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服务范文

2024-07-29

高校体育服务范文(精选12篇)

高校体育服务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模式

大学、独立学院、高等职业学院等, 均属于高校范畴。高校是体育人才的诞生地, 有许多优秀的体育人才也正是在高校中开始崭露头角。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 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之下, 我国的高校体育事业发展迅猛, 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开始推行阳光体育运动, 这股新的体育运动浪潮也影响到了高校体育事业, 正是由于社会对于高校体育运动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因此高校体育发展模式也开始有了许多新变化。在社会范围内, 要求政府由职能型向服务型政府进行转变, 鉴于此背景, 高校越来越关注其服务职能的宗旨, 定义到高校公共体育来说, 就是要将学生的需求作为体育服务的出发点。

1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的定义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 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即体育和服务。而要更具体地分析这两个概念, 就需要先了解相关理论:第一是公共产品理论, 其提出者是保罗·萨缪尔森, 这是经济学范畴的一个著名理论, 这一理论对公共产品的定义, 主要有两点, 即非竞争性, 以及非排他性。第二是服务产品理论, 这一理论对服务产品的定义, 主要指的是这种产品不具有实质性的形态。结合这两种理论, 可对高校公共体育服务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 属于高校体育范畴, 可被认定为高校的体育成果, 这些成果是不具有实质形态的, 如体育教学活动、体育运动比赛、体育社团活动等。上述体育成果的共同点, 是以高校为载体, 服务于高校和高校学生, 其本质是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显性文化。

2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的特点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与竞技体育服务有着很大的不同, 它主要是服务于高校体育系统。同时, 它也与高校私人体育服务相异, 高校中的私人体育服务主要是按照市场运行模式进行的, 其是向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而高校公共体育服务, 具有上文中所提到的公共产品特点, 服务对象是高校的所有人, 不因为接受服务的人身份的不同而有差异, 管理人员和高校大学生均可。而高校公共体育服务, 与公共体育使用产品相比也有很大差异。高校公共体育实用产品具有实物形态, 主要表现为学校的显性文化。而公共体育服务, 上文中已经提到, 是非显性文化, 因此不能借助于某些指标对其服务质量做出非常明确的评价, 体育的特有属性, 就决定了接受服务的不同对象会对服务质量产生不同认知。

3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分类

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视野。对于某一事物的界定, 如果界定角度不同, 其定义往往也会不同。毕竟任何定义都是有其局限性的。从此文来说, 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服务的定义主要是从生产的角度给出的, 我们可以这样看问题, 将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提供者视为服务产品的生产者, 将高校公共体育服务的使用者可以看作是消费者, 这将有利于直观地理解高校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 (如表1)

上表中从多个方面对公共体育产品和私人体育产品的特点进行了比较, 有助于我们对高校公共体育服务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4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模式

截止到目前为止,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服务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 我国高校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服务的优化进行有益的探索和优化。经历了挫折, 也取得了成就。总的说来,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模式在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当社会形势发生变化, 以及社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时,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 因而高校体育也开始进入到较为完善的成长阶段, 体育人才辈出, 体育成果显著。高校所培养的是全面、综合型人才, 而人才必须有健康的体质, 失去这个“1”, 后面无论有多少个“0”都是无根之木。高校体育的最终目标, 并不是强制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运动, 而是让学生领会到体育运动中努力、上进的人文精神, 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个人奋发拼搏的动力, 并不是高校要求学生去运动, 而是学生有运动的自我要求。这才是高校教育的发展之道。

从我国高校公共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 主要是从高校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角度来说,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模式主要是过于重视对公共体育实用物品的投入, 比如体育设施、运动场地, 但是对于体育服务的供给却没有相应的提供机制以及监督管理机制。毫无疑问, 这将对高校体育的快速发展形成阻碍, 同时也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所在。虽然, 高校公共体育实用物品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奠基石, 也是高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物质条件, 如果没有充足的体育设施, 那么体育服务也无从谈起, 作为高校体育发展的两翼, 两者同等重要。但是从目前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高校的一些体育实用产品已经供给饱和, 更有甚者, 提供过度造成体育资源的浪费, 所以高校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多注重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 开发由体育服务产品所带来的体育隐性文化, 从精神意识层面, 培养高校学生的终生体育观。

5 实现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我们就必须不断增加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数量和提高供给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高校公共体育服务原来的运行模式基础之上, 首先, 要在原来服务的质上下功夫, 让高校提供的体育课程能够更有兼容性、趣味性、实用性。

高校所开展的体育社团活动更贴近学生需求, 提前制定科学规划, 有一定技术因素, 同时对于体质的监测也要体现以人为本要求。还需要注意的是, 高校公共服务必须有创新性, 高校学生当然是接受公共体育服务的最重要的主体, 此外高校中其他从事服务工作的工作人员, 同样是高校公共体育产品的接受者, 因此高校公共体育服务范围应当进一步扩大, 同时还需要将高校中的保安人员、清洁人员的体育需求考虑在内, 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来自高校和社会的人文关怀, 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更好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增加供需诉求渠道。根据市场营销学的理论, 需求决定市场, 具体来说就是消费者对于某一商品的需求量有多大, 那么这个市场就会有多大。就高校体育来说, 在对高校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过程中, 我们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供需诉求渠道, 了解到消费主体的最真实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进而完善高校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辛丹, 章丽洁.西方大型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 2015 (11) :108-112.

[2]黄艳, 曹永臻.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价值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4 (9) :20-24.

[3]曹可强, 徐箐, 俞琳.完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J].体育科研, 2015 (2) :32-36.

高校体育服务 第2篇

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育资源中的重要硬件设施,它不仅仅是校内师生的健身场馆,更是代表学校精神面貌的重要建筑标志之一。各大高校都有各自的体育场馆,但是对于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管理却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1 管理者营销观念落后

高校的体育场馆在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观念落后的问题,很多的高校领导困于思维定势认为体育场馆校的主要功能是服务于教学,对外经营没有太大必要,在这种观念下更不会去招聘专业人员进行营销运作。所以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者都是校内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员工,这类人态度保守,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的管理经验,导致管理观念落后成为情服务营销视角下的理之中的普遍状况。国内的高校体育场经营运作还处于探索期,运作体系尚不健全,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营销策略作指导,只顾追求短期内的利益,那么势必会把“营销”变成“促销”,影响体育场馆的长期运作。

1.2 营销人才的稀缺

导致老员工成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员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体育场馆营销人才的稀缺。现代经济市场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运作的,管理人员作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运作主体,人才的稀缺导致了上层管理者缺乏相关理论知识,营销体制僵化,对于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没有正确清晰的认识,成为制约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专业管理人才的参与,是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营销效率的重要手段,人才缺失就意味着高校体育场馆营销方式上存在不稳定的因素,这对于高校体育场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1.3 相应开发不足

体育场馆的市场营销核心应在于它是一个能为消费者提供健身服务和休闲娱乐功能的场所。体育市场与其他市场不同,体育产品除了自身作为商品外还能够作为体育服务推销的媒介正是体育产品的重要特点之一。然而现在大多数的高校体育场馆营销重点放在了场馆建设,器材设备使用以及广告,冠名等衍生品方面,忽视了对体育服务的营销,没有真正开发出应作为营销核心的相关服务产品。部分体育场馆即使推行了会员制服务,但也只是流于形式表面,并没有系统完善的开发推广。高校体育场馆服务营销策略改善建议

2.1 更新管理观念

随着“全民健身”观念的深入,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也成为了一种风气,从经济学角度讲,这属于服务型行业。服务型行业要紧跟大众需求才能够求得更好发展,因此,及时更新管理观念非常重要。体育场馆的管理者不能只是本校的体育老师或是老职工,而是要招聘专业学习过市场经济和体育经济理论知识的,对于体育服务营销规则和运作方式有充分了解的管理人员。研究市场经济与体育经营之间的关系,对于市场需求进行充分分析,建立起一支精通市场运作和体育场馆营销的专业队伍。

2.2 人才资源吸收与利用

这里的人才资源不仅仅是指管理者更是指在体育场馆服务营销中所有与消费者有接触的工作人员。优秀的管理者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住发展方向,而优秀的服务人员则会让总体的发展运行更为顺利。

所以在进行外部营销推广之前需要先进行内部的营销,即有针对性有效率性地对与顾客接触的职员和辅助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存进工作人员间的通力合作,打造高素质服务团队,为顾客提供更加周到优质的服务2.3 开发产品,树立品牌。

产品的开发不足是对高校体育场管资源的浪费。高校体育场馆的存在不仅是能够提供教学场地,还能够面向社会提供汇演活动和体育运动场所,面向公众提供健身休闲场所,以及面向企业提供会展和大型综合活动场地。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过程不能够忘记“服务营销”四个字,合理开发项目,结合场馆自身优势开发产品,打造自身品牌,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对于会员制服务要重点开发并加以积极推广,会员所享受的服务待遇及优惠要有明确规定,以增加消费者黏性,吸引更多关注。结束语

高校体育馆营销运作是一个市场化的实践过程,服务既是产品也是营销手段,它的特殊性注定了它会贯穿于整个体育场馆营销的过程。服务的发出者和接受者都是人,无论是营销观念还是营销手段都是需要管理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思考积极学习的。如何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开发,如何提高开发后的成本效益,如何打造服务优势,如何获得良性发展,这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所有高校体育场馆服务营销发展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服务 第3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 社会体育 健身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和实施,全民参与社会体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人数的剧增和次数的频繁使得作为体育文化运行物质保障的运动场所需求出现匮乏状态。面对这一现状,如何解决体育健身场地,如何合理利用现有体育馆资源成了当务之急。

一.合理利用高校体育馆为社会体育文化服务的意义

社会体育文化的迅猛发展是一件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喜闻乐见的事,证明中国人想走出“东亚病夫”这一耻辱称呼的决心。而随着国家的强大和体育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健身房,这种热潮持续时间是短暂的,健身房不属于大众体育,人们要想丰富体育文化活动就应该走进体育场馆,这样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强身健体、持久坚持的目的,同时还增加了体育文化的底蕴。社会体育文化的软实力达到了要求,制约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型体育场馆的短缺。修建体育场馆,尤其是较大型的场地,无论地方、物力还是财力都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各大高校的体育场馆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将社会上现有的高校体育场馆闲置资源融入到整个社会体系中,可以有效地缓解体育文化发展与设施硬件不足的矛盾,使社会资源得以得到最大利用化,为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大发展做出贡献,也推动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目前状况

体育场所之于健身运动就像经济之于文化,是全民健身活动的载体,是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没有场所开展活动,体育文化就是空谈。而目前高校在这方面还没有这种觉悟,也没有建立起与体育文化对接的机会,整个体系机制也没有完善落实,国家虽然有颁布相关的政策在学校体育馆充分利用方面,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相关管理人员意识思想不到位,这个两者间的结合尚缺火候,当然,还有一些学校上位者担心校园环境的混乱与恶化以及学生的安全等方面等问题的接踵而来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相关部门不仅要在政策力度上加强力度,同时,双管齐下,还要在文化思想上做工作。

已经开放的一些高校,只针对外来的大型运动会、体育比赛等对象,大众人民得不到开放,是保守的表现。另外,因为社会各界的人员众多,水平各不相同,所以在管理、开放方式、以及部分设备和宣传力度上还要完善进步。随着社会体育文化的深入发展,开拓相关新思路,拓展体育馆的更多用途,提倡其最大社会化也需要相应的推进,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三.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策略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资源的丰富性无疑能比经营场所性质的健身房更能吸引大众的健身以及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加快这种共赢的进程,同时避免对学校的不良影响,国家以及政府等领导自身要有更为深度与广度的认识,这种认识能在他们下达文件与方案时思路更加清晰完善,同时心思花得越多,监督管理机制更加健全,下面的执行力度才会有效。上升到战略性资源整合的全国性工作,社会地位的提高光靠上位者是不足以实现的,体育文化的渗透在大众心理的影响至关重要,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文化的重要性达到一定的高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能最大程度的满足。

四.选择高校体育场馆的优势

据初步统计,市区各大高校平均有十几所,百余块篮球场、排球场,几十余块足球场,以及上千张乒乓球台,还有各类体育器械。由于各大高校经常举办大型运动会,也承接大型的演讲、发布会、开幕式、产品展览等活动。除了原本基本的体育设施外,为了学生更全面的发展还有更全面的硬件设施,能满足大众更多的条件,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大众健身活动的去处,是不二首选。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找到健身场所后并不满足于自己知道的运动,本着学习为快乐之本,同时结交更多人脉资源的目的,就会希望更深层次的了解体育文化的内在含义以及学习更多的健身方法,这样既有助于社会已经就业的人员进行学习交流,并能传播文化,让自身更有利于健康保养。这时,学校的一些专业的培训教练,他们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标准的指导,就能为大众服务,满足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健身需求。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观念越来越强,这时人们花钱买开心、买健康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在健身热潮高涨,而健身场地缺乏的社会背景下,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显得当务之急。高校体育场馆与社会体育文化的结合是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开拓性创举,具有实践性强,利用率高,共享平台好的特点。这种勇于探索、科学完善的资源融合管理方法可以在更多的为人民服务的事情上加以实现,这既是政府也是所有人都值得关心关注并努力促成的工作,新社会的美好需要上下齐心,共同创建。

高校体育服务 第4篇

1 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面临的状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只有0.65平方米, 每万人才拥有5个体育场地, 这种状况直接限制了社区体育的活动时间和内容, 进而影响了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人数, 不利于社区体育的发展。据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 现高等院校体育场 (馆)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67.17%。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如此丰富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外, 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开放利用, 部分场馆设施在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 即使是平时上课, 有些高校的场地设施也未得到充分利用, 这与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匮乏形成鲜明对比。因而, 充分开发利用这部分未能发挥功能的体育场馆设施, 向社区居民开放, 为公众服务, 提高其使用率, 无疑是解决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匮乏, 全面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条最佳途径。

从表1中可看出,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a.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b.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淡薄;c.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指导;d.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2 高校体育资源分析

2.1 体育场馆基础设施的优势

据有关资料显示, 体育场馆设施有70%在学校范围内, 学校内634人拥有一块体育场地,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3倍, 其中, 我国目前有高校1000多所, 体育场馆800多座, 室外场地面积超过7千万平方米, 尤其是高校内有篮球场、排球场、田径场、网球场、乒乓球室、舞蹈室、健身房等完善的体育场馆和设施, 只要进行适当投资和管理, 在搞好高校体育教学的前提下, 有效利用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的问题。

2.2 体育人才优势

我国目前有高校1000多所, 高校中有体育学院74个, 体育系200多个, 体育教师2万多人, 这些体育教师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与训练, 掌握了较好的专业技能和熟悉科学的教学及训练方法, 具有较强的体育能力、组织能力, 丰富的体育经验,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能够解决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另外, 可以为社区体育培养体育管理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

3 影响高校体育资源面向社会开发利用的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 各校体育管理人员对体育资源面向社会开发利用影响因素的选择情况, 可以看出对主观因素的选择高于对客观因素的选择, 所以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否有大的进展, 主要取决于内部管理人员的主观态度, 然后才取决于资源的客观条件。

3.1 内部因素

体育资源的质量、主管领导的重视程度等都会影响到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思想意识上, 学校主管领导、体育部领导支持度高的学校, 有偿开放比例高;无偿开放的学校只能保证教学与训练。在组建高水平运动队上, 具备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一定程度上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

3.2 外部因素

开放后来校锻炼人员的素质以及安全投保等方面的因素, 也会影响到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体育管理人员最担心的问题是由开发利用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这不仅包括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还有社会外来人员对学校师生安全带来的威胁。在这个问题上, 管理者们普遍认为, 在体育资源开发利用中, 要引入体育保险业来解决锻炼者的安全问题, 适当的门票收费机制和身份确认制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闲杂人员混入学校带来的安全隐患。

4 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活动, 具有很多优势。有专门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体育教师;有完善的体育组织领导机构和组织体育比赛及体育活动的能力;能为社区体育培养体育管理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政府对高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大, 并对社区体育起着宣传、教育、经济的功能, 说明高校体育资源丰富, 高校体育资源具备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条件, 能够有效地解决社区体育资源匮乏的一些困难。

高校应加大相关法规的贯彻力度, 在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等活动的前提下, 将现有体育资源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的服务;高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 加强与体育主管部门的联系, 加大宣传, 帮助社区居民提高体育健身的意识。高校体育教师应走出校门, 担任社区组织的各种体育竞赛的教练裁判等, 担任各种培训的工作,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在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该引入市场机制进行经营管理, 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最终实现高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互惠双赢。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2]顾渊彦.体育教师与社区体育建设[J].体育学刊, 20012, .

高校体育服务 第5篇

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是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是加快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体育设施服务于社会,向社会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向广大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产品的需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作为一种公共体育设施,归根结底要服务社会,实现社会公益的目的。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服务于社会,体现了“取之于民,服务于民”的公共政策。高校体育设施管理社会化,是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的重大举措,是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设施管理社会化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高校体育设施服务于社会的形式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闲暇增多,以及生活中工作压力大的影响,促使城市居民步入体育健身行列。然而,社区体育设施条件无疑阻碍了他们体育活动积极性。虽然,现在社区建设也注意创造良好的城市社区环境,营造条件优越、设备齐全的公共活动场所,但仍然无法满足人们健身活动需求。传统观念认为,高校投资修建的场地设施只应为学生服务,但是,随着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健身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管理部门应把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作为管理社会化的切入点,抓住机遇、大胆推进。通过对高校体育设施开放的情况进行调查,目前,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1 社区活动制

高校体育设施服务于社会,向社区免费开放。高校体育设施相对比较完善,高校附近的居民可以在高校进行锻炼。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以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和体育活动开展为前提,并且高校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对高校体育设施开放时间、内容、方式,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磋商,明确各自的责任,共商相应的管理办法。一般来说,协议规定高校的职责是:对开放的场馆设施实行专人管理,完善值班制度,登记人员出入情况,对免费开放的有关设施要有明显的标志。对免费开放的有关体育设施不得以出租、转租、转让以及其他方式变相开展经营活动。体育场馆设施若需收费的,收费标准应与本单位职工等同对待,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设施安全和卫生等条件须达到规定要求,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鼓励教师利用自身特长义务为社区服务,参加志愿活动;规定社区居委会职责是:了解居民需求,向高校反映居民的意见,协助高校对开放工作进行组织管理,保证高校体育资源开放有序、有效地进行。

1.2 委托管理制

部分体育活动中心以自身场(馆)管理人才为优势,与高校合作,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行政部门强调要求高校体育设施应对社会开放,但不少高校没有向社会开放。究其原因:一是怕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没有精力去做开放工作;二是怕对社会开放后,会损坏高校设施设备。但是,他们认为,如果有个信得过、负责任的机构代为校方管理体育设施开放,对高校作出应有承诺,高校就愿意将自己的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一般经协商,双方签订场(馆)委托管理协议或合同,作出可以使高校放心的承诺。部分体育活动中心逐步扩大跟其他高校的合作,实行管理连锁、资源共享,不断满足市民健身消费需求。这样一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能取得良好效果。

1.3 体育俱乐部制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利用合肥工业大学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人才等资源,利用假日及闲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同时,有计划地吸收周边高校青少年及社区居民,在双休日、节假日来俱乐部参加体育锻炼。具体管理方法是适当聘请校外专业教练员及场地管理人员。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俱乐部通过目标管理等方法,对会员进行登记、制定活动计划、安排会员锻炼及日常比赛情况。并负责俱乐部广告宣传及专用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管理。俱乐部活动项目均对外有偿开放,并通过承办、协办体育竞赛和提升体育活动俱乐部形象,以增加自己会员数量,扩大俱乐部活动规模。

1.4 政府推动制

当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确定将逐步在全国推行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该政策已经积极付诸实践,而且国家还要求试点区政府一次性对试点高校资助不低于2万元的全民健身器材。首批“全国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被正式命名,并将北京、上海、长春等7个城市定为首批开放试点城市。

政府部门与高校建立体育设施开放与合作,实现政府推动。某些城市教育、体育部门共同建立了促进高校体育设施管理社会化的激励、导向与惩罚机制。激励机制是通过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绩效考核和奖励基金来实施体现。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激励机制。高校体育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高校体育场地管理体制,在各个层面上依然是管办不分的管理模式,改革高校体育场地管理体制的动因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

2.1 高校体育设施运营模式逐步向俱乐部模式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和服务是以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为轴心。除了教学竞赛训练外,更主要的是完成广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久而久之,全国绝大部分高校的场馆开放都是以三种方式出现:控制式开放、自由式开放、收费式开放。

2.2 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

健身是社区居民的普遍需求,体育设施建设与规划,是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前提与基础。资料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为05m2,而发达国家如美国,人均场馆面积高达16m2。可见,我国群众用来健身的运动场馆还远远不够,这已成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瓶颈。

2.3 由行政管理向服务市场导向转化的需求

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设施管理体制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旧的管理体制相应进行了改革,但新的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能力不强、公共政策与法规不到位,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存在着“垄断”行为,需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单位“垄断”。

改革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1)通过深化社会组织体育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将体育设施管理工作从社会组织中分离出去,交给社会自治组织共同治理,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民主自治能力,增强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2)推进政府与社会合作,推进社会组织体育设施服务于社会的实践,谋求双赢发展。体育也是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高校体育设施为社会大众服务是应该的。2.4 建立公共体育服务理念的需求

绝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设施属于国有资产,高校体育设施管理也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因而,高校场(馆)和设施要承担人民群众锻炼健身的责任,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可以说,确立公共服务的理念,是高校体育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作为高校,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强化公共服务为主线,把向社区群众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作为高校的工作任务和基本职责。作为各级政府则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大高校体育设施向社区群众开放力度。同时,要加大对高校体育设备设施的投入,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管理的基本思路

3.1 组建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机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体育产业立体化的大背景下,发展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要敢做天下文章,努力扩大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对外合作,充分发挥高校拥有的资源优势,提高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既要敢于打破区域性和行业性界限,打破所有制和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更要力促扩大对外交往,努力提高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开放度,不断推动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新发展。

3.2 高校与社区的合作运营

高校与社区合作运营的目标,是以高校与社区互动,实现“双赢”为出发点,在确保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和高校社区安全为原则前提下,做到开放制度化、管理规范化。建立高校与社区互动发展的机制,高校要同社区积极探索高校资源开放的多种形式和途径,努力创造出高校资源开放、整合的特色,提高高校体育资源使用效益。为维护广大社区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强化服务为主线,把向社区群众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作为高校的工作任务和基本职责。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体育设施向社区群众开放力度。

3.3 健全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管理机制

当代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是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如何从政府直接管理型向社会管理型过渡,实现体育产业的社会化。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到今天,社会化、产业化、科学化、法制化正成为其重要的特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纯行政管理高校体育的计划模式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产业化的体制模式,实现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必须依靠各行业体协和体育社团的共同努力。走行业化和社会化发展道路是我国高校体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自身发展规律,也是解决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的必要途径。

3.4 制定政策和保障措施

各地经验表明,高校体育设施服务社会要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很多的条件,其中之一便是确立政策与法规框架。积极引导大众体育健身作为基点,呼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建立和完善一套包括财政投入政策、产业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政策、社会集资政策、税收政策、体育基金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系统的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为高校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展 望

高校体育服务 第6篇

关键词 山西省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 社区体育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实行,人們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在余暇时间的分配上更多地倾向于体育健身活动。作为社区居民选择科学、健康、积极向上、愉悦身心、减缓压力的休闲娱乐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促进社区体育的发长和实现体育系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本促进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念,使我国朝着强国梦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研究目的

社会的进步不仅带动了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现如今,社区作为全民健身的首要场所正在逐步壮大。本次调查为了进一步解决社区场地设施数量不足和高校体育资源闲置等问题,通过开发与设计调查工具,评述服务现状,界定具体研究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学校与社区体育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山西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近况。在山西省内选取4个地级市(大同市、太原市、晋中市、临汾市)和5所高校(大同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晋中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对其进行调查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查阅相关文献,阅读相关论文若干并进行收集整理,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显示参考和理论依据。

(二)调查法

对山西省内4个地级市社区居民与5所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现状进行实地调研。

(三)访谈法

对社区领导、居民代表和高校专家分别进行访谈。

四、研究结果

(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现状

作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平时训练学习任务繁重,在校期间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大多安排在周末自发组织进行且学生介入体育活动的种类受个人爱好、本身技能、场馆设施和周边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为社区体育提供服务缺口较大,服务经历少、内容单一且时间短。但就服务社区态度来看,社区体育基础良好,学生积极性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外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素质,通过高校组织学生的参与可对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实施社区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有机结合

高校与社区共同组织文化活动多选用一些群众参与度高,消费低、场地设施运用较少的项目,比如长跑比赛、集体表演等。选用活动地点上多以社区公共场所为主,不但可以满足居民离家近的需求,且为高校更好地宣传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帮助。但在调查中发现,一方面各高校组织活动使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发展沟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不够、体育专业学生积极性和专业素质不高等,这就要求各高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还应与社区体育建立密切联系,为顺应转变实时做出调整。

(三)影响高校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的因素

高校专业设置、学生的培训、管理模式和与社区的联系情况是影响服务的主要因素。在调查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社区体育服务,课程安排紧张,空闲时间零散导致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较少,还有学生认为自身经验欠缺,专业素质与能力较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以上这些因素在服务社区体育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就要求各高校应及时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制,制定合理的经营方式,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五、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高校学生服务近况

高校体育各专业学生人数多且较为均衡;在服务社区前都进行过专业培训,绝大多数都扮演着培训者的角色;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多愿意选择在学校体育馆或者居住的小区内进行,参与服务范围受到限制。

2.山西省社区体育近况

场地设施不足、活动内容单一、指导员数量少等因素都存在于体育发展过程中,居民渴望通过专业指导进行科学锻炼,不再单纯的局限于简单的走、跑、球类项目等,通过开展多样的活动来增强体质。

3.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体育近况

高校拥有丰富的场地、人才、信息等体育资源优势,但高校学生学业紧张、空闲时间零散,为社区提供服务经历少且时间短,在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过程中受专业限制较大,高校应与社区体育建立密切联系,为实现自身价值做出适当调整。

(二)对策

1.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应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鼓励更多学生加入到指导的队伍中来,尤其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相应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社区体育,以便更好的发挥高校人才优势。

2.丰富社区活动内容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应增强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不仅仅局限于简单易行,普遍度高的体育项目,还可以对于一些居民喜爱程度高的项目进行拓展。为社区居民进行多方面指导。

3.加大合理资源开放力度

体育资源的欠缺影响其发展。而高校具有独一无二的场地设施资源,应及时建立一系列场地设施开放的规章制度,提高场地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4.对学生及时进行培训与管理

学生经验欠缺,专业素质不高,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在组织进行服务前应对培训者有针对性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以期达到实时监测。

5.加强社区体育服务的宣传

高校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仍出现许多问题,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各高校应加大宣扬力度,务必让参与者都领会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思想上正视,行动上共同,并对在服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进行表彰和嘉奖。

参考文献:

[1]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2011-02-24.百度网.

高校体育服务 第7篇

1、优化高校体育场所是实现其功能最大化和效益社会化的根本所在

高校体育场所建设现状。通过我对石家庄市20余所高校的体育场馆的调查分析情况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高校体育场所建设相对完备。根据目前高校建设标准和要求, 调研对象都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体育场馆, 相对而言, 室内运动场馆相对要少于运动场, 但基本上可以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中乒乓球场、篮 (排) 球场、羽毛球场和田径运动场最多, 基本上达到了一校一场, 室内游泳馆和田径馆相对较少, 约占0.4%和5.4%左右。从发展现状看, 部分高校的体育场所仍然有继续投入和扩大的趋势;二是高校体育场所能够满足自用需求。通过调查来看, 超过83%的高校体育场馆能够满足自用需求, 只有2%左右认为不能够满足学校正常使用, 但这种“不满足”是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上的。实际上, 有的高校在体育场所建设上相对高端, 有的高校建设相对基础, 但就其面积、建设和使用来说, 体育休闲与办公教学的比值关系是≥1, 从这个概念上讲, 平均水平应该是处于均衡状态;三是高校体育场管理标准较高。在体育设施的管理上, 高校都有自己的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负责日常的维修、维护和管理。也有的高校按照功能区和位置将其划分至部系管理, 部系将其划分到所属后勤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管理。总体而言, 不存在重建轻管、重用轻管的现象, 从堪用状态及更新速度来看, 处于相对完备状态。

高校体育场所功能应用和社会化上存在的不足。从体育场所建设和应用的情况来看, 符合高校发展和师生日常需求;但从其功能扩展和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接上来看,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体育场所的开放率较低。从调查现状来看, 很多高校以体育场所位于校园核心区域, 不便开放为由拒绝开放;有的以来往人员过多过杂, 容易引起违法犯罪案件为由实施全面封闭;有的以体育设施经常损坏, 维护维修资金缺口较大为由严格看护。事实上, 他们都忽略了资源的社会性, 虽然体育场所归学校所有和管理, 但其真正意义是属于国家和全体人民的;二是高校体育场所利用率较低。从高校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 最多利用时段就是每天的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相关比赛时使用, 有的部分比赛甚至还要租用校外标准场馆进行。节假日、双休日、早晚时间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特别是每年的寒假和暑假, 可以说高校基本上把能封闭的园区全部封闭了, 每年实际使用时间也就在200天左右, 利用率相对较低;三是高校体育场所投入率较低。从目前来看, 高校体育场所建设往往是“一次性投入, 终身收益”, 部分高校的基础设施损坏较大, 维修不够及时, 通过与相关管理人员交谈了解, 普遍的理由都是政府资金投入不够、办公经费有限或者是建设重心转移等等。有的院校尝试将行政性和经营性分开, 实行对外包、租赁等形式, 结果导致基本的体育场所基本功能丧失。

2、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实现资源保障化和公益化的重点所有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石家庄在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上一直处于不断的钻研和探索阶段, 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一是政府支持力度逐年大。从政策上来看, 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会下发专门文件, 对建设公共体育场所、设施和积极推进社区化管理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从政府的年度预算及其他公益组织投入来看, 每年都有近2亿元左右的投入, 至少建设1-2座综合性体育场馆, 配备和更新基本的体育健身器材, 从目前来看, 石家庄市人均健康场所在2平方米左右, 基本满足体育锻炼的需要;二是人们认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意义。通过调研, 84%的居民非常认可和支持日常的体育锻炼, 15%的群众认为可有可无, 只有1%持反对态度。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越来越多的人推到脑力劳动的岗位上,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降低了人体的机能和免疫力, 各种疾病随之增多, 老年病“年轻化”, 中青年猝死率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都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日常锻炼;三是全民健身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从目前来看, 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处在蓬勃发展阶段, 在运动项目上的选择大部分都是以无对抗性, 占用场地小和中小运动量为主, 比如太极拳、剑, 跑步和散步等等。从组织上来看, 社区牵头设置活动项目, 体现出较强的活动主题, 参与人员较多;另外, 从全民健身的活动的开展上, 每年都会以不同的形式组织综合性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家庭运动会、秧歌和健美操比赛等等。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随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 目前, 体育知识得到了普及、体育意识得到了增强, 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来看, 还有很多有待于提高的地方。一是全民健身意识没有完全树立。从参与人员的构成来看, 重点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 参加人员离退休人员占65%, 12%的在职人员和23%的青少年, 从数据上来看有点本末倒置, 老年人身体相对弱一些, 结果参与锻炼的时间最长, 人数最多, 青壮年身体最好, 反而比例最小。如果全民的健身意识都很强的话, 至少应该是1:1的比例, 也就是说分布比例均衡;二是体育活动场所相对不足。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员大部分都集中公园、广场或者街头巷尾相对比较宽阔的地方, 甚至有的高架桥下面也成了附近居民健身的场所, 而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居民健身的需要;城市化进程加快, 居民购买车辆较多, 很多宽阔的街道或者公共空地早晚时间也被车辆占满, 居民活动场所也在逐年压缩, 越来越多的活动场所, 除了人就只有健身器材了;三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对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整个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从石家庄指导员队伍建设现状来看, 有86%的社区有人指导, 14%的社区属于无序发展。从基本素质来看, 部分指导员在指导中还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医疗监督上, 也存在巨大的盲目性, 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有效的健康指导。

3、优化高校体育场所与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关系

树立和宣扬全民健身思想, 在观念上将二者统一起来。我们在考虑外因的同时, 还要充分考虑内因, 也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要转变和依靠政府这个平台, 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政策, 为促进两者的和谐共进创造基础, 特别在提供场所的高校, 要给予一些相关的政策扶持;体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全民健全的氛围, 积极组织活动, 让体育竞技走出社区, 形成以个人、家庭、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基础的竞技项目, 为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培育丰厚的土壤。

体育场所使用实施有效对接, 在资源上将二者整合起来。前几年, 部分城市针对公园封闭和收费问题提出“推倒围墙, 直面社会”的措施, 为全民健身活动创造了部分条件。对于学校而言, 可以采取相关举措, 比如定时开放、合作使用、收费使用等。高校的橡胶田径场适合老年人活动, 早晚时间也非常吻合;合作使用主要是与社区或者单位鉴定协调, 规定使用场地、时间、项目、人员等, 这个比较适合寒暑假期;收费使用重要针对一些投入较大的场馆, 比如游泳馆、乒乓馆等, 既方便群众, 也可以增加维护资金。

加强社会指导员培训与输出, 在形式上将二者融合起来。政府部门要以体育俱乐部或者其他形式, 定期开展讲座、辅导、咨询和指导活动, 传授基本的运动知识、保健知识和开展方法等内容, 提高组织水平;高校自身拥有大量的体育人才, 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对社区和相关人员, 进行指导, 另外, 根据情况, 也可采取收费指导的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被接受的;从石家庄地区来看, 有自己专业的体育院校, 可以设置“城乡居民体育实践”指导课程, 学生毕业后, 既是人力资源, 又是社会资源, 为培养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海, 王凯珍, 肖淑红, 赵书祥, 陈国强.我国体育资源配置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 .

[2]武笑玲, 马美荣, 高茂章, 丁建岭, 胡玲洁.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9) .

高校体育服务 第8篇

近年来,社区体育在不断完善的法制、法规的保障下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其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在社区体育事业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同时也存在着众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体育设施、器材的缺乏;开展必要的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体育组织、管理的专门人才缺乏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然而,在社区体育遇到发展阻力的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却拥有较为充裕的体育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等等。因此,如何使高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与社区体育互动结合,实现最大程度的互利共赢,是当前高校、社区和相关体育工作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这对于高校服务社会这一职能的充分发挥和社区体育、全民健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概念界定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街道(乡镇)、居(村)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1]。

2.2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缺乏

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优越,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政府虽然逐年增加了对群众健身路径以及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但总体上而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社区体育基础建设虽较过去有较大的改善,但仍然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健身需要。而对于社区居民来说,体育场地设施又是参与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直接影响了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等,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2.3 体育人才资源缺乏

社区体育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专门体育人才的指导和管理。社区居民只有在科学健身的指导下,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重要作用,从主观上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我国,社区体育指导员大都是业余爱好者或是自愿参与的,有些甚至没有接受过任何体育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这些使得本来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认识的社区居民更加得不到科学的指导,从而导致居民在体育活动时不仅达不到健身效果,甚至还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虽然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与社区体育的实际需要有一定差距,不利于社区体育科学化的发展。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迫在眉睫[2]。

2.4 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组织管理体制是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有序发展的保障,它是动员广大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以街道社区体协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社区有关体育方面的工作职责并不明确,具体的体育管理组织和执行机构少之又少,在此背景下,社区体育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很难得到统筹发展,实现有效利用。在形式上,虽然目前社区体育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政府组织的和民办的并存,导致社区体育在多头管理下发展,造成各级部门和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职责认识模糊,社区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至社区基层体育组织在工作中缺少实质性目标[3]。

3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优势分析

与目前我国社区各种体育资源的配备情况相比,高校体育资源优势还是比较突出的。在硬件设施的配备上,高校拥有比较完备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在人力资源上,高校体育人才济济,不仅拥有大量的体育类专业学生,还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和科研人员等。因此,如果高校这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并服务于社区体育,将会对促进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1 概念界定

高校体育资源是高校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发展高校体育的保证。高校体育资源是指与高校体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建筑物、图书资料、教工数量、专业、业务能力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物的总和[4]。

3.2 高校体育人才资源优势分析

根据对目前制约社区体育发展因素的分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立一支在质量与数量上与社区体育实际需要相匹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高校作为国家人才资源的储备库,其人力资源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目前我国国家级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主要由体育院校承担,这种培训机制充分利用了体育院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场馆设施等优势,利于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5]。同时,也充分表明了我国体育院校和体育类专业学生日益成为培养未来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者的后方基地和主力军。此外,在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师也是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人才资源的构成之一。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是体育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本身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同时,由于在平时授课时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因此,他们如果能够发挥才能参与到社区体育服务,就可以有效缓解目前社区体育人才资源紧张状况,并为充分鼓励和调动高校体育类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楷模。

3.3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优势分析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备是比较完善的。但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外,这些场地设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即使是平时上课,有些高校的场地设施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这种体育设施资源的浪费现象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紧缺的现状形成了巨大反差。因此,充分发现和开发利用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优势,对外开放,服务公众,无疑是解决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匮乏,全面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条最佳途径[6]。

3.4 高校体育信息资源优势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媒体的发展,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社区居民实时获知体育锻炼的知识信息,对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树立科学健身的体育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有各种信息媒介做保证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主体。我国的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信息资源相对完整,加上众多专家、学者丰硕的体育科研成果,使得高校逐渐拥有最广泛和前沿的体育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为高校能够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科学的指导不同社会群体健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

4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价值研究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是有效的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实现双赢的途径。学校在不断开发和利用潜在的体育资源参与社区体育并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为学校体育管理、学生社会化、生活化发展提供条件。这种互利共赢的局面正是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4.1 高校体育资源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条件,促进高校与社区共赢发展

高校与社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资源的共享为实现高校与社区共赢发展提供了条件。就体育资源而言,高校丰富的体育资源在实现其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也有助于社区体育的发展。高校通过挖掘所有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对外开放、服务社区,不仅有利于高校教育目的的达成,也可协调社区体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培养社区居民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不仅如此,高校体育资源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时,无形中扩大了高校的社会认知度和知名度。同时,高校部分体育资源的有偿利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体育资源的浪费,提高其利用率,还可以增强高校自我补偿和自我发展能力,解决部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保养费用,使其真正地服务教育、走向社会,取得强大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高校与社区双赢局面。

4.2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的一部分,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等社会化活动,可以有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不断加深对社区活动乃至社会的认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且余暇时间较多,在社区体育活动中担任一定的组织、管理、指导工作,不仅可以缓解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缺乏的现状,使社区居民得到科学的健身指导,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自我课堂外的能力提升,为未来的实习、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安桂玲.河北省体育院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

[2]李兴昌.整合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可行性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10(6):71-73.

[3]苏华.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46.

[4]袁洁.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0-114.

[5]盛泉林,高军,王元华.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关系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1):109-111.

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体育人文精神,终生体育观,有效供给

高校,在我国,主要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内的高等专科学校,它们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后一环。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切下,高校体育发展迅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更是将高校体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体育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社会管理和扩大公共服务上,在此背景下,高校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服务职能,特别在体育领域,人性化的体育课程设置、优质的体育服务、多样化的体育社团,这都是高校体育的发展新航向,推动高校体育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概念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概念构成是由产品、服务产品、公共产品等要素构成,在引入此概念之前,先简单介绍下两种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服务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奠基人保罗·萨缪尔森,提出了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服务产品理论,是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基础,它指的是非实物形态的劳动产品。学者卢文云在其博士论文《我国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研究》对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概念定义为各种竞赛活动,它是一种非实物形态的竞技体育劳动成果,是竞技体育主体的劳务与竞技体育物质生产条件相结合的产物,由一系列活动构成。通过比较分析,以及高校体育的性质,本文对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概念定义如下:存在于高校体育系统中各种非实物形态的体育劳动成果,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高校体育赛事活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高校体质监测活动等各种体育服务活动的集合,它依托于高校,服务于高校,是高校体育隐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体育实物产品一同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

2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特性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区别于竞技体育服务产品,交叉于大众体育服务产品,它是供给于高校体育系统的体育服务产品;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区别于高校私人体育服务产品,在高校之中,存在着大量的高校私人体育服务产品,这部分产品主要由市场供给的方式进行,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公共性,使得这一产品的提供者主要是高校,它服务于高校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员,上到校长,下至学生;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区别于高校公共体育实用产品,体育实用产品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体育劳动成果,体现体育的显性文化。综上,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具有高校属性、公共属性、非物质属性,它是无形的、经验性和主观性的产品,它的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没有保存性,在体育服务产品质量不确定性的同时,又兼具多重的体育功能属性,影响着服务对象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3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分类

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的界定,会产生多样化的结果。研究的角度不同,产生的结果则不同,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念定义。本文对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界定,主要是从生产的角度进行,将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提供者不妨称作生产者,将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接收者叫作消费者,这将会更加形象地对此概念进行理解。在对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分类之前,先说一下体育服务产品的分类,如表1所示。

通过上面对体育产品的分类,我们可以直观地去理解体育产品。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分类,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个是高校体育责任与义务角度;一个是高校学生体育权利角度,分类如表2所示。

以上的分类比较浅显,但较容易理解。在高校责任义务角度和学生体育权利两个角度,强制性服务和自主性服务两个侧面进行对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进行分类。

4 高校体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学校体育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这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一个不断进步的历程。在这60多年里,我国高校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学校体育的进步而进步。高校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模式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演进,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步入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正朝着新的历史方向迈进,将会为国家培育更多、更优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毛泽东有言:预先文明其精神,必先强健其体魄。这句话贯穿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始终。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不是强迫式地要学生去参加体育运动,而是培养学生内在的体育人文精神,树立终生体育观,强化体育意识,让学校为主导的“要学生运动”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我要运动”,这才是学校体育发展进步之道。体育人文精神的培育,终生体育观的培养,体育意识的树立,就应该从体育隐性文化中去开发营造。

纵观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历程,从体育产品的供给中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多注重公共体育实用物品,如体育设施、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人力资源等,而轻视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缺乏有效的供给机制、监督反馈机制,这阻碍了高校体育的快速发展,也是高校体育发展进步的短板。当然,高校公共体育实用物品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基石,是开展高校公共体育服务的前提,没有这些硬件设施作为先导,这些隐性的体育文化也难以寄存。两者都为重要,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的一些体育实用产品已经供给饱和,有的甚至供给过度,应当转变发展模式,多注重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开发由体育服务产品所带来的体育隐性文化,从精神意识层面,培养高校学生的终生体育观。

5 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

扩大公共体育服务产品质与量上的供给。上文在对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分类中,只是列举了部分,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质量、供给种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上,不仅仅在原有产品的“质”上下功夫,使体育课程容健身性、娱乐性、学习型于一体,体育社团活动更规划化、实践化、技术化,体质监测服务人性化、选择化、评估化等,还要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服务产品,如攀岩指导服务、社会体育实践服务、体育课堂试讲试炼服务等,让高校学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另外,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还要突破一个固有观念,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有高校各机构、各部门的工作者,在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上,供给范围、层面、广度不断深入到基层,甚至将服务拓展至高校环卫工作人员、保卫工作人员,这使得他们感受到高校的温暖,满足他们的体育需求,使得他们以积极的工作热情,高效率地投入到校园工作中。

高校体育服务 第10篇

(一)衡阳市高校体育硬件资源分析

为了维持正常的体育教学,衡阳市各高校所必备的体育场馆便构成了高校体育硬件资源,体育场馆又分为室内场馆和室外场馆两部分。

衡阳市高校室内场馆主要有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美操房、瑜伽馆等。由于衡阳师范学院开设了体育专业,需要配备专业性较强的场馆,所以其室内场馆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南华大学作为衡阳市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学生人数在几所高校中是最多的,但没有体育专业,体育教学也以较大众化的项目为主,室内场馆的种类和数量居第二;湖南工学院没有室内体育场馆,但因与衡阳师范学院毗邻,在许多场馆的使用上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衡阳市作为湖南省第一家将高校发展与体育设施建设合为一体的城市,依托两院校现有体育用地进行建设,将市体育中心建在衡阳师范学院和湖南工学院之间,政府与学校共建公用,资源共享,目前已建成了一座有3万座位的中心体育场,作为两院校的体育设施使用。2015年,衡阳市体育中心还有一座游泳馆和体育馆在建中,即将投入使用。体育中心与大学校园将构成衡阳新的标志性景观,成为两院的优势项目。其他三所职业技术学院因资金问题,或者学校场地资源有限的缘故,室内场馆的数目都比较少,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是以护理为主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而且正在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所以场馆的种类相对其他两所职业学院要多,因其女生人数众多,开设有深受女生喜欢的体育舞蹈、健美操、瑜伽课程,还拥有其他学校所没有的体育舞蹈房、健美操房和瑜伽馆。

(二)室外场地分析

六所高校室外场地的数量明显比室内场馆的要多,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和羽毛球场是每所高校室外体育场地的标配。但衡阳师范学院和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没有专门的排球场,都是在篮球场地内再画上排球场的边线,篮球场和排球场共用一个场地。南华大学的室外场地资源比较丰富,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有其他学校所没有的游泳池。湖南工学院是一所工科院校,男生比较多,深受男生喜爱的篮球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篮球场的数量也是六所高校中最多的,其他场地相对较少,但因其与衡阳师院相邻,同样可以实现体育场地资源共享。其他三所高校的室外场地数量受学校占地面积和办学规模的影响,明显少于三所本科院校。

二、衡阳市高校体育软件资源分析

(一)衡阳市高校体育专职教师情况分析

高校的体育专职教师学历高,最低是大学本科,随着现在高校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相当一部分教师已获得硕士学位,专业性强是高校体育专职教师的特点。南华大学体育教师41人,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师39人,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师36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16人,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16人,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教师体育教师13人。教师人数与在校学生人数基本成正比,在校人数最多的南华大学,其专职体育教师的人数也是最多的。根据学校课程安排,高校体育专职教师的专业比较丰富,其中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健美操这六个专业是每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的“标配”,其次是网球和羽毛球,其他项目的设定跟学校专业场地的数量有直接关系。

(二)衡阳市高校体育社团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衡阳市各高校都有数量较多,种类丰富的体育社团,南华大学体育社团18个,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社团20个,湖南工学院体育社团14个,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12个,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12个,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1个,各社团都会定期开展活动,也会组织团员参加学校、市级、省级的各项体育比赛。这些社团的成员是学校体育运动的骨干,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三、结论

衡阳市作为湖南省第一家将高校发展与体育设施建设合为一体的城市,依托学校现有体育用地进行建设,将市体育中心建在两所高校之间,实现了政府与学校共建公用,资源共享。衡阳市高校有丰富的体育运动场地资源,专职体育教师学历高,专业性强种类众多,每所高校都有数量丰富的体育社团,且都会定期开展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家宏,李燕领,陶玉流.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过程结构与功能定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7):1-7.

[2]马勇,梁超,王勇,等.衡阳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审视[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128-131.

高校体育服务 第11篇

关键词:科技服务;体能训练;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80-05;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31-01

一、前言

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应该应用于社会。在科学研究的价值观上,应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对策研究。长期以来,高校体育专业科技服务較为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目前,仅有的一些科技服务单位集中为体育局专业运动员服务为主,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对军队的科技服务鲜有报道。

二、体能训练的涵义

体能训练实际上是使运动员的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得到协调发展, 具有从事专项竞技运动能力的过程。体能训练也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的训练[1],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不仅能够提高竞技能力,改善身体形态,从而提高运动水平。同时,对提高预防伤病和恢复能力也有积极的意义。

三、国内外运动队体能训练概况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各支运动队开始逐渐重视体能训练,从认识层面上到目前为止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训练自发阶段,这阶段国内很多高水平运动队意识到体能训练的欠缺,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存在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已经对我国体能训练所存在的问题有所意识,部分学者从美国、德国、俄罗斯带回新的理念和方法,如陈小平通过在德国科隆体院的留学为国内带回竞技运动训练的全新理念,其中就包括对体能训练的全新认识[2];刘爱杰等学者积极推动核心训练理念,并开始在部分运动队进行初步应用[3]。由于这个阶段从事系统体能训练的学者还较少,还没有形成更广泛的影响,但对后期体能训练的全面认识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能训练方法与手段也不断完善。在近几年内体能训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引起了广大教练员的关注,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是,目前武警部队体能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不高,主要以苦练为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因此,探索高校体育专业科技服务的可行性,并将体能训练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武警部队意义重大[4]。

高校科技服务的资源分配比武警部队更加齐全与先进。主要体现在实验设备和人员分配方面,武警部队科研技术条件落后,相应的仪器设备欠缺,需要高校实验室的大力支持,同时,科研人员也极其缺乏。因此,需要高校协调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因人制宜的制定体能训练方案,取得最佳的体能训练效果。

五、方案设计——以武警体能训练为例

科技服务在武警体能训练中起着先导性作用,为武警战士选拔人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以测试武警战士的有氧耐力,为武警战士评定有氧耐力,科学制定训练方案。下面是方案的部分内容:

基本情况:采用心肺功能测试仪,测试时间控制在每天上午八点,实验室温度应保持在 19℃?21℃ ,相对湿度40?60%,室内空气必须保持新鲜,其氧含量应保持在20.90%,受试者在实验前1小时禁止饮食和吸烟,测试前一天不能做剧烈运动。在跑动过程中,注意受试者在运动中的不正常反应,其主观感觉不适时,可举手示意立即停机(停止运动),检测者应充分注意安全保护。测试过程中,受试者的负荷方案均使用同一个方案,受试者先热身5分钟,初始坡度为0%,初始速度为4-7km/h,1分钟后开始递增到10.0km/h,之后每隔1分钟递增一次跑速,每次递增0.8km/h,坡度不变,当跑速递增到18.0km/h,加1%的坡度,然后跑速继续递增,坡度不变,直到被试举手示意停止。

(1)分组:将56名武警战士根据最大摄氧量水平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组。具体分组方法:最大摄氧量相对值大于53ml/kg.min优秀组,43-53ml/kg.min为良好组,小于43ml/kg.min为合格组。

(2)通过一般性练习和专门性练习,发展一般耐力、速度和专项耐力。训练时间为12周,每周5天,每天训练4小时,上午、下午各2小时。

周期训练:训练方案以第一周周一为例:

方案一:适用于优秀组。

上午:匀速跑7km-拉伸-随意加速跑

下午(1)轻跑6km(2)柔韧性拉伸(3)一般加速跑(4)1200*1,300*1(3分35左右)(5)跑坡冲坡*10个(6)放松练习

方案二:适用于良好组

上午:匀速跑6km-拉伸-随意加速跑

下午(1)轻跑5km(2)柔韧性拉伸(3)一般加速跑(4)冲跑600*4(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全力冲,中间保持1分50左右)(5)放松练习

方案三:适用于合格组

上午:匀速跑5km-拉伸-随意加速跑

下午(1)轻跑15分钟(2)变速跑300*6(55秒内)(3)柔韧性拉伸(4)一般力量练习 (5)放松练习

8-12周训练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方案启用前,所有战士进行最大摄氧量等生理指标测试,之后测试负重五公里的成绩,负荷的重量为7.5kg。跑步期间用秒表计时。为期三个月的体能训练后,再次测试负重五公里成绩。分析武警战士的生理指标,最大摄氧量峰值。

小结

探索高校体育学专业科技服务路径的探讨,能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通过科技服务,对武警战士进行体能训练,提高武警战士有氧耐力水平,为武警战士体能训练提供技术指导,提高武警部队战士身体素质。部队的体能训练规定了若干训练项目, 涉及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方面的素质[5]但是一般中队所采用的训练项目受环境、训练条件以及所担负任务等因素的制约, 但基本上能够满足训练的需求, 关键是如何合理安排这些训练项目以取得最大的训练效果。这样,对武警战士的训练才会科学合理,才能有效的提高武警战士的体能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良力,袁运平.对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7(4):29

[2]陈小平.力量训练的发展动向[J].体育科学,2004,24(9):36-40.

[3]刘爱杰,李少丹.我国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思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年,第3 期:4-7.

[4]林亚和,李 红.武警机动部队基层分队的体能训练.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4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项目,编号:TY1307

高校体育服务 第12篇

1 体育学科服务概述

1.1 体育学科馆员的涵义

体育学科馆员应是图书馆里具有体育学科背景, 同时受到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 向体育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体育学科馆员与其他馆员相比, 身份更显特殊, 他们首先必须是图书情报专业馆员, 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 有些甚至是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馆员, 同时还应广泛了解体育学科各领域的基础知识, 本身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

1.2 体育学科的概况

学科服务应该和学科内容及特点紧密联系。体育学科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 大体上可分为体育基础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体育社会学科等。目前, 我国已有体育院系近200个, 研究机构近40个。体育学科的培养层次分为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本科领域, 有五个专业, 即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在研究生层次, 包括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专业。

2 体育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及特点

2.1 熟悉体育学科知识

体育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 因此体育学科馆员必须掌握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国内外在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资质认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2 学科服务模式和特点

在高校的学科服务中, 一般采取三种模式:即集中式服务模式、分散式服务模式和挂靠式服务模式。集中式服务是在图书馆内成立专门的服务部门, 对学科馆员实行集中管理, 是一种实体式的操作方法;分散式服务是学科馆员分布于图书馆采访部、流通阅览部、技术咨询部等部门, 其学科服务的性质为兼职, 这样保持了岗位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挂靠式服务是图书馆内不成立专门的部门, 学科馆员挂靠在学校各个院系中, 既完成原有的图书馆本职工作, 同时完成学科馆员的任务。目前体育学科馆员服务开展较好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 其于2005年率先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开始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与服务。这项工作的开创对体育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体育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3 主动服务是工作核心

相对于传统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而言,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开展的一项开拓性、主动参与式的创新服务。学科服务过程中, 图书馆馆员深入到用户的科研或教学活动中, 帮助研究人员和授课教师发现和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和信息导航, 为用户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体育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信息, 学科馆员的出发点就是主动加强图书馆与各院系的沟通, 与各自负责的院系学科建立日常联系, 定期向对口院系介绍图书馆最新的电子资源, 征询专业纸质图书和期刊, 了解学科发展和对信息服务内容的要求, 协助院系学科教师进行相关教学和课题的文献检索等。

3 目前体育学科服务面临的问题

3.1 学科馆员的管理体制滞后

虽然当前全国高校纷纷建立起学科馆员制度, 但普通教师对学科馆员制度还十分陌生。很多的学生读者和体育教师还将图书馆服务当成传统的“借书—还书”模式, 学科馆员的服务并不被他们所接受, 在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下, 不少科研人员甚至认为体育学科馆员的服务可有可无。另一方面, 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的职工, 他们的收入和学校教师相比普遍偏低;而图书馆又被长期定位为学校的教辅部门, 学术地位不高, 不受重视, 在学校分配制度上与其他教学、行政人员相比处于绝对劣势,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科馆员的服务积极性。

3.2 学科馆员的素质问题

鉴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高校图书馆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 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 即使是学历较高的馆员, 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许多馆员缺乏继续深造的机会, 失去了继续教育的途径。不少高校图书馆经费紧张, 更愿意加大硬件方面的投入, 使体育学科专业培训凸显不足。在实践服务中, 体育学科馆员仅仅掌握一些体育常识显然是不够的, 要想对体育学的分支学科全面了解绝非易事, 而大量的原始资料收集也需要长年累月的付出, 这就造成体育学科馆员的素质与科研咨询需求不适应, “一站式咨询”无法完成。

3.3 体育学科服务联系不足

伴随着IE技术的飞跃发展, 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在内的各种网络资源十分丰富, 全校教师和学生无须进入图书馆, 在寝室或家中就可以查询所需电子资源, 亦可以通过网上资源索取研究课题的内容, 这样无形中减少了学科馆员和服务对象的接触, 使学科服务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发挥学科服务的沟通作用。

4 提高体育学科馆员服务的策略

4.1 完善体育文献资源

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核心, 体育学科馆员的服务一定要充分利用本馆馆藏, 这就要求图书馆既要有丰富的纸质印刷型文献资源, 还要有相应的电子资源保障, 尤其要购买专题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的体育类馆藏十分丰富, 图书馆长期以来在文献建设中贯彻“以体育学科为重点, 兼顾相关学科”的原则, 体育及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收藏较为齐全, 体育学科的藏书达到研究级水平, 成为湖北地区体育文献资料中心。目前拥有体育专业纸质图书10万余册;电子资源包括: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全文、超星电子图书、万方学位论文等数据库18个。自建特色数据库8个:馆藏体育期刊题录数据库、人体解剖图库、体育竞赛规则库、武汉体院学报全文库、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库、体育专家文库、武汉体育学院文库和体院校友文库。这些都为开展体育学科服务创造丰富的资源条件。

4.2 加强体育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引进双学位馆员。目前具备某一学科知识, 又拥有图书情报学专业双学位的人才正在逐年增加, 图书馆在招聘馆员时, 优先考虑选择具备体育学和图书馆学的双学位人才。

大力开展体育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岗位技能的培训, 不断地优化体育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 努力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高校图书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 聘请体育学科专家或高级教授对学科馆员进行培训, 讲解图书馆发展趋势、体育学科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等, 使学科馆员开拓视野, 了解最新的学科动态。组织体育学科馆员参加体育学术研讨活动, 譬如组织参加每年的全国体育信息科技学术大会等, 有利于体育学科馆员之间相互交流, 启发思路。

规范体育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 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对口院系、学科教师、研究生、学生提供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培训指导, 及时宣传图书馆新增加的资源及服务项目;为对口院系、学科教师、研究生、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读者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当面咨询等方式向学科馆员咨询, 学科馆员及时解答读者问题;收集、整理有关学科的馆藏网络资源和公共网络资源, 建立该学科信息导航网页, 并链接在图书馆主页上;收集师生对图书馆馆藏建设及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图书馆调整馆藏及强化服务的依据。

4.3 加大服务措施和宣传力度

为了让更多读者了解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必须要加强主动服务。图书馆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开放日向广大师生宣传学科馆员制度。譬如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在组织读书月活动期间, 通过印刷名片、书签和宣传海报等宣传手段让读者逐渐认识学科馆员的工作性质。同时, 学科馆员还可以利用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来进行宣讲。

在具体实践方面, 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作为CALIS三期建设的示范馆, 开展了针对本校教授的学科信息推送服务。目前, 馆员已选择并联络了20名学科教授, 根据其在体育科研课题或项目的需求, 帮助他们编辑、定制相关体育文献信息, 资源范围以图书馆购买的国内外电子资源为主, 辅以网络公开信息资源包括开放获取资源。

5 结语

总之, 高校图书馆体育学科馆员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尤其是体育院校的一项长期性的根本任务。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学科馆员建设, 进一步提高对学科馆员的认识, 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 调动学校、学生、馆员、教师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体育学科及学科馆员的人才培养, 全面提高图书馆体育学科的服务质量。

摘要:通过阐述高校图书馆体育学科馆员的学科服务开展状况, 分析体育学及体育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和特点, 指出开展学科服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提出完善学科服务馆员的素养、提高学科服务质量的方法、提升高校图书馆体育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体育学,学科馆员,学科服务

参考文献

[1]唐淑香.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 2013 (4) :98-100.

[2]关继舜, 查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策略探讨[J].图书馆论坛, 2010 (2) :158-159.

[3]李宝凤, 吕仲敏.体育院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0) :1339-1341.

上一篇:大众视域下一篇:高等教育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