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社会生活范文

2024-06-10

联系社会生活范文(精选12篇)

联系社会生活 第1篇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 了解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遇到问题时能自觉地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 形成一种量化的思维习惯。例如我在教学数的整除时, 先让学生说说:家里有几个人?你今年几岁?你的身高是多少?教室里有几盏灯?然后找出这些数中, 哪些是2的倍数, 哪些是3的倍数, 哪些是5的倍数;教学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时, 可让学生报出自己的学号, 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 把合数分解质因数;教学长方形、正方形时引导学生在教室或教室外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 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的, 回家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这些形状的;学生上学缴费, 去商店购物等过程中也充满了数学, 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与发现。此外, 还应注意使学生对常见事物在量的方面有正确的概念。如一分硬币重1克, 4粒黄豆重1克, 1千克鸡蛋大约有16~20个, 1千克苹果大约有8~10个, 手扶拖拉机的载重量为2吨等, 这些数据单位来自于生活实际, 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形成清晰的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有关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 同时, 也可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让学生感受到周围处处有数学, 在心中建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

二、创设生活情景, 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

尽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但是生活不等于就是数学。所以在教学实际中, 首先应积极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 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去理解生活情景, 发现数学。然后让学生通过联想与类比, 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 弄清较难理解的容易混淆的内容。教师应力求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可以把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参加运动会”引入课堂, 可以把学生熟悉的“课间游戏活动”引入课堂,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感到生活有趣, 数学也有趣。从而引导学生把生活问题数学化,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作为学习研究的材料。寻找生活化的素材可以从这三方面考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材料能有效的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择学生亲身经历的材料。爱玩是学生的天性, 让学生经历游戏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学习中去;选择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材料。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必需, 是他们内心需要, 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如我在教学九册数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 由于教材人为编造的题目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自然没有什么兴趣, 我作了这样的处理:指5名学生说出各自的身高;说说谁最高, 谁最矮, 大概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想办法试求出5人的平均身高;根据平均身高说说他们的身高范围;估计一下其他同学的身高大概是多少。由于题材完全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 而且由学生参与材料提供, 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与他们密切相关, 乐于去钻研、探索、实践, 学得轻松, 学得扎实。

三、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一个人的数学素养, 最为重要的是能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 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如现代社会中的利息、股票、概率、税收、保险、贷款等问题。为此, 在数学教学时, 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 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 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这些问题。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见《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联系生活 拓展延伸 第2篇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生:小蝌蚪在水里游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生:鱼鳞上有一个个圆圈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在告诉我们小鱼几岁了。

生:“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玛拉雅山巅是大自然的语言,这里在告诉人们:那曾是汪洋一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大家读的很认真。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奇妙的大自然语言都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同学们请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鱼鳞、以及三叶草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这张图片(树的年轮),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看到树桩。

生:好。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这里砍伐后的树桩,树桩上的.圆圈叫做年轮,它记载着这棵树的年龄,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老师,大自然的语言真的就在我们身边啊!

师:对,大自然的语言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你们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请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燕子飞回来了,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儿红了,就是告诉我们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飞要下雨了。

生:老师,我知道“蚂蚁搬家”“蛇过道”也是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师:我也知道,大雁南飞是告诉人们天气凉了,出现月晕是要刮风的预兆,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老师,我觉得“沙尘暴: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可我听不懂它对人们说什么?你能好诉我吗?

师:这为同学提的好,“沙尘暴“是大自然的语言,那是大自然的呐喊,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报负。那么它究竟对人类说些什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它批评那些乱砍伐树木的人。

生:它在批评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

生:“纱尘暴“在大声说:别在砍树了,地球都快被你们弄成秃头了,我能不发脾气吗,唿……唿……气死我了!

师:呀,太可怕了,那么怎样做你才不发脾气呢?

生:多栽树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会说:“多栽化,多种树,山青水美的,谁有什么脾气呀,我就这点要求。”

师:同学们想象可真丰富!“沙尘暴”的语言你听懂了吗?好,希望“沙尘暴”愤怒的呐喊能给一些人以警示吧。

评析:

本教学片断树立了人文的理念,创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开发了课程。教师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在学生自我体验中明确了正确的价值观。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对话交流情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3月7日]

生活: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应用意识

一、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了解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遇到问题时能自觉地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量化的思维习惯。例如我在教学数的整除时,先让学生说说:家里有几个人?你今年几岁?你的身高是多少?教室里有几盏灯?然后找出这些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3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教学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时,可让学生报出自己的学号,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把合数分解质因数;教学长方形、正方形时引导学生在教室或教室外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的,回家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这些形状的;学生上学缴费,去商店购物等过程中也充满了数学,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与发现。此外,还应注意使学生对常见事物在量的方面有正确的概念。如一分硬币重1克,4粒黄豆重1克,1千克鸡蛋大约有16~20个,1千克苹果大约有8~10个,手扶拖拉机的载重量为2吨等,这些数据单位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形成清晰的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有关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同时,也可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让学生感受到周围处处有数学,在心中建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

二、创设生活情景,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

尽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是生活不等于就是数学。所以在教学实际中,首先应积极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去理解生活情景,发现数学。然后让学生通过联想与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弄清较难理解的容易混淆的内容。教师应力求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可以把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参加运动会”引入课堂,可以把学生熟悉的“课间游戏活动”引入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生活有趣,数学也有趣。从而引导学生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作为学习研究的材料。寻找生活化的素材可以从这三方面考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材料能有效的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择学生亲身经历的材料。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让学生经历游戏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学习中去;选择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材料。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必需,是他们内心需要,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如我在教学九册数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由于教材人为编造的题目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自然没有什么兴趣,我作了这样的处理:指5名学生说出各自的身高;说说谁最高,谁最矮,大概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想办法试求出5人的平均身高;根据平均身高说说他们的身高范围;估计一下其他同学的身高大概是多少。由于题材完全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由学生参与材料提供,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他们密切相关,乐于去钻研、探索、实践,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联系社会生活开放识字课堂 第4篇

1.识字量大,字形复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几乎每课都要认识十几个生字词,其中大部分要求会写。对于这些刚入学的学生来讲,这些汉字就像一些形状各异的符号,令人望而生畏。

2.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由于识字量大,教师为了便于讲解,大部分的识字教学方法都比较单一,往往是从字音到字形再到字义,教师讲学生练。大多时候采用的方法是重复书写,时间一长,学生会提不起兴趣,表现出对识字的厌烦,课堂效率差。

3.容易遗忘。对于所有的学习者而言最先遗忘的往往是那些不能引起兴趣的、不符合需要的、识记量过大的知识。这样导致以前会的生字,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使学生灰心丧气,失去信心。

如何才能解决上述难题,解决学生在识字中的瓶颈呢?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识字是启迪心智,使它认识过去的事情,现在的生活,以及人们对未来和明日的计划的一种手段。因此,识字可以把人和人联结起来,也就是说,可以使人接近世界”。识字的最终目的是接近世界,接近社会。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经验、生活积累联系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

一、利用生活资源快乐识字

1.利用学生在校生活资源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我们的学校,为学生识字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那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宣传图画,那一句句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一块块内容丰富的黑板报、一张张课程表、指示牌等都是识字的好资源。我就带着学生仔细观察校园,开展 “争做‘识字大王’”的活动,谁认识了一个字就做成字卡,放在班级的“识字箱”内,一周评一次,谁认得字多, 谁就是本周“识字大王”。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课间,这些可爱的小朋友就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在校园里穿梭忙碌着,吸收着校园生活中的营养。 一学期下来,学生轻而易举地认识了几百个汉字,增强了识字的自信心。

2.引导学生多多关注生活,仔细观察

我鼓励学生利用看电视、去超市、外出旅游等机会去看看电视字幕、读读商品名称、认认旅游地名……并将观察所得,写在自己的识字本上,每周与同学交流,在交流与实践中体验到了识字的快乐。不仅如此,我班在期中还开展识字体验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主动性,如“谁认识的地名多”“报菜名”“读读商品名称” “我喜欢的卡通人物”等活动把识字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处处皆语文,学好汉字很重要。

3.将课内与课外识字有机融合,效果会事半功倍

课堂上的识字教学往往是见其字不见其物,学生学过就忘了,因此将课堂教学作适当的延伸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有些字词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教师如果创设恰到好处的生活情境,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会入情入境,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也会变得轻松自然。比如学习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5》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把夏季水果都带进课堂,让学生把认水果和认汉字结合起来, 再让学生尝尝水果的味道,让学生读读词、尝尝味、说说话。识字过程变有趣了,学生的语言变生动了。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桃子,因为它吃起来又香又甜!”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吃梅子,因为它吃起来酸溜溜的!”……

另外,可以将课堂延伸到家庭,让每天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所也变成识字教学的课堂。例如,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练习6》是介绍生活用品的,我让学生制作了词语卡片,贴在家里相应的物品上,如“电视”“书橱”“沙发”等,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字,并能将字形与字义有机结合起来,学得快乐,学得有效。

二、唤醒生活积累轻松识字

汉字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当学生们发现这个汉字是原先就认识的,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如学到“东方”,教师提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超市,叫作——”学生马上想起来了,很兴奋地说:“东方超市,就在我家门口!”“老师,我去过东方名城!”学习“奶” 字时,有学生说:“老师,这个字我会认,我们天天喝的牛奶杯上就有这个字呢!是牛奶的奶。”我立即请这名学生向大家介绍“奶”字。“庄”字是我们班同学的姓,外面是“广”里面是“土”,就是“庄稼”的“庄”;“瓜”是因为我喜欢吃“洽洽瓜子”,我就认识了;“牵牛织女”是我在故事书里看到的。学生们在生活中见过的字,我都想办法唤醒这些记忆,学生们就会觉得这些汉字并不是枯燥的符号,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学起来就会既亲切又轻松。

三、联系生活想象创新识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汉字记忆方法。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跃跃欲试,他们会通过一些奇思妙想来识记生字。这时教师要开放课堂,鼓励学生结合音形义、联系生活展开合理想象,主动识字。学生们的方法也许不是最科学的,但肯定是最贴近他们生活的,也是最容易记住的。比如学习“美”字,有个女孩子说:“老师,我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美’字上的两点就像我戴的发箍,多漂亮啊!”多么有创意,让人忍不住为她喝彩。学习“鱼”字时,有学生说:“这就像一条小鱼,有头有尾还有鱼鳞呢!”学习“哭”字时,有学生说:“上面两个口就像我们的眼睛,哭的时候会流下一颗颗大大的泪,就像咱们班的桑同学一样!”学生的记忆方法千奇百怪,通过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会发现有的汉字与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四、引进生活游戏趣味识字

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胜,特别喜欢做游戏。在识字教学的阶段性复习中我经常采用一些新颖活泼、富有趣味的游戏活动,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能有效改善学生容易遗忘的情况。

1.谁的卡片多

对低年级学生来讲,玩卡片是他们生活中最喜爱的游戏之一。我让学生制作生字卡片,以6人为一组,进行组词游戏。每人按顺序出示手中的六张字卡,其他三人看字组词,谁组得快、组得多,就能获得这张字卡,集得最多的人就赢得比赛。这种集卡游戏既能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又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量。

2.我当小老师

教师把学生作业中多次出现的错别字整理出来,让学生当老师给这些“字宝宝”挑错。谁挑得准挑得多,就给这位老师送上“好老师”的表扬贴纸,并让他当“老师” 领着同学们来读这些汉字。如“年代”的“代”多写了一撇;“公、分”的“八字头”写成了“人字头”;“练习”中的 “练”右边写成了“东”,“真”的中间少写一横……学生对 “我当好老师”这个游戏非常有兴趣。通过这个游戏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提高学生分辨能力,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错别字。

3.找呀找朋友

“找朋友”游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学生在身上贴上生字卡片,每8—10人组成一组,每个人在观察的基础上,看看与哪个同学能组成词,就与他交朋友。 “找朋友”的游戏还可以提高难度,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让学生在游戏中去区分辨别。这样的识字法,学生兴致高、记得牢。

联系生活,感悟数学(课例) 第5篇

——《温度》课例研究报告

研究的背景: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生活中的负数》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数的认识范畴。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并有了一定的数感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侧重关注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温度》一课的内容是通过认识温度计,引出正负数,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学生以前学了多位数,认识了分数、小数,可以说今天这节课是数的认识的进一步拓展,为以后教学数的分类以及进一步认识数打基础。,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温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负数的学习。掌握好这一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用正负数表示相反的量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研究过程:

一、研究团队和行动计划

1、合作团队

教研组成员:蒋巧君、王萍珠、周秉华、胡绿荷、胡海芳、等老师

2、研究行动

研究方式:课例研究

课例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 作课教师:施黎红

3、行动流程:

课前研讨 两次备课 课例展示 课后研讨 教学反思

二、行动回顾

1、确立主题

3月5日下午我们教研组老师及教研组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联系生活

小学数学 实际学数学”。如:数学课中有哪些跟生活联系紧密,温度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如何把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感性认识带着这些疑难与困惑,我们一起通过翻阅书籍和上网等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一起研究,商讨,知道了:1给与学生一定的生活情境

2、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我采用了“联系生活体验感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首先让学生从每天都接触的气温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引入负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在实例中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零下2℃表示比0℃还要低2℃,可用-2℃表示,读做负2℃。并通过举例拓展负数的表示范围,如:取款、电梯等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奠定感性基础,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是下节课的内容,但我觉得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理解,并且有实例的现实意义,学生完全能接受,练习应用我设计了两块内容,一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小调查作为本课知识的延伸,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的知识进行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2、选课 备课

(1)个人备课:我先是查了好多的资料,发现《生活中的负数》作课的人很多,教案资料都比较好找,可《温度》这一课资料就少之又少。我心里也是很犹豫,到底该上什么,后来觉得还是尝试人家没上的,有这么多的同事在,什么困难不能解决呢。确定主题后就,及时与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师商量,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首先,由我独立备课,通过研究教材我了解到在集体研讨时我谈出了自已的想法和困惑,如:本课内容不是很难,但是要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平台?如何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集体备课:3月20日我校数学教师、校长、主任及教研组成员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依据我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大家解决我个人备课的困惑,大家研究觉得先按我自己的备课流程把课拉一次,有不妥的地方再及时修改。

(3)上研究课:第一次用不是本班学生授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课后大家一起研讨。我先谈在讲课过程中的感受,我感觉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不够清晰,整个过程有点乱,教学环节在整合上有一定的毛病。习题设计没抓住重难点。

小学数学 教师1:认为情景导入缺少激情,主要原因在于老师; 教师2:建议习题的设计应有一定才层次; 教师3: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明确; 教师4:个别学生难点还没掌握。

第二次在另一个班上课,针对大家的意见修改了上节课的不足之处,完善了教学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如教师语言需规范;对学生要有适当的鼓励语言;学生的练习有了更好的改进。

《温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上的温度,会用正负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能在具体情境当中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能正确读写温度,难点是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谈论法进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侧重关注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教学过程:

第一次上课

温度大小的比较

机灵狗还给我们带来了拉萨的气温,你能读出来吗?拉萨的最高气温是零下3℃,最低气温是零下20℃。让学生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是-20~-3℃。-20~-3℃哪个温度高,哪个温度低,为什么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用课件进行演示。接着让学生比较另两个温度的大小。然后进行画图,:让

小学数学 学生在温度计图片上画出北京和哈尔滨的刻度,并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让学生从直观形象上理解温度的高低。

【意图:通过情景图和温度计,让学生初步学会温度大小的比较,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

课后反思:通过画图活动,较好的学生已能比较温度的大小,但用起来比较麻烦,不够形象生动学生学起来还是有点困难,怎么让比较温度的大小更形象更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是下一次上课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第二次上课

1、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很奇特的地方,那个地方有句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你猜那是哪里呢?(这次不是让机灵狗来陈述,而是用谜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我们来看看新疆一天奇特的天气。(由新疆一天的天气引出正负数,自然亲切)

3、认识0℃。(跟课前谈话想呼应)

4、认识30℃和-15℃。

5、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同是一天各个城市的气温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城市2月份某天的气温。

6、谁能播报这几个城市的天气 预报(学学天气预报播音员,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7、从这些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

8、温度的高低跟什么有关系?

9、你能找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吗?

10、用手势表示温度的大小:伸出左手平放在胸前,做零度(分界线),用右手在左手上下比划出温度。零上温度在左手上方,温度越高离左手越远;零下温度在左手下方,温度越低,离左手越远。(让学生动一动,更好的理解温度的大小)

【最后:“学起于疑,又终于疑。”当学生总结汇报后,我提出关于负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伏笔。】 课后研讨:

小学数学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前谈话中由“鸿沟”引入分界线,为学习温度这特殊的概念埋下伏笔,也就是温度是以零度为分界线,把温度分成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通过天气预报了解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一年有四季,一天有四季,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2、通过打手势,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1)有没有必要让学生用手去感知水的温度。如果过多的指导学生怎样测量,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会不会导致这节课喧宾夺主,完不成教学任务。

(2)学生对温度的理解是不是更需要多去体验生活

教学反思:

创设体验温度的情境,目的是以温度为载体,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两个相反意义量之间的关系。温度的变化是学生能体验到的事情,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在温度计上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者说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随着电视机在家本部分内容是在一、二年级学习的“认识万以内的数”、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分数”和四年级上册“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之上所学习的内容。在学本节课之前,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对温度并不陌生,对正负数的感知也是比较丰富的,但他们的方法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经过系统的总结、整合和梳理。因此,本节课就是使学生重温体验温度的情境,从感性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形成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之间的交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本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主动去观察、猜测、探索、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温度,并用语言动作表示冷暖,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温度的大小。在小学数学 具体情境中感知两个温度的高低,为学生学习认识正负数,进而比较正负数的大小,奠定良好的感性基础。

以哈尔滨初冬气温变化明显的特点为课程资源,很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学生在体验、感受温度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课堂上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动脑,认真观察,采取自主探究和学习交流的学习形式,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和问题。比如,教师出示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注意观察温度计上面的标识。

在零度的处理上,让孩子发现了零刻度线是红色的。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语言引导也是非常到位。比如,让孩子观察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时,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引导孩子:“零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零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教师不仅用语言去描述,还用肢体语言去引导学生。

教师给出某个城市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并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找出这样的温度,在拨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温度计上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差。这一环节,为后续学习正负数的比较和加减法做了充分的铺垫。教师还让学生观察了几个城市的温度,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我国的版图,体会从北向南的气温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学学科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庭生活中的普及,每天看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所以,课前可以组织学生关注前一天各地的气温情况。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把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的交流,并取出其中的一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如零下2 ℃比0 ℃还要低2℃等。再请学生在温度表上找一找对应的温度,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

语文教学应该联系社会生活 第6篇

关键词 教学中联系社会;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写作中反映社会

【Abstract】" The full-time ordinary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Syllabus ( experimental revised edition ) "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 should be close to social lif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ity of lif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resources.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 ... " This undoubtedly to our language teaching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talks about several problems: the text in the teaching for point contact society; in various language activities in society; to guide and encourage students' writing in the reflection of social life.

【Key words】Teaching in social contact; language activities in society; writing reflects society

王丽在引发语文教育大讨论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中说“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不仅是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真切感受,也是对我国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现反思。

的确,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这种“半截子”人才,怎能在改革开放中参与国际竟争?怎能满足正处于快速、剧烈、深刻变革之中的社会之需求?又怎能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 在课文教学中找切入点联系社会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教学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后,我就利用课外语文活动,举办了题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讲座,除介绍了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概貌,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识外。还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了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新教材中《内蒙访古》一文时,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成千上万蒙古野驴因外蒙古生存条件的变化,进入我国内蒙古阴山一带的乌拉特旗,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我当天就结合《内蒙访古》的教学,由地理环境的介绍切入,告诉学生这一消息。学生对课文产生亲切感,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意识。

2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评价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3 引导和鼓励学生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三股文” 盛行。这使我焦虑并深感紧迫。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卖西瓜》中,写农民“老忠”家的遭遇:寄托全年希望的西瓜熟了,雨却无休止地下,买瓜的老板难觅,“老忠”只好忍痛签订了亏本的卖瓜合同。“到了摘瓜的时候,天气奇好,瓜价攀升”,“老忠闷声地抱瓜过秤,抱瓜上车”。“车开走了,老忠拿着钱,怎么也笑不起来”。作文最后一段只一句“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我读了这篇作文被深深地感染了。我与同事说,结尾这一问,简直是一个沉重的“天问”!

是啊,“老忠”一家是我们周围,乃至整个中国许许多多农民的一个缩影。文章反映的社会问题太复杂了——农业经营方式问题、农产品市场问题、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农民素质问题……写作的学生未必全考虑到这些,但其中的关注民生,思考社会,同情弱者……的情怀,不正是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吗?

我将这篇作文打印出来作为范文,在评讲课中热情地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文中提出的社会问题。并高度地评价作者直面社会,积极思考的眼光。在学生中引起热烈的反应和良好的影响。

经过以上这些努力,我执教班学生对社会的视觉变得敏锐起来,人文素质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也因此大大增强,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在各次语文考试中,成绩的进步处于学校同年级前列。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社会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第7篇

一、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 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 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 有新意和启发性, 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二、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 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 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 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 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 (北京56票, 多伦多22票, 巴黎18票, 伊斯坦布尔9票) , 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三、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 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 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 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联系生活,课堂活力四射 第8篇

一、联系生活, 再现“夏夜美景”

课文一开头, 作者就用生动的文字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妙的夏夜场景:“暑热散去了, 星星出齐了, 月亮升起来了, 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外面的篱笆小院。”这样的夏夜景色是多么美妙, 可如今好多孩子, 夏天的夜晚早早地就躲在空调里享受阴凉, 很多孩子怕晚上外面蚊虫叮咬, 连门都不出, 更别说深切地感受夏夜的美妙了。此时如果单单从抽象的文字中去想象夏夜的景色美妙, 学生的感受一定不深刻。所以, 教学时, 我先引导学生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 想象深蓝色的星空, 无数星星一闪一闪的, 一轮明月慢慢升起, 柔和的月光洒满大地的情景, 再想象在这样美妙的夜空下, 传来许多小虫的不停吟唱声, 然后把这些优美的画面组合在一起, 通过课件呈现在屏幕上, 把夏夜的生活情境成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仅在视觉上, 而且在听觉上,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夏夜的美妙, 许多孩子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月色如水, 真美啊!”“星星闪烁, 明月皎洁, 好漂亮!”“小虫的歌声真好听!”“这样的夏夜真美哇!”……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月色下的恬静和安详, 课堂趣味盎然。

像这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 创设情境, 再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 能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生品读课文词句的兴趣, 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较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二、联系生活, 感悟“甜甜的嗓音”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 生活是感悟的基础。要使语言训练与品读感悟融为一体, 必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切身体验进行品读感悟, 让学生入其境、品其味、感其情。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轻轻地,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作者把母亲甜甜的嗓音打了两个比方“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 声音是无形的, 更是无味的, 怎样让学生从抽象的文字中感受母亲嗓音的美妙呢?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 先回忆三月的和风吹拂在我们脸上是什么感觉, 很多学生立即争先恐后地说“很柔和”“很暖和”“像妈妈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那样舒服”等等。于是, 我又引导学生回忆小溪的流水是怎样的声音, 孩子们立即又争着回答:“叮叮咚咚, 很好听。”“哗哗地, 很流畅。”……在这基础上, 我进一步引导孩子说:“是啊, 母亲的嗓音是那样甜美, 像三月的和风那样让人觉得柔和, 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悦耳、流畅, 是多么美妙呀!”随后我播放了母亲甜甜的吟唱, 孩子们都陶醉了, 有的说:“母亲的歌声果然像三月的和风柔柔的。”有的说:“听起来觉得很舒服。”有的说:“的确像流水叮叮咚咚清脆、流畅、轻快。”有的说:“母亲的歌声真的听起来甜甜的, 好像有味道, 像蜂蜜一样甜, 感觉很美妙。”……孩子们在联系了生活后, 具体形象地感悟了母亲歌声的美妙, 课堂活力四射。

因此, 我觉得, 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适时联系往日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文本, 能使平面的教材变得立体灵动, 能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可感, 能让学生更好地体悟文本丰富的情感, 催生人文趣味。

三、联系生活, 理解“长歌谣”

生活:联系生活学语文 事半功倍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情境,事半功倍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 母语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满耳皆汉语, 满眼皆汉字”, 汉语、汉字组成的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 既然“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无处不生活”, 那么学习语文, 我们只是习惯于“坐在教室一心只读教科书”, 岂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怎么能不感到越学越枯燥, 越学越乏味?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母语的特点, 增强了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那我们的语文学习不仅事半功倍, 而且会越来越感到其乐无穷。

联系生活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服务生活 第10篇

一、在生活实际中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 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 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 再回到书本上来。比如说, 解决问题时, 要找出解决问题的灵魂——数量间的关系。首先理解什么是关系:第一步, 小朋友和妈妈是什么关系? (母女关系) 和小朋友是什么关系? (同学关系) 和老师呢? (师生关系) 让学生头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充分的了解。第二步, 进行猜球游戏。请同学们猜我手里有几个球? (5个) 不对。同时告诉学生5个是数量。加个条件:少2个, 有几个呢? (3个) 这也是一个数量。那少2个是什么呢?是关系。第三步, 猜年龄, 猜一猜小红今年几岁? (8岁) 不对。同时告诉学生8岁也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8岁多3岁, 那小红几岁?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算出来了。通过教学, 学生知道了:告诉一个数, 要求另一个数, 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 学生对数量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出示:红花有9朵, 求黄花有多少朵。有了前面的基础, 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黄花的朵数。于是, 课堂就沸腾起来了,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说出各种关系, 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这样, 以关系为灵魂, 把知识提炼出来, 数学问题生活化, 学生就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二、引导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对小学而言, 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 要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 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 这样会在数学学习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数数”时, 就让学生数自己文具盒里有几支铅笔, 他这一排有几个学生, 教室有几个窗户、几根电棒, 这样既学习了“数数”, 又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时, 便会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同时, 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三、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 是课堂情境模拟的重要途径。把教材内容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 把数学知识渗透在生活情境之中, 能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易懂、有趣。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 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周六, 王老师带领29名学生去春游, 每条船限4人, 该怎样租船呢?有的学生想到留下一名学生和其他同学挤一挤;还有学生说……这样富有生活气息和学生感兴趣的题目, 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 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 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信息, 因此在信息化时代, 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在不影响知识科学化的前提下, 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语言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 能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如学习“年、月、日”时, 让学生用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学生说:从妈妈这一次发工资到下一月发工资, 中间经历的时间是一月;从今天早上7点到明天这个时候, 中间这一段时间是一日;从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 中间经历的时间是一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 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2.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 数学也不例外。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 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 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 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 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以后, 让学生写一篇有关三角形知识的数学日记。其中,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家的凳子坏了, 坐上去晃来晃去, 非常危险, 我决定做一个小木匠, 怎样才能把凳子钉牢固呢?我拿着一根小木条左比比, 右放放, 突然想起课堂上学到的有关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稳定性。我就把木条斜着放在两根凳子腿中间用钉子钉好, 凳子修好了。真想不到数学知识还能帮我修理凳子, 太有趣了。又如, 学完“分类”的知识后, 要求每个孩子按不同的标准回家整理自己的房间、书桌, 然后把如何整理的过程写成一段话在同学中交流, 比比谁的房间整理的最有条理。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 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 又用生活实践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 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联系生活 快乐习作 第11篇

1、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

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这种情境的创设,要和生活一样,即我们常说的“要把生活搬进课堂。”创设真实生动的交际情境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关键。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学校的垃圾箱里有一块口咬了一点点的面包,我把它捡了起来。一个念头立刻萌发了出来,把它拿到了课堂上,让学生看看,说说自己的感受。上课了,学生们听了我的介绍,议论纷纷。我说:“如果你碰到了这位扔面包的同学,会怎么说?请思考一下,写个发言稿。”然后我扮演扔面包的同学,请大家“帮助”我。学生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我进行了批评,把我说得“心服口服”。有的同学说:“粮食来之不易呀!它是农民伯伯用血汗换来的。你把一个好好的面包扔了,我感到很可惜。”有的同学说:“你还记得我们学过那首《锄禾》诗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同学们说得多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也皆“文章”,从生活中选取口语交际的话题,同学们就会有话可说,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2、在课文阅读中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

小学语文课文的语言非常精炼,往往在短短的话语中,隐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精妙之处,营造说话的环境,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打开思维闸门,使学生产生有话要讲,一吐为快的冲动。如我在教学《小池塘》一课,首先播放课件,把学生带到满野蔥绿,有动有静的草塘里,然后组织同学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别扮演池水和蓝天,引导他们在情境中根据课文对话,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同学们说话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二、降低习作要求,激发学生说写兴趣

在习作教学中,对低年级的“写话”启蒙,是相当重要的。针对这一点,我尝试在一年级就逐渐地培养学生写话,并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以“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为核心,放开一切束缚,允许学生自由表达,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那就要尊重孩子——让他们有说话的权利。不管孩子说的话多么幼稚,只要是正确的,我们都要肯定。要知道,我们成长也是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作为家长、老师,允许孩子说自己喜欢说的话,这就从根本上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应该让学生放开束缚。就像是初学走路的婴儿,首先是让他有不要人扶,迈开步子走路的勇气,这时候,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因此,我常常鼓励学生把想说、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

开始孩子们写得很简单:“我喜欢上学。”“今天,我很高兴”。“今天,我还是很高兴。”我在批改的时候,把重点放在纠正学生的错字上。只要学生能把想的话写下来,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写好后,先带回家,读给家长听,再把家长的话写下来带给老师看。这样,学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双重鼓励,写的劲头就更高了。

三、畅通多种途径,提供学生说写素材

1、在生活中感悟

“生活处处皆文章”,留心生活,一件件极其平凡的小事就会鲜活起来,一幅幅极其普通的画面会生动起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把孩子的目光引领到生活当中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趣,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自由地徜佯,尽情地放飞。例如,我们曾开设了“生活体验”系列习作,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生活习作的本质。有一位同学经历了家务劳动后写道:“学当小保姆带表弟,虽然只有短短半天,却真正体会到了当年妈妈带我的辛苦。如今,我长大了,觉得应该多关心妈妈,等父母以后老了,不能照顾自己时,我也要陪伴他们,为他们晚年生活多做出回报。”的确,生活是一本无字书,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用心去读它,就会产生许多感悟,进而获得成功,收获喜悦。

2、在实践中发现

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看出并且通过体验去认识事物跟词之间的深刻的联系。在这种思维上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在平时的学校和家庭生活中,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例如,在学校写同学与老师的交往;跟爸爸妈妈去菜场买菜;在集市上看人怎么做买卖,怎么讨价还价;星期天出门游玩或逛书店等。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儿童的精神是愉悦的,思维是敏捷的,记忆是最牢的,写起作文来也就变得轻松了。通过活动,告诉孩子们:生活中有好多是我们还未曾知道的东西,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就会发现它们,了解它们,我们用笔把这个发现表达出来。

3、在阅读中积累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 第12篇

一、注重以生活事实为背景,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学生的生活中, 有很多生活例子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 要善于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发掘生活中的物理,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物理, 感受物理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尤其是八年级学生, 第一次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 多少会带着些许好奇, 同时, 也从高年级同学口里得知物理“难学”的一些所谓的“经验”之谈。因此, 注重以生活事实为背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吊起学生学习物理的“胃口”就成了物理课堂教学的必然措施之一。

如:在学习“热学”知识时, 问:为什么平时烧开水、做饭的时候总是要在容器上加一个盖子?在学习“压强”知识后, 请学生观察书包带, 为什么和肩膀接触的地方要比下面更宽一些?又如讲“摩擦起电”时, 引导学生回忆:冬天, 天气干燥, 长头发的女同学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 头发经常粘住梳子;毛料衣服为什么更容易“沾”灰尘……通过这些事实例子,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注重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物理学的发展史表明, 人类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和对自然界的观察, 学生对物理环境的认识从根本上说始于观察, 从观察中获得感性材料。对于初中生来说, 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 对学习抽象的物理知识感到困难、乏味。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巧妙设疑, 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 在“声音的特性”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我先让所有学生闭眼, 然后请了三位学生分别朗读一段文字、唱几句歌, 让其他学生说出是谁的声音。虽然是个小小的游戏, 但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当然知道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不同的, 从而理解了“音色”。

又如:在讲“浮沉现象”时, 把一只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 松开手后, 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不断往水中加入食盐并搅拌, 鸡蛋却缓缓上浮, 由此引导学生探究浮沉的条件取决于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回忆父母用盐水选种的情况, 让他们明白, 饱满完好的种子下沉, 瘪粒、被虫子蛀过的等不合格种子则浮在水面上的道理……这些都是物理在生活实际中具体应用的例子, 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可见, 在物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实例应用, 效果非同凡响。

三、注重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即学以致用。这不仅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物理学科的魅力, 更能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教学中结合声和光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打雷时, 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 为什么先看到闪电, 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学完“热学”的知识后, 就可以引导学生成功地解释身边的现象。例如:“夏天吃冰棍时, 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 包装纸外面有‘粉’, 剥开之后会冒‘烟’, 把它放在茶杯里, 茶杯会出‘汗’。”学生知道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解释在雨中撑雨伞行走时, 大风吹来, 伞面被“吸”而严重变形的原因。学习“蒸发”时探讨:秋收时节, 收回家里的稻谷为什么要尽可能放在阳光下、通风地方且要摊开晾晒?学习“家庭用电”时探讨:插座的第三个插孔有用吗?三线插头第三只脚为什么要稍长一些……这些亲切又熟知的生活内容, 丰富了教学内容, 开阔了学生视野, 提高了学生关注自然、观察生活的兴趣, 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提高教学质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生活实例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没有实验的物理课堂是不完整的。任何物理概念的确立、物理规律的发现, 都必须以严格的科学实验为基础。教学中, 我们不能为了做实验而去做实验, 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把玩实验器材最终却一无所获, 应把生活实例充分运用在实验中。

例如, 在“光的折射”这堂课中, 教师让学生们把铅笔插入水槽中, 观察铅笔的变化。有的学生说铅笔变粗了, 有的学生说铅笔被分成两部分, 有的学生说铅笔好像断了……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又如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时, 先让学生们回忆照镜子的情景, 然后再根据照镜子的经验让学生设计一个给蜡烛“照镜子”的实验。由于学生们都有“照镜子”的经验, 很快, 各小组都设计出方案, 再经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就能很好的理解并记住了。又如在教学“内能”这一节时, 请学生想办法, 使课桌上事先准备好的一根金属丝的温度发生改变。我的话音刚落, 学生已经开始动手了, 大多数学生来回摩擦金属丝, 有的学生反复弯折金属丝, 有一组学生把金属丝泡在热水里, 还有一个学生把金属丝拿去点燃的打火机上烧。这些都是学生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来完成的, 接着再从他们这几种方法中归纳总结出改变内能的方法。

这样一来, 依据生活经验来做实验, 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因为做的实验都是他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情, 学生的参与度就很高, 师生之间的配合就会更加默契。

五、注重物理课外活动的开展, 促进物理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学生从书本上学习了一些物理规律、原理以后, 要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规律、原理, 光凭做习题是不行的。要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有用, 能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才会得到满足, 进而产生新的求知欲望。所以,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因此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是十分有效的措施。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 学过“弹簧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后, 让学生利用橡皮筋自制一个简易测力器;学过“凸透镜成像规律”后, 让学生自制望远镜,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摄影小组活动, 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学过“照明电路”后, 组织学生安装简单的照明电路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外活动, 既能巩固已学的知识, 也能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促进物理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上一篇:中国文化遗产下一篇: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