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柔比星范文

2024-06-30

吡柔比星范文(精选8篇)

吡柔比星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所有患者经骨髓检查、血象检查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采用随机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38例,女12例;年龄40~75岁,平均(55.4±2.5)岁。对照组患者男35例,女15例;年龄40~75岁,平均(55.4±2.5)岁。两组患者均按照临床分期标准进行分期。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吡柔比星方案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和药物如下:采用10 mg/d吡柔比星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第1~4天;每日采用0.4 mg/m2长春新碱进行治疗,使用时间为第1~4天;每天采用0.4 mg/m2地塞米松,使用时间为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每个疗程为4周。

对照组采用多柔比星方案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和药物如下:每天采用9 mg/m2多柔比星,使用时间为第1~4天;每日采用0.4 mg/m2长春新碱进行治疗,使用时间为第1~4天;每天采用0.4 mg/m2地塞米松,使用时间为1~4天、第9~12天、第17~20天。每个疗程为4周。化疗结束后,特殊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如:高尿酸血症患者采用嘌呤醇进行治疗,口服剂量为0.2 mg,每天口服3次。高钙血症患者采用强的松、高渗盐水水化进行治疗,口服剂量为20 mg,每天口服3、4次;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液透析;高黏滞血症患者采用血浆交换治疗;感染患者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反复感染患者采用丙种球蛋白和青霉素进行预防性肌肉注射。

1.3疗效评价[2]

化疗一个疗程后,按照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项指标结果评价疗效。具体标准为:CR:患者病情完全缓解;PR:患者病情部分缓解;NR:患者病情未缓解;PD:患者病情加重或恶化。(CR例数+PR例数)/总例数×100%=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化疗疗效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4%,观察组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副作用

观察组的心肌酶升高、心电图改变及脱发、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克隆性浆细胞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群。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逐渐扩大,该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近年来,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来那度胺、硼替佐米的广泛使用,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情得到显著好转[3]。但由于患者年迈、经济收入差及身体情况欠佳等因素影响,使得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和来那度胺、硼替佐米药物的使用受到限制。

多柔比星方案是传统的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化疗效果,但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大,其使用受到限制[4]。相关报道显示,如果多柔比星的使用总剂量<500 mg/m2,患者将会出现心脏毒性、急性心力衰竭等并发征,严重患者将会发生心包炎-心肌炎综合征,且使用洋地黄制剂和利尿剂治疗无任何反应[5],因此,临床限制该方案的广泛使用。而含吡柔比星化疗方案可有效地替代多柔比星方案,该方案可有效地改进立体构型和化学结构,提高抗肿瘤活性,使其抗肿瘤活性相当于阿霉素。因此,药物能够快速有效地进入细胞内,抑制患者体内DNA聚合酶的粘连和附着,阻止核酸的合成,到达抑制DAN转录和复制的目的。从而有效阻止肿瘤细胞的转移和扩散,使其走向凋亡。含吡柔比星化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有较高的靶向性和特异性,对人体其他细胞损害相对较少,其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含吡柔比星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减少对患者的机体的损害,同时有效减少治疗的副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含吡柔比星与多柔比星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含吡柔比星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柔比星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效果和化疗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4%,观察组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肌酶升高、心电图改变、脱发及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PLT减低、WBC减低、肝功能损害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含吡柔比星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患者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吡柔比星,多柔比星,多发性骨髓瘤

参考文献

[1]关则兵,叶昌雄.含吡柔比星与多柔比星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20):125-126.

[2]侯健,傅卫军,袁振刚,等.含吡柔比星与多柔比星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比较研究[J].白血病·淋巴瘤,2008,17(3):209-210.

[3]郭超,李志春.吡柔比星与阿霉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对比观察[J].临床医学,2005,25(8):27-29.

[4]李娟,赵莹,罗绍凯,等.含吡柔比星的VTd M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9,30(11):769-771.

吡柔比星 第2篇

【关键词】吡柔比星;化疗方案;晚期乳腺癌;疗效;毒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425-02

乳腺癌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主要的发病部位为乳房腺的上皮组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女性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1]。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治疗方法中主要以内分泌治疗、化疗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为主,以蒽环类药物为主联合化疗方案应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中效果显著[2]。对我院在2011年0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7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吡柔比星聯合不同药物的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1年0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7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吡柔比星联合不同药物的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2±2.6)岁,符合以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细胞学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复发转移在晚期的患者[3];意识清醒,能够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对于疗程不满2周期的患者、合并其他的恶性肿瘤患者、精神疾病等患者进行排除。从病理类型分析,浸润型患者占42例,非浸润型患者占30例;从转移的类型分析,手术结合放疗转移的患者占28例,单纯术后复发出现转移的患者占32例,没有经过手术治疗转移的患者占12例;从转移的部位分析,远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占36例,肝转移患者占8例,肺转移患者占28例。通过回顾性分析7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吡柔比星联合不同药物的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吡柔比星联合不同药物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以及产生的毒副反应。

1.2方法

1.2.1 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相应的化疗方案治疗,通常使用以THP为主联合CTF方案或者CTP方案进行干预治疗。CTP方案指的是开始治疗的第1、8天使用600mg/m2环磷酰氮芥加上5氟尿嘧啶进行静脉注射治疗,第1天给予600mg/m2THP进行静脉注射治疗,第2~4天给予30mg/m2DDP进行静脉滴注治疗,一个周期为21天;CTF方案指的是开始治疗的第1、8天使用600mg/m2环磷酰氮芥加上5氟尿嘧啶进行静脉注射治疗,第1天给予600mg/m2THP进行静脉注射治疗,一个周期为21天。

1.2.2 按照WHO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主要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以及进展,有效率是完全缓解率加部分缓解率。按照WHO抗癌药物毒性的反应评价标准对患者产生的毒副反应进行判定。

2 结果

7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经过治疗,通过随访存活患者占68例,存活率为94.4%,4例患者因为远处淋巴结转移导致死亡;6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患者占8例,部分缓解患者占22例,稳定患者占26例,进展患者占12例,临床疗效有效率为44.1%;化疗结束后有消化道副反应症状的患者占20例,消化道副反应发生率为27.8%,出现显著腹泻和腹痛症状的患者占16例,腹泻腹痛副反应发生率为22.2%,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占16例,发热副反应发生率为22.2%,患者产生的毒副反应主要以消化道副反应、发热以及腹泻腹痛为主。

3 讨论

晚期乳腺癌是非治愈性肿瘤疾病,在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姑息性的联合化疗为主,但是容易受到一般状况、肿瘤负荷以及骨髓抑制影响,造成治疗失败。晚期乳腺癌通常采取手术和术后化疗治疗方法,但是手术治疗容易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创伤,加上放疗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身体不适增加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吡柔比星属于新型的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静脉注射后能够快速对癌细胞进行吸收,对转录过程以及DNA合成进行干扰,促进了肿瘤细胞死亡[5]。吡柔比星联合化疗应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中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通过上述结果显示:7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经过治疗,通过随访存活患者占68例,存活率为94.4%,4例患者因为远处淋巴结转移导致死亡;6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患者占8例,部分缓解患者占22例,稳定患者占26例,进展患者占12例,临床疗效有效率为44.1%;化疗结束后有消化道副反应症状的患者占20例,消化道副反应发生率为27.8%,出现显著腹泻和腹痛症状的患者占16例,腹泻腹痛副反应发生率为22.2%,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占16例,发热副反应发生率为22.2%,患者产生的毒副反应主要以消化道副反应、发热以及腹泻腹痛为主。说明了吡柔比星联合不同药物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予文,徐明杰,李晓勇,薛长年,杨红星.吡柔比星为主的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 2009,13(11):231-232.

[2] 李祥萍,宋水萍,谢仔坚,姚振宏.CTF与CAF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对照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0,05(02):85-86.

[3] 卢春枝.吡柔比星、紫杉醇化疗乳腺癌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08,11(08):243-244.

[4] 冯俊,吴云飞,徐惠绵,周珩.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ET2周与3周方案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 2009,10(07):259-260.

膀胱癌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的护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中男33例, 女7例;年龄48岁~75岁, 平均65.8岁;初发36例, 复发4例;单发38例, 多发2例;38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 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均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 本组40例随访8个月~36个月, 复发者3例, 无一例死亡。

1.2 方法

膀胱癌术后1周, 将吡柔比星30mg溶于40mL 5%葡萄糖液中, 在无菌操作下经尿道插入合适型号的导尿管, 注入药物, 结束时再注入10mL空气, 使药液充分注入膀胱, 再拔出导尿管。并定时更换体位, 使药液与膀胱各个部位充分接触。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膀胱癌病人的平均年龄相对较大,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缺乏疾病方面的相关知识, 同时对于癌症的恐惧, 且膀胱灌注时需暴露病人的隐私部位, 病人的生理、心理、安全、自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治疗过程中病人较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应向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膀胱灌注药物的目的、重要性, 并介绍吡柔比星的药理作用, 将病人安排在安静舒适、独立的治疗操作室, 保护病人隐私、解除病人顾虑。

2.2灌注前护理

灌注前2h嘱病人少饮水, 以减少尿液对药物的稀释, 协助病人清洗会阴。如有感染、创伤者, 女性病人在月经期, 应延迟灌药时间, 并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

2.3 灌注时护理

病人排空膀胱, 取仰卧位, 脱去对侧裤腿置于近侧。选择合适型号的导尿管, 由于病人大多数都是老年男性, 下尿路会存在一定的梗阻, 因此应选择型号较小的导尿管, 充分润滑, 在无菌条件下缓7慢插入, 动作宜轻柔, 防止损伤黏膜, 见尿液少量流出后缓慢注入药物, 最后注入10 mL空气, 再将导尿管缓慢拔出, 并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2.4 灌注后护理

灌注后嘱病人卧床休息30min, 并控制饮水量;指导病人在床上更换卧位, 每8min更换一次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俯卧位, 使药液与膀胱各个部位充分接触;40 min后排尿, 排出药液后, 嘱病人多饮水, 饮水量3 000mL, 保持尿量在2500mL以上, 减少药物对尿道黏膜的刺激;加强营养, 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2.5 健康教育

指导病人定期来医院行膀胱灌注药物, 开始每周1次, 连续8周, 以后每2周1次, 连续8周, 最后每个月1次, 连续1年。定期复查膀胱镜, 开始每3个月复查1次, 半年后每6个月复查1次, 2年后每年1次。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由于病程长, 有的病人会存有侥幸心理, 认为肿瘤手术切除了, 也无不适症状, 就不必坚持这么长时间的治疗。因此, 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使病人及家属了解膀胱灌注药物的重要性, 是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主要治疗方法。告知每次复诊的时间及内容, 并采用电话预约, 减少了病人的排队时间, 同时做好病人的随访。

3 讨论

近年来膀胱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高发年龄为50岁~70岁, 而且男性多于女性, 比例约为4∶1[4,5]。膀胱灌注是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主要治疗方法。吡柔比星是临床上常用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吡柔比星注入膀胱后, 可直接作用于膀胱肿瘤, 杀灭膀胱内肿瘤细胞, 减少和延缓肿瘤复发, 而且毒性小, 病人痛苦少, 是目前临床上较理想的膀胱灌注药物。恰当的护理是保证病人顺利完成治疗, 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一环。让病人明白坚持治疗和复查的必要性, 积极配合治疗, 定期到医院复查及灌注, 做好随访记录, 不能因暂时无症状而放弃治疗和复查, 从而提高病人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吡柔比星 (THP) 膀胱灌注的方法和护理。[方法]对40例膀胱癌病人术后1周开始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 开始每周1次, 连续灌注8周, 以后每2周1次, 连续灌注8周, 最后每个月1次, 连续灌注1年。[结果]随访8个月36个月, 复发者3例, 无一例死亡。[结论]膀胱癌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中的有效护理措施, 增强了治疗效果, 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膀胱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护理

参考文献

[1]伦雪萍, 柯彩霞, 马庆欢, 等.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 2013, 12 (9) :13-15.

[2]伦雪萍, 李小金, 马庆欢.浅表性膀胱癌病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护理研究, 2013, 27 (10C) :3355-3357.

[3]李江.猪苓、吡柔比星联合应用预防浅表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 2013, 8 (8) :144.

[4]毕守惠, 王玉军, 王泽佳.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4C) :1119.

吡柔比星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膀胱癌患者120例, 以上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移行细胞癌。手术治疗方法:膀胱部分切除术50例,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70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膀胱术后当天或者1周后给予吡柔比星30mg加入注射用水中稀释到30m L, 常规消毒后置导尿管, 膀胱内尿液排净后把稀释后的吡柔比星灌入膀胱, 在膀胱内保留30min后药液排出。患者每周灌注1次, 共8次, 之后每月1次共10个月。2组患者在术后第1年内每3个月对膀胱行膀胱经检查;以后每半年行膀胱镜检查1次;观察患者灌注后3、6、24个月肿瘤复发情况。

1.3 护理措施

1.3.1 心理护理

对于癌症患者, 往往存在心里负担。膀胱癌术后患者行定期膀胱灌注治疗, 疗程长, 患者对继续治疗往往缺乏信心, 灰心沮丧心理严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耐心讲解术后灌注治疗的方法、目的和意义, 向患者说明灌注治疗药物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等;要耐心倾听患者诉说, 注意和患者进行交流技巧, 多向患者讲解术后疗效好的病例, 增加患者治疗信心, 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力求患者配合治疗。

1.3.2 灌注前的护理

在灌注前, 嘱咐患者前一天晚上要睡眠充足, 对会阴进行清洁, 治疗前4~8h嘱咐患者禁止饮水或少饮水, 同时告诫患者禁食含水份较多的瓜果和食物, 在灌注前嘱咐患者排空膀胱内尿液, 这样能有效保持膀胱内的化疗药物浓度, 能够有效的避免膀胱内尿液对药物的稀释降低疗效, 保持治疗室内温度适中, 对化疗药物要进行充分溶解, 备足灌注时所需药品。对导尿管充分润滑, 降低导尿管对尿道粘膜的刺激和损失, 减少疼痛, 降低患者痛苦。

1.3.3 灌注时护理

保持无菌操作, 把充分润滑的导尿管插入患者尿道, 动作要轻柔缓慢, 不可粗暴。把膀胱内残存的尿液排净, 把30mg吡柔比星加入注射用水中稀释到30m L用50m L注射器抽吸, 缓慢把药液注入膀胱, 药物注入完毕, 在注入10m L空气, 使药液全部注入膀胱内, 也有利于通过膀胱扩张使药物能与膀胱粘膜接触充分, 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 钳闭尿管后拔除, 以避免药液在拔除尿管时注入尿道内, 刺激尿道粘膜。在灌注时, 禁止把药物通过尿道外口直接注入膀胱内, 避免导致尿道狭窄[1~3]。

1.3.4 灌注后护理灌注后, 向患者讲明更换体位的方法

和意义。指导患者体位变化顺序, 先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 而后仰卧位。每间隔8min变化1次体位, 目的是使药物与膀胱内粘膜接触充分, 有利于发挥药效[4]。30min后患者自主排出尿液, 待药液排出后, 嘱咐患者多饮水, 每天饮水量>3000m L, 促使患者排尿, 能够使膀胱冲洗完全, 减少药物对膀胱粘膜的刺激作用。

1.3.5 饮食护理

嘱咐患者增加营养, 进食优质蛋白食物、多摄入高维生素食物, 禁止饮酒, 戒烟, 禁止食用油炸、烧烤以及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物, 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适当增加汤类食物, 提高尿量, 减少尿道炎症发生。

1.3.6 观察病情

灌注化疗药物对尿道刺激比较严重, 灌注后要观察患者尿量、尿液颜色, 了解患者自觉症状, 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尿频尿痛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进入血管, 并刺激该处神经所引起的。告诉患者心理不要过度紧张, 可自行缓解。

2 结果

膀胱灌注后3、6、12、24个月复发例数分别为4、6、12、14例, 膀胱灌注后3、6、12、24个月复发率分别为3.3%、5.0%、10.0%、11.7%。

3 讨论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其生物学行为具有多发性和易复发的临床特点。术后膀胱灌注化疗对防治膀胱癌复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膀胱灌注化疗时, 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治疗有着重要意义[5]。通过心理护理措施能够缓解患者对癌症的不良情绪;嘱咐患者灌注前禁止饮水, 有利于提高化疗药物浓度;灌注中插入导尿管动作轻柔, 有利于减少患者疼痛;灌注后教会患者变化体位, 有利于药物与膀胱粘膜充分接触, 提高疗效。总之, 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时, 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海明, 叶晖, 夏昕晖.腔镜技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52例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1 (11) :70~71.

[2]李文成, 刘军, 许露伟.2种灌注药物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1) :32~33.

[3]张翠玉.膀胱癌术后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的方法和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4 (5) :2~3.

[4]何述萍, 廖勇, 阎洪涛.吡柔比星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0) :70~71.

吡柔比星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14例, 女9例;初发肿瘤17例, 复发肿瘤6例;单发肿瘤16例, 多发肿瘤7例;年龄42~73岁, 平均58.7岁。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

1.2 方法

行TURBt术者术后1周开始膀胱灌注, 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者术后2周开始膀胱灌注。吡柔比星30 mg溶入5%葡萄糖液50 ml中, 经尿管插管缓慢注入膀胱, 保留药液1 h, 每15分钟仰、俯、左、右侧卧更换体位, 使药液达到膀胱各个部位[2], 每周1次, 共8次, 然后改为每月1次, 连续1年。

2 随访方法及结果

每次灌注前行血尿常规检查, 每3个月行肝肾功能检查, 详细记录每次灌注后的全身及局部反应情况。术后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1次, 1年后每6个月1次, 观察有无肿瘤复发, 发现可疑病变即行活检。23例患者经随访24个月后的复发率为22.3%, 未见药物性皮炎和化学性尿道炎发生, 无膀胱挛缩现象, 2例WBC<4×109/L, 经对症治疗恢复正常, 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3 护理

3.1 灌注前的护理

排空膀胱, 清洁会阴, 备齐所有用物。嘱患者少饮水, 以减少尿液对灌注药物的稀释。对有创伤或感染的患者, 灌注延迟1周[3], 给予相应的治疗。

3.2 膀胱灌注的护理

女性患者尿道短直, 选用14号尿管;男性以中老年人居多, 多伴有前列腺增生, 选用12号尿管。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插尿管, 动作轻柔, 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插入尿管后接注射器缓慢推注药液, 操作过程中观察和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如有尿频、尿急时嘱患者深呼吸。药液注完后, 用5~10 ml 5%的葡萄糖液冲洗尿管, 以免药液残留在导尿管内, 术毕嵌夹尿管, 轻轻拔出。

3.3 灌注后的护理

灌注后应卧床休息, 1 h后自行排出药液, 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液生成, 使排出尿液内的药物浓度降低, 减少药物对尿道黏膜的刺激。

3.4 心理护理

护士应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 关心安慰患者;对膀胱癌患者不必隐瞒病情;向患者介绍必要的知识, 让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克服悲观失望情绪, 解除思想顾虑, 取得信任与合作, 以较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促进康复。

4 小结

膀胱癌术后复发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采用定期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可有效防止膀胱癌术后复发[4]。理想的膀胱灌注药物应该对膀胱癌细胞敏感性高, 能迅速在膀胱上皮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而全身吸收量少, 毒副作用小。吡柔比星是目前公认的效果较好的化疗药物之一[5]。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可充分发挥抗癌药的细胞毒性作用, 杀伤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微小病灶或原位癌, 从而减少膀胱癌的复发。恰当的护理是保证病人顺利完成治疗, 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一环。护理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 推注药液宜缓慢, 稀释药液量要适宜。药液稀释过多, 达不到应有疗效;药液浓度太高, 刺激膀胱, 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治疗的同时要耐心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明白坚持治疗和复查的必要性, 积极配合治疗, 定期回院复查及灌注, 做好随访记录, 不能因暂时无症状而放弃治疗和复查。定期复查膀胱镜、肝肾功能、血常规, 发现不良反应, 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Giesbers AA, Van Helsdingen PJ, Kramer AE.Recurrence of superficial bladder carcinoma after intravesical instillation of mitomycin-C.Com-parison of exposure times[J].Br JUrol, 1989, 63 (2) :176-179.

[2]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68.

[3]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974.

[4]Lamm D L.Prophylaxis for recurrent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J].Urol-ogy, 1911, 37 (5) :21-23.

吡柔比星 第6篇

关键词:盐酸吡柔吡星,介入治疗,不良反应

盐酸吡柔比星 (THP) 作为一种新型的蒽环类抗肿瘤药物, 药理及临床研究提示其在肿瘤组织内弥散速度快, 抗癌活性强, 可有效、迅速杀伤肿瘤细胞, 消灭残存肿瘤, 该作用可能是THP预防或延迟肿瘤复发的重要机理[1]。THP是目前公认的效果较好的化疗药物之一, 在膀胱癌术后灌注化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效地预防了膀胱癌的复发[2]。而在肿瘤介入手术中, THP同样作为一种关键药物用于动脉灌注给药或与超液化碘油混合行动脉栓塞, 但在此过程中, 尤其是肝部的肿瘤, 我们发现许多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通过严密监护, 精心护理, 可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现将应用THP动脉灌注给药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如下, 以供大家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使用THP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共240例, 其中男217例, 女23例;年龄16~80岁, 平均年龄32岁。疾病类型多为原发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以及继发性肝癌, 还有少部分其他部位的肿瘤。

1.2 方法

药物经导管靶向灌注至肿瘤供血动脉, 是以每10 mg的THP用5%葡萄糖20 ml的比例溶解后动脉缓慢推注;药物剂量最少为10 mg∕20 ml;最多为100 mg∕200 ml;栓塞是以每10 mg溶于0.5 ml造影剂后, 加入超液化碘油2~40 ml不等 (剂量是以肿瘤大小而定, ) 通过导管进行肿瘤供血动脉的栓塞治疗。

1.3 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临床观察将THP在介入治疗时发生的不良反应临床分为轻、中、重度;轻度不良反应表现为:面色潮红, 头部发胀, 不用处理可自行缓解;中度不良反应表现为:面色潮红, 头部发胀, 头晕, 头痛, 胸闷, 气短, 心慌, 瞬间血压下降, 需要给予对症处理;重度不良反应除包括以上症状外, 还有胸闷, 气短加重, 心慌, 口唇紫绀, 面色青紫, 血氧、血压下降明显, 必要时抢救。

2 结果

观察时间是从患者手术开始, 至手术结束。0THP不同给药部位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 THP多应用于肝部肿瘤介入手术, 且较多为肝固有动脉和肝右动脉化疗栓塞, 因此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要明显大于其他动脉化疗栓塞。除此之外, 供应肝部肿瘤的动脉来源还可有腹腔干、肠系膜、肝总、肝左、及膈下、胃左动脉, 因其病例数较少,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不具参考价值。而髂动脉、支气管动脉、直肠上动脉、脾动脉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表现为0, 则可能是因为病例数极少, 从而缺乏相对统计造成的。

2.2 药物剂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表2)

从表中可见, THP用药剂量最少10 mg, 最多100 mg, 相对用药剂量越高,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越高。

3 护理

3.1 药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在本文章中, 将患者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药品不良反应 ( A 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严重的ADRs可以导致用药人群住院天数增加、治疗费用上升、机体功能丧失甚至死亡[3]。统计结果发现240例患者中134例无明显不良反应 (56%) , 10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44%) , 其中轻度反应者30例 (28%) , 中重度反应者76例 (72%) , 在唐文捷等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的研究中表明, 220例患者39例 (17.7%) 75次出现心率、血压变化, 且发生于TACE开始后3~10 min, 而心率减慢及血压下降26例与应用阿霉素类制剂有关[4]。因此, THP作为阿霉素类制剂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此外, 本文章还表明THP用药剂量越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高, 存在正比例关系, 在查阅有关用药剂量的文献时发现术中最佳用药剂量, 及用药剂量与癌组织内药物剂量的相互关系还未完全阐明, 是否存在药物吸收饱和度的问题也一直未能解决, 目前的剂量还是参考静脉化疗的标准[5]。

3.2 应对措施

肿瘤介入手术多是用于无手术指征的HCC和肝转移性肿瘤, 在手术用药过程中,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命体征的变化, 而应用THP可能会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 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减轻患者的痛苦[4]。因此在动脉灌注THP时, 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有无面色改变, 多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变化。

3.2.1 轻度不良反

一般不用处理, 给予心理安慰, 稍后可自行缓解。

3.2.2 中度不良反应

如出现中度不良反应, 应立即给予吸氧;告知患者此为一过性症状, 给药结束可缓解, 给予心理安慰, 告诉患者多数患者会出现此症状, 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通知医生, 暂缓给药, 也可将药物再次稀释后缓慢注入。

3.2.3 重度不良反应

而针对重度不良反应, 应及时通知医生停止给药, 立即给予吸氧, 遵医嘱给予对症药物治疗, 地塞米松10 mg动脉推注, 盐酸异丙嗪12.5~25 mg肌肉注射, 观察片刻后方可继续缓慢给予THP, 如患者仍感不适, 应立即停止动脉灌注药物, 待患者症状缓解, 加压包扎后返回病房继续观察。尤其对于高龄患者、既往有心脏疾病史及内分泌性肿瘤肝转移患者, 发生生命体征变化的比例较高, 在术中更应密切观察。

4 小结

THP在肿瘤介入手术中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及时给予应对措施, 以减少患者在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此外, 在本文章中, THP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均为肝部肿瘤介入手术, 而THP应用于其他部位的介入手术是否发生同样的不良反应还需要进一步的资料收集, 以更好的观察和预防其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翔, 张元芳, 瞿连喜, 等.吡南阿霉素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0, 21 (8) :467-469.

[2]何述萍, 廖勇, 阎洪涛.吡柔比星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观察及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0) :70-71.

[3]王颖彦, 罗懿妮, 李彩君, 等.本院5年内严重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今日药学, 2010:20 (3) :49-51.

[4]唐文捷, 林汉英, 辜小芳.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6) :35-37.

吡柔比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腺体外科收治为晚期乳腺癌患者60例, 均为女性, 年龄36~65 (46.80±1.55) 岁;经组织学和 (或) 细胞学诊断, 卡氏评分≥60分, 其中初治者35例, 复治者25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用多西他赛前常规使用地塞米松预防过敏、奥美拉唑护胃, 化疗前30min给予托烷司琼5mg减轻胃肠道反应, 多西他赛75mg/m2溶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静脉滴注3h, 吡柔比星40mg/m2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40ml, 静脉推注15min。每21天重复1次以上治疗, 化疗前及化疗后第4、第8天复查血常规, 血白细胞<4.0×109/L者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2周期后进行评价。

1.3 护理方法

1.3.1 不良反应护理:

(1) 骨髓抑制:多西他赛属紫杉类新型抗癌药, 主要的且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骨髓抑制, 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下降, 因此化疗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常规, 定期复查, 当白细胞低于4.0×109/L时, 血小板小于70×109/L时应暂停放疗, 立刻报告医师及时给予注射升白细胞、血小板药物, 多休息, 避免感染。对白细胞低于1.0×109/L者, 予保护性隔离, 入住单间病房并每天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病房2次。严格控制探视, 预防交叉感染。必要时, 安置层流室。告知患者做好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保持床单干燥, 衣服清洁, 勤洗澡。护士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预防并发症和褥疮的发生。血小板低患者要防止牙龈损伤出血, 在注射针头拔出后应局部压迫10min以上。加强患者的营养, 提高患者身体的免疫力。 (2) 胃肠道反应:是化疗中最常见、最为明显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呕吐、恶心、食欲下降、腹泻等症状。护士应提供一个舒适、优美、安静的病房环境, 保持病房空气流通, 化疗期间呈半饱状态。指导患者进易消化饮食, 少量多餐, 进食速度稍慢些, 吃饭时可听些轻松舒缓的音乐。进食前后用温水漱口, 保持口腔卫生。患者在饱餐后或空腹时不能化疗, 最好在饭后2~3h应用化疗药物[3]。化疗前2~3h服用地西泮, 化疗前半小时应用甲氧氯普胺、托烷司琼等止吐药物以进行提前预防, 与地塞米松合用可增强止吐效果。化疗中鼓励亲友陪伴, 护士要加强病房巡视, 多与患者交谈, 分散其注意力, 使患者心理得以支持, 减少焦虑、恐惧及绝望的心理。如果出现恶心, 应减少活动, 不要突然快速运动, 保持原有体位, 嘱患者多做深呼吸, 分散其注意力, 如看电视、听音乐等。患者发生呕吐时应给予陪护, 呕吐后立即漱口, 给予舒适体位。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 性质和量, 并做好护理记录。严重时应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也可给予耳穴贴压, 针灸内关、外关、足三里等穴位治疗。 (3) 脱发:大多数化疗药物都会引起患者脱发, 脱发是化疗药物对皮肤的毒性反应, 使毛根部细胞群的有丝分裂受抑制, 易发生萎缩甚至脱落。护士在化疗前要耐心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让患者做好脱发的思想准备, 告知患者脱发是化疗药物引起, 停药后会慢慢长出新发, 有脱发现象时, 应指导患者可以带帽子或佩戴假发用以调整形象。平时多食蔬菜水果, 多补充维生素E、B族维生素, 进食一些乌发、凉血、滋补肝肾的中药或食疗方。化疗10min可给患者上冰帽, 使头部冷却, 局部血管收缩, 减少药物到达毛囊, 对减轻脱发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使用丝缎枕头, 因为丝质的比棉质的枕头摩擦力小, 不仅舒服且有利于保护头发。做好基础护理, 及时将床上脱发扫干净, 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化疗期间使用无刺激的或婴儿洗发香波, 洗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吸干而不可用力搓揉头发, 使用柔软的梳子, 不能使用染发剂、发胶或烫发。 (4) 过敏反应的防护:了解患者有无过敏史, 了解多西他赛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过敏反应重在预防, 预防性用药是预防过敏反应的最有效措施。方法:使用多西他赛前30min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 苯海拉明20mg肌内注射。在滴注过程中经常巡视患者, 做好心电监护, 详细记录, 观察有无血压的变化、呼吸困难、胸闷等情况。鼓励患者及时说出身体的异常, 以便及早发现过敏现象。本组患者未发生过敏反应。

1.3.2 输液护理:

选择合理的静脉, 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有资料显示, 术后化疗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7.8%[1], (1) 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化疗前应根据药物的性质, 选择质量好、粗、直的静脉, 血管穿刺尽量由远端向近端, 针头越细对血管损伤越小。尽量避开下肢静脉输液[2], 术后禁止在患侧输液, 因患侧淋巴结已清扫回流受阻。 (2) 提高护士素质, 做到“一针见血”。因患者长期输液, 特别是化疗药液的刺激, 已对血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加上选择部位的局限性, 增加了静脉穿刺的难度。应重视护士业务水平的培养, 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对于一些静脉穿刺的难度大、已存在较严重静脉炎的患者, 以深静脉留置导管给药为好, 同时做好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3) 正确给药。合理安排药物, 化疗前和输入不同药物化疗时, 都要用0.9%氯化钠溶液50~100ml冲洗静脉, 化疗药物滴完后用0.9%氯化钠溶液50ml静脉推注后再输注常规液体, 以减少药物在血管内的停留, 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1.3.3 心理护理:

化疗患者由于受本身疾病的折磨及化疗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 经济上的压力、配偶的支持度等均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表现为烦躁、孤独, 失落, 对治疗失去信心, 乃至拒绝治疗。因此,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状态, 给予相对应的护理, 从方方面面做到真正用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关心患者生活和心理。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争取家属特别是配偶支持。讲解一些成功的例子, 消除他们的顾虑。化疗期间尽量亲人陪伴, 给予各种支持, 增强患者对治疗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确保化疗的顺利实施。

1.3.4 饮食护理:

营养要均衡, 品种多样化, 平衡膳食包括粗粮与杂粮搭配, 宜适量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糖膳食, 嘱咐患者化疗前1d开始避免进食生冷、刺激食物, 化疗期间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的饮食, 如蔬菜、水果, 忌食生冷食物, 以减轻消化道痉挛。烹调食物熟烂, 有利于消化吸收, 烹调时多加些姜、陈皮等以利开胃促消化。化疗后多吃一些蔬菜、水果, 豆制品、海带、鱼类、酸奶等, 保证乳腺癌患者有足够的营养补充, 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尽快康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化疗期间42例患者出现一项或多项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70%, 其中骨髓抑制31例, 包括白细胞下降23例, 血小板减少8例;胃肠道反应40例;脱发42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的评分:护理干预前为 (81.2±1.2) 分, 护理干预后为 (97.6±2.1) 分,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多西他赛是新的一种人工合成的紫杉类抗肿瘤药物[4], 其作用机制是经与游离的微管蛋白结合后, 促进微管蛋白装配形成稳定的微管且防止去多聚化, 使游离的微管蛋白数量上明显减少, 使得细胞周期阻滞在G2和M期, 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增殖。近年来多西他赛应用于转移性乳腺癌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最有效的单药之一。吡柔比星是一种新型蒽环类抗癌药物, 是治疗乳腺癌最有效药物, 两者合用并不使某一方毒性增加。

吡柔比星与多西他赛合用治疗晚期乳腺癌表现出更好的疗效, 适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另外, 本组联合化疗方案的主要毒性作用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和脱发等, 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症状可得到缓解, 对患者影响较小, 患者基本能耐受。在本研究中, 所有患者完成化疗后, 临床疗效良好, 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参考文献

[1] 刘梦丽.乳腺癌化疗期护理[J].医学信息, 2011, 24 (5) :3139-3140.

[2] 丁蓓.乳腺癌化疗期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1) :1049-1050.

[3] 张贵玲, 郭素辰, 王志芹.乳腺癌患者放化疗的护理措施[J].河北医药, 2011, 33 (18) :2867-2869.

吡柔比星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2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其中男36例,女6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8.2±2.5)岁。所有患者均B超、静脉尿路造影、CT、膀胱镜检查发现,且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移行细胞癌,其中G1期22例,G2期17例,G3期3例;Tis期5例,Ta期7例,T1期23例,T2期7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无痛性肉眼血尿33例,反复发作膀胱刺激征9例,单发膀胱肿瘤32例,多发10例;初发34例,复发8例;合并膀胱结石5例,前列腺增生7例。排除严重泌尿系统或全身感染、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伴有其他肿瘤性疾病、吡柔比星不耐受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经尿道行膀胱肿瘤电切术,具体操作如下:连续硬模外麻醉满意后,协助患者取截石体位,采用电切灌洗液作为冲洗液,直视下经尿道插入电切镜至膀胱,观察膀胱肿瘤大小、数量、分布、形态及与输尿管开口位置的关系,并观察有无膀胱结石及前列腺增生,根据不同膀胱肿瘤情况采取不同肿瘤电切术予以切除,对带蒂小肿瘤需经基底部予以切除,对无蒂或瘤体>2.0 cm,可经基底部外侧1~2 cm处正常膀胱黏膜,从一侧由外向内蚕食样逐渐切除,使肿瘤逐渐变小,直至切除肿瘤基底,深达浅肌层,最后创面彻底电凝止血,无菌蒸馏水反复冲洗膀胱,留置三腔气囊导尿管。对多发肿瘤者遵循先小后大,先易后难的原则切除膀胱肿瘤。

术后24~48 h内,进行第一次灌注,治疗前排空膀胱,行膀胱内吡柔比星注射液灌注治疗(由深圳万乐药业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10930105规格10 mg/瓶),将吡柔比星40mg(4瓶)溶于生理盐水40 mL,经导尿管灌注于膀胱腔内,灌注治疗期间每15 min协助患者更换体位一次,膀胱灌注药液保留45 min后叮嘱患者排空膀胱,1次/周,连续治疗8次,两周1次,共8次,再改为每月灌注治疗1个月1次,持续治疗12个月。术后每3个月到院复查1次,复查尿常规、尿路B超、膀胱镜、尿落细胞学检查及肝肾功能,并记录患者全身及局部反应,两年后6个月复查1次,如有可疑病变,即行活检以明确有无肿瘤复发。

2 结果

本组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膀胱肿瘤电切术,瘤体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手术时间30~75 min,平均(42.3±5.8)min,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膀胱穿孔、大出血、水中毒及电切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经吡柔比星灌注治疗后,均发生尿急、尿频等膀胱刺激症及膀胱区不适症状,但均可耐受灌注治疗,叮嘱增加日饮水量后得以明显改善,有3例肉眼血尿,经抗炎、止血等对症治疗后得以改善,灌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肝肾功能异常改变。

随访6个月至4年,平均(13.4±1.5)个月,随访期间,39例未复发(占92.9%),3例复发(占7.1%),均未多发性膀胱肿瘤,复发病例均再次行膀胱肿瘤电切术及膀胱灌注治疗。

3 讨论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大多为移行细胞癌,约70%~80%的膀胱移行细胞癌为生长于固有膜以上的浅表膀胱肿瘤。目前,膀胱肿瘤电切术是浅表性膀胱肿瘤首选疗法,该术式局部切除效果好,患者耐受性强、创伤小、恢复快,且手术易操作,但手术难以达到治愈目的,术后复发率较高,且复发后约有30%左右患者病情可进展成浸润性癌或向远处转移,病情恶化程度增高[2]。有临床研究表明[3],术后复发可能与术中瘤体残留、细胞脱落种植及未发现的上皮癌前病变等因素有关。因此,消除残余癌灶、杀灭残留肿瘤细胞,并治疗潜在的上皮癌前病变,是降低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率和防止肿瘤浸润或转移的关键。

近年来,临床常于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辅以化疗药物或生物反应调节剂行膀胱内灌注治疗,以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消除残余病变或原位癌,防止肿瘤深层浸润,避免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治疗,进而达到提高患者生存率,保留膀胱及性功能,从而改善生存质量的治疗目的[4]。目前,膀胱灌注药物较多,如丝裂霉素C、干扰素、吡柔比星、等,但大多存在较高毒性反应,不但影响患者治疗的耐受性,而且易产生耐药性,反而增加术后复发率。因此临床在选择膀胱灌注药物时,尽可能选择全身吸收量少、毒副不良反应轻,且短期内在局部膀胱上皮内维持较高的有效药物浓度,并对肿瘤细胞高度敏感,有较强肿瘤细胞杀灭作用的药物[5]。

吡柔比星是目前膀胱肿瘤术后预防复发的理想药物之一,本品是一种新型半合成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在其化学结构中,在阿霉素的氨基酸4位基础上增加四氢吡喃基,可迅速进入肿瘤细胞内,并直接嵌入DNA双链间,提高DNA聚合酶的抑制作用,有利于阻止DNA复制和转录,在G2期中止肿瘤细胞增殖,增强抗肿瘤活性,促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本品进入肿瘤细胞迅速,可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保持较高浓度,癌细胞摄取快,半衰期短,仅极少量被吸入血,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从而降低全身不良反应[6]。

本文研究中,于膀胱肿瘤电切术后,采用吡柔比星作为术后膀胱灌注药物,本品在膀胱肿瘤组织内弥散速度快,在膀胱内长时间地保持高浓度药效直接作用于肿瘤,杀灭膀胱术后残余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细胞种植,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延长术后无瘤期,同时可减少全身用药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避免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治疗,进而可保留膀胱,以此保留患者的性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有研究报道,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2个月内是肿瘤复发的高峰期[7]。为此,本文研究中,对42例患者于术后1周开始行吡柔比星灌注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8周,以降低术后高峰期内肿瘤复发率。另外,据吡柔比星在膀胱肿瘤组织内具有弥散快的特点,需在药物灌注后保留药液45 min,并协助患者调整体位,以充分发挥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灌注治疗期间常并发膀胱刺激症及膀胱区不适症状,轻者可于24 h自行缓解,部分症状严重的患者,需停药并积极对症处理,再继续灌注治疗。本文研究结果显示,42例患者经膀胱灌注治疗后,均发生膀胱刺激症及膀胱区不适症状,并有3例肉眼血尿,经对症处理后得以缓解。

本组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瘤体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经吡柔比星灌注治疗1年,术后平均随访(13.4±1.5)个月,未复发率92.9%,复发率7.1%。据廖国强等研究报道[8]。65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术后随访2年,复发率4.6%。该研究结果与本研究均提示,膀胱肿瘤电切术后,使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术后远期肿瘤复发率较低。

综上所述,在膀胱肿瘤电切术基础上,辅以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肿瘤复发,且全身毒副作用反应少,可作为浅表性膀胱肿瘤理想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海利,郑周达,林天旗.经尿道电切联合吡柔比星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疗效分析[D].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9):1408-1409.

[2]杨先天,赵海岩,温峰.钬激光联合吡柔比星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3):345-347.

[3]张振丰,刘晓强,蔡启亮,等.输尿管El旁浅表性膀胱肿瘤的微创治疗[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3,28(4):258-259,262.

[4]仲锋,马鸣.经尿道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72例[D].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34(2):110-111.

[5]李大鹏.应用经尿道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5):51-52.

[6]王刚,龚晋迁,张军卫.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或电切治疗浅表性胱癌6l例体会[J].重庆医学,201l,40(3):278-280.

[7]杨云波,马迁明,梁国喜.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3,15(2):166-16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吡柔比星】相关文章:

上一篇:建筑竞赛论文下一篇:复方制剂分析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