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对策范文

2024-06-26

重构对策范文(精选12篇)

重构对策 第1篇

一、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及相关文献综述

(一) 诚信是现代文明发展进程的信号灯

中国是“礼仪之邦”, “忠义礼智信”是中国人民自古就普遍遵循和崇尚的行为准则。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 未知其可也;信, 则人任焉”;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 老子也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庄子更把“本真”看作精诚之极至。如果说传统文化中诚信强调的是克己复礼, 那么现代诚信更多强调的是互利双赢, 特别是在当下, 诚信被赋予了更多的物质内容, 已成为现代文明发展进程的信号灯: 从经济学角度看, 诚信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稀缺性资源; 从伦理学角度看, 诚信更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无形资产。

(二) 诚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润滑剂

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和伦理与政治学院院士阿兰·佩雷菲特在《论经济“奇迹”》一书中指出, 经济奇迹出现的诸多原因中最为共性和重要的一条就是竞争和诚信。 竞争强调社会自由流动和追求创新, 诚信突出对他人信任负责并积极协作, 而“货币自由交换与分配及自主契约”是实现并充分体现竞争与诚信原则的主要形式, 诚信已成为市场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润滑剂, 它提高了经济的运行效率, 节约了社会总成本, 越是发达繁荣的市场经济越要讲究“诚信为本”。

(三) 诚信是会计行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在整个市场经济运作和宏观调控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重信义、守信用、讲信誉是会计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诚信乃会计安身立命之本。 7多年前, 一代会计大师潘序伦先生在总结长期会计实践和教学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立信, 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 并身体力行“信以立志, 信以守身, 信以处事, 信以待人, 毋忘立信, 当必有成”的做人做事准则。 从根本上说, 诚信应是会计与生俱来的品质, 而会计正是维持诚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工具, 它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 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 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四)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徐丽俭、高之波 (2005) 指出会计诚信危机的危害:对投资者、对市场经济秩序、对国家利益都造成损害。 会计诚信危机的原因:一是利益驱动;二是制度缺陷;三是法律约束弱化。 会计诚信的治理对策:一是改革产权制度,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完善会计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三是积极建设诚信内控机制;四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方飞虎 (2004) 指出, 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诚信既是道德资源, 又是经济资源, 既是财富, 又是财源, 还是财力, 是企业取胜的法宝;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是影响会计诚信水平的经济原因, 诚信不只是理论问题, 更是实践问题, 不只是一个行业的问题, 也是一项紧密联系的社会系统工程。 维持和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途径有三:一是加强司法和政府监管力度, 发挥法律和行政力量; 二是加强社会监督与评价机制, 发挥社会力量;三是加强社会教育机制, 启发行为人的良知。曹怡 (2010) 强调的具体对策:一是建立有利于会计人员发挥独立性的制度;二是加强会计伦理教育;三是发挥舆论的引导监督作用。

二、会计失信的严重后果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世界,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市场竞争的更加激烈, 企业、政府和公众对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会计失信, 不但给投资者、消费者及债权人造成巨大损失, 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损害, 也使会计诚信面临危机与挑战。会计失信还表现为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财务管理混乱, 以权谋私现象时有发生, 为贪污挪用等不法行为开方便之门;中介机构唯利是图, 甚至与企业共同作弊, 不能按法规条例履行有效监管。

(一) 会计失信终将导致 “劣币驱逐良币”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尔洛夫在观察旧车交易市场时发现, 因买者出价过低, 卖者不愿提供质量好的产品, 从而导致质量较好的旧车被迫从市场退出, 最终留下来的都只是低质量的。 证券市场也是如此, 投机盛行, 小道消息左右着股价升降, 导致虚假的会计信息有大量需求, 而真实、准确的高质量财务报告被挤出市场。

(二) 会计主体和会计人员都将陷入 “囚徒困境”

提供真实信息得不到好处, 提供虚假信息得不到应有惩罚甚至反而能获得好处,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大家都选择提供虚假信息;同理, 执行领导授意做假账的会计人员得到奖励或升迁, 而拒绝领导授意的将面临不公正待遇, 这样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执行领导授意, 共同做假账, 从而导致会计造假越演越烈。

(三) 社会信用也将引发 “破窗效应”

根据詹姆士·威尔逊及乔治·凯林的观点,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 会诱使人们仿效, 甚至变本加厉: 一所房子若有窗户破了没人及时去修补, 不久之后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 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 很快墙面上就会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 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 但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 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跟着抛掷而丝毫不觉羞愧。 因此, 面对会计失信问题, 也要站在维护社会信用的高度, 深入剖析原因, 完善制度, 营造环境, 及时补漏, 防止小错酿成大祸。

三、会计失信的制度诱因

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说:“一种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 而一种好的制度让坏人也只得做好事。 ”当前会计诚信缺失当然有道德环境恶化、个人私欲膨胀、价值观念扭曲等多方面的原因, 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制度不健全所致。 总体上说, 会计失信有以下三方面的制度诱因:

(一) 公司制度存在缺陷是会计失信的根源

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来说, 主要还是委托人“缺位” 与受托人“越位”问题, 由于受托人 (经营者) 与委托人 (所有者) 在追求各自效用最大化上的分歧以及享有权限上的差异, 致使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真实性受到严重挑战。对于大多数上市公司而言, 主要是由于改制不彻底, 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制约机制, 譬如: (1) 股权结构不合理, “一股独大”现象致使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 (2) 缺乏必要机制保障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 维护股东和其他相关者利益, 独立的非执行董事缺乏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能力与动力; (3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间的关联交易不规范, 导致公司常被大股东操纵, 从而损害公司及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等。

(二)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是会计失信的条件

会计原则和会计标准的可选择性, 使不同的选择将生成完全不同的会计信息, 这就为产生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条件。譬如: (1) 现代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 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 会计人员就可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 如推迟确认费用、提前确认收入等; (2) 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也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人员可以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来操纵利润 (3) 会计政策也为企业提供很宽的选择范围, 会计人员可在规定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目的的会计政策如安然公司就是利用“特别目的实体” (SPE) 符合条件可以不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政策, 将本应纳入的三个SPE排除在合并报表范围外, 导致1997年到2000年共高估4.99亿美元利润, 低估数亿美元负债, 给投资者提供了虚假的会计信息。

(三) 市场制度的趋利避害是会计失信的动力

会计造假最早的案例要上溯至1720年英国的南海事件, 为什么屡禁不止, 越演越烈, 甚至像美国这样市场成熟法制健全的国家也有公司进行会计造假? 这是因为造假背后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对于企业而言, 它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只有当讲诚信能带来利润、 不讲诚信将带来损失时, 它才会讲诚信。而现状往往是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管理部门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等利益;企业负责人通过指使制造虚假信息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利益;会计人员因按企业负责人要求完成“会计工作”而获得薪金、升迁和奖励而会计师事务所在买方市场的困境下为“增加业务”也迎合企业要求出具虚假报告。 正是由于参与会计造假的有关各方预期收益都明显大于预期成本, 才会不断上演会计造假的闹剧和丑剧。

四、重构会计诚信的制度规范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并定会把权力用到极致, 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健全制度, 以权力约束权力。 ” 西方政治学也有一个很有名的假定:“政治家无赖假定”, 即是说官员若无监督, 必定变成无赖。 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的权力必将导致绝对的腐败, 所以西方制度推崇“三权分立”, 哪怕官至总统, 也需要监督。“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性是靠不住的, 人总是要趋利避害, 但人的总体行为可以预测, 可由此构筑模型通过演绎得出结论, 制度规范要比道德说教更具根本约束力。重构会计诚信, 首先也要从制度规范抓起。

(一)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诚信法治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要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通过对各种市场行为的立法、执法来规范市场秩序。 我国重新修订颁布的《会计法》及《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均已明确会计诚信的要求。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 尽快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 还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公司制度、物权、债权、侵权赔偿及会计诚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具体准则, 明确会计造假有关参与各方将要承担的具体责任, 明确对会计诚信负有监督责任的主体及监管不力时应负的具体责任, 明确会计造假行为的受害者可以主张民事赔偿等权利, 通过健全法规体系首先做到有法可依。

(二) 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强化监督评价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 强调:“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褒扬诚信, 惩戒失信”。 相关行业协会也已探索启用“中国期货业协会会员和从业人员信息管理数据库”, 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经过适当程序后将上网公示, 起到 “黑名单”作用, 最终实现“良币驱逐劣币”。面对大数据时代, 会计诚信的监督与评价也完全可以依托互联网和功能强大的信息数据库随时提供查询。 对有不良记录者, 在工商注册、银行贷款、大额消费、个人信用卡服务及劳动就业等方面都明确制约措施, 真正让诚信成为诚信者的通行证, 失信成为失信者的墓志铭。

(三) 严格执法惩戒, 推行市场淘汰退出机制

“安然事件”发生一个月后, 纽约证交所正式取消安然股票的上市资格, 提供虚假审计信息的安达信公司的信誉和审计市场也迅速下滑, 不得不面临被兼并的下场, 这种淘汰退出机制的惩戒对每家企业和每个人都是严正警示。 因此, 我们也要尽快构建有效的市场淘汰退出机制, 对不遵职业操守、 参与会计造假造成恶劣后果和重大社会影响的企业、个人及中介机构要逐出相关行业, 该退市摘牌的坚决摘牌, 该行业禁入的坚决实行终生禁入, 对该承担直接责任的人员要坚决绳之以法, 甚至杀一儆百, 以儆效尤。

(四) 试行会计委派, 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也可借鉴当前机关、 事业单位的做法, 在国资部门指导下探索成立会计核算中心,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统一管理。企业所有者通过核算中心聘请委派会计监督经营者, 核算中心对所有者负责, 双方也是委托代理关系。这样使会计人员从现行的所属企业中脱离出来, 会计业务处理公开透明度将得以增强; 同时会计人员独立于企业经济利益、人事管理之外, 其个人利益与其司职的企业无关, 只由核算中心统一考核、奖惩, 不受企业利诱胁迫所左右, 能更加客观公正地记录和报送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从而为构建会计诚信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

(五) 坚持 “法”、“德”并举, 创新会计诚信教育机制

会计诚信既是法律问题, 也属道德范畴, 诚信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 还取决于诚信的宣传和教育, 也就是说要“法治”、“德治”相结合,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会计人员也是有思想、有情绪、有欲望的人, 需要通过激励、强制、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刺激和管理。要创新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重点放在开展诚信信念、诚信文化、诚信制度的教育上;要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赋予会计人员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格精神; 要把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内容。借助于约束、牵制手段规范个体行为称“他律”, 依靠个人自我觉悟、自我管理来规范个体行为即“自律”, 要通过诚信教育确立会计人员的诚信观念和诚信意识, 使制度的“他律”变成自觉、理性的 “自律”行动, 真正从内心深处筑牢求真务实的诚信根基。

参考文献

[1] . (法) 阿兰·佩雷菲特 (Alain Peyrefitte) .论经济“奇迹”[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1.

[2] . (法) 孟德斯鸠 (Montesquieu) 著, 严复译.论法的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9.

[3] .方飞虎.会计诚信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 2004, (10) :28-30.

[4] .徐丽俭, 高之波.会计诚信危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北方经贸, 2005, (6) :22-24.

[5] .王俊.对会计诚信体制建设的认识[J].企业家天地 (下) , 2009, (9) :117-119.

重构对策 第2篇

作为一个无线部门的人,不懂移动设备是不行的,而作为一个无线的重构,不会写响应式页面更是不行得。而我,一个无线的重构,在我最近做的一个移动端的项目之前,的确是不会写响应式页面的,所以,严格来说,在这个项目之前,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无线重构人。

而这个项目,却让我快速地掌握了响应式页面重构的一些方法。下面就是通过这个项目来总结我在响应式页面重构学到的东西。

众所周知,所谓响应式页面,就是能够用一套样式,使你的页面能够在不同分辨率的屏幕下都有很好的表现形式。响应式Web设计,这个概念是Ethan Marctte 在A List Apart 发表的一篇文章“Responsive Web Design”中援引响应式建筑而得名:

响应式建筑(responsive architecture),物理空间应该可以根据存在于其中的人的情况进行相应。

根据我所阅读过一些文章及资料,我总结出响应式页面的几个关键组成部分:

1、页面头部的meta说明,可以通过viewport meta标签去让你的html页面的的宽度能根据设备分辨率让浏览器的可视宽度来适应,也可以在这里设置页面的缩放比例等等,这样在成比例的分辨率设备下,就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响应式。

2、流体布局(fluid grid),所谓的流体布局,其实就是在你pc端实现的页面基础上,将一些元素的宽高由原来的固定多少像素(px)调整为百分比(%)或字体比例(em)(或布局方面的margin、padding、left、top等以px为单位的值),这也是当前实现响应式布局的两种主要实现方法。

第一种用百分比(%),就是以该元素的父容器的宽高为100%,其他元素的宽高相对于其父容器的比例,只要将具体的像素值相对于他的父容器的一个百分比折算即可。当然这种方法的换算有点复杂,因为很多相对的宽高折算的百分比系数是带小数的,所以这时候可能要你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实现。

在Ethan Marctte的Responsive Web Design这篇文章中给出的一个demo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实际代码里:

@media screen and (max-width: 400px) {

.figure,

li#f-mycroft {

margin-right: 3.317535545023696682%; /* 21px / 633px */

width: 48.341232227488151658%; /* 306px / 633px */ }

第二种方法是用字号比例(em)去实现,其实方法是跟上面一样的,只不过我们将%换成了em,这种方法就是某元素具体的宽高(px)在当前基准字号(font-size)下折算出多少个em。eg: 一个在480分辨率下宽高为64px*64px的元素,其父容器的字号(font-size)为20px,那么它折算成em为单位就是3.2em*3.2em。当其父容器字号基准根据不同的分辨率变化的时候,该元素的宽高也能根据这个字号基准成比例的缩放,就能实现响应式变化。

从上面的两张实例图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个元素,宽高为3.2em*3.2em,在360px分辨率下,因为基准字号为15px,故解析出来的实际尺寸为48px*48px,而在480px分辨率下,基准字号为20px,故实际的尺寸为64px*64px。

3、流体图片(liquid image),在我所了解的很多资料中,对图片处理这块,如果要使图片能根据分辨率来适应,而且还不失真,好像挺困难的。但其实我们不用考虑的那么复杂,我们要做的只是让图片能根据不同分辨率自适应罢了,我们不管图片会不会因为被拉伸而失真,因为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考虑在不同分辨率下使用不同的图片,这样就简单多了,

电脑资料

所以让图片尺寸自适应,我们只要不给图片设定具体的宽高尺寸,只要在样式中给该图片一个width:100%,这样图片就能根据它父容器的尺寸自动调整了。

4、媒体查询(media query),这个也是响应式页面的一个关键技术,根据不同的分辨率去调整一些不同的样式。

@media screen and (max-device-width: 480px) {

.column {

float:none;

}

}

通过上面的这样媒体查询结构,我们可以设定在不同分辨率下选用不同的样式来调整响应式页面。像前面第二点流体布局上,我们使用百分比或字号比例去实现流体布局的时候,第一种方法是可以不用媒体查询直接实现流体布局的,就是元素的宽高能自适应不同分辨率屏幕。

但第二种方法用字号比例(em)去实现流体布局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结合媒体查询了,因为我们的字号比例是根据基准字号来实现的,就是说在基准字号一定的情况下,该元素的大小就是固定的,而我们要实现该元素尺寸自适应,就只能通过调整基准字号来实现了。通过媒体查询,我们可以让在基准字号font-size在不同分辨率下不一样,这样其子元素相对于该字号的比例em算出来的像素px就不一样了,这样就能实现响应式了。

所以我们兼容不同的分辨率的时候,可以先在某个分辨率下,实现完美的重构,然后将所有元素具体的尺寸(px)折算为em(根据父容器的font-size),然后再通过媒体查询,调整不同分辨率下的基准字号font-size就能实现具体的响应式了。

当然媒体查询的功能是根据不同的分辨率适配不同的样式,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做法是实现流体布局,还可以通过媒体查询来细调具体的页面在不同分辨率下的不同表现形式。

在我具体的项目过程中,采用媒体查询主要是调整不同分辨率下的基准字号的大小,具体如下面的代码所示:

body,section,button,h1,p,.layer,.downall_btn,.introduce,.playlist,.recom_picbox{font-size:20px;}

/* for 800 px width screen */

@media only screen and (max-device-width:800px),only screen and (max-width:800px){

body,section,button,h1,p,.layer,.downall_btn,.introduce,.playlist,.recom_picbox{font-size:33.34px;}

}

/* for 720 px width screen */

@media only screen and (max-device-width:720px),only screen and (max-width:720px){

body,section,button,h1,p,.layer,.downall_btn,.introduce,.playlist,.recom_picbox{font-size:30px;}

}

前面设置通用字号为20px,当分辨率超过我媒体查询到的最大屏幕宽度的时候就适配该基准字号,下面分别通过媒体查询为分辨率为800px和720px的设备详细调整基准字号,(当然在这里你可以增加更多的样式去调整不同分辨率下的具体表现)使页面在两个分辨率下都能有比较好的表现。可以发现,在800px的分辨率设备中,我的基准字号设置为33.34px,在720px的分辨率设备下的基准字号为30px。

原文链接:cued.xunlei.com/log057

为什么在800px分辨率下基准字号就为33.34px,在720px分辨率下基准字号为30px呢,这是因为我是先以480px分辨率下基准字号为20px去实现的,那么在800px或720px下的基准字号就根据设备分辨率的比例去算出。 这里只给出两个分辨率的例子,其他不同分辨率下的实现方法一样。

重构对策 第3篇

关键词:建设用地空间重构;统筹城乡;机制;对策

一、土地政策促进城乡统筹的现实困境

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土地利用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乡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目标的多元化,原有的建设用地格局在转变土地利用与管理模式、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已面临严重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城乡用地需求与供给错位、城乡土地要素缺乏流动性、置换指标区际交易机制不健全以及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机制不完善等。

二、统筹城乡的建设用地空间重构机制

建设用地空间重构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它立足于城市与农村地区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着眼于解决城乡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导向下,积极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提高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农村地区发展;同时实现用地指标的合理流转,为城市经济发展拓展空间。通过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由于统筹城乡的建设用地空间重构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因此,主要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模式转换机制、置换指标跨区县流转机制、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机制及规划引导机制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模式转换机制

1.现行“整村推进”模式评价。“整村推进”模式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整村推进”模式下由于涉及的拆迁规模、安置规模、复垦规模都比较大,投资数额巨大,从而导致许多有较大潜力的地区,却因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融资难度大,无力负担巨额的前期投资而无法顺利开展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另一方面,“整村推进”模式下,搬迁的农民群体规模较大,由于顾虑到补偿标准、安置方式等问题,同时生产生活方式也将会改变,导致动员农民搬迁的难度较大;要在农民完全自愿的前提下开展整理,权属调整与矛盾协调的难度较大,可能导致强拆现象出现,损害农民土地财产权益,阻碍置换工作的顺利推进。

2.“归零为整,逐步推进”模式创新。基于现行“整村推进”模式存在的成本高、农民意愿不强等缺陷,本文提出“归零为整,逐步推进”的新模式:“归零为整”是指以农村闲置宅基地为整理复垦对象,建立置换指标库,闲置宅基地退出后整理复垦为耕地,产生的用地指标入库,并在库中积少成多,用来置换城镇建设用地建新指标;“逐步推进”是指当达到一定条件后,即由“归零为整”模式向“整村推进”模式转换。

(二)置换指标跨县区流转机制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的“封闭运行”决定了整理产生的置换指标只能在县(市、区)行政区域内使用,是基于县域范围的指标自给自足,其直接后果就是土地资源配置公平下的效率损失。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就必须开放置换指标的跨区域交易,允许指标以省域统筹为前提,通过跨县区交易的方式实现市场化配置。开放省域统筹前提下的跨县区指标交易,必须将交易主体、交易规模等纳入计划管理,并对指标交易价格进行调控。

(三)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机制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置换工作的成败,参与分配的利益主体包括搬迁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指标供需双方所在地区地方政府等,各利益主体间应建立合理的收益共享机制,允许农民及农村集体分享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成果。

(四)建设用地空间重构规划引导机制

建设用地空间重构不仅要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城镇建设拓展空间,更是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尤其要加快农村地区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农村土地整理和置换指标落地都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实际状况,遵循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科学选址。

农村土地整理区的选址首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村镇规划为依据,要符合区域未来发展导向及发展强度要求,并充分考虑发展阻力的制约。其次,土地整理方案的可行性在考虑现实潜力大小、经济可行性及社会满意度的同时,还要参照土壤质量评价成果,优先选择有条件整理形成优质耕地的用地空间进行整理,并与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充分利用集中布局的优质耕地发展高效农业,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三、总结与建议

建设用地空间重构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消除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障碍因素,重构高效且不失公平的建设用地配置新格局,充分发挥城市反哺农村的作用,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要重构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在充分发挥土地政策调控作用的同时,完善与之相关的政策,并加强政策监管及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曹飞.城乡统筹进程中的要素整合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03):76-80.

[2]高世昌.农村不“呼吸”,城市将“窒息”——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研究[J].中国土地,2012(09):45-47.

[3]塔娜,张裕凤,赵明,等.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J].经济地理,2012(8):136-141.

[4]谷晓坤,陈百明,代兵.经济发达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与模式——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7(5):701-708.

[5]朱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D].2010,西南大学.

重构对策 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尽管我国《宪法》、《民法通则》、《水法》已经非常明确地规定了水资源属全民所有, 并设置了水资源有偿使用的一些规定, 但产权主体的虚拟使产权各种权属在实施过程中不能以产权的边界来防止负的外部性和产生正向的激励机制, 所有社会成员对水资源非排他性的消费, 进一步加大了我国水资源的稀缺程度, 还在事实上固化了水资源的低效率配置。 (1) 可见, 虽然全民作为水资源的所有者在理论上和法理上都表现得非常明确, 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水资源所有权的各项权能是由不同的部门来行使的, 最终导致水资源在法理上的产权主体虚置。那么, 在产权主体虚置的情况下, 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都无法得以明确。

水资源本身具有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和流动性等多种经济特性。从经济学理论上讲, 稀缺性越高的禀赋, 价值越高, 对这类自然禀赋的获取, 就更应该通过竞争性交易行为来实现, 否则其配置就会是低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率的。但是,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 所有的稀缺性, 都只有与排他性联系在一起之后, 才会产生配置的优化和效率。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不可能替代和最基本的资源, 水资源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十分明显, 尽管在一些区域其稀缺程度很高, 但至少在其资源价值中加上马克思讲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前, 人们要想对水资源安装上排他性的产权制度装置是有违社会公平的, 而且这种制度安排往往是成本无效的;更何况, 作为全民所有的水资源, 无论其是否稀缺, 或者是无论其稀缺程度大小, 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天然地拥有对水资源的消费权。水资源的稀缺性、其全民所有的产权特征和作为公共品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构成了水资源低效率配置并日益加剧其稀缺性的矛盾基础。在这个矛盾基础上, 人们很难做到使个人和社会的边际收益率一致, 从而使这种资源的消费陷入难以持续甚至是不可持续状态。因此, 必须要重构水资源产权, 为水资源产权的可交易性和流动性, 促进水资源开发的有序有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国家赋权”形式重构水资源产权

如果我们从水资源两权分离 (即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的思路出发, 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进资源价值之后, 以国家赋权的形式就可以在基本保证公平的前提下, 设计出排他性水资源使用权装置。 (2) 这里的关键在于, 属于全体社会成员所有的水资源, 在“资源的原生态”意义来讲, 全民所有是可以成立的。这种状态下的资源, 就像空气、阳光一样, 人们不可或缺, 人人都可以没有成本地消费。正是由于水资源的稀缺性, 或者说是人类经济社会需求的无限性与水资源供给的有限性, 使得水资源的配置效率高低直接影响了发展的可持续性。于是, 通过对水资源配置过程加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就改变了水资源的价值构成, 即在纯资源价值 (Pure Resource Value) 之上, 加入了人类的劳动价值 (Labour Value) , 二者之和构成了水资源理论价格的基础。至关重要的是, 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之后, 对几乎全部自然资源 (无论是土地还是矿藏、森林还是草地、水资源还是渔获量) 只要加进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就必然会增值 (Value added) 而且必然会内生出产生排他权的冲动。越是稀缺, 那么, 对其消费的排他性就越强, 因而在产权上的共有制就越不现实。人类对水资源加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比如:修建水渠、水坝、水的接入乃至对水的净化等等) , 客观上减少甚至削除了水资源消费的无效率, 只不过, 水资源本质特征中的公共物品属性, 使人们在漫长的摸索之后, 才通过制度创新和改革发现了结合公平与效率的解决之道。 (3) 在此, 逻辑地推出“国家赋权”, 正是水资源产权重构的不二之选。

所谓赋权, 是对不同社会主体赋予国家所有的水资源可计量的使用权, 这种权属具有与生俱来的排他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稀缺资源需求的差异, 自然就会产生对这种使用权的交易冲动, 从而步入资源配置帕累托效率的正轨。

水资源排他性使用权的制度设计, 主要对象应当是尚无经济手段对消费加以调节的社会主体, 以及在自利的生产行为中对公共水资源产生了负外部性的社会主体;而对那些为业已加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水资源的消费可以计量支付对价 (如自来水和工业用水) 的社会主体而言, 这一问题并不尖锐, 其配置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自动均衡的, 当然并不可以排除从公平出发的对弱势群体的国家补贴。因此, 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尚无经济手段对消费加以调节的社会主体和在自利的生产行为中对公共水资源产生了负外部性的社会主体, 以及对他们而言如何以国家赋权来产生公共物品消费的排他性。

三、水资源产权形成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从国外的情况看, 水资源产权的形成分为私有产权和政府所有产权两种情况, 前者以美国东部各州为代表, 后者以美国西部各洲和澳大利亚为代表。但二者有一个共性, 既水资源产权具有强烈的地域差异性。如美国东部水资源丰富, 绝大多数州就采用的是“河岸权” (Riparian Doctrine) , 水权与土地权紧紧联系在一起, 水权具有物权的一般属性;但在美国西部, 水资源稀缺程度较高, 很多州就采用的是“优先专用权” (Prior Approciation Doctrine) 。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的是, 美国西部各州正是因为水资源的高度稀缺, 在水资源配置问题上又具有市场失灵的特点, 为了既体现公平, 又追求效率, 绝大多数西部州的法律都规定水资源属全州人民所有, 并由州政府代表人民行使水资源产权;但是他们并不是对水权问题走到这里就结束了, 而是以详尽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关于水的使用权取得方式。以及水资源使用权的流动性和交易规则。

澳大利亚的水权制度从殒民早期开始实行的是与美国东部各州一样的“河岸权”, 随着人口的增长, 水资源稀缺矛盾日渐突出, 因此在20世纪初叶由联邦法律规定水资源产权归各州政府所有, “河岸权”也演变为水权与地权分离的“优先占用权”。水资源在澳大利亚的不足, 使水权的交易在澳大利十分发达, 正如西兰经济学家安德鲁·麦克唐纳所说的那样, “在澳大利亚现行体制下, 农民相互之间按照市场价格对水权进行暂时的、永久性的或期货式的交易。农民相互之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早已司空见惯。”此外, 澳大利亚政府对水资源现存和潜在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水资源在各州的依法使用状况, 水资源使用许可权 (Licence) 交易信息等都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帮助其降低信息的不对称, 从而使政府可以根据资源可持续供给的可能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对各类水资源 (主要指Surface Water和groundwater) 的开发、管理和配置。当然, 与我国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类似, 澳大利亚地下水资源也只是在水资源问题严重的各州 (如西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等) 存在较为完整的制度安排, 而在塔斯马尼亚州, 所有的地下水资源的配置都是不符合制度规范的。

四、我国水资源产权重构的逻辑思路与实施对策

在借鉴国外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我国水资源产权的重构, 其逻辑思路和实施要点为:

一是在以统计部门和水利部门联合作为核算主体的情况下, 编制出试点地区以及各省、市的水资源核算报告。

二是在通过资源核算摸清资源存量, 可持续发展趋势, 资源使用的技术水平评价, 未来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拉动的对水资源消费需求增加的比率等 (甚至还应该包括由气象部门做出的流域性和区域性气候变化、降水量变化的预测或趋势性分析) 重大指标和重要信息的基础上, 充分尊重既有的水权创新, 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不同流域和区域, 进行水资源使用权的制度设计。

三是在这一项改革推进的初级阶段, 应当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法”, 中央政府统筹, 自下而上试点, 先在西部水资源稀缺程度较高的一些区域和流域进行水资源使用权的制度创新, 在结合国内外经验和试点地区实践的基础上, 有条件地逐步展开。

四是以国家计量赋权为核心的水资源使用权的制度安排, 首先要在西部 (尤其是西北地区) 农业和林草业用水这两大领域进行。理由很简单, 这两大领域的用水量占了西北地区全部用水的90% (其余10%是工业与居民管理生活用水) , 由于没有经济调节手段, 缺乏排他权的水资源每时, 每处都会产生消费的“公地悲剧”, 不仅使水资源处于耗竭式使用状态, 而且还会产生代际的外部性和区域的外部性, 使其陷入不可持续的窘境。

从公平的原则出发, 国家可以对该流域 (区域) 和该业态的农户 (业主) 免费计量发放一个基准水平的用水许可证, 在此证限量以内的取 (用) 水将全部免费, 超过这一限量就要计费, 使用不完的定量用水许可证以在所有的用水者之间有偿转让。重要的是, 政府在水权重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制订游戏规则、维护游戏秩序、保护财产安全”的关键角色。因此, 政府必然要为水资源使用的排他权建立付出成本, 来换取水资源的整体优化可持续配置效率, 这些成本主要包括:

①水资源取用接入的流量监控和记录 (这里只包含地面水的接入接口和地下水的抽取接口) 。

②政府根据该流域 (区域) 水资源存量和自然来水量之和, 计算出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使用权相匹配的用水基础水平, 制做和发放这部分免费范围的用水许可证。

③对取 (用) 水许可证转让进行登记和批准。水价的形成可以是用水者之间讨价还价的叫停结果, 但因为水资源由代表全民利益的国家所有, 所以其交易程序中必然少不了政府的登记和批准。

④政府对水资源管理、规划、监控、水权交易的监管和信息采集等事务的机构运行成本, 等等。

⑤水资源产权重构, 原则上离不开“科斯方式”或“庇古方式”, 前者主要使公共资源“两权分离”, 在所有权继续保持既有的宪政规范的同时, 以国家赋权的方式, 让使用权可以根据供求关系进入交易状态, 从而达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后者主要针对无法安装排他装置的公共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负外部性, 那些在自利的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产生了负外部性的市场主体 (最为典型的如山西煤炭采掘过程中对水资源存量的破坏必衰减) , 应当设计出可以计量的“庇古税”, 来阻遏这一势头。但是, 负外部性的成本分摊由于定量上的困难, 使其可操作性下降;换言之, 为了大幅度减少对公共资源“搭便车”产生的负外部性, 以至防止其野蛮地发展到严重制约特定流域 (区域)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现象, 政府不能“无作为”, 必须设计出科学的“庇古税”, 并从严征收, 以期熨平这种负外部性必然会产生、引发的社会矛盾, 引导市场主体对公共资源保护的社会责任, 以及用运用经济手段来产生市场主体对负外部性的减量激励。

参考文献

(1) 张军福, 柏静.水资源配置中的产权问题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4, (12) .

(2) 金玉.“公共物悲剧”与水资源产权制度变革[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1) .

(推荐)价值重构 第5篇

——“五四讲话”学习心得(上)

文明发展的道路问题实际上就是精神价值的追求问题。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取决于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精神价值究竟是什么,是共产主义,还是自由主义?是西方现代价值,还是中国古典传统?正是围绕不同的核心价值选择,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而不同的道路选择最终通向不同的核心价值。面对不同价值和道路选择的挑战,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并以此为契机开始系统地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核心价值问题。

政治领袖与未来精英的促膝谈心

今年五月四日,习近平主席到访北京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四讲话”内容不长,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理念,而且有一些全新的提法。然而,无论是官方媒体报道,还是大学回应,都是“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之类标语口号式的官方表态,似乎没有认真阅读讲话内容,更不用说解读其中传达的重要信息。以至于习近平的一些重要想法非但没有传达出来,引起知识界和公众的关注、讨论和深化,反而在标语口号式的宣传中被庸俗化和浅薄化。

面对不同价值和道路选择的挑战,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并以此为契机开始系统地回

答当代中国面临的核心价值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固然与官方宣传长期形成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有关,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少人已习惯于过去30年形成的改革思路和官方话语体系,一时间还不习惯,也跟不上习近平的治国思路。以至于我们看到,习近平在党内高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与官方媒体公开的宣传报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由此,官方媒体虽然大幅报道习近平到访北大的新闻,却很少关注“五四讲话”的内容,甚至连评论员文章都没配发。而与此同时,日益严重的大学官僚化也习惯于雷厉风行地组织学文件、听报告,“扎扎实实走过场”,而忘了习近平所强调的“大学乃是探究学问和追求真理的地方”,因此很少从思想、学问、知识和真理的角度来解读“五四讲话”。

目前文化教育领域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作风与习近平执政理念之间的明显脱节,恰恰让我们看出习近平试图继承并超越于邓小平时代的努力及其面临的困难。本文试图将“五四讲话”置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大背景下,从“五四讲话”的内容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第一,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在北京大学讨论核心价值观问题?第二,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特别强调中国古典文明的传统?第三,中国大学在核心价值观的重建中应当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

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需要注意这次讲话采取的形式,透过这些形式来把握讲话的内容,更可以看出其深远意义。

首先,这次讲话面对的主体是青年学生,是政治领袖与未来精英之间的促膝谈心,具有代际政治教育的意味。习近平显然希望将其政治理念播种在青年学子的心中,等到几十年后他们治国理政时才真正开花结果。这个政治理念就是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关键在于确立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这个梦想在新中国成立百年时实现,这一代青年学子正是国家栋梁。因此,“五四讲话”是对一代青年学子的政治召唤,需要他们在未来的实践中践行,完成政治代际之间的使命传承。所以,这次讲话所传达的政治理念绝非关注一时一事,必然涉及国家和民族的长远未来。

其次,这次讲话采取座谈会形式,是一种共同面向国家民族未来的对话,通过座谈对话引导青年学生探索“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究竟应当追求怎样的美好生活方式。座谈讲话可不拘泥于形式,更不需要系统阐述,可引入一些探索性的想法和启发性的教导。这些内容也许正是习近平构想中的理论创新,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最终变成全党集体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这次讲话中透露出的新提法和新表述,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在“中国梦”基础上系统提出其政治理论的萌芽或准备。而他选择在大学来提出这些思想,不仅因为这些思想的实现有赖于青年一代的成长和践行,而且由于这些思想的实现与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有关。

理解“中国梦”要有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

“五四讲话”集中在核心价值观问题上,十八大以后,他就在一系列讲话中旗帜鲜明地论及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问题,明确提出“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的观点。他以“中国梦”来概括核心价值观,并以此统领各项工作。由此,不仅在美国、俄国、欧洲和非洲等许多重大国际场合的讲话中,而且在学习三中全会决定和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等一系列国内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始终围绕“中国梦”这个核心价值观问题,来统领内政外交。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五四讲话”是第一次正面,而且相对完整地阐述核心价值观问题。在邓小平时代,中国道路始终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习近平似乎在努力开辟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发展道路正迈向“价值重构”的阶段。中国崛起将人类历史推进到文明秩序重建的大历史时代。超越左右之争,“以价值重构为中心”是这个时代对中国发展道路提出的必然要求。理解“中国梦”,不仅要有全球政治秩序重建的世界眼光,而且要有中国文明秩序重建的历史眼光。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升到“价值重构”,无疑是对邓小平时代的超越,但这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重返毛泽东时代。事实上,以建国以来各种左右意识形态来概括或理解习近平的治国思路,不仅过于肤浅,而且过于短视。目前,党内外不少人之所以无法跟上习近平的治国思路,往往是由于他们依然将毛泽东的建国三十年与邓小平的改革三十年潜在地对立起来,习惯于从“左派”或“右派”的立场看问题。

事实上,习近平提出“中国梦”这个概念,就是试图从历史的连续性来超越左右之分,在现代中国的基础上重建传统中国文明,以中国古典文明传统来整合目前意识形态中的左右之分。习近平为首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这种努力,很大程度上是要回应中国崛起给中国道路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从国际局势看,中国崛起已经成为现实,并导致中国与西方世界在政治经济硬实力和文化价值软实力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方文明主导的全球秩序面临根本性的挑战。在全球秩序变化的历史性关头,中国必须明确自己的历史定位:继续以西方文明的尾随者身份,加入这个“历史终结”的既定秩序中,从而最终被西方文明秩序所接纳和认可,还是以中国文明的独特身份参与新的全球秩序的建构过程中,从而致力于缔造“后美国世界”的一个更为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然而,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国家,而是一个文明。以如此庞大的体量和漫长的文明传统,即使中国愿意改变自身以适应西方世界秩序,与所谓国际规则和普世价值接轨,中国也不可能获得西方世界的信任。20年前的苏联解体曾经是我们的老师,而20年后希望融入西方世界的俄罗斯再次成为我们的老师。这就意味着,中国以自己独立的文明身份参与到新世界秩序的建构中,是历史赋予中国人的不得不承担的天命。

从国内局势看,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中国人必然开始从物质转向更高的精神追求,从而追问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人生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缺乏价值层面的精神凝聚力,那么中国人要么由于价值虚无而围绕物质利益陷入你死我活的争夺之中,要么由于价值对立而导致不可调和的冲突之中。前者体现在社会分化所引发的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激烈冲突,而后者就体现在新疆、西藏、台湾和香港所出现的文化价值的冲突。如果说此前阶层矛盾是主要矛盾,而现在文化价值的冲突已逐渐变成了主要矛盾。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消弭阶层矛盾,还是缓和文化价值冲突,都必须回到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问题上来。而中国崛起无疑在激励着中国人对自身文明传统的自信心,因此,回答核心价值观首先要重新审视中国人的生存意义与古老文明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

上述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政治和文明两个维度始终交织在一起,迫使中国人回答我们想要并能够去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想要并能够去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这些问题,必然聚焦于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不仅试图回应全球化时代中国崛起如何重建世界秩序,而且试图回应中国如何重建自身的文明秩序,而世界秩序的重构依然是处理西方文明、俄罗斯文明、伊斯兰文明与中国文明等不同文明秩序之间的关系。

在世界多元文明中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

中国的根本问题乃文明秩序问题,“中国梦”致力于回答走什么样的道路,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理想。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循环始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只有明确核心价值,才能围绕核心价值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不断丰富、扩展和提升中国文明。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是拥有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世界大国,中国是拥有广阔疆域、区域发展差异化、族群和文化信仰多样化的复杂大国。这些特征意味着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国家,而首先是一个文明体,或者用西方学者的话说是“佯装成国家的文明”。中国不是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在中国文明意义上多元一体的天下秩序。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虽然是西方现代国际法秩序中的国家关系,但始终面临着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张力。

因此,中国发展固然要处理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国防军事等具体的治理问题,但这些问题始终要围绕文明的根本问题展开,即中国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理想。正如习近平在“五四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始终面临“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围绕“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展开。“路线是纲,纲举目张”,习近平之所以紧紧抓住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并试图用“中国梦”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在于只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在世界多元文明格局中保持自己的政治独立性和文明自主性,才能保持、丰富并拓展中国的文明品格及其影响力,才能最终将中国建设成文明大国和文明强国,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从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中国文明秩序的治乱循环往往是这个根本问题受到了挑战,从而迫使中国人重新思索并回答这个问题,以奠定新的文明秩序,推动中国文明的不断繁荣、拓展和提升。夏商周三代,中国以礼乐封建为政治理想,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明秩序。然而春秋战国之际,技术进步、经济和社会秩序变化、周边秩序冲击等一系列要素开始瓦解传统礼乐封建秩序,迫使中国人去思考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选择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诸子百家围绕中国道路展开了辩论,不同道路在不同的诸侯邦国进行地方实践。诸子百家的辩论不仅包含了空间意义上的东西之辨,而且包含了时间意义上的古今之辨,这种辩论始终要回答“义”与“利”这两种不同的核心价值选择。

随着秦汉帝国的形成,这些不同的道路尝试和理论主张最终融为一体,中国文明慢慢形成了儒家为体、道法为用,外儒内法,寓封建于郡县的新的天下秩序,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华夏文明秩序。此后,中国文明秩序虽然受到了外族入侵甚至征服,受到了佛教在精神层面的挑战,但儒家思想成功地吸纳了佛教思想,从而形成精神层面儒释道互补,促使中国文明秩序进行第二次提升和扩张,使中国文明秩序扩展到整个东亚,不仅形成了多元帝国的格局,而且天下体系发展为独特的东亚朝贡秩序。而中国文明秩序的两次重建、提升和扩张,始终围绕儒家的文明意识展开,在儒家确立的核心价值基础上,不断吸纳新的文明要素,并以此提升以儒家为核心的文明秩序。对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挑战给出的最终答案

近代以来,为了回应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挑战,中国人采取了激烈的反传统立场,放弃中华文明传统,转向学习西方文明。如今,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重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梦”。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面对西方文明挑战所提交的答卷。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乃是轴心时代以来在华夏地区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唯一具有精神高度的文明形态。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周边少数民族的冲击虽然可以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摧毁国家政权,但不可能动摇中国文明的精神理想。佛教的传入虽然在精神层面对中华文明构成挑战,但佛教并没有形成与其相配的强大政治社会力量的挑战,以至于中华文明有充分的时间来吸收并消化佛教的精华。然而,西方文明的挑战不仅仅是来自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挑战,而且是基督教文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启蒙精神的挑战。面对这双重挑战,我们可以理解1840年以来中国文明面临着亡天下、亡国乃至灭种的巨大压力。中华文明面临的第三次挑战所带来的文明困境,远远超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次文明挑战和魏晋以来的第二次文明挑战。

面对西方文明的巨大压力,中国人且退且战,被迫放弃了儒家文明的道路,基于保国、保种的最低要求而走向西方文明开辟的现代化道路。如果此前的现代化努力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背景下,在技术、制度这些器用层面上学习西方文明,那么发源于北京大学的五四运动是在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问题上与中国传统文明形成革命性的断裂,“打倒孔家店”造成了维系中国文明传统的核心价值发生了根本性断裂。今天,我们往往站在五四启蒙的立场上,未能充分认识到这场精神革命引发的对中国文明传统的核心价值的系统性毁灭,以至于我们对当代中国面临的价值断裂以及由此造成的深层困境缺乏深切的体认。

1840年以来,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是面对更为严峻的第三次文明挑战,不断探索文明发展的道路,调试并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由此陷入不断革命(包括改革)的历史命运。在共产党的历史叙事中,近代以来从洋务派、变法派和辛亥革命派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而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全部以失败告终,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找到的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有效地回应西方文明的挑战。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毛泽东试图以共产主义为价值理想对中国文明进行系统的构想,那么邓小平时代基本上悬置了对文明价值理想的探索,而转向了最低的生存发展与经济强国的目标。为此他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从改革开放到本世纪中叶,以经济增长为标志,达到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从共产党的历史叙事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就建立在它能够有效回应西方文明的挑战。

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主要着眼于文明最低理想,着眼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水平。而在中共十五大和十六大上,“三步走”战略变成更为宏观的“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其目标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包括更为全面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八大进一步充实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际上将中国共产党定位为中国文明的传承者,是面对西方文明挑战而交上的一份历史答卷。在这份答卷中,如果说第一个百年要着眼于文明最低理想,那么第二个百年实际上要探索如何重建文明的最高理想。由于“两个一百年”并非前后交替,而是前后交错,也就意味着中国道路要始终兼顾文明的最低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平衡,并在两者之间形成动态平衡。

在“五四讲话”中,习近平把“两个一百年”的发展战略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这个概念虽然包含了上述两个目标,但重心毫无疑问是回应文明最高理想的核心价值观问题。而习近平之所以和青年学子共同讨论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就在于到“第二个一百年”时,今天的大学生“很多人还不到60岁”,他们正是未来探索并践行中国文明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代,从而也是最终实现“中国梦”的一代。因此,习近平在“五四讲话”中殷切希望他们“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所以,通过“中国梦”来重构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乃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文明的传承者,对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挑战给出的最终答案。

中国文明传统的断裂引发核心价值难题

五四运动是中国文明的断裂与核心价值观分歧的起源,它引入了西方文明传统中两条不同道路和两种核心价值。当代中国政治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两条道路的分歧和斗争。中国共产党要作为中国文明的传承者来回应西方文明的挑战,就必须在核心价值层面上处理这两条道路及其核心价值的关系,处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与五四运动以来引入两种西方文明核心价值的关系。

五四运动是一场精神革命,在文明核心价值上通过彻底打倒“孔家店”所代表的儒家价值,而拥抱现代西方文明的科学与民主等核心价值,从而在精神和价值层面上开启了中国通往西方文明的道路。北京大学既是西方文明自由右翼传统的发源地,也是西方文明自由左翼传统的发源地,前者以蔡元培和胡适为代表,后者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由此,北京大学为中国人在精神价值上开辟了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两条不同的道路,二者都以文化革命的姿态否定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

五四运动虽然造成了中国文明的革命性断裂,但这个断裂是中国文明自身发展逻辑的一部分,即如此激进地反传统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在最高文明理想被毁灭的背景下,退而求其次来实现文明最低理想,由此形成了现代中国“为救亡而启蒙”的双重变奏。救亡是目的,启蒙是手段。正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使得面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条不同的西方文明道路时,选择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成为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正是由于中国走向了马克思主义所开辟的共产主义道路,才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并且初步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才能以第三世界领袖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成为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全球性大国。

当中国的共产主义道路陷入困境时,从改革开放开始,我们又积极吸收资本主义道路中的市场自由、人权法治等要素,因此核心价值选择也从共产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而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部始终面临着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的分歧和张力。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市场自由、人权法治和民主宪政等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越来越强大,而国家主导、集体主义、共同富裕、民主集中、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和群众路线等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不断受到侵蚀。特别是在后冷战背景下,共产主义道路在全球陷入困境,而资本主义正以“历史终结”的姿态被看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唯一道路,而引导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自由主义核心价值也变成了普世价值。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道路以及自由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这种内在的挑战和冲突,直接导致了1989年的政治悲剧。

中国的发展道路取决于中国人的精神价值追求

面对两条道路的分歧,邓小平采取了“不争论”策略,致力于在技术层面上发展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然而,资本主义要素的强化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发展道路的分歧,以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治价值形态上形成自由左派与自由右派的激烈争论。与此同时,道路选择与核心价值的分歧不仅加剧了党内的政治分歧,而且蔓延至国际关系、社会治理乃至宗教和族群之类的敏感问题上。由此,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的历史矛盾、“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政治矛盾、左派与右派的矛盾、国家统一与分裂的矛盾、中国道路与西方普世价值的矛盾、中国崛起与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矛盾最终都指向一个根本问题:中国道路究竟是什么?中国人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

这个根本问题始终困扰着邓小平时代,并愈演愈烈,以至于这些矛盾前所未有地公开化。右派将过往十年看作是“错失的十年”,未能加速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事实上,这是在上述矛盾最尖锐和冲突最激烈的局面下,在两条道理之间维持平衡的“艰难十年”,既要防止走向资本主义这条“改旗易帜的邪路”,又要防止重返教条社会主义的“封闭僵化的老路”,只能以消极被动的立场表明不能走什么道路,但未能以积极主导的方式来阐明究竟走什么道路。因此,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回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道路是什么?中国人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能否有效地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政权能否稳固,也涉及国家能否保持统一;不仅涉及对内能否凝聚人心实现中国崛起,也涉及对外能否保持中国文明主体性从而发挥文明软实力,实现中国文明的伟大复兴。

文明发展的道路问题实际上就是精神价值的追求问题。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取决于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精神价值究竟是什么,是共产主义,还是自由主义?是西方现代价值,还是中国古典传统?正是围绕不同的核心价值选择,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而不同的道路选择最终通向不同的核心价值。面对不同价值和道路选择的挑战,习近平执政之后提出“中国梦”,并以此为契机开始系统地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核心价值问题。

“全面回忆”重构人生 第6篇

作者:[美]戈登·贝尔 [美]吉姆·戈梅尔

译者:漆犇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6月

大多数人认为,“信息在你指尖”的想法不过就是图书馆的改进版。当然,互联网确实很像一个庞大的全球网络图书馆,但它包含的不仅是书籍、期刊、报告、报纸、杂志,还有关于企业、组织、产品和服务的详细信息;以及,所有你能想象的任何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的见解。这些内容,都能通过博客和其他社交形式呈现给人们。

以上包含各项信息的清单令人印象深刻。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事物并未列出来,那就是个人信息和人生经历。每一天,我们都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视接触到浩瀚如烟海的信息,包括各种文字、数据、媒体,它们来自职场、学校、家庭和商店;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信息都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会和许多人打交道,有些是我们熟悉的人,而另外一些人,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遇到。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处理财务交易、医疗数据、学校的成绩单、家庭照片……这一清单会越列越长。

那么,这些记录最后都到哪儿去了?它们会经历什么?其实,我们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另外一些资料则是以书面或电子文件的形式保存。但事实是,我们一直在遗忘。最终,大部分东西都被丢弃了。

我们已经遗忘、丢弃了太多的事物。如果能够立即获得所有关于我们生活的具体细节,那么,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否有一种方法能让你记起眼前这个人的一切,哪怕是20年后再次重逢?在患上麻疹之后,你是否能告诉医生你一周前吃过的所有食物,不管是昨天的还是半年前的?我想不到还有谁能比戈登?贝尔更适合。在过去的10 年里,他和吉姆?戈梅尔一起一直在为一个名为“我的数字生活”(My Life Bits)的项目忙碌,这个项目恰巧能够回答以上所有的问题。

现在,这个项目进展颇为顺利,我们不再只是关心一些抽象的问题。今天,我们已经能够在合理的价格范围内购买到足够大的数字存储量,用来存储数百小时的视频、数以万计的照片和不计其数的文档。在10 年内,我们必定能够存储超过现在存储能力百倍的信息量,而且价格还能更低。更重要的是,我们离梦想中的软件越来越接近——它能够让你组织和整理所有的信息。这样一来,哪怕你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在寻找什么,它都能让你轻松地找到你所需要的一切。

MyLifeBits 项目开始的契机源于戈登想将自己的著作全部数字化。时至今日,它已成为了一个开拓性的壮举,可以记录并以数字形式保存人们所经历的一切:看到的、听到的、学习过的和经历过的。

这项工作的影响十分深远,激动人心。它很可能改变我们关于记忆的思维方式;教会我们去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教会我们与其他人,甚至几代人分享我们的人生阅历;还能教会我们很多……

重构对策 第7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外部环境,福建

1 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的政策环境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离不开政策环境, 农村金融政策环境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尤其是财政政策的配合至关重要。因此, 只有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的政策环境, 才能推动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完善, 为我省农村金融的发展构筑良好的平台。

今年我省将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从财政政策扶持的角度, 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具体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 继续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逐步向农村商业银行过渡。晋江、石狮两家农村信用社联社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 柘荣县农村信用社联社在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统一法人改革, 争取年底前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扩大农村地区机构网点覆盖面, 原则上不得减少原法人资格的农村信用社的服务网点。

(2) 稳步实施农村地区新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试点。争取尽早列入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省份, 鼓励在农村地区设立股份制村镇银行, 鼓励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发起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 鼓励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专营贷款公司, 促进农村金融竞争。

(3) 引导商业银行参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行分支机构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其他商业银行要稳定在县及县级以下地区的现有机构网点, 适当增加贷款和汇兑服务。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增设支行或分理处, 原则上应在农村地区同时增设1家服务网点。

(4) 改进政策性银行支农功能。农发行省分行要全面推广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等试点品种, 积极尝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等新品种。国开行省分行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县域资金投放力度, 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银行将选择部分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 支持农产品出口创汇, 并支持有条件的涉农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此外, 今年我省将组织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选择16个县 (市) 率先开展支农信贷综合试点。试点将按照“加大投入、积极创新、提高服务充分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着力解决当前影响农村金融服务有效性的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问题, 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 力争在改进我省银行业支农金融服务机制上有较大突破, 在支农信贷投入方面实现较大增长。

2 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三农”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担保上。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既可以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 为他们提供相对公平的融资环境, 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又能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 减少为农户和中小企业失信的担忧。然而, 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特殊的融资群体, 传统的融资方式不能改变他们贷款难的困境。为此, 需要针对农村现实, 引入动产抵押, 创新信用担保方式, 为我省“三农”的发展拓展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1) 增强企业守信意识, 规范企业结算运作, 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

同时要大力发展票据业务, 引导企业采用规范的结算方式, 改变大量使用欠条的习惯, 扩大银行承兑汇票的覆盖面。积极推广商业承兑汇票, 尽快建立和实行商业承兑汇票签证制度、商业承兑汇票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商业承兑汇票保证金制度, 通过规范管理, 积极引导, 稳步扩大商业承兑汇票使用, 从而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提供合法有效的物权凭证, 为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成为动产抵押的主力品种创造必要条件。

(2) 激励金融机构创新, 加强金融监管,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成立专门的动产抵押信贷部门, 把动产抵押业务同其他信贷业务区分开来, 配备专业人才, 加强动产管理的研究, 并定期开展培训, 提高动产管理水平。同时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提高外部监管水平, 强化监管力度内外配套, 标本兼治, 降低风险。

(3) 尽快建立动产担保公示登记系统。

可按政府主导、央行监管的模式建立统一的动产登记管理中介机构, 统一动产审查的原则标准、公示方式、登记程序和手续, 并由其发布担保公示信息, 贯彻“一物一权”原则, 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和查询系统, 向信贷人提供准确规范的查询和检索服务, 通过动产公示, 打上标记, 交付留置权, 防止多头重复抵押, 切实保障信贷人权利。

(4) 完善法制环境, 加强司法保障。

我国《物权法》的出台, 填补了动产抵押的法律空白。随着法律制度的日益健全, 地方政府和人民银行要加强对法院的协调, 为保护信贷人权利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司法保障, 人民法院应建立金融诉讼案件审理绿色通道, 提高审判效率, 加大执行力度, 政府、司法等有关部门多方联动, 为改善农村信贷融资提供良好的司法环境。

3 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建设, 必须重视农村金融工作。在农村市场经济中, 信用是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生命之源, 因此我省必须加强农村信用制度建设, 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 把创建农村信用工程作为完善我省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工作抓好, 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1) 广泛开展农村信用评级活动, 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

结合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大力开展以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工程”活动, 培养地方党政干部和广大农户信用观念, 逐步在信用社和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对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 (镇) 的农户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有限、手续简便、客户放宽、服务优先, 推动更多的农户遵守信用, 以确保信用社资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2) 大力发展信用中介机构, 促进征信业壮大。

积极培育各类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通过市场化竞争方式提供完善的信用信息服务, 使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信用中介主体到位。同时, 规范中介机构行为, 对蓄意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审计报告、质量认证等的中介机构, 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 直至取消其相关执业资格, 严防中介机构与借款人合谋欺诈的情况发生。

(3) 完善农村信用的征集、评估、发布与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与工商、税务、公安等职能部门协同合作, 建立农村企业和农户信用信息库, 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完善逃废银行债务和恶意欠息个人和企业定期通报制度, 使信用成为农村金融活动各参与主体的立身之本。

(4)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 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

强化对各种逃债、赖债、废债、骗债、恶意欠息等失信行为的经济制裁力度, 对债务人的违约制定更加严厉的赔偿和惩罚规则, 同时, 完善刑法中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背信行为的有关规定, 依法惩治此类犯罪, 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4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农业是世界公认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最差的“弱质产业”, 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自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试办农业保险以来, 农业保险业务一度得到了快速平稳发展, 但由于农业保险回报率低, 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依据, 加之保险公司实行商业化经营, 业务重点也转向城市, 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因此, 我省应从金融政策上支持农业保险的实施, 以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三农”发展撑起一把保护伞。

2006年8月至9月, 我省政府相继下发了《关于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 决定围绕农村住房保险、森林火灾保险、水稻种植保险、渔工责任保险和渔船保险等五个险种开展农险的第一步试点工作, 期限为3年, 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试点半年来, 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取得初步成效, 主要试点险种承保面已达100%。 这次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得益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地市分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 研究确定市、县两级财政补贴分担比例, 并出台专门文件和方案, 对试点工作进行部署, 确保落实到位。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构建农业保险体系, 2007年福建保监局继续加大培育农村保险市场的力度, 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引导保险公司设立农村营销网点, 延伸服务领域。截至目前, 全省 (不含厦门, 下同) 共设立县及县以下营销服务部1014家, 其中2007年新增37家, 农村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二是支持县级营销服务部升级, 发挥其对乡镇的辐射作用, 改进农村保险服务。2007年以来, 全省新批开业县级支公司8家, 批筹3家。三是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积极稳妥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截至3月末, 全省有3家保险公司参与14县 (市、区) 新农合试点, 参与农村总数2106个, 参保农民接近360万人。

5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力度

重构对策 第8篇

关键词:美学思想,审美化,美学重构,超越美学

韦尔施在他的《重构美学》一书中对“认识论的审美化”和“超越美学的美学”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韦尔施的感性学理论主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重构美学思想进行解读。

一、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重新解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迈克·费瑟斯通在其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他认为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正在被“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融, 而且“日常生活审美化”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审美被日常生活化, 可以理解为美的东西变大众化了;二是日常生活被审美化, 可以理解为俗的东西变美了。但是与费瑟斯通的侧重点不同, 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主要从美学、哲学以及艺术的角度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了重新解读。在该书中他把当今的审美文化分为浅表的审美化和深层的审美化。

(一) 经验粉饰的浅表审美化。

韦尔施发现在当代社会中, “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倾向于作为一种享乐的方式出现, 结合科学技术、消费观念等渗透人们的思想中。在他看来, 浅表的审美化是装饰的、生动的、经验的, 其审美价值是最肤浅的快感、娱乐和享受。比如说商场里极具现代气息的装潢, 咖啡厅里曲调悠扬的音乐与和暖的灯光等, 现实被审美因素紧紧包裹, 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最真实的现实, 而是经过艺术美化后的经验享受。而且, 作为经济策略的审美化的渗透力是超强的, 韦尔施曾说“一旦同美学联姻, 甚至是无人问津的商品也能销售出去, 对于销售很好的商品, 销量则是两倍或三倍地增加”。在现实生活中, 商家对商品进行过度的包装, 价格也会相应地水涨船高。但事实上, 买家得到的不是物品, 而是通过物品购买到广告所宣扬的生活方式, 比方说部分人喜欢与朋友坐在咖啡店里慢享咖啡, 对于咖啡本身而言并没有非常大的差别, 只是人们偏好于坐在曲调悠扬的咖啡店里体验那种恬静的享受。这种浅表的审美化在于将现实世界用审美的趣味包裹起来, 呈现给人们一个经验的社会。

(二) 现代科技传媒对物质的审美化。

韦尔施认为, 当今审美化的流行不仅涉及日常生活这一浅表, 同样渗透进了更深的层次。“今天的审美化不再仅仅是一种‘美的精神’, 抑或娱乐的后现代缪斯, 不再是浅显的经济策略, 而是同样发端于最基本的技术变革, 发端于生产诸过程的确凿事实”。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工业生产生活提供了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和高新材料。日常生活与整体工业生产过程的交互作用, 导致了我们的意识以及我们对于现实社会的整体感知的一种审美化。比如说, 今天的新工业材料的概念及其性能测试, 不再是简单的模仿, 而更偏向于创造。经过电视传媒的传递与塑造, 现实社会同样经历着非现实化和审美化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 电视的现实变得可以选择、改变与逃避。比如说, 可以通过切换频道来选取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人们通过切换频道这一行为在实践着现实世界的非现实化。而且, 现实世界正在受新技术和电视传媒的影响, 愈发受审美化过程所控制。

(三) 深入我们道德准则的审美化。

当前的审美化不仅影响人们的物质和社会的现实, 同样影响了人们主体的现实。在个体存在形式的浅表审美化之下, 存在一种深层次的审美化。比方说, 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追求身体表面的审美青睐于到健身房去锻炼身体, 到美容院保养皮肤, 同时他们还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为了追寻灵魂的审美化。每个社会人都会维护特定的伦理规范, 例如大多数人都会遵守交际活动中五花八门的礼仪。

(四) 认识论审美化。

韦尔施将审美化由浅至深地分为经验粉饰的浅表审美化、现代科技传媒对我们物质的审美化、深入我们道德准则的审美化和彼此相关联的认识论的审美化四个层次。他呼吁人们提升自身的审美感知力, 并且强调最深层的审美化认知, 这就是“认识论审美化”。它也是我们所关心的最为本源的审美化, 奠定了整个审美化过程的基石, 说明了整个审美化过程为人们所接受的原因, 就是这种多元化的认识论审美化观点为他的美学重建命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对审美内涵的重新界定与认识

早在美学是关于艺术哲学的观点发表之前, 鲍姆加登便将美学鉴定为“感性认知的科学”, 他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学”实际是关于人的全部感觉领域。但是, 他的这种理论并没有被人们普遍地接受并传承。随后不久, 美学便脱离了感觉的经验领域, 向艺术哲学的方向发展开来。韦尔施在文中指出, 美学不断向艺术哲学方向的发展, 导致了人们对美学最初认识的歪曲和转移的后果。

与传统美学观点不同, 在《重构美学》一书中, 韦尔施借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的结构理论阐释了审美内涵的本质。在他看来, 没有哪一种单一的元素可以说明审美是什么, 而能够说明这一活动的恰恰是审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相似的重叠。他认为审美包含了多重的语义因素, “有时候它涉及感性, 有时候涉及美, 有时候涉及自然, 有时候涉及艺术, 有时候涉及知觉, 有时候涉及判断, 有时候涉及知识。‘审美’理当交相意指感性的、愉悦的、艺术的、幻觉的、虚构的、形构的、虚拟的、游戏的以及非强制的, 如此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审美的认识是多元化的, 他倡导审美的多元化, 主张走出传统美学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的局限, 建立超越美学的美学。

三、对美学的重构

就书名《Undoing Aesthetics》来看, undoing有拆解、取消之意, 但是韦尔施的观点并不是简单地消解传统美学的领域或者取消美学学科本身。相反他认为在当代社会中美学应该打破传统美学仅含艺术领域的狭义内涵, 更多地显示它的包容性与跨越性,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他认为美学的任务并不是简单地去阐释艺术的概念或者去研究某个具体的艺术作品, 它需要做的是为那些具体的艺术作品的相通特征提供内在原因。基于此, 他对传统美学思想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他反对传统美学中对美不加区别一味赞美的态度, 同时指出传统美学的一大缺陷在于一味地抬高美而忽略了其他的审美价值。在他看来美学本身并不是单一的, 应该是跨学科的、多元的, 美学必须覆盖审美的全部领域。按照这样的跨学科的想法他颠覆了美学中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美学, 带领我们走进“多元性”的美学新世界。

四、结语

从韦尔施的《重构美学》一书中, 我们能够了解到他对于当前审美化现象等相关美学问题的独到见解。他将当前的审美化问题细致地分为由浅及深的四个层面, 并且利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丰富了审美的内质, 批判与超越了传统的美学思想。这些为研究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化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 不可否认, 韦尔施的某些观点难免过于绝对化, 比如他提出美学是一切学科基础的观点, 对此他通过一系列举例进行了说明论证, 尽管他用大量的例证来阐释该观点, 但论据仍然是片面单薄的, 缺乏强有力的证明。而且, 他坚持建立超越美学的美学思想, 在美学不断包容扩大的过程中容易导致美学消亡, 会使得“什么是美学”的问题变得愈发的扑朔迷离。但是, 韦尔施提出的“认识论审美化”等一系列观点令我们深受启发, 他关于美学的独特见解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美学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重构供需关系 第9篇

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导致西方国家出现生产停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问题,供给学派应时而生。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需求会主动适应供给,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这是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大的动态政策调整,实质上是要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调控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无形之手”去协调“有形之手”,切实释放企业自主自由创新供给的活力。物流行业供给侧存在的诸多结构性弊端,反映出物流市场供需关系在认知上的盲目性和相关物流企业决策上的主观性,单纯考虑供给适应市场,而缺乏供给引领市场、创造需求的思想,一味根据眼前市场的景气度来配置供给,在经济景气时盲目投资扩张“物流热点”,缺乏对可能风险的防范意识和对冲措施,当单一需求充分满足后,必然产生多余、浪费的物流产能。

重构网游经营模式 第10篇

7月3日, 腾讯宣布与全球最大的第三方互动娱乐软件发行商动视暴雪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腾讯成为动视暴雪旗下《使命召唤OL》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独家代理商。继第九城市和网易之后, 腾讯也成为了动视暴雪中国区的战略合作伙伴。

抢优质游戏资源, 强强合作为双赢

作为中国最大的网游公司, 腾讯成功代理运营了包括《穿越火线》这一中国最受欢迎游戏在内的FPS网游。公开资料显示, 近两年来, 单《穿越火线》游戏收入就占腾讯总营收20%以上。然而去年底, 韩国NEOWIZ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运营5年的《穿越火线》将于今年起停止运营。因此如何延续这类FPS游戏的贡献度, 并保持游戏营收的增速, 成为腾讯的重大课题。

腾讯急需寻找一款能够继续称雄市场的大作, 而此时急于入华抢食蛋糕的《使命召唤OL》无疑是最好的利剑。业界认为, 《使命召唤OL》将成为腾讯继代理《穿越火线》《AVA》《逆战》后又一明智选择, 这使腾讯游戏拥有了一款受全球玩家喜爱, 并久负盛名的国际一线游戏作品, 既可以巩固腾讯游戏现有的用户群体, 又可吸引更多新用户, 扩大营收规模。而动视暴雪则是全球最大的视频游戏制作发行商, 近两年来其推出的FPS游戏系列之《使命召唤》堪称史上最成功, 该系列最新作品《使命召唤:现代战争3》在开售的24小时里就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4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使其成为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视频游戏, 而中国市场更是其最为倚重的。

因此《使命召唤》被喻为腾讯进军精品高端游戏的“核弹”, 同时被业内看作是《穿越火线》的继任者, 两者强强合作, 将是双赢之举。

然而对于网易来说, 作为动视暴雪在中国一直以来最深度代理厂商, 此次合作伙伴与主要竞争对手腾讯的携手无疑令其十分尴尬。随着腾讯与动视暴雪的合作, 未来网易与腾讯在该领域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

之前, 网易已宣布与动视暴雪完成新的三年《魔兽世界》代理运营权续约。在行业增速整体放缓的情况下, 网易、腾讯和盛大都加大了对优质游戏资源的争夺。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 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已经形成腾讯、网易、盛大“三足鼎立”之势, 市场虽然一直在增长, 但增速明显趋缓。对于网游业的三强来说, 在行业增速整体放缓的前提下, 精品化的游戏产品已经成为必争之地, 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血拼”境地。

动视暴雪弃网易拥腾讯

仅就合作而言, 为何动视暴雪不与老友网易合作, 转而拥抱腾讯?

业界专家认为, 对于动视暴雪而言, 中国是极具诱惑而又充满潜力的市场, 坐拥7.5亿注册用户、游戏产业也领先的腾讯当仁不让成为非常合适的合作对象, 甚至超过老伙伴网易了。动视暴雪CEO表示, 选择腾讯代理《使命召唤OL》是根据市场做出的选择, 腾讯是目前中国FPS游戏市场上的“老大”, 拥有“最好的成绩、难得的经验与丰富的资源”, 不过双方合作并不会影响暴雪与网易等的合作。

动视暴雪早在两年前就宣布开发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FPS网络游戏, 于是业界纷纷抢占代理权。不过业界专家认为, 没有借与暴雪“近水楼台”之利, 反而让腾讯“先得月”, 这对网易是一个难言之苦。面对目前网游行业最赚钱的FPS游戏, 网易不是不想分得一杯羹。网易方面称, 此前也曾与动视暴雪商讨过, 但对方代理费过高, 只好放弃。作为昔日创造中国第一款突破100万游戏在线人数的网易, 眼睁睁看着腾讯《穿越火线》的在线人数狂飙到350万。此次, 又让腾讯捷足先登, 这多少会让网易感到如鲠在喉。

前些年, 网易与九城争夺《魔兽世界》代理权, 差点马失前蹄, 这次网易显然不想重犯险境, 但最后还是被腾讯横刀夺爱。

时下, 网易在中国独家运营着暴雪旗下的《魔兽世界》《星际争霸》战网平台以及正在洽谈的《暗黑破坏神3》。但网易代理的暴雪游戏在国内营收一直不理想, 近一年《魔兽世界》的用户关注度与营收都在下滑。同时, 网易《梦幻西游》《大话西游》和《倩女幽魂》等自主研发游戏的营收占总营收一半以上, 易观国际更是称网易游戏65%以上的产品属自主研发。网易游戏营收结构的不平衡和日益强调自主研发或许成为暴雪此次选择腾讯的重要原因。

《使命召唤OL》的落选, 无疑是在网易与暴雪的合作之路上亮起了黄灯。

网游经营模式新挑战

近几年来, 网易一直坚持自主研发和代理销售并举的模式, 选择“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一条腿”是自主研发的2D回合网游的不老传说《梦幻西游》《大话西游2》以及今年的3D热门《天下3》, 另“一条腿”则是代理大型MMORPG领域的王牌《魔兽世界》系列。

网易CEO的战略解读是:新游戏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 前期只有投入没有产出。那么, 巨额的资金投入从哪儿来?代理销售恰好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现金支持。同时, 产品研发不能闭门造车, 需时刻观察市场动向, 而代理销售直接面对终端用户, 可以从用户那儿获取最新的市场需求, 从而指导研发方向, 即“以代理占市场, 以自主研发促发展。”

从2009年网易开始调整产品结构, 到目前为止, 游戏代理业务在其营业总收入中的占比已经缩减至约35% (而腾讯游戏代理业务占其游戏总业务收入的70%) , 另外65%的收入来自自主产品的销售。丁磊表示, 依照公司既定战略, 自主产品占比将会越来越高, 而代理产品占比将进一步降低。

不过, 专家认为, 网易坚持自主研发与代理销售, 且自主产品占比越来越高的情况, 让业界越来越担心会影响今后动视暴雪等国际网游大佬与网易深入合作。动视暴雪选择腾讯是为了平衡其在中国合作伙伴的力量和更远的布局, 似乎也是从另一个侧面给网易一个“警告”:自主研发不要玩得太深, 不要总想独占市场, 否则我的产品没你的份。

重构政商伦理 第11篇

最近,有个80后青年谈起他的创业计划,被我给否了。在他的计划中,有一环就是希望让有的政府部门发文推荐使用他们的产品。我和他说,这是不行的,一是,权力部门这么做涉嫌行政违法,政府部门没有权力强制或推荐人们使用某款产品;二是,如果你要让政府部门发文,势必要牵扯到权力公关,这个过程当中必然牵扯到行贿、受贿等问题,一旦公司做大,很多人都会来抢蛋糕,利益摆不平,必然东窗事发。创业创到监狱里,值不值?

一年多来,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在中国诸多知名的互联网企业中,乐视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个案。乐视的模式在企业家精神和市场创新之外,多了一层复杂的权力背景。对此,媒体已有详尽报道,不必再去多说。综合来看,政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乐视的成功,但是,它对乐视的未来发展还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真不好预测。

显然,这不只是乐视创始人贾跃亭的问题,而是很多人正在面临的问题。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内地富豪出现新的“逃港潮”。很多内地富豪因为担心牵扯进某些官员的腐败案件,而跑到香港观望风向。尽管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富豪都有违法犯罪的行为,但是,过去他们所经历的不正常的政商关系,在高压反腐之下,已经到了风险集中爆发期。对很多企业家来说,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不是企业倒闭,而是企业成功了,自己却要在监狱里思考人生。

对此,消极的评价是“No zuo no die”,验证了佛家的因果报应。不过,从积极层面来看,这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强反腐倡廉的一种正面结果。反腐败不只是在重塑中国官场的政治伦理,而且也在重构政商伦理,并进而形成一种政商伦理的新常态。在这种新常态下,官商勾结的风险看得见,摸得着,抓得到。

无论是从反腐,还是从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等宏观走向来看,政商伦理新常态所实现的是,在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权力恪守边界等前提之下,政商各安本分。这并非新的观念,而是现代社会的常识。但是,伦理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是一种新鲜的知识,而是这样一种伦理是否被得到了遵守,实实在在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对官员和商人都形成了心灵和事实上的约束。

让人担忧的则是,“平庸之恶”成为一种普遍情况。或者,是因为从众心理,或者是因为情非得已,“平庸之恶”往往会被轻易原谅,甚至还会得到同情。因而,也会被大多数人所奉行。这就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破坏了政商之间的健康生态。

一个社会实际运行的伦理规范,既不是依靠抽象的观念,也不是极端个案,而是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的,以及不认同但又实际在执行的那一套规则。这和空气污染的形成是同一个道理。造成空气污染的当然有严重污染的企业,也有平常人私家车小排量所造成的污染累加。关停并转污染企业相对容易一些,但是,让平常人也都减排就比较困难。

一种良好的政商生态,不仅足以遏制极端恶劣情况的发生,还会对一般人以及政府和企业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能够解决那些平庸的恶,才会真正有好天气,才会真正告别商业环境中的雾霾。

这样当一个青年要创业的时候,他就会考虑,是不是应该选择一个干净的商业模式。因为,风险看得见,风险必预防,只有如此,才能走得更远。(支点杂志2015年4月刊)

我看《企业文化重构》 第12篇

《企业文化重构》成功创造三个“第一”:第一次深入一个行业(电力行业企业)进行企业文化重构研究;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企业文化重构的理论基础;第一次对企业文化重构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电力需求的强劲增长。面对着这种需求,电力行业加大了发展力度。未来五年,中国电力行业将完成美国和欧洲曾历时30年走完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电力企业,引进了新的技术人员,添置了新的高科技设备,建立了新的厂房设施,电力企业纷纷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新。而作为企业竞争力根源的企业文化该如何重构,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了大家共同面对的课题。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具有传承性,并且能够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电力企业也一样,也有自己的行业历史,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但是,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通过认识企业固有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提炼加工,重新整合以形成企业适合方式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企业文化“重构”的过程。目前,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并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它需要一个“重构”的过程。

本书作者深入电力企业的内部,在了解中国电力行业的根本问题的同时,也开始寻找重构电力企业文化的方法与途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集中展示在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企业文化重构》书中。

电力企业的文化发展经历了自发阶段、觉醒阶段和自觉阶段以后,已经显现出了一定的作用和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然其中也不免存在一些误区。这些成败得失通过总结,进行深度分析和探讨以后,再根据电力行业的具体情况,就形成了一些弥足珍贵的资料和资源。作者以系统的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电力企业文化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企业文化重构的内容和类型,指出了电力企业文化重构的重心——重构途径。这个过程不是纯理论的研究过程,而是有着充分的实践经验为前提的,并且被证明适用于实践操作。

曾有人这样说过:历史是一部巨书,从古到今,从一个国家到一个企业,甚至到一个人,都在管理和谱写着自身,都在延伸着自己前进的脚步。当艺术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去体现思想的时候,企业则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在创造着经济效益。只有管理才是操纵企业波浪式发展的巨手,向管理要效益历来就是企业最明智最艺术的选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重构对策】相关文章:

重构信访问责机制对策研究09-13

价值重构05-09

电视重构05-17

功能重构05-20

当代重构05-21

主体重构05-21

心肌重构06-05

网络重构06-26

制造资源重构05-13

配电网重构05-21

上一篇:消费者接受下一篇:问题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