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产业转移范文

2024-05-17

纺织产业转移范文(精选8篇)

纺织产业转移 第1篇

1 产业转移的主要工作

自治区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工作, 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 (桂发〔2007〕18号) , 2009年以后又先后出台了《广西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广西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各市、县也相应出台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方案等, 明确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总体框架、重点方向和支持政策, 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主要体现在茧丝绸行业。在比较优势的推动下,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为优化资源配置, 国家采取了茧丝绸原料生产和原料初加工工业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转移的“东桑西移”产业发展政策。近年来, 在区外, 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 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越来越高以及生态环境影响, 蚕桑生产优势逐步萎缩。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对此极为重视, 抓住机遇, 以“东桑西移”为契机, 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桂政办发〔2006〕127号) ,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调整产业结构,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外地客商落户广西, 为我区茧丝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在观念上着眼于发展, 着眼于未来, 善于宣传、推介骨干优势企业、特色优势资源和良好的政策区位条件吸引外来投资。组织招商团赴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进行广泛宣传, 招商引资, 同时, 热情接待和陪同国家以及各地的领导、专家、客商到广西各地考察调研, 加深了解广西;二是利用我区蚕桑业快速发展的效应大力引进东部及国外丝绸企业到我区创办缫丝、丝绸及深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我区茧丝原料优势和区位优势, 以及东部地区丝绸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的丝绸企业及有实力的企业合资、合作, 利用其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品牌及市场销售网络, 发展丝绸深加工产品;三是加快丝绸工业园建设, 在南宁、柳州、梧州、河池、来宾等地建立丝绸工业园。通过工业园区构建的发展平台吸引国内外企业和商家来广西投资建厂, 四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广西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 自治区以及各市政府在土地开发、资金、税收、鲜茧收购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为吸纳先进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创造了条件, 为外来投资办厂客商的利益保障提供了基础。

2 产业转移的主要成效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 利用外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品牌及市场销售网络, 不断推进了“东丝西移”、“东绸西移”, 使我区茧丝绸产业链逐步延伸, 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天中山丝绸有限公司、浙江华芝丝绸有限公司、江苏华佳丝绸集团公司、浙江丝绸之路集团公司、浙江花神丝绸公司、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源达丝绸公司等一大批经济实力、技术力量较强的东部企业纷纷进入广西投资办企业。到目前为止, 丝绸行业中省外到广西各地投资、合作的企业已超过全区丝绸企业的70%, 区内蚕茧自用比例由2005年的35%上升到2013年的80%以上, 桑蚕丝产量是2005年的5.6倍。为城镇居民和吸纳农民工就业提供了近4万个岗位。而且有不少企业除了蚕丝加工外, 丝绵被、捻线、绢纺、织绸、家纺等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已在广西各地相继建设和投产。同时, 丝绸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如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与广西丝绸进出口公司共同组建的广西丝绸 (集团) 有限公司, 正在逐步向集桑园基地建设、缫丝生产、丝绸深加工以及丝绸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方向发展;

浙江天中山丝绸有限公司和浙江华芝丝绸有限公司在蒙山创建的广西华虹蚕丝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加快发展丝绸深加工和进出口贸易, 争取形成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 出口创汇达1500万美元的丝绸集团;

由江苏华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广西华象丝绸印染有限公司丝绸印染产业化项目”, 2013年已在来宾市象州县开工建设, 标志着我区在承接茧丝绸产业转移, 推进“东绸西移”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又迈出新的一步;

中国台湾麦斯集团 (鞋业) 进驻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一期项目已经投产;贵港港龙明珠环保皮革工业城的规划和论证等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国香港理文造纸有限公司在梧州港口工业区投资建设10万吨浆纤一体化差别化粘胶化学纤维项目已经备案和环评工作;

2011年9月溢达集团 (香港) 在广西北部湾产权交易所通过摘牌完成产权交易, 承债式重组银海集团, 将用3年左右时间投资20亿元人民币, 在桂林九美桥和苏桥工业园建设集总部集纺纱、织布、印染、制衣等为一体的新产业基地, 项目建成后, 桂林溢达将成为行业内标杆工业企业, 年产值达到20亿元, 利税总额达到2亿元。

此外, 玉林福绵区的服装产业是从模仿广东地区的企业开始的, 凭借地域优势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服装加工产业向福绵区转移, 产生了大量的来料加工型服装企业。福绵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广东地区服装产业的转移, 使福绵服装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会, 推动了福绵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协会授予的“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称号。目前, 全福绵区服装企业发展到1700余家, 注册商标100多个, 配套企业近400家, 日产能约65万件, 从业人员8.5万人, 年产值超过37亿元, 初步形成一条以服装生产为核心, 涵盖水洗、电脑绣花、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相关产业配套发展的服装产业链, 成为广西玉林市五大产业集群之一。

根据各市统计的情况来看, 广西现有纺织产业转移重点企业60多家、重点园区6个, 全区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为今后广西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 全区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 全行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82家, 其中纺织、服装企业200家, 制革及皮革制品企业8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41.56亿元, 同比增长5.64%, 工业增加值增速3.34%;预计实现利税总额35亿元, 同比增长18%。尤其是茧丝绸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广西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成功的产业之一和国内茧丝绸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2013年, 全区蚕茧产量和桑蚕丝产量分别超过33万吨和3万吨, 占全国蚕茧和桑蚕丝总量的比例超过40%和25%, 两项排名持续保持全国第1;缫丝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 自动缫普及率达100%, 生丝质量普遍达到4A级, 部分达到5A、6A级, 完全改变了过去生丝等级低、产量小的状况。茧丝绸业已成为广西比较优势突出、带动辐射面广、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农工贸产业, 广西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也被自治区作为重点打造的千亿元产业之一。

3 产业面临的形势

虽然我区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但与东部传统主产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经济总量少, 企业规模小, 原料性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滞后, 产业链短, 附加值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以及加工成本上升等。随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出台, 我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原料, 为引进技术、资金、人才和扩大出口, 实施多元化市场以及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为我区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4 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和布局

今后一段时期, 广西纺织工业主要在茧丝绸、服装、家用纺织品等行业承接发达地区相关产业转移和延伸产业链, 尤其在丝绸、服装这两个行业。

4.1 丝绸工业

承接和延伸产业链的重点是发展捻线丝、绢纺、织绸、丝绸印染、丝针织服装、床上用品、家饰产品等。主要布局在南宁、柳州、梧州、河池和来宾等地的丝绸工业园区。

4.2 服装工业

承接服装产业转移重点布局在桂东南, 根据目前各地服装工业已形成的特色, 玉林以承接裤子、内衣类、时装等各类服装为主, 桂平以承接针织休闲运动服为主, 灵山以承接各类针织毛衫为主, 南宁以承接西服、时装为主。

5 发展方向和目标

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区区位、资源等优势,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集中力量发展精深加工业, 力争把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培育成为我区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

到2015年, 销售收入达到450亿元、工业增加值150亿元;纱线1.5×106t、桑蚕丝3.5×105t、丝织品1×108m、服装3亿件 (套) 、轻革4.5×108m2;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主要产品质量均达到国内平均水平, 力争把我区打造成为全国茧丝绸主要加工基地和贸易信息中心之一。

6 发展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6.1 改善投资环境, 加强政府协调职能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纺织工业的发展涉及到环保、土地、农业、商务等多部门, 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需密切配合, 在办理项目投资手续、服务、指导等工作中要以良好的服务质量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同时, 在产业政策的落实, 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宏观调控工作中, 要加强协调, 为产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

6.2 加大财政支持, 推动产业升级

我区纺织工业目前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企业的实力不强, 为此, 一方面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茧丝绸业发展的税费优惠及财政支持政策, 另一方面利用自治区及各级财政技改专项资金, 支持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及人才培育基地建设等工作, 引导纺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

6.3 完善创新体系, 提升产品研发能力

技术创新工作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同时, 要加强全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一是支持实力较强的区级科研机构完善研发手段, 创建有较强带动、辐射能力的研发中心;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或研发机构;三是支持中小企业采取各种形式联合创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设计、科研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技术服务中心。通过各层次研发机构的创立, 形成具有一定水平和较强服务能力的全区性研发体系。

6.4 支持民营经济, 加快产业发展

投资结构多元化, 多种经济成份协同发展是振兴广西纺织工业的重要措施, 尤其是生产工艺相对简单, 生产规模灵活的服装、茧丝绸行业更应鼓励民间资本、民营经济的介入和发展, 同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要给予民营企业同等待遇, 尤其在产业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 促使民营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6.5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为了改变纺织行业各类人才, 尤其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的状况, 必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在重视各类院校毕业生招聘的同时, 一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 加强现有专业人才队伍的短期进修、培训和岗位轮训;二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引进外来资金投资办厂、合资合作等措施, 引进区外人才;三要完善激励机制, 努力营造人尽其才, 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四要加强岗位练兵, 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提高职工整体素。

7 结语

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区的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已经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 对繁荣我区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域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成为我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区未来重点打造的千亿元产业之一。广西应紧紧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机遇, 以优质原料生产为基础,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和特色产品, 使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 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促进广西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优化升级和快速发展。

摘要:针对广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实际, 分析“十一五”以来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和成效, 阐明广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并根据自治区行业规划的发展目标, 探讨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及布局, 提出了相应措施和建议, 为广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纺织产业转移 第2篇

复评小组先后参观了经都产业园内的和心化纤、远华印染、里昂生物质发电厂等企业,并与郎溪县以及产业园相关人员座谈。会上,孙立志简要介绍了郎溪县基本情况和近年来的发展。他说,2014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5.2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亿元,同比增长20.3%;进出口总额5071万美元,同比增长41.3%。

全区在努力打造“纤维-织造-后整理-深加工”为主体的产业链,呈现出起点高、标准高、强度高、模式创新等特点,但也存在招商引资难度大、项目进展缓慢等问题。

王进军在发言中表示,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郎溪经都产业园不断有新企业入驻、有新项目开工,展示出了持续发展的后劲,希望郎溪能紧紧抓住区位优势,营造良好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实现经编产业的大发展。

他同时对产业园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郎溪想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在此安居乐业,加快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工厂的现场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涤纶长丝和印染项目可以多考虑引进,比较适合这里的产业环境。未来,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将继续加大对郎溪经都产业园的帮扶和指导,助推郎溪经编产业的发展。

会议最后,《纺织服装周刊》市场运营中心副总监万晗介绍了2015年度十大产业园区推选的有关情况,郎溪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园一定积极参与,做好园区推广与招商工作。(肖万)

国际羊毛局携手南山集团打造高端品牌NEULANA

近日,国际羊毛局携手南山集团共同推出全新羊毛面料品牌NEULANA。“该品牌是由100%美丽诺羊毛及羊毛混纺制成的高端面料品牌。”据国际羊毛局大中华区市场营销副总裁马捷介绍,NEULANA是从纤维技术到后整理阶段深度创新研发的成果。

此次该品牌推出了包含面向服装和配饰的四大系列面料:如针对优雅奢华的西服套装臻品系列;面向可机洗跨季节的外套和夹克的户外系列;为高端精致的休闲服装而生的空气系列;主攻极致奢华的围巾和披肩产品的配饰系列。

南山集团旗下的菲拉特(北京)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曹贻儒告诉记者,南山纺织服饰产业链涵盖了从澳洲牧场优质羊毛供应、精梳毛条加工到纺、织、染、整的精纺体系,此次与国际羊毛局联合打造羊毛面料品牌NEULANA,将借助国际羊毛局的技术、原料和平台优势,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

据悉,NEULANA系列臻品的最大亮点是运用了最新澳大利亚美丽诺羊毛的延展技术,该技术工艺能够使得在保证梭织面料足够轻质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类似羊绒的手感和丝绸般的光泽。如由100%澳大利亚羊毛所制成的NEULANA户外系列,经过预拉伸和暂时定型,进而纺纱、织造,并且在后整理过程中面料得到极大的收缩,因此成品面料的织物密度非常高。这使得NEULANA户外系列面料具有天然的防风和拒水性能。NEULANA空气系列可以达到很好的保暖性,通过采用特殊的处理技术,在纱线中形成了一种蓬松且饱满的结构,从而使得面料具有优越的强力、回弹性和触感,特别适用于外套,如高端男装休闲夹克。

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日友认为,这是双方多年密切合作结出的又一“硕果”,早在此前南山集团与国际羊毛局就合作成立了国际羊毛创新中心(WDC)和国际羊毛教育中心(IWEC)。此次双方又隆重推出以澳大利亚美丽诺羊毛为原料的NEULANA系列新品,将更好推动羊毛产业的继续创新和发展。

国际羊毛局大中华区市场营销副总裁马捷表示,“国际羊毛局与南山集团此次的深入密切的合作,将更有利于加大对产品的创新研发,能够更好地诠释澳大利亚美丽诺羊毛的无限潜能和多样性,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穿着体验,并巩固澳大利亚羊毛产业和中国毛纺织行业之间的深厚友谊。”

此外,国际羊毛局还发布了2016/17秋冬最新一季的The Wool Lab羊毛流行趋势及羊毛丹宁和经编美丽诺等技术创新成果,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参与和交流。(陈金灿)

致联兴塑造最闪亮牛仔之星

“世界牛仔看中国,中国牛仔看新塘”。 日前,坐落于中国牛仔之乡——广州新塘镇的致联兴纺织亮相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2015(秋季)跃动牛仔展区。致联兴纺织董事长吴志飞介绍,此次参展的效果很不错,老客户纷纷前来,新客户也络绎不绝。吴志飞说,好产品用品质说话,致联兴注重品质生产,因此吸引众多大牌服装企业与我们合作。目前与我们合作的服装企业有:海澜之家、KIKC、GXG、太平鸟、百斯盾以及一些服务于品牌服装的ODM企业。

致联兴纺织拥有成熟的生产原材料及设备体系,从浆染、织造到后整理,每一个环节步骤都认真研究与对待,做到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符合客户的需求,实现生产运营一体化。面对目前经济下行的形势,致联兴纺织还能保持良好的销售势头,吴志飞认为,这与致联兴高品质的产品是分不开的。致联兴的纱线以美棉、精梭为主,同时与兰精公司、杜邦公司等国际品牌公司合作,所以企业产品品质有保障,即使经济环境不好,企业也没有太多的担忧。

吴志飞说:“除了具有高品质产品外,致联兴的服务系统也很完善。为了让客户建立对我们产品的信心,我们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让客户了解我们的合作伙伴,了解我们的工厂生产情况。同时,我们也欢迎客户联系我们的原料供应商兰精、杜邦等公司,他们都有自己完善的客户评价体系,可以直接查询到我们的品质好与不好。”

据了解,致联兴纺织在牛仔面料上不仅追求棉花的质量,还大胆尝试融合各种新型纤维和新材料,在展现时尚外观的同时,更提供一流的舒适穿着体验。例如生态牛仔系列,采用天竹、TENCEL、MODAL、舒坦丝等天然纤维原料,织造出舒适健康的多功能生态面料。目前致联兴纺织已荣获“天竹联盟”指定牛仔面料研发生产基地称号。

近日在“2015中国面料之星评选”中,致联兴纺织荣获“最佳设计服务奖”。这个奖项对于致联兴纺织来说可谓实至名归,这既是对致联兴纺织产品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企业的宣传。吴志飞表示:“今后致联兴纺织会再接再厉,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更好的产品服务客户,真正做到新塘牛仔看致联兴,做中国最闪亮的牛仔之星。”(顼蕾蕾)

我国纺织业产业转移现状及其效率 第3篇

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 大多数国内学者都直接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与“梯度转移理论”的结合, 得出我国产业转移理论上的转移模式、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 而很少有学着对我国产业转移现状和转移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和评价。戴宏伟 (2006) [1]指出, 我国制造业应充分利用产业梯度转移规律, 加快实施“产业双向转移”。陈晓涛 (2006) [2]通过构建转移模型, 从转移成本和转移所来带的额外收益角度, 分析了产业转移的演化路径, 为我国产业转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魏后凯 (2003) 、[3]龚雪和高长春 (2008) [4]认为, 对于承接地区来说, 产业转移通过资本挤入、示范———模仿效应、工资效应等, 加速了承接地的资本形成技术提升及劳动就业。

上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加快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仅凭政府“理想”和“偏好”制造的产业转移优势, 以及依据产业转移标准, 来确定地区转入转出产业 (产品) , 而忽视了市场是否接受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可能会导致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浪费大量国民财富。因此, 要想做好产业转移工作, 必须先了解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转移效果, 另外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 本文主要以生产要素密集型的典型制造业———纺织业为例, 通过实证分析产业转移的状态演变规律及产业转移效率, 在尽量遵循市场规律的情况下, 为各地区做好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提供一定的借鉴。

鉴于目前统计数据的局限性, 学术界对于如何量化产业在区域间转移的争议不断。笔者在覃成林和熊雪如 (2013) [5]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根据产业产值占比份额和修正后的引力模型, 建立区域间产业转移净流量量化指标, 测度产业转移的路径、规模, 进而比较产业转移是否有效。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1.产业转移的测度

(1) 产业转移相对量的测度方法。用各地区纺织行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纺织业生产总值比例与上年该指标的差额, 衡量地区的产业相对转移规模, 用△Yi, t表示。其中, i表示省份, t表示年份。如果△Yi, t>0, 表明产业转入i地区;反之, 则说明产业从i地区转出。

(2) 区域经济关联度的测度方法。笔者在孟德友和陆玉麒 (2012) [6]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加入地区市场规模因素, 即:

式 (1) 中, Lij表示i、j区域之间产业联系度, x1、y1分别为i、j区域纺织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 x2、y2分别为i、j区域纺织业从业人员数占全国比重, x3、y3分别为i、j区域纺织业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的比值 (市场规模因素) , dij为i、j地区省会城市的球面距离 (该距离通过省会城市经纬度计算得出) 。

(3) 产业转移相对净流量的测度方法。公式为:

式 (2) 中, TSij, t为i、j两地区在t时刻的产业转移相对净流量。如果TSij, t>0, 表明产业由j地区域转入i地区;如果TSij, t<0, 则说明产业从i地区转入j地区。

2.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沈正平, 2007) [7]

产业转移是动态的变化过程, 假设产业转移状态在一定时期服从某种概率分布, 这种状态变化是产业转移演进过程, 会随着时间变化从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如果将产业转移强度离散化为K种类型, 则可用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 来模拟产业转移强度的变化。设初始时产业转移强度为Ei, 经m步变为Ej, 概率用Pij表示, 则Pij (Ei→Ej) =nij÷ni。其中, nij表示由Ei经过m步变换转变为Ej时, 属i类型的区域转移到j类型的数量之和, ni表示状态Ei属类型i的区域数量之和, 则可得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pij}。

3.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产业转移净流量, 本文结合影响产业转移因素, 从产业结构、市场规模、要素结构、距离这几方面考虑。而产业转移是众多企业追逐利益的表现, 由比较利益低的区域, 向比较高利益的区域流动。所以, 本文用资本利润率, 作为衡量产业转移效率的指标, 即行业利润与行业固定资产净值与全国该指标的比值;产业转移指标, 用地区纺织业产值与全国纺织业产值比值的变化表示;因为纺织业属于典型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所以本文用纺织业劳动力人数与全国纺织业从业人员数之比, 表示该行业的要素结构;一般来说, 一个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越大, 表示其购买潜力越大。因此, 本文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人均生产总值衡量市场规模。

上述所有数据分别来源于2001~2012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各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实证分析

1.产业转移的路径

本文选取了2011年纺织业总产值份额前8的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福建、湖北、河北等地区。这些地区纺织业总产值2001~2011年份额均占全国的80%以上, 其产值份额变化以2004年为临界点。2000~2004年, 江苏、河南、湖北、河北的产值份额一直降低, 即有相对产业转移 (转出) ;而其他地区产业份额持续走高, 表明有相对产业转入。2004~2011年, 江苏、浙江、广东有相对产业转出现象, 其他地区产业份额则有相对升高的趋势。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测度相对产业转移, 下文将分2000~2004年、2004~2011年两个时间段, 研究我国纺织业产业转移的情况。

根据产业转移测度方法, 本文计算了2004年前后两个时间段各个地区相对产业转移规模。表1、表2揭示了纺织业前8个区域之间产业转移的路径和相对规模。

(注:表1中数据为累计转移净流量, 如表格第一空-0.0013表示江苏向山东转移0.0013份额, 而不是山东向江苏转移, 下同;由于广东净转入量均为0, 因此, 本表将该列删除。数据为零栏表示无转移)

(注:由于浙江净转入量均为0, 因此, 本表将该列删除。数据为零栏表示无转移)

由表1、表2可知, 两个时间段产业转移相对量都不是很高。表明现在产业转移规模还不是很大, 没有发生比较明显的产业集群转移现象。2000~2004年, 江苏主要向浙江、广东主要向福建、河南主要向浙江、河北主要向山东等地转移;2004~2011年, 江苏主要向湖北、浙江主要向湖北和河南、广东主要向湖北和河南等地转移。呈现出先向东部产值较高地区, 再向中部产值份额相对较低地区转移的趋势,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产业由于集聚规模效益先向东部地区转移, 待到东部地区产业拥挤再向中部转移, 符合产业集聚和扩散的规律。

2.产业转移情况变化概率

为了进一步描述产业转移变化规律, 本文将产业转移按其转移相对值的大小分为3种, 即无转移 (产业转移相对量为0) 、弱转移 (产业转移相对量大于0, 小于0.003) 、强转移 (产业转移相对量大于等于0.003) 。用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描述2000~2004年, 到2004~2008年产业转移强度变化情况, 见表3。

由表3可知, 各种转移强度向自身状态转移的概率均为最大, 表明各种状态还是有保持原先稳定状态的趋势;无转移向弱转移和强转移变化概率分别为0.000和0.444, 弱转移向无转移状态变化的概率, 小于向强转移状态变化的概率, 表明了产业转移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转移规模的增大。

3.产业转移效率

结合表1、表4中2004年的数据可知, 总的来说, 纺织业的产业转移是有效的。其中, 山东、浙江、福建的资产利润率均大于江苏, 表明江苏省向这些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有效率的;除了湖北地区, 其他地区2004年资产利润率均大于广东, 说明广东向其他地区进行的产业转移是有效率的, 虽然广东也对湖北进行了产业转移, 不过其份额比较低, 为0.0005;河南的产业转移是有效的, 而河北转移至山东的利润率有所提高, 且转移份额也较大, 但江苏、浙江、河南、福建的资产利润率均比河北低, 从资产利润率角度来讲是非有效的, 可能这些地区庞大的市场是吸引河北将纺织业转移至上述地区的主要原因。同理, 2004~2011年的产业转移, 江苏、浙江、广东的转移均是有效率的。

结论与启示

1.产业转移规模不大

在研究时段内, 纺织业的产业转移始终存在, 但转移规模都不是很大。可能是由于产业集聚规模效应的滞后作用, 或是地区之间的产业差异不是很大, 以至于不能吸引纺织业进行集群转移。而且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段, 产业转移的方向、路径和规模存在明显差异。在产业转移前段的2000~2004年期间, 纺织业主要从产值规模较小的河南、河北等中部地区, 向浙江、福建、山东等产值规模较大的东部地区转移, 说明这个时间段属于纺织业产业的集聚阶段;在产业转移后段的2004~2011年期间, 纺织业主要从浙江、江苏、广东等产值规模较高地区转移至湖北、河南、湖南等产值较低的中部地区。结合转入转出地区的资产利润率, 说明东部地区纺织业已经集聚过度造成产业利润率降低, 促使其进行扩散转移, 这也符合产业集聚和扩散的规律。

2.产业转移具有不断增强趋势

虽然产业转移强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维持原先状态, 但其向强状态转移变化的概率, 要高于向弱状态转移变化的概率。结合实际情况解释, 若最初两地区无产业转移, 那么, 下一阶段, 这两地区很可能还是没有产业转移发生。不过, 鉴于产业转移有增强的趋势, 结合产业转移效率的研究结果, 若地区政府通过下放行政审批权限, 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给企业以税收优惠, 完善公共设施, 从而提高产业的资产利润率, 自然会吸引更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进来。

3.产业转移效率良好

从资产利润率角度而言, 总体上产业转移是有效率的。对于部分非有效省份之间的产业转移来说, 虽然可能转移后市场更大, 在资本利润率较低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 但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 这种粗放式的产业转移应予以纠正。不仅是转入地政府, 各个地区政府均应提高行政审批办事效率、加大优惠力度, 减少企业的显性、隐性的成本费用支出。只有如此, 商业嗅觉灵敏的企业便会往该地区转入, 而这正是产业转移和升级转型的可持续路径。

参考文献

[1]戴宏伟.产业梯度产业双向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 (12) :45-50.

[2]陈晓涛.产业转移的演进分析[J].统计观察, 2006 (4) :87-88.

[3]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 2003 (4) :11-15.

[4]龚雪, 高长春.国际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中国为例[J].管理现代化, 2008 (3) :7-9.

[5]覃成林, 熊雪如.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动态演变及特征分析——基于相对净流量指标的测度[J].产业经济研究 (双月刊) , 2013 (1) :12-21.

[6]孟德友, 陆玉麒.中部省区制造业区域专业化分工与竞合关系演进[J].地理科学, 2012 (8) :913-920.

西南纺织服装转移“零”的突破 第4篇

28天后的5月26日上午,保山恒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高端新型纤维纺纱项目的在保山工贸园奠基投产,刷新了项目建设的“恒丰速度”。而从选址到征地,到达到土地建筑要求,保山工贸园仅仅用了10天时间。这样的做事效率让参加奠基仪式的领导们无不为之震惊。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应邀参加了此次奠基仪式。徐会长对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赞扬了恒丰集团真正成为中国纺织行业“一带一路”建设中创新驱动者,实现了西南纺织服装转移“零”的突破。

徐会长指出,项目的签约不仅是山东德州恒丰集团市场拓展的需要,也是保山市委、市政府决心发展壮大保山轻纺产业园的需要,同时,更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顺势而为的需要。徐会长同时对保山工贸园未来的园区规划提出了专业的建议,建议园区着重考虑针织,面料,针织服装等领域的发展。并从环保角度出发,建议园区考虑目前最新的染色技术。最后,徐会长代表中纺联向项目开工表示祝贺。

山东德州恒丰集团副理事长、云南保山恒丰公司董事长付刚介绍项目情况。付总称,云南保山在自然条件、劳动力、电力、区位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具有政府的优惠政策。项目从洽谈到开工建设,仅仅用了28天,这让我们看到保山市委、市政府对投资企业的热情、关心和支持,看到了保山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他相信,在政府各部门、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保山必将成为德州恒丰集团实现“三年规模翻番”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支撑。

保山恒丰纺织高端纺纱项目分两期建设,设计规模15万纱锭,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成后年实现产值4亿元,实现利税3500万元,解决就业800余人。一期项目争取10月安装设备,明年春节前全面投产。

保山市委书记刘刚宣布项目正式开工。参会领导共同为项目奠基。

纺织产业转移 第5篇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多年来保持了快速发展,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而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推动纺织服装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有利于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优势,突破土地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约,提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 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 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较优势,通过承接纺织和服装制造业转移,发展地区经济并扩大就业; 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地缘广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纺织服装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对我国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张龙琳, 2009; 王革非,2011; 郑小碧,2011; 高顺成,2011; 李廷, 2011; 刘泽仁,2012; 杨俊,2013) 。但我国专门针对纺织服装产业较全面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还不多,且研究方法多数为定性研究,缺乏对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采用苏州和绍兴的纺织服装和区域经济的数据,实证分析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具体影响,从而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参考。

二、实证分析

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1—2011年苏州和绍兴市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其中苏州数据来自苏州统计年鉴,绍兴数据来自绍兴统计年鉴。

2. 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学者们根据自己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构建很多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如李雪梅和张素琴( 2009) 选取了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19个指标。本文认为GDP是区域经济发展最核心指标,与其他指标具有较强相关性,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因此选取GDP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2) 解释变量

以专业化、多样化、竞争因素三个变量测度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程度。

专业化可表示为:SPt=Xst/Xt,以Xst、Xt分别表示纺织服装产业s和整个区域在阶段t的产值,这一比率测度了产业s产值占区域总产值的比重。因此,SPt越大,产业s在区域内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即纺织服装专业转移力度越小。

多样化可表示为: ,这一比率表示产业s的生产规模占该区域所有其他产业部门生产规模的比重。因此,该比率越低,则该区域产业的多样化程度越高,即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力度越大。

竞争程度可表示为:CPt=(Est/Xst)/(Et/St),其中Est表示区域中产业s的企业数量。因此,如果在该区域的某产业s中,单位生产规模的企业数量高于全区域水平,那么在该区域中,产业s的竞争程度较高,则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力度较小。

3. 计量模型的构建

以GDP的对数值为被解释变量,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程度为解释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k1、k2、k3分别表示专业化、多样化、竞争程度对GDP的回归系数,η是误差项,k表示常数项。

三、结果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苏州与绍兴两地GDP的对数值相差不大,而专业化、竞争程度和多样化的数据相差较大,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纺织服装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变化较大,纺织服装产业产生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注:**. 表示在. 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苏州与绍兴GDP和专业化、竞争程度、多样化的相关性较大,基本符合回归分析的要求,绍兴纺织服装产业专业化、竞争程度、多样化之间相关性较强,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而通过VIF检验发现,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2. 回归结果分析

从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 1) 专业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苏州和绍兴的纺织服装专业化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且系数为负值,说明纺织服装专业化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即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 2) 竞争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苏州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绍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纺织服装产业竞争程度越大,产业集聚程度越高,产业专业力度越大,因此苏州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从绍兴数据未发现此种影响。

( 3) 多样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苏州的纺织服装多样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 而绍兴的数据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苏州来说,多样化程度越高,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力度越大,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而从绍兴数据未发现此种影响。

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东部等纺织业较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 产业升级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不断调整专业化和产品多样化程度,产业转移逐渐成为趋势,并以此带动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优化。从目前情况看,纺织服装产业海外转移时机还不成熟。虽然东南亚地区,如越南、老挝等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在员工素质、生产配套、基础设施、政府效率及地区政策等方面都无法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从模式选择来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或应成为转变发展模式的首选。因此,为了配合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促进东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协调发展,东部地区主要抓好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两端: 上游的设计和技术创新,下游的品牌提升和市场营销; 中西部地区应该利用较低的人力成本与土地资源优势,合理承接东部省份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

四、对策建议

1. 加快技术研发和推广

建议加大支持和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和攻关成果产业化推广,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建立常态化机制,增加专项资金支持纺织行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突破。促进政府资助技术创新项目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技术扩散,可通过买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技术创新项目,或选择国际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相关协会或行业组织向广大中小企业免费推广,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和决定作用,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

2. 建立东部和中西部产业转移协调机制

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需要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协调配合,由于东部和中西部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转出区和转入区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其中难免存在利益冲突,阻断产业转移。因此,各地区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建立起区域间经济利益的协调与平衡机制,着力为产业区域转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区域协商机制的建立,推动区域产业转移和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3.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功能

纺织产业转移 第6篇

一、蓝山毛纺织业崛起的背景

1.“泛珠三角”经济圈构建全面启动

不久前召开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 标志着我国最大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9+2”“泛珠三角”经济圈正式启动, 并打造“1358”经济圈, 即构建1小时 (大珠三角) 、3小时 (广东) 、5小时 (大华南) 、8小时 (泛珠三角) 人流、物流、休闲旅游圈。这是一个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 人口的三分之一强, GDP的三分之一的超级经济体。对于与广东联系相当紧密, 但又一直徘徊在广东珠三角经济圈外的湖南来说, 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正如周伯华省长在会上表示的:“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既是湖南的责任, 也是湖南加快发展的捷径。”目前, 充分发挥湖南地处泛珠三角经济圈内环和粤港澳地区经济发展“后院”的作用, 把外源性经济作为加快湖南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主动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 全面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 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2. 蓝山经济发展的“三大反常”现象

近两年来, 地处“楚尾粤头”的湖南省蓝山县, 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迅速崛起了一座毛织城, 并相继出现了“三大反常”现象, 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一是“小水电”强县没电用。蓝山“小水电”在全省小有名气, 是湖南惟一一个不归电力局管的县。上个世纪末, 全县小水电装机3.5万千瓦, 大量余电外卖郴州。近三年来水电装机增加2倍, 总装机达10.8万千瓦, 已竣工上网运行的有7.5万千瓦。但随着工商业快速发展, 用电需求剧增, 三年人均用电增加200度, 达到人均用电500度, 工业用电量翻了一番。目前, 电力负荷缺口在2万千瓦左右。二是新建房主没房住。蓝山以毛织业为主的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3年时间发展到300多家, 县城人口3年增加2万人, 县城房屋出租率提高了三成以上, 近乎饱和, 不少建了新房的人将房屋整体出租给别人办厂开店, 自己却去租房子住。三是企业找不到“打工仔”。就业问题曾经是一个非常压头的问题。近年来, 全县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用工缺口在1万人以上, 从无到有已发展到350家, 可容纳5万人就业, 目前用工3万多人, 政府不得不派出几支队伍到外省外地招工、求助。三大“反常”现象, 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蓝山人气趋旺, 发展加速的现状。有人把它称之为“蓝山现象”, 或曰“蓝山效应”。

3. 蓝山发展曾经历曲折

蓝山经济曾有过辉煌的发展时期。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后, 肩扛全省发展乡镇企业的大旗, 1993年全省首届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以蓝山为开幕现场, 当时与邵东并驾齐驱, 名噪一世。但是, 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观念、环境等一时没有跟上来, 到了2000年, 步入低谷。石材生产由高峰期298条生产线, 只剩下12条生产线, 民营经济全面萎缩, 缴税绝对额减少892万元, 县级财政收入3年只增加501万元, 干部、职工四、五个月领不到工资, 怨声载道。《湖南日报》头版头条予以曝光、警示。

把压力当作动力, 把教训变为智慧, 这是蓝山人迈向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进入21世纪后, 新一届蓝山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民营立县、外向带动”的发展战略, 突出解决了六大问题, 即:抓战略研究, 解决了思路不清的问题;抓集中整治, 解决了环境不优的问题;抓结构调整 (产业培植) , 解决了效益不高的问题;抓招商引资, 解决了投入不足的问题;抓项目建设, 解决了总量不大的问题;抓机制创新, 解决了存量不活的问题。短短二、三时间, 蓝山经济再度崛起, 民营经济在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八成。特别是蓝山毛织加工业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起步, 从无到有, 从慢到快, 仅二年多时间, 就发展到300余家, 拥有织机2万多台 (套) , 用工近3万人, 年工缴费收入3亿元, 成为湖南承接广东沿海外向型毛织加工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最大基地。一年中, 县城陡然增加了一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 人气大旺, 百业大兴, 可租用房屋门面全部告罄, 超市、餐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两家投资分别在540万美元、350万美元, 计划用工分别为6000人、4000人的大型外资企业和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港资电子公司相继落户蓝山, 一座毛织城迅速崛起, 令人瞩目。

蓝山的再度崛起, 呈现出的三种反常现象, 从不同侧面诠释了蓝山县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内涵, 三者之间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三种反常”现象, 不仅是完全符合经济规律的, 而且也符合科学发展观。在一个县, 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加速了, 县域经济的发展就会加快, 伴之而来出现的矛盾, 也是很正常的, 这是加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我们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 使县域经济永葆活力。

二、蓝山迅速崛起的启示

1.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有准确的产业定位

湖南的县域经济如何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对此, 应深入分析湘粤两省产业结构差异, 准确把握大珠三角产业调整升级的发展趋势,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积极承接对方相对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环节的部分产业转移, 并且在产业链的衔接和延伸上下工夫, 从而融入大珠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去。

审视蓝山再度崛起的奥秘, 最主要是得益于对自身县情的清醒认识, 对产业发展战略的准确定位, 对战略机遇的及时把握, 赢得了发展的先机。为了加快蓝山发展, 2001年初, 该县组织开展了全县性的大调研、大讨论, 客观分析县情, 审视发展大势, 认为蓝山经济发展具有三大优势并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蓝山毗邻广东, 永连公路开通后, 去广州可朝发夕归, 发展“归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二是蓝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起步早, 走民营化道路的观念强, 九五期间, 推行国企改革, 国有工业企业基本退出市场, 具有体制优势;三是蓝山人经济意识强, 民间资本比较雄厚, 35万人就有8万多人在外打工, 其中在广东打工的有6万人, 尤以从事毛织加工为主, 且不少已成为活跃在广东毛织加工业的精英, 当上了老板或技术骨干, 具有人文优势;同时, 粤港澳“珠三角”产业正在优化、升级, 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要求日益迫切, 处于承接广东沿海产业转移前沿阵地的蓝山, 正面临着良好历史机遇。为此, 该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 果断决策, 决定以发展毛织加工企业为突破口, 大力引进“三来一补”企业, 把蓝山建设成为内地承接广东沿海产业转移的外向型加工贸易区。

2.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树立正确的区域观

行政区划是一种客观存在, 经济区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要求。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经济发展格局从“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转化, 特别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区域生产要素的组合半径已大大突破县级行政区域空间。过去依照行政级别来确认和培育区域经济中心的办法, 实践证明, 已越来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县域经济要赢得更大的发展, 就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 正确处理好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关系, 跳出行政区的束缚, 按照区域经济的分工, 从经济区域的高度来审视和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融入到“泛珠三角”经济圈这个范围更大、层次更高的经济区域中去。

3. 发展县域经济产业定位要突出区域特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一样处于战略性大调整阶段。因此, 产业优化调整是全国面临的大问题, 也是县域经济应当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区域经济, 一个地市、甚至一个省的产业结构都不可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 自成体系, 自求平衡, 更何况县域经济这一层次。针对县域经济缺乏龙头、产业层次低的现实, 县域经济发展在多方竞争的情况下, 只能实施非均衡的竞争战略。要突出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发展, 通过产业整合把人、财、物等资源、要素集中配置到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上, 实行重点扶持, 重点突破, 经营强项, 发挥优势。蓝山的毛织加工、小水电等支柱产业形成过程, 正是实施非均衡的竞争战略, 重点突破的结果。

4.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民营化的道路

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 它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管理严明、决策科学, 不用政府投资, 生产成本不高, 是一种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从全国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来看, 民营经济发展快的地方, 县域经济实力就强。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体制改革力度, 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努力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动力和增长点, 担当起发展县域经济大舞台的“主角戏”, 为实现与泛珠三角产业对接提供体制保障。就拿蓝山来说, 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0亿元, 人均超过3000元。对这笔可观的社会财富, 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 把民间储蓄转化为社会投资, 放“虎”出笼, 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 推动由商贸流通、社会服务向产业投资领域的转换, 实现民营经济质的飞跃。该县2003年新建的49个电站的1.7亿元投资, 全部由民间业主投资, 政府没有出一分钱, 成为蓝山经济的一大特色。

5.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出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 (或企业集群) , 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 大量产业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 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我国的产业集群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迅猛发展起来的, 是我国传统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 是推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象丽宏、承阳这样的大型毛织企业之所以能落户蓝山, 而没有被据说“政策条件”比蓝山还优惠的地方拉去, 最主要的就是看中了蓝山已有数百家中小毛织企业所形成的良好产业环境, 将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肥沃的土壤。同时, 大型企业的引进, 又可为中小企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该县原有毛织加工企业只能完成织、缝两道工序, 现丽宏、承阳公司可把毛织加工挑、洗、染、绣、出口一条龙工序全部完成, 直接与外商签订加工销售合同, 从而实现“双赢”的目的, 最终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6.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扩大信贷资金的投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诚信是经济合作的基础。而目前, 地方特别是县级金融资源流失十分严重。以蓝山为例, 2003年全县贷款余额仅增长3.2%, 远低于全省17.8%和全国21.4%的增长水平。2000年蓝山存贷差3.8亿元, 2003年达到6.4亿元, 增长了67%, 扣除各种准备金和历年亏损, 可供信贷的资金超过4亿元。当前, 特别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地方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切实抓好信用体系、信用环境建的建设, 努力创建金融安全区, 尽快将金融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防止金融资源流失, 为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7.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大力优化经济环境

环境优劣关系到县域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生死存亡。对外来企业而言, 基础设施不行就进不来, 发展环境不好就留不住。为了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中, 抢占发展先机, 我们必须把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切实抓紧抓好, 在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 突出抓好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 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 进一步改进作风, 切实转变职能, 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兑现政策、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在搞好服务和营造环境上来, 努力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和良好的治安环境。

8. 发展县域经济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企业集体利益的代表, 是连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对于县域经济千家万户松散型的生产、合作企业, 急需有相当号召力的行业协会加以组织和引导。要加强协会的规划和建设, 赋予协会一定的职能, 把应当属于行业协会的社会职能尽快地移交给行业协会, 把适宜行业协会行使的管理职能尽量委托给行业协会, 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湖南省蓝山县在承接广东珠三角产业转移中毛纺织业崛起的现象, 论述了蓝山毛纺织业崛起给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蓝山,产业转移,县域经济

参考文献

[1]张孝锋万谊娜:对江西承接产业转移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3)

[2]吴晓军赵海东: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J].当代财经, 2004, (06)

纺织产业转移 第7篇

1. 出口规模快速增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高达2.21万亿美元,出口12016.7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纺织业是我国最早开放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成长最好、增长最快、发展最完善的产业。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纺织品出口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09年约167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14%,八年中出口增长近3倍。经过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美欧重新设限,中欧、中美协议相继签署等大起大落的变动之后,纺织品服装出口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2006年出口总额再创新高。据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值为1882.56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8..53%,其中出口总值1713.3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26%,进口169.24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68%,贸易顺差为78.76亿美元。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 出口贸易地区分布

我国从1994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以来纺织品出口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所有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日本、中国香港排名前三位。据统计,我国出口纺织品到达美国市场的比率达20.14%。2009年我国对美国、日本及中国香港地区的纺织服装出口金额分别为为278.37亿美元、220.80亿美元和139.98亿美元,与上年分别同比增长3.44%、0.27%和下降12.88%。另外,2009年我国对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370.79亿美元,与上年同比下降7.13%。据统计,我国出口纺织品到达美国市场的比率达20 14%,美国是国内电热毯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7年至2009年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机织电热毯的数量增加了70%。200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总值5591.9万美元的机织电热毯。2009年1-12月中国出口编织电热毯中,美国、日本和欧盟27国是最大的出口地,分别占国内出口总量的39%、31%和15%。2007年至2009年间,美国从中国进口电热毯的数量增加了70%。而国内电热毯的前三大出口地分别是广东深圳、浙江余姚和浙江宁波,分别占比57%、21%和15%。

来源:中国商务部网

3. 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现状

中美两国贸易近年来保持高速发展,但双边贸易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就是美国对华反倾销问题。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逐年扩大,中美之间在纺织品贸易中的贸易摩擦和分歧也愈来愈激烈,我国已成为遭到美国反倾销调查和诉讼最多的国家。从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件总量上看,截至2009年,我国遭遇反倾销案件已高达178件。从美国对华反倾销案占国总案的比例看,1980年以来稳步上升,1980年-1985年为6.3%,乌拉圭回合上升到9.1%,WTO成立后的10年里,其对华案比例一直在不断上升,2009年已升至55.6%。今年6月,我国纺织品企业又一次遭美反倾销制裁。去年7月,美国商务部发布立案公告,应美国企业Jarden Consumer Solutions公司的申请,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编织电热毯进行反倾销调查,受调查的产品包括中国产成品、半成品,以及各种尺寸和材质的未组装电热毯。今年1月,美国商务部对该案作出反倾销初裁,裁定中国涉案产品的倾销幅度为90.32%~174.85%。6月28日,美国商务部裁定,以所谓中国产机织电热毯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为由,同意对中国输美机织电热毯实施最高达174.85%的反倾销制裁。8月上旬,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由于计算错误,决定修改对原产于中国的编织电热毯的反倾销终裁结果。如今终裁结果再出,美国商务部对倾销幅度的认定有所下降。除宏国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宁波维科联合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极发电器有限公司三家单独税率申请企业被认定77.75%的倾销幅度,其余中国厂家的倾销幅度仍为174.85%。被列为单独税率申请企业的维科家纺和宁波极发表示,此次美国反倾销裁决,受影响最大的是国内最大的机织电热毯厂商宏国电子深圳公司。电热毯产品的出口利润大约在4%~5%之间,如果被征收77.5%,甚至174.85%的反倾销税,美国客户肯定承受不了这个涨幅,中国不少相关企业只能被迫退出美国市场。这也意味着,从去年7月开始的美对华电热毯反倾销调查一案将有最终结果,国内企业应诉并未取得良好结果。美方此举也令纺织业界担忧,其是在“投石问路”,以电热毯这个相对冷门品类的商品,试探国内企业应诉能力和反应速度,可能会蔓延至其他大门类纺织品。

二、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分析

1. 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概念,最早被应用于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分析中,是指关税同盟成立后,在统一对外关税、对内不征收关税的情况下,将导致部分成员国从原来的第三方进口转向从成员国进口。虽然创造了同盟内部新的贸易,但对外统一关税则减少了与外部供应者的贸易。这些外部供应者可能比同盟内生产者更富有效率。另外,在自由贸易的环境下,只要某个进口国针对某一商品的对外关税不一致,贸易转移就可能发生,因此,针对特定出口国的反倾销保护也会引起贸易转移作用的发生。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进口转移效应,这种效应是针对进口国而言的,由于进口国对某些进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起诉,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提高了被指控产品的销售价格,削弱了其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导致其市场份额下降;相反,其他未被指控产品的价格相对下降,竞争力增强,进口量增加,市场份额上升。造成进口来源从被指控倾销国转移至未被指控倾销国,引起进口转移效应。其二是出口转移效应(或称市场转移效应),这种效应是针对出口国而言的,当出口产品被指控倾销并被裁定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时,出口产品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出口产品被部分甚至被完全挤出该进口国市场,为了弥补反倾销所带来的损失,被指控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出口市场,从而导致市场转移效应的发生。本文所研究的贸易转移效应主要指出口转移效应。即在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品实施反倾销诉讼及制裁后,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流向发生了转移,由原来出口到美国而被转移向其他国家或地区。

2. 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数量的统计分析

美国对我国纺织品实施反倾销必然会导致我国产品出口价格上升,在美国市场上出口产品数量减少。这些产品在被征收反倾销税后出口值锐减,并且征收反倾销税的第二年这种锐减的趋势依然存在。这说明反倾销措施确实会导致出口的下降,也会导致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出口国为了避免国内企业受到更大伤害,以及得到更多的利益的需要,必然会将产品出口转移到其他市场。2005年1-11月,美国发起对华反倾销调查案件4起、特保调查案件1起,共涉及我国出口产品价值5.72亿美元。美国还以我产品涉嫌侵犯知识产权为由,频繁发起337起调查案件。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导致出口锐减的19件案件中,有15件是在征税当年就出现了锐减,只有4件是在征税的第二年才出现了锐减。这说明在所研究的样本中,大多数案件受美国反倾销政策的影响在时间上比较快,只有少数案件具有时滞效应。从图3中也可以看到,美国对华实施反倾销的案件数量大致上与我国对美纺织品出口额成反向变动关系。

来源:中国商务部网

3. 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流向分析

2009年,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将继续释放,市场需求将继续下降,失业率将超过7.5%。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征收如此高的反倾销税,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我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必然将产品出口转移向其他的国家及地区。如表中所示,由于美国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以及美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性,前三年中国出口量最多的国家都是美国,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比例维持在20%以上的高位。在2007年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为19.11%,比例有所下降,这与美国在2007年对中国发起的13项反倾销立案是分不开的。由于美国对华实施反倾销,使得欧盟占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从2004年的第二位出口比例18.11%上升到2007年第一位,比例占到了20.11%,可见欧盟在我国的出口市场上占到了越来越多的份额。但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盟工业制造业就业迅速下降,失业人口增加,居民收入减少,加上欧元区利率偏高,对消费形成一定抑制,因此2009年欧盟市场需求将进一步疲软,衣着类消费同比下降约为1%。由于日本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难以增加财政投资,银行利率目前已经为零,政府货币调控手段有限,市场需求难有实质性恢复。但是,日本在本轮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比欧美相对较轻,加上居民支持结构比较合理,因此市场萎缩的程度也不会非常严重。相对来说,中国香港和日本每年在中国内地出口市场所处的地位都是不变的,但出口比例却都是逐年下降的。值得关注的最大亮点是发展中经济体。2008年,我国纺织行业对俄罗斯、印度、巴西及非洲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市场出口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是行业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居民的衣着类消费需求方面,亚洲国家保持了比较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2009年该地区需求增长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但受外需下降拖累,内需增长压力将有所增加,因此全年来看,我国对新兴发展中市场增长有减速趋势,但增速水平将高于发达国家。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美国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后中国向美国出口产品减少的那一部分很可能是被转移到了欧盟及其他发展中经济体,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市场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三、应对美国对华反倾销贸易转移效应的对策建议

1. 中美双方协商有关产品的反倾销贸易标准

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国家采取行政手段限制和规范企业贸易行为越来越少,纺织商会要根据国际纺织品市场需求情况和外贸敏感度对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环保、劳动保障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纺织品反倾销认定标准上,美方和中方也有不同的理解。当然,美方肯定是不会完全考虑中方利益的。中国政府应积极与美方沟通,协商有关产品的反倾销贸易标准,制定纺织品进出市场准入标准和认证体系,充分了解美国反倾销法规,制定一个可操作的、量化的、让双方都能理解的准则。在商务部支持下,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国际上认可的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促进纺织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完善出口区域市场结构,寻找新的国际市场通道

加入WTO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但由于出口市场结构过于单一,导致过多企业激烈竞争,争夺某一有限的市场。由于企业的目标市场单一,如若遭到欧美等国的反倾销,则企业的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严重则会导致企业的生存问题受到威胁。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从单一市场化向多元市场化战略转变,将出口战略目标定位为全球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因避免为进入某一单一市场而进行的激烈竞争,同时帮助企业摆脱因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生存而实施的低价策略。就算企业因某一贸易摩擦问题而退出某一目标市场,仍有其他的市场来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不至于使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

3. 采取多元化贸易方式,实行本土化经营

目前,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贸易依然限于低附加值的中低档产品,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也相对比较多。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积极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加强自主研发力度,采取新技术新工艺,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档次和推进产业升级、完善产业体系,推动纺织业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方向发展,争取向中高端产品市场进军。要注重“生态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并争取获得绿色标志及国际认证,开发潜在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有效地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同时,我们的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贸易方式,从依靠产品出口发展到改变经营模式,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实行生产本土化经营、投资设厂和技术输出并存的多元化,由间接投资转变为直接投资,这样不仅可以利用东道国相对廉价的原材料及劳动力优势来降低成本.还可以打造全球供应链,增强品牌战略,避开反倾销贸易壁垒。

4. 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升中国政府解决中美贸易纷争的能力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可以依靠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平台争取更多权益。在应对美国反倾销时,应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对于美方不合理的滥用反倾销进行贸易保护的做法,中国政府可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起申诉,以维护中国对美贸易的整体利益。同时,要加强对WTO规则的研究,以便在今后WTO规则的评价及修改中充分利用中国在WTO多边贸易体系中的发言权,争取早日修改国际反倾销规则,取消对中国的歧视性规定,尽快得到公正待遇。2003年3月19日我国提出“应严格限制美国滥用反倾销措施”的提案,随后得到了日本等国的支持,这是我国在这个平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的一个外在表现。2001年11月开始的多哈回合目前正在进行之中,我国应在本轮谈判中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如果某些问题在多哈回合上不能妥善地解决,可以由争端解决机制处理,充分利用允许的规则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企业利益。我国政府也可与美国政府进行谈判,对其一些不合理或歧视性的做法进行必要的抗争,说服其改变或放弃原来的观点和做法,努力提高解决中美贸易纷争的能力,加快中美贸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刘重力,邵敏.印度对华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基于产品角度的经验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9(9).

[3]向洪金.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

[4]李昕.国外对华纺织品反倾销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4).

[5]Won W.Koo,P.Lynn Kennedy,and Anatoliy Skripnitchenko.Regional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Trade Creation and Diversion Effects[J].Appl.Econ.Perspect.Pol,Sep2006;28:408-415.

纺织产业转移 第8篇

(一) 涵义:

产业链, 是指具有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一种逐级关联的链条式关联关系, 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产业链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 以若干个企业为节点、产品为小节点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状态系统。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 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产业链不仅局限于某一特定产业之内, 更不会局限于某一特定产品的生产环节之中, 而是可以涉及某一特定产业的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四个基本环节之中, 也可能涉及某几个产业。产业链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垂直的供应链, 另一种是横向的协作链。垂直关系是产业链的主要结构, 一般把垂直分工划分为产业上、中、下游关系, 横向协作关系则是产业的服务与配套。

(二) 产业链与产业群:

产业链条上的各个关联产业部门可能具有共同的优区位指向而产生地理空间聚集, 形成产业群;更可能的是, 各个关联产业部门各自具有独立的优区位指向而导致产业链在空间上散布于相关区域内, 于是, 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短链、断链甚至孤环。产业群是一类具有某种共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产业部门在一定空间范围上的聚集, 也就是具有共同的优区位指向的产业部门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状态。产业集群集中表述的是一组产业部门的地理空间集中状态, 至于这些产业部门间有什么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 或者更准确的表示, 是否具有前向、后向或者旁侧关联关系并不特别注重。

(三) 产业链演进过程:

产业链不是静态的, 它随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等而动态演进。在产业发展过程中, 伴随分工会出现产业协作和产业融合, 并带来产业横向扩张与纵向延伸, 引起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组织、增长方式等发生变化。产业链延伸度越长和延展范围越宽, 产业关联就越密集, 资源配置效率越高, 市场空间就越宽泛, 产业链上的企业扩张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

二、我国纺织产业链运行问题与障碍分析

尽管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行业发展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以数量增长型为主要特征的粗放模式,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 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问题日渐突出。

(一) 产业链条不稳定, 棉业基础亟待加强

一是棉花的供应不稳定。2008年我国棉花面积减少10%, 为7 680万亩, 总产量576万吨, 总用棉量885万吨, 用棉缺口占国内棉花年产量的50%以上。目前, 许多纺织企业的库存仅够维持生产1个月左右, 如果这一预测属实, 多数纺织企业明年将失去原料来源, 新一轮“棉花大战”迫在眉捷。

二是棉花质量失控。目前, 全国各棉花主产区所产棉花异型纤维含量普遍超标, 部分新疆兵团棉的异型纤维也有回潮, 使得纱布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客户要求。无锡第一棉纺织厂现在雇佣了400—500个临时工拣棉, 许多纺织企业大量招工拣棉, 但异型纤维问题还是不能根本解决。更有甚者, 目前对异型纤维的质量标准也没有判定依据, 由此产生质量问题, 退货、赔款、退单屡见不鲜, 令不少纺织企业一筹莫展。

三是棉纱产量快速增长带来棉花价格失控。2008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当月的棉纱产量为115万吨, 而2007年同期为90万吨。新一轮高新设备的投产还在延续, 预计棉纱产量将继续增加, 今后产品、质量、价格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棉花价格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 2008年新棉的价格将不会低于2007年的水平, 企业都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 当棉花供不应求时, 很可能出现众多企业抢购造成哄抬棉价的局面。

(二) 纵向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从纵向产业链条来看, 目前, 我国纺织服装的各部分发展不平衡, 整体架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即在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优势较为明显, 而在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能力相对薄弱。在现阶段国际分工体系中, 发达国家日益专注于纺织产业链的两端, 即前端的原材料生产和产品研发以及末端的深加工和市场渠道。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利润附加值、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部, 受到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目前, 我国纺织服装业更多的是用OEM生产方式, 生产商在全球纺织品价值链中仅占到10%的利润, 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各个环节, 而这些环节大多被进口国垄断, 都落入位于产业链两端的发达国家手中。此种产业优势结构的可替代程度很高, 市场竞争激烈, 很容易为其他国家取代, 引起“微笑曲线”的下移, 也就是利润率呈现下降。

(三) 目前产业链创造的附加值低

纺织产业链主要有纺、织、印染、加工及出口等环节, 目前整个纺织产业链都面临压力。该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印染、加工及出口主要集中于国内沿海地区, 而“织”这一环节是整个产业链中劳动密集度最高但附加值最低的环节。经过测算, 印染、加工企业一个职工平均每月增加的劳动力成本为每人274.5元, 劳动力成本一下子增加了20%~30%。据悉, 纺织企业承受的多重压力, 一是受人民币升值影响, 沿海地区的纺织企业出口压力大, 不得不对上游企业压价;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 特别是石油价格暴涨导致化纤产品暴涨;三是从事“织”这一劳动高密集型环节的纺织企业基本一旦人力成本提升, 难以应对。

(四) 产业链上的服务与配套不完备

纺织产业链缺少公益性产品开发服务以及其他配套服务。有关信息传递、公共咨询、培训等服务平台尚未搭建。专业分工、协作、配套功能不强, 部分企业尚处在做产品状态, 还未向做品牌、做文化的方向迈出实质性的步伐。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和终端建设重视不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交通运输、物流、信息等方面成为产业发展的发展的瓶颈。

三、国外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跨国转移

美欧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品经常提出反倾销指控, 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发达国家的恐慌,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纺织业在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已经失去。同时, 发达国家也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技术优势、研发设计优势、营销管理优势的发挥继续控制发展中国家。制造环节的跨国转移只是发达国家采取的一种最优资源配置策略。

以比利时为例, 比利时西北部城市根特周围是纺织业比较集中的地方, 共约有4万人从事纺织业, 产品主要集中在室内纺织品和专业纺织品。但四十多年以前, 这里主要生产亚麻制品, 后来随着人造纤维的出现, 大规模的亚麻制品织造难以为继, 他们纷纷进行结构调整, 几十年后, 形成了目前的格局。专业纺织品生产大约占纺织品总产量的1/4, 所谓专业纺织品生产指的是为汽车制造、宇宙航空、食品加工、建筑、农业、医疗、制药、体育运动等行业生产具有专业要求的纺织品。专业纺织品生产商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 相互之间有着长期的合作, 彼此关系相对比较稳定, 不像服装制品那样存在诸多的中间环节, 根特附近地区有8家生产弹簧床垫面布的企业, 其销售量占了世界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 其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生产商与客户之间的短距离。

在德国, 纺织业中约有50%的企业从事专业纺织品生产, 而20年前, 这一比例只有25%。总体来说, 专业纺织品围绕不同产业转, 像德国制造业发达, 围绕这一产业的专业纺织品生产也比较发达。比利时的建筑业比较发达, 为建筑业供货的专业纺织品生产就比较发达。但是从事专业纺织品生产, 其专业要求很高, 顾客群比较单一, 供应链比较脆弱, 不过一旦能稳定合作关系, 其前途非常光明。

总之欧洲纺织行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 一方面, 技术优势已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 全球资讯业高度发达, 市场信息实现了零距离交流, 为了适应当前形势, 一些欧洲企业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增加从中国进口, 他们销售的产品中有30%来自中国, 今后这一比例会进一步提高。欧洲纺织产业外包是流行趋势, 他们通过外包发挥自己的设计优势、品牌优势、语言优势、地理位置优势。而目前这可以说构成中国纺织企业加入国际供应链的契机。所以, 需要推进产业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产品检测、品牌、电子商务、金融、市场、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产业发展情况、工业集中区建设情况、通用厂房需求和入驻情况、工业企业原辅材料和产品供需信息的收集和更新, 促进企业产品配套, 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鼓励企业在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等环节应用合适的信息技术, 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和优化, 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纺织产业链上的综合配套能力, 积极加入国际供应链。

四、我国纺织产业链的创新整合建议

(一) 加强产业链整合中的国际合作

纺织集团围绕“科技与时尚”、走高端的发展主战略, 大力推进产业链的培育、整合和提升。一是以品牌运作为抓手, 推动产业链一条龙开发, 确立核心品牌和品牌的核心价值, 推进品牌的国际合作, 加强从OEM (贴牌加工) 到ODM (国外品牌国内设计制造) 、OBM (国内品牌通过国际买手进入国际通路) 建设。二是以高档面料为切入点, 抓好新纤维、新面料的一条龙开发合作, 形成从纤维到纱线, 从纱线到面料, 从面料到成衣、成品的产业链, 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为新产业链核心。三是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科研、生产与外贸的联动。搭建产业链信息交流、新产品研发平台, 加强交流互动, 使新产品直接出口, 形成协同开发, 互利共赢的新格局。2008年4月22日, “第九届国际流行面辅料交易会”将携“第六届韩国时装纺织品博览会”亮相上海世贸商城。这是在中国地区首次举办的中韩两国纺织产业双展, 是一次规模空前的跨国盛会。此次中韩产业的开创之举, 率先在中国上海搭建了中韩两国高端纺织品“深化合作、双赢互动”的展会平台。

中国设计、韩流文化;中式面辅料、韩国时装———以这四大板块为核心理念的中韩双展, 将依托双展平台构筑完整的中韩纺织服装产业链, 并通过展贸交流、时装大秀、贸易洽谈、峰会论坛等不同的展会形态, 在完美呈现两国高端纺织文化的同时, 精彩解读两大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契机。中韩双展的成功举办, 对促进两国产业双赢合作、积极推动亚洲纺织经济规模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作为亚洲最大的纺织服装常年展贸中心, 上海世贸商城亦旨在以此次双展合作为开端, 依托得天独厚的产业资源平台, 构筑两国纺织服装产业链, 大力促进中韩文化及产业间的合作与贸易。

(二) 加入国际供应链, 甩开中间商

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都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和销售, 这就形成了一条稳定的国际供应链。这些跨国公司每年的采购额十分可观, 而且一旦选定供应商就轻易不会变动。客户不稳定、订单不稳定是中国许多出口企业面临的难题, 这些企业不得不按照中间商的指令进行生产, 企业成了中间商的“打工仔”, 如果能够进入国际供应链, 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跨国公司为了保证品牌与质量, 对其国际供应链有严格的要求, 并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外贸专家介绍, 成为跨国公司供应商要过四道关:第一, 要有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质量认证是进入国际供应链的“资格证, 通行证”, 否则, 一切免谈, 中国软件开发已具备相当水平, 但持有CMM证书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中国软件在国际市场上难成气候, 便是一个证明。第二, 要符合采购上的管理要求。外商反映, 质量不稳定和忽视交货期是中国企业通病。第三, 产品价格和折扣, 这通常是中国企业表现最出色的环节, 但许多跨国公司表示, 价格是他们最后考虑的因素。第四, 服务和信誉。家乐福全球采购总裁利高先生介绍, 家乐福会指定专门机构对供应商生产采购各环节进行质量测试和监督, 审核合格才能成为供应商, 在以后随时会亲自或委托监测机构上门调查, 以此保证产品的质量。保持良好的商务沟通也很重要, 流利的外语、掌握电子商务应用, 能够准时提供报价但是其中的三个要素。还有一点, 在许多国家, 人权标准逐渐得到重视, 欧洲的纺织企业对生产中的劳动安全、员工待遇都有严格要求。翠丰亚洲有限公司在确定供应商时, 也将环境影响、职工工资和福利、安全生产、不能有损客户的广告宣传、废次品管理等作为考虑因素。

开阔视野, 加深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也是中国企业急需补上的功课。加入国际供应链既孕育着极大商机, 也意味着严格的规则和程序, 中国企业必须尽快提升自我, 否则很快会被其他发展中国家超越。

(三) 开拓销售渠道, 推行品牌战略

要提高品牌竞争力, 通过培育自主品牌来增强企业的品牌资产, 把品牌作为我们的一个重要资源。提高品牌贡献率对提高产业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力及行业的形象都具有重大意义。在研究品牌, 创造创新价值的同时, 不能忽略传统产业与创意产业结合这一重要因素, 集成创新不仅仅是产业链高低端的整合, 或相关产业的横向结合, 更重要的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要注重产业内, 特别是产业外文化元素的引入和融合, 追求产业链中创意组合的价值。这个产业链已经不完全是物质过程的产业链, 而是品牌价值形成的相关产业最佳配置的价值链, 这种创意组合的价值将产生倍增的效应。

(四) 产业链集成创新———产业发展的目标

获得2007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的优秀企业是纺织产业集成创新的领头羊, 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提供了可学习的创新理念与管理模式。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既在横向上完善自己的产业覆盖面, 同时在纵向上进行了产业上中下游的产品集成创新。此外, 企业正在向零售终端延伸, 不仅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生产型企业, 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为消费者直接提供产品、提供服务、提供生活方式导向的服务型企业 (ITAT项目) 。江苏金太阳卧室用品有限公司实施“品牌家纺企业战略合作伙伴”, 通过创新设计和整合营销, 确立了企业在外销市场的服务导向性质, 其核心是设计创新能力。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游产业紧密配合, 整合上游资源, 强强联合的开发模式使企业的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鲁泰与陶氏化学的成功合作, 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江苏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是专业化市场与企业集群互动发展的产业集群创新典范, 其在规模上名列专业市场前茅, 并通过对流行趋势的研究与发布、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 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并取得了优秀业绩。福建众和股份有限公司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合, 构建无缝供应链运营体系, 同时企业内部也围绕产品开发建立了相应的配套研发体系。

(五)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主动应对绿色壁垒

绿色环保是近年来行业关注的重点, 其不仅要求企业在产品定位和产品生产阶段注重环保概念, 在管理与营销层面也要求企业同样贯彻绿色理念, 为企业自身、纺织行业, 乃至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山西绿洲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主打绿色产品, 在生产过程和经营理念上强调环保概念。南通大东有限公司的清洁生产工艺和终端治理, 倡导绿色管理和绿色营销, 在行业内都有突出表现。

参考文献

[1]史途停, 陈建勇.中国纺织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J].纺织学报, 2005, (3) .

[2]朱秀梅.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路径与机理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2) :66-76.

[3]唐浩, 蒋永穆.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地产业链动态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5) :14-24.

[4]刘刚, 李峰.跨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演变驱动力及实现路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6) :99-108.

上一篇: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下一篇:交通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