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影响范文

2024-05-07

麻醉影响范文(精选12篇)

麻醉影响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患者96例, 所有患者均来自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本院妇科、产科就诊接受腰-硬联合麻醉手术患者, 患者年龄29~58岁, 平均年龄41岁, 体质量45~66kg, 身高156~171cm, 术前均无心肺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患, 所有患者麻醉前评估均为ASAⅠ~Ⅱ级,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 O2) 、无创血压 (NIBP) 和心电图 (ECG) 都在麻醉前30min进行了检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A组、B组和C组, 每组各32例患者。

1.2 麻醉方法

腰穿针使用B-D公司腰-硬联合穿刺包, 患者取左侧卧位, 卧位取好后, 再以L3~4间隙正中为穿刺点行硬膜外穿刺, 穿刺成功后, 立即插入25G腰穿针, 当有脑脊液出现后, 立即注入2m L布比卡因, 其比重为0.75%[3]。注射药物之后, 将硬膜外导管由头端置入, 深度为3cm, 导管置入后, 将患者体位转为平卧状态, 腰麻平面低于T8时, 通过调节体位和从硬膜外导管追加5~8m L 2%的利多卡因, 45~150min是比较适宜的手术时间, 手术完成后要注意维持阵痛, 麻醉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1.3 研究方法

将96例接受腰-硬联合麻醉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A组、B组、C组) , 每组各含32例患者。A组患者于麻醉前30min内静脉输入500m L羟乙基淀粉, 麻醉后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液3~5m L/ (kg·h) ;B组患者于麻醉前30min内静脉输入500m L乳酸林格液, 麻醉后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液3~5m L/ (kg·h) ;C组作为对照组, 在静脉穿刺和麻醉后, 输注乳酸林格液3~5m L/ (kg·h) 。手术后严密监测三组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 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 低血压可以定义为:患者麻醉后, 其收缩压降低值超过麻醉前基础值的30%, 或是血压的下降幅度超过4k Pa, 发生低血压后的处理原则为积极扩容, 目前使用麻黄碱等血管活性药物进行处理效果较好, 临床应用较广。

1.4 统计分析

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 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中所选取的三组患者年龄、身高、性别、体质量和术前血压经统计分析, 差异均无显着性差异 (P>0.05) 。见表1。此外局麻药剂量、浓度、容量比重、手术时间、穿刺部位和患者体位均相同。

2.2 低血压发生情况

A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较好, 血压下降的发生率较低, 仅为6%;B组患者治疗后多数未发生明显的血压下降情况, 其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16%;C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44%。A组患者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比B组和C组患者的血压下降发生率低 (P<0.05) , 说明A组用药方法更为可行。并且B组患者血压下降的发生率比C组患者低, 但是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χ2=8.32, P<0.05

3 讨论

腰-硬联合麻醉后一般都会伴有并发症的产生, 其中血压下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一般注药后5~20min是血压下降的高发时间, 血压下降还会伴随产生面色苍白、呕吐、躁动不安、恶心等症状的出现。腰-硬联合麻醉有效利用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 通过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 使麻醉效果得到改善, 使操作技术水平增加, 即利用了两种技术的优点, 又避免了二者的弊端, 腰-硬联合麻醉既发挥了腰麻的麻醉起效快、肌肉松弛及镇痛效果确切等优点, 又有硬膜外麻醉可满足长时间手术需要和维持术后镇痛的长处[4]。一般扩容、体位调节及应用缩血管药物等是防止腰-硬联合麻醉后低血压的常用措施, 我们的研究说明, 麻醉前输注能有效地改善腰硬联合麻醉后血压下降的问题,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后A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较好, 血压下降的发生率较低, 仅为6%;B组患者治疗后多数未发生明显的血压下降情况, 其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16%;C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44%。A组患者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比B组和C组患者的血压下降发生率低 (P<0.05) , 说明A组用药方法更为可行。并且B组患者血压下降的发生率比C组患者低, 但是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输入羟乙基淀粉等胶体对于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效果明显, 且疗效优于乳酸林格, 此方法简便、安全, 效果确切, 应在腰硬联合麻醉前普及应用, 体液对麻醉后低血压也有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 建议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验证应用[5]。以往的研究证实血压下降关键是由于阻滞了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功能而导致的, 因为这会扩张小动脉, 从而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 血液会在外周血管处聚集淤积, 形成血栓, 虽然麻醉前患者都禁食12h, 患者仍可通过汗液蒸发, 大小便等排出一定量的水分, 使患者发生一定程度的脱水。本文中的麻醉前输液能够有效稳定循环系统, 预防患者因麻醉引发的不良反应如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的发生[6]。晶体液补充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前输液方式, 满足了患者手术体液的丢失的需求, 此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腰-硬联合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7]。腰-硬联合麻醉因其操作方便、易于判断麻醉平面、疗效好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认可, 但是在术后往往产生低血压的情况发生, 给手术安全带来威胁, 在临床上, 输注较少的胶体液量可起到较好地扩容达到效果, 并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且不易引起组织水肿的发生, 保证了患者在麻醉和手术期间的安全, 使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疗效显著[8,9]。总之, 本研究结果说明, 腰-硬联合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是预防和治疗麻醉后血管扩张引起的血压下降的有效方法, 是预防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有效治疗方法, 与输入乳酸林格液相比, 麻醉前输注500m L羟乙基淀粉等胶体对于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效果明显, 麻醉后以3~5m L/ (kg·h) 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液, 可有效预防麻醉后的血压下降情况, 为安全的实施麻醉手术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麻醉前输液对腰-硬联合麻醉后血压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本院妇科、产科就诊接受腰-硬联合麻醉手术的患者96例, 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 每组32例。A组患者在麻醉前30min内, 将500mL羟乙基淀粉由患者静脉进行输注, 麻醉后, 继续由患者经脉输入乳酸林格液, 按35mL/ (kg h) 输注;B组患者在麻醉前30min内, 将500mL乳酸林格液由患者静脉进行输注, 麻醉后, 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液, 按35mL/ (kg h) 输注;C组首先做静脉穿刺和麻醉, 并在术中给患者输注乳酸林格液35mL/ (kg h) , 以此作为对照组。严格检查三组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 并详细做好记录。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较好, 血压下降的发生率较低, 仅为6%;B组患者治疗后多数未发生明显的血压下降情况, 其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16%;C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44%。A组患者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比B组和C组患者的血压下降发生率低 (P<0.05) , 说明A组用药方法更为可行。并且B组患者血压下降的发生率比C组患者低, 但是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本研究说明腰-硬联合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是预防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有效治疗方法, 与输入乳酸林格液相比, 在麻醉前30min内, 将500mL羟乙基淀粉由患者静脉进行输注, 麻醉后, 继续由患者经脉输入乳酸林格液, 按35mL/ (kg h) 输注, 可有效预防麻醉后的血压下降情况, 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羟乙基淀粉,输液,血压

参考文献

[1]柳垂亮, 李玉娟, 招伟贤.腰硬联合麻醉几个热点问题新进展[J].广东医学, 2003, 24 (1) :96.

[2]庄心良, 曾因明.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77-1095.

[3]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6341.

[4]杨文科, 翁建东, 周东贤.腰-硬联合麻醉不同注药速度对麻醉平面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 (1) :49.

[5]吕洁, 陈霞, 刘秀芳, 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 2006, 18 (5) :593-594.

[6]徐启明, 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2.

[7]丑维斌, 王向东, 郭耀军, 等.预负荷输液联合小剂量腰硬联合麻醉对产妇在剖宫产手术中心血管系统稳定性的影响[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08, 29 (4) :293.

[8]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11.

麻醉影响 第2篇

手术治疗是治疗疾病最有效、直接的方式,但其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比较大,情绪波动明显,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而这种心理状态又可影响心率、血压及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严重者可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创造性、个性化、有效的护理模式,目标是减轻心理负担,缓解躯体疼痛,最终达到增强手术效果。本研究对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选择:

入组标准:①择期手术,采用非全身麻醉; ②年龄18 ~ 70 岁,性别不限; ③无语言及认知障碍,能进行有效沟通; ④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Ⅰ ~Ⅱ级; ⑤同意进入本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采用全身麻醉者; ②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③有药物或酒精依赖史者; ④有精神病史或家族史者;⑤有慢性疼痛史者。

1. 2 一般资料:

年1 月至 年1 月,选择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81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0 例和对照组41 例。观察组: 男22 例、女18 例,年龄20 ~ 67 岁,平均( 43. 03 ± 9. 17) 岁; 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12 例、高中或中专18 例、初中6 例、小学4 例。麻醉方式: 连续硬膜外麻醉23 例、神经阻滞的麻醉12例和局部麻醉5 例。对照组: 男21 例、女20 例,年龄21 ~ 69 岁,平均( 43. 72 ± 9. 33) 岁; 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10 例、高中或中专19 例、初中7 例、小学5 例。麻醉方式: 连续硬膜外麻醉24 例、神经阻滞的麻醉11例和局部麻醉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匹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1. 3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如嘱咐患者做好术前准备,进行简单的麻醉及手术方面的健康教育,做好术中观察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 3. 1 术前舒适护理: 手术室巡回护士在术前1d 到病房探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如果存在负性情绪,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减轻心理负担,消除内心顾虑和恐惧。如指导患者通过看电视、听音乐,分散注意力;教会患者放松训练,达到精神的放松状态,缓解紧张情绪。建立社会及家庭的支持系统,让家属及亲朋好友多与之交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与病区责任护士进行沟通,做好患者的环境护理,如保持病房光线充足、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等。

1. 3. 2 术中舒适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前30min,为其营造洁净、舒适的手术环境,一般室温控制在22℃~ 26℃,湿度控制在50% 左右。术中为患者保暖,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条件允许的话,术中可以用播放轻柔音乐的方式缓解患者出现的紧张反应。手术时间较长者,术中帮助患者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并可防止长期受压缺血而出现不适; 手术过程中护士可以采取肢体语言,给予患者安慰,如适当地抚摸患者额头、握手等肢体上的接触[6]。手术过程中,避免谈论手术效果、风险、预后等问题,否则可能引起患者的紧张、恐慌等不良情绪。术中要保护患者的隐私,维护患者的尊严。

1. 3. 3 术后舒适护理: 手术结束后及时清理患者身上的血迹,注意避免暴露隐私部位,盖好被褥。在运送及转移患者的过程中,保护好伤口及各种引流管,尤其是预防引流管脱落或折损。回病房后,告知患者配合的很好,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可根据自己对音乐的喜好,选择适宜的、舒缓愉悦的音乐,每天听2 ~ 3 次,每次30min,可以提高痛阈值,减轻疼痛。如果疼痛,也可采用意象引导,找到一个舒适的体位,思想集中、排除杂念、闭目养神,想象自己在一个非常宁静和轻松舒适的空间,从而进入放松状态,有助于减轻疼痛[8]。

1. 4 效果评价:

①心理状态: 评价工具为Zung 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 SDS) 及焦虑自评量表( SAS) ,得分经相关公式换算成标准分[9],分别于术前1d 及术后1d各评价一次。②手术过程舒适度: 评价工具为简化舒适状况量表( 中文版) ,共30 个项目,即生理5 项、心理精神10 项、环境7 项、社会文化8 项,采用1 ~4Likert Scale 评分法,满分120 分,术后1d 进行评价。

1. 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理状态评价结果比较: 术前1d,两组患者SAS 及SD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术后1d,两组患者SAS 及SDS 评分较术前1d 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2. 2 两组患者手术过程舒适度比较: 术后1 d,采用简化舒适状况量表( 中文版) 对两组患者手术过程舒适度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环境及社会文化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3 讨论

麻醉影响 第3篇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老年骨科患者;认知功能;精神状态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28-01

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老年人手术后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手术前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障碍,而是在手术之后发生的一种过性的或者永久性的认知功能性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行为及认知精神紊乱、意识障碍、社会生活能力下降等[1,2]。手术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较为复杂,诸多研究显示引发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是麻醉[3]。本研究选取了15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并分析比较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手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9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的150例老年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手术前意识正常,无家族遗传病史、无长期使用镇静药史、无精神系统疾病史等。依据患者所接受的麻醉方式将其分为椎管内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每组平均75例患者,全麻组男性47例,女性28例,年龄为71-93岁,平均年龄(82.6±5.5)岁,体重为61-76kg,平均体重为(69.5±3.5)kg;椎麻组男性43例,女性31例,年龄为70-92岁,平均年龄(81.6±4.5)岁,体重为60-77kg,平均体重为(68.5±4.5)kg。病例纳入标准:接受膝关节置换术及股骨、髋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70岁),患者或者其家属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于比较。

1.2麻醉方法

手术前半小时,椎麻组和全麻组患者均口服安定(8mg),并肌内注射阿托品。全麻组患者使用快速气管导管进行插管全麻,并依靠异氟醚+瑞芬太尼静吸联合维持麻醉效果,使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效果;椎麻组在患者椎间隙施行硬膜外穿刺,依据患者的体重注入适量的布比卡因。依据实际情况追加利多卡因(0.25%)、手术后驼人微量止痛泵镇痛,并输注芬太尼和罗哌卡因,控制给药速度(1-2mL/h)。

1.3观察指标

观察监测患者的输血量、术中出血量、手术中手术麻醉时间、脉搏及血压等常规指标。测定认知功能及精神状态:使用MMSE(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并记录MMSE评分,如果患者的MMSE评分下降10%则认为手术之后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检测时间分别为手术前6h,麻醉后的12h、24h、72h及96h。

1.4数据处理方法

02.1分析两组患者的常规监测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常规指标,结果显示椎麻组和全麻组患者的输液量、麻醉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当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中麻醉的安全性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仍然是影响老年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隐患,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4]。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术后行为及认知意识障碍、记忆力及注意力下降,严重时会出现生活能力下降及精神紊乱等[5]。所以,麻醉师除了要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安全,还要分析各种麻醉方式所产生的术后影响。老年患者一旦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其神经系统衰老的进程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加速,很容易引发阿尔茨海默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思维、情绪、记忆等[6]。

本研究结果显示,椎麻及全麻组患者的麻醉时间、年龄等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排除他们对结果的影响。本次研究结果还表明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均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但是不同麻醉方式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相关研究显示椎麻和全麻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差异不显著[2,7],但是本次研究表明,相较于椎麻,全麻更容易引发老年患者短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临床上应依据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案,相比于全身麻醉,使用椎管内麻醉可以更高的降低手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机率。

参考文献

[1]刘新伟.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2,10:47-48.

[2]许德奖,杨威,赵国栋.丙泊酚与气体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Meta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11:1623-1627.

[3]姜晓阳,张新疆,刘延超,蒋晖.两种全身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地方病通报,2010,01:78-79+82.

[4]史军远.不同麻醉方式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对照分析[J].现代养生,2014,12:153-154.

[5]段开明,常业恬,欧阳文,夏月峰,张文静.异氟醚与七氟醚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06,03:501-502.

[6]潘丽峰,王东信,李军.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05:510-514.

麻醉影响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随机对照试验;2双盲对照研究;3研究样本量>10 例;4年龄>18 岁,一般情况良好;5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6以全文形式发表,无重复发表;7提供或可以向作者索取完整的原始数据。

1.2 排除标准

1单一性研究;2样本数量过少;3所采用样本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如听力障碍;4文献所采用统计学方法错误且无法修正;5通过各种渠道均不能获取完整文献与原始数据。

1.3 检索策略

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Pub Med等数据库中检索全麻过程中是否进行麻醉深度监测的文章。 检索关键词为“general anesthesia”、“recovery time”、“anesthesia depth monitoring”、“全身麻醉”、“麻醉恢复”、“麻醉深度监测”等。 检索方法采用检索词自由结合、英文缩写结合方式进行,并对检出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查阅补充。 检索时间为建库到2014 年。

1.4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1.4.1资料提取

文献纳入流程见图1。

1.4.2文献质量的评分

根据纳入标准选取文献并进行质量评分,依据改良的Jadad表对所选文献进行方法学评价,包括:1是否为随机对照;2是否隐藏随机方案;3是否采用盲法;4对失访、退出及不良病例原因的报告与处理。1~3项每项恰当为2分,不清楚、不详为1分,不恰当为0分。第4项具体描述了失访与退出的数量与理由者为1分,未描述者为0分。总分3~5分为高质量文献,1~2分为低质量文献。

1.4.3数据的收集

阅读全文后进行资料数据的提取,文献的质量评价与数据的提取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并交叉核对,分歧由第3位研究者协助解决。提取的数据包括作者、病例数、是否进行AAI监测或BIS监测等,结局测量指标包含有:1睁眼时间;2拔管时间;3定向力恢复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 Man 5.1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加权均值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计数资料以比值比(OR)及其95%CI表示。 采用 χ2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对无异质性的结果(P > 0.05)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分与一般情况

通过数据库的检索、文献的筛选,共纳入高质量研究11 篇[2,3,4,5,6,7,8,9,10,11,12],均为随机对照试验,无随访、退出或失访病例的记录。 其中6 篇[2,3,6,7,8,9]为英文文献,5 篇[4,5,10,11,12]为中文文献, 涉及受试者743 例,AAI监测202 例,BIS监测221 例,无麻醉深度监测320 例。 11 篇纳入文献的一般资料见表1。

注:AAI:听觉诱发电位指数;BIS:脑电双频指数;1睁眼时间;2拔管时间;3定向力恢复时间

2.2 Meta分析结果

2.2.1睁眼时间比较

纳入的10项[2,3,4,5,6,7,9,10,11,12]研究对全麻手术中停止麻醉药物注射后患者的睁眼时间进行了比较,应用麻醉深度监测时患者的睁眼时间短于未应用任何麻醉深度监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3。其中4项[2,3,4,5]研究分别进行AAI监测与BIS监测,AAI监测患者睁眼时间与BIS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4。

2.2.2拔管时间比较

10项[2,3,4,5,7,8,9,10,11,12]研究报道了麻醉恢复时拔管时间的比较,术中进行麻醉深度监测者比未应用麻醉深度监测者拔管所需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5~6。其中4项[2,3,4,5]研究进行了AAI监测与BIS监测后患者的拔管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7。

2.2.3定向力恢复时间的评价

纳入的文献中有4项[2,5,8,9]研究分析了麻醉深度监测时对定向力恢复时间长短的影响,术中进行麻醉深度监测可以明显缩短定向力恢复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8~9。其中2项[2,5]研究进行AAI监测与BIS监测后患者的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0。

3 讨论

在麻醉深度监测设备中,BIS是大脑皮层脑电活动EEG的综合反应,为监测镇静程度的指标[13,14]。AAI是中枢神经系统对伤害性刺激的综合反应, 包括镇静、镇痛、手术刺激等多方面信息,在全麻中监测意识转换、术中知晓和预测苏醒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15,16]。Ge等[17]研究发现AAI监测镇静深度的意义高于BIS。Litvan等[18]研究显示丙泊酚或七氟醚麻醉时AAI和BIS均可简单明确地监测患者的清醒或意识丧失状态,而AAI确定意识转换比BIS更灵敏准确。

本篇Meta分析所采纳的11 篇文献, 通过改良Jadad表进行质量评价,对入选文献进行整体评估,保证了分析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在其现有数据证据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在麻醉结束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的比较中,术中未应用任何麻醉深度监测时麻醉恢复所需时间明显长于应用AAI监测或BIS监测, 而AAI监测与BIS监测两者比较各项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与Struys等[19]研究中提示的BIS可以很好地指导麻醉维持过程, 缩短患者的麻醉恢复时间的结果一致。Recart等[20]研究也表明,在地氟醚麻醉中进行AAI监测或BIS监测可以减少地氟醚的吸入量,缩短术毕苏醒时间。

术中进行麻醉深度监测对手术结束后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等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因此术中进行麻醉深度监测很有必要。而在麻醉深度监测方式的选择方面,进行AAI与BIS监测在缩短麻醉恢复时间方面没有差别。 本研究结果可以为AAI与BIS监测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全身麻醉手术中麻醉深度监测对患者术毕麻醉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应用麻醉深度监测,如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或脑电双频指数(BIS),或未应用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患者术毕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共纳入11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受试者743例。在全身麻醉中,应用AAI监测或BIS监测时患者术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未应用任何麻醉深度监测者明显缩短(P<0.05);应用AAI监测者与应用BIS监测者比较,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中应用麻醉深度监测,可以缩短麻醉结束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与定向力恢复时间。应用AAI监测与BIS监测麻醉深度对患者术毕麻醉恢复情况的影响相当。

麻醉医生麻醉医生学习心得体会 第5篇

理论知识,不断改造思想,使自己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确保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讲原则、识大体、顾大局。其次再者在业务工作能力方面,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领导决策、用人、授权、协调、沟通、激励等能力与艺术,使我的组织管理能力、处事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均得到了应有的提高,使我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合理组织各方力量,积极做好工作落实;在分析问题上能够做到思路清晰,头绪分明,解决问题能够抓住要害,行止有度;同时在从领导和管理上看创新,从领导和管理上看战略,用战略眼光发现机会和威胁,识别优势和略势,分析和处理矛盾问题。

二、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通过认真扎实的学习,切实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完善了自身知识结构。同时让我明白了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哲理性问题,帮助我在工作实践中,善于用辩证的眼光和方式看待处理问题,善于用战略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德识才学的学习,了解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德”的重点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利观、事业观,求真务实,勇于担当,“识”为智慧,及要有远见卓识,能料事如神,慧眼识人,要有胆识,及敢作敢为,用于担当,“才”指知识、经验和技能,“学”,非学无以立德,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广才,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进一步解读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干部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总书记的公私观:公私分明、克己奉公;通过对拒腐防变与廉洁从政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了自身拒腐防变能力,自觉抵制各类不良风气,严格自律,廉洁从政;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重点加强以下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政治的鉴别力、公共服务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学习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心理调试的能力等,使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三、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全面实现自身价值

麻醉影响 第6篇

【关键词】老年胃肠手术;七氟烷麻醉;丙泊酚麻醉;肝肾功能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10-01

因老年患者机体的特殊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生理机能及组织细胞退行性改变,对手术麻醉提出了较高要求。基于此,分析我院在老年胃肠手术患者中实施七氟烷麻醉和丙泊酚麻醉的效果,探讨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行胃肠手术的老年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及神经障碍疾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7.8±2.4)岁;按ASA分级为I~II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禁食12h以上,入室后行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末CO2(ETCO2)等;建立静脉通路,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1.00 mg/kg、舒芬太尼1.0~3.0μg/kg、维库溴铵 0.08~0.1 mg/kg麻醉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肌肉松弛后,行气管插管,根据血气适当调整呼吸参数。 两组采用不同的麻醉维持方式,对照组麻醉诱导后持续吸入1%~1.4%七氟烷和 (0.1~0.2)μg/(kg·min)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观察组静脉泵持续注入(1~2) mg/(kg·h)丙泊酚和(0.2~0.4)μg/(kg.min)瑞芬太尼,复合麻醉。两组患者术后持续静脉自控镇痛(PCIA),手术过程中根据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及手术进展情况随时调整麻醉用药剂量,并根据患者的尿量和血液损失量输入乳酸林格氏液,维持BIS 的麻醉深度值在 45~60,术毕切口缝合时停用丙泊酚及七氟烷。

1.3 观察指标

分别监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3d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酸酐(Cre)、血清天冬氨酸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等[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 )单位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AST、ALT、BUN、肌酸酐较术前均有明显变化,但变化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和对照组AST、ALT、BUN、肌酸酐等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在老年胃肠手术中,老年患者受年龄及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老年患者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有所改变,加上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不同麻醉药物及药物剂量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有重要影响。因此,麻醉药物在老年胃肠手术发挥着重要作用,若不合理使用麻醉用药,则容易引起心脑血管、术后认知功能及肝肾功能衰退等并发症[2]。本组对老年胃肠手术患者采用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由于高龄是胃肠手术不可避免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靜脉麻醉中,大脑皮层增加了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加上老年患者药代动力学改变及吸入麻醉药的最小肺泡有效浓度直线下降,导致麻醉药物给药后出现高血浆浓度,这就要求必须减少丙泊酚和七氟烷用量。同本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可见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可作为老年胃肠手术麻醉的理想药物,正确实施麻醉,以促进手术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红宝,何建国.七氟烷吸入麻醉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5):71-74.

麻醉影响 第7篇

关键词:不同麻醉方式,老年患者,手术

随之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 及医疗技术的逐渐提高, 我国老年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大。由于老年人群的机体机能与年轻人相比较, 都会出现普遍的下降趋势, 该类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 耐受性通常较差, 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实施麻醉, 才能够充分保证手术的各项操作能够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不同的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在手术后的恢复期阶段所产生的影响也具有一定差异。本次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应用不同麻醉方式实施麻醉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02例, 随机分为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 每组34例。研究1组患者男20例, 女14例;年龄61~87岁, 平均年龄 (69.4±5.1) 岁;发病至接受手术治疗时间1~8 d, 平均发病时间 (2.7±1.5) d;体重46~81 kg, 平均体重 (54.3±8.8) kg。研究2组患者男19例, 女15例;年龄63~84岁, 平均年龄 (69.2±5.0) 岁;发病至接受手术治疗时间1~7 d, 平均发病时间 (2.5±1.6) d;体重43~82 kg, 平均体重 (54.1±8.7) kg。研究3组患者男21例, 女13例;年龄60~88岁, 平均年龄 (69.6±5.0) 岁;发病至接受手术治疗时间1~8 d, 平均发病时间 (2.4±1.3) d;体重43~81 kg, 平均体重 (54.2±8.6) kg。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三组患者在手术前0.5 h给予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 术中监测生命体征。研究1组实施全身麻醉, 麻醉诱导采用维库溴铵、咪唑安定、芬太尼, 剂量标准分别为0.1 mg/kg、0.1 mg/kg、0.1 mg, 吸入浓度为2%异氟烷进行麻醉维持, 术中根据实际情况追加药物。研究2组采用浓度为2%利多卡因实施局部麻醉, 给药量应该控制在400 mg以下。研究3组实施硬膜外麻醉, 选择合适椎管间隙后进行穿刺, 然后注入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与浓度为0.33%的地卡因混合液, 根据实际情况在术中对麻醉平面进行控制[1]。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在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现象的例数、麻醉效果。

1.4麻醉效果评价标准[2]优:患者在术中没有任何痛感, 手术操作进展非常顺利;良:手术中会有程度轻微的痛感, 但仍然可以耐受, 对手术的操作没有任何影响;差:手术过程中有明显的疼痛, 患者无法耐受, 手术操作无法继续进行。优良率=优率+良率。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麻醉效果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分别为97.1%、100.0%、97.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认知功能障碍情况研究1组术后有9例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发生率为26.5%;研究2组术后有2例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发生率为5.9%;研究3组术后有1例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发生率为2.9%。研究2组、研究3组与研究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2组与研究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三种麻醉方式, 对于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的恢复期阶段的精神状态均不会产生较为显著的不良影响, 其中接受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例数会更多一些,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和全身麻醉在实施操作过程中, 需要通过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出传递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 老年患者具有特殊的生理特征, 在手术治疗后的恢复期阶段出现记忆障碍、精神恍惚等现象的可能性较大[3]。另外, 麻醉方法属于辅助性手术操作技术的一种, 在手术过程中对麻醉方式进行选择时, 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而确定, 之后再根据具体的手术方式, 对适当的麻醉方法进行选择。同时, 麻醉医师应该使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对新型麻醉方法进行进不断的探索, 尽可能为老年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陆姚, 余骏马, 董春山, 等.右美托咪啶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质量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2, 32 (6) :742-744.

[2]颜景佳, 曾景阳, 赵桀, 等.插管型喉罩预防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全麻恢复期气管拔管反应的效果.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3, 33 (4) :508-509.

麻醉影响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需行外科手术且麻醉方式为全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52岁,平均年龄(36.1±6.1)岁;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43岁,平均年龄(32.0±6.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经保守治疗无效,需行手术且对手术及麻醉药品有一定耐受性的患者;②既往体检,除所患的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外,无其他严重的组织或器官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③熟悉本研究,自愿参与,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④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2]。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细节护理,具体如下。

1.3.1 将患者摆放为去枕平卧体位,头偏向一侧,预防其因为误吸呕吐物导致窒息,将软垫垫于其骨隆突处,以预防其出现压疮,使患者的床单位始终保持整洁干净,及时更换污染的床单。

1.3.2 须有专人看护发生兴奋或躁动的患者,将病床两侧的护栏升起,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1.3.3 对于术后体温过低的患者,调高其所住病室的室温,为患者加盖被子,在此期间注意防止患者烫伤,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其中以血氧饱和度最为重要,在患者体温偏低时,注意及时更换测量手指,防止其因手指温度过低出现测量值偏差。

1.3.4 在早期患者意识不清时,常有紧张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情况,以消除其紧张感。

1.3.5 并发症护理

①恶心呕吐:在进行拔管操作时动作轻柔,呕吐期间及时为其取下吸氧管,及时为其更换污染的床单位;②疼痛护理:术后麻醉药物药效消失后,患者会感到手术切口疼痛,出现应激性的生命体征变化,需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对症处理;③呼吸不畅:呼吸肌麻痹,患者表现出呼吸困难的症状,如是因为舌后坠,及时使用舌钳拉出舌头,如是因为喉头水肿,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治疗,如是因为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可为患者进行吸痰或体位引流,待其身体有所恢复后,教会其有效咳嗽的方法,以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观察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根据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满意度评价,问卷满分为100分。>90分代表满意、80~90分代表基本满意、<80分代表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1.5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经过不同的护理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98.33%,对照组达8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小结

全麻患者相对局部麻醉(局麻)来说,在手术期间,患者完全无意识,感受不到任何痛苦,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全麻的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经呼吸道麻醉,麻醉清醒后患者呼吸道表现出不适症状,且全身出现各种轻重不一的不良并发症[3,4]。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98.33%,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说明细节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实施细节护理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实施细节护理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需行大型外科手术进行全身麻醉(全麻)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细节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细节护理干预,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外科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间,细节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晶,黄海琴,杨志峰,等.细节护理对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海南医学,2015,26(24):3742-3744.

[2]高慧平,郭建琳,李乃连,等.小儿全身麻醉术后在麻醉恢复室的护理管理.护理研究,2011,25(5):451-452.

[3]陈莉莉,薛怀英,姚月芳.全身麻醉苏醒期烦躁患者的护理体会.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2):140.

麻醉影响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抚顺矿务局总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胃癌患者60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腹部超声、纤维胃镜及病理学检查并确诊,ASAⅠ~Ⅱ级,均行胃癌根治术,术前未进行放化疗,对于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其他器质性疾病及存在手术禁忌和对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予以排除。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54~71岁,平均年龄为(56.8±4.6)岁,体质量为47~62 kg,平均为(54.8±4.1)kg;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4~72岁,平均年龄为(56.9±4.7)岁,体质量为47~63 kg,平均为(54.9±3.9)kg。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照较为均衡(P>0.05),具有可比价值。

1.2方法:所有患者整块切除病灶及可能浸润胃壁在内的胃部分或全部,根据临床分期标准清除胃周围淋巴结,重建消化道。观察组采用全麻复合硬麻方式,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利多卡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1020558,生产企业: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和0.75%左布比卡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70023,生产企业: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均为4 m L,麻醉诱导用药为咪达唑仑(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040,生产企业: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芬太尼(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508,生产企业:江苏恩华药业有限公司)、维库溴铵(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4248,生产企业:海南长安国际制药有限公司)和丙泊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316,生产企业: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剂量分别为0.1 mg/kg、5μg/kg、0.1 mg/kg、1.5 mg/kg,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199,生产企业: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维持麻醉,剂量为、分别为5 mg/kg、0.2μg/kg,硬膜外腔间断补充用药[1]。对照组单纯采用全麻方式,用药同观察组。两组术前超前镇痛药物均为氟比洛芬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508,生产企业: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剂量为0.5 g,术后待患者苏醒后行PCIA。

1.3评价指标:术后严密监测两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记录术后48 h内各时间点VAS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比较两组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以SPSS12.6统计学软件对收录数据进行分析,以标准差和率分别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各行t、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术后48 h内VAS评分和PCIA按压次数比较:观察组术后2 h、6 h时VAS评分分别为(1.2±0.7)分、(1.0±0.8)分,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为(2.2±0.6)次;对照组术后2 h、6 h时VAS评分分别为(3.4±1.0)分、(3.1±0.9)分,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为(12.0±1.1)次。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期间未见呼吸和循环功能异常情况,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胃肠反应,不良反应发生为6.7%;对照组有9例患者出现轻度胃肠反应,嗜睡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术后出现疼痛属于正常反应,以往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多采用阿片类药物,术后镇痛效果较为理想,但是也会引发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相比较而言,氟比洛芬酯的优势更为明显,可有效减轻炎性反应、改善疼痛症状[2]。本组60例患者在全麻诱导期均采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收到了较好的镇痛效果,其中采用全麻复合硬麻的观察组患者,术后2 h、6 h时VAS评分、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少于)单纯全麻的对照组,其原因在于硬膜的局部用药可确保中枢敏华的形成,进一步抑制初始节段致敏,降低术后痛阈[3]。

综上所述,全麻复合硬麻可增强胃癌术后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建议将其作为首选麻醉方式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将抚顺矿务局总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6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全麻复合硬麻和单纯全麻方式,比较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2 h、6 h时VAS评分、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6.7%)均低于(少于)对照组(40.0%),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麻复合硬麻可增强胃癌术后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胃癌,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

参考文献

[1]田阿勇,王以亮,马虹.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男性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10(3):252-254.

[2]阮绪广,江伟航,程平瑞,等.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5,28(9):69-70.

麻醉影响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120例, 按照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 分级, 所有患者均属于ASAⅠ~Ⅱ级, 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均正常;排除近期发热或感冒者、甲状腺亢进或低下者及凝血功能异常者。120例患者中行阑尾切除术25例, 甲状腺切除术18例, 肠梗阻手术30例, 腹股沟疝气手术14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 其余17例。120例患者采用掷硬币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观察组中男36例, 女24例;年龄22~73岁, 平均 (47.5±10.2) 岁;体重40~86 kg, 平均 (63.6±10.2) kg。对照组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23~78岁, 平均 (46.9±10.7) 岁;体重45~89 kg, 平均 (64.8±10.4) k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麻醉后给予常规手术处理, 观察组患者全麻后给予保温手术处理。手术麻醉操作为:术前给予患者肌内注射0.5 mg阿托品+0.1 g苯巴比妥钠, 然后给予患者静脉推注2~4 m L的氟芬 (25∶1) 合剂+2 mg/kg的异丙酚+0.1 mg/kg的万可松, 气管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 让患者吸入安氟醚, 保证呼出气安氟醚的浓度在0.3%~0.5%之间。同时给予患者持续静脉滴注万可松液, 以维持肌松, 速度以没有自主呼吸为度。术中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静脉推注1~3次异丙酚, 完成手术前1 h不再追加任何药物。手术保温措施:术前1 h将手术室温度设置为26℃;在手术床上铺循环水毯, 消毒范围外患者身体裸露部分覆盖棉被或用棉垫包裹;使用电子加温仪输血及输液;使用水温浴箱将冲洗液加温至37℃。手术过程中定期有效地测定两组患者的鼻咽温度, 以低于正常体温1~2℃为发生低体温。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清醒时间、手术拔管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患者恢复定向力, 能够对一些问题进行准确的回答, 可完成抬头、举手等简单的动作为清醒;手术拔管时间是指从完成手术到咳嗽反射、咽反射恢复的这段时间;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血压、心率、寒颤的异常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鼻咽温度、完全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完全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鼻咽温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寒颤异常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1 mm Hg=0.133 k Pa

3 讨论

3.1 麻醉手术中患者体温降低的原因分析

低体温现象是麻醉期间常见的并发症, 低温会抑制患者的心脏活动, 在极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血压, 对患者的氧气消耗造成不良影响, 延长药物在血浆的半衰期, 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 对患者的痊愈造成严重的阻碍。一些临床研究表明, 患者的器官组织代谢率会在低温的情况下降低,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器官组织, 但是人类的健康会在低温导致的凝血机制紊乱、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等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威胁和危害, 因此, 应对麻醉和手术期间低温对患者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未进行保温的手术患者平均体温为34.9℃左右, 低于人体正常温度, 说明在手术过程中, 患者实施麻醉后身体各项功能受到抑制, 体温无法正常调节, 加之手术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可造成手术过程中的体温下降。通过分析, 麻醉手术过程中引起患者体温降低的因素有多种:①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抑制作用:正常人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和神经液的作用能够使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从而使机体温度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状态, 但麻醉剂可损害中枢神经的调节作用, 同时由于麻醉后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 机体难以根据周围环境的温度对自身温度进行调节, 麻醉、肌肉松弛后机体具有较少的产热量, 体温调节的防御反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正常体温调节机制受到干扰, 导致体温会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1]。②手术室温度的影响:手术对于周围环境的要求较高, 为给手术提供适宜的环境, 减少细菌繁殖, 防止手术创口污染, 一般手术室温度会控制在20~25℃, 对于需要裸露接受手术的患者来说, 手术室温度为相对的冷环境, 同时为增强消毒的效果, 保证清洁手术, 手术室内常常采用快速空气对流, 而由于患者体温调节机制受到麻醉剂的干扰, 体温会因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降低[2]。③低温液体作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静脉输注的低温液体可引起患者体温下降[3]。据有关资料显示, 成人静脉每输入1 L环境温度下的液体中心体温可下降0.25℃, 同时随着输液量的增加体温下降的幅度也会更加明显。④手术暴露:患者的手术暴露时间较长, 且具有较大的开腹创面, 丢失的热量多;手术过程中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也可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⑤患者自身因素:手术引发的冷刺激可引起体温下降, 若患者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 对冷刺激较为敏感、抵抗力差, 就会容易发生低温现象[4]。

3.2 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及拔管时间的影响

有关医学研究报道, 患者的记忆力会在机体温度为34℃的情况下减退甚至消失, 人体会在机体温度为32℃的情况下产生嗜睡反应, 且具有麻醉作用。儿茶酚胺的产生会在低温的情况下减少, 降低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 从而使患者的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得到一定程度的延长。此外, 患者的肝脏代谢率也会在低温的情况下降低, 抑制肝功能, 进而延迟肌松药和静脉麻醉药的作用, 导致机体极大减少对麻醉药的需求, 如果用药量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整, 患者的心率就极易失常, 同时心血管也会受到极大的抑制, 从而延长患者的苏醒期[5,6]。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术中基本保持正常的体温 (36.3℃) , 对照组患者体温下降到34.9℃;从研究结果来看, 观察组患者麻醉后完全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表明麻醉中体温降低可延长患者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 与目前的研究观点一致。

3.3 麻醉患者体温降低对机体的影响及危害

有关医学研究表明, 患者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会在体温较低的情况下升高, 但是肾上腺素和可的松浓度却不会在体温较低的情况下发生显著的变化, 因此认为甲肾上腺素的变化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低体温时患者的血压。患者的血液黏稠度会在浅低温的情况下升高, 使外周循环阻力增加, 最终提升患者的血压[7,8]。患者的耗氧量会在寒颤、躁动发生时增加, 从而加快心率。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会在低体温的情况下减少, 抑制其功能, 恢复正常体温后4 h内仍然无法恢复正常。低体温会降低患者的代谢率, 但是脏器的氧耗量并不会随着代谢功能的降低而降低, 人体的代谢会在肝脏耗氧量中等降低的情况下显著降低。由于肝脏是大部分肌松药、麻醉药的代谢场所, 因此极易延长患者的清醒时间, 抑制患者的呼吸, 引发呕吐、误吸等不良反应[9]。体温中枢控制产热中枢的能力会被低体温抑制, 冷敏神经元也会在低体温时兴奋, 这时患者的体温平衡只靠肌肉颤动产生的热量维持。氧离曲线会在低温的情况下向右移动, 增加CO2的溶解, 提升Pa CO2, 从而引发酸中毒。此外, 可逆性血小板功能也会在麻醉和手术期间低温的作用下发生障碍, 降低凝血功能, 进而引发患者发生出血[10]。另外, 寒颤也会在低体温的作用下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完全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心率和血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寒颤的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充分说明了低温可对患者造成各种不良影响, 说明术中体温的正常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有着重大意义, 应当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3.4 预防麻醉及手术过程中低体温发生的措施

患者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现象有着很大的危害, 可延长患者麻醉后苏醒及拔管时间, 严重低体温还可直接抑制窦房结, 抑制心肌传导系统, 降低心排血量, 使心肌细胞缺血, 致颤阈值下降, 从而引发室性心律失常, 严重者还可引起心室纤颤, 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必须在围术期对麻醉患者加强保温工作, 采取措施降低麻醉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11]。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观察组患者在保温手术的作用下保持着正常的体温36.3℃, 而对照组患者由于没有接受保温手术体温明显下降只有34.9℃, 表明保温手术有利于帮助患者维持正常体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通过对我院保温措施的总结, 可知在临床实践中, 术前可先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对手术床进行预热, 使用电热毯时应注意防止漏电;对于全麻患者可使用具有适度湿化、有效加温和过滤功能的人工鼻, 以保持患者呼吸道内恒定温度和湿度;在静脉输注液体时, 对输注液体进行预热, 使其达到36~37℃, 以防止由于输注温度过低的液体而造成热量丢失、体温下降[12,13];实施麻醉及手术时, 不需要暴露的部位应采用保暖性能好的被服或手术巾覆盖, 在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时注意使用温盐水, 以减少皮肤和体腔热散失。此外, 术后也应当做好热量补充、体温监测等保温工作, 以恰当的速度对低温患者进行升温[14,15,16]。

麻醉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干预 排尿 尿潴留 尿路感染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41

硬膜外麻醉是指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是国内临床较广泛应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普遍采用此麻醉方法,术前未常规留置导尿,术后由于麻醉的影响,极易发生尿潴留,需行导尿术,增加患者痛苦和院内感染机会,因此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供更人性化护理,对2011年1月~2012年5月骨外科部分硬膜外麻醉术后患者采取早期干预措施,促使患者自行排尿,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100例,随机数字将其分为两组,单数为观察组,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18~62岁;双数为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17~6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术前用药上基本相似,无明显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方法:观察组在术毕返回病房,安置好患者后即开始告知患者早排尿的重要性,督促并床边鼓励其尽早排尿。如果少数患者多次试行排尿不能排出,可采用下述干预措施诱导患者自行排尿,避免尿潴留及导尿。①下腹部热敷按摩:将盛有60~65℃热水的热水袋装入布袋中放于下腹部,用手轻轻向下推转挤压至会阴部,反复进行,注意勿烫伤皮肤。热敷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降低膀胱括约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张力,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随着膀胱内尿量的增加而收到刺激,经排尿中枢反射活动,膀胱逼尿肌进一步收缩而排尿。②开塞露纳肛法:用40ml开塞露纳肛。使用开塞露纳肛,甘油直接刺激直肠壁,促进肠蠕动,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排便,同时反射性兴奋盆腔神经,引起膀胱逼尿肌强有力的收缩及膀胱内括约肌松弛,加之排便时腹直肌及膈肌收缩,腹内压及膀胱内压增高,促使尿液排出[2]。③听流水声:在患者床边放一水盆,用能盛1000ml以上的容器装水,在1米左右高度处往水盆里倾倒,保持流水连续或将流水声通过录音机录好,在患者床边播放,刺激患者大脑皮层,引起条件反射,促使排尿。④变换体位:硬膜外术后6小时内要求患者平卧位,患者因为不习惯卧位排尿而发生尿潴留,临床中犹以男性患者居多。可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协助患者坐位、侧卧位或其他较舒适体位以利于排尿,排尿后迅速恢复平卧位。在排尿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并倾听重视其不适主诉,适时暂停协助排尿。⑤温盐水灌肠:患者取左侧卧位,用温盐水500ml行缓慢不保留灌肠,当患者主诉有便意,嘱其张口呼吸,收缩腹肌,降低盆腔内压力,解除肠道痉挛,在排出大便的同时能顺利排出尿液。注意灌肠液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1000ml,以免引起虚脱。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忽略排尿问题。观察患者是否能自行排尿或發生尿潴留。

疗效判断标准:①有效:能自行排尿;②无效:未达有效标准。

统计学处理:X2检验。

结 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见表1。

统计学处理:X2检验,P<0.05,说明硬膜外麻醉术后采取早期干预措施促使成功排尿疗效与未采取干预措施差异有显著性。

讨 论

加强心理护理:患者由于对手术应激及术后并发症的恐惧而精神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排尿障碍。首先应安慰患者,耐心向其讲解术后早排尿的重要性、插尿管易致尿路感染及尿道刺激症状,尽量做到自行排尿。并多次床边督促协助患者排尿,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其主诉,从而缓解紧张心理,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正常排尿信心,促使早排尿,避免插管。

重视术后患者排尿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硬膜外麻醉术后并发尿潴留多由麻醉反射或抑制排尿反射或术中牵拉挤压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膀胱逼尿肌松弛和膀胱括约肌收缩所致,使尿液排出受限。由于麻醉作用,患者在早期,即术毕2小时之内无尿意感而忽略排尿,一旦感觉想排尿时,一般在术毕4~6小时之内,查体见膀胱隆起、下腹胀痛,急于排尿而不能自行排出,伴有切口疼痛下坠、腰骶部憋胀,患者辗转不安,非常痛苦。由于尿液过多潴留在膀胱内,致使膀胱逼尿肌松弛,膀胱传导无力,尿液更难以排出,需紧急插尿管排尿。因此在术后2小时之内,患者虽无明显尿意,但也经常督促其排尿,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诱导患者自行排尿,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成功排出尿液,避免尿潴留及导尿。

尿路感染问题:留置导尿是一种侵袭性操作,留置导尿后有70%患者均有不适感、有40%~50%的患者有刺激症状[3],而尿路感染则是留置导尿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医院获得性感染40%为尿路感染。尿路感染主要是作为异物的导尿管影响尿道正常闭合状态,刺激尿道黏膜,使分泌物增多,妨碍了尿液对细菌的冲刷作用 。导尿操作、留置尿管是引起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所以预防尿路感染的最好办法是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尽量不插尿管。如果必须行导尿术时,操作者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本文结果表明,早期干预排尿能有效预防硬膜外手术后患者尿潴留,避免留置导尿,减轻患者痛苦,预防尿路感染。总之,此法简便、安全、疗效肯定、并能体现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如香.开塞露纳肛法用于产后尿潴留60例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1,24(15):728

2 张丹莉,王瑾.留置导尿术在临床中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护士,2006,2:75.

麻醉影响 第12篇

关键词:剖宫产,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

硬膜外麻醉是剖宫产产妇最常见的麻醉方式, 麻醉平面的控制是麻醉医生特别重视的问题[1,2]。平面过低, 镇痛效果与肌松程度较差, 手术医生和患者都不满意。平面过高, 患者血流波动大, 呼吸受影响, 麻醉风险增大。本次研究中, 笔者旨在通过对剖宫产患者不同麻醉平面的观察, 总结出最理想的麻醉控制平面,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剖宫产产妇300例, ASAⅠ~Ⅱ级。3组产妇年龄18~45岁, 平均 (26.1±3.0) 岁。平均孕周 (39.1±1.0) 周, 所有患者均符合硬膜外麻醉适应证, 无椎管内禁忌证。

麻醉方法与观察指标:所有产妇按照常规硬膜外麻醉操作进行, 建立外周静脉通道, 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产妇行左侧卧位, 经L1-2或L2-3间隙进行穿刺, 根据阻力消失法评判穿刺成功。导管置入硬膜外腔, 注入3 m L利多卡因试验剂量后, 分别注入0.75%罗哌卡因不同剂量。选取麻醉平面为T10的产妇100例设为A组, 选取麻醉平面为T8的产妇100例设为B组, 选取麻醉平面为T6的产妇100例设为C组。对3组患者镇痛效果与肌松程度进行比较, 对患者机体影响以及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进行对比。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进行检验, 以%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镇痛效果与肌松程度比较:B组、C组镇痛效果与肌松程度相近, 均优于A组 (P<0.05) , 见表1。

对患者机体影响及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比较:C组患者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发生率远高于A、B组 (P<0.05) , 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A、B、C 3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社会因素的增加, 剖宫产手术日趋增多, 其麻醉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连续硬膜外麻醉有操作简单, 麻醉平面较易控制, 可以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 且可用于术后镇痛的优点, 是非常经典的剖宫产麻醉方式[3]。但是选择控制麻醉平面是麻醉医生比较纠结的问题。我们在临床操作中发现, 平面达到T10时, 可以满足大部分剖宫产手术麻醉要求, 特别是行横切口的术式。但是镇痛效果与肌松程度有一定欠缺, 特别是现在二胎政策放开, 很多产妇需要行纵切口手术, 对术野暴露牵拉以及取胎儿时的腹腔压迫造成不适, 此时的麻醉平面相对较低, 会给手术医生操作带来不便, 会给患者增加痛苦。当麻醉平面达到T6时, 此时镇痛效果与肌松程度都非常满意, 术野暴露良好, 胎儿取出较为顺手, 手术医生非常满意[4]。但是麻醉平面偏高, 因此引起低血压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较高, 加上产妇于平卧位时本就容易因下腔静脉受压迫而引起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5], 如果再因为麻醉因素而导致血压降低, 此时可能会对产妇甚至胎儿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 我们要极力避免。当我们把麻醉平面控制在T8左右时, 此时取得一个既能满足镇痛与肌松的要求, 又能避免血流动力较大波动的平衡[6]。

本试验表明, 麻醉平面控制在T8左右时, 既可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以满足手术需要, 又可以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此, 更适合于剖宫产手术,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光永.硬膜外两种不同给药方式在剖宫产术中的效果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2) :232.

[2]李晓琼, 王品度.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10年变化及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5) :647-648.

[3]张秋桂.2024例剖宫产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 :168-169.

[4]付珊明, 陈绿秀, 庄紫燕.剖腹产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 (11) :1161-1162.

[5]金先红.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 :45-46.

上一篇:用户问题下一篇:远程数字化调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