性骨质疏松导致这些保守治疗容易发生再次复位丢失,从而导致腕关节功能障碍,同时长时间外固定又影响了腕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的机会。对于C型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更加需要良好的复位和稳定的固定,传统手法复位恰恰难以实现。对于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而言,骨折移位程度、稳定性、骨质疏松程度以及患者全身情况以及对功能的需求决定了手术的适应证。一般认为,从影像学角度分析,关节面移位>2 mm,掌倾角向背侧倾斜超过20°~25°,桡骨短缩>10 mm,复位后不稳定、易发生再移位的粉碎性骨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有手术治疗指征[6]。

锁定加压钢板是根据内固定支架原理设计而成,将钢板和螺丝锁定成一体,具有如下优势:(1)螺丝松动机会大大降低;(2)螺丝钉所受应力远低于普通钢板螺丝钉,有效避免对骨折的切割,防止骨折复位后丢失;(3)提高钢板螺丝钉角稳定性;(4)锁定加压钢板的稳定性不依赖于钢板与骨表面的压力,钢板无需与骨皮质完全相贴,良好保护了血供;(5)对于骨质疏松性和粉碎性骨折,螺丝钉有较强锚固力和抗拔力。老年患者多由于骨质疏松、骨折远端呈粉碎等因素,因此特别对于C型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选择非常重要。传统T型钢板螺钉容易产生复位丢失、内植物松动而最终导致手术失败。而具有上述优势的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了加压和锁定两个原则,为老年患者提供了良好的选择。本组根据上述适应证对老年不稳定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固定,取得良好结果。

3.2 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的选择

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掌侧入路较多[7]。一般而言,桡骨远端张力侧为掌侧,因此多采用掌侧入路,且掌侧锁定钢板放置于掌侧桡骨远端,解剖结构平坦容易安放,同时掌侧与神经、肌腱没有直接接触,对神经、肌腱干扰很小。背侧入路较少采用,多用于存在背侧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然而该入路存在较多问题,在背侧Lister结节导致骨面不平,且有肌腱骨性管道结构,钢板不容易安置,有时需去除部分骨性组织,安置钢板后肌腱滑动容易产生疼痛、磨损甚至断裂。部分学者因此提出AAV原则,即掌侧优先原则,尽可能采用掌侧入路。考虑到目前的技术条件和内固定器械,我们在手术中根据此原则使用掌侧钢板固定桡骨远端,同时根据不同类型骨折采用不同辅助复位和固定技术以减少背侧肌腱激惹,也获得了很好的满意率。

对于背侧移位明显或不稳定的骨折类型,有时单纯掌侧钢板难以完全维持对背侧骨块的稳定,背侧辅助入路对于骨折固定仍有必要,一般认为可选择对肌腱等激惹小的内固定材料。我们在实践中对于必要时选择辅助螺钉或Kapandji技术等方法,对于C3型严重粉碎的骨折,必要时早期适度外固定加强,可以在取得稳定固定的基础上避免了对背侧的干扰。

3.3 植骨的选择

植骨问题目前亦争议较大。本文仅2例患者进行植骨,都取得良好结果。

Penning等[8]提出桡骨远端骨折以下情形应考虑植骨:(1)短缩>10 mm;(2)桡骨的尺侧短缩>5 mm;(3)骨质疏松。一般而言,桡骨远端骨折由于多为松质骨,复位后压缩的骨质常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腕部骨折承受应力较小,多无需植骨,或取周围非关节面碎骨块原位植骨。然而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在骨折复位纠正桡骨长度、关节面及掌倾角、尺偏角后骨缺损(特别是尺背侧骨缺损)>5 mm,都需植骨。虽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角稳定性强,但背侧缺损过多(>5 mm)时背侧缺乏应力侧支柱支撑时,掌侧钢板承受的张力明显增加,容易造成内固定失败,可以通过背侧结构性植骨维持桡骨高度以及背侧稳定性,从而允许关节的早期活动。因此,植骨的选择依赖于术中对固定稳定性的判断。

3.4 存在不足和问题

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并不能绝对涵盖所有类型,对于严重粉碎的C3型桡骨远端骨折,仍需辅助外固定或克氏针固定,不能实现早期关节活动;对于背侧移位的骨折,仍不能完全仅使用掌侧入路牢固固定[9]。锁定钢板虽然抗拔能力强,支撑作用以及角稳定作用远超过普通钢板,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和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在早期功能锻炼时仍需因人而异,不能将锁定钢板的作用绝对化。同时,锁定钢板价格昂贵,容易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因此在选择锁定钢板对老年患者进行内固定时必须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对腕关节功能的需求,以及对未来复位不良造成的疼痛或功能障碍的耐受力和承受力。

综上所述,本文术前根据CT选择的具有不稳定性为特征的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病人,无论掌侧或背侧不稳定,合理使用掌侧锁定钢板固定,通过有效的手术复位技巧和其他辅助固定及植骨,对相应的影像学参数进行质控,术后通过合理功能锻炼,取得了很好的优良率。因此掌侧锁定钢板可以作为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固定的良好选择。

参考文献

[1]徐林,蔡锦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8):1416-1417.

[2]Hastings HI,Leibovie SJ.Indications and techniques of openreduction,internal fixation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Or-thop Clin North Am,1993,24(2):309-326.

[3]Kapandji A.Internal fixation by double intrafocal plate.Functional treatment of non 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lowerend of the radius(author's transl)[J].Ann Chir,1976,30(11/12):903-908.

[4]Stewart HD,Iunes AR,Burke FD.Functional cast-bracing forColles'fractures:a comparison between cast-bracing and con-ventional plaster cast[J].J Bone Joint Surg(Br),1984,66(5):749-753.

[5]Garland JJ Jr,Werley CW.Evaluation of healed Colles'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Am),195l,33(4):895-907.

[6]贡小英,荣国威,安贵生,等.T型钢板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120.

[7]Ren JX,Liu Z,Sun TS,et al.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internal fixation in distal radius comminuted fracture amongmiddle aged and elderly women[J].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2006,8(3):229-232.

[8]Penning D,Gausephl T.External fixation of the wrist[J].Injury,1996,27(1):1-15.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治疗的56例患有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是对手法复位和石膏加固复位效果不满而进行手术置入治疗。排除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或者影响腕关节功能的疾病患者,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41.6岁,本科以上患者12例,高中27例,高中以下1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6 d,平均为3.2 d。左侧30例,右侧26例。交通受伤31例,高处坠伤11例,摔伤2例,砸伤7例。按照AO桡骨远端骨折分类为:B3型14例,C1型13例,C2型17例,C3型12例。所有患者都为闭合型骨折,无神经合并和血管损伤现象,其他骨折12例。按照两种钢板治疗方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平卧,患肢外展置于搁手板,采用臂丛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普通T型钢板治疗,治疗组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患者术前对骨折部位经CT扫描检查和X光检查,术前给予抗生素消炎治疗,常规血、尿、肝肾心功能检查正常即可进行手术。58例患者采用腕掌侧切口入路,切口场8~10 cm,分离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使骨折位置显露,对骨折进行直视复位,恢复桡骨茎突长度,掌倾角和尺偏角,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治疗组选择合适长度的锁定钢板置入桡骨远端掌侧,如果骨折压缩缺损程度大,服务间隙超过5 cm,则置入自体髂骨,确定复位后用锁定钢板加固。手术中要检查腕关节的各种活动范围和骨折的稳定情况,依序列打入锁定螺钉。最后透视确定螺钉没打入关节间隙后从充分清洗伤口,缝合旋前方肌和皮肤,腕横韧带置入胶片引流,不必缝合。术后进行常规消炎治疗,2~3 d后进行功能锻炼,术后掌侧用石膏进行保护,期间严密观察患肢的恢复情况,6个月后取出内固定钢板[2]。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10~16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比较:治疗组优秀15例,良好10例,优良率达到8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P<0.05)。见表1。两组患者的关节复位情况和并发症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掌倾角、尺偏角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较少(P<0.05)。见表2。

注: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

注: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我国交通事业和各项建筑事业的发展步伐加快,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各种骨折发生的概率也在上升,桡骨远端骨折作为常见的上肢骨折不连率虽然很低,但是不稳定性骨折的复位效果对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有直接影响。手法复位加石膏固定对恢复和维持关节面的平整性作用甚微,而且容易发生再次移位,愈合时间慢,易造成关节障碍,季节性疼痛和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因此,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多倾向于手术治疗,选择钢板进行内置入治疗效果明显。

普通T型钢板主要依赖于钢板和骨质之间的摩擦力来固定骨折端操作简单方便,能够避免软组织在复位中造成的损伤,然而钢板压在骨面上,容易造成骨质缺血坏死,出现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可能性高于锁定钢板。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高于治疗组,也就是说,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效果大于T型钢板治疗。满达等[3]专家在经过其多年的钢板桡骨远端治疗经验,他经过对T型钢板和锁定钢板两种置入手术的治疗效果研究,得出研究论断:锁定钢板的治疗效果高于非锁定钢板治疗效果,所以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中,采用锁定钢板内置固定效果优于T型加压钢板[4]。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能有效保护骨愈合的生物学环境,且锁定钢板对骨膜不产生压力,很好地保护了骨膜的血液循环。螺钉和钢板成角固定时,钢板螺钉和骨干构成稳定的结构,比T型钢板固定更稳定。在一定荷载的情况下,弹性固定结构应力刺激骨折块,促进骨痂形成,加快骨折愈合。这种治疗手法对有骨质疏松的中老年患者效果尤为明显。锁定钢板通过螺钉良好的抗拉力和把持力获得有效的支撑,术后螺钉松动的几率很低,骨折端稳定有助于腕关节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因不稳定而需固定时间过长导致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同时也避免了早期功能锻炼造成骨折复位的丢失。该研究显示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后患者在腕关节功能的优良率、掌倾角、尺偏角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普通T型钢板治疗(P<0.05)。试验结果表明应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显著,在维护骨折复位和腕关节功能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同时保护血液流畅,减少并发症[5]。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锁定钢板将取代T型钢板,有更大的治疗空间。

参考文献

[1]顾国庆,喻任,张玉发,等.掌侧斜T形钢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2):885-887.

[2]李永忠,吴煌,闵华,等.选择钢板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3):8032-8035.

[3]满达,李玉祥,张水林,等.两种不同类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6):1140.

[4]唐卫民.选择钢板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0):15-16.

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微创治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包括[1]:背侧粉碎范围超出掌背侧距离的50%, 干骺端掌侧皮质粉碎, 原始X线片背倾角大于等于20°, 原始X线片骨折横向移位大于等于10 mm, 原始X线片桡骨缩短大于等于5 mm, 关节内粉碎骨折, 合并尺骨骨折。64 例手术后1~3年的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 男22 例, 女42 例, 年龄42~79 岁。开放性骨折11 例, 闭合性骨折53 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辅助多根克氏针固定。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后, 在X线透视下, 先对桡骨远端进行初步的复位。在第2掌骨基底和桡骨远端作一小切口, 钝性分离至骨面, 直视下拧入直径2.5 mm螺纹钉达对侧皮质, 安装外固定支架。在X线透视下, 牵引复位桡腕关节, 恢复桡骨高度, 锁紧外固定架。根据骨折块的移位方向, 在X线透视下, 进一步撬拨复位关节面、掌倾角和尺偏角, 加用多根克氏针固定。骨缺损严重时, 在X线引导下, 作小切口, 分离至骨缺损处, 植入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根据术后X线片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 术后6~8周去除外固定架, 逐步功能锻炼, 再6~10 d后拔除克氏针。

1.3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当天指导患者开始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功能锻炼, 同时进行前臂旋前和旋后锻炼。

1.4 疗效评估

摄左、右手的正、侧位X线片, 在X线片上测量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评估左、右手的尺偏、桡偏、掌屈、背伸、旋前、旋后的活动范围。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 优秀:0~2分;良好:3~8分;一般:9~14分;差:大于等于15分[2]。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表示为SD,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包。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尺偏、桡偏、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均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64 例患者, 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与对侧正常腕关节相比, 背伸和尺偏范围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 掌屈、桡偏、旋前和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桡骨高度和尺偏角与对侧正常腕关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掌倾角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 (见表2) 。根据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 术后优13 例, 良45 例, 一般6 例, 差0 例, 优良率90.6%。未出现第2掌骨骨折、螺纹钉和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性骨萎缩等并发症。4 例发生克氏针钉道感染, 经换药后好转。1 例桡神经浅支神经损伤, 口服甲钴胺3个月后症状消失。

3 讨 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后易再移位, 主要原因是石膏固定不能提供纵向牵引力来对抗肌肉的牵拉与挤压[3], 从而导致桡骨远端短缩、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小、难以维持关节面平整等, 继发疼痛、腕关节和前臂功能障碍。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固定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 虽然腕关节的背伸、尺偏活动范围和掌倾角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 但手术后1~3年, 上述指标均恢复到正常腕关节的75%~85%。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良率达90.6%, 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表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不失为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也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常用方法。随着锁定钢板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的疗效显著提高, 但锁定钢板价格较贵、创伤相对较大, 还会引起肌腱刺激、肌腱断裂等并发症, 常需二次手术取出。因此, 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仍具有重要地位。Kapoor等[4]比较了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闭合或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三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 结果表明, 外固定支架固定组优良率80%, 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63%, 石膏固定组优良率43%。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提供纵向牵引力, 维持桡骨的高度。Batra等[5]研究表明, 桡骨远端骨折对腕关节功能损害最大的因素是桡骨缩短, 相关系数为1.007。我们随访结果表明, 手术后1~3年的桡骨高度与正常腕关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良率达90.6%。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Batra的观点, 表明外固定支架能有效维持桡骨高度。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也存在一些缺陷。桡腕关节过度的纵向牵引力会加重韧带损伤, 不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辅助经皮克氏针固定可弥补外固定架的这一缺陷。运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 我们无法定量最佳纵向牵引力。恢复桡骨高度后, 如果透视发现桡腕关节 (桡-月, 桡-舟关节) 间隙较对侧正常腕关节显著增宽, 可采用多根克氏针固定骨折端, 降低外固定架的纵向牵引力。单纯运用外固定支架难以恢复掌倾角, 即使采用多根克氏针固定效果也不佳。我们研究发现, 术后1~3年掌倾角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 但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0.6%。有研究表明[5], 只要掌倾角大于-10°, 腕关节的功能不会受到损害, 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第2掌骨骨折、螺纹钉松动、桡神经浅支损伤、钉道感染、交感神经性萎缩是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安置螺纹钉时, 作小切口, 直视下钝性分离至骨面, 确保螺纹针穿过对侧皮质, 这样能有效避免第2掌骨骨折, 防止螺纹钉松动。在桡骨远端经皮克氏针固定时, 按照我们提出的安全区进针能有效避免桡神经浅支损伤[6]。避免桡腕关节的纵向过度牵拉, 过度牵拉不仅会损害腕关节功能, 还有可能导致第2掌骨骨折和交感神经性萎缩。手术后保持钉孔周围干燥, 常规点滴酒精或碘伏, 每天1~2次, 能有效防止钉道感染。

摘要:目的 评估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微创治疗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6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在手术后1~3年, 测定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影像学指标, 对腕关节功能进行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 患侧腕关节的背伸和尺偏活动范围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 (P<0.05) , 掌曲、桡偏、旋前和旋后活动范围与正常腕关节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掌倾角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 (P<0.01) , 桡骨高度和尺偏角无显著性差异 (P>0.05) 。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0.6%。结论 闭合复位, 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能有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关键词:骨折,外固定支架,桡骨远端

参考文献

[1]黄健华, 陈一心, 宋知非.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骨折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5) :128-132.

[2]McKenna J, Harte M, Lunn J, et al.External fixationof distal radial fractures[J].Injury, 2000, 31 (8) :613-616.

[3]Trumble TE, Culp RW, Hanel DP, et al.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aspect of the radius[J].Instr Course Lect, 1999 (48) :465-480.

[4]Kapoor H, Agarwal A, Dhaon BK.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distal radius:a comparativeevalu-ation of results following closed reduction externalfixation and open reduct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J].Injury, 2000, 31 (2) :75-79.

[5]Batra S, Gupta A.The effect of fracture-relatedfactors on the functional outcome at 1 year in distalradius fractures[J].Injury, 2002, 33 (6) :499-502.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0例, 其中男8例 (以青壮年为主) , 女12例 (以中老年居多) ;年龄最大84岁, 最小18岁, 平均年龄 (55.4±18.5)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24 d, 平均 (11.2±6.5) d。合并冠心病3例, 高血压4例, 慢支炎肺气肿1例, 大隐静脉曲张1例, 糖尿病2例。所有患者均为新鲜的, 单侧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 其中左侧11例, 右侧9例。依据AO/ASIF标准对本组病例进行分型[4]:A2型7例, A3型4例, B1型3例, B2型2例, B3型1例;C1 型2例, C2 型1例。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 (45.00%) , 高处跌下伤4例 (20.00%) , 摔伤4例 (20.00%) , 重物砸伤3例 (15.00%) 。损伤情况:桡骨短缩17例, 短缩4~12 mm, 平均 (7.4±3.5) mm;关节面骨折移位、塌陷12例, 程度3~10 mm, 平均 (6.8±2.1) mm;掌倾角-5°~25°, 平均 (-12.5±3.5) °;尺偏角 4°~0°, 平均 (2.5±0.5) °;骨块移位伴桡腕、桡尺远侧关节半脱位9例, 占45.00%。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后, 取桡掌侧切口, 切开皮肤、深筋膜, 从掌长肌腱和正中神经之间直达桡骨, 将正中神经和桡侧腕屈肌、桡动脉一起牵向桡侧, 显露旋前方肌。尽量靠近桡侧离断旋前方肌止点, 显露桡骨远端。首先整复桡骨干骺端骨折, 恢复掌倾角和尺偏角, 保持关节面平整, 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然后复位桡骨干骨折, 用2枚克氏针斜向固定。复位后发现有明显骨缺损, 将“T”形纯钛锁定接骨板置于桡骨远端掌侧近关节缘2~3 mm 水平, 先固定远端锁钉, 再进一步利用钢板弧度撬拨恢复掌倾角, 固定近端锁钉。若干骺端粉碎严重不能完全用螺钉固定时, 复位后由于干骺端无法提供足够强度的骨性支撑, 为克服骨折复位的丢失, 用自体髂骨块支撑植骨, 则保留克氏针, 边取针边改用适当直径的可吸收螺钉或可吸收棒固定。

1.3 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

术后给予给常规预防性抗炎等处理, 用石膏托固定患肢4周。术后3 d, 行掌指和指间关节伸屈锻炼, 4周后开始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腕关节功能锻炼。

2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 平均12.5个月。X 线片显示全部骨折均在6个月内骨性愈合, 关节面光整无创痕。9例伴桡腕、桡尺远侧关节半脱位者全部复位, 无一例桡骨轴向短缩及复位丢失;骨折愈合后测量掌倾角及尺偏角, 除1例因术后制动不良外, 其余基本恢复在正常范围内。

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关节活动度掌屈35°~85°, 平均55°, 背伸20°~85°, 平均55.5°, 桡偏10°~30°, 平均20.5°, 尺偏15°~35°, 平均25.4°, 前臂旋前60°~90°, 平均80.5°, 旋后50°~80°, 平均75.5°。

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5]就患者主诉疼痛及对生活的影响、功能、握力满意程度;临床检查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外观有无畸形;X线检查关节面复位情况, 桡骨短缩程度;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情况, 有无骨性关节炎的改变及并发症进行综合评价, 治疗结果分为优、良、可、差四级。本组患者优11例 (55.00%) , 良6例 (30.00%) , 可2例 (10.00%) , 差1例 (5.00%) , 总优良率85.00%。

3讨论

3.1 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为主, 并且对大多数桡骨远端的简单骨折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但对于复杂的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尤其是关节内骨折, 单纯的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很难获得满意疗效, 而造成关节面的台阶不能恢复, 桡骨长度不能恢复, 下尺桡关节分离, 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顽固性腕关节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因此对于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 即骨折原始移位存在掌倾角向背侧倾斜超过15°桡骨缩短大于5 mm, 关节内粉碎骨折, 关节面移位大于2 mm,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应该积极地手术治疗[2]。

3.2 掌侧入路的优缺点

桡骨远端特有的解剖结构, 掌侧皮质较背侧厚, 掌侧骨面较平, 而背侧存在 Lister 结节, 常影响钢板的放置, 掌侧有旋前方肌将钢板与肌腱隔开, 钢板与肌腱之间不产生直接摩擦而背侧钢板与肌腱直接接触, 故常生严重的拇长伸肌腱的磨损, 甚至断裂。有研究结果显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掌侧入路同时置接骨板, 能顺利恢复桡骨远端解剖结构, 其治疗效果满意[3]。因此对于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常采用掌侧入路;但对于背侧粉碎严重者, 需采用背侧入路。也有一部分骨折需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联合应用。故, 在临床上需灵活运用。

3.3 手术方式

本组病例采用前臂掌面桡侧做切口, 一般长约7.5 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沿掌长肌和桡侧屈肌之间分离。将桡侧腕屈肌和拇长屈肌拉向桡侧, 掌长肌、正中神经和其他肌腱拉向尺侧。沿桡骨止点处切开旋前方肌, 切开并剥离骨膜, 显露骨折端, 整复骨折端, 桡骨远端掌侧解剖板固定。一般骨缺损严重的植骨。直视下检查固定是否牢固, 术中透视显示骨折已复位, 关节面平整, 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长度已恢复, 充分止血, 冲洗切口, 修复旋前方肌, 逐层缝合, 牢固包扎。若术后骨折端不稳定的需行石膏托外固定3周。本人通过临床观察, 一般软组织愈合后 (3周) 开始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但手的功能活动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经随访术后功能恢复均很满意。有学者认为术后骨折端稳定的, 可早期开始功能锻炼, 有学者建议骨折端不稳定的, 术后两周就开始功能锻炼[6,7]。本人持不同观点, 到目前为止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最佳时机选择尚没有统一的观点, 因此, 本人就腕关节功能锻炼的时机仍保留自己的观点。因, 只要病例选择恰当, 掌侧入路植入解剖板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LutskY K, Boyer M I, Steffen J A, et al.Arthroscopic assessment of intraarticula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rom a volar approach.Hand.Surg Am, 2008, 33 (4) :476-484.

[2]Dennison D G.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locked fixation of unstable distal uln a fractures with concomitant distal radius fracture.Hand.Surg.Am, 2007, 32 (6) :801-805.

[3]刘振武, 颜继英, 杨朝晖, 等.掌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华西医学, 2010, 25 (1) :134-136.

[4]王满宜, 杨庆铭, 曾炳芳, 等译.骨折治疗的AO原则.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366-369.

[5]蒋协远, 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6-46.

[6]刚毅.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效果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1, 10 (9) :263-264.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第10篇

[关键词]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84-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多,选择有效的固定治疗方式,不仅有利于巩固复位效果,同时牢固的固定对于预后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60例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2月~2011年6月骨外科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62~83岁,平均(75.4±16.2)岁。受伤原因:摔倒上肢撑地引起的伤害者33例,交通事故伤12例,其他原因15例。临床分型:B1型13例,B2型12例,B3型15例,C1型9例,C2型8例,C3型3例。术前掌倾角平均角度为(-12.4±12.7)°,尺偏角(5.8±14.2)°。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本次研究。依据治疗方式分为治疗Ⅰ组(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组)30例和治疗Ⅱ组(手法复位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状态、受伤原因分布、临床分型情况、掌倾角、尺偏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Ⅰ组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臂丛麻醉,从桡骨的远端掌侧入路,于掌长肌和正中神经之间进入,将正中神经牵向桡侧,保护鱼际感觉支和桡侧腕屈肌、桡动脉,将旋前方肌切开到达桡骨掌侧,关节囊切开,显露出桡腕关节面。观察复位下的骨折情况,恢复桡骨茎突长度、掌倾角和尺偏角,通过克氏针临时固定,对于骨缺损的患者进行人工植骨。选择合适长度的T-LCP放入桡骨远端,贴近桡腕关节面,接近2~3 mm,透视明确骨折复位,序列打入锁定螺钉。术后注意应用抗生素抗炎和消肿治疗,进行屈伸指练习、腕关节功能训练等。

1.2.2 治疗II组 患者通过X线透视手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同时积极指导患者进行手指的屈伸功能锻炼,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4~6周拆除石膏,鼓励患者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评价参照Lidstrom评分标准:优:无功能损害、畸形、背伸掌曲<15°,无临床主观症状;良:无功能损害、临床主观症状,轻度畸形;可:腕关节功能恢复不理想,关节活动相对较差,临床主观症状相对较少;差:上述指标均恢复不理想伴有持续性疼痛。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Ⅰ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由于桡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以及老年患者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较高等原因,桡骨远端骨折常会涉及关节面、干骺端,引起松质骨压缩、嵌插、下尺桡关节分离、桡骨缩短及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等[3]。选择有效的固定治疗方式,对于术后功能恢复有重要的意义。老年患者骨质疏松、骨缺损的情况较为多见[4],锁定钢板固定依照桡骨远端骨形态设计,更加符合患者的生理解剖形态,对于骨折复位的效果更加稳定,掌握好螺钉顶端和皮质的距离,不仅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撑、更好的固定和处理小骨片,同时桡骨远端靠近尺侧的螺钉也可以提高骨折复位的稳定性[5]。锁定钢板虽然不能逐一地对桡骨远端外侧柱、中柱及内侧柱进行固定,但是可以根据调整螺钉的位置、角度,更好地维持桡骨远端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减少因植入螺钉过多对于肌腱造成不利影响,更有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6]。本研究通过比较发现,治疗Ⅰ组固定治疗总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Ⅱ组,提示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良好,预后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明宏,刘德群.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与保守治疗的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2008,14(8):487-488.

[2] 唐昊,王秋根,张秋林,等.掌侧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的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22):1681-1683.

[3] 齐新文,王兆杰,安荣泽,等.掌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背侧移位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J].重庆医学,2010,39(22):3085-3086.

[4] 周云迤,赵庆丽.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21-22.

[5] 宋忠良.桡骨远端骨折58例外科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 199-200.

[6] 张典虎.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进展[J]. 中外医学研究,2010,8(6):60-62.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第11篇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支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骨折疾病, 约占平时骨折10%, 其高发人群为老年妇女。多数患者经石膏外固定治疗后可取的良好效果, 但对于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若行石膏外固定治疗, 无法有效对位和固定其关节面, 致使桡骨的远端倾角变小、桡骨缩短, 进而出现继发性关节炎、关节僵直等[1]。本研究将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取三种不用的方法治疗,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22例, 男14例, 女8例;年龄20~70 (59.42±4.14) 岁。对照1组22例, 男12例, 女10例;年龄23~73 (58.33±5.65) 岁。对照2组21例, 男15例, 女6例;年龄25~78 (60.17±3.92) 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取钢板内固定:患者臂丛阻滞麻醉后, 向外伸展患肢, 于前臂远端桡背侧做一纵切口, 将相关肌腱、肌肉分离, 并保护正中神经, 将骨折部位完全暴露, 检查骨折情况, 对骨折整复, 临时用克氏针固定, 恢复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长度, 使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参照骨折情况选择适宜的钢板, 若骨严重缺损可植骨。手术结束后放置负压引流, 关闭切口, 将腕关节用石膏外固定两周。对照1组行外固定支架: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取仰卧位, 牵引手掌和手指, 手法复位满意后, 经皮从Lister结节或者桡骨茎突用直径2.5mm将克氏针向近尺侧穿针, 折弯针尾, 皮外长度约1cm, 对骨折疏松或者关节面塌陷等复位, 缺损者进行植骨。将两枚外固定螺钉分别置入第二掌背侧和骨桡侧, 并将这两处皮肤切开, 将两枚外固定螺钉置入伸指总肌与伸腕短肌之间, 外装外固定架。术后两周松开外固定架, 将腕关节调至功能位后再次锁紧。对照2组采取石膏外固定:患者局麻后, 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 满意后, 石膏外固定其患侧的前臂管。参照骨折移位情况, 对石膏塑形, 患肢置于前壁中立三角巾悬吊, 叮嘱患者不负重进行背伸、掌屈等锻炼以恢复腕关节功能。

1.3 评分标准

参考Shea评分方法, 将患者的关节屈伸活动、腕部疼痛情况、手指感觉恢复情况、握力、前臂旋转按照严重程度分别计为4分、3分、2分、1分, 满分20分。当得分高于18分时为优;15~17分时为良;12~14分时为中;低于11分时为差。优良率= (优数+良数) /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比较其间差异, 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和对照1组的优良率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χ2=0.3577, P>0.05) 。但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2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χ2=7.3075, P<0.05) ;对照1组的优良率也高于对照2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χ2=5.0643, P<0.05) ;见附表。

2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常发生在距离桡骨远端3cm处, 可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前者可用非手术治疗, 但后者若采取非手术治疗措施, 则易引起骨折移位、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从而使腕关节功能出现障碍, 故常采用石膏外固定、外固定支架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等治疗方法[2], 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石膏外固定, 其费用低、操作方便、住院时间短等, 且石膏具有一定的脆性及伸缩性, 可保持良好的侧方压力和纠正骨折的成角畸形, 但无法维持轴向牵引力, 对桡骨的轴向短缩也无直接效果, 且单纯闭合复位无法使劈裂塌陷的关节面复位, 故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

但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时, 骨折端两侧存在固定钉, 便于牵引, 辅以手法复位, 调节动螺杆, 可维持一定的牵引力, 故可在固定的同时避免骨折缩短移位, 且治疗效果较好, 但其手术费用昂贵, 手术操作难度也较大[4]。但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 不仅可获得良好的解剖复位, 还可缩短治疗时间, 便于患者快速进行功能锻炼, 利于恢复关节功能和骨折愈合[5]。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和对照1组的优良率均大于对照2组,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外固定支架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均十分良好。

综上所述, 外固定支架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劲松.5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22) :92-95.

[2]朱小华, 邓志成, 莫广宁, 等.4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研究[J].中医药导报, 2010, 16 (11) :54-55.

[3]李强, 薄连洪, 齐国柱, 等.3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天津医药, 2012, 40 (4) :401-403.

[4]赵焕利, 周松, 高开拓, 等.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1, 19 (10) :35-36.

上一篇:猕猴桃产品营销模式下一篇:开关电源稳压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