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临床医师范文

2024-06-19

基层临床医师范文(精选9篇)

基层临床医师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以福建省福州、厦门、泉州、三明、宁德五地市基层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临床医师为主要调查对象, 将当地卫生人口分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作为参照, 确定各个地区的抽样比例和总调查数。其中, 针对五地市基层临床医疗机构 ( 下简称基层医院) 的临床医师共发放问卷1185 份, 收回有效问卷1133 份, 其中福州196 份、厦门235 份、泉州216 份、宁德97 份、三明389 份, 问卷有效率为95. 61% 。五地市三级乙等以上医疗机构 ( 下简称综合医院) 共发放问卷395 份, 收回有效问卷371 份, 其中福州60 份、厦门120 份、泉州98 份、宁德63 份、三明30 份, 问卷有效率为93. 92% 。

1. 2 研究方法

1. 2. 1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以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为主, 文献调查法、深入访谈法为辅, 对上述对象进行调查、整理、分析。统一设计调查问卷,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匿名式调查。

1. 2. 2 资料处理和分析

应用Epidata软件包进行双机录入, 采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主要分析各地基层临床医师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认知、现状、期望等问题。检验水准P<0. 05即认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社会人口学状况

调查发现, 被调查者中男性825 人 ( 54. 85% ) ; 女性679 人 ( 45. 15% ) 。职称分布中有11. 70% 的临床医师尚未取得职称 ( 基层医院为10. 41% , 综合医院为13. 75% ) ; 取得初级职称的临床医师共787 人 ( 基层医院629 人, 综合医院158 人) , 占总数的52. 33% ; 取得中级职称的临床医师有416 人 ( 基层医院309 人, 综合医院107 人) , 占总数的27. 66% ; 取得高级职称的人数相对较少, 仅有125 人 ( 基层医院71 人, 综合医院54 人) , 占总数的8. 31% 。

2. 2 福建省基层临床医师与综合医院临床医师继续医学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比较

2. 2. 1 被调查者对继续医学教育相关内容的认知及期望

对于继续医学教育内容的认知, 除专科理论、计算机操作外的继续教育内容, 基层医院临床医师和综合医院临床医师均显示有统计学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基层地区临床医师因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深入触及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在网络知识学习、医学英语以及科研设计等项目上, 基层临床医师均表现出较低的期望度 ( P<0. 01) 。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基层临床医师对于网络知识、医学英语、科研设计、论文写作等项目需求较少, 他们更倾向于如何更好地胜任全科医师的本职工作, 而不是参加各种与自身工作相关性较小的教育项目。 ( 如表1)

注:*P<0. 01;**P<0. 05

2. 2. 2 被调查者对继续医学教育形式的认知及期望

调查发现, 有82. 75% 的综合医院被调查者参加过临床医学学术研讨会, 有84. 11% 的基层被调查者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临床实习进修。二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主要是由于综合医院有条件提供更多医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开展相关学术讲座, 增加了与其交流探讨医学发展的机会;而基层因条件限制, 临床医师多是被单位派遣到其它综合医院进行进修学习, 很少受到远程教育, 在没有专业的高职称专家的带领下, 现场模拟教学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访谈发现, 有基层临床医师反映继续医学教育要在现有基础上更多地面向基层人员, 要求增加法律知识等培训内容, 增加学术研讨会、现场教学等培训形式, 避免继续医学教育成为综合医院临床医师的专利。对于继续医学教育开展形式的期望调查则显示, 基层被调查者倾向于参与临床实习、进修, 对其他继续医学教育形式表现不出浓厚的兴趣。 ( 见表2)

注:*P<0. 01;**P<0. 05。

2. 2. 3 被调查者参与继续医学教育主要原因分析

对于继续医学教育的参加情况, 基层被调查者参加过继续医学教育的人数比例为85. 70% ( 971 /1133) , 综合医院则为83. 56% ( 310 /371) , 卡方检验 χ2= 1. 02, P>0. 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基层与综合医院被调查者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理由主要均为晋升考核需要、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对工作有帮助和提升, 二者分析显示无统计学差异; 而综合医院被调查者认为受教育的原因是对教育内容感兴趣、对提高专业水平上有帮助的比例则多于基层 ( P<0. 01) , 提示基层临床医师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更多的是由于客观要求而非主观需要, 其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动性不强。 ( 见表3)

注:*P<0. 01。

2. 2. 4 被调查者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效果评价及效果期望

在参加过继续医学教育的被调查者中, 基层及综合医院被调查者对于继续医学教育感到满意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2. 22%和42. 12% ( χ2= 10. 17, P < 0. 01) ; 认为受教育后效果一般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4. 57% 和49. 52% ( χ2= 2. 41, P > 0. 05 ) ; 认为继续医学教育流于形式且无实际意义的比例为13. 20% 和8. 36% , χ2= 5. 21, P < 0. 05 ( 见表4) 。由此可知, 基层临床医师对目前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开展效果的满意度低于综合医院临床医师, 而认为继续医学教育实际上是流于形式的人数则较多。存在的差异可能与目前综合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对于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方式以及普通患者就医的习惯不同有关。基层临床医师认为各项继续医学教育效果的满意度均不如综合医院被调查者, 这需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避免基层继续医学教育成为过场形式。 ( 见表4、表5)

注:*P<0. 01。

注:*P<0. 01。

3 讨论

3. 1 基层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建设尚未完善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3 年1 月提出的《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从总体上看, 继续医学教育在区域、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学科和不同层次人员间发展不平衡; 教育模式尚不完善,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施的协调性和结果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改进; 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尚不健全, 监督管理工作相对薄弱[2]。截止目前, 基层医疗机构对于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只是生搬照抄, 没有很好地结合本地区医疗卫生的实际来进行调查论证[3]。调查中也发现, 泉州市基层地区也尚未建立一个符合地方实际又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 制度建设滞后与继续医学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普及不相适应。

3. 2 监督、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基层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缺乏实效

调查发现, 基层临床医师对本单位实行继续医学教育的效果认同度不高。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在组织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同时缺乏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二是由于对现行的政策、制度执行不力, 基层医疗机构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鼓励临床医师参加教育, 导致众多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对基层临床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仅仅流于形式。

3. 3 基层医疗机构对继续医学教育重视不够, 培训形式较为单一

调查发现, 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临床医师大多为师级或中级职称, 这就使得不少人认为, 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只与职称晋升有关。某些已晋升为副高级职称或不再想晋升职称的人员, 会产生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而基层医疗机构也因对继续医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培训经费不足、专业项目选择困难等原因, 使得基层临床医师对继续医学教育热情退减。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是继续医学教育的有效载体[5]。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培训渠道则以临床实习进修为主, 开设医学专题讲座的机会少之又少, 大多临床医师因条件限制只能选择自学来提高其专业水平, 这对基层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

4 建议

对于我省的基层医疗机构应借鉴各地有利的继续医学教育成果, 因地制宜建立合适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该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4. 1 逐步健全基层继续医学教育体系, 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首先, 基层医疗机构应建立合理精干的管理层并指派专门部门负责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系统的管理, 并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的获得情况与科室质量考评、学员的晋升晋职等实际利益挂钩, 建立起初步的管理体系和制约机制[6]。其次, 可鼓励无职称人员参加教育, 扩大初级、中级职称人员参加, 以所学知识和技能作为考核内容。最后, 可通过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如, 物质奖励、职称晋升等来鼓励基层临床医师参与教育。

4. 2 强化基层医疗机构领导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 丰富教育内容, 完善考核方式

加大对基层继续医学教育在卫生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重要地位的宣传, 强化领导责任, 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步强化教育内容以文理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灌输与互动结合, 重视知识与兴趣结合; 在此基础上灵活形式, 发展远程医学教育, 体现“按需学习”宗旨,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及不同层次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7,8]可将考试学习、工作岗位实际技能和水平提高、学习技术应用效果等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 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临床医师参与者的考评, 临床医师也有机会向培训基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4. 3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继续医学教育成果, 建立适应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借鉴国外先进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成立继续医学教育协会, 作为基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组织, 负责基层临床医师利用业余时间就地开展学习交流和专题讨论, 组织参加三级乙等以上医院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和中长期进修活动, 使基层继续医学教育实现组织化、规范化[9]。另外, 提高基层领导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视, 丰富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和形式, 增加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建立适宜的绩效考核机制, 让更多的基层临床医师在受教育之后能有效提高其专业水平, 并让此效果辐射到城市地区, 让更多综合医院的临床医师投入到为广大基层农村服务的行列中来。这是适应现阶段基层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利模式, 也是基层医疗机构应当改进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朱峰, 冯建, 叶凌凌.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 2008, 16 (9) :688-6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S].2013-01-25.

[3]杨美玲, 赵伟明, 贺凤莲, 等.浅析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现状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3) :27-29.

[4]张秀芝, 李凤.探索适合基层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J].吉林医学, 2008, 29 (17) :1497-1498.

[5]力晓蓉, 陈运, 张菊英, 等.四川省农村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12 (246) :835-836.

[6]郭海涛, 陈自强, 彭霞, 等.综合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医学, 2007, 36 (2) :116-117.

[7]冼利青, 吴少林, 莫益勇, 等.论信息社会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华医院管理, 2005, 21 (1) :23.

[8]张尧学.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调查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 2004, 8:18.

基层医师运用艾灸心得体会 第2篇

1作者:王贵勇

患者王某 性别:女 年龄:31岁

12年前患有重症肌无力,一直口服药维持,身高155cm,体重40公斤,两年前听说可以手术治疗,到北京手术,术后出现不思饮食,体重下降到34公斤,患者自述,没有胃口,吃饭后恶心想吐,浑身无力,不愿意活动,后经中医开中药调理,喝了一年多,没有慢性起色,更加没有胃口了。

20天前来找我调理,根据患者情况,和沟通需要时间比较长,不能追求快速,饮食必须配合好,坚持艾灸调理,适当运动。因患者这两年什么办法都用了,实在是不愿意喝药了,所以沟通比较顺利,比较配合。

头五天艾灸中脘穴,温和灸,嘱患者要多配合。艾灸两天后排气明显,五天患者自述什么都想吃,问是不是可以吃鱼虾等,嘱清淡为主,先不吃大鱼大肉。

第六天开始艾灸中脘,神阙,足三里,第十天患者早上来很高兴的告诉我昨天走亲戚上六楼没有喘,而且吃了鱼虾,没有什么不适,非常高兴.对艾灸信心大增,嘱患者坚持艾灸注意配合。现在坚持艾灸调理中。

调理思路:患者有慢性病,身体瘦小,体质差,手术后中医认为大伤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大夫用中药治疗,本没有问题,关键是所有的口服药都需要脾胃的消化吸收,长时间喝药更加损伤脾胃,所以不见好转。早期不用过多的穴位是因为艾灸出汗也要损伤正气,虚不受补,单穴调理中脘,平补脾,使脾胃运化加强,排气增多,使体内邪气外出(扶正祛邪)。后面加上足三里补脾益气。

2作者:张金龙

患者,男,4岁,2年前不定时反复发作脐周疼痛,多次服用助消化药、抗生素、解痉止痛药(具体药物不详)疗效欠佳,2016年4月再次发作较前加重,急诊于黄河三门峡医院经b超诊断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经抗生素治疗一周好转,停药三天再次发作,如此反复治疗三月余,依然不定期发作,于2016年七月求诊于我,经过详细询问病史认为该患儿属于饮食不节,痰热互结,食滞中焦,郁而久发。治疗采用启脉热敏灸疗法,具体选穴为:

1、大肠俞小肠俞先回旋灸五分钟,后选取其中一穴温和灸十分钟(因小儿表述不清晰,固不找热敏穴)。

2、天枢关元神阙先回旋灸五分钟,后选取其中一穴温和灸十分钟。

3、双侧足三里温和灸十分钟。以上三步骤每天治疗一次,七天为一疗程,该患儿治疗三天时腹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每次疼痛时间缩短,继续治疗至一周疼痛已不再发作,食欲大增,睡眠可,精神佳。嘱其休息三天继续第二疗程治疗,7月26日第二疗程治疗结束三天,自第二疗程治疗以来患儿没有腹痛,精神食欲均可,嘱其b超复查显示其肠系膜淋巴结正常,不再肿大,因家长不放心,又再次巩固治疗一周,至今患儿一切正常,没有再次发作。

3作者:李爱峰

女孩李某某,18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腰腿疼痛急诊。

嘱患者俯卧,十七椎找到压痛点,指压十七椎两分钟痛立减,马上用热敏灸法进行雀啄灸,而后定灸十七椎,五分钟后,李某某感觉热流入腹,十五分钟后满腹发热,病人症状改善,灸半小时后热感消失,嘱患者仰卧,按“十六字要诀”找到神阙穴,行隔药灸半小时敏消量足,病人及家属喜笑颜开,热敏灸治疗三天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嘱患者每次月经前七天来此治疗。

写到这里大家可能明白了,这是一位痛经患者12岁初潮至今痛经逐渐加重,常用药物控制症状,自从7月3日跟随马云飞老师学习热敏灸回来后,恰逢该患者发病,经热敏灸治疗三天,8月这次月经来潮未有任何不适,与患者家属沟通准备治疗半年,以巩固疗效!之后经多名患者验证,十七椎配合神阙穴疗效确切。

十七椎虽为经外奇穴,实际是在督脉循行线上,督脉为阳脉之海,又起于胞中所以对于寒凝血瘀之痛经有效。

神阙穴可通治一切妇科病症,因妇科基本病机是冲任督带四条经脉损伤,而神阙穴直接与四脉相通,能治痛经不足为奇。

热敏灸激发经气,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配合隔药灸药为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元胡,温经散寒疗效神奇也意料之中!

热敏灸解决了灸疗中定穴定量的难题,又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并且可以通过调动人体内源性抗病能力达到治病目的。

4作者:杨甜甜。

张*芳,女。38岁,左下腹胀痛半天来诊,痛苦面容。患者自述,喝一瓶凉白开后腹胀痛,一年前就时有腹痛,部位不定,最近半年下腹部疼为主,半年前查b超右卵巢囊肿1.5?1.1?1.4.,平时痛经,有血块,月经色暗,.第一天治疗消除局部疼痛,神阙,中脘,足三里,次繆穴位灸,雷火灸疼痛部位,艾灸半小时患者自述疼减轻,艾灸一个半小时结束,中药贴外敷,嘱患者回家忌寒凉

第二天给于任脉,腹部大面积隔姜灸,外加足三里,脾胃腧穴位灸,患者好转

第三日重复第二日治疗,第四日患者自述无症状,随改为穴位灸,外加八繆穴位刺血,拔罐。

第五日同第四日重复治疗。患者感觉良好,嘱患者10日后继续任脉隔间灸,肾经疏通治疗,口服红金散结片,以后患者督灸和任脉灸交替做了三个月,患者月经血块无,不在痛经下坠,自己复查b超,卵巢囊肿消失,不相信又去一家医院,结果还是没有囊肿,患者万分感谢,直说艾灸的神奇。

完成了马老师,有聊天记录,和b超单子为证,5作者:林广场

艾灸针灸联合治疗崩漏

李玉芬 女 46岁 主诉 月经量多一月余

现病史 患者诉一月前出现月经量过多,最多时如解小便样,伴暗红色血块。乏力,倦怠。面色苍白,贫血貌。多次做B超,子宫附件正常。既往月经10-15天,量多。病人服西药,输液效果不佳,邻居介绍来诊。

取穴 :断红穴,平刺1.5寸 留针15分。鸡啄式 艾灸断红穴 15分钟。

第二天来诊,诉月经量减少一半,三天后基本消失,给予治疗七天,痊愈。

随访一年半,未复发。

6作者:吴咏梅

患者女46岁,脖子痛来诊

从20岁左右开始干低头的工作,最近几年卖早点,早上3,4点骑摩托出门,三伏天也感觉不到热,浑身酸痛。做过ct没有器质性病变。初步诊断为颈椎病,受寒侵,适合做三伏灸,配合针灸治疗

七月初二第一次铺灸,铺到第二壮感觉热传到小腿,铺灸后每天做针灸,现在感觉颈椎舒服多了,七月十二第二次铺灸,热感向双臀部传导,向双腿传导。七月二十二第三次铺灸,热感传到腘窝,随在此处加上艾盒灸,十分钟后,热感传到脚趾。铺灸完毕,覆盖留热三十分钟,三十分钟后整个脊背轻轻拍打封穴。

病人自述,铺灸后浑身酸冷痛的感觉没了,颈部转动没阻力了。

嘱患者少做低头工作,常做颈椎操。

7作者:王 峰

一女,40岁,站李子树下与人聊天时,感觉胳膊痒,拍打后剧疼,才发现是一黑绿相间毛毛虫,随后胳膊处红肿似橘皮样,疼的直吸气。来我诊室后,开始快速给她准备隔蒜灸,取一独头蒜,切片扎孔,用太阳灸具装艾绒点燃,几分钟功夫,患者竟疼的直流泪,放上切好的蒜片,对患处开始灸,两分钟,患者说不那么疼了,十分钟后患者开始笑逐颜开,连呼神奇。大蒜别名胡蒜、葫。其性味辛温喜散,入脾、肾、胃、肺、大肠经,具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的功效,用于阴疽流注、疮疔疖毒、乳痈、一切急性炎症、瘰疠、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虫蛇咬伤和蜂蝎蜇伤、疣及腹中积块、肺痨等症。同行们遇此类病症可大胆尝试治疗。

作者:王桂丽

艾灸太溪穴的治疗虚寒症(怕冷宫寒)

凡是寒凉体质的人,都不妨通过灸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体内的冰雪”变成春天的滑滑细流……

太溪是肾经上的穴位,在脚踝内侧后跟骨上动脉的凹陷处,当我们按在这个位置上时,马上感觉到这里动脉的跳动。

太溪穴它是阳气汇聚的一个重要之地。

自从老师对我多方面的指导,并且发些相关的资料。从开始的不认可到现在就深深的爱上艾灸,有种离不开的感觉,更进一步的了解到了艾灸的很多奥妙,神奇所在。不吃药不打针不输液,这么好的事何尝不去尝试呢!

在这里说一个特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位女士40岁,家庭很幸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再想要一个孩子,之前有一个孩子,六年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就是没能怀上,一直没能如愿,去多家医院检查,夫妻双方都正常,吃了很多药,试了民间很多偏方,也没有用。病人在其她人的口中听了小小的我,他带着怀疑的态度来到了我这里,很急迫的跟我说,王医生我都四十了,现在到底能不能再怀上呀!你有什么好方子没?你帮我问问你的老师,在这方面擅长的有经验的教授,你得帮我啊!我先给他两盒艾条,让她每天灸太溪穴。神撅。关元。足三里穴。

我教病人灸穴位的方法是,把点燃的艾条靠近穴位,以能感觉烫为宜,感觉到烫就离开一点,一个穴位灸30分钟,这位病人就是这么灸的,但是两天后她打来电话说王医生:我按你说的方法灸的太溪穴感觉没什么反应,我当时一听,心里也有点怀疑难道对你真的没效?便问她;“为什么没用呢”?

别的穴位稍微就一会儿就感到烫,但是就这个穴位没感觉,灸了半天还是不烫。

我便对她说你来我诊所吧!等我忙完闲下来的时候我帮你灸,果不其然,艾条离她的皮肤不到一厘米,她只能微微感觉到暖和,大约一个小时后,整整一根艾条烧完了,她仍感觉依旧,我又点了一根,继续给她灸太溪穴,她有点耐不住了,着急了的说:“灸了这麽久,究竟有没有用啊”?有种想放弃的态度。

没有用干吗给你灸啊!你感觉就的舒服吗?“我问

她说:”倒是挺舒服的越来越感觉有股暖流从双腿到肚子里了,这不就是效果吗?

第二跟艾条又快完了,当时我也有点放弃的感觉,此刻她突然说:“哎呀我感觉烫了”.但是我一愣,感觉奇迹要出现了。

我就跟她解释说,你的太溪穴缺乏的热量太多了,它大口大口吸收艾灸的热量呢!吸收这么多才能够满足它,这说明你体内寒气太重了,热量全部被太溪吸进温暖你的肾经去了,所以你一直感觉不到烫,你回去后别的穴位不用灸了,只灸太溪就够了,这是最直接补充你体内热量和阳气的方法,说完她很自信的说难到我的病根就在这里,总算你王医生给找到原因了,说完高兴的离开了。

这个病人配合得很好,虽然治疗得疗程久了些,但是还是有成果的,贵在坚持的呀!大约在四个月后,她打电话说她回去后头两天还得多灸半个小时,才能感觉到烫,后来这个时间段就迅速缩短了,现在艾条放上去几秒钟,就能感觉到烫了,她还说近几天查出来自己已经怀孕了,问要不要继续灸了,我说:“你的目的不是达到了吗?何不得魚忘荃呢”!此刻的自己非常的有成就感。

基层执业医师现状和教育对策 第3篇

关键词:执业医师,人力资源,医疗改革,医学教育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乡镇卫生院是基层医疗保健网的枢纽, 在城乡三级医疗保健网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其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仍是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中的“短板”。本文选择基层卫生机构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乡镇卫生院中执业 (助理) 医师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查阅管理部门统计资料, 科学分析和评价基层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发展状况, 结合高等医学院校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能, 为积极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学制订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战略规划及合理配置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提供参考和建议。

1 主要观点和资料来源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广大群众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其配置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到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的水平, 对于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在我国卫生人力配置过程中, 卫生技术人员过度集中于大城市的大型医疗机构, 卫生技术人员配置与人群卫生服务需要不匹配, 加上医疗服务的市场化, 大部分医疗资源流向大、中型医院, 而且级别越高的医院吸收的资源越多, 总体上呈现“倒三角”状态, 导致社区、农村医疗机构设施陈旧、人员老化。当高等级综合性医院就诊人员拥挤不堪之时, 农村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反而遭到忽视[1]。实际上, 民众的大部分门诊医疗服务 (俗称的“小病”) 完全可以由基层医疗机构承担, 而患者不愿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 与基层医务人员专业能力较差有直接关系。我国大多数医生的水平是由被分配在什么地方行医所决定的, 大多数在基层工作的医生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继续教育培训, 由于基层医院和上级医院医生的水平相差悬殊, 患者不信任基层医院, 有病就去大医院诊治, 造成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人满为患。

因此, 我国基层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只有跟政府、高校、省属重点医院协作做好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这4个环节的工作, 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才有可能实现卫生服务机构人才良性、持续和健康发展。

1.1 研究数据来源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数量、服务量、卫生技术人员、执业 (助理) 医师构成等数据来自2001—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高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数、招生数来自2001—2012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2 资料分析

建立EPIDATA 3.0数据库录入数据,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人员的数量和结构。主要统计指标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乡镇卫生院数量、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执业 (助理) 医师数量、每千人口执业 (助理) 医师数、执业 (助理) 医师学历和职称结构, 以及高等医学院校每年毕业生人数、招生人数等。

2 基层执业 (助理) 医师配置分析

2.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规模

受城镇化影响, 部分乡镇并入城市, 相应的乡镇卫生院转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截至2011年底, 我国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 861家, 从业人员328 676人, 其中, 卫生技术人员276 252人, 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5%, 占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8.8%,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7.97人;乡镇卫生院37 295家, 从业人员1 165 996人, 其中, 卫生技术人员981 227人, 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5.8%, 占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2.1%,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3.18人。

2001—2011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服务量年均增长率为30.3%, 入院人次年均增长率为42.9%;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量年均增长率为0.8%, 入院人次年均增长率为8.3%。2011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服务量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的6.5%, 入院人次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的1.6%;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量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的13.8%, 入院人次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的22.5% (见表1) 。

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执业 (助理) 医师数量变化情况 (见表2)

2001—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 (助理) 医师的年均增长率为34.1%, 增长率最高的年份为2006年, 达到63.7%, 后3年均稳定在3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 (助理) 医师数占城市执业 (助理) 医师总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乡镇卫生院执业 (助理) 医师的年均增长率为-0.2%。乡镇卫生院执业 (助理) 医师数占农村执业 (助理) 医师总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11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比上一年增长14.1%,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比上一年增长-5.5%。

2.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执业 (助理) 医师构成 (见表3)

截至2011年底, 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执业 (助理) 医师117 608人, 占全国执业 (助理) 医师总数的4.8%, 占城市执业 (助理) 医师总数的9.9%, 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 (助理) 医师数约15人, 每千人口执业 (助理) 医师数为3.03人[2]。由表3可见,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 (助理) 医师学历结构以大专为主, 占职业 (助理) 医师总数的41.5%;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 加上未聘职称者占执业 (助理) 医师总数的57.4%。

乡镇卫生院拥有执业 (助理) 医师408 587人, 占全国执业 (助理) 医师总数的16.6%, 占农村执业 (助理) 医师总数的32.1%, 院均执业 (助理) 医师数约11人, 每千人口执业 (助理) 医师数为1.32人[2]。目前, 我国乡镇卫生院执业 (助理) 医师以中专学历为主, 占执业 (助理) 医师总数的43.9%;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 加上未聘职称者占执业 (助理) 医师总数的76.9%。

2.4 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数量变化 (见表4)

基层医疗机构的执业 (助理) 医师主要来自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毕业生。11年来, 本科毕业生数年平均增幅为15.5%, 增幅最高的年份为2004年, 环比增长45.0%, 随后, 除2006年外, 呈现逐年回落的趋势。专科毕业生数年平均增幅为31.2%, 增幅最高的年份为2003年, 比上一年增长72.2%, 然后, 除2005年和2010年外, 呈现逐年回落的走势。

3 存在问题

卫生人才数量是否充足、质量是否合格、结构是否合理、分布是否均衡, 直接影响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影响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分别是城市和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承担机构, 他们的人员结构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切实落实。据统计, 目前, 我国城市每千人口医生数为2.97,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67,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较为充足, 但缺乏高素质人才[3], 主要表现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较低, 以大专为主, 职称低, 以初级职称为主。农村每千人口医生数为1.42,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受过高等教育的卫生技术人员较为缺乏, 学历偏低, 以中专学历为主, 职称很低, 以初级职称为主, 无职称者比例偏大。对于高校毕业生, 与城市卫生机构相比[4], 乡镇卫生院在薪金福利、工作生活环境、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都明显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2) 农村乡镇卫生院人才缺乏, 主要表现为毕业生“不愿去, 留不下”。近年来, 通过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等卫生专项建设规划的实施, 我国农村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基本设施装备有了很大提高, 但对卫生人才培养的投入还严重不足[5,6]。

(3)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类本科毕业生在城市供大于求, 在大医院就业相当困难, 一部分人宁愿放弃5年医学专业知识, 选择改行, 也不愿到基层工作, 形成了基层医疗机构“短缺”与高校毕业生“过剩”并存的现状。

(4) 传统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用人只注重学历教育, 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 对医学生毕业后的教育薄弱,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缺少接受在职医学教育的动力和条件。因为是否参加在职教育, 与晋升、提拔、聘用、申请执业资格无关, 而且政府部门对此缺乏相关考核、奖惩、激励以及有效的监督制度。

4 建议

在医改的大背景下, 我国基层卫生人才建设和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的政策不能是单一的, 必须全方位地设计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 针对实际问题, 统筹资源、全局设计, 制定改革措施。

(1) 政府、高校、医疗机构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 要把卫生人力资源体制和机制改革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 充分体现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地位, 与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提出的“服务发展、人才优先”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相一致, 着重抓好执业 (助理) 医师教育和培训工作。

(2) 政府创立独立的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其职能包括卫生人力资源规划、政策研究、临床培训、卫生人力资源的创新与改革、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和留用等。该机构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向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协助政府制定执业 (助理) 医师教育、培训和考试相关的政策、计划和改革方案。

(3) 政府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推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乡镇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壮大。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关注力度, 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形成居民就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获得好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得到发展→留住、吸引人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循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3年至2011年, 执业 (助理) 医师的增长率高于毕业生的增长率, 说明这期间吸纳了大批医学高等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才建设的经验也可以应用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人才建设。

(4) 政府应给予到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优厚待遇, 让优秀毕业生“愿意来, 留得住, 干得好”。一是建立农村卫生人才激励机制, 通过对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一定年限的医学生免除贷款或退还学费等方式, 鼓励学生下基层, 特别是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7]。二是通过国家卫生项目的实施,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如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试点项目”, 并制定优惠政策, 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受聘医师在5年聘期结束后, 继续留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三是实施国家“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定向培养项目”, 从农村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 由国家补贴, 高等院校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医学生, 毕业后投身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中。

(5) 调整现行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建立与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1) 开设多学科有机组合的综合课程。 (2) 早期接触医疗服务实际工作。 (3) 精简必修课, 减少讲课学时和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 突出主干课程的理论和技能培养。 (4) 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6) 建立高校培养的分工协作机制[8]。部属重点医学院校以培养高水平研究型学科人才为主, 充分利用学科优势, 开展区域性重点专科的继续教育工作。地方高校以培养实用型服务基层的医学人才为主, 走“学校—医院—社区”的道路, 建立全科医生培训中心, 培养医学生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胡鹏, 王羽, 卢建华.我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29 (4) :62-63.

[2]卫生部.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1.

[3]王孝琦, 何中臣, 杨荣潇.重庆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配置现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3) :1413-1415.

[4]唐立健.我国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的配置分析[J].卫生软科学, 2010, 24 (4) :300-301.

[5]胡晓, 周典, 吴丹, 等.新医改背景下我国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现状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 2011, 25 (11) :24-26.

[6]刘吉成, 吕颖, 刘国祥.黑龙江省高等医学教育发展与卫生人力资源需求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3) :31-32.

[7]王立, 胡晓林, 樊均明.新医改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综合性大学医学资源对策探讨[J].西部医学, 2010, 22 (7) :1370-1372.

医院医师到基层服务工作总结 第4篇

院服务工作总结

为引导和鼓励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逐步解决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紧缺和无执业医师问题,探索并逐步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根据《云南省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云卫农卫发„2014‟8号)及《关于印发xxx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xx发„2014‟173号)文件精神,我院于2014年9月22日派遣xx科xxx主治医师到xxx卫生院开展工作,服务期限至x年x月x日止,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纪律方面

xxx医师在xxx卫生院工作期间,按照上级领导安排,结合xxx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在门诊部从事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工作中严格遵守两院人事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对病人态度诚恳,能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尽可能地解除病人就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面对不懂或不了解的东西,能虚心向领导及同事求教,引导患者科学就医,尽量为病人及家属提供诊疗便利,赢得了基层医患人员的一致好评。

二、医疗业务方面

工作上,xxx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尊敬领导,团结同事,互相帮助,相互协作,严格履行《执业医师法》,遵照《医疗文书书写规范》认真记录好每一份医疗文件,对前来就诊的每位病人详细询问病情及病史,认真做好望、闻、问、切,根据病人具体

情况进行诊治,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做好疾病预防知识宣教。遇到超出个人诊疗技术能力范围的疾病,能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避免延误患者病情。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他在xxx卫生院综合诊疗患者1033人,运用针灸技术为基层患者治疗253人,红外线治疗245人,中药治疗11人。同时积极参与xx县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项目指导工作。在县卫生局的安排下,每季度均到各乡镇卫生院进行一次中医药督导,及时发现各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在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督促、更正,使xxx县基层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问题:

1、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落后,临床诊治工作受限,导致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尤其是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

2、其本人性格内向,工作中不够大胆,知识面没有完全拓宽。

四、今后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xxx医师还需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个人业务技能及自身修养,适应新形势下医疗工作的需要,相互协调,共同做好基层健康服务工作,扬长避短,力求工作中再创一个新的起色。另外,在工作之余多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创造出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

基层临床医师 第5篇

临床实践和一切医疗卫生活动都应基于现有最好的科学研究证据[1],本研究分析整理公开发表的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模式的文献资料,总结现况特点,了解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模式特点,以期总结科学模式的特点,为提出适合于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获取有关我国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模式的文献。检索词及检索策略:(教育 OR 培养 OR 培训)AND(医生 OR 医师 OR 卫生人员 OR 医务人员)AND(基层 OR 农村 OR 城乡 OR 社区 OR 乡村)。此外,追溯纳入研究参考文献,查找灰色文献等。检索时间截止2011年11月。

1.2 纳入排除标准

首先由研究者应用EndNote整理文献阅读初检到的文献的标题和摘要,调阅潜在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通过阅读全文,进一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决定文献是否被纳入。

纳入标准:研究对象限定为中国地区农村基层医师,语言限定为中文,研究类型为纳入完整描述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模式、制度、方式、基于现场培训的研究;排除标准:具体技术的推广,培训某方面要求、建议或设想,具体的教学方式传播等。

1.3 研究内容

对纳入研究的特征进行分析,设计文献数据提取表,分析文献发表时间、期刊类型、调查区域、项目资助状况等。其次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按照对经验总结、案例分析、专家意见类文章的评价标准(JBI,2005)评价文献质量,主要包括:文献来源是否清晰,写作目的是否明确,作者在该领域是否具有影响力,结果及结论是否以病人利益为中心、是否具有逻辑性,对观点或建议的分析是否合适,支持所推荐的观点或建议的文献是否充分,所推荐关键或建议与以往的文献是否有不一致的地方等方面。根据分析的文献信息,预先设计了数据提取表并进行检验,进一步完善并确定。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评价每篇文献,意见不一致时通过讨论或第三方仲裁解决。将纳入研究分成三个等级分别为A级高质量,B级中等质量,C级低质量。

2结果

2.1 检索结果

初检出文献2016篇,其中CNKI889篇,VIP590篇,CBM537篇,取重后剩余931篇。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初纳入72篇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51篇,最终纳入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模式研究21篇[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纳入的21篇文献中,文献发表数量从1999-2011年呈上升趋势(见表1),2007年之后发表的文献占71.4%(15篇[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010年发表的文献最多(5篇[2,19,20,21,22]);21篇文献发表于19种期刊,说明对于农村基层医师培训的研究不少期刊都很关注(见表2),其中分布于核心期刊(分别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杂志》与《中国全科医学》)的只有3篇[7,18,22]。纳入文献中有8篇文献获得了基金项目的资助,国家级以上基金3篇[3,12,16]。

在纳入研究的作者单位中,医学院校占了71.4%(15篇),卫生行政机构(卫生厅,市级、县级卫生局)有3篇,医院3篇。与此相对的,在所纳入文献对培训模式的实施主体的确定中,以医学院校作为培训实施主体的为7篇,以医疗机构(包括三级医院、县级医院、附属医院、社区医院等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作为培训实施机构的4篇,卫生行政部门为实施主体的2篇,培训模式的实施综合了卫生行政机构、医疗机构、医学院校中两类或以上机构的6篇,另外2篇实施主体没有明确表明;在培训模式的师资来源中,8篇指出医学高校为其培训模式中的师资来源,师资来源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5篇,师资来自于高校与医疗机构的4篇,另外还有2篇没有明确指出师资来源。

在纳入文献的区域分布中,纳入文献涉及14个省份,东部11篇,占52.3%,关于西北、华南、青藏地区培训模式的文献较少。在不同地区的现况调查中,农村基层医师都呈现出业务能力与学历层次低,老龄化问题突出等问题,不能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西部地区人才能力与知识欠缺、人才不足,农村基层医师所处环境封闭不便交流等问题更为突出;东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还有职称结构不合理、待遇较低、学术地位较低等问题。培训模式存在主要问题有培训内容重复、教学方式落后,培训内容对于实践技能的忽视,培训效果不佳等方面。在文献提到的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模式大部分都明确了培训模式建立与实施的要点:农村基层医师的培训需要根据农村基层医师的需求确定培训的内容及方式,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采用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自主学习结合的培训方式。其中在所纳入文献中提到了很多有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的培训方式——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医学知识竞赛、学术会议与讨论、实用医学杂志的订阅与学习、医院例会的交流、PBL教学等教学方式,以及远程视频、远程会诊等方式在培训中的实用。

2.3 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

按照对经验总结、案例分析、专家意见类文章的评价标准(JBI,2005)对所纳入文献从文章来源是否清晰标注、撰写文章的目的是否清晰描述、作者在该领域是否具有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价,按照评分标准不符合要求0分,只是提到没有详细描述1分,详细全面描述且正确2分。对21篇文献进行评分,最终结果A级(12分及以上)3篇[17,18,21],占14.3%;B级(9分及以上)7篇[4,6,9,12,13,15,16]占33.3%;C级(9分以下)11篇,占52.4%。并且,尽管文献数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文献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趋势,见表3。

3讨论

通过对我国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模式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关于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模式的研究数目较多,但大部分是某些技术或方法的推广、农村基层医师培训的建议或设想,缺少基于实践的研究,故所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纳入的文献提示,农村基层医师培训研究数量呈增长态势,一定程度上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模式的研究越来越被重视;文献期刊分布上,期刊种类较多,不过核心期刊的文献较少;地区分布上也不均衡,西部地区的研究较少。我国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模式研究的文献的质量还有待提升,需要更多高质量、基于实践的研究。通过对所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所纳入研究进行总体分析,得分在10分以上的有8篇,这些文献所推荐的观点与意见、对观点的分析的逻辑性、创新性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评分。通过对所纳入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提取资料,对当前农村基层医师培训现况及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

农村基层医师的培训首先应重视农村基层医师需求。全科医学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欠缺是农村基层医师存在的普遍问题,旧的培训模式普遍存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实践方式陈旧等问题,将农村基层医师的需求与培训模式的目标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中全科医学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不断利用科技发展、医学教育与实践方式的进步等条件,创新教学实践模式;根据农村基层医师的实际,采用弹性学制灵活培训,加强对于其自我管理、自主能力创新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农村基层医师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将卫生行政机构、医学院校与医疗机构的资源与优势结合起来。在农村基层医师培训过程中卫生行政机构应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人力、物力、财力的能力;医学院校及其教学医院有师资资源优势,有着丰富的教学培训经验;各级医疗机构可以为培训提供实践基地、技术支持,为医师培训取得良好效果提供保障。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模式在当前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医学院校作为培训实施主体,卫生行政机构与医疗机构应充分发挥在农村基层医师培训中的优势,才能取得最佳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效果,创建科学高效的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模式。

本研究应用循证理念和定性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对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模式现况文献的分析,总结现有研究的特点,并对所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得出针对培训模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农村基层医师培训建议。但由于检索资源、纳入研究质量,以及循证方法学在定性研究方面的限制,本研究结论的稳定性有待于对未来高质量研究的进一步评价。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基层医师培训模式研究质量,深入了解我国农村基层医师培训模式研究现况。方法:检索数据库CNKI、VIP、CBM,根据明确的标准纳入、评价文献,设计数据提取表,分析纳入文献。结果:初检到2016篇,最终纳入21篇。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范围涉及14个省份但不均衡;评分结果 A级14.3%,B级33.3%,C级52.4%。讨论:大部分研究文献质量低,分布不均衡,对其研究亟待进一步重视。

基层年青医师如何诊断和处理急腹症 第6篇

本文将就六个方面分别进行交流。

1 急腹症的概念

急腹症是指以急性腹痛为表现, 需要紧急处理的腹部疾患的总称[2]。

2 特点

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病情重, 一旦延误诊断, 抢救不及时, 就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和生命危险。

3 类型

急腹症可分为炎症性、脏器穿孔或破裂性、脏器梗阻或绞窄性、脏器扭转性、出血性和措伤性六种类型。

4 急腹症的诊断步骤

突然发生的急性、痛性腹部疾病, 多需及时或紧急处理[3], 否则会发生严重后果。如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诊断有一定困难。因此, 熟练掌握急腹症的诊断步骤十分重要。笔者二十年的临床经验和学习所得是认真回答下面六个问题:

4.1详细了解病史没有?如现病史、既往史、流行病学史、外伤史、手术史等要作详细了解。

4.2是不是急腹症?主诉急性腹痛病变未必在腹部, 如心绞痛、下肺肺炎、膈胸膜炎均有能主诉为上腹痛或右上腹痛;肋间神经炎甚至可主诉为右下腹痛。因此, 要排除了上述情况才能认定其为急膜症。

4.3是内科还是外科的急腹症?初遇患者时, 不要急于让患者按你的要求平卧位接受检查, 应短时观察其自然状态, 如体位、转身方式、呻吟等, 这些可能会给你重要启示 (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两者有很大不同, 只要作详细地视、触、叩、听、查就能大体对外、内科急诊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4.4腹痛位于哪里?腹内的组织、器官那么多, 应该根据重点想到该区有什么解剖结构[4], 才能作出进一步思考。仍以炎症性为例, 前期定位比较容易, 如胃肠穿孔为上腹痛, 阑尾炎右下腹痛, 胆囊炎右上腹痛、胰腺炎为上中腹带状腹痛并牵涉至背部, 宫外孕破裂为下腹部痛等, 但有了弥漫性腹膜炎后, 算是那部位腹痛呢?原发病在何处呢?可试用以下方法: (1) 单指指痛法:令患者用一个手指指出腹部最痛的某一点, 这一点常是起病处或原发病变处。 (2) 咳嗽指痛试验:在整个病程中起病处必然是炎症时间最长, 炎症最猛烈之处, 当咳嗽腹压增加, 患者由此可能会指出最痛之处。 (3) 起坐指痛试验:患者平卧, 双上肢交叉放在胸前, 医师用手压住患者小腿, 会令患者靠腹肌坐起, 此试验腹压更大, 更能正确地指出最痛处。有些患者不宜坐起, 作本试验时只要求患者利用腹肌收缩略抬上身即可。

4.5哪种病理改变引起腹痛?绝大部分腹部外科疾病大体归纳成五大类: (1) 外伤; (2) 先天性疾病; (3) 炎症; (4) 痉挛梗阻性疾病; (5) 肿瘤。通过分析和简要检查, 如腹腔穿刺、B超检查、体温与白细胞计数、腹部的压痛、反跳痛、腹部X线平片等多可迅速地将患者归入五种类的某一类。

4.6病在哪个器官?经过第一步初步考虑为急腹症, 第二步证实确为腹部疾病, 第三步确认为外科腹痛, 第四步确定病在腹部的哪一部分, 第五步确定是何种病理改变, 比如说是炎症, 那么最后第六步该是考虑是哪个器官的炎症。比如右上腹, 解剖上有很多器官, 符合哪个器官可结合症状体征逐一分析, 若是胆囊炎, 痛反射至肩、胆囊肿大、莫菲征阳性 (murphy’s siyn) ;胆石胆囊炎应有寒战、发烧、黄胆;结肠炎应有腹泻, 肝炎应有肝肿大等[5]。

经过上述六步法的思考, 详细而有针对性的检查, 基本上可以得出初步诊断。排除其它病, 考虑合并症, 确定无疑者立即给予计划治疗。尚有疑点时, 可一面治疗, 一面观察与进一步检查, 力求早确诊, 早治疗。

急腹症的诊断, 只要努力学习, 勤于思考, 不断实践, 多数不会太困难。有时自己会发生误诊, 千万别隐讳, 要敢于自我剖析, 追求误诊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才能提高一步, 避免再患类似问题。

5 治疗

由于急腹症病情急、变化快, 在治疗上要根据病情和患者条件, 全面的进行分析, 选择恰当的治疗措施。当治疗方针一旦确定后, 具体措施就要争分夺秒的进行, 以求最好的治疗效果。具体处理原则如下[6]:

5.1炎症性或穿孔性急腹症: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如发病已超过48h, 病灶已局限包裹, 全身状态较好者, 可行非手术治疗, 进一步观察。

5.2梗阻性, 绞窄性和扭转性急腹症:应早期手术, 以免病情恶化。如患者已处于休克要边抗休克边紧急手术治疗。

5.3出血性急腹症:对腹腔内脏器破裂出血患者应紧急手术治疗。消化道出血, 如一般状态允许, 可先采用非手术治疗, 待出血停止再行择期手术, 效果更佳;尤其对出血病因不清, 部位不能确定者, 更宜先采用非手术疗法。如出血量大, 经非手术疗法不能维持血压、脉搏, 则应及时改为手术探查[7]。

5.4损伤性急腹症:对腹部闭合性损伤, 无明显腹膜炎和内出血的表现, 可行非手术疗法观察。如已证实有空腔脏器破裂, 穿孔或内出血, 则应及早手术探查。对需要观察和手术前准备的急腹症患者的处理, 应给予防治休克, 纠正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控制感染和防治腹胀, 在观察病情改变过程中, 严禁用镇痛药, 以防止掩盖病情;如疑有肠穿孔或肠坏死, 肠梗阻, 则禁用泻药和灌肠。

6 转诊

基层医院医疗技术、设备条件毕竟有限, 无法确诊和处理的急腹症患者立即和有效的转诊到上级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 严禁延误病程, 错失良机, 造成患者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死亡。在转送过程中要严密监护, 进行抢救。

关键词:基层,年青医师,诊断,处理,急腹症

参考文献

[1]何三光, 急腹症, 裘法祖, 等.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489-493.

[2]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983-997.

[3]陈淑珍, 夏振龙.腹部急症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342.

[4]周异群.急性腹痛[M].见:李建业, 周异群.实用腹部外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98-402.

[5]吴咸中.急腹症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治疗原则[M]//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997-1014.

[6]夏穗生.外科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哲学思考[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1) :5-6.

基层临床医师 第7篇

关键词: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做法,经验

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我院2009年5月成为江苏省第二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同年11月,在常熟市卫计委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开始接收第1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至今已有7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现就我院培训情况谈谈做法和体会。

全科培训实施情况

培训对象: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均来自本市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刚工作或工作1~2年的年轻医师,学历均为本科学历,毕业院校基本为江苏省内的各医学院校,平均年龄25岁。因我市共有3家培训基地,故学员由卫计委分配到我院。

培训领导:医院的科教处为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部门,建立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网络。院长为总领导,分管科教的副院长具体负责,科教处处长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并设班主任1名,负责全科医师的日常管理与考评。各涉及的轮转科室设立全科医师辅导员,负责全科医师的管理与培训。

培训时间:统一为3年。

培训过程:①培训方法:按照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关于全科医学科医师培训细则的要求,采取临床医疗实践工作为主的培训方式,对每位学员完成全科医学相关理论、临床科室轮转和社区实习3部分内容的培训。其中,相关理论学习中的主干课程如《全科/家庭医学概论》、《康复医学》《社区预防保健》等在卫计委的统一安排下,集中进行培训和考试。我院主要负责临床科室轮转部分的培训,涉及内科、神经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急诊医学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咽喉科、传染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13个临床科室,共计27个月。我院培训结束后,由卫计委统一安排到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社区实践。②培训师资:对全科带教师资的调查问卷显示,96%的师资认为科学的带教方法在全科医师培训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1]。我院对每个带教专科均设立专门的带教老师,要求进行“一对一”带教。为了让带教师资掌握全科医学的理念,明确全科医师的学习目标和工作任务,我院分批次组织带教老师参加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目前,我院已经持有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合格证书的正规师资33人,基本满足带教需求。③带教方法:在全科医师培训过程中,采用日常出科考核加年度考核,结合不定期技能培训的方法,提高全科医师知识和技能。日常考核:全科医师进入科室,即由带教老师对其明确本科室学习目标和要求。科室轮转结束对其进行出科考核,主要分为日常表现、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3部分。年度考核:每年底,科教处会组织全科医师进行年终考试,主要是理论考试和站点式技能考核。不定期技能培训:每个月安排带教老师对培训大纲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做到人人通过。

培训结果:截至2015年8月31日,我院共接收参培全科医师6批,共58人。其中2009、2010、2011年参培的学员共20人目前已经完成培训,顺利拿到合格证书,合格率100%,无1人流失或延长培训。

体会

加强临床技能训练:1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不仅应该具备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精湛的临床技能。因此,我院主要从3个方面加强对全科医师的临床操作技能培训。①坚持科室轮转,并将要求学员掌握的技能分散到科室进行重点教学,如轮转到呼吸内科的时候,要求带教老师重点强化学员掌握胸部体格检查的方法,并将胸部体格检查列为出科考核的必备内容。②定期进行技能考核,对考核不熟练的学员进行重点辅导。③强化“三基”训练,要求学员必须参加院内的三基理论和技能培训及考核。

加强临床诊疗思维能力训练:全科医师的主要服务对象在社区,服务内容主要以门诊为主,这就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而一般前来培训的全科医师都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正是他们最欠缺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问题解决型学习法。即以病例为基础,由学员发问,逐步引出该病例的主诉、现病史、身体各项检查(如心电图、CT等)资料,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再次与患者进行交流,进一步收集临床资料,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针对问题进行学习和总结。在以上过程中,指导老师仅进行启发、引导学员主动发现问题,最后总结并评价学员的表现,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通过不断的演练,能让学员逐步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形成以病患为中心的思想,培养学员系统化与综合化的诊疗思路,增强学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师资带教能力建设,把好师资关:一名好医生不等于是好老师。临床教师的带教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在全科医师师资的任用上,要选拔热爱带教工作的中高级职称带教老师,再上岗前进行师资培训,使其明确全科医师培训的目的、意义,熟悉全科医师培训大纲的相关要求,掌握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出科考核等培训的过程管理方式方法,规范教师带教行为,达到同质化教学。

经过3年的集中培训,在培的全科医师能够顺利取得全科医师合格证书,胜任社区全科岗位,从机制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不足的问题,做到“小病去社区,大病上医院”。

参考文献

基层临床医师 第8篇

1 妇产科学在基层全科医师培训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众多医学学科中, 妇产科学是一门集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学科, 它不仅与外科、内科、儿科学等临床学科有密切联系, 还需要有现代诊疗技术、临床胚胎学、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而且与其他医学学科相比较, 具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全科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开展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技术人才, 因此妇产科学是基层全科医师培训不可缺少的重要学科之一。

2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参加陕西省“万名医师培训”项目的现状

“万名医师培训”项目是陕西省开展的一项以培训全科医师为重点, 对在岗的乡镇卫生院医生和社区医生, 进行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培训项目, 自2010年9月起至2015年12月, 计划每年培训2, 000人, 5年共计划培训1万余名基层全科医师[2]。作为主要培训单位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是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医疗技术精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劲的融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我院妇产科于2010年9起承担“万名医师培训”项目教学任务,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积累, 累计对1, 500余名基层医师进行专科培训, 在师资选拔、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及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改进, 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受到广大学员与基层单位的一致好评。

3 存在问题与主要培训经验

经过实践观察, 基层全科医师培训期间常常会存在以下问题:①学员们来自基层, 理论基础较差, 临床技能参差不齐;②全科教育中的专科教学知识点零散, 课时相对较少, 学习内容难以全部吸收消化;③需要制定统一考核标准。为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3.1 强化师资选拔

由于受训学员均来自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 学历层次较低, 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为了提高学员专业技术水平和临床业务能力, 保证培训质量, 科室专门选拔了5位具有博士学历、专业综合素质过硬、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医师组成“讲师团”进行课堂授课与临床带教, 并通过课前预讲, 课堂问卷, 课后讨论、小组PK等形式进一步督导培训过程, 使培训质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3.2 优化课程设计

在培训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提高岗位任职能力”为目标[2], 有别于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 在专业课程设计上, 以常见病多发病为基点, 结合诊疗新进展, 将授课内容分为“全科医师的计划生育指导”、“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正常妊娠与孕期管理”、“妊娠合并症”5部分内容, 并通过安排临床轮转, 使学员在有限的课时里能够学习与掌握尽可能全面而重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改革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增强师生互动氛围, 将P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引入全科医师培训中[3], 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4], 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事例展示, 并通过正反两方面处理比较, 如:“宫外孕”的误诊, “卵巢癌”的误判及“多囊卵巢综合症”的误治等, 深入浅出, 举一反三, 使学员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日常工作中容易产生的错误, 并掌握避免的方法和及时补救的措施, 有利于今后学员们回到各自工作岗位后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另外, 还通过第四军医大学专业学科网站及远程医疗等方式给予广大学员更全面更长期的理论与专业指导, 为改善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

3.4 调整考核标准

培训要注重质量, 而保证质量的重要措施就是考核, 严格的考核制度是完善培训过程, 检验培训质量的必要环节, 基层全科医师培训亦是如此。将考核分为课程考核和临床轮转考核, 课程考核是课堂教学结束后由学校统一组织的考核, 临床轮转考核是全科医师在科室轮转结束后进行的临床考核, 将结构化考试[5]引入妇产科临床考核, 通过模拟临床场景对学员进行临床综合能力评估。两项考核均合格者方可以取得由第四军医大学颁发的全科医师培训合格证。

4 结语

基层医师培养关乎基层医疗质量, 紧系广大百姓生命和健康, 加强基层医师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提高基层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继续医学教育任务[6]。作为陕西省基层全科医师培训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我们将一如既往, 高标准、严要求, 为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梁万年.中国社区医生服务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769-771.

[2]杨海, 王东光, 赵英, 等.基层医师培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3, 12 (2) :204-206.

[3]李旭红, 肖容, 范自力.问题式学习在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社区康复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9, 31 (9) :640-642.

[4]颜素华.妇产科临床教学方法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14, 22 (1) :168-169.

[5]李晓华, 江平, 关郁, 等.客观结构化考试在妇产专业方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 2014, 28 (1) :98.

基层临床医师 第9篇

一、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石家庄及周边乡镇卫生院近三年参加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人员, 共计451人。

2. 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 由各培训基地工作人员进行发放、回收。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人员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一般情况, 并且在培训结束的学员中随机抽取50人对培训后服务基层的可能性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二、结果

1. 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

在所有的学员中, 男性285人 (63.2%) , 女性166人 (36.8%) ;大专以上222名 (49.2%) , 中专以及下229名 (50.8%) ;主治医师及以上56名 (12.4%) , 医师240名 (53.2%) , 其他155名 (34.4%) ;工作年限10年以下175名 (38.8%) , 10~20年200名 (44.3%) , 20年以上76名 (16.9%) 。

2. 学员培训后服务基层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

(1) 是否愿意于基层服务及服务期限。在所调查的50份问卷中, 仅有24名 (48%) 被调查者回答愿意继续回基层长期服务, 其余26名被调查者, 4名选择可以服务半年, 6名选择服务1年, 7名认为可以服务2~5年。 (2) 回基层服务的影响因素。问卷反馈回来的信息中, 影响全科医师回基层的主要因素包括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发展前景、工作调动、家庭搬迁和子女教育等。按照关注度不同, 排在第一位的是工资待遇, 有38%的调查者在首要影响因素中选择了该项, 即担心回基层后待遇同其他未培训人员相同;排在第二位的是发展前景, 有32%的调查者在首要影响因素中选择了该项, 认为农村基层设备条件落后, 会荒废专业, 而且该年龄段正是学习技能、积累经验的大好时段, 去基层会耽误自己的前景;排在第三位的是职称晋升, 有18%的调查者在首要影响因素中选择了该项, 认为全科医学培训结束回基层晋升职称时不一定有优势;其次是工作调动、家庭搬迁、子女教育等因素, 12%的调查者在首要影响因素中选择了这几项。

三、讨论

为了尽快建立起全科医生制度, 我省采取了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学历提升等项目, 特别是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 强化订单定向免费培训, 支持基层医生符合条件后注册为全科医生或助理全科医师, 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目前我省学员参加转岗培训的学费、教材费、理论培训阶段的住宿费及档案管理费均由省卫生厅承担, 此外, 还给予学员一定的生活补助。并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经过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学员, 可提前1年参加全科医学专业 (中级)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我们可以看到, 政府相关部门在解决医生到城乡基层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对全科医生的培养以及今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同时也看到, 在住院医师到城乡基层服务工作中, 由于种种原因, 使得医生原单位、接收单位、医生本人、群众等方方面面并不尽如人意[5]。对原单位来说, 要积极安排骨干力量深入基层, 充分安排好各岗位人员。对于接收单位来说, 需要根据本单位特点制定出人才建设和专科发展规划, 争取紧缺专业医生前来服务, 相应带动本专业的发展, 进而能够为医生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原单位和接收单位务必要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 这样才能开展一些新业务, 发展新技术, 真正的培养出水平高、走不了的专业队伍,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品质和为群众服务的本领。此外, 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中的关键就是医生, 因此, 对下基层医生应该有相应的考核制度, 例如对医生的工作时间、诊治疑难疾病病例数、治愈好转率、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发生情况临床医疗指标进行考核, 此外评价其开展的院内讲座、带教手术等教学效果, 以及基层地区医生和群众的评价。在此次问卷中我们也了解到, 下基层服务的医生在好多方面存在着顾虑, 因此, 为了使服务基层的工作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 必须调动医生的积极性。首先要政府出台一些政策, 保证基层培训人员工资待遇及晋升职称方面的需求, 对于愿意长期去基层工作的城市医生, 也应该解决好其家庭搬迁、子女教育等问题。通过加强激励与保障机制, 提高基层全科医师的社会地位, 吸引更多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思想稳定的人才去基层。

总之, 如何鼓励城市全科医师到基层工作, 如何引得进、留得住, 让更多的全科医生愿意扎根基层, 目前是影响全科医生制度发展的关键所在, 也是今后工作过程中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摘要:全科医师是三级预防网中最基层的卫生服务提供人员, 是卫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国务院也明确指出要建立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 但在全科医师到城乡基层服务工作中, 由于种种原因, 使得医生原单位、接收单位、医生及群众等各方面并不尽人意。为此, 我们对石家庄市转岗培训的学员进行调研, 了解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现状、培训后服务基层的意愿及影响因素, 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全科医师,基层,转岗培训

参考文献

[1]葛运运, 徐静, 周亚夫, 钱东福.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2201-2203.

[2]杨晓玲, 杜成林, 赵华伟.基层医院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 2011, 15 (9) :65-67.

[3]任伟, 冯友梅, 张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执业注册情况及规范化培训意向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6) :651-654.

[4]齐月莉, 蒋丽霞, 谷小米.西安市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现状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24) :104-105.

上一篇:音乐与审美下一篇:生物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