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审计新模式

2024-07-17

农村经济审计新模式(精选12篇)

农村经济审计新模式 第1篇

一、新农村建设的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模式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搞好三农问题, 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在这样一个巨大而重要的背景下, 积极探寻新农村建设的监督监管模式很有必要和意义。要想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高效进行就必须要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新农村建设就需要经济责任审计来指导和监督, 对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理论进行自我完善, 新农村建设需要适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来监督、协调、指导, 并为之保驾护航。同地, 有了新农村建设这个伟大的实践, 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探索和改善才能水到渠成。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理论还不完善, 需要高度抽象的理论研究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是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形式, 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根本就没这一审计形式, 因此,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很有意义。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体系、审计理论体系, 审计内容, 评价指标、经济责任审计要素等都不很规范统一, 新农村背景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研究更具有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的理论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个新的课题, 任何实践都要有理论来指导, 新农村建设就需要经济责任审计来指导和监督, 用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高效的进行。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 新的特点构成了对现有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新的挑战, 新的矛盾, 而根据这些新的挑战从实践出发, 构建一个适合新农村建设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对新农村建设有着很强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二、新农村建设中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居于国家公务人员, 能够控制支配一定公共资源的国家单位主要负责人 (包括村级基层干部)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是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 在此基础上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鉴定与评价的活动, 当然也包含以干部考核为目的的活动。

有关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问题, 不同的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论述, 但是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构建也都体现了相同的某些要素, 主要集中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应用等方面。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责任审计是要求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新背景下的经济责任审计, 深入开展村级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农村建设的新, 体现了新的背景、新的理念”。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体现了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工作任务。

新农村建设中村级干部的主要职能就是要带领村民发展经济, 不断增收。实现四个转变:思想观念上由领导管理的“官念”向指导服务转变:工作方式上从行政命令向市场引导转变;日常管理由“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的转变;工作重心由就农抓农向以工代农、以工促农转变。学好的党的方针政策, 把握好经济的发展趋势;贯彻好、落实好党的政策、方针, 明确工作职能方向。按照党的政策积极地带领村民进行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责任审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一是国家财政下拨的专项资金。这类资金必须专款专用,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也是审计的重点, 新农村建设的干部必须保证专项资金高效、足额的专款专用, 否则经过经济责任审计追究责任。二是地方财政下拨的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付, 同国家财政下拨专款类似。三是村委自有产业所产生的资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 在村级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一定要认真慎重的对待。四是村中名人望族捐赠的用于新农村建设或者其他特定用途的资金,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一定要按照当初捐赠时签订的捐赠合同严格执行。

三、构建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应该是一个多部门、多组织的联席会议, 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部、发改委、审计部门、检察部门和涉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能够在执行力和能源整合上更大限度的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能够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很好的运用, 并借助于社会审计组织的辅助审计弥补了政府审计的不便之处, 降低了审计的成本。

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主要有:村干部农村经济责任完成情况、财经法规执行情况、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集体资产处置情况、债权债务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等) 、村干部个人收入及廉政自律审计。

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新农村建设专用资金的使用效率、资产负债率、村干部经费比率、支出增长率、人均开支、专项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招待费支出比率、违规金额比率, 账务处理差错率等八项。

根据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 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实施原则应坚持以下几点:

1、坚持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为限定范围的评价原则。2、坚持以审计认定的事实数据资料为对象的评价原则。3、坚持以经济责任为主的评价原则。4、坚持以量化政绩为特点的评价原则。5、坚持区分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的评价原则。6、坚持区分主观责任与客观因素影响的评价原则。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的背景必然对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提出挑战, 新的实践必然要求现有理论的完善和修正或者新的理论的出现,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同样也不例外, 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审计形式。探索出一个能够更好监督和指导新农村建设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能更好的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曾叶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6年。

关于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第2篇

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个重要手段。面对国家治理中的新问题、新形势,经济责任审计有了新变化、新要求,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做好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值得我们审计人深思。

一、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新变化

审计对象全方位覆盖。XX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实施,审计对象进一步拓展,实现审计功能各经济领域全方位覆盖。实施细则,新增政府设立的开发区、新区等的主要领导干部,履行政府职能的政府派出机关的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履行政府职能的政府派出机关的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对国有和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中不担任法定代表人但实际行使相应职权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根据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审计机关可以对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绩效评价提出新要求。一方面审计评价由关注单位财政 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转向关注领导干部职能的履行,重点评价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以及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和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关注任期内举借债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重要事项,关注领导干部应承担直接责任的问题,突显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科学性、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责任认定进一步规范。实施细则提出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当按照权责一致原则,根据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充分考虑相关事项的历史背景、决策程序等要求和实际决策过程,以及是否签批文件、是否分管、是否参与特定事项的管理等情况,依法依规认定其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首次对哪些行为应承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作出了十一条明确的界定标准,规范领导干部应负责任的认定。

结果运用建立新机制。实施细则强化了审计成果的运用,确立各级联席会议和相关部门应当逐步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结果公告等制度,明确了组织、纪检、人社以及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和单位主管部门八个部门在审计结果运用方面各自职责;强调各单位在审计结果的运用上应负有的责任,各相关部门对审计结果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提升了经 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层次。

审计技术提出高标准。随着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干部监督管理及腐败预防治理的作用日益凸显,审计范围的拓展、审计评价的新要求、审计结果运用的新机制都对审计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需要审计部门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提高审计技术水平,增强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质。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的了解不够、认识不高。有的被审计单位认为审计报告中没有反应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就默认正确了,这是一个误区;有的则将纪委与审计的职能混淆,在审计发现问题的时候,以“纪委检查了都说没有问题”来辩解;还有的则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各种现实困难来推脱逃避整改,常常导致审计发现的问题被现实情况弱化,整改不力,是真的就无法整改了吗?说到底,这些问题都是被审计单位和人员缺乏对审计的深入了解。二是部分审计干部的思想意识不高,未能充分理解新时期、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不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和被审计单位,趋于颜面和感情关系,向审计发现的问题妥协低头。

问题层出不穷,审计风险大。一直以来,经济责任审计 中发现的问题多而杂,尤其是在八项规定等新规出台后,被审计单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将弄虚作假发挥到了“极致”,原始凭证“失真”现象较为明显,假发票入账、更换原始凭证、虚假经济事项、转移资金、虚增支出等等问题层出不穷,有的甚至可以通过做资料将虚构的经济事项支出很规范的入账,咋一看,还真的很规范,资料齐全、程序规范,其实不然。这样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大大增加了审计人员对真实性的审查,给审计核实带来很大难度,增加了审计风险,也降低了审计效率。

评价体系不完善,审计轻评价重问题。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多,各种评价模式不能简单套用,审计人员在不断的做着探索和创新,但目前审计评价体系还尚需完善。实施细则明确了领导干部应负责任的十一条界定标准,规范了领导干部应负责任的认定,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但在实际审计中,部分资料和证据难以取得、职责权限不够明确、评价范围难以界定、评价标准难以取舍等问题都给审计评价带来难度,常常是轻评价重问题。而组工人事干部因为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认识及工作的一贯性思维又加剧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轻评价重问题的情形。

审计资源有限,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组织人事变动频繁,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批量下达与有限的审计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缺乏审计人员,尤其是缺乏跨行 业的审计多面手和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审计等现代先进审计技术的年轻审计人员;二是无法承受压力之重,现有审计人员正在流失,目前,基层审计人员的常态是一个人干着3个人的事儿,没日没夜的加班却领着普通公务员的薪水,干着“得罪人”的事儿还要承受被审计单位、领导、亲戚朋友等多方面压力和非议,甚至常常遭遇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挑战、思想和心灵的煎熬;三是审计人员习惯性陷入财务收支审计模式,审计理念陈旧,审计技术落后,尤其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探索性试验,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责任审计。

三、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宣传,树立经济责任审计形象。一是积极利用党校培训、法制宣传、新闻媒体、基层学习培训等平台宣传审计法、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问责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二是将审计法及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纳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内容、科级干部党校培训内容、普法学法内容,进行重点培训;三是审计部门利用重点部门和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进点会、结果公告、结果运用情况通报等进行宣传,增加领导干部和群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了解,树立经济责任审计形象。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交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一是探索性的使用交叉审的模式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审计人 员业务交流,同时维护经济责任审计独立性;二是加强审计部门的沟通交流,适当将数据量大、资金量大、内部控制较为相似的同行业进行统一组织审计,集百家之长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三是审计部门、审计组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要主动跳出财务收支审计模式,自觉增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探索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探索和试验。

壮大审计力量,提高业务素质。一是逐步增加审计人员,壮大审计队伍;二是加强对审计队伍的业务培训,重点加强计算机审计等现代审计技术手段的培训,不断促进审计方式转变,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计法规及各项财经法纪的学习和运用,准确把握审计处理处罚权的自由裁量,降低审计风险;加强跨行业相关业务的学习,科学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合理划分经济责任;三是关爱审计人员,积极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使审计人员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四是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适度提高审计人员待遇,为更好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提供物资保障。

低碳经济下审计模式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审计模式;重点问题

一、发展低碳审计的动因

2012年8月6日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各减少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各减少10%。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勢所趋。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和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包括企业在内的全体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其中包括了制定各项低碳产业政策、低碳技术政策、低碳能源政策以及低碳消费政策。低碳经济的发展可能会牺牲部分短期利益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局面,只有通过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顺利进行。

按照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节能具体任务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能效水平提高,加强工业节能,强化建筑节能,推进交通运输节能,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强化商用和民用节能,实施公共机构节能;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强重点行业污染物减排,开展农业源污染防治,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如此多的工作任务所涉及的政策范围和补贴范围十分广泛,政策是够合理可行,补贴是否落实到位,都需要审计的监督。而且,“十二五”仅节能减排规划投资需求就达23660亿元。如此多的资金利用,更加需要要通过审计模式的合理设计,发挥审计经济监督职能,保证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审计目标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消费。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特征;审计的基本职能不仅是监督,而且是经济监督,是以第三者身份所实施的监督。审计的主要目标,不仅要审查评价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且还要审查评价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

因此,低碳经济审计目标就是,按照低碳经济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通过对低碳政策法规制度的科学性适当性和遵循性,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单位低碳责任履行的效果性,低碳产品补助资金申请和使用,以及低碳技术扶持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低碳财税减免的符合性、真实性和效果性,低碳交易行为的真实性进行监督,以保证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

三、低碳审计内容的确定

(一)对低碳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审计

审计机构首先要对政府低碳转变计划进行调研,审查政策制定计划是否科学、经济合理,是否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是否能保证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以发现新政策或现行政策的不足;其次,审计机构要对低碳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检查政策执行手段是否可行、政策规定是否合理、政策目标是否出现偏差,并评价政策法规的执行效果,及时发现政策法规执行中出现问题,并反馈给有关部门,以作相应调整保证政策的执行效果。

(二)对低碳经济财政支出的审计

低碳经济财政支出,是指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政府制定的财政收支计划,包括贷款贴息、出口退税等直接财政支出和税收减免。低碳审计要对低碳财税减免的符合性、真实性和效果性进行全程的监督检查。第一,要对资金运用对象的复合型进行审计,检查资金的支出对象是否是属于低碳产业、电碳技术、低碳能源和低碳消费,避免寻租套取资金和补贴现象的发生;第二,要对低碳资金使用是否真实进行审计,防止挪用、盗用、截留等现象的发生;第三,评价资金运用效果,是否达到设定目标,可以改进的地方等等。

对财政资金运用的审计是传统审计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低碳审计的核心内容。对财政资金的审计特别是对国家重点节能减排建设项目的审计是确保低碳经济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重点工程投资需求、减排重点工程投资需求、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投资需求分别为9820亿元、8160亿元和5680亿元,总投资需求达23660亿元,约占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6%。只有保证国家重点节能减排资金的用合理,充分发挥其乘数带动效应,才能保证减排目标的实现。

四、当前开展低碳审计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低碳审计的法律法规

在审计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设计合理好的法律制度规范可以敦促审计主体的审计动机由满足自身利益转变为转化为履行公共受托责任以及提高社会公共的利益。我国已经制定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我国开展低碳审计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作为调整审计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工作指南——《审计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法》却没有明确关于低碳审计的相关法律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审计准则。因此,应当建立评价低碳消费成本和效益的原则及指标体系,加快建设低碳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低碳审计工作的开展制定规范和标准。

(二)建立低碳审计的评价标准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审计监督标准,审计机构进行审计时难以做出合理判断,导致低碳审计缺乏客观性和标准型。建立低碳审计的评价标准,既应当考虑到低碳经济社会责任的内容的广泛性,也要考虑到政府与企业、行业与行业之间责任的差别性,评价内容既要全面也要体现差别。低碳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应当包括,利用新的能源利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也要考虑到利用新能源从根本上实现低碳环保。

(三)明确低碳审计的重点内容

确立低碳经济审计的重点是提高低审计效果的关键步骤。在确定低碳审计重点时,应当考虑以下内容。一是是否制定了低碳经济合目标、政策和控制程序,是否以经济和高效率的形式承担了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是否为实现各种低碳经济目标,使经营活动达到预期成果而努力,是否建立了充分可靠的内部控制策略以保证低碳经济活动以高效率的形式进行;二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態效益的统一,产品是否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形式生产、销售和使用。产品生产、消费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否实现了全程的低排放。

(四)创新低碳审计的审计方法

低碳经济具有公益性、难衡量性、不成熟性等特点,因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更为合理。审计师审计取证工作的切入点,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从何处入手、如何入手、何时入手将完全由对导向“风险”的评估确定。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评估低碳经济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水平,并尽力需要搜集的证据和资料。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外部性特征,不仅要使用经济效益指标,还要求评价体系涵盖生态环境公益指标;综合运用计量法与判断法。低碳审计既可以是结合财务报表进行的附带审计,也可以是由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附带审计,由审计机关自主或社会审计机构接受委托进行的专项审计也可以。

(五)低碳审计主体的确定

审计主体通常是指审计关系中的审计人,即接受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的授权(委托)而成为实施审计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主体是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专职机构是以审计为专门工作的单位,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专业人员是上述专职机构的审计人员。

笔者认为济审计模式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作用,建立规范的审计模式,促进审计制度建设,形成统一审计规范和标准。我国应当由国家审计署具体负责低碳经济审计,更符合我国国情。

(六)建立低碳审计信息披露制度

审计信息公开化是保证审计效果的重要环节。低碳审计信息披露内容包括:环境相关资产、负债、成本、费用、效益统计计量方法和结果、记录的真实合法性;确认、计量的方法科学准确性和合规性;污染造成的或有负债是否真实合法性;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披露环境保护信息状况及前景信息状况和重大环境工程和事件,环境控制绩效分析及法规执行状况。

五、结束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是实现国家经济转型,改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的关键环节。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经济引导。复杂的政策体系以及资金的大规模运用,必须通过审计监督才能保证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低碳审计实践中,要完善低碳法律法规,建立低碳审计标准,创新低碳审计方法,明确低碳审计重点内容,建立审计信息披露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完善的低碳审计框架,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保证低碳经济的顺利进行。

参考资料:

1.李兆东,鄢璐.低碳审计动因、目标和内容[J].审计月刊,2010(8).

2.王帆.英国低碳审计:回顾·框架·启示[J].经济与管理,2010(11).

3.张伟.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探析[J].辽宁经济,2011(5).

4.田伟.低碳经济审计模式初探[J].商业会计,2010(9).

5.卢相君,唐楷.英美低碳审计的经验及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

6.刘安兵.低碳经济下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和内容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

7.孙圣洁.低碳审计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7).

新形势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探讨 第4篇

一、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涵义与特点

(一) 涵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 其审计的主体是由国家掌控的, 主要用来大力监督与监察包括省级企业、市级企业、部门、人员等在内的财政、经济往来等活动, 可以检验领导干部或是企业领导者是否真实履行了其相应的经济责任与审计职责。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不同于普通的审计, 它是对人、事、经济的监督整合, 完善了以往单一的分类、分点、分准则的监督形式, 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可以称之为“廉政、整合审计”。

(二) 特点

1. 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特有形式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突出点是经济责任审计, 主要是对公共管理资源的真实、合法、效益等进行的审查与监督, 用来评价经济责任, 促进科学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相继出台的经济责任审计准则具有如下意义:准则的出台有利于推动与加强我国的经济监管, 强化企业、事业、政府的相应经济责任, 促进审计控制, 全面履行责任, 逐步完善审计模式。而且, 还有利于加强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与管理水平。通过正确评价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促进我国的国有经济稳步发展, 改善我国的国有资产质量。

2. 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相应目标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具体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更加客观地管理、监督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等进行相关的经济活动责任审计, 加强对责任者与管理者的监督与监管, 正确评价与衡量经济责任的审计力度、审计结果, 督促经济责任人全面履行其职责、承担其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最终审计成果可以作为相应考察、选拔、改善经济发展的重要材料与依据。通过强化与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逐步对经济管理和监督进行细致、有步骤、稳固的监管, 从而明确经济责任, 让整体的经济发展能够“究其责、明其过”, 始终对经济发展保持指引作用。

二、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 审计模式中审计时间不准确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中的审计时间, 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现在的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 对时间的整体把握都不太准确, 这样很难控制与掌握审计工作的绩效性与时效性。

(二) 对审计模式不重视

在很多企事业单位中, 领导者、财务管理人员、审计人员等都不能正视审计工作的开展, 对审计工作很不重视。常会有一些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只是在走形式, 完全无需理会审计的过程与结果, 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应付了事而已, 更不用说是配合审计并明确其经济责任。

(三) 审计实施人员的自身素质较低

现代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中的实施者是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 他们一般来自于财务、会计、管理等岗位。很多人只懂财务不懂管理, 而懂管理的则不懂得财务, 这样就使得审计人员的整体审计监督能力受限。

(四) 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还没有一个强硬的、固定的参考评价体系与标准, 其最终的审计模式只是简单地根据审计过程制定, 常常会因审计对象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这样就难以做到公正、客观, 难以明确最终责任。

三、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就是要规范、统一、固定, 对于经济责任具有一定的指引、防范、管理等职能。这样, 我们建议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在建立之初就要配合经济发展的方向。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终审计成果要合理利用, 通过实行经济责任联合审计模式, 来逐步地从纪检、审计等相关的审计部门开始完善审计模式。

(二) 拓宽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渠道

通过完善审计制度、审计准则, 将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发挥至最大。让经济责任能够完全地受审计模式的管理, 以此保障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正确性。通过全方位地扩大审计模式渠道, 让行政、事业、企业、个人等全部参与到审计相关工作中来, 全面进行审计的监督与管理。通过不断丰富审计模式, 让所有行业的经济责任能够一步步地细化。

(三)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主要是为了进行监督与管理, 这就要求其相应的人员具有高素质、干练等特点, 不仅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能适应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管理的需要, 为我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审计模式管理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与专业知识, 与时俱进地顺应现代的经济发展形势, 以此来更好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程新生.新时期审计—知识经济时代的审计模式[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9, (9) .

农村经济审计新模式 第5篇

【摘要】农村审计工作是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农村审计工作的开展,其初衷是加强对基层村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农村审计工作在各地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有效领导下,在县审计机关不断强化对农村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下,充分发挥其在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赢得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是也还存在问题,需进行有效完善。

【关键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始终牵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使命,这是一项系统而长远的任务,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乡镇基层政府的努力,而农村审计工作将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笔者拟对该问题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期对农村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继续推进有所裨益。

1.当下农村审计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第一,农村审计机构不规范。农村审计没有正式列入国家法律法规,法律地位不明确。而农业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发文(农经办〔2005〕12 号)规定,农村审计由农村经管站负责组织实施,工作体系是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农村审计由农经站直接实施,缺少明确的、独立的审计机构。由于农经站从事审计的非专业性,往往在审管结合上难以统一,审计专业职能难以兑现到位,而法律没有赋予农村审计经济监督职能,农村审计所在开展工作中也难以定位。即使设立了农村审计所的地区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媒体报道,“据调查显示,苏北地区某乡镇成立的审计所,因受经费来源和人员编制等因素的限制,通常与乡镇农经部门合署办公。人员较少,既要做好农村财务管理、集体资产管理和党委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又要开展日常审计工作,限于人力不足只好一身二任,难免顾此失彼。”

第二,农村审计人员能力不够高。目前我县农村审计还缺管一支过硬的农村审计执法队伍,农村审计人员老龄化、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由于欠发达县,地方财政困难,培训经费没有保障,培训工作滞后,对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农村审计专业技术知识等掌握得不够,甚至是一片空白,难以开展审计工作。农村审计人员无专职化、抽调难、专业素质不高的局面,使农村审计往往走过场,其职能难以正常发挥,直接影响了农村审计的质量和效能。审计人员素质问题成了制约农村审计工作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从农村审计人员的结构上看,大多是长期从事农村财务会计的人员,他们从事农村审计全是靠传统的手工查账,多数人员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审计,审计业务和技能水平严重落后。

第三,农村审计环境不理想。审计工作是一种监督方式,从根本上看是一种监督制约方式,而这种方式势必会对某些地区或群体的利益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也就导致了整个农村审计环境不理想。首先,乡镇没有建立关于运用审计结果的方式、要求、责任和考核办法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没有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建立起审计联动机制,致使审计结果的运用大打折扣,对审计提出的整改建议和要求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其次,对责任人追究缺乏法律依据,导致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责任人用党纪政纪处理较难,在向司法机关移交的行政案件中,往往以违法违纪问题界定不清或达不到立案标准而不立案,问题久拖不决,难以采取实质性措施对其处罚并促其整改,从而造成审计工作的无奈,难以有效遏制个别人的违纪违法行为。[论文网 LunWenNet.Com]

2.农村审计工作的有效完善的思考。

第一,明确审计监督的主体。建议尽快围绕国家和省、市制定出台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逐步理顺农村审计的管理体制,明确提高农村审计的法律地位,助其发展壮大。在现有的条件下也可以考虑强化县级审计机关培训指导,乡镇领导应当积极支持农村审计人员及时参加业务培训。如果出台专门法律进行规范的条件还不成熟的话,可以考虑在当下情形下,有效发挥乡镇农经站的作用。同时在加大农村审计组织的经费保障,审计机关还可以每年召开农村审计工作会议,利用例会,交流经验、沟通信息、座谈讨论、排除疑难,促使整体素质提高。注重农村审计业务规范,加强对农村审计的业务指导,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第二,提高农村审计人员能力。首先,实行审训结合。坚持岗前培训、集中培训、以审代训等措施,结合审计工作实际需要,适时进行审前集中培训,做到以老带新,逐步解决乡镇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次,上级审计机关和乡镇要鼓励和组织审计人员参加专业业务培训和审计职称考试,不断提高执业水平。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培养一支适合当前农村新形势新要求的审计队伍。最后,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农村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不以原则做交易,要对审计事项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定期组织乡镇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审计法》和审计署廉政工作规定等,加强廉政建设教育,建立内管理、外监督的管理机制,确保依法审计,廉洁公正。

第三,优化农村审计环境。首先,努力争取乡镇党委政府、主管部门、涉农部门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这是有效开展乡镇内部审计的关键。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支持农村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帮助审计人员开展工作,不说情、不加压,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遵循依法独立审计的原则。农村审计是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内部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依照法律法规行使职权,规范审计行为,克服随意性。使审计工作严格按审计程序独立进行,任何单位、组织、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阻挠。再次,通过宣传、结果公告等措施,努力提高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民群众对乡镇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是乡镇内部审计工作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最后,农村审计部门要主动和执法机关沟通,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纪及违法现象及时移送纪检、司法机关,使审计结果真正的发挥作用,更是把审计工作的监督实质发挥出来。

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特点及模式 第6篇

【关键词】增强;转换;创新;完善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涵义

在国家范围内,内部审计师协会提出:“内部审计,它是一种单独性的、客观性的保证工作和询问的活动,它的目的是能够更好的为单位增加有效的价值及提高工作的运作效率;它通常会采取较系统化、较规范化的方法来应对风险和控制及治理工作进程来评价,从而提高它们的工作效率,并帮助实现工作目标。”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为达到理想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常规活动过程,是农村信用社管理和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用来保护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并检查内部的合算正确性与可靠性,大大提高工作和经营效率。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特点

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特点有以下三点:(1)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具有对员工和领导的评价与监督职能;(2)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内部的人员管理和实现经营目标而设定的机制;(3)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加强了组织经营及管理中的有效性、实用性、合法性、及强制性。

三、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模式及措施

目前农村信用社为生存和实现发展目标,选择了比较高的风险进行经营,往往因为单一的经营模式效应从而导致了内部的审计制度“下岗”,为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可从以下几种模式中选择建立完善信用社审计制度。

1.由省联社成立内部审计组织进行审计

由省联社进行整合并统一划分经营部门和内部审部门负责范围,实行上级对下级单位的内部审计,省联社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组织对全省农村信用社进行常规审计和专项审计,并在内部实行有效的经济处罚和绩效扣分。这一模式因为审计与经营相分离,能够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但由于受到审计范围广、审计人员少等因素的制约,审计频率、力度不够,审计效力有所欠缺。

2.省联社牵头派驻内部审计人员到各县市区信用社进行督促

在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中,省联社必须对县市区各下属进行督导和检查。采用派驻内部审计人员到各县市区信用社进行督促的方式可以提高下属单位审计的积极性提高审计效率。一是省联社定期派驻本级单位中有经验的审计专家到下属单位进行审计督促,派驻期间对下属单位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督促纠正,对审计工作出现的难点问题幫助解决,如果审计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及时处理避免酿成更严重的后果。二是由省联社派驻审计专家比定期审计发现问题及时,通过督导能增强下属各单位的审计意识,进一步做好审计工作。三是由省联社牵头,市区县各单位的审计人员为主,对基层单位的审计工作进行督导,通过督导提高基层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3.各县市区信用社内部自己设置审计部开展审计工作。

做好审计工作是农村信用社运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各县市信用社应抽调审计知识技能过硬的工作人员建立专门的审计部,开展本级信用社的审计工作,为信用社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这一模式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但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工资考核在信用社,实施审计项目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压力的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相对前两种模式较弱。此外,当前基层单位普遍缺乏具有专业素养审计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各区县农联社选拔可以通过、考评、竞聘,从多个基层的岗位中挑选出有专业素养的人员,培养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中坚力量。要及时的进行更新换代,吸收新鲜血液,通过新学老、老带新,建设成为一支高效性强,战斗力强的内部核审计队伍。

四、总结语

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科学和可持续性的一种约束机制,是内部约束的重要机制。其主要是为农村信用社内部制度的建立和可持续的发展经营方式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是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定经营、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外包是解决农村信用社审计源匮乏的有效途径.金融经济(理论版),2013(1)

[2]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对策研究.2011(6)

[3]浅议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财经界(学术),2010(21)

[4]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问题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2(2)

农村经济审计新模式 第7篇

1.企业营销审计的基本内涵

1.1企业营销审计的定义

上个世纪中叶,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艾伦第一次提出了“营销审计”的概念, 后被飞利浦·科特勒进行了重新定义, 并在《营销审计时代来临》一文中指出:“营销审计”是对企业的营销环境、营销目标与营销战略进行系统、独立、定期的检查活动, 以便能够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纠正偏差, 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业绩。由此可知, “营销审计”能够对企业战略、目标、政策的保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 营销审计也和企业营销环境的变化与内部资源变化等保持一致, 通过定期对企业战略性与全球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 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参照, 保证其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1.2企业营销审计的基本内容

半个多世纪以来, “营销审计”都被看做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工具, 得到了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关注。通过“审计控制”, 能够使企业获得更为积极的“成长建议”。但是, 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营销审计”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 都还存在一些困境需要解决, 只有对其进行科学审视, 并深入到企业营销审计的过程之中, 才能更好地获取帮助企业发展的信息和资源。从以往的经验看, 企业营销审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营销战略审计。这种类型的审计指的是对企业营销战略进行评估 (评价) 的活动, 能够借此发现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该审计范式注重营销审计战略与实施的一致性; (2) 营销绩效审计。 营销绩效是企业的不变追求, 对其进行审计的目的在于借此评估主要的财务数据, 界定利润与成本的出处, 并借此发现能够降低营销成本的途径等; (3) 市场营销环境审计。环境审计涉及微观审计与宏观审计两个方面。其中, 宏观环境指的是能够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其进行审计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客观和前瞻性的信息。微观环境则涉及市场环境、客户信息、竞争对手、分销商、经销商等, 对这些环境进行审计, 能够更加明确企业的营销目标和策略, 为其获取长久的竞争优势奠定基础。

2.企业营销审计的作用与原则

2.1企业营销审计的作用

(1)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但是在营销管理方面, 一些企业还是存在较大随意性, 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显得明显不足。所以, 就有必要对其营销水平进行全面、定期的检查, 以便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此外, 对于那些遭遇了发展瓶颈或者止步不前的企业, 更应该借助营销审计提高其管理水平, 防止其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与此同时, 企业要建立相对规范的营销审计控制体系, 对营销的各个环节加强风险管理, 努力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 最大限度地规避营销活动中的风险损失, 提高企业价值。

(2) 对现代企业来说, 营销审计是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控制工具。这是因为,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成熟, 企业 (尤其身处同行业的企业) 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企业内部的生命机能与生长机制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就极有可能使企业陷入难以自拔的危险境地。此时, 如果企业能够强化对营销环境与变化趋势的判断与认识, 重视不同产品、不同地区、不同分销渠道的赢利率与成本结构, 就能在对产品营销过程予以有效管理的过程中, 获得可以参与市场竞争的独特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2.2企业营销审计的原则

(1) 定期性与动态性相结合。企业要把营销审计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制度, 按照既定的周期发展下去, 以保证企业能够及时纠正行动, 最大限度地规避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同时, 为了能够及时了解企业营销绩效的相关信息, 对其进行实时监控, 还需将营销审计的定期性与动态性结合在一起, 把营销审计和营销绩效的实时控制紧密结合, 以便对营销活动的目标和营销绩效进行动态测量。

(2) 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要以科学性和系统性为依托, 通过制定科学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对营销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进行界定, 以保证营销审计工作能够按系统要求有序展开。 同时, 需要按照系统论原则, 对企业的营销环境、内部营销系统和与营销活动相关的各项活动进行全面检查, 对其中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组合, 保证营销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3.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营销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在经济新常态下, 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 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化, 一方面给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对身处其中的现代企业来说, 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竞争乏力、可持续性不足等, 在营销审计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营销审计存在的问题

(1) 在经济新常态下, 我国大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都不规范, 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也呈现出较低水平。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 由于委托代理管理的存在, 和对这种关系的约束机制缺位, 致使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模糊, 责任、 义务、权利与利益的划分界限不清, 经营者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动力不足。这样一来, 现代企业就难以在其内部形成良好的经营机制, 无论是企业经理还是市场营销人员, 都无法真正深入到企业的营销管理实际, 营销审计工作也无法取得实效, 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性进步造成了严重阻碍。

(2) 在经济新常态下, 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发展状态都显得相对滞后。更为重要的是, 在可预见的将来, 我国买方市场都需要进行进一步优化, 否则将对我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体系的构建造成隐性障碍。需要承认的是, 我国企业真正的市场营销活动还并未得到普及, 营销管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无论是营销理念、营销手段和营销模式, 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而这成为制约我国市场营销审计发展的基本问题。 比如, 从整体上讲, 我国在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努力之后, 社会商品与服务都极大丰富, 但是结构性失衡和相对过剩的状态还长期存在, 大量企业对市场营销的理解和运用还仅限于形式层面, 未能真正将其落到实处。而市场营销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 致使我国市场营销审计的生存与发展遭遇难以突破的瓶颈。

3.2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营销审计缺位的原因分析

(1) 营销审计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营销审计与财务审计有明显不同, 营销审计的目的在于对企业营销环境、营销策略和营销组织等予以审查, 对企业营销实践的每个环节和独立性审计等进行监督。从这个角度讲, 营销审计是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可是,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我国一些企业并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也就无法进行营销审计, 企业的营销风险被无形中加大。

(2) 对营销审计的认识缺位。虽然营销审计的概念已经出现了超过半个世纪, 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全面而深入的实践, 也因此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 在我国, 营销审计理论研究还是十分匮乏, 加之对该理论的宣传力度有限, 致使大量企业的管理人员未能对营销审计的概念进行深入理解, 甚至将其与财务审计等概念相混淆。这种认识上的缺位使得企业营销管理活动在主观上避开了营销审计行为, 相关企业也就难以考虑到借助营销审计对现代企业的营销管理进行全面审视,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预防。只有在营销管理出现问题时, 才会被动的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而这明显会增加管理成本, 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当然, 一些企业对营销审计还是有所了解的, 但在营销审计实践操作方面也略显不足, 会对这一概念的错误理解而无法真正发挥营销审计的作用。

4.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营销审计的创新模式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 在经济新常态下对现代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审计是十分必要的, 借此能够提升市场营销绩效和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实际上, 市场营销审计已经在很多发达国家得到应用和重视, 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 有必要不断创新企业营销审计, 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等领域不断做出改变。

4.1加快营销审计科学评价标准的制定

为了创新营销审计模式, 提升现代企业营销绩效, 使之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 需要客观公正的进行营销审计。为此, 需要在借鉴国外营销审计的评价标准, 并以此为基础, 加快营销审计科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在充分结合我国企业营销环境实际情况的同时, 选择和确定客观、科学、具有前瞻性的评价指标, 并借此构建起系统的评价体系。当然, 在选用评价指标时, 应综合企业营销管理和审计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对企业营销环境的变化进行全方位思考, 对营销造成的影响做出充分估量。比如, 在考虑相关财务指标的同时, 应对重要的非财务指标加以关注, 做到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 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等。

4.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虽然企业营销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存在显著不同, 但是在对我国企业进行营销审计时, 还应充分借鉴后者的思想和手段。这是因为, 我国企业营销管理体系成立时间有限, 无论是分支机构的管理水平还是营销审计的操作能力都存在显著差异。为此, 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保证企业在营销审计实践中能够有理有据。此外, 应在现行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基础上, 以财务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为参照, 面对持续扩大的内部营销审计活动, 构建和健全与之相对应的内部审计制度, 并从行动依据与制度支撑两个层面促进企业营销审计体系的构建与营销审计工作的开展。

4.3处理好各种关系

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 创新现代企业的营销审计模式, 需要全面规范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 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主导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 还应进一步对垄断经营进行关注, 通过资源平衡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公平。 这不但有利于提升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 还能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提升营销审计的效率。此外, 应不断规范我国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明确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成为真正推动现代企业营销审计的重要力量。

结束语

自营销审计的概念出现以来, 对企业等社会组织的营销环境、营销目标、营销战略以及营销实践进行全面、系统、独立的检查就成为现代企业运营的关键工作, 其目的在于能够借此识别企业营销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发现可以借助的机会、提出纠正的意见和建议等。

参考文献

[1]向建红.我国营销审计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04) :34-35.

[2]荆远文.市场营销审计的理论基础及面临的问题[J].商业时代, 2104 (07) :10-12.

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新模式:循环审计 第8篇

一、我国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发展历程

1994年我国颁布了《预算法》, 随后于1996年出台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将预算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并突出了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1997年财政部、国家教委联合发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财务制度一次全面深刻的改革, 其出发点就是要把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赋予高校预算管理以新的内涵。2000年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部门预算改革被确定为本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随着预算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也被提上了重要议程。原国家教委和现在的教育部等先后就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发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首次明确提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对本部门、本单位和所属单位的财务计划或单位预算的执行和决算进行审计”的职责和权限;1997年国家教委制定了《高等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 对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定义、目的、内容、方式、时间以及依据等做出了具体规定;2004年教育部重新修订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又一次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预算执行和决算进行审计”的职责和权限;200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 指出“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决算编制质量的重要措施”, 是“提高教育经费使用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要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列为年度常规工作”, 并对预算执行审计的目的、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和后续审计工作等做出了规定;2009年7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中国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 介绍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定义、审计内容、应获取的有关资料、关注的风险领域、审计方法等具体内容。与此同时, 全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各高校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预算执行审计方面的规章制度。

自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后, 全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陆续开展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 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尤其是200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列为年度常规工作, 更是将预算执行审计列为高校内部审计日常工作的重点。

二、我国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规定统一有利也有弊。

1997年国家教委发布的《高等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对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定义、目的和内容及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 使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有了统一遵循的规范。但实施办法对某些方面的规定过于强求统一, 忽略了各高校的个别情况和特殊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审计内容和范围的认识, 禁锢了大家的思维, 使得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做出的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方案千篇一律, 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几乎完全是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 缺乏特色和创新。

2. 执行刻板, 效果较差。

200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再次强调“预算执行审计应重点对高校预算管理、收入预算执行情况、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审查”, 对“预算编制、批复和调整是否科学、合理、合规, 收入预算是否真实、合法、完整, 支出预算是否真实、合法、有效。并对预算收入、预算支出执行的结果和差异原因等进行确认和评价”, 规定要将之列为“年度常规工作”、进行“经常性审计”。然而一些高校在执行这些规定时比较刻板, 没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灵活安排、突出重点, 而是照葫芦画瓢, 将大量的审计力量耗费在程式化的例行检查上, 以致内部审计机构和工作人员不堪重负、疲于奔命, 而被审计单位对过多的审计、重复的检查也怨声载道, 最后难免流于形式, 不了了之, 审计效果自然不理想。

三、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模式新探:循环审计

1. 循环审计模式下审计对象及其分类。

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对象可以按照其在预算管理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划分为掌握总预算管理权的部门 (一般为学校财务部门) 、掌握部分专项预算管理权的部门 (一般为教务、科研、研究生、人事、学工、基建、后勤、资产等管理部门) 、只有预算经费支出使用权的部门 (如审计部门) 、各学院教学部、其他机构等。

在实际工作中, 还可以在上述部门总体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预算项目进一步进行分类, 考虑到财务管理体制的差别, 各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予以确定最终分类结果。

2. 循环审计模式下具体审计内容及范围的确定。

根据上述分类结果, 可以采用不同思路来确定各年具体审计内容和范围。根据我们的实践, 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思路:

(1) 根据上述部门总体分类结果, 按轻、重、缓、急确定审计对象。第一年审计过去三年学校预算总体执行情况, 审计对象主要是掌握总预算管理权的财务部门, 审计重点为学校总体预算管理情况、收入预算执行情况、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第二年审计过去三年学校教学、科研、研究生、人事等专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审计对象主要是教务、科研、研究生、人事等掌握部分专项预算管理权的部门, 审计重点为这些部门的预算管理情况、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第三年审计过去三年其他部门及学院教学部的预算执行情况, 审计对象包括所有具有预算经费支出使用权的部门和各学院教学部, 审计重点为这些部门和单位的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第四年开始进入下一轮审计循环。

(2) 根据上述部门总体分类结果, 确定重点审计内容。每年均重点审计上年学校预算总体执行情况, 同时第一年重点审计过去三年教务、科研、研究生、人事等专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第二年重点审计过去三年其他部门预算经费支出使用情况;第三年重点审计过去三年学院教学部预算经费支出使用情况;第四年开始进入下一轮审计循环。

(3) 根据上述部门总体分类及预算项目具体分类, 每年均重点审计上年学校预算总体执行情况, 同时每年还重点审计上年教务、科研、研究生、人事等部门享有二次分配权的预算经费项目的执行情况, 对其他部门、学院教学部以及教务等部门自行使用的预算经费项目分三年进行审计。

上述三种思路, 其基本模式均为“三年一审、一审三年”的循环审计模式, 只是各年确定的具体审计内容和范围有所不同, 笔者在自身工作中采用了第二种思路。通过采用循环审计模式开展高校预算执行审计, 各年审计重点突出, 审计计划性、针对性强, 有利于调动内部审计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改善审计工作效果。

3. 运用循环审计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 采用上述思路确定各年具体审计内容和范围虽能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仍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方能进一步拓展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 确保充分发挥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效果。

(1) 树立宏观思维理念。要紧紧围绕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心, 牢固树立宏观思维理念, 从预算执行审计的整体性、完整性、宏观性、全局性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维护经济安全、防范资金风险、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绩效的高度分析问题, 从完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推动高校依法治校和科学管理。

(2) 把握审计重点。在根据上述几种思路确定的各年审计范围和内容的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项目及重点资金的审计。只有突出重点, 着力突破, 切实关注涉及师生切身利益和学校长远发展的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 才能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3) 注重审计广度。在确定各年审计重点的基础上, 要确立以资金为主线、以支出为重点、以项目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的思路, 按照预算资金流的流向, 延伸审计重要部门、重点单位、重点资金, 并做到保持一定的覆盖面, 有针对性地解决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突出问题, 从总体上全面、完整地把握和反映高校预算执行情况。

(4) 加强审计服务。从目前来看, 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责主要是监督、评价、咨询和服务, 并正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 预算执行审计作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应在监督、评价、咨询预算执行情况的同时, 更要注意揭示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管理上的漏洞、绩效低下等问题, 为推动高校科学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5) 合理运用审计方法。在具体审计时可以结合内部控制测评和绩效审计的方法, 对高校预算执行情况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基础, 构建一套合理的内部控制测评方法, 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借鉴绩效审计的理念, 运用绩效评价指标, 对高校及下属部门预算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3E) 进行客观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并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在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还可借助外部审计力量, 以确保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周而复始, 正常运转, 为高校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在高校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发展历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结合笔者自身工作体会对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循环审计”模式及其具体思路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循环审计,审计步骤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4号, 1996-04-05

[2].国家教委.高等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教审[1997]2号, 1997-12-31

[3].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令第17号, 2004-04-13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08]12号, 2009-07-11

[5].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内协发[2009]19号, 2009-09-04

[6].王画宇.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及应对措施.经济理论研究, 2009;14

[7].支海坤.高等学校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指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农村经济审计新模式 第9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概述

(一)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

所谓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就是指审计机关评估审计对象的效益性、合法性与真实性后, 预计主体需要承担的责任, 同时都对损失可性能进行评价。如果在经济审计过程中, 工作人员没有按照相关流程进行审计工作, 或者是预估方法错误, 导致审计意见发表不当, 均会造成很大损失。

(二)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要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比较特殊, 它既具备一般风险中的特征, 同时, 也包含自身的特性。首先从环境上而言, 审计风险中具备更加复杂的环境, 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而言, 其审计需要很大的时间跨度, 且审计时间紧、任务繁重, 这表明审计环境非常复杂, 以至于审计风险很难得到合理与有效的控制。其次, 审计风险具备较大的隐蔽性, 如果企业内部员工相互包庇, 则很难发现其中是否存在问题。除此之外, 审计内容较多, 它包括财务责任、管理责任等多方面的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既审计阶段存在, 同时, 也存在于评价阶段 (管理责任评价) 。

(三)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重要性

以往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类型主要有两种, 分别为制度审计模式与账项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模式就是在制度审计与账项审计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它并没有完全沿袭传统的审计方法,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做出了很多创新。这种新型的审计模式打破了以往的审计观念, 在经济审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 降低审计风险

从制度审计的角度而言, 审计人员主要把重点集中于内部控制系统中, 很多潜在风险极易被忽略, 若企业内部员工串通, 极易出现造假的情况, 内部控制系统便无法发挥作用, 审计程序也成为摆设, 最终会导致审计工作无效。近几年, 企业内部人员舞弊的现象时有发生, 致使企业资金流失, 受到较大损失, 同时也损害了国家利益。通常情况下, 面对这种情况, 基本上都将责任归咎于审计人员, 审计人员所承受的责任在无形中增加, 建立风险导向模式后, 便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并采取应对措施, 规避风险。

(五) 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适应性较强

目前, 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得更为激烈, 有些企业为了争取竞争的有利地位, 内部出现财务舞弊行为, 审计人员已经意识到, 若无法彻底了解审计对象, 审计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 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 就可避免这些弊端。即使在市场经济如此复杂的条件下, 这种审计模式能够评估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更强。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具体应用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就在于评估审计风险, 风险的评估需要以审计对象所在环境作为依据, 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在审计之前, 便可以对审计对象进行调查, 评估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 审计前了解相关信息

审前工作有利于控制审计风险, 使风险降至最低。首先, 审计人员要彻底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基本信息, 除此之外, 还要了解被审计对象所处的环境, 例如其所在单位的具体性质、经营目标、管理模式等, 另外, 还要明确与被审计对象单位相关的信息, 例如监管机构、经济政策等, 通过了解这些信息, 有利于了解内部控制流程。

(二) 审计风险评估

在审计工作开始前, 审计人员需了解相关信息后, 审计人员需对被审计对象所处环境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与辨别, 这是审计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另外, 还要查问与被审计对象相关的人员。观察财务系统中的各项交易记录, 对其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三) 科学安排审计工作

审计工作的安排需符合科学规律。评估企业经济审计中存在风险后, 便可以风险作为依据, 合理安排审计工作。审计工作需要安排的主要内容有审计人员、审计时间、审计重点等。通过合理的安排, 可避免审计过程中出现错误, 同时, 可以根据审计中存在的具体风险计划审计流程, 可使其中的重点突出, 增强审计的效率与质量。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 审计资源的合理调配非常重要, 这是审计风险评估中的重要内容, 应该选择具备丰富经验的审计人员对审计资源进行分配, 有利于实现审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除此之外, 审计人员还需具备谨慎与怀疑的态度, 当掌握审计证据后, 需通过各种方式测试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反复核实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 确保其真实性, 一旦发现其中存在虚假信息, 要及时上报。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情况, 适度增加测试程序, 控制审计风险。

三、审计工作的改进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 了解审计流程, 有利于确保审计的高效性。可考虑建立一支专业的审计队伍, 强化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 还需要完善审计制度, 有利于确保经济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首先需要完善的就是审计操作, 企业内部可建立有效的操作规范制度, 对审计风险的具体流程进行明确, 同时,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实现企业内控制度、资源配置的规范化, 通过建立审计制度, 有利于使审计质量得到提升。还可以对审计体制进行深度改革, 在内部审计中, 它只具备相对性的独立, 通过审计制度的改革, 可以使审计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在审计过程中, 可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有利于确保审计的正确性。审计工作可以引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并建立一个独立的数据库资料, 抽样统计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 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

四、结束语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 并规避风险, 同时, 还可以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经济责任审计属于经济监督制度中的范畴, 同时, 它还十分具备中国特色, 它是审计中的一种创新手段。对于经济审计而言, 评估风险是其中的重点,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可使审计效率大大提升, 同时, 也有利于确保审计质量的提高, 降低审计过程中的风险。

摘要:在社会经济取得发展的同时, 经济责任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目前, 专家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 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深入研究, 有利于实现审计的规范与合理化。本文首先分析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重要性, 然后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 从中发现, 科学的审计模式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率, 为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菁婉, 周萍, 董学彩等.风险导向审计下的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研究——以安徽一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 2013;11

[2]郝玉贵, 陈丽君.法律风险、政治联系与风险导向审计定价——基于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3;1

[3]李淑颖.大型国企隐性福利形成原因及约束机制探讨——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数据分析[J].商业时代, 2013;22

[4]郝玉贵, 陈丽君.法律风险、政治联系与风险导向审计定价——基于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3;1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分析,建议

企业经济效益, 是每一家企业首要追逐的目标, 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成败。做好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 从企业契约论理论角度看, 会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企业经济效益长期稳定的提升。现代企业十分重视对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 很多企业都设有专属部门负责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内部审计。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模式, 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笔者在本文对我国现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审计模式进行分析, 并结合西方国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做法提出自已的一些看法。

一、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分析

审计模式, 又称审计方式模式、审计取证模式。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模式, 因此习惯上成为企业经济效益取证模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型。具体模式分析如下:

1.从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内容看。从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内容和取证方式看, 可以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模式分为基础账目审计、基础财务制度审计和企业运营风险审计三种审计模式。基础账目审计指审计人员直接从企业现有的财会数据等资料出发, 审核这些材料的真实性, 查处材料中出现的错误, 防止出现舞弊行为。基础财务制度审计, 是指就企业财务运行制度是否符合企业经济效益发展需要进行的专项审计, 主要审计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企业运行风险进行的风险审计, 就是审计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专项稽核, 审计目标是深入发掘企业存在的潜在经营风险, 观察企业财务报表是否体现风控理念。

2.从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主体看。从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主体, 即负责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单位和个人看, 可以把目前我国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划分为企业主导型的内部审计模式、社会主导型的外部审计模式、政府审计部门主导型外部审计模式等类型。企业主导型内部审计模式, 是指企业内部建立的审计部门对企业自我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的做法, 审计目标是考察企业财务运行的整体状况。社会主导型外部审计模式, 主要是指企业的投资者组织专业审计人员进入企业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 主要审计企业经济效益相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政府主导型的外部审计模式, 多是对发生重大财务问题的企业进行的一种专项审计活动, 主要审计企业经济效益相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水平, 创新审计模式的建议

我国目前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审计部门定位不清晰, 缺乏独立审计性, 审计不严谨, 有时流于形式, 审计中发现问题处理不及时等。西方发达国家, 如德国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模式, 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

1.建立直属于董事会的审计机构, 强化审计独立性。以德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为例, 很多企业都建立了独立于企业日常运营之外的审计委员会, 这些审计部门直属于董事会领导, 与企业的监事会配合共同做好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我国企业目前审计部门与企业日常管理部门职能交叉, 甚至由企业执行部门设立审计机构。这就造成我国企业在审计中经常受到一些非审计因素的影响, 不利于做出符合企业经济效益实际状况的审计报告。因此, 我国企业也要学习德国企业的做法建立自己的独立性的审计机构, 这些审计部门应当直属于企业董事会, 要形成总部审计部门垂直领导的单独审计体系。具体做法:在企业总部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 实行总审计官负责制度, 在下属企业设立设计专员, 直接对总审计官负责, 而总审计官只对企业董事会负责。

2.强化审计的严谨性, 防止审计流于形式。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 要在遵循国家相关审计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定的审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进行严谨性的审计, 出具正确的审计报告。德国企业在这一点上的做法一直为世界各国所称道, 它们对不同的企业制定了严谨细致的审计细则, 对审计报告的制定、填写和责任人认定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而且很多德国企业把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与其绩效工资进行捆绑式考核, 如果发现违规现象, 除了扣发绩效外, 还进行全行业的通报, 甚至取消其审计师的资质。我国也要学习德国企业的做法, 制定更加细致的审计细则,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 对一些审计人员违规违法问题, 严厉查处, 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强化审计的严谨性, 防止审计流于形式, 是未来我国做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点。

3.建立审计追踪机制, 让审计真正发挥作用。我国很多企业在进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内部审计工作中, 总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即重视审计过程, 但是对审计结果的落实出现普遍忽视的现象, 政府主导型的外部审计有时也出现上述现象。对企业经济效益出具了审计报告, 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是否为企业所正视, 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我们却不知道。这就造成审计实效出现“打折扣”现象。德国企业建立的审计追踪机制和审计人员“终身负责制”等方式可以为我国做好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提供一些借鉴。我国也要从法律层面建立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追踪机制, 对一些无视审计报告问题的舞弊行为, 进行及时的查处, 追究相关企业的不作为责任。从审计人员角度看, 也要建立审计人员长期负责的机制, 即对审计企业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出现的问题要不定期进行回访, 甚至进行再次专项审计。

三、结语

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 提高审计效果, 防止审计中的弄虚作假等舞弊行为, 是我国现代企业审计的必须要重视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对企业经济效益的真实严禁的审计工作, 才能够督促企业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进而保障企业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的现状, 结合德国企业在审计工作中的成功做法, 为我国企业完善现有经济效益审计模式, 提升审计效能提供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那建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S1) :3

农村经济审计新模式 第11篇

去年以来,城固县审计局与财政、计划、农业、水利、扶贫等主管部门密切配合,采取跟踪审计的模式,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审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将项目关口前移,提前介入,采取全线追踪,点线结合,全力做好涉农资金审计。该局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在农村水利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及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中,注重检查项目是否经过科学论证,在立项处理、组织实施和验收,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资金运行等环节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项目建设质量、效率、效益如何。二是在对陕南突破发展项目和生猪发展项目资金审计中,注重有无随意变更项目计划,项目实施的前后对比,有无虚假报销、虚列支出,虚增工程量等套取国家资金的行为。三是在对涉及农户问题上,重点检查资金收支该张榜公布的是否张榜公布,该发到农户手中的钱、物是否足额发放到了农户手中等。四是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及时纠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保证国家的各项惠农措施落到实处,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城固县审计局)

白山市内审工作注重创新

吉林省白山市内审工作坚持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将“四个结合”引入内审工作中,从而使内审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他们创造的“四个结合”即:一是注重定期审计与平时督导的结合。各级内审人员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掌握动向,疏导渠道,解决问题做到在政策上把关,在原则上强调,在方法上引导,在实务上渗透,在技巧上施教。二是注重审计监督与培训树立典型的结合。注重发现培养和树立在经济活动运行中管理科学,方法得当,效益显著的先进单位和廉洁奉公,无私无畏,敬业勤业,恪尽职守的先进个人。三是注重内审工作与财务工作结合。内审人员和同级财务人员工作相结合,相互支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四是注重依法审计与监督帮促相结合,在审查中立足于审,坚持依法审计,着眼于帮,促进规范管理;落实于促,保证推进整体工作的开展。

(姜玉玺杨志刚)

华阴市审计局采取

措施加强信息工作

华阴市审计局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审计信息工作。一是领导重视,确立了专职信息员,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信息写作专题辅导,不断提高信息员的业务素质。二是将信息工作作为提高审计工作整体水平的组成部分,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三是建立奖励机制,为鼓励干部的写作积极性,凡被上级审计机关或市上有关部门选用的信息稿件,给予个人适当的物质奖励。这些措施,激发了广大审计人员学习信息写作的热情,提高了搞好审计信息的积极性。(华阴市审计局)

彬县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取得成效

该局牢固树立“质量立局”的理念,扎实开展了“审计质量年”活动,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推进工作创新,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努力提高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强化目标考核,提高工作效率。制定了《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全年评出2个先进股室、12名先进个人,对2起工作失误进行了通报批评,登记工作差错4起,激发了全体干部的工作热情,在全局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推动了全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年共实施审计项目136个,占市审计局下达计划的971.4%,占县政府年初下达计划的170%。查出违纪违规金额1170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5856万元,核减工程造价106.8万元,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316条。每个审计项目都提交业务会议集中研究,严格审核,保证了审计处理处罚的公正和准确。另外还制定了《关于加强审计业务工作的十五项规定》,把审计质量量化成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开展了审计业务档案抽查评比活动,完善、规范了档案内容。坚持审前提醒制、进驻公告制、审中举报制、审后回访制,努力从审计决策、审计实施、审计监督三个环节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提高执法水平。通过宣传审计法、加强审计回访、召开行风建设座谈会、审计情况反馈会,廉政工作会,实行审计外勤经费自理等,强化了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促进了机关廉政建设,促进了审计质量提高。(王纲王江平)

开展优秀项目评选

促进审计水平提高

日前,合阳县审计局在全局开展了优秀审计报告评选活动,具体做法:一是制定了14项详细的考核办法及相应的评分标准,逐项打分。二是各股室原则上报1个项目参评。三是采取领导成员、法制股、办公室考评与各股室联评相结合,确保该项工作的公平公正。四是将评选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农村经济审计新模式 第12篇

一、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

(一) 内部审计模式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较早出现了以农村经管部门 (或称“经管站”) 为审计主体, 以村集体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的农村内部审计。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据1992年5月农业部第11号令《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和部分省区制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而设置。经过多年的发展, 这种审计模式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至今仍被大量采用。另外有些农村地区出现以乡镇政府成员临时组成的审计机构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模式 (即“乡镇政府内部审计”) , 这种模式从其隶属关系和设置的形式来看, 也属于内部审计性质, 但由于受到经费和人员编制等因素的限制, 在实践中这种模式比较少见。目前以“经管站”为审计主体的内部审计模式实质上就是让经管站既充当经营管理者又充当监督人, 违背审计独立性原则, 其审计结论严重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经管站”日常经管工作繁重, 必然冲击审计业务的开展。而乡镇政府内部审计成员由于是乡镇领导干部组成, 其专业技术水平有限, 很难适应“两型”社会的审计要求。

(二) 国家审计机关派驻审计模式

国家审计机关派驻审计模式是在县 (市) 级审计机关下设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 其工作直接对县 (市) 级审计机关负责, 性质属于国家审计。不足的是这种审计监督范围比较有限, 与乡 (镇) 政府脱离, 不能适时监督农村集体经济工作的开展, 属于事后监督;其次审计工作过于偏重对经济案件的查处, 忽略了其在乡镇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中的作用;然后由于县 (市) 级审计人员有限, 导致审计工作覆盖面窄、连续性差, 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乡 (镇) 的经济运行情况。而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范围较广, 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农民承担费用、农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等。因此国家审计机关派驻审计模式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 但其权威较大, 独立性和审计专业性强, 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三) 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模式

出于探索和创新角度考虑, 在一些乡镇 (街道) 出现委托注册会计师 (简称CPA) 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 这是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得以实现的一种有益尝试。但这种模式暂时不适应农村集体经济这一特殊的领域。首先从委托代理理论角度看, 由于农村集体经济与村“两委”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破坏了典型的CPA审计的三角关系, 独立就失衡, 有碍审计的开展;其次从成本上来看, 委托方难以支付相对昂贵的CPA审计费用, 或者觉得农村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乡镇 (村) 经济业务相对简单, 没有必要请专业技术和独立性较高的CPA来进行审计;从操作层面来看, CPA审计农村集体经济虽然是一块新的领域, 但由于没有具体相关准则或制度可供CPA参考, 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审计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两型社会”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

(一) 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模式的建立

为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权威性, 根据2006年2月新修改《审计法》第十条“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 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 依法进行审计工作”之规定, 可以设想在各县 (市) 国家审计机关专门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 (具体机构体系设置如图1) , 该中心垂直隶属于县 (市) 国家机关, 主要职责是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财务审计监督。其优势和相关要求表现在:

(1) 审计主体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是接受县 (市) 级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 意味着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纳入国家审计体系范畴, 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审计机关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主体, 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的层次和独立性得到提升, 审计监督的力度得到加强。县 (市) 国家审计机关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 并授权该中心各部门和乡镇 (街道) 审计分中心直接履行对乡镇 (街道)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日常审计任务。

(2) 审计范围更加明晰。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任务重, 执行难度大, 针对性强, 中心可根据审计业务需要设置相关部门:一是农村财政财务审计, 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乡镇的村级财务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二是农村专项资金审计, 主要是对土地出让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村干部报酬补贴发放、救济 (扶贫) 资金、其他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三是农村建设工程项目审计, 集中对所有农村建设中达到一定资金规模的项目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四是农村资源环保审计, 主要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情况和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专题审计, 以达到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五是农村经济责任审计, 对乡镇 (村) 主要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 以保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该中心相应部门和分中心接受纪检监察室和司法部门的监管。

(3) 相关审计准则和程序的制定要求。为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权威, 保障整体审计质量, 政府需尽快制定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准则、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报告规范等相关审计准则或制度, 使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有章可循。对于农村经济审计的基本程序可以从审计工作方案、发出审计通知书、实施就地审计、调查取证归纳问题、评审内部控制、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复审异议等问题进行考虑。

(4) 审计人员录用和队伍建设要求。新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可根据授权的审计范围和任务, 来设定审计岗位和编制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该中心负责人应由县审计机关任免, 并向县审计机关报告工作;其他审计人员由县人事局、审计局向社会公开招考, 择优录用。乡镇 (街道) 审计分中心机构人员编制由县级政府负责解决, 可以是公务员编制或事业编制, 所需经费由县财政纳入预算, 统一提供。业绩考核和业务技能由县审计机关负责。

(二) 倡导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 充实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力量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采用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虽然存在诸多困惑, 但在今后“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 农村市场化的逐步深化, 特别是城郊结合的农村, 其经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农民民主意识会不断增强, 政府审计出于成本效益考虑, 可将部分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因此, 在由国家审计机关为主导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之外, 注册会计师审计将会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必要补充力量, 这既是农村集体经济受托经济责任扩展的需要, 也是注册会计师自身行业发展的契机。该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作为社会中介机构, 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法律效力, 其审计结论的公信度较高;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和委托人之间只是委托受托关系, 不存在其他利害关系, 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受审计准则的约束, 其审计结果的公正性较强;三是注册会计师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计执业经验, 能利用专业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审计执业过程规范, 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结论, 审计质量较高;四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审计, 其业务范围不受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审计环境的约束, 农村集体经济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急需解决以下五个问题: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倡导和鼓励将部分农村集体经济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予以审计;二是政府尽快出台与完善有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准则或制度, 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进入此领域提供法律依据;三是明确审计委托人范围, 特别应明确全体村民以农村集体资产所有者身份充当审计委托人的地位;四是注册会计师应充分考虑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的风险, 委派熟悉农村实际情况, 通晓国家农村政策与法规、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负责审计工作;五是针对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问题, 政府应科学引导, 可以考虑给予承担了经济实力较弱乡镇 (村) 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相应比例补偿。

参考文献

[1]桂建平:《乡镇审计》, 中国时代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隧道LED照明下一篇:鉴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