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高中语文

2024-05-27

创新意识高中语文(精选12篇)

创新意识高中语文 第1篇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育模式创新时, 应重视师生间的平等, 重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平等是对一个人基础的尊敬, 只有师生间从心态上真正做到平等, 创新性教学才能达成良性的互动氛围。学生的思路才能没有顾忌地打开, 学生的活跃性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进而卸下思想包袱, 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中来。

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老人与海》这一课的教学时,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领会文中老人的坚强。笔者在进入正式教学之前与学生讨论了自己心中的坚强, 并让学生讲讲自己心里所认为最坚强的人是谁。高中学生思想正处于逐渐丰富的阶段, 对于人生, 对于社会, 对于生活的思考也更深入。当笔者提出这一问题后, 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提前说好, 这样的讨论没有正确答案, 也没有标准, 只是讲讲自己所认为的坚强。学生说出的答案有很多都出乎于笔者意料之外。从迈克尔·乔丹到曼德拉, 学生们所认为的坚强各有特点。当然还有说自己身边亲人, 讲自己父母的。每个人所认为的坚强都有所不同, 但相同的却是不论这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生活当中, 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 即使没有成功, 甚至看不到希望, 却还是坚持着去做。这种精神在学生看来就是坚强。笔者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 并没有去引导什么, 也没有试图去解释什么, 只让学生各抒己见, 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交流的过程中, 多听少讲, 甚至只需要倾听就好。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知道如何去沟通与表达, 作为教师, 只需要给他们一个言语表达的途径和舞台, 学生所展示的思想比教师自己去努力灌输的来得更自然。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学生可以更快速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作者海明威在《老人与海》这篇课文中, 主要是通过描述老人一次打鱼的过程, 长久的等待, 艰苦的搏斗, 即使最终只拖回来一副巨大的骨架, 也能让人们油然而生一种对于其精神的敬佩。笔者立足于课文中心思想, 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讨论完毕后, 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情感状态已经进入了课文氛围。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若干视频资料, 如电影《勇敢的心》, 如《幸福来敲门》等电影的片段。很多学生都看过此类电影, 对于其中的台词都非常熟悉。在课堂上引用时, 只作其紧扣课文相关联内容的播放, 让学生在感动与钦佩的过程中, 深深体会到其中的精神内涵。

从以上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到, 笔者对于不同课文的讲解是基于其不同教学目标的。高中学生所处的心理层次与其所拥有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可以达到自学的境界。但传统高中教学模式下, 太过于重视教师的讲解与教条式的背诵。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发扬其自学能力, 更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自主性。师生平等, 重在沟通, 其重要意义在于让师生平等和谐地作为一名读者去欣赏一篇好的课文, 让课文来对学生进行熏陶。而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突出课文, 为课文作铺垫的。笔者通过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不仅有效利用了课堂时间, 让学生体会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同时也让学生真心喜欢上了语文课, 愿意参与课堂, 在课堂上享受文章带给自己的精神享受。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阅读深度自然提高, 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度也逐渐提升。

二、因材施教, 体现关怀

对于高中语文教育而言, 由于不同学生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的观感与能力都不同。理科思维强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 会比文科思维强的学生要慢一些。作为教师, 一方面要正视这一现象, 尊重学生所存在的自然差异。另一方面也要体现教育中重要的关怀作用。因材施教, 让不同的学生有着相同的学习成就感, 改变过去一味地以分数定学生的态度, 而应以发展的眼光去进行高中语文教学, 用更多的方法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 给学生一个提高的时间与机会。

如在进行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时, 笔者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进行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处于一个学业压力最重, 也是影响其一生发展的重要时间段, 学生不仅要面对大量的功课, 同时还要处理学习上的很大压力。特别是学生在高中阶段会有很多学习、生活、情感等各类问题, 当其不会解决时也就会直接影响其学习状态与成长态度。所以, 笔者在教学中, 利用此篇课文的“正能量”作用,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通过着重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与其一生的经历, 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语言运用能力, 编写了一份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稿件。在课上, 笔者用一种讲故事的方法串联起了作者的一生, 把其所受过的苦难与其每个阶段所遭受的心理打击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且配合相关的教学图片与历史资料, 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形式下, 了解了作者的一生。接下来, 笔者播放了这份演讲稿中原声带, 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发表演讲时的状态与环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仔细观察了每位学生的表情, 并适时进行点拨。这种点拨并不同于一味地安慰与鼓励, 而是以一种引导性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去思考。把作者当时所遇到的苦难进行情景回放, 让学生来思考解决办法。并且支持学生们形成讨论小组, 去思考与探索是否存在更好的解决办法来处理作者当时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创新的能力体现在其思维的广度上, 热烈而丰富的想法充盈了整个课堂。这样的教学也真正把语文课堂变得有血有肉, 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三、结语

对于高中语文教育而言, 其课堂的创新手段体现为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的丰富。但其创新的根本则在于教师的思想观念。只有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是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个舞台让学生去表现自我, 围绕着教学目标, 通过不同的创新角度来丰富教学设计, 这样的教学才能做到有针对性, 有感染力。

摘要:笔者通过本文对高中语文教育模式中的创新意识进行相关阐述, 并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提出若干想法与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江平.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探讨[J].成功 (教育) , 2009, (08) .

创设语文情景激发创新意识 第2篇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创新思维。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活动,而兴趣是其动力所在。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便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这便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引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上来,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唤起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解决问题,创设情景的方式有:语言描绘,如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教师小结后引入本堂课内容,老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采用讲故事、释成语等方式引入课文;图像展示,如展示有关图片、电影片段、预制的课件;实物展示,让学生观赏;活动展示,如让学生表演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的独立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限制的阅读时间内,完成教师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阅读的责任感,提高阅读效率,为思维创新作铺垫,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及时反馈学习情况,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使其产生“内驱力”,发展创造力。

三、激发创新

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目的,提出创新性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故乡》第三课时。现在我们正在研讨的是“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那个经典场景。

师:“我”和中年闰土的见面可以说是一场经典,然而在这场经典中,“我”的心也始终“悲凉”着。大家想,二十多年不见的好朋友终于见面了,一般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七嘴八舌:激动。拥抱。高兴得一拳打过去。饭店喝酒去。(皆大笑。)

师:可是“我”和中年闰土又如何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54到61自然段(即由“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到“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揣摩语句的意思,然后我们来交流一下阅读心得。一二分钟后有同学举手。生1:那段关于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衣服也很薄,而且不停地发抖。手也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了。师:这体现了什么? 生1:他很穷。

师:是的,他很穷,很苦,来看老朋友,他该把最“高档”的衣服拿出来了吧?可是他依然全身衣不足以保暖,窥一斑而见全豹,由此亦可见什么—— 生全体:农村生活日益穷困了。

师:是啊,而这一切,又怎能不令我“悲凉”呢?

生2:59节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特别是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描写得很细腻,感觉好像就是这样。

(我心里一喜。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机会终于来了。)

师:闰土动着嘴唇,想说什么?为什么他最后分明地叫出来的不是“迅哥儿”,而是“老爷”?让我们来揣摩一下此时闰土的心理活动。生3:闰土先是很激动,但他又马上想到:现在我是个普通的农民,而“迅哥儿”在外面工作,是“老爷”,不能再这样平等称呼了。师:“平等”这个词说得好。

生3:我想在中年闰土的心中一定还会藏着对“迅哥儿”的那份真挚的感情,他的“欢喜”是两个好友之间久别重逢后最普通最珍贵的情感流露。而“凄凉的神情”可能是因为有些人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后,磨难就会成为习惯,而“凄凉的神情”,正是闰土的习惯。师:当“磨难”已成为习惯,唉——“故乡”真的是日益萧索了。

生4:我发现后面闰土说“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说明当时闰土在想按规矩“我”该叫什么。……

激发创新具体操作有以下五种方法,一是设疑激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设立具有创新思维空间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二是讨论求异。教师应根据设置疑问进行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思维得以发散,灵活地获取知识,捕捉重要信息,产生新奇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三是想象创新。在组织学生进问题讨论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四是质疑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学生能够质疑,说明他们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洞察其内在本质,同时质疑能反馈学习信息。五是创新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成绩应作出中肯的评价,一方面为学生提出正确的创新方法,另一方面激励学生继续创新。

创新意识高中语文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中学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传统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直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或者教师将讲台变成了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课堂缺少活力,结果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没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角度来说,高中生阅读少,视野狭窄,思维局限,又由于中考的压力,学生不能深入地探究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所以如何改变过去的程式化模式,启迪学生思维,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改中应该探究的重要问题。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师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

高中生有着自己独特而又相对成熟的思维模式,有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理解。只是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他们的个性,教师要转变课堂模式,变“填鸭式”、“透彻分析”为适当指导、稍微点拨,让学生自己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激励其“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从而挖掘其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挖掘课文内容

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以欣赏的态度肯定充满灵性的“离经叛道”。为此,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亲切、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例如,在讲解《沁园春·长沙》时,讲到上阕的秋景,提问:“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和其他诗人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由于是高一新生,他们刚进入新环境,彼此并不熟悉,所以不敢主动提问。我就鼓励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一个学生回答毛泽东的秋景“壮丽宏阔”,一石激起千层浪,陆陆续续有学生提到马致远、杜甫、张籍、秋瑾等的诗句,碰撞出很多思维火花。而在讲下阕中学生也主动联系《沁园春·雪》的诗句比较。在本诗讲解结束后,我让学生自己根据诗歌内容拟一个小作文话题,最后他们确定的话题是“志当存高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说:“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

(二)培养“质疑”意识,激发个性思维

现代教育要培养善于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有鲜明个性的人才。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是否就是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时,有个学生说:“佚之狐并不是全部为郑国着想,他有自己的私心,他的性格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有‘狐性’?”此问题让笔者非常惊喜,便由此展开讨论,学生也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

(三)重视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再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提到照片中一个年轻可爱的姑娘,“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在为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由此提出问题,临行前,她在笑什么?让学生写成一二百字的短文,激发学生想象力。

二、开展语文活动,调动学生主动性

语文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课中,学生逐渐加深了对生活的积极认识,逐步学会语文知识的运用本领。如在诗歌朗诵、作品讨论、艺术演出、影视欣赏等活动中,他们主动体验种种情感,认识各种生活现象,提高了分辨美丑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笔者曾在班里开展过“中华诗词”演讲活动,从布置教室,设计流程,活动主持等都有学生自己完成,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也丰富了课余生活,激活了思维。

三、立足生活,在写作中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简单化、片面化的误区,如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专一练“写”而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语言训练……在这样的作文教学方式下,学生作文模式化严重,结构雷同,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书写潦草,材料陈旧……久而久之,学生普遍对作文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把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注意拓宽语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空间,观照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天地,激发创作热情,写出新颖独特、有真情实感的创新作文,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如讲解《装在套子里的人》,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对此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在学习中发现乐趣。

结语

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热情,培养其独特性和正确的创造行为。启迪思维,质疑探索,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对学生们“解放头脑,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教师应在教学中改变过去那种“学而不思则罔”的状况,开发学生个性思维,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栗洪武等.学校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唐松林,论创造性教学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1(2).

[5]金文东,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1(21).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4篇

一、我国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高中数学课堂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知识单纯的完成学校给安排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是否学的透彻不能予以高度的重视.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要部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及讲解,无法认识到教学课堂中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新理念,此类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只是为教学而教学,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无法得到培养及提高.

2.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教育方式不得当

我国目前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教材为次,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得不到重视.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课堂和实践的联系少之甚少,这便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低下,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数学教师应该多为学生思考,在课堂上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彰显出来,使学生真正脱离被动的学习状态,否则学生的创新思维便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

3.高中数学课堂的教育教学手段运用不到位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许多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相应的也会配备新的教学设备.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设备应用不太熟悉,无法使新型的教学方式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这也使得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这便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带来消极的作用.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1.培养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趣味性较高的数学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在讲授函数知识时,教师可以将研究函数的数学家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或者在学习立体几何时让学生自主发现实际生活中的立体几何,以此加深学生对立体几何的认识.此类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打破思维定式,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高中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切实打破思维定式,使其不断的转换思维,切勿向学生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教师的思想,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向学生讲解一些数学家突破传统,追求真理的实例.例如,哥白尼推翻地心说,将日心说提出来,为人类带来思想上的革新;爱因斯坦因为认识到牛顿力学上的局限性,并根据自己的研究将相对论予以提出,为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等.教师在数学知识的讲解中还可以向学生灌输不同的解题方式,以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此外,反证法也可以用于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通过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独立发挥探索精神,进而品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收获到的成功喜悦.此类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观察力以及想象力均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3.鼓励学生质疑,在不断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课本内容或者教师教授内容的质疑,可以使他们通过积极思考的方式,深刻的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可以用新视角和新的思考方式解决以往的旧问题,以此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培养.教师对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的解答,保护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以此在教学方式中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形成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质疑和探索中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形成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束语

创新意识高中语文 第5篇

摘 要:要促进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便必须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性应用人才,这便要求我国教育体系必须针对这一理念进行改革,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高中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对人才进行培养的基础和重点,对我国人才身体素质培养和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重视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本文将明确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探究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体育创新意识 重要性 措施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便是创新,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便必须培养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让我国能够经久不衰地发展。学校体育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不仅具有自身鲜明的特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观察、思考、操作和实践的机会。经济和社会在不断进步,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然是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便必须摒弃传统体育教育教学的结构,适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对教育教学方法、模式等进行改善和创新。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重要?M成部分之一便是高中教育,而其中创新素质又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点,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体育教学作为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对学生基础物理原理兴趣培养的基础,是对学生体育思维、创新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培养的关键。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健全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对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进行创新,进而有利于综合性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

高中体育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便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限于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更加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作用,从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因此,高中体育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传统高中体育教学中,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大都较为陈旧和落后,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一些基础动作和理论知识,学生往往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下进行枯燥的体育训练,导致体育课程过于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被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自然也不高。此外,体育这一科目不属于高考的必考科目,高中学校一般对于体育这一课程都不重视,这直接导致高中体育教学缺乏创造性。基于这一情况,学校和教师都必须进行观念上的转变,重视体育这一课程,尊重和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以学生作为中心来开展体育教学,提高体育这一课程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提高自身创新意识。

(二)对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锻炼逐渐获得和养成的。创新性思维也并不是对事物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在遵循一定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再对事物进行创新。这便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准确的分析,发现和把握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规律。高中体育教师只有做到这一要求,才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新的良好习惯。以体育中常见的篮球这一项目为例,体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篮球训练方法和战术,进而通过实践来了解和明确这些战术各自的效果。总的来说,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身见解和想法,从而更好地训练其创造性思维。

(三)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运动氛围,让学生在身心都放松的情况下迸发灵感,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和多动手的良好习惯,对事物开展积极的想象,并将想象进行实践。以篮球教学作为例子,篮球教学的组成项目之一为胯下运球,胯下运球与简单运球相比已经是一种创新,但是创新不应仅仅停步于此,高中体育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胯下运球中得到启发,发明更多的运球方式,并对这些方式进行实践。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不同的运球方法进行积极的尝试,并在尝试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学习的乐趣。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角色转换也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足球这一项目为例,高中体育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足球这一项目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足球这一项目的基本原理和目的,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足球中的动作要领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究,鼓励学生扮演小老师这一角色。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同样也是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高中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音频文件或是三维动画来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行培养。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有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成为国家社会所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高中语文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 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发展国家的不竭动力。在现代化教育中,创新更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果、改善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他们的学习、工作,甚至对今后的人生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高中数学课堂现状分析

(一)课堂氛围紧张

就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的课堂教学来看,普遍存在这一问题,教师的态度过于严肃,上课气氛过于紧张。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如果不及时改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很难应对更高级学校的教育。

(二)教育方式传统

教师担心学生没有掌握到知识点,可谓是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可是到最后却演变成了填鸭式教学,形成了满堂灌。同学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太少,机械式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狭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完成教学任务,但很多时候却成了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设置。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多是加以批评,而不是引导解决。久而久之,形成的课堂环境也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二、优化课堂与创新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进行开放的课堂活动

1、民主化教学,塑造创造性人格

在现代化教育中,教师要更注重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尊重和信任,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或者合作者。这样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培养信心,坚决杜绝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行为。

2、制造主动思考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尽量保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给他们表达意见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大胆创新的培养意识,敢于创新、敢于求异。所以,教师应该让课堂形式多样化,根据学情和课情的实际状况,可以安排调查、专题汇讲和课堂讨论等新形式教学,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与大纲。

(二)多样化教学内容设计

1、备课形式的创新性

教师对课标与考纲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在领会了教材意图的情况下,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思维创造活动,通过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对“基本不等式”的教材特点进行研究后,不难发现这两个特点。

(1)注重让学生通过不等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其含义

数学的研究重点主要在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而不等式就是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来表现世界。通常情况我们都是运用代数法证明不等式,通过一系列变形却也很难直观看出数量关系。如果运用几何方法,将其中的数量关系用几何量的方式表达,就能够直观地指明和理解不等式。

(2)注重发展高中数学的应用意识

下面从五个方面对基本不等式和几何背景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一,先要让学生阅读和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第二,对几何背景在考题中应用的分析:设a>0,b>0, 是a,b的调和平均数。如右图中所示,已知C是线段AB上的点,AC=a,CB=b,O是AB的中点,以AB作为直径画半圆。然后过C点做OD的垂直线,垂足是E点。连结OD,AD,BD。图中的线段OD的长度是a,b的算数平均数,____线段的长度是a,b的几何平均数,____线段的长度是a,b的调和平均数;第三,在对角线都相同的所有矩形里,哪种矩形的周长最长,哪种矩形的面积最大?第四,如果x,y R,x2+y2=1,则x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多少?x+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多少?第五,如果x,y R,x2-xy+y2=1,则x2+y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多少?通过这五个由易到难的题型设计,可以加强知识的联系,突出重点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经过这种形式的探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都是活动的主体。往往有效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学习经验上的,一切脱离学生经验的教学都是低效的活动。因此,在现代化教育中,教师要努力发展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者。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和提出适当的问题来激励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与学习。

结束语:

优化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只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结合相应的策略,通过不斷的积累和总结工作经验,才能够真正实现优化课堂,培养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艳.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J].群文天地,2012,21:216.

[2]许颖.如何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43-44.

和谐发展语文德育创新意识 第7篇

和谐的教育才能培育和谐的人。和谐教育的重要体现就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生自我教育等各种教育因素的和谐共生。而目前,我国语文教育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脱离所导致的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社会教育商业化倾向浓重等结果,都是制约和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最主要障碍。只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协调配合,综合治理,净化教育环境,还教育以本来面目,让教育真正起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作用,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有希望。

一、培养和谐发展的个性

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精神生活丰富、道德纯洁和体格健壮三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地统一起来的人,是在各方面都很饱满的,有教养的、有文化、成熟、坚强的人。

和谐的教育把人的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职能和人的自我表现的职能结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一个全面发展的、具体的人身上,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满与和谐,“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但是,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在个性的和谐中,“没有可能、没有必要规定,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我们只能说,全面发展的某些方面(角度、特点)对于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影响可能比其他的方面大一点”。

培养和谐发展的个性必须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加以保证,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理想的和谐的个性。语文的道德教育在新形势下应显示出新的教育理念,它应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它与其他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没有单独的智育,更没有单独的德育,教育家所面临的是一个整体———青年学生和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因此,在语文德育工作中,我们不能忽视语文与德育有血肉相连的任何一个方面,而应该致力于改善整个教育过程。

“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在德育工作中如果忽视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自我发展完善,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道德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来自国家的被迫要求,疏远甚至拒绝德育。因此要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德育服务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完善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认识人的本性,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发掘人的潜能,突出人的全面发展。

二、“德”与“育”应和谐发展

语文德育中的“德”与“育”是两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这里的“德”主要指德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如“德”的基本概念、范畴,德的职能、特点、作用,以及不同社会对人的“德”的方面的基本要求、规范,等等,是人对“德”的理论认知层面的东西。而“育”则指我们在将“德”的理念要求转化为人的思想行为中所采取的可操作的方式,即“育”的实践层面的内容。目前,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对“德”的关注比较多,而对“育”的投入则比较少,在如何将“德”的要求转化为“育”的成果方面还远远不够。因此,在语文德育工作中,“德”与“育”的和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1. 重视“德”的研究,而不应忽视“育”的探索。

现在关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深受相关部门的重视,各种各样的理论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相继召开,理论成果层出不穷,大至专家著述,小至一篇短文,应有尽有。对德的内容研究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德的起源、演变、本质、特点、规范,以及各种流派的理论观点尽收其中,可谓成果丰硕。而与“德”的研究相比,“育”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其系统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见。因为与“德”相比,“育”毕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积累,通过对实践的总结方能产生的东西,它要比那种纯思辨性的研究来得艰难。这也正如人们常说的:“务虚容易,务实难。”长期存在的“德重育轻”的矛盾,导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高度”理论化与“低度”实践性,“高低”重视与“低度”落实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难以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2. 重视“知”的传授,而不应忽视“行”的培养。

当前在语文思想道德教育中,往往是满足于对学生传授德育方面的知识,而忽视社会实践和道德体验等重要环节,造成学生知行脱节。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任何道德知识,如果没有经过受教育者的个人实践,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是难以形成行为习惯的。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准则,只有当他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而多年来,语文的德育内容特别是德育教材,过多地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稳定性,而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脱节。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改革现有的德育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德育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把枯燥的德育课变成与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的无痕迹教育,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成为知行统一的人。

3. 重基础设施建设,而不应轻活动场所建设。

这些年来,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校园里高楼耸立,道路宽阔平坦,各类文化休闲场地格外引人注目。然而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较,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场所建设却大为逊色。现在学生所需的较大型体育活动场所,如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越来越少,许多学生只能利用小区或里弄的道路进行体育活动,存在很大隐患,更有许多青年学生因为缺少活动场所而放弃体育活动。而社会上,许多城市原有的“儿童电影院”、“儿童图书馆”等,也因地方上考虑经济效益而改为他用。青少年宫本应是青少年活动的最好场所之一,但许多已变为盈利性的经营场所,也使青少年“望宫兴叹”。而城市中的其他文化娱乐场所,如影剧院、音乐厅等也因收费偏高,难以成为青少年经常活动的场所。

以上的种种倾向性问题,都反映出我们在处理“德”与“育”关系中存在的矛盾,这些问题如果不予高度重视,不能尽快加以解决,那么,“德”与“育”就不可能和谐统一、协同发展,我们所提出的关于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就会落空,增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是一句无法实现的空话。

三、环境教育意识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要求能够对许多复杂的、乍看起来似乎并不明显的相互依存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一个明智的教育者首先意味着“能够在我们日常所见的、所做的、所期待的一切事物中理解各种因果关系”。因此,语文德育要和谐发展,就必须重视学校环境和大自然的教育作用,充分利用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为培养和谐个性服务。一个人同周围世界的实际关系越是丰富多样,那么他的精神生活就越丰富。

1. 物质环境的教育。

校园是学生最直接的自然环境,创建美丽的校园:茂密的树林、苍翠的松柏、碧绿的小草、多彩的鲜花、蜿蜒的小道等,这和谐、幽雅的环境是学生思想生动的源泉,他们在富有生气的美景中能得到美的享受。

同时通过校舍的陈设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学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自己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比如,图片展览橱窗,学生可以通过图片了解周围的现实,并促使他们去阅读图片的说明。这能够培养学生的“惊讶”感,唤起他们的好学和探求精神,还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和发展他们对于大自然和劳动的兴趣。墙壁上的一些杰出人物的画像和语录,都能启发青少年学生去思考自己的生活道路。如此,这些图片和标语牌的思想会通过学生的思考渗入他们的精神生活,并引起相应的感受,进入他们的心灵。

2. 精神环境的教育。

和谐的环境,不仅包含物质环境,而且包含精神环境———智力背景和情感环境。只有创造一个这样的和谐的教育人的环境,语文德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智力背景。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精神上不断丰富的过程,学校应该具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智力生活”和“智力背景”。课堂学习只是广义的教育这朵鲜花上的一片花瓣,其他花瓣同样重要,否则就构不成整朵花的美。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可以设想学生学习的安排,除了每天上午的课堂学习之外,下午作为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学生们开展各种课外活动。高年级的学生可组织各种学科的科学小组,如文学社、机械师小组、无线电技师小组、家乡自然资源考察小组等。中低年级可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小组。此外,各年级学生还可建立一些满足和发展学生审美需要的组织,如艺术语言、文学创作、戏剧和音乐等小组。这样,学生的精神生活经常在几个集体里度过。学生们为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和要求所包围,他们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会充满求知精神,在这种“智力背景下”,学生能得到道德情操的培养。

(2)情感环境。情感环境是培养情感的手段,其实质在于人用心灵来感觉别人内心的极其细腻的活动并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来回答它们。而且情感环境作用似乎是自发的,不是由任何意向引起的———这是过去已经获得的道德财富在起作用。情感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人个性的精神美和“引起同感的艺术”,物质(劳动和劳动果实)表现的善良情感,“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与我有关”,“高尚的情感激动”。这些因素在学生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及审美教育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在这一教育信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把情感环境和美丽的自然景色联系起来,让大自然的美铭刻在学生的情感记忆之中。同时,语文里各种艺术是丰富情感记忆的源泉,应力图使学生对艺术如节奏旋律的知觉和纯洁、高尚、崇高的情感以及动机联系起来。而且语文里这种艺术对情感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教育是一个涉及整个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教育管理过程,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推进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能仅靠一两项措施,而要对整个国民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革。而这一切都应该以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为中心,并且通过对学校的教育领导实现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加强德育工作,能够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由这些诸多因素构成的整体,在实施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必须注意强化各因素运行中的协调机制,实现各要素之间的有序配合,和谐共生。在集中解决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滞后的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应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学校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同时,要切实转变语文德育的模式和内容,解决语文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消除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说”与“做”、“德”与“育”、“知”与“行”、“内容”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这诸多的因素中能和谐共进、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商务印书馆, 1983.

[2]魏书生.魏书生文选[M].漓江出版社, 1995.

[3]杨道麟.语文课情感教育新构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6, (1) .

和谐发展语文德育创新意识 第8篇

1 语文教育应体现出的双重关怀

在当前的教育中, 多能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主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 学会生存的本领, 另一方面要使其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融入社会, 服务社会, 同社会和谐共生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因此,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严格区分教育功能的理性和假肢之间的联系, 使二者达到相互存进和发展的阶段。和谐的教育才能培育和谐的人。和谐教育的重要体现就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 是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各个教育体系的相互结合与相互配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方式, 是一种和谐共生的过程。而目前, 我国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 各种有环境和文化因素引起的教学弊端不断的影响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制约和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最主要障碍。

2 立足于语文德育的示范性,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 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充分自由创作的余地, 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以及文学家和诗人那样, 进行艺术创造,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德育的示范性的表现主要有二:一是课文中正面人物的榜样形象, 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二是教师的以身作则给学生起示范作用。

如何立足于语文德育的示范性,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呢?

2.1 充分利用课文的示范作用

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中要在稳重正面人物形象中为学生道德树立目标和榜样, 通过课文中反面人物来对学生进行纠正和指导。形成一个参考和对照的过程。二是课文本身又为学生习作起示范作用。

2.2 语文教师应做出表率

在教学的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 教师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不管在任何培训和教学中, 教师素质和知识水平是决定学生水平的前提。在工程综合能力训练过程中, 教师队伍应该因教学目标的改变、教学对象的改变而实现优化重组。教师应为人师表, 这是不要强调的, 但仅做到为人师表就是一个好老师吗?一个思想僵化, 教法陈旧, 毫无创新意识的教师, 无论多么的为人师表, 总是不能受到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应做到:一、思想活跃, 符合年轻人的性格;二、富有创新意识, 鼓励标新立异。

3 环境教育意识的价值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这要求能对许多复杂的、乍看起来似乎并不明显的相互依存系有清醒的认识。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环境教育已经逐步成为教育系统中的新型体系。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并不是他的文化水平有多高, 他的教学模式有多好, 而是他在教学的过程中喜欢找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 能够通过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德育要和谐发展, 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校环境和大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 充分的利用大自然来对学生进行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和谐教育。

3.1 物质环境的教育

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环境, 也是最为直接的自然环境。创建美丽的校园学生思想生动的源泉, 校园要具有浓浓的读书气息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氛围。同时通过校舍的陈设引导学生去思考, 让学生学会考。

3.2 精神环境的教育

和谐的环境不仅仅是当前社会建设的思考, 更是当前周围环境与物质环境统一发展的思考阶段, 还是人们精神需求的和谐, 包括智力和情感因素。只有创造一个这样的和谐的教育人的环境。语文德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2.1 智力背景。

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老师和学生的精神上的各种物质需求不断的丰富来增加智能过程, 传统的课堂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模式和学生需求的要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将课堂学习与室外环境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 创造出一条新型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在这段时间内, 学生们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此外, 各年级学生还应建立一些满足和发展学生审美需要的组织。

3.2.2 情感因素情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中的所独有的表现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情感。

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和谐的环境和精神物质知识。

4 结论

德育是当前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培养的主要手段, 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 是培养学生教育品德的主要方式和活动。和谐共生是当前教育的主要模式, 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 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摘要: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 和谐已成为各个发展过程中的重心和关键环节。在教育体系的体系的发展过程中, 和谐也早已成为发展的主流。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教育,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培育和谐的人, 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个性, “德”与“育”应和谐发展, 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这诸多的因素中能和谐共进, 协调发展。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 第9篇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新课程、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新的理念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开放、自由、灵活。在开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能力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生物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智能潜力得到开发,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能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

在生物课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提高学生意识能力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时, 联系日常生活请学生思考:凉拌鱼腥草、凉拌黄瓜、凉拌红萝卜、糖腌西红柿时盘子里会出现很多水, 这些水从哪里来?这就是渗透内容的知识点。有的学生还补充说市场上卖菜的商贩不时的给菜洒点水, 就是为了保持青菜的水分。在生活实例的“引领”下, 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并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知识所带来的乐趣。

在培养学生的意识能力中,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教师, 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 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 而教师的作用, 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 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高一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的知识, 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近, 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但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 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 变得越来越低, 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意识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 又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 被教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 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 尚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 (2) 不能提出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 思维惰性大, 意识淡薄而不善于提出问题。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而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只有学生对生物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 对生物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望以及将所知生物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在授课时, 应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 从而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 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意识,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新动机, 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 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 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另外, 生物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 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动机上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 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 生物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其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创新意识高中语文 第10篇

创新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 是我国站立在世界列强、屹立在民族之林的保证。我国的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 但是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存在普遍落后的现象。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化, 尤其在我国处于一个转型期的关键时期, 更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出一批将来社会的栋梁人才。因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也成为了课堂上教学重点的重中之重。

从数学课程来分析, 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 对既出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应用数学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这部分能力成为了高中数学教育中必须抓重的部分。为了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们在课堂上不断的设立问题, 打开学生们的大脑, 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 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将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论述。

2. 高中数学教育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创新意识的培养, 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觉的用创新的思维、用多种角度来解决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 顺应时代的变化,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理论方面实现创新的同时, 注重实际的运用, 使学生习惯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 1) 鼓励提问和质疑, 培养创新的行为。所有的创新, 离不开对事件本身的质疑。只有发现问题, 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才会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而言本来就存在很多难以接受的点, 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 对命题和真理大胆的质疑, 而不是用搪塞的方法把学生的创新苗头给掐死在摇篮里。用宽容的态度, 用引导的方式来处理学生们的提问和质疑, 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 用对命题真理推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发现和分析能力。通过这些, 能有效的使学生们自觉的思考问题, 形成自我主动性的创新, 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出了创新意识。

( 2) 构建新型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互动性的氛围, 应该给予学生们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所以课堂气氛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 多提出问题, 把自己定位成问题讨论的参与者, 和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们的理性思维问题, 给予充分的帮助, 让学生们体会到课堂的温馨, 才会促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去共同解决问题。

3. 高中数学教育学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一直发生改变。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是社会进步的前提, 所以在多变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新时代社会的需求。

( 1) 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高中的数学学习不应该知识简单的接受和模仿, 还应该多多自主探讨, 尝试合作交流, 培养自学的方式。多样性的学习, 能放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 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

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实现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 是学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放开手脚, 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形成了自主学习, 就形成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再结合平时课堂上正确的引导, 这种自主思考能力能很快的转变为创新能力, 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

提倡探索性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只扮演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 而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 利用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辅助教学手段, 给学生们提出问题, 一起进行探索性的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理论知识和其他应用科学结合在一起, 不断的为数学的教学注入活力, 探索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善于合作的人, 才能更适合社会的发展。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注意避免学生一个人去面对问题, 而是多方共同讨论, 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们取长补短, 形成了自主的学习, 能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我的改善, 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 2) 利用解题教学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但在于使学生们发现问题的本质, 更注重的是使学生们自主解决生活的问题或者学术上的难题。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理论的基础上, 自主学习解题的技巧, 从多个角度来看到问题,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说教式教学, 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 然后从所学的知识中自主进行验证, 这样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 还能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拓宽, 提高创新能力。

( 3)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科的创新教育。数学是一门活学活用的学科,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就是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 让他们形成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 最后形成一般规律。所以在这其中,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 采用研究性教学。

4. 结语

当下最普遍的教育方式便是从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 引导学生耳朵理性思维能力, 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利用高中数学独具的魅力和问题解决的多样性, 促使学生们自我创新意识的进步, 在高中数序的学习中, 培养学生们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给新时代的社会人才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科级信息化的发展、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视, 创新能力越发的成为了一个时代考核人才的标准, 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时代在改变, 教育的方式和重点也应该相应的进步。中小学素质教育已经推行, 在高中则更应该在注重书本基础知识的同时, 培养和发扬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上重要的一点。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会南.谈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养成和创新能力培养[J].学周刊, 2015, 01:65.

[2]全华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1, 08:97+130.

创新意识高中语文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自古以来,教育都是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重要手段。而当今的社会教育,已经基本挣脱了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能够自我管理,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思考的能力。从思维培养的角度来看,其中数学教育占有最主要比例。因此,教师在课堂和课下的教育中,应当下意识地对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进行培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他们分享和实践自己的想法,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一、高中数学教育体系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为了实现我们共同的教育目标,就不得不实现创新改革课堂,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不能够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在问题提出来的同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自己去想,然后适当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探讨,综合大家的意见之后,最终得到解决的办法。同时,当今的教育,要更多地注重实际教学,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作用,这样教学才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最高境界。

1.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要能够提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要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其中,课堂氛围就至关重要。首先,教师是操控整个课堂的带头人,必须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提出问题的时候,通过其他的一些方法手段来逐步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可以考虑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之间存在竞争比赛的关系,小组内共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并且展示,遇到全班学生共同的问题,教师要统一做好集体解决,掌握好课堂进程的节奏。

现代教学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许多学校都配备全套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的设备具有多元性、灵活性和方便性的特点,同时新型设备的融入也能够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将许多虚无缥缈的东西转化为更加实际化,能够看得见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之下,更能够有效深入理解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励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2.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行为

创新、创意是当今流行的词语,拘泥于传统模式和方法的企业和机构将会永远得不到深远发展,思考的人都会不断有问题的提出,因此教师也应该要格外重视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哪怕问题本身是错误的,教师也应当恰当引导和纠正,而不是批评学生,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于有价值问题的提出,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找准切入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二、高中数学教育体系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当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为了单一提升教学成果,或者追赶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和宗旨,从而怠慢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数学教育的根本便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教育,只有学会了独立,自我思考的习惯,才能够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精髓。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

(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人体大脑接受知识的程序来看,需要视觉、听觉和各个神经的协调配合,其中最直接的便是眼见为实。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这个特点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首先是能够让学生针对看得见的现象或者变化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再将这些信息转换到大脑进行仔细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和习惯的养成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进程和方法,如果有不恰当之处,要能够第一时间去指出和更正,确保学生能够接受正确的思考知识方法和体系。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许许多多科学家的真实事迹都告诉我们,只有大胆思考,往往能够创造奇迹,比如说像爱迪生等,他们都是不走寻常路的先例。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大胆想象能够开拓学习的思维,往往也会有新的突破和灵感。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思维,不要受到任何传统思维的束缚。

(3)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许多学生都具有潜在的还没有被激发出来的能力,也是需要一定引导和激发才能够最终体现出来。其中,创新能力是一个代表,要去激发创新的能力,首先就要能够大胆思考,如果学生能够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思考,那么他解决问题的角度,就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更多的角度,这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所在。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角度,起初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我们可以下意识抛出一个问题,再试着提出两种思考方式,思维打开之后,再让学生沿着其他角度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教师也应当在教学环节当中多增设一些合作学习,共同思考的板块,鼓励学生在小组的团队中合作学习,共同寻找多种解决方案。齐心协力去探讨问题。这种能力,也是当代社会十分提倡的新能力。

2.利用数学中的解题教学,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目的是为了能够解决问题,但是世界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当中,都有一定的内部联系。只有培养创新思维之后,学生才能够将这些知识自主联系起来,找到内部的规律,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整理,这样既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又能够方便记忆。数学的逻辑性和调理性,在这种能力中有很大体现。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利用数学课堂,去创新发展思维理念,课堂成為学生的展示平台,学习平台,思维平台,同时题目成为学生证明自己,解决问题的载体,教师是学生成长和思维过程中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检讨,自我解决问题,同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学会小组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问题解决之后,学会回过头来进行方法总结,自我反思,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在下一次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能够下意识改变方法,由此便能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教师是整个培养计划中最关键的一个角色,既不能够喧宾夺主,同样也不能毫无用处,因此这个度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好,教师在全程中只起到协调引导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提供恰当的帮助,在学生懈怠的时候,适当进行鼓励和激励,在学生偏离思考角度时,及时纠正他们的思考角度等。这也是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十分重要,不容忽视的环节。

在这篇文章当中,主要是对当下存在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的简单分析和目标定位,同时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结合一些教育背景和经验,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旨在全面提升当今高中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型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从教育教学的长远角度来看,有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也是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必须重视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会南.谈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养成和创新能力培养[J].学周刊,2015(1):65.

创新意识高中语文 第12篇

那么,是校长们不知道学校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吗?是这些学校不知道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吗?当然不是。在笔者看来,是这些学校被动应付的来自社会、政府、家长的升学压力,是目前的高考选拔制度,是校长自己迷恋于功利化的办学理念,造成了单纯追求高考成绩、追求优等高考生数量的局面。

但再仔细分析这种现状的缘起就会发现,高考制度也好,社会压力也好,家长需求也好,这些都不过是学校推脱的遮掩之词,都是表面因素,都是表皮之物。而问题的核心因素是学校没有保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底蕴,没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阅历”,没有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人才培养的自觉,没有从学生高中后、大学后的发展需要来反观自己办学行为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如果学校缺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文化,当然也就不能使其成为学校办学行为的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作为当今时代的高中学校,应担负起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培养人才的历史责任,负起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责任,让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并使其成为学校每一位从教者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要实现这一愿望,学校应从对高中责任的认识上,对应试与学生创新意识关系的认识上,对创新意识的实质、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做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优质高中的应然职责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课程方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可见,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目标分三个层次,即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优质高中而言,因其都有着良好的软硬件配置和优秀的生源,故人才培养目标一定是要定位在第三个层面上,那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苗子。

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段,担负着为大学培养生源的重要责任。近年来,对普通高中功能的定位,学术界有不同的争论,但无论是“大学预科”说、“基础+选择”说,还是“综合素质”说的定位,内涵中都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和愿望,或者说,无论如何定位高中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其天然的职责。

高中作为学生走向成人的人生发展阶段,其心理和生理正经历快速的发展变化,其“创造性思维,或思维的独创性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青少年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思维的过程中,追求新颖的、独特的因素及个人的色彩、系统性和结构性”,还有,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辩证思维获得明显发展”,“高中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发展趋于‘初步定型’或成熟的时期”。可见,从心理学、脑科学、生理学的视角来看,高中阶段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高中学校必须抓住这一关键阶段,促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校应是周围社区教育文化的引领者

学校都处于一定的社区之中,学校的学生来自于周围社区,优质高中的生源一般都会来自若干个社区,甚至是某一地区(为表述上的方便在本文中,笔者统称社区)。为社区居民子女接受教育服务,满足社区对教育的需求,又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及其成果来影响社区的教育文化,这既是学校与社区教育的必然关系,也是学校的社区功能所在。那么,学校是应该根据社区居民对教育的要求办学,简单地满足社区的教育需求,还是在满足社区需求的基础上,引领社区的教育文化发展呢?显然,答案应是后者。

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多数社区居民对高中教育的需求还是简单的子女升学,能让孩子上一所好的大学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唯一愿望。作为高中学校来说,一方面有必要满足群众的这种愿望和需求,但另一方面,作为教育业内者,作为“懂得”教育者,作为比社区百姓更理解教育原理者,若将办学目标仅定位在这一层面上,那既是对自己、对国家、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是从业道德的丧失,更是对学校功能的随意贬低,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

学校应该端正自己的办学方向,在努力使学生获取好的文化成绩,升入理想大学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学校应用自己的办学行为、教育行为、教学行为和人才培养成果影响周围社区居民,影响他们看待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其全面地、客观地看待高中段教育的功能,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视角看待高中教育,不再单纯以高考的文化成绩评判学校的优劣,以此引领社区教育文化的发展。也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无愧于自己的使命,才更有可能为自己赢得培养创新人才的更大空间。我们相信,随着社区教育文化的发展,学校从事创新意识培养的外部环境会越来越好,一定会实现办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成果的良性循环。

三、应试文化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极大抹杀

单纯追求高的高考成绩为什么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对此我们可以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在心理学中,创新(innovation)和创造性或创造力(creativity)被视为同义语。林崇德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他认为,创造性的实质是“主体对知识经验或者对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而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颖的层次和交接点”。他还提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他指出,创造性思维有五个特点: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活动基础;思维加想象的内容;有“灵感”表现;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相统一;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而创造性人格包括五个特点: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等需要的表现形态;刚毅的性格;良好的习惯。

应试文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抹杀主要表现在应试的过程和对结果的追求两个方面。

目前应试过程最普遍的表现是对相似题目的反复练习、重复练习,使学生都能掌握答题的套路。这种做法显然不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更不可能培养出与其相适应的智力品质。在思维上,这种做法不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独特”性。这种反复机械的训练,虽然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形成刚毅的性格,甚至培养起扎实做题的习惯,但没有创造性思维的配合,构不成创造性人才,况且“扎实做题”的习惯,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视角来看还不一定是好习惯。

应试文化对结果的追求,是要尽可能高的高考分数。优质学校的高分学生,目标和愿望往往是使自己的分数无限接近满分。这必定促使学生去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和可能给出的答案,使自己所答出的内容与标准答案一致。这显然有悖于“新颖、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要求,更谈不上培养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也就无所谓“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相统一、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可见,在高考成绩接近满分的学生中,越是高的成绩获得者,其创新性意识可能越差。多年来大家一直追踪调查,并不断诟病的高考状元后续发展较差的事实也得到了解释。

四、构建培养创新意识的课程文化

那么,学校该如何做,才能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文化,成为全校的文化自觉呢?

笔者认为,除了确定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课程化。课程设计可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围绕创造性的实质,即“主体对知识经验或者对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而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颖的层次和交接点”来设计课程,林崇德将其解释为“概括性越高,则创造性越突出;知识系统性越强,则创造性越突出;减缩性越大,则创造性越突出;迁移性越灵活,则创造性越突出;注意性(灵感的基础)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我们要通过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性、系统性、减缩性、迁移性、敏感性的提升。二是围绕前述创造性思维的五个特点和创造性人格的五个特点的培养来设计课程,通过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实施,使学生渐渐形成这些思维的特征和人格特征,从而实现学生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18世纪英国下一篇:电路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