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群众论文范文

2024-08-02

江西群众论文范文(精选8篇)

江西群众论文 第1篇

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徐卫华,乐平市政协委员,镇桥中心卫生院院长,他道出了提高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镇桥中心卫生院位于镇桥镇政府驻地坑口村,占地6600平方米,下辖22个村卫生所,是全镇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作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镇桥中心卫生院承担着全镇群众的首诊工作”,要担负起这一重任,卫生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有些困难在短期内是难以解决的。卫生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镇桥镇人口多、村落多,工作量非常大。

镇桥镇隶属乐平市,位于该市西南边缘,距市区12公里,与万年县交界。近年来镇桥镇经济发展异常迅速,成为有一定影响的新型卫星边贸重镇。在这个零散分布着100个自然村,有着5.4万人的大镇,全镇22个村卫生所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大多数居民看病买药还得去镇卫生院,这便增加了卫生院的工作量。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卫生院领导大胆改革,勇于承担责任,他们扩大门诊,增加科室,开放病床,有效地缓解了百姓看病难问题。

门诊量的增加让卫生院焕发了生机,但也涌现出不少问题。由于卫生院设施不全、设备老化,医生在诊疗中便难以进行有效确切的诊断,原有的诊疗设备无法满足医疗活动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医患矛盾。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卫生院设法升级了医院设施,集资更新了一批设备,以往在市医院才可以做的一些检查化验,现在在卫生院就可以做了。投入带来的回报就是医生工作舒心了,患者就诊也更加放心了。

在现有条件下,镇桥镇中心卫生院竭尽全力努力工作,但一个严峻的问题不容回避,那就是医护人员的短缺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医护人员是医院发展的支柱,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质量取决于医护人员的数量和水平。现如今,大多医学生毕业后愿意去大医院和待遇较好的私人医院,基层医院只能是“撞大运靠捡漏”。在这种情况下,镇桥镇中心卫生院一方面提高医生待遇,积极引进人才,让优质资源得以留在基层造福百姓,另一方面组织医护人员集体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将有潜力的医生送出去进修,两手齐抓,有效地缓解了人才短缺问题。作为乐平市的卫星镇,镇桥镇既有吊钟村这样经济发展快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有许多偏远落后的自然村,每个村落的医疗水平、医疗资源不尽平衡,这也对镇桥中心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4年,经过乐平市发改委批准后,镇桥中心卫生院投资100万元建设新的1 000平方米的住院大楼。如今,住院大楼已竣工投入使用,镇桥中心卫生院的规模得到扩大,医疗环境得到改善,医疗质量也随之得到提升。

在全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如今镇桥中心卫生院已经成为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全院现有医护人员32名,拥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8人,开放床位24张。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口腔科、中医科、公共卫生服务科,以及放射科、检验科、B超室、心电图室、乳透室等辅助科室。正如徐卫华院长所说,卫生院“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卫生院优秀的带头人

徐卫华,1 983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他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医生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2004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之后又成为镇桥中心卫生院的“掌舵人”。徐卫华深知作为一名医生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性,2008年又去南昌大学深造,于2011年毕业。

自担任卫生院长以来,徐卫华紧紧抓住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不放,同时积极培训各类医护人员,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稳步提升卫生院的整体素质。在医疗活动中,他努力改善医患关系,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每一个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让他们来卫生院看病舒心、放心。

乡镇卫生院担负着广大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等职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带领卫生院更好地服务群众呢,这是时刻萦绕在徐卫华头脑中的问题。在做好卫生院日常工作外,徐卫华不忘带领全院职工进行各种公益活动。

每年3月,镇桥中心卫生院都会开展学雷锋活动,内外妇儿各科组成义诊队,为百姓开展健康检查和保健知识宣传,前来就诊、咨询的群众络绎不绝。

今年夏天,江西省发生了特大洪水,全省人民都投入到抗洪救灾的行动中。灾情发生以来,镇桥中心卫生院组成了抗洪医疗防疫小分队,每天对灾民安置点开展体检、卫生消毒以及健康宣传等工作,确保灾民健康安全。徐卫华院长每天走访群众,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想方设法为受灾群众排忧解难。

江西群众论文 第2篇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护理系党总支 江西省创先争优活动“群众服务窗口单位”材料

2012年3月5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护理系的党总支坚持不懈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一方面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有形的载体着力增强基层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热心服务师生、密切党群关系为重点,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行政效能为关键,以激发争创动力、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以特色活动载体为依托,以学生、教师是否满意为检验成效的重要标准,发挥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

一、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

为了提高服务意识,护理系党总支利用党员活动日和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着力开展强化服务理念教育。一是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学雷锋常态化,引导党员教师认识到,做好服务工作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二是开展职业道德观教育。注重培养严于律己、忠于职守的职业操守。三是开展服务意识观教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真情服务、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把师生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师生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师生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师生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的温暖与关怀。四是开展主人翁精神教育。召开民主生活会、座谈会、网络建言献策,集思广益,树立主人翁精神,把师生的建议作为改进工作工作作风的切入口,从而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五是开展工作作风教育。坚持党员常态化教育,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党员作风突出问题,要求党员坚持原则、秉公办事,遵章守纪、行为规范;文明礼貌,服务热情,及时倾听师生呼声,切实维护师生利益。

二、公开服务承诺,展示党员形象。

护理系党总支和党员公开服务承诺,引导党员增强“我是党员我带头”、“我

四、提升服务效能,激发内在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学习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护理系党总支深知实践的重要性,在日常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党员干部树立了整体意识,工作上相互配合,动脑筋、想办法,尽职尽责,齐心协力做好对外服务工作,打造出了一个优质、高效、和谐的服务窗口。为弘扬雷锋同志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推动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护理系红十字志愿护理服务队党员干部于2011年3月12日在西湖路社区开展了以“弘扬雷锋精神,践行志愿服务”为主题的义诊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中医特色的保健按摩、手指操、向社区居民发送健康小传单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满足了广大师生的需求的同时,也使广大志愿者在创先争优的志愿服务中自身的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此外护理系党总支以“敬老爱老,倡导文明,立足学校,服务社会”为主题,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国际志愿者日大型义诊活动”,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支援护理活动,积极开展敬老爱老活动、“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等等,使党员志愿者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激发他们勇于实践,参与社会的能力,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学生寝室制度,关心他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五、认真组织评议,建立驱动机制。

江西群众论文 第3篇

1、江西省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分析

江西省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自然地理特征,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和经济生产方式, 这与社会阶层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

第一, 从体制方面来说,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江西省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 只有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才能使得各个社会阶层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中获取自己的利益, 而不同社会主体的自然条件以及利益的需求方向不同, 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第二, 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社会阶层分化的进度。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下, 江西省的信息产业获得极大发展, 为群众创造了更大的效益空间, 同时也使得资源配置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利益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第三,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农民的分层和流动, 因为农民阶层是社会转型时期发生变化最大的阶层, 越来越多农民阶层发生改变, 形成了很多个体劳动者、私营业主、乡镇企业等不同的阶层, 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形成了经济独立的社会主体。

2、不同社会阶层分化对体育服务体系的影响

社会阶层分化的形成是由于受到不同的资源指标影响而形成的, 其对于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影响, 主要有三个评价因素:第一是社会阶层的地位差异, 形成了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体育价值的差异, 因所导致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众在体育需求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第二是不同社会阶层参与体育的方式不同, 对于群众体育的开展方式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而使得他们在体育价值的判断方面存在差异; 第三是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参与体育过程中的消费能力存在差异, 所以形成了多元化的所有制和分配方式, 这对于多元化群众服务体系的构建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3、江西省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

在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 其主体应该包括组织管理系统、物资保障系统、政策法规系统、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评价系统等等, 每个子系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 共同组成完善的群众体育服务系统。组织管理系统中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和体育服务体系机构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 其主要的作用在于明确政府的领导责任, 以社会团体为依托, 开展全新的全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的建设, 使传统的、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变为社会共同管理的模式。物资保障系统中包括对群众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的建设, 同时也包括一些相应的资金投入, 也可以通过个人投资的方式经营健身场所, 以此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体育需求。政策法规系统中主要包括体育法、部门行规等相关的体育行业的法规体系, 同时要为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完善的政策保障。信息系统主要是用来实现对体育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并且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家发展多元化体育服务的成功经验, 为江西省多元化群众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更多的支撑。技术支持体系用来收集先进的体育教育、体育科技知识, 通过体育人才的培养, 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 并且促进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评价系统主要是作为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运行的监督与管理系统, 一方面对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 另一方面是对运行的成果进行评价, 并且做出及时、合理的调整, 促进群众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4、结束语

总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居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江西省开展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 是适应各个社会阶层健身需求的必然选择,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体育服务, 有利于促进城乡体育共同发展, 实现全民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与优化。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 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全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与此同时, 改革开放的深化引发了我国社会阶层分割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与劳动分工、权威等级方面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对于群众服务体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 本文从江西省群众体育服务的角度出发, 对社会阶层分化与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江西省,社会阶层分化,多元化群众体育,体育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黄玉珍.社会阶层分化与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刘欣然, 王广荣, 郑世伟.对第三部门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作用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6) .

江西群众论文 第4篇

1 中部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1.1 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系

1.1.1 群众体育组织成绩相对滞后

虽然中部地区群众体育组织活动日益增多, 但其成效仍较差于东部。据统计, 江西省曾荣获“全国体育先进社区”称号的社区有23个, 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43个, “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96个。而截至2010年, 山东省共有56个“全国体育先进社区”, 近5年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和“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分别有54、17个[1], 中东部省份体育组织所获成果有较大差距, 中部地区群众体育组织水平有待提高。

1.1.2 体育协会社区组织发展缓慢

社团组织的质量影响群众体育的开展。体育协会社团组织存在管理尚不规范, 组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 部分省市出现管理混乱等不良现象。江西省一些县级体育社团曾多次违反规章制度, 重大问题隐瞒不报, 在社区组织管理中, 管理职责不明确的现象也尤为突出。

1.1.3 群众体育工作队伍规模偏小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 中部6省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有群众体育干部2694人, 仅占我国群众体育干部总数的0.22%;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 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有5028人, 占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的1.18%[2]。

1.1.4 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困难

群众体育需求不断增加使得群众体育工作任务加重, 工作范围不断扩大, 而中部地区基层多经济乏力、资源短缺、基层体协、体育社团建设进展缓慢, 致使基层体育组织机构难以适应群众体育的发展。

1.2 群众体育设施服务体系

1.2.1 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不足

体育场地设施是群众体育开展的硬件保障, 中部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数量少 (见表1) , 质量差, 布局不合理等多方面问题, 成为阻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导因素。以2009年底中部地区人口总数4432.16万人计算, 平均每万人拥有场地0.27个, 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仅为0.838㎡。且大部分体育系统的场地属于竞赛训练的标准场地, 用于全民健身的公共体育场地数量远远不足[3]。

资料来源:国家体育总局, 2009

1.2.2 体育系统场地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部地区体育场地分布极不平衡, 场地大多分布在各省的省会及中心城市。截止2009年, 江西省南昌市拥有场地22738个, 占全省场地总数24%;而中部的县级城市, 体育场地数量明显偏少, 江西省新余市体育场地数量在省内属最少, 仅1500个, 不到全省场地总数1%。[4]另外, 中部地区体育场地设施种类结构不尽合理[5]。

1.3 群众体育保障体系

1.3.1 法律法规建设落后

中部地区陆续颁布群众体育地方法规及群众体育法规性文件, 但这些“红头文件”基本都是由各省体育局发布, 对其他行政部门及单位缺乏约束力, 使得省政府决策与地方政府执行严重失衡。另外法律法规不全面, 各省缺少关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体育法的细则。“等级社会指导员”等进修制度也相对缺乏。

1.3.2 群众体育开展的经费缺乏保障

体育的政治经济命脉由国家完全掌控, 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体育体制使中部地区群众体育经费的筹资遇到很多困难。据资料显示, 2009年中部各体育系统所得体育经费为28.41亿元, 仅占中部地区生产总值的0.04%, 且这部分资金绝大部分用于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所获甚少[6]。这是受整个政治背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也将会成为中部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的长久制约因素。

1.4 群众体育信息宣传服务体系

1.4.1 宣传力度不够, 手段单一

中部地区没有形成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宣传形式, 城乡宣传力度不平衡。如江西省过多重视对城市群众体育的宣传, 通过建设体育频道、利用公共场所电子屏幕等手段, 配合电视、书刊进行宣传, 而在乡镇对农村居民体育文化认识宣传力度明显不够, 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 中部地区群众体育由弱到强的战略性措施

2.1 深化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应该转变体育管理方式, 放松对体育的掌控力度, 在宏观上进行监督调控;建立系统全面的群众体育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等相关运行机制;充分利用政府职能, 切实发挥领导协调的作用, 避免出现政府管办不分、包揽有余、责任不明确的管理问题。

2.2 加强群众体育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群众体育法制化建设。推进立法进程, 在国家体育法律法规的大框架下,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依法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 立法应详细具体, 涵盖各个阶层、群体对群众体育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2.3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

在进行场馆建设时, 加大政府对体育设施资金的投入, 注意完善和健全场地多功能化, 以满足比赛训练及群众健身的共同需要。同时增加场地建设投资热点,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 鼓励社会多参与投资非盈利体育场所的建设, 弥补投资经费来源单一, 鼓励更多单位及学校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对外开放场地。

3 结语

中部地区正在经历由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转变, 群众体育迎来了新的重大的发展契机。如何以中部发展为依托, 借助其连接东西, 紧靠南北的空间地域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推动, 实现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 完成群众体育由弱到强的发展目标, 是今后中部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对中部地区群众体育开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中部地区群众体育存在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设施服务体系不完备;保障体系不健全;信息宣传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本文依此提出其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群众体育,由弱到强,战略研究,中部地区

参考文献

[1]刘新华.我国群众体育由大到强的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10 (1) :19-31.

[2]江西省体育局[EB/OL].http://www.jxsport.gov.cn/?viewnews-385.

[3][4]史志办.江西体育年鉴 (2009) [P].江西省体育局, 2009:245-250.

江西群众论文 第5篇

提起修建排水沟,还得从头年说起。2012年8月10日,赋春镇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牵手扶贫赋春村的省环保厅驻村工作组成员,第一时间就和镇、村干部赶赴组织救灾看到耸立在洪水中的民房,听到灾民孩子揪心的哭声,工作组长段国坤处长心中升起一种责任感: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高于一切。紧接着的日子里,他连夜进农户访民情,多方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梳理出群众急盼的一系列公共事业项目,厅党组听取工作组汇报后,决定当年筹措帮扶资金110万元,支持扶贫点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经过半年紧张的奋战,排水顺畅了,河流变清了,街道变绿变亮了,当地村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省环保厅2013年投入200多万元,指导支持赋春镇全面开展轰轰烈烈的“景观村庄、美丽乡镇”创建活动,一个个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优美家园正在展开画卷。

要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还得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省环保厅引导组建起鸳鸯湖茶叶合作社、小饰品来料加工协会等新经济组织,架通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桥梁,扶持来料加工、特色种养、农副产品加工、废旧物品收购、民间运输、农副产品流通、生态旅游、旅游商品生产等8大产业做大做强。其中赋春加工的蝴蝶结已占到义乌市场三分之一以上份额,茶叶经济帮助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赋春村到处可见活跃的民营经济。

江西群众论文 第6篇

整村推进夯实发展基础

为了让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群众能早日摘掉“穷帽子”,近年来,该县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通过积极向上级争项目争资金, 帮助贫困村和移民安置区修公路、兴水利、整治村庄环境、实施饮水工程、兴建学校、兴建文化卫生设施等,致力于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兴旺,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夯实了基础。进入“十二五” 以来,通过实施扶贫和移民项目,已新建水泥路146处长182公里,新建桥梁16处168米,改善了20余万村民行路难;兴建教学楼和附属设施10处,面积5600平方米,改善了1000多名儿童读书环境;兴建卫生所3处,面积1350平方米, 为3000多农民提供看病方便;兴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0处,面积8420平方米,丰富了3万农民的文化生活,解决了20个行政村办公场所; 兴建水利设施70处,改善有效灌溉面积9600亩, 新增灌溉面积3100亩;实施安全饮水工程7处, 解决了5000余人安全饮水难;实施环境整治3处,改善了3000名农民人居环境。同时,该县着力在整合资源、集成资金上下功夫,争取交通、 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教育卫生等行业部门项目资金向贫困村和移民安置区倾斜,2012年共争取8000余万元部门资金,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比上年翻了一番,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点占全县新农村建设点总数达55%。2012年,该县有10个贫困村列为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试点村,每个试点村安排中央彩票公益金150万元;还争取中国扶贫基金会苏宁溪桥工程项目资金54万元,有10贫困村兴建了10座“苏宁”便民桥,方便了村民出行和耕作,尤其方便了学生上学。

搬迁移民实现和谐发展

该县原有3万人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经济发展十分滞后。而单靠就地常规扶贫不仅成本高、时间长、难度大,且很难取得实效。自2004年开始,移民搬迁扶贫在该县全面启动。截止目前,全县已成功搬迁安置了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移民17784人,移民的生存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经济收入较搬迁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实施移民扶贫后,移民人均收入高出全县农民人均收入200多元。该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不仅给贫困地区带来了村美、山绿、人富三大变化,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还为扶贫开发闯出了一条新路。所摸索出的“五个结合”(把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与困难户危房改造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县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的做法,不仅得到了省、市扶贫和移民部门的充分肯定,还吸引了媒体和兄弟县市的广泛关注。

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发展产业是让贫困群众和移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该县坚持“授人以渔”的产业扶贫思路,按照“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方式,通过发放扶贫贷款贴息、争取科技推广资金、产业扶贫资金、扶贫互助资金,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能人经济等措施,大力发展油茶、烤烟、蚕桑、食用菌、毛竹、蔬菜、花卉苗木等扶贫产业,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特别是2012年,在1000万元产业化扶贫资金“药引”带动下,该县扶贫主导产业得到了突破性发展。目前,全县已拥有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4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45家,已建立了高产优质油茶基地6万亩,烤烟基地3.3万亩,蚕桑基地1.7万亩,蘑菇基地43.5万平方米,毛竹基地28.5万亩,贫困户从扶贫主导产业中每年人均获得收入800元以上,各地基本形成了“一村一产业,一乡一特色”产业扶贫新格局。

科技扶贫培育新型农民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在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该县从科技扶贫入手,不断加强贫困群众的自身能力建设,培育了一大批的新型农民。为帮助贫困群众树立决战贫困的勇气和信心,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典型示范和组织异地观摩等方式,引导他们从传统的小农思想束缚中摆脱出来,放开眼界看世界,走出山门闯市场。同时,结合群众发展需求和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适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新知识、新技术进村入户”活动等,2011年以来,共在贫困地区举办各类培训班上百期,培育新型农民上万人,组织贫困青年到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3000余人次。科技扶贫的实施,提升了贫困群众的谋生技能,全县87个贫困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科技带头人,户户有技术明白人,家家有致富增收业”,达到“一次培训,改变命运;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良好效果。

后期扶持推进移民事业

乐安县自2006年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以来,共核定登记大中型水库移民16249人,其中能够核定到人的移民人数为10684人,无法核定到人的移民5565人,分布在全县16个乡(镇、场),114个村委会,335个村小组。近来年,共投入项目扶持资金3500余万元,库区和安置区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已新建风景秀美的库区移民示范点10个,移民居住地基本现实了 “五通”(硬化路、安全饮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农网改造)。

求实创新狠抓自身建设

乐安县扶贫和移民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从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着手,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市扶贫攻坚会议精神,在扶贫和移民工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为贫困和移民户说话,替贫困和移民户办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使干部职工工作思路进一步明晰,思想境界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良好氛围。为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该办还制订了《乐安县扶贫移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做到“专户、专帐、专人”管理,资金封闭运行,并创造性地把扶贫移民工作的努力程度与扶贫移民资金的支持力度结合起来,不搞平均分配,使有限的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江西群众论文 第7篇

移民安置工作不仅要锦上添花,更应该雪中送炭。吉水县白水镇充分发挥镇场合一的优势,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将深山区移民工作与农垦企业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既让深山区经济条件较差的群众能顺利地搬迁至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的圩镇生活,又让垦区下岗困难职工走出租用低矮破败厂房的困境,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我们在全面掌握群众意愿和现实状况的前提下,提出了置换厂区土地、集资建房安置的办法,让困难群众花最少的投入顺利地实现搬迁梦。

一、置换厂区土地,既让深山区群众在圩镇有地安置,又让垦殖场下岗困难职工有钱建房

(一)思路决定出路

土地问题是深山区群众移民安置和垦殖场下岗职工建房的首要问题。白水国营垦殖场建于1957年,曾拥有1万多职工和多个加工企业,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白水垦殖场也面临着一场生存与淘汰的赛跑。1995年,白垦罐头厂、木制品厂等企业相继倒闭,成片的厂房被废弃,大量的职工下岗失业,他们长期居住在破败不堪的厂房里,生活十分窘迫。多年来,白水镇政府和白水垦殖场一直想致力于解决垦区困难职工的住房问题,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厂区下岗困难职工缺乏资金,集中建房的想法只能望而却步。而在此时,2008年,国家移民扶贫政策在我镇实施,镇政府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和调查摸底结果,制定了第一批深山移民扶贫安置方案,但摆在政府和移民户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白水圩镇狭长不宽,土地资源有限,移民要搬,往哪搬?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白垦下岗困难职工面临没钱建房的困难和深山移民没地搬迁的境地给了镇政府一条思路,能不能将置换厂区土地和移民扶贫政策结合起来,既让下岗困难职工通过置换厂区土地的方式“筹钱”,又实现深山区经济条件较差群众有地搬迁。思路决定出路,在充分发挥白水镇镇场合一的优势下,我镇转变土地经营理念,加快土地流转方式,实行厂区土地置换,让深山区群众在圩镇有地安置和垦殖场下岗职工有钱建房变为可能。

(二)镇场合一,让利于民,让群众得实惠

国营吉水白水垦殖场,对于白水人们来说,是国家留给白水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工厂倒闭给白垦带来沉重负担的同时,丰富的土地资源无疑却给了白垦重生的机会。白水镇政府、白水垦殖场将解决下岗困难职工的问题与国家移民扶贫政策结合起来,发挥镇场合一的优势,一如既往通过市场化招标的方式出让厂区土地的同时,采取特殊民生优惠政策让利于民。例如,2006年,为了满足城镇化需要,白水镇政府与白水垦殖场通过招标,以800元/平方米的价格出让了一块土地;2007年,镇政府也以近900元/平方米的价格将一临街面地块出让给了开放商。但在2008年,为了顺利实施移民搬迁和下岗职工建房,我镇制定相应政策,举办了一场针对移民户和下岗职工困难户为招标对象的招标会,在这场招标会上,37户移民户和下岗职工困难户以450元/平方米的价格赢得了目标地块,让困难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集资建房,既让经济条件宽裕的群众搬得好,更让经济较差的群众搬得出

(一)统一规划,按类建房

让深山区群众搬出深山远离自然灾害,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国家移民扶贫政策扶持下,深山区经济条件较宽裕的移民户在圩镇取得土地,按一户一院模式进行建设搬迁,住上了小洋楼;但有部分居住在深山区的移民户,他们的经济条件较差,生活水平较低,如果他们按一户一幢的模式进行搬迁,在白水镇光土地款每户就要6—8万元,加上圩镇统一规划标准,每幢的建筑面积都在250平方米以上,建设费将超过14万元,这样每户移民户的负担都在20万以上,这对经济状况较差的深山区群众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为此,我们将经济条件较差的12户移民户统一组织起来,合伙集资筹建安置房。他们集体出资,统一购地,合意建房,按类分房,开启了移民搬迁的一条新路。

(二)民主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集资建设安置房过程中,我们在做好引导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移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充分发扬民主,在移民群众中民主选举产生集资建房理事会,由移民中有威信、办事公道正派、深受群众拥护的人担任理事长、理事会成员,具体负责集资建房的施工、质量监管和资金管理。二是按照市场化运作分房,避免了分房过程中利益纠纷的发生。在房屋建设好前,就召开群众大会集体讨论制订分房方案,即按照不同层面不同价格实行市场化运作,然后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各自的房屋,让每家每户都满意。

2009年7月,白水镇六层高(不含贮物层)的移民安置房全面竣工,12户移民户顺利地搬住进了每套面积128平方米的楼房里,圆了他们的搬迁梦。而值得称道的是,每户的投资只有6万余元,除去政府对每人补贴的3000元,每户自己的投资只有四万元左右,这对于经济条件较困难的移民家庭来说真是解决了燃眉之急。

三、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精品小区,提升圩镇集聚功能

走进白水移民新村,你会感觉身在城市,赏心悦目。这里的道路井然交错,房屋亮丽整齐,村貌清洁卫生,百姓幸福洋溢,基础设施配套齐全。2009年,镇政府投资近30万元,在小区内修建了休闲广场,配备了运动器材,将小区打造成居住、休闲、运动一体,天、地、人、物合一的精品小区,曾经久居深山的群众,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江西群众论文 第8篇

遂川县地处赣西南, 是吉安市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的县, 也是国家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 全县总人口57万, 国土面积3144平方公里。自2003年开展移民扶贫工作以来, 该县已累计搬迁移民8276户3.7万人, 其中:深山区异地移民5058户2.3万人, 地质灾害避灾移民3218户1.4万人, 但是目前全县仍有5.16万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群众亟需移民搬迁, 移民搬迁工作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

为了进一步深化移民搬迁扶贫工作, 力争在模式、机制、层次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遂川县委、县政府努力把移民扶贫工作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决策:作为农业县、贫困县, 遂川农业人口近50万, 占了89%, 城镇化率只有36%, 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171元, 如何减少农民、增加市民、富裕群众, 解决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民进城问题、新型工业化中的企业用工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农民增收问题, 这是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点;作为山区县, 遂川山地占总面积的80% 以上, 耕地仅占8.3%, 人多山多耕地少、地质灾害频发, 土地资源稀缺, 也决定了移民出路不可能束缚在有土安置上, 要实现无土安置, 就必须引导移民进城、进园, 实行集中安置、集约用地。因此, 从2013年以来, 遂川以列入全省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区集中安置首批试点县为契机, 在开展“移民安置到集镇”、“移民安置在中心村”、“移民安置进园区”试点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移民进园”试点工作, 在工业园东区启动了占地650余亩的移民扶贫试验区建设, 积极探索搬迁移民的新模式、新机制, 开创了一条移民扶贫攻坚的新路子。

在具体操作中,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在政策推动方面, 坚持“五 个结合”

一是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坚持县乡两级政府是“移民进城进园”工作责任主体, 移民群众是受益主体, 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下, 有计划地对贫困地区尤其是边远高寒山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群众实施移民搬迁, 不搞行政命令。二是整体搬迁和集中安置相结合。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农户以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 实行移民搬迁, 并统一集中安置到县工业园区。三是统一规划和分期建设相结合。县工业园东区统一规划移民安置用地, 包括学校、医院、市场、商店、社区等配套设施建设用地, 分期建设移民安置住房, 配套设施由相关部门同步规划建设。四是民生为本和公开公正相结合。从广大移民搬迁户的切身利益出发, 让移民买得起房, 上得起学, 看得起病, 在移民搬迁和安置过程中, 尽可能地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同时, 公开公正确定“移民进城进园”对象, 确保真正贫困和确实处在地质灾害区的深山区群众尽早搬迁。五是资源整合和多元投入相结合。将深山区移民、地质灾害区移民、土 地开发整理、农村危房改造、交通、水利等部分涉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 集中用于安置区水、电、路、网、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在政府引导下, 不断提高安置区建设档次和水平。同时, 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 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移民进城进园”建设, 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二、在组织实施方面, 做到“四 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遂川县坚持把“移民进城进园”工程列为“一把手工程”,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移民进城进园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和移民办, 具体负责“移民进城进园”相关政策措施的制订和项目实施的建设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移民进城进园”工作 方案, 并实行县、乡、村党政一把手工作责任制, 做到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二是政策宣传到位。为确保“移民进城进园”政策家喻户晓, 全县的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 做到“四到户”, 即工作人员上门到户, 宣传资料发放到户, 政策规定宣讲到户, 群众疑虑解答到户。三是移民核查到位。为突显扶贫功能, 该县对8569名移民申请对象, 其中3330名“移民进城进园”申请对象从严审核, 实地调查、入户核查, 做到“三个不放松”:坚持移民条件不放松。继续按照移民要求, 将3公里以上的深山区列为重点搬迁范围;坚持整体搬迁不放松。老点能实现整体搬迁的优先列为移民对象, 新点一定要达到整体搬迁;坚持集中安置不放松。凡是集中安置达不到80% 的, 直接核减和调整移民计划。四是保障措施到位。在安置房建设上, 由县政府委托有资质的公司代建, 不搞投资开发, 与市场化建设的小区严格隔离, 并从广大移民搬迁户的切身利益出发, 实行成本价安置, 搞好室内普通装修、安装好水电, 让移民户直接搬迁入住。在安置方式上, 坚持尊重移民意愿, 实行梯度安置, 以县工业园区安置为主, 乡镇圩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为辅。进园移民户实行套房安置, 乡镇圩镇和中心村移民户实行自建房安置, 五保户实行敬老院安置。在补助标准上, 实行差别化管理。对非贫困户, 只享受3500元 / 人的标准补助。对贫困户, 拟在标准补助的基础上, 户均增加1-2万元购房补助。对低保户或土坯房户, 在标准补助的基础上, 可同时享受民政部门特困户建房或建设部门危房改造建房补助。

遂川县移民搬迁扶贫试验区鸟瞰图

三、在后续服务方面, 实现“三 个确保”

一是确保整体搬得出。坚持让利于民, 鼓励引导农户移民进城进园。凡是符合深山区或地质灾害区移民条件的群众, 均可搬迁;凡是自愿安置到园区的移民户, 优先安排移民搬迁指标。二是确保长期稳得住。移民入园后, 户口可迁到工业园区, 变成城镇居民, 也可保留在原居住地。原有土地、山林权属不变。移民户在县城就医享受本人参保乡镇就医报销比例待遇, 子女可安排就近入学。办理“移民进城进园”房产证只交工本费, 其他费用免收, 但10年内不得转让。如果移民户在园区企业务工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 个人负担部分县财政补贴50%。三是确保逐步富得起。移民户在园区就业, 政府免费安排“雨露计划”培训, 帮助移民户掌握园区就业必须的劳动技能, 同时政府确保每户移民户有一人在园区企业就业。移民户在园区创业, 全部列入扶贫贴息贷款对象, 优先享受县就业局小额贷款政策。如在园区租赁厂房创业, 对实际固投达到500万元且年纳税达到30万元以上的, 县财政按每月6元 / 平方米的标准给予不超过1000平方米两年的租金补贴;被认定为规模工业企业年纳税达到50万元以上的, 按以上标准再延长一年的厂房租赁补贴。

遂川县移民试验区施工场景

上一篇:有线网络传输下一篇:关注生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