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2024-05-29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精选10篇)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9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其中男48例, 女21例, 年龄18~56岁, 平均38.6岁。患者无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对药物过敏者, 69例患者均可接受药物治疗。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进行治疗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 注意保护患者皮疹疱壁完整, 于每日湿敷的间接期, 于患者疱疹处擦上喷昔洛韦软膏, 选用无菌纱布将其覆盖与固定, 从而使其自然吸收疱液。对于大疱则使用活力碘进行消毒之后, 选取无菌注射器于疱壁的底端来抽取疱液, 之后使用加压辅料进行固定, 贴住疱壁, 防止大疱二次出现。针对一些贴壁状况不好的大疱, 则可以二次抽取疱液;针对已经出现破溃的创面, 可以对其进行常规的消毒之后, 选用莫匹罗星软膏对伤口外涂, 3次/d, 口服0.6 g/d万乃洛韦进行治疗, 直到患者疮面干燥。采用中药薰药治疗, 则进而使用柴胡、白芍30 g, 香附、川芎、青陈皮、川楝子、延胡索20 g, 大黄、桃仁、红花15 g, 三棱、莪术10 g, 将所有药物加入3 000 m L水中, 水煮沸之后再熬20 min, 最后取得浓缩液300 m L把其倒进中药离子蒸气喷雾机室内[2], 添加水到550 m L, 通过仪器加热之后产生出的离子化蒸汽能够有效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对照组患者口服0.6 g/d万乃洛韦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均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1.3 疗效判定

带状疱疹发病伴随着强烈的神经痛, 将疼痛等级分为三级:重度级别为疼痛剧烈, 夜间无法睡眠;重度级别为疼痛明显, 影响夜间睡眠;轻度级别为疼痛不明显或者阵痛, 不影响睡眠。将治疗前疼痛标准规定为10分, 治疗后疼痛减轻情况由患者自述, 判定治疗效果。其中0~2分为痊愈, 3~4分为显著有效, 5~7分为有效, 8~10则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35例患者, 痊愈6例, 效果显著24例, 有效3例, 总有效率95.3%;对照组共34例, 痊愈2例, 效果显著15例, 有效11例, 总有效率80%。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讨论

万乃洛韦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 是阿昔洛韦的前体, 人体服用之后, 可以迅速的分解出抗病毒成分, 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 达到治疗疱疹的作用。万乃洛韦药效作用比较快, 可以抑制疱疹伴随的疼痛, 减少患者的痛楚。同时可以使用氦氖激光来照射观察组患者受累神经根和阿是穴, 其放射光于光谱红光区[3], 可以采用激光来抗炎、止痛、缓解患者症状。

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 护理人员要在心理方面给予患者良好的暗示, 有效消除患者消除对疼痛的恐惧, 同时允许患者家属护理与陪伴患者, 有效的安慰患者紧张心情。护理人员可以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展现内心真实想法, 有利于护理人员良好掌握患者心理状况, 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护理。护理人员在同患者交流以及日常护理时, 要保持和蔼热情的态度, 坚持自信和镇静的态度, 与此有效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对于观察组患者需要采用清淡饮食, 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多食用西瓜、冬瓜以及扁豆等能够清患者肝胆去火食品。该文69例患者中, 其中有28例出现便秘症状, 可以采用野菊花茶取代清茶, 嘱患者每日饮用, 帮助患者通便, 也可选用晨起饮用蜂蜜水一杯帮助患者通肠, 每日治疗过程中可以多食用新鲜的水果等, 以此来改善患者便秘症状。

综上, 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痛楚, 减少病后遗症, 对带状疱疹患者的早日痊愈有着显著的效果, 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冬萍, 何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J].临床康复, 2004, 28 (2) :102.

[2]向坤, 王国平, 祖生洲.万乃洛韦治疗带状疱疹29例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3, 19 (1) :146-147.

中西医结合治疗耳带状疱疹一例 第2篇

1病例介绍

患者,女,23岁,主因右侧耳后及耳痛,耳鸣,头痛两天,右侧口眼歪斜一天。于2013年2月18日就诊。患者因患上呼吸道感染半月,于2013年2月15日突然出现右侧耳后针刺样疼痛,右侧眼睛不能完全闭合,右侧面颊部,舌麻木,语言不利。来我院急诊按"急性面神经炎,面瘫"给予"阿昔洛韦片"、"泼尼松片"口服,"维生素B1针""维生素B12针"肌注,(具体剂量不详),上述症状无好转,2013年2月17日晚出现右侧耳后粟粒大红色丘疱疹3个,今为求进一步诊治前来我院,门诊以"(1)带状疱疹 (2)急性面神经炎,面瘫"收入我科。发病来,神志清,精神可,夜眠欠佳,大便干,小便黄赤。未婚,否认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炎,结核等病史。体格检查:体温 37.2℃,P 90次/分,Bp100/70mmHg,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情况:神志清,语言不太流利,回答切题,右侧乳突下疼痛右侧耳后可见粟粒大小3个红色丘疱疹,右侧额纹消失,右眼闭目不全,眼露白睛约3mm,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右侧面部肌肉松弛,鼻唇沟变浅,右侧舌苔味觉减退,伸舌居中,舌头有麻木感,右侧面颊部有麻木感,口角歪向左侧,说话时明显右侧口角鼓腮漏气,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0.4×109/L,N 85.9%,L 13.0%,HGB 145g/L, RBC 4.49×1012/L,PLT 179×109/L;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胸部X线片及腹部B超均未见异常。中医诊断:(1)蛇串疮,湿热阻络(2)中风,湿热阻络。西医诊断:(1)带状疱疹(2)急性面神经炎(面瘫)。治疗:给予阿昔洛韦针0.35g,每日两次,14天;青霉素钠针400万U,每日两次,静滴。地塞米松注射液10㎎,每日一次,静滴 一周停,维生素C针3g,维生素B6针0.2g,每日一次,静滴一周。干扰素针100万u,每日一次,肌肉注射10天,甲钴胺针0.5mg,每日一次,静滴10天。维生素B1片20mg,每日三次,口服,美洛昔康片7.5mg,每晚一次,口服;西咪替片0.2mg,每日 三次口服,配合中药牵正散、龙胆泻肝汤加减,利湿祛风,活血通经,辅以局部温针,取穴:阳白,地仓,颊车,风池,四白,合谷等。 4天 后水疱结痂,疼痛明显缓解,偶有耳鸣,痰热情注射液20ml,静滴一周停,改盐酸川芎嗪针120mg静滴一周, 7天 后皮损消退,无头痛,耳周痛,耳鸣,住院14天出院,出院时右侧面颊,舌无麻木感,舌伸缩自如,舌味觉正常,口角基本无歪斜,右眼仍闭目不全,眠露白睛约2mm,语言较前流利。出院后继续来我院康复科针灸理疗,随访20天,基本恢复正常。

2讨论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但耳带状疱疹属于特殊类型少见的带状疱疹,是由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导致局部炎症水肿,压迫神经所致。临床表现患侧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听觉症状。此外尚有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流泪、恶心、呕吐及眩晕等症状,当膝状神经节受累,影响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时,产生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拉姆齐-亨特综合征(Ramsy-Hunt Syndrome),出现此症时,阿昔洛韦治疗时间要延长到14天。糖皮质激素治疗肯定,可能与减轻炎症,水肿有关,干扰素早期应用可作为辅助治疗,抗炎、营养神经、提高免疫、止痛,对症治疗,配合针灸,结合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明显缩短病程,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炎的发生。临床上见到此型带状疱疹时应及时正确诊断,合理综合用药。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394-398.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4例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社区门诊8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 中西医结合组44例, 男23例, 女21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76岁, 平均年龄57岁;西医治疗组44例, 男22例, 女22例, 年龄最小22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58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求诊季节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中西医治疗组采用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和西药盐酸吗啉双胍片2片/次, 4次/d, 口服。

中药方剂:龙胆草9 g、连翘15 g、生地15 g、泽泻6 g、车前子 (包) 12 g、黄芩9 g、栀子9 g、丹皮9 g、木通9 g、生甘草9 g.伴有高热者, 可用生石膏30~60 g煎水煮群药, 或加生玳瑁9 g;疼痛明显者加郁金、元胡、丹参、乳没;皮损潮红疼痛明显者, 加大黄以清热破瘀, 并有釜底抽薪之妙;内有食滞、湿滞者加枳壳;后期痒感明显者加白鲜皮。发于颜面者加菊花;侵犯眼、眉加谷精草;发于下肢者加牛膝;发于腰部者加桑寄生、杜仲;发于上肢者加姜黄以引经。

西医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阿昔洛韦10 mg/kg, 每日2次, 外用阿昔洛韦药膏, 每日3次;同时Vit B1片10 mg, Tid po, Vit B12片25μg, Tid po.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7 d内疼痛消失, 水疱干瘪;显效:疼痛减轻;无效:疼痛不减轻, 仍有新起水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43岁, 初诊时间2011年1月23日。主诉:右侧胸部起疱, 剧烈疼痛10余天。

现病史:右侧胸部及背部起红色水疱, 逐渐增多, 排列成条状, 疼痛难忍, 不发热, 诊断为带状疱疹。患者坐卧不安, 夜不能寐, 遂来我门诊求诊。

检查:右侧前胸、后肩部及颈部集簇状暗红色疱疹, 周围有暗红色浸润, 脉象弦滑, 舌红苔白腻。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辨证:肝胆湿热, 气滞血瘀 (蛇丹) 。

治疗方法:清利湿热, 凉血解毒。

方药:龙胆草12 g、连翘15 g、炒栀子9 g、公英15 g、生地30 g、丹参15 g、木通9 g、元胡9 g、乳没各6 g、川军9 g、车前草9 g、滑石块30 g.3副水煎服, 日2次。

西药:吗啉双胍片2片, 每日4次, 口服。

1月26日, 服上药后, 疼痛减轻, 夜晚能安睡, 次日可坚持工作, 3剂药后疱疹已退, 局部残留皮肤潮红, 有痒感, 口微干, 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3剂, 临床治愈。

4 讨论

带状疱疹的发生可因情志内伤而致肝胆火盛;或因脾虚郁久, 湿热内蕴, 外受毒邪而诱发。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搏结, 阻遏经络, 气血不通, 不通则痛, 故证见灼热疼痛, 毒热蕴于血分则发红斑, 湿热凝聚不得疏泄则起水疱, 剧烈疼痛为其症状的主要特征。

在辨证施治上, 清热利湿解毒以治其因, 化瘀通络理气以治其里。方选龙胆泻肝汤, 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 上泻肝胆实火, 下清下焦湿热, 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 燥湿清热, 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滋阴养血, 既补肝胆实火所伤之阴血, 又可防方中苦燥渗利之品损伤阴液;柴胡疏畅肝胆, 与生地、当归相伍, 恰适肝“体阴用阳”之性, 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 为使药。在分析时要权衡湿热之中湿重还是热重, 毒热之中毒重还是热重, 在治疗过程中要抓住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因为有时表现为热解而湿未清, 有时表现为湿化而毒热未解等。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与单纯西医治疗组各44例, 比较2组疗效。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 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6.8%, 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能显著提高疗效。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第4篇

四川省旺苍县九龙乡卫生院,四川 旺苍 628214

【摘要】: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串腰龙”、“蛇串疮”等。临床表现以皮肤簇集性水疱呈带状分布,灼热疼痛伴发热为特征。经中西医治疗后,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也有部分患者由于失治误治后留下后遗神经疼,出现疱疹消散后疼痛持续不止的一种顽固性疾病。我院采用中西医药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21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西医药结;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70-01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尤其老年患者疼痛剧烈且易遗留神经痛。几年来,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21例,疗效甚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1例病人中男15例,女6例。年龄63~82岁,平均72岁。病程1~14天,皮疹分布头颈部2例,胸背部1例,腰腹部15例,四肢3例,均有典型的按神经区域分布聚集的疱疹、疼痛。

1.2 治疗方法 采用中西药结合的办法。对持续性深在痛使用三环类抗郁药(TCAS)如阿米替林,12.5mg/日,睡前服用,可逐步增加剂量,直到有效果或出现耐受不良反应,一般可增至每日50mg。对剧烈的撕裂性痛用抗惊厥药卡马西平100mg,每日2次。神经营养剂:酌性选用营养神经,促使恢复缓解疼痛的药物如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其他对症法根据病人情况酌情选用。中医中药:益气养阴,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主要用于气阴两伤,血脉瘀阻的老龄病程长的患者,方用:黄芪15g、赤芍15g、太子参15g、干生地15g、当归10g、川芎10g、单参15g、赤芍10g、元胡10g、川楝子10g、制乳没各3g、枳壳10g、木香10g、片姜黄10g。对于病程短,气滞血瘀,毒热未尽者,可以解毒活血,行气止痛为治则。方用:紫草15g、茜草15g、板蓝根30g、大青叶30g、丹参15g、枳壳10g、木香10g、厚朴10g、元胡10g、川楝子10g、制乳没各3g、全瓜蒌15g、熟地10g、薏米30g、牛膝10g、木瓜10g。

1.3 外敷药物 干地龙烘干研末过60目筛后取10g加云南白药4g,六神丸40粒研末用菜籽油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2次。

1.4 局部封闭 给予维生素B 12 1ml(500μg/ml),扑尔敏2ml,地塞米松1ml,2%利多卡因1ml,在疱疹周围行环形封闭,每日1次。

2 结果

本组21例经中西医治疗15日后统计治愈6例占28%,显效9例占43%,有效4例占19%,无效2例占10%。总有效率

90%,无效率10%。

3 疗效标准

3.1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治愈:疼痛消失;②显效:疼痛明显减轻;③有效:疼痛缓解;④无效:疼痛无改善。

3.2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止痛、结痂时间及有否后遗神经痛等不良反应。止痛:以疼痛完全消失或原为剧痛现在偶感疼痛为标准。结痂:水疱全部干涸为标准。痊愈:以原发皮疹、疼痛消失或疼痛明显减轻为标准。后遗神经痛:皮疹消退后仍有持续疼痛为标准。

3.3 治疗效果 上述方法治疗当日疼痛减轻、3~4天止痛。1~2天后原有皮疹开始干涸结痂,无新疱疹出现。21例病人2周内全部痊愈,其中4天内痊愈8例,7天内10例,14天内3例。

4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沿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疼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老年人多发且疼痛剧烈易遗留神经痛。祖国医学称之为“串腰龙”、“蛇串疮”、“蜘蛛疮”、“缠腰火丹”。中医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是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甚而致。或因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搏结,并感毒邪而成。本方中药诸药合用,达清热除湿、泄火,疏肝理气,解毒止痛之功效。外敷药物地龙具有清热止痛,消炎抗菌,通经活络及抗组织胺等功能。有人实验地龙还具有促进巨噬细胞生长,伤口愈合的作用。云南白药具有活血散瘀止痛,解毒消肿功效。六神丸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局部封闭则可消炎抗组织胺,阻断患处皮肤神经冲动的传导,营养神经,减轻神经根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而止痛及防止后遗神经痛。在治疗中我们观察到本方法治疗后疱疹及糜烂面收缩明显,止痛迅速,结痂痊愈时间提前,缩短了病程且明显减少了神经痛等后遗症的发生。带状疱疹的失治误治往往遗留下后遗神经疼,将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一个月者定义为后遗神经疼。此病是一种顽固性神经疼症,疼痛剧烈,疼处固定不移,经久不愈,夜间尤甚,影响患者的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其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因老年人其正气亏虚,免疫力下降,而后遗神经疼是以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损害为基础。相对年轻人来说,其对神经损伤的自身修复较弱,因而疼痛持久难愈。根据其致病的特点,久病迁延不愈“多虚多瘀”的特点,中医辨证应归于“虚”、“瘀”症范畴,正气不足、瘀血阻络,因而以“益气养阴,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本方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不失为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部带状疱疹18例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5例患者入院就诊, 随机分为2组:

中西医结合组 (治疗组) 与对照组。治疗组18例, 男10例, 女8例, 年龄21岁~70岁, 平均年龄45岁;病程2 d~5 d, 平均3.5 d;皮损面积最小2 cm~5 cm, 最大6 cm~15 cm;皮损部位:左侧15例, 右侧3例;皮疹形态多为丘疹、丘疱疹、水疱, 极少数为血疱。对照组7例, 男5例, 女2例, 年龄20岁~65岁, 平均年龄45岁;病程3 d~6 d, 平均4.5 d;皮损面积最小2 cm~5 cm, 最大5 cm~13 cm;皮损形态多为丘疹、丘疱疹、水疱, 极少数为水血疱或血疱;病损部位:左侧5例, 右侧2例。

2组病损部位均在上眼睑, 并侵犯眼结膜而出现结膜充血、水肿, 但内眼及眼底未见损害。2组病情无明显差异, 2组患者就诊时, 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疼痛、纳差等全身症状。与本病有关的实验室常规检查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

西药用聚肌胞2 mg, 每日1次, 肌注;维生素B12500 mg, 肌肉注射, 每日1次;维生素B1、B12各60~90 mg, 每日分3次服用;维生素E 300~600 mg, 每日分3次服用, 饭前口服。对较严重者可早期应用短疗程、小剂量的泼尼松15~30 mg, 每日分3次服用, 以减轻神经根的损伤, 避免发生严重的神经痛后遗症, 且不影响Ig G的形成。中药治疗: (1) 复方板蓝根冲剂, 每次2包冲服, 每日3次; (2) 或中药饮剂:板蓝根30 g、黄连6 g、大青叶30 g、金银花20 g、黄柏9 g、生甘草6 g, 每日1剂, 分2次煎服, 早晚各1次。如属热盛火毒型, 酌情加黄芩、连翘、玄参各6~9 g.属湿热、湿毒型者, 则配用复方板蓝根冲剂, 并加入生苡仁、金银花、生地、车前子各10~15 g.辨证加减用药:热盛者加龙胆草、栀子、黄苓各9 g;气滞血淤者加鸡血藤15 g, 红花、紫草根各10 g;感染严重者加蒲公英30~40 g;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当归各15 g.上述中药均饭前服用, 西药饭后服用。

外用药则是于皮损早期 (丘疹、水疱期) 用西药0.5%~1%炉甘石洗剂, 5~7次/d.当皮损糜烂较重、渗液较多时, 则用3%生甘草水剂施行局部开放性湿敷。当皮损较干燥或结痂时 (中、后期) 则混合外用抗生素软膏。病情严重者加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生素静脉点滴。以上用量均为成人量, 儿童及老年者酌减。

对照组:全部用西药, 内服药的方法、剂量及外用药均同治疗组。2组的眼部损害均请眼科会诊后采用抗病毒眼药水及眼膏常规点眼。2组均以7 d为1疗程, 共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皮损及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且无后遗症;

显效:皮损基本消失, 仅留有少量薄痂皮未脱落, 自觉症状也基本消失;好转:皮损大部分消失, 仍有部分痂皮未脱落, 尚伴有自觉症状;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加重。

2 结果

治疗组18例, 痊愈17例占94%, 显效1例占5%;对照组7例, 痊愈5例占80%, 显效2例占29%.2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4.5 d和20 d.治疗组无1例有后遗症, 对照组有1例后遗神经痛。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见毒副反应。

随访情况:随访半年到1年, 未见1例复发, 对照组1例神经痛者于半年后完全恢复。

3体会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第6篇

1 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均来自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本院门诊且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的60例 老年带状疱疹, 其中男39例, 女20例;年龄60~88岁, 平均 (68±10.5) 岁;发生部位:胸背部32例, 头颈部17例, 腹部8例, 股部3例;病程:1~7 d 37例, 8~20 d 23例。疹型:水泡型疱疹35例, 顿挫型疱疹18例, 无疹型疱疹7例。发病后未使用任何抗病毒药物治疗, 且无合并细菌感染。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年龄、病程、皮疹类型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用干扰素注射液200~300万单位, 隔日肌肉注射1次, 配合西咪替丁0.3g , 3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是加中药疱疹散外敷:由生大黄、黄连、满天星各30 g, 枯矾、蚕砂各10 g等共研细末, 用醋调成糊状, 外敷患处, 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 8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

①痊愈:疼痛消失, 疱疹痂皮脱落;②显效:疱疹部分痂皮干燥脱落, 但仍有疼痛;③无效:经1个疗程治疗后, 症状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86.67%、总有效率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40.00%与73.30% ( P<0.01) 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有亲神经和皮肤的特性。也是老年人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平时不致病, 可在某些诱因激发下, 如创伤、疲劳、各种传染病等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时, 潜伏的病毒可活动, 生长繁殖, 继而发生水泡, 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或坏死, 发生神经痛。老年人因生理机能的衰退。机体免疫力低下和反应迟钝等, 使其带状疱疹发病症状不典型, 易延误病情和延长病程, 常导致持久后遗的神经痛者可达30%~50%[1] 。发生后遗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免疫失调而存在IL-6水平升高, 加之病毒感染可激发免疫细胞异常反应进一步升高IL-6水平, 当IL-6高水平持续存在时, 可能造成神经系统长期、慢性损伤, 引起后遗神经痛[2]。 虽然本病有自限性, 预后大多良好, 但是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尤其是疱疹后遗神经痛及面瘫等后遗症治疗较困难。因此早期作出诊断并及时抗病毒治疗, 是减轻疼痛、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2] 的重要措施。

干扰素是人体免疫系统在机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重要因子, 经肌肉注射吸收进入血液及网状内皮系统等组织细胞, 直接抑制病毒的繁殖 激活巨噬细胞及NK 细胞杀伤被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 有利于病毒的清除, 加之α-干扰素的免疫调节功能, 有效地遏制及阻断病毒感染的进一步发生, 使水痘患者发热及结痂时间缩短[2]。有报告称干扰素治疗后可使CD3、CD4、CD4/CD8均明显增高, 而CD8和淋转率明显下降, 说明干扰素具有重要的免疫作用和强大的免疫调节功能, 能较快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 减少病毒长期潜伏在细胞中的可能性[3,4,5]。

西咪替丁是H2受体阻滞药, 临床上常用于消化性溃疡疾病, 近年来发现该药具有抗病毒感染, 减轻炎症反应, 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 增强肌体细胞的免疫功能, 促进病毒感染的恢复作用, 同时还具有止痛、止痒、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适用于治疗带状疱疹, 流行性腮腺炎, 也是治疗水痘的首选药物。其治疗机制与其抗组胺作用有关, 组织胺能诱导T抑制细胞的活性, 从而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殖、抑制细胞毒作用和迟发型超敏反应。拮抗皮肤血管H2受体, 减轻表皮下炎症渗出, 从而起到止痒、促进丘疹消退及疱疹结痂的作用。西咪替丁也能直接增强吞噬细胞功能, 这在清除病毒中也起一定作用[6]。

带状疱疹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缠腰龙”。此病多因风热夹湿, 侵犯肺脾二经, 不得疏泄, 熏蒸皮肤而成。疱疹散治疗带状疱疹主要是本药中的大黄、黄连、满天星可清热燥湿, 清火解毒;枯矾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因而对于分泌物多, 潮湿、糜烂及肉芽组织生长不良的迁延型创面其效果甚为显著;由于收敛作用, 使创面干燥、结痴, 对创面具有保护作用。蚕砂古代用于治疗各种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皮肤不仁等。近代研究表明, 蚕砂具有促进创伤愈合、抗溃疡、抗肿瘤 抗微生物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7]。

从本组病例中观察到, 治疗组在缩短带状疱疹皮损治愈时间, 其止疱、止痛、结痴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显效率86.67%、总有效率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40.00%与73.30% ( P<0.01) , 它的作用是能迅速止痛, 可能与大脑痛觉相关的内啡肽相互作用, 从而缓解疼痛;二是能缩短病程加速疱疹愈合。因此, 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具有抗病毒、抗菌, 增强机体免疫力, 耐受性好, 方法简单、疗程短, 安全、疗效显著, 无任何不良反应, 且价格低廉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 分为两组, 对照组30例单用干扰素注射液200~300万U, 隔日肌肉注射1次, 配合西咪替丁0.3g, 3次/d口服;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是加中药疱疹散醋调糊状, 外敷患处, 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8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86.67%、总有效率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40.00%与73.30% (P<0.01)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带状疱疹,老年,中西医结合,疱疹散

参考文献

[1]高地, 李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其防治.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 2002, 28 (3) :182-184.

[2]樊仲强.老年人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观察及治疗探讨.中国医药指南, 2009;7 (9) :136-137.

[3]胡国华, 胡春英.利分能与西咪替丁联合治疗小儿重症水痘的疗效评价.儿科药学杂志, 2005;11 (5) :22-23.

[4]杨玉明, 梅益萍.干扰素与万乃洛韦联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127例.西北药学杂志, 2008, 23 (6) :387-388.

[5]王斌, 单敬文, 王秀英.干扰素治疗水痘64例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 2003, 18 (4) ;228.

[6]邓芳祝, 邝国平.西咪替丁联合更昔洛韦在眼带状疱疹急性期的应用.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9) :91-92.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0月我院皮肤科收治的40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12例。年龄19~70岁, 平均年龄43岁。皮疹分布:2例发生于面部, 6例发生于头部, 14例发生在单侧肢体, 18例发生于腰部。并按随机数字法分成A、B组, 每组20例。A组患者给予艾灸、清热解毒汤联合抗病毒及维生素治疗, B组患者给予抗病毒联合维生素治疗。

1.2 方法

A组选用艾灸、清热解毒汤, 同时联合抗病毒及维生素 (选用方法同下面B组) 治疗, 药方组成:山栀15 g, 龙胆25 g、川楝子20 g、元胡20 g、丹参15 g、黄柏10 g、大青叶25 g、连翘20 g及蒲公英50 g。用法用量:水煎服, 每日3次, 每次1付。艾灸用法:取艾条一根点燃在患处, 反复熏烤, 直至患者自已感觉有烧灼感为宜, 每日熏烤2次。B组选用抗病毒0.5 g阿昔洛韦, 静脉滴注, 每日1次。维生素B12, 每次0.5 mg, 肌肉注射, 每日1次。维生素B1, 每次100 mg。同时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口服止痛药。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疼痛完全消失, 皮损消退90%以上。显效:疼痛基本消失, 皮损消退75%以上。好转:疼痛有所减轻, 皮损消退50%以上。无效:皮损消退<50%或疼痛症状减轻不明显。

2 结果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一例不良反应, 治疗情况见表1, A组有效率明显优于B组 (P<0.05) , 这表明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优于单纯西医方法治疗。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一种皮肤病, 此病毒自鼻黏膜侵入机体后, 可长期隐匿于感觉神经系统与外胚层结构。骨髓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淋巴瘤、白血病、感染、劳累过度、外伤及应用砷剂等重金属药物等, 均是诱发带状疱疹的因素, 其中腰骶神经、肋间神经、椎神经及三叉神经区较为多见[3]。尤其是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发病率高, 主要症状表现为疼痛剧烈。西医治疗主要是以防止继发感染、消炎止痛、抗病毒及增强机体免疫力为主, 通过给予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特别是在带状疱疹初发阶段, 可明显缓解疼痛, 缩短病程, 防止免疫受损患者发生带状疱疹感染播散, 如维生素B6、肌苷、地塞米松、阿昔洛韦类药物。这是因为维生素B6作为辅酶, 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类的各种代谢功能有作用。肌苷可参与人体能量代谢与蛋白质的合成。地塞米松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具有良好的抗过敏、抗炎功效, 适用于多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症等。阿昔洛韦可选择性抑制和杀灭病毒多聚酶, 阻断病毒DNA合成。上述各种西药联用, 对控制及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明显。

中医学里带状疱疹有“蛇丹”、“缠腰蛇”及“蛇串疮”等之称, 主要症状表现为苔白腻或白厚、腹胀、疼痛较轻、疱壁松弛及皮肤淡红等[4]。结合此病异常疼痛的特点与发病部位, 中医认为多是由于肝气郁结, 肝胆火盛, 脾失健运, 外受毒邪侵袭, 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所致。故治疗时除采取辨证方法治疗外, 还应注重肝胆湿热与病毒感染两方面。热毒亢盛者治疗时宜采用清泻肝胆火方法。湿重者治疗时应以健脾除湿为主。选用的艾灸具有活血止痛、温经通络之效, 可加速症状消失利于疱疹吸收, 并能减少神经痛的后遗症状。同时选用蒲公英、大青叶、黄柏以达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本组研究所用方中的丹参可活血祛淤, 元胡、川楝子具有行气止痛之效, 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功效, 龙胆草、山栀可泻三焦之热, 诸药联用可达利湿、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目的。本研究中,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0%, A组明显优于B组, 这表明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优于单纯西医方法治疗。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带状疱疹, 疗效确切, 疗程缩短,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方丽, 吴贤杰.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治疗与预防[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35 (3) :173-175.

[2]傅国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1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9) :1115-1115.

[3]林碧云.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J].哈尔滨医药, 2013, 5 (12) :345-345, 347.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第8篇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01~2012-10本院110例门诊及病房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67例, 女43例;年龄22~86岁, 平均 (52.34±14.24) 岁;病程1~4天, 平均 (2.02±0.45) 天;受累神经:颅神经12例, 颈神经28例, 胸神经40例, 腰神经30例;临床表现成簇水疱, 沿神经分布, 排列成带状, 单侧性及有明显的神经痛。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2]。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及单纯西医组各55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分组治疗

单纯西医组:静滴阿昔洛韦20mg/kg·d-1, 连用14天;强的松0.5mg/kg·d-1, 每天1次口服, 共5天。中西医结合组:在单纯西医组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 药物组成:黄芩12g、龙胆草10g、栀子15g、生地黄12g、车前子12g、当归12g、泽泻15g、柴胡10g、生甘草10g;肝郁火盛加金银花、板蓝根、延胡索、紫草;气滞血瘀加郁金、木香;便秘加大黄;疱疹在头面部加桑枝、野菊花;疱疹在腰以下加牛膝;疱疹在胸胁部加郁金香、川楝子;疱疹在腰背部加丹参;剧痛加玄参、没药、川楝子;久病不愈加全蝎、穿山甲, 每日1剂, 水煎服。连续治疗14天。

2.2观察指标

①水泡开始吸收时间;②开始结痂时间;③疼痛程度[3]: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④睡眠质量[4]: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评分;⑤治疗效果[5];⑥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2.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与西医组比较△P<0.05 (下同)

3.2两组治疗前后VAS、PSQI评分比较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西医组比较△P<0.05

3.3两组水泡开始吸收、结痂时间及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4讨论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局部神经受累及所支配的皮肤、黏膜上发生疱疹或丘疱疹并伴有明显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皮肤病。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能最大限度抑制疱疹病毒。阿昔洛韦一直被用作带状疱疹的标准药物, 对疱疹病毒有较强选择性, 阿昔洛韦对病毒DNA多聚酶产生强大的抑制作用, 从而阻止疱疹病毒DNA的复制, 有效地防止病毒的扩散, 促进皮损愈合及减轻疼痛;糖皮质激素能减少淋巴因子和抗体产生并具有抗炎作用, 对减轻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炎症水肿有帮助, 从而能缓解神经疼痛[6]。但临床疗效不理想。

带状疱疹属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 好发于春秋两季, 其病因病机多因肝气郁滞, 郁火妄动, 流窜肌肤, 灼热痛重而发病;或因脾虚湿滞, 湿热内蕴, 外溢皮肤, 水聚肌腠发为水疱;以及气血瘀滞, 阻滞经脉, 经络阻塞不畅湿热滞留, 气滞血瘀, 不通则痛。根据本病多发于肝胆经脉循行部位, 治疗宜清热祛湿、活血通络止痛, 方中龙胆草清肝胆湿热, 上清实火、下泻湿热, 以除本病之因;板蓝根、金银花清热解毒;柴胡轻扬发散、枢转气机, 使气机调畅, 邪毒得祛, 并能引诸药归肝胆经;丹皮泻火解毒、通络止痛;代赭石平肝降逆、凉血;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 均有良好的镇痛和镇静作用;杭白芍清热凉血滋阴, 祛邪而不伤正, 配生甘草, 调和诸药, 以免苦寒伤胃, 诸药合用, 共奏疏肝利胆、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止痛之功。本文中西医结合组水泡开始吸收、开始结痂时间短于西医组 (P<0.05) ;VAS、PSQI评分低于西医组 (P<0.05) ;总有效高于西医组 (P<0.05) ;后遗视经痛发生低于西医组 (P<0.05) 。提示,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且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郑智明, 吴玉林.带状疱疹46例诊治分析.临床误诊误治, 2012, 25 (9) :29.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394.

[3]赵英.疼痛的测量和评估方法.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16) :2347.

[4]贤臣, 唐茂芹, 胡蕾, 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6, 29 (2) :103.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44.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第9篇

【关键词】角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性;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77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072-01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临床常见的角膜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病程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单用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易耐药、疗程长、复发率高[2]。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排除免疫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35-57岁,平均年龄(42.8±6.5)岁;病程3~7个月,平均病程(5.9±0.4)个月。对照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36~56岁,平均年龄(42.7±6.3)岁;病程4~7个月,平均病程(5.7±0.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0.1%阿昔洛韦滴眼液(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732,规格为8ml:8mg)与0.1%羟苄唑眼液(淮南佳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3249,规格为8ml:8mg)交替滴眼治疗,每2h一次,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滴眼治疗,2~3次/d,治疗4周。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药方为:柴胡、菊花各9g,土牛膝、龙胆草各20g,金银花30g,薄荷、连翘、荆芥、芦根、黄芩、板蓝根、牡丹皮、蝉蜕各10g,甘草6g。水煎服,2次/d,治疗4周。

1.3 疗效标准[3] 治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黑睛星翳消失,角膜基质水肿消退,角膜荧光素染色(-);有效:患者自觉症状减轻,黑睛星翳缩小,角膜水肿减轻,角膜荧光素染色(+);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甚至加剧。角膜溃疡面修复率=(治疗前溃疡面积-治疗后溃疡面积)/治疗前溃疡面积×100%。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平均治愈时间及角膜溃疡修复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T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平均治愈时间及角膜溃疡修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角膜溃疡面修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平均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的常见病,主要临床症状为眼部刺激、疱疹性水疱、点状角膜炎等,严重者可致盲,病情易复发,常规西药治疗易耐药,疗效欠佳[4]。邹文进[5]研究指出,阿昔洛韦是一种高效广谱抗病毒药,可有效抑制单疱型病毒DNA的合成,抑制病毒复制。邓显峰等[6]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多采用阿昔洛韦滴眼液或药膏外用,配合抗菌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复发率较高。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花翳白陷”、“混晴障”范畴,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自拟中药汤剂中选用薄荷、荆芥、金银花、连翘、板兰根、菊花清热解毒,黄芩泻火,柴胡引药直达病所,辅以甘草调和诸药,具有很好的抗病毒、退翳明目、提高免疫力的功效[7]。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角膜溃疡面修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同李世敏等[8]研究结果相近,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效果满意,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关瑞娟,亢泽峰,李凌,等.益气解毒中药减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免疫机理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3,23(1):17-20.

[2]刘正立,吴加亮,尹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6):67-68.

[3]马臻舜.玉屏风散二联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9):2117-2118.

[4]于爱忠.中药联合无环鸟苷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临床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2):79-81.

[5]邹文进,刘祖国.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131-1133.

[6]邓显峰,朱峰,陈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7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13):80-82.

[7]龚健.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55例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8):4124-4125.

[8]李世敏,何润西.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92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67-68.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10篇

根据患者机体抵抗力的不同, 可表现为不典型的带状疱疹, 如顿挫性 (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展为水疱) 、无疹性 (仅有神经痛而无皮疹) 、大疱性 (出现大疱) 、出血性 (有出血) 、坏疽性 (坏死明显) 、泛发性 (皮损因病毒血源播散) 以及带状疱疹性肺炎、肝炎、脑炎。本病的病程一般约2~3 周, 老年患者的神经痛较为剧烈。带状疱疹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出现少数于皮损消退后1 个月内未见好转, 仍持续疼痛, 超过1 个月以上者, 即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本病预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 患者原发水痘后, 产生不完全免疫, 容易再发带状疱疹, 但原发带状疱疹后, 产生完全持久性免疫, 很少复发。带状疱疹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急性期疼痛, 限制皮损的扩散, 缩短皮损持续时间, 预防或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其他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在所有神经系统的疾病中, 带状疱疹发病率最高。近年来, 带状疱疹的发病率日趋上升, 且有年轻化的趋势, 在临床上往往发病急、病情重。此外, 虽然带状疱疹痊愈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 但并不是一生只发生一次的疾病, 普通人群初发带状疱疹的风险和有过带状疱疹病史的患者复发的风险并没有明显区别。决定带状疱疹是否复发的关键在于机体的免疫力是否低下, 老年人的免疫力普遍低于年轻人, 随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 带状疱疹的复发率也在悄然增加。带状疱疹虽然不是终身性疾病, 但是却十分痛苦, 需要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缓解疼痛、缩短病程, 西医目前没有找到病毒感染根治的方法,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大势所趋。

1 早期急性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带状疱疹的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轻急性症状, 还可以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1]。

祝永春[2]将56 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 炉甘石洗液外涂,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刘占军[3]研究发现, 自拟带状疱疹汤加减联合阿昔洛韦、甲钴胺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 可以加快创面愈合, 缩短病程, 对减轻疼痛和预防后遗神经痛效果显著, 为临床较有效的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夏延杭[4]认为, 中西药内服、外敷以及穴位注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可以缩短病程, 减少后遗神经痛, 对老年带状疱疹疗效显著。陈景状[5]在口服阿昔洛韦并补充维生素的基础上, 联合中药辨证治疗, 如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 并外敷醋调京制牛黄解毒片, 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缩短疼痛消失时间、止疱时间及结痂时间, 认为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可有效缓解患者皮肤不适, 副作用少, 临床疗效更好。薛乘风[6]在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基础上辅以中药汤剂, 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可有效缓解疼痛, 缩短止疱时间、开始结痂时间及全部脱痂时间, 疗效显著,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安全可靠。苗杨[7]观察发现清热利湿、行气止痛法切中带状疱疹多湿、多热、多郁之病机, 可有效减轻疼痛, 改善皮损,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 配合西药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 是临床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宋福松[8]观察在抗病毒药物、止痛药物等西医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拔火罐并且配合穴位注射等中医治疗方法治疗带状疱疹, 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 是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治疗效果优于单独西医治疗, 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霍则军等[9]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伴中、重度抑郁情绪, 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伴中、重度抑郁情绪疗效肯定。朱思强等[10]采用在更昔洛韦5.0 mg/ (kg·次) , 1 次/d, ivd qd+外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 qid的基础上加用板蓝根颗粒与针灸治疗眼部带状疱疹, 观察治疗效果、止疱时间、止痛时间、结痂时间和药品不良反应。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采用西药治疗, 不良反应少, 止痛、止疱、结痂快。李妍平等[11]观察发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有一定的降低致盲率的作用, 可以缩短病程, 加速疾病的好转, 提高治愈率, 减轻后遗症, 弥补了单纯西药或单纯中药治疗的不足。王超[12]研究发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耳带状疱疹效果良好, 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临床上以带状疱疹消失1 个月后, 感觉神经支配的对应区域是否仍然遗留疼痛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依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好发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和老年人, 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后期并发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特别抗药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它在疱疹治愈后持续存在, 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躯体感觉过程的变化导致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13]。有些患者忍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折磨长达数年之久,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正常生活和工作。

汪本龙等[14]观察阿昔洛韦加用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可以缩短疼痛消失时间及疱疹消失时间。王昊等[15]研究表明, 加巴喷丁联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提高了临床疗效。罗毅[16]研究表明, 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肯定, 预后较为理想, 值得推广。罗水平等[17]采用盐酸阿米替林片、甲钴胺片, 同时加服中药方 (组成:当归、赤芍、生地黄、川芎、柴胡、枳壳、牛膝、红花、桃仁、甘草) 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的改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瘙痒感评分及烧灼感评分。刘海兰等[18]观察发现,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有效缓解疼痛。

3 小结

带状疱疹的发生, 中医认为是脾失健运, 湿热内生, 外感毒邪, 湿热毒火外蕴肌肤而致;或七情内伤, 肝郁化火, 外感毒邪, 火毒外溢皮肤而发。年老体弱者因其血虚肝旺, 湿热毒盛, 气滞血瘀, 则疼痛剧烈, 病程迁延。《外科正宗》认为“心火妄动, 三焦风热乘之, 发于肌肤”。可因神经内伤以致肝胆火盛, 另因肺湿内盛, 外感毒邪而发。疼痛的病机则是毒邪化火, 相助内在肝火, 火与湿热相搏结, 阻滞经络气血, 不通则痛。或者说肝火脾湿郁于内, 毒邪乘之诱于外, 气血瘀阻为其果。毒火内盛, 燔于血分, 则发为红斑;湿热搏结于皮肤, 则发水疱;气滞血瘀, 则现疼痛。其病位在肌肤, 与肝、脾有关;其病性以火、湿、热实证为主, 部分夹有气虚、阴虚之证。带状疱疹的辨证, 重在辨别热毒、湿热与血瘀证, 以皮损鲜红, 疱壁紧张, 灼热刺痛, 多为热毒证;以皮损颜色较淡或晦暗, 疱壁松弛, 易破, 糜烂渗液, 疼痛较轻, 多为湿热证;以皮损暗红, 或血疱, 或皮损消退后疼痛不消, 多为血瘀证。其治疗根据热毒、湿热、血瘀证的不同, 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由于本病多伴有气机阻滞, 故应在辨证用药时适当加以活血通络的药物。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祖国医学认为多因余邪未尽, 阻滞经脉, 气血运行不畅, 热毒伤阴动血, 经脉失于濡养, 气滞血瘀, 不通则痛所致。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 以清热解毒, 疏肝理气, 化湿健脾, 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等为治疗原则。

祖国医学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也有很多, 中药内服、外用, 针灸, 拔罐等, 效果显著。如何减轻患者的病痛, 却又不因治疗给患者带来除病痛以外的痛苦, 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关键。对带状疱疹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是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虽然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 而且在古今文献都广有记载, 但目前仍需要继续寻求支持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有良好疗效的有价值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了人类的健康, 系统收集、整理, 充分发挥传统中医、中药的优势, 是中医药界的使命。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带状疱疹的治疗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且可以有效降低后遗神经痛出现的概率,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如何减短治疗时间, 减轻后遗神经痛, 以及如何优选治疗方案是带状疱疹临床研究的方向。中西医发病机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建立系统的疗效判定标准更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带状疱疹是由于人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 经常伴随着剧烈的神经痛, 以皮肤上出现沿单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成簇水疱为特点。中医称之为“蛇串疮”, 因其好发于胸胁部, 故又名“缠腰火丹”。严重的带状疱疹可导致面神经麻痹、失明、肺炎、脑炎等, 甚至有生命危险。治疗带状疱疹是以缩短病程、减轻痛苦、防止并发症为目的。目前带状疱疹的西医治疗是以抗病毒为主, 以营养神经、镇痛、抗癫痫、抗抑郁等疗法为辅。带状疱疹早期给予一定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是为了缓解神经炎症, 削弱病毒的致病性, 阻止病毒破坏神经纤维与神经节, 能够降低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的发生率, 但激素也会引发带状疱疹复发, 故不能长期使用。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主要是针对带状疱疹的后遗神经痛进行治疗, 临床一般采用针刺法, 灸法, 刺血法, 拔罐法, 内服外敷中药法, 临床均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且毒副作用小。目前治疗方法甚多, 但是如何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及疼痛程度, 如何缩短病程及治疗时间, 仍是关键的难题。笔者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挖掘能够提高带状疱疹疗效的切实有效的方案。

上一篇:行走在道德成长的路上下一篇:行政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