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战略联盟范文

2024-06-28

创新战略联盟范文(精选12篇)

创新战略联盟 第1篇

国内外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通过合作创新战略联盟,创新企业可以实现资源放大、获取技术、市场进入、规模经济、分担风险、知识学习等目标,然而,合作创新战略联盟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高失败率的挑战。关键原因在于联盟中固有的伙伴机会主义,联盟双方存在信任风险。国内外研究已经证实[1,2],合作创新战略联盟中存在严重的不稳定性问题。因此,合作创新战略联盟要达到理想的绩效,达到较好的联盟结果,必须设计一个合理治理机制约束创新主体维持联盟组织稳定性,使创新联盟绩效达到最大化。

1 合作创新战略联盟治理机制分析

1.1 合作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

战略联盟的概念提出已有4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由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总裁J. Hopland和管理学家R. Nigel于上世纪提出,M.E.Porter和Teece (1992) 也对其进行过深入研究。而对于合作创新战略联盟,一般认为通过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共同投入、共担风险,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可以解决创新资源不足的困难,又可以分散风险,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得双方实现 “双赢”。建立合作创新战略联盟,实质上是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和风险的分摊,弥补一般市场交易的不足,从而为创新企业创造价值,其联盟目的主要是解决共性技术问题。

1.2 合作创新战略联盟治理机制分析

联盟治理问题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要增进联盟的稳定性和联盟绩效,首要条件是要采取适当的联盟治理机制。合作创新战略联盟的治理机制[2]指技术创新结盟企业为指导双方开展合作、激励与约束双方合作行为而设置的控制机制,重点在于对机会主义行为的预防。合作创新战略联盟中订立的契约是联盟治理机制的载体。

合作创新战略联盟中的契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正式契约,其对应的治理模式是正式治理机制,主要依靠权威规则、标准或法律力量等来治理。正式治理机制通过契约来治理创新企业间的业务关系,以预先规定的行为模式可减少冲突为假设条件,可通过专用资产、资源能力、学习能力、激励奖惩机制和补偿机制等达到预定目标。由于对联盟治理中专用资产、资源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研究相对成熟,本文将主要从激励奖惩和补偿机制设计上研究正式治理机制。另一种是关系契约,其对应的治理机制是非正式治理或关系治理机制。关系契约的概念来自米歇尔提出的关系契约理论,他认为关系契约是交易双方为保留以后更大的机动性而设置的不完全合同[3]。非正式治理机制主要依赖联盟各方的意愿、信任和关系甚至面子等,使得联盟成员放弃控制而不是失去控制。但无论是正式治理还是非正式治理机制,其共同目标都是促进合作创新联盟绩效,使其绩效最大化。现实经济中,大多是两种治理机制结合起来使用,相互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使其发挥最大作用,维持联盟的稳定性,增进绩效。合作创新战略联盟治理机制关系图如图1所示。

2 构建非正式治理机制

合作创新战略联盟非正式治理机制发挥效应主要集中在信任、声誉以及中国特殊文化背景的关系、面子等方面,合理有效地使用非正式治理机制能够降低联盟成本,促进联盟绩效。

2.1 信任机制

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了信任机制,其研究都充分说明信任在合作创新战略联盟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信任感增加能够增加联盟绩效。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表现在:Monica L. Perry, Sanjit Sengupt和Robert Krapfel[4]研究发现信任和承诺是联盟效率的基石,而信任和终止罚则可能是有效的激励承诺并能提高联盟的成功性;Paul E. Bierly 和Scott Gallagher[5]研究认为当合作伙伴之间有高度的信任、合作伙伴有更多的信心时,相互机会主义的概率将下降,而且认为社会网络、组织文化相似性、声誉以及倾向性对联盟信任将造成影响;Candace E. Ybarra和Thomas A. Turk[6]的研究结果认为信任不是一个正式的奖励制度可以防止机会主义行为,该研究提供了证据表明随着战略联盟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增加,联盟将有较高水平的依赖、高层次相互学习以及更好的联盟绩效。

合作创新战略联盟中的信任,即一般认为联盟伙伴自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的脆弱性,包括不利的选择、道德败坏、不合理的要价或其他脆弱性等,是企业对另一企业能够有效合作的积极期望,其通过社会网络效应和威慑效应产生抑制效果。社会网络效应作为一种举荐机制,使得企业之间相互了解和熟悉,从而产生一种基于知识流的信任;同时社会网络还作为一种威慑机制,由于联盟企业担心失去声誉以及与伙伴的重复交易关系和其他方的交互关系,进而产生了基于威慑的信任。当然,社会网络效应以及威慑效应的发挥效果随着环境而变,而且实证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

2.2 声誉机制

声誉理论模型是由Kreps[7]等人创建的,旨在解决“连锁店悖论”并对有限重复博弈中的合作行为做出解释。声誉的作用在于为关心长期利益的参与人提供一种隐性激励以保证其短期承诺行动,因此声誉可成为显性合约的替代品。而George J.Mainlath和Larry Samuelson[8]认为,声誉是一种与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相类似的资产,声誉是逐步建立和逐渐消失的,也需要投资和维持,声誉的价值在于增加企业“高水平努力”承诺的可信度,使企业克服道德风险,避免陷入低水平努力均衡。合作创新战略联盟声誉治理机制作用机理主要通过伙伴选择效应、威慑效应、信号传递效应、社会网络效应等产生,声誉机制可以较好地发挥其对机会主义的抑制作用,增进信任,促进联盟的稳定性,提高联盟绩效。其作用机理图见图2所示。

2.3 面子、关系机制

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对关系及面子的非正式治理机制的使用尤为重要,如果能充分利用关系以及面子等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对我们的联盟结果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能够较好地控制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共同利益,减少冲突。关系和面子等在调节联盟成员与其伙伴间紧密的关系时是个人之间良好情感的积聚,意味着互惠、长期导向的潜规则,具有一定的关系和面子的合作伙伴会更加关注合作的长期发展和未来的收益。研究表明,期望与其伙伴建立发展长期关系的企业不会在关系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具有一定的关系和面子的合作伙伴会使合作创新企业相信其合作伙伴是真诚可信、言行一致,并且考虑到关系的长期发展和未来收益,会为该合作联盟的利益考虑;同时,由于双方之间紧密的个人关系的存在,联盟企业就不需担心专业技能很强的合作伙伴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减弱了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阻碍作用,这样就会大大增加共同合作愿景,减少不同利益冲突,其机理如图3所示。

但是,我国这种特有文化条件下的关系、面子等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对联盟能起到促进作用,用不好会损害创新绩效,甚至会导致参与合作的企业崩溃。目前,有时过于强调所谓的关系、面子而使企业在选择合作创新伙伴时不从实际出发,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最后导致参与合作企业都出现问题[9]。

3 建立正式治理机制

信任、声誉以及面子关系等非正式治理机制都是一种软约束,现实的合作创新战略联盟中,我们必须要充分使用正式的治理机制,共同维持联盟的稳定性,促进联盟绩效。

3.1 设计合理的激励与奖惩治理机制

创新联盟主体为了私自的利益,就可能背信弃义,违背了联盟的共同利益,就存在着违约行为。违约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的诱导,也就是企业的违约收益大于违约成本。因此,要防止违约,达成较好的合作创新战略联盟治理,就必须对联盟订立契约约定对违约行为给予惩罚,加大违约者的违约成本,从而从根本上抑制违约的倾向,减少利益的冲突,维护共同利益。因而,设计合理的惩罚治理制度对合作创新联盟的成功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将假设在信息完全且只存在两创新主体合作的情况下,对合作创新战略联盟进行分析,从而设立一种较为合理的奖惩治理机制,约束和激励各创新主体,确保合作创新战略联盟的团体理性,达到帕累托最优。由于信息是完全的,参与人的所有行动都是可以观察的,参与人勤奋工作和偷懒行为都能清楚看到。合理的奖惩机制设计的主要运作机理体现在当参与人选择偷懒时,它将会为自己的偷懒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而给与勤奋工作的参与人一定的补偿。

该博弈模型的两个参与人分别有两个行动,即勤奋工作和偷懒。若两个参与人都积极工作将得到合理的收益为R1,R1;若一方没有很好的积极工作,即选择偷懒,那么由于其偷懒获得收益将为R2,显然R2>R1,否则其没有偷懒的动机。由于一方偷懒必然给另一方带来一定的损失,设其收益为R3,同理有R3<R1。若双方都选择偷懒,那么合作创新战略联盟的绩效为R4,其中R3<R4<R1<R2。在没有奖惩机制的情况下,很显然合作的各方都有偷懒的冲动,都希望能够做一个“搭便车”者,使得最后的结构出现一个“囚徒困境”,相应的模型见图4所示。

若引进奖惩治理机制,由于信息是完全的,对选择偷懒者给予一定的偷懒惩罚,对勤奋工作的参与人给予一定的补偿,创新各方都勤奋工作的选择将会出现,从而导致团体理性。在博弈模型中,设参与人若选择偷懒将给予数额为R的罚款,而同时R的罚款将作为另一参与人选择不偷懒的即勤奋工作的补偿,此时只要R满足一定条件即可达到使两创新主体都勤奋工作的效果,能够得到纳什均衡解,从而促进合作技术创新,维护共同利益。博弈模型如图5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设立一种合理的奖惩治理机制,能较好地从制度上保证合作创新战略联盟达到理想的效果。

3.2 建立和完善利益补偿和分享治理机制

为合作创新战略联盟对方提供完全的信息共享,提供自己的核心技术或能力,相对于合作个体而言存在动力不足问题,使联盟组织对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没有信心,迫使合作一方或多方在合作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追求短期利益,最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或尽可能保护内部商业信息、保留自己的核心能力以及存在机会主义等行为。要获得合作各方真正的配合,减少不同利益冲突,只有以长期合作为出发点,订立合约约定承诺为合作个体的短期损失提供长期补偿,双方结为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合作个体对组织忠诚度,以降低合作风险,稳定合作关系,为联盟的共同利益最大化提供保障。

假设信息是完全的情况下,分析如何对贡献核心能力和知识的创新主体进行补偿,进而完善合作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补偿机制。现假设对两主体且信息是完全时合作创新战略联盟的模式进行讨论,拥有核心能力和关键知识的一方(简称优势方)有两种行动可以选择,作为和不作为;拥有能力和知识相对较弱的一方(简称劣势方)有行动合作和不合作两种选择。依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各参与方以自己利益最大化为标准采取行动。

根据博弈论知识,优势方选择作为时,由于贡献了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关键知识,它所得到的收益小于不作为时的收益。令R1和R2,其中R1表示优势方作为时收益,R2表示不作为时收益,显然R1<R2。当优势方选择作为而劣势方选择不合作,则其获得收益设为R3,如果其选择合作则收益为R3+R4,其中R4是由于双方进行合作从而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协同能力大大提高而使劣势方获得的额外收益。当优势方选择不作为时,劣势方不合作时的收益为R3,选择合作时其收益为R5,显然R5<R3。相应的得益矩阵模型如图6所示。

通过上述的博弈模型分析可得,对于优势方其占优策略为不作为,博弈的纳什均衡解为(不作为,不合作),即对于优势方创新主体而言,其选择不作为是其理性选择;而对于劣势方来说,当优势方选择不作为是理性策略时,劣势方将选择不合作。故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或者是合作创新战略联盟主体的自觉程度的话,我们将无法看到有效的合作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创新战略联盟的优势企业市场供给将是不够的。

若引入利益补偿和共享治理机制的话,将有效地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合作创新战略联盟优势创新主体的有效供给,将大大地提高合作创新战略联盟的水平和积极性,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创新战略联盟具有较大的协同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将大大提高合作创新战略联盟主体的合作绩效。在上述博弈模型当中,若R4足够大或即使不是足够大但能够满足给予优势方作为时一定的补偿,使得优势方选择作为时其收益为R′1,且满足R′1>R2;同时,对于劣势方而言,会因不合作而受到较大的经济惩罚,使其收益大幅度减少为R′3,那么对于优势方而言,其占优策略为作为,那么最后的纳什均衡解为(作为,合作)。博弈模型如图7所示。

因此,在完全信息情况下,在引入收益共享和补偿正式治理机制后,可以很好地从制度层面约束各个创新主体,协调好各创新主体的利益,调动各方的创新和贡献核心能力以及关键知识的积极性,使其为满足团体理性而努力。

摘要:合作创新战略联盟可以实现资源放大、获取技术、市场进入、规模经济、分担风险、知识学习等目标,然而,合作创新战略联盟由于存在机会主义、信任风险等也面临着高失败率的危险。从治理机制角度入手,重点分析了合作创新战略联盟的非正式治理机制和正式治理机制,以期增进联盟的稳定性和绩效最大化。

关键词:合作创新联盟,正式治理,非正式治理

参考文献

[1]WILLIAMSON.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NewYork:Free Press,1985

[2]赵昌平.战略联盟中的机会主义及其防御措施[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0):114-117

[3]吴海滨,李垣,谢恩.基于组织互动和个人关系的联盟演化模型[J].科研管理,2004,25(1):55-60

[4]L MACNEIL.Contracts:adjustments of long-term economic rela-tions under classical neoclassical and relational contract law[J].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1978,72(6):854-906

[5]L MONICA PERRY,SANJITSENGUPT,ROBERTKRAPFEL.Ef-fectiveness of horizontal strategic alliances in technologically uncertainenvironments are trust and commitment enough-[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951-956

[6]PAUL E BIERLY III,SCOTT GALLAGHER.Explaining alliancepartner selection:fit,trust and strategic expediency long range plan-ning[J].Long Range Planning,2007(40):134-153

[7]CANDACE E YBARRA,THOMAS A TURK.The evolution of trust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lliances[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Management Research,2009(20):62-74

[8]DAVID KREPS,R PAUL,D MILGROM,JOHN ROBERTS,ROBERT WILSON.R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nitely repeatedprisoner’s dilemma[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2(27):245-252

[9]GEORGE J MAILATH,LARRY SAMUELSON.Who wants a goodreputation[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1(68):415-441

创新战略联盟 第2篇

——培训心得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创新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敢于否定,更要善于总结,并在总结中不断突破发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进一步发展,许多传统发生了变化,比如商业发展模式、销售渠道、销售模式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要想不被时代所淘汰,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学习、发展、进步。

之前对于互联网思维的战略创新等内容只是略有听说,只感觉离自己很远,也未曾深入入了解和思考。在此次培训期间,有幸接受《战略联盟与商业模式创新》课程的系统培训,针对互联网思维下的战略创新、战略创新和商业模式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深刻的体会到互联网思维将重塑企业价值链,不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将在新一波浪潮中失去竞争优势。

互联网让数据的搜集和获取更加便捷了,并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分析预测对于提升用户体验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下面就互联网的大数据思维来讲一下我下一步的重点工作计划:

计划一:SAP上线工作的全面推进:作为重点推进的集团项目,通过SAP的实施,最终实现系统集成、信息共享、改进业务运营方式、优化战略和管控模式,从而达到提高业务操作的自动化程度、优化部门和岗位职责分工,以及更好的满足集团管控管理要求、提高决策依据的目的。目前SAP项目已经进入第二期关键用户集中培训及试用阶段。自己作为SAP103组组长,在推进工作过程中,一定全力配合项目组各项工作的开展,倾斜一切资源,做好本组关键用户的组织协调工作,让所有组员能专心学习,无后顾之忧,使项目能顺利开展。

计划二:效率提升工作的推进:

创新战略联盟 第3篇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绩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008-02

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什么优秀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产业联盟的调节机制就是联盟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战略联盟的发展。如果运行机制的不健全会使得各成员的合作失去控制,严重的甚至导致战略联盟的解散,所以保障好战略联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建立和完善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机制,提升战略联盟的运行水平,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

在绩效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多寡并不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标准,重点是指标能否反映设计目标特点、逻辑结构是否合理、各项基本指标的联系性和互补性、选择是否合理,这些因素都密切影响着绩效评价结果。所以在建立战略联盟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三项

准则:

1.1 优化系统准则

研究对象应选用较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且指标都是相互联系和区别的。有些指标的关系存在着横向的联系,主要是反映相异侧面的区别关系;有些指标之间存在着纵向关系,主要是反映相异层次存在的包含关系。然而同一层次指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较清晰的。

1.2 以独立性为准则

绩效研究指标体系的情况能用多项指标进行阐述,然而指标又有着信息交叉和相异又相似的特点,所以在建立指标体系工作中,通过较为科学有效的办法进行剔除无效的信息,选用有着典型性和独立性强的指标进行研究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3 以科学性为准则

科学性原则重点表现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有一些合理科学方法等等,运用科学的方法,就是坚持在概念和逻辑把握上,一定保证结构的合理和科学,抓住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有一定的针对性。由于绩效评价体系是实践和理论结合的产物,要求必须是客观的准确的描述,才能够把握好本质特征。

2 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的结构分析

2.1 竞争力实力

实行产业战略联盟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提高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这具体表现在产业技术创新和完善产业链这两个方面。第一,产业技术创新是在战略联盟实际运行中,成员通过相互吸取优秀的经验和分析具体的问题,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了技术和管理水平,最终使得产业联盟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第二,完善产业链是指在战略联盟的基础上,企业的合作氛围是否和谐、是否创新,还有是否产生了比较协调的产业发展链。

2.2 研究成果水平

研究成果水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成果的科学程度主要是审核战略联盟研制的新技术是属于我国国内发展档次、国内先进档次、世界先进档次还是世界领先档次。第二,建立行业标准,研究联盟成员合作来审核联盟之间是否构建相关的行业标准、国家应用标准等。联盟建立行业标准,成员就占据了技术垄断地位,占据了行业制高点,拥有话语权。第三,专利状况,研究联盟是否具有专利,而且需要考虑申请专利的数目和已有专利的数目,专利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是属于发明专利、实用专利还是设计专利等等。第四,因为每个联盟的实际规模不一致,每个联盟规模的差异导致专利水平在数目上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可以综合研究和分析联盟科研人员的人均专利数目。

2.3 实际经济效益

关于经济效益判定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新研发产品的利润贡献比例,这就是研究战略联盟开发的新产品对企业实际利润的贡献比例,也就是新开发的产品的经济利润占据利润总和的多少。这一项指标比新产品销售率更明显地表现新研发产品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二,新研发产品的占领市场份额率,企业基于基本战略目标在较短时间里追求较高的经济利润,企业的首要目的就是新产品占领市场,所以用新产品的市场份额率更加能够展现产品竞争实力。第三,潜在性的经济收益,审核刚研发出来,但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成果转化的科技成果在未来存在的潜在经济收入,这里指的是除成本以外的收益。

2.4 社会效益

产业联盟运行机制的绩效还表现在社会效益上,社会效益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中包括:是否解决限制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瓶颈、是否实现了研究单位的资源有效配置、产业联盟的成员是否一起努力合作以及攻关的数目和效率等。

3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办法对产业联盟运行机制进行评价

在世界上,许多学者对产业联盟运行机制绩效研究和评价常用的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办法、AHP方法、BP网络法、理想值相近方法等等。关于选用哪种类型的方法,这需要进行综合的考虑,按照实际评价目标和相关的要求以及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来确定绩效评价方法。因为本文论述的指标中,有许多指标均有着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所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办法对运行机制的绩效进行研究。模糊综合评价办法的实际应用程序有:对于设定各级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好评价准则,分析评估价值和评价因素间的逻辑关系,考虑投标价格,实际完工的交货日期,付款具体条件和实际方式,根据评估技术规格、应用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来确定原则。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研究和分析,由实际研究成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竞争实力、集成协作效应、资源利用等相关指标建立关于战略联盟运行绩效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推动行业高新技术开发工作,提高关键产业自主创新实力,促进区域性产业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在未来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研发组织,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福全,王伟光,陈宝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赵世贤,张华,何娜.基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企业技术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1):35-36.

战略联盟视角的成本管理创新 第4篇

成本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几乎所有企业都将成本列为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传统成本管理重点关注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耗费,管理范围起始于采购、终结于销售,管理思维狭隘,方法比较单一,管理效果欠佳。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管理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成本管理,必须抛弃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观念和做法,从成本方面帮助企业提升竞争优势。其中一条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成本管理活动中引入战略联盟思维理念,打破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技术、成本、管理等部门之间的界限,在不同的价值链范围之内,寻求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动态配置,以协作与共享的战略联盟观点,创新现代成本管理思维和方法。基于这一分析,笔者着意探讨战略联盟视角的成本管理创新思路,具体分述如下:

一、开展内部成本协作联盟体以求成本协同效应

战略联盟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主张不同企业应积极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展开广泛的合作与协作,以取得新的更强大的协同优势,这种以“双赢”为准则、广泛合作、协同共进的思维观念,不仅适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样也适用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合作。企业内部各部门、各价值活动之间泾渭分明,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只有各部门以及各价值活动之间紧密配合与通力协作,才能获得协同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总目标。在企业内部以战略联盟的观念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就成本管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实施成本与技术的结合,重视技术、流程和组织结构对成本的影响,打破各类人员之间、技术与成本之间、部门之间的界限,成立由总经理、工程师、产品项目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营销人员、财务经理及技术人员组成的跨部门、超团队成本管理机构,强调团队的合作与协调。实际上,从联盟产生的协同效应来看,技术、设计、流程、组织结构等对成本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技术的改进可以减少产品材料消耗,产生新型代用材料;设计的变动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材料用量和产品耗用材料的结构;流程或工程再造的结果不仅仅是生产流程的简化,还直接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过程中人财物投入的减少以及反应迅速和时间节约;企业组织结构复杂、管理层次多、职能重叠、制造单元设计不科学、人浮于事,不仅信息交流不畅、协调困难、反应迟钝和管理效率低下,而且对生产时间、交货速度与可靠性以及组织运行成本都会带来影响。

现在,很多世界级的大公司都非常注重技术、设计、流程、组织结构与成本管理的结合,谋求这种结合产生的现代成本管理效应。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率先创立并被日本企业广为推行的成本企画就是这种结合的杰出代表。成本企画的思路是:根据顾客需求设计产品,并确定顾客对产品功能的认知价格,以认知价格和目标利润为依据,采用一定方法确定目标成本,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按照产品的功能、构成、要素或相关人员等对目标成本进行分解,采用质量功能分解、价值工程、拆卸分析、工程再造(通过对已设计的或已存在的加工过程进行再设计,以期进一步降低成本)、权衡法、设计评价法、成本保留法等方法使目标成本达成,若未达成则产品不能投入生产,需返回上一步重新设定,经过设定、分解、达成、再设定、再分解、再达成……的多次反复,直至目标成本最终达成,投入生产。凭借这一武器,日本企业在20世纪末期打败了西方的竞争对手,令欧美管理界和企业界刮目相看,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美国管理会计学家库珀和斯拉莫得(Slagmulder)教授还专程到日本考察成本企画的应用。成本企画因此被誉为“锋利的日本秘密武器”。目前,成本企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集会计、工程和组织三重力量于一体的、对企业未来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成本管理方法,广泛应用于装配型企业,在冶金、化工、纺织、食品等行业也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

除推行成本企画的日本企业的做法之外,像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成本管理,重视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分析、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研究、探求本企业内部价值链重构的可能性、谋求与上游供应商价值链和下游消费者价值链的整合、优化与协调,也都体现了技术、流程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现代成本管理新思路,具有成本战略联盟的性质,企业可以将这一思路作为改进自己成本管理的突破口。

二、实施虚拟生产以减少投资和节约费用

战略联盟是一种以“组织化市场形式连接市场与企业的集体性契约安排,既可以降低联盟企业的交易成本,又能够扩大整个联盟体的收益空间”(周建,2000)。企业推行战略联盟的动机之一就是要将企业的主要精力集中于自身的核心业务,重筑核心竞争优势。因此,为了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各企业通常采取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外部服务商的策略,以期通过企业外部和内部资源的动态配置,优化组合,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虚拟企业”、“虚拟生产”等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虚拟生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外包加工”,即企业拥有品牌和市场,但本身并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委托给其他企业代为加工生产。虚拟生产的实质在于突破企业自身的行政界限,扩大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借用外力,获得如节约投资支出、减少成本费用等相比较的竞争优势。

耐克公司是世界著名鞋业公司。长期以来,它凭借较低的价格获得了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确立了自己的竞争地位,其较低的价格主要源于其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一次偶然的机会,耐克公司总裁菲尔·耐特路过一家养鸡场,看到鸡棚里活蹦乱跳的母鸡,他突然联想到自己的业务,于是产生了“借鸡生蛋”的想法:如果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设立一个工厂,公司出资金和技术力量,而工厂主管、工人等由别国人员组成,这样,既可以避免关税,也可以减少公司费用。经过仔细论证和多方求征,菲尔·耐特决定首选当时工资和汇率较低的日本公司作为联盟对象,占领日本市场后,耐克公司根据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成本、汇率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供应资源和筹供体系,在时间上先后选择韩国、菲律宾、中国的生产商,一切随成本的变化而定。“借鸡生蛋”战略很快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耐克的“借鸡生蛋”策略被人们称为虚拟生产:自己不投资建设生产场地和生产线,全部产品都外包给其他厂家制造。这一策略不仅使耐克公司节约了大量的生产建设投资、设备购置费用以及人工费用,而且又充分利用了其他厂家生产能力强的优势,尤其是将产品的生产加工外包给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这些地方的劳动力成本极其低廉,从而为耐克公司节约了大量人工费用。这种低成本战略的结果是:耐克公司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经营业绩节节攀升。耐克公司“虚拟生产”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企业成本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组建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联盟以降低交易成本

战略联盟非常重视合作伙伴之间某些经营资源的共同运用,着重于对各成员企业技术、管理、资源、信息等的重新组合,形成更强大的协同优势。现代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其运作过程对信息技术有较大的依赖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否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新经济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共享联盟,共享战略性信息资源,不仅体现了战略联盟的思维特点,而且也已成为现代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和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识别、收集、存储、交换、传输、控制、分析和利用等技术。信息技术的系统性、智能性、灵活性和标准性等特征能够使企业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更容易协调与控制,从而可以节约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企业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及做出及时反应时所受到的时空限制,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成本,同时,也加强了高层决策与基层执行之间的直接沟通,降低了信息从原始持有者向决策代理者之间传递和交换的成本。

国外许多大公司很早就开发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美国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公司,1974年开始在其分销中心和各商店运用计算机进行库存控制,整个连锁店系统1983年就装上了条形码扫描系统,1984年,沃尔玛又开发了市场营销管理软件系统,在1985-1987年间,公司安装了专用卫星通信系统,使总部、分销中心和各商店之间得以实现双向实时声音和数据传输,成为沃尔玛以最低的成本、最优质的服务、最快速的管理反应进行全球运作的坚强后盾。在沃尔玛管理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配送管理,敏捷、快速、准确的配送体系,不仅加速了存货周转,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成为其“天天低价”竞争策略最有力的支持。

现代信息技术还使各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变成了现实,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信息共享联盟,可以使联盟成员企业共享联盟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和从外部市场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给整个联盟带来网络经济效果:第一,信息共享联盟系统能有效地缩短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距离,在减少交易与沟通环节的同时,实现高效率的交易与互动的沟通,使企业的外部交易费用更为低廉;第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各种网络技术连通企业内外各价值链间以及价值链内部的各个环节,整合价值链上的信息资源,强化价值链流程管理,提高流程的自动化程度,使企业的管理层与普通员工都能随时共享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岩.企业战略联盟及其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林青.战略联盟的发展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现代财经,2003(10).

[3]余海宗.战略管理会计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朱涛,曾昭诚.战略联盟成本结构与我国银行业战略联盟策略的选择[J].金融论坛,2002(12).

[5]李剑峰,王?之.战略管理十大误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创新战略联盟 第5篇

。。

附件1 产业战略联盟与创新论坛议程

间:2007年11月16日09:00-11:30 地

点:广州白天鹅宾馆三楼国际会议中心南半厅 主持人:钟阳胜常务副省长

宾:外方:杜邦公司、弗劳恩霍夫协会、费拉拉大学、诺基亚公司、诺华公司、壳牌集团

中方:广东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经贸委、省国资委、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美的集团、佛山市禅城区科技局

09:00-09:05 广东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钟阳胜先生主持,介绍与会嘉宾

09:05-09:25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先生作主题演讲,题目为:《大力发展产业技术联盟,加快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

09:25-09:35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主席汉斯—约克·布凌格教授

(Prof.Dr.Hans-Joerg Bullinger)致辞 09:35-09:45 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先生致辞 09:45-09:55 意大利费拉拉大学校长皮安奇教授

(Prof.Patrizio Bianchi)致辞

09:55-10:05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勇先生致辞

10:05-10:15 美国杜邦公司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顾文信先生

10:15-10:30 10:30-10:40 10:40-10:50 10:50-11:00 11:00-11:10 11:10:11:20 11:20-11:30

(Mr.Richard R.Goodmanson)致辞

Tea Break 茶歇时间

美的集团副总裁张河川先生致辞

诺基亚集团高级副总裁兼诺基亚(中国)投资

有限公司总裁赵科林先生(Mr.Colin Giles)致辞

佛山市禅城区科技局局长李钜镇先生致辞

(Mr.Alexander F.Jetzer)致辞

创新战略联盟 第6篇

摘要:产业集聚就是将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到一起的一种重要组合力量,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基于产业集聚战略的优势,运用产业集聚策略,规划产业发展,构建产业集聚战略下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图取得产业竞争优势,并因地制宜的灵活运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式来实现产业政策目标。

关键词:产业集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构建

一、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原则

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所要秉承的原则是:

1.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要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护。

2.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要有利于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有利于促进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

3.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发挥协调引导作用,营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推动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

4.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机构,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积极构建联盟机制。

5.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为核心,开展技术合作;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基于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创新行为主体、对象要素及环境要素构成的网络。创新行为主体以地区内的企业为核心,包括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和各级中介组织。而联盟创新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行为主体在体系中的相互作用。产业集聚战略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途径,为形成产业集聚和联盟的互动机制,战略联盟的定位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落到具体的产业集聚的优势上。这一互动机制经过绩效的检验,可以实现联盟的实施目标即在实施中无论是环境的营造、目标的制定、过程的执行,都必须面向联盟的绩效,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联盟的发展,提升联盟内部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扩张、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终达到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该联盟基本框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目标层次。战略联盟由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五大创新行为主体构成。战略联盟是有明确产业导向的联盟,是以实现产业集聚优化升级为主要目标的联盟。这一层次体现联盟构建的指导思想:以国家战略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第二层次是联盟实现层次。战略联盟的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区域产业规划结合联盟主体特点,运用产业集聚策略,规划产业发展,取得产业竞争优势,因地制宜的活运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式来实现产业政策目标。

三、结论

产业集聚战略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区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集聚不仅加强了联盟中行为主体的相互合作,扩大了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 还大大加快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步伐。联盟中各行为主体,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石,结合联盟主体特点,运用产业集聚策略,规划产业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联盟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使需求和供给有效的集聚起来,形成一种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促进了效率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荣学.推进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

[2] 张晖明,丁娟.美国企业技术战略联盟发展新动向与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6.

[3] 袁兢业.基于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竞争力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5.

[4]国家六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家科技部,2008.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的意义[J],经济学动态,2003.

创新战略联盟 第7篇

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有着特殊历史背景。一是得益于我国大力推进科技经济体制改革, 着重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作出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之后, 提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由于市场的推动, 一些勇于创新的企业便主导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二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 而竞争的焦点集中在核心技术的创新及产业整体技术的升级, 众多企业迫于技术创新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所需的投入不断增大, 面临的创新风险也越来越大, 迫切需要新的风险分担机制。于是, 他们主动寻求联合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开发, 共担风险, 共享创新成果。这样一种社会背景条件促进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迅速发展。最近两年, 国家层面及各省市新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继涌现, 并初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现状与特点

1. 国家及地方出台政策引导各方积极参与。

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008年12月30日, 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 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6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中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联盟的主要任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2009年12月1日, 国家科技部出台了《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 (试行) 》 (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对联盟构建提出明确要求, 要求联盟构建要以国家战略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 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 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之后, 我国部分省市结合省情市情积极落实国家政策, 出台了一批可行管用的措施办法, 大力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国家及地方的这些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及科研单位、高校投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 全国各地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纷纷建立, 在实施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中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重点突出, 目标明确。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地方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都重点面向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在国家科技部等6部门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的推动下,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工作在我国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国家科技部等6部门在充分调研酝酿的基础上, 从国家战略利益需要和产业的迫切要求出发, 决定在钢铁、煤炭、化工和农业装备这4大领域率先构建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进一步把产学研结合工作推上新的台阶。这4个联盟所在的钢铁、煤炭、化工和农业装备领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亟须通过重大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这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开发钢铁可循环流程、新一代煤化工技术、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为主攻方向, 将有助于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 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保障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 推动产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迅速, 成效显著。

继钢铁可循环流程、新一代煤化工、煤炭开发利用、农业装备等先期启动的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后, 稀土、医疗器械、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存储技术、再生资源、生物燃气、抗生素、维生素、大豆工程、生物疫苗、油菜加工等一批新的联盟相继成立, 涵盖了汽车、钢铁、装备、石化、纺织、有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农业等产业。北京、辽宁、江苏、浙江、湖北、广东、山东、甘肃、青海等许多省市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推动构建的区域性联盟已达百余个。目前,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领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正在显现。通过联合攻关, 联盟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推动了产业优化升级, 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4. 各省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各具特点, 各有侧重。

在国家出台《指导意见》文件之后, 福建、黑龙江、山东、湖北等省相继出台了本省的《实施方案》或《实施意见》, 根据各地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特点, 逐渐构建发展了一大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产业技术联盟。各地在构建创新联盟的实践中, 注重突出地域优势, 有所侧重, 如河北省的国家抗生素、维生素产业联盟, 内蒙古成立国家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黑龙江组建国家大豆工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三、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实践经验

1. 联盟的组建立足共同需求, 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中合作共赢。

在现代技术发展与竞争的态势下, 产业技术创新成为日益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单位都难以单枪匹马获得技术突破和竞争优势。联盟成员虽然利益不同, 但在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上都有共同的需求。合作创新、共谋发展、共享重大产业化技术突破带来的效益, 奠定了联盟成立的基础。

2. 通过签订具有法律约束的契约, 建立了合作创新的信用和利益保障机制。

联盟协议中明确了合作创新任务、投入和收益、知识产权分配等重大问题, 明晰了成员在技术创新链上的合理分工和相应的责、权、利关系, 受法律保护。联盟组成了决策、咨询和日常工作机构, 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组织和制度建设, 加强履约责任, 保障成员各自利益。

3. 联盟实现了产学研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 形成了长期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

由于建立了信用与利益保障机制, 产学研可发挥各自优势, 齐心协力, 针对产业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技术瓶颈, 着眼中长期共性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突破。联盟共商技术路线, 既确定了近期联合攻关的项目, 又明确了合作创新的具体方向。形成了相互支撑、共谋长远发展的紧密关系。

4. 联盟整合了优势资源, 聚焦产业技术创新链, 加快了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联盟以明确的技术创新方向集成了行业内的创新资源——科研单位提供原创技术、企业提供新技术中试和产业化验证平台、工程公司在科研和生产之间起到工程转化的桥梁作用、装备制造企业承载新技术的关键设备研制。各具优势的成员有机组合, 各显其能, 以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为目标, 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

四、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思考

1. 重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联盟中的各方属于合作关系, 自愿合作是产学研联盟的根本, 任何外界压力产生的合作关系都不能持久, 随着影响因素的消失, 联盟就会解体。自愿则强调了各方的积极态度和参与意识, 本身也表明了为之付出努力的决心和动力。而且只有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 相互之间以诚相待, 用战略眼光来审视合作目标, 联盟各方才能克服短期机会主义行为, 保证联盟有效执行, 提高整体竞争力, 最终实现共赢。

2. 政府在联盟构建中起引导作用。

科技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是“红娘”, 不是包办婚姻的“婆婆”, 其作用是推动产学研联盟这一机制的构建, 而不是关注具体哪个产学研联盟的出现和解体。政府重大科研项目是推动产学研联盟产生、发展和更新的杠杆, 是产学研联盟技术研发经费的辅助部分。主要经费应来自企业, 或由产学研联盟各方共同筹集。

3. 要明确合作各方的权责。

联盟条款对利益关系, 尤其是知识产权归属及利润分配等要明确, 利益关系是联盟运营的纽带, 合作各方都是利益的主体, 合作的目的是为“自己”的利益, 产学研联盟是各方获得利益的公共平台, 只有这样, 这个平台才能朝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即走向产业和市场, 而不是走向政府的怀抱。联盟内部, 合作各方的角色不同、生态位点不同、利益要求不同, 形成缺一不可的组织结构, 有利于发挥各方优势和能动性。

4. 建立开放的合作机制。

利益关系可能因时间和市场而发生变化, 产学研联盟也应是一个开放的, 像有机体一样可以新陈代谢, 每个部分可以随时建立、强化、收缩和解体的动态机制。市场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联盟也应处于变化之中。联盟内部每个部分的解体和建立同样重要, 也应该由市场来决定, 这样合作各方必须具有风险意识, 慎重合作、慎重选题。产学研联盟内部的变化就像是细胞更新过程, 新的替换旧的, 确保联盟健康发展。

5. 企业应发挥主导作用。

创新战略联盟 第8篇

1.1 建设受到广泛重视

2010年宁波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2011年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专项规划,2012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在6000亿元以上,增加值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等四大战略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

1.2 联盟建设经费充足

在2012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市、县(市)区二级财政分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20亿元,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增长的可能逐步扩大专项资金的规模。《意见》除了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集聚高端领军人才方面,还明确了有关扶持政策并设立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以推动实施重大产业项目。为了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以及对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0亿元以上的独立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另外,给予上年度投产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不低于五千万,战略性产业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的,奖励每个项目100万元;项目竣工投产运营3年内,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形成的地方财力环比增长部分,分别并入市、县(市)区二级财政按规定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全额用于上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

1.3 宏观建设政策优越

在组织管理方面,宁波建立了全市战略组织领导体系,强化整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制定行动方案。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健全工作体系,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办法,强化政策和制度创新,形成全市上下共同推进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在金融创新方面,宁波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建立政府引导的多元化创业创新风险投融资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在财税政策上,宁波重点扶持企业技改、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财政资金引导效应,用足用好人才发展经费———重点用于海外引才、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载体建设和人才奖励,切实落实企业技术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其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在创业环境方面,设立宁波市企业管理创新奖,奖励在商业模式、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管理者;大力弘扬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积极营造敢冒风险、尊重创造、宽容失败、公平竞争的创新文化;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1]。

1.4 联盟建设效果明显

宁波于07年12月成立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09年09月成立宁波半导体照明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09年11月成立宁波智能家电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09年12月成立宁波新材料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11年11月成立宁波气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2年06月成立宁波物流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建设数量与速度较快。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装备、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创意设计经过几年培育,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一定基础。201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产值3082亿元,同比增长1%,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5.8%。鄞州、余姚、保税区三个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达到10%左右;工业增加值505亿元,同比增长6%,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3.7%;其中生命健康、创意设计、新材料等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8.5%、10.8%和10.5%。从产业来看,最高的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其产值分别为1000亿元和800亿元,其次是新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从增加值增速来看,生命健康、创意设计以及新材料等增速较快。

2 宁波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存在的问题

2.1 风险投资与控制功能落后

技术创新对产业的推动效应随着扩散应用面的增大而增大,同时风险也越高。我们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逐步在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对单个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承担转化及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和可能出现的技术、市场及管理风险。对联盟而言,很多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远远超过了联盟成员所能承受的范围,风险投资需求表现为整个联盟的需求,没有有完善的风险基金接入,技术创新就很难完成。技术支撑不足以及消化吸收能力不强是目前宁波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开发企业还要维持现有生产经营和市场等多重因素而弱化了宁波企业的风险承载能力。此外,由于注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金能力有效,从而缺乏足够的承担风险的能力,因此,很多机构都选择技术转让收入的方式规避风险,从而导致联盟成员在高薪技术成果转化的实施步骤上经常发生分歧。

2.2 技术商业化的产业链薄弱

在宁波技术商业化的产业链上,一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所掌握的核心技术还比较少。战略性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不掌握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就难以驱动与控制产业链的发展,就能以优化产业结构,难以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二是缺乏高技术开发的系统级平台。由于开发平台没有完全按照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系统安排,因此,不适应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跨行业、跨学科、跨边界的集成创新要求。三是技术创新商业示范的规模与范围还比较小。宁波在多个战略新兴产业上大力推动商业示范活动,但按照从需求和供给上形成一定规模,并能够强力带动产业发展的要求来看,还有很大的差距[2]。四是定价机制不利于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弥补最初创新者巨额投入和所承担的巨大风险,当前的成本与价格核定对技术创新的成本与持续创新发展的成本考虑不足,在总收入上和利润分配上影响了技术商业化产业链上各方的积极性。

2.3 联盟运作管理机制不健全

2.3.1 激励成员的机制不合理

由于在选择联盟成员上没有制定详细的标准,从而不能正确全面的认识联盟成员构成的重要性,因此,不能起到激励联盟成员进行技术创新的作用;目前联盟文件中有推出联盟成员的申请机制,但是还没有建立清退与惩罚违法联盟章程成员的相关机制。

2.3.2 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管理薄弱

依靠联盟成员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合作性技术突破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依靠,协调失败会造成成本的巨大浪费。当前的技术创新往往是针对某一个产品或某一环节展开的,并没有按照产业发展的总体需求进行系统规划和统筹安排[3]。

2.3.3 联盟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宏观层面上虽然出台了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但是仅有方向性的意见,而具体的有效的指导还在积极探索当中。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造成大部分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过于松散,而成员之间的合作仅表现为共同申报科技项目,而缺乏实质性的技术合作。

2.4 创新基础与创新能力不足

2.4.1 较高的依赖国外技术

由于目前宁波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所涉及的技术很多依赖于国外,而自主研制并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还比较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联盟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中作用的发挥。几乎所有的产业核心技术都受到国外不同程度的封锁,因此,我国的战略联盟面临着艰巨的技术创新任务。一些属于传统型产业集群的产业集群不仅消耗较多的资源,价值链也较短,从而造成企业群体的规模比例失衡且知识创新能力不足,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发展的环境。

2.4.2 缺乏重点技术创新长期的试验和产业化数据积累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来说,大规模的实现产业化应用和相关数据的积累是步入大规模生产之前的关键,为了提高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水平,必须不断的进行试验和改进。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要想开发出适合国情以及国民消费习惯的技术,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必须进行长期的数据积累。

2.5 联盟组织与服务亟待加强

由于战略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产业联盟组织和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金融支持还相对不足,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创新型资本市场与产权交易市场还不够完善,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宁波目前投入到企业创新的后端是主要的投资风险,在技术创新风险较大、资金需求量同样很大的中示范应用阶段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保值增值是政府投资基金的主要目的,加上政府决策的长链条因素,不能及时给予技术创新关键阶段有利的金融支持。银行往往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进行投资,而中小企业面对一般的信贷产品都要求有形资产的质押、担保或抵押,传统产业也能用这些获取贷款,但是新兴产业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技术研发而实体抵押物较少,因此,限制了其融资的可能性[4]。无法有效提高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参与联盟建设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完善的利益分享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利于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微观机制和政策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3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政策建议

3.1 加强市场化运作的激励与引导

3.1.1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产学研合作形成、发展以及存在的基本动力就是利益驱动。在建设创新联盟初期由于缺乏明确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可以采用比较宏观的各方接受的分配规则和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和实践后,能够按照公平客观的原则商定利益分配的比例和方法,从而调动联盟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1.2 建立分工机制

为了提高合作的效益,根据创新联盟成员的特点和优势,按照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3.1.3 建立协调机制

为了确保联盟成员共同参与制定规划和发展战略并提高规划和计划的执行力,应当建立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共同决策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等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并提高管理运行的效率。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奖励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不遵守协议的成员单位和个人应当做出进一步规范管理。

3.2 改善联盟战略规划与运作机制

一是加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创新战略规划。为了给战略高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的数据积累和多种试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应通过集成、投资以及新疆等多种方式搭建一批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系统级平台。二是建立多元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作机制。联盟主体的多元化从横向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扩展,联盟中各类中介机构不仅参与度较少,尤其缺乏风险投资机构的参与。从纵向来看,要根据具体技术特性建立多样性的运作模式[5]。战略性目标较强的新兴产业,因其缺乏工程的短期实现性与快速收益回报性,适合以政府为主体开展;技术超前的项目,适合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政府、企业给予必要的经费与实验支持;对有竞争力、应用前景好的项目适合由企业牵头攻关,这使企业主导联盟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3.3 设立突破关键技术的重大工程

大力实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大专项工程有助于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实施重大专项能够攻克一批对提升产业整体性竞争力有全局性和长远性影响的技术,从而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从而促进市场需求与技术研发的良好统一。以重大技术工程为抓手,以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按照产业链的特点推动联盟的技术创新合。明确重大技术项目的目标和边界,详细分解新兴产业技术路线的演进与创新路线,推行工程化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明确合适的项目法人,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去运营管理。从宁波发展的实际情况看,高效稀土永磁节能电机及控制系统、海洋工程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碳纤维及其他高性能纤维、智能电网相关的关键设备元器件、新型动力和储能电池、光伏太阳能系统及关键元器件、小飞机、生物育种、基于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电子商务运用等是宁波关键技术重大工程应该着力突破的方面。

3.4 构建联盟配套政策与法律保障

一是健全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在新兴产业准入规定、产品目录、审批流程等方面的政策创新,有效的产业规划与有力的政策支持能够极大的引导和吸引先进企业与社会资本进入宁波新兴产业。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给以更大的便利条件,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用足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后期补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与标准战略。实行标准战略,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到的各类技术检测、准入和接入标准,引导产业有序健康的发展。联盟内部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签署有效的合作协议,要明确联盟的技术创新目标,联盟成员相关的任务、分工、风险承担、产生的成果的产权归属、使用许可及转化后收益分配的具体办法要落实。加强退出与违约管理,避免重大技术泄漏给联盟造成的危害。

3.5 创新金融服务与风险投资体系

首先要完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机制,鼓励风险投资的介入,建立联盟产学研投资基金,把风险投资作为联盟成员联合进行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提高技术研发的效率、降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其次要鼓励银行、创业投资机构、科技保险机构等参与联盟建设,运用科技投资、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金融工具,向联盟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另外要通过政府资金带动全社会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引导民间投资良性运作,力争使宁波成为“新三板”的扩容试点城市。宁波具有民营企业多、民营资本实力雄厚的特点,加强民间资本在新兴产业中的流动能力,积极把宁波建设成为民间资本助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场外股权交易试点城市。

3.6 鼓励第三方技术中介组织建设

宁波已基本建立分层次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一些是以财政支持进行共性技术研究的公共机构,一些是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创新创业服务为代表的技术发展与创业服务组织,还有以科技咨询、技术评估、技术交易为主的科技中介及政府资助的园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绝大多数技术创新服务机构是由政府资助的,科技创新服务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仅靠政府委托的机构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明显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需要为社会科技中介机构搭建平台,积极引入、培育与发展以科技服务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科技服务产业,向宁波新兴产业提供研发设计、科研平台、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技术交易所、科技中介等在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支持在成果评估、可行性分析、法规咨询、交易组织等环节提供全程转化服务中介机构的运营与发展。

3.7 推进联盟技术商业化示范工程

鼓励宁波国家高新区企业率先开展重点领域商业示范,强化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的带动作用。各联盟按照宁波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发展要求,在智能制造、节能运用工程、新能源汽车推广、港口物联网运用、推进重点示范产业应用工程。联盟要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把握需求发展趋势,积极引导消费观念与模式的转变,推进技术的市场化与产业化应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联盟要及时关注宁波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为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如何运营示范性推动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是联盟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浙江在线-宁波在线.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宁波转型创新驱动[EB/OL].http://nb.zjol.com.cn/system/2013/04/16/019283785.shtml 2013-04-16.

[2]刘美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研究[J].当代财经,2011(11):105-111.

[3]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财政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7(22):30-48.

[4]周绍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6):156-160.

创新战略联盟 第9篇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是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水平,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产业技术联盟在世界范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构建完善、健全和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去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对促进产业技术联盟综合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术界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最早始于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1988年,Weimer Knill Modic和Potter提出,战略联盟是指联盟主体基于成本、效率以及竞争优势等因素而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关系网络组织。Teece认为,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包括排他性购买协议、排他性的生产、技术、成果的互换、研究开发合作协议和共同营销[1]。Kent A.Hellebust[2]提出企业要与信息技术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发展,为加强技术革新的力量,完成一些高投入、高风险的研究开发项目,企业联合起来组建技术联盟进行研究开发。

Yasuda[3]运用交易成本理论与资源基础理论,对高新技术环境下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进行了解释,认为技术驱动型联盟的动机有三方面:获得合作伙伴资源、生产时间缩短与降低成本。该解释主要是针对企业间组成的战略联盟,而非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尽管企业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核心主体,但科研机构与高校也是重要的构成要素,有必要对三者结合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联盟的稳定性可以保证合约的顺利履行与联盟的长期发展。BaBayona[4]研究了在联盟成立前后,技术联盟成员自身价值及稳定性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联盟成立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得出结论,即联盟形成带来的信息重组等因素会对成员企业股价变动带来影响。Bruhn也研究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问题。他指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的不稳定性主要来自于联盟内部的冲突和不协调,在产学研联盟中,由于合作项目来自于交叉学科,同时由于研究人员和企业代表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权责不明晰、期望不明确,最终引发联盟内部的冲突和不协调,造成联盟的不稳定甚至合作的终止。[1]

联盟在运行中往往伴随着种种可以预见或不可预知的风险。Das和Teng[5]分析了联盟中的风险问题。他们研究发现,在联盟的利益分享问题上,一方面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另一方面又要限制联盟中的其他主体对利益的过度追求,这使联盟的风险远远大于独立公司。Kim[6]对联盟成立初期的成员信任和联盟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联盟管理结构、行为控制、产出控制和社会控制等因素都是增进联盟信任、缓和风险的重要因素。

Norman[7]基于组织性学习及交易成本理论,通过构建模型与实证调查方法检验了信任关系强度对技术联盟产出的影响,得出信任机制对联盟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联盟产出、整体满意水平存在较为显著的正面影响的结论。A.B.Ngowi[8]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企业联盟建立及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联盟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是联盟的组建乃至联盟发展各个环节的重要影响因素。Ybarra[9]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对技术联盟成员之间信任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较高的不稳定性与依赖性使得成员间的信任成为技术联盟合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可以加强联盟成员间互相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够促进提升联盟绩效。

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在我国迅速发展,得到了研究者较多的关注。国内学者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背景以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含义与分类等方面。

2.1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背景

刘力[10]以国家创新学说为背景理论,对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产学研及政府的行为优化与对策调整方向。而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背景,更多的学者是从“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谈起。该工程由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中科院于1992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自国家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着缺乏战略层面的持续合作、结合的组织形式松散、合作过程缺乏利益和信用保障机制与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的渠道不畅通等问题。

2005年12月,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针对当前制约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薄弱环节,决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随后制定的总体实施方案中主要任务的首条就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于2008年12月3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对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提出了12条意见。

之后,针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2009年7月,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开发银行又联合颁布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09]269号),正式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并按照“一个目标两个重点”形成工作布局。“一个目标”就是要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两个重点”就是围绕国务院发布的十大产业振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

2.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含义与分类

很多学者给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含义,如吴刚、颜平[11]将其定义为:以产业技术进步为目标、以产业内企业为核心,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参与,以契约关系为纽带,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围绕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协同创新的利益共同体。2008年12月,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秦杰[12]将产业联盟分为了研发合作产业联盟、技术标准产业联盟、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市场合作产业联盟四大类。蒋芬[13]从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和协调者的角度。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合作模型分为龙头企业主导型、行业协会主导型、科研院所主导型和政府推动型四种模式。

2.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

卢润德、张霞[14]对战略联盟运行中的形式选择与盟约制定、决策机制、执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战略联盟的决策模型和联盟执行的任务、原则与程序,并对战略联盟的协调机制、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收益与分配机制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邬备民、李政[15]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绩效考核、信用机制、利益共享与分配机制、人员交流机制、动力机制等进行了研究。杨栩[16]提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相应机制建立的企业科技管理机制与高校科技管理机制以及包括完善市场体系、建立法制机制、行政管理机制、多渠道融资机制在内的社会有效机制。马永红等[17]从运行机制的含义出发,分析和界定了产业技术联盟运行机制的内涵,以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阶段为基础提出了产业技术联盟运行机制的构建思路,即分阶段有侧重地构建,全过程中不断规范和完善,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其内容。王雪原、王宏起[18]在分析政府引导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类型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科技计划和科技园区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并给出相应策略,为保障产学研战略联盟顺利运行提供相关策略和方法支持。赵志泉[19]提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维系纽带是契约和股权,参与联盟的单位应保持小型化、简单化、柔性化,并提出要建立联盟成果分享与风险分担机制以及以联盟信息交流机制、高层协调机制以及联盟危机处理机制、联盟文化冲突处理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联盟内部协调与信任机制等。

以上研究的共同点是:均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但还不够深入,同时缺乏相关调研资料的支撑,针对性与说服力略显不足。

赖馨正[20]深入探讨了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可借鉴的理论支撑,主要包括威斯康星思想、交易费用理论、系统与协同学理论以及博弈论等。并对技术创新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对联盟的动力机制、选择机制、信任机制、知识转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都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构建出相关的模型加以详细阐述。乐彬[21]利用博弈论基本理论,研究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他将联盟利益分配视为一个多人协商问题,通过纳什谈判定理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模型,同时考虑到合作中的风险因素对其进行修正,以实现对联盟成员所得利益进行风险补偿。

黄志民、郭海燕[22]对虚拟研究开发组织的信任机制进行了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除实体组织形式外,还有虚拟研究开发组织的性质。因此,本研究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中信任机制的构建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 结语

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产业界和学术界都意识到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逐渐被认同为一种更为适合的技术转移方式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战略联盟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尝试,也是在产业层面落实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举措。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更有效地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因此,有效利用与整合产学研各方优势与科技创新资源,保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顺利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以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特征、成立背景、发展态势及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居多,有关运行机制的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涉及面比较分散。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的研究较少,且较多为理论研究,缺乏事实调研数据的支撑,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风险机制、协调机制等关系到联盟正常运行的治理问题的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还应进一步加强。同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在联盟的发展过程中,为提高联盟的实际运作效率,对于组织成员应有一定的选择与过滤,即应建立联盟成员的选择与退出机制。因此,还应加强联盟伙伴的选择、联盟风险、联盟管理和联盟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以尽可能提高联盟运行的效率,使联盟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的研究,还应充分考虑产业和技术的特点,研究领域差异、资金投入等因素,力求符合联盟的发展特点,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经验。

创新战略联盟 第10篇

关键词:共生理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难点,解决措施

一、研究背景

根据2008年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种在政府引导与推动下,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产学研为主要合作形式的战略联盟。

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更有效地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也是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发展形成的创新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提高有关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事项的运行效率与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要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加快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集中建设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三大载体之一,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在整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逐渐成为学术界与实践界研究实践的热点。

赵志泉(2009)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网络型组织体,并对联盟的主体及分工进行了较明确的阐述[2]。谢科苑等、李岱素(2009)对战略联盟视角下的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实证研究,谢科苑等研究分析了联盟能力对产学研联盟成功的积极作用,而李岱素则是对产学研联盟的合作机制系统进行了分析[3]。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学者对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例如王雪原、王宏起(2009)对政府指导下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及策略进行了研究,对联盟的顺利运行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持[4];刘国新、闫俊新(2009)运用冲突分析理论,对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行了冲突模型的构建[5];汪孟艳、陈通(2010)从网络组织的视角,构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沙漏模型” ;张明(2010)对国内外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运行模式发展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的建议[6]。

近两年专门针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屡见不鲜,如邬备民、李政(2010)对如何完善和优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机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7];张晓等在借鉴国外成功应用产业联盟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我国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过程框架、运行模式和机制保障;胡争光、南剑飞(2011)提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中的战略金三角,联盟成果的分享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等战略问题[8];蒋华林(2011)从高校的角度对重庆市三所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9]。

尽管有很多的学者都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对联盟机制运行的构建上,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本质并没有太清楚的界定。只有部分学者从博弈论的角度对联盟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联盟成果的共享与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给出了建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在主体各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如果要构建有效的联盟,联盟中的各个主体之间应该存在一种相互依存,互相支撑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主体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类似于生态学中的共生关系。基于此,笔者将引入共生理论,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共生本质及其运行难点进行分析,并以重庆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共生理论的阐述

“共生”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是1897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它的本义是指不同的生物种属按照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袁纯清(1998)将“共生理论”引入到国内小型经济的研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在国内“共生”的概念开始从自然现象研究转向社会现象研究,例如经济领域。卜白华等(2005)从共生进化的角度,提出企业构筑战略联盟要注重“四个共生”:共生理念、共生稳定、共生进化、共生界面;冷志明、易夫(2008)从共生的角度,对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胡晓鹏(2008)利用共生理论,对产业共生的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进行了阐述。本文从共生的角度,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看成是一个共生系统,即在共生环境中,共生单元按照某种共生模式构成的共生关系的集合[10]。这里涉及到共生系统的三要素和共生本质。

(一)共生三要素

共生系统中的共生三要素是指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单位;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或结合的方式,其结合的方式由两个维度:行为方式(包括寄生、偏离共生、非对称和对称互惠共生4种)和组织程度(包括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模式4种)组成;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是共生关系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共生的本质

共生单元间的共生实际上是一种相互补充与依赖,它既保留了各共生单元的个性特征,又继承了共生系统的特征,它们之间有着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关系。共生单元在产生共生关系的同时伴随着共生能量的产生,它体现着共生关系的协同作用和创新活力。这些共生单元是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的,它不是某一个共生单元的个体进化,而是在相互促进与依存中形成新的共生结构,达到共同进化的过程。共同进化的共生现象是有助于整个共生系统朝着更有前景的方向发展的,共生关系不仅影响其中的共生单元的发展,也影响着环境中同类共生单元的发展。

综上可知,要将共生理论引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需要构造一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共生系统。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共生系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联合,共同对所涉及的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等事项进行合作,以提高联盟运行效率与效果。根据共生理论,可对联盟共生系统作以下分析。

(一)联盟中的共生单元

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一个共生系统,可知主要的共生单元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是技术的需求者,其优势在于产品市场的开发,而大学知识创新水平较领先,科研院所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由于各共生单元集聚的科技资源是不一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个系统运行效率与效果的同时,要能够实现各相关主体个体的目标与利益,才能够促使共生系统长久有效地发展。因此,联盟的共生系统是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互惠式关系。

(二)联盟的共生模式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由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主体要素和资金、人才、技术、物资基础、信息等客体要素构成,客体要素在各主体要素之间和内部的流动、配置,形成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过程,各个环节紧紧相扣、紧密联合、相互联系,而这些客体要素就是联盟共生系统中产生的共生能量。

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成的共生系统中,各个共生单元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大学(高校)不仅从科研机构引进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而且为科研机构提供了科研的生力军;科研机构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企业需要的市场产品,反过来企业为科研机构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大学(高校)为企业培训、提供相关的技术人才,使企业能够转化更多的科研成果以获取利益,同时企业也为大学给予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为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方向性建议。

实践证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中的各主体之间是一种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关系,对称互惠一体化是联盟共生系统运行的最有效的共生模式,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拥有不一样科技资源,采取共生系统中各单元对称互惠一体化的共生模式,有利于集聚各方面的优势,使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内在价值得到市场的检验,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进而实现产业化,变为现实生产力。不仅实现各单元的目标与个体利益,也促使整个共生系统更好的发展。

(三)联盟所处的共生环境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生系统的共生环境,指的就是联盟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联盟当下的运行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科学社会化,社会教育科学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社会的经济重大问题的解决往往依赖于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的密切配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产生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各自长处,并通过相互密切结合,形成整体的综合优势,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联盟可以极大提高有关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事项的运行效率与效果。因此,联盟共生系统的形成是势在必行的。由于联盟的顺利运行影响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金融机构等中介机构,都对联盟共生系统给予尽可能大的支持。因此,联盟共生系统的共生环境是有利于联盟的发展的。

由于各共生单元目标与利益是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由于自身的定位和宗旨不同,对于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等联盟的合作事项的需求程度和关联程度也不同。由于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都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各自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对联盟合作的需求与期待也各不相同,而只有两个以上的联盟主体的联合与合作的运行效率与效果能够超过单个主体的运行效率与效果,联盟共生系统才能形成。因此,协调和处理好联盟共生系统中各个主体的目标定位与利益需求关系,是构建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维持共生系统共同发展及其运行的最大的难点之一。笔者将基于共生理念,针对目前重庆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所存在的问题,对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所存在的共生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四、重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难点

对于所有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来说,共生单元间最大的共生难点在于,各个联盟的主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它们之间的共生属于异质性的共生。联盟中的各主体在组织宗旨与社会功能定位上具有性质上的差异,不同性质主体之间的战略联盟导致不同类型的主体准求的合作目标与绩效评价标准不同。因此,对各主体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企业存在的共生难点

在市场机制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产业科技革新的主体;政府是代表社会中多数人的利益,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政府科技计划所支持的应该是“行业共需性、公益性或者关键性”的技术创新。由于国内大批国家级产业园建设、国家项目以及地方政府牵头的科研项目都是由政府出资或推动的,而最终的成果仅为企业所用。这种科研成果产权归属不清、责利不对等的问题,严重破坏了共生系统内对称的互惠一体化关系,给联盟共生系统的整体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大学存在的共生难点

大学是我市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区域工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现行高校科技评价体系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创新轻应用创新”上,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技术创新的行为导向。因此,高校的技术创新也与政府支持的技术创新在目标导向方面存在一定矛盾。尽管政府和高校正在采取有关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最终将扭曲高校技术创新的行为。当大学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能达到为企业的转换新的市场产品时,联盟的发展将受到阻碍。

(三)科研机构存在的共生难点

科研机构改制后,由过去的支持性职能转变为独立经营的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化来获取利益。改制前,科研机构职能定位应该是最符合政府支持的科技创新计划的。但是,由于企业化改制使科研机构过去所承担的为行业公共技术服务的职能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这就造成了科研院所原有职能定位与现实的企业化定位之间的矛盾;同时,科研院所正处于改制的转折时期,财政压力和内部困难重重,也加剧了其技术创新行为的扭曲。当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收益与现实性、短期性收益发生矛盾时,特别是当科技项目资金成为追求的现实性利益目标时,就会发生技术创新行为的扭曲,而这最终也将影响创新成果产业化目标实现的程度,影响联盟内部的共生平衡。

五、建议与解决措施

总而言之,联盟共生系统运行的难点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共生单元并没有形成一种高度的共生意识。“共生意识”实际上就是遵循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的本质特征与客观规律,在努力实现联盟共同目标的同时,保持各主体的本质属性,实现自身的目标与利益,将整个联盟看成是一体化的共生系统,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针对重庆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现状,应采取以下措施作为解决联盟共生难的问题。

1.制定重庆市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规划及其他指导性文件,积极探索促进联盟一体化的有效模式和机制。只有当政府将一体化的联盟理念传达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时,各联盟主体才会在达成自身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地协助联盟中的其他主体也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从而促进整个联盟的共同发展。

2.找准联盟中各主体的优势定位。重庆市联盟运行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企业往往将高校或者院所的技术创新优势绝对化,甚至在合作中以委托高校进行工程化技术为主,而没有真正将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层面上来定位高校的优势。高校自身也没有分清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之间的定位关系。因此,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一个典型问题就是“企业”往往责怪“高校或院所”产品研发能力与经验不足,高校则往往责怪企业资金投入不够,长此以往将不利于联盟共生系统的整体发展。

3.增强各联盟主体战略层面的共生意识。在联盟共生系统中,如果共生单元之间能量的传递微弱或不连续,将不足以支撑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企业应该从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上制订联盟发展战略,高校应该从构建特色优势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这个高校本质战略目标层面制订产学研合作办学战略,否则将直接导致高校不愿意承担必要的投入风险,而企业也不能为高校提供长期、稳定技术创新需求可靠承诺。

4.建立有效的信用契约机制。影响联盟中各主体共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有效和可靠的合作信用机制。根据调查,目前,重庆90%以上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都是没有实质性法律约束效力的意向合同,合作双方都不能得到对方的长期战略合作的承诺。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合作主体行为短期化,甚至相互之间的不信任。为保障战略联盟的长期性战略合作,联盟成员之间还必须针对具体的合作事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合同,规定明确和实质性的义务、责任与权利,以保障联盟成员享有的责权利。因此,建立有效的契约,使联盟主体间相互信任,保证共生关系的维系,是联盟共生系统健康运行的基础。

5.建立有效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合理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机制与规则,是影响重庆市区域产学研健康发展的有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企业出资后利益如何得到有效保障,技术创新成果如何公正验收与评价,高校如何承担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责任,高校为什么会为企业的技术研发任务进行设备条件投入承担风险。这些合作机制与规则的不尽完善都是影响产学研合作有效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当联盟主体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他们才有可能把联盟的整体竞争力提升当成自己努力达成的目标,促使联盟不断发展。

6.创新和完善联盟的政府评价机制、联盟成员责任机制,提高联盟运行效率。第一,完善政府的投入机制与评价机制。一是政府针对战略联盟的科技投入与联盟主体自身的创新投入之间的投入比例实行可核实的规范要求;同时,针对不同的政府与联盟投入比例制订相应的不同成果分享机制。二是将政府现行的侧重创新方案可行性与创新效果等技术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转化为以评价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为主的评价机制。第二,细化联盟成员的责任机制。联盟成员必须具有明确而具体责任、义务与权利,尤其是要强化和细化联盟发起人(或实质控制人)的责任机制。

六、结论

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看成是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一体化的共生系统,不仅有助于各联盟主体发挥自身优势达成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的目标,而且有助于各主体之间进行资源优势互补,促使整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有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新男.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科技产业,2009(12).

[2]赵志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J].创新科技,2009(4):18-19.

[3]李岱素.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6)26:19-22.

[4]王雪原,王宏起.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及策略研究[J].2009(6):1-4.

[5]刘国新,闫俊周.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冲突模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9):417-419.

[6]张明.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116-119.

[7]邬备民,李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及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24-25.

[8]胡争光,南剑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战略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74-77.

[9]蒋华林.重庆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案例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3):153-156.

创新战略联盟 第11篇

6月21日,我国生态园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备会议在广东省东莞市国际会展酒店隆重召开,广东省科技厅梁宇宁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该联盟由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广州华苑园艺有限公司、广州市东篱环境艺术有限公司、广州市浅草堂园林工程与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国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浙江普天园林建筑发展有限公司、惠州市东江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富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市华海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市芊艺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广东省东莞市华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6家高校,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3家科研单位和广东园林学会、广东省风景园林协会等2家中介部门共25家单位共同发起,旨在整合联盟成员的资源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共同致力于生态环境的营建、修复、改良、治理、维护及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解决长期以来制约生态园林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瓶颈,开发知识产权,制订行业标准,申报并承担各级政府生态园林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开发任务,向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产业咨询及政策建议。把整体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国内生态园林产业可持续发展作为联盟的重要目标。

筹备会上,来自联盟成员单位的24名代表就联盟章程、联盟组织机构、人员架构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形成共识。大会审议通过了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单位及人员名单,确定了联盟专家委员会的架构。联盟第一届理事长由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洪卫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由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启翔担任。

(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刘黾 供稿)

创新战略联盟 第12篇

从2007 年李新南首次提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到2013 年第三批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和重点培育联盟的发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有较大进展,更是在实践应用中得到了广泛推广。然而联盟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如对联盟自身的认识并不深入,缺乏明确的目标与自主的运行机制,执行机构无法相对独立制约联盟发展,政策支持与引导有待加强等。因此,梳理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分析国家试点联盟的工作总结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现状

1. 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本质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针对以往 “产学研结合”的问题而探索出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更为有效、更为持久、更有保障、更能适应国家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迫切需求的新型 “产学研结合” 组织模式[1]。这种共同开发、共担风险、联合竞争、共同受益的组织模式很好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效地应对了全球激烈的竞争环境。其本质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缔结的技术联盟,是产学研联合的深化[2],表现为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的结合,这种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3]。科技部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是: 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4]。可以看出联盟的本质是契约型合作组织以及由企业衍生而来的创新网络,是战略联盟和技术联盟在产业层面的拓展,表现为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产学研组织体[5]。

1. 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原则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组建初期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以联盟成员的共同利益为纽带,为了保证联盟的合理构建,刘林舟等[5]提出了联盟构建的4 项基本原则: 以契约安排作为基础,以产业技术作为需求,以政府计划作为引导,以相互信任作为前提。联盟组建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成员选择,周海燕[6]阐述了联盟成员选择的原则与流程,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针对企业成员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选择指标体系,最后基于AHP法确定了指标权重。这套指标体系比较完善,在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级联盟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对于组建初期的以中小型企业为核心的地区联盟来说操作难度较大,多数联盟在章程中提到了选择成员的条件,符合上述基本原则,但指标体系的普适性有待考证。

1. 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和发展,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汪馥郁[7]在研究机制方面问题时提出一些机制值得重视: 组织管理机制、绩效评价机制、权益分配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苏靖[8]从 “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机制、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开放发展机制、成果扩散与辐射带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对机制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建议。联盟运行机制的优化和完善是联盟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的监督引导与绩效考核机制必不可少,良好的信用关系和利益共享分配机制不可或缺,健全的信息与开放共享交流机制至关重要,此外仍需不断探索联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9]。将学者们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目前制约联盟发展的运行机制主要有资源整合配置机制、信息沟通交流机制、绩效监督考核机制、成果扩散辐射机制、产业互动开放机制、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和利益共享分配机制。

1. 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对于联盟创新能力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在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上虽然存在差异,但整体而言与创新系统要素划分有关。荣春节[10]基于协同理论,提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能力是联盟成员或者创新主体之间的所进行创新活动的系统综合能力。柴珺芳[11]以自组织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从联盟投入、运行、产出、影响这4 个维度衡量联盟绩效,在此基础上丰富了二级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多年探索,科技部已形成一套以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提高创新效率、提升经济社会效益为核心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比较完善,能准确衡量联盟绩效。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本质的解读、构建原则的探讨、运行机制的分析和联盟绩效的评价,多为理论上的探讨与延伸,少数以单个联盟或某一地区的联盟为案例进行分析,缺乏从整体视角上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性建议。联盟工作总结反映了联盟过去的工作活动,本文对近3 年部分国家级联盟的工作进行内容分析,发掘联盟工作重点,通过与学术界先进研究成果进行比对,发现联盟工作的可取与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为实现联盟目标提供建议与借鉴。

2 研究素材与方法

2. 1 研究素材

本文以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站( http: / / www. citisa. org / ) 上的各联盟工作总结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 2011 年度的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32 家联盟工作总结; 2012 年度的国家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84 家联盟工作总结; 2013 年度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等58 家联盟工作总结。联盟工作总结是对联盟过去一年开展主要工作的系统检查、分析和评价,是了解联盟工作基本情况、借鉴成功方式方法、吸取失败经验教训的主要素材。对国家试点联盟2011—2013 年的工作总结进行研究,能够很好地把握当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工作重点,为联盟后续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与建议。

2. 2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法适用范围广泛,国外广泛用于图书情报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和医学领域,主要侧重对应用研究的论证,国内研究集中于图书情报学、新闻传播学和医学,多用于系统分析和理论研究。本文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6 软件来对搜集的研究素材文本进行技术处理和分析,使用到的具体功能包括分词、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SPSS19. 0 软件的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理清各高频词的相互联系。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ROST内容分析软件中的批量文件处理器对在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站上下载的2011—2013 年联盟工作总结进行合并处理,得到3年工作总结合并文本文件,对其执行功能性分析下的去重词、分词功能后,进行词频分析得到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总结的高频特征词( 见表1) 。使用ROST语义网络和社会网络生成工具,得到共词矩阵( 见表2) 以及语义网络结构图( 见图1) 。

注: 词频统计未显示全部分析结果,只输出词频前50 的高频词组

注: 共词矩阵未显示全部分析结果,只输出共词频率较高的前15 个词组

观察联盟工作总结词频统计和语义网络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工作紧紧围绕 “技术” “创新” “联盟”的 “发展”而进行。联盟工作以 “科技” “项目” 作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合作创新项目来进行创新活动,这与科技部主要按合作创新项目数来衡量联盟创新绩效密不可分。联盟组建单位以 “企业”为主体,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和国家科技计划来开展项目研究活动,符合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 》提出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但是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等在图1 中体现得并不是很明显,这与联盟目前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无法进行市场化运作有直接关系,此外,学研机构与市场脱节技术转化存在困难也是一大原因。联盟发展离不开 “战略” 的引导和支持,但在工作总结中 “战略”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伴随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说明 “战略”已得到认可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最重要的一点, “产业” 并没有成为高频词出现在上述图表中,说明联盟与产业的关联性不强,没有将产业化作为联盟目标,如何将提高企业竞争力与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是今后联盟发展所要思考的问题。

在构建共词矩阵的基础上,通过Ochiia系数将其转化为相关矩阵,具体公式如下:

由于相关矩阵0 值太多,为避免统计误差将其转换为相异矩阵( 见表3) ,相异矩阵是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的基础。

将相异矩阵导入SPSS19. 0 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选择 “组间联接”的聚类方法,得到聚类分析树状图( 见图2) ,可将15 个高频词分成4 个类别。第一类: 开展、战略、企业、合作、研究、成员; 第二类: 项目、科技、组织、国家; 第三类: 联盟、技术、发展、创新; 第四类: 单位。

根据图2 只能将高频词分类,对于同一类别下各词组的联系却不清晰。为了更好地观测各高频词的空间距离及相互关系,利用SPSS19. 0 的多维尺度度量功能画出高频词的多维尺度图( 见图3) 。比较图2 与图3 可以发现,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存在部分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聚类分析中样品通常是按质分组的,多维分析不是将分组或聚类作为最终结果,而是以一个多维尺度图作为最终结果,比较直观。

多维尺度图显示,联盟的工作重点是组织申报并完成国家科技项目,项目是合作创新的载体。国家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协调引导联盟的构建与运行,通过实施 “产业技术创新计划” 或 “技术创新工程”等科技项目来对联盟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基础支持。联盟创新活动主要是组织开展合作创新项目,而国家科技项目代表了产业发展的前沿,也是联盟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联盟的成员单位主要是研究型的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科研机构等其他联盟单位以企业为中心,在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汇集各种创新要素,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产业兴起和国家强盛都离不开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转移,而企业是技术成果取得突破并得以商业运作的不二选择。

联盟发展离不开成员活动的开展,成员是组成联盟的基本单位。联盟成员活动包括成员的甄选与除名,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技术探讨及技术服务,成员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成员间的知识产权转让,成员的任务分工以及绩效考核等。联盟成员间的日常活动汇集形成联盟活动,联盟持续良性发展需要成员的积极参与。

联盟的本质是在战略引领下通过合作实现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是技术创新的主旋律。不仅企业通过制定并执行战略来获取核心竞争力,联盟也是成员在战略层面的合作组织,战略指引着联盟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创新形式,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4 思考及建议

本文以现有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家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工作总结文本进行探索性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项目是合作创新的载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成员活动是联盟发展的基本元素,战略合作是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针对联盟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来提高联盟的综合实力与创新活力。

( 1)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健全市场机制与环境。政府应引入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规范行政管理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的机制与环境来消除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性障碍,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联盟要坚持企业作为主要的研究单位,结合其他学研力量共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 2) 重视国家科技项目,优化政策扶持体系。加大对国家及地方科技项目的审批与验收力度,突出国家科技项目的产业前瞻性,避免不良联盟通过科技项目套取国家专项资金。鼓励联盟筹集产业发展基金,倡导基于产业发展与成员需求的项目申报,协调产业规划与联盟发展的关系。

( 3) 控制联盟成员数量,强调成员技术水平。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确定联盟目标并进行任务分解,根据产业规模和目标筛选与评估成员,确定成员在规模、研发、资源、社会影响力方面与联盟互补,优化成员数量与质量,充分发挥各联盟成员的优势,确保联盟的行业影响力和管控力。

( 4) 凸现联盟产业特征,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联盟工作要联系产业实际,突出产业特征,以产业利益为出发点,实现产业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瞄准产业技术前沿,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总结学术界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重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家试点联盟2011—2013年的工作总结文本进行验证性和探索性研究。语义网络结构图与多维尺度图显示项目是合作创新的载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成员活动是联盟发展的基本元素,战略合作是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联盟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对策,内容分析,产业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新男.创新“产学研结合”组织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J].中国软科学,2007(5):9-12

[2]李雪,李菁华.产学研联合的深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1):45-48

[3]汪馥郁,李敬德,文晓灵.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J].创新科技,2008(2):14-15

[4]科技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EB/OL].(2009-02-21)[2014-12-14].http://www.most.gov.cn/tztg/200902/t20090220_67550.htm

[5]刘林舟,武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原则及政策取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102-106

[6]周海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7]汪馥郁,李敬德,文晓灵.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J].创新科技,2008(2):14-15

[8]苏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的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11):15-20

[9]邬备民,李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及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24-25

[10]荣春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上一篇:传承问题下一篇:现代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