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2024-08-03

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精选12篇)

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第1篇

一、指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

阅读自读提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在授课之前, 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自读提示,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了解文章的写作脉络, 从而对阅读全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要注重精心阅读, 认真朗读, 多种阅读方法相互融合。在学生进行阅读时, 教师要指导他们通过阅读, 用心感受, 提升自信, 逐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用心品读课文

指导学生用心品读课文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精心备好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 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注意教学策略的运用,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要有感情。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及重点段落, 要让学生认真阅读, 弄明白主要语句的含义。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品读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 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课文。在阅读时, 可进行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之后, 自觉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提高自己书写阅读之后对课文的体会,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对写事记叙文、写人记叙文、古诗词阅读等不同题材的课文, 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 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写读书笔记、阅读心得, 与现实社会的人或自己进行比较, 以巩固阅读成果, 深化阅读理解。

三、指导学生用心积累资料

要有效发挥阅读教学学以致用的作用, 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平时自己养成搜集资料、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多渠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这些都很有必要。学生读的书籍多了, 语言才会丰富, 在以后的习作练笔时才会有声有色。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技巧 第2篇

(一)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例如:《邻家的星期四》“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请你联系上文写写“我”可能联想到什么?(一连三张纸条,一连三次提醒,这位女主人真是热心哪!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迎接世博会。)像类似的发挥想像的问题,要联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即从文中读出自己,读出“我”,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5、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4、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能乱答。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懂得取舍。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如:学了课文《在金色的沙滩上》,你感觉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可以说她做事不计报酬、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用等等,但是这些还不够。完整的回答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感觉这个小女孩是一个的人,因为她。

语文阅读理解中问答题的答案现在多是开放式的,题目得分的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一名好的教师应该要善于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这对阅读教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益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不应忽视文本的构想和教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同一模式化的理解)走向另一个极端(混乱与文章背离的教学)。

在答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语句通顺,尽量不要有错别字。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仔细地进行复查。

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有效的阅读能提高人的素质,健全净化人的心灵,阅读教学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势在必得。本文主要结合以下四点加以说明:

一、给足时间,让学生更好地去触摸文本

学生触摸文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书,读书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有助于让主体与客体思想碰撞,情感相激,而且还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和作者实现心灵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同时还能实现智慧的启迪,知识的构建等。因此,阅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学生在阅读时要给足时间,教师也要有层次地指导;构建多样化的阅读形式,丰富阅读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放飞心灵,让他们在读中有所思、所想,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教学方式,丰富阅读内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在阅读时往往表现出需要完成一项任务,被迫阅读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的。在实际中,教师可以尝试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换一种方式呈现出来,丰富阅读内容,让学生对阅读萌发出浓厚的兴趣,主动去阅读,查阅作品以及相关作者的基本情况,在阅读中主动去解决疑难字词句,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等。待到上课时,教师再及时检查学生的课前阅读情况,阅读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升。

例如,在教学《雷雨》这篇经典戏剧时,为了把学生对其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可以把本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去揣摩人物的台词、心理活动,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演结束后,学生们还可以针对感兴趣的台词一起探讨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比如讨论:“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可她也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等句子,通过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复杂的情感。变换不同的阅读教学方式,也能让教师由台前的“表演”退居到幕后“指导”,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还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丰富了阅读教学内容,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调动起来;既丰富了阅读内容,又提高了阅读效率。

三、引导为主,自由发挥

教师在为学生推荐阅读书时要秉持着自由开放的原则,不能刻意要求学生阅读名著等。鲁迅先生在答复出版社给青年的推荐书目时,曾经说过“读中国书让我沉静,读外国书让我想去做事”。因为每个学生的生命境界不同,个性也是不同的。因此,对文学作品的喜好也有所差异。推荐书籍时要因人而异。

例如,我从不会强制学生一定要去阅读某些名著或者说一些必读书,而是在实际教学时稍稍提及下,学生就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举个例子,有一次,我讲到写作中使用的讽刺手法时,稍微介绍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同学们阅读过文化苦旅中的莫高窟吗?余秋雨先生就是用最平缓的文字把人心中无限的愤懑激发出来的,在阅读时,让读者恨不得将那个毁坏文物的道士碎尸万段,这是将讽刺手法运用到极致的最佳表现。”课后,很多学生就跑来问我哪里能买到《文化苦旅》这本书,有些学生还向我咨询了一些关于余秋雨的个人信息。

教师在推荐书目时,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个性十足,有时候教师的强力推荐会适得其反,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合适看的书,进而再获得对生命认知的共鸣,比起教师的强力推荐效果要好很多。教师再适当地牵针引线,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让他们知晓什么是好书,什么书是有阅读价值的,这样也能有效避免学生陷入修仙、网游、都市言情等无营养且思想肤浅、内容空洞的书籍当中。

四、交流评价,及时反馈阅读的教学质量

在阅读交流评价中,让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也可以适当给予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再适当进行评价。师生不断的交流评价,学生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师生之间的问答不再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是一种平等的协商与讨论。学生既能自由陈述自己的观点、理由,也能加强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如果意见不统一,师生还可以再进一步质疑、讨论。

这种教学程序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也不再是知识的仓库、权威与真理的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以及合作伙伴。这样的阅读教学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交流评价教学模式的建立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协理能力以及开放、民主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学习、乐于探索,要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独立思考,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难,注意归纳总结。教师既能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体来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现阶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综合素养,丰富文化底蕴,还要盘活阅读教学资源,及时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天地来。

参考文献

[1]陈浩淼.试论《学记》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2]黄佑云.试论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刘大为,陈英.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2).

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实践

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有效的阅读能提高人的素质,健全净化人的心灵,阅读教学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势在必得。本文主要结合以下四点加以说明:

一、给足时间,让学生更好地去触摸文本

学生触摸文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书,读书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有助于让主体与客体思想碰撞,情感相激,而且还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和作者实现心灵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同时还能实现智慧的启迪,知识的构建等。因此,阅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学生在阅读时要给足时间,教师也要有层次地指导;构建多样化的阅读形式,丰富阅读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放飞心灵,让他们在读中有所思、所想,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教学方式,丰富阅读内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在阅读时往往表现出需要完成一项任务,被迫阅读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的。在实际中,教师可以尝试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换一种方式呈现出来,丰富阅读内容,让学生对阅读萌发出浓厚的兴趣,主动去阅读,查阅作品以及相关作者的基本情况,在阅读中主动去解决疑难字词句,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等。待到上课时,教师再及时检查学生的课前阅读情况,阅读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升。

例如,在教学《雷雨》这篇经典戏剧时,为了把学生对其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可以把本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去揣摩人物的台词、心理活动,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演结束后,学生们还可以针对感兴趣的台词一起探讨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比如讨论:“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可她也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等句子,通过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复杂的情感。变换不同的阅读教学方式,也能让教师由台前的“表演”退居到幕后“指导”,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还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丰富了阅读教学内容,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调动起来;既丰富了阅读内容,又提高了阅读效率。

三、引导为主,自由发挥

教师在为学生推荐阅读书时要秉持着自由开放的原则,不能刻意要求学生阅读名著等。鲁迅先生在答复出版社给青年的推荐书目时,曾经说过“读中国书让我沉静,读外国书让我想去做事”。因为每个学生的生命境界不同,个性也是不同的。因此,对文学作品的喜好也有所差异。推荐书籍时要因人而异。

例如,我从不会强制学生一定要去阅读某些名著或者说一些必读书,而是在实际教学时稍稍提及下,学生就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举个例子,有一次,我讲到写作中使用的讽刺手法时,稍微介绍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同学们阅读过文化苦旅中的莫高窟吗?余秋雨先生就是用最平缓的文字把人心中无限的愤懑激发出来的,在阅读时,让读者恨不得将那个毁坏文物的道士碎尸万段,这是将讽刺手法运用到极致的最佳表现。”课后,很多学生就跑来问我哪里能买到《文化苦旅》这本书,有些学生还向我咨询了一些关于余秋雨的个人信息。

教师在推荐书目时,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个性十足,有时候教师的强力推荐会适得其反,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合适看的书,进而再获得对生命认知的共鸣,比起教师的强力推荐效果要好很多。教师再适当地牵针引线,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让他们知晓什么是好书,什么书是有阅读价值的,这样也能有效避免学生陷入修仙、网游、都市言情等无营养且思想肤浅、内容空洞的书籍当中。

四、交流评价,及时反馈阅读的教学质量

在阅读交流评价中,让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也可以适当给予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再适当进行评价。师生不断的交流评价,学生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师生之间的问答不再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是一种平等的协商与讨论。学生既能自由陈述自己的观点、理由,也能加强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如果意见不统一,师生还可以再进一步质疑、讨论。

这种教学程序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也不再是知识的仓库、权威与真理的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以及合作伙伴。这样的阅读教学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交流评价教学模式的建立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协理能力以及开放、民主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学习、乐于探索,要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独立思考,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难,注意归纳总结。教师既能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新闻阅读答题的技巧 第5篇

例:文章前两个场景用较多的文字再现了冬奥会赛场外的场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哥哥脑瘫,陪伴参赛;兰妮无缘冬运会的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事情的真相)(或与新闻事实形成对比)

②突出人物特征,体现出兄弟之义、姐妹之情的深厚程度。(深刻理解他们获奖之后激动的心情,突出他们的兄弟之义、姐妹之情)

③揭示了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的主题,增强了新闻的厚度和深度,歌颂了冬奥赛场上人间的温情。

④增强表达效果。叙述背景事件,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真实、客观,现场感强,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2 新闻结语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对话技巧 第6篇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建构理性对白之“窗”

1.寻找阅读教学对话的切入口教师在引导阅读教学之前,要研究文本。我们所学的课文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阐释类文章,即用科学严密的语言写成的说明性、议论性、纪实性的文章。写作目的在于阐释事理,这类文章要求语言的“真”。二是描述性的文章,即用描写的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多重表现个人对生活的感悟,抒发个人的性情。这类文章追求语言的“美”。前一类文章我们要善于利用文本中严密的语言作为典范,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以做到语言富于逻辑性。后一类文章我们重在学生的自我感悟、张扬学生的个性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不要将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强加于学生,只能引导、启发,否则适得其反,因为感悟能力的提高是和学生先前的经验分不开的。总之,我们要以文本为例子,寻找阅读教学对话的切人口,打开课堂阅读教学对话的“窗口”,以达成课堂预设目标。

2.选择阅读教学对话的链接点

由于教师的生活阅历和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这就导致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不尽相同。教师如果以自己特有的视角和学生进行对话,这无疑会产生层次落差。正如法国大思想家卢梭说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等特征,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与学生近距离的对话话题,选择恰到好处的“链接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

3.创设阅读教学对话的情境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大多具有人文魅力,教师应根据文本创设富有文化内涵的对话情境。吴永军教授说过:“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师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共同放飞心灵,让心灵相约,承沐思想光华和文明雨露的浸润。”作为意义的载体——文本本身是单一的,有了情境之后,就好比给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互通的桥梁。我在教苏试的《水凋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播放《明月几时有》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本词,读中感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两难心境,利用舞蹈表演,化内心的感悟为形体语言,似真似幻,让学生在情境中建构新的感悟。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架构师生相通之“桥”

1.教师的对话语言体现人文关怀。教师面对的是充满个性的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要体现智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激励性创新性。这是学生尊重以致仰慕教师的基础,往往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能深深地留于他们的记忆之中,成为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我在上优秀作文阅读课时,阅读了一位女学生的作文,读了这篇习作后,称赞了此文的写作思路清晰、语言优美、主题新颖等。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这篇作文是抄袭的,我在某某地方看到过!”顿时,全班哗然,学生都瞪着眼睛看着我如何收拾这尴尬的场面:当时,我第一要考虑的是避免这位女同学的自尊心受挫。我说:“抄的?看来是有这样优秀的文章,如果不是这位同学把这么好的作文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许没有机会欣赏到这么美的文章,可能是一时疏忽,忘了写作者的名字,这不要紧,补上就是了。从今天开始,请同学们每人每周推荐一篇优秀的作文,这就叫有福同享。”话音刚落,同学们响起热烈的掌声。后来,这位女学生给我来信:“感谢你,老师!是你维护了我的自尊,让我保持了对优秀作文的阅读兴趣。现在,我的写作水平有一定提高,有多篇文章见于报刊杂志:”

2.教师的对话语言力求激发学生的兴味。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体……所以设法引导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味。首先,教师要善于设疑,创设对话的情境,要在阅读文本的重点、难点处设疑,在文本的情节转折、递进处设疑,激发学生的愤悱状态,让学生达到兴奋点。其次,教师的对话语言力求形象性,诙谐、幽默,鲁迅先生抨击当时政府反对男女交往,禁止男女同泳的做法时说:“这样一来,我们同在阳光下呼吸,就得戴着防毒面具示人,这样恐怕还不行,甚至要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形象化的语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教师的对话语言激发学生的兴味,会给学生减轻身心的疲惫,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3.教师应留意阅读教学对话目标的生成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不再仅仅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通过对话、互动,实现预设的过程,而且是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自然生成的过程,当然不是盲目生成,瞎生成,它必须围绕客观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来生成。我在教《往事依依》时,预设目标让学生感受《千家诗》中丰富的语言,体味祖国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热情。正当学生津津有味地诵读、涵泳《千家诗》中优美的诗句时,我突发灵感,何不以合作学习的方式丰富一下学生的词汇呢?于是,我即时生成了这样一个问题:《千家诗》中描绘春、夏、秋、冬的词汇、诗句,让人赏心悦目,那么,同学们是否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描写春、夏、秋、冬的词汇、诗句呢?一石激起于层浪,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我让学生尽兴在黑板上发挥,不一会儿,优美的词句填满了整个黑板,我惊叹于学生们的如此热情。我随即让同学们拿出摘录本抄下来。面对这些写景的词句,觉得不让学生练一练笔,似乎有点可惜。我就趁热打铁,给学生讲解了写景的注意点,诸如:写景怎样安排顺序,设置怎样的写景角度。如何做到以动衬静,如何修辞等。不久,一篇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交上来了。

中专语文阅读教学技巧探索 第7篇

一、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 也就是说阅读是以作品为媒介, 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这种阅读活动, 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 是无声的对话, 是精神的对话, 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 是人的生命体验运动。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 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 以强有力的参与行为进入文章的艺术世界和情感领域时, 便会发现作者正在向我们走来, 和我们直面对话, 倾心相谈。我们可以与他一起走在生命高度亢奋的意识刀锋上, 从而目睹生命的本相, 听见真理的告诫, 悟得文章的真谛, 感到有一种心智为之洞开、灵魂得以抚慰的惬意。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 分析教学, 肢解教学, 表演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在当前的教学中, 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 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 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 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被认为根本不关语文老师的事, 根本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 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 成为流水线上的新产品, 同一型号, 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 直至完全丧失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 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 课后的阅读很少, 即使阅读了, 随意性也较大, 或者因为任务, 或者用来消遣, 或者凭兴趣翻翻, 甚至把名著当做快餐, 改编成动漫, 至于研究性阅读, 自然, 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知道, 大部分都不太清楚阅读的实质是什么, 以及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二、提升阅读技巧的方法

1.坚 持 阅 读 的 多 元 化 , 发 挥 文 本 阅 读 的 多种作 用 。

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聚会。而处在聚会里的教师与学生, 同为语文交际者, 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活动、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 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本阅读尤其如此, 由于中专生欣赏角度的不同, 思考问题方式不一样, 加上阅历、性格、情感的差异, “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审美与鉴赏理论认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实质就是文本阅读通常遵循多样化的方式。在以既成性文本为话题的阅读教学里, 对文本的解读应采取“个性解读, 对话生成”的教学策略。另外,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充分尊重学生多元化的反应, 带领学生走向文本, 尊重学生的各自阅读体验,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创造条件、改进方法,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重 视 开 放 型语文 阅 读 教学实 践 。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的特点是“圈养式”, 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 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 但是认真阅读的学生并不多, 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师应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增加阅读量,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 教师要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教给学生。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新性, 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 充分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这样, 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 鉴赏能力才能真正得到训练和提高。

3.开创 “实 践性 ”的 阅 读 教学 , 充 分 挖掘 语文学 习 潜 能 。

语言文字文学的分析涉及很多现实的东西。因此, 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理论系统的介绍, 教师在学生脑袋里塞进系统的理论知识, 殊不知, 考试时学生却不能灵活运用, 教和学都事倍功半。我们应该着手开创一种新的方法, 追求“实践性”的阅读过程。以教者创设问题和学生发现问题相结合为前提, 以学生在阅读中寻答案、在答案中求理论、在理论中见能力为中心, 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

4.培 养 学生 个 性 化 阅 读 能力 。

这一阅读方法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 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 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进行放手, 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阅读的兴趣, 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 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这样做:

(1) 发挥教材优势 ,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 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 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 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 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2) 可以开展形式多样活动 ,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每节语文课的五分钟的口语训练, 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体验。

(3) 努力营造氛围 ,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积极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三、结语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 第8篇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中, 老师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 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利用插图, 提高阅读技能

小学语文课本, 都配有大量色彩鲜艳, 形象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以其艳丽的色彩, 逼真的形象吸引着学生。这些插图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 对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之功效, 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领悟课文中心思想。所以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 能克服课文内容过于抽象概括,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达到借图学知、借图悟情之目的。

(一) 用插图理解词句

说明性的课文中介绍某一物体时, 会出现一些固定词组或专业术语, 如果对这些词语不理解, 势必会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 甚至成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或领会中心思想的绊脚石, 所以这些专业术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如果对这些词语的处理是教师解释一遍, 学生读一读《词语手册》的注解, 结果是花了时间, 学生对这些专业术语还是理解不了, 一知半解, 食而不化。其实,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就是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如学习《南京长江大桥》一课时, 对词语“引桥”“双轨”“钢铁巨龙”等词语的理解, 教师只需在插图指出来, 并稍加说明学生就掌握, 既省时又省力。

(二) 用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情感

读懂一篇课文, 一要能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要使学生真正读懂课文, 除通过让学生多读, 多动脑思考, 多动口说话, 多动手下笔等训练方法外, 也可以巧妙地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情感。如, 学《伞花》一课时,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这“伞花”开了几次, 分别开在什么地方?分别表达了他们怎么的思想感情?学生借助于插图, 结合课文内容很快就体会到:这“伞花”是开在校园里, 也是开在学生心里爱老师的“花”;这“伞花”是开在回家的路上, 开在老师心里爱学生的“花”。这样, 利用课文插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也在无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达到了思想教育和阅读理解有效地统一在教学之中。

(三) 利用插图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词汇, 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文章的鉴赏力, 是对学生进行感染的特殊手段。有感情朗读要求在逐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而这种情感也往往受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的影响, 学生对上述因素把握不准确或体验不深刻, 就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时, 可利用课文的插图, 再现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形象、秀丽景色, 引导学生借助于插图, 通过想象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体验、把握文章的情感, 并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 强化阅读技能

情境教学理论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 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 创设情境的方法主要有:

(1) 实体情境。即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 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教学内容。如有条件, 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 使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激发情趣。

(2) 模拟情境。即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 可运用电教手段, 如放幻灯和录音带, 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 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 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 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 寓教于趣, 寓教于乐, 提高教学效果。

(3) 语感情境。即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 体会其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 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越强, 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 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4) 想象情境。即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 启发学生合理想象, 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 关注人物的命运, 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强化感受, 由“动情”到“悟理”。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 (第11册) 时, 篇末可设问:①为什么扬科被活活打死后, 还睁着眼睛?②如果他还能说话, 想说些什么?③假如扬科活着, 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 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这样诱导, 学生进一步认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把感情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技巧培养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技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学知识, 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阅读技巧进行培养, 进而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精华,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精心设计, 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课堂阅读活动的设计, 进而使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能够充分地激发出来。在进行阅读课程活动的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把握孩子的心理, 对阅读课程的导语进行精心的设计。比如, 在进行《我家住在大海边》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开展之前让学生想象一下大海到底是什么样的, 大海边会有什么东西,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想象力极其丰富, 他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大海的景象, 进而让孩子通过表达交流的形式来提升课程的教学氛围, 在学生经过激烈的交流与讨论之后, 教师可以说:“大家对于大海都有不同的认识, 那么大海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篇小的阅读短文来了解一下, 下面大家翻开课本, 去文章中寻找答案吧!”通过这样一个阅读课程开始之前的小的讨论活动, 学生进行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阅读过程中去。通过精心的设计来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升小学阅读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二、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阅读任务的布置需要综合考虑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 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很多教师在进行任务布置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孩子自身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提出过高的要求, 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甚至有可能引发学生对阅读课程的抵触情绪。因此,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来开展教学, 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提出相对应的教学, 有针对性地引导, 进而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

三、读出情感, 精讲多读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从头到尾不停地讲授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 他们觉得老师太过唠叨, 毫无吸引人之处, 因此, 这样的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若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多读, 让学生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那么课堂将变得丰富多彩, 课堂效果将会大大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多多指导孩子对重难点句子进行理解和掌握, 通俗易懂的句子则让孩子自己去理解, 可鼓励他们反复阅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 表现出情感, 读出句子的含义。在阅读课文时,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找出难点并相互交流, 最后教师做出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自主去探寻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其主观能动性, 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提升。

四、创设意境, 体味情感

读书的过程是一个充分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 学生在阅读时, 需要一定的情感基调, 或者需要对气氛进行渲染, 因此, 在此过程中, 适当创设意境有助于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上课时, 教师在学习课文之前, 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与之相符合的意境, 对于抒情的文章, 可以适当准备些图画、优美的文字或者古诗配以乐器等烘托气氛;若文章是记叙文, 可以编制一些与之相关的课本剧, 使学生进入角色, 充分体味其中的情感;若文章为说明文, 则可设置一些电子课件等。通过设置情境, 使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氛围中反复去体味文章的情感, 既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 又可以陶冶情操。

五、结语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 在阅读的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激发起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 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工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进而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技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探寻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 喜欢阅读, 善于发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突破性提升。

参考文献

[1]韩冰.简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10) .

[2]闫骁娜.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3) .

[3]刘霞.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技巧[J].赤子 (中旬) , 2013 (7) .

[4]朱娜.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34) .

[5]丁先明.浅议如何改进针对小学生的阅读教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7 (10) .

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技巧 第10篇

一.广开渠道, 挖掘写作源泉

通过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来培养学生观察、认识、思考的能力。我从“写”、“画”、“想”三个方面进行课堂作文教学。

1、“聂将军把美惠子拉到怀里, 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她喂饭”

请学生紧扣“拉”、“一口一口”等词语想象“喂饭”的过程, 体会聂将军的耐心细致, 以“喂饭”为题写一片断。

提示:学生亲自给小孩喂饭, 注意观察其语言、动作和神态。体验是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学习形式, 它不是靠老师讲解, 而是学生亲自观察潜心体悟后才能获得的。

2、学生再根据各自的感悟画一幅“照料图”

提示:学生想象聂将军喂饭时的动作和小姑娘的表情。“画”只有在品赏文字、体验生活的前提下才会生动逼真。

3、想一想美惠子来看望聂将军, 会说什么, 做什么?【可以作为课本剧表演的材料, 为学生的续写再现情境】

提示: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给学生思考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抓住三点引导学生探索写作源泉:一是善于补白, 抓住文中作者的留白进行合理的补充;二是善于拓展, 抓住作者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剧情续写;三是善于引申, 抓住作者意犹未尽的情感进行升华。

二.从模仿入手, 初识写作技巧

模仿是写作的金科玉律。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范文。

《庐山的云雾》突出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云雾像绒帽、像玉带、像银河……我用多媒体投影流动的图片, 让这些事物在学生脑海中有初步的印象。

1、在括号里补写内容。

暴风雨来临前, 乌云先是 () , 渐渐变成 () ;一会儿又像 () , 在 () , 最后变成 () , 终于成了 () 。

提示:注意观察乌云形状与速度。

2、用“刚刚……转眼间……明明……又……”词语描写大海涨潮时的情景。

提示:抓住听到的、看到的。

三.让学生体悟布局谋篇的写法

《庐山的云雾》二、三节是相同结构的总分段式, “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是总写, “哪些姿态”和“哪些变化”是分写。学生先了解先总后分的写法, 再细品“像戴在山顶上白色的绒帽, 又像……”等分句语言的精彩, 揣摩课文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千姿百态”这个特点, 又怎样运用恰当的比喻来描述这个“具体形象”的, 从而真正掌握总分构段模式。自学第三节。

练笔:要求学生仿照这种写法描写“校园一角”。

《莫高窟》结构清晰, 叙述具体, 详略得当。重点段落的开头用一个中心句概括本段内容, 再围绕中心句具体写。

彩塑 (壁画) :1、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内容丰富多彩) 【中心句】

2、有……有……有……还有……【具体描述】

中心句用词简洁生动, 后用排比句式具体描述, 说明作者观察仔细, 想象丰富, 概括准确。这样的布局使中心更加突出, 描述更加具体。“彩塑”教学采取半扶半放, “壁画”一节可以让学生自学。

练习:以“课间活动真热闹!”为中心句描写热闹的场面。

《莫高窟》中“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总领, “彩塑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壁画丰富多彩”和“面积不大的藏经洞”三个方面是并列式分述, 有详有略。“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宝……结晶”是全文的总结。总领———分述———总结, 这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首尾呼应, 浑然一体。

练习:以《美丽的校园》为题写一篇总分总结构的作文。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 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上半句总结了彩塑, 下半句引出了壁画, 过渡自然, 衔接紧密。写文章时用一定词句或段落, 将前后意思有机地联系起来, 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 这就是过渡, 往往出现在段尾或段首, 有时也独立成一段。

练习:以“这座桥不但坚固, 而且美观”为过渡句写一段话。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技巧分析 第11篇

一、灵活安排教学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授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只有适当拉近学生与课程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对其产生亲近感,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采取其他同类感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比如在学习《孤独之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唱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其更好地进入文章情境。通过课文内容与歌曲所表达的感情的相互影响与贯通,形成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课堂氛围,教师要通过灵活安排各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二、巧妙设置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巧妙设置一些问题,为学生构建个性化阅读的问题情境。并综合考虑阅读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这不仅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调整与引导学生在同一问题上出现的各种分歧,把握其准确的思维动向。比如在《杨修之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问:“杨修的死谁该负主要责任?”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曹操嫉贤妒能”或者“杨修自身的原因”,教师应该综合各方观点,总结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答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成果。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追问:“如果你是曹操或杨修,你会怎样做?”通过问题的逐步深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应用和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张扬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不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

三、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学生的主体体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只有保持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学生才能与教师、同学以及课文内容之间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交流,掌握文章结构特点,把握其主旨产生与作者的共鸣。比如在《范进中举》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对“胡屠户”这一形象比较感兴趣,教师就可以据此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对“胡屠户”这一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在学生自主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胡屠户”的性格特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了解,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旨,教师的这一做法是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从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内容或人物出发,巧妙带动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与掌握。

四、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阅读体验

阅读教学有多种方式,比如听读教学、默读教学以及对比阅读教学等等,教师要对其进行综合运用,保证学生在不同阅读方式的影响下,增强其不同的阅读体验。比如在《往事依依》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这篇课文是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各种生活片段,有声有色,感情细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默读与听读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听读中圈点勾画文章中一些比较有趣的内容,并通过默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蕴含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将此文与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其内容、结构、语言以及情感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与中心思想的把握,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提高,深入文章内容,获得情感体验,明确阅读的意义与价值,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五、建立阅读小组,加强阅读互动与交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建立各种阅读小组,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建立阅读小组能够通过不同学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提高各自的阅读能力,增强其不同的阅读感悟。阅读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整体效果,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偏向进行分组,推选阅读组长。此外,对阅读内容要有一定的约束,主要配合初中语文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对相同文体或相似主题的文章的认同和把握。这样不仅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阅读不同文章的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灵活安排教学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巧妙设置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阅读体验,建立阅读小组,加强阅读互动与交流,达到提高其情感体验与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艳梅.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2]李淑梅.深化课外阅读,注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拓展[J].考试周刊,2013,(65).

[3]张学刚.如何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绽放个性之花[J].考试周刊,2013,(65).

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技巧例谈 第12篇

那么, 拓展延伸究竟应该从哪里下手呢?

一、从时代背景入手

刘飞耀老师在执教《土地的誓言》时, 就用哽咽而又铿锵有力的声音, 从拓展“时代背景”入手, 收到了绝佳的效果。“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1931年9月18日的那天, 被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日寇的铁蹄揭开了这悲剧的序幕, 从那一天起, 沈阳、东北乃至中华大地, 经历可长达十几年的苦难和抗争。1941年9月18日, 一位流浪在关内东北的作家端木蕻亮, 遥望着生他养他的家乡, 找寻着大熊星座, 他满怀悲愤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 那就是土地的誓言。”

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 尤其是有的课文, 年代较远, 思想深邃, 内涵丰富, 如果单纯从文本解读出发, 学生是很难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因而, 最好是围绕文本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 帮助或辅导学生介入阅读情境, 制造阅读期待, 学生的兴趣、情绪成功被调动, 为下面的成功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从关键词语入手

2008年省优质课评比中, 钟海平老师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抓住关键词“壮”字做文章。为了突出重点“壮”, 个人读, 比较读, 小组读, 师范读;为了突破“可怜白发生”一句, 教师拓展引用了辛弃疾的“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反问:在66岁时还不服老, 49岁时会服老吗?真是师一言点醒梦中人。在充分研读真正领略“雄壮”之后, 钟老师为了引导学生理解除了“雄壮”, 更多的是“悲壮”, 抓住一个“醉”字再进行拓展延伸, 学生很顺畅地就感受到了这份“悲壮”。

抓关键词句, 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 化抽象为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蕴含的悲壮, 解决了这个关键词语的内涵, 整首词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学时, 对文本中的疑难或关键的词句进行拓展教学, 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知识理解文本内容。

三、从关键语句入手

杨聪老师执教《香菱学诗》时, 在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了香菱的真性情, 以及宝玉“天地至公”的评判之后, 教师抓住一个关键语句发出了质疑:天地真的至公吗?同时, 利用幻灯片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拓展延伸:教师通过大屏幕上对香菱身世的条框式的回顾、对以香菱为代表的红楼女子们身世的哀叹, 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红楼梦》的悲剧性。对这句话的拓展, 既是文本主题的自然延伸和深入, 又给了学生触摸曹雪芹心灵, 拥抱作者情感的机会, 是一次人文的教育和熏陶。

我们的教材、文本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其中很多关键性的语句所描述的内容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它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因此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语句进行拓展, 鼓励学生读懂语句, 鼓励学生“读出自己”, 学生必定有大收获。

四、从精彩语段入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 第二段描写了百草园的优美景物。这一段无论从修辞、遣词造句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很精彩,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教师就抓住这一语段进行了拓展:及时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花园及教师的菜圃, 然后模仿写一段话,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 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学习语言的平台。围绕文本的精彩语言作一些拓展延伸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积淀、习得语言的意识, 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五、从文本标题入手

特级教师王曜君在教授《老王》时, 就抓住了文章的标题进行了拓展, 笔者也做过类似的尝试。课前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上课开始,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王老”二字。同学们看后, 异口同声大叫“不是王老, 是老王”。同学们发现了老师的错误, 其乐融融, 课堂气氛得以调动。老师拓展:“写成‘王老’行不行呢?”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 教师顺势提出用“老王是个的人, 表现在”的形式, 感悟人物内心世界。在对老王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之后, 教师再次拓展:我们可否把“老王”尊称为“王老”呢?围绕标题进行行之有效的拓展延伸, 架起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彩虹桥,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从课文插图入手

某位老师执教《湖心亭看雪》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学生初步体验了“痴”之后, 教师提问道:“为什么而痴?”教师要求学生划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读一读。教师指名一位学生翻译, 该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对照词语手册, 终于十分费力地翻译了一遍。教师继续导读:“句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量词的缩小, 目的是什么?”学生支吾, 教师只能告知:这是白描的写法!随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西湖雪景描述出来”。可是师生始终都没有注意到本文还有教材插图的存在, 完全没有想到可以借助插图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绝佳的拓展延伸素材, 从她的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地游走。

以七年级下册为例, 共有37幅, 数量之多是史无前例的。这些插图与课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是课程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紧扣教材内容, 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知识性、人文性, 与课文同等重要, 共同建构了语文教材, 既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 又能给学生以艺术上的熏陶。

七、从文本空白处入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文字是一种符号, 文字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 包含许多诸如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方面的“不确定”与“空白”。这种“空白”令人遐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展开拓展, 进行训练, 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 把握文章中心人物品质, 又能引发学生共鸣, 激情达义,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八、从生成资源入手

某教师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 教师在用美读来引领学生感知体会冬天雪地捕鸟的乐趣时, 有个学生很放肆地笑了出来。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笑的理由。学生红着脸回答说:“还有比捕鸟更有趣的……”于是老师抓住这一生成资源, 进行了大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 回忆自己所经历过的“比捕鸟更有趣的事”。稍作准备后, 学生一个个先说为快:有捉泥鳅的, 有钓龙虾的, 有在海边捉螃蟹的。学生们个个兴奋地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公之于天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对话的过程, 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 再详细的备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 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 更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的对话质疑, 在拓展研究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巧妙借助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 不仅能以理服人,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而且能够在动态过程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上一篇:民办中小学管理论文下一篇:退伍军人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