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原理范文

2024-07-03

设置原理范文(精选6篇)

设置原理 第1篇

关键词:会展专业,课程设置,泰勒原理

会展经济是第三产业发展成熟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 目前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伴随会展业的迅猛发展, 优秀的会展业生产和经营人才成为稀缺资源, 也是企业竞争中能够异军突起、脱颖而出的核心资源, 这是市场的呼唤。再从教育界来看, 2002年广州大学和法国教育部联合开办了中国第一个会展专业, 到目前为止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有近十年时间, 然而会展教育目前还处于混乱阶段, 教学内容不是过于理论而脱离实际, 就是过于实际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拉夫尔·泰勒 (Ralph Tyle) 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及评论理论专家。1949年, 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由此确立起其“课程的基本原理”。泰勒认为如果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 就必须回答四个问题: (1)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 怎样才能确保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1]?

泰勒原理以科学的实证主义为前提, 旨在提供一个课程开发的普遍框架, 极具普适性, 可引起大家对中国会展课程设置工作的关注, 通过更多学者、教师和会展业界精英的共同参与, 在不断的交流与批评中, 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会展课程体系, 就一些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达成更多共识。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要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首先要了解会展人才的层级分类。会展活动的举办实质上是由专业会展人才发起并组织策划、其他会展从业人员参与执行、大众参与的由少数向多数、由内向外辐射的过程。主要分类会展核心人才, 会展支持性人才和会展辅助性人才[2]。

会展核心人才, 主要是指会展的组织策划、经营开发和会展运作等会展高级运营管理人才, 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 专业性最强, 是会展活动操办的中心支柱。会展核心人才的培养一般需要的周期和时间较长, 其不仅需要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 而且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懂统筹懂规划, 对国际国内的行业状况、用户情况、市场需求等都要非常了解。会展支持性人才, 主要是为会展活动提供其他各种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人员, 他们除为会展活动提供服务外, 也对社会其他人员和组织提供服务, 而不以会展业为主业。会展业中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数量一般较大, 而其服务周期相对较短, 故此对该类人才的培养不可在会展课程中占主流。如会展翻译人才可以通过给外语专业学生开设会展专业英语等途径解决这些问题。

会展辅助性人才, 主要是根据会展计划和目标、具体实施举办会展各项准备工作和事项的人员, 包括广告、法律咨询、物流、宣传、公文写作、公共关系、会展空间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人才, 他们的工作是会展活动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类人才的工作较之核心人才更为具体、专业化分工更细, 因此对其专业化要求程度也更高。由于会展辅助性人才工作专业性较强, 在对该类人才进行培养时专业知识的培养要求相对要高些, 这主要通过高校教育和在实践中深化提高。这也是目前高校培养人才的最佳定位。这一目标的设定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会展教育的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受劳动力市场的制约, 在会展教育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泰勒发现其表述上有三个致命的误区, 把课程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列举一门或几门课程所要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他内容要素;采用概括化的行为方式来陈述。泰勒所提及的“行为+内容”的表述方式应用到会展教育领域极具启发性, 在课程目标取向上, 应该涵盖学生的行为目标及表现性目标[3]。

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教育的关键是为学生提供经验, 而不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东西, 也不是教师如何去做, 而是学生真正做了什么。通常课程内容涉及两大类知识:一类是事实、概念以及规律、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3]。

国外学者的研究指出会展管理的学生应该具备一系列的特殊知识, 包括会展策划、管理和营销以及把握会展历史、发展趋势、各利益相关者的动机以及会展的影响效应等[4]。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会展管理毕业生应该掌握广泛的商业知识和技能, 例如行政、管理、规划、协调和人际关系处理等[5]。财务、法律、管理、公共关系、营销、经济分析等知识和技能也是所必须的具备的[6]。同时一名优秀的会展人才需要广阔的知识面, 包括时间管理、领导才能、灵活性、沟通能力等[7]。

英国利兹城市大学在旅游和会展管理学院下设会展管理专业, 可授予本科学位和硕士学位, 并分为五个方向, 即节庆管理、会议与展览管理、体育赛事管理、文化与大型事件管理、节庆筹资与赞助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是各个方向的共有课程, 如节庆战略营销、战略决策、客户和合作者管理等。另外每个专业又设有自己的细分专业课程, 按课程内容、性质将各门课程归类到相应的教学模块 (module) , 实行模块教学。通常每个方向其课程设置都分为三个层次, 每个层次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其课程深度依次由浅入深, 例如节庆管理专业方向就具有典型性。

从国外学者的研究和英国利兹城市大学的会展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会展这一应用性行业应以实践知识为主, 而非理论知识为主。通过与西安外国语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 (英语) 专业的比较, 发现“外语+教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使会展课程设置偏重外语而专业技能相对于行业需求来说不能达标。中国现行的会展教育课程内容重原理性知识, 知识偏多、原理偏难, 既有悖于培养会展人才的目标, 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

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泰勒受杜威经验学习的影响, 开创性地提出课程的组织是将学习经验组织成单元、学程和教学计划的程序。泰勒认为, 课程的组织应符合经验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原则, 同时, 也提出了课程组织的多样化原则[3]。

泰勒对会展教育的课程组织问题的启示是, 可以从多样化的组织原则找到会展教育课程开发的支点, 那就是解构学科体系, 重构行动体系的学习内容, 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参照点, 按照工作过程知识来组织课程,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 保持知识的总量不发生变化, 只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不同, 会展教育课程关注的是蕴涵在体系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建构, 依据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构[8]。

因而, 国外会展管理的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如德国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是德国较为著名的会展管理教育院校, 其会展管理系课程可以分为五个模块, 即工商管理模块、展览管理模块、会议管理模块、大型活动管理模块和展台施工模块, 其中工商管理模块是专业基础模块[9]。如美国内华达大学饭店管理学院会展管理系本科学位开设的近20门课程有:会议概况、会议策划、高级会议策划、会议服务与管理、会议设施管理、博览会服务、展览管理、展销会经营、国际博览会管理、展览服务合同和实习、特殊活动管理、节庆活动管理、文化体育场所管理、目的地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目的地市场营销、奖励旅游、宴会销售和经营、协会管理等[10]。

四、怎样才能确保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指出, 评价不是目的, 而只是评估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 即著名的“手段—目的”评价法[3]。泰勒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了评价的方式应该多元化, 课堂的纸笔测验、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等都可以为学生行为的改变提供证据。评价不仅要分析一项评估的结果, 以指明课程编制中的优缺点, 还要认真检查资料, 以便就产生特定类型的优缺点的原因提出假设, 然后依照现有的资料来检验这些假设, 评价应当是一个反馈的过程。

泰勒指出教育评价就是确定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达到何种程度的过程, 换而言之, 教育评价的本质就是考察课程与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实现程度的一种手段。评估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 不是片面地重视结果。教材和课程的质量直接体现着会展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 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所以对会展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定位, 予以更新是势在必行的。需要反思会展课程设置, 会展教学体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出与市场接轨的会展人才。立足于学生的角度, 明确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鉴于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应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1.

[2]余向平.会展专业人才结构及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2) .

[3][美]Ralph W.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 张阅,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4]Getz, D&Wicks, B.Professionalism and certification for festival and event practitioners:Trends and issues[J].Festival Management&Event Tourism, 1994, (4) :163-170.

[5]Stafford, J.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 for event professionals[J].Festival Management&Event Tourism, 1994, (2) :68-70.

[6]Perry, M, Foley, P.&Rumpf, P.Events management:Am emerging challenge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J].Festival Management&Event Tourism, 1996, (3-4) :85-93.

[7]Royal, C.&Jago, L.Special event accreditation:The practitioners’perspective[J].Festival Management&Event Tourism, 1999, (5) :221-230.

[8]喻春兰.从泰勒原理到概念重构:课程范式已经转换———论现代课程范式与后现代课程范式之关系[J].教育学报, 2007, (3) .

[9]张健康.德国会展教育体系的考察与思考[J].中国会展, 2004, (17) :34-35.

路由器基本原理和安全设置网络知识 第2篇

路由器工作原理

路由器是工作在IP协议网络层实现子网之间转发数据的设备。路由器内部可以划分为控制平面和数据通道。在控制平面上,路由协议可以有不同的类型。路由器通过路由协议交换网络的拓扑结构信息,依照拓扑结构动态生成路由表。在数据通道上,转发引擎从输入线路接收IP包后,分析与修改包头,使用转发表查找输出端口,把数据交换到输出线路上。转发表是根据路由表生成的,其表项和路由表项有直接对应关系,但转发表的格式和路由表的格式不同,它更适合实现快速查找。转发的主要流程包括线路输入、包头分析、数据存储、包头修改和线路输出。

路由协议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动态生成路由表。IP协议把整个网络划分为管理区域,这些管理区域称为自治域,自治域区号实行全网统一管理。这样,路由协议就有域内协议和域间协议之分。域内路由协议,如OSPF、IS-IS,在路由器间交换管理域内代表网络拓扑结构的链路状态,根据链路状态推导出路由表。域间路由协议相邻节点交换数据,不能使用多播方式,只能采用指定的点到点连接。

安全设置“ width=”204“ height=”156" />

思科1700系列路由器

路由器结构体系

路由器的控制平面,运行在通用CPU系统中,多年来一直没有多少变化。在高可用性设计中,可以采用双主控进行主从式备份,来保证控制平面的可靠性。路由器的数据通道,为适应不同的线路速度,不同的系统容量,采用了不同的实现技术。 路由器的结构体系正是根据数据通道转发引擎的实现机理来区分。简单而言,可以分为软件转发路由器和硬件转发路由器。软件转发路由器使用CPU软件技术实现数据转发,根据使用CPU的数目,进一步区分为单CPU的集中式和多CPU的分布式。硬件转发路由器使用网络处理器硬件技术实现数据转发,根据使用网络处理器的数目及网络处理器在设备中的位置,进一步细分为单网络处理器的集中式、多网络处理器的负荷分担并行式和中心交换分布式。

路由器安全设置

对于 来说,利用路由器的漏洞发起攻击通常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路由器攻击会浪费CPU周期,误导信息流量,使网络陷于瘫痪。好的路由器本身会采取一个好的安全机制来保护自己,但是仅此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保护路由器安全还需要网管员在配置和管理路由器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堵住安全漏洞

限制系统物理访问是确保路由器安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限制系统物理访问的一种方法就是将控制台和终端会话配置成在较短闲置时间后自动退出系统。避免将调制解调器连接至路由器的辅助端口也很重要。一旦限制了路由器的物理访问,用户一定要确保路由器的安全补丁是最新的。漏洞常常是在供应商发行补丁之前被披露,这就使得 抢在供应商发行补丁之前利用受影响的系统,这需要引起用户的关注。

避免身份危机

常常利用弱口令或默认口令进行攻击。加长口令、选用30到60天的口令有效期等措施有助于防止这类漏洞。另外,一旦重要的IT员工辞职,用户应该立即更换口令。用户应该启用路由器上的口令加密功能,这样即使 能够浏览系统的配置文件,他仍然需要破译密文口令。实施合理的验证控制以便路由器安全地传输证书。在大多数路由器上,用户可以配置一些协议,如远程验证拨入用户服务,这样就能使用这些协议结合验证服务器提供经过加密、验证的路由器访问。验证控制可以将用户的验证请求转发给通常在后端网络上的验证服务器。验证服务器还可以要求用户使用双因素验证,以此加强验证系统。双因素的前者是软件或硬件的令牌生成部分,后者则是用户身份和令牌通行码。其他验证解决方案涉及在安全外壳(SSH)或IPSec内传送安全证书,

禁用不必要服务

拥有众多路由服务是件好事,但近来许多安全事件都凸显了禁用不需要本地服务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禁用路由器上的CDP可能会影响路由器的性能。另一个需要用户考虑的因素是定时。定时对有效操作网络是必不可少的。即使用户确保了部署期间时间同步,经过一段时间后,时钟仍有可能逐渐失去同步。用户可以利用名为网络时间协议(NTP)的服务,对照有效准确的时间源以确保网络上的设备时针同步。不过,确保网络设备时钟同步的最佳方式不是通过路由器,而是在防火墙保护的非军事区(DMZ)的网络区段放一台NTP服务器,将该服务器配置成仅允许向外面的可信公共时间源提出时间请求。在路由器上,用户很少需要运行其他服务,如SNMP和DHCP。只有绝对必要的时候才使用这些服务。

限制逻辑访问

限制逻辑访问主要是借助于合理处置访问控制列表。限制远程终端会话有助于防止 获得系统逻辑访问。SSH是优先的逻辑访问方法,但如果无法避免Telnet,不妨使用终端访问控制,以限制只能访问可信主机。因此,用户需要给Telnet在路由器上使用的虚拟终端端口添加一份访问列表。

控制消息协议(ICMP)有助于排除故障,但也为攻击者提供了用来浏览网络设备、确定本地时间戳和网络掩码以及对OS修正版本作出推测的信息。为了防止 搜集上述信息,只允许以下类型的ICMP流量进入用户网络:ICMP网无法到达的、主机无法到达的、端口无法到达的、包太大的、源抑制的以及超出生存时间(TTL)的。此外,逻辑访问控制还应禁止ICMP流量以外的所有流量。

使用入站访问控制将特定服务引导至对应的服务器。例如,只允许SMTP流量进入邮件服务器;DNS流量进入DSN服务器;通过安全套接协议层(SSL)的HTTP(HTTP/S)流量进入Web服务器。为了避免路由器成为DoS攻击目标,用户应该拒绝以下流量进入:没有IP地址的包、采用本地主机地址、广播地址、多播地址以及任何假冒的内部地址的包。虽然用户无法杜绝DoS攻击,但用户可以限制DoS的危害。用户可以采取增加SYN ACK队列长度、缩短ACK超时等措施来保护路由器免受TCP SYN攻击。

用户还可以利用出站访问控制限制来自网络内部的流量。这种控制可以防止内部主机发送ICMP流量,只允许有效的源地址包离开网络。这有助于防止IP地址欺骗,减小 利用用户系统攻击另一站点的可能性。

监控配置更改

用户在对路由器配置进行改动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监控。如果用户使用SNMP,那么一定要选择功能强大的共用字符串,最好是使用提供消息加密功能的SNMP。如果不通过SNMP管理对设备进行远程配置,用户最好将SNMP设备配置成只读。拒绝对这些设备进行写访问,用户就能防止 改动或关闭接口。此外,用户还需将系统日志消息从路由器发送至指定服务器。

为进一步确保安全管理,用户可以使用SSH等加密机制,利用SSH与路由器建立加密的远程会话。为了加强保护,用户还应该限制SSH会话协商,只允许会话用于同用户经常使用的几个可信系统进行通信。

配置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确保网络使用合理的路由协议。避免使用路由信息协议(RIP),RIP很容易被欺骗而接受不合法的路由更新。用户可以配置边界网关协议(BGP)和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等协议,以便在接受路由更新之前,通过发送口令的MD5散列,使用口令验证对方。以上措施有助于确保系统接受的任何路由更新都是正确的。

实施配置管理

用户应该实施控制存放、检索及更新路由器配置的配置管理策略,并将配置备份文档妥善保存在安全服务器上,以防新配置遇到问题时用户需要更换、重装或回复到原先的配置。

用户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将配置文档存放在支持命令行接口(CLI)的路由器平台上。一种方法是运行脚本,脚本能够在配置服务器到路由器之间建立SSH会话、登录系统、关闭控制器日志功能、显示配置、保存配置到本地文件以及退出系统;另外一种方法是在配置服务器到路由器之间建立IPSec隧道,通过该安全隧道内的TFTP将配置文件拷贝到服务器。用户还应该明确哪些人员可以更改路由器配置、何时进行更改以及如何进行更改。在进行任何更改之前,制订详细的逆序操作规程。

设置原理 第3篇

[关键词]精神分析原理;实验短片;人物性格;人物塑造

一、精神分析原理在实验短片中应用的思路探讨

运用精神分析原理,在创作实验短片时,充分考虑人物的性格构成、心理结构、潜意识养成等问题。通过深入地挖掘其性格成因、早年遭遇、环境背景、交往历程等问题为短片的人物设置、主题表达、意义生成与手中接受提供可靠的保障。笔者通过对实验短片《枫·铃·芝》中主要人物紫枫、紫铃的性格剖析、人格解读和心理挖掘,为全片的故事情节和合理化展开与主题的有序深化打下了基础。以此思路,从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与生活遭遇入手饱满而深刻地描摹了紫枫这一特定人物,提高了短片的制作水准与意义内涵。经此设计,使短片的故事感人、情节离奇、主题深刻、发人深省。

二、运用精神分析原理在《枫·芝·铃》中进行人物塑造的实验

(一)主要人物介绍

实验短片《枫·铃·芝》中的主人公紫枫,在家中排行老大,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有片段性“记忆衰弱症”精神病患者。同时该角色是具有三重人格的特设人物。其一,是平日里独处之时,自我臆想的强势人格;这一人格表现为争强好胜、敢闯敢当、无所羁绊。其二,在现实中被二妹欺侮之时,真实流露的懦弱人格;这一人格表现为克制忍让、唯唯诺诺、精神葳蕤。其三,于夜深人静之时,因长期受压榨欺凌在内心深处激发的邪恶人格;这一人格表现为无理取闹、咄咄逼人、肆意妄为。

实验短片《枫·铃·芝》中的女二号紫铃,在家中排行老二,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特设角色。其一,是现实生活中自私自利、蛮横无理的有暴力倾向的人格;这一重人格表现为对大姐的霸道欺压和极强的占有欲,也是导致大姐第二重人格的客观原因。其二,是内心深处收到大姐懦弱人格诱导和影响,而裂变出的对大姐的呵护与关爱,是同大姐第二重人格共鸣存在的善意的人格。

实验短片《枫·铃·芝》中的女三号紫芝,在家中排行老三,与老二是同卵双胞胎,但幼年时期因一次意外,不幸夭折。在短片中设置为诱导女一号第一重和第三重人格的催化剂。对于紫芝是否真的存在过或者是否是意外身故我们不做揭示,可以想象成老大的精神臆造物,也可是真实出现过的人物。其主要作用就是催化和诱发女一号的第三重人格变化。

(二)故事情节简介

短片采用倒叙的方式和插叙的方式,从大姐“超我”的强势、爱二妹的性格出发,讲述在将二妹杀害之后,心理出现的阴影,一直幻想二妹依赖自己生存,而自己一直是个时刻保护着二妹的强势大姐的形象。从短片一开始,大姐紫枫不断发现二妹身上无缘无故出现伤痕,爱妹心切的紫枫怀疑是二妹的男朋友健垵所为,愤然去找健垵算账,没想到健垵的一句话却戳破紫枫内心防线的关键。紫枫被健垵说出的“铃铃的事我还没跟你算账呢!”引发了心理反映,恍惚之中看到空白房间里被捆绑的二妹,惊吓之中的大姐被二妹用绳索勒住脖子。

短片开始第二部分,这部分大姐的性格是现实中的性格,懦弱、积累了对自己呼三喝四的二妹的仇恨,而引起大姐性格中“本我”邪恶的出现的出发点,同样是健垵,健垵本为大姐紫枫的男朋友,因花心常朝三暮四,二妹紫铃怕大姐受骗,遂和健垵在一起。不知情的大姐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已逐渐积累下仇恨,只是受“自我”的抑制。而健垵的事是个引爆点,激发了大姐“本我”。

短片第三部分则为短片的真相大白,穿插着大姐紫枫的三重人格相互交错,将生出恶念的大姐紫枫用绳索勒住二妹紫铃,与大姐心理的阴影被二妹勒住脖子,真实的性格软弱被二妹所保护。归根结底,大姐紫枫看到逐渐消失的二妹,是渴望得到她的原谅,同样渴望自身能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中得到救赎。

在短片中,女一号隐约有印象,似曾有过这么一个三妹,并时常在第一重幻想人格的梦境中充当保护三妹的角色。同时在第二重人格的长期支配下,因第一重人格中的梦幻人物“紫芝”超出苑囿出现在第二重人格中;而诱使女一号开始萌生第三重人格。在女三号诱导下,女一号的第三重人格开始快速成长,并在无意识下开始影响到现实中的第二重人格(真实人格)。在女三号诱导下,第三重人格之前导致二妹离奇死亡的意外似乎并非那么简单。于是,通过设计步骤、架设引导性线索,在第三重人格的世界中诱导女二号就范后,终于发现了一些指向女二号的蛛丝马迹。而后在精神世界中不断挣扎的第三重人格冲出牢笼,杀死了女二号,为早已亡故的三妹复仇。然而女一号的第三重人格其实戗杀的是女二号善意的第二重人格。

故事最后可以设置一个情节,只要画面不用声效,来解释最初潜意识中的景状。实质上,女一号的第三重人格暴力的复仇人格其实是为自己的罪恶行为寻找借口、找开脱才意向出的二妹被三妹陷害致死。事实上,真正的意外是十五年前,五岁的大姐和三岁的二妹、三妹一起出门游玩,当时的老大任性不懂事,要带着两个二妹一起在河边的泥沙堤坝上玩危险的爬坡游戏。当时二妹聪慧机敏不同意一起玩危险游戏,大姐不高兴还推了一把二二妹,让她走开别扫兴,于是二二妹就一个走到远处的小树林里玩抓石子。之后,老大和老三两人玩起了爬坡游戏,但是堤坝很滑,两个孩子一不小心踩滑了一脚,双双跌落下来,导致三妹落入河中溺水而亡,自己索性被杂草拦到也没有被荆棘石块撞伤,但虽幸免于意外却也被随后滚落下来的石头撞到了头不省人事。

(三)紫枫人物形象的精神分析

紫枫的三重性格在短片的三部分分别表现,即“本我”压抑的软弱,“自我”展现的邪恶,“超我”表现的强势。这三部分的性格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软弱的性格里逐渐积累出的仇恨形成了邪恶的本身,而渴望得到救赎和原谅的部分则表现在幻想中的自己一直是疼爱和保护着二妹好大姐形象。三种性格的引发和串联都需要一个突破点,这个重要的节点就是男主角健垵,虽然没有着重塑造健垵的人物形象,但是每次健垵的出现都是引发故事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在大姐紫枫幻想自己“超我”性格时,健垵的话是大姐回归现实的节点。在大姐软弱的“自我”性格时,健垵和二妹的牵手是大姐性格突变为“本我”的节点。这样三种性格顺其自然的集中在大姐身上,并且使三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自然的过度。

紫枫的三重性格是本身具有还是后期产生的呢?大多有性格分裂的人都是幼年时期经受过虐待和打击,短片没有描写幼年时期,但是片中最后响起大姐二妹温柔稚嫩的对话,说明幼年时期大姐二妹的感情是和谐的,并且并未出现偏激现象。而后期在成长过程中,二妹对大姐的占有欲,使大姐产生压迫感,大姐由此形成了软弱受欺负的性格,但是在“自我”软弱性格形成的同时,“本我”被压抑住的邪恶性格也同时产生,只是在“自我”的压制中,没有将“本我”的性格显露出来,直至出现了导火线。“超我”的性格在“自我”被“本我”反占主导地位后出现,即表现出大姐的良知实际上是在谴责她谋害二妹这种行为,所以她在良知的“超我”性格中处处保护二妹、关心二妹、爱护她,直至短片最后亲耳听到二妹原谅她,大姐才真正得到解脱。但这些已成虚幻地妄想,也许这只是一场噩梦,也许这就是孤独的人生、孤单的童年所裂变的怪像……

三、精神分析原理在实验短片中应用的总结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豪、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讲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一本书如此,看一部电影也同样会有这样的感受。不同的读者因不同的“世界经历”在理解“同一个文化符号集”合,即“作品”或“文本”之时就会因意义认知系统的不同产生迥异的感触。

在国外电影对影片中运用精神分析学塑造人物日益成熟之际,国产电影也对此跃跃欲试,但相对较成熟的电影来说,国产电影中运用精神分析学塑造人物的方式比较单一,且由于传统电影的局限性,致使观众对国产此类电影的骂声不断。

通过比较国内外影片中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分析影片中人物所蕴含的潜在性格。通过精神分析来塑造的人物形象通常具有多重性格,这些性格潜藏在人物本身,每一种性格都具有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只有了解影片中想要深层表达的含义,才能判断人物分裂出的性格中哪一个才是属于人物本身的性格。而在每个人的身上,实则都存在着多重性格,只是“本我”在活动过程中,“自我”和“超我”约束和管辖能使我们相互控制。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常常令我们感同身受,但是电影终归是电影,我们需要在生活中运用潜意识带给我们的正能量,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

参考文献:

[1]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 车文博译.弗洛伊德文集(10)[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2]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著,王志敏译.想象的能指[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6.

设置原理 第4篇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工科电类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主干和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当前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单片机及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微机原理课程的地位受到了较大挑战。部分教师和学生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与单片机或嵌入式系统等的课程混为一谈,对微机原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质疑。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从多个角度阐述在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本课程所应担负的作用,并详细说明课程内容、实验教学及学时安排等方面的主要思路和具体措施。

1 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定位的再认识

从目前国内各工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规划来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被看作是电气、电子、自动化等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掌握现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接口技术,建立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使学生具有运用现代微机技术进行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

为适应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各高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做了相应调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将长学时(90-100学时)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拆分为系列课程,如依次分为短学时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接口技术》课程;(2)先开设一门微机原理课程,主要讲授微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其后再开设一门《单片机接口技术》或《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主要从开发设计的角度讲授接口技术的应用;(3)同时开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分别从80x86系统和单片机应用的角度讲授系统的工作原理、程序设计和接口技术;(4)近几年随着嵌入式系统在各应用领域大放异彩,部分高校有将单片机类或嵌入式系统应用课程取代传统微机原理课程的趋势,个别高校甚至直接取消了传统的微机原理课程。以上的第三种情况中,两门课程中有一些重复的教学内容可以合并;而第四种情况则有些偏颇和激进了。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和明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在当前工科电类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架构中的作用和定位。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笔者认为,开设该课程有三大主要目的:一是使学生系统学习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二是使学生掌握一门有用的低级语言;三是为微机应用系统(包括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打下一定基础。与此相对应,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微机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典型接口技术,主要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而单片机或嵌入式系统的课程往往是基于某一专用系统,属于专业技术课程范畴,更偏向于应用,所涉及的接口技术方面的内容较多,而课程所涵盖的微机系统的范围比较窄,对微机工作原理涉及较少。两者在微机系统的知识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层面,互不统属。且前者是后者在知识结构上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应用内容上的进一步延伸。可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与单片机或嵌入式课程并不是谁替代谁的问题,而是应加强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关系。对于想在微机应用控制方面进一步强化学生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的高校,可以在开设微机原理课程后,通过选修课或研究生课程的形式再开设一门单片机或嵌入式系统的课程。

2 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编排和学时安排的几点思考

虽然目前各高校对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的开设形式不尽相同,但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本课程均应包括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典型接口技术的三大部分内容,这也分别对应着本课程的三个主要教学目的。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生,本课程的内容还是应强调实用性,对不影响内容完整性,且相对过时、学生今后工作也基本用不到的知识可以少讲或不讲。

2.1 微机原理部分

可以将微机原理部分的内容概括为三部分:(1)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微型计算机的应用;(2)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计算机中常用的数据类型和编码,进制转换及补码运算。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为了解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微处理器、微机及其应用领域的主要发展情况和最新技术进展。其教学目的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及拓宽专业视野。

第二部分则要求学员理解8086微处理器内部功能结构和存储器组织等内容,掌握8086微处理器寄存器结构及常用寄存器,理解8086 CPU的工作模式和最小模式下信号引脚的功能、最小模式系统总线周期时序,掌握时钟周期、总线周期、指令周期等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是微机原理部分的核心内容,概念多,理解难度大。此部分内容从微处理器的内部组成结构、引脚功能及工作模式出发,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微处理器内部的工作机制和原理。

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理解计算机中常用的数据类型、计算机中的数和编码的表示方法,掌握符号二进制数的表示、补码运算及判断溢出的规则。此部分内容是微机系统的基础知识部分,也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知识。

总的来说,微机原理部分的内容重在理论和基础,强调体系和结构,以理论授课为主,其内容既与计算机文化基础、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有联系,又具有自身的深度和广度,是本课程教学难度较大的部分。可以将此部分的理论教学时数安排在14-20学时。

2.2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部分

本部分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掌握一门低级语言——即汇编语言。学生有了这门低级语言的基础,在今后单片机知识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部分的内容又分为两部分:即8086 CPU的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前者的教学重点在于寻址方式和主要指令的功能、用法和技巧。后者则侧重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常用伪指令和程序结构的介绍以及子程序设计、中断服务程序设计和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方法,重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完整过程、主要方法技巧和应用环境。本部分的理论加实验教学不应少于40学时。对于大部分单片机应用系统,8086 CPU的指令系统及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均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对于基于MCS-51内核的微控制器,8086 CPU的指令系统和程序设计方法兼容性很高,可以使开发者节省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这一点也正是工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一个现实意义,也是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不额外开设单片机类课程的重要原因。由于部分工科院校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学生往往已经学习过一门高级语言的编程。因此,这些高校在本课程中分配给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部分的理论学时较少(有时甚至在10学时以内),连系统讲解8086指令系统、伪指令和程序设计方法的时间都不够,更遑论讲深讲透了。在笔者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部分,其接口技术部分往往也很难学好,对接口部分的实验更是难于动手,其弊端在学生的课外科研或毕业设计中也暴露得非常明显。

2.3 典型接口技术部分

接口技术部分是本课程中的应用部分,可以采用精讲多练的形式,以典型接口芯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为重点。本部分的理论加实验教学可以安排在约30学时左右。

这里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即不要过多地罗列芯片,而应有所选择,要做到少而精,以掌握一个典型接口芯片来带动学会这一类芯片的使用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这样做,一方面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实验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学习过多的接口芯片也没有必要。笔者认为,接口技术部分的教学目的应侧重于使学生具备微机应用系统的整体概念,熟悉设计简单微机应用系统(含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一般步骤、方法和过程。更新的接口芯片或更深更多的内容应该在相关选修课、课外科研或者今后的工作中由学生自行学习。

存储器技术重点在于存储器的连接和扩展,如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已涉及到,在本课程中可不讲。微机的总线技术、人机交互设备及接口和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等内容,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选择,应侧重于相关新技术、微机应用新领域的进展介绍,具体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

3 本课程实验教学的设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要求较高的课程,实验教学在本课程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担负着三个主要作用:一是可以加深和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为理论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二是能够打牢学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微机综合应用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好本课程的实验教学。

3.1 加大实验课学时比例,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穿插进行、紧密衔接

在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最紧密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接口技术等章节中加大实验课的学时比例,使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学时比例达到1:1。同时相对集中实验课的时间以保证每个实验的需要,这样就加强了实验实训环节的时间保证。

3.2 优化实验类型,开展任务驱动型的实验模式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本课程实验教学中应适当加大实验的难度,避免学生在实验中“浅尝辄止”。可将本课程的实验细化为基础型、设计型和综合型三大类,适当降低基础型实验的比例,加大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并开设综合型实验。基础型实验着重于教学内容的验证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设计型实验则是学生在充分理解课堂单元内容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其对单元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独立设计、应用能力;综合型实验鼓励学生主动研究探索,是检验学生在阶段学习中知识掌握的全面程度以及其是否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开发和设计的综合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开展任务驱动型的实验模式,即每次实验对学生都是一个明确的任务,要求他们必须完成,每一个实验必须调试通过后由指导教师审核并计入平时实验成绩。每次实验开始前,指导教师明确提出具体的实验要求,不向学生提供实验电路或程序方面的具体指导,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编写实验程序,并最终完成实验报告。

3.3 实验内容要体现梯度和层次,注重打牢基础,侧重应用,兼顾分级教学

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实验内容的安排要体现梯度和层次。要循序渐进,先基础、简单、局部,后扩展、复杂和整体。即在实验内容的组织上采用阶段式结构,将实验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基础实验阶段、小型设计性实验阶段和综合性实验阶段。实验教学中还要注重打牢基础,侧重应用,兼顾分级教学。基础型、设计型实验均为必做实验,计入平时实验成绩。综合型实验是为领悟力和学习能力出众的学生开设的,是选做实验。如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6个实验中,只有完成了前5个实验的学生才可以选做第6个实验,且实验结果经审核通过后由指导教师给予额外的实验成绩奖励。这样既可以保证大多数学生的正常实验教学进度,又可以兼顾到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一些具体的实验安排可以参见下表。

对于实验课中还是“吃不饱”、钻研劲头足的学生可鼓励其参加课外科研活动,通过参加教研室的科研实践学习微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全部过程和方法。也可以通过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由学生自己完成一些更复杂的PCI接口实验或难度较大的Windows驱动程序的实验。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传统地位受到了较大挑战,找准其在工科电类专业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定位非常重要。同时,本着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应对本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和学时安排进行改革,使其既能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又能继续发挥其专业平台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每一个相关任课教师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摘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工科电类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培养学生的微机应用能力非常重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处理器及微机系统的体系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对本课程的定位有一个新的客观认识。本文着重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及学时安排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科技咨询导报,2007,(4):245-246.

[2]梁绒香.整合环节,加强能力—“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与思考.科技信息,2007,(35):122,127.

[3]曹红根.初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科技信息,2007,(33):23-24.

设置原理 第5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 从2005年起, 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中之一。为了进一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育, 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加以探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和科技都有较大发展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 总结当时工人运动和社会实践经验而形成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性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 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是设置于法学门类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 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科学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在研究生教育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整体性上认识、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思想认识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

我国研究生教育通常是按一级学科授权、二级学科招生并制定培养计划、三级学科确定研究领域的模式进行的。目前, 我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 一般分为四类: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公共课是各个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基础课程, 包括第一外国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各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 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发展智能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般设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等课程。专业课程的任务, 是通过专业理论、基本规律的教学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了解本专业范围内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趋势, 一般设置马克思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其科学体系研究、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等课程。选修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选修课程的内容可以是分组选学的专门课程, 也可以是加宽加深的基础课程。选修课可以分为两种:限制选修课 (也称指定选修课) , 指必须在一组课程中选若干门;非限制性选修课 (也称任意选修课) , 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志趣, 任意选修某些课程。选修课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西方哲学史、当代资本主义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研究等课程。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 总体效果是值得肯定的。经过2-3年的学习, 基本上能使学生成为系统地掌握世界观和方法论, 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 能够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宣传、管理和其它相关工作的高水平理论型和应用型人才。但不可否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1) 课程内容陈旧, 前沿性不足, 与本科生课程内容拉不开档次。

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苦涩难懂, 加之这些理论的研究短时间内很难产生经济效益, 所以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编写、更新比较缓慢, 课程内容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新知识和新成果。另外, 研究生课程内容与本科生有极大地重复, 凸显不出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例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本科的时候都已经学过, 但在研究生阶段所学的马克思基本原理专题中, 老师所讲的知识只是本科知识的在横向层面的平面式扩展, 而没有体现其高于本科知识的水平。

(2) 专业课和基础课设置不合理, 选修课少, 忽视跨学科选修课。

长期以来, 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强调专业课程而忽视基础课程。学生在某一个专题上可能有较深的研究, 而一旦涉及到其他内容就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结果是研究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因“专业”性强, 底子薄而少有成就。许多用人单位对一些硕士研究生的评价是: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很难成为复合型人才。还有, 丰富的选修课程能给学生带来充分的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来学习, 但我国研究生教育中选修课数量和种类不够丰富。一些课程名义上是选修课, 可是由于数量少, 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空间, 学修课成了必修课。跨学科选修课更是对一个学校师资力量的考验, 所以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跨专业的选修课更少, 甚至有的高校根本就不开设跨专业选修课。

(3) 课程设置重理论学习, 轻研究方法和实践环节。

当今社会, 知识日新月异, 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和信息。方法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使研究生在学校教育中更快捷的学到知识, 而且还能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独立探索、发现新知识。但我国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 忽视研究方法的教育。在大部分高校包括一些名牌高校,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方法的课程设置都很少, 这就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另外, 绝大多数学校对本科生都安排有实习课程, 而对研究生安排实习活动较少, 导致研究生只掌握理论知识, 而难以解决在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4) 课程设置具有垄断性, 忽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

在我国, 有很多能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高校, 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设置课程都没有自己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 大部分高校的做法就是看一些比较有名的学校这个专业主要开设了什么课程, 然后再根据自己学校的师资力量确定一些课程, 再由领导和部分老师组成小组讨论, 这样研究生的课程就确定了。在这里, 课程设置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角色——学生自己。可以想象, 这样设置的课程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 也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育, 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二级学科, 将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 更新课程内容, 系统考虑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设置的衔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 在研究本专业的同时需要用到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 像社会学、管理学等。因此, 在精选课程内容时, 要使研究生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本专业领域内的前沿性、交叉性、边缘性的新动态和趋势, 还应该包括跨学科综合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另外, 对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在本科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相应深化或拓宽学习领域。在具体课程设置上, 同样的学科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深浅层次, 供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因为有的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 有的学生是参加工作后又来上学的, 而有的学生则是从本科直接考入的。

(2) 重视基础课, 拓宽知识面, 增开选修课。

基础课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增强发展潜力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结合有很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结合点就会成为历史, 而新的结合点又会出现, 如果基础课学不好, 就很难把握以后出现的新问题。所以高校应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基础课程的设置, 为研究生以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 加大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 增设跨专业选修课。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就是培养个性发展, 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其潜能才能得到充分调动和挖掘, 才能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创新。有位著名的科学家这样说过:导师带研究生应像牧羊人一样, 把羊领到水丰草肥的地方, 让羊自由地找水草, 而不是牧羊人把割草来亲自喂羊。因此, 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增设选修课, 更加注重研究生个性的培养。美国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就有大量的选修课, 日本允许研究生灵活选修大量的综合性课程和跨学科课程, 我国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也规定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生还应选其他专业的课程1-2门, 以适应现代研究生发展的需要。

(3) 重视研究方法课程设置, 增加实践课程。

研究方法的学习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课程设置中, 高校应将研究方法课程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科技创新方法论、社会发展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及其他相关的研究方法课程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中, 从而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的科研能力。另外,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 相当多的研究生是“理论深, 实践弱”的人才, 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 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安排一定的高层次实习, 还可以“设置案例分析”课程。哈佛大学商学院以其“案例分析”课著名全球, 为美国培养了很多人才。我国高校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 由学生来探索解决, 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吸收学生意见。

学校是提供服务的, 学生是来消费的, 而作为消费者的学生, 消费的主要内容是课程, 所以, 学生对课程设置是具有发言权的。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特别是选修课的设置时, 学校既要重视专家、学者、导师的论证, 也应充分吸收学生的意见, 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邮件交谈等多种方式, 让研究生参与课程设置工作。这样设置的课程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同时也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2) .

[2]张雷声.试论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意识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11) .

[3]梁树发.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科学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3) .

[4]霍静静.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聊城大学学报, 2009, (2) .

[5]衡天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8, (12) .

[6]班生.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 .

[7]孙梦云.关于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发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8, (4) .

[8]马志荣, 李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分析[J].教育理论研究, 2011, (2) .

设置原理 第6篇

1. 改装方法

将履带式挖掘机改装为抓料机的方法是先将挖掘机上的铲斗拆下,再将抓料装置安装在原铲斗的四连杆机构上。抓料装置上设有抓斗缸,以控制抓斗的张开与抱合。设有抓斗旋转马达,可控制抓斗360。旋转动作。

将履带式挖掘机铲斗改装为抓料装置后,该应具备履带行走、转台回转、动臂升降、斗杆收放和抓斗动作功能。由于液压系统增加了抓斗开合和抓斗旋转2组动作,因此需要改装挖掘机的液压系统,以满足抓斗动作需求。

2 液压系统设置思路

为实现抓斗开合和抓斗旋转2组动作,我们对挖掘机液压系统的压力、流量和复合动作控制提出了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进行液压系统设置。

(1)抓斗开合动作

抓斗开合动作频率很高,需要的流量较大(一般为150~200 L/min),工作压力较高(18~25MPa)。为此应采用挖掘机双泵双回路液压系统中1个泵和1个工作回路进行控制。抓斗一般应配置中位机能为“O”型的三位六通操纵阀,也可根据所配套抓斗形式选用其他类型的操纵阀。此外,工作腔油口需具有过载保护功能。为满足抓斗开合动作要求,需在挖掘机液控多路阀中增设1个工作阀块。

可利用挖掘机液控多路阀2上的备用阀块控制抓斗开合动作。此备用阀块即是中位机能为“O”型的三位六通操纵阀,属于单泵单回路负流量控制,阀位、阀杆机能等完全满足抓斗开合动作控制要求。我们可以利用原机上的铲斗控制先导手柄,在液压先导控制回路上通过控制2组电磁换向阀来控制抓斗开合动作。

(2)抓斗旋转动作

抓斗旋转动作频率较高,需要的流量较小(一般为20~30L/min),工作压力较低(16~18MPa),在每一个抓取循环过程中都需要通过控制抓斗旋转来调整抓斗的方位,以满足抓取物料的需求。为满足抓斗旋转动作要求,需增设1个动力较小的独立油源和1个电磁集成阀块。

该挖掘机液压系统上未设置单独的小排量液压泵,不能给抓斗旋转马达提供动力源,经分析解决办法有以下3种:

一是给发动机与液压泵之间安装一进二出形式分动箱,在分动箱上安装小排量液压泵。这种解决办法成本高,对分动箱与发动机之间的连接尺寸要求高,只适用于产品设计初期和定型产品,不适用于现有产品优化改造,且不适于大范围推广。

二是在发动机转向动力输出口处安装齿轮泵。但是现有挖掘机上的发动机没有设置动力输出口,因此该方法不可行。

三是采用优先分流阀从双柱塞泵出口等量优先分出一部分流量。采用此种方法较为便捷,只需通过管路将优先分流阀接入原液压系统即可。

经研究,我们决定采用增设优先分流阀的方法,解决抓斗旋转动力来源问题。

3. 液压系统组作原理

(1)组成

挖掘机改装抓料机液压系统由液压泵1、液控多路阀2、优先分流阀3、电磁集成阀块4、抓斗旋转马达5组成,如附图所示。

挖掘机液压系统上液压泵1是由1个川崎K3V140型串联式双柱塞泵和1个先导齿轮泵组成。2个柱塞泵的压力油进入液控多路阀2后,可完成抓料机履带行走、转台回转、动臂升降、斗杆收放、抓斗开合等动作。先导齿轮泵用于给整机提供先导控制油源。

液控多路阀2采用川崎KMX15R型多路阀,其中的1个备用阀用于抓斗开合动作;优先分流阀3安装于液压泵1与液控多路阀2之间,用于优先向抓斗旋转马达5分流压力油,同时向其他工作装置分流出相等流量的压力油;电磁集成阀块4安装于优先分流阀3与抓斗旋转马达5之间,用于控制抓斗旋转马达5的旋转动作。

(2)主要原件工作原理

电磁集成阀块电磁集成阀块4由1个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和1个溢流阀组成。当电磁换向阀线圈不得电时,优先分流油口P3来的压力油直接通过电磁换向阀回到液压油箱。当电磁换向阀1Y线圈得电后,优先分流油口P3来的压力油通过电磁换向阀进入抓斗旋转马达5的右侧工作腔,控制抓斗向左旋转;相反,当电磁换向阀2Y线圈得电后,优先分流油口P3来的压力油通过电磁换向阀进入旋转马达的左侧工作腔,控制抓斗向右旋转。

驾驶员可通过操纵驾驶室扶手箱上左、右先导手柄上的按钮,直接控制电磁换向阀1Y或2Y线圈得电:当按住左手柄的按钮时,电磁换向阀1Y线圈得电,抓斗向左旋转;当按住右手柄的按钮,电磁换向阀2Y线圈得电,抓斗向右旋转。

优先分流阀优先分流阀3工作原理如下:当优先分流阀3左侧出油口H1没有负载或负载为低压时,若优先分流阀3进油口P1进入一定流量压力油,补偿器1-1将始终作为流量阀3-1的补偿器起补偿作用,此时补偿器1-1阀芯两腔受力始终平衡,补偿器阀芯受力符合下列公式:

式中:P1——优先分流阀3进油口压力;

A1——补偿器阀芯两腔受力面积;

P3—优先分流油口;

Fk1—补偿器右腔弹簧预压力。

节流阀5-1是静压力传动,没有产生压力损失,只是在补偿器1-1阀芯移动过程中起到稳定控制作用。此时补偿器1-1阀芯两腔受力始终平衡,补偿器阀芯受力符合下列公式:

结合公式(1)和公式(2),得出下列公式:

从公式(3)可知,压力油从优先分流阀3的P1进油口流向P3出油口,通过流量阀3-1时所产生的压力损失,始终与补偿器1-1右腔弹簧进行受力平衡。

由于流量阀3-1流量恒定,阀芯口常开,因此会有恒定值的流量优先通过流量阀3-1,P1与P3,的压力差是定值,且这个定值压力与补偿器1-1右腔弹簧预压力平衡。这样始终有定值流量优先通过流量阀3-1进入优先分流油口P3,而其余流量则全部流向优先分流阀3的H1出油口,用于控制其他负载。

优先分流阀3右侧出油口H2没有负载或负载为低压时,其工作原理与左端相同,不再赘述。

当优先分流阀3左侧出油口H1负载为高压时,其P1进油口的压力值也会相应升高,补偿器1-1阀芯两腔受力、不再平衡。此时补偿器阀芯符合下列公式:

此时补偿器1-1阀芯向弹簧腔(右腔)移动,补偿器1-1开口增大,处于畅通状态。同时流量阀3-1上自带的补偿器起补偿作用,来维持受力平衡,以便继续保持压力油优先有定值流量通过流量阀3-1进入优先分流油口P3。其余流量全部流向优先分流阀3的H1出油口,用于控制其他负载。

优先分流阀3右侧出油口H2负载为高压时,其工作原理与左端相同。

无论优先分流阀3的H1、H2出油口有无负载,负载处于低压或高压状态,通过流量阀3-1和3-2的流量始终不变,这不仅保证了优先分流阀3始终优先、同步地从两个柱塞泵出口分流出相等流量的压力油,也保证液控操纵阀控制左、右履带行走的同步性。

无论优先分流阀3的H1、H2出油口有无负载,负载处于低压或高压状态,抓斗旋转马达5都会通过梭阀2实时从补偿器1-1、补偿器1-2获取压力油,并通过电磁溢流阀4来限制优先分流油口P3负载压力值,从而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4.改装效果

我们利用挖掘机铲斗原四连杆机构,将抓料装置安装在挖掘机上,利用挖掘机液控多路阀上的备用操纵阀对抓斗开合动作进行控制,利用优先分流阀和电磁集成阀块对抓斗旋转动作进行控制,解决了挖掘机改装抓料机的液压系统配置问题,从而使挖掘机发挥了一机双用的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设置原理】相关文章:

规范设置05-05

习题设置05-20

设置研究05-31

正确设置06-09

创新设置06-11

路径设置06-20

设置属性06-28

课堂设置06-28

如何设置07-09

设置场所07-10

上一篇:山西中部下一篇:消防电气系统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