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新品种范文

2024-06-30

高粱新品种范文(精选10篇)

高粱新品种 第1篇

1 亲本来源及选育经过

2004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以 (西里×甜秆+IS1347) 为母本, 以GW02780为父本杂交, 经过系统选育, 于2005年决选而成。2006年进行产量鉴定, 2007~2008年在黑龙江省进行区域试验, 2008年同时进行生产试验。2011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2 产量表现

2006年进行产量鉴定, 平均生物产量68 720.0 kg·hm-2, 比对照品种龙饲1号增产20.6%。

2007~2008年共进行10点区域试验, 全部增产, 平均生物产量66 042.9 kghm-2, 比对照品种龙饲1号增产16.1%。

2008年参加生产试验, 共进行5点生产试验, 平均生物产量62 992.0 kg·hm-2, 与对照龙饲1号相比5个点均增产, 平均增产15.5%。

3 特征特性

3.1 植株生长特性

该品种田间生长茂盛, 植株整齐健壮。株高270 cm左右, 纺锤形中散穗, 穗长26 cm, 单穗重42 g。红壳, 红褐色圆形粒, 千粒重17 g。叶片较宽, 叶深绿色, 叶脉绿色。茎秆多汁, 灌浆末期含糖量达到15%以上。髓质甜脆, 口味纯正。出苗至成熟120 d左右, 生育期需积温2 450℃左右。

3.2 茎秆品质

龙甜高粱号茎秆强壮汁液丰富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 (哈尔滨) 化验分析, 茎秆汁液锤度为17.1%。

3.3 抗病性

2010年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黑穗病接种鉴定, 发病率为8.1%。

3.4 适应区域

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及第二积温带上限种植。

4 种子繁育关键技术

4.1 隔离条件

制种地块的周围300 m之内不能有高粱、帚高粱、苏丹草等高粱属植物。

4.2 播种时期、拔杂和收获

一般5月中、上旬气温回升的寒尾暖头播种。为防止粉种, 不能过早播种, 应在5 cm土层深度稳定在10℃时播种。播种前可用种衣剂或拌种霜拌种, 以防地下害虫。也可采用催芽播种的方式种植以防止粉种。抽穗期彻底拔除田间杂株, 开花初期拔除可疑植株。于蜡熟末期、完熟初期适时收获。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播种

一般5月中、上旬气温回升的寒尾暖头播种。播种前可用种衣剂或拌种霜拌种, 以防地下害虫。也可采用催芽播种的方式种植以防止粉种。

5.2 合理密植

龙甜高粱2号为高秆品种, 为防止茎秆倒伏, 不能种植过密。种植密度应在8万株·hm-2左右。

5.3 田间管理

5叶期及时定苗。如果人工定苗, 注意留匀拐子苗。6月中旬~7月中旬要铲蹚及时, 做到两铲两蹚。7、8月份发现蚜虫为害时, 应及时喷洒氧化乐果控制蚜源。发现黏虫为害时, 应在3龄前喷洒敌杀死进行防治。

5.4 科学施肥

播种时施磷酸二铵150 kg·hm-2, 不能将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拔节前结合蹚二遍地, 追施尿素150~200 kg·hm-2、钾肥50 kg·hm-2, 追肥时注意不要将肥料洒到喇叭口里, 以免烧苗。

5.5 收获

两种高粱新品种介绍 第2篇

辽黏3号是由国家高粱改良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在2003年以辽黏A-2为母本,以辽黏R-2为父本,经过人工杂交之后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型酿造用糯性红高粱新品种,已于2008年通过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其推广应用前景看好。

特征特性 该品种株高169.5厘米,穗长31.8厘米。中紧穗,纺锤形,壳褐色,粒红色,穗粒重69.6克,千粒重24.1克。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籽粒品质检测,含粗蛋白8.14%、粗淀粉78.09%、单宁1.47%、赖氨酸0.14%,淀粉含量较高,单宁含量适中,是酿造高档白酒的首选优质原料之一。综合抗性好,抗旱、抗涝、抗倒伏,耐瘠薄、耐盐碱能力强。抗病性特别出众,丝黑穗病的自然发病率为0,人工接种鉴定两年平均发病率为9.95%;叶部病害也较轻。在沈阳地区生育期116天左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参加了全国高粱品种酿造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其高产性和稳产性较为突出,平均每亩产量分别高达424.1千克和426.1千克,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45.7%和43.6%,均居于各参试品种首位,增产效果极为显著。

适宜地区 该品种的适应性广,适宜在无霜期达到120天以上的全国各地高粱产区种植。

能源与青贮兼用型甜高粱——辽甜3号

辽甜3号是由国家高粱改良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在2003年以L0202A为母本,以LTR108为父本,经过人工杂交之后育成的具有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等诸多优点的能源与青贮兼用型甜高粱新品种,已于2008年通过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其开发种植前景广阔。

特征特性 该品种根系发达,生长繁茂,植株高大,叶片肥厚,株高336.4厘米,茎粗2.04厘米,分蘖数2.2个。中紧穗,纺锤形,红色壳,灰白粒。茎秆多汁多糖,出汁率59%,含糖锤度19.7%,是生产汽车用燃料乙醇的优良能源作物品种。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籽粒品质检测,含粗蛋白4.9%、粗纤维30.5%、粗脂肪7.6%、粗灰分6.5%、可溶性总糖34.4%、无氮浸出物47.1%;茎秆和叶片中的氢氰酸含量分别为19.3毫克/千克和9.4毫克/千克,可以制成优质青贮饲料。植株抗旱、抗涝、抗倒伏,耐瘠薄、耐盐碱能力强,经过人工接种后丝黑穗病发病率为0,叶部病害轻微。在沈阳地区生育期141天左右,约需有效积温2900℃。

产量表现 高产性和稳产性好,2006~2007年参加了全国高粱品种能源/青贮组区域试验,全国2年平均每亩鲜重产量高达5154.1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0.2%,居于各参试品种首位;平均每亩籽粒产量36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

收获适期 根据不同用途收获期有所差异:作为生物质能源作物,应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获;作为青贮饲料作物应该分期收获,第一次收获在抽穗期至开花期,此后可以利用其再生能力强的优势,在降霜前进行第二次收获。

适宜地区 据多年来的试验、试种、示范与推广,辽甜3号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作为生物质能源作物,适宜在无霜期达到145天以上、有效积温超过3000℃的全国各地高粱产区种植;作为青贮饲料作物,适宜在我国“三北”地区及南方大多数省份种植。

高粱新品种 第3篇

1. 本粱8号

沈阳老本种业有限公司于2007年以P05A为母本、105R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高粱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7天左右, 与对照辽杂5号熟期相近, 属中早熟品种。芽鞘绿色, 叶片绿色, 苗期长势较强, 根蘖1~2个, 株高145.3厘米, 叶片数18~19片, 中脉白色。中紧穗型, 筒形穗, 穗长33.8厘米, 育性100%, 壳红色, 籽粒红色, 穗粒重72.7克, 千粒重27.6克, 籽粒整齐度整齐。着壳率3%, 角质率45%, 出米率84%, 适口性一般。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沈阳) 测定, 籽粒含粗蛋白10.46%、粗淀粉74.52%、赖氨酸0.2%、单宁1.62%。经人工接种鉴定, 丝黑穗病免疫, 发病率0。抗倒性较强, 抗叶部病害, 较抗蚜虫, 较抗螟虫, 抗旱性强, 抗涝性一般。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辽宁省高粱中早熟组区域试验, 8点次增产, 4点次减产, 1点次平产, 两年平均亩产504.7公斤, 比对照辽杂5号增产8.2%;2011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53公斤, 比对照辽杂5号增产15.4%。

栽培要点:在辽宁地区一般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为8500株。注意防治黏虫、蚜虫、螟虫等虫害。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铁岭、沈阳、锦州、葫芦岛、阜新、朝阳、海城等地区种植。

2. 辽杂35号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2006年以不育系01-26A为母本、恢复系3550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高粱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5天左右, 比对照辽杂5号晚1天, 属中早熟品种。芽鞘绿色, 叶片深绿色, 苗期长势强, 根蘖1~2个, 株高124.7厘米, 叶片数18~20片, 蜡质叶脉。中紧穗型, 长纺锤形穗, 穗长31.6厘米, 育性100%, 褐壳, 籽粒红色, 穗粒重70.3克, 千粒重27.6克, 籽粒整齐度好。丝黑穗病人工接种发病率0.3%。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沈阳) 测定, 籽粒含粗蛋白10.42%、粗淀粉77.17%、单宁1.7%、赖氨酸0.23%。经人工接种鉴定, 高抗丝黑穗病, 感病率0.3%。抗倒伏、抗蚜虫、较抗螟虫、抗叶病。

产量表现:2010~2011年连续两年参加辽宁省高粱区域试验, 7点次增产, 6点次减产, 两年全省平均亩产490.4公斤, 比对照辽杂5号增产5.1%;2011年参加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21.8公斤, 比对照辽杂5号增产8.9%。

栽培要点:该杂交种适应性强, 一般平肥地均可种植。辽宁通常播期在5月10日左右。精细播种, 播种深度掌握覆土镇压后在2厘米左右。每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左右作底肥、磷酸二铵10公斤作种肥, 适当施用钾肥, 尿素20~25公斤作追肥。每亩适宜种植密度为8000株。生长期间及时防治粘虫和螟虫。蜡熟末期及时收获。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沈阳、锦州、葫芦岛、铁岭、阜新、朝阳、海城、黑山地区春播以及在绥中地区夏播种植。

3. 辽杂40号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2007年以不育系085A为母本、恢复系311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高粱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7天左右, 比对照辽杂5号晚4天, 属中早熟品种。芽鞘绿色, 叶片深绿色, 苗期长势强, 根蘖1~2个, 株高180.3厘米, 叶片数20片左右, 中脉浅黄。中紧穗型, 纺锤形穗, 穗长36厘米, 育性100%, 壳红色, 籽粒红色, 穗粒重72.7克, 千粒重28.7克, 籽粒整齐度好。着壳率0.3%, 角质率70%, 出米率80%。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沈阳) 测定, 籽粒含粗蛋白9.3%、总淀粉74.16%、赖氨酸0.21%、单宁1.6%。经人工接种鉴定, 高抗丝黑穗病, 感病率3.8%。抗倒伏、抗蚜虫、较抗螟虫、抗叶病。

产量表现:2010~2011年连续两年参加辽宁省高粱区域试验, 11点次增产, 2点次减产, 两年平均亩产514.6公斤, 比对照辽杂5号增产10.3%;2011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37.9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12.3%。

栽培要点:该杂交种适应性强, 一般平肥地均可种植。在辽宁适宜播期在5月1~20日;精细播种, 播种深度为2.5~3.0厘米。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公斤作底肥、磷酸二铵10公斤作种肥、尿素25公斤作追肥。每亩适宜密度为7500~8000株。生长期间及时防治黏虫和螟虫。蜡熟末期及时收割。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铁岭、朝阳、锦州、葫芦岛、海城、黑山和彰武地区种植。

4. 本粱7号

沈阳老本种业有限公司2008年以112A为母本、95PBY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高粱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8天左右, 比对照辽杂11号晚4天左右, 属晚熟品种。芽鞘绿色, 叶片绿色, 苗期长势较强, 根蘖1~2个, 株高231.8厘米, 叶片数22片, 中脉白色。中散穗型, 筒形穗, 穗长33厘米, 育性100%, 壳褐色, 籽粒白色, 穗粒重77.9克, 千粒重32.4克, 籽粒整齐度整齐。着壳率0.5%, 角质率70%, 出米率87%, 适口性好。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沈阳) 测定, 籽粒含粗蛋白9.18%、粗淀粉78.59%、赖氨酸0.23%、单宁0.07%。经人工接种鉴定, 高抗丝黑穗病, 发病率0.7%, 抗倒伏、倒折, 抗叶部病害, 较抗蚜虫, 较抗螟虫, 抗旱、抗涝性较强。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辽宁省高粱晚熟组区域试验, 14点次增产, 3点次减产, 两年平均亩产550.5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10.5%;2011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0.9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9.8%。

栽培要点:在辽宁大部分地区一般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为7000株。注意防治黏虫、蚜虫、螟虫等虫害。籽粒灌浆期注意防止鸟害。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锦州、葫芦岛、海城地区和铁岭、沈阳、阜新、朝阳等无霜期较长地区种植。

5. 熊杂7号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以外引不育系7050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05-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高粱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3天左右, 比对照辽杂11号早1天, 属中晚熟品种。芽鞘绿色, 叶片绿色, 苗期长势强, 根蘖2~3个, 株高192.1厘米, 叶片数21~22片, 中脉蜡质浅黄色。中紧穗型, 长纺锤形穗, 穗长31.8厘米, 育性100%, 壳褐色, 籽粒白色, 穗粒重82.8克, 千粒重30.1克, 籽粒整齐度好。着壳率1.5%, 角质率65%, 出米率80%~85%。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沈阳) 测定, 籽粒含粗蛋白9.32%、总淀粉78.07%、赖氨酸0.27%、单宁0.05%。经人工接种鉴定, 高抗丝黑穗病, 感病率2.9%。抗蚜虫, 抗倒伏, 抗叶病, 活秆成熟。

产量表现:2010~2011年连续两年参加辽宁省高粱区域试验, 15点次增产, 2点次减产, 两年全省平均亩产538.1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8%;2011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60.5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7.8%。

栽培要点:在平原地区中等以上肥力土壤上种植, 每亩适宜密度6500~7000株。在辽宁适宜播期为5月1~20日, 精细播种, 播种深度为2.5~3厘米。每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作底肥、磷酸二铵10公斤作种肥、尿素25公斤作追肥。生长期间注意及时防治黏虫、玉米螟等害虫。蜡熟末期及时收获。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锦州、葫芦岛、朝阳、阜新等高粱产区种植。

6. 铁杂18号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2007年以T L214A为母本、T54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高粱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6天左右, 比对照辽杂11号晚2天, 属中晚熟品种。芽鞘绿色, 叶片绿色, 苗期长势较强, 株高221.7厘米, 叶片数22片, 中脉蜡色, 紧穗型, 筒形穗, 穗长32.6厘米, 育性100%, 壳褐色, 籽粒白色, 穗粒重83.8克, 千粒重31.2克, 籽粒整齐。着壳率0.1%, 角质率高, 出米率82%, 适口性好。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沈阳) 测定, 籽粒含粗蛋白9.52%、总淀粉77.95%、赖氨酸0.26%、单宁0.06%。经人工接种鉴定, 对丝黑穗病免疫。抗倒伏、抗蚜虫、螟虫等。

产量表现:2010~2011年连续两年参加辽宁省高粱中晚熟组区域试验, 15点次增产, 2点次减产, 两年平均亩产548.1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10.0%;2011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58.6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7.4%。

栽培要点:在辽宁地区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为7000株, 注意防止鸟害以及防治地下害虫。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的葫芦岛、锦州、朝阳、阜新、沈阳、铁岭等地区种植。

7. 辽杂38号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2007年以不育系026A为母本、恢复系221R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高粱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2天左右, 比对照辽杂11号早2天, 属中晚熟品种。芽鞘绿色, 叶片深绿色, 苗期长势强, 根蘖1~2个, 株高192.2厘米, 叶片数20片左右, 中脉浅黄。中紧穗型, 长纺锤形穗, 穗长34厘米, 育性100%, 壳褐色, 籽粒红色, 穗粒重76.7克, 千粒重28.1克, 籽粒整齐度好。着壳率0.4%, 角质率70%, 出米率80%。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沈阳) 测定, 籽粒含粗蛋白9%、总淀粉74.90%、赖氨酸0.21%、单宁1.02%。经人工接种鉴定, 高抗丝黑穗病, 感病率1.2%。抗倒伏、抗蚜虫、较抗螟虫、抗叶病。

产量表现:2010~2011年连续两年参加辽宁省高粱区域试验, 13点次增产, 3点次减产, 1点次平产, 平均亩产528.5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6.1%;2011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37.5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3.7%。

栽培要点:该杂交种适应性强, 一般平肥地均可种植。在辽宁适宜播期5月1~20日, 精细播种, 播种深度为2.5~3厘米。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公斤作底肥、磷酸二铵10公斤作种肥、尿素25公斤作追肥。每亩适宜密度7000~7500株。生长期间及时防治黏虫和螟虫。蜡熟末期及时收割。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沈阳、铁岭、朝阳、阜新、锦州、海城、黑山等地区种植。

8. 辽杂39号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2005年以FA-11 (LA-15) 为母本、恢复系R (141) 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高粱新品种;父母本均为自选。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4天左右, 与对照辽杂11号持平, 属中晚熟品种。芽鞘绿色, 叶片深绿色, 苗期长势强, 根蘖1~2个, 叶片数20~22片, 中脉浅黄。中散穗型, 纺锤形穗, 株高201厘米, 穗长30厘米, 育性100%, 壳褐色, 籽粒白色, 穗粒重79.8克, 千粒重29.2克, 籽粒整齐度好。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沈阳) 测定, 籽粒粗含蛋白8.06%、总淀粉78.88%、赖氨酸0.24%、单宁0.14%。经人工接种鉴定, 发病率2%, 高抗丝黑穗病, 抗倒伏, 抗蚜虫, 较抗螟虫, 抗叶病。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参加辽宁省高粱中晚熟组区域试验, 15点次增产, 2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545.3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9.4%;2011年参加辽宁省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52.6公斤, 居第4位,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6.3%。

栽培要点:辽杂39号是一个综合性状优异的高粱杂交种, 选择土壤肥力中上等或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种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播前一定要选好种, 每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作底肥、磷酸二铵15公斤、钾肥5公斤作种肥。要保证苗全、苗齐、苗壮;适时早间苗、早定苗;每亩保苗7000株;结合最后一次中耕每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注意防治病虫害, 尤其是地下害虫和黏虫。

高粱新品种 第4篇

一、因地制宜选择栽培模式

高粱适应性强,在鄂西北山区高、中、低山地均可种植,而且可单种也可套种,在不同海拔、不同种植方式下,应选择不同的栽培模式。

1. 低山河谷地带

低山河谷地带光热资源充足,如果是白地单种,可利用红糯小矮高粱生长期短、再生能力强的特点,提前播种、保温育苗、地膜覆盖、适时移栽,种植“再生高粱”,实现“一种双收”;也可露地种子直播,此法简单省工,适合大面积种植,但产量比再生高粱要低。如果在预留行春季与小麦、豌豆等越冬作物套种,最好采取育苗移栽,此法有利于培育壮苗、保证密度、方便管理、提高产量。

2. 二高山地带

在海拔600米左右的二高山地带最好采取单种,可露地直播也可育苗移栽,因杂交高粱种子细小且价格较高,为保证密度、降低成本,最好采取育苗移栽。

3. 高山地带

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必须采取育苗移栽、地膜覆盖。

4. 其他因素

因红糯小矮高粱成熟期籽粒裸露,易遭雀鸟为害,所以在雀鸟较多的鄂西北山区,必须相对集中连片种植。

二、坚持深耕施肥、轮作换茬

1. 深耕施肥

高粱根系发达、入土较深、吸收力强,耐干旱、耐渍水、耐瘠薄,而且耐肥抗倒,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合山区多种类型地块种植。但要提高产量,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保水、保肥力强的地块,年前深耕炕垡,亩施牛栏粪、羊圈粪、土杂肥、沼渣等有机肥1000~1500千克,以疏松、改良、培肥土壤。种植前7~10天,再将土壤翻耕耙平,用微耕机将大土垡打碎,将耕层土壤整活。每亩开沟深施总养分含量为45%的优质三元复合肥50~75千克,尿素10千克做底肥。如果是有机栽培,底肥最好用养殖场甩干的鸡粪、羊粪或有机质含量大于或等于45%的生物有机复合肥,亩用量100~200千克。

2. 轮作换茬

由于高粱产量高,种植后土壤养分消耗大,所以前茬以浅根系的豆科作物(大豆,蚕、豌豆)为好,其次是麦茬、油菜茬或玉米茬,而且应当坚持轮作换茬,以防多年连作导致病虫增加、地力衰退。如果种植有机高粱,山区可在秋冬季种植一茬越冬绿肥,春季提前7~10天用微耕机将其打碎,翻压入土做底肥使用。

三、适时播种,精心培育壮苗

1. 适时播种

高粱适宜播种时间,以当地春季土壤温度回升至12℃时为宜。如果采取保温育苗,可将播种时间适当提早7~10天。在鄂西北山区,低山宜在3月上中旬播种,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宜推迟至4月上中旬。

2. 培育壮苗

红糯小矮高粱种子偏小,顶土力弱,采取育苗移栽,不仅能节省种子、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保证苗早、苗全、苗齐、苗壮,是提高产量与效益的重要措施。为方便移栽、提高成活率,最好采取塑料穴盘育苗。冬季备好营养土,堆沤腐熟后春季过筛使用。高粱种子播前晒种,并用种衣剂拌种以提高发芽率,增强发芽势,减少病虫危害。每穴播种高粱种子2~3粒,播后盖种并浇足水分,盖膜保温保湿,促其早出苗、早齐苗。苗出齐后适时间苗,每穴留壮苗1~2株。随着气温升高,逐步揭膜通风,防止高温烧苗,同时注意浇水,防止穴盘内营养土过干影响生长。苗栽植前5~7天,将覆盖的农膜全部揭除炼苗,使其充分适应露地环境后移栽。

四、合理密植,确保群体数量

1. 合理密植

红糯小矮高粱株矮耐肥,抗倒力强,可适当密植以提高产量。如果采取净作(俗称“一块板”种植),亩留苗密度以8000~10 000株为宜;如果采取套种(预留行栽培),亩留苗密度以4000~5000株为宜。

2. 确保群体数量

①种子直播。亩用种量1千克左右,播后盖土要浅,以保证出苗。齐苗后结合中耕除草拔除弱苗,5~6叶时定苗。

②育苗移栽。亩用种量只需0.3~0.4千克,移栽苗龄最好控制在30天左右(4~5叶期),注意抢墒移栽,栽后浇定根水,确保“一栽全苗”。

③地膜覆盖栽培。须提前开沟深施底肥,起垄抢墒覆膜。盖膜2~3天后,待膜内土温升高、土壤松软时,再在膜面打孔栽苗,随后浇定根水,用细土将孔口封严,防止跑温跑墒、高温烧苗。

五、加强管理,创造高产环境

高粱虽易种易管,但要获得高产,必须为其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1. 及时追肥

在施足底肥基础上,直播田齐苗后(或移栽苗返青成活后),结合中耕除草亩追尿素5千克左右提苗,有机栽培可用1000千克稀释的沼液或粪水代替;高粱抽穗封垄前7~10天,重施一次拔节孕穗肥,视苗情长势亩追总养分含量为45%的高效复合肥15~20千克或生物有机肥30千克,随后中耕培土,确保后期养分供应充足,穗大粒多、千粒重高。

2. 中耕除草

高粱种子顶土力弱,出苗慢,前期生长势弱,特别容易出现草荒,因此要加强中耕除草。一般在直播高粱齐苗或移栽苗返青成活后中耕除草一次,高粱封垄前再中耕除草培土一次,保持土壤疏松、地无杂草,进而促进高粱根系生长发育,培养强大根群,增强吸收水肥与抗倒伏能力。如果种植面积较大,可采用化学除草。苗前除草,亩用96%异丙甲草胺乳油110~150毫升+38%莠去津悬浮剂150~200毫升,对水30千克,对地表均匀喷施,可实现禾阔双除。苗后防除阔叶杂草,可选用莠去津、溴苯腈、唑嘧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等除草剂。若田间香附子等莎草科多年生杂草大量发生,可在高粱苗4~5叶期,亩用75%氯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4~6克,或72%2,4-滴丁酯乳油40~50毫升、40%莠去津胶悬剂200~250毫升,对水30千克,均匀喷洒于杂草茎叶表面。由于高粱对除草剂比较敏感,因此施药时一定要严格掌握用药的品种、时间、浓度和方法,初次使用最好先做小面积试验,防止盲目使用造成药害。

nlc202309081803

3. 注意抗旱

高粱耐旱性强,但鄂西北山区旱灾发生频繁,严重持续干旱会影响高粱产量。尤其是苗期遇旱,要及时浇水抗旱,保证苗全、匀、齐、壮,增强抗逆能力。中后期若遇持续干旱,有条件的也要设法浇水抗旱。

六、严防病虫,谨防药害

观察发现,红糯小矮高粱易遭病虫危害。同时高粱对有机磷类农药非常敏感,施药不当很容易造成高粱叶片发红甚至枯死,因此种植高粱,不仅要注意防治病虫,还要注意防止药害。

1. 病害

高粱主要病害有黑穗病、炭疽病、纹枯病、紫斑病和锈病等。

①黑穗病。在鄂西北山区,以黑穗病发生危害最为严重。其防治措施:一是坚持轮作换茬。二是播种前用2%戊唑醇湿拌种剂拌种,每千克种子用药1~2克;或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每千克种子用药3~5克。三是适时播种,防止播种过早、温度过低,导致出苗太慢,病菌侵染机会增多。四是发现病穗,抢在灰包破裂前及时拔除集中烧毁。

②炭疽病等。可抢在发病初期,喷施0.5%大黄素甲醚水剂500~600倍液,或20%吗啉胍·乙铜水剂300~400倍液进行防治。

2. 虫害

高粱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以及蚜虫、黏虫、玉米螟、粟穗螟等地上害虫。

①地下害虫,除使用种衣剂拌种外,还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倍液拌种,每千克种子用药量2克。拌种后需闷3~4小时,阴干后播种。苗期发现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

②地上害虫。防治高粱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进行喷雾,或用10%烟碱水剂1000倍液、1.5%天然除虫菊素水乳剂25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高粱黏虫、玉米螟、粟穗螟等,须抢在卵孵化盛期或幼虫2龄以前,用25%杀虫双水剂200毫升,对水30千克,喷雾防治。如果是有机栽培,可在幼虫三龄前用0.3%印楝素乳油600~800倍液,或0.6%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或苏云金杆菌(BT)制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由于高粱对敌百虫、敌敌畏等有机磷类农药特别敏感,不仅地块内不能使用,对挥发性强的有机磷类农药,在地块以外50米区域内都要控制施用。

七、适时收获,防止雀鸟为害

山区雀鸟多,红糯小矮高粱成熟较早,应适时收获以防雀鸟为害。适宜收获时期,以蜡熟末期为佳。其典型特征是:穗基部茎秆变黄,植株下部的4~6叶枯死,高粱穗已有九成转色,籽粒用手捏完全无浆。此时收获营养物质已停止积累,千粒重与淀粉含量最高。收获过迟,雀鸟为害损失大,反而会造成减产。

如果是低山河谷地带,采取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早熟栽培措施蓄留“再生高粱”,更须及早收获头季高粱。为促前茬高粱尽快“再生”,须在头季高粱收获前10天左右追施“促芽肥”,一般亩追尿素10千克或生物有机肥25千克,遇旱最好亩追稀粪水或沼液1000千克。收获时将头季高粱秆距离地面5厘米左右(近地面留两个节)用利刃割下,秸秆先覆盖在留桩上,待高粱新芽长至5~7厘米时,再将秸秆揭开铺在行间。头季高粱收获后及时中耕除草施肥,促地下根系发育生长。高粱萌发出再生新芽(蘖)后要注意适时除蘖,一般除上留下、除弱留强、除密留稀,每株留蘖2个为宜。只要管理得当,再生高粱亩产可达200千克以上。

收获的高粱,要及时脱粒晾晒,待其含水量降至13%以下方可入库,以防止储藏期发生霉变。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邮编:442200)

高粱新品种 第5篇

1. 特征特性

该品种出苗至成熟125天左右, 需≥10℃活动积温2450~2550℃, 属中熟高粱杂交种。幼苗和芽鞘绿色, 根系发达, 株高164.1厘米左右, 19片叶左右, 茎秆较粗壮。穗长26.9厘米, 中紧穗、纺锤形, 穗粒重86.3克, 着壳率6.4%。籽粒椭圆形, 红壳红粒, 千粒重28.9克, 角质率30%。品质性状,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沈阳) 测定, 粗蛋白含量8.76%, 粗淀粉含量76.52%, 单宁含量0.81%, 赖氨酸含量0.18%。是非常适宜作酿酒用的高粱新杂交种。抗性表现:该杂交种适应性广, 抗倒伏, 抗蚜虫、抗叶病。经国家高粱改良中心连续2年用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接种鉴定, 2年平均发病率仅为1%, 田间自然发病率为零。

2. 产量表现

2008年全国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7公斤, 居第2位, 比对照一敖杂1号增产21.7%, 比对照二四杂25增产6%;与对照一、对照二比6个点全部增产。2009年全国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1公斤, 居第2位, 比对照一敖杂1号增产21%, 比对照二四杂25增产10.7%;与对照一、对照二比6个点全部增产。两年全国区试平均亩产598.9公斤, 居第1位, 比对照一敖杂1号平均增产21.3%, 比对照二四杂25号平均增产8.3%。2009年参加生产试验, 全国平均亩产664.6公斤, 居第1位, 比对照一敖杂1号增产25.1%, 比对照二四杂25增产9.3%;与对照一、对照二比6个点全部增产。

3. 栽培技术要点

一般在4月末到5月初播种, 要求土壤10厘米耕层地温稳定在10℃以上, 土壤含水量在15%~20%播种为宜;不可过早播种, 以防种子粉籽;每亩播种量1~1.33公斤, 播种深度2.5~3厘米。播种后注意镇压保墒。栽培密度每亩保苗12万~14万株。为确保高产, 应做到施足底肥、增施种肥、适时追肥。每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左右做底肥, 播种时每亩施入种肥磷酸二铵10~13.3公斤;拔节初期每亩追施尿素13.3~20公斤。播种时用毒谷防治地下害虫, 苗期和生长期及时防治黏虫、蚜虫和玉米螟。

4. 制种技术要点

制种时, 先播父本, 待父本出苗3叶后再播母本。父母本比例为1 6, 父本每平方米保苗12株, 母本每平方米保苗15~18株。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应及时去除杂株, 开花期和收获前应特别注意去除B型株和其他杂株。

5. 收获

生产田和制种田均需在蜡熟末期及时收割, 割后注意晾晒, 降至安全水分标准后脱粒。以便保证种子的色泽和发芽率, 安全贮藏。

6. 适应区域

高粱新品种锦杂106锦杂105 第6篇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28天, 芽鞘绿色, 幼苗绿色, 成株株高202.5厘米, 穗长31.2厘米, 中紧穗型, 纺锤形状穗, 籽粒红色, 褐壳, 单穗粒重80.9克, 千粒重27克。籽粒含粗蛋白9.36%、粗淀粉73.76%、单宁1.34%、赖氨酸0.18%, 适宜酿造用。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在锦州地区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 两年每亩平均产量554.1公斤, 比对照锦杂100增产9.2%。2009~2010两年参加全国区域试验平均每亩产量564.5公斤, 居参试品种第2位;在西北试验点两年平均每亩产量622.3公斤, 比对照晋杂12号增产4.1%;在华北、东北试验点两年平均每亩产量506.7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7.1%。2010年参加全国生产试验6个试验点全部增产, 平均每亩产量554.7公斤, 居第2位;在西北2个试验点平均每亩产量565.9公斤, 居第2位, 比对照晋杂12号增产6.7%;2个点全部增产, 幅度为5.5%~7.9%;在华北、东北4个试验点平均每亩产量543.6公斤, 居第1位,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8.2%, 4个点全部增产, 幅度为0.5%~26.8%。

栽培技术要点:播种要抓住墒情及时早播, 尽可能做到一次播种保全苗。播种时期最好在5月10~25日, 要求土壤10厘米耕层地温稳定在12℃左右, 土壤含水量在15%~20%为宜。锦杂106需肥量较大, 只有充分满足肥水需要时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和质量。一般情况下, 每亩施优质农肥3000公斤做底肥, 每亩施氮、磷、钾复合肥15~20公斤做种肥, 拔节期每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根据几年试验试种调查结果, 该杂交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7000株左右。一般采用犁开沟撒播, 覆土2~3厘米, 并及时镇压保墒。

适宜种植区域:锦杂106品种适宜在辽宁、河北、山西、甘肃、宁夏等春播晚熟区域种植。

锦杂105:锦州农业科学院以外引不育系7050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S H609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高粱新品种。2008年底通过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鉴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31天。芽鞘绿色, 幼苗绿色, 成株株高189.6厘米, 穗长30.4厘米, 中紧穗型, 纺锤形状穗, 籽粒橙红色, 褐壳, 单穗粒重85.9克, 千粒重28.9克, 籽粒含粗蛋白10.02%、粗淀粉74.75%、单宁0.15%、赖氨酸0.34%。出米率达到82%, 适口性好, 适宜食用。锦杂105产量较高, 一般亩产500公斤以上, 籽粒整齐, 较抗丝黑穗病, 无叶部病害, 抗蚜虫。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在锦州地区产量比较试验结果, 两年平均亩产551.7公斤, 比对照锦杂93增产31.2%。2007年参加全国品种比较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62.8公斤, 在华北、东北试验点, 平均亩产583.7公斤, 比对照锦杂93号增产19.7%。2008年参加全国品种比较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70.6公斤, 在华北、东北试点平均亩产577.5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7.7%。2008年参加全国高粱品种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95.6公斤, 在华北、东北试验点平均亩产554.2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11.6%。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适宜播种期在4月25日至5月10日。每亩适宜种植密度为6500~7000株。为保高产应增施农肥, 每亩施口肥15~20公斤, 以氮、磷、钾复合肥为好。拔节后每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

优质酿酒用高粱新品种辽杂33号 第7篇

1. 特征特性

辽杂33号在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21天左右, 比对照辽杂11号早2天, 属中晚熟品种。芽鞘绿色, 叶片浓绿色, 苗期长势强, 根蘖1~2个, 株高186.4厘米, 成株21片叶, 中脉浅黄色蜡质。中紧穗型, 长筒形穗, 穗长34.4厘米, 育性100%, 壳褐色, 籽粒红色, 穗粒重95.7克, 千粒重29.5克, 籽粒整齐度好。着壳率0.2%, 角质率77%, 出米率84%。2008~2009两年人工接种鉴定, 高抗丝黑穗病, 感病率1.9%;抗倒伏 (倒伏率为3.8%) 、抗蚜虫, 较抗螟虫, 抗叶病, 活秆成熟。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沈阳) 测定, 籽粒含粗蛋白9.34%、总淀粉73.88%、赖氨酸0.28%、单宁0.99%。

2. 产量表现

所内产比试验平均亩产595.2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5.7%。2008年参加辽宁省高粱区域试验全省9个点平均亩产571.4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6.2%;2009年参加省区域试验全省9个点平均亩产586.5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6%;两年平均亩产579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6.1%。2009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38.3公斤, 比对照辽杂11号增产6.9%。2008~2009年在省内外进行了多点试种示范, 平均亩产5 8 0~630公斤, 最高亩产达6 8 0公斤, 平均比辽杂11号增产6.6%, 比锦杂93增产12.1%。

朝阳市2008年开始试种辽杂33号, 平均亩产620公斤, 比当地主栽品种锦杂93号增产10.1%;铁岭市2009年试种辽杂33号, 平均亩产650公斤, 比当地主栽品种铁杂10增产9.8%。

3. 栽培要点

辽杂33号抗倒耐密植, 适应性好, 抗性强, 活秆成熟, 粒大整齐, 稳产性好。春播以10厘米耕层地温稳定在12℃以上、土壤含水量在15%~20%为宜, 辽宁省通常播种期在4月25日至5月10日。播前晒种, 能够包衣更好。精细播种, 播种深度掌握覆土镇压后在2厘米左右, 播种时用毒谷防治地下害虫确保全苗。因该杂交种抗倒性好, 每亩适宜种植密度7000~7500株。合理施肥, 每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作底肥, 磷酸二铵10公斤作种肥, 25公斤尿素作追肥。适时收割, 在蜡熟末期, 也就是大部分穗下部籽粒刚定浆时收割, 并抓紧晾晒和及时脱粒, 以确保籽粒的优良商品性。注意, 该品种对收割时期要求严格, 要适时早收, 否则会有轻微早衰, 影响籽粒的商品性。

4. 制种技术要点

制种田间的母本与父本行比为10∶2或5∶1。播种期安排, 第一期父本、母本同时播, 第一期亲本播后钻锥时播二期父本, 一期与二期父本应各占一半。去杂, 在苗期、拔节期、花期和成熟期及时去除田间的保持系和杂株。及时收获、晾晒和脱粒, 确保种子发芽率。种子要进行加工清选, 包装时注意防止机械混杂。

5. 适宜种植地区

高产优质特色高粱新品种辽粘4号 第8篇

辽粘4号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所新近选育成的糯高粱杂交种, 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良、淀粉含量高、抗逆性强、高抗丝黑穗病等特点。辽粘4号在辽宁、天津、河北、贵州、泸州、浙江、江西等地已连续推广3年, 均表现出产量高、高抗丝黑穗病、广适的特点。该品种2011年末同时通过国家鉴定和辽宁省审定, 产量、抗性、品质等指标不仅明显超过一般糯高粱品种, 甚至超越一般高粱杂交种, 是优质、高产的酿酒专用型高粱杂交种, 应用前景广阔。

1. 辽粘4号选育水平高, 推广应用价值高

辽粘4号 (LA-25/7037) 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2006年以不育系LA-25为母本、恢复系7037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在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22天左右, 比对照辽杂11号早2天, 属中晚熟品种。芽鞘绿色, 叶片浓绿色, 苗期长势强, 根蘖1~2个, 株高206.1厘米, 成株20片叶, 中脉浅黄色蜡质。中散穗型, 纺锤形穗, 穗长28.8厘米, 育性100%, 壳黑色, 籽粒红色, 单穗粒重79.5克, 千粒重28克, 籽粒整齐度好。着壳率0.2%, 角质率70%, 出米率84%。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沈阳) 测定, 籽粒粗蛋白含量7.58%, 总淀粉含量74.1%, 赖氨酸含量0.19%, 单宁含量1.33%。经2009~2010两年人工接种鉴定, 高抗丝黑穗病, 感病率1.7% (1%~2.4%) 。抗倒伏 (倒伏率0.13%) 、抗蚜虫, 较抗螟虫, 抗叶病, 活秆成熟。

2. 推广应用辽粘4号, 打造辽宁优质白酒原料优势种植带, 实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

糯高粱作为生产高品质白酒的最重要的原料之一, 能提升白酒档次, 提高知名度、塑造酒文化形象。辽粘4号的推广应用, 可以充分利用辽宁省高粱种植与生产方面的优势, 在中西部地区打造糯高粱的优势种植带, 成为优质酿酒高粱生产基地, 为辽宁乃至全国酿酒企业提供优质原料。在四川泸州、贵州遵义等地, 糯高粱每公斤收购价格已经达到6元, 而辽宁普通粒用高粱每公斤价格仅在2元左右。作为我国高粱的优势种植区, 糯高粱生产在辽宁具有极大的潜力, 有利于实现全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加收益。

3. 推广应用辽粘4号,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种植辽粘4号比种植常规糯高粱品种每亩可增产粮食200公斤以上, 每亩增加纯效益600元 (每公斤按3元计算) 。籽粒淀粉含量每增加2个百分点, 可提高出酒率1个百分点, 按辽粘4号比青壳洋 (泸州老窖用) 品种淀粉平均高10%计算, 可提高出酒率5个百分点。目前, 辽宁省高粱种植面积150万亩, 如果全部推广种植以辽粘4号为代表的糯高粱, 以每亩增收500元计算, 全省可增加经济效益7.5亿元。如果辐射全国的高粱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 以每亩增收500元计算, 可增加经济效益50亿元。辽粘4号抗旱耐瘠薄、耐盐碱、无鸟害, 具有很强的抗逆性, 可在干旱、半干旱、盐碱地区广泛种植, 有利于旱作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缓解目前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辽粘4号抗病性强, 可以明显降低农药使用量,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4. 辽粘4号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播种。辽粘4号熟期适中, 当春季10厘米耕层地温稳定在12℃以上, 土壤含水量在15%~20%时即可播种。在辽宁省通常播种期为5月10~25日。 (2) 确保全苗。精细播种, 播前晒种能够包衣更好。播种深度掌握在覆土镇压后2厘米左右, 播种时用毒谷防治地下害虫。 (3) 合理密植。该杂交种抗倒性好, 较耐密植, 每亩适宜种植密度为7000~7500株。 (4) 科学施肥。每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作底肥、磷酸二铵10公斤作种肥、25公斤尿素作追肥。 (5) 适时收割。在蜡熟末期, 也就是大部分穗下部籽粒刚定浆时就收割, 并抓紧晾晒和及时脱粒, 以确保籽粒的优良商品性。

5. 适宜地区

高粱新品种 第9篇

关键词:甜高粱;耐盐;中科甜3号;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4.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095-01

栽培甜高粱[Sorghum bicolor (Linn.) Moench subsp. bicolor]隶属于禾本科高粱族高粱属甜高粱种下的一个亚种[1-2]。甜高粱是C4作物,光合作用效率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大。甜高粱作为饲料、糖料、能源作物極具开发价值[3],尤其作为青贮饲料具有转化率高、营养丰富的优势[4],并且甜高粱具有耐盐碱、耐瘠薄、抗旱、抗涝等诸多特性,适宜在江苏省沿海滩涂盐碱地种植[5]。加速选育和推广高产甜高粱品种对有效利用江苏省沿海滩涂等边际土地具有重要意义[6]。中科甜3号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经过多年选育出的适合江苏省沿海滩涂地种植的甜高粱新品种,该品种于2014年3月通过江苏省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2006年11月在海南省以江苏省甜高粱农家品种南通1号作母本,美国引进的高糖、抗逆性强的甜高粱品种M-81E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2007年5月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植F1,同年11月南通1号×M-81E的F1与亲本南通1号进行一次回交。2008—2010年,通过系谱法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海南省加代筛选出生育期中熟、丰产性好、耐盐、抗病性好、稳定的BC1F6优良品系(中科甜3号)。2011—2012年在连云港、盐城等沿海滩涂地区进行品系比较试验,成熟时盐碱地(盐分含量在0.3%~05%)新鲜产量72~78 t/hm2,籽粒产量3 840~4 155 kg/hm2;脱盐地(盐分含量在0.2%以下)新鲜产量93~94.5 t/hm2,籽粒产量5 250~5 325 kg/hm2,中科甜3号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性和丰产性。2013年中科甜3号申请参加江苏省2013年甜高粱新品种鉴定试验,在江苏省灌云县洋桥农场、江苏省射阳县金海农场、江苏省如东县东凌垦区沿海滩涂盐碱地的3点平均新鲜产量为85 705.5 kg/hm2,比辽甜1号(对照)增产6.34%,增产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第1 位;中科甜3号干籽粒产量为4 902.3 kg/hm2。

2 主要特征特性

生育期中熟,平均为139.3 d;出苗较好,苗势较强,中后期长势稳健;叶片绿,叶鞘红,株型清秀,茎秆质地硬、有韧性,穗形紧凑、呈纺锤形,颖壳棕红,籽粒白色、外露;平均株高为324.17 cm,茎节数为17.67节;茎较粗,为1.89 cm;茎秆榨汁率为48.07%;汁液糖锤度为16.20;单株每穗粒数1 677.00粒;千粒质量 34.40 g。中科甜3号较耐盐、抗倒性也较好。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时播种

中等肥力土壤的10 cm耕层地温稳定在12 ℃以上,土壤含水量在15%~20%时播种为宜,该品种在江苏省沿海地区的适宜播种期通常在4月底至5月20日。

3.2 精细播种

播种深度为覆土镇压后2 cm左右,盐碱地宜采取地膜平铺和沟畦覆盖起垄(垄高4~5 cm)的种植方式,从而降盐、提高成苗率。播种时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0~750 mL/hm2,兑水600~750 kg/hm2 1 000倍液全田喷雾,防治地下害虫;播种后及时用50%莠去津可湿性粉剂2.25~300 kg/hm2兑水450~750 kg/hm2均匀喷于土表防治田间杂草。

3.3 合理密植

脱盐土种植密度以9万株/hm2为宜,密度过大容易引起倒伏。盐碱地须要根据土壤盐分含量适当调整种植密度,盐分含量在0.3%以下的轻盐土种植密度掌握在9.00万~975万株/hm2;土壤盐分含量在0.30%~0.50%的重度盐碱地适宜密度掌握在10.50万~11.25万株/hm2为宜;盐分含量在0.50%~0.60%的重盐碱地适宜密度为12.00万~1500万株/hm2。

3.4 肥水管理

甜高粱全生育期施肥以2次为宜,一是基肥,结合整地施45%高浓度三元复合肥450 kg/hm2;二是拔节期,追施一次化肥尿素225~300 kg/hm2和硫酸钾105 kg/hm2。在播种后遇连续干旱要及时浇水,防治干旱返盐造成幼苗枯死。

4 病虫草害防治

播种时要进行化学除草,如未及时化除,应在2~3张叶时进行1次中耕除草。全生育期注意防治蚜虫和玉米螟:可用25%吡虫啉乳油600~900 g/hm2,兑水600~750 kg/hm2全田喷雾防治蚜虫;心叶期用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玉米螟和高粱条螟。

参考文献:

[1]贾春林,盛亦兵,张华文,等.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甜高粱产草量和饲用价值[J]. 草业科学,2013,30(1):116-119.

[2]冯海生,李春喜. 应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甜高梁的生产性能[J]. 草地学报,2013,21(3):622-625.

[3]郭平银,齐士军,徐宪斌,等. 能源植物甜高粱的研究利用现状及展望[J]. 山东农业科学,2007(3):126-128.

[4]宋金昌,范 莉,牛一兵,等. 不同甜高粱品种生产与奶牛饲喂特性比较[J]. 草业科学,2009,26(4):74-78.

[5]张培通,李春宏,郭文琦,等. 甜高粱新品系YT002在江苏种植的产量形成和器官建成动态特征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13,25(4):1-4.

高粱新品种锦饲1号栽培技术 第10篇

高粱属于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是古老的谷类作物之一,高粱新杂交种锦饲1号是锦州农业科学院于2005年以不育系7050A(引自国家改良中心)为母本,自选恢复系k02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k02是从辽西农家甜高粱品种筛选、提纯改良而成。该组合2006年在所内进行产量观察试验,2007~2008年在所内进行产比试验,2009~2010年参加国家高粱青贮组区域试验,完成试验程序。2010年12月通过国家高粱鉴定委员会鉴定。

二、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在锦州产比试验结果:两年平均折亩产5117千克。

2009~2010两年区试全国鲜重平均亩产4958.7千克,比对照辽饲杂1号增产21.4%。籽粒全国平均亩产198.1千克,比对照辽饲杂1号减产22.6%。

三、主要特征特性

锦饲1号生育期138天,芽鞘紫色,幼苗绿色,株高366.0厘米,茎粗2.0厘米,纺锤形散穗,褐壳红粒。含糖锤度17.9%,茎秆出汁率54.2%。该品种粗蛋白6.47%,粗脂肪17.0%,可溶性总糖19.92%,粗纤维26.8%,粗灰分6.0%,水分7.0%,叶中氢氰酸0.13毫克/千克,茎中氢氰酸2.52毫克/千克。丝黑穗病自然发病率为0,接种发病率两年平均为9.8%。倾斜率为36.9%,倒折率为20.6%,无叶部病害,抗蚜。

四、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施肥

精细整地,深耕20~25厘米,耕后要连续进行耙地,镇压整地作业,在北方春播早熟区和春播晚熟区因生长季节较短,应及早播种以争取较长的生育日数,确保正常成熟。高粱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8~12℃,生长时期所需的最低温度为12.8~16.5℃。在生产上可把土壤5处平均气温达12℃时作为适时播种的温度指标。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如土粪、堆肥、秸秆肥及沼气渣肥等。施口肥氮、磷、钾复合肥15~20千克/亩。

2. 土壤与矿质营养

创造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有机质丰富,结构良好的土壤条件,土壤的适应性和耐瘠性与其具有较庞大的根系和较强的吸收能力有关。

3. 灌溉

高粱苗期生长较慢,叶面积小,需水量有限,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及时中耕保墒,土壤中的水分即可满足高梁的生长需要,通常可不进行灌溉。在拔节阶段,植株生长迅速,生长量极大,茎秆每天可伸长5~10厘米,甚至12厘米,此时若缺水,则会抑制植株生长和幼穗分化,严重影响糖的产量,所以如果遇到干旱必须进行灌溉。孕穗、抽穗阶段是高粱旺盛生长发育期,需水量更大,这一时期不能缺水,遇旱须及时浇灌。开花期需水量达到高峰,必须有足够的水分供开花授粉之需要,以便为籽粒中淀粉和茎秆中糖分的积累打下物质基础。

4. 间苗与除蘖

间苗以早为好,以免造成幼苗个体间对水分、养分和阳光的竞争并减少地力的消耗。在幼苗2~3片叶时即可开始进行间苗。4~6片叶时即可按计划定苗。

锦饲1号具有分蘖的习性,通常都应掰去部分分蘖,并采用培土的方法抑制蘖芽生长,使茎秆粗细大致相同,成熟期一致。

5. 合理密植

根据几年试验开发结果,该品种适宜密度为5000株/亩左右。锦饲1号高粱的植株一般高达3.5~4米,它比粒用高粱更易倒伏。

五、适宜种植区域

根据两年区域试验的产量结果及综合表现,锦饲1号适宜种植地区有: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山西、湖南、甘肃、新疆等地区。

摘要:高粱新杂交种锦饲1号是锦州农业科学院以不育系7050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k02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该品种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一般生物学产量5000千克/亩以上,适宜在辽宁、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南、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种植。

上一篇:新理念教学小学语文下一篇:城市旅游圈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