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2024-05-20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精选5篇)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第1篇

一、农业生产的现状与问题

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 是三圈层的农业大县, 距成都市区48km, 幅员面积1 321km2, 集山、丘、坝于一体, 属川西平原“粮食生产大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

2010年, 我县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15亿元, 农产品加工量22.70万t, 加工率50.4%;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9.1万户, 带动农户面达71%, 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余元。农业产业化取得了的一定的成效,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 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三是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 产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四是探索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初步形成了一批以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为特征的产品生产基地, 为实施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目前, 我县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 尚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二是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不高;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偏小, 农产品缺乏品牌带动;四是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不高,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六是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增效仍然困难;七是机制的瓶颈制约尚未从根本上解除。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与夯实田园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与问题, 现针对性地提出今后5年内, 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与夯实田园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一是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二是加快发展生猪、家禽以及麻羊生产, 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三是大力提高农畜产品品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建设, 全面发展无公害粮油、蔬菜、水果,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业物流业, 加快推进农产品进超市和大型农副市场;五是搞好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工作;六是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农业园区、都市农业产业、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带及新农村示范片的布局和发展;七是围绕安仁———西岭雪山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走廊建设, 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1) 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与布局

以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 按“一轴两区三基地”的布局, 高起点地编制和实施《大邑县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 发挥其农业产业化示范、栽培示范、良种示范、设施农业示范、观光农业示范的带动作用;以“一乡一园、一园一主业”的发展思路, 推进园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

(2) 招商引资, 引进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1) 大力招商引资, 建设万亩核心市级园区。建设食用菌现代化良种繁育中心、食用菌无公害种植产业园和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蕈菌文化区、休闲观光农庄;辐射带动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发展蔬菜设施栽培、花卉、茶叶、食用菌业、种养循环业和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以核心区为中心, 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辐射带动全县食用菌、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辐射带动我县安仁至西岭雪山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走廊沿线, 发展特色种养、体验休闲观光农业, 从而有效地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2) 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推动农业产业高端发展。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我县市、县、乡三级现代农业园区, 开展以佛手瓜、铁观音茶、金针菇等为代表的名、特、优、农产品新品种的规模生产及精深加工, 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产业高端发展, 着力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3) 开展农业科技项目的示范与推广

按照现代农业产业规划与布局要求, 在我县三级农业园区扎实推进粮油、畜禽、茶桑、果蔬、红梅、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发展, 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紧密结合模式, 延长现代农业产业链。继续组织实施生猪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实施好“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粮经双创双建示范工程”、大自然梅花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3. 打造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 提升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能力一是在我县安沙路董场段、大新路安仁韩场段、韩董路沿线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 重点打造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 充分发挥其两轴两区三园四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依托现有的食用菌、优质蔬菜等基地, 在董场、韩场、蔡场3镇各规划建设1个现代农业产业带, 努力把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成为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明显、业主效益优良、服务方式高效、辐射功能突出、带动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平台;三是依托产业带, 通过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产学研联合, 建立一批果蔬 (菌) 、畜禽、茶桑、林竹药、粮油产业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着力提升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 引领大邑县现代农业技术进步, 加速创新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

4. 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

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 围绕我县食用菌、榨菜、生猪养殖等优势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 发展农业规模生产和精深加工。

5. 实施品牌战略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建设总则 第2篇

为充分体现现代城市、现代农村、现代产业、现代交通、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六大要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规划建设需要在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和配套标准化九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一、布局组团化

(一)全市以中心城为核心,形成城、镇、村合理布局的市域城乡体系,城、镇、村之间以田园隔离,防止连片发展。

(二)构建走廊式、组团化、网络状城乡空间格局,形成“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整体风貌。

二、产业高端化

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按照“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标准,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实现高附加值、高投入、高产出,从业人员收入达到中高水平。

(一)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与二、三产业协调联动发展,逐步形成与旅游、物流、商贸、加工结合的都市现代农业。

(二)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中心城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二圈层重点发展高端产业,三圈层重点发展产业高端。

(三)现代服务业:分类聚集、规模发展,形成“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的发展格局。中心城退二进三,重点发展金融业、商业、文化创意等;

二、三圈层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商贸、旅游和物流等。

三、建设集约化

在资源利用、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实行高度集约化。

(一)资源利用集约化

1.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至2020年,成都建设用地增量空间有限,只有通过土地整理和提高用地集约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水资源集约化利用:成都是一个结构性缺水的城市,环境用水量不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城镇和产业集中集约发展,才有条件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3.能源集约化利用:成都市能源主要靠外部输入,成都电网为受端电网,城镇和产业必须集中集约发展才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城镇建设集约化

城市和城镇采用高强度的集约化建设方式。1.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功能,呈现高度集中集约的城市空间形态;外围组团和新城适度集聚,总体开发强度低于中心城,在组团中心、交通枢纽、发展轴线上集聚发展。总体呈现从城市核心向外由密到疏、由高到低“梯度式”的形态特征。

2.城镇采用高强度、中低密度的集约化建设方式,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塑造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三)产业发展集约化

包括产业布局集中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用地建设集约化三个方面。

1.产业布局集中化。产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将工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

2.产业发展集群化。突出一区一主业,强化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实现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

3.产业用地建设集约化。单位面积工业用地增加值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工业用地建设强度,容积率达到1.5以上。

(四)农村集约化发展

规模化、精细化、立体化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农业;农村居住要因地制宜,相对集中,集约建设。

四、功能复合化

(一)城市区域功能复合:工作、居住、休憩与交通功能混合,防止过度分区、功能单一带来的活力缺乏、低效率与交通问题。

(二)建设项目功能复合:由单一功能的建筑向复合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发展。

(三)地下与地上空间复合利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四)强化中心:各级城镇、各个组团在功能高度复合化的基础上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各级中心,防止城镇园区化、小区化、空心化。

五、空间人性化

通过城市设计,按照以人为本原则规划设计城镇空间,形成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

(一)空间尺度人性化:具有宜人的街巷空间和公共开敞空间,及丰富多彩的临街业态,防止宽马路和大广场。

(二)功能人性化:以人为本,按照人的生活需求和活动范围配置各种配套功能,包括医疗、教育、卫生、文化、购物、娱乐,形成合理的功能布局。

(三)设施人性化:根据人的需求配置方便使用的公共设施。

六、环境田园化 山、水、田、林构成成都的生态本底和自然环境,须“显山、亮水、露田”,营造宜人的城市环境,展现田园风光和自然之美。

(一)保护生态屏障:保护龙门山脉和龙泉山脉(即两带)构成的生态屏障,体现“人在林中”。

(二)体现城在田中:城乡形态应体现“城在田中”,农田既具有农业生产功能,又承担城市的生态功能和休闲功能。

(三)体现园在城中:中心城、县城绿地布局均衡化,形成“园在城中”。重点在“198”地区、“三山一陵”、城市公园及街头绿地、城市道路及河道两侧进行绿化。

1.“198”地区:为城市楔形绿地及外环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共计140平方公里生态用地,打造高品质田园风貌。

2.城市公园:对“三山一陵”,即磨盘山、凤凰山、天回山及十陵公园进行造林绿化。

3.街头绿地:按“出门500米见绿”,建设城市绿地系统。

(四)小城镇和居民点的居住环境田园化。

1.小城镇:布局应顺应自然,与农田充分融合;以农田和林地作为环境绿化。

2.农村聚居点:宅前屋后田园化,以农田、菜园或经济林木作为环境绿化。

(五)道路及河流绿化:城市与城镇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的道路应顺应自然地形,避免宽马路、大广场,道路两侧田园化。

(六)林盘:川西林盘是我市特有的田园景观和环境特色,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典型的川西林盘。

七、风貌多样化

(一)空间轮廓多样化: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线。

(二)建筑风格多样化:在整体风格协调的基础上体现多样化。

(三)保护历史文化,体现文化的多元化。

(四)各级城镇应形成各自独特的标志。

八、交通网络化

构建辐射区域、覆盖全域、高效便捷、以“TOD”为导向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强化枢纽:建设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使成都成为世界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和枢纽。成都交通枢纽由航空、铁路、公路三大枢纽构成。

1.航空枢纽:加快建设双流国际机场与成都第二机场,规划形成覆盖世界各大洲重要城市的航空网络,最终形成客运总量9900万的国际区域性航空枢纽。

2.铁路枢纽:在国内形成南北贯通、东西连接、通江达海的高速铁路网络,形成成都至贵阳、昆明等邻近省会城市2小时交通圈,至西安、武汉、兰州等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交通圈,至环渤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8小时交通圈。打通通向大西洋、印度洋的对外铁路通道。构建对接西亚、欧洲、南亚、东南亚之间的铁路网,打造成都国际铁路枢纽。

3.公路枢纽:形成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20小时交通圈,打造成都对接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公路运输大通道,极大增强成都对外交通辐射能力,提升成都在亚洲公路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二)构建全域综合交通网络:全域综合交通网络由道路网络、轨道网络、公交网络及物流网络构成。

1.道路网络:形成环状加放射的多层次道路网络体系。中心城与县城由高速路、快速路连接,县城与重点镇由一级路连接,镇与村由村级公路连接,县城之间、各组团之间形成环状快速连接。

2.轨道网络:形成由国铁、城际铁路、城市轨道有机衔接,连接中心城、县城、重要功能区的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根据正在修编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初步确定16条地铁线,总长约658公里。

3.公交网络:从中心城延伸到中心村,形成全域城乡满覆盖、公交一体化的公交网络,依托公交枢纽形成“TOD”发展模式。

九、配套标准化 全市形成城乡满覆盖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各级城镇和农村配套功能标准化,配套设施建筑风貌多样化。

(一)配套项目标准化

1.中心城和县城:形成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商业、市政等九大类近一百项配套体系。

2.重点镇:“1+17”,即1个重点镇需配套完善17项公共配套建设。

3.一般镇:“1+13”,配置公共配套设施6项,市政设施7项。

4.农村新型社区:“1+10”,即1个村(社区)配置10项公共服务设施。

(二)配套功能标准化

1.教育: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相对就近、所有乡镇建中心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域成都。

2.医疗:县城医疗体系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构成,重点镇设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或标准化卫生院,一般乡镇设标准化卫生院,农村聚居点设村卫生站。

3.文化:县城设图书馆、文化馆和剧场,重点镇设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般镇设综合文化活动站,农村聚居点设综合文化活动室。4.体育:每个县城设区县级体育中心(主要含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等),重点镇体育设施达到“111”标准(即1个田径场、1个标准体育设施、1处全民健身广场),一般镇设“两场一池”(即1个标准灯光篮球场、1处全民健身广场和1个标准游泳池),农村聚居点设全民健身设施。

5.社区服务:县城内各社区、镇、村都应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流动人口管理、安全等服务。社区服务全域满覆盖。

西咸新区打造现代田园创新城市 第3篇

西咸新区规划面积882平方公里,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东距西安市中心10公里,西距咸阳市中心3公里,是中国通往亚欧大陆地区的门户。新区还有着丰富地历史文化遗址,是国家遗址保护区最多的区域。周沣京和镐京,秦咸阳宫和阿房宫均在西咸新区范围内,拥有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之称。

西咸新区成立以来,得到陕西省金融办和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全力以赴的帮助,他们帮助新区解决各类金融需求,还专门出台政策引导金融支持西咸新区发展。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还将西咸新区作为陕西省“四对接一扩大”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和示范窗口,今年又帮助西咸新区空港、秦汉、沣西、泾河四个新城设立了金库。“四对接一扩大”的主要内容是区域金融改革发展理念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接;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思路与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接;金融调控监管政策与财政定向扶持政策对接;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与全省实体经济发展实际对接;扩大全省融资规模。近期,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郭新明还提出,充分发挥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作用,帮助西咸全面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新区靠着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加上雄厚的金融支持,西咸新区以项目为核心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入区企业实力和项目质量明显提升,重点项目有序推进,融资和土地工作进一步加强。西咸新区还将以“保护耕地、保护生态、保护文物”的原则和“发展新产业、形成新业态、建设新城市”的目标,建设都市农业和现代城市高度融合的现代田园新城。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第4篇

关键词:品质经济,规划,约束

一、基本观点

1.品质经济。

就是指适应人们食饮绿色食品的基本要求, 实现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交流中更健康、和谐、愉悦生活的经济形态。

2.基本判断。

发达国家已整体进入品质时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展现给世人的具体生活方式是:对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的要求高;爱锻炼、爱体育, 群众体育运动广泛, 体育运动设施齐全, 体育服务业发达;爱出游、登山及野外宿营等;自驾游艇甚至飞机等出国游。因此,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应顺应品质经济时代潮流, 抓住时代市场机遇, 大力发展品质经济, 尤其是在农村发展这种经济, 这样才真正找准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也找到了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

3.品质经济的特点。

(1) 条件:居民有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绿色生活的文化在大众中普及;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有消费者高满意度认可的开发的资源及配套的服务管理方式与水平;消费者有适合自身消费水平的选择空间。 (2) 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经济。即被城市的紧张、拥堵、污染、嘈杂等长期侵扰的人们, 为寻求哪怕是暂短调节, 心灵得到片刻宁静而回归自然的一种社会选择, 从而呼唤出现的一种经济。相应, 也就是自然资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可被综合开发、深度开发的经济。因此, 单纯的农业变成了复合的产业;过去简单的院、村、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功能向复合功能演化;未来的农区的社会成分多种多样。总之, 是传统旅游业及一种以农为本, 派生服务业协调互动发展, 城乡居民更多更广泛交流、文化与信息互通互相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3) 是通过文化发掘使自然资源增殖或通过创意投资、美化自然, 就可使资源点石成金的经济。都江堰玉堂镇政府正在谋划开发赵公山, 投资商在新津成功开发“花舞人间”就是鲜活的说明。 (4) 是普通劳动者可以迅速适应的经济。即不必非要高科技、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的经济, 因此, 也是有利于正常人就业的一种经济。 (5) 是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素质、技能的经济。 (6) 是物种资源充分发挥潜能的经济。过去, 人类为保温饱和治病之需, 驯化、培植了并满足于目前已有的物种, 相应, 忽略掉了更多物种对提高生活品质的潜能和对发展经济的意义, 仅从吃的角度看, 物种功能的开发与产业化就风光无限, 如城市居民对野菜、野味倍加亲睐, 若将其产业化, 不但有市场, 而且还是高端的市场。

4.品质经济与两头高的经济共同构成和谐完美的经济。

两头高的经济是从供给角度中的产业属性和产业链的环节角度看问题而形成的提法。假设成都市未来实现微笑曲线的两端, 从初次分配角度看, 受益的主要是高端科技人才与高端服务人才、企业家及高级管理人员、政府。而普通劳动者并不能参与“微笑经济”以获得微笑。因此, 只有大搞品质经济, 才能通过服务分享微笑经济直接受益者带来的收益, 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样, 在现代产业导致的人力资源溢出的趋势下, 人力资源也只有通过品质生活的泛化而找到其发挥能量的市场。因此, 从社会福利广泛分享的社会诉求来看, 品质经济才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

二、成都市最适合发展品质经济

1.自然资源精华浓缩。

地貌与气候在小区域的多样性, 及物种的多样性、兼容性, 为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业旅游服务业、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的全面展开,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开发经济的条件优越。

成都不仅有辖域围绕省会城市呈团状分布的自然历史特点, 还有庞大的城市居民的品质生活需求和发达的农业基础支撑。而且又因地平路短而降低消费者成本。

3.有发达的文化与产业支撑。

成都市文化底蕴深厚, 成都及周边不但有历史积淀深厚、独特的文化, 还有敢消费、会消费、爱消费的区域民俗文化, 并养壮了发达、有竞争优势的餐饮产业及文化。

4.城乡统筹改革先行, 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改革的七年中, 进行的农村产权改革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等, 新型经济发展、新市场繁荣、新城镇新农村的建设的强大动力, 为成都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三、基于品质经济的视角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蓝图

1.基于品质经济理念的视角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

在科学发展观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理念, 在“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导则中, 提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是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 其中的城乡一体, 既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 又反映田园城市的空间形态。因此, 其核心思想的十二字符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 规划者对“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性质、地位、形态给予了诉求性的规定, 提出应包含世界级、现代化、超大型和田园城市四个基本要素。看得出, 规划者是以开放的眼光和竞争精神, 制订出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的高端, 形成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战略, 与之同步, 又配套绘制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充分利用成都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建立令人向往的田园城市的蓝图。因此, 至少从思想层面, 可以说, 当届领导看到了世界主流城市经济发展的主特征, 也抓住了自身的一些优势。因此,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提出者具有国际的和超前的眼光, 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2.对“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蓝图的几点意见。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基本约束, 四个基本要素能否同时出现与延续?应给出科学且符合实际的答案。

首先看水资源是否能支撑规划中的田园城市。从自然资源的可取性与取水的经济性看, 岷江、湔江为主的河流系, 是成都以及下游的眉山、简阳等地市县主要依靠的水资源, 仅从笔者参政议政有限的调研可知:仅今日之成都市人口社会发展现状下, 解决喝水之需后, 为获取洁净府南河的用水, 就需要做很多工作。历史资料显示, 仅岷江水的年流量近若干年呈下降趋势, 即使在以后的退耕还林等的作用下, 历史最大流水量也只能解决流域目前的需要。因此, 超大型城市的边界在哪里?现代产业要喝多少水?省市资源部门应提供支撑数据。否则,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将困扰未来发展中的城市及居民。

其次从城镇与自然的和谐相融看, 成都市所辖地域, 主要就是川西平原与两带的山脉, 在人类活动的痕迹下, 形成了山、水、林、田的独特而美丽的风光——田园景色。过去, 之所以被世人肯定、咏唱, 正是农耕文明下的小城、小镇星罗棋布的分布, 而构成一幅和谐的城镇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图景, 特别是城市的平房与低楼、宽窄深巷, 与城周的平原农田、林盘浑然一体。另一方面, 从世界田园城市的实践来看, 城体面积低于地域30%是一重要标准。如今, 城市早已高楼林立, 城镇都各自以摊饼的方式简单外推, 虽然, 成都城市规划部门根据生态城市标准, 针对城市通风、空气洁净、与绿色环境相融等方面要求, 也在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划中, 注入了海星形城体的宏观结构及五朵金花簇拥的城市通气长廊的微观设计, 但是, 在未来城镇规划占去近一半川西平原沃土的城镇, 尤其是已成囫囵的成都市区城体, 正在迅速与郊县呈两头突击对接之势, 从而改变“郫县到灌县, 县过县”的历史 (见图1) 。在四川盆地空气流动性差, 成都市临近川西高原、高山屏障, 市域呈两带从东西两面相夹的瓦片状地形的环境下, 这种雕虫小计能否解决城市热岛效应、尾气排放等导致的空气污染等, 能否被特大城市与农区分立的空间结构所分摊, 直至洁净, 也令人置疑。进而看成都市外环以内的城体规划 (见图2) 。路堤实际上形成了一道土围子, 林带稀薄也难解上述城区的问题, 更多是起到装点、修边作用。

3.珍惜自然资源、科学利用自然资源, 是现代经济人的必然选择。

成都平原, 在人类活动的开发利用下, 形成的农业资源具有品位极高、得天独厚的优势 (见图3) 。

从图3可见, 在李冰父子开拓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后续的历代的水利工程之后, 形成了图示的发达的河流网系, 滋润着成都黑土地、黄土地覆盖的平原, 使之成为“天府之国”。因此, 无论是从资源的科学利用的要求看, 还是从品质经济的视角看, 成都平原的土地都应尽少被硬化, 而不是相反。过去城市走过的道路——依水而居, 在经济发达的地方 (普遍都是在平地、三角洲) 建城, 实际上是科技水平、生产力低下与公共财力有限所致。现代城市完全可以在现代科技水平的支撑下, 在现代生产力的推动下, 在城市强大经济实力的开拓下, 在土地资源品位更低的地方去发展城市, 相应, 还可以降低已有城市的大城市病。因此, 成都市为发展现代制造业体系, 而进行的功能区的布局, 显示城区城体将基本覆盖龙泉、新津、双流等, 从而进一步膨胀 (见图4) 。而图4仅是市级功能区规划, 如果, 再加上区县功能区的规划, 可以看到制造业的园区及支撑的城镇的占地将更加可观, 估计未来的现实结果是, 在发展致富的社会驱动下, 未来成都市的农区将被钙化及纤维化, 田园风光几乎不在, 甚至连功能也要丧失。对此, 笔者特别基于品质经济的视角, 对目前所见的规划持否定意见。当然, 市政府显然也是因中国行政经济体制僵化制约的困窘所致, 但是, 只有进行行政与经济体制创新, 来解决成都市未来发展与定位问题, 而想饶开行政经济体制障碍, 解决成都市定位与发展的任何设想, 都只能提出眼光向内, 缺乏根基和资源利用不经济的方案, 即套中人的方案。

四、对成都市切实发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议

客观地说, 成都市规划局在出台的成都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 (征求意见稿) 的导则中, 从概念层面, 提出了科学规划的理念、思想、原则、方法、标准, 即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体现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把图4的功能区、城区、经济合作区的规划, 放在一个更大的区域里, 其科学规划所决定的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价值将充分显现。因此, 打破行政经济体制的束膊, 是笔者通过以上分析提出的逻辑结论。为此, 针对行政经济体制创新,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方案及理由:

1.行政区划的调整方案。

市政府可否以成都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深化改革与扩大影响为由, 争取四川省政府的支持, 根据中国行政区划管理体制, 向国务院提出扩大成都市行政区划的报告, 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与体制基础。具体的设想是, 成都市市政府在省政府支持下, 将已展开的具有前瞻性的改革措施, 即关联城市同城化改革, 在行政体制方面, 一次性的改革到位。其中, 至少应该将眉山划归成都。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 可更好地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 眉山下辖三县水资源丰富, 有岷江、青衣江两江过境, 特别是岷江将真正成为眉山、成都市两市同饮一江水的河流, 可以在行政体制内, 更科学、更有效、更合理地满足上下城市的用水需要, 同时, 也更好地形成保护岷江水资源的体制。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 眉山土地资源丰富, 地貌以浅丘为主, 土地主要为红土, 且离大山较远, 比较来看, 发展制造业用地, 显然比用成都平原土地更科学、合理, 同时, 大城镇与产业发展产生的水、空气污染, 也当然比建在在上游更好。

其二, 从经济走廊的关系看, 眉山地处成都与乐山之间, 乐山作为三江聚汇地, 是成都通过长江水道, 进行物质周转的天然港口, 眉山成为成都市的制造业基地, 一可减少物流对成都市城体发展与交通拥堵的压力;二可降低成都造产品的物流的成本。

其三, 眉山市自身公共基础条件良好, 承接成都等地产业转移的步伐扎实推进, 完全具备成为成都市的制造业基地。眉山市自从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市以来, 在其前后的努力下, 眉山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项目”示范城市和中国城市交通数字化建设试点城市。该市交通网络水平进入四川省先进市行列,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41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73公里、一级公路98公里、二级公路450公里;成昆铁路经过市境内, 成乐、成雅高速公路, 国道213线, 省道103线、106线和岷江水道纵横交织, 四通八达。五县城到中心城区都在半小时车程以内, 到省会成都均在一小时车程以内, 成为四川省第三个半小时交通市。

眉山境内有水电站144座, 年发电量11亿千瓦时, 在近五年内陆续建成运行的水电站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 眉山经济社会发展有充足的能源保障。

通信宽带网络遍布城乡, 程控电话装机44.33万门, 全部实现程控化;移动用户61.63万部;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5部。

眉山是“国家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试点市”和“四川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综上, 眉山是“万事具备, 只欠东风”。

其四, 眉山并入成都, 当然应发展成大型的副中心城市, 这可减缓成都市现已非常紧张的交通拥堵及城市垃圾等大城市病的问题, 眉山自身也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以上方案的提出, 还可为中国走出大城市扩张→城市各种病并发→更低效率、低效益和更高不良影响的投资及建设 (如地铁、轻轨、垃圾焚烧厂建设等) →更复杂、更不和谐的城市生产、生活现象与节奏的怪圈, 使更多的投资不是更集中在大城市, 而是投向更多、更广泛、更应投资的区域、城镇, 从而更好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和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也许就是破解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双城计”, 甚至“三城计”。

2.成都平原在功能定位上, 应定位为品质经济发展区。

其一, 就城镇的发展而言, 历史已把成都市打造成今日的地位、规模及形象, 以减少的方式改变已积累的城市财富, 绝不是明智之举。在历史积淀的优秀自然及社会资源基础上, 成都市区城体的品质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教育、科研、文化发展的高地;是总部经济的集聚地;是现代服务业与现代物流的中心;是企业的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型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的基地;是中国大地二级阶梯中最丰富、美丽、壮阔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中心及旅游者中转中心。唯一不应成为制造业集中发展的基地。同样, 中小城镇应适当调整发展规划, 按照一区一主业的思想, 适当发展与当地矿业资源开发、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相适应的深加工产业及配套的产业链。

其二, 就农村的经济发展而言, 成都市应根据品质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发挥农业科技优势和体现引领四川农业科技创新的当然责任, 在一区一主业的主导下, 把成都平原建设成为土特农产品、畜牧、家禽、鱼类产品的生产基地;装点现代城市的花卉苗木的生产研发基地;农业旅游服务业高度发展的区域;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 (山区、部分自然条件好的农区的房地产业) 发达的区域;高级稻米与油菜生产基地。总之, 是满足城镇居民多种现代、绿色需求的经济。

参考文献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第5篇

成工法[2010]48号

各区(市)县总工会(办事处)、市总各产业工委(会):

在我市争创全国法治城市的关键时候,市委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长远发展目标,对我市法治建设工作提出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法治环境、如何营造和谐的法治环境、法治建设如何有效地服务于全市中心工作”等崭新的研究课题。为贯彻落实市委工作部署,进一步推进我市创建全国法治城市工作,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服务和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成都市创建全国法治城市(法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面向全市征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法制环境建设研究》调研文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分析新形势下影响和制约我市加快发展的法治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用以指导创建工作和实践,提升服务和决策水平,为推进“两个加快”,实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宏伟目标献计献策。

二、文稿的基本要求

(一)文稿要立意新颖,主题鲜明,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语言规范;要有情况概括,有问题分析,有对策建议,行文完整,自成体系;特别是对策及建议要有一定操作性、指导性、借鉴性,能够发挥服务决策、促进发展的作用。

(二)文章题目自拟。命题要求围绕地方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地方依法治理、司法公正机制建设、经济法制秩序和制度建设、法律服务市场秩序建设、法制宣传教育及社会法律监督机制建设“八大任务”,紧密结合工会的工作职能和区域特点,认真分析研究我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有见地的思路想法和对策建议。

(三)文稿字数3000字左右。须写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职称、通讯地址、联系电话。

三、文稿的组织

(一)组织工作。各级工会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切实把文稿征集工作组织好。本次调研文章组织工作纳入《创建全国法治城市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二)报送方式。文稿报送时间定于2010年9月24日前,各级工会将征集到的文稿以纸质文稿和电子文档的形式(各一份)报送至市总工会法律工作部。

联系人:向莉

联系电话:81715129

电子邮箱:CDZGHFLB@126.COM

(三)市创建办(法建办)拟于12月底将征集到的文稿择优结集编印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法制环境建设研究文集》,呈送有关领导并发各区(市)县及有关部门参阅。

(四)市创建办(法建办)将组织评选优秀调研文章,并颁发获奖证书。

成都市总工会

2010年8月18日

上一篇: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下一篇: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