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练习设计

2024-05-22

语文课堂练习设计(精选12篇)

语文课堂练习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练习,以练导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语文无处不在。一本薄薄的小学语文课本, 其内容却是何其有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学习资源, 举一反三, 才能让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得到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 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练导学”的阅读教学模式改革, 着眼于发展学生言语能力, 力求以语言练习带动内容学习, 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 实现言意兼得。

一、找准切入口, 确定有效的课堂练习内容

1. 合理取舍, 从课文中寻找课堂练习的生长点

教师设计课堂练习设计时, 要紧密结合课文, 把握本课知识的重难点, 对练习目的做到心中有数;要突出本课重点内容, 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面面俱到, 从而达到巩固新知识的训练目的。课堂练习的内容要求能够反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或基本能掌握的部分, 即学生在自学中的“疑难杂症”。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 不再重复。

例如, 《西门豹》课堂练习设计。

老师讲:魏王派人送来了信, 问西门豹邺的情况。你们能不能替西门豹写一封回信给魏王呢。

老师出示:回禀大王, 臣刚到邺县, 见此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调查后得知:真正的主谋是 ( ) , 受害人是 ( ) , 漳河的真实情况是 ( ) , 而老百姓却以为是 ( ) 。

这个练习的设计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对课文的内容进细化分析, 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以期达成梳理文章脉络的目的。

例如, 《检阅》课堂练习设计:

A. 劝他不去? 劝他不去!

B. 要不把他放在队尾? 他放在队尾!

C. 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吧!

老师:左边三句的标点是什么? 右边三句是什么?

老师: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个读问句, 一个读感叹句, 一句一句对比着读。大家体会一下, 在这里哪种标点更能体现当时队员们为难的心情?

这个练习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课内朗读练习的设计, 让孩子通过变换标点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从而达成体会不同标点对文本表达的意思的精准领会。

2. 变换形式, 提升学生参与练习的兴奋感

课堂练习力求题目新颖, 辅之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课堂练习, 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活动, 它既受教师教的影响, 也受学生学的影响。在进行课堂练习的指导时, 教师提倡学生合作学习, 取长补短。引导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寻找解决策略,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发言表达, 在倾听中思考, 在评价中反思, 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

例如, 《女娲补天》练习设计:

老师:请同学们创编一个神话。神力无边的女娲会怎么求雨、造船的呢? 发挥你丰富的想象, 编一个神话小故事, 写完后, 跟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看谁写得最神奇。

以上设计, 题目新颖,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训练效果良好。

3. 分层设计, 体现课堂练习内容难易的层次性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是知识迁移中的特殊现象, 他认为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的创造和发挥, 发现并掌握新的知识。学生创造和发挥原有知识的过程, 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对语文课堂练习活动有一定的启示。语文课堂练习正是体现这样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例如, 学习《景阳冈》一文, 可以让学生选择做:

A. 为武松写一份求职简历。

B. 模仿说书的样子讲讲武松如何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

课堂练习的设计难度要适当, 强度要适量。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题进行练习, 以检测自己本节课内习得的知识与技能。

二、立足文本, 创生新意,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挖掘文本中丰富多采的练习内容, 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教师所创生的课堂练习的内容越新颖, 越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例如, 《妈妈的账单》课堂练习设计:

A. 儿子的账单 = 母亲欠儿子款项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 ( ) 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 ( ) 芬尼。

B. 妈妈的账单 = 儿子欠母亲款项

儿子十年的吃喝 ( ) 芬尼, 儿子生病时妈妈对他的护理 ( ) 芬尼。

老师:读读课文, 请同学们在上面2份账单的空格内填上具体数字。

多有意思的“账单”对比啊! 教师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去发现问题, 再带着问题走进课文里去探究学习。尤其是象《妈妈的账单》这样的略读课文, 有效发掘了课堂练习内容, 真正发挥了“以练导学”的优势。

三、多样评价, 鼓励为主,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课堂练习中,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做法是:学生完成练习后, 教师只评价正确不正确、全面不全面;对学生出错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改正, 对“片面的、残缺的”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例如, 《桃花心木》课堂练习设计:

“不只是树, 人也是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教师:读上面句子, 回答下面问题。

A. 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 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B.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C. 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联系实际写写你的体会。

A题引导学生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 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 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B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谈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 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 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经过A题和B题的两相对比, 最后归纳到C题的问题上时, 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 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 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 去拼搏。通过以上3题的联系, 学生才会真正感知“尊重”“珍惜”等情感, 体验到奋斗的艰难。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时, 可以肯定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的认知, 也鼓励孩子从另一面去理解句子含义。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 既学习了语言, 又受到了教育。

总之,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内容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贯彻“以练导学、有效教学”的指导思想, 既可以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邹渭灿.依文而设随学而练让课堂练习更高效.小学教学研究, 2011, (14) :32.

语文课堂练习设计 第2篇

语文课堂教学是创造性很强的劳动,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因此,课标教材编者在教材编写时给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面对这一变化,应该怎样设计课堂教学,这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笔者认为,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首先就应该身体力行,借助工具书,对课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充分利用“研究与练习”,独立地设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一、研读课文内容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先不看教参,独立地研读课文,对课文做些必要的圈点批注。这样做,一方面教师将自己的见解同别人的见解比较,才能把别人有益的观点内化成自己的,教学引导才能主动;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自主探究,才会真正懂得探究的内涵,引导学生按照探究的正确路径去感悟、体验课文内容,获得思想启迪。

二、细嚼文外文字

一篇文章作为课文应从什么角度把握,教到什么程度,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借助课文阅读培养学生哪些语文能力,教师只有在用心咀嚼这些课文以外的相关文字以后才能把握。这个环节要求教师通过细嚼文外文字,把蕴涵在这些文字中的课文编选意图和阅读要求挖掘出来,形成学生阅读课文的学习目标。

三、揣摩“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体现了教材编写理念,是对课标能力要求的分解。因此,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无疑应该以“研讨与练习”为主线。如何使“研讨与练习”情境化呢?在笔者看来,至少要揣摩以下两个内容。一是“研讨与练习”的适应性,即揣摩“研讨与练习”的难度是否适应自己所教的学生,揣摩如何化解“研讨与练习”的难度。二是提出“研讨与练习”的时机,即揣摩在课堂教学中“研讨与练习”出示的具体时间。

四、联系学情拓展

联系学情拓展的效果,关系课堂教学境界的高低。如何联系学情拓展研讨内容呢?首先,围绕“研讨与练习”的几个重点,针对地方和学生实际做好铺垫性研讨内容的设计。其次,应结合地方和学生的实际拓展研讨内容。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研讨与练习”,充分利用“研讨与练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尽力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灵动、实用。

小学语文课堂练习设计“亮点”赏析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练习设计赏析

一、阅读练习要回归本位

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唱歌、跳舞、画画固然活跃了课堂气氛,却把阅读教学的根本——语言文字的训练束之高阁。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语文课堂必须丢弃华而不实的肤浅做法,还课堂以本真,品词析句,辩词析意,融语言内涵的体会、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表达的训练与一体,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周信东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读这句诗时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古诗讲究炼字,因此用字一般不会重复,而这首诗第一行就有两个“异”字,为什么呢?生:这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一个是他乡,一个是客人。师:这种理解不对,这两个“异”都是别的、另外的意思。说明什么?生:说明这里不是诗人的家乡,是别人的家。生:说明作者在这里只是客人,没有亲人和朋友。生:这更说明作者孤独。师:对,虽然在这里生活了两年,但这里不是自己的家乡,没有家的温暖,重复使用两个“异”字更加体现了诗人的孤独。这么一细读,我们似乎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出示填空:初到长安时,;夜深人静时,——;身体不适时一生:初到长安时,王维对一切都很陌生;夜深人静时,他一个人躺在床上,难以入睡,忍不住想起家乡的亲人;身体不适时,妈妈细心照顾自己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不禁流下了泪水。生:初到长安时,王维人生地不熟,没有一个朋友;夜深人静时,王维仰望夜空的明月,常常思念起家乡和亲人;身体不适时,没有人照顾,他更是感到孤独。师:同学们理解得真好,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这句诗(生读得韵味十足)。

【评析】

在案例中,周老师以强烈的语文意识和敏锐的教育智慧,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维孤独寂寞、思念亲人的情感。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小、人生离别的体验较少,理解作者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周老师的练习设计是循序渐进、渗透学法的。他先从两个“异”字人手,让学生揣摩从字面理解两个“异”的本来意思,学生的理解有些偏差。老师随即用自己的解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异”,然后周老师补充王维离家两年、独自求学的经历,再设计一个联想说话训练,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了对诗人孤独情感的切己体验。

二、写作练习要化整为零

写话、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词汇还不多,知识经验很缺乏,内部语言发展不充分,要在短时间完成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写作、修改这样一个过程是件很困难的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妨像周老师那样利用教材的独特资源,给学生一个创作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华:

师:这一读,王维身处异乡的孤独寂寞,浓浓的思乡情怀更加真切了,现在读这首诗,就不仅仅要注意节奏,更要读出情感韵味了。谁来试一试?先静静地听几秒钟音乐,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再读。(播放音乐《思乡曲》,生感情朗读)师:过几天元旦佳节就要到了,我想我们班来自安徽的同学读了这首诗,可能感受更深,这仿佛就是你们自己的诗。哪个来自安徽的同学愿意读一读。(生朗读得非常有味道,读着读着,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打转)师:我想你可以把题目改成《元月一日忆安徽亲人》。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

,一人。生:《元月一日忆安徽爸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爸妈迎新年,全家团圆少一人。

【评析】

在这个案例中,周老师通过设计一个写作练习,让学生由仿到创,当堂创作了一首诗。多么了不起啊。他的做法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三点启示: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渗透这样的习作练习,让学生学习表达技巧,多读多写,熟能生巧,提高写作水平。②要贴近学生生活出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情感去写作,唤起学生心灵深处最细腻的最动人的感受。案例中这位同学来自安徽,她的经历与作者更接近,当老师让她与作者角色互换,文本与孩子的生命体验产生了同频共振,让文本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③要运用音乐等多媒体,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使学生触景生情,情动而辞发,文思如泉涌。

语文课堂练习设计 第4篇

一、练习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最终目标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的, 这就为课堂练习指明了最终方向。语文学科自然以语言为教学内容, 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具体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 培养读写听说等语言能力。离开言语形式这一中心, 语文教学内容越“丰富多彩”, 语文教学就越难轻装前进, 质量就越成问题。只有紧扣语言形式, 提高实效, 才能在日积月累的训练后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达成“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最终的目标。“听”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也是很重要的学习能力, 是取得外界信息的关键, 是学习的基础。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 听占45%, 说占30%, 读占16%, 写占9%。一连串的数据告诉我们, 人有约一半的时间在听, 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可以说, 不会倾听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关于“听”的课堂训练似乎很少见, 其实“听”的训练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在第二课时的上课伊始, 先听写第一课时所学的生字新词, 每组三到四个词语, 词语只报一遍, 完成之后, 小组内互批, 展示听写好的同学的作业本, 并就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点评, 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又对学生的书写习惯提出了要求。每天进行这样的课堂练习, 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 可谓一举多得, 益处多多。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训练方式力求多样”。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 并仔细钻研教材, 在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 把说话训练与语文各环节教学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说话能力。例如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 文中“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句是比喻句, 教者应该抓住这个切入点, 用“……像……”进行说话训练, 使事物更加形象生动。教师可以不提“比喻”这个概念, 却在润物细无声中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深深地印入学生们的脑海中, 这都是练习的神奇功效。“写”的练习是说话训练的提升, 很多教者将“写”的课堂练习放到课后去完成, 这样的效果肯定不佳。当堂完成, 当堂评讲, 这样会更加鼓励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也为学生今后的习作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教学活动的最后,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像本文作者那样, 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几个方面来描写你熟悉的一个人。”这个练笔如果当堂完成的话, 教者便可以重点从描写人物语言这个方面去指导学生完成练笔, 因为, 文本中人物的语言描写是最有特色的, 也是最值得学生们模仿和借鉴的, 当堂完成练笔才能充分达到教学的意图。

二、练习的设计是紧贴文本重点难点的“精心训练”

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是依托于文本的, 所以每节课练习的设计要贴合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有效提高学生们的语文能力。在每堂课的黄金四十分钟当中, 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不少于十分钟, 由此可见, 这十多分钟是多么的宝贵, 多么的重要啊!那么在这十分钟左右的当堂练习中, 练习的设计一定要精炼, 不能粗制滥造, 不但量度要适中, 难易度也要适中, 这样才是关注到每位学生的课堂练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九课《夹竹桃》中两个双重否定的句型———“无不”、“无日不”就是文本中的难点, 所以在课堂练习中就要对此句型加以训练强化, 由易至难, 层层拔高。教者先指明“无日不”就是“每天都……”, 你有过每天都做的事情吗?你能用“无日不”说一句话吗?当学生完成这个句式练习后, 再横向推展开———那么, “无事不”、“无时不”呢?并要求学生所说的内容有一定的意义, 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练习, 学生今后对双重否定句型的运用一定会得心应手的。

三、练习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和多样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 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这就告诉我们, 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单一、机械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 使课堂练习的形式不拘于一种, 而是听、说、读、写有机融合, 将演、评、画、游戏等形式与听、说、读、写巧妙结合, 从而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使其主动练习。让课堂练习富有趣味性, 具有吸引力, 使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趣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的兴趣, 而且做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 使其印象深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年龄小, 练习的趣味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庐山的云雾》中, 课堂练习就可以贯穿“画”的形式, 画出自己喜欢的云雾的样子, 边画边说, 极有趣味性, 又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在《小稻秧脱险》中, 可以边练习说话边演, 用表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的理解。《海底世界》中, 可以一边模仿海底各种动物的动作, 一边练习背诵课文内容, 不提一个“背”字, 就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活动中穿插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精心的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 它是完美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 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语言文字上的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学生只有通过“练”才能学会“用”, 通过“练”才能使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得以进一步提高, 这对于我们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我们也不能把课堂练习仅仅看作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 而应作为学生主体的生命活动和发展过程来认识, 其内容不能局限于文本, 也不要局限于某一种形式, 在解决实际问题基础上有能力的拓展和情感的迁移, 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总之, 我们语文教师要把这课堂上练习的十多分钟把握好运用好,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一条卓有成效更为成功的道路!

摘要:语文课堂练习, 既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和领悟, 又能引发他们情感体验的创造性思维, 进行个性化表达。因此, 课堂练习, 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生成语言能力的有效载体, 可以说, 语文课堂练习是课堂上的画龙点睛之笔。要设计出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堂练习首先要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标, 还要立足于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来练习, 练习设计的量不宜太多, 难度亦要适中, 而且练习的设计还要避免单一枯燥, 要注重趣味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课堂效率,课堂练习,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利民, 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谈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方法 第5篇

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适时使用,相互结合。

前置性练习: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起点,是前置性练习的目标和价值所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阅读的前备知识越丰富,阅读时的感受也就越多。+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课《窃读记》。小英子为什么放学以后不回家,跑到书店去窃读呢?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英子童年读书的艰难和辛苦,感受英子的酷爱读书,课前会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或老师讲解,了解英子小时候家庭背景,学生读课文就容易产生佩服之情了。

过程性练习:精到的设计能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联系实际抒发胸臆,深刻感受到文本内涵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精妙。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体验,善于将心比心,善于感同身受。读本身就传递着一种情绪。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课《窃读记》第七自然段: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指名读,齐读,读着读着,文字里的信息便会传递给学生,如果学生忽略了,只需老师点拨一下:“想想,能这样喜形于色吗?”他们顿时领悟,再读就成了“窃读”,进入一种入情入境的朗读。

检测性练习: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检测性练习,相对于过程性练习,是为了巩固刚学的知识,检测新掌握的能力。语文课堂练习可以从字词句段篇等多方面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要求,以检测各项目标的达成度。

发展性练习:在新课结束时,依据教学目标,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设计与本节课知识能力相关的发展性练习,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获得自主体验的同时得以迁移和运用。而且,发展性练习除了有实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活化,需要学生整合新旧知识与能力,在较开放的实际的生活情境中,锤炼并获得言语生命的发展。

问一些移情类的问题。比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做过这样的傻事吗?”+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25课《玲玲的画》。玲玲准备参赛的画给掉上去的水彩笔弄脏了,在爸爸的提示下,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上了一只小花狗。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课后要求抄写这句话,并加强感受,问:“你赞成玲玲爸爸的话吗?你遇到过将坏事变成好事的情况吗?”一位小姑娘说,她将一只吸饱血的蚊子一掌拍死在雪白的墙上,留下了脏迹。爸爸想了一个办法,在那块地方钉上一幅画,遮住了脏迹。问题引发孩子们对生活的回忆,引发了孩子们对玲玲解决问题之后心情的体会,这样的事情萌生了孩子们动脑解决问题之后的喜悦,激发了遇事想办法解决的信心与意识。

一篇课文即将结束,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梳理一下课堂的思维、情感,借此机会提升一下学生的认识,升华一下情感,这个时候的情境创设也很必要。让学生感觉到即便到了结束,也意犹未尽,处于愉快、兴奋之中。

1、用口语交际的方法创设情境提升。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7课《鱼游到了纸上》。结束时,一般我们直接交流:“今天读了《鱼游到了纸上》,你们有什么感受?说一说。”这样未免程序化。如果我们运用口语交际的形式,创设一种情境,效果自然会亲切一些。“哪位同学这节课没有发言机会,请他上台来和老师表演一段。你想把我们想象成什么关系?好,母子关系。你是儿子,我是妈妈。儿子放学回来了,妈妈赶快开门。儿子,回来了。是的。今天在学校学什么新课文了?《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在水里,怎怎么会游到纸上去呢?不是鱼真的游到纸上去了,是说一个聋哑青年执着地到公园去观鱼、画鱼,把鱼给画活了,就像是鱼游到了纸上。这位残疾青年真了不起!可不是吗,他做事很专心、执着,很感人。”创设一段母子的对话情境,既能不知不觉回顾课文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认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检测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

2、用音乐渲染提升。课堂结束之际,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弱下去,出现疲劳。我们选择与文字描写+相符合的音乐,让旋律、文字、形象形成情景再现,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激发、提升学生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会加深许多。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描写了铁路工人在高原修筑铁路的艰辛和决心,情感基调显得凝重。结束,让一个藏族姑娘站在家门口的山岗上,眺望远方的火车,唱出自己心中的幸福与感激,一刚一柔,显得温馨、幸福,学生也不由而然地感到藏族人民对家乡通火车的向往,对筑路大军的无限感激,从而理解了为什么一定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回顾头来再读课文,就多了一些真情实感。

咱们语文课在课堂上讲什么呢?应该是孩子不理解的地方,读不出感觉的地方,领悟不到文字内涵的地方。怎样帮助他们呢?咱们的任务应该是凭借我们的生活、社会、身边的世界,从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里去发现、提炼我们所需要的,去创设我们的课堂上所需要的情境,刺激到孩子的眼、鼻、耳、脑各种感官上去,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把文字符号与情境对接起来,让孩子们把从情境中萌生的感受、体验、情感迁移到相应的文字中来,从而他们对文字便多了敏感。

语文课堂练习设计 第6篇

笔者认为,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首先就应该身体力行,借助工具书,对课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充分利用“研究与练习”,独立地设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一、研读课文内容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先不看教参,独立地研读课文,对课文做些必要的圈点批注。这样做,一方面教师将自己的见解同别人的见解比较,才能把别人有益的观点内化成自己的,教学引导才能主动;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自主探究,才会真正懂得探究的内涵,引导学生按照探究的正确路径去感悟、体验课文内容,获得思想启迪。

二、细嚼文外文字

一篇文章作为课文应从什么角度把握,教到什么程度,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借助课文阅读培养学生哪些语文能力,教师只有在用心咀嚼这些课文以外的相关文字以后才能把握。这个环节要求教师通过细嚼文外文字,把蕴涵在这些文字中的课文编选意图和阅读要求挖掘出来,形成学生阅读课文的学习目标。

三、揣摩“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体现了教材编写理念,是对课标能力要求的分解。因此,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无疑应该以“研讨与练习”为主线。如何使“研讨与练习”情境化呢?在笔者看来,至少要揣摩以下两个内容。一是“研讨与练习”的适应性,即揣摩“研讨与练习”的难度是否适应自己所教的学生,揣摩如何化解“研讨与练习”的难度。二是提出“研讨与练习”的时机,即揣摩在课堂教学中“研讨与练习”出示的具体时间。

四、联系学情拓展

联系学情拓展的效果,关系课堂教学境界的高低。如何联系学情拓展研讨内容呢?首先,围绕“研讨与练习”的几个重点,针对地方和学生实际做好铺垫性研讨内容的设计。其次,应结合地方和学生的实际拓展研讨内容。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研讨与练习”,充分利用“研讨与练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尽力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灵动、实用。

(作者单位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党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优化 第7篇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 要通过精心安排课题作业, 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课堂知识。如在“田忌赛马”的课文教学中, 在不同的教学流程中进行课堂练习, 首先是学习新课时进行一次课堂练习:孙膑向田忌陈述策略时, 显得 () , 田忌则表现得 () , 齐威王却十分 () 。如此设计习题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其次是对上一个规划深入贯彻, 还能够布置如下习题:当开始首次赛马后, 孙膑发现了 () , 还发现了 () , 于是就献策道:“____”。田忌听从安排, 果然获得了胜利。

这一课堂练习促进了学生把学习到的原文中的潜在文字转化为自主口头表述, 积累了丰富的言辞技巧, 还可以促进学生自己动脑思索问题, 理解孙斌的计谋首先源自其对细节的观察, 其次是其可以在充分研究主客观前提下科学地管理分配,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效掌握课文含义, 也可以开展较高程度的思维训练。

二因材施教, 开展层次教学

有位著名教育家曾经发表观点:学生的智力并非均等。维果茨基同样通过“最近发展区”教育概念阐释这一原理。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就是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的是学生整体。因而, 有关教育从业者在安排练习时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分层次教育,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促进学生利用作业练习在原有的水平上再进一步。

三丰富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若教师不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智力振奋, 单纯的理论灌输只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而缺少积极情绪的学习活动只会引起学生的思想负担。这就告诉我们, 教师需要破除作业枯燥乏味、形式单一的传统弊端, 让学生不再仅仅通过书面形式完成作业, 而是调动多个感官,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作业练习, 进而提高其作业的积极性, 促进其自主练习。以“动”为核心, 促进技能教学、智力培养和操作、参观、游戏、访问等实际操作相联系, 让作业练习更具吸引力, 让学生在作业练习过程中也可以获得愉快的心情。

作业的方式要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在进行《称象》《乌鸦喝水》的教学时, 能够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 而在学习一些文艺性的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插图配图的方式学习。例如, 在进行《我的家乡》《咏鹅》的教学时, 能够让学生进行配图的训练。在进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后的拓展阅读。在进行有关植物类课文教学时,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自主进行植物种植培养, 并留心观察植物的变化, 做一些常规的记录。如在学习《长颈鹿请客》时, 能够让学生自主组合小团体进行演说、评论。

四设计开创性的语文习题, 建设创新型课堂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练习的有效指导 第8篇

一、为文章准确定位

准确定位是阅读的第一步。在阅读之前首先要搞清文章的文体, 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还是新闻稿, 如果是记叙文关键要抓住“5W1H”, “5W”就是who, when, where, what, why, 分别代指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为什么发生这件事;“1H”就是how, 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了这个框架, 才能算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虽然在记叙文中这几个要素不要求面面俱到, 但是初中语文老师在指导阅读练习时一定要讲解清楚,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这几个要素。如果是说明文关键要抓住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如果是议论文则主要抓住议论文的论点、论证以及论据等等。只有给文章准确定位, 学生才会有目的、有重点地去阅读。

二、方法灵活多变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 譬如默读法、朗读法、精读法以及速读法等等。如果只是想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可以采用默读法;如果想有感情地朗读, 纠正阅读过程中的读音以及句读, 那么可以采用朗读法;如果想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内涵、写作特点以及思想情感等内容, 那么必须采用精读法, 认真揣摩每一句话、每一段话的含义, 从字到词, 从词到句, 从句到段, 逐一理解。如果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那么可以采用速读法。总之, 要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选择适用的阅读方法。

三、遵循“三部曲”原则

只有遵循阅读的三部曲原则:“读出情、品出味、习得法”, 一篇文章你才没有白读。

1. 读出情

阅读的第一要务是读, 读的着重点在于“读出情”。无论怎样, 一篇课文都有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其中, 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深入把握作者所要体现的思想感情, 最好能与作者达到感情上的共鸣。譬如在阅读《刑场上的婚礼》这篇文章时,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一段举行婚礼的情景, 接着让学生设想一段关于刑场的场景, 在学生阅读完后,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刑场是宣告生命的结束, 而婚礼是象征新生命的诞生”, 本来两者是不相容的, 但是共产党员周文雍、陈铁军烈士, 他们把刑场当作举行婚礼的殿堂。分析到这里, 老师变得义愤填膺, 充满感情地读到“这是一种气吞山河的伟大创举!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更是一种亘古未有的壮举!”充分表现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刚强不屈, 更体现了共产党员坚持正义、藐视敌人的浩然正气。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激起了情感的火花, 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2. 品出味

“品出味”即品味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语言的特点何在, 语言怎样生动、怎样优美、怎样富有特点……譬如在阅读《柳叶儿》这篇文章时, 针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老师让学生自主阅读, 把握文章中所描写的“苦”与“乐”, 让学生边读边记录下文中生动、细致的描写片段, 理解他们的作用, 师生交流, 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此外, 文中的许多词语也运用得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 老师可引导学生发现, 并用替换法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

3. 习得法

“习得法”是指对作者的所用的写作方法做到了解和掌握, 譬如记叙文的“5W1H”作者是如何安排的, 说明文的顺序是什么, 议论文论证方法等等, 这都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地方。“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我们应该在已有的阅读的基础上, 借鉴和参考别人有效的方法, 使自己的语文阅读水平再上新台阶。

四、走出文章

走出文章是初中语文阅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有时候单凭学生掌握的那点知识根本无法理解文章的内涵, 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下为阅读做好准备。譬如可以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 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开阔学生的视野,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阅读作为初中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学习的重要手段。针对学生语文课堂阅读中存在的缺陷, 老师应给予正确的指导, 确保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

注重练习设计 提高课堂效率 第9篇

众所周知,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丰富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 扩大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面, 发展初中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可以说它是整个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新课程对初中数学教学要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以生为本”来设计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训练所学技能和技巧的必要手段。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为基础, 它起着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作用, 具有教学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发展的功能和反馈的功能。同时, 学生通过完成课堂练习, 可以检验自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可以再次调整、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或明晰课堂学习留存下来的困惑, 甚至是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

二、数学练习设计的基本要求

数学教学历来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学生的“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效的数学课堂练习不仅能够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而且还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 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数学课堂练习的优化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因此, 教师应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 紧紧围绕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 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教师练习设计的范例选择要典型、新颖、有层次。练习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练习的份量和练习时间要安排合理。教师设计的题型要具有应用性、典型性、层次性、联系性、纠错性和开放性。对那些典型的而又必须掌握的题目, 教师要求学生多进行模仿性的练习。所有练习题一定要体现出它的灵活性、随机性和多样性。当然, 教师更要注重练习题的基础性, 体现练习题的时效性, 强调练习题的变式性, 由此来激发初中学生对练习题的探究性, 来激发初中学生关注练习题的实践性, 来激发初中学生发挥自主性。练习的覆盖要宽, 起点要低, 内容要有层次性, 形成一定的梯度, 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的练习设计不能够只停留在对学生已学知识的重复模仿和机械记忆上, 而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多样化的针对性练习、判断性练习、匹配性练习、操作性练习、说理性练习等来加以巩固和深化。教师在设计习题的时候, 还可从学生特别容易发生错误和经常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入手, 适当设计一些“圈套”, 有意布设一些“陷阱”, “诱使”一部分学生“上当受骗”。然后, 再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共同辨析, 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 共同归纳出预防的措施。其实, 数学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千变万化的, 数学教师只要充分发挥每种练习题型的独特作用, 让各种练习相互协调, 共同促进, 一定会产生正向效应的。同时, 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还要联系实际问题, 突出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出不同的数学题型

各种课型的练习设计各有各的特点, 初中数学新授课的练习设计应该选择一些迁移性的练习和操作性的练习, 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 引入新知, 新授后的练习, 主要是巩固新知, 扩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能力;初中数学的练习课的练习设计要合理选择范题和练习题。一要选择好典型, 二要有层次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 让所有学生都能发展, 要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初中数学的复习课的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形成系统, 发展初中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以丰富的练习内容培养初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初中数学练习的设计还必须坚持以下四条原则。即:一要赋予习题的生活性;二要注意练习设计的趣味性;三要注重练习设计的开放性;四要注意练习设计的人文性。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精心思考, 通过优化练习的设计达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 我们在练习设计中除了进行分层教学和重视对知识的强化外, 还不能忽略对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策略 第10篇

在教学“打折”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六 (3) 班48人去参观上海动物园, 门票每人25元, 5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你以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 最少是多少元?在解决这道作业时,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 生活经验不同, 所以我估计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果不其然, 在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 我发现全班同学的方案主要有下面的三种:第一种:25×48=1200 (元) 。第二种:因为50人开始要以享受八折优惠, 所以就买50张, 需要花25×50×80%=1000 (元) 。第三种:买50张花去1000元, 然后把剩下的2张卖给其他游客, 可以得到50元, 相当于买48张门票只花了950元。在接下来的讲解中, 我用投影仪投影出这三种方案, 让学生选择花钱最少的一种方案, 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因为1200元﹥1000元﹥950元, 所以选择第三种方案, 即50张门票, 剩下来的2张门票卖给其他游客 (其它条件不考虑) 。

反思: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巩固新知识, 形成的技能, 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发展智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另外, 课堂练习质量的高低, 同样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 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之前, 必须设计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练习来让学生解决,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的每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 要想在这么多的时间里教授完新知识, 还要让学生进行练习性锻炼, 就要求教师设计的练习具备典型性和全面性, 既少而精又全而简, 既能体现课堂新知识的精华又可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一、体现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必须将课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丰富的生活中去, 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数学练习的设计应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出富有生命力和生活性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中,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也感受到数学的伟大,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密感, 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面的例子中, 教师就充分利用生活中到商场买东西, 都会遇到“打折”这种情况, 运用“打折”这个生活例子, 让学生学会活用数学, 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层次性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进行操作。设计的练习要求不能太高, 也不能太低, 要适应本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基础题, 又要有发展题, 还要有提高题, 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上面的例子中, 教师考虑到学生的智力水平, 生活经验不同, 可能设计出解决方案也会有所不同。果不其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就设计出三种解决本题的方案, 而这三种方案是行的通的, 都是可以的。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他们自身发展的特点, 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 第一组学生做第一个方案, 看看结果是多少;第二组学生做第二个方案, 看看结果是多少;第三组学生做第三个方案, 看看结果是多少,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 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最后教师让全班学生从这三个方案中选出最省钱的一种, 答案显而易见。

三、强化针对性

课堂是一个丰富的、综合的动态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为此, 课堂教学过程中练习的设计不能机械, 而要有弹性和针对性。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 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来让学生练习, 激活他们潜在的思维品质, 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变得更精彩。对于本节课的练习题, 教师紧扣知识的本质, 精心设计了“打折”这种形式的练习, 富有针对性, 既达到了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又兼顾了学有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情感需要, 精讲精练, 做到触类旁通, 力求高效练习, 进而打造高效课堂。上面的例子中, 学生已经设计出三种解决方案, 这就需要学生针对这三种方案,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求出这三种方案分别买票各需要多少钱, 然后根据这三种方案买票钱数的比较, 最终得出最省钱的一种方案是哪一个。

课堂练习的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系统性;创新性;实践性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的主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合理地设计课堂练习题。

一、课前练习,注意系统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联系性较强,新授前安排好与新知识联系较密切的练习,为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讲授“归一”应用题的复合应用题,我先安排了如下练习:①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做了多少套?②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75套,还剩多少套没做?③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75套,剩下的3天做完,平均每天做几套?(随时变换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出示例题: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3天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同学们一见这道题,纷纷举手来回答。在新课前安排练习的基础上解答复合应用题,学生既知道复合应用题是由几个相关联系的简单应用题组成,同时又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

设计练习要按照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练习内容划分成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各有重点。第一层主要以初步形成技能为主,练习时基本的单项的,带模仿性的,第二层以巩固技能为主,使学生把掌握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中去,此时练习可以反复进行,达到一定得熟练程度,第三层以仅能的发展为主,使新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旧知识得到巩固,思维得到启迪,智力得到发展,此时应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难度较大、较灵活的题目,这样既能体现习题的坡度,又能满足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需要。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其教学重点是:“一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除数成为整数,再相应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只列了竖式,先不要求计算的习题:0.36÷0.9;2.8÷0.07;2.8÷0.14;0.102÷0.51。这几个问题解决了,以后的练习就容易了。在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基础层次的练习,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在小组合作中,部分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也顺利完成了发展练习。这就能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了,学习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三、增设开放,注意创新性

条件开放即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多余时,让学生在审题时,增设必要的条件或选用某些条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策略开放是指题目的解法并不唯一,结论不唯一,即解题策略是多样的。例如: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用一根长24米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发现要算长方形的面积还缺少条件:它的长和宽,当学生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再让学生作一比较发现当长方形的周长不变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这样促进了学生思维开阔性发展。

四、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

大量研究表明人们的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书本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教材中安排了一定的实践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操作性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用2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呢?学生觉得有难度,这时我就让大家动手操作,引导他们用小正方体教具摆长方体,结果同学们摆出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而且在摆的过程中很清楚地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顺利地解决了这道题。这种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能明显看出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索意识,而且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五、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出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更爱学习数学。

设计有效的数学课堂练习 第12篇

一、明确设计有效课堂练习的要求

1. 整体性把握教学内容

教师要整体性地把握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整堂课的知识构架,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从点、线、面的认知规律着手掌握所学内容,摸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进行思维拓展。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而又最灵魂的部分,设计课堂练习的关键是“习”而不是“练”,教师应通过布置课堂练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和拓展的机会。

2. 抓住重点,突出难点

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可以多种多样,但要形散而神不散。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必须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有明确的针对性,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应能清楚、及时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在之后的学习中有指导性地让学生去补充和完善所欠缺的知识。

二、设计形式多样的有效练习

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练习的每一环节要有新意,避免枯燥、单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填空、判断、选择、匹配、组合、游戏等练习方法增强趣味性,让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新鲜感,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设计《用一位数除》第三课时的“有余数除法验算”这个知识的课堂练习时,考虑到单纯的计算学习是枯燥的,我力求改变枯燥的计算练习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设计形式,如口算、填空、计算、验算、动脑筋活动等,让课堂练习新颖、有效。简单的口算练习能够承前启后,使学生初步理解新的知识点;利用填空题、选择题等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不会重复机械地练习,从而保持练习的兴趣;动脑筋活动能带动起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挑战中高速运转,收到了较好的练习效果。

三、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有效课堂练习

1. 设计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练习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要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教学《比较长度》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很多的练习,都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我让学生比较身高,比较蝴蝶结带子、绳子等的长短,比较隐藏一半的纸条的长短,而后拓展为让学生自由选择东西比较其长短,由于整节课采用的教学道具来源于日常生活,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

2. 设计游戏式的课堂练习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在课堂内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游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感官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左右半脑的思维效能,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小探究几分之几》这节课中,我是这么设计的:“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几,这里有一条1米长的纸带,你可以把纸带折一折,看一看,来验证1至5个分别是多少米?”

3. 设计动脑筋趣味题

上一篇:投资效率研究文献综述下一篇:驻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