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护理范文

2024-06-16

院内护理范文(精选12篇)

院内护理 第1篇

1 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控制院内感染是预防工作, 也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首先要完善组织机构, 大庆市龙凤区人民医院卧里屯卫生服务站1993年成立感染临控科, 并设立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 制定了院内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使护理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质量标准化, 价钱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 重视无菌技术操作。

2 加强基础护理工作

基础护理是狐狸工作的基础, 从晨晚间护理到口腔及皮肤护理等。环境污染是院内感染的最大的潜在的危险因素, 所以病室内环境要清洁, 病室随时清扫, 每日用消毒液擦地2次, 晨起室内开窗通气30min, 这样可以降低空气中细菌菌落数, 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扫床时做到一床一扫, 一桌一巾, 用后放入0.05%新氯净浸泡消毒。病室内环境要整洁, 尽量减少探视。保证出院患者床单被套及时更换, 并做好终末大消毒。口腔皮肤护理盘一人一用一消毒。血压计、袖带、听诊器、止血带用后常规消毒。

3 严格把好无菌技术操作关

护理人员在操作时, 治疗室内避免人群走动, 减少尘埃飞扬, 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 对盛放碘伏的器皿按要求一律改为茶色的器皿进行盛放, 在输液液体的管理上要求瓶盖现启现用, 绝对不能启开备用。液体按要求的时间内用完。无菌纱布、棉球、棉签等按要求一日内用完, 否则再消毒等。工作人员无菌操作时衣帽整洁, 处置时带口罩, 特别强调注射前后要洗手。大庆市龙凤区人民医院卧里屯卫生服务站是综合性医院, 如果院内感染不严格控制后果不堪设想。2008年7月感染监控科对大庆市龙凤区人民医院卧里屯卫生服务站30位医护人员手的HBV DNA检测中发现, 医护人员的手洗前15份, 阳性者10份, 阳性率66.67%。医护人员手洗后15份, 阳性者1份, 阳性率6.67%。可见手的消毒处理非常重要, 它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切断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

4 严格把好供应室消毒灭菌关

供应室工作是医院不可缺少的工作, 在医院防止交叉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临床用过的物品常规消毒处理, 凡未处理的一律不回收, 供应室的各种医疗器械从消毒、灭菌到无菌物品的保管发放, 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如工作人员稍有疏忽就可能给患者造成交叉感染和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供应室护士要加强责任心, 强化质量管理意识,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只有加强供应工作的管理, 才能减少院内感染, 从而保证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实施。

5 加强一次性用品的管理

大庆市龙凤区人民医院卧里屯卫生服务站护理部、感染科会同器械科加强了对一次性用品的进货管理, 对一次性用品在使用上要求使用者必须认真核对生产日期等。如要求护士在使用输液器和注射器时要认真核对小包装上的批号、生产日期、失效期以及检查有无漏气等。严格把好使用质量关, 防止不良反应和事故发生。在用后的处理上, 感染科要求使用单位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消毒和处理, 并指定专人进行回收, 建立回收登记本, 由护士长和回收者同事进行回收数量的核对并进行签字, 严把用后消毒、毁型、销毁这一关。防止和杜绝一次性用品用后外流现象的发生。

院内感染护理论文 第2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1998年1月~2002年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内外科病房的所有病人以及在此期间在内外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包括全体护士、护理员、护工。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1998年1月~2002年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内外科病房共有病历39090份,从中随机抽出20%,共7818份进行查阅,计算院内感染性肺炎、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护士、护理员、护工按各年度实有人年数计算,统计内、外科护理人员的人数、职称、学历、平均护龄、平均年龄。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资料整理后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相关分析,分析护理人力与院内感染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明确两者之间是否相关。

2结果

2.1—般资料

本研究共查阅了1998年1月~2002年12月的病历共7818份,来源于内外科9个病房,其中内科病房4个,外科病房5个,共发现院内感染性肺炎228例(3.07%)院内泌尿系感染55例(0.74%)。

2.2护士人力的数量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护士人力的数量与院内感染性肺炎发生为负相关,R=—0.962623护理人员职称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护士与院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生为负相关,R=-0.9680护理师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为正相关,R=0.9843。

3讨论

3.1院内感染的现状

本研究结果提示,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分别是3.07%和0.74%,较国内文献报告高|231,与国外文献报道也有差别|41。朱其风报道的一组资料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3.89%,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1.03%和0.24%121;陈峰报道的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为0.44%131。Umuh报道的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1.44%和5.12%141。可能是因为本组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内外科病房,而内外科是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发科室。文献报道,国内院内感染的调查率普遍偏低,也可能与漏报有关|61,因而本组资料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与国外内文献报道存在差异。

3.2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较高,因此高比例的文凭护士(Licmedmre),包括注册护士(RegsernuiseRN)和文凭护士(LicensedpatenuseLFN)在减少院内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外的研究表明,高的RN护理时数或RN比例与低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关。

ICU护理管理与控制院内感染 第3篇

【关键词】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37-02

1 引起醫院感染的因素

1.1 医务人员因素:科室医务人员对于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视程度及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是主要因素。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1]。医务人员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无菌技术原则,接触每例患者前后、执行每项操作前后是否洗手或对手进行消毒都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此外,ICU与院内多科室协作,进入ICU的其他科室医务人员较多,他们是否执行ICU的相关院感管理规定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1.2 医疗用具因素 医疗用具、用品,在使用前除主管部门监测外,护士是最直接的质量管理者。如一次性医疗用品中,在操作中应认真检查各种质量,防止因质量问题造成的医院感染。另外在正常工作中使用的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均应严格消毒。

1.3 环境因素:病房通风换气不良、病房内医疗仪器多且使用频繁、固定装置的消毒处理、出入通道的混用等都是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1.4 患者因素:ICU内多种不同病原菌、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危重病人同室,抵抗力低下,极易发生院内感染,并且较多患者在转入时就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另外ICU内较多的有创性技术的应用,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引流管、中心静脉置管、呼吸机使用等虽是救治患者必须的,但也破坏了皮肤的保护作用,破坏了呼吸道正常的防御功能,若留置导管时间长,气道护理不当,极易引发医院感染。

2 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的预防

2.1 加强培训教育 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掌握并执行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同时也重视对护工进行院感知识培训,认真执行标准预防和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定期、不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对其他科室进入ICU的医务人员加强解释和监督,使他们进入ICU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

2.2 手卫生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手卫生知识的培训与竞赛,增强了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增进了对手卫生预防病原体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的理解,手卫生的正确性和依从性得以很大程度提高。

2.3 人员管理 医务人员进入ICU更鞋换服,戴口罩、帽子,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执行无菌技术原则。每个床尾放置了快速洗手液,以减少致病菌通过手传播而致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减少探视人员。

2.4 病房消毒管理 规范病房地面、物体表面及医疗用具的消毒方法、时间、次数,切实做到一人一换一消毒;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掌握科室主要感染途径;指导选用恰当的消毒方法和消毒液,清除或杀灭医疗器械、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医疗器械及用品、被服和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及医疗废物处理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2.5 病人管理

2.5.1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泌尿系统的侵入性操作,如:膀胱镜检查、留置导尿是泌尿道感染的诱因[2]。(1)严格掌握导尿的指针,必须留置导尿时,使用硅胶导尿管刺激性小,相容性好,减少感染的发生。(2)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外阴清洁和护理。(3)保持集尿袋不高于膀胱的位置,防止尿液逆行。(4)不主张膀胱冲洗,尽早恢复膀胱收缩能力,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

2.5.2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严格无菌操作规程。(2)选择合适的插管部位,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3)插管部位及导管护理 观察导管置入的刻度并记录,严密观察插管部位及周围皮肤情况;保持导管的通畅,防止堵塞,保持导管连接紧密,每次操作时接头处用酒精擦拭。(4)根据病情需要,尽量缩短置管时间。

2.5.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控制 (1)病情无禁忌情况下,抬高床头30-45°。(2)加强口腔护理。(3)加强呼吸环路的管理 环路冷凝液是高污染物质,应避免倒流入肺。定期排空收集瓶,并应按感染性废物处理,严禁随手乱倒,以减少交叉感染。(4)加强气道的管理 合理吸痰和雾化吸入。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遵循先气道后口腔的原则。雾化吸入也应适时进行。(5)尽早停用应激性溃疡的药物。(6)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离呼吸机。

2.6 强调过程监控 注重持续改进

每天院感专职人员到ICU对每一个病人进行目标性监测,填写病人的一般情况,侵入性操作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病原体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等,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科主任、护士长,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在限定的时间内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达到监测-反馈-教育-改进-提高的目的。降低ICU院感发生率。

实践证明,医院中ICU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控制ICU医院感染成为目前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3]。ICU的技术水平,直接反应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4]。要想有效控制ICU院内感染,不仅需要制订完善的制度,合理的病房布局,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还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控制意识,更重要的是人人重视、人人参与院感控制,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戚小敏,赵桂荣,王悦,等.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377

[2] 贺彩芳,吴雪洁,杨碎丽,等。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与集尿袋更换时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4):412-414

[3] 王力宏,马文辉,张京利,等,APACHEII评分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6):651-653.

[4] 王力宏,马文辉,张京利,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现状与防控策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5):610-613.

作者简介:

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 第4篇

1转运前准备

1.1 转运前的风险评估

危重患者进行院内转运, 其救治效果和风险并存。重症患者, 转运前应评估患者的全身病情状态, 如:意识、血压、脉搏、呼吸等对路途中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承受能力, 以及转运人员的应急能力。通过风险评估, 有助于降低途中突发性死亡事件的发生, 杜绝护理安全隐患。转运前应检查带气管插管患者的人工气道是否固定牢固, 防止转运途中导管滑脱;检查各种引流管是否合理放置, 并妥善固定, 避免扭曲、挤压或滑脱;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液体量是否足够;尿袋、引流袋清空后是否夹管固定;躁动不安的患者使用约束带, 对疑有颈椎损伤的患者, 使用颈托固定。

1.2 转运人员要求

转运人员应熟悉途中所进行的治疗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静脉留置管道等, 对常用急救仪器也要熟练应用。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定期对专业护理知识及操作进行考核, 以提高护理人员对疾病的观察与处理能力。

1.3 急救物品准备

简易呼吸机、带监护的除颤仪、呼吸气囊、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多巴胺、呼吸兴奋剂等常规急救药物;高颅压、烦躁等情况, 还要增加配备降颅压、镇静药物, 如呋塞米 (速尿) 、甘露醇、地西泮等。

1.4 医患有效沟通

对意识清醒或昏迷患者的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充分沟通有利于护患关系、风险共担的医患关系, 减少纠纷的发生。

2加强途中监护,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2.1 体位

呕吐患者要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误吸;脑脊液漏的患者头偏向患侧;烦躁患者应给予保护性约束, 并拉上床档。转运时避免剧烈震荡, 保持头在前, 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呕吐患者应及时清理呕吐物及痰液, 清理呼吸道;带气管套管或气管插管的患者应防止气管堵塞或打折;呼吸浅慢者, 应给予简易呼吸皮囊辅助呼吸, 必要时终止转运。整个转运途中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确保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

2.3 确保静脉输液通畅

转运途中应确保输液及各导管的通畅有效性, 妥善固定, 防止牵拉。

2.4 严密观察病情

转运中严密观察病情及患者意识、瞳孔、呼吸、面色、口唇及四肢末梢循环, 注意便携式心电监护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 如有病情变化应及时处理。

2.5 做好途中记录

转运途中及时处理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转运中应记录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转运途中抢救和治疗经过等。

3转运后的交接

将患者运送到目的地后, 与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安置患者, 详细床边交接及途中的病情、生命体征、用药情况、特殊治疗措施、患者的心理状态等, 交接内容无误后, 进行交接班记录, 最后由双方医护人员签名。

4小结

院内护理 第5篇

(一)1、下列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是(A)

A、注射器 B、缝合针 C、套管针 D、头皮针 E、静脉针

2、下列不属于化疗职业暴露防护的是(C)

A、建立相关的防护制度 B、严格操作规程

C、工作人员尽量与抗癌药物多接触以了解药物作用 D、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E、尽量减少抗癌药物污染环境

3、静脉针引发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是(B)

A、医生 B、护士 C、技术人员 D、学生 E、静脉输液护士

4、静脉针引发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地点是(B)

A、监护室 B、病房 C、实验室 D、急诊室 E、社区

5、以下不属于传染病的是(C)

A、艾滋病 B、乙型肝炎 C、胆囊炎 D、丙型肝炎 E、肺结核

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二)1、关于安全装置的特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装置是无针连接的

B、安全装置要成为产品的固定部分 C、装置须有实用性且易于使用 D、安全装置启动后可以再恢复

E、操作者可以容易地区分安全装置是否被激活,有些装置会发出声响,诸如“滴”一声,提示装置已被激活。

2、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B)

A、戴口罩 B、戴手套 C、穿隔离衣 D、戴防护镜 E、洗手

3、参考美国2006版INS实践洗手标准不用于手部清洁(C)

A、含有酒精的手消液 B、水 C、毛巾

D、含有酒精的洗手液 E、液体肥皂

4、下述关于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的原则不正确的是(C)

A、满足输液治疗需要 B、穿刺次数最少 C、留置时间最短 D、对病人损伤最小

E、风险最小

5、下列不是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的是(D)

A、手接触 B、可能飞溅面部 C、可能污染身体 D、为病人去药房取药 E、侵袭性操作

病区院内感染控制管理

1、用于不耐热手术包灭菌的灭菌方法是(D)

A、下排气式压力蒸气灭菌 B、快速压力蒸气灭菌 C、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方法 D、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E、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

2、下列区域属于半污染区的是(B)

A、卫生间 B、内走廊 C、处置室

D、病房 E、配餐间

3、下列关于医院污物的管理规定叙述错误的是(A)

A、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感染性废弃物置黑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 B、锐器(针头、穿刺针等)用后应放入防渗漏、耐刺的容器内,无害化处理 C、医院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规定设置焚烧炉

D、在处理过程中操作者要穿工作服,带手套、口罩、必要时穿防水围裙、隔离衣

E、医院废气排放符合国家环境保护部门颁布的标准

4、下列对于医疗废物处理原则描述错误的是(B)

A、医院污物处理的最根本原则是防止医院污物污染医院环境,防止造成交叉感染,防止污物处理不当引起社会公害

B、医院污物无需分类收集,分别处理,对可以回收利用的无需消毒后再回收 C、加强医院污物处理的管理工作,各级人员都要重视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D、由于医院规模大小和专业分工的不同,各单位所产生的垃圾的性质和数量差别较大,对污物处理时应区别对待

E、医院污物应分类收集,分别处理,对可以回收利用的应消毒后再回收

5、下列对无菌物品描述错误的是(C)

A、保存于无菌包或灭菌容器内、不可暴露在空气过久 B、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

C、无菌包一经打开、即不能视为绝对无菌,超过48小时后必须重新灭菌,不得继续使用

D、无菌包放置要按消毒日期顺序

E、灭菌物品要定期(1个月)进行一次细菌微生物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预防与控制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A)

A、皮肤、皮下组织 B、深部软组织 C、深筋膜和肌肉 D、器官 E、腔隙

2、清洁-污染手术应在术前(B)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A、即刻 B、0.5h-2h内 C、1h-2h内 D、0.5h内 E、2h后

3、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中属于不可控因素的有(A)

A、患者肥胖 B、手卫生 C、抗生素的使用 D、环境因素 E、术后干预

4、SSI不会造成(A)

A、缩短住院时间 B、增加医疗花费 C、增加病人痛苦 D、导致手术失败 E、增加病人死亡风险

5、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术后(D)内发生的浅表切口、深层切口、器官/腔隙性感染,以及有植入物置留体内的手术(D)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深层切口和器官或 腔隙的感染

A、1周、1个月 B、1周、3个月 C、30天、半年 D、30天、1年 E、30天、半年

重症监护病房内感染的合理控制与护理管理

1、下列关于加强重症监护室环境管理,控制人员流动措施错误的是(C)

A、各类人员入病室必须按规定着装 B、本科人员离开病区必须着外出服 C、家属陪床需注意手部清洁

D、控制室内人员流动,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E、严格限制探视

2、下列关于重症监护室环境特殊性的说法错误的是(D)

A、ICU危重病人多,密集 B、医务人员多

C、病人分泌物易污染环境 D、病房空间小 E、探视人员多

3、医院感染控制最简单、有效的措施是(B)

A、大剂量应用抗生素 B、注重手部清洁 C、控制探视人员 D、减少护理操作 E、合理使用抗生素

4、下列关于呼吸机管道消毒说法错误的是(C)

A、每例病人都使用经严格消毒的通气管道

B、如果管道被肉眼可见的血、呕吐物、脓痰污染,则进行更换 C、每月更换通气管道

D、可复用管道用浓度为1000mg几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min,清水冲净悬挂晾干后放入戊二醛消毒柜进行3h的消毒

E、每周更换通气管道

5、ICU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包括(D)

院内护理 第6篇

【关键词】 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4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88-02

医院感染率是评价医院管理和医疗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高低除受到治疗因素、环境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外,与护理工作质量也存在有一定程度上的因果关系[1],目前院内感染病例主要集中于呼吸科疾病。为更好地控制院内感染,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1月间223例院内感染呼吸道疾病病历资料,现将有关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并整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223例院内感染呼吸道疾病病历资料。其中男115例,女98例;入院时均无感染症状。其中60岁以上141例(63.23%),50-60岁30例(13.45%),50岁以下52例(23.32%);住院天数7-26d(16.5±9.5d)。所选病例入院前均无感染症状,呼吸科疾病感染症状的诊断标准具体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年)执行。

1.2 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分析院内感染致呼吸科疾病的病人病历资料,主要分析病人的年龄、护理记录、各种侵袭性操作及抗生素或激素应用情况等。

2 院内感染原因分析

本研究显示,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

2.1 病人自身因素 本研究中,院内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主要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63.23%(141/223)。由于患者自身免疫机能衰退下降,尤其是老年病患的机体组织器官正发生退行性改变,抗病能力差,加之原有疾病的损害,合并院内感染的几率自然远远超过正常人群[2]。同时,医院感染发生率有随住院时间增长而明显增高的趋势,住院时间>10d的病人,感染发病率较高。

2.2 引起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及耐药性 本组病例的痰培养结果分离出致病菌株205株,检出率91.93%。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26.50%)、酵母样真菌(14.56%)、肺炎克雷伯菌(12.60%)等。从药敏试验对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以上几类病原菌对于常用抗生素如哌拉西林、氨节西林/棒酸、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均有极强的耐药性。而其他一些临床应用的敏感抗生素如亚胺培南,尽管抗菌谱较广,但由于价格昂贵,经济性差,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还可能对使用者构成易对神经毒性或肾毒性损伤,临床应用价值较低。

2.3 抗生素应用不规范 部分患者抗生素用药时间长,更换频繁,未严格遵循痰培养、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导致患者用药后体内菌群失调,发生院内感染。

2.4 病区空气质量 从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季节分布来看,秋冬季节为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的高发期,同期空气细菌培养结果也提示病原菌含量明显超出其他季节段。由此可推测,病区空气质量与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存在密切关联,秋冬季节病区空气不流畅,会为病原菌传播及交叉污染形成便利条件,致使病人受到病原菌侵袭[3]。

此外,呼吸道侵袭性检查时医护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无菌技术操作的执行情况,特别是接触过侵袭性操作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留置导管、吸痰等医疗设备或器具也具有较高的院内感染风险。

3 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是减少或杜绝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结合近年来我院护理部对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病例的护理经验,总结出如下护理体会。

首先是要加强高危人群的基础护理措施。对于老年并伴有多种严重内科疾病病人应实施保护性隔离。病区应保持通风换气,空气相对湿度在50%-60%,室温22℃左右,每日定时对病区进行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30min以上,力求保持病室内空气通畅和低病原微生物浓度。嘱病室患者要注意病区清洁环境的维护,禁止随地吐痰,保持个人卫生,出汗、咳痰污染的被褥要做到及时更换、清洗、曝晒消毒。在积极治疗病人原发病的基础上,陪护家属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加强营养支持以增强病人免疫力,抵御病原微生物侵害,缩短住院时间[4]。

其次,抗菌药物使用方面。临床医师应当严格采用血常规检查、痰培养及药敏实验的用药指导标准,护理人员应遵医嘱指导病人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健康宣教知识中重点强调抗生素用药知识,明确给药剂量、次数及间隔时间,杜绝抗生素误用、滥用的现象[5]。在抗生素选用上应依据痰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或2种以上的抗生素联用,防止病人出现耐药性。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或转归情况,在药物选择、剂量控制方面要及时予以调整。

再次,针对呼吸科疾病病原感染特征,采取并加强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包括控制流动人员,限制陪护、探访人数及时间,切实做好病区的清洁、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尽可能地切断感染途径。

综上所述,医院内感染是目前各级医院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护理人员应对相关危险因素给予足够重视并加以预防和控制,力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周泽云.呼吸重症监护室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J].重庆医学,2010,39(9):1168-1169.

[2] 段美丽,李昂,翁以鑫,等.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7):1422-1424.

[3] 李善华,涂明利.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9,28(3):295-296.

[4] 李爱珍.最新医院普通外科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护理风险防范及护理质量安全管理规章必备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2-97.

意识障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

本组患者256例, 其中男145例, 女111例, 年龄7个月~83岁;根据意识障碍程度[3]分为嗜睡36例, 意识模糊45例, 浅昏迷65例, 深昏迷110例, 其中重型颅脑损伤例, 脑出血例, 脑瘤例, 多发伤例。

1.2 转运目的

做CT、MRI检查134例, 急诊手术80例, 介入治疗30例, 转出12例。

1.3 转运中的并发症

静脉通路堵塞2例, 瞳孔变化4例, 氧饱和度下降6例, 呕吐2例, 癫痫发作1例, 呼吸骤停1例。

2 安全护理

2.1 转运前的护理

2.1.1 转运前风险评估。

意识障碍病人病情复杂、凶险、变化快, 转运途中可能有不同程度并发症及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主管医生要对患者病情做全面评估, 是否转运持慎重态度, 尽可能做床旁检查, 而诊断性检查、治疗、手术为必须的话, 应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告知其可能的风险及所做的准备, 从而减少纠纷。护士在运送病人前准确地综合评估病人病情是安全转送的关键。意识障碍伴有窒息、癫痫、休克、脑疝者严禁搬动。所有病人转运前当班护士必须对病情充分地了解和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病人的意识状况、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呼吸道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潜在隐患等。根据评估的情况, 做好相应的准备。

2.1.2 转运前的病人准备。

首先, 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自我介绍, 解释转运的目的及必要性, 取得他们最大的配合。其次, 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测量气管插管的长度, 检查人工气道是否固定牢固, 以防转运途中不慎使导管滑脱。防止窒息和误吸, 保证充足的供氧。运送前吸尽气道内分泌物, 防止窒息的同时, 避免痰液潴留影响肺CT检查结果。及时去除引起颅高压的因素, 遵医嘱适当应用镇静剂控制烦躁, 妥善约束, 以防途中拔管、坠床, 有颈髓损伤的病人应用颈托固定。另外保持各种管道通畅、连接紧密、妥善固定, 防止扭曲、受压、脱出。药物输入匀速正常以便转运时不间断治疗。

2.1.3 转运时所需物品、药品、仪器的准备。

根据病人的病情准备不同的抢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盐酸利多卡因、尼可刹米、洛贝林、地西泮、甘露醇等。同时备好心电监护仪、氧气袋、简易呼吸气囊、吸痰器等, 必要时准备便携式呼吸机。

2.1.4 加强与检查科室及手术室的有效沟通及协调。

转运前应电话通知对方做好相应的准备, 告知病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病人初步诊断、目前生命体征、需要准备的药物及仪器, 以减少等候时间, 为病人诊断、治疗争取时间。

2.1.5 转运人员的要求。

护送人员的资格和能力关系到病人的安全[3]。危重病人的转运除了一般工勤人员外, 还要有具备现场心肺复苏 (CPR) 技术的医师、主管护士共同前往, 且有一定抢救经验和应急能力。运送途中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处理, 以保证病人的安全。

2.2 转运过程的护理

2.2.1 病人意识障碍病情危重, 转运途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保证病人取安全舒适的体位, 保持头在前, 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 尽可能避免剧烈震荡;保持呼吸道通畅, 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防止窒息和误吸, 及时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各种管道通畅、有效, 防止扭曲、受压、滑脱;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转运途中要确保静脉输液通畅, 以便抢救时用药。

2.2.2 认真做好交接班。到达接收科室后, 与相关人员认真做好交接工作。交接的内容包括病人的诊断、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氧流量、各种管道名称及植入深度、引流液的情况、特殊用药及皮肤情况等。

3 小结

意识障碍病人院内转运可能导致病人生命体征的改变, 甚至加重病情, 引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 转运病人必须采用合适、安全的护理方式, 确保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安全有效。成功地运送对降低意识障碍病人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89.

[2]邓惠萍.急诊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7) :804.

急诊颅脑损伤病人院内转运的护理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3年10月—2014年7月收治并实行了院内转运的624例颅脑损伤病人, 其中男384例, 女240例;年龄12岁~70岁 (41.0岁±7.3岁) ;按外伤原因分为交通伤375例, 摔伤57例, 打伤或砸伤158例, 不明原因受伤34例;经CT确诊, 脑震荡124例, 脑挫裂伤196例, 单纯颅骨骨折63例, 硬膜外血肿7 3例, 硬膜下血肿9 7例, 蛛网膜下隙出血71例。

1.2 转运目的

行CT、核磁共振成像 (MRI) 、数字成像系统 (DR) 、彩超等相关检查, 或送往手术室、病区住院。

1.3 结果

624例病人中需要生命支持128例, 需2个通路以上静脉输液154例。转运途中发生安全隐患共41例, 转运途中管道滑脱19例 (输液管道脱落或堵塞7例, 各种管道脱落12例) , 转运途中呼吸、心跳停止10例, 休克2例, 脑疝3例, 窒息1例, 护理人员不知病情、转运处理不当4例, 相关科室转运前未接通知2例。

2 院内转运的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

2.1 存在的安全隐患

(1) 在转运过程中有时容易忽视病人及家属的想法, 造成误解, 引起纠纷; (2) 医护人员没有正确把握颅脑损伤病人的院内转运指证; (3) 院内转运的医疗、护理措施准备不充分; (4) 转运过程中不利于病情的观察及处理; (5) 院内转运流程缺乏人性化设计和管理。

2.2 护理对策

2.2.1 更新护送人员观念

医护人员需要明白医疗风险无处不在, 即使是在病人院内转运的短短几分钟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更新观念, 加强自身医疗水平, 也要积极跟病人、家属进行沟通, 如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基本的解释或对转运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进行告知, 使病人及家属对病情及转运等情况有个基本了解, 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能极大地减少误会, 减少医疗纠纷, 在必要时可签署转运同意书[1,2]。

2.2.2 正确评估病情

急诊主管医生与护士应在转运前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 以减少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颅脑损伤病人, 脑损伤容易出现颅内血肿, 而颅内血肿又是导致脑疝最常见的病因, 早期发现颅内血肿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病情变化甚至生命安危, 故应密切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如存在失血性休克的情况, 应积极开放静脉通道, 加强补液, 同时联系血库备血, 并注意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等情况。

2.2.3 转运人员的要求

院内转运工作至少需要1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 具有现场急救能力以及1名经验丰富的护士, 能良好地配合医生对病人突发病情变化进行现场处理。

2.2.4 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

(1) 转运前应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 如果存在呼吸困难、休克、意识障碍等情况, 应及时向急诊主管医生汇报, 并和家属沟通以及和转运科室值班医生联系。如检查病人呼吸道是否通畅, 是否有分泌物、呕吐物或者异物堵塞等。针对昏迷的病人应让其采取侧卧位姿势, 并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病人若有发绀或呼吸困难给予氧气吸入。对危重的颅脑损伤病人应常规建立静脉通道, 补液采用静脉留置针, 便于抢救过程中随时静脉推注药物, 液体全部采用袋装液体, 便于悬挂。 (2) 确保各种管道在位、畅通, 如输液管、吸氧管、气管插管、尿管等。比如在运送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时、在使用呼吸机时, 应在运送过程中注意防止呼吸机管道脱落。 (3) 准备好充分的急救设备, 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 并确保急救设备能正常运行。因为在转运过程中只能靠设备内部电池提供能量, 所以在转运前应做好设备的检查, 确保设备能正常工作。携带必要的急救药品, 能针对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 如呼吸困难、血压骤降、心跳呼吸停搏、癫痫等做现场的应急抢救。

2.2.5转运途中的护理

转运途中宜将病人固定于安全适合的转运体位, 如意识障碍病人应采取头偏一侧的平卧位, 避免转运中可能的剧烈震荡;上下坡时应保持头高位, 以避免颅内压升高。护士应始终位于病人头部一侧, 便于观察病人的意识、血压、瞳孔等变化。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可携带便携式呼吸机, 保证病人的呼吸, 降低转运途中的风险[3]。转运途中如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血压骤降、心跳呼吸骤停、癫痫等情况应立即就地抢救, 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医护人员应当做好转运记录, 记录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检查情况、转运途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或者抢救情况等[4]。

2.2.6 转运后的交接

护送病人到相应的科室后应当做好交接工作。如交代病人的生命体征情况、用药情况、管道情况、医疗检查情况、初步诊断、转运过程有无病情变化等, 并落实交接记录登记及签名。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颅脑损伤病人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有资料显示, 和平时期颅脑损伤在各类创伤中占第2位, 仅次于四肢损伤;发生率为22%~42%, 而病死率为首位, 占创伤总死亡的72.2%~92.5%[5]。医护人员应重视对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 单只是大力发展急诊医学和脑外科医学还不足够, 应多方面地提高医疗水平和技术, 才能降低颅脑损伤病人的致残率、病死率。因此, 对颅脑损伤病人院内转运这一方面, 应积极总结在运送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改善、降低病人在运送过程中的风险, 降低病人病情加重的几率和病死率。根据我科624例院内转运病人的转运情况、流程以及之后病人病情发展的追踪情况不断总结, 并针对颅脑损伤病人在院内转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一分析, 认为病人转运前的正确风险评估、医护人员及转运设备急救药品的充分准备、对转运过程中病人良好的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护、对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有完善的应急措施, 这些都是保证院内转运安全的必备条件。

明确急诊颅脑损伤病人院内转运安全隐患, 并采取正确合理的护理对策, 可降低颅脑损伤病人院内转运风险性和伤残性, 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对颅脑损伤病人抢救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回顾性分析经急诊科收住的624例颅脑损伤病人的院内转运情况, 对病人在院内转运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总结, 归纳出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转运护理对策。

关键词:急诊,颅脑损伤,院内转运,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苏家琼.急诊危重病人就诊和护送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0) :891-893.

[2]程红群, 陈国良, 蔡忠军, 等.对医生防御性医疗行为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 2002, 23 (12) :29-31.

[3]郭小凤.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15 (6) :866-867.

[4]林涵真, 危丽华, 董馨.急诊危重病人的院内转运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7) :4027-4028.

外科手术院内感染的护理特点探析 第9篇

关键词:外科手术,院内感染,护理分析

院内感染在广义上是指患者在入院时并不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潜伏期, 但在住院期间所发生的感染。今年来由于医院内部的情况变得越发的复杂, 院内的感染因素也随之不断增加,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科手术的正常进行,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本次研究, 笔者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582例外科手术中发生感染的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及研究外科手术院内感染的特点, 探讨针对感染的护理措施。现将部分研究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本院资料统计, 2011年全年普通外科共收治1582例外科手术患者, 其中有47例发生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率2.97%。其中男28例, 女20例, 患者年龄14~72岁, 平均年龄 (35.4±4.4) 岁。在48例院内感染患者中, 有18例 (37.5%) 患者为上呼吸道感染;19例 (39.6%) 患者为泌尿系统感染;5例 (10.4%) 患者为胃肠道感染;6例 (12.5%) 患者为皮肤或是软组织感染, 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4例与对照组各2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入院时间以及病理状况等方面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在给予正常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 实施抗感染常规护理措施, 包括生活护理、合理用药、饮食护理以及住院环境护理等方面。

1.2.2 观察组

在了解患者年龄、家庭、经济、性格、年龄、文化等一般情况基础上, 综合评估病情、病程、手术方式、感染程度等, 以“人性化”护理理念为导向, 制定出临床整体护理方案, 给予系统的优质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 心理护理:外科手术患者由于普遍存在焦虑、紧张等心理, 对医护人员的每句话, 每个动作都表现的及其敏感, 加之对手术了解甚少, 患者常常担心即将进行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表现较大出负性心理, 伴有强烈的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加之院内感染的发生, 部分患者可能因此延期手术, 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 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 引导其正确认识疾病及院内感染, 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 树立疾病治愈信心, 提高治疗配合度。 (2) 健康教育:通过“一对一”教育、小组教育、对媒体教育与配合板报、挂图等教育形式, 采取语言教育、书面教育和示范教育向结合的方法, 温和、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手术及院内感染的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感和依从性。同时采用静脉高营养疗法或给予高蛋白、高纤维素食物等来提高患者体质, 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做好医院的消毒灭菌工作, 及时检测病原菌, 分析耐药, 防止院内感染漏报。 (3) 呼吸道管理:全麻手术后的患者应该枕平卧位, 将头偏向一边, 尽可能的避免因为脑脊液从下腔针眼漏出而导致的头痛。护理人员应该患者术前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 对于即将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应该尤其注意指导其联系好胸式呼吸, 这样能够增强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术后应该教导患者学会正确的咳痰方法, 帮助患者变换卧床姿势, 并给予患者适当的叩背。当患者存在咳痰困难时, 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患者帮助。 (4) 皮肤管理:加强对患者的皮肤护理是减少患者术后皮肤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因手术而不能正常活动的患者, 应该定时给予更换体位, 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该尝试使用气垫床。保持患者床铺的清洁整洁无碎屑。在为患者更换床单时应该注意用力, 避免因为拖拉床单而导致患者皮肤的损伤。 (5) 胃肠减压管护理:术后根据患者年龄以及身材的大小选择较为合适的胃管,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为患者插好胃管, 妥善固定好胃管, 避免胃管的扭曲及牵拉[2]。同时也要注意为卧床的患者插好导尿管, 并要告诫患者时刻保持好尿袋的高度, 防治尿液的逆流, 观察患者尿袋中尿液的质和量并做好每日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合适的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对分析所得结果采用均数以及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检验, P<0.05就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对于治疗的积极性显著改善, 对于护理人员及护理措施的满意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出院后的随访发现患者的预后普遍较为较好, 个别患者的病症出现一定的反复, 但经治疗并无影响。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 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 对于护理人员及措施的满意度也较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表示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实践表明, 院内感染可以对原发病的治疗产生巨大的影响, 临床上为了保证外科手术的顺利实施, 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对于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3,4]。对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是对于患者整体护理很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患者的护理, 应该以患者为中心, 包括了对于患者心理及生理上的全面护理, 这对降低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笔者以外科手术中的院内感染患者为例, 观察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 针对患者的个人病理情况, 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 重点加强患者呼吸道、皮肤以及胃肠减压管三方面的护理, 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人性化护理后相比对照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有所提升, 术后预后也有较为显著的改善, 两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院内感染患者治疗, 应该加强对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提高医护人员对于院内感染的认识, 针对患者的实际病理状况, 适时的改变护理措施, 以患者为中心, 做好全方面的护理, 能有大大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外科手术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徐镛男, 陆琳, 沈美华, 等.外科术后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广西预防医学, 2000, 6 (2) :80-81.

[2]关如虹.剖宫产术后患者留置尿管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3, 17 (11) :80.

[3]Cai GW, Wan P.Hospital infection and nursing related factor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J].Proc solution surg, 2003, 49 (4) :315-316.

军队医院减少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 第10篇

1手的污染与预防

护士的双手在治疗操作中与患者有着频繁直接的接触, 可成为病源的传播媒介, 若无消毒隔离观念, 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威胁。预防措施: (1) 护士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为患者输液、注射、发放药物时都要有无菌观念。每项操作前后, 都要认真、有效、彻底地洗手。 (2) 由于护理人员严重缺编, 工作繁忙, 有的护理人员就忽视了洗手, 在这种情况下, 可用1∶200的84消毒液泡手或擦手, 可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

2医疗器械管道的污染及预防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各式医疗器械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但不可忽视在使用的过程中, 也增加了感染几率, 特别是呼吸道及尿道的侵入性操作, 常因操作不当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

2.1 行气管插管或使用人工呼吸机者

此类患者病情多危重, 口腔防御能力下降, 呼吸道的插入性操作也影响了本身的机能。因为人工气道和正压通气影响呼吸道防御功能。有资料报道, 若置管时间>48h, 呼吸道致病菌即可发生转移, 加之气体湿化不足, 损伤黏膜, 上皮感染坏死, 分泌停止, 引流不畅, 继而引起肺部疾患。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无菌操作不严, 医疗器械不能专人专用, 病室内交叉感染。预防措施: (1) 护士应加强无菌观念,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对呼吸器管道、呼吸阀、呼吸皮囊应每日更换消毒, 并注意保持消毒液的有效灭菌浓度。 (2) 同时进一步加强口腔护理, 定时做病室内空气消毒。

2.2 供氧和吸痰导管的消毒

按常规要求, 氧导管以上的管道 (即从玻璃接头到湿化瓶) 一般每周消毒更换1次, 每管只能给一个患者使用, 吸痰管要做到一次一用一消毒。据有关单位抽样检查, 长期反复使用的导管内有大量的病原菌寄宿并生长繁殖, 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预防措施: (1) 应做到氧气管、吸痰管的定期消毒, 用浸泡法或高压灭菌法。 (2) 吸痰管要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 或用一次性的导管, 氧气湿化瓶要定期清洁消毒备用, 如有患者使用, 应用消毒过的, 每日更换, 严格执行吸氧、吸痰操作规程, 最大限度的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2.3 插入性操作

此操作中的尿路感染问题及预防在临床上因插入性操作不当或其他医源性问题引起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为2.5%, 其中70%~80%与所作的尿路器械操作和留置导尿时间长短有关。

3紫外线空气消毒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空气中的微生物附著于微粒中, 呼吸道的微生物随着飞沫播散于空气中, 随着人流的增大, 空气中的细菌大量增加, 一些抵抗能力低下的患者极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因此空气消毒对于防止院内感染是极为有效的措施之一。紫外线消毒是空气消毒中的常用方法。但常因方法不当而达不到消毒效果。如辐射强度不够, 覆盖面积不足, 照射时间过短, 有效距离外使用, 灯管灰尘较多, 均达不到消毒的效果。对策: (1) 定期测量灯管照射强度 (有效距离1m处) , 其为<70μW·s-1·cm-2消毒, 辐照剂量最好在100μW·s-1·cm-2以上, 强度不足应弃用。 (2) 确保灯管数量, 一般10m2安装30W灯管1支。 (3) 照射前擦去灯管表面的灰尘。 (4) 消毒时保持房间清洁干燥。 (5) 每次消毒真实记录使用时间, 以便予测灯管寿命 (一般3000h左右) 。

4化学消毒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临床上使用的消毒剂, 主要有乙醇、碘尔康等, 一般通过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 干扰细菌的酶系统,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达到消毒的目的。但如果使用不当, 也达不到消毒的目的。 (1) 选液不当:应针对污染菌种, 选择不同的消毒剂, 如新洁尔灭对结核杆菌无效, 因此不可使用, 可选用过氧乙酸、碘尔康以确保其有效性。 (2) 浓度不够:有效浓度是灭菌的关键, 如75%乙醇易挥发, 使用3d后浓度可降至60%以下, 而革兰阴性杆菌在低浓度乙醇中可存活。因此应经常更换消毒液, 随时盖好瓶盖, 保证有效浓度。

5加强供应室的管理

提高供应室的管理水平, 改善供应室的设备条件, 是降低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 要做到供应室内部地面光滑, 便于冲洗, 规格同手术室一样。人员配备合理、素质好, 其中要有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物品处理消毒与灭菌程度应符合卫生部要求。

院内护理 第11篇

【关键词】 肺部感染;脑出血;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104-02

脑出血是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高发病,且易并发院内肺部感染。这类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黏稠或脓性痰、呼吸窘迫,严重者可造成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是急性脑出血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因此,分析脑出血患者合并院内肺部感染的原因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在临床护理中尤为重要。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笔者对我科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我科收治的脑出血住院患者452例,其中合并院内肺部感染患者73例。合并院内肺部感染者为肺部感染组,男47例,女26例;年龄27~86岁,平均(51.6±19.2)岁, 未合并院内肺部感染者为非感染组,共379例,其中男227例,女152例;年龄23~87岁,平均(52.3±17.5)岁。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脑出血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饶明俐主编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院内肺部感染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1999年制定的《医院感染治疗指南》[3]。脑出血合并院内肺部感染的所有患者均出现轻重程度不一的咳嗽、咯痰和发热,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痰培养可见致病菌;胸片显示肺纹理增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气管插管时间,并对肺部感染组患者进行深部痰培养,观察肺部感染菌株种类及构成比。

1.4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5 检查结果

1.5.1 两组GCS评分和气管插管时间比较 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4]为(8.52±2.1),而非感染脑出血患者的GCS评分为(11.83±2.3),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的GCS评分明显低于非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气管插管时间为(107.5±58.4)h,而非感染脑出血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为(17.3±15.8)h,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明显高于非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5.2 院内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 73例患者行深部痰培养,送检147份标本培养出198株菌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有114株,阳性率为57.57%,革兰氏阳性菌共有76株,阳性率为38.38%,真菌共检出8株,阳性率为4.04%。单一性致病菌感染患者47例,占64.38%,混合性细菌感染患者26例,占35.62%。菌株种类及构成比见表1。

2 原因分析

2.1 意识障碍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多半会出现意识障碍,尤其是接受血肿清除术的患者常需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这类患者会厌反射迟钝、咳嗽反射减弱,气道的清理能力下降,异物容易呛入呼吸道。并发院内肺部感染的脑出血患者的GCS评分都明显低于非感染者,说明早期的意识障碍会直接导致后期出现感染。另外昏迷患者常因治疗需要做各种气道侵入的医疗护理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置管、吸痰管、吸氧管、胃管等,这都极易合并肺部感染,尤其是长时间的气管插管损害了呼吸系统正常的防御和廓清功能,使空气中的细菌直接进入肺部造成感染。而肺部感染所导致的病情加重,势必进一步加重意识障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2 食物误吸入呼吸道 对患者应用镇静剂不当、进食体位不当以及球麻痹吞咽障碍者均容易导致食物误入呼吸道,导致坠积性肺炎。院内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多见,其高发生率可能与患者口咽部分泌物吸入导致内源性感染有关。

2.3 机体抵抗力下降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年龄越大,机体防御功能越差,越易遭受病原体的侵袭,尤其是伴有慢性肺病、糖尿病史者。另外由于吞咽功能障碍,导致机体能量摄入不足、消耗过多也容易引起肺部感染。

3 护理干预方法

3.1 环境护理 病房是细菌容易滋生的地带,环境护理尤为重要。病室温度控制在20~24℃,湿度控制在40%~60%,定时通风、消毒,减少探视[5]。医护人员有上呼吸道感染者不要接触患者,操作前后正确洗手,加强对呼吸机、雾化装置、导管等的消毒管理,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和护理常规,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痰、吸氧、鼻饲等,是降低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3.2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侧卧位头稍前屈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头部抬高15°~30°,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观察有无呼吸障碍、发绀及气管分泌物增加和黏稠现象,及时吸痰。意识不清醒的患者应定时为其翻身、叩背,并进行机械吸痰。意识清醒的应协助翻身叩背,鼓励其进行深呼吸训练、咳嗽训练以及体位变换训练,有利于痰液咳出。

3.3 饮食护理 首先选择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及易消化饮食,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少食胆固醇丰富的食物。鼻饲者应从少量、清淡开始逐渐增加到患者能食用的程度,鼻饲速度不宜过快,频率以每4h~6h1次为宜,每次不超过200mL,防止鼻饲过多、过快引起患者呛咳[6]。另外,在患者情况允许时,应尽早拔除胃管,尽早恢复从口进食。意识清楚的患者在病情允许时,可考虑坐位从小剂量糊状润滑饮食试餐,一旦出现呛咳需立即停止,但需要避免汤类流质及干硬食物,进食速度不宜过快。进食结束后用温开水冲洗干净口腔食物残渣,同时加强口腔护理。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并发院内肺部感染与患者病情、年龄以及医护操作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护理应从多方面着手,防治肺部感染。

参考文献

[1]陆海燕,刘薇群.气管切开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0,10(5):81-83.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三)[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1):4-8.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

[4]李婉妮,黄省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单纯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2):34-35.

[5]刘立英.重症颅脑外伤在ICU发生肺部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9):129-130.

[6]沈海玲.急性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饮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4):69-70.

【摘 要】 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合并院内肺部感染的产生原因并探讨护理干预措施。方法:观察152例脑出血住院患者,对比分析肺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GCS评分和气管插管时间,以及肺部感染菌株种类及构成比。结果: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的GCS评分明显低于非感染者,而气管插管时间则明显高于非感染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菌中革兰氏阴性菌有114株,阳性率为57.57%,革兰氏阳性菌共有76株,阳性率为38.38%,真菌共检出8株,阳性率为4.04%,单一性致病菌感染患者47例,占64.38%,混合性细菌感染患者26例,占35.62%。结论:脑出血患者并发院内肺部感染与患者病情、年龄以及医护操作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护理应从多方面着手,防治肺部感染。

【关键词】 肺部感染;脑出血;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104-02

脑出血是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高发病,且易并发院内肺部感染。这类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黏稠或脓性痰、呼吸窘迫,严重者可造成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是急性脑出血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因此,分析脑出血患者合并院内肺部感染的原因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在临床护理中尤为重要。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笔者对我科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我科收治的脑出血住院患者452例,其中合并院内肺部感染患者73例。合并院内肺部感染者为肺部感染组,男47例,女26例;年龄27~86岁,平均(51.6±19.2)岁, 未合并院内肺部感染者为非感染组,共379例,其中男227例,女152例;年龄23~87岁,平均(52.3±17.5)岁。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脑出血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饶明俐主编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院内肺部感染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1999年制定的《医院感染治疗指南》[3]。脑出血合并院内肺部感染的所有患者均出现轻重程度不一的咳嗽、咯痰和发热,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痰培养可见致病菌;胸片显示肺纹理增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气管插管时间,并对肺部感染组患者进行深部痰培养,观察肺部感染菌株种类及构成比。

1.4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5 检查结果

1.5.1 两组GCS评分和气管插管时间比较 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4]为(8.52±2.1),而非感染脑出血患者的GCS评分为(11.83±2.3),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的GCS评分明显低于非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气管插管时间为(107.5±58.4)h,而非感染脑出血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为(17.3±15.8)h,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明显高于非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5.2 院内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 73例患者行深部痰培养,送检147份标本培养出198株菌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有114株,阳性率为57.57%,革兰氏阳性菌共有76株,阳性率为38.38%,真菌共检出8株,阳性率为4.04%。单一性致病菌感染患者47例,占64.38%,混合性细菌感染患者26例,占35.62%。菌株种类及构成比见表1。

2 原因分析

2.1 意识障碍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多半会出现意识障碍,尤其是接受血肿清除术的患者常需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这类患者会厌反射迟钝、咳嗽反射减弱,气道的清理能力下降,异物容易呛入呼吸道。并发院内肺部感染的脑出血患者的GCS评分都明显低于非感染者,说明早期的意识障碍会直接导致后期出现感染。另外昏迷患者常因治疗需要做各种气道侵入的医疗护理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置管、吸痰管、吸氧管、胃管等,这都极易合并肺部感染,尤其是长时间的气管插管损害了呼吸系统正常的防御和廓清功能,使空气中的细菌直接进入肺部造成感染。而肺部感染所导致的病情加重,势必进一步加重意识障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2 食物误吸入呼吸道 对患者应用镇静剂不当、进食体位不当以及球麻痹吞咽障碍者均容易导致食物误入呼吸道,导致坠积性肺炎。院内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多见,其高发生率可能与患者口咽部分泌物吸入导致内源性感染有关。

2.3 机体抵抗力下降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年龄越大,机体防御功能越差,越易遭受病原体的侵袭,尤其是伴有慢性肺病、糖尿病史者。另外由于吞咽功能障碍,导致机体能量摄入不足、消耗过多也容易引起肺部感染。

3 护理干预方法

3.1 环境护理 病房是细菌容易滋生的地带,环境护理尤为重要。病室温度控制在20~24℃,湿度控制在40%~60%,定时通风、消毒,减少探视[5]。医护人员有上呼吸道感染者不要接触患者,操作前后正确洗手,加强对呼吸机、雾化装置、导管等的消毒管理,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和护理常规,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痰、吸氧、鼻饲等,是降低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3.2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侧卧位头稍前屈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头部抬高15°~30°,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观察有无呼吸障碍、发绀及气管分泌物增加和黏稠现象,及时吸痰。意识不清醒的患者应定时为其翻身、叩背,并进行机械吸痰。意识清醒的应协助翻身叩背,鼓励其进行深呼吸训练、咳嗽训练以及体位变换训练,有利于痰液咳出。

3.3 饮食护理 首先选择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及易消化饮食,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少食胆固醇丰富的食物。鼻饲者应从少量、清淡开始逐渐增加到患者能食用的程度,鼻饲速度不宜过快,频率以每4h~6h1次为宜,每次不超过200mL,防止鼻饲过多、过快引起患者呛咳[6]。另外,在患者情况允许时,应尽早拔除胃管,尽早恢复从口进食。意识清楚的患者在病情允许时,可考虑坐位从小剂量糊状润滑饮食试餐,一旦出现呛咳需立即停止,但需要避免汤类流质及干硬食物,进食速度不宜过快。进食结束后用温开水冲洗干净口腔食物残渣,同时加强口腔护理。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并发院内肺部感染与患者病情、年龄以及医护操作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护理应从多方面着手,防治肺部感染。

参考文献

[1]陆海燕,刘薇群.气管切开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0,10(5):81-83.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三)[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1):4-8.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

[4]李婉妮,黄省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单纯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2):34-35.

[5]刘立英.重症颅脑外伤在ICU发生肺部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9):129-130.

[6]沈海玲.急性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饮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4):69-70.

【摘 要】 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合并院内肺部感染的产生原因并探讨护理干预措施。方法:观察152例脑出血住院患者,对比分析肺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GCS评分和气管插管时间,以及肺部感染菌株种类及构成比。结果: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的GCS评分明显低于非感染者,而气管插管时间则明显高于非感染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菌中革兰氏阴性菌有114株,阳性率为57.57%,革兰氏阳性菌共有76株,阳性率为38.38%,真菌共检出8株,阳性率为4.04%,单一性致病菌感染患者47例,占64.38%,混合性细菌感染患者26例,占35.62%。结论:脑出血患者并发院内肺部感染与患者病情、年龄以及医护操作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护理应从多方面着手,防治肺部感染。

【关键词】 肺部感染;脑出血;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104-02

脑出血是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高发病,且易并发院内肺部感染。这类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黏稠或脓性痰、呼吸窘迫,严重者可造成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是急性脑出血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因此,分析脑出血患者合并院内肺部感染的原因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在临床护理中尤为重要。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笔者对我科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我科收治的脑出血住院患者452例,其中合并院内肺部感染患者73例。合并院内肺部感染者为肺部感染组,男47例,女26例;年龄27~86岁,平均(51.6±19.2)岁, 未合并院内肺部感染者为非感染组,共379例,其中男227例,女152例;年龄23~87岁,平均(52.3±17.5)岁。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脑出血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饶明俐主编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院内肺部感染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1999年制定的《医院感染治疗指南》[3]。脑出血合并院内肺部感染的所有患者均出现轻重程度不一的咳嗽、咯痰和发热,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痰培养可见致病菌;胸片显示肺纹理增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气管插管时间,并对肺部感染组患者进行深部痰培养,观察肺部感染菌株种类及构成比。

1.4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5 检查结果

1.5.1 两组GCS评分和气管插管时间比较 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4]为(8.52±2.1),而非感染脑出血患者的GCS评分为(11.83±2.3),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的GCS评分明显低于非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气管插管时间为(107.5±58.4)h,而非感染脑出血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为(17.3±15.8)h,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明显高于非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5.2 院内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 73例患者行深部痰培养,送检147份标本培养出198株菌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有114株,阳性率为57.57%,革兰氏阳性菌共有76株,阳性率为38.38%,真菌共检出8株,阳性率为4.04%。单一性致病菌感染患者47例,占64.38%,混合性细菌感染患者26例,占35.62%。菌株种类及构成比见表1。

2 原因分析

2.1 意识障碍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多半会出现意识障碍,尤其是接受血肿清除术的患者常需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这类患者会厌反射迟钝、咳嗽反射减弱,气道的清理能力下降,异物容易呛入呼吸道。并发院内肺部感染的脑出血患者的GCS评分都明显低于非感染者,说明早期的意识障碍会直接导致后期出现感染。另外昏迷患者常因治疗需要做各种气道侵入的医疗护理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置管、吸痰管、吸氧管、胃管等,这都极易合并肺部感染,尤其是长时间的气管插管损害了呼吸系统正常的防御和廓清功能,使空气中的细菌直接进入肺部造成感染。而肺部感染所导致的病情加重,势必进一步加重意识障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2 食物误吸入呼吸道 对患者应用镇静剂不当、进食体位不当以及球麻痹吞咽障碍者均容易导致食物误入呼吸道,导致坠积性肺炎。院内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多见,其高发生率可能与患者口咽部分泌物吸入导致内源性感染有关。

2.3 机体抵抗力下降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年龄越大,机体防御功能越差,越易遭受病原体的侵袭,尤其是伴有慢性肺病、糖尿病史者。另外由于吞咽功能障碍,导致机体能量摄入不足、消耗过多也容易引起肺部感染。

3 护理干预方法

3.1 环境护理 病房是细菌容易滋生的地带,环境护理尤为重要。病室温度控制在20~24℃,湿度控制在40%~60%,定时通风、消毒,减少探视[5]。医护人员有上呼吸道感染者不要接触患者,操作前后正确洗手,加强对呼吸机、雾化装置、导管等的消毒管理,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和护理常规,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痰、吸氧、鼻饲等,是降低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3.2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侧卧位头稍前屈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头部抬高15°~30°,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观察有无呼吸障碍、发绀及气管分泌物增加和黏稠现象,及时吸痰。意识不清醒的患者应定时为其翻身、叩背,并进行机械吸痰。意识清醒的应协助翻身叩背,鼓励其进行深呼吸训练、咳嗽训练以及体位变换训练,有利于痰液咳出。

3.3 饮食护理 首先选择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及易消化饮食,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少食胆固醇丰富的食物。鼻饲者应从少量、清淡开始逐渐增加到患者能食用的程度,鼻饲速度不宜过快,频率以每4h~6h1次为宜,每次不超过200mL,防止鼻饲过多、过快引起患者呛咳[6]。另外,在患者情况允许时,应尽早拔除胃管,尽早恢复从口进食。意识清楚的患者在病情允许时,可考虑坐位从小剂量糊状润滑饮食试餐,一旦出现呛咳需立即停止,但需要避免汤类流质及干硬食物,进食速度不宜过快。进食结束后用温开水冲洗干净口腔食物残渣,同时加强口腔护理。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并发院内肺部感染与患者病情、年龄以及医护操作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护理应从多方面着手,防治肺部感染。

参考文献

[1]陆海燕,刘薇群.气管切开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0,10(5):81-83.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三)[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1):4-8.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

[4]李婉妮,黄省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单纯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2):34-35.

[5]刘立英.重症颅脑外伤在ICU发生肺部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9):129-130.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途中的护理安全 第12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 患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由于危重患者病情变化迅速, 病情复杂, 并发症多, 家属的心理压力大, 心理承受力差, 容易失控, 在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 护理人员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为了保障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 减少护理纠纷, 笔者总结了护理经验,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转运危重患者385例, 其中42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呼吸、心跳骤停3例, 气管插管移位2例, 输液穿针头滑脱或造成局部肿胀5例出现呕吐、烦躁、抽搐15例, 转运前未通知相关科室等候时间过长4例, 其余发生心率、血压、呼吸、血氧的改变。

2 主要措施

转运前保证患者病情的稳定, 病情危重的患者原则上尽量减少搬运, 以就地检查和抢救原则, 如确有必要进行转运时,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情况, 评估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及意外, 并告知家属, 征得家属同意后请家属签字认可, 防止纠纷的发生[1], 在特殊情况下请示医务处或总值班。转运前, 应事先与接收患者的部门取得联系, 告知患者的情况, 并做好病床单元、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等准备。转运前应派人确认转运道路畅通无阻, 电梯做好接应准备。

护理人员接到转运医嘱后, 安排有经验的护士负责转运, 并做好以下准备: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充分吸痰, 确保有效供氧。 (2) 开经脉通路, 并保持输液通畅, 最好选择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能及时准确、快速地按需供药, 具有不易脱出、不影响肢体活动等优点, 解决了以往急救过程中遇到的滴速过慢、液体外渗, 针头堵塞等影响及时给药的难题[2]。 (3) 留置胃管、导尿管、引流管等要保持管道通畅, 并妥善固定, 防止管道扭曲、滑脱。 (4) 妥善约束躁动患者, 适当应用镇静剂。 (5) 携带手提式多功能监护仪, 持续心电图、血氧、血压监测。 (6) 备好必需的急救药品, 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地西泮等。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 颅内出血患者车速平稳, 呕吐患者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护士应站在头侧,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如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就地抢救。护士的动作应迅速、敏捷、准确, 并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患者安全送到目的地。

到达相关科室后, 负责转运的护士应与接收部门的护士进行交接, 交接内容包括, 转运途中任何病情变化、交接时患者的生命体征、经脉通畅、各种管道、治疗情况、病历等, 不能仅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要双方签名, 只有双方交接完后方可离开。

3 结论

护理安全是成功转运的保证, 必须建立科学安全的管理制度, 并有效实施, 具有技术过硬、服务优良、素质全面的抢救转运小组是安全转运的保障, 转运前, 认真评估, 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危重患者转运成功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李红丽, 邵力伟, 刘国红.危重患者转运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6) :1469-1470.

上一篇:幼儿教育应用下一篇:引导幼儿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