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经济新变化

2024-05-29

新常态下经济新变化(精选12篇)

新常态下经济新变化 第1篇

2014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同时出炉。作为2014年收官的第一个经济数据,它的公布不仅可以让公众及时、全面和综合性地把握当前经济的形势,而且对重点把脉全年的走势和未来的变化趋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从当前形势看,经济总体呈现“一稳一升”的态势

2014年12月份,制造业PMI为50.1%,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1%,当月环比下降和上升幅度均为0.2个百分点。从趋势看,制造业PMI企稳,环比降幅收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升幅加大。这“一稳一升”的态势,意味着经济各产业的增速此消彼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特别是服务业支撑经济的作用在加强,并且其作用将更加明显。整体经济走势总体呈现平稳态势。全年经济增长将保持在合理区间。

由于制造业在整体生产过程中所处中间环节。因此,制造业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要大些。12月份,制造业PMI已接近荣枯分界线的边缘,并回落至年内最低点,意味着整体经济短期内下行的压力仍未缓解。预计2015年一季度后经济有望回升。

从走势变化看,新常态下全年经济走出“三个”新变化

从PMI变化轨迹看,经济的稳定性在增强。2014年,制造业PMI全年走势图描绘出了个倒“V”字型。制造业PMI各季度均值分别为50.3%、50.7%、51.3%和50.4%。即第三季度最高,全年走势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态势。而从历年制造业PMI变化轨迹来看,全年走势在经济高涨期(如2008年以前),第三季度制造业PMI均值,一般都是全年低点。在经济处在回调期(如2011年以后),全年曲线的峰值和谷值则呈现了不规则的变化。而全年峰值处在三季度,即使是在2011年以后,经济回调期间也是第一次。这种走势变化从全年的GDP数据也可得到印证。反映了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而政府采取的微刺激政策,在市场处于淡季时有效地得到显现。因此,从PMI全年走势变化看,指数波幅未出现悬崖式下滑,意味着整体经济走势平稳。

从PMI各单项指数和行业看,经济的协调性在增强。2014年,从业人员指数波动基本保持稳定。特别是非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指数年度均值保持在50%。在国内经济增速处在换挡期内,非制造业对于吸纳社会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协调性增强;从价格指数看,制造业的原材料购进价格回落幅度较大。尽管经济存在通缩的压力,但对于企业的经营,对于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是较为有利的。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与价格的协调性增强;从各行业看,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PMI指数正在弱化。如钢铁行业等正处在行业内部的调整、优化和升级阶段。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协调性在增强。

从PMI的结构看,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在增强。从地区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PMI差距在缩小。这意味着地区间的平稳性在增强;从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与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的PMI差距在缩小,但私营企业仍处在低位。这意味着不同性质的企业间的平衡性在增强。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决定了当下的经济时速

由于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加上投资的乘数效应。因此,投资增长率的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回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2014年前11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5.8%,较2013年投资增速下降了3.8个百分点。G D P前9个月为7 . 4 % ,较2013年降0.3个百分点。

从PMI看,非制造业中,建筑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高位回调。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年度均值较2013年分别回调1.6和1.4个百分点。特别是新订单指数,增幅水平较往年回落明显。体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放慢。

经济增长新动力和新模式正在兴起

一些新兴行业正在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从行业看,2014年,在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和医药制造行业的PMI年度均值均在55%以上。在非制造业中,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和邮政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年度均值在60%以上的高位。像生态保护环境冶理及公共设施管理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年度均值较上年上升3.6个百分点,新订单升幅则达5.3个百分点;还有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航空运输业以及装卸搬运及仓储业的商务活动指数也均达到55%以上。这些高新技术行业、通信与信息化、医药卫生、环境保护、邮政快递等新兴行业和新业态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为适应新常态,生产和流通方式也在悄然转变。从单项指数看,如非制造业中,生产资料批发零售业的存货指数年度均值处在历史数据的较低位。而该行业上游的主要生产企业- 钢厂的产成品库存指数则升至年度均值56.2%的高位。一方面是由于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产品积压;但另一方面,则说明贸易商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更多的是以销定产,减少积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站在整体流通过程看,产成品库存由贸易商转向生产企业的这种变化,意味着库存在经营环节中的上移。说明当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方式正在悄然转变。

从未来变化趋势看,2015年,宏观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具备条件。

2015年,中国经济尽管内外部环境存在较多困难,但经济保持中速增长是具备条件的。主要理由:一是“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的加快实施;二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的空间较大;三是国企改革、引导自主创业、企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的措施等,再加上财政和货币政策等都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手。因此,只要对经济形势把握的准,对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好,对政策措施运用的得当,宏观经济保持中速增长是具备的条件。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关键的不是增速问题。而是用什么来实现增速的问题。即如何使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健康、持续的增长。

从供给的角度看,供给推动经济增长主要包括三方面,即要素供给、结构供给和制度供给。要素供给主要指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资本、土地、劳动、管理、技术等。结构供给主要是指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制度供给即是通过制度的演进和变迁来推动经济增长。

过去在经济增长中,对要素供给中的资本、土地、劳动的投入注重过多,而忽视了管理的效率和技术的创新等;而结构的供给实质上是强调要对要素进行重新分配,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的增长。这就是目前政府一再强调的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性所在。

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经营发展新思路 第2篇

摘 要: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运行特征,分析了保安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五方面的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湖北;保安业;发展

所谓新常态既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单纯的追求经济规模转向重视资源配置中的结构优化,由生产经营中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趋势,要求我们认识到这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经济增长形态的跳跃,更是经济增长动力的切换。保安业不仅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民经济生产和维护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我国经济转型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在助推服务业主导经济新常态中实现保安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它值得我们为之作深入探讨。

一、新常态下保安业呈现新特征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目前处于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优化的阵痛期,势必造成保安业在经营运行中呈现新的特征。

一是转型升级阶段保安业经营压力增大,主体业务放缓。首先,由于经济下行对保安业需求减弱,一些企事业单位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减小安保规模,甚至干脆直接自主招聘未经培训的安保服务人员,从而缩减了保安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有效需求。其次保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人防为主,大多数企业不重视技防产品的研发与升级和业务模式创新,无法满足现阶段客户的安保要求。再者保安业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大多数企业缺乏对国家政策变动和市场调整信息所带来的风险进行预判和分析的能力,更加谈不上根据潜在风险制定合理应对方案。最后保安业内部管理制度有待规范,一些企业存在公司组织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益、员工数量和质量上不达标的情况,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工作作风懒散,办事拖沓等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保安业的发展。

二是保安业缺乏质量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严重制约保安业的高速发展。目前,保安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行业行为标准不规范,使得市场对保安行业服务质量好坏缺乏评判标准,导致经常出现服务纠纷。绝大多数保安企业内部组织所建立的是传统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保安业发展的特殊要求,不同的行业早就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如ISO/TS 16949《 汽车生产件及维修零件组织应用ISO9001:2008的特别要求》,ISO 13485《 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等,因此保安业有必要出台一套通用的,与保安业相适宜的服务质量体系标准。

三是保安行业从业者职业化程度不高,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更是匮乏。长期以来,保安行业从业者主要是由本地的下岗待业人员和外来农民工等组成,其自身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从业人员往往是因为自身年纪大、学历低、缺乏技术,选择保安这一职业;还有就是虽然比较年轻,学历较高,但是把保安工作当作跳板,只是因为迫于就业压力,一旦找到更好的发展就会跳槽。可以看出,保安行业从业人员现状不容乐观,无法留住高素质人才就无法提升保安队伍整体素质,更无从谈起保安队伍职业化建设和提高保安从业者社会地位。

四是外资保安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保安行业竞争压力空前增大。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逐渐打破国家地域限制和行业垄断,除法律、法规禁止的领域外,各行业均向外资开放。作为保安业除了武装护卫等特殊服务外,也全部向外资开放,包括英国安保巨头Group 4 Security(G4S)和日本西科姆保安公司在内的国际保安公司巨头,正迅速进入中国市场,于北京、上海等地尝试物业管理、安保咨询等业务。这些外资保安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它们在营销模式和技术防范服务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如西科姆保安公司通过师徒相授的方式,使保安员掌握一整套细致周到的日本式服务模式,得到客户一致好评从而达到传播公司优秀服务水平的营销目的;此外,西科姆保安公司通过自己高品质安保技术和先进的技防系统已经获得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著名金融机构的认可,并为其提供技术防范服务。

五是恐怖主义盛行造成安保形势越来越严峻,保安业及其从业人员从业风险增高。我国近年先后发生昆明火车站恶性恐怖事件和北京天安门金水桥暴力恐怖袭击案件,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这些恐怖袭击可以看出恐怖分子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只要是人口稠密、安保可以被突破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袭击目标。反恐形势越发严峻,恐怖事件短期之内可能还会激增,全国范围内反恐压力增大。因为我国国内长期处于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整个保安业反恐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强,缺乏有效可实施的反恐应急预案,发生恐怖袭击时保安企业和保安从业人员往往陷入被动。

二、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出现新机遇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是服务主导型经济,保安业尤其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以湖北为例,全面探究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空间和经济发展机遇。

从经济发展趋势来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2015年,湖北全省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结构向好、质效提升”的发展趋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50.19亿元,比上年增长8.9%,增幅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需求侧调整优化有效推进,“三驾马车”共同发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50.48亿元,增长16.2%。进出口总额2838.8亿元,增长7.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1.7%。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7.2%。湖北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51元,同比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4元,同比增长9.2%。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7%,快于第二产业2.4个百分点,较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028.94亿元,增长10.9%。健康、平稳发展的湖北经济为保安业发展提供了优良发展经营环境。

从经济发展空间来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切换给保安业带来了更多的业务选择。经济结构调整催生现代服务业、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一批新兴产业,将为保安业提供更多优质客户。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进入加速推进的时期,2015年,我省城镇化率为56.6%,潜力和空间仍然巨大,国家已经陆续出台新的户籍制度管理制度,这将促使居民安保需求快速增长,为保安业带来更多、更大的客户群体。国家大力推进“一路一带”战略,大批中资企业走出国门,在其他国家拓展市场,建设项目,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在海外工作生活和学习,如何保障海外中资企业和中国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日益成为全社会各个阶层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将为保安行业发展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跨国保安企业提供契机。

从经济发展机遇来分析,经济增长预期可以预见在经济新常态下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将会不断地涌现新机遇。一是政策机遇。省委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方针,提出经济工作“三维纲要”。指引各地以市场为导向,群策群力建设富强湖北、美丽湖北、幸福湖北。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湖北视察时要求湖北挺起“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在全国发展大格局当中起战略支撑作用。希望湖北在发展和培育新动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将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随着湖北在全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战略地位的确立,保安业将迎来新一轮大交通、大物流、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等市场机遇。二是后发优势。目前我国进入新一轮产业承接阶段,湖北地处东西、南北节点,正是加推工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安保需求旺盛,为保安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三是人才优势。近年来湖北一部分外地务工人员返乡进入保安行业,在为企业注如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了沿海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和优良的职业操守。

三、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需用新思路开创新局面

面对挑战和机遇,保安业要认清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结合自身优势找到新思路,保证保安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保安业新常态下把握提质增效升级。一是要强化保安企业和客户互动,着力提高保安企业工作效率,认真开展客户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从而达到扩量提质发展,逐步成为保安业提高安保服务技术的主要方法。二是建立完善政府监管、市场主导、社会推动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保安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保安业发展活力。三是保安业在努力发展安保主业同时,要着力向安保相关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构建多元化业务结构,争取向新型保安企业发展,打造创新型保安服务业。四是要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保安业融资渠道,支持保安业谋求跨越式发展。五是要学习发达国家保安业发展经验,再根据中国国情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安服务业。

(二)加快保安从业者教育培训和职业化建设。一是培训教育分类分级,根据保安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和具体岗位分工不同,采取因人而异、因岗而异的培训方式,最后积极推进保安从业者薪酬与级别挂钩。二是在设计培训课程内容,要做到保安理论教学与勤务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培训教育机构需要多元化,由社会、院校、企业共同完成对保安从业者的教育培训,力争解决保安业高端人才匮乏的局面。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保安从业者的福利待遇,建立职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保安从业者的生存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并留在保安业,是保安从业者职业化的基础。五是严把保安从业者资格准入关,统一从业者考试发证和招录标准,严格推进持证上岗制度。

(三)把握和利用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科学技术成果。一是通过建设“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打造云保安服务,开展线上安全服务购买和线下体验方式,还有开展网上安保咨询服务、远程安保服务和个性化实时安全服务等业务。二是可以预见不同以往传统的商业模式,现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势必将延伸出许多符合市场需求新的安全服务,传统的安保服务手段和方法将被新的技术替代或革新。三是保安业要抓住大数据和大平台去尝试保安服务的新业务,伴随着以互连网支付平台和网上交易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互连网的安保服务和安全管理的需求将迅速增长。

(四)加快实现保安业国际化和现代,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一是根据商务部、外交部、发改委、公安部、国资委、安监总局、全国工商联联合颁发《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规定》,保安业必须对对外投资的中资企业派出人员开展境外安全教育和培洲业务。二是开展对走出去企业安全风险评估业务,从大安全思维观念和角度出发,做出比较科学的分析和评估结论,必将受到政府和企业的欢迎和肯定。三是为海外中资企业提供专业外包安保服务,走出去企业单位的安全保卫法规制度一旦建立,将需要大量有安保实践经验、具有独立处置各种突发事件能力的保安从业者,负责驻海外各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四是保安企业走出去势在必行,保安业是现代服务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坚实产业。国内保安企业要走出去与国外同行开展业务和项目的合作,共同服务于有需求的中外客户。积极兼并收购或参股海外保安公司,扩大业务的领域和范围,勇于进入资本市场,努力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跨国保安企业。

(五)狠抓保安业工作作风建设,既要加强内部管理,又要对外树立形象。一是保安业越是快速发展越是要注重内部管理,把“安全防范无小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完善可操作的内控风险保障机制,杜绝管理无制度、决策无程序等现象。把高效的内部管理和严密的风险控制有机结合,努力保障保安企业稳健经营,发展不走弯路。二是要注重树立外部形象,因为保安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一些人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使社会大众对保安业存在误解,已经成为保安业良性发展的绊脚石。对此,保安业要加强舆论引导,解惑答疑,紧紧依靠宣传阵地,营造保安业良性经营发展的大环境。此外,更要积极参与社会文体和公益活动,从而改善和树立积极的社会形象,展现保安从业者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 完世伟,以高成长服务业为引擎应对经济新常态 [2] 浅议保安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新常态下经济新变化 第3篇

摘要:2013年底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产业转型压力增大。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也经历了开发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价格回调的过程。文章认为,这是房地产周期规律性变化的正常结果,标志着房地产市场将进入理性发展阶段。未来,房地产市场价格将稳中有动。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应当正视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积极适应新常态,及时调整思路与举措,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房地产;转型升级;理性

2013年底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延伸影响,总体世界经济仍然比较低迷,各类潜在风险相互交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进入产业结构转变调整期和经济增长引擎更换期,经济下行压力巨大。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当前我国经济要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作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在新常态下首当其冲,面临了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经过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随着此前积累的诸多风险不断显化,人口、资源、政策红利等多方面优势不再明显,现已进入拐点阶段。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根据中国经济网2005年~2015年近10年统计数据,我国GDP增速经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之后,从2012年起开始逐步步入下行区间,2013年至2015年增速分别为7.7%、7.3%、6.9%,预计2016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降低,约为6.5%~6.8%。

2. 结构转型压力增大。产业结构方面,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严重产能过剩,第三产业虽然逐步成为产业主体,但是产值占GDP比重相距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增长动力方面,随着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价格上涨,经济发展无法再依赖传统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方式,科技创新驱动逐渐取代成为新的增长点。

3. 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逐渐凸显。一方面,老龄化问题、城乡区域差距问题、医疗问题等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楼市、股市、地方债务等方面长期积累的诸多潜在风险,随着经济增速下滑渐渐凸显,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任何一个风险点的爆发都有可能产生连锁性的反应。

综合来看,当前经济告别过去传统高速增长,转而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在这种形式下,房地产行业作为过去十年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二、 新常态下房地产业面临的变化与挑战

自1998年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进入市场化阶段,并得到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总量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过去十多年房地产业投资过热,完全脱离了理性发展的轨道。2013年底至今,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房企之间竞争的加剧,房地产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1. 房地产业整体经营状况变化。整体来看,房地产业无论是开发投资、销售额还是价格水平,增速都已经明显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 97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增速比1月~11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128 4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增速比1月~11月份下降0.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87 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增速下降1.2个百分点。2015年12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3.34,比上月下降0.01点。

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盈利空间不断缩小。虽然2015年以来,全国整体的楼市销售在政策不断利好的刺激下,温和回暖,但是行业整体销售情况不容乐观,去库存和资金压力巨大。土地价格、人员工资、材料调动以及融资等成本支出都在加大,进一步导致房地产企业的利润不断收缩。根据网易财经报道数据,2015年,沪深两市共计50家上市房企中,15家房企预告净利润亏损。剔除数据公布不全的6家房企,按照预告净利润同比增长下限来看,净利润同比下滑企业达23家,占比约五成。

2.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地位变化。房地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判断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要指标。房地产业影响力表现为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其影响力系数能够反映房地产业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波及影响程度;房地产业感应度表现为国民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推动能力,其感应度系数能够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房地产业在需求方面受到的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房地产业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利用我国2008年~2014年42×42部门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的数据附录,借助SPSS统计软件,我们可以计算得到房地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及在42个行业中的排名,如表1所示。

从影响力系数来看,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能力逐年下降,排名从2008年的第2名逐渐下降到2014年的12名。这说明房地产业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但是逐年下降,这反映了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

从感应度系数来看,房地产业受国民经济的推动能力指标感应度变化不大,感应度排名逐年下降,排名从2008年的第12名逐渐下降到2014年的22名左右。这说明房地产业受国民经济的感应程度处在42个行业的中间,通常低于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对比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来看,房地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较高,排名靠前,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并且逐年下降;感应度系数不高,处于42个行业中间位置。并且感应度系数小于影响力系数,这表明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强,但是逐年下降;受到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即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对它的推动作用。综合来看,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带动效应逐渐降低,但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3. 房地产上下游产业变化。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融资量大,产业链长,与其他国民经济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密切和复杂的产业关联。从上游来看,在经济活动中,房地产业需要上游产业(即后向关联产业)为其提供各种产出,以作为其要素供给;从下游来看,房地产业把自身的产出作为市场去去提供给下游产业进行消费。分析房地产典型上下游产业的变化,可以反映房地产行业的供求状况。

(1)建筑业。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行业,为房地产业提供中间产品,因此是房地产业的传统后向关联产业(上游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年~2013年,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2010年40%以上的高位增长后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11年~2013年增速分别为19.8%,11.4%,-1.9%。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在2011年起也步入下行区间,2011年~2013年分别为21.3%,17.8%,16.1%。

总体来看,建筑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仍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增速下滑趋势日益明显,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产值等总体指标,以及房屋施工面积和房屋竣工面积等于房地产业相关的指标长速度也不断下降。

(2)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是传统的房地产前向关联产业(下游行业),该行业连接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和消费,是房地产流通的重要环节,是房地产业相关部门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价值的重要媒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市场数量,营业面积和总成交额增长率自2010年以后,均体现出总量增长但是增长率不断下调的特征。其中,市场数量和摊位数指标在2013年甚至有所下降,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正逐渐从供不应求走向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趋势。

由以上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房地产业也进入“新常态”。这种“新常态”表现在房地产行业已结束了“低风险、高利率”的黄金十年,进入“高风险,低收益”的阶段,经济粗放增长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分依赖将逐渐降低,纯粹依靠房地产投资来带动经济的方式行将转变。

三、 房地产行业变化分析与未来预测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价值规律的论述,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也是房地产市场的客观基本规律。过去十几年,由于中央政府的宏观利好政策,以及许多地方政府单纯依靠“土地财政”,过度刺激房地产发展,致使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开发投资过热,房价过高,大大超过其实际价值和居民实际承受能力。但长期来看,房地产的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因此必然会回归到与其价值相适应的水平。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二三线城市前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过快,供过于求,出现库存过剩,另一方面是因为世界经济发展缓慢,我国经济发展也经历换挡回落过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价格回调,从根本来看,更多的是房地产周期规律性变化使然,体现市场的理性回归,并非预示着房地产泡沫即将破裂。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供求变化、价格回落等是正常现象,也是价值规律的体现。

一方面,中国不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各个经济单元产业结构不同,通过良好的政策引导,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接续发力,保证中国宏观经济以年均6%~7%以上的中高速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全面大幅下跌甚至崩盘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城镇化率还比较低,约为56.1%。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限制了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分配,真实的城镇化率不到45%。因此我国总体仍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化的过程会逐步形成产业和人口的集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转移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刚性居住需求的潜力依然巨大。

因此,2014年以后房地产行业将进入一个正常的、可持续的“新常态”,或者说,房地产行业发展由“黄金十年”进入“白银十年”。未来,我国房地产价格将整体趋于平稳,并有波动,回归依市场供需而波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但是,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情况仍有所差异。

四、 新常态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建议

1. 政府的角度。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短期应尽量避免采取过于频繁的全国性刺激政策扭转下行趋势。自2003年121号文件始,至2013年,中央政府运用了各种经济、法律与行政手段对房地产价格进行宏观调控,并出台了70余项相关政策,包括实行限购、调整首付、控制信贷、限制土地供应以及出台房产税等。这些政策,实质均是从地方政府、开发商、金融机构、居民等不同主体入手抑制需求,且前后政策目标缺乏连贯性、一致性,对房地产市场发展时而鼓励,时而抑制,一定程度上导致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无法使供需双方达成稳定预期,过多的人为干预反而导致房地产市场波动剧烈。长期来看,中央政府应当改革对地方政府以GDP为纲的政绩考核体制,简政放权,鼓励地方政府努力发展实业经济,引导地方房地产业由支柱产业向基础性民生工程回归,重塑民生导向的住房政策。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应自上而下构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形成多渠道、多层次满足城乡居民居住和投资需求的长效机制。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首先,应当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调整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住房市场供应规模,建立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其次,继续坚决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化解可能出现的泡沫化风险。针对市场上的大规模投资资金,政策上应当以“疏”代“堵”,寻找适当的、对社会有益的投资渠道,例如公共租赁型住房、养老公寓等等。第三,政府调控政策应更加灵活,更多发挥市场作用,例如对于库存过剩,供大于求的二三线城市,适时取消一些行政限制措施和其他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措施,同时应建立公开、透明、及时的房地产信息发布系统,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尽量降低交易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种问题,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房地产企业的角度。从房地产企业的角度,应从快速发展的思维方式、盈利模式中走出来,针对新常态、新特征及时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1)房地产企业需要优化房地产业的增长结构,丰富企业增长动力。随着10多年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住房总量不足的问题在多数城市已经得到了解决,绝对短缺已不存在,关键在于结构。

一方面,原本完全以商品住宅为主的企业可以转型做保障房。从近几年政府的调控思路来看,保障房的建设工程将进一步推进。自1998年房改以来,福利分房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地区相继停止。然而各级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重视和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当前房地产市场商品房占绝对主导地位,占比超过90%,市场供应结构极不合理,距离“十二五”规划中五年内建设3 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预计未来保障房在市场上的占比达到25%~30%,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住房市场的供应结构,以保障所有群体的居住需求。因此,在未来十年内,保障房体系建设将是中央政府在住房问题上的最重要工作内容,房地产企业致力于保障房的开发、建设也将得到土地、税费、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

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可以致力于其他新兴产业形态,如产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以养老地产为例,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65岁及以上人口达1.38亿人,占总人口的10.1%,大大高于国际老龄化标准10%和7%,且老龄化程度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由于人口老龄化伴随的少子化趋势加剧,传统家庭养老压力不断增大,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逐渐成为富有人群,个人养老规划意识加强,消费观念及结构转变。作为老年服务业和老年房地产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的地产业态,养老地产开发行业生命周期正处于上升期,在我国尤其是城市地区有着较大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养老地产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房地产企业应逐步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房地产企业应摒弃单纯以新建商品住宅开发投资、销售为主体的模式,以提质增效为核心,针对由于过分重视住宅投资开发,导致配套服务等发展缓慢、社会满意度较低的状况进行完善,更多关注居住服务、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等方面,以中介服务业为例,房地产经纪、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房地产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之中。长期以来,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和行政监管不力不足等原因,传统中介服务行业存在从业人员素质不齐,服务总体水平不高,绝对数量多、相对规模小等诸多问题。在整体房地产市场发展趋缓形势下,中介服务业理应转变思路。首先,强化行业协会管理作用,赋予行业协会审查与处分的权利,完善行业制度,加强从业门槛,提升行业素养;其次,利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机遇,搭建社区O2O服务平台,利用网络化的社区服务平台提高中介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第三,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打造知名服务品牌。

总之,房地产企业需要转变传统经营思路,适应不断增长的城市居民消费与文化多样性需求,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英.从产业关联性看高速铁路对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拉动作用[J].管理现代化,2009,(6):15-17.

[2] 李小璇.浅析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成因及调控措施——基于马克思价值规律理论[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3,(1):47-49.

[3] 刘远新.我国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2015,(44):254-268.

[4] 苗野.地产金融深度融合成新趋势[N].中国房地产报,2013-12-20.

新常态下经济新变化 第4篇

1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变化

本文选取了2001—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度数据,如表1所示。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除了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冲击外,我国在“三驾马车”———外贸出口、基建房地产投资、国内消费这三大驱动力下经历了GDP增长超过10%以上的黄金十年。形成了高储蓄、高货币、高投资、高制造、高外贸、高耗能耗材的赶超型增长模式。但从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传统动力依次发生了改变。中国外贸进出口出现了持续下降的局面,基建房地产需求总体趋于平稳,长期稳中有降,国内消费推动下的消费品制造业和生活服务业稳步上升。经济下行的压力要远远大于上行的动力,这是导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从18%逐渐下到6.4%的根本原因。另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推动下出现一批新兴新型业态,如文化创意、新型生活便利服务、高端装备、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这些产业国内产值核算绝大部分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占总值比从2011年的44.3%增加到50.5%,第三产业增加值近年来有逐年加速的趋势。

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

2 经济结构调整引发货运结构变化

货运量与经济发展及结构密切正相关,货物运输是国民经济产业中生产部门产出有形实物流转的载体,经济生活中还有一类无形的服务产品,如金融、软件、创意设计、影视文化产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这类产出服务产品的行业集中在第三产业。这种产出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不会体现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这就是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所带来的货运量增加相对较小的原因。2001—2015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量数据如表2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的经济转型发展带来了货运结构的剧烈变动,体现在五大运输方式货运量的快速变化。2001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货运量也在快速增加,中国货运量由2001年的140.2亿吨增至2015年的450.2亿吨,增加约3倍。其中公路的货运量与其他货运方式比较是增长最大的,呈较快上升趋势。公路货运量所占比重自2001年以来一直在70%以上。航空货物运输增长也较快,表明这两种运输方式能灵活快速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水运和管道货运量增长缓慢,但铁路运输货运量自从2013年来却是持续下降。说明水运和管道运输不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求,铁路由于运输方式的特点,缺乏灵活性,最不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

3 货运方式适应经济发展的计量模型

一方面,在诸多论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论文中[1,2],多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而货运量或周转量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笔者认为这恰好说明了运输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推动货物流通的动力源,为了探究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适应特性,计量各种运输方式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适应程度,不妨以经济新常态下新兴产业产值计入的第三产业产值作为自变量,五种运输方式的货运量作为因变量,数据来源于表1和表2,建立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Transportv表示五种运输方式货运量,GDP3表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做线性回归得到:

公路(road):

铁路(Railway):

水运(Water):

管道运输(Pipeline):

航空运输(Air):

五个方程回归结果显示,模型总体拟合度较高,方程总体及各变量系数t检验显著。

从式(1)、(2)、(3)、(4)、(5)可以看出,每增加1万亿元的第三产业产值,公路货运量会增加9.58亿吨,航空货运会增加14.74万吨,水路运量会增加1.67亿吨,管道会增加0.187亿吨货运量,铁路也会增加0.66亿吨货运量。这些正好印证了表2看到的公路、航空货运量保持快速增长,水路、管道增长缓慢。铁路因其他原因反而下滑,如第二产业中的煤炭、钢铁等大宗产品货运量下降,铁路货运失去了增长的动力源,导致铁路货运量持续下滑。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了经济发展对货运量的影响关系是一种推动力关系,建立了一种用经济发展中生产总值解释货运量变化的回归模型,正确解释了各种运输方式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差异。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服务业比重快速增加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国家货运系统应与整体经济的发展相协调。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相应的货运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虽然我国总体货运量是增长的,但是各运输分系统适应新常态不同。产业结构调整,货运系统应该随之而变,特别是铁路运输要调整发展思路,开展多式多种联运业务,开发增加杂散货、白货运输,扬长避短,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建议今后暂缓投资外延式铁路线路规模,改成加强铁路网的优化,如关键节点的连接,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

参考文献

[1]韩悦臻.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J].公路,2008(9).

[2]吴小卫.广东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2).

[3]杨长春.国际货物运输方式的选择与应用[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

[4]郭力.国际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

[5]耿波.中国货运量与GDP及运输结构动态关系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8).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第5篇

摘要:认为要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必须做好五点工作,即保持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平衡、简政放权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加快农业发展夯实农业基础、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平衡区域发展、完善体制加强保障以改善民生。

关键词:新常态;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市场活力;平衡区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数越来越大,中国已经无法承受之前高速发展的负担,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已成必然。从劳动投入看,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会出现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渐放缓。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我国较大一部分储蓄将被用作养老,这促使我国投资的资本增长将放缓。可以预见,我国未来经济将进入新常态,增长速率将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并且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就中国经济未来所面临的问题,为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解析了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布置了今年经济工作,确定了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更加详细地总结了经济新常态的新特征,为我国未来经济中长期增长奠定了理论分析基础。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为克服困难,必须从八个方面入手,即注重满足人们需求、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国在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同时也为我国20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提出了方向和目标。结合以上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为年深化改革的工作应该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平衡

2015年经济工作的任务,首先应是努力保持经济增长,“要求保持增长和结构调整之间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拖地的总体思路”。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顶层设计经济政策时,应权衡二者关系,协调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的和谐发展,避免因一味依赖扩大投资拉动经济,而错过转型最佳时期,进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稳步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也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初步核算如下图,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现比重约为10。2:42。8:46。0,第三产业比重近年来虽得以明显提升,但与国际比较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转变结构必须以平衡三大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结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为经济长久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永久动力。对于第一产业而言,必须以第二、三产业发展为基础,以生产资料资源流转为纽带,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实现第一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第二产业则必须实现包容性、可持续性发展,其重在提高国家工业化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着重发挥人力资源与软科学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迎接新技工时代的来临。而第三产业则需协调高低端行业的发展,利用中低端服务业吸收就业人口,解决就业难题,并以高端服务产业发展为重点,辅助其他产业转型,改变消费结构,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有序、有效的改革。在促进产业转型、平衡三产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在每一行业中设立技术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技术、资金支持,力求以示范企业带动产业革新与转型。当然各级政府在注重平衡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关系的同时,应该着力发展科学技术这一“第四产业”的发展,力图通过科技带动其他三大产业的革新升级。

二、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再造市场经济活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5年第二点工作任务是积极发现培育增长点,“要求各级政府在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是必须依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原则,激发我国的巨大经济增长潜力”。为此各级政府需优化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构建市场平台、实践人才强国。政府需通过简政放权,减少经济增长对政策刺激的依赖,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杠杆,以增加民间投资效率、刺激大众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减少对市场经营主体的干预,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增强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经营能力,同时引导国企提升管理能力,加快国际化进程,以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在此基础之上,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手段,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平台。平等保护各类资本,发挥民企反应快速的有点,以加强民营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升民营资本投资效率。并且利用倒逼手段,迫使国有企业实行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当然在给予民营企业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各地区可因地制宜,发挥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各自比较优势,利用国有企业的实力与民营企业的活力激发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战略调整与全面升级。人才强国的实践也是不可或缺,而本次经济会议也明确了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地位。目前,中央及各级政府虽然已制定了中长期的人才发展规划,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的根本保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未能深层次的挖掘人力资本的潜力,其发展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深入践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应以调整与优化人才结构为目标,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招人、留人、用人体制机制,并辅以资金项目等政策制度上的支持,构建国家级、区域性的专业化人才交流中心,以增强对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解决农村“三农”问题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第6篇

摘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用“新常态”一词,来描述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状态。本文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背景,分析阐述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该如何发展,如何逐步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最终实现引领新常态。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常态;发展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一词,用来描述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紧接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时期。新常态“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了,对发展的期待和愿景不同了,我们的发展思路、增长方式、思维模式都要调整、适应、融合。那么,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如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呢?

一、立足县域实际,发展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一直是粗放型增长,更多的是依靠资源和土地等要素,一旦资源和土地优势丧失,发展也必将受到制约。并且近几年部分县域经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走出土地财政的怪圈,打破环境、资金等制约因素,立足县域实际,充分整合利用区域内优势资源,做好特色产业规划,发展特色经济。

以盖州市为例,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决定,要明确转方式、调结构的方向,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把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下大力气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一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北海海洋公园、辰州文化古城、懂不生态旅游度假区、双台温泉旅游度假区、仙人岛滨海旅游度假区五大旅游景区。二是在现有基础上,打造石化工业园区、电机工业园区、盖州经济开发区、沙岗临港工业园区、二台工业园区等五大工业园区。三是依托区位优势,打造仙人岛临港物流园区、西海中顺物流园区、北海高铁广场高端商贸集聚区、双台总部经济区、团山家居物流园区等五大物流园区。四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具有盖州特色的农业示范区,包括“盖州苹果”示范区、“盖州葡萄”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盖州绒山羊”专业养殖示范区、海洋特色养殖加工示范区、柞蚕业生产加工示范区、“盖州西瓜”示范区。大力扶持和发展特色经济,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要把转型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差异化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富有地域特色的转型发展道路。经济新常态是未来经济工作的基础,面对新常态和新任务,县域经济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最大可能汇聚人才、凝聚力量。

盖州市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克服行政区划制约,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合理划定产业功能区,对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区域,科学规划建设,专题招商引资,有效管理运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整体效益。根据各地实际,盖州市制定了“五大板块”,进一步完善全市发展布局。五大板块分别为:北海新区,主要包括北海海洋公园、电机工业园、北海高铁广场高端商贸聚集区、团山家居物流区等园区,目前北海海洋公园项目、7公里“龙宫一条街”景观路已建成并投入运营,高铁广场高端商贸集聚区奥特莱斯休闲购物体验中心、国际皮草城等22个项目快速推进,电机产业园入驻企业85家,监测、创业、服务中心及标准化厂房投入使用。仙人岛能源化工区,主要包括石化工业园区、仙人岛临港物流园区、仙人岛滨海旅游度假区,现仙人岛港区完成吞吐量1200万吨,建成原油、成品油储罐超500万立,临港物流园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中海天然气输气管线投入运营,盖州仙人岛精细化工产业园总体规划完成。辰州文化古城区,该区域是盖州古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玄真观、钟鼓楼、三江会馆、普济寺、古民居等古建筑,以及古城传统格局、历史街区、园林古木等,融合周边高句丽山城、铁塔山、汉墓群等文物古迹,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与文化传承、旅游开发、改善环境和谐统一。双台温泉旅游度假区,整合陈屯、九寨温泉资源,加快以虹溪谷温泉、奕丰·泉天下为代表的综合体项目建设,杜绝温泉资源盲目无序开采,打造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温泉旅游目的地。东部农业生态经济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东部发展振兴规划,以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重点乡镇为龙头,辐射周边,打造具有盖州特色的农业生态经济区,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加快发展传统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等农业旅游业态,推进一产向三产转变。

三、牢记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发展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给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环境。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新常态下,统筹城乡发展,要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全域统筹协调发展既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盖州未来统一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着眼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盖州市创造性的提出了全面实施“八个一体化”的发展理念。规划设计一体化。编制全市统一的总体规划,科学划定功能分区,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规划建设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有效对接的基础设施体系,避免重复建设。产业发展一体化。统一产业布局、统一产业政策、统一整合资源,实现产业整体发展、有序发展和差异发展,防止同质化竞争。招商引资一体化。整合招商力量,统一招商政策,建立整体招商和项目管理的调度机制。财政融资一体化。统一融资平台建设,资源共享,打造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体系。社会管理一体化。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联动、联调机制,提升全域管理水平。对外宣传一体化。整合全市宣传资源,构建大外宣格局,共同推介和树立盖州外部整体形象。组织人才一体化。实行书记办公会制度,把握发展大局,协调各方关系,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各区域间分管领导联席会制度和中层干部交叉任职制度,交流通报情况,商讨合作事宜,加强工作协同配合。统筹配置全市人才资源,强化薄弱环节,减少人才浪费,优化人才使用效果。

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 第7篇

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消费需求发生变化, 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从农业看, 需求结构变化可以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其一, 从品种结构看, 城乡居民对大米、小麦等粮食类产品消费比较稳定, 对肉类、水产品、水果以及奶制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其二, 从质量水平看, 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表现出差异化分层态势, 但总体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我国居民农产品需求已跨越满足数量需求阶段, 进入数量质量安全并重的新时期。

供给模式发生变化。过去, 农产品供给更多聚焦国内市场、国内资源, 粮棉油糖、畜牧水产等都要求尽可能高的自给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依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供给模式日益明显, 进口农产品数量显著增加。据测算, 通过国际贸易和合作, 我国相当于利用了国际上44万hm2耕地生产粮食和大豆、棉花、糖料等作物。在坚持口粮绝对安全、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 适当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 通过自给加适当进口满足农产品需求, 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供给的基本模式和格局。

资源功能发生变化。过去相当长时期, 耕地、水等自然资源更多用于满足农产品生产, 农产品供给主要依靠资源投入, 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我们用世界10%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提供了世界25%的粮食, 同时也使用了世界40%的化肥, 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最近几年, 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农业不仅要承担产品供给功能, 生产过程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还要拓展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农业经营方式表现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两个方面, 既涉及生产力, 也涉及生产关系。从农业生产看, 过去农业生产的主体是2.3亿承包农户, 主要表现为小规模分散经营;现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方兴未艾, 与分散承包农户共同从事农业生产与服务,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从农产品流通看, 过去从种到收、从田间到餐桌, 主要表现为实物形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链条长、环节多、损耗大、效率低;最近几年, 冷链物流加快发展, 各类产销对接形式日趋活跃, 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有3 000多家, 2013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00亿元。农业生产方式正由过去的“人力+畜力+精耕细作+分散经营”, 转变为现阶段的“人力资本+机械化+现代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 农产品流通也由实体流通向实体流通与电商营销相结合转变。

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 第8篇

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消费需求发生变化,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从农业看,需求结构变化可以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其一,从品种结构看,城乡居民对大米、小麦等粮食类产品消费比较稳定,对肉类、水产品、水果以及奶制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其二,从质量水平看,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表现出差异化分层态势,但总体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我国居民农产品需求已跨越满足数量需求阶段,进入数量质量安全并重的新时期。

供给模式发生变化。过去, 农产品供给更多聚焦国内市场、国内资源,粮棉油糖、畜牧水产等都要求尽可能高的自给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依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供给模式日益明显,进口农产品数量显著增加。据测算,通过国际贸易和合作,我国相当于利用了国际上6亿亩耕地生产粮食和大豆、棉花、糖料等作物。在坚持口粮绝对安全、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适当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通过自给加适当进口满足农产品需求,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供给的基本模式和格局。

资源功能发生变化。过去相当长时期,耕地、水等自然资源更多用于满足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供给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我们用世界10%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提供了世界25%的粮食,同时也使用了世界40%的化肥,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最近几年,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农业不仅要承担产品供给功能,生产过程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还要拓展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农业经营方式表现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两个方面,既涉及生产力,也涉及生产关系。从农业生产看,过去农业生产的主体是2.3亿承包农户, 主要表现为小规模分散经营;现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方兴未艾,与分散承包农户共同从事农业生产与服务,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规模化、 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从农产品流通看, 过去从种到收、从田间到餐桌,主要表现为实物形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链条长、环节多、损耗大、效率低;最近几年,冷链物流加快发展,各类产销对接形式日趋活跃, 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有3000多家, 2013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00亿元。农业生产方式正由过去的“人力+畜力+精耕细作+分散经营”,转变为现阶段的“人力资本 +机械化+现代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农产品流通也由实体流通向实体流通与电商营销相结合转变。

经济新常态下的未来经济走向 第9篇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走向,“一带一路”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 呈现出新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传统需求拉动力减弱, 投资、出口增速明显回落, 住宅、基础设施、制造业需求增速大幅放缓, 新的消费热点仍在培育之中。

一、“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走向

1. 增长稳住“中高速”, 支撑发展动力增强

2015年一季度, 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 高出工业增加值增速5个百分点。前期对产业创新发展投入较多、注重转型升级、突破核心技术的地方和企业, 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 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强。特别是东部地区超前调整、超前转型, 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 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明显加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接近30%;深圳市产业结构基本实现创新转型, 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35%, 互联网产业增速大幅领先, 同比增长约30%。

2. 结构趋向“中高端”, 发展质量明显好转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对利润水平增长形成了强劲的推动力, 1~2月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实现25.3%的增长, 与传统工业利润的负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细分领域中, 航空航天、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光电子器件等技术密集且掌握核心技术的中高端新兴产业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 增加值同比增速都在15%以上, 一大批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工程加速推进, 量子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孕育核心技术的新突破。

3. 新兴业态加快形成, 新兴消费潜力释放

以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高技术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亮点, 一季度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达7607亿元, 增长41.3%。电子商务带动了快递物流业发展, 一季度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46.8%。通过线上红包刺激线下民众消费, 展示出“互联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的巨大价值。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经济新动力的若干重大措施, 在放宽注册登记条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对外开放、跨境电子商务法规标准和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拟分专项启动, 进一步激发互联网经济新活力。生物芯片、健康服务、通用飞机等创新产品及服务蕴含的新兴消费和投资潜力逐步激活, 发展潜力开始显现。

二、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的未来走向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城镇化有了一定发展, 在部分发达地区城镇化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在许多地方城镇发展落后于农村工业增长, 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和人口比重远远超过城镇劳动力和人口的数量。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社区集体组织的收益分配制度是按户籍确定社员参加分配的权利, 户籍迁移, 分配资格就被取消, 许多在外地和城镇劳务, 经商的人员, 不愿意把户籍迁离集体到城镇落户, 户籍仍然滞留在农村;二是城镇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许多已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经营和劳动的农民在城镇落户定居, 成为城镇居民;三是乡镇企业分布过于分散, 因而农村社区事业虽有较大发展, 从事二、三产业劳力占了很大比重, 但不能相应地扩大城镇规模, 因此必须加大城乡改革开放的力度, 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三、新常态下中国企业经济的未来走向

“一带一路”战略, 对于我国拓展战略机遇期、谋划发展新格局, 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分关键, 对于我国优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

1. 利于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或转型经济体, 国情相似, 发展阶段相近, 经济互补性强, 利益交集点多面广,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愿望都十分迫切。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合作, 能够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释放沿线各国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互利共赢中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在交流合作中构建命运共同体, 进而拴牢利益纽带, 深化战略互信, 形成和平、稳定、和谐的周边环境。

2. 利于构建宽松有利的经济环境

经济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必须优化需求结构、拓展需求空间, 促进内外需、进出口、“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平衡。近年来, 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明显回落, 2014年, 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出口和进口总额分别增长3.4%、6.1%和0.4%, 增速继续放缓。与此同时, 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 对外投资与吸引外资规模已接近平衡。适应新形势, 必须持续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 巩固出口市场份额;同时, 应改善投资环境, 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和速度, 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 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合作, 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与沿线各国的经贸关系, 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推动我国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 在促进沿线国家产业发展的同时, 也从要素供给和市场拓展两个方面拓展了我国发展空间, 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3. 利于形成高效协同的区域环境

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能够不断深化向东开放, 加快扩大向西开放, 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水平, 完善全方位主动开放格局, 把内陆地区邻近“一带一路”国家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这是对我国现有区域经济格局的总体优化和战略提升, 将有助于构建内外统筹、南北互动、东中西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马光远.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J].商界 (评论) , 2014, (6) :26.

新常态下经济新变化 第10篇

1 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创业是指个人或群体开展的以创造财富为目标的活动。也就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开发利用创业机会,组织并配置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 大学生在这里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和刚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个群体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素质较高,理念最新,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创业的动力强。大学生创业是指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结合自己专业知识优势和实践创新能力,在经济社会中寻找机会整合可用资源,自主独立创办新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最终实现创业的过程。

2 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

2.1 大学生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自1980年以来,美国新增就业岗位中,80%是新企业创造的。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多,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10万,2012年达到680万,2013年达到近700万,2014年大学毕业人数首次突破了700万,达到了727万,2015年的毕业人数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攀升,达到了749万,2016年可能还要提高,数量的增加,就业的压力就增加[2]。毕业生总量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速率的调低,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影响,种种原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岗位萎缩、就业空间狭窄,引发了一系列的就业难题。鼓励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为此, 国家相继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来鼓励大学生创业,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快建造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多渠道多模式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2 大学生创业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创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据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创业活动越活跃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的GDP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速下行,2010年GDP增速是10.6,2011年是9.5,2014年是7.4, 2015年中央的要求是7左右[3]。在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增长、就业率下降、 劳动力成本增加、产能过剩加剧,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来制造新的需求,比如计算机和手机,这些产品刚刚出现的时候,谁也想象不到它们会带来这么大的市场。由此可见,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2.3 大学生创业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业被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学生创业可以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创新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创业上拥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大学生是创业群体中不可或缺的新鲜力量。大学生创业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能够给予系统的支持,并做出全面、积极的贡献。因此,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还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带来一定的动力,符合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存在的问 题分析

近年,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均比例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5%,相比过去有所上升,但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20%-30%相比,我国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小,创业的水平差距较大。

3.1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比例比较低

大学生是最有能力、最有潜力创业的群体,大学生自主创业更能体现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发展壮大的基因和根基。虽然我国下了大力气,在资金支持、 贷款配套服务等方面都给大学生政策倾斜,但我国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实际比例多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的大学生就业数据统计显示:2007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2%,2008届为1% ,2009届为1.2% ,2010届为1.5% ,2011届为1.6% , 2012届为2.0%,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9% ,201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2% ,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3% , 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0%,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8%。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大学生中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仍然是极少一部分,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一般为20%-30%。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创业没有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

3.2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较低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关注,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一条新兴之路。在逐渐高升的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虽高但实际成功率却不如人意。据相关的问卷与实地调查显示:在当前的创业激情下,大约80%的学生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但实际的创业结果却不如预想的一样成功。据不完全统计,非大学生创业者失败率近70%,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达98%,远远高于一般创业者,能够持续经营并自主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仅占2%。这样的低成功率现象让人诧异,更值得我们思考。

3.3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资金严重缺乏

大学生创业离不开资金支持。注册企业、寻找场地、 开拓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处处需要钱。没有多少积蓄的大学生在进行创业过程中最先感到缺的就是钱,众多的大学生创业者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创业资金的缺乏成了大学生创业的拦路虎。

据调查显示:我国有70%左右的创业大学生因缺乏资金支持而宣告创业失败。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难问题,国家出台了小额担保贷款、简化反担保手续、延长担保责任期限等资金支持政策,用来缓解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缺乏问题。但据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创业者表示自己及身边的同学们很少有去申请的。例如:在2012届毕业生中,60%左右的创业资金是由“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而来,他们充当了“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其次的资金来源是积蓄和银行贷款,占25%左右,而由政府提供资助的比例约为1%。这说明在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政府发挥的资金扶持力度还很微弱。

据调查:导致大学生创业面临资金难题的原因不外乎三个:其一,创业大学生由于缺乏资产质押,故从银行借贷的可能性很小;第二,创业大学生由于缺乏成功经验,通过民间借贷获取资金的可能性也很小;第三,拥有项目的创业大学生与拥有资金的投资者之间缺少较好的对接平台。这样,就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一拖再拖。缺乏资金是造成在校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政府应鼓励各类投资者积极助力大学生创业,与大学生创业者积极、无障碍地对接。

3.4 大学生缺乏进行自主创业的经验

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读书,对企业的运营、市场的运作、相关的政策法规等都缺少了解,对资料没有进行全面的收集,更缺少相关的经验。忽然出来当“小老板”,在匆忙之间就做出选择,仓促上阵,无法应付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据调查,在校大学生创业遇到的主要困难,70.2%的受访者认为是“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团队的经验和能力不够也是另一个失败原因。对此,要建立健全青年创业辅导制度,从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天使投资人当中选拔一批青年创业导师。积极帮助大学生创业,少走弯路,有效积累经验。

4 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 的建议

2015年7月7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要解决就业或者鼓励大学生创业,学校首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学生培养的质量提得更高一点,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更强一点,从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创业观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服务,这是大学的责任[4]。同时,政府应该从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等方面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这也符合现在所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和大背景。为了积极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建议如下:

4.1 为大学生创业拓宽创业资金筹措渠道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基金),加大对创业工作及创业大学生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与金融部门、 小额担保贷款管理部门、微众银行、民营银行等进行的合作。探索设立校内大学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指导服务站,本着风险可控和方便大学生享受政策的原则,提升贷款审批效率。重点培育一批有较高科技含量、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创业项目和新兴服务业项目,支持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注册“网店”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打造一批大学生创业精品项目。为了满足学生创业资金需求,使想创业的在校学生拥有相应的风险保障,解除失败的后顾之忧,四川大学与工商银行共同设立了5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通过校友支持、企业赞助、个人捐款等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 在全球校友的支持下筹划设立金额在4~10亿元的优秀学生创业众筹基金。与成都市协商共同设立校地合作资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共建“四川大学天府创新研发中心”,共同打造1亿元的面向全球优秀学生的创新创业基金。与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签署校地协同创新合作协议,共同设立校地合作资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共建 “四川大学天府创新研发中心”。

4.2 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实训练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高校应努力实现创业教育全覆盖,将《创业基础》 作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同时,建立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和自主创业,并将成效折算为学分,对休学从事自主创业的在校大学生保留学籍。例如: 四川大学为破解课堂教育与创业实践“两张皮”的难题, 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性和衔接性,不断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确保在“书本”落地的同时,精准有力地提升实践质量。自2012年起,学校启动了万门课程建设计划,将在10年时间建设10000门左右的课程,其中,学术研究型课程5000门,新建、升级改建创新创业型课程2000-3000门,社会实践型课程2000门。目前,川大学子每年都能选修300多门来自社会精英、行业翘楚、杰出校友等来校开设的创新创业及实践应用型课程,旁听500余场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在“社团+ 创业项目”的学术型社团模式激励下,学生自发组建形成了400多个学术型社团,招募到近万名学生会员,年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000多次。不仅每周举办创业分享会, 每月开展大型讲座,每年举办大型创新创业论坛,还形成了创业大讲堂、创业体验赛、周末创业沙龙、大学生暑期创业操盘实践等品牌项目。

4.3 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创业实践孵化

新常态下经济新变化 第11篇

2015中国汽车论坛将成为汽车领域最受关注的盛会。已经准备参加会议的国际嘉宾包括世界汽车组织主席、秘书长,各国汽车协会负责人,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交通领域高级官员,国际著名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高管,国际著名咨询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等;国内嘉宾包括国家工信部及其相关部委的官员、中国主要整车与零部件集团负责人,汽车相关行业企业的高管,科研院所、学校专家和学者、协会年会代表、相关行业或组织的代表等。预计会议总人数将达到千人规模,这将是2015年中国和全球汽车界的一次重要盛会,也是专门为社会各界及其汽车和零部件企业打造的一场思想盛宴。

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为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也面临着重大挑战与机遇。本次论坛将深入探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思维、新机遇、新策略,展望未来中国和世界汽车产业的新趋势,探索汽车产业与社会和谐发展方向。论坛将邀请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发表演讲、对话或发布企业重要动态,所有参会代表都有机会与演讲嘉宾开展对话。论坛将涉及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各种精彩主题,进一步探讨汽车安全、环保、节能等焦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全面涉及汽车和零部件企业最关心的实用话题,如转型升级下的汽车企业战略与产品布局、危机下的中国品牌出路、反垄断法与企业应对策略,新能源与节能汽车战略选择,汽车配套采购趋势与本土化发展机遇,自贸区与汽车市场发展机遇,城市限购与交通解决方案、互联网与汽车未来、车联网、智能汽车、汽车电商、汽车金融等各方面热点问题。

与前几届中国汽车论坛相比,2015中国汽车论坛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包括专题演讲、圆桌会议、高峰对话、闭门峰会等多种形式会议。为增强互动性和关键问题解读,大部分主题都设有演讲嘉宾与参会代表、记者的互动问答环节。为满足国内外著名机构发布最新动态要求,2015年中国汽车论坛特设新闻发布区,各著名企业与机构将发布当前的最新成果、动态与合作信息。

2015中国汽车论坛的召开得到了国内外各界全方位支持。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国家部委和相关机构对论坛的全面指导。感谢国际汽车组织(OICA)、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等全面支持和参与,感谢国内外各界朋友的全面参与和支持,感谢持续支持这一工作的所有媒体朋友们。

让我们共同期待“2015中国汽车论坛”的胜利召开!

新常态下经济新变化 第12篇

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 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也大大解放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中国这艘大船乘风破浪, 阔步前行, 中国人民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人民从来没有这样扬眉吐气过。但是, 在通往共产主义事业的道路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处处充满着险滩。经历过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社会在经济建设的大路上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在经历多年的中国经济奇迹后, 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基本平稳发展, 经济结构面临升级换代, 经济速度处在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阶段,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发展时期。面对经济新常态这一大的背景, 再加上世界经济发展也显乏力,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由南方沿海城市向内地扩散。随着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无论国有大企业和小微企业都感到了压力。在经济转型期, 许多小微企业面临发展困难局面, 不可忽视的是, 小微企业对于解决就业、经济增长和财政税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对三四线城市而言, 研究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积极应对经济变化新情况, 精准发展新思路, 创新发展新模式, 最终突围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 实现小微企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1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尽管对小微企业的严格定义还存在着不断的争论, 但公认的说法不外乎认为: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小微企业最早是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小微企业在世界各国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小微企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帮助小微企业发展, 小微企业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小微企业有过大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共同完成市场资源的最优配置的论述。约翰·穆勒更是指出了小微企业具有的灵活形式, 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99%的高比例, 小微企业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领域。统计显示, 小微企业创造的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 为国家缴纳税款达到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不言而喻, 小微企业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 更是改善和服务民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小微企业的好坏、发展如何, 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需要认真考虑的大事。

2 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2.1 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困境

由于大型国有企业或者资金雄厚的企业容易受到政府的青睐, 这种企业就是所谓的“政治关联”型企业, 在政治关联的影响下, 这些企业获得了政府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照顾, 企业发展快速, 比如金融机构在支持企业发展融资方面, 支持大中型企业的融资占比4/5。相反, 对小微企业融资力度就没有那么大, 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几年, 政府也加大了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 出台了许多政策支持、帮扶小微企业的发展, 但在实际中效果不明显, 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普遍的观点是:社会对小微企业的认可度还存在着诸多误区, 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存在信用评估方面获得认可较弱、实力不强、经营状况缺乏连续性、发展面临的变数较多、不确定因素较多, 这些造成了金融企业在实际中对小微企业融资顾虑重重, 实际融资渠道过于狭窄, 小微企业融资实际效果比较艰难, 这都不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

2.2 小微企业政策支持有待加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国家对中小企业认识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和就业创业的大众化, 小微企业更加发挥出了“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加大了对贷款的审批程序, 专项资金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加大了支持力度。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 小微企业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资金瓶颈问题, 企业税种繁多, 压力较大;政策上与国有大型企业还存在着双轨制;小微企业还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完全认可, 还存在着身份上的歧视问题;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还存在着与国有大中企业不完全平等的因素。凡此种种, 都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因此, 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还需要继续完善和加强, 全社会要认可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2.3 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发展瓶颈

通过对众多中小企业的调查,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经营压力大、竞争能力差、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管理能力不强、职工素质不高等问题。大部分小微企业主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在面对生存巨大压力的情况下, 不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研究表明, 企业员工学历也应有待提高, 4/5的员工学历不及高中。由于知识技能存在着短板, 造成了小微企业发展和创新后劲不足, 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由于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术的情况, 小微企业人群中高技能的人才严重匮乏, 这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压力, 造成了小微企业在硬件设备上不能达到现代化水平, 生产工艺落后、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薄弱、品牌战略效益不明显, 企业对自我升级、对国家产业大的调整反应比较迟缓, 不能很好地更新换代。

3 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

3.1 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小微企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 但最为重要的是企业资金问题,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帮助小微企业发展, 但在实际中效果不是太理想, 融资难度依然存在。因此, 政府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进行内部资源整合, 通过企业组建金融中介机构, 以达到内部之间相互的资金流动畅通, 进而减少资金短缺造成的矛盾。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提升现有的担保制度, 严管担保行业资质和行为准则, 理性发展民间借贷规范行为。加大商业银行, 特别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对本地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代理和融资租赁业务, 这样可以缓解企业的资金流动周转, 为小微企业资金短缺和设备不足提供帮助, 最大程度上降低小微企业的投资风险。国家可以考虑发行民营企业债券, 为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开辟融资手段。扩大民营企业银行, 加大对民营银行的监督力度, 实现民营小微企业和民营金融机构有机融合。创新多种类型的信用担保机构, 严禁信用担保机构单一化, 要走信用担保机构市场化道路。通过多种渠道的融资渠道创新, 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外部环境和资金保障。

3.2 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帮助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背景下, 企业和政府的各级管理层要转变管理思维, 变简单的管理为服务和治理, 不断打造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发展空间。国家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转变管理思维, 变纸面上的文字为实际行动, 在制度和政策的制定时要慎重和严谨, 尽量减少制度层面的缺失造成的危害。各级政府部门要主动搭台, 为小微企业交流、共享和协作提供平台和契机, 通过政府搭台, 充分整合相关资源, 信息互通有余, 有效降低小微企业沟通和交易造成的资金成本。要积极引导小微企业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 主动换代升级, 创新发展, 支持小微企业之间的联合, 形成合力, 形成小微企业产业小航母。此外, 政府还需要完善小微企业监管机制, 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进行严格监管, 实行政府各职能部门联动, 防止小微企业不良行为发生。具体到税负部门, 宣传部门要极大宣传力度, 税负部门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 金融机构要放低门槛,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通道。

3.3 企业自身的全面提高和升华, 抓住机遇, 大胆创新

小微企业要抓住国家好的政策和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努力提升自我。外部环境固然重要, 外因毕竟不是主要的, 企业要想真正发展好, 企业内部和内因是关键, 建立一批高层次的员工队伍是必须的。现代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小微企业要想发展, 没有高素质的团队是不能创新和发展的。企业要广缆人才, 企业领导要有开阔的眼界, 要多走出去看看, 走出去, 带回来, 这是企业创新发展、良性发展的重要渠道。现代企业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闭门造车只能是死路一条。加大小微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无论大小, 企业文化不可缺,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员工是人, 不是机器, 他们有思想, 他们需要企业文化来指导他们前进。因此, 企业要舍得在企业文化上投资。小微企业要把企业技术创新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出路, 同样, 企业缺乏战略眼光, 固步自封, 井底之蛙, 不能大胆创新, 对企业来说是没有未来的。“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 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 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1]小微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打造透明度和可信的企业文化和制度, 使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4 结语

面对新经济发展趋势, 小微企业要有担当意识, 要化不利因素为发展动力, 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困惑要敢于克服和大胆创新。小微企业虽然在诸多方面不能和大中型企业相比, 但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应抓住新常态下带来的机遇, 迎接挑战, 找准发展新思路, 为国民经济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态,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 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几十年一直高速发展的经济面临转型和升级, 粗放型、高耗能、严重污染环境的大批企业面临着更新淘汰。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发展, 已进入新常态。小微企业也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阵痛和升华。探讨小微企业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并在新常态下的继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小微企业,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上一篇:档案利用实践论文下一篇: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