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范文

2024-07-31

《洞庭》范文(精选10篇)

《洞庭》 第1篇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解读分析】

因参加“永贞革新”, 刘禹锡不为权贵所容屡次左迁, 而且一次比一次贬得荒凉、偏远。这二十多年间他曾多次路过洞庭, 这首诗是他在长庆四年 (824年) 八月从夔州刺史转历阳 (和州) 刺史的任上途经洞庭所写。中国古代文人有伤秋、悲秋的传统, 刘禹锡却反其道而行之,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色胜春朝” (《秋词》) , 盛赞了秋的明朗澄净。《望洞庭》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在秋季的月夜遥望洞庭的山光水色, 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 再现了月下洞庭的美景。

洞庭即洞庭湖, 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开头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月映照下的八百里洞庭湖波光粼粼, 水天一色, 一个“和”字用得特别好。“和”就是和谐、和美, 恰到好处。湖光和秋月水乳交融合为一体, 简直就是一幅“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的工笔画, 营造出空灵朦胧、宁静和谐的氛围。无风的时候, 浩瀚的湖面水波不兴, 平静得就像那未经打磨的铜镜, 暗淡少光却不失平滑。洞庭湖中有不少山, 其中最著名的是君山。接下来两句“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 即湖中的君山, “水”仅仅是衬字,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偏义复词”都是双音节词, 到底偏哪一个意, 要根据语素间的逻辑关系及上下文的语意来进行识别。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此处的“去来”实际只是指去, “来”仅仅是衬字。诗人从大处落墨, 化出远景, 视线从波澜不惊的浩渺水面抬起定格在湖中著名的君山上。由于“遥望”, 正所谓距离产生美, 在诗人眼里, 笼罩在月色下的君山显得格外苍翠。如果把平静、苍茫、无垠的洞庭湖看作是一只素白的银盘的话, 那么浮在湖面的、外表呈螺旋状的黛绿色君山恰恰就是躺在这银盘上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这里, 诗人用惊人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贴切的比喻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转化为一件精致的工艺品, 使人们不由得啧啧称奇。当然, 在教学中我们不需要出现那些语法术语。对这类写景诗, 重在帮助学生体会比喻, 发挥想象, 设想画面。然后再回到古诗, 通过反复诵读, 体悟作者构思的精妙。

“白银盘里一青螺”是这首诗的名句。诗人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形象和特征, 视大为小, 举重若轻, 联想丰富, 感染力强。在湖光秋月交相辉映、情调和谐的背景下, 八百里洞庭湖如同一只银盘, 取其在月下无风时的缥缈和平静;有大小七十二峰的君山, 仅仅是这只银盘里的小小的青螺。这是夸张手法里的缩小夸张, 与我们常见的“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的扩大夸张正好相反。这样匪夷所思的描写, 看似信手拈来, 实则深思熟虑, 表明作者功力之精深老到。

【片段设计】

一、叙述导入

听着同学们刚才的诵读,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面。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静静的水面上映着月亮的倒影, 没有风, 水波不兴, 那水面就是一面光亮的铜镜子啊。借着月光, 依稀可以看到远处的小山。

二、据诗作画

1. 如果要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你觉得需要画些什么?

答案预设:湖水、小山、月亮、树木、渔船……

2. 大家提到了这么多景物, 在画面上怎么放, 才能让画面充满美感呢?

通过讨论, 梳理出“远近、大小”等不同视角。

3. 在这首诗中, 景物也有远近、大小、动静的不同, 找一找, 交流一下。

4. 诗人写景是很讲究的。

他们会选择不同角度描述景物, 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信息。诗如画, 画如诗。有的时候, 诗还能让你感受到画中表现不出的动感, 让你看到动作, 听到声音, 闻到气味。所以, 有时读一首诗, 我们要调动所有感官才行。

三、体悟手法

1. 让我们和上音乐再次诵读, 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美景。

2. 前面说到了大和小。

有时, 诗人会描写两样东西, 读者一读就比出大小。而这首诗中的“大小”却有些特别。

出示“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指什么?“青螺”指什么?

为什么宽阔的湖面, 拥有七十二峰的君山在作者眼中由大变小了呢?从诗中找答案。 (遥望)

作者的想象力真奇特, 因为站得远, 看得全, 就把自然界里的山水看作了盘子和青螺。作者眼中的风景不仅美, 而且很有趣味。我们虽然没有到过洞庭湖, 可是读了这首诗, 对洞庭山水的特点也有了大致的印象。

(最后一句诗的手法的理解是难点, 学生不一定能读出其中的奥妙, 所以设置这个环节。如果在第二部分的讨论中能提到, 那自然最好了。)

知识链接:

洞庭西山行 第2篇

西山是太湖上一个小岛,与洞庭山一脉。过去到西山,都需用船摆渡,因此,游人很少。而今直通西山的公路穿湖而过,西山也因此热闹起来。我有一位学生过去作为“上海知青”在此插队落户,于是乎在此成家立业,开了一家度假茶室和小饭店,应该说小有成就。去年金秋十月,趁国庆长假之际,偕几位过去的学生到西山一游,顺便造访这位在此创业的校友徐文平。

车行驶在太湖边的公路上,绿树荫翳,草木繁芜,无数果实蓬蓬的桔树隐藏在枝叶崴蕤之中,有的已露出点点橙黄,仿佛洒落在万绿丛中的颗颗黄金。文平所在的小镇地处岛的边缘,人口很少,还是个有待开发的宝地。据文平说:“这里原来因为交通不便,人少地多,可无价地任意选地造房,现在,已由政府规划开发,比过去热闹得多,地价也就节节攀升,自然奇货可居了。”

清晨,熹微的晨曦中依然笼罩着溟的雾纱,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潮气,凉飕飕地沁人心脾。我们的小车迎着洒落下的细雨,向着西山的几个景点驶去。我的这位昔日的爱生,虽说已年过知命,在我面前依然如当年般地调皮。还常常回忆过去,互相调侃。有时甚至还将我这个老师过去的趣事拿来开涮。毕竟三十多年过去了,回首往事,自不免感慨万千!

车至禹王庙,这是一座刚开发的小庙。说是禹王庙,其实和大禹“混身不搭界”,大禹从未来过此地,只是当地人借他的大名来镇山压水而已。庙的旁边有一小山,热心的司机小周驱车而上,这里倘无自备的车辆大概是很难涉足而游的。从山上眺望四周,苍茫的太湖尽收眼底,空宇寥寥,烟波浩渺。可惜山上竟然是一座刚开发的公墓,环顾四周,翠柏森森,绿叶萋萋,隐隐然有一番感叹,长眠在这山水旖旎的土地上,不知是幸还是悲?人生苦短,有多少事能在回忆中永恒不朽!

西山盛产蜜桔和白果,更有久负盛名的“大湖三白”——白水鱼、白米虾和白银鱼,太湖的大闸蟹也是令人垂涎三尺的。我们在这几天已品尝了几次,因为新鲜,味道还不错,价钱也不贵。那白水鱼大多是清蒸,保持它原汁原味的鲜美,银白色的鱼上洒上一些嫩黄的姜片和青绿的葱丝,吃上一口,鲜嫩无比,只可惜细刺太多,我嫌烦,因此只挑了一些鱼肚尝鲜。银鱼炒蛋则是这里的名菜,黄白相间,鲜嫩可口。我在家中也曾烧过此菜,那银鱼总烧不出鲜嫩的味道。文平还以东道主之名招待了我们一顿晚餐,品尝了这里的太湖大闸蟹。当然,大闸蟹是让人垂涎三尺的美味,我不是行家里手,实在吃不出著名的阳澄湖大闸蟹与太湖大闸蟹有何区别?只可惜当时蜜桔尚未成熟,清淡的带点酸,我们也就很不感兴趣。

也许厌烦了都市的嘈杂,我们寻觅到了一座不知名的、很冷落的小山岛。山脚下的池塘边有一棵近千年的大树,树围需几人才能合抱。枝叶葳蕤,苍郁葱翠。池塘中还有几只白鸭在绿水中悠悠而游。好一派江南风光!大家都不由纷纷合影留念。我们沿小路蜿蜒而上,两边尽是红橙橙的石榴,沉甸甸地挂在树上,有的还散落在地下。当地村民热情地送了我一只大石榴,足有半斤多重,那玛瑙般红的点点榴肉煞是诱人,清甜中带点酸。不一会,到达山顶,顿时眼前一亮,沧溟的太湖就在脚下,远处还有几座若隐若现的山岛,犹如海市蜃楼。此刻清风扑面,心神为之一畅。

临走前,文平送给我们每人一袋这里的特产——西山蜜饯。因为这里盛产蜜桔等水果,文平也曾开办过一家蜜饯厂,所以这里的蜜饯也是很有名的。

太湖洞庭西山果树生产发展探讨 第3篇

1 果树生产取得的成绩

1.1 果树生产得到发展, 经济效益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与1989—2009年的20年间相比, 洞庭西山果树面积从1989年的1 846.6 hm2, 调整发展到2009年的2 165.6 hm2, 增长17.3%, 其中青梅从原来的168.7 hm2发展到279.3 hm2, 增长65.6%;柑桔从423.1 hm2发展到598.0hm2, 增长41.3%;枇杷从73.1 hm2发展到321.7 hm2, 增长340.1%;杨梅从190.0 hm2发展到336.7 hm2, 增长77.2%;桃子从41.8 hm2发展到65.9 hm2, 增加57.7%;其他原来没有生产种植的葡萄、翠冠梨等新品种果树也从无到有, 迅速形成规模商品生产, 有了较快发展。随着果树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 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的推广应用, 使洞庭西山的果品品质得到明显提高, 农民茶果收入也逐年增加。

1989—2009年, 洞庭西山果品产量从14 332.8 t调整为11 410 t, 其中梅子由1 400.5 t提高到14 025 t, 柑桔由10 030.5 t调整为4 642.5 t, 减少53.7%;枇杷由207 t提高到1 525 t, 增长了近7倍多;杨梅由1 103.2 t提高到1 925 t, 增长74.5%;板栗由229.25 t提高到324.5 t, 增长41.5%;银杏由190 t提高到267.5 t, 增长40.8%;桃子由55.8 t提高到810 t, 增长14倍多。枇杷等名特传统果品有了大幅度增加, 而市场竞争力较差的柑桔等果品产量, 由于果农放任管理, 产量明显下降, 一些受市场欢迎的优质果品价格上升, 效益明显, 1989年与2009年相比, 枇杷价格从1元/kg提高到30元/kg, 杨梅从0.6元/kg提高到20元/kg, 银杏从3元/kg提高到24元/kg。洞庭西山果品总产值1989年为1 260万元, 2009年达6 386万元, 增长了5倍多, 增加了广大果农的经济收入。

1.2 推广普及多项果树科技成果, 提高广大果农栽树种果的生产积极性

1.2.1 高位嫁接, 大规模改良柑桔低劣品种。

洞庭西山是历史悠久的老果树地区, 特别是柑桔等一些果树品种老化, 已使这些果品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为此, 针对老果区、老果树的具体情况, 利用原有已结果树高接改良恢复树势、树冠, 恢复结果投产, 恢复经济收益快等特点, 在洞庭西山大面积推广高接改良柑桔低劣品种, 一般结果树进行高接改良通过正常管理就能达到1年成活、2年挂果、3年就可恢复产量, 周期短, 农民因改良受到产量、收入的影响时间短, 且通过品种改良, 由于果实品质的提高, 经济效益也有了明显增长, 洞庭西山原来的柑桔80%以上是早红、朱料红等老桔树品种, 通过连续多年的改接和引进发展, 目前洞庭西山品质好、结果丰产性能好的温柑等优良柑桔已有438 hm2, 占西山桔树面积的73.2%。

1.2.2 推广疏花匀果, 促进优质稳产。

现代果品生产主要是商品性生产, 十分重视果品的质量, 单纯追求高产并不能得到相应的经济收益。同时, 过高的产量还会削弱树势, 导致果树大小年结果, 降低果实品质, 并造成果树早衰等。通过合理疏花匀果, 果枝上适当留果, 结果枝就能在当年结果的同时, 还能抽生优质的果枝, 为下半年生产打下基础。洞庭西山在研究试验的基础上, 已在枇杷、杨梅、桃等果树上普遍推广疏花匀果技术。以枇杷为例, 枇杷在花期疏花量可高达70%, 匀果期根据树龄、树势, 结果量一般一个结果枝头留果2~3只, 使树体营养集中在少量的果实上生长, 留下的果实大、质量好, 同时由于结果产量合理, 洞庭西山长期在枇杷等果树上存在的严重大小年结果现象已逐步缩小, 使果树走上了优质稳产的良性循环, 保证果农收入的稳定增长, 目前枇杷的疏花匀果技术已在95%以上的面积上推广使用。

1.2.3 果实套袋, 提高产品档次。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问题, 果实套袋可以防止或减轻裂果, 提高果实外观, 提高商品果率, 还可以避免病虫和农药污染, 降低农药残留, 生产优质无公害绿色果品, 满足市场需求, 提高产品档次, 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套袋在蔬果结束后, 各种病虫害发生之前进行套袋, 越早越好, 所用果袋种类、大小、形状根据果树品种不同而异。袋顶角要剪开, 以利于通气。套袋时注意袋的内部鼓起, 尽可能不直接接触果实。目前, 洞庭西山的许多果树已开展了套袋技术, 特别是桃、葡萄、枇杷等果实, 已大部分或部分推广套袋技术。

1.2.4 整形修剪, 促进果树优质稳产。

整形修剪是果树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是根据各品种果树生长发育规律、树种、品种的生物学特性, 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 配合其他综合农业技术而相配套的技术措施, 目的是通过整形修剪达到果树能获得丰产、质优的果实, 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洞庭西山在长期的果树生产中, 由于历史原因, 对主栽果树柑桔等比较重视整形修剪, 但对梅、桃等果树栽培管理一直比较粗放, 放任其自然生长。洞庭西山不断研究推广各类果树整形修剪技术, 并已逐步在桃、梨、梅等果树中广泛推广应用。

1.2.5 矮化栽培, 促进果树早结果、早丰产。

随着果品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管理及市场对商品质量的要求, 矮化密植已成为现代化果树栽培的标志和特点[4]。矮化果树首先表现在树体生长矮小, 生长过程紧凑, 同时由于密植, 植株间互相竞争, 地下、地上部相互制约, 可以提早促花果的形成, 为早期丰产创造了条件。由于树体小、结果早, 在密植的情况下, 很快就能获得丰产。以桔树为例, 过去大树冠栽植300~375株/hm2, 生产慢, 结果迟, 一般7~8年才能投产, 丰产期要在10年以后, 自采用矮化密植以后, 3~4年可以投产, 6~7年就能进入丰产期。矮化密植温州蜜柑定植后第3年产量就达11.25 t/hm2以上, 正常投产后常年产量一般都在37.5 t/hm2以上。目前洞庭西山新发展的柑桔栽植密度在1 200~1 500株/hm2左右, 葡萄在2 700~3 000株/hm2, 其中如桃、枇杷、银杏等多种果树也都推广了矮化密植栽培。洞庭西山多年来还根据当地果树生产的具体情况, 积极推广其他多项现代果树新技术。如果树育苗, 在果园管理上推广生草覆盖栽培管理和重施有机肥料, 在果树病虫害防治上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 减少了农药残留等。

2 制约果树生产发展的问题

2.1 分散经营机制制约果树生产

洞庭西山自果树生产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一直一家一户长期分散经营, 这种经营机制严重制约着农业迈向现代化的进程, 已成为发展果树生产瓶颈。因此, 要搞好果树生产发展, 就必须要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道路。按目前洞庭西山的情况, 首先要搞好土地流转, 再次明确适宜发展的果树类型以及果品销售、加工等。

2.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村级科技推广网络线断、人散、网破, 导致技术推广与宣传工作不到位, 使一些果树生产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慢, 新树种、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更新换代迟缓, 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 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致使有些群众对科技兴果的认识不足, 果树生产管理还是延用原来陈旧的一套栽培管理方式。

2.3 劳动力欠缺

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稀缺, 目前农村50岁以下的中青年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务工挣钱, 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一些上年纪的老人, 这些人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 更谈不上科学种植、管理。

2.4 果树加工业发展滞后

加工业滞后也是制约当地果品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地一些果品除鲜销外, 还有部分果品需要通过加工才能成为商品, 由于当地加工厂收购量有限, 加工产品单一, 缺少深度加工, 商品附加值得不到提高, 不能产生应有效益。目前, 当地加工企业连果品自动分级包装流水线都没有, 要使西山果品能变成符合市场供应所需求的商品确实有些困难。

3 对策

针对洞庭西山果实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围绕建设现代果树业的要求, 要以市场为导向, 确立科技兴果的意识, 按照突出生态效益, 注重经济效益, 发挥社会效益, 通过科技进步, 大力推进洞庭西山果树业的建设, 保持和加强洞庭西山的枇杷、杨梅、板栗等传统特色优势项目, 调整改变柑桔品种, 同时按照市场需求, 积极发展名、特、优新果品, 不断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果树新品种, 为此要注重做好以下几点。

3.1 领导重视

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科技兴果、加快洞庭西山果树现代化建设放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高度, 充分认识实施果品产业调整发展工作的重要意义, 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制订实施方案, 搞好专业人才, 落实工作责任, 确保现代果树业的调整发展[5]。

3.2 加大科技应用

注意科技创新, 提高果树生产科技含量, 积极引进、繁育和推广新品种;切实做好当地优质特色品种的良种选育和品种改良;学习新技术、新成果, 普及推广配方施肥、高接换种、整形修剪、生草覆盖、疏花匀果、节水灌溉、弱化栽培、果实套袋、农业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完熟采收、机械分级、贮藏保险等先进栽培技术。

3.3 改变分散经营模式

由于洞庭西山多年来果树由千家万户分散经营, 且是多品种果树套夹种, 这种小农经济经营现状, 已成为制约洞庭西山果树生产发展的瓶颈, 广大干群也都有尽快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 尽管各方呼声很高, 但多年来这种状况基本没有变化。为此, 应因地制宜, 成片流转, 制订计划, 分期完成。要把实施这一工作作为政府部门完成工作任务的考核指标, 迅速推进果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4 加快果树生产基础建设

目前, 洞庭西山农村劳力日趋减少和老化, 要加快果树生产条件的硬件建设, 建设适合山区果树生产的水利灌溉, 改变肩挑人扛的现状。如碧螺春茶叶生产, 需要懂机械化生产的人员, 以提高工作效率, 适应现代果树业发展的要求。

3.5 加大经济扶持

洞庭西山与其他地区相比, 经济基础相对较差, 农业基础也较薄弱, 长期以来果农收入一直较低。由于果树生产管理成本高、周期长, 现代果树业的发展需要有较大的经济投入。为此, 洞庭西山在推进果树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得到多方面的财政扶持, 还要制订优惠措施, 广泛利用民间力量, 吸收内外资金, 引进人才, 把洞庭西山这个传统的老果区建设成为高科技含量的现代果树新基地。

参考文献

[1]王月华, 赵言文, 安建伟, 等.江苏省果树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4) :43-45.

[2]冯孝严.设施果树生产发展对策[J].西北园艺:果树专刊, 2008 (4) :7-9.

[3]田林森, 汪海霞, 袁云刚, 等.推动和完善果树生产的标准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2) :102-104.

[4]沈明林.我国果树科技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0.

江豚洞庭劫 第4篇

这是今年3月,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对洞庭湖江豚科考行动中记录到的数字。然而就在当月3日,有渔民报告在东洞庭湖煤炭湾附近发现了两具腐烂的江豚尸体。4月初,更多江豚尸体被发现,一个星期多达6具江豚尸体被打捞出来。

渔民何大明提供给本刊记者的江豚死亡统计表上最终记载的数字是12头,岳阳市官方发布的数据是6头,说这是“能够找到尸体的”。最多的一天是4月14日,何大明从早到晚先后见到了4条死去的江豚,“还有一头江豚肚子里正怀着胎儿。”岳阳市江豚协会会长徐亚平将这一天称为江豚保护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江豚是淹死的,也是饿死的。”

43岁的岳阳渔民何大明站在自家铁驳船的甲板上,左手叉腰,右手指着远处湖面上川流不息的运沙船,神色凝重。

这是一些排水量多为3500吨的大家伙,在繁忙的洞庭湖上,它们依次从轰鸣着开动的采砂船边停靠、载满,然后依次离开,目的地大多是下游的武汉,有的也会长途跋涉到南京、上海。

川流不息的挖沙船、运沙船似乎与江豚无关。但是,江豚是用肺呼吸的,不时要浮出水面换气,依靠声纳系统在水中捕食并避开前方水域中的船只等可能的危险。在过去的2500万年间,这是江豚维系生存的方式。到了现代文明的今天,洞庭湖上繁忙的采砂作业、繁忙的航运、“迷魂阵”使江豚的声纳系统紊乱,避之不及,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削去半边脑袋;被挂钩困住、电晕的江豚沉到水底,导致窒息、饿死;即便侥幸逃脱,肥胖的江豚也可能面临着无食可觅、中毒的危机。常年来,洞庭湖已深陷竭泽而渔、污染难治的窘境。

洞庭湖江豚已不足百头

长江曾是全球唯一长期生活着两种淡水豚类的河流。白鳍豚已长达十余年难觅踪影,早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剩下的长江江豚数量也在连年骤降。

目前,长江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早在2500万年前,江豚的近亲就开始在长江中繁衍。而到了199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科院水生所提供的信息,至少在20年前,长江流域还有大约3000头江豚,分布在长江中游、洞庭湖、鄱阳湖等水域。到了2006年9月,洞庭湖江豚数量为230头;2007年6月,江豚数量为180头;2009年1月,江豚数量为145头;2010年1月,江豚数量为114头。到了今年3月,水生所的专家测算到的江豚只有85头。近6年内,洞庭湖已累计减少了145头江豚。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兽医学副教授谢拥军是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此前他就受会长徐亚平之命,主持解剖江豚尸体,以探究死因。4月9日,谢拥军和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两名外科医生一起操刀打开了一头死亡江豚的胃部,他沒有看到任何食物残留。“江豚是饿死的吗?”身在现场的何大明问。

经媒体关注后,洞庭湖江豚之死迅速引发广泛关注。4月16日,谢拥军陪岳阳市渔政站干部,护送两头江豚尸体前往武汉,送交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解剖。两天后,水生所发布消息说,一头江豚是遭螺旋桨击伤致死,另一头则疑为电捕鱼或其他原因导致猝死。

“断子绝孙”的竭泽而渔

今年3月10日12时至6月30日12时,是岳阳规定的东洞庭湖春季禁渔期。在此期间,洞庭湖全湖将禁止所有捕捞作业,做到“船进港、网入库、人上岸、证集中”。

而本刊记者在5月初连续三天深入洞庭湖核心水域发现,禁令形同虚设。

一天清晨,本刊记者从岳阳市街河口码头出发,向洞庭湖西南方水域进发。在前行近50里水路后,到达一处叫七星湖的水域,已经没有了船只穿梭来往的景象,浩渺的湖面顿时回归沉静。

但湖面并不干净。露出水面三四米长的竹竿星罗密布,有的一字排开,有的绕着数百亩的水面围成一个个封闭的水域。

“这就是‘迷魂阵’。”渔民何大明站在船头,指挥着开船的渔民胡伏林在竹竿间左右闪躲。

据了解,这些“迷魂阵”分属不同的渔民所有,这还是这两年整治后的结果。据介绍,往年严重的时候,洞庭湖全被圈占完毕,难得一见真正干净的水域。

何大明紧盯着水面,打手势让胡伏林在一列竹竿前停下。他探下腰,和同船的其他几个渔民一起顺着竹竿捞起来一张网眼不及手指大小的渔网。渔网挂在竹竿上,一直向远处绵延开来。众人合力将一节渔网拽出湖面,无以数计的鱼虾立时活蹦乱跳。目前正值育苗期,这几乎都是仅一两节手指长的鱼苗,大多在拽出水面时就已一动不动。何大明掂量了下,“这一兜大概七八十斤。”

绑在“迷魂阵”之间的除了普通渔网,还有锋利的挂钩。何大明瞅准一根竹竿探下水去,果然扯出来一根同样绵延向远处的长绳,上面隔了不到两个巴掌就系着一个锋利的挂钩。“这是江豚最大的杀手之一。”何大明说,江豚一旦撞上挂钩就无法动弹,最终会窒息而死。

在密布的“迷魂阵”之间,湖中一道蜿蜒生长着的水草极为打眼。同船的渔民告诉本刊记者,这正是所谓的“矮围”。据了解,这是在枯水季节,渔民在洞庭湖中人为建起来的堤坝,宽达数米,围成的面积从几百亩到上万亩不等,将洞庭湖变成一口口池塘。到了丰水季节,堤坝没入水中,鱼虾进入矮围之中;待水退时,鱼虾就被困在矮围之内,坐以待毙。

类似的打鱼方法投资不菲,买一根竹竿需要十几块钱,往往一个“迷魂阵”投资多在数十万元。回报也是惊人的,这种捕鱼方法有着难以想象的高效。在成为江豚保护志愿者之前,胡伏林也曾在湖中圈过一块面积数千亩的水域。过去一网下去,顶多打上来百来斤鱼,后来“光一夜就打过上万斤”。

这正是当今洞庭湖“竭泽而渔”的残酷现状。没有资本而获得圈湖资格的渔民就冒着违法风险选择“电打鱼”的办法,设备所到之处水生动物几乎一网打尽、无一幸免。

在何大明眼里,这都是“断子绝孙”的捕捞方式。“年年禁渔,就没有一年真正禁住过。”何大明一脸悲愤。据他介绍,在30多年前,洞庭湖有鱼类120多种,如今常见的只有10多种了。“现在是洞庭湖物种大灭绝时代。”何大明慨叹,“我们不能让江豚饿死。”

暴利采砂疯狂

5月6日早上8点,洞庭湖大桥,一度停运的运沙船又重新忙碌起。

这似乎表明,此前由江豚之死触发的整治风暴暂时宣告一个段落。

此前的4月23日,岳阳市水务局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在东洞庭湖暂停所有砂石开采工作,开展7天的专项督查,要求在东洞庭湖区域控制企业船数在20艘以内、总功率不超过55000马力、单船功率不超过2400马力。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给本刊记者的资料显示,就在今年初,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启动的洞庭湖江豚考察活动中就发现,光在洞庭湖屈原镇上下游水域就观察到近30艘挖沙船。这背后的驱动力自然是暴利。

据岳阳市湿地环保促进会会长彭祥林介绍,一条1000马力的采砂船,一年的利润可达千万元上下。由此,出让砂石资源就成了洞庭湖所在的岳阳县、汨罗市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

据本刊记者掌握的一份2010年4月份由岳阳县国土资源局出具的《岳阳县东洞庭湖砂石资源采矿权出让公告》显示,其起拍底价达1亿元。这较之于五六年前已经翻了近一倍。

公开资料显示,在2005年,岳阳县东洞庭湖砂石公司曾以5128万元的价格取得东洞庭湖5年的砂石开采权。其时,岳阳县规定采砂船数量只能是6条,总功率为1. 3万马力。可是,随着此后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房地产市场的升温,砂石价格疯涨,该公司出于暴利驱使,开始“狂挖滥采”。

据时任岳阳县政协委员黄建文的提案显示,自2006年7月至2010年5月,该公司每日采挖船的功率达到6. 68万马力,超过合同规定5倍,采砂船达到16条。到了2010年,岳阳县终止与该公司的开采合同,遂以1亿元的底价重新招标。

“一艘采砂船背后就是一个千万富翁。”彭祥林是岳阳当地的一公司老板,在他眼里能在岳阳洞庭湖水域审批到采砂权的,“那都不是一般人。”

暴利的背后掩藏着对江豚等洞庭湖生物资源的灭顶之灾。长期负责洞庭湖江豚保护项目的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项目办主任蒋勇向本刊记者介绍,采砂船的马力巨大,产生的噪声扰乱江豚的声纳定位,使其捕食困难,加上繁忙的运砂等航运活动阻塞了江豚在洞庭湖与长江之间迁徙通道,妨碍了基因交流。同时,采砂作业掏空了洞庭湖湖床,改变了既有水文状况,对鱼类资源的繁殖、生存形成挑战。

“鱼都活不下来,江豚能不灭亡吗?”蒋勇说。

地毯式排查后“竹竿依然存在”

好在4月中旬的江豚死亡事件让改变的步伐得以加速。

就在众多媒体云集岳阳期间,中央电视台曝出洞庭湖著名支流新墙河大面积死鱼、当地福盛纸厂向洞庭湖直接排污等问题。岳阳市纪委当即立案,岳阳县环保局长李爱民、党组书记任泽凤等人职务很快被免去。

4月21日,岳阳市决定展开“洞庭风雷”行动,市委书记黄兰香要求沿线进行“地毯式排查”。此前一天,湖南省省长徐守盛也在《关于江豚保护的调查与建议》上批示,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江豚”,并“积极向国家主管部委汇报争取更多支持与帮助”。

岳阳县渔政局长李天怀向本刊记者承认“迷魂阵”等禁渔期违规捕捞现象的存在。他表示,“那些竹竿都是去年留下来的,今年要全部‘禁绝’。”

一些媒体对这些工作最终进展如何依然存疑。就在今年初,岳阳县渔政局就曾展开清缴非法捕捞工具的专项行动,从2月18日开始持续了一个月。

“行动一直停留在纸上,上报材料都是假大空的官话。”一直以来,何大明几乎隔几天就会下湖查看,据他观察,此前的行动效果甚微。

5月8日下午,李天怀也再次向本刊记者介绍,自3月28日开始就已展开再一次的清缴行动,“要在一个多月内全部清完。”

而就在5月16日,本刊记者查阅岳阳县政府主办的岳阳新闻网发现,在一则反映该县清缴成效的报道中,称湖里的“竹竿依然存在。”

目前,江豚仍然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徐亚平透露,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的工作计划之一,就是通过各种宣传、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上议案提案等方式,极力推动国家将江豚升格为一级保护动物,设法限制人类对洞庭湖及长江水域的干扰,为江豚生存赢得更大的空间。

《洞庭》 第5篇

(一) 科学治理东洞庭湖是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保障。

一是东洞庭湖物种丰富, 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基因库, 在国际上享有“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之美誉。已记录鸟类320种, 淡水鱼类114种, 野生植物1186种, 且有白鹤、中华鲟、白鳍豚等一大批国家珍稀物种。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是享誉国内外的物种考察基地和环境保护教育胜地。二是东洞庭湖资源丰裕, 有芦苇面积23.5万亩, 芦苇素有“第二森林”之称, 不但能湿润空气, 调节局部小气候, 而且是众多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最佳场所。同时芦苇也是绝好的造纸原料, 该县芦苇年产量达12万吨, 被誉为“绿色银行”。湖区砂石资源也极为丰富, 是岳阳、华容、湖北、长沙等地砂石供应基地。科学治理东洞庭湖, 进一步发挥其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是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 科学治理东洞庭湖是促推“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洞庭湖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但由于湖泊萎缩, 湖泊面积萎缩了近一半, 导致洞庭湖调节洪水能力下降。加之, 缺乏科学治理, 湖内生物多样性减少, 湿地生态功能呈现总体退化的趋势。同时砂石资源开采浪费严重, 开采不科学, 泥沙混挖, 已经浪费了东洞庭湖数以亿计立方米的砂石资源, 是现有年开采量的10年之多。加强对东洞庭湖的科学治理, 已刻不容缓, 是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还群众以绿水青山的必然选择。

二、科学治理东洞庭湖的新探索

岳阳县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从生态、民生、富饶、和谐四个方面对东洞庭湖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理, 使东洞庭湖集“四湖”于一身, 造福子孙后代。

(一) 坚持两型引领, 突出湿地保护, 着力建设生态东洞庭湖。

“两型”建设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东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突出湿地保护, 保证物种的多样性, 就是保住了东洞庭湖这张名片中的名片。

1. 转变观念是湿地保护前提条件。

各国的湿地保护经验已经充分表明湿地生态系统是脆弱的。2007年多个国家和组织在岳阳发布《洞庭湖宣言》, 呼吁各国政府加大公众教育的力度, 激励当地湖区居民在湿地保护中, 争当主人公。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 湖区居民开始以自觉的行动来保护东洞庭湖。岳阳县鹿角镇“全国十大绿色卫士”张建设就是东洞庭湖居民保护行动的一个缩影, 反映了人们保护母亲湖的强烈愿景。岳阳县进一步加大了对湖区居民环保意识教育, 转变靠湖吃饭的观念, 让当地居民扛起保护东洞庭湖的大旗。

2.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湿地保护的最佳途径。

东洞庭湖湿地面积广, 被誉为“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主要希望地”。为了进一步加大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力度, 近年来, 在东洞庭湖北岸选择了1300公顷有代表性的湿地, 进行了栖息地改造工程, 保证在枯水区保持相对稳定的水位和水面, 为越冬水禽提供饵料和栖息地, 这是一项旨在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科学实验。工程实施几年来, 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大批国家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相继回归。建立自然保护区, 形成湖区湿地保护圈, 是恢复湿地物种多样性, 乃至是提高整个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功能的最佳途径。

(二) 坚持以人为本, 改善渔民生活, 着力建设民生东洞庭湖。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岳阳县把东洞庭湖渔民解困工作作为全县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 牢牢把握安居、乐业两个方面:

1. 解困重在上岸, 安心必先安居。

岳阳县根据自愿、方便生产的原则, 到2009年10月底, 渔民中所有无房户全部得到安置。见于绝大多数渔民生活十分拮据, 为了帮助他们解决有“家”无“具”的困难, 调动各种资源, 发动全县干部积极募捐, 为实际贫困户添置一套家具, 购买大米、食用油、棉被, 为从解决后顾之忧, 特别为每户调剂了一分以上自留地, 让渔民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

2. 既要授之以鱼, 还要授之以渔。

渔民上了岸, 心里却还在湖里, 维系湖的情结仍十分强烈, 除了打渔, 他们没有任何谋生手段。岳阳县采取积极的培训、就业政策。通过免费培训, 让渔民掌握技术, 并广开就业门户, 为渔民提供了就业岗位400多个。同时鼓励渔民创业, 提供优惠政策, 优先小额贷款, 享受税费减免政策, 给予特殊照顾。渔民上岸、转产转业的成功实施, 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既有利于减少直接依湖的居民, 减少生活污染, 又有利于感化渔民, 夯实科学治理东洞庭湖的群众基础, 是多赢之举。

(三) 坚持统筹兼顾, 发展旅游产业, 着力建设富饶东洞庭湖。

展旅游产业是中外诸多湖泊产业发展的首选, 也是当前统筹东洞庭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1. 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

东洞庭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发展旅游业上可以借鉴日内瓦湖湖区旅游发展经验, 从做好文化旅游产品上下功夫。洞庭湖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 从屈原诗赋《离骚》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上下求索、先忧后乐既是岳阳精神,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有着广泛的认同感。我们可以尝试把这些深厚的文化精品开发成游客可以欣赏的旅游产品。东洞庭湖历史文物古迹也十分丰富, 岳阳楼、屈子祠等名胜古迹熠熠生辉, 享誉国内外, 文化内涵厚重, 开发价值巨大, 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不可多得的素材。

2. 全面推销湖区特色产品。

东洞庭湖区的旅游开发可以考虑将当地的特色产品融入湖区旅游产业中去, 岳阳县的洞庭春茶叶、芭蕉工艺扇以及芦苇手工制品等是很有潜力的特色产品, 使其成为湖区旅游的一大特色。

(四) 坚持区域协调, 破解管理难题, 着力建设和谐东洞庭湖。

湖泊管理是一道世界难题。如何破解管理难题, 促进区域协调, 共生发展, 是摆在环湖区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

1. 注重流域统一管理。

从全球来看, 目前水资源管理较为成功的模式是:流域统一管理。其典范有英国泰晤士河治理, 1974年成立的泰晤士河水务局, 它负责流域统一治理, 包括水文站建设、城市供水、污水处理、防洪、水产、水上娱乐等, 并有权确定流域水质标准, 制定流域管理规章制度。泰晤士河两岸经济发达, 但生态环境依然良好, 还得益于泰晤士河的有效统一管理。在东洞庭湖的管理上我们可以借鉴泰晤士河成功管理经验, 统一管理职能, 提高管理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2. 注重依法治理。

在国内《太湖水资源保护条例》、《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是可供借鉴的;在国际上, 日内瓦湖区完善的法制也可给我们以启迪。东洞庭湖的管理混乱, 部门各自为政, 不能很好地服从于湖区发展战略部署,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让各部门共同遵守的法律条文。湖南省要着手出台一部专项的法律法规, 以加强对洞庭湖的保护、利用、开发的监督, 依法治理才真正有了法律依据。

3. 建立民主协商制度。

洞庭湖区棉花早衰及其应对措施 第6篇

1洞庭湖区棉花早衰症状

棉花早衰即气候条件对棉花棉铃充实、纤维发育有效的生育期内, 棉花植株过早地停止生长发育的活动。一般洞庭湖区棉花在8月下旬出现早衰, 9月中旬棉花早衰进一步扩散蔓延, 9月下旬棉花叶片干枯, 发生脱落, 10月上旬棉花早衰严重的地块植株叶片基本全部脱落, 比正常棉花植株落叶早20~30 d。洞庭湖区棉花发生早衰的面积占棉花总播种面积的20%~30%, 植株部分早秋桃脱落, 生长后期棉花铃重下降, 常造成减产12.5%, 同时纤维品质降低。

2洞庭湖区棉花发生早衰的原因

导致洞庭湖区棉花发生早衰的原因较多,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棉花耕作制度不协调。洞庭湖区棉花种植面积较大, 常常发生重茬。另外, 部分植棉的地块地势低, 在雨水较多时由于排水不畅, 田间发生积水, 棉花根系发育不良, 从而导致早衰[1,2]。二是土壤养分失衡。由于农民重视化肥的施用, 忽视有机肥, 生产中仅施用化肥, 少施甚至不施有机肥, 使土壤的养分不平衡, 土壤地力不断下降, 植株生长不健壮, 棉花抗逆性较差。三是病虫害的影响。棉花生产中, 由于叶枯病、黄萎病、红蜘蛛的发生, 常使棉叶发生脱落, 棉花出现早衰。四是棉株生长临界期, 土壤缺少水分。花铃期是棉花生长的肥水临界期, 此时棉株生长旺盛, 对水分需求量较大, 但由于光照强, 气温高, 田间水分蒸发量大, 易发生缺水, 使棉花生长后期出现早衰[3,4]。另外, 在伏旱后突降大雨, 棉株生理机能出现失调, 棉叶萎蔫脱落, 也会发生早衰。3洞庭湖区棉花早衰的应对措施

(1) 调整耕作制度, 推广油 (麦) 后机械精准直播技术以及棉花与水稻轮作制度。由于农业生产的弱质性, 生产收益相对较低,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 留守农村的主要是儿童、妇女和老人, 其生产能力相对较弱。为保证棉花生产顺利开展, 必须推广机械精准直播技术, 使棉花生产向轻简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2) 科学选择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不同, 抗病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较强, 生产中选用通过审定的多抗品种, 最好进行脱绒包衣处理, 从而为防止棉花发生早衰奠定基础。

(3) 改进育苗方法, 采用基质与水浮等方法减轻对棉花根系的损伤。在生产中逐步提高育苗技术水平, 以减少对植棉的根系伤害。目前, 洞庭湖区棉花应用的水浮育苗、基质育苗成苗率、出苗率均较高, 达到95%以上, 棉花植株生长旺盛, 植株病害少, 能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4) 改良土壤理化性状。由于不科学施肥、喷施农药, 导致洞庭湖棉区棉田土壤结构发生破坏, 为促进该区棉花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进行棉田土壤的改良, 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 翻耕土壤。棉田出现板结时, 在前茬收获后, 于年前进行翻耕, 利用冬冻日晒, 使土壤疏松, 通透性提高。 (2) 科学除草。由于化学除草易破坏土壤结构, 生产中为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应尽量人工除草。 (3)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进行土壤测试, 了解土壤的基本养分状况, 结合肥料效应和棉花的需肥规律, 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 提出各种化学肥料的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 (4) 秸秆还田。为培肥地力, 可采用秸秆还田, 加大有机肥投入。如推迟棉株拔秆时间, 使枝叶尽可能回归棉田;同时, 棉杆要覆土焚烧还田。

(5) 精简栽培技术, 推广应用控/缓释复合肥 (安徽省司尔特肥业有限公司生产) 。在移栽前或移栽后用控/缓释复合肥一次性施用, 可满足棉花全生育期的需要, 同时使施肥, 次数由原来的5~7次减为1~2次。移栽时集中一次性施肥, 以降低劳动强度, 缓解用工难的问题, 同时解决棉花生长花铃期因干旱或雨涝无法追肥, 或施大量肥后遇雨涝造成死苗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在洞庭湖棉区试验示范, 效果显著, 施肥量为1 200 kg/hm2, 在打顶前后视苗情再加施尿素100~150 kg/hm2即可。

摘要:主要分析了洞庭湖区棉花早衰的特征和原因, 有针对性地从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两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以为洞庭湖区棉花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早衰,原因,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兴霞.棉花早枯现象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农药研究与应用, 2007 (4) :10-11.

[2]陆魁东, 黄晚华, 王勃.湖南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估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3) :38-40.

[3]丁立君, 邓龙飞, 万晓菊.浅谈棉花早衰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江西棉花, 2009, 31 (2) :43-44.

洞庭湖湿地的外来入侵植物研究 第7篇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承担着行洪调蓄,生态保育等重要功能,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大量外来植物侵入洞庭湖湿地,对本土植物种类、湿地植物群落以及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物入侵已成为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生境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有关洞庭湖湿地生物入侵现状及其危害尚未见系统性报道。本文以近5年大面积实地踏查为基础,对洞庭湖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组成、分布、传入途径和危害生境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段南岸,经纬度为28°30′-29°31′N,111°40′-113°10′E之间,分为东洞庭湖、横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现有湿地面积约1.52×104km2。洞庭湖为长江中游地区最为典型的通江湖泊,承担着调蓄长江和湖南“四水”(湘、资、沅、澧)的重要任务,素有“长江之肾”的美誉。洞庭湖区为冲积平原,平均海拔低于40m,面积18780 km2,天然湖泊面积2625 km2。湖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春夏冷暖气流交替频繁,夏秋晴热少雨,秋寒偏旱。多年平均气温16.5℃-17.0℃,1月平均气温3.8℃-4.7℃;7月平均气温29℃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250 mm-1450 mm,无霜期260 d-280 d,年平均湿度80%。洞庭湖湿地作为东北亚冬候鸟重要栖息地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目前已记录有高等植物235种[6],鱼类114种,其他水生生物68种,鸟类158种[7]。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2007-2011年间每年4-5月和11月采用样带和随机样方(草本样方面积lm×1m,乔木样方面积20m×20m)相结合的方法,对洞庭湖湿地进行植被区系和群落调查。调查地点包括西洞庭湖、南洞庭湖、横岭湖和东洞庭湖,即整个洞庭湖。在每个调查区分不同水位梯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的季节进行调查。所有植物均采集标本,记录种类、数量、生境类型及其生存现状等,对外来植物除记录以上内容外,还根据其生物学特征、现有数量、蔓延面积等评估其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8]。洞庭湖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种筛选主要依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公布的中国第一批、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9]和李振宇、解焱提供的中国外来人侵种名单[10],然后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等文献确定其原产地。

3 结果与分析

3.1 组成和来源

洞庭湖湿地共有外来植物43种(表1),约占该地区植物种类总数的18.3%[6],隶属于19科34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种类最多,有7种,占总入侵种的16.2%;苋科(Amaranthaceae)次之,有6种,占总入侵种的14%;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禾本科(Gramineae)及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各3种;其余20种分别归属于大戟科(Euphorbi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伞形科(Umbellifer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等14科,为1-2种/科。调查发现菊科和苋科的外来入侵植物都具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他们所产生的种子量大个体小且菊科植物的种子具有特殊的冠毛,这些都有助于种子的传播和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后代的存活机率。最常见的外来植物有一年蓬(Erigeron annuus)、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北美独行菜(Lepidium virginicum)、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野燕麦(Avena fatua)、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野老鹳草(Geraniumcarolinianum)、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quinquefolia)、大薸(Pistia stratiotes)、意大利杨(Populus euramevicana)、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等17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杨树、空心莲子草、野胡萝卜、积雪草、凤眼莲、垂序商陆、五叶地锦和大薸等,这些植物都有很强的有性或无性繁殖能力,能迅速产生大量的后代,且适用范围广。

在组成洞庭湖湿地外来植物的19个科中,以世界分布的科占优势,共计9科,占总科数的47%,其次是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共计7个,占总科数的36.8%,温带分布的科只有3个。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为主,有13属,占38%,其次是世界分布,10属,占29%,温带分布的有9属,占26%,同时欧亚和南部非洲分布及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属各1个。从原产地来看,起源于美洲的有24种,占55.8%,起源于欧洲的7种,印度的4种,非洲的2种,日本的2种,伊朗和印度的共同起源1种,西亚,大洋洲,太平洋岛屿的各1种(表1)。大部分外来入侵植物来自美洲,这可能与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生物区系隔离时间较长有关:两大陆分离时间较长,致使两地间生物种类交流较少,缺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11]。

3.2 分布

对生境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有27种外来入侵植物分布于防洪大堤及路边,占总外来入侵植物种的62.8%;洲滩草甸中分布的有杨树、野胡萝卜、裸柱菊、野老灌草、日本看麦娘、婆婆纳、红瓜、薏苡等15种;分布于水体的外来入侵植物只有空心莲子草、凤眼莲、大薸3种。可见,相对洲滩草甸及水体等生境,堤岸等受人为干扰相对频繁的生境更容易被外来物种入侵。其次,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可能和湖泊高程有关,堤岸高程相对较高,每年水淹时间较短,更有利于陆生植物生存。由此可见,外来入侵植物在洞庭湖湿地的入侵生境与人类干扰程度及湖泊高程密切相关。

3.3 生活型

洞庭湖湿地43种外来入侵植物中,草本植物有37种,占86%;藤本植物3种,占7%;乔木2种,占4.7%;灌草1种,占2.3%;且在这些入侵种中一或二年生植物有29种,占总入侵种的67.4%,多年生植物14种,占总入侵种的32.5%(表1)。可见,洞庭湖湿地外来入侵植物以一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这类草本植物相对于其他生活型植物种子具有易于传播、适应性更强、生长周期短等特点。在传播过程中,除人为因素外,也需要依靠风力、水流等自然媒介来传播种子,相比之下,草本植物更易于借助于这些媒介传播种子。吴晓雯等[12]认为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数的决定因子是气候特征及人类的活动强度。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北美和东亚是在被子植物形成后才分裂开的,隔离后物种分化变异不断形成的新植物对原大陆气候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造成北美和东亚植物区系的间断分布非常广泛,而且北美和东亚的纬度相近[13]。因此北美洲植物具有亚洲气候的适应能力,更容易入侵成功。

3.4 传入途径

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有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引入和自然传入三种方式[14]。在洞庭湖湿地43种外来入侵植物中,21种属人为有意引入,占48.8%,如空心莲子草、凤眼莲、大藻、白车轴草、黄花草木樨、南苜蓿等是作为牧草或饲料植物引入;马缨丹、五叶地锦、铜锤草、加拿大一枝黄花、裂叶牵牛、红瓜等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积雪草和垂序商陆是作为药用植物引入;反枝苋等作为蔬菜引入;杨树(意大利杨和美洲黑杨)是作为当地主要经济用材引入。人为无意引入的有16种,占37.2%,如刺苋和土荆芥可能是随粮食进口引入,飞扬草等可能是随苗木引种传入,三叶鬼针草、刺苋等是随进口农作物和蔬菜引入。自然传入的仅6种,占14%,如一年蓬、加拿大蓬等是在周边国家或地区归化后,通过风力、水流、动物活动等自然因素传入。可见,洞庭湖湿地绝大部分外来植物都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引入的,自然扩散的只占少数。因此,人类活动对外来植物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轻微危害;﹡﹡中等危害;﹡﹡﹡严重危害;未标注﹡者表示暂无危害

4 讨论

洞庭湖湿地绝大部分外来植物都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引入的,并且通过人类有意引入的外来入侵植物对当地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最严重。外来入侵植物杨树具有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的特点,它在湖滩湿地大面积种植后很快就能成为绝对优势种群,导致原生植被群落迅速消亡,从而改变洲滩湿地原有植被群落格局。空心莲子草和凤眼莲等外来入侵植物其具有极强的生境适应能力,同时具备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能力,且繁殖速度极快[15]。它们通过快速克隆繁殖产生庞大而密实的覆盖层,严重排挤了原生植物金鱼藻(Ceratoph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水鳖(Hydrocharis dubia)、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轮叶黑藻(Hydrilaverticillata)、荇菜(Nymphoidespeltatum)、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等水生植物的生态位和生存空间,严重破坏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抑制原生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导致湖泊湿地物种多样性出现较快的丧失。

外来入侵植物在洞庭湖湿地的扩张和危害与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不同年份冬季TM图像的研究发现,受泥沙淤积和近年来平均水位持续下降的影响,洞庭湖湿地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水体和泥滩地总面积不断减少,而湿地面积不断增加[16]。自1989年至2010年洞庭湖湿地面积扩大了19.3%,增加了260 km2。随着湿地面积增加,湖泊水位持续下降,中、低位洲滩出露时间大幅增加,适合外来入侵植物存活的生境也相应增多,为杨树等外来入侵植物在洲滩湿地的快速扩张创造了条件。有调查数据表明:在2004年洞庭湖湿地洲滩杨树和杨树+荻混种的面积就达398.3 km2,占总面积的19.2%[17],近年来随着洲滩出露时间的增加,洲滩种杨面积还在进一步增大。杨树的入侵,一方面通过群落优势种的替代破坏湿地原生种群,改变原生植被的结构、功能,打破特有、濒危物种所需的生境及系统结构。有调查研究表明,杨树入侵导致林下植被组成改变为藤本、一年生草本和耐荫性植物[18],同时种植杨树后湿地鸟类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湿地鸟类物种数量减少,林鸟增多,鸟类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19]。另一方面改变土壤结构和湿地水文状况,使土壤板结和酸化[20]。由此可见,湖泊平均水位的持续下降及洲滩出露时间的增加促进了外来入侵植物在洲滩湿地的快速扩张,加剧了外来入侵植物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洞庭湖湿地外来入侵植物采取有效防控是维护湿地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要提高人们对外来入侵植物所造成危害的认识,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防止各种人为活动有意或无意引进外来植物;其次,加强洲滩湿地管理,尽快建立湿地恢复及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已侵入的杨树幼苗移出洲滩,对已成林的杨树尽早采伐恢复洲滩原有植被;最后,对外来人侵植物及时发现、尽早处理、规范管理,建立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科学体系和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体系。

摘要:2007-2011年间通过对洞庭湖湿地大面积实地踏察,对外来植物的种类、分布、来源、生活型、入侵生境、引入途径以及危害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该湿地有外来入侵植物19科34属43种,以菊科和苋科植物最常见,分别有7种和6种。危害较大的有美洲杨树(Populus deltoides)、意大利杨(Populus euramevican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五叶地锦(PhytolaccaAmericana)和大薸(Pistia stratiotes)等。外来入侵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数的86%。入侵种主要分布于防洪大堤及路边,占总数的62.8%。外来入侵种主要来源于美洲,占55.8%。入侵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类有意(48.8%)或无意引入(37.2%)。

洞庭湖区村镇建筑抗震性能的评析 第8篇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地震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洞庭湖地区处于环洞庭湖地震带, 该区域村镇建筑的抗震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存质量和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好转, 村镇建设发展迅速, 兴建住房越来越多, 已成为当前村镇建设的当务之急 (图1~2是走访洞庭湖地区拍摄的照片) 。

1洞庭湖区村镇建筑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洞庭湖区村镇建筑 (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周围的沅江市区及郊区、新湾镇、和南大膳镇等村镇) 抗震的调查研究, 了解目前洞庭湖区村镇建筑抗震的状况。调查主要从建筑风格、房屋结构形式 (包括结构类型, 建筑物的层数、层高、总高, 砌体材料, 建筑物的形状是否规则) 、基础类型、地质条件、基本造价、建造年代、施工工艺、主要分布地区、基础类型几个方面展开。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部分统计整理 (见表1) , 从中发现区村镇建筑在抗震方面存在如下问题:①房屋造价占总收入的30~50%的占63.4%, 占总收入的50~80%的占25.5%。由此可见, 该地区的经济比较落后, 同样导致该地区施工技术比较落后, 而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必然导致该地区的村镇建筑形状缺乏变化, 显得单调。同时房屋建筑占据的总收入的大部分, 使得大部分的人对对房屋的依赖性比较强, 一旦房屋受到损害, 便不能迅速找到临时住所;②农民抗震防灾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抗震知识, 且民居大部分都不是正规设计施工的, 不如政府机关或学校等公共大型建筑注重设计和施工的的质量, 同样对抗震设计的考虑也相对欠缺一些;③该地区的框架结构建筑 (占24.2%) 并不多, 即该地区对抗震设防的考虑不够高;④本地区在建筑砌体材料方面大部分还是采用的传统的的砖料 (占83.9%) , 导致房屋的整体性不强, 不利于结构的受力;⑤农村缺少合理规划正确选址, 政府的资金投入少, 缺乏相应的推进机制, 并且质量监督管理不到位。

(单位:%)

2村镇建筑的主要破坏形式及其原因

2.1 村镇建筑的主要破坏形式

村镇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有:生土墙体承重结构房屋, 砖混结构承重房屋, 木构架承重结构房屋和砖砌体结构房屋。主要破坏形式是墙体开裂、里倾、外斜, 构件腐蚀, 房屋倾斜或倒塌等。

2.2 村镇建筑的主要破坏原因

正常使用和地震都可以引起村镇建筑的破坏, 正常使用是指非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所以村镇建筑的破坏从正常使用和地震两方面展开分析。

2.2.1 正常使用引起的破坏情况

正常使用期间房屋的破坏多发生于生土类房屋和砖土混合承重房屋, 其次是砖砌体房屋。

其原因分析如下:①建筑物所处的地基不良。有的是在不良地基 (如湿陷性地基土) 上未做适当的处理就建房;有的是基础埋深较浅, 没有夯实换填甚至只处理表层土后就开始施工。这种不良地基易对温度、湿度和上部荷载等影响产生变形, 这样地基一旦发生不均匀沉降, 房屋就会失稳, 墙体开裂, 出现竖向裂缝和斜裂缝。沅江各地的村镇中较为常见的就是这种现象;②建筑用料不标准。村镇建筑物的外层用砖、内层用土坯, 这样的砌筑构造导致砌块咬槎差, 墙体整体性差,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可能引起墙体里倾外闪、开裂等不良现象;③建筑危险处修理不及时, 如洇漏的屋盖若不及时修理, 木屋架、木柱等被雨雪淋到就会糟朽, 墙体剥蚀, 房屋倾斜;④在使用过程中, 一些不当的行为或其它外力作用。

2.2.2 地震引起的破坏

(1) 农村地区地震破坏特点。

实践表明, 目前沅江市村镇的建筑房屋在遭受烈度6度地震作用后, 就有大量的房屋产生裂缝, 在烈度达到8度地震时, 会导致一部分房屋倒塌损毁。

对于生土和砖土混合承重的房屋, 其承重墙体的强度低, 屋盖构件与墙体之间缺少有效连接, 墙体较脆, 较易倒塌;拱窑的墙体是粘土土坯, 其强度较低, 所以拱窑的稳定性和整体性差, 拱顶过重会造成墙体外凸、拱顶塌落, 因此拱窑容易发生破坏。

对于木构架承重的房屋, 房屋构件的强度不足, 梁柱连接截面过小以至强度不足, 梁柱间连接措施不全, 节点处连接薄弱, 结构稳定性差, 屋顶过重, 房屋的墙体和木柱、屋架及檩条之间的连接不良, 山墙破坏, 木构件糟朽, 柱脚滑移。

对于砖砌体房屋, 其抗震性能主要取决于主体结构的完整性及施工的质量。选用强度低的砌筑砂浆, 墙体抗剪能力就低, 纵横墙的连接就不牢。屋盖系统与墙体之间无连接, 局部突出的部位也无连接, 这样就削弱了房屋的整体性。建筑场地震害也是造成房屋破坏的重要原因, 导致的结果也是很严重的, 主要表现为产生地裂缝、地塌陷或地隆起、冒水喷砂等一些现象, 因此要加强建设场地的评价和防灾规划。

(2) 农村地震致房屋严重破坏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 预报监测地震的能力比较弱, 而且农民不重视防灾防震, 房屋建造缺乏抗震设防或者设防不足, 遇地震极易产生损伤。具体分析, 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经济不发达, 农村受经济发展限制一般不采用房屋抗震性能好的现代结构类型;二是农村关于抗震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 不能有效的管理工程建设, 甚至就算是建造砖混结构或框架结构这种抗震性能好的房屋, 使用了不当的施工技术也会削弱房屋的抗震能力。不当的施工方法主要表现在:地基处理不当、材料选择简单、施工仓促、结构选型不合理及结构抗震措施不完善这几个方面。

3提高村镇建筑抗震性能的原则与措施

3.1 提高村镇建筑抗震性能的原则

目前环洞庭湖地区的村镇经济尚不发达, 因此, 提高村镇建筑抗灾能力的主要原则是不增加造价或者增加少量的造价;主要改善对象是在灾害中整体性不足、构造不合理或传统做法造成缺陷的现有结构类型。

3.2 提高村镇建筑抗震性能的措施

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导致这些灾害难以预测和不可避免性, 村镇建筑的房屋必须采取对应的措施, 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2.1 一些基本措施与建议

经处理后的地基与基础要有较好的完整性、刚性及强度。如果选在不利地段建房, 若是一般的软土地基, 要设置预防不均匀沉降的大脚。如果是修建楼房, 则要设地圈梁, 目的是预防不均匀沉降对上部建筑结构的不利影响。若是软弱土层, 基础沟槽必须宽厚, 槽底均匀铺撒灰土层且分层夯实, 之后用水泥浆砖砌或石料混凝土做好基础, 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加桩等方法加固地基。如果是在盐碱地区域修建房屋, 则要重视碱潮对建筑的侵蚀, 加强基础的防潮、防碱、排水等措施。

为了保证房屋有满足要求的抗震能力, 首先要考虑承重墙体的强度与整体性, 其次采用可以提高房屋结构延性和刚度的构造措施。墙体砌筑讲究的是方法与形式, 夯土墙的墙土选用的是杂质少的粘性土, 土里掺入适量的碎麦秸、稻草等, 墙体要分层错缝夯筑, 上下层接缝处可以添加拉接材料;土坯墙的墙体要错缝搭接卧砌, 土坯尺寸宜大体一致;对于空斗墙则应在基础、勒角、门窗洞口两侧、内外墙交接处以及墙转角等局部砌筑实心砖, 实心砖砌体在纵横墙交接处应同时咬槎砌筑。

场地选择也很重要, 地势开阔平坦、上层均匀密实、或有稳定基岩等有利地段为最佳选择, 房屋结构布局要合理, 确保施工质量也非常重要。多层砖房高度与层数的限值要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2.2 对政策的建议

(1) 投入技术与经济。

洞庭湖幅员辽阔, 区域较广, 村镇建筑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 如结构类型、建筑用料等方面, 因此抗震防灾技术措施应体现“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简单有效、经济实用”的原则。尽量引入现代结构等抗震结构, 将先进的建筑技术向农村大范围的推广。采取的措施以改善村镇人民房屋条件、减轻震后损失、易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为首要任务。期望采取技术措施后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微裂、大震不倒的效果, 即小于设防烈度常遇地震中, 建筑房屋主体结构不至于破损, 个别承重构件与部件允许产生一些轻微裂缝, 附属部件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灾后不需修理或稍加修理可继续使用;发生基本烈度的地震情况下, 房屋多数承重构件会产生轻微裂缝, 部分明显裂缝, 个别非承重构件严重破坏, 需一般修理或采取安全措施后可继续使用;超过基本烈度一度情况下房屋多数承重构件严重破坏, 但不致倒塌伤人, 房屋需大修或局部拆除。

地方财政应设立村镇抗震防灾专项基金, 对于农民主动积极的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予以奖励, 对于将危房或不稳固的房屋进行整改或翻修的农民予以帮扶, 对于新建的村镇建筑和现有大量农村民房的抗震设防和加固费用应以自筹为主、政府适当补贴。

(2) 加强管理体制改革。

为了规范农村建房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应该在村镇抗震能力建设管理工作中制定相应的抗震技术管理和推进机制, 建立鼓励引导农民进行抗震建设的激励制度, 加强村镇建设工匠的抗震技术培训, 实施村镇抗震减灾示范工程, 注重抗震防灾知识的宣传、克服麻痹思想。

4结语

通过对洞庭湖多发地震带地区村镇建筑的调查, 比较非自然灾害下的正常使用破坏和地震引起的破坏两种情况, 结合村镇建筑的特点, 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标准, 并从一般措施、尺寸限值及构造要求和政策技术措施等几方面来提高村镇建筑抗震性能。 [ID:7375]

摘要:我国的地震灾害多发生在广阔的村镇地区。本文在对沅江市村镇建筑抗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阐述了洞庭湖区村镇建筑在正常使用与地震灾害作用情况下的破坏形式及原因, 总结了农村房屋建 (构) 筑物在选址、施工、抗震设防等方面的教训, 并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标准, 并从一般措施、尺寸限值及构造要求和政策技术措施等几方面来提高村镇建筑抗震性能。

关键词:沅江市,村镇建筑,抗震设防,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郭容, 杨正湘, 汪成.常德市太阳山周围村镇建筑抗震性能调查[J].华南地震, 2001, 21 (4) :58-63.

[2]葛学礼, 朱立新, 王亚勇, 范迪璞, 王新平, 崔健等.村镇建筑震害与抗震技术措施[J].工程抗震, 2001, 5 (1) :43-48.

[3]葛学礼, 申世元, 朱立新.村镇抗震: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J].建筑工程.

[4]查润华, 胡洁, 徐芸.我国农村房屋的地震破坏分析与工程抗震处理对策[J].山西地震, 2007, (3) :27-30, 36.

潇湘云起,洞庭波涌 第9篇

这是一个由冷柏青等几个年轻人组织策划的纯民间性活动,参展作者的遴选不是职位和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是以艺术水准为唯一标准,故此次展览的50多位作者基本代表了湖南中青年的最高水平。活动经费由大家分头找企业拉赞助,拉不到赞助,大家AA制,此次如此,以前与北京、四川、江苏、浙江、河南办联展也是如此。湖南中青年作者与书法先进省市连续地办联展,此次又办如此大规模的晋京展,而且纯粹为民间行为,放眼全国,惟有湖南一家耳!

湖南中青年书法作者为何能如此齐心团结,一呼百应?这得从湖南的现状说起。

从古代的欧阳询、怀素、何绍基到近代的曾熙、齐白石,应该说,湖南的书法也曾有过辉煌的时期;但到当代,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湖南书法仅居全国中游水平,且缺乏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大家,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权威的缺失,有它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不利在于,没有权威,没有了具有影响力的前辈们的引导,多了盲目性,走弯路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先天性的缺乏营养,在书法的道路上发展必然要付出更艰苦的努力;有利在于,没有了权威条条框框的束缚,一是少了门户之见,二是在纵向上使目光投向更深邃更直接的传统,在横向上借鉴省外先进的书法理念,少了被动性,多了主动性,起点更高,视野更广,而当代传媒的发达也为此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只要喜欢的,都毫无禁忌地拿来为我所用,虽然精华与糟粕俱存,在外省市要挨老先生板子,在湖南,只要喜欢,年轻人照样自得其乐,并没有人来强加干涉,呈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开放性,这也是湖南近期书法兼收并蓄、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特征赖以形成的前提。

谈起湖南的书法,不得不提到1999年在长沙举办的“‘有=冇’湖南首届青年书法展”。这注定是一个无法进入到官方书法史的展览,但它对湖南书法后来的巨大影响却正逐渐显现出来。展览的标题到现在还相当雷人,不是年轻人,取不出这样的标题,也办不成这样的展览。当时长沙有一个后来在现代书法界非常有名的书法团体——“墨第一组”,岳阳的“永和书社”也刚成立,两家想一起在长沙搞一个联展。随着计划一步步实施,影响的增大,想加入展览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办成了囊括了当时湖南最为活跃的青年书法家的首届青年书法展,有传统的,有现代的,还有装置作品,大家如初生牛犊,玩得不亦乐乎,怀揣着纯真的艺术梦想。这是湖南青年书法家自发联动的第一次民间活动,此前,湖南年轻的书法人各自为政,如散兵游勇,此后,湖南的青年书法家才摆脱了单打独斗的局面,联络在一起,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的活动,才有了湖南青年书法家群体的崛起。今天的“果”源于十几年前种下的“因”。

总体说来,湖南书法呈现出下面一些特点:

一、书法群体涌现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全国范围来讲,民间书法社团的建立还是一件新鲜事,很多地方的书法爱好者眼里的书法组织还只是当地的书法家协会,很少有人去尝试建立自己的小社团,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的头几年,在一些发达地区有小团体的出现,也大都是当地书协的雏形,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民间社团。但在湖南,这种现象有了改变,出现了几个较为著名的小社团,早期的如以王徽为首的“南楚印社”,以刘泽荣为首的“洞庭印社”,长沙的“墨第一组”,岳阳的“永和书社”等。南楚印社与洞庭印社的成立,大概是受西泠印社的影响,当然也是以篆刻为主的,不过这些人也均善书法,因此也可以说是书法社团。这些团体均出版有自己的报刊,经常发表自己的作品和文论,进行交流与学习。而作为纯粹意义上的书法民间社团则是由长沙的墨第一组开始的。

墨第一组由长沙的几个青年书法爱好者组成,当时的社名叫“墨第一组”,一个非常现代的名字,他们的成员大都是刚刚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毕业不久的学生,思想活跃,有形式构成的基础,把一些美术的理念与手段运用到书法创作中来,并举行了作品展。由于形式新颖,方法独特,很快就在湖南省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岳阳的永和书社也成立了,并举办了永和书社的第一次展览——“永和七子”书法展。从那以后,民间社团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较著名的有以冷柏青、刘晓斌为首的衡阳雁阵部落,以田绍登为首的常德清荷书社等等。至于不太著名的小社团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这些社团最大的特点就是出人才,讲团结。纵观这些社团,在出人才方面就令很多半官方的书协组织汗颜。墨第一组大都出身于美术专业,把美术的理念引进书法,因此,在现代书法的创作领域有一定的建树,如吴志立、胡伟等的现代书法作品。雁阵部落在冷柏青的带领下,涌现出了如陈东旭、廖理邦等一批八〇后的青年才俊。清荷书社,在这些年更是扎扎实实做事,稳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周少剑在国展中收获颇多,延续了常德自张锡良以来在国展中的雄风。笔者所属的永和书社也是人才辈出,崔向君、王翔和王祥北,先后在国展中获奖,特别是崔向君,连续两次在国展中获得大奖,这也是湖南书坛的骄傲。另外,永和书社的开拓进取精神更是令人敬佩,在这个社团的十八个成员中,目前已经产生了两个博士,三个硕士,还有十个北京各院校与研究机构的研究生课程班的进修生,粗略算来,没有走出来进修的永和人寥寥无几。从2002年崔向君、肖文飞北上央美进修开始,拉开了永和人北上京城的序幕。肖文飞博士毕业后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任学术部主任;王祥北硕士毕业后任职于荣宝斋出版社;魏广君硕士毕业后任职于中国国家画院;晏晓斐也即将硕士毕业;朱友舟硕士毕业后留在了南京艺术学院,现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短短十年的时间,变化是巨大的。

讲团结,也是这些社团的特点之一。在这些社团中,没有官方协会的陋习,没有论资排辈的流弊,每个人在社团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社团的事务也是大家共同完成。最难能可贵的是,没有所谓的社长之类的头衔,完全民主化,让每一个成员都承担起社团的日常工作,轮流来承担具体的事务。

二、思路开阔,取法多样

很多人都认为,湖南的书法特点应该像历史上那些秦简、楚简、汉简一样,保持浪漫而诡异的书写特点,这种想法当然是可以理解的,谁让湖南这块大地上出土了那么多的竹简木牍呢?然而,大家想过没有,这种竹简木牍就只是湖南这块土地的特产吗?湖南人就一定要保持这种书法风格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湖南人当然不一定就要按照这种风格走下去,因为,这种风格即便只是湖南所特有,那也离我们太远太远,我们对它们了解得太少太少,可以说在我们太久的社会生活中,这种风格对我们的影响几乎不存在了,因而和它们之间已有了不可衔接的鸿沟。但是,这种遗风却一直在三湘四水间流淌,在洞庭烟雨中飘扬,在衡岳雪峰之巅飞翔。因此,湖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保持了浪漫主义情怀,并且将这种浪漫主义情怀扩展到了每一个角落,我们的书法取法更加宽泛了,胸怀更阔大了,迎接和面对着的是连续两次在国展中获得大奖,这也是湖南书坛的骄傲。另外,永和书社的开拓进取精神更是令人敬佩,在这个社团的十八个成员中,目前已经产生了两个博士,三个硕士,还有十个北京各院校与研究机构的研究生课程班的进修生,粗略算来,没有走出来进修的永和人寥寥无几。从2002年崔向君、肖文飞北上央美进修开始,拉开了永和人北上京城的序幕。肖文飞博士毕业后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任学术部主任;王祥北硕士毕业后任职于荣宝斋出版社;魏广君硕士毕业后任职于中国国家画院;晏晓斐也即将硕士毕业;朱友舟硕士毕业后留在了南京艺术学院,现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短短十年的时间,变化是巨大的。

讲团结,也是这些社团的特点之一。在这些社团中,没有官方协会的陋习,没有论资排辈的流弊,每个人在社团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社团的事务也是大家共同完成。最难能可贵的是,没有所谓的社长之类的头衔,完全民主化,让每一个成员都承担起社团的日常工作,轮流来承担具体的事务。

二、思路开阔,取法多样

很多人都认为,湖南的书法特点应该像历史上那些秦简、楚简、汉简一样,保持浪漫而诡异的书写特点,这种想法当然是可以理解的,谁让湖南这块大地上出土了那么多的竹简木牍呢?然而,大家想过没有,这种竹简木牍就只是湖南这块土地的特产吗?湖南人就一定要保持这种书法风格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湖南人当然不一定就要按照这种风格走下去,因为,这种风格即便只是湖南所特有,那也离我们太远太远,我们对它们了解得太少太少,可以说在我们太久的社会生活中,这种风格对我们的影响几乎不存在了,因而和它们之间已有了不可衔接的鸿沟。但是,这种遗风却一直在三湘四水间流淌,在洞庭烟雨中飘扬,在衡岳雪峰之巅飞翔。因此,湖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保持了浪漫主义情怀,并且将这种浪漫主义情怀扩展到了每一个角落,我们的书法取法更加宽泛了,胸怀更阔大了,迎接和面对着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风格与面貌。

应该说当今的湖南中青年的总体风格是没有风格,用文雅的说法是风格多样,面貌丰富,取法广泛。所谓无风格之风格,就是风格。在全国书坛中,有些兄弟省份的特点非常明显,比如四川,比如江苏,比如浙江,风格各异,特点突出。关键点是这些省份都有在全国书坛中举足轻重的领军人物。而湖南本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人物出现,这是有点尴尬的,但这种局面却不一定就是坏事,这种局面的存在,还反而会让人突破某种局限,求得更大的发展。这给湖南的中青年书法家们一方面敲响了警钟,一方面提供了机会,可以突破湖南这个局部而面向更广阔的大地,从而提升整个湖南的书法水平。可以说,这也是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这一点,现在做得很好,风格的多样性在湖南中青年书法的体现就是最好的说明。

从整体来看,目前湖南中青年书法受所谓的流行书风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比较活跃的几个人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如胡紫桂、崔向君、袁绍明、冷柏青、刘桂成等。前些年举办的流行书风、印风征评展中,获奖者湖南就有7位之多,其中4人还来自同一个团体——永和书社,这在国展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情况。这些活跃分子又影响了周围一大批兴趣相近者,各个民间社团中就有这种现象体现,这是可喜的现象,也是可怕的现象,处理得好将功莫大焉,而处理得不好,就会走向另一种平庸,既不能推出新的干将,也不能形成广泛的影响。

现在的湖南书坛可以看成是全国书坛的一个缩影,各种风格和流派都能在三湘大地找到身影。无论是中国书协引导下的展览体,还是所谓的流行书风引导的流行体,还是所谓坚守传统的保守体,抑或是主张主题先行的学院派,甚至是以书法为元素的现代水墨艺术,都能找到忠诚的追随者。其中几个人物还能在各自的领域掀起旋风,也是让全国书坛震惊的。

三、重镇迭起,各具特色

纵观湖南各地的书法状况,可以清楚地发现,中青年在各地书法事业中所处的地位,他们引领了书法前进的脚步。新时期以来,虽然在地域上湖南书法的发展不是很平衡,有的地区走在前面,有的地区较为落后,但是,总体看来,发展是历史的大趋势,而在这种发展进步中,中青年书法家的努力是重要的因素,并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形成了湖南书法的一个个重镇。

湖南中、北部地区,由于比较富裕,书法基础比较好,传统比较扎实。因此,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一直走在其他地区的前面,起到了引导湖南书法发展的作用。

首先说长沙,作为省会,全省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有先天的优势,照道理这个城市的书法状况自然要好于别的城市,可以说长沙是湖南书法的重镇之重镇,早年的书法大家们都集中在这里,如周昭怡、史穆、虞立夫等。现在老一代的颜家龙、张锡良等也都荟萃于此,同时也聚集了一批来自本省各地的中青年书法家,如湖南师大来自岳阳的陈文明,省文化厅来自郴州的倪文华,铁路来自衡阳的刘晓斌,湖南美术出版社来自张家界的胡紫桂,省书画院来自常德的袁绍明,湖南师范大学来自常德的田绍登,还有省书协的陈曦明,以及长沙本土书法家谭秉炎、刘一平、周群艺、李砺、文佐、胡伟,本土篆刻家罗光磊、王勇等。

长沙虽然地位重要,但是,最先能让全国书坛震惊的却不是这个城市,而是地处洞庭湖西岸的常德。当时,在以张弓老先生为首的常德书坛,潜心书法学习,很快就产生了张锡良这样接连在国展中获奖的作者。在他们的影响下,常德书坛更加活跃了,不久,田绍登和袁绍明就走入了书法人的视线。这些成绩的取得,被当时称之为“桃源现象”,在全国影响较大,《中国书法》杂志还开辟专栏进行报道,是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现象之一。虽然之后又沉寂了十几年,但今天,在张锡良先生的影响下,常德书坛又涌现了以周少剑为代表的一群年轻书法人。

岳阳原本在湖南书坛的地位非常靠后,虽然有岳阳楼和洞庭湖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终究不如长沙等城市,但自从永和书社成立以后,这种局面得到了改变,跻身入湖南书法重镇的行列。现在,虽然有几位永和书社的成员离开了岳阳,扎根在了北京等地,但仍然有几个坚守在这里,如崔向君、王翔、王伟、文雨浪等。除永和书社外,岳阳还有一个民间社团比较活跃,叫艺舟双辑,徐驰就是其中坚力量。

湘潭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上世纪末期与常德一样影响较大,书法与篆刻都能影响到全国书坛,尤其是篆刻,王集与王徽是当时篆刻界的佼佼者。周平、王奇志的书法也面貌突出。2000年以来,伍剑的书法多次在国展中获奖入展,是湘潭书法的新气象。

衡阳的书法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是湖南书法的重镇之一,现在的冷柏青、彭育龙、楚石可以说是中青年书法家的代表。

株洲的书法,近些年来也进步不少,汤树林、蒋冰、叶剑平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永州书法群英荟萃,罗峰林、邹武生、唐朝晖、姜玉波、欧阳维忠等续写着永州书法的辉煌。

郴州书法没有像别的地区那样突出,但近些年来张金生、刘桂成、刘小平等把郴州书法搞得风生水起。

益阳在盛景华的带领下,也涌现了一批青年好手,如石印文、夏碧波、李莹波、钟全昌等,在桃花江水的滋润下,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在湖南所有的书法重镇中,特别值得隆重介绍的是娄底,这个湖南最中部的城市,只是个新兴的地级市,不大,人口也不多,但是文化传统非常深厚,以涟源为依托,构筑起了自己较为扎实的文化传统。这里的书法以传统为主,似乎是一片远离当今社会的世外桃源,丝毫不为外界书法风格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取法原则,长期保持着平雅清和的书法风格。尤其在魏华政、鄢福初的带领下,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楷书在这里得到了大家的极力推崇,许多人都是凭借着楷书跻身国展的,曾经掀起过一股娄底旋风。代表人物有:李哲、罗华斌、贺子文、彭再生、易俊等。

除开这些以地域为界的书法重镇以外,还有一些以社会团体为单位的书法重镇,民间团体就不多说了,上面所举的几大团体都是这样的书法重镇。另外,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下属的几个专业委员会和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都是这样的重镇。在各专业委员会中,创作委员会最为活跃,胡紫桂、崔向君、冷柏青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带领着这个委员会四处活动,掀起一股股热潮。近几年来,他们接连与北京、四川、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市的青年书法家举办了联展,既走出去,也请进来,把湖南的整体水平提升了一个档次,也让更多的湖南中青年书法家很快得到书坛的认可。湖南省青年书协也不甘落后,联合兄弟省市的青年书协举办了多次联展,进行交流,如与江苏、浙江等这样的书法大省联合举办了多次交流展,对本省书法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四、放眼世界,不拘一格

湖南书法人,从来没有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而是把目光投放到整个书法界。我们知道,欧阳询、怀素等都是把自己置身全国的书法家,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这种风格自然也带给了湖南的书法家们。

目前,来自湖南的李铎先生,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影响力。而在年轻人当中,向省外突围已经是自己最理想的选择了,这种突围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向外求学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式。湖南的中青年书法家大都有走出去学习进修的经历,很多人都进入了高等学府进行研究生的学历教育,并取得了博士、硕士等学位,成为有实力的书法研究与创作人才。这些人有的选择回到了湖南,如中南大学的罗红胜,长沙理工大学的李正庚,还有大批人则完全突围了出来,留在了省外,如肖文飞、王祥北、朱友舟、梁治国等,另外还有吴慧平、杨扬、晏晓斐、彭再生、向彬、元国霞、胡吉连等等一大批书法博士、硕士们。

还有的跟随着打工者的脚步,走入另外一个相对发展的城市,贡献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这些人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而以北京与深圳居多。我们知道,中国书法网就是由一个湖南的书法青年在深圳开办的,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傅志伟。当然,这种形式的突破还有很多,他只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之一。

还有的像李铎先生一样从军营走出来的湖南籍书法人,中青年代表人物为龙开胜、周剑初、彭利铭等。在书法界有一段佳话,即北京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中,就有两名为湖南人,这是很有意思的。

五、教育先行,后辈突出

洞庭湖生境破坏的生态伦理学研究 第10篇

在21世纪初, 以西方为中心的生态保护主义, 掀起了新一轮的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风潮。许多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而回归自然在当今社会也将成为人类文化和生活安定的核心问题。所以研究生态伦理学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于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改善及其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洞庭湖概况分析

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其生态意义不言而喻。洞庭湖地处长江中游以南, 湖南省北部。素有湖南“鱼米之乡”之称的洞庭湖, 是湖南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地, 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淡水鱼基地。湖区人口占全省人口1/9, 面积约占全省的15%, 棉花占2/3, 商品粮和淡水产品占1/3, 芦苇产量则占全国的1/2。

洞庭湖属浅水湖泊, 是一个淡水江河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调蓄滞洪的功能, 也是具生物多样性的资源宝库。它的湖水消落区占全湖的50%以上, 主要为浅水水体、渍水低位田和过水洲滩3种类型的湿地。特别是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西、南洞庭湖, 也是我国典型的湿地景观, 几乎拥有淡水型湿地所具有的各类生态类型。洞庭湖水体孕育繁衍了许多中亚热带地区水生生物物种, 堪称生物物种基因库, 常见的水生和湿生高等植物就有400余种, 广泛分布于洲滩的荻群落、芦苇群落, 面积达到730km2。湖中栖息鱼类130余种, 其中不乏中华鲟、鲣鱼、鳗鲡、白鲟、银鱼等珍稀名贵鱼类, 在世界上仅存的5种淡水鲸之一白暨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 江豚的数量同样岌岌可危。洞庭湖区作为“候鸟的天堂”, 已发现珍稀候鸟鸟类有258种之多, 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就有7种。

洞庭湖不仅有宝贵的动植物资源, 而且是一处人文旅游胜地。湖中岛明、朗二山是洞庭湖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 有两处原始社会遗址和多处东汉砖室墓、西汉墓和战国墓.现在的明、朗二山是湖南省目前仅有的专业渔村。区内沅江市的洞庭博物馆是全国收藏文物最多的县级博物馆, 收藏文物3万余件, 其中国家级文物56件, 有齐白石等名人字画1000多幅。另外, 散布在这一湖区周边的旅游景点也各具特色, 像是“世外仙境”桃花源, “魅力公园”君山, 划船吃鱼的龙山, 还有独树一帜的岳阳楼。

3 湖区生境的破坏现状

近年来, 人们开始大量肆意侵吞洞庭湖资源, 占湖扩建楼房, 一些珍惜物种的生存境地进一步萎缩, 昔日的母亲湖也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也威胁到了湖区的居民生活。

3.1 湖区面积逐年减小, 泥沙淤积

单从水域面积的历史演变来看, 洞庭湖的变化历经沧桑, 历代的自然因素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垦行为的作用下, 导致洞庭湖的水域面积不断减小。魏晋南北朝时, 洞庭湖区湖泊总面积由6000km2到唐宋时期的3300km2左右, 元明时期, 洞庭湖面积有所回转, 进入清朝末年, 进一步萎缩, 到2003年湖泊面积已萎缩至2625km2。人们对土地的贪婪和渴望正在一步步侵蚀着整个洞庭湖。

而且洞庭湖连通四水、襟带长江, 洞庭湖以北的四口河道支叉众多, 水流分散, 输水输沙能力低, 来自四口的泥沙只能沉积在湖盆中, 洲滩渐多, 湖泊蓄洪能力减弱, 对该地区的防汛、水资源利用以及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 湖区围湖垦殖活动虽已得到严格控制, 但泥沙淤积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仍困扰着洞庭湖地区的人民。

3.2 水质污染加重, 湿地景观破碎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 洞庭湖区的工业发展迅猛, 水质污染也愈加明显。洞庭湖的主要工业如造纸、纺织、化工、酿作等企业加上农业和居民生活废水的排放, 都加剧了湖区环境承载负担及水质量的恶化。同时, 三峡工程的运行也大大影响了湖区的水质, 三峡工程运行后, 洞庭湖水文与泥沙情势也受到一定影响, 一方面由于水量的减少, 洞庭湖换水周期延长;另一方面入湖泥沙量减少, 水体透明度增大, 水体中的光合作用增强, 则影响富营养化的藻类繁殖能力增强。根据各方数据和现实情形表明, 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确实有加重的趋势。

湿地有蓄水防洪、排污清毒的作用, 具有非常独特的生态功能, 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但长期以来, 我们简单地将湿地等同于荒地、荒滩。景观破碎会导致地方性种群灭绝, 很多珍稀物种都再找不到踪迹, 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分割。加上围湖造田盖楼, 种荻苇、杨树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使浅水湖沼和洲滩的沼泽地干涸, 沼泽湿地逐渐转为陆地, 改变了湿地所独有的特质, 湿地生物所依赖的景观生态系统格局分裂, 损害了物种的生存空间, 长此以往, 不仅仅是淡水湖泊的生物, 甚至是当地居民都将面临不可挽回的灾难。

3.3 鱼类资源与水鸟数量锐减

洞庭湖水产类的产量一直在市场占有很大份额。湖区市场对小龙虾和河虾的年需求量非常大, 每年3、4月份, 小龙虾开始在洞穴内产卵, 虾苗在洞内孵化长大后进入湖区生长。由于近年大旱, 小龙虾和河虾的生存受到了极大威胁, 而且捕捞上来的鱼越来越低龄化、小型化, 根本没有繁殖再生的机会。2007年, 洞庭湖曾在8月份有过一次枯水季节, 存活的鱼苗大批死亡, 特别是黄鸭叫、银鱼等鱼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产量锐减, 直到3年后才恢复正常。

随着湖区消费需求的增加, 奢侈攀比之风盛行, 一些追求野味珍禽异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偷猎候鸟的犯罪行为不断发生, 甚至在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也存在, 据笔者《洞庭湖区居民环境满意度》调查显示, 对于吃野味这种做法72.6%的人都不提倡。但是水鸟数量仍然每年急剧下降, 水鸟赖以生存的湿地在受到逐年的破坏和人类改造之后, 也面临着恶化的境地, 尤其近年大面积栽种杨树和荻苇侵占了水鸟的栖息地, 如此一来, 水鸟和湿地的共存共生的关系也受到威胁, 鸟类世界的和谐令人堪忧。

4 从生态伦理学分析的对策与建议

(1) 自然是一个整体, 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相互融合才能到达生命的不竭之源。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 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 都是这个相互依赖的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在这个系统中, 每一个生命的生存及其生存的质量, 都不仅依赖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物理条件, 还依赖于它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只有当我们把洞庭湖区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 生存在其间的每一种生物才能更加和谐共生, 这也是浪漫派自然观的核心, 而这种观点会逐步衍生为一种生态学的观点:一种对整体性或联系概念的探求;一种对自然相互依存和关联的强调;以及一种强烈的要使人类恢复到与组成地球的广阔有机体有着密切联系的位置上去的愿望。

所以我们在洞庭湖的环境研究上应更加注重科学的理论指导, 坚持开展水鸟调查监测和珍惜水禽类环志活动, 定期了解洞庭湖珍惜类动物的动向和实际需求, 为候鸟的每年冬迁和停留做好防护工作, 保证珍惜水禽类的循环作息和安定。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切实作好洞庭湖水质检测工作, 保护湖区水环境的循环发展。

(2) 脱掉沉重的生活枷锁, 追求简单的生活。洞庭湖是公共的资源, 我们许多人却很少去关注在自身利益和满足之外的事物;许多人的精神活动过于局限, 只关心物质生活和感官享受。生态伦理学中的早期思想之一就是简单生活观。而对于那些被物质所累的人们, 生活是苦还是乐呢?我们太过于追求剥夺大自然的一切可用之物所带来的短时快乐, 在洞庭湖这片资源上, 心态的不平衡驱使人们去破坏它、吞噬它, 然而正是这种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变成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 使他们看不到利益物质之外其它更有价值的东西。而真正富有的生活, 并不是物质上的, 而是精神上的, 来自于对自然简单的向往和自身的心平气和, 唯有放下心浮气躁和利益熏心才能更好的生活和收获一份简单的快乐。

(3) 自然的生命需要人类来关爱、尊重和保护。如果我们能够尽心尽力地呵护自然, 那同样自然会回报赋予我们更多权利和福音, 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律, 从而在生活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潜能。这样, 我们都可能会被自然净化。从生态环境学的更广泛的意义来看, 梭罗远远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在《瓦尔登湖》中详尽地表现出来。他说:“对喂养我们, 并给我们遮荫的树木施加不必要的伤害, 不但粗野, 也是犯罪”, “故意和无必要地对任何生物施加哪怕最小的伤害,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杀”[1]。显然梭罗认为对待自然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 更应提升到法律的强制手段来实现对自然的保护。所以洞庭湖相关部门应该认真贯彻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洞庭湖渔业资源保护的决定》, 全面落实开展春季禁渔行动, 对渔业资源匮竭起到积极作用, 加大洞庭湖渔业资源保护力度, 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不断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必要的封闭管理, 为实施保护区有效管理奠定基础。如视频监控系统, 野外巡护栈道, 行政办公楼, 捕鱼港中心管护站, 配置巡护交通工具等。

人文洞庭, 湘情关怀。给当地农民渔民普及养殖知识和教育培训, 适时地提供一些失业渔民以工作岗位, 培养水产养殖业, 湿地为主的特色种养殖和加工业, 季节性草地畜牧业等优势产业, 全面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农民渔民有了固定生计的技能和收入, 才能更好的安居乐业。据笔者《洞庭湖区居民环境满意度》调查显示, 95.5%的人都愿意参与保护洞庭湖相关的主题活动。其中39.18%的人甚至愿意牺牲占用自己的时间去响应保护洞庭的活动。所以积极开展宣传教育, 广泛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多开展洞庭湖相关的主题保护活动, 提高公众关注度, 强化生态保护教育, 尤其对旅游业来说, 游客的文明旅游, 才能更好的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5 结语

随着中央政府对环境问题的进一步重视, 对建立一个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的倡导, 洞庭湖“八百里之梦”也不再遥远, 相信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会在全社会的帮助下蓬勃发展, 让我们用尊重和关爱来对待我们的母亲湖, 响应世界的生态保护号召, 还我们的“鱼米之乡”洞庭湖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美]梭罗.瓦尔登湖[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2]杨桂山.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M].武汉:长江出版社, 2007.

[3]陈家宽, 雷光春, 王学雷.长江中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十佳案例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4]张光贵, 洞庭湖演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探[J].重庆环境科学, 1995, 11 (1) :49~52.

[5]李明传.水环境生态修复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水利, 2007 (11) .

上一篇:机车增压器下一篇:高效图书资料论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