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养老模式

2024-06-22

敬老院养老模式(精选11篇)

敬老院养老模式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养老,敬老院养老模式,吉林省

截至2013年年底, 吉林省共有老龄人口412万, 占总人口的14. 9%[1], 已经远远地超过联合国规定的7% 的标准, 这表明吉林省已经处于老龄化状态, 养老形势不容乐观。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而人口老龄化进程却有加快的趋势, 因而形成了现阶段“未富先老”的状态。同时, 吉林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 随着城镇化和老龄化, 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加快, 农村中出现更多的“留守老人”, 其老龄化程度远超于城市; 二是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家庭结构逐渐缩小, “重幼轻老”的现象逐渐显现, 家庭养老的功能减弱; 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健全, 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农民收入比较低, 养老观念比较浅薄, 老年人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因此, 立足农村, 针对农村养老特点, 完善敬老院养老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回顾

丹麦社会学家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在《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提出“福利体制”、“非商品化”和“非家庭化”三个概念, 并且把福利资本主义分为三个模式, 为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所采用[2]。世界银行组织编写的《防止老年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和《21世纪老年人收入保障: 养老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视角》两书中, 向各国提供了两个多支柱养老模式建设的建议, 指导世界各国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多支柱模式, 从而改善养老状况。

国内对养老模式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养老模式的类型上, 其中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主流, 被广泛地探讨。孟艳春 ( 2011) 将养老划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模式, 认为在现阶段单靠家庭养老或个人养老难以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 必须把家庭养老、个人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 并朝着社会养老方向发展[3]。孟祥林 ( 2014) 认为目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还是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只起辅助作用。还认为未来的社会要逐渐形成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为主体, 伴以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农村养老体系[4]。

综上所述, 社会化养老已经被大多数学者认同, 也是以后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而当前, 受吉林省社会经济和养老制度的限制, 在社会化养老模式中, 敬老院养老是起步最早、建设最多、范围最广的一种社会养老机构, 在很长时间内依然是很重要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因此, 笔者将立足当前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 深入探讨敬老院养老的发展出路。

2 吉林省农村敬老院养老模式的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2. 1 吉林省农村敬老院养老模式的运行现状

吉林省各市的敬老院分布情况如下, 位居前四位的是长春、吉林、延边、通化, 分别在全省敬老院数量上占到22. 80% 、29. 86% 、10. 19% 、9. 72% 。就目前来看, 乡镇敬老院的数量规模还能够适应各地区的发展, 但据了解很多敬老院的容量很大, 入住较少, 出现入住率低的现象。在调查中发现, 有的敬老院标准容纳数量在一百多人左右, 而实际的入住数量仅为五十人左右, 较多的房屋闲置, 出现“供过于求”的假象。实际上, 在乡村还存在一部分农民符合入住的条件, 由于家庭观念、个人想法、土地等不肯入住敬老院。一部分老人认为自己还有一定自养能力, 在家比较自由随意。因此, 没有达到供需均衡, 闲置部分养老资源, 没有充分发挥敬老院的养老功能。

2. 2 吉林省农村敬老院养老模式存在问题

2. 2. 1 农村敬老院供养资金不足

五保对象供养资金主要来源于转移支付资金和省补助金, 县乡扶持的资金较少, 其渠道主要靠财政投入。由于税费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影响较大, 另外部分乡镇财政是“吃饭”财政, 很难安排资金用于敬老院的更新、维修建设。农村敬老院的房子大多是大集体时所建, 新增新建的不多, 设施较为简陋, 服务功能单一, 供养条件落后, 医疗缺乏保障, 有限的供养经费与较高的医疗费用的矛盾十分突出。

2. 2. 2 农村敬老院管理机制亟待健全

根据《吉林省农村敬老院建设和服务管理规范》, 工作人员与供养对象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为1∶15, 敬老院一般设有院长一名, 副院长1名, 服务护理人员根据各敬老院的入住人数确定。而由于乡镇敬老院的性质没有确定, 法律地位得不到保障, 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就没有正规合理的来源渠道, 一般由各院的供养经费中支取, 但敬老院的运行经费来源少, 资金支持小, 造成工作人员的工资微薄, 多则600元, 少则300元, 严重影响了敬老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水平。另外, 敬老院实行的是院长负责制, 缺乏监督, 很可能造成院长及亲戚挂名工作人员, 占用供养经费, 也给“吃入住老人的生活费”的情况提供了可能[5]。

2. 2. 3 供养标准偏低, 服务队伍素质不高

日常生活对老年人的影响很大, 穿衣吃饭又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一方面, 大部分敬老院的供养标准偏低, 生活质量不高, 很难适应老年人的生活需要。以通化市为例, 农村敬老院老人的年人均供养标准是2700元, 平均标准比较低, 随着现在经济发展, 物价上涨的速度加快, 各项需求和费用在增加, 供养费用更是捉襟见肘。另一方面, 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素质不强。还以通化市为例, 敬老院的服务人员主要是招聘一些乡镇退休人员、附近能吃苦有爱心的农村妇女等, 这些人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专业培训, 基本不具有专业管理、护理知识, 更多的是参与院内的卫生打扫工作, 日常的生活应急救助还是没有保障。

3 促进吉林省农村敬老院养老模式顺利运行的对策建议

随着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农村养老规模会随之而扩大, 敬老院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方式, 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农村敬老院发展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建议:

3. 1 立足自我, 争取外援

供养经费是敬老院发展的基础, 保障资金才能更好地办院。笔者认为供养资金的渠道可以有三种: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养老的投入, 财政预算要增加养老方面的比重, 还要监督养老资金的利用情况, 使每一分钱都花在老人身上。二是敬老院要利用一些闲置资源, 如土地、水面等, 采取养殖、种植等多种形式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增加收入。三是要加大争取社会性捐助力度, 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 积极争取本土名人对敬老院建设与管理的捐助, 为敬老院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坚持社会赞助、院内自筹、政府补贴三结合的投入导向, 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切实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让老人真正得到实惠。

3. 2 提高标准, 改善服务

提高管理标准和生活标准, 切实保障老人的生活。应该合理规划一周的饮食搭配, 定期改善生活, 为老人补充营养, 要改善敬老院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笔者认为, 队伍建设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 院长实行聘任制, 其他工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 向社会招聘的有专业护理技术、技能的人员, 推行“院长负责、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 把入住老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功能作为管理形式。建立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 使老人病有所治、急有所救, 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6]。

3. 3 加强建设, 丰富生活

敬老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是老人生活满意的重要保障, 笔者认为, 敬老院和政府应该有规划地、有步骤地完善院内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开办一些老年休闲场地, 增添一些健身器材等。敬老院还可以争取社会上的演出团体为老人们定期义演, 从而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 让老人感到满足感、幸福感。同时, 可以吸引那些散养的五保老人入住敬老院, 从而提高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这样也使养老资源尽可能地充分利用。

4 结 论

福利事业的发展深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影响, 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发展, 敬老院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随着老龄化的逐步加剧, 社会化养老是必然趋势, 应集社会之力努力办好敬老院, 使老人老有所依, 老有所乐,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吉林新闻网[EB/OL].http://www.jl.chinanews.com/news1-91573.html.

[2]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J].公共管理评论, 2006 (1) .

[3]王贝芬.我国社会化养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内部审计, 2014 (1) .

[4]龙国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路径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 2014.

[5]吉林省民政厅[EB/OL].http://mzt.jl.gov.cn/llyj/201103/t20110329_968149.html.

敬老院养老模式 第2篇

天津北方网讯:民政部日前下发《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已建和新建机构应当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运营,也就是公建(办)民营。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性质仍属于国有,只是在运营环节上加入社会力量,这既可以保持国办养老机构各种福利服务性质,又可以发挥民间运营团队的专业性,提高公建(办)养老院利用率,增加老人住养人数。

根据规划,本市对投入使用的12家区级国办养老机构率先进行公建(办)民营改革。去年11月,武清区新建的第二养老院在本市率先开展了“公建民营”模式,目前正在稳步推进当中。公建民营养老院到底该怎样科学定位?公办养老院的公益性质怎样才能得到保障?民营机构如何科学地兼顾公益性和商业性,政府部门如何做好服务和监管?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调查 1】

公建养老院,为何要民营?

武清区徐官屯街顾问张永,一有空就要到新建的武清区第二养老院去看看。原因是这所养老院跟他感情深厚,是他在担任街一把手时主持规划兴建的,养老院院长又是他实施竞聘选来的,为此,他总想到养老院多帮帮忙,多把把关。

“当时,怎么想起要建一所公办养老院?”记者问道。张永说:“现在老人越来越多,但适宜入住的养老院却很少,公办养老院更少,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另外,国家也非常支持发展养老产业。我们街道建养老院既可以为民解忧还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朝阳产业,为何不建呢?”张永接着告诉记者,当时街道班子成员就建养老院统一意见以后,他立即把这一想法及时跟区主管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并得到了大力支持。区政府决定无偿划拨43亩地作为养老院建院的用地,并在其他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土地问题解决了,他们街道班子又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再加上国家和市、区的补贴资金,终于在2011年前后正式动工兴建,2013年上半年建成。

养老院地上建筑投资7000多万元,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共有床位600多张。这里的环境非常优美,宛如一个大公园,8栋橘黄色的小楼就坐落其中。养老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6栋红屋顶的楼房是老人公寓;另外2栋分别是设有中医理疗科等10多个科室的医院楼和老年人棋牌活动等活动中心。

“养老院建起来了,为何要采取民营的方式呢?”记者问道。张永说:“原来我们也曾想自己管养老院,但后来发现,这一做法行不通。一是政府包办,权责关系未能理顺;二是受管理体制、机制所限,难以聘请到素质高、有管理经验的人员。从外地一些失败的案例发现,如果街道政府自己硬撑着管,不但会停留在低档次的管理层面,还将导致养老院长期亏损以及国有资产的浪费。为此,街道班子成员决定参照外地成功做法,尝试公建民营管理方式。”

徐官屯街主管经济的副书记王桂强告诉记者,公建民营既可以确保国有养老院性质不改变,公益性质尽量得到保障;又可以激发民营机构的积极性,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方案决定后,在市、区民政部门的大力帮助下,他们又多方实地参观考察,先后联系到了10多家有经验有实力的养老民营运转机构,然后进行公开的招标。经过严格的筛选,他们确定了和天颐和养老院进行合作,聘请有养老院管理经验的王淑洁前来担任院长。

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还有一些政府部门兴建的公办养老院,无论是入住率还是服务质量都还不能满足老人们的需求。在一家镇办养老院,记者看到,尽管有20多个房间,但入住的老人寥寥无几,很多房间都空着;该有的餐厅、医疗室、健身房、娱乐室也都不配套。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镇里只安排了一名院长、几名服务人员,造成服务质量跟不上,老人们根本不愿意住进来,房屋空置率很高。一名民政部门负责人透露,现在有些政府部门建公办养老院兴致高,但建起来后因为不懂管理,又没有精力和时间,造成服务质量、入住人数达不到要求,他们慢慢地也就不太关心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非常可惜。如果政府把养老院委托给民营机构来运营,就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调查 2】

政府是不是在“甩包袱”?

日前,记者在一家养老院看到,院长正在为每年几百万元的房租而发愁。院长告诉记者,她现在租的房屋是当地政府部门兴建的,租给她来开办养老院,每年要收取300多万元的租金。就因为每年这几百万元的房租,迫使她不得不提高入住老人的费用,以降低经营成本。这位院长呼吁,有关部门要给一些民营养老机构减少一些房租,因为她办的不是工厂,而是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养老产业。

“徐官屯街把养老院让你运营,收取高额房租吗,是不是在甩包袱?”记者向王淑洁问道。

“没有收取高额房租,只是收取一点管理费用,一下子感到运营的经济压力小多了。”王淑洁笑着告诉记者,“几个月来的亲身感受告诉我,徐官屯街不但没有甩包袱反而是全方面帮助我,让我感到了很大的鼓舞。第一,徐官屯街交给了我一座漂亮的养老院,在内部设施上也配备得很到位。刚开始,由于街道没有兴建养老院的经验,一些房屋的内部结构不太科学。我就一边重新设计,街道就马上派来专业施工队在后面拆改,办事效率非常高。第二是后期的养老院内部改造配套建设资金不用我操心。这如果是在别的养老院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不但后期的装修要民营机构自己解决,装修费用也是要民营机构自己承担,负担特别重。现在徐官屯街大力支持,使养老院内外环境达到了一流养老院水平,为高效运营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张永告诉记者,这所养老院采取公建民营方式,徐官屯街绝不是为了甩包袱。因为如果那样只图坐地收房租,街道就不会建养老院而直接建厂房出租了,那样每年可以得到上亿元的回报。而他们街是把养老院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做,不图用它来赚钱,只想通过民营机构来托管可以把老人照顾得更好,没有太多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为此,街道在和王淑洁签订合同时,根本不收房租,而只是象征性地收取少量的管理费。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王淑洁的压力,这是政府部门给托管者最大的、最现实的支持。试想,如果跟其他养老院一样收取几百万元的房租,那王淑洁就会感到压力非常大,就会逼迫她把经济压力转嫁到老人头上,提高收费标准,使普通工薪阶层老人根本住不进来。

王淑洁告诉记者,养老院的日常管理费用支出很大,政府部门能否帮助她们节约成本,就显得非常重要。一开始养老院的水、电、气都是按照商业标准收费,费用很高,急需跟有关部门解释说明。但她作为一个外来人,对武清区内相关部门不熟悉,协调起来恐怕不方便。得知这一情况后,武清区民政局大力支持,徐官屯街更是及时伸出了援手,一家一家地帮她跟有关部门进行协调,终于把原来的商业收费全部变成了按照民用标准收费,为养老院节省了一大笔资金。张永告诉记者,为促使养老院配套更加完善,徐官屯街还准备把一所临街的楼房改建成超市和宾馆,使前来看望老人的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住宿和购物,进一步增加养老院的吸引力,不要让王淑洁率领的团队为这些事分心。

【调查 3】

民营机构怎样高效运营?

公办养老院委托民营机构经营,民营机构怎样确保高效运营呢?武清区民政局朱科长告诉记者,最关键的就是要突出优质服务,这是民营机构托管的养老院能否存活下去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其服务内容分硬件和软件两种,配套设施要完善,服务人员要热心,技能要达标。服务水平要远远高于一般的民营养老院,要跟一流的公办养老院看齐。只有这样,民营机构托管的养老院才能让老人们信服,让社会满意。

在武清区第二养老院A楼201房间,记者见到了今年89岁的老大爷杨学良。老人虽然近90岁,但身体依然很好,行走自如。“您老住在这里感觉如何啊,还习惯吗?”记者问道。老人笑着说:“住得很好,很舒服。”中午12点,记者跟随老人来到了食堂。午饭是面条,热乎乎的面条配上鸡蛋番茄酱、黄瓜丝、菠菜等,让老人们看着高兴,吃得舒服。今年67岁的杨大娘告诉记者:“我本来是来试住几天就走的,但没想到一住下就不想走了。你看这饭菜多可口,比在家里都吃得好,其他方面也是相当不错,我决定不走了。”

记者在这所养老院看到,老人们的卧室不但安装了呼叫系统,就是在洗手间也安装了这套系统。服务员告诉记者,老人们在如厕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头晕、摔倒等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及时帮助他们。如果没有呼叫器,服务员就不会及时发现,后果将十分可怕。王淑洁坦率地告诉记者,她要求服务员要像对待自己父母那样对待老人,同时在餐饮、健身、娱乐等方面达到高水平,让老人们吃得好、睡得好,玩得高兴。老人们舒服了,来的不想走,还会吸引更多老人入住。

记者发现,这所养老院还建有一所医院,现有10多名专业医护人员,老人们的慢性疾病和突发疾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及时治疗。王淑洁介绍,这所一甲医院是她自己接手养老院后自己创建的,医院有多位老医生,水平较高,可以满足老人们的医疗需求。人老了,身体一般都会有病,有了病就要及时医治。为此,她决定建一所医院,以中医理疗等为主,兼顾其他疾病诊治。现在每天都有不少老人到医院进行康复及诊治,入住的老人们对此都特别满意。附近也有几家养老院条件、服务都不错,但就是没有医院,老人们一旦突发疾病就需要向区内医院送,费时、费事。他们养老院有了这所医院,更让不少老人的孩子感到特别放心,入住率得到很快的增加。不远的将来,养老院看病的老人还可以在这里报销,非常方便。

记者在其他一些养老院看到,尽管老人入住的房间也宽敞、吃得也可以,但就是缺少医生,使一些老人突发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一位老人抱怨说,他看到养老院曾有老人突发脑梗,由于距离医院较远而延误病情,留下终生残疾;还有几位老人因为患病,养老院把其退回去了。一家养老院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不仅没有医院,医生也只有一位,原因是养老院建医院太麻烦,还费钱,不划算。

【调查 4】

公益性质怎样不丢失?

近年来,外地一些养老院也开展了公建民营试点,但一些养老院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托管的民营机构为赚钱把老人入住费用定得很高。这样一来,低收入老人和困难老人根本无法入住,公建民营的养老院实际成了养老的高级会所,其公益性质已经丧失殆尽。那么公建民营养老院到底该怎样科学定位?公益性质该怎样得到保障?这已经成为公建民营养老院发展遇到的不能回避而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政府部门对武清第二养老院的公益性如何把关,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武清区民政局朱科长介绍,首先他们要求养老院的公益性要体现在为政府兜底的作用上。武清区第二养老院对低保老人、五保老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实行优先入住。二是对一些经济困难的老军人、老教师、劳模实施优惠入住。目前,该养老院正在准备接纳20多名武清区光荣院的伤残老军人入住。三是政府部门对该养老院收费标准也有指导性意见,收费标准不能太高,不能把普通工薪阶层老人拒之门外。王淑洁告诉记者,武清第二养老院,虽然公建民营,但其性质仍然属于国办养老院,把公益性放在了第一位。收费标准:普通标准间每位老人每月1580元左右(全自理的老人)、半自理的老人每人每月2000元左右、需要全护理的老人每人每月2600元以上。王淑洁说,这个收费标准要比同等条件的民办养老院便宜200元到300元左右,让一般老人可以住进来,绝不搞成高级私人养老会所。

目前不少民办养老院为了自己好管理,就把失智、失能老人拒之门外,让这些老人医院住不起,家里没人管。为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政府部门和王淑洁提前商定,要本着为社会解决难题的目的出发,扩大对失智、失能老人招收的比例,优先满足他们入住,为政府和家庭解忧。目前入住的100多名老人中,失智、失能老人占了50%以上,半自理的老人也占到了20%左右。

【调查 5】

公益性和商业性该如何均衡?

公建民营养老院,怎样确保其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日前,记者采访了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丁俊全。他认为,养老院公建民营的优势在于引入新鲜血液,借助民间机构的专业团队和管理技术,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要想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就要兼顾好公益性和商业性,其中要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因为没有公益性,养老院要变味,普通老人进不去,住进去的也留不下,长久不了;与此同时,民间运营机构如果没有获得一些商业收益,民营机构也无法正常运营,或者是没有积极性,或者是存活不下去。

丁俊全说,公建民营养老院其公益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这是公建民营养老院不能突破的底线。第二是要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经济条件不好的老人及社会上其他困难老人提供优惠服务。因为服务以上类型的老人群体收费较低,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加大扶持力度,除了财政支持外,社会各界也要积极行动起来,踊跃向老人献爱心,减轻养老院的经济压力。在商业性方面,民营机构要依靠优质服务提高入住率,依靠良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老人前来入住。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养老院提供社会化的配套服务,减少其运营成本,适当增加其利润。

武清区民政局副局长刘良告诉记者,武清区第二养老院是武清区乃至全市第一个公建民营的试点单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经营者还是管理方都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可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逐步发现、逐步解决。作为区县一级民政管理部门,他们将对该养老院的入住老人类别、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监管,为全市开展公建民营积累经验,创出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在对其严格监管的同时,也将采取多种措施,继续大力扶持、帮助该养老院。一是在区财政扶持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和市补贴资金进行帮扶;二是继续帮助其减少运营成本,增加收入,激发其积极性。

养老问题研究专家刘运锋认为,公建民营养老院在确保其公益性的同时,也应该要让民营机构有钱可赚,但是利润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当作一个暴利行业,把入住的老人当作摇钱树和唐僧肉。按照目前的养老现状分析,托管的民营机构一般应该保持在微利经营的框架之内。这样既可以确保其公益性质,也可以激发民营机构的积极性。

相关链接

本市部分养老院将采用

“公建民营”方式运营

统计显示,目前本市已成为我国老龄化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2012年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40万。预计到2015年,本市老年人口约200.07万,占总人口约19.5%。

去养老院养老 第3篇

最冷的地方

很多年没爬山,再爬缙云山时,52岁的艾文气喘吁吁,三步一歇。

山上最幽静的地方有一所私人承包的中型养老院,口碑不错。75岁的姨妈两年前被家人送到这里“疗养”,她有严重的哮喘,人老了以后对空气就更敏感。

姨妈正在活动室里和老姐妹们看电视,看到艾文时,老人怔了几秒,眼泪跟着就淌下来。太造孽了,艾文心里猛地蹿出这个词。

姨妈的家人很少上山。三个子女轮流负担母亲每月的养老费,800元。入院第一年,三兄妹只在缴费时看看母亲。后来院方开通了网上转账缴费功能,三兄妹不约而同选择了它。除去必须回家的春节,姨妈已经快大半年没见过亲人。

听说有子侄辈来看望,老人们都拥过来和她说话。52岁,不算年轻的年龄,在这里成了除工作人员外最年轻的人。

艾文给姨妈带来两大瓶野生蜂蜜和一大袋香蕉,人老了,不爱动,容易便秘,这是她自己的经验。姨妈一直唠叨,让她把东西带回去,“护工每天都会为我们准备的。你放在这里我也吃不完。”春节时小女儿来看母亲,带来十几斤蛇果,这袋花了一百多元买的蛇果最后被忘在宿舍的柜子里,烂完了。

养老院的生活,缓慢又漫长。艾文觉得很多事似乎都不对,但又说不出一二三。比如护工给一位89岁的老人换床单,老人尿失禁了。护工没有把不高兴写在脸上,但她使劲拆下床单、大力抖新床套的动作,把“不高兴”三个字写在肢体语言里。

8月的重庆正是最热的时候,艾文却带着一身凉意下了山。回家后,她把难以表述的这些感受磕磕绊绊地说给丈夫和儿子听,末了,向儿子重重强调:“你以后就算把妈送去养老院,也不要去这样冷清的地方。”

关于养老,艾文已经有了打算:一起上老年大学的同学约好了,走得动的时候,每年去桂林住半年,吃住只要1500元每月;等到走不动了,大家也进一所养老院。

在这个最冷的地方,至少有熟识的人可以相互慰藉、取暖。

进不去的养老院

但和另一些人相比,能去养老院,已是个不错的结局——它至少表明你还有血亲能在关键时刻依靠。

81岁老人柏玉良孑然一身。她膝下无子,两年前送走了老伴,尽管身体硬朗、独自生活完全不成问题,但她还是想回北京、找所养老院“叶落归根”。为此,她卖掉在杭州的房子,拿着200多万元回到老家。

有钱,却找不到合适的养老院,“条件称心的进不去,愿意接收的我又不满意。”她首先探访了北京西城区一家公立养老院银铃老年公寓,并且对各项条件都非常满意——“能住在这儿我就知足了”。尽管床位已满,并且光是登记排号的就有150多人,但她还是想先报个名。

工作人员询问了“能否自理”、“有无传染病、精神病”、“是否适应集体生活”等常规问题后,要求柏大妈的监护人写意向书——监护人须为子女亲属,北京户口,50岁以下,并长期居住在北京。

柏大妈一下傻眼了,子女长期不在身边,而北京已经没有沾亲带故的亲属。

“必须有监护人签字,否则排上号也不可能入住。”工作人员见状告知,“万一出现什么情况,我们找谁去?养老院承担不起这个风险。”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接下来考察的几家公立养老院。被多次拒绝后,愁眉苦脸的柏大妈几乎要喊出来:“让我住进来,哪怕一个月一万块钱也可以啊!”

两个月时间过去,她不得不降低了自己对养老院的要求,开始考察一些民营养老院。在这里,她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交谈结束后,柏玉良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您这儿要不要求必须有监护人?”对方的回答令她喜出望外——只要您愿意入住,监护人的年龄在70岁以下就可以,亲属的身份问题,可以“灵活操作”。

这家养老院在五环外,相对偏远,交通不太方便,而且入住环境也比柏大妈预想中的稍稍差一些,但这是唯一一家明确表示可以接收她的养老院。这段日子,心力憔悴的老人已经等不起了,她决定过些日子就搬过去。

“还挑什么呢,有个落脚的地方就不错了。”

给自己建所养老院

51岁那年,老汪的母亲大病一场,出院后医生一再嘱咐,要静养。上海哪里有能静养的地方?三代人还住在逼仄的老房子里,居住条件太差。他和父亲商量,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贵点也行。在上海跑了一圈,考察了好多所,都不如意。

干脆自己建一所算了。有个大学同学在卫生局工作,闻知很支持老汪的决定,“这是个朝阳产业,有前途。”

2004年,汪建平在上海普陀区真如镇的“颐天年养老院”正式营业。他把全家人也一起迁来定居——只要正常运转下去,不出意外,爷孙三代都能在这里安度晚年。

第一年,养老院亏了二十多万元。没知名度,没人来;于是到处打广告、发传单,第一拨来考察的人一听价格,1200元每月,撇撇嘴走了。

这个价格在当年与上海最低工资水平差不多,但即便是最开放的上海人,也对民营养老院充满怀疑:政府办的都才1000块钱,你凭什么要比政府的还贵?

这个“凭什么”,在老汪看来是设施、卫生环境、工作人员的素质要高出一截。更何况,愿意到养老院的老人,费用都是自己缴的,不干儿女的事——儿女在经济上对父母的支援绝大部分是医疗费用。

一部分人把父母送来后就没了音信;孝顺一点的,会时常打个电话;更好一点的,过年过节或定期来探望。可与老汪自己为母亲做的那些事相比就太不合格,“你说中国不是很强调孝的吗,百善孝为先,怎么现在变成有钱就孝,没钱父母就是草了。”他年轻时到黑龙江当过知青,染上了几分东北人的好恶分明。

这份不满随着老汪自己也步入退休年龄,发生了些许改变。

母亲后来去世,他开始亲手照顾父亲。此时老汪也不复年轻,他快60岁了,也算大半个老人。再仔细看养老院里的年龄构成,年龄最小者超过70岁,最高龄者有100岁,子女少则四十多岁,老则七八十岁。五六十岁的,儿女债还没还完,精力有限,带孙子就比照顾父母重要了;七八十岁的,自己都有养老问题,更何况是养老父母,“而且现在人均寿命还在增加,在上海,很多家里又只有一个子女,未来的养老趋势等于是老人养老人,难哪。”

把养老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也不现实,“连老人需要什么都不清楚。”老汪每年都会接待来院里“帮忙”或“慰问”的义工团体。大部分人选择了演出方式,唱歌、跳舞、相声、小品。台上表演得起劲,老人们却没什么反应,听不清,看不见,更不懂相声小品里那些很好笑的话是什么意思。

但老汪还是表示了感谢,并在对方要求盖章的地方盖下鲜红的公章,“也算是有人记得我们,让我们觉得没有被彻底遗忘。”

后来,香港大学的一个大学生公益组织联系想要来,老汪“欺软怕硬”,要求对方“不要买东西不要准备节目,把筹集到的善款捐过来,再做点你的父母为你的爷爷奶奶做的事”。这是一个极易被诟病的要求,但孩子们照办了。

筹款有两千多港元,老汪开了发票,出示了善款账单:买了两台电视,给每个老人发了一条毛巾、香皂、肥皂、牙膏等物。

现在老人们一看见电视,就会想起这群孩子。

现在的你,决定了未来的养老命运

老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漫长的阶段:童年不过数载,花季转瞬即逝,青中年漫长得你以为永远不会结束,但是突然间——你老了,你退休了。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已经有74岁,城市人口显然更高寿,大部分人一生中有1/3的日子都是在老年期度过。

年轻人往往乐观,觉得活到六十岁就够了,而如何度过六十岁之后的日子,那渐渐衰老、病弱、萎顿的身体,不是一句“优雅老去”就能解决的。

而我能不能说:其实每个人的养老,都是自己前半生的行为决定的?

儿女不孝,四五个儿女各自推诿,把老人送养老院就不闻不问——在批评下一代之前,要不要先问问老人自己:你曾经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或母亲?你有没有给过孩子充沛的爱,是什么让你们之间势同陌人?抑或,你是否肩负起教养孩子的职责,让孩子懂得回报、懂得尽责?

老年各种病缠身,这固然不幸,却也必须反省:年轻时候有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是否超重,到四十多岁就各种三高、痛风?年轻时是否贪风凉,从未保护过自己脆弱的关节?

儿女远飞的空巢老人,每天只有一架电视和一条小狗傍身,但是也有那么多的例子,讲述的是八旬老人学上网学摄影,养花逗鸟行公益的励志故事??漫长的一生,为什么你一项业余爱好也不培养?

别说我对老年人太苛求,因为我已经渐入老境,我知道这就是我将要面对的问题。我要为我的养老负全责。

所有在老年遭遇的果,都能在年轻的岁月中找到那个因:如果你希望孩子在老的时候能陪在你身边,哪怕只是每天的一个电话,那你现在得花大量的时间陪他,爱才能滋生爱;如果你想享受丁克的两人世界,就得为自己攒下足够的钱——不能在年轻时过足吃喝玩的瘾,老了一穷二白却指望别人给你依靠。

年轻人追求潇洒的生活,因为生存压力太大,如果年轻时不能及时行乐,到老不是更凄凉?但你是否想过,“对自己好一点”,绝对不是“有今天没明天”的心理状态。对自己好,更要包括你对人生更长远理智的规划,从现在到人生终点全包含进去。

所以,在荷花初夏季节缝制寒衣,养育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要看到他的成年。要抵御老年的酷寒,必须,也只能靠我们自己。

如何选择养老院

一看地理位置。养老院离家近,子女接送、探望也比较方便。如果靠近市区,则购物和交通比较方便;郊区的养老院则胜在空气新鲜,环境安静。

二比价格。计算一个月需要支付多少钱,而不只是考虑床位费或其他单个项目费用。有些养老院声称其床位费比起其他养老院来的便宜,但会通过提高其他项目费用来填补。基本上,一个月的费用 = 床位费 + 护理费 + 伙食费。再看该养老院是否还收取其他费用,比如洗衣费、娱乐费、尿片费等。有些城市,如广州还会收取一次性购置费。

三查卫生医疗条件。卫生医疗的条件有多好,就能代表该养老院的素质有多高。卫生方面包括了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个人卫生要求包括冲洗大小便、更换内衣、洗澡等。公共卫生指的是多长时间清理房内、卫生间,食堂的卫生质量等问题。至于医疗方面,包括了该养老院拥有多少个医生护士,医疗设备是否齐全,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有哪一些,是否靠近医院等。

四看伙食。如果老人家是来自外省,或许会对本地的食物不习惯,因此这个问题也必须讲究。再来,如果老年人患有疾病,比如糖尿病,该养老院是否有提供专门的糖尿病餐。

其他因素。子女还可以考虑养老院的环境如何,是否有花园、鱼池等休闲娱乐场所;是否备有电梯,走廊是否有扶手,提供哪些设施(如运动场所、康复器材等)。除此之外,养老院是否举行户内外活动、联欢节目,也是衡量标准。

失独家庭抱团养老

一个养老群体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称之为“失独父母”,他们失去了独子、独女,养老形式严峻。

在中国有多少失独父母?官方统计数约为百万户,但按照有些人口学者提出的测量办法算,有2000万父亲和母亲成为失独者。

2007年9月,武汉几位失独者自发成立了“连心家园”,为失独家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们走出痛苦,并呼吁为失独家庭建立“独立养老院”,对失独老人实行免费供养。2011年,大连失独母亲“小鱼儿”也做出类似举动,自费建立了失独家庭心理咨询和抚慰中心,号召已到退休年龄的父母以聚在一起、互相帮助的方式度过晚年。

敬老院养老模式 第4篇

关键词:虚拟养老院,运作模式,科技化服务平台

城关区是省会兰州的中心区, 现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8.8万人, 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19.2%, 并以平均每年4%的速度增长。面对这样的老龄化状况和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2009年, 城关区党政考察团在赴东南沿海考察过程中, 在学习借鉴苏州市沧浪区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后, 决定抓住“虚拟养老院”这个典型, 将全国最先进的理念应用到城关区实际工作当中, 开创了西北地区首家“虚拟养老院”的新型先例, 实现城关区养老服务的新跨越的同时, 探索出一条机制健全, 拥有政府、企业、社会三大主体以及科技支撑的新型养老模式。2009年12月, 城关区委、区政府建立的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它以网络通讯平台和服务系统为支撑, 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和社会志愿者、义工服务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方式, 实现老年人各类需求的快速响应、专业服务和过程监督。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下设老人接待中心、呼叫指挥中心、加盟企业管理中心和咨询投诉中心。通过虚拟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老人和服务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可为全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心理慰藉、法律咨询、家政便民、家电维修、娱乐学习、日常陪护、临终关怀、饮食服务十一大类230余项服务。

虚拟养老院由兰州市城关区民政局管理, 对辖区内提供养老服务业的企业进行整合, 借助“965885”服务系统, 虚拟养老院发挥24小时管理服务的优势, 为居家老人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的养老服务。

截至目前, 已有9.5万余名老年人自愿加入了虚拟养老院, 2.5万余名老年人长期享受服务。只要老年人拿起手中电话, 虚拟养老院的贴心服务就会立刻送到家。

一、虚拟养老院社区服务平台的运作机理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建设以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兰州市城关区数字化社会管理与服务平台示范”项目为依托, 通过集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 建成涵盖城关区主街道的数字化社会管理综合调度指挥平台, 完善数字化虚拟养老院服务体系, 建成数字化的、集社会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民生工程示范项目。虚拟养老院社区服务平台运作机理。

虚拟养老院主要通过“965885服务系统”这一信息中心和技术平台, 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实行会员制客户准入管理。话务员根据系统生成的客户所需服务项目向自己所负责的街道里的老人确认当天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时间, 待服务工单确认后, 再进行工单分配, 即把服务的项目、时间、对象进一步具体分配到每位服务员, 服务员根据工单提供上门服务。在每位服务员服务的过程中, 养老服务系统均记录每位服务员的服务状态, 即正在服务中、服务已完成等状态。待服务完成, 话务员通过系统检查服务任务是否完成, 并进行质量回访考核, 即询问老人对服务员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意。服务员服务完毕, 回到养老中心, 拿回已经完成的工单, 领取明天要服务的工单。按照服务项目, 系统每个月形成1份收费清单, 养老服务中心按约定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用。系统从客户确认服务开始便对服务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回访、咨询意见, 并以客户满意度来考核服务质量。信息系统通过主动获取老人需求, 快速编制计划, 及时组织服务, 进行有效监控, 实施规范管理。

二、虚拟养老院的运作机制

首先, 领导重视, 上下齐心, 实现筹建工作高速度。城关区委、区政府将虚拟养老院建设作为惠及民生的大事来抓, 提出了“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逐步扩大”的建设方针。区政府拿出近二百五十万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 并计划以后每年列支资金1000万元, 保证虚拟养老院的正常运转。区政府制定了《关于筹建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实施方案》, 完成了管理软件的设计构想、公开招标和设计开发, 办公场所装修工程的设计、招标及建设, 计算机设备政府采购, 人员招募培训, 特殊服务号码的申请, 第一批加盟企业考察及服务项目的策划和服务价格的设定等工作, 并先后召开三次服务企业与老人供需对接会,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 全速推进各项工作。经过短短几个月的紧张筹备, 这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在城关区拔地而起。

其次, 依托科技, 特色明显, 实现经营管理高起点。在策划方案之初, 成立了城关区金色晚年服务中心, 并将其注册为虚拟养老院下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招募各类服务企业加盟虚拟养老院, 并对企业服务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从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入手, 成立接待中心, 目前招募注册有117名获得国家注册二、三级专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 开设老年人心理咨询热线, 接待现场心理咨询, 为老年人开展免费服务;同时与司法部门联手, 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呼叫指挥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平台, 像一根纽带紧紧连接服务对象与服务企业, 加入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 通过电话请求服务, 系统在处理用户服务需求后, 向企业派出工单, 同时评价计费。金色晚年服务中心、接待中心与呼叫指挥中心共同组成一套完整的服务系统, 实现老年人各类需求的快速响应、专业服务和过程监督。虚拟养老院从客户确认服务开始便对服务过程全程跟踪、回访、意见咨询, 并以客户的满意度考核服务商提供的服务质量, 核拨政府补贴。

再次, 政府推动, 机制创新, 实现企业管理高标准。虚拟养老院在运营过程中,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始终起着主导、引领、扶持和管理监督作用, 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吸纳社会各类服务企业加盟虚拟养老院。城关区及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将加盟虚拟养老院的服务企业全部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在税费减免方面争取申请更多好政策, 并对加盟企业员工每月进行工资补贴, 减轻企业运营压力, 扶持加盟企业迅速壮大。同时, 按照加盟企业所在的位置和服务半径, 对每个企业的服务范围进行规定。在具体工作中, 一方面各加盟企业可根据自身优势, 对服务范围内的用户服务要求进行内部调剂, 或进一步吸收具有一定服务实力和良好信誉的小企业作为二级加盟, 互相整合资源, 丰富养老服务产品供给, 满足辖区服务对象的各类需求;另一方面在加盟企业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 根据企业服务优劣, 扩大或缩小其服务范围, 实现了加盟企业管理的高标准。目前,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共加盟企业126家, 其中, 综合服务类4家, 餐饮服务类65家, 医疗保健类55家, 精神慰藉类2家, 产业化形态初步显现, 并通过遍布全区的126处服务网点, 基本实现全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全覆盖。

最后, 统一标准, 分类服务, 实现服务提升高层次。虚拟养老院服务项目涉及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便民、心理慰藉、法律咨询、娱乐学习六大类230项, 基本涵盖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所有服务项目, 并对每项服务的内容及收费做了统一规定。在解决社会救助问题的同时, 体现社会福利的适度普惠, 在服务对象的选择上, 凡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都将纳入服务范围, 并分A、B、C三个层面为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服务。其中A类对象为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人和生活困难、子女在外地定居或因其他原因不在身边的困难“空巢”老人等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老年人群体, 政府分四类按不同的标准每月给予服务补贴;B类老人为重点优抚对象, 90岁以上高龄老人、市级以上劳模、“三八红旗手”“见义勇为”称号获得者、正高以上职称老专家、担任两届以上 (含两届) 离退休的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类群体政府将给予每月50元的政府补贴;C类对象为自己“埋单”的普通老人, 自己出钱购买服务, 但服务价格会比市场价优惠20%左右。这种分层次的养老服务形式, 不但保障了政府需要援助的困难老人的基本养老需求, 还满足了其他老人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目前, 虚拟养老院注册的老年人中A类用户683人、B类用户2814人、C类用户91235人。 (如表1:不同对象享受养老服务的条件和补贴标准)

三、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科技化支撑服务平台系统建设

(一) 运行环境建设

运行环境建设有硬件平台建设, 包括服务器主机平台、存储平台、大屏幕显示平台、网络平台、安全平台、呼叫中心平台、视频监控共享平台、电脑终端、手机终端等;软件平台建设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GIS平台、中间件及系统软件等;业务网络主要实现核心机房、实际监督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和专业公司的互联互通;无线网络提供充足的网络带宽。

(二) 数据建设

在共享兰州城市管理系统平台数据建设成果之上, 进行虚拟养老需求网格划分和三维建模数据的建设。

(三) 子系统建设

虚拟养老院服务系统主要包括4个核心子系统。

1. 位置查询与急救指引子系统。

通过给万名70岁以上部分老年人配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定位, 实现走失老年人位置的迅速查找。如遇紧急情况, 可以通过定位系统, 实现快速救助。该系统通过移动通信网的基站位置, 来获取移动用户的位置信息 (经纬度) , 然后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 在一些对位置信息要求高的服务中, 还可以与GPS全球定位系统结合使用。

2. 行程跟踪子系统。

将服务人员在服务中的具体位置和被服务对象所处位置进行信息对比, 以确保和监督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3. 智能调度子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可以查询服务人员在服务区域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工作完成情况, 根据老人需求和服务人员信息, 该系统可自动进行二次调度, 从而提高服务效率。该系统涉及信息屏与地图屏联动、统计分析展示、网格员定位和轨迹查看等技术。

4. 短信评价子系统。

用户可以通过短信按照等级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从而提高对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 有效考核服务人员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新萍.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体系的建设及发展——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9 (4) .

[2]李丽君.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对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改革与战略, 2010 (10) .

养老院现状 第5篇

连续的寒潮天气过后,北京的气温已开始回升,这也让香山周围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但这一切,与香山附近一家养老院的老人们似乎并无关联——他们的世界一切都是安静的。

李凤清老人的老伴拄着拐杖安详地坐在爱慕家养老院的坐椅上,这位83的老人已经开始失忆,只是偶尔,他才能够想起当年南下广州造枪造炮的烽火往事,大多数时候,他就那样静静地坐着……

两位形影相吊的老人背后是一组日益庞大的数字:截至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2.5%,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1/5,成为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据预测,到2035年,每两位老人,对应仅有1名孩子。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对我国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及社会伦理等方面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的养老现状令人堪忧,仅从城镇养老院严重不能满足日益老龄化的需求就可窥见。私人养老院费用昂贵,公立养老院严重不足,家庭养老问题诸多。住不起、住不进、住哪里,正成为城市老年人的养老心病。

住不起——

民营养老院环境好,但是价位太高

位于香山脚下可仰望整个景区的爱慕家养老院。是北京地区规模比较大的民营养老机构,比较具有代表性。

置身其中,时间凝固了一般。看上去,这里更像是一个度假会所。两栋洋房式的宾馆楼窗明几净。在一个样板标准间里,摆放着两张席梦思床,中间是一个台柜,上面有固定电话,还有一个紧急感应器。壁挂电视,空调、卫生间,还有一个阳台。可以说,宾馆里有的这里一切都有。

工作人员刘婧梅告诉记者,这样的一个房间,一个月要5000多元,还不包括吃。这里有两名大夫和一名护士专门负责老人的健康,每天都要给老人测量血压等常规身体指标。一天24小时都有专人值班,他们会紧盯着感应器。

这个养老院还有一个月一万元的房间,里面的装潢均为宫廷风格,欧式的靠椅、壁炉,高级洗浴间,一共两间卧室,两个卫生间。大阳台,独立小院子,里面设有摇椅。

李凤清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对这里的环境和服务非常满意,“但实事求是讲,价位贵了些。”

李凤清原籍河北,在广州一所中心小学当了几十年老师,他的老伴是原六机部的高级工程师,解放前就南下,属于离休,膝下四个女儿,两个在广州,一个在澳洲,一个在北京。由于夫妇两人都是北方人,还是更喜欢北京的生活和饮食,于是回来了。

李凤清说,刚开始来的时候住在女儿家里,女儿女婿对他们非常好,可是外孙每天要弹钢琴,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房间里弹。两个老人一则心脏受不了,二来两人也怕打扰外孙练琴。两位老人一天就坐在房间里,常常大气不敢出,大眼对小眼。

于是他们搬到了女婿在昌平的别墅里,可是偌大的别墅里只有他们俩和一个保姆,“凑桌麻将都凑不齐,而且老伴目前逐渐失忆,需要多和人说话。”于是李凤清老人就找到了这个养老的地方。他们打算在这里住到春节,尚未最后决定住在这里。

据养老院的刘秘书介绍,这个养老院只收养具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价位在北京算中上,不能说是最高的。

住不进——

公办养老院床位紧张,根本住不进去

与爱慕家一墙之隔,是香山老年公寓,这是一所民政局下属的公办养老院。从外观上看,环境与设施与新建的爱慕家相比具有不小的差距。当天下午,大门紧锁,里面锁着一条狂吠不止的狼狗。

据住在爱慕家的老人介绍,他们第一时间想去的还是公办养老院,因为在这些老人的观念里,国家办的正规,而且一个月不到3000元的费用也比较少。但一咨询,根本排不上队。

“去公办院得排队,床位太紧张,一排就排到后年去了。”78岁老人刘天庆告诉记者。

床位紧张是老人们提及公办养老院难以解决问题的第一个原因,但刘天庆这位原北大教授告诉记者,公办养老院的服务质量也是个大问题。他的独生子目前在美国,他们也不愿去美国。因此他退休后就早早住进了养老院,最早就去了位于北京祁家豁子的一家号称样板的公办养老院。

“到里面一住发现比之前想象的差远了,我吃了他们餐厅一顿饭,拉了半个月肚子。”刘天庆愤愤地说,见个院长比登天还难,一个老人在电梯里摔倒了,办公室主任看都没看一眼就走过去了。

虽然记者无法核实到老人所说的是否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可以想象,他在那个养老院一定有不愉快的经历。

据了解,北京市现有养老服务床位数不到4万张,只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8%,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为5%至7%。

住哪里——

中国式养老破局,需中国式解决之道

刘婧梅是爱慕家养老院的一个工作人员,出生于1987年。虽然她十分热爱养老事业,但是她自己并没有打算未来将自己的父母接到养老院的打算。

她告诉记者,来这里的老人都具有一定的修养,但并非都能转变观念,但凡是子女把父母送来的,老人普遍心情沉郁,而自己主动来的,心情才比较平静。

中国具有重视亲情与团圆的传统,在中国的价值观里,将父母送去养老院,或者老人自己选择去养老院,起码在目前,还不能说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并不具备家庭养老的条件。

“我不会送父母去养老院的,条件再好也不能让去,护理人员再好比得上家人么?”在外企工作的齐阳告诉记者。但他也知道,这样的表态相比社会的现实更像是口号式的表态。因为他即将面临两小养四老这一普遍现实。他和妻子刚刚首付80万元买了一套房子,每个月付6000元月供后生活已经很紧张,很难把父母从山东老家接过来赡养。而且,妻子家的两位老人也已经退休了。

“两小养四老是未来中国最大的养老困境,”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中国式的养老困境必须寻求中国式的解决之道。

一些人提出社区养老可能是比较符合中国城市养老现状的一条道路。不同于传统家庭养老和养老院机构养老,“社区养老”除接受家庭照顾外,主要依托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网络和义工自愿养老服务,兼具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点,被认为是当前最为可行的选择。全国政协委员何小平说,“老人住在家中,但是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来提供。老人既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生活和精神上的照顾。”

同为全国政协委员杨超也认为,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具有医疗服务专业化、社区规模体系化、资源配置成本低等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基本养老的需求。

构建和谐健康的养老院 第6篇

养老院的设施建设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养老院应在硬件设施上为老年人提供基础服务保障。

1. 居住环境

养老院要为老年人营造清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房间应宽敞, 单人间的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双人间不小于14平方米, 并配备卫生间、洗浴等设施。房间装修应本着方便、实用、美观的原则, 可适当摆放绿色植物, 为房间增添生机与活力, 还要净化空气、消除异味。房间内的卫生标准应参照酒店和医院的标准, 做到窗明几净、无蚊蝇、无污渍。

2. 安全设施

养老院服务的对象是老年人这个弱势群体, 对安全的要求比其他行业高。因此, 养老院应配备消防系统、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医疗紧急呼叫系统等安全保障设施, 为所有通道铺设防滑地面、安装助力扶手, 消除障碍。房间内部陈设应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 从方便老年人使用、减少对老年人造成伤害的角度出发, 合理布局, 如适当增加门的宽度、房间内的回转空间, 取消尖角设计。

3.公共区域

养老院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方式, 老年人选择养老院, 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集体生活方式。养老院应在满足老年人日常起居要求的前提下, 适度组织一些集体活动, 以改善老年人的心情, 增强他们的身体机能。如设置一定的共享空间, 供老年人活动使用。老年人在养老院生活的舒适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设施是否完善。养老院的公共设施应具备供老年人交流、阅览、健身、康复、娱乐等功能, 促进他们养成按时锻炼身体、参加集体活动的习惯, 延缓他们身体各项功能的衰退, 预防疾病发生, 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养老院的管理模式

养老院只具有完备的设施还不够, 还应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以提高老年人的满意度。为老年人提供完整的、适合他们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服务, 让他们生活得舒心, 让他们的家属放心, 是养老院管理的核心工作, 应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养老院服务的宗旨是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健康、快乐的养老场所,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延长他们的自理时期, 预防介助、介护情况发生。养老院的管理制度应为服务活动提供保障。如为了规范职工的行为、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 应制定职工行为规范、岗位责任制、安全管理规定、操作流程、考核标准、奖惩条例等。另外, 为了维护养老院的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 为了让老年人更好地配合管理工作, 对他们也要制定相应的制度, 规范他们的行为, 如外出登记、家属探视、损坏物品赔偿、家用电器使用等制度。制定这些制度, 应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前提, 运用人性化的方法, 既规范他们的行为, 又不能损害他们的利益和尊严, 尤其不能限制他们的自由。有了制度, 还应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 让每位老年人都了解制度的内容, 让他们有章可循, 使制度真正发挥“准绳”的作用, 促进养老院的发展。

养老院在管理和服务中, 应加强职工服务培训, 尤其对新入职的职工, 在其上岗之前要经过培训, 合格后方可上岗。对老年人应采取入住时宣讲、平时定期学习的办法, 不断提示制度的内容。落实制度靠的是群众监督和定期考核。在养老院内部应树立自觉维护制度的风气, 对职工的工作要定期考核, 违反规定要接受一定的处罚, 并与其经济利益挂钩, 奖勤罚懒。

2. 培养一支过硬的职工队伍

养老院在为老年人提供完备的生活设施的同时, 更多的是人对人的服务, 服务人员一个娴熟的动作、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中肯的劝告, 都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怀和爱护, 能够使他们倍感亲切。因此, 养老院应建设一支训练有素、技能高超、人性化强、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职工队伍, 从根本上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一是从招聘入手, 把好职工“进门”关, 既要选择具有岗位技术技能的职工, 又要重视职工的思想品德教育, 衡量职工是否具备爱心、耐心, 是否能够得到老年人的认可;二是抓好职工的技能培训, 通过技术学习、示范交流、岗位练兵、技能考核等形式, 不断提高职工的服务技能。管理者还应坚持不懈地抓好职工的思想教育, 将他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服务标准上来, 将他们的价值观、荣辱观统一到服务的职业道德上来, 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职业自豪感。

3. 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的养老意识、养老观念及平时的思想动态等都会影响服务的效果, 作用于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 养老院在日常服务中应善于观察, 及时捕捉老年人细微的变化, 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如为老年人举办康复和娱乐活动, 引导他们将生活的重心放在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上。同时, 还要研究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善于与他们沟通, 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实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 不让矛盾持续化、扩大化。还应采取各种方式方法, 让老年人适应集体生活, 提倡老年人之间和睦相处, 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营造一个和谐大家庭的气氛。

敬老院养老模式 第7篇

1 夕阳红养老院的基本情况

夕阳红养老院交通比较便利。全院总投资近3000万元, 其中一、二期工程总投资1500万元, 附属项目投资300万元, 占地约17000㎡, 分为南苑和北苑, 是集各种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宾馆式老年公寓。养老院内部服务设施配套完善, 院内膳食实行点菜制和自助式。敬老院的工作人员有十几人, 分为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 管理人员大多为大专及以上学历, 护理人员多数是中专、高中学历。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实行三倒班的轮班制度。敬老院内老人约为20人, 以五保老人居多, 还有一些自费入托的老人, 分住南苑和北苑, 短期内老人的流动性不大, 但也陆续有入住, 有离去。五保户老人有14人, 自费入托的有8人。敬老院的男女比例极不协调, 男性占绝大多数, 且多为未婚或丧偶, 夫妻入住的不足5对。据笔者了解, 泰州市夕阳红敬老院中对五保老人的供养, 由泰州市民政局每月支付400元生活费, 包括200元的伙食费, 直接交给敬老院;50元的零花钱, 由敬老院代发放给五保老人;50元的医疗费。敬老院中的自费老人, 都是城镇户口, 拥有固定的退休工资, 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因而不享受由国家民政部门提供的公费养老。

夕阳红敬老院于2006年开办, 是泰州市民政局通过拓展产业途径帮助私营业主创办的, 主要由政府出地、个人出资, 是在泰州市民政局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实施的社会福利性质的民心工程项目, 是当地最大的一家养老服务试点单位, 它是由个人投资建成的, 在养老院经营过程中也有来自民政局的补助。他由政府提供土地, 并在建立初期直接把原泰东镇敬老院的老人们转移过来, 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养老院的土地资金问题, 并且避免了多数民办敬老院的问题, 即养老机构建立初期没有老人入住。

2 农村民办养老院发展中的相关因素

2.1 养老院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组织理论中的一个经典概念, 它是一个组织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的形式。泰州市夕阳红养老院的组织结构是由院长 (兼主任) 、管理委员会, 以及其下的四个部门 (总部、财务部、客服部、护理部) , 护理人员、自费老人、五保老人这几部分组成。以下是夕阳红养老院的组织结构图:

可以看出夕阳红养老院在组织结构上表现出结构扁平化及边界模糊性的特征。其组织结构呈现出的扁平化的特征, 表现为设置较为简单, 在其管理层次中, 我们可以发现管理层次很少, 包括一名负责外来事物兼养老院主任的院长, 一名负责养老院内部事物的主任, 以及管理委员会内四个部门的代表各一名, 但其管理幅度则比较广泛。养老院的确切位置位于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 它既处于营利企业的外围边缘又处于纯粹公益组织的外围边缘, 同时与两种组织相链接。一方面, 这种边缘性使它距离以志愿性为核心精神的公益组织最远而与市场连通, 从而使组织的经营性成为可能;另一方面, 它又远离了企业的私人利益所得性而与公益组织连通, 这样, 公益性就融入了组织的精髓, 因此, 它具有跨组织的链接性。

2.2 当地的养老习俗

经过笔者对当地居民的走访, 了解到当地的养老习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几个儿子轮流供养; (2) 年老父母分开, 各归一个儿子赡养; (3) 父母归某一个儿子赡养, 别的子女须按月送来钱或者米; (4) 父母独居, 生活费由子女们共同分摊; (5) 独子赡养; (6) 集体赡养。

其中当地的养老方式以第一种和第三种为主, 即由几个儿子轮流供养, 老人每隔一段时间去另一个儿子家, 时间间隔多为一两年。当地人觉得这种养老方式比较理想, 一来显得公平合理, 大家的父母大家养;二来使老人的生活有最基本的保障, 而且每天都可以吃得稍好一点;三来能使负担分担, 不至于特别加重某一个儿子的经济负担。至于第三种养老方式在当地也比较多见, 老人一般由长子赡养, 吃住在长子的家庭, 其他子女则按月送生活费, 女儿嫁出去的可以给少些, 或者就是送一些吃的穿的。而在第三种养老方式下, 老人的房产一般由长子继承, 可能是觉得长子的负担比较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当地的养老习俗是比较重视平均主义的。

2.3 政府的相关政策

泰州市是一个老年人口比例较高的城市, 全市60岁以上的老人达86万人, 占到全市总人口的17.1%。又由于泰州市是一个组建时间相对较短的地级市, 老年福利保障设施相对匮乏, 全市所辖的四市三区中当初仅有兴化和海陵两家国家养老院。所以政府启动了依靠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福利机构的探索之路。为了利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兴办敬老院, 主要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认真制定政策, 积极营造有利于社会资本兴办养老福利机构的政策氛围。再是认真制定规划,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此外, 政府还具体的指出凡在本市区域范围内兴办民营养老福利机构可享受有关政策扶持和优惠。

政府坚持帮管并重, 努力为养老福利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夕阳红养老院建成后, 其负责人曾向民政局的人反映了养老院用电不正常、有线电视不通、老人乘坐公交车不方便的实际困难, 民政局立即派人多次到广电局、供电局和公交公司等单位进行交涉, 使这些问题全部得到了解决。

3 农村民办养老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1 养老院自身的组织建设不足

夕阳红养老院的组织机构形式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形式, 此结构形式对其来说, 有利于发挥集权管理的优势, 政令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但同时也容易出现专断, 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有潜在的危险。其次, 养老院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特征, 养老院管理人员较少, 工作人员也不多, 使得在处理养老院事物时出现工作的重复, 而且工作量较大, 不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接着, 养老院组织机构的界限模糊化特征, 组织内部的各部门的边界模糊化, 不利于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 外部组织结构的模糊化特征, 使企业介于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之间, 在服务质量的提高与企业谋取利润之间形成矛盾。最后, 由于养老院目前仍处于扩建过程中, 其二期工程还未结束, 因而现今配备的人员数量极少, 能够提供的服务也非常有限, 因而其组织结构还不够完善。

3.2 当地养老习俗的影响

首先家庭养老仍占主流。通过上述对当地养老习俗的具体描述, 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养老模式仍由家庭养老为主, 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石。其次当地养老观念滞后。通过调查, 可以得知当地的养老观念普遍滞后。认为家庭对老人的赡养是天经地义、约定俗成的事, 老人对家庭的依赖更是顺理成章, 进养老院养老是老人无后、儿孙不孝的表现。另外通过对当地老人的访谈, 我们得知在乡村里, “五保户”和“孤老”、“绝户”等一样是一种很“恶毒”的骂人话, 因此, 现在的村庄中, 仍然有老年人自己规避成为“五保户”的行为, 更不用说以“五保户”的身份进入敬老院养老。

3.3 政府的政策不到位

政府虽然给予了民办养老福利机构一些优惠政策, 但由于政府部门的权利执行不善, 导致许多优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如养老机构支出数额较大的煤气费用, 市政府规定可按居民价格标准收费, 但至今仍按企业价格标准收费。

政府没有在养老院的起始阶段为其做推广, 吸纳社会资金, 仅仅依靠养老院本身, 不附带其它组织。民办养老院的一大特点就是:“投入大、周期长、周转慢、利润低”。无论何种规模的养老院, 几乎都将收回成本的时间定在5~6年以后。所以, 由于政府部门的引导不善, 一些养老院在落成后两三年内亏损严重, 无法维持而不得不以破产告终。

4 农村民办养老院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机构养老虽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生活不能自理、亲属照顾有困难、雇不起保姆或者保姆照顾不好的老人, 不得不选择机构养老, 因而, 农村民办养老事业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此基础上,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快发展:

4.1 加强养老院自身的组织建设

在养老院的组织结构中, 要实施自主管理和全员参与相结合。通过自主管理, 为员工营造一种被信任、被尊重和富有弹性的工作氛围,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而强调全员参与, 则有利于将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同时, 这样做可以避免在处理养老院事务中出现专断现象。从组织层级角度看, 夕阳红养老院的组织结构层次过于稀少, 管理幅度过于宽广, 随着养老院二期工程的完工, 以及其它相关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 养老院目前的组织结构层次和管理质量将相应得到改善。

此外, 要正视养老院的性质, 明确其处于营利性质与非营利性质的过渡阶段并且对原有的组织结构做不断的调整。

4.2 政府加强扶持, 积极引导

在政策上, 对经民政部门审批、工商部门登记的企业性质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给予鼓励和支持, 享受国家有关服务业的政策待遇。要加大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 建立链条式的政府服务体系, 避免层层相扣。

在物质供给上, 要加大政府部门和社会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 规范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配备和使用制度, 保证其物质供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推进农村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不断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养老服务的需求。

5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 在社会养老模式的大背景下, 农村民办养老院的发展遭遇“瓶颈”, 特别是农村养老机构在覆盖面上、制度管理上、以及政府政策落实上的问题。但是随着农村民办养老院自身组织建设的日益完善, 政府对其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切实的执行, 及老人养老观念的改变, 农村民办养老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霞.养老机构运行市场化的思考[J].江南论坛, 2002 (5) .

[2]邓颖.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03 (6) .

[3]玛莎.F.里切.养老院的困境[J].市场与人口分析, 1988 (2) .

敬老院养老模式 第8篇

一、鼓楼区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一) 南京市鼓楼区民营养老院的基本情况

自2003年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改革以来, 鼓楼区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工作, 在全省最早制定并落实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政策和措施。与此同时, 成立老龄办工作组, 专门建立民营养老专项活动经费, 扶持民间组织和民营机构成长壮大, 提升养老福利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目前鼓楼区民营养老院的发展, 已是硕果累累。鼓楼区现有正常运营的民营养老院35家, 数量已占据了鼓楼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半壁江山, 成为鼓楼区社会养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楼区已作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和“全国社会化养老示范区”, 成为全国各省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城市养老模式”的学习模范样本。

(二) 鼓楼区民营养老院发展面临的问题

1、民营养老院供求矛盾依旧突出

尽管南京市鼓楼区民营养老院在近年得到了蓬勃发展, 数量占据了鼓楼区养老机构的半壁江山。但是据统计, 截至2012年年底, 南京市鼓楼区60周岁老年人口已超过10万人, 占全区总人口的16.5%, 而且每年还在以5%的数量递增。现有的35家民营养老院所提供的床位仅为2, 868张, 仅满足了其中不足5%的老人的养老需求, 就总体而言, 鼓楼区社会养老需求依然巨大, 民营养老院在数量规模上仍达不到社会养老的要求, 养老机构供求矛盾依旧存在。除此之外, 老年人对不同养老院的需求与不同档次养老院现存数量不匹配。以养老院的档次为例, 在中高低档养老院之中, 老人对中低档养老院的需求最大, 达到89.2%, 而中档养老院的数量只有5家, 市场份额仅占2%, 难以满足老人的需求。

2、民营养老院的设施条件不尽人意

通过本课题组的调查发现, 94.4%的中低档养老院的房屋为租赁和居民区改建, 条件较差, 有些房屋年久失修, 虽几经修整, 但仍是问题不断, 经常漏雨漏水。在内部设施配备方面, 民营养老院的表现令人遗憾。接近85%的入住老人是住在三人间或四人间, 房间内非常拥挤, 很多老人对居住面积、通风、照明以及卫生洗浴等硬件服务设施方面感到不满意。随着老年人岁数的增加, 他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但养老机构将医疗方面的投入压缩, 使其配置的医疗设备不足, 不能满足治疗需求。在所调研的22家民营养老院中, 仅有9.09%的民营养老院配备有基础医疗类、日常检查类等四类医疗设施, 但9.09%的养老院没有任何医疗设施, 22.73%的养老院没有配备急救药箱, 老人的健康安全缺乏保障。

而在老人平时的娱乐活动设施配备方面, 45.5%的民营养老机构仅能提供的是扑克和麻将。VCD、电脑、卡拉OK等常见娱乐设施尚不能普及。众仁养老院的刘奶奶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样描述道:“吃饭、睡觉, 没事了就在屋子里坐着, 坐烦了就起来到院子里站一会儿, 然后再回来接着坐着。”康寿养老院的负责人表示“我们也想改善养老院条件, 让老人过得更好, 可是与公办养老院动辄投资几百万元相比, 我们的投资只有三四十万元, 实力相差太多, 政府虽然有补贴, 可是太少, 民营养老院根本没多少钱改善条件。”

3、民营养老院运营成本日趋攀升, 经营压力日益增大

由于鼓楼区地处市中心, 土地资源稀缺, 民营养老院几乎都是“租房办院”, 大约有13家养老院的房屋年租金集中在35-70万元之间。近几年由于受房地产市场影响, 房租持续上涨, 租房合同要一年一签, 租金还在以每年5%~10%的比例递增。而与此同时, 各种生活用品的物价不断上涨。为维持养老院的基本生存, 22.2%的养老院在老人的入住费用上均有50-100元的涨幅。但尽管如此, 不少养老院负责人仍表示, 入住价格的涨幅根本追不上物价上涨的步伐, 同时养老院每月高达3000多元的水电费以及众多护工的工资, 对民营养老院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负担, 约占运营成本的28%。民营养老院面临着“死撑, 无钱赚”的困境, 运营压力日益加大。

4、高素质护工招聘不来, 护工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民营养老院的门口都贴着招聘护工的广告, 但是来的人少之又少。金色阳光老年公寓的一位管理员介绍, “尽管养老院想建设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护工人才队伍, 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很难, 年轻人不爱干, 嫌脏, 加上工资又少, 根本没人来应聘。即使有人来, 护工也基本上是四五十岁的, 多为农村妇女, 受教育程度偏低。”调查发现, 只有10%的民营养老院护工达到高中及以上学历, 接近60%的护工的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 更有甚者是文盲。一位护工介绍说, 尽管养老院对他们进行培训, 但是由于养老院护理人员少, 每个人至少要照顾3-4名老人, 更有甚者要照顾6-7位老人, 工作繁忙, 很多人无法抽出时间参加专业培训。即使参加了培训, 由于普遍文化程度低, 年龄偏大, 考试通过率也很低。

5、民营养老院服务方式单一, 缺乏特色

据本课题组调查, 在入住民营养老院的老人中, 以半自理老人和全护理老人为主, 分别占到42.97%和47.30%, 但21.8%的民营养老机构在老人入住之后, 不会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精神行为能力、健康状况等方面对老人进行评估, 将老人分为不同级别, 针对每一个类别的老人照护需求制定出相应的细化的服务内容表, 通常的做法就是对所有入住老人一概而论, 提供相同的服务内容, 缺乏对应的分级护理标准与规范。而在服务过程中, 大约有56.4%的民营养老院只注重老人日常生活的护理, 对心理护理非常忽视。老人难以享受到情感需求, 内心深处缺乏精神和情感的慰藉, 常常是抑郁寡欢。

6、外部对养老院缺乏理解, 养老院发展难获支持

据调查得知, 14%的民营养老院坐落在社区内部或是社区周围, 可以以社区为依托, 但它们与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的联系较少, 大约32%的医疗机构表示不愿意与民营养老院合作, 为老年人提供基本身体健康检查或是提供医疗咨询, 卫生服务资源得到难以充分利用。养老院本身的建设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 为解决资金之困, 不少养老院负责人表示他们曾试图从外部获得资金, 但是养老院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多, 回报低, 很多人都愿意去投资房产而不愿意投资养老事业。正由于此, 81.8%的机构单凭个人独资, 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 其经营风险很大。

二、制约鼓楼区民营养老院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虽然鼓楼区民营养老院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是在运营管理中仍然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养老院的发展提升。

(一) 政府对养老产业缺乏总体规划, 政策欠缺全面考虑

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民营养老院对满足我国庞大的养老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政府没有根据社会投资者的经济状况、市场实际需求情况来制定相应养老院的发展规划, 导致很多方面发展不尽人意。机构普遍反映, 政府部门对其过问指导较少, 很多单位不知道如何办手续, 不清楚国家行业规范怎样要求, 对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和精神了解不多, 运营中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问题很少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指导。目前, 政府对于公办养老机构和民营非营利机构的要求与标准是一致的, 但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差异, 大量资源投入到公办养老机构当中, 对民营的养老机构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民营养老院难以跟公办养老机构同等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公平竞争、公平起步, 造成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公办、民办苦乐不均的现象。与此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对民营养老业重视程度不够, 服务热情低, 导致很多现行优惠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民营养老机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

(二) 民营养老院品牌质量意识淡薄

民营养老院要想在养老院市场中打出一片天地, 必然要打造自身的品牌, 而这又与养老院的服务和管理密不可分, 但在本课题组的调查中却发现养老院品牌质量意识淡薄。由于民营养老院所招收的护工大多是下岗工人或者临退休人员, 且几乎都是农村人员, 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偏低, 未接受过专业培训, 对老人的服务质量缺乏有效保证, 难以切实为老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专业化的服务需求和专业化的服务供给之间严重失衡, 养老院的专业队伍建设远远跟不上老年人对专业服务的要求, 造成专业服务供给不足。

在管理制度上, 虽然养老院有许多规章制度, 如财务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 但是民营养老院大多未落实到位。对于民营养老院的护工管理这一方面, 一些民办养老院在护工个人素质上的把关很不严格, 只有少数高档养老院, 比如易发红日养老院, 建立了较为严格的考核监督制度, 但仍不够完善, 大多数养老院在这方面都是空白的, 缺乏基本的考核, 常常导致权责不明的问题。民营养老院的管理不够到位, 想要打造品牌也无从说起。

(三) 民营养老院市场化经营意识不强, 营销手段乏力

引入市场因素, 走市场化、产业化与福利性相结合的道路, 有选择地尝试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是民营养老业走出发展困局的重要途径。但是许多民营养老机构却缺乏这种市场化运作意识, 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在市场上, 部分养老院为了争夺客源, 通常做法就是同行恶性价格竞争, 以价格战进行血拼, 而不是仔细分析市场, 将市场进行分类, 并了解不同市场的需求, 为不同的市场制定相对应的养老服务。对于老人, 很多养老院只局限于给老人提供最基础性的服务, 而难以扩展自身的业务范围, 依据不同老人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养老院不能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 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招牌”, 依靠特色服务吸引老人前来更无从谈起。

(四) 缺少人性化关怀

老人住进养老院需要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保障, 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 然而民营养老院缺乏对老人精神层面的关怀, 不注重解决在院老人的心理问题, 也难以把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贯穿于养老院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养老院内情感护理这一工作由养老院负责人、护工来兼职完成, 然而由于民营养老院护工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多、年龄偏大、日常工作量大, 护工很难完成对老人情感护理的工作, 即使护工兼职做老人情感护理的工作, 但由于护工并无情感陪护方面的专业知识, 难以给予老人精神上的关怀, 难以排解老人内心忧郁之情。养老院不能做到定期征询在院老人意见建议, 老人对养老院日常事务尤其是关于他们生活方面的事务的自主权得不到有效尊重, 难以让老人有家一般温馨的感觉。

(五) 社会合作与外部沟通意识不强

很多民营养老院不注重拓宽宣传渠道, 加强对自身发展运营的宣传, 以便得到社会民众对民营养老院的正面认识。但是, 令人可惜的是, 民营养老院一直以“脏、乱、差”的不良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 民众觉得其不正规, 以致不愿入住。更有甚者, 社会上关于民营养老院的负面新闻经常出现, 比如护工虐待老人。一些不符合规范的民办养老院进入市场让一些民营养老机构辛苦积累的良好口碑付诸东流, 加深了民众对民营养老院的不信任。

此外, 民营养老院不注重对社会资源的整合, 从而导致一些养老院没有主动与外部机构如医疗机构、慈善机构等寻求合作。有些养老院与外部机构达成了协议而机构却未上门提供服务, 签订的协议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成为了一张“空头支票”。很多社会机构缺乏主动与民营养老院合作的意识, 这也常常使养老院陷入两难的境地。对于高校而言, 由于并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造成大部分前往养老院探望的学生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很少与老人沟通的现象。

三、促进我国民营养老院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 政府要制定养老业长期发展战略, 全面考虑优惠政策

政府要给予作为社会养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养老院以高度重视, 加强对民营养老业的规划和管理, 民政部门对发展民办养老院要有统筹规划, 地域分布要合理, 同时对民营养老院要多予指导和帮助, 进行规范管理, 办得好的给予表扬、奖励, 评选先进, 以资鼓励。对于不好的要及时监管。各级政府要把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纳入到扩大内需、加快发展的投资项目中, 建立公共财政投资机制, 增加财政投入, 带动社会投入, 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养老资金, 为养老服务提供公共资金支持。政府对待民营养老院与公办养老院要一视同仁, 如在基本生活设施配备和申请安装水、电、管道工程等方面, 民营养老院应享受与公办养老院同等的待遇。

对于政策落实情况, 应透明养老院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在政策落实环节, 政府要将责任分解, 落实到各级单位甚至个人, 以确保发现政策落实不到位时可以迅速找出问题环节并进行后续改善。另外由于民营养老机构政策落实要涉及多个部门, 政府各级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 增强服务热情, 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给予民营养老院最大帮助。

(二) 树立品牌质量意识, 加强自身管理

民营养老院要促进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化, 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一方面, 养老院应招收接受过专业培训或相关专业毕业的护工, 以他们的专业技能可以更好地照顾老人, 提高老人的满意度。另一方面, 养老院在扩大护工专业队伍的同时, 对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管理、医疗、护理等多方面的培训, 促进其全面发展。

另外, 养老院虽然建立了护工基本行为规范、安全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 但是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在养老院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为了促进民营养老院的规范化发展, 养老院自身运营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以避免一些不该出现的意外状况。

(三) 强化市场化经营意识, 拓展营销手段

养老院负责人要融入市场, 借助市场机制合理优惠资源, 要积极寻求慈善机构、相关企业的人财物各方面的资助, 双方达成一定的协议, 互利共赢。在给予养老院社会机构帮助的同时, 社会机构可以树立在社会大众前的良好形象, 也有利于该社会机构的发展。

民营养老院应立足于市场, 以百姓需求为导向, 通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如采取调查问卷以及与社区居民面对面交流的形式, 再以平台为载体和纽带, 了解社区居民对养老院的期望与需求, 以便于养老院进行改善和及时创新管理服务项目以符合社区居民的想法, 从而吸引更多潜在的老年人入住。

(四) 提供人性化、特色化服务

在建设中, 民营养老院要注重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 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特色, 养老院要将“家”文化深入融入到养老院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观念中去, 为老人提供“家”一般的关怀。对于护工而言, 要让他们形成归属感, 让护工感受到来自养老院的关怀, 消除护工的后顾之忧, 从而使其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

同时, 养老院要以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抓手, 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及时有效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康复、情感关怀、紧急救援和信息咨询等服务, 让老人享受到多样化的需求服务, 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在护工培训上不仅仅局限于如何照顾老年人身体, 更要扩展到如何更好地与老年人交流, 倡导心理疏导与日常照料相结合, 注重解决在院老人的心理问题, 为老年人提供陪聊等服务, 或提供钓鱼、田园劳动等特色体验。

(五) 加强与社会合作与外部沟通

养老院要寻求多样的宣传渠道, 例如电视、广告、网络等, 着重宣传养老院的自身特色, 树立良好形象。具体表现为创立养老院官方微博、建立官方网站, 将养老院的运营细节、日常生活、举办的活动的照片上传, 让广大网友充分了解民营养老院的内部环境, 改变人们以往对民营养老院的印象。养老院也可以开设老年培训班, 以及增加棋牌、象棋等简单的娱乐活动, 为社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通过这部分老年人增加养老院的口碑宣传。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一方面又可以吸引社区内其他老年人的前来, 通过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观念, 再借助这些老年人向他们身边的人宣传, 以扩大影响。

养老院要与各学校、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加强社工人才教育和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养老院、社会组织、社工联动机制, 拓展吸纳社工、义工的工作平台, 吸引社会组织、社工服务机构参与公益服务项目实施, 满足老人服务需求, 最终实现“老有所乐, 老有所医, 老有所为”。

四、总结与展望

民营养老院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壮大关乎国计民生。但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 探索和实践并找到最适合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仍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期。

本课题组认为政府部门要重视对养老事业的总体规划, 制定长期发展战略, 并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同时要解放思想, 对“公办”与“民营”做到一视同仁, 让二者享受同等优惠政策, 为民营养老院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与此同时, 民营养老院应打造特色品牌, 规范自身管理, 积极与外界合作。另外, 社会各界应正确认识民营养老院, 积极帮助扶持养老院, 实现民营养老院的健康发展。

本课题组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通过政府在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完善、民营养老院自身的努力以及社会团体对于民营养老院的理解与支持, 民营养老院的发展定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民营养老院必将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重要支撑力量, 实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愿望。

参考文献

[1]顾晓焱.借鉴日本养老模式提高我市养老保障科学化水平.湖北省老龄办参阅件, 2012-4-10:9.

[2]张登国.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困境及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报, 2011, (12) .

[3]孙静晓.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01) .

[4]陈晓迅.积极探索国有养老机构改革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养老产业[J].社会福利, 2011, (11) .

[5]朱韵洁.养老保障中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定位——香港模式的启示[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2) .

[6]胡玉倩.创新养老服务发展模式,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J].价值工程, 2010, (23) .

养老院——经营孤独的好生意 第9篇

养老院以前的名声不好,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养老院或者说敬老院主要是由政府和慈善机构开办和经营,收留的都是些没有经济能力的孤寡老人。过去逢年过节给老人院的老人送寒衣和水果,营造的就是这种贫苦形象;默认了这种形象的人都不愿把自己的老人送进养老院。但在国外,没有钱的人或者说穷人是进不了养老院的。近年来,养老院之所以大受欢迎,在于人们观念的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开始成为许多家庭关心的问题。养老院的黄金时代也开始到来。老人是最孤独和寂寞的,养老院实际是经营消除孤寂的生意。

以前常常是家人送老人入院,现在不少老人主动搬到养老院来住;不仅如此,入院的老人年龄也开始低龄化了,有些50多岁的人也跑来养老院。养老院的顾客很多是中产阶层家庭的老人,就是因为中产家庭面临的社会竞争更激烈,年轻人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

经营之道:价格定位要合理

办养老院收费不能太高,虽然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大多家庭生活条件不错,但老人本人的钱并不多。养老院要想成功,核心竞争力就是收费合理。合理的收费标准是:一个健康老人 (也就是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 一个月收费630元,需要护理的老人是890元,需要全护理的老人是1000元;房间也是分级,单人房需要交包房费300元,一个老人每月1000元左右的生活费用,大多数家庭都负担得起。按养老院150个房间为准,都住满,一个月营业收入应该有15万元。

地点选择有玄机。养老院的地点选择十分重要,山清水秀才是养老的地方,加上老人怕吵,所以如果养老院周围环境嘈杂、污染严重,老人是不愿来的。因此,开养老院不要怕地方远,只要在一个半小时车程内就不错;但也要注意,养老院不能离市区远得“过分”,这样家人探看老人就很不方便。

投资成本:根据市场定位

如果是经营高端市场,投资额最少要在1000万元以上;如果是经营中档市场,投资大约在500万元左右。小的养老院,投个一二百万元就可以。钱主要花在几个地方:装修改建,设计和绿化(建鱼池修假山小桥),还有就是购买健身器材和家用电器。

风险提醒:理性投资是关键

老了,你会去养老院养老吗 第10篇

养老院是你未来的选择吗?

进养老院,究竟是心甘情愿,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此,笔者采访了一些老年人以及即将跨入老年行列的中年人,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陈女士,52岁,有一个独生儿子。

如果问我老了之后怎么办,我和老伴儿商量过了,养老院是我们的选择之一。这倒不是因为养老院多好,而是觉得儿子、媳妇忙工作、忙孩子已经很累了,还要两边照顾四个老人,心疼他们呀!

夏先生,56岁,有一双儿女。

我不去养老院,宁可在家雇个钟点工也不去。我儿女都孝顺,经常来看我们,我干吗要去养老院?只有孤寡老人才被丢进养老院没人管呢!

黄先生,60岁,有一对女儿。

女儿不让我去养老院,我偏要去。老伴儿死得早。住两个女儿家吧,既麻烦,又不自在。

笔者调查得知,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愿意进养老院养老的比例越高,而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则囿于传统观念,不愿意去。

去养老院有哪些好处?

曾有支持子女送老人去养老院的人,总结出老人住养老院的4点好处:

1.这是一种享受

现在的养老院,已经不是过去的养老院,在护工、硬件设备、卫生条件等方面,都不能和过去同日而语。过去,经常有一些报道称孤寡老人进养老院后,生活得不到好的照料,觉得孤单等。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养老院成了可怕的地方。但随着社会养老设施的进步和完善,养老院几乎已经成为老人们享受的地方。

2.膳食调剂比较合理

如今的养老院,大多是私人办的。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规律使它们纷纷竞争,注重服务水准。比如,每周食谱花样层出,用天天不重样的饭菜来提高老人的食欲。这些简单、合理而有规律的饭食,比家中的大鱼大肉或过于单调的食物更适合老人。

3.生活规律,有人护理

人们在养老院接受统一管理,有规律地吃饭、活动、娱乐和休息,比起在家等儿女,有一顿没一顿来得强多了。有的老人在家摔倒,几个小时也没人知道。在养老院,则随时有服务人员关注老人,定期量血压,随时调整药量,随时更换、清洗衣物,理发,送饭送水,护理洗澡,连大小便失禁的老人,也有24小时的监护。

4.老人在一起有共同话题

养老院里都是老人,他们聊天有相同的话题,还可以一起唱个歌,跳个舞,喝喝茶,打打牌,生活过得悠闲自得。

儿女们心里怎样想?

一边是老的要照顾,一边是小的要抚养,自己还要辛苦上班。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夫妇们来说,这副担子实在有点沉重。说到送老人去养老院,这些做儿女的有许多话要倾诉。

赵先生,31岁,职员。

送老人去养老院,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瞒你说,我有这样的想法,却不知道怎么跟爸媽开口。前段时间,我老丈人胆结石开刀,虽然是小手术,但也把我们俩忙得够呛,真是充分体会到了将来养老人的难。说句不好听的,万一以后4位老人身体有点什么毛病,我们既要忙工作,又要忙小孩,还要忙老人,这日子真没法过了。如果养老院能让我放心,爸妈又不会有什么想法,我当然愿意送他们去了。

孙小姐,29岁,白领。

送老人去养老院确实可以省心省力,毕竟我们这代人压力很大。但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我就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怕别人在背后说我“不孝”,不管父母。另外,如果我送父母去养老院,他们会不会不开心?会不会觉得我抛弃了他们?会不会因此排斥养老院,到最后变得孤僻、寂寞?养老院是不是有能力让我的父母过得好?对老人心理上的呵护是不是也能跟上?这都是我需要考虑和不得不担心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可以解决,我想我会在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给他们安排一个好的养老院养老的。

在传统观念与新观念的冲突下,子女送老人去养老院,到底是“孝”,还是“不孝”,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养老究竟该往何处去?

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过十多年,他们的父母就到了六七十岁,正是需要赡养的时候,在这个阶段,这个人群将面临上要养双方父母4位老人,下要抚养正在成长期的孩子的问题,经济上和精力上都要付出很多。夫妻双方如果工作普通,又不得不将薪水、时间花费在老人和孩子身上,且不说有没有闲钱,连属于自己的时间都没有。万一4位老人和孩子恰巧都有点头疼脑热的,就是把人劈成两半,也照顾不过来呀!

未来,老人去养老院养老是大势所趋。20年后,不管老年人是否心甘情愿,多数还得选择养老院。因为,这样才能减轻儿女的压力,让他们有点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让自己喘口气,也让他们的家庭关系更稳定,夫妻感情更融洽。

【编辑:安然】

基于心理需求的养老院设计研究 第11篇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多,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成为世界上最多且增长速度最快的群体。然而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与正处在起步阶段的养老产业形成巨大反差,养老地产的需求和供给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因此养老地产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养老地产的发展,需要社会、政府及地产企业共同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舒适、健康、完善的养老居住环境。养老地产之所以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主要有以下2方面的推动因素。

1)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推动政府在政策、财政税收、用地及制度等方面应有相应的支持,并且重视和关心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

2)专业化的开发及相关养老项目的水准和专业标准不断提升根据地区开发实际,对于养老产业的模式、开发规模等需要有精准的定位,提供的环境设施及产品都应符合老年人心理和物质需求。

2 老年人心理特征分析

1)孤寂感生活在养老院里的老年人,无法与从前的老友交流、叙旧,所以在养老院中需尽快找到新伙伴,结交新的友谊。研究发现,在养老院生活的老年人与其院友的关系不是特别紧密,虽然老年人非常渴望友谊但缺乏主动性,而且有些老年人性格相对内向,社交能力较弱。随着其年龄的不断增长,见到身边越来越多的陌生人,社交范围不断变小,会让老年人在情感上变化很大,由此产生一种孤寂感。

2)眷恋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家庭产生依赖感。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为了满足精神上的依赖需求会寻找关系来替代。所以,养老院应贴心地为老年人设置一些精神活动的场所,帮助老年人尽快适应养老院生活,能尽快结交新朋友,减少远离家庭的失落感。这就要求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与老年人的家属多)沟通,让其常来看望和陪伴老年人,倾听老年人的心声,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有所把握,不让老年人感到孤独。

3)求生性心理学上对求生性的研究分为两方面:①当精力和体力逐渐减退,考虑到健康问题时会产生求生性;②害怕疾病缠身给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担心子女的孝顺及赡养问题。这些心理特征表现出老年人迫切需要适宜的活动场所及相应的身体护理。

4)共生性一些老年人进入养老院后,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转变有很大的困惑和迷茫。在这样的情绪包围下,认为自己的社会价值降低。虽然其身处养老院,仍需要与社会进行交流,不希望产生隔绝的感觉。因此对于养老院而言,应尽快帮助老年人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帮助其找准定位,满足老年人内心渴望的关注,顺应老年人的心声,在集体活动中,使老年人重新定位角色,找到归属感和集体价值。

3 基于心理需求的养老院设计方法

1)养老院内部应设置固定的健康活动场所受精力、体力衰退等因素影响,加上认知能力下降,老年人对死亡产生一种深深的恐惧感,需要养老机构强化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疏导,结合不同的老年病症,为其设置不同的锻炼场所。室内运动场所具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是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应多鼓励老年人每天坚持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恐惧感和延缓衰老。养老院还应设置阅览室,保持老年人的智力水平,阅览室内的书籍应当购置适合老年人的书籍,每日订阅报纸供老年人阅读。内部工作人员应积极鼓励老年人多与社会接触、沟通,对其周围的世界有所了解,确保老年人的大脑能够源源不断地接受外界信息,还应鼓励志愿者来养老院献爱心。

2)营造一种亲和力的氛围,建立依赖感受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对家庭的依赖感较强,为减少老年人对原本家庭的眷恋,养老建筑中的空间应充满亲和力,其空间设置应与家庭有所靠近,创造一种舒适温暖的感觉。比如建筑室内装饰及墙壁的色调等,宜采用温暖柔和的暖色调,各种材质、装饰品及家具等的组合应当丰富,在养老建筑中延续居家生活环境的感受(见图1)。医学研究表明:老年人对于波长较短的色彩如绿色、蓝色、紫色识别能力下降,而对波长较长的光如赤、橙的识别能力未见明显下降,由此可见色调的重要性。在养老建筑中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会逐渐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强其归属感。

3)设置活动室可有效转移老年人的被遗弃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素质逐渐下降,设置相互交往、娱乐的公共空间非常必要。老年人相互沟通交流,对其社会角色不断重新定位,也有利于建立存在感,对养老院产生归属感。与同龄人在一起,渐渐减弱对原本家庭的眷恋。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养老建筑内的娱乐活动主要以电视节目、乒乓球、棋牌等为主,项目过于单一,无法对老年人产生新意。设置文化娱乐等公共空间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年人相互交流,同时让老年人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身边的事物保持良好的心态。所以在养老建筑的文化娱乐设计空间中应有多种类型,比如微机室、综合活动室,可供老年人听讲座、文艺演出,以及园艺室、宗教聚会场所等(见图2)。这些展现老年人才华的团体活动可以使老年人感受到存在感,以及准确找到在团体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4 结语

笔者针对当下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科学合理地提出了养老院设计的方法及要点,其不仅应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还包括空间组织、材质、家具、装饰品、视觉标识系统等内容。养老院室内公共空间设计涉及了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环境设计学等多门学科和领域,需要景观设计师、建筑师、老年人、医护人员等共同协商完成。限于当下的认知,还有一些内容未能涉及,但希望能为养老院室内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宏楠.养老院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状研究[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5(22):119-122.

[2]周正康.基于生理和心理需求研究的养老院人性化设计[J].天津大学学报,2016(10):291-293.

[3]袁明.老人生活满意度及现实需求探讨——以武汉市为例[J].投资与合作,2014(19):135-137.

[4]李传.养老院建筑设计探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12):227-229.

上一篇:可靠性传输下一篇:生命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