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

2024-05-12

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精选11篇)

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 第1篇

语言文字功底是编辑的基本功。现今, 出版行业对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 编辑要懂选题、懂策划、懂市场, 但是如果编辑出版的报刊图书语言文字错误连篇的话, 那么即使是再好的选题和策划, 也会让读者认为该出版物质量是低劣的。出版物的语言文字水平的高低, 是和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息息相关的, 要想要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就必须提高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

一、编辑语言文字素养的内涵

一般来说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字词的鉴别能力

编辑应有较高的字词鉴别能力, 能够做到用字的准确无误和用词的贴切和精到。字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 也是编辑语言文字素养中最为基本的一方面。若缺乏这方面的理论修养, 那么就会造成出版物错别字满篇、词语张冠李戴、词不达意的现象。有的作者忽视了自身在这方面的修养, 这对于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意图是极为不利的, 编辑应该有能力对他们稿件中的字词错误加以纠正, 向大众传达作者的准确意图。

(二) 对语句的把握能力

对语句的把握也是编辑语言文字素养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有的出版物病句、歧义句很多, 或是前言不搭后语, 让读者读起来不知所云, 皆因编辑缺乏此方面的语言文字修养。就编辑而言, 应对稿件中的病句加以纠正, 对句子歧义加以消除, 理顺语句之间的关系, 使读者读起来能够一气呵成、畅快淋漓。反之, 读者肯定会觉得在阅读时困难重重、荆棘丛生, 阅读乐趣也荡然无存。

(三) 对段落篇章的掌控能力

对段落的掌控能力要求编辑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稿件表达的意思, 理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善于对稿件中段落篇章出现的缺陷进行调整, 使稿件能够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二、编辑语言文字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 系统学习相关语言文字知识

编辑应对语言文字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 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熟知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 在编辑文稿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概括起来, 与编辑工作联系最为紧密的语言文字知识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语音方面

语音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同音、双声叠韵、押韵等。所谓同音, 主要是由于音节的简化而形成的, 编辑应掌握常见的同音词, 并注意在使用中予以区分。例如, “形式”和“形势”就是一组同音词, 发音完全一样, 但意义则完全不同, 编辑在文稿编辑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双声叠韵是指两个音节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 这种词的适当使用能够使语言和谐流畅, 富于音乐美。押韵指句末用同“韵”的音节, 这样能够使语句和谐悦耳, 富于节奏感, 诵读顺口。在语音的押韵方面的知识, 编辑也应有所涉猎, 这样才能在编辑文稿的过程中, 使文稿语言给读者朗朗上口、畅快淋漓的感觉, 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

2. 文字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要“推行规范汉字”, 作为编辑更应该成为推行规范汉字的先锋和楷模, 打造出优秀的出版物, 发挥汉字的交际功能, 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推行规范汉字, 首先编辑应掌握整理之后的汉字。要掌握简化字, 不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 不将简体字和繁体字在文稿中混合使用, 并且不用异体字。其次, 对于常见的错别字, 编辑应有敏锐的鉴别能力。错字是字典里面查不到的字, 而别字是指把甲字写成乙字。不管是错字还是别字都是语言文字中的障碍, 是阻碍理解的不利因素, 因此必须予以消除。编辑应对错别字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认字细心, 遇到不熟悉的字时应勤查字典, 决不能草率从事。而有的汉字本身字形很复杂, 因此编辑在工作中应注意有意识地进行积累, 减少文字出错的几率。

3. 词汇方面

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 同义词大量存在, 它们意义相同或相近, 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一些困惑。若恰当使用, 可以准确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 但若使用不当, 则会词不达意, 出现种种错误。同义词之间的区别往往表现在理性意义、附加意义和词性上, 编辑在平时的语言学习上, 应注意同义词的学习和积累, 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 在编辑书稿时能够选择恰当的词语, 纠正作者的用词错误。

词语的搭配也是编辑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有的文稿用词都是正确的, 但恰恰是在搭配上出了问题, 就会让读者觉得作者前言不搭后语, 不知所谓。一般来说, 词语之间的搭配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因素在里面。所以, 编辑要注意多读、多看、多学习、多积累, 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纠正词语搭配错误的能力。

另外, 使用普通话词汇, 而不使用方言词。编辑所服务的作者是来自全国各地、大江南北的,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词, 且不被其他地区的人们所理解, 如果作者滥用方言词, 则会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 降低作品的表达效果。因此, 编辑在书稿的编辑过程中, 要注意区分普通话词汇和方言词, 要使用通行的普通话词汇, 而对于生僻的、晦涩的方言词加以调整。当然, 有的文学作品为了表达效果会有意识地使用方言词, 编辑在书稿编辑的时候要对这种情况加以区分。

4. 语法方面

在语法方面, 编辑首先要注意的是词的词类问题。不同词类的词功能、搭配都不一样, 编辑若搞不清就会出现语言问题。例如, “战争”和“打仗”, 前者是名词, 而后者是动词, 所以我们只能说“去打仗”, 而不能说“去战争”, 同样我们也只能说“一场战争”, 而不能说“一场打仗”, 这正是由于两者词类不同造成的。

其次, 在虚词的使用方面, 编辑也应特别留心。特别是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 很多编辑搞不清楚三者之间的区别, 而造成混用乱用。也有的编辑认为结构助词不重要, 在书稿编辑过程中随意省略, 造成语句不通不畅, 读者读起来佶屈聱牙。

另外, 编辑还应注意句类和句型的选择。句类是从句子语气角度分出的类型, 根据不同语气可分为四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这四类句子各有其用途, 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样的句类, 编辑应有明确的判断, 若使用错误就会不符合场景要求, 造成语言表达生硬、突兀, 进而降低作品的表达效果。而句型方面, 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单句, 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复句, 编辑也应有标准。在实际工作中, 编辑常常会遇到有的复句很长, 读起来绕来绕去, 且还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有水平的编辑就会将其拆分成几个短小的单句, 读者读起来容易, 也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最后, 编辑还要对出现在书稿中的语法病句加以纠正。有的句子读起来有歧义, 编辑应对歧义进行消除, 以使其意义表达变得单一;有的句子成分残缺, 编辑应补足相应的缺失部分;有的句子语序安排不当, 编辑应对其进行变动和调整, 理顺它们之间的逻辑顺序;有的句子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编辑也应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进行替换。此类语法语病问题, 都需要编辑在工作中引起重视, 并积极处理, 这样才能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以上问题都需要编辑对语法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才能对相应错误作出正确的判断, 并加以修正。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编辑长期的学习和训练。

5. 修辞方面

如果一篇文稿仅仅做到了遣词造句方面的正确, 而毫无语言文字魅力, 这样的文章也只能“言而无文, 行而不远”。能够掌握常用修辞格, 善于对原作增彩增色, 也是编辑语言文字素养的较高体现。编辑在文稿编辑过程中, 应对文稿语言进行加工、修饰和调整, 增强作品的审美意趣, 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

(二) 多看多读, 善于积累

编辑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一定要多看多读, 注重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中国汉字博大精深, 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 我们只有在平时多看、多读、多思考, 掌握常用字词的用法, 才能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著名主持人罗京的座位底下, 永远会摆着一本汉语字典, 由于翻得勤就连最新的一版都被翻烂了。罗京的业务能力在中央台是有口皆碑的, 对他来说学习是终身的事情, 由此才铸就了26年的无差错播音生涯。同样, 字典也是编辑的良师益友, 对于不熟悉的字词, 编辑应勤查词典, 弄清楚其意义和使用的场合。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 编辑自身的语言把控能力也会如春风化雨般得以提升, 从而对于出版物质量的提升也提供了智力保障。

(三) 提升文化修养, 积淀文化底蕴

有语言学家曾说过语言是一种世界观, 操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有什么样的对待事物的看法。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的反映, 有时因为不了解一些文化风俗, 就会在语言上闹笑话。同样, 不明白一些历史典故, 也就会形成语言运用上的张冠李戴。因此, 对于编辑而言, 一定要注意文化底蕴的积淀, 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编辑工作是文化工作, 编辑劳动是精神劳动, 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是不可能胜任的。编辑只有拥有了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才能更好地驾驭选题, 选用语言。

编辑应该是兴趣广泛的“杂家”, 具有广博的知识面, 这样才能在保证出版物的质量。编辑应该掌握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修辞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出版学等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还应当对人情世故、生活常识等方面有所了解, 才能对编辑工作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同时, 编辑又应该是专业知识精深的专家, 在编辑、出版、语言、文字等方面都应有较高的造诣。这样才能赢得作者信任, 提升编辑质量。

(四) 观察生活, 重视语言的动态发展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间的演变动态发展的。现实中新事物的诞生, 旧事物的消亡都要反映到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中来。当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 语言的动态发展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迅速和猛烈。所以, 编辑一定要注意观察生活, 重视语言的动态发展, 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语言。

当今网络的普及给编辑语言文字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网络语言大量产生, 有些语言甚至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此, 编辑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哪些语言现象是具有生命力的, 是无法替代的, 这部分语言内容可以及时地反映到出版物中。而那些昙花一现的, 纯粹是为了追求新奇和潮流的语言现象, 编辑就应对其加以严格的界定, 把它排除在出版物外, 保护我们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切不可为了吸引眼球, 而将一些不规范的、不成熟的、不具有生命力的语言现象进行胡乱地堆砌。

三、结语

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要提高编辑语言文字素养, 一方面编辑要在专业学习上下功夫, 掌握语言文字、编辑出版等知识, 另一方面还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洞悉语言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同时, 要注意语言的动态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用精到的语言来编校文稿, 才能使稿件文从字顺, 这样的成品对读者来说才能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而非文化垃圾和糟粕。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范剑华.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J].编辑工作研究, 2001 (5) .

[3]郝荣斋.编辑语言文字加工的四个基本原则[J].中国编辑, 2006 (1) .

[4]魏晓虹.浅谈编辑的语言文字修养[J].新闻出版交流, 1998 (4) .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论文 第2篇

一全媒体时代背景

在全媒体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所使用的技术、所利用的媒介和所获得的反馈都将与传统媒体环境有所不同,高校学报编辑如何在全媒体背景下更好地完成学报编辑和出版工作,需要以编辑们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基础,探索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优化体系构建,这对编辑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和高校学报在全媒体环境中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全媒体时代背景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提出的要求

1.要求高校学报编辑能够有效利用新媒体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高校学报的影响体现在高校学报的出版形式和出版工作的基本过程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时代催生的新型阅读方式使高校学报不能再以纸质和文字印刷作为主要的出版形式,出版数字化期刊和将期刊上网已经成为高校学报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高校学报要在出版形式上符合网络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出版工作基本过程的改革,即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不再是单纯的审稿和排版编辑,还包括在网络社会中进行学报出版和发行。因此,利用新媒体进行学报编辑工作是高校学报编辑必备的职业素养。高校学报编辑应做到以下三点:

(1)应用网络系统接收作者的投稿并进行投稿反馈,与学术论文作者们建立长期的联系,通过网络了解作者研究方向,为以后的收稿和编辑工作做准备;

(2)利用新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学术作弊行为的审核,保证高校学报出版的学术成果是有效的、有用的;

(3)利用网络收集大量的.学术动态信息,分析并综合这些信息,快速定位高校学报的整体出版走向,避免工作陷于被动。

2.要求高校学报编辑能在网络环境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

稿件修改和加工是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最能体现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态度和职业责任感的工作行为。一个成熟、优秀的学报编辑应本着对整个学报出版和发行负责的态度,进行稿件的审核和加工,这就意味着除了要掌握相关学术领域的学术动态、国家对学术期刊的提名、关键词等细节内容的编辑要求之外;学报编辑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审稿能力,以求将学报编辑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在全媒体环境下,网络的发展使作者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文献的引用,其中由于只改动字句造成的抄袭行为也不在少数,但这些抄袭往往是通过抄袭率检测系统检测不出来的;反而,有些作者的文章因为文字加工不善,表现出更多类似“抄袭”的迹象。这需要高校学报编辑能在网络环境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对网络稿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加工,而不仅仅是依靠目前的抄袭率检测系统来辨别文章的原创程度。

3.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具有与全媒体时代背景相符合的创新能力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关系着高校学报的发展,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纸媒的发展并不仅限于图书、杂志的网络化出版,还包括后续的一系列服务活动,如与读者交流、与文章作者交流、发现并确定最新的学术动态并以此指导作者们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因此,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还需要在职业素养培养中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即通过不断创新高校学报的内容、形式以及学报编辑和服务,使高校学报在全媒体环境下发展成为能影响高校师生学术研究、影响全国学术发展的有影响力的媒体。

三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的优化体系

1.培养高校学报编辑的网络编辑职业技能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报的出版仍以纸媒的形式为主,虽然有电子杂志出版,但出版时间较纸媒稍有延后,而且很多高校学报并没有被纳入学术研究数据库,使高校学报的影响力降低。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应加强自身的网络编辑职业技能。首先,学校应为高校学报编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使高校学报编辑能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网络编辑的技能,使学报的电子版发行量增加,能跻身到学术研究数据库之中。其次,高校学报编辑应主动了解、学习和掌握与网络出版相关的知识,不断总结学报网络出版过程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学报网络编辑的能力适应网络出版的要求。

2.进一步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思想水平

在全媒体环境中,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更加重大,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往一个人负责一个版块的工作模式是不适用于电子杂志出版和发行的,一期学报的出版,需要整个学报编辑团队的通力合作。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团队的凝聚力形成是十分必要的,每个学报编辑都应将学报编辑的每一个工作细节视为自身的直接责任,通过不断合作去完善整个期刊的出版形态,努力提升期刊的质量。另外,在全媒体环境下进行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还需要高校学报编辑具有长远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发掘学报发展的可能性,用敏锐的思维和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去分析目前的学术研究动向,使学报的质量走在学术出版业的前列。因此,高校学报编辑自身的学术思想水平提高是很有必要的,这需要高校学报编辑不断努力地、有意识地去进行自身素质培训。

3.鼓励高校学报编辑进行业务创新

高校学报编辑的业务包括与高校学报编辑相关的各种工作事项,高校学报编辑以高校学报的学术背景为基础了解其他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动态,将新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新的发明创新成果引入学报是高校学报编辑日常工作中的主要业务。此外,高校学报编辑还必须重视业务的创新,使学报除了学术研究成果出版之外更具有服务性质,这是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优化体系构建的顶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校学报编辑不断了解和学习走在时代前端的纸媒的编辑方式,如在电子杂志出版之后开设读者讨论论坛、开创学报下期文章“预告”和“预读”版块、在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上建设学报文章作者与读者交流窗口等。

四结束语

谈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 第3篇

编辑学家陈原说过:“每一个合格的编辑, 都应该是一个语言艺术家;如果一时驾驭不住语言文字, 就应该努力去学会驾驭这基础的工具, 然后成为一个能把语言文字运用自如的巨匠。”[1]可见, 加强语言修养和文字修养至关重要。

语言素养, 即沟通协调能力。编辑出版工作需要讲究“说话的艺术”:策划选题、组稿、约稿时都要与不同的作者打交道;审稿时要与领导沟通稿件的修改意见;定稿后要与排版人员就版式等问题进行沟通;转版时要与工厂联系;出样张时要与主管、主办单位沟通, 以及编辑人员也要就相关问题进行必要的沟通……因此, 文字编辑需要加强沟通协调能力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努力做到简明扼要, 准确无误, 切忌拖泥重复。

在提高语言素养的同时, 文字编辑还要注意对文字修养的提升。审读稿件时, 应加强推敲字词的能力, 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在推敲和琢磨文字中有所发现和积累, 总结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规律, 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有驾驭文字的能力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2]语言文字是文字编辑的工作基础, 更是最基本的工具, 每天面对大量的工作, 诸如:审稿改稿、加工整理、润饰校对等等都与语言文字分不开。文字应用能力是对文字编辑最基本的专业要求, 熟练掌握字、词、句、语法的使用技巧, 直接关系到处理稿件的质量和水平。因此, 文字编辑需要熟练运用、掌握、驾驭文字, 在工作的日积月累中练就过硬的文字功夫, 培养自身扎实的语言基础和理论知识。

2 要遵守文字规范

国家相关部门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符号等方面都制定并颁布了详细的规范标准, 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权威性。文字编辑要熟悉相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文件, 熟练掌握“辨字”等专业技能, 即:看到铅字就能知道字号多大, 是什么印刷字体;哪节哪段用什么字体, 多大字号;发稿时一级标题、二级标题等是否规范;等等这些要做到心中有数。

3 要注意语言运用是否得当

一篇文章若语句不通顺, 不符合读者阅读和思维的常态, 即使立意和内容再好, 也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首先, 文字编辑在审稿时要注意把握句子的长度和结构的复杂程度, 修改掉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句子。其次, 文字编辑还要反复推敲容易让人费解甚至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 加强常用词的使用频率, 以便稿件能够正确表情达意。第三, 在审稿时文字编辑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是否得体。不同类型的稿件, 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述, 如有些口头可以表达的语言, 用到书面上不一定合适, 因此, 编辑在加工时要注意修改。

4 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大文学家郭沫若说过:“标点符号是文章的五官。”[3]同样的文字, 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 意思会千差万别。有些作者在写文章时对一些标点符号有自己固定、习惯的使用方法, 对此, 文字编辑要按照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加以纠正。

5 准确把握作者写作风格和意图

稿件中有的是就某个问题进行剖析, 有的是把自己的经验积累分享给读者, 有的是就某一领域的一些前瞻性问题展开探讨, 有的是对会议、活动等拍摄的图片加以报道……面对如此繁杂的稿件, 文字编辑需要准确把握作者意图, 避免主观随意性。比如有些通讯报道, 虽然文字写作上不成熟, 但语言朴实生动, 条理清晰, 拍摄的图片也恰到好处, 在做必要修改的同时要注意尽量保留文章原有的光彩和作者风格。

总之, 文字编辑从事的是精神劳动, 除了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论修养, 扎实的专业基础, 浓厚的语言文字功底, 开阔的知识视野, 还要多品、多思、多练, 否则, 整体素质就会因为知识老化和思想封闭而下降, 知识范围也将越来越窄。

科技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新时期文字编辑工作者会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 因此, 只有不断充实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修养, 才能更好地编辑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杂志。

参考文献

[1]陈原.论“驾驭”文字的艺术[J].编辑学刊, 1994年第5期.

[2]语出孔子,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贤者, 友其士之仁者[M].”

新时期新闻编辑的几个基本素养浅谈 第4篇

随着当代新闻业的发展变化,编辑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编辑主体地位和编辑主体意识越来越被强化。是否有一种整体性、超前性、独特性的创意和创新追求,成了新一代编辑基本的素质要求。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和体会,谈一谈作为新闻编辑应该具备的四个基本素养。

一、政治素养

编辑不是“文字匠”,不只是对稿件作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就行了。编辑更重要的是把关者。收到一篇稿件,首先当然要看稿件的政治倾向,同时还要看稿件所反映的内容在当前的大局中占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以决定稿件的取舍和删改。我们的新闻,不仅要传播信息,更要引导舆论。因此,编辑还是稿件的组织者,要根据此时此地、彼时彼地的不同情况,根据宏观大局的需要,下功夫组织稿件。

编辑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所以要注意时刻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即要认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学习国家相关方针、政策、法规,增强政治敏锐性,遵守政治纪律和编辑纪律。作为一名现代编辑要树立崇高明确的编辑理想,注重编辑质量,强化精品意识,多出精品服务社会。而所有的一切,都同执行者的政治素养、政治敏感度密切相关。

二、知识素养

知识面广泛,是当好编辑的重要条件。如果说记者应成为某些方面、某些问题的专家、权威的话,编辑就应该成为把这些方面或问题同与之有关联的其它方方面面相联系的研究者,成为把一个方面放到整体大局中去考虑、凸现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并非指分工,而是指侧重。研究问题既深且广,知识结构既专且博,这种更高的要求,不论对编辑还是记者,都是一样的。编辑应该是“点子”大师,于散乱的素材、信息中敏锐地发现主题、提炼主题,指导记者写出新闻来,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根据客观形势需要,组织专题或系列报道甚至战役性报道,从一定程度上讲,更为重要。出“点子”就是做组织工作。“点子”如何,同编辑的政治素养和知识素养密不可分,是对编辑思想水平的重要检验。

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是编辑知识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带着一定程度的“先天”性质。“后天”方面的知识更新问题已经越来越迫切。当今时代,大量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社会的新事物、新知识正迅猛地冲击着我们的知识结构,知识的扩展和更新,不可避免地成为提高编辑知识素养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别无它法,惟学而已。因此我认为,除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完整、广泛程度外,好不好学、善不善学,这本身就应该是编辑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文字素养

比之于文字作品,新闻作品对审美功能的要求相对低一些。但新闻有新闻的特点,对文字的要求,并不比对文学作品要求低。一篇新闻稿件的见报要经过无数道“关口”。我认为,一个好的编辑应该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种文字关系:

长与短的关系。新闻应该尽量的短,尽量的新。压缩长稿,压缩稿件字数,始终是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重要方面则是在压宿文字的同时,尽量保存稿件文字上的精华。也就是说,应该确保“挤”出的都是“水分”而不是“营养”。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对于一篇没有新闻价值的稿件来说,一百字仍嫌长;相反,新闻价值大、内容丰富,而又真正做到了文字精炼,就不应片面地用字数来限定。长与短的另一个问题是句法。作为新闻作品,多用短句,让人易读易懂,无疑是对的。作为编辑,将长句子改为短句子的本领如何,很能体现其文字修养水平。

朴实与华丽的关系。新闻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体,崇尚朴实直白的文风,但并不排斥声光色电。就各种体裁的新闻而言,要使其真实性凸现,直接了当、实实在在;而要使受众喜闻乐见,又需要有适当的描写、形容。

记者的文字风格与编辑的文字风格的关系。就编辑工作而言,我以为,无风格便是编辑的风格。这样特别需要编辑在审稿时有容人之量,在不妨碍稿件主题,尽可能做到文字精炼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作者的文字风格。

四、创新素养

每个编辑所编辑的文章有其鲜明的特色,而这主要取决于编辑人员个性鲜明的独创与构思。只有具备了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将其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塑造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编辑要有勇于创新,敢抓选题、善抓选题,特别要有全新的观念、超前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及优良的技术素质。

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在选题策划上有新颖独到之处,思维敏捷、消息灵通。另外,编辑人员还应借助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工具,在短时间内大批量地开发选题,再从中筛选、改造、优化、重塑、升华出一批有价值的选题。其次,在栏目设置和标题制作上也需要创新精神。深受读者喜欢的栏目,就是编辑的品牌。设置一个好的栏目不但有利于编辑劳动得到读者的认可,而且便于使读者一下子从相关栏目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这就要求编辑要经常不断地开动脑筋,根据不同的版性,设置出具有独创意识的栏目,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最后,稿件的选取也能充分地体现出编辑的特点。

五、人格素养

当编辑的,最爱用“为人作嫁衣”之类的成语自嘲,其实,嫁衣漂亮,人们在欣赏新娘仪容时,往往忘不了夸赞裁缝师傅手艺高超;而稿件漂亮,却很少有人想到编辑之功。编辑之“寂寞”,是同这个职业与生俱来的。

然而编辑的重要,同样同这个职业与生俱来。许多记者戏称编辑为“老总”,是因为编辑把握着稿件的“生杀大权”;一些记者尊称编辑为“老师”,是因为优秀的编辑有着点石成金的妙笔。

所以,我佩服那些在编辑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的老编辑们,我更敬重那些看到稿件见报、受到好评,自己比作者还高兴的编辑们。宋朝的范仲淹先生以一双饱经沧桑的老眼,于岳阳楼的山光水色间看到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超然境界,而我们的许多编辑,在默默无闻而又生气勃勃的工作中已超出了这种静态人生。因此,我认为,“耐得住寂寞”是编辑的一种好品格,一种高境界。

复合型编辑的基本素养 第5篇

1.复合型编辑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这是由我国的出版工作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出版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作为出版工作者,编辑肩负着社会责任、政治责任以及文化责任。因此,编辑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才能更好地完成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任务。

2.复合型编辑应具有较强的政策理论水平。这主要是指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国家方针政策,以及对时事政策的了解情况。编辑有了一定的理论功底,就能从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高度来处理各种书稿,对书稿中的毛病就能看得准一些,分析得透一些,处理稿件才有高度和深度,改稿也能击中要害,对稿件中的一些提法,也能符合时代精神和政策、法规的要求。

3.复合型编辑应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编辑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对编辑工作要有一种敬业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的职业意识有时比技术更重要。编辑出版了优秀的图书,出名的是作者,至于编辑,无论在这部书中付出了多大的劳动,多少的辛苦,由于出版工作的隐匿性,很少有人顾及,所以编辑要甘当无名英雄,甘为人作嫁,甘当铺路石。

4.复合型编辑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外围知识。编辑一部书稿,书稿编写时的质量优劣、价值大小,取决于作者。但书稿写完后,成书的质量和价值,则取决于编辑的知识水平、政策水平、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所以,作为编辑,应掌握编辑的理论和方法,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必须精深。同时编辑又是一门渗透力特别强的专业,各种学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它的触角无所不及,所以编辑必须具备广博的外围知识。

5.复合型编辑应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编辑要为别人修整文字,“己不正,不能正人”,编辑自己首先要过文字关,要在字词语句上下工夫。另外还要有词法知识、语法知识,这样才能看出书稿的遣词造句恰当不恰当,句子的结构有没有毛病,段落的划分合适不合适,因此编辑要多读多写,加强语言文字基本功。

6.复合型编辑应具有市场理念与创新意识。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的源头,是编辑的另一重要能力。编辑要具有市场理念及创新意识,策划出具有双重效益的好选题。市场经济下的选题策划,编辑要注意把握选题方向,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决定着编辑主体意识的高低。编辑的创新意识从选题策划到书稿的修改加工,贯穿于编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题的质量。

7.复合型编辑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一门外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编辑的生产方式。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复合型编辑现代科技技术的标准之一。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世界。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图书版权贸易的不断拓展,编辑如能在业务工作中娴熟地应用一门外语,可谓如虎添翼。

8.复合型编辑要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编辑工作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从选题策划到组稿、审读加工等,编辑工作的各环节都要与人发生联系。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务性联系,却充分地显示了编辑工作的规律,是编辑实际操作能力的外化展现,所以编辑要具有社会交往的工作能力。这种能力具体表现在组稿过程中要有公关能力、广泛的社交网络和社会经验。

浅析年鉴编辑的素养 第6篇

一、综合素养

古人云, “心正则笔正, 人正则书正”。同理, 一本年鉴的质量高低与编辑的综合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好的年鉴编辑应该具备以下几点优良品质:

第一, 心存鸿志, 脚踏实地。有些年鉴编辑认为, 年鉴编辑不过就是打打电话, 约约稿件, 改改文字而已。有些年鉴编辑嫌这种工作甚为枯燥且成名之机会较其他行业又少, 于是坐不住本职岗位, 在工作中产生了浮躁的情绪。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我国目前的年鉴编辑已经呈现出老龄化趋势。这表明, 许多人没有正确认识编辑年鉴这种事业。年鉴这种大型资料工具书实质上是记载人类文明的丰碑, 不仅是供当代人使用的资料库, 更是供后人了解和学习前人的史料库。年鉴编辑要有强烈的历史感, 要立志将当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全面详实地记录下来, 留给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同时, 年鉴编辑要清楚, 编辑年鉴工作量非常巨大并且往往颇为琐碎, 只能靠踏踏实实工作, 一步一个脚印来完成。

第二, 勤于学习, 善于学习。编辑年鉴, 尤其是综合性年鉴会涉及各个学科、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这要求编辑勤看、勤问、勤学习、勤思考, 提高知识水准。它要求编辑掌握的知识面较为宽广, 在知识的要求上既有博的一面, 又有专的一面, 要博中求专, 以专促博。对于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 编辑要能够对其加以分析、处理, 并要打破常规, 努力发现新的东西。编辑要保持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敏锐, 要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获取各类信息, 学习各类知识。只有具备真才实学, 编辑才能从“匠”转变为“家”。

第三, 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编辑年鉴要从条目的设置、框架的确定, 来构造蓝图。编辑的内容涉及各个部门和行业, 读者也来自各种部门和行业。在市场化趋势下, 要想年鉴也同样成为大众读物, 接受市场的检验, 作为年鉴编辑就要参与前期组稿、条目取舍、装帧印刷等各个环节。正因如此, 年鉴编辑应根据自己的业务范畴, 加强对社会的了解, 同社会各阶层人士交朋友, 倾听他们的呼声, 以便及时修订年鉴内容, 真正编出为大众所喜爱的读物来。

目前政府系列的综合年鉴出版运作均通过发文件、召开会议向各部门、各行业下达指令性计划。条目的安排由编辑部拿出大纲, 各供稿单位依据这个大纲提供资料或编写条目, 往往这个大纲只是参考而已, 各供稿单位, 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写稿。主编在最后定稿时, 也只是在文字上把把关, 语言上做一些修饰。因此, 在年鉴的编辑运作过程中, 编写条目纯属编辑的个人行为, 在各供稿单位报来的资料的基础上, 从确定条目题目到稿件的最后完成, 基本上要编辑们各自独立去完成。有的编辑肯动脑子, 处理稿子时, 不拘限于各部门报来的稿子, 或者对来稿部门供稿者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 引导供稿者求新求异, 写出别具一格的条目来;而有些编辑就比较墨守陈规, 不去创新栏目和创造新条目。尤其是年鉴出版后, 它的宣传、发行, 同样需要编辑与部门之间协商, 如果相互交流得好, 促销就容易;反之, 则困难重重。无法促销。所以说, 年鉴编辑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 对年鉴的出版、传播等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年鉴编辑担负着组织、编辑、出版发行等一系列工作, 这就要求他有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 多渠道地掌握和了解政府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工作情况、业务情况, 发展实绩等, 了解他们各自在本行业所处的地位, 以便在编辑过程中把握尺度, 不偏不倚, 正确处理来稿, 调查了解社会各阶层对年鉴工具书的运用使用情况, 熟悉年鉴书刊的销售范围。年鉴的宣传发行, 不能只靠政府行文指令性计划, 也要求编辑在发行过程中与社会各界交朋友, 利用社会各界的支持, 才能使年鉴书刊真正走向社会。所有这一切, 如果没有公关意识和较强的社交能力, 是不可能完成的。

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 年鉴集瞬息万变的信息, 服务于社会, 使领导者及时了解新情况, 以便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作为年鉴编辑要想将自己所掌握和汇集的信息真正有价值, 为人们所利用, 就必须深入到社会各项事业和活动中去;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如你不参与社会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社会发展动态, 你所编辑的年鉴就与社会现实有隔膜, 或者说有一定的距离, 别人看了, 认为价值不大或根本就没有利用价值, 而束之高阁, 那你编出的年鉴生命力就会很低。当然, 社会范围大, 编辑部人手有限, 不可能象报社一样凡社会上有什么重大活动或重大事件都派记者前去采访。但是, 编辑随时随地掌握一些活动内容, 同社会各界交朋友, 并踊跃参加力所能及的一些活动, 尤其是经济建设方面的活动, 还是必要的。文企联姻, 相互了解, 可以促进年鉴事业的发展。象《中国轻工业年鉴》成立有董事会, 成员现发展到70余家, 从某个方面来说, 它保证了年鉴的编辑与成长,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值得其他年鉴编辑部学习借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是年鉴编辑参与社会实践扩大社会交往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使你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了解最新情况, 掌握各种有益信息;特别是可以为组稿、开辟广告园地、扩大发行等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 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编辑年鉴会涉及方方面面资料的采集和利用。这必然会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随着年鉴的衍生产品——电子出版物的产生也会出现一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将一批公开且已经出版发行的年鉴内容集合制作成光盘发行, 无疑是对作品的另一种复制, 它包括书中的文字稿、照片、图表等等, 这将牵涉已发表作品的修改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此举是否侵害了著作权客体的专有权?是否违反现行的著作权法?如果年鉴编辑的法律意识较强, 在年鉴的编辑和出版之前能够完成与相关权利人的交涉、沟通和支付等工作, 那么就不会引起或者减少引起一些侵权纠纷,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这最终都会保护和促进年鉴及其电子出版物的健康发展。

二、专业素养

除综合素养之外, 年鉴编辑还需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

第一, 语言文字素养。语言文字是年鉴发挥社会功能的必要条件和保证年鉴质量的重要手段。年鉴的指导思想、框架结构、地方特色、行业特点等要素都必须借助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和表达来体现。年鉴的语言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同于娱乐性大众媒体, 一味地追求语言的新潮和生动, 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也不同于学术性专业著作, 首先注重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以保证论证的理性。一部年鉴如果通篇大白话, 甚至经常出现俏皮话, 会显得轻浮, 而不可信;如果非常晦涩, 则可能让普通民众望而却步。年鉴要准确地将思想观点和条目内容以最恰当的句式、文字、词汇、标点简洁地表述出来, 这样才能达到服务社会、服务读者的目的。因此, 年鉴编辑必须学习掌握语言逻辑、词汇、语法、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语言文字素养提高了, 编辑的稿件才能严谨、准确、简洁、朴实和流畅。

第二, 辞书编撰素养。此类素养包括年鉴的历史、功能、性质、体例、种类、条目的选择和编辑、框架结构设置、版式设计等。除此之外, 辞书的编辑符号、校对符号和用法、标点符号的用法、数字的用法、国际单位制的用法和国务院、新闻出版署等部门颁布的有关出版编辑工作的法规、规章、规定等等都属于年鉴编辑应掌握的文化专业知识。

第三, 排版与美工素养。如何在给定的版面布局上调整通过各方渠道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图形等可视化信息元素的位置和大小, 使整个年鉴版面看起来井井有条、美观大方?这需要年鉴编辑不仅要精通Word、Pdf、Caj等格式文档的编辑方法, 更要会熟练使用Adobe InDesign、PageMaker、方正书版、方正飞腾、Illustrator、CorelDraw、Quarkx press等专业排版软件。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 虽然本文在结构上似乎更多地论及编辑的综合素养, 但这并不意指综合素养要比专业素养更重要。这只是因为一些专业素养不太适合详细展开论述, 而只能由编辑在工作中自己去学习和锻炼。总之, 年鉴编辑只能主要通过自学来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养, 才能更出色地完成编辑年鉴这项意义重大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庐云, 袁梅花.论年鉴编辑与作者进行沟通的艺术[J].广西地方志, 2007, (5) .

[2]黄琥.年鉴编辑应当具备的四种素质[J].年检信息与研究, 2005, (6) .

[3]袁欣, 罗秋林.年鉴编辑要强化五种意识[J].年检信息与研究, 2005, (2) .

探究年鉴编辑的素养 第7篇

一、年鉴编辑人员的素养分析

(一) 年鉴编辑的责任意识有待提升

通过对企业年鉴编辑工作的体会, 年鉴编辑的内容广泛、全面, 要求了解单位过去一年中发生的所有的大事、要事、新事。这就要求年鉴编辑者首先应该了解企业的运行现状, 熟悉企业制度和业务, 了解企业文化, 重视企业品牌, 运用现有知识对凡是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应该全面、主动的收集和占有资料, 包括网络、媒体报道、报刊、各种会议资料及存档资料, 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提炼, 对所记述的内容要重新构架, 筛选重点, 用精炼的文字反映出具有年度特色, 企业特点和时代特色的企业概貌。很多年鉴编辑缺乏敬业精神, 年年沿用传统的设计套路, 对稿件内容缺乏创新意识, 对所编辑的相关内容没有形成系统性认识, 甚至一些编辑在资料获取的过程中, 不知道应该记录什么事件, 资料征集的质量也相对较差。所以, 年鉴编辑应该强化自身的工作意识,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使所编辑的企业年鉴真正成为读者了解企业的窗口, 成为企业志续编的依据。

(二) 年鉴编辑的专业技术有待提高

年鉴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尽管企业性质不同, 但对年鉴编辑的专业技术及业务水平是有一定的要求。企业年鉴的编写风格要求突出资料性和实用性, 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 要突出企业自身的特点。如科技型企业就要突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重型院作为国家第一批转制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 《中国重型院年鉴》就要体现出该企业是一家冶金、重型装备制造行业的综合性装备技术研发、设计与工程总包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在企业年鉴的栏目设计上要有针对性的突出企业的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及获奖、科技专利、科研创新项目及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大型成套装备签约等内容, 这些都是科技型企业的实力, 是企业科技含金量的标志, 鲜明的展示了科技型企业的特点。

年鉴工作是一项有着特殊要求的写作。他的写作语言要求准确、规范、简洁、明了、朴实。对于综述性内容, 强调全面和概括, 做到述而略论, 防止借题发挥。对重大活动、重要会议, 强调时间、地点、事件要素齐全, 着重记述活动及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避免叙述一般过程, 不铺垫文字, 避免偏重气氛描绘等做法。如:“2014年5月30日, 阳光明媚, 在这个欢快的日子, 中国重型院欢聚一堂, 举办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评选活动。通过此次活动, 确保了中国重型院专业技术的领先地位和发展方向, 同时对项目技术人员也达到了培养和提高”, 应改为“2014年5月30日, 中国重型院举办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评选活动”。对大事记中记载的事件, 只如实记事, 不带感情色彩, 不评论。如“2014年9月10日, 中国重型院自主研发的1000/500吨石油钻杆管端加厚生产线在江苏曙光股份公司正式投产。该生产线应用了伺服送料、自动冷却剂润滑等多项新技术, 满足外径178m m的油管管端加厚。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得到用户的充分认可, 该项目的投产对中国重型院千吨级石油钻杆管端加厚生产线的市场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应改为“2014年9月10日, 中国重型院自主研发的1000/500吨石油钻杆管端加厚生产线在江苏曙光股份公司正式投产。该生产线应用了伺服送料、自动冷却剂润滑等多项新技术, 满足外径178m m的油管管端加厚”。其次年鉴编辑应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 不能全篇都是定性论述, 避免写成工作总结, 要有适当的数据依据, 对一些经营数据等要做定量分析和比较, 在名词术语方面, 时间一律书写具体, 不用“去年”、“最近”、“日前”等模糊概念, “截止至2014年底”, 不用“截止2014年底”;企业名称用全称, 不能随心所欲或者口语话习惯;比较词的运用上注意全年比较要用“比上年”, 不用“比去年”, 月、季度比较用“同比”, 不用“较上年”。对于科研型企业, 要特别注意项目符号的运用, 如表示功率的应写成30k W, 不应写成30K W;表示重量的应写成10t, 不能写成10T;连铸机规格应写成220m m×1800m m, 不应写成220×1800m m;表示管棒设备直径时, 用“Φ3~5m m”, 不能写成“Φ3m m~Φ5m m”或“Φ3~Φ5m m”等。因此, 年鉴编辑人员应该明确年鉴编辑工作的基本技巧, 有效提升年鉴编辑工作的专业技术和素养。

二、鉴编辑人员的素质提高途径分析

(一) 提高企业编辑人员的政治素养

年鉴工作者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编写企业年鉴的过程中要坚持唯物辩证法, 公正客观的反映事物。编辑人员要加强政治修养, 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 将政治思想作为基本导向, 遵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责任, 从而为年鉴人员的谨慎提供科学性的发展依据。通过对企业运行现状的分析, 确定编写内容是加以突出或节略, 通过对企业改革及创新的分析, 构建正确性的企业发展观念, 从而为企业年鉴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科学性的依据。例如, 在中国重型院不同会议召开的过程中, 年鉴编辑通过参与不同会议的过程, 详细性的记录, 要有明锐的政治意识, 突出什么, 宣扬什么, 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企业发展中资源的收集提供有效依据。

(二) 强化编辑人员的岗位培训

年鉴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当前大多数编辑文字能力强, 但与相关部门、相关单位、相关行业交流少, 对所处单位及行业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这些不足深刻的影响到企业年鉴的编撰质量。编辑人员应该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 要主动的与业务部门联系, 增进交流沟通, 学习并了解企业及企业所处行业的实际状况。同时要加强年鉴编辑队伍建设, 通过有目标、有计划以及科学的培训, 如参加年鉴研讨班或组织外出考察等活动, 使企业年鉴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新事物, 不断完善编辑规范, 更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 从而提升自身的组织和业务水平。

(三) 有效转变年鉴编辑人员的工作模式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年鉴的数字化、网络化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网络年鉴并不只是传统印刷版年鉴的直接扫描, 而是以互联网为载体, 具有实时在线服务的功能。由于年鉴载体的改变, 必然引发年鉴在组稿方式、编纂内容和形式、出版发行上与传统纸质年鉴的不同。年鉴编辑者要适应新形势, 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如网络年鉴较传统印刷版年鉴在内容编排上更加灵活, 可以实时动态的增加新的类目和资料, 形式上也更加丰富饱满, 可以配有动态图片、影音视频等。实施起来也更加简单方便, 只需在后台数据库添加或修改即可完成操作。另外, 由于网络特有的交互性特性, 年鉴的编辑者们可以及时的了解作者、读者的意见或建议并给以反馈, 既丰富了年鉴的内容又提高了年鉴的编纂质量。所以, 年鉴编辑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 改变传统编辑策划、编辑内容及出版发行的运作模式, 最大程度的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年鉴编辑工作很重要, 一个负责任的编辑, 不仅能够把住年鉴文字的质量关, 也能给企业增色, 重塑并提升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和精神。本文通过对年鉴编辑素质的分析, 构建适当性的培训计划, 提高年鉴编辑工作者的专业业务知识, 强化年鉴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 不仅使企业年鉴成为企业数据及信息资源的有效载体, 还要使企业年鉴能够服务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摘要:企业年鉴是企业软实力的体现。年鉴编辑人员的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着企业年鉴质量的高低。年鉴的编辑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底和业务知识, 更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 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企业年鉴的编纂工作, 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创新,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企业年鉴,年鉴编辑,素养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志迁.年鉴编辑应注重“十种素质”培养[J].新疆地方志, 2015, 02:44-46.

[2]俞富江.关于年鉴编辑素质及其提高之我见[J].黑龙江史志, 2015, 20:16-18.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素养 第8篇

时至今日,电视新闻编辑已经由过去简单地对单条新闻排列组合进入到了复杂的“创新、创作”时代,因此对电视新闻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其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开阔的知识储备、制作中的新闻敏感,而且还要具备高潮的后期制作编排艺术、强烈的精品意识等。

1 高度的责任意识

在我国,电视一直是党和政府及人民的喉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编辑人员处于把关、合成的关键地位,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1.1 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新闻属于精神消费品,通过声画并茂的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和大局。因此,电视新闻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而把经济效益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生冲突,前者要服从于后者,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也就是说,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如何报道,都要本着对社会大局负责、对广大受众负责的精神。是否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是检验电视后期编辑是否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标准。

1.2 力求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的生命和魅力在于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真实与否,也涉及到党和政府的形象问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真实与否,直接涉及到对历史的态度。所以,编辑人员要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高度来看待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1.3 要有把关意识

编辑是电视新闻最后的“审查员”。守门意识或把关意识是一个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素质,电视编辑也不例外。在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后期编辑可以说是最后一位把关人,一条电视新闻从前期采访到后期制作合成,从文字稿阅批到成品新闻审定,期间要至少要经过三四个关口,尽管如此,仍会遗留下这样那样的错误,一位称职的编辑必须练就一双辨真识伪的火眼金睛,让差错无藏身之地。

2 编辑的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是新闻工作者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新闻敏感是一种技巧和能力,更一种职业素质;它不只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所应具备的一种素养,也是编辑在后期编辑中必备的素质和修养。

第一,要牢固树立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时时关注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关注社会生产生活一线,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发现新闻。第二,要系统学习先进理论,不仅掌握新的政策理论,而且要广泛学习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真正做到触类旁通,新闻敏感性自然会提高。第三,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处处留心新闻线索。第四,要善于站在全局看问题,把单独的、局部的新闻事实放在全局的范围来考察比较,这样才能把有价值的新闻提炼出来。

3 精湛的编排艺术

电视新闻编排组合是电视宣传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类似于报纸的版面设计。电视新闻编排不是对每个电视新闻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最大限度发挥节目集群效应的重要过程。电视编辑要通过对不同主题的新闻进行合理编排,既能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能使广大观众喜闻乐见。具体说来,电视新闻编排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符合欣赏习惯

人们观察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从整体到局部,由近及远,或者相反,从局部扩大到整体。因此在剪辑时要注意遵循这个原则,避免同景别相接,让观众产生视觉上的不适应。

3.2 符合视觉匹配原则

电视编辑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熟练掌握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画面剪辑时,遇到拍摄中出现的不符合视觉逻辑的镜头,运用编辑软件进行弥补处理。例如,遇到不符合逻辑的跳轴素材,要在后期制作中加以弥补,如在某个越轴镜头中插入特写镜头,或者无方向性的中性镜头,也可以是空镜头。

3.3 正确处理画面和声音关系

新闻节目最好用同期声,增加新闻的真实感。剪辑时要处理好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遵循事件发展、人物关系内在逻辑原则和与解说词声画对位原则,不能单纯追求声画对位而违背内在逻辑原则。否则,就会给观众造成视觉的逻辑混乱。

4 后期的精品意识

对采集到的新闻素材进行后期编辑是制作电视新闻的最后一道工序,必须以精品的标准去做,使新闻既能体现社会发展趋势又有个性的新闻事实,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新颖的切入点,同时,还要具备能对观众产生巨大渗透力和感染力的声画要素。

期刊编辑的逻辑素养初探 第9篇

期刊编辑务必具有扎实的逻辑素养基础是由期刊的学术性决定的。学术性的论文是期刊编辑的工作对象, 常常会采用判断、推理、概念的逻辑思维来剖析事实和阐述道理。因此, 期刊稿子的审核与逻辑知识及逻辑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期刊编辑审稿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着作者的思维逻辑去阅读、分析稿件, 并对将选用的稿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后确定取舍。因此, 期刊编辑必须拥有扎实的逻辑素养, 才能够对稿件的质量做出恰当的评价, 其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文稿逻辑方面的不足和优点。

拿一篇具体的论文为例, 一篇完整的论文由论题、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其中论题是指在分析研究客观事物的前提下作者得出的相关结论。论题又可以分为小论题、分论题、中心论题等。一篇文章中, 能够起到统领地位的称为中心论题, 也叫总论题。中心论题又分为若干分论题, 有时分论题又可以分为若干小论题, 各个分论题或小论题由中心论题展开。中心论题、分论题、小论题根据其内在的联系构成了一篇论文的自身网路系统。并以此为依据来划分论文的层次、段落。以上可以称之为期刊论文的逻辑构成。

期刊论文的内在逻辑构成决定了期刊编辑必须进行逻辑分析。因此期刊编辑在运用逻辑知识和能力进行阅读的基础之上, 更要分析论文的内在联系以及各种逻辑要素。包括对一篇文章的整体逻辑构成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及对推理、概念等各种逻辑要素的分析。最终达到了解文章的论题以及论题依据, 并全面细致地探究和审视论题和论据联系方式的目的。

二、逻辑学的工具特性决定了加强期刊编辑素养的重要性

期刊编辑在审阅文稿时有以下两点要求:一是要正确地评判公允;二是评判要具有高效性。期刊编辑要做到以上两点要求, 一方面要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掌握充分的相关学术信息;另一方面要有扎实的逻辑知识以及掌握过硬的逻辑工具。期刊编辑中审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常要做的就是利用编辑工具对稿件进行逻辑分析, 检查稿件的逻辑质量。编辑的逻辑素养在此表现为: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能力, 能够熟练地掌握逻辑工具, 发现优秀稿件的逻辑魅力, 并对不太成熟的文稿指出相应的逻辑错误。

编辑在领会和阅读来稿时, 要充分审查文章作者在论述、定义、结论等方面是否有违反正确思维逻辑规范的现象。通常而言, 编辑在明确指出文章中违反逻辑规则和规律的现象后, 文章作者往往从内容上的修改来提高文章的质量, 使得文章逻辑更为准确和更有说服力。然而, 纵使普通人们不太懂得所谓的逻辑理论, 但其可以自发的来进行逻辑思维。倘若人们要想从自发的逻辑思维提高到自觉的逻辑思维, 就应该懂得使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假如期刊编辑不能够深刻了解逻辑规则和规律, 不懂得运用他们, 就无法从逻辑规则和规律的高度对文稿进行深入、中肯的考虑和分析。因此, 期刊编辑只有提高逻辑素质, 掌握逻辑规律, 才能驾轻就熟地对文稿进行分析, 才能使其作者发自内心地佩服其对文章的评价, 自然也加强了期刊编辑对文稿所做评价的自信心。毋庸置疑, 逻辑不仅是期刊编辑的重要工具, 也是衡量期刊文稿质量的标准尺度。因此, 期刊编辑通过逻辑的标尺来对期刊文稿的质量进行审查和衡量, 是很必要的。

三、期刊编辑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加强其逻辑素养的重要性

知无涯, 学无界。一个期刊编辑无论他怎样努力, 其知识拥有量也往往无法满足编辑工作对于信息量的需求。此时, 用什么能够弥补期刊编辑在信息量方面的匮乏呢?笔者认为, 至关重要的是需要加强期刊编辑逻辑素养的提高。这样, 不仅能够弥补期刊编辑专业知识的缺乏, 也有利于对文章加工创造性能力的提高。文稿中往往穿插着其内在的逻辑性, 期刊编辑能够抓住其内在的逻辑就等于说抓住了文章的“脉搏”。因此, 如何加强编辑的逻辑素养, 显得至关重要。

一篇论文, 其论点是否鲜明和新颖, 其论据是否真实和确凿, 其论证是否严格遵守逻辑规律, 是否广泛运用了各种具有说服力的逻辑方法, 其逻辑结构是否合理, 其逻辑层次是否清晰等问题, 期刊编辑可以通过自身逻辑素养进行判断和分析。

四、审读文稿过程中期刊编辑逻辑素养的加强

文稿在审阅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很多逻辑性的问题。如:文章标题的逻辑性、文中概念的逻辑性、段落之间的逻辑性以及相关论证是否充分等。现以标题为例进行分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更是文章最基本和最明显的问题。好的标题往往能够符合文章的要求, 清楚准确地反映出文章的主旨。而欠缺的标题, 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逻辑错误而使人误解。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应有的逻辑素质有:分清标题的逻辑结构以及标题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严格把关从而堵住可能出现的逻辑漏洞。因此, 期刊编辑在提高逻辑素养时, 一定要注意审读文章时标题的清楚明白。标题应紧扣文章内容, 符合文章要求, 能够准确反映文章主旨, 使得人们在阅读标题后大概猜到文章的特定的体例和特殊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惠民.论文命题六忌[J].编辑学报, 2001, 13 (5) :304-305.

[2]马永祥, 孙宁, 李大庆.学术期刊审稿及编辑加工应把握的要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1, 12 (3) :222-223.

媒介竞争下的新闻编辑素养 第10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媒介竞争;素质要求;编辑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17-01

当前,随着媒介激烈竞争时代的到来,编辑角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信息过剩的压力、读图时代的消费需求、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媒介机构的发展,都使得编辑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除了传统的适应编辑工作的素质要求以外,新的时代给编辑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超越基本工作能力的要求。

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明辨是非能力

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新颖的思路,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做到略知一二。因此,编辑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明辨是非能力。政治素养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也是区分电视新闻编辑与文艺、电视剧等其他类别编辑的一个显著标志。我国的电视新闻编辑必须有强烈的政治感,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将主观倾向融于客观报道之中。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善于见微知著、明辨是非。必须具备“德”“学”“才”。具体指要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好的文字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对所有稿件必须明辨是非,把好政治关、政策关和策略关。除此之外,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严格遵守新闻规律,恪守宣传纪律和原则,最终通过大量新鲜生动的新闻事实,形成新闻节目的不同主题,以健康向上的新闻产品去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

二、要不断积累生活素材和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视新闻编辑应不断进行知识储备,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面对的新闻稿件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多个角落,只有博览群书,处处留心,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善于积累生活素材,并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知晓中外,对当地的经济形势,地域特色,民风民情民俗,文化背景等能透彻地把握与理解,才能及时对摆放在自己面前的稿件作出正确的认识、判断和取舍。其次,还要有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注意检查和核对稿件与画面的情节内容和基本事实有无差错,前后有无矛盾,是否合乎情理,有无虚构、添加、嫁接或“张冠李戴”,同时,还要注意把好文字声画关,一组电视新闻的组织,包括稿件的比较选择、修改加工、稿件组合、同期声运用、后期配音合成制作等,是在十分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的,因此要求编辑要熟练地掌握制作标题、内容提要、画面组合、改稿配稿等,要懂得配音、录制、复制、画面处理等技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编播的速度和质量,以及新闻的安全播出。

三、不断提高和树立为受众服务的能力和思想

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体主要是作为一项公共事业而存在,所以,电视新闻编辑必须不断提高为受众服务的能力,牢固树立为受众服务的思想,时刻了解和满足观众需要,才能促进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有这样的认识深度与高度,电视新闻节目编辑人员的作品才能真正具备贴近性,做到在制作节目过程中以受众为中心,在选择取材角度时努力对准其品味,满足其需求,这样,电视新闻节目也才能往更高层次上发展,把新闻节目制作成有高收视率的精品。

四、要有强烈的编排创新意识

编辑要从适应受众者心理需求入手创新报道内容和方式。包括新闻价值、文字组织、报道形式等。对那些紧紧围绕大局,积极弘扬主旋律,以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群众关心的问题的新闻报道,在编排上也要有所创新,直接编入头条或上提要。总之,电视编辑创新的意识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高低。

五、不断提高组织策划能力和编排艺术

电视新闻编辑应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和编排艺术。如何在同样的新闻事件面前,做出新颖独特的报道?策划主体除必须时时刻刻追逐来自社会各方的信息,从选题、组稿到最后播发,编辑的出谋划策工作都要始终跟进。只有具备这些才能在编辑组稿时做到心中有数,思想鲜明。另外,要根据本台的宣传宗旨和观众的收视心理,做到充分有序安排,全面、系统地考虑整档新闻的框架、节目的内容,甚至每条新闻的位置以及每条新闻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性,从而实现较佳的播出效果,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地传达给观众。

六、应具备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编辑还需要有驾驭各种文字体裁的能力,因为在编辑中会碰到各种新闻体裁,既有消息、还要有侧记、评论和制作新闻标题等,因此,必须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娴熟的写作技巧才能胜任。此外,编辑思维要有深度,要善于通过记者的采写稿件表象,通过看、闻、听等,及时准确地挖掘出对社会最有影响的新闻内核,对记者由于经验不足,或者由于在现场受情绪感染等因素所造成的偏颇甚至是错误,要大胆否定,普遍质疑,尽快求证。

七、应成为记者、通讯员的良师益友

电视新闻节目的丰富多彩,来自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记者及各个通讯员的“信息”支援。因此,电视新闻编辑部应成为记者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新闻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要经常与他们相互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指导策划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新闻编辑应经常深入基层与通讯员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切磋采编技艺,向他们征求意见和建议。

八、新闻编辑对新闻应有新的认知

当下,新闻图片的快捷性与清晰性似乎更适应了受众的需求。这要求电视编辑一方面在海量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另一方面更需要把握导向。应时刻谨记“良心”这个准绳,走出一条融新闻时效性、知识性、趣味性等于一体,顺应时代要求,符合现代电视新闻编辑报道规律的特色之路。对于电视新闻编辑而言,要想真正把电视新闻大餐呈现在受众面前,就必须具备以上的基本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電视新闻的工作使命。

参考文献:

[1]杨璐,贾艳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论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 第11篇

关键词:新闻编辑,启发,责任,素养

在现代社会, 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 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而有评论人认为新闻编辑的工作十分容易, 只需要从大量的信息当中进行筛选即可, 但实际情况不然。新闻编辑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不只是进行编稿这么简单, 社会以及新闻行业当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对新闻工作者产生影响。因此, 需要新闻编辑有很好的职业素养, 在自己的工作中尽职尽责, 承担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

一、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要求

(一) 热爱新闻编辑工作

不只是对新闻编辑, 任何岗位其实都是如此, 需要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有一定的敬畏之情, 热爱自己的岗位,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责任心, 更好地尽自己全力完成工作任务。同时, 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要给人民群众传达新的信息和实事, 所以在编写稿件的时候一定要处处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严格要求自己。[1]虽然社会发展迅速, 大量信息涌来, 更要求新闻编辑能够在群众的角度出发思考什么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问题,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提高新闻工作的质量。新闻工作者还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这也是热爱自己工作的一种表现。

(二) 提高新闻编辑专业技能

当今社会是知识的时代, 信息和科技高度发展, 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很难在一个领域长期生存下去, 新闻编辑也是一样, 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及与新闻编辑相关的专业技能。由于新闻编辑进行的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 他们不只是要对一个特定领域了解, 还需要大量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背景, 在很多领域相互交错渗透的新闻节目当中, 新闻编辑需要有综合性的多视野的眼光和知识储备, 否则, 很难在短的时间内对信息进行整合评价。[2]对于新闻编辑的更高要求使得新闻编辑要更加开阔艺术视野, 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 加强辩证思维

新闻编辑是受众和记者之间起到联系作用的纽带, 新闻编辑实质上也是一种服务性工作, 他们是记者的助手, 是受众的朋友。新闻编辑想要更加活泼、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反映现实问题, 想要将理性和情感更好的结合, 将动态和静态更好的结合, 将传统和现代更好的结合, 将负面和正面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则需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 能够在第一时间分辨是非, 理清思路进行报道。由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大量丰富复杂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多时候简单直观的思维方式不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事件的双层性质, 单一的思考方法也会让很多人认为新闻编辑不足以反映信息的多重概念, 在拥有信息的时候, 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加工信息, 如何做到让信息带有自己的观点和头脑, 这是对新闻编辑的更高要求。[3]

二、新闻编辑的责任

(一) 全面掌握政策方针

对于新闻编辑来说, 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的稿件, 接触多个方面、多个角度的信息, 有些是他们所熟知的, 有些不然, 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对于当前时期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加强了解, 详细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以及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方针政策, 了解基本国情和基本政治制度, 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不单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实现中国梦, 更要对一些方针政策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用政治家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信息和事件, 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并勇于担当。

(二) 认真全面学习知识

新闻编辑不是单单在一个固定的方面进行报道, 他们的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 需要大量了解多个方面的知识和背景, 在很多领域相互交错渗透的新闻节目当中, 新闻编辑需要有综合性的多视野的眼光和知识储备, 不然, 很难在短的时间内对信息进行整合评价。[4]只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作为根基, 在面对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稿件时, 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很多新闻编辑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一味地追求新闻稿件的数量, 不要求质量, 没有见解、没有看法、没有观点, 这样的新闻编辑迟早要被新闻行业所淘汰。

(三) 保持清醒灵活的头脑

其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新闻编辑也要有哲学家的头脑, 对于同一个问题看的角度不同得到的观点就会不同。一个新闻编辑永远都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记在脑中, 在问题面前不能被他人和社会舆论所迷惑, 不被事物的表面情形所掩盖, 而是要保持清醒灵活的头脑, 坚持自己的观点, 理清事物的内在客观规律和事件的前因后果, 将最为真实的新闻事件呈现在观众面前。[5]这单单是对于新闻编辑的职业要求, 更是新闻编辑加强责任意识的重要表现。

三、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 人民群众更加关注新闻行业的发展, 新闻编辑是其关键因素之一, 在某种意义上, 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也变得至关重要。新闻编辑有责任将最真实的社会事件传递给群众, 新闻编辑需要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升新闻稿件的质量, 尽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常晓峰.新时期新闻编辑工作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J].新闻采编, 2014 (04) :45-46.

[2]孙庆贤.论新时期广播新闻编辑应具备的能力及职业素养[J].新闻传播, 2015 (07) :115.

[3]蓝艳华.论新时期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职业素养[J].传播与版权, 2015 (07) :39-41.

[4]陈蜀艳.探讨新闻编辑如何创新及新形式下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06) :195-196.

上一篇:冬季雏鸡的饲养管理下一篇:建筑设计的意义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