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热情范文

2024-05-16

创作热情范文(精选6篇)

创作热情 第1篇

一、消除障碍

语文老师上作文课大都有这样的一个感受:只要一说上作文课, 下面的学生就会窃窃私语, 长吁短叹:又是作文课, 又是写作文。分析其实质, 就是学生怕上作文课, 怕写作文, 所以上到作文课就头疼。针对这个原因, 教师要善于调节引导。我的做法是:

(1) 多指导多鼓励。有的学生写作的能力确实是差, 语言贫乏枯燥, 词不达意。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听之任之, 那么他们对写作怎么会有激情?因此, 作为教师就应该对他们多辅导多指点, 多给他们一些面批的机会, 慢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力求有所提高。同时, 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也要多和他们亲近, 多找他们谈心, 多鼓励他们, 对他们也要放低要求, 只要有所进步就要及时表扬, 树立他们对作文的自信心。

(2) 多赏识多激励。有些学生怕作文, 其实也不是不会写, 而是由于长期得不到老师的赏识, 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水平与能力。反正总得不到老师的表扬, 即使有的学生作文水平较高, 他也认为自己的作文是马马虎虎, 长期下去, 就扼杀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因此, 作为教师, 就应学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 要学会赏识学生, 赏识学生的作文。对写得好的作文, 可以用多种方式来激励学生, 老师应为学生创造展示的舞台:如在班内开辟优秀作文园地, 推荐给学校广播站, 鼓励学生参加作文竞赛, 还可将优秀作文投寄给报刊……对学生作文经常进行表扬、激励, 何愁不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呢?

二、积累素材

学生没有写作激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材料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拿到作文题目, 无话可说, 无从下笔, 怎会写得好作文呢?作为教师就有必要指导学生及时积累生活素材, 养成善于观察, 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1) 抓住每一次契机, 及时积累素材。学校、家庭、社会的活动应该说丰富多彩, 只要让学生及时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闪光点, 善于发现善于积累, 就一定可以写出好的作文来。三月, 春风拂面, 大街上到处飘扬着风筝。我宣布下次作文辅导课放风筝, 同学们听了高兴极了, 都积极准备了放风筝所需用具。课上, 我才知道还有许多同学不会放风筝呢!于是我又教了放风筝的要领, 然后两人一组合作放风筝。他们放风筝时, 既有风筝高高飘飞时的高兴和骄傲, 也有屡次失败的沮丧。这些经历、体验, 正是作文中的“活水”啊!这些经历、体验也正是作文中的血肉。因此, 等我把学生从操场恋恋不舍地拉回教室时, 学生便埋头写起作文来, 他们带着自己的激情很快就写完了这一篇作文。我及时批改, 发现学生的作文无论材料还是语言, 都可以说是以前作文课所无法比拟的。我把好作文挑选出来, 张贴在教室中。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有素材, 学生的写作热情就高, 学生的作文就写得好。如果平时的教学中常注意让学生积累素材, 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 要善于挖掘已经沉淀的素材。现在的学生, 大多生活面狭窄, 活动机会少, 尤其是充满激情的、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经历就更少了。但教师也不可能每一次作文都让学生先去活动再写作。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善于挖掘已有的生活素材, 把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妙回忆激发出来, 在写作时让他们重温旧梦, 这也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一种方法。记得有一次读书征文竞赛, 作文材料要涉及学生平时生活实际, 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忆以前参加过的活动、做过的社会小调查、听过的新闻……并教会学生筛选材料、去粗存精。同学们沉浸在回忆的激情中, 很快写好了作文。这次作文竞赛, 我班有好几位学生获得省级作文奖, 还有一位学生的作文发表在《小学生作文》杂志上。

三、师生互动

长期以来, 作文课的上法已成一种模式: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讲评。实际上这种模式也大大地遏止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我们不妨变学生活动为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 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相互审题列提纲。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看图作文还是材料作文, 审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出题者都有自己的命题意图, 学生在审题时常常会跑题或偏题, 写作时会文不对题。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审审题、立立意, 让学生在审题中领会出题意图, 在写作时可以有的放矢。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列列提纲, 指导学生列好写作提纲, 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思路顺畅。如果学生在写作的开始阶段, 老师能够指导好, 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我知道怎样写, 我可以写好, 我会写出好的作文”的感情激发下写作, 可想而知, 学生的作文能力在长期的这样的训练下会逐渐得到提高。

(2) 相互写作交流。现在与学生一起写作的老师越来越多。他们知道和学生一起写, 可以知道写作中的难处, 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作文进行评改, 而且写好以后和学生一起交流,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当然, 老师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故意提高学生的作文而贬低自己的作文, 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写得比老师还好, 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和感受。这种体验对学生来讲是终身难忘的, 能深深激起学生的内在动力, 是任何语言无法比拟的。

(3) 相互评改打分。作文的评改一直是老师的任务。老师因此也花费了许多心血。在作文的评改上老师投入的精力之多, 是其他学科的老师无法想象的, 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但这样做的一个后果是:学生拿到作文后只关心一个分数, 分数高的兴高采烈, 低的呢?垂头丧气。因此, 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评改和分数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热情。所以不妨把评改的权利下放给学生, 让学生们自己评改作文。当然, 教师一定要做好评改作文的指导, 让学生有章可循, 在评改中懂得方法, 在评改中取得经验, 在评改中取得进步。相互评改可以是学生自己给自己的作文打分, 也可以是同桌相互打分, 也可以是老师提供一篇文章集体评改……

利用乡土情感 激发创作热情 第2篇

对于农村中学,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力的训练环境还十分落后,课外阅读量少,学生知识面窄,写作确实是苦事一桩。写什么呢?有什么值得写呢?是教师和学生最苦恼的事情。近几年,随着本校研究的深入,为写作指明了方向,关注身边人,关注身边事,创作素材就在身边,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大有益处。

一、关注家乡,从关注家乡的声音入手

初中学生对于写作普遍存在着畏惧心理,不擅长将生活体验真实地反映,勉强写出来的文章也如板着脸和人家对话,了无生趣。如何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并将个人体验反映在文本中?我们应该从小处着手,选取一个点,让乡土文化及古诗、名篇带着学生学习描写声音的技法,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唤醒他们的生活积累,激起他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中得到提高。

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鞭炮声、汽笛声、掌声、蛙声、流水声等。自然界、人世间,这些美妙的声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尽的欢乐:风唱雨泣,蜂鸣蝶呓,无处不闻;蛙声鸟鸣,莺歌燕语,随时可听。如果我们能在写作时将这些天籁之声收录其中,那我们的文章定然有声有色。教师要创设情境,如播放与声音有关的音像资料,让跃动的音符与优美的图片直击学生心灵,感染学生,体味声音的丰富多彩,品味声音的无穷趣味。鼓励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活跃思想,开阔思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中学习写作技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用表演的形式增强对声音的认识,从而调动生活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二、关注家乡,从关注家乡的人物入手

人物是创作的核心,关注家乡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体现家乡时代的变迁。在生活中要学会观察,注意搜集素材。其实,搜集素材就是搜集细节,在记叙文写作中,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是不可缺少的。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不是随心所欲的,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就是说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

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修养等特点;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对话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而且也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避免有话必录和拖泥带水的现象;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语言描写,并不是唾手可得,而要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任何心理活动的引起都是有原因的,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展现出来。不然,人物的形象无论如何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征,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内在性格的变化,常常处在不协调的矛盾状态之中。为了显示人物性格的差异,写作文就必须通过对比加以表现,将他们面对相同的事物作出不同的反应表示出来,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写人,如果从一个侧面去描写,人物形象往往单薄;如果从多个侧面去描写,人物形象就容易丰满。多侧面地描写人物形象,这个“侧面”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整理出各具代表性的若干侧面,分工而又合作地表现人物形象。

写一群人,比写一个人、两个人难,难就难在要通过一定的材料组织,巧妙地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从而反映各自的思想、性格、面貌。那么,怎样组织材料才能把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呢?应该抓住贯串各个人物之间的线索。写人物群像,是不是每个人在文章中所占据的位置都一样呢?不是的。在一群人中,有的在文章中担任“主角”,有的在文章中担任“配角”,谁主谁次,是根据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决定的。

三、关注家乡,从体验家乡的变化入手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把两者相融就是观察生活。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对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易放过。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采田野风光之美。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小麦、玉米、菜地、鱼池、大棚、奶牛场……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秋收图、运输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及猎奇心理,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反映家乡发展变化,不能说大话、喊口号,而要采集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反映家乡富了、变了,要以小见大,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在劳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给蔬菜施肥、锄草、叶面喷肥等过程中你又学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积累了写作素材。

创作热情 第3篇

针对美术课离不开造型材料的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身边或当地的一些事物, 结合美术教材, 巧妙地运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去发现并大胆开发各种美术造型材料, 巧妙运用各种美术造型材料, 提升自我美术专业素养, 激发学生更大的创作热情, 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拓展课本中的造型材料

小学和初中的课本中都有“粉印版画”一课, 教师和学生往往都以吹塑纸为造型材料进行课堂练习的设计。几年下来, 大家都觉得毫无新意, 兴趣顿减。我结合自己在兴趣班教学中的KT板板材, 将大张的KT板分割为15×15 cm尺寸的小方块, 并将一面的彩色包边纸撕掉露出里面雪白的底面版, 然后逐一分发给学生, 让学生尝试在这种造型材料上进行粉印版画的创作。KT板里面雪白的底面版可以用水彩笔画图稿, 图稿画好后直接用铅笔在KT板上描、刻、画出凹凸不平的立体图文, 最后刷上水粉颜料, 这样就可以用素描纸或宣纸等拓印出一幅幅美丽的粉印版画来。学生对这种新型的造型材料产生了极高的兴趣, 在创作中认真专注, 最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挖掘自然中的造型材料

树叶是身边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 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或者和一些同行进行美术教学交流中, 发现教师善于利用这些自然资源, 设计创新出各种不同的美术教学形式: (1) 树叶添画; (2) 树叶贴画; (3) 树叶拓印画; (4) 树叶的立体插接造型。

我们的身边有着各种各样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 如石头、树皮、棉花、羽毛等。不管是城市还是身处农村的教师, 都可以因地制宜、用心挖掘身边的各种自然资源, 使之成为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各种造型材料,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新意与欢乐, 让我们的学生能以更饱满的热情来进行美术的学习与创作。

三、利用身边废旧的造型材料

“瓦楞纸版画”“名画撕贴”是我不同阶段所上的两堂课, 它们分别利用生活中废旧的包装盒、挂历纸、废报纸等进行课堂教学。“瓦楞纸版画”这课, 主要是让学生在废旧的包装盒纸板 (厚实的原色瓦楞纸) 上先用丙烯颜料刷上一层色彩丰富又带有肌理感的深底色, 待干后在上面用白色粉笔绘制图案设计稿, 接着结合撕、刷、印等不同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气氛中创作出一幅幅独特的装饰画作品。“名画撕贴”这一课, 是我在学校前年举办的“校园美术节”中所上的课, 主要是以大师的名画为作品模板, 将生活中各色废纸先进行颜色选择, 再边撕边贴, 最后创作出极具视觉冲击的一幅幅名家名作, 很多学生从中获得了满足感与成就感。前一课获区级评优课的一等奖, 后一课的成果在“校园美术节”的作品展览中和初中部教学楼的墙面上得到了见证。

利用废旧的造型材料, 不仅可以使美术教学成本降低, 效率提高, 而且学生高兴, 家长也支持。现在, 教师和学生也都在慢慢养成随时收集废旧材料以备用的习惯。

四、开发身边新型的造型材料

随着时代的进步, 各种新型造型材料也不断涌现。在近几年的“校园美术节”活动中, 教师不断地开发各种新型的造型材料, 如“名画袋袋酷”“画面具”“画盘子”“画方凳”“柱子创意刷”等,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称赞。

“名画袋袋酷”“画面具”“画盘子”先是选择一种空白手拎袋和面具模板, 这些材料购于淘宝, 价格低廉, 学生平时很少看到或用到这些材料。当教师提供这些新型的造型材料, 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来装饰美化时, 学生兴奋极了!“画方凳”和“柱子创意刷”则是将学校音乐教室的学生座椅———方形柜和风雨操场上的木头包边柱子进行了再创作。当学生面对这些“不同凡响”的新型造型材料时, 早已是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了。经过学生的再创作, 一件件或雅致或独特、或大胆狂放的艺术作品诞生了, 真正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 又美化于生活”这一真谛!

其实, 在我们身边有着可以运用于我们美术教学的各种造型材料, 美术教师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去积极挖掘和开发身边的各种美术造型材料, 将之运用在自己的美术教学过程中, 就可以带动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来面对艺术的学习与创作, 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素养。

摘要: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 美术教师往往需借助美术造型材料的直观表达来达到其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开发各种美术造型材料, 巧妙运用美术造型材料, 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术教学,造型材料,创作热情

参考文献

以兴趣促写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4篇

关键词:写作;兴趣;农村中学生

目前,很多农村中学生对写作都有一种畏难情绪,这其中既有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也有学生自身阅读量不足的问题,但究其根源还是由于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大。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了探讨。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说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首先要从激励其会“说”开始。由于农村中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因此教师可以从语文课本出发,由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说、会说,培养学生说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课文《紫藤萝瀑布》时,可以仿照课文中描写紫藤萝花以及作者看到紫藤萝花前后心情的变化,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一种植物,并以“我眼中的ⅹⅹ”为题进行说话练习。这样一来,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同时,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引导,如问学生“该植物的生长季节是什么时候?它有花期吗?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果实吗,果实是什么味道的?你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等。通过这样的说话训练,学生描写植物的思路清晰了,也完成了一次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一来,学生会感觉写作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联系课文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慢慢培养写作的思路,这对写作习惯的养成十分有益。

二、贴近生活,培养学生想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了“生活教育”的观点,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因此,教师要注重从生活中积累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农村中学生的生活更加亲近大自然,因此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点滴,感悟生活中的淳朴以及大自然的亲切。例如:在谈“什么是温暖”这个话题时,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冬天生火取暖会让人感觉到温暖,钻到被窝里会觉得温暖,晒太阳也能获得温暖。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温暖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感觉,还可以是心灵的感动。比如,父母为了能供孩子读书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难道不能让你的内心感觉到爱的温暖吗?爷爷奶奶相濡以沫数十年,难道他们之间不是一种情亲的温暖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温暖”有了新的理解,开始观察生活,用心思考生活中的点滴,这样就能慢慢培养学生思考的兴趣,以思促写,进而使他们养成写作的习惯。

三、激发情感,培养学生写的兴趣

“作文”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是对写作的有效总结。由于中学生年纪较小,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丰富,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使他们乐于表达。例如:在生活中,父母总会处处为孩子着想,这种爱让他们不知不觉将这种着想变成了管教,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往往会因为父母管教太严而产生不良情绪,与父母发生冲突。这时,如果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认识爱、体验爱,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就容易激发起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从而感动于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并就误解父母之爱萌生悔意,从而形成正确认识。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将这种真情实感写入作文,激活学生创作情感的“源头活水”,便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的作文变得更深刻。学生对创作越自信,也就会更爱创作。

四、交叉评价,培养学生改的兴趣

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激发学生写作信心及兴趣的关键。作文评价有多种形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交叉式的生生互评等。目前的作文教学往往以教师评价为主,由于学生较多,作文批改量大,教师的评语往往比较简单,且缺乏实质性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完成写作后,往往对后续的批改期望不高,也没什么热情。为激发学生写作后期的反思热情,教师可多采用交叉式生生互评的方法进行写作教学。

农村中学生由于阅读量较小,对于作文评价的方式必然了解得不够多。因此在学生进行交叉评价时,教师可提出几点评价要求,比如作文的语言是否生动、作文的布局是否合理、作文还需要进行哪些修改,等等。这样的互评指导,可以让学生学习他人作文中的优点,并发现作文创作的不足,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思考。这样一来,学生找到了作文修改的方向和方法,必然会提高修改作文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的写作思维日益清晰。当学生的写作思维越来越成熟时,写作便成了一件简单的事,写作的良好习惯也就更容易养成了。

写作兴趣是学生进行写作活动的重要内因,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让他们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促进写作教学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三华.谈作文教学困境突破之策略[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创作热情 第5篇

关键词:汪曾祺,创作,隐逸情怀

虽然汪曾祺说自己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但他及他的作品那种“热情的恬淡, 入世的隐逸” (1) 的鲜明特点, 早已无法否认。汪曾祺对乡村景象与小镇人事的刻画, 透明平和, 大多诗意抵达人生的根本, 其人其作品都屡屡冒出些许隐逸之气, 一定意义上接续了现代文学的一种非主流的传统。诚如有学者所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 存在一种‘返归自然’的哲学与审美潜流……流动于废名、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之中, 形成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道若隐若现、蹊径独辟的‘归隐’泉流” (2) 。汪曾祺的隐逸情怀主要表现在其乡镇自然的诗意描写、世俗生活的恬淡超拔、率真人性的达观呈现、边缘叙事的创作选择、中西文化的圆融内化等。汪曾祺喜好描写高邮水乡的清雅素朴, 展现田园乡镇淳朴恬淡, 用一种宽容、平和的心境欣赏带着烟火味的乡镇风貌, 在时代主潮之外疏淡地勾勒出一幅幅带有隐逸气味的绿色画面, 在对生命存在、生命价值、生存环境的深切关注中, 构建出一种贴身的诗意格调, 不经意地体现出一种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一、醉心自然, 诗化描写

对自然的崇尚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汪曾祺从小生活在水乡高邮, 故乡的水清亮了其儿时的梦想, 润泽了其洒脱的心灵, 沉淀了其坎坷的人生。在经过岁月的漂洗研磨之后, 汪曾祺把一个个“高邮故事”点染成了一幅幅水墨画。正如学者所说:“汪曾祺的小说创作, 极大部分是以他的故乡江苏高邮地区三、四十年代乡镇生活为素材的。……他写的是旧社会普通人物的普通生活, 写的是故乡那时代司空见惯的风俗人情, ……成就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风俗画, 以及一卷卷清新淡远的南方水乡风景图。” (3) 《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 无不充满水乡的灵润韵致。汪曾祺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 我是在水边长大的, 耳目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 也影响了我的作品风格。” (4) 他的小说散文大多水汽氤氲, 清凉透明, 却不泛滥成灾, 汪曾祺强调他的小说:“有点水气, 却不那么土气。” (5)

汪曾祺以散淡冲和的赤子之心, 对故乡自然展开从不厌倦的描绘, 美丽的地方风景常常与故乡小人物的平淡生活连在一起, 有一种不假雕饰的天籁之美。汪曾祺喜欢用儿童视角观照世界, 发现过去生活的诗意。《花园》追忆自然纯真的自己与儿时花园的关系,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 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了。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 (6) 。作品所写自然风光清新淡雅, 瓢儿菜、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荸荠、连枝藕、芦花、白果树、剪秋罗、虞美人、青桩鸟……水乡植物和动物充满勃勃生机, 连大淖的空气在他笔下都变得特别清凉。故乡可爱的自然风物与故乡人美好的生活紧密相关。《故乡的食物》就诗意地描写炒米、鸭蛋、虎头鲨等家乡特色食物, 忍不住深情地说:“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7) 《枸杞》写道:“采摘枸杞的嫩头, 略焯过, 切碎, 与香干丁同拌, 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 皆极清香。” (8) 家乡的枸杞不仅看起来美, 吃起来更香。汪曾祺的“高邮回忆”, 展现一幅幅和谐村镇的画卷, 描绘古朴悠久的自然与纯朴宁静的乡村生活, 在流畅舒朗的笔调中充满独特的山水情致。

汪曾祺认为:“写山水, 无非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和山水的默契, 溶合, 一番邂逅, 一度目成, 一回莫逆。” (9) 汪曾祺很少写冲突激烈的社会内容, 常常以“托梦”于过去年代的方式避开政治运动的喧嚣与折腾, 以寄情自然山水, 求得心灵的平静和自由。正如其诗句所写, “谁识清诗满竹林” (10) , “文章或有山林意” (11) 。汪曾祺在疏淡的自然描写之中, 既没有利禄的经营, 又没有心气的浮躁, 让人轻松欢愉。即使以后久居都市, 也难以割舍心头的那一点恒久的绿色牵挂。他说:“有人爱逛百货公司, 有人爱逛书店, 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 ……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12) 《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写汪曾祺到香港发现那里独多高楼却不见大树, 直到坐在酒店想起了北京的那些大树才安下心来, 树在这里就成为自然的象征。对现代都市环境的独特反应, 体现的是其崇尚自然的深层情感。汪曾祺说自己的创作目标是为了给生活和人带来美与诗意, 所以要“写得很美, 很健康, 很有诗意” (13) 。《受戒》写得如桃花源般美丽, 就是想把人引入富有诗意的世界。《大淖记事》写自然与人性的美, 也是这样。汪曾祺笔下的乡村世界大多天然淳朴, 洋溢浓郁的诗情。他常常在超尘脱俗自由适意的自然书写中, 不自觉地流露出怀旧、隐逸的审美风尚。

二、不拘流俗, 返璞归真

据说汪曾祺年轻时不拘常规, 率性随意, 在西南联大读书几年, 经常晚上看书, 白天睡觉或泡在茶馆里, 系主任、名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课不喜欢也一样逃。后来年岁渐长, 慢慢除去火气与浮躁, 日益变得冲虚恬淡, 不仅“基本上与世无争, 不太争强好胜, 不图一时之嘴快” (14) , 而且努力回归“人之初, 性本善”的率真, “保持孩子一样纯洁的心, 保持对人、对物的同情” (15) 。

汪曾祺的笔下多是寻常生活中的凡人琐事, 但他重点表现是普通人身上那自然脱俗的形态与俗世生活中诗意的东西。《岁寒三友》中的三人表面上看起来是三个蝇营狗苟的俗人, 实质上是三个品行高洁的隐士。《鉴赏家》里的“鉴赏家”叶三本是个穿门越户卖时令水果的小贩, 但他俗中见雅, 能细致品出画中紫藤有风, 准确指出红白荷花的作画失误, 生命般珍视收藏画家死后交付的遗作, 不负画家引他为知音。《徙》中的老师高北溟隐于民间, 虽一生困顿, 却耿直狷介、不从流俗、志存高洁。《落魄》中穿绸衣、挂着金链表开饭馆的扬州人, 困于生意场却干净潇洒, 身上有着绝少铜臭味的清雅气质。《老鲁》写私立学校校工老鲁在钩心斗角的社会从事简单的挑水工作, 但流露出来人性中可贵的东西———真率与善良。《熟藕》中的刘小红和王老因为买卖熟藕而互相交往关顾, 就像熟藕一样极为简淡真淳。《大淖记事》展示了乡间底层社会贫民群体的自然淳朴。《鸡鸭名家》描写了身隐于市的炕蛋工人用烘缸孵小鸡小鸭的神圣。《职业》表现了街头卖“椒盐饼子, 西洋糕”的男孩过早成熟的形象之下未泯的童心。在汪曾祺的笔下, 这些寄身乡野、行走市井、随世沉浮的小人物, 在一个个很小的地方过着再平常不过的生活, 却显现出一种流俗之外的淡雅之美。

汪曾祺作品除了凡俗中见真淳外, 更在颠覆中返素朴。汪曾祺有些作品对人物的命运安排和对人物的态度都十分独特, 人物不但反叛了传统的道德规范, 而且彻底颠覆了固有的社会观念。《受戒》写的是破戒, 无论是庙里的和尚还是当地的居民都不拘清规戒律的束缚, 自由自在、率性而活, 展现了一幅幅自然平和、淳朴随意的生活图画, 表现了一种健康自然、自由洒脱的生活状态, 传达了一种本真自然的生命理想。汪曾祺说:“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 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 肯定人的价值, 我写了人性的解放。” (16) 《薛大娘》更是为个体生命立言之作, 薛大娘完全背叛了传统, 不仅拉皮条, 而且偷人, 这样一个传统道德中的坏女人, 在汪曾祺这里不但没有受到指责, 反而对其生存状态与为人原则大加赞赏:“薛大娘不爱穿鞋袜, 除了下雪天, 她都是赤脚穿草鞋, 十个脚趾舒舒展展, 无拘无束。她的脚总是洗得很干净。这是一双健康的, 因而是很美的脚。薛大娘身心都很健康。她的性格没有被扭曲、被压抑。舒舒展展, 无拘无束。这是一个彻底解放的, 自由的人。” (17) 作品中构建了一个迥异于传统的生活世界, 固有的传统观念彻底消解, 作品的人物意义完全改变, 表现出一种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那就是, 无论是在尘世, 还是在佛门, 都需要符合自然、健康的本性, 需要自由的生存状态。

汪曾祺既不深入揭露近代经济关系之下传统社会的崩溃, 又不尖锐批判政治变动中乡村人性的丑恶, 而是用审美的眼光过滤普通人的生活, 在看似平淡无奇的乡镇凡人小事中, 发现超越凡俗的人性之真与人情之美。在纷纷扰扰的庸俗现实里, 表现人性的直率、淳朴。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中, 打捞琐碎生活中清雅脱俗的趣味, 既有人性的关爱, 又有返璞归真的追求。

三、边缘叙事, 圆融超脱

可以说,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发表作品, 到八九十年代成名走红之前的几十年里, 汪曾祺就一直走在一条边缘写作的路上。他既不表现宏大的时代主题, 又不抒发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 还不痴迷西方现代派技法, 绝大多数时间在潮流之外以一种回顾的姿态与平静的态度, 疏淡地耕种着自己民间日常的花园, 对逝去的平凡生活进行审美关照, 对传统文化进行接续超越。几十年里, 无论是遭遇风云激荡的社会变动, 还是历经浮夸伪饰之后的治愈反思, 无论是置身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体化, 还是面对西方现代化改革和现代性文化的冲击, 汪曾祺的创作一如既往地努力回到过去、回到家乡、回归传统, 在中国现代社会与文学的边缘, 以内在超越的圆融, 走出了一条既接续传统又融合现代精神的审美之路, 较早地表现出一种向内转的纯文学诉求。他紧密结合自我的生命体验, 将纯净的视角对准日常生活, 创作时“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 除净火气, 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 (18) , 从对现实的彻悟中超脱疏离出来, 用散文化的叙述将风俗自然和人生百态舒缓平和地呈现, “娓娓而谈, 态度亲切, 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 少雕饰, 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 秋末晚菘, 滋味近似” (19) 。营造一种清淡的韵味, 不自觉地引发人们对古朴悠久的自然与淳朴宁静的乡村生活的诗意想象, 透露出一种隐逸的情调。

时间上回到过去。汪曾祺的小说所写的人事、民情与风俗大多年代久远、风格古朴, 读来舒缓慰藉。汪曾祺说:“我以为小说是回忆。” (20) “高邮回忆”成为他小说题材的最大来源, 过去的人生遭遇、所见所闻、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被他以一种平静如水的心态编织成一个个“高邮故事”, 视角明澈, 人事率真。《受戒》在末尾特意注明“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21) , 小说采用儿童叙述视角, 透过功利时代的漫漫风沙, 跨越僧俗世界的固有规范, 消弭现实人生的所有悲苦, 将四十多年来积淀在心底的故乡情怀、人生梦想、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 让人性自由伸张, 给生命自由舒展, 构建起一个人世乌托邦。汪曾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相继推出的《异秉》、《大淖记事》、《陈小手》等作品, 无不是重拾昔日的淡远梦境, 回顾苏北水乡平凡寂静的岁月, 用朴素的小说手法写出来的声声喟叹。

空间里回到家乡。怀乡是汪曾祺作品的重要特征, 故乡的怀思之情融入作品, 写景状物, 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人物和环境相互衬托, 水光山色, 令人流连神往。《故里杂记》、《故乡人》、《故人往事》等干脆直接以故乡为题, 以寄托乡情, 晚年的汪曾祺更是常常沉浸在对故乡人事不断的回忆中。经历了社会的风云变迁和个人的坎坷磨难, 汪曾祺念念不忘的是心中那个久远的高邮梦境。写故乡和童年, 展开诗意追寻。写高邮旧社会的人事风俗, 进行理想化的过滤。汪曾祺那些以故乡为题材和背景的小说努力要做的就是, 挖掘生活中的美、人生中的亮、人性中的真与人间中的爱。也许, 对于汪曾祺来说:“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 (接近极乐) 。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唯有在故乡才可亲近本源, 这乃是命中注定的。”“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 (22) 汪曾祺散淡随性的“高邮故事”, 常常让人在故乡的沉静稳定中体验到莫名的乐趣与美妙。

文化上回归传统, 圆融超脱。古典文化艺术精神与现代西方文化思潮都深刻影响到汪曾祺及其文学创作。汪曾祺喜读《庄子》, 受过老庄思想浸润, 追求道家达观超然的境界和言朴旨远的艺术。汪曾祺推崇儒家, 喜欢《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所说的洒脱自然、率性而为的生活态度。汪曾祺从小就生活在佛教氛围中, 具有“人间佛教”观念与悲悯众生的情怀。除了接受古典雅正的传统文化熏陶外, 汪曾祺也接受过“五四”个体生命意识、西方生命哲学思潮的影响。正因为如此, 汪曾祺思想比较圆融通达, 为人不失赤子之心, 并贯穿在其创作之中。《受戒》写各地风习:“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 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 有的地方出箍桶的, 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 有的地方出画匠, 有的地方出婊子, 他的家乡出和尚。” (23) 语言平淡, 态度超然, 饱含人生的理解与宽容。《寂寞与温暖》写女技术员沈沅被打成右派, 白天干活, 晚上看书, 平静而寂寞地生活着, 在类似退隐的超脱中维护着生存的价值。《故乡人·钓鱼的先生》中写王淡人吃“起水鲜”, 种瓢儿菜和扁豆为郑板桥“一庭春雨瓢儿菜, 满架秋风扁豆花”的对联配景, 施医舍药……过着淡泊而又富情致的类似世外隐士的生活。描写佛道二教修行者毫不拘束的方外生活, 《庙与僧》里完全是居家过日子的随便景象, 《仁慧》写尼姑仁慧乐生治生给观音庵带来一派安居乐业的气象, 《道士二题》马道士修道学医、种菜养花, 自己料理柴米油盐日常起居, 自甘落寞却不乏生趣。他们无论怎样, 个个活得自然平常, 无不本然个性, 对此, 作者十分欣赏, 体现出一种圆融超俗的境界。

创作热情 第6篇

Avid展台以Imagine▲Achieve为主题, 展示区域由三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视音频一体化的高标清、3D制作解决方案、全线的广电音频专业解决方案以及革命性的新闻制播一体化解决方案。展台设计延续以往风格, 线条严谨、色彩简洁, 突出Avid特色, 同时侧重功能性, 观众可在现场体验多款Avid最先进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 Avid特别安排《碟中谍4:幽灵协议》音效大师Will Files和剪辑大师Evan Schiff进行演讲, 与中国观众近距离互动交流, 分享国际最先进的影音制作经验, 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将创意打造成风靡全球的一流作品。

Avid公司亚太区销售副总裁John Rechsteiner表示:“Avid的使命是激发创作热情、挥洒无限创意, 帮助客户在数字化世界实现梦想。为此, 我们设计并推出了一系列先进的解决方案, 为我们的客户带来全新基于资产的工作流程功能, 让他们得以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业务。”

“媒体组织需要以更高效、更易于协作的方式对他们现有的媒体资产进行重新利用, 并跨越数字和社交发布渠道, 找到销售内容的方法。通过我们最新推出的功能, 帮助客户实现随处创建内容、管理复杂制作工作流程, 并将他们的媒体发布到各个地方, 从而成功应对了多媒体融合时代的挑战。”

来自《碟中谍4:幽灵协议》的两位特邀嘉宾对此次BIRTV之行表现出很大热情, 他们表示:“借助于Avid的专业音频和视频解决方案, 《碟中谍4:幽灵协议》和好莱坞诸多电影制作团队得以将创意构想发挥至登峰造极, 获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每一部影片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创意和制作过程, 《碟中谍4:幽灵协议》也不例外, Avid的快速、稳定和高协作性在影片制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很高兴能与广大中国观众分享影片的背后故事。“

基于资产的工作流程

Avid于BIRTV2012展示的最新基于资产的工作流程包括:

分布式制作——Interplay®Sphere是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 让广播新闻专业人士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采集、访问、编辑及后期处理新闻报道。凭借基于云的架构, 启用Interplay Sphere的应用程序 (如Media Composer®和NewsCutter®) 让参与者们在一个完全分布式环境中自由工作, 覆盖多位置及时区。带有Interplay Sphere的News Cutter和Media Composer通过扩展记者和新闻组织无论身处何方均可进行工作的能力, 有效地打破了新闻演播室的壁垒, 彰显了Avid致力于广播新闻的承诺及领导地位。

多平台发布 (MPD)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多屏幕消费需求, Avid全新的多平台发布解决方案精简并增强了记者与编辑们的创建内容, 并跨多个传统的、数字的和社交平台发布内容的过程。MPD通过创建、转码而后交付到网络内容管理系统、在线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 实现智能安排资产和元数据流程, 从而消除了多平台发布的复杂性。

服务器与存储——全新的Avid ISIS®2000近线性存储解决方案跨越多个Avid Interplay设备提供搜索、浏览、访问及管理, 扩展制作存储;帮助媒体制片人应对日益增长的制作产量和上升成本的挑战;凭借全新的i4000刀片, Avid ISIS 7000 v4.0有效加倍了其存储容量;新一代Air Speed®5000视频服务器利用高清版本中所含的Avid DNxHD®播放功能, 带来全新的编解码灵活性。

Avid Motion GraphicsTM——让企业有能力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视觉图像, 并轻松快捷地播出;利用由最新的GPU和I/O技术加速的, 实时2D/3D渲染引擎, 创建起强有力的品牌认知。精彩演示

Avid在BIRTV 2012演示的案例包括:

Avid Interplay——扩展的Avid Interplay系列在资产管理解决方案上推出新成员。

Interplay Production 2.6——制作资产管理解决方案, 具备极大的工作流程灵活性和容量, 支持多个ISIS系统, 且全新工作组支持JPEG 2000和3D格式。

·Interplay Central 1.2——基于网络的新闻创建应用程序, 带有改进的媒体访问和管理功能。

·News Vision TM 2.5——全新的I/O、图形和工作流程选项, 尽在一个极具经济效益的一体式解决方案, 用于整个新闻演播室的运作。

·Media Composer 6——视频剪辑系统的基准, 带有64位功率、开放式I/O支持, 以及全新流畅的外观和触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创作热情】相关文章:

创新热情07-13

运动热情07-14

保持工作热情06-13

激活热情 提高效率05-07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06-18

培养兴趣和热情07-22

点燃热情激发兴趣02-07

严格管理热情服务08-02

用热情去工作09-02

形容热情的句子09-06

上一篇:创设新情境下一篇:“乐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