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城市

2024-08-21

资源节约型城市(精选12篇)

资源节约型城市 第1篇

2012年8月30日至9月1日13时, 重庆市310个站点累积雨量超过100毫米, 其中合川、大足、荣昌、铜梁、潼南等5个区县76个雨量站超过250毫米, 最大为荣昌盘龙达341.1毫米。重庆市西部和东南部部分区县出现大范围强降雨, 导致重庆市1200余间房屋倒塌, 近4700间不同程度受损, 农作物受灾面积26.6千公顷, 其中绝收4.3千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4.5亿元;紧急转移安置和其他需紧急生活救助14.9万人。洪涝灾害已造成重庆市大足、江津、合川等16个区县101.1万人受灾, 1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4.5亿元。

重庆市水利学会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发[2011]1号) 文件精神和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渝委发[2011]15号) 文件精神, 以“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水利”为主题, 召开2013学术年会暨三届三次理事会, 笔者针对围绕城市防洪与排涝提出合理建议措施。

1 概况

重庆, 简称巴、渝,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 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 又因地处丘陵地区, 坡地较多, 有“山城”之称。重庆市是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市,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 及政治、航运、文化、科技、教育、通信等中心, 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 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 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流经重庆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流程长达665公里, 横穿巫山三个背斜, 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该峡位于湖北省境内) , 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嘉陵江于渝中区汇入长江, 乌江于涪陵区汇入长江。

重庆幅员面积8.23万平方公里。辖15个区 (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暗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黔江区、长寿区) 、4个市 (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 、21个县 (自治县) (某江县、撞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重庆以主城区为依托, 各区、县 (自治县、市) 形如众星拱月, 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群, 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2 防洪排涝减灾现状及问题

2.1 防洪排涝减灾的现状

重庆市已建成堤防护岸工程1049km, 其中堤防688.57km, 累计达标堤防425.Zkm, 2级达标堤防58.86km, 救生高台21座;共修建水库2825座[大型水库6座, 中型水库59座, 小 (一) 型水库449座, 小 (二) 型水库23n座], 水库总蓄水量达56.59亿耐, 有效灌面1008万亩;实施治理小流域706条,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万k扩。目前, 都市区城市主体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防洪护岸工程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北暗区城市主体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防洪护岸工程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 万州、涪陵、黔江3区城市主体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其余区城市主体防洪标准均为20年一遇、防洪护岸工程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2 洪灾概况

重庆气候温和,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是宜居城市, 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 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 夏季炎热, 七月每日最高气温均在35度以上。极端气温最高43℃, 最低-2℃, 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 冬暖夏热, 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 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经过对近5年重庆市区洪涝灾害统计分析发现:灾害发生频率高, 影响范围大, 损失重, 危害大的特点。洪涝灾害的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东北部地区洪涝出现频率高, 开县达80%, 梁平, 云阳和成口为60%;其次是西部的荣昌和北碚在50%以上;一般地区在30%~40%之间, 中南部地区出现频率较低, 除酉阳, 秀山可达到33%~45%外, 忠县, 攥江, 江津不到20%。时间上, 由于暴雨是引起重庆洪涝的主要原因, 再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 重庆市及临近地区3d雨量大于4509mm的成灾暴雨多集中在6~9月, 6月下旬~7月上旬, 8月中旬~9月上旬为两个高峰时段, 7月洪灾最多, 约占全年的40%, 次为8月;从近十年纵向尺度上看, 重庆市洪涝灾害的年际分布主要集中于80年代和90年代末期, 并且有规模加剧和损失增大的趋势。

2.3 灾情成因分析

2.3.1 气象原因

重庆市城区降水每年的变化并不大, 但是各月份的变化, 短时集中降水的频繁、强暴雨、强对流天气的加剧, 使得, 城区局部超预测降水量超历年峰值, 也为重庆市城市防洪工程、城区各排涝站、城区排水系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而目前处在中小流域的大多数区县县城和乡镇预警预报工作要依靠手工完成, 预报方法和技术相对单一, 再加上站网建设严重不足, 洪水发生时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作出精度和时效性较高的预报信息, 留给防汛指挥部门的时间就很少了。

2.3.2 人为原因

从历史纵向看重庆城区扩张和城镇快速发展导致洪水高风险地区土地开发和地下管网变化, 都对市内流域内水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重庆形成较大洪灾主要由当地暴雨在中、小河流形成的洪水和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渠江形成的过境洪水造成, 典型历史洪灾主要在这两类洪灾中。洪涝较重的年份有1952年、1956年、1981年、1982年、1993年、1996年、1998年等。其中以东北部地区暴雨洪水灾害出现的频率最高, 如开县高达80%。大降水发生时段持续时间少则7天, 多在半个月到1个月之内。随着重庆市城区的不断发展, 城市区域雨水径流量不断增大, 城区中心老城低洼地段, 特别是广场的立交桥下、涵洞过道、大桥等地区极易出现严重积水现象, 加之城区排水沟老旧, 部分堵塞严重, 积水区随雨水的扩大不断增大, 造成大面积、长时间的积涝。

由于历史原因, 重庆市城区排水设施十分简陋, 不足以排水阻涝。部分城镇低洼地区下水道排水设计标准较低, 雨水排泄不畅, 造成局部内涝。以往的规划只注重供水和排污水, 城市排洪部分考虑甚少, 一遇洪水很容易就出现积水现象, 甚至导致城区被淹。

此外, 部分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 气象、水文信息等预警信息, 宣传、保护等联动机制缺少畅通渠道, 甚少有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等外部问题, 也是造成重庆城区排水压力增大的原因之一。

3 防洪排涝措施建议

在新时期, 重庆市城市发展目标是:鼓励都市经济圈继续快速发展, 促进渝西地区尽快崛起, 支持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提速发展。都市发达经济圈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区, 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形成都市发达经济圈的左右两翼经济腹地。为提高三大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 将实行城镇规划建设协调联动, 注重地区性中心城市功能建设, 培育和发展特色小城市和新型小城镇, 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5%。

3.1 创新管理机制, 加强防汛抗旱减灾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并严格执行洪水管理制度, 加强水资源管理, 健全防汛应急响应机制, 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防汛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将防汛旱工作机构延伸设置到乡一级, 充实人员, 完善装备, 坚持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并不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 全面落实水管体制改革要求, 保障公益性水工程管理经费来源, 切实加强水工程管理, 确保应急管理措施能够及时贯彻落实。

3.2 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 形成系统的防洪排涝联动系统

(1) 发挥天然水体的调洪蓄水功能, 保障自然水循环机能。结合重庆市郊地区和中心城区景观需求, 合理利用小型水库、小型山塘、小型景观湖、小型沟渠等天然水体, 合理蓄洪。同时, 在规划建设新区域时, 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调蓄池或集水池。 (2) 合理改造扩容现有排涝泵站, 新建排水沟渠。重庆市城区排涝站排涝能力主要是根据以前的老城区规划设计的, 随着重庆市城市发展和新城镇化的不断扩张, 改造、扩容排涝站势在必行, 增加新建一批新排水沟渠也符合新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3.3 加大城市防汛监测预警预测系统建设力度, 多部门协调合作, 真正实现未雨绸缪

目前, 重庆市气象、水文部分预报以及降水监测系统在防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 仍不能有效的满足实时防汛“精细化调度”要求, 加大城市防汛监测预警预测系统建设力度, 加强局部地区短历时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能力, 为指导防洪工程合理运做提供有利依据, 真正实现未雨绸缪, 智慧防汛。

3.4 合理编制城市发展规划, 细化新城区管网建设要求和指标

城市各类管网的布局与防洪工程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在新城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应从全市防洪排涝、保障市民生产生活需要大局出发, 系统地规划好城市中天然气管网、电信网络设施、城市供水排水设施、废水排放管网、电力电缆线路等敷设线路, 各部门协调、交流、沟通好主要的技术指标, 为防洪工程更好的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3.5 未雨绸缪, 汛期前进行洪涝灾害综合应急救援演练

在每年重庆全面进入主汛期, 需要对救援车、搜救援船, 抢险队员, 等进行参与了演练, 提升应对大规模洪涝灾害的救援能力。重庆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特殊, 洪涝干旱灾害频发, 且市40个区县中有38个县级以上城市沿河而建, 这些情况都要求该市相关部门具备极强的应急救援能力和素质过硬的救援队伍。

3.6 加强防洪排涝知识的宣传, 增强全市人民的水忧患意识

应广泛地加强防汛排涝知识的的宣传, 促使广大人民实行自救、自行整顿、自行搬迁、自行进行房屋改造、自行进行防洪排涝能力提前预警, 以减少政府部门的压力和相应的管理不足。在面对大自然灾害之前, 首先要考虑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是不是秋夏季常生灾害的地区, 如果发生了应如何解决, 还要注意掌握在山区和平地及丘陵地区常发生的问题的紧急应急措施, 特别是交通工具、迁移工具和防洪、防早工具等的利用。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第2篇

改善宏观调控

一是成立专司部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尽管具体做法不一,但都成立了专门领导和协调转型的机构。我国可考虑由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委共同成立“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与政策办公室”(也可考虑对国家振兴东北办或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进行职能扩充)。二是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并可考虑立法保障。由国家专司转型的权威机构来制定和实施经济转型规划和区域振兴规划。首先,这种高层次机构可以兼顾利益、协调各方采取行动;其次,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制定转型规划所带来的主观随意性和任期制下出现的非连续性;最后,能突破地方政绩观和地方利益集团的束缚,及早进行科学规划,做到未雨绸缪。另外,鉴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在我国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举措,不只是资源型城市的局部问题,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将转型纳入法制轨道,强化保障机制。三是在产业政策、财税金融、环境生态、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给予倾斜性支持。鉴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系统性与复杂性,要取得转型的真正成功,必须打政策组合拳和注意措施的综合配套。

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淘汰落后资源产业,即主动退出那些成本高、环境污染重且没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二是改造传统产业,即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资源产业积极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升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不意味着要全部放弃传统资源产业。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要利用先进的科技对其改造,使其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将有基础的非资源型产业做大做强成支柱产业,激活存量资产。四是在资源型产业基础上发展接续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当然,还可以考虑对伴生资源、共生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五是在资源型产业之外发展既有国际市场前景又有本地比较优势新兴产业,进行新产业植入。

重塑城市形象与功能

一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过程是“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过程。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先弄清楚传统城市化与现代城市化、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两组概念。传统城市化与现代城市化的区别在于城市化的产业支撑不同:18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城市化开始进入现代城市化阶段;即城市化传统与现代之分界点在于有没有社会化工业大生产的支撑。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区别在于城市化量与质的区别:近年来,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发展新动力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城市发展也由以“城市化”为主的量变阶段向以“城市现代化”为主的质变阶段过渡。

二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高起点规划,强化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与形象的优化。没有城市形象的重塑,没有城市功能的再造,就不可能有成功的转型。

优化产业组织

一是要促进大企业集团的建立,培育地方经济成长的火车头。竞争力强、发展迅速的大企业往往能成为带动一个地区经济成长的火车头。二是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打造有活力的产业组织结构。要在积极建立大企业集团和争取大型企业进驻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产业聚集和企业网络,提高区域竞争优势。企业在初创阶段最需要政策、环境的呵护。因而,为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更快发展,要综合运用诸如提供创业资助、支持技术进步和创建企业园圃等多种政策措施。

深化对外开放

一是要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和区外资本进入。为配合转型、吸引外部投资,其一可以考虑积极兴办各类工业园区,努力培育项目载体,实施筑巢引凤和项目招商;其二政府应该制定和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扩大开放,吸引外部资本进入不仅会促进产业转型和创造就业岗位,还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在区域间的横向联系,甚至将推动和深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二是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竞争,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更要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企业开拓外部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从而促进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和对外贸易多元化。企业参与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程度加深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扩大产能、改善产品结构的过程,更是塑造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的过程。

健全科教培训和社会保障

资源节约型城市 第3篇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规院制定和实施新的五年发展规划的启动之年。中规院紧紧抓住中央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工作的有利机遇,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城乡规划建设的方针政策,在“十五”时期取得跨越式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努力促进中规院持续协调发展。

转变观念 2006年,中规院紧紧围绕建设部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增强了作为国家城市规划技术支撑机构的支持和服务能力;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模式,提高了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拓展业务领域,增强了市场抗风险能力;强化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加强了质量控制和管理;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加大了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培养力度,着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强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统筹协调,确保了政治思想、精神文明、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的全面发展。

提高服务水平 2006年,中规院坚持把对建设部服务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做好各项工作。重点抓好重大项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工作。

继续做好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长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西藏城镇发展战略和其他援藏项目,做好承担京津冀城镇规划的准备工作。配合国家新农村战略,重点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等方面的研究和规划工作。

拓展业务领域 重点加强了城市交通、工程与城市安全、风景园林、旅游等专业领域的发展;健全并完善了以新业务领域拓展和承担竞争性项目为主要职能的专门工作机构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了院士工作室在研究、咨询和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学术领头和技术创新作用。

继续保持在珠三角及广东、京津冀地区的市场优势;巩固华东市场,推进上海市场;把握中部地区省会和大城市项目市场,重视总体规划后续项目的承接,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集群市场。积极配合国家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继续对这些地区的项目给予技术和内部经济政策上的扶持。

完善制度建设 继续加强生产管理项目技术采购的管理和监控;完善经济与分配管理制度,规范所、分院和项目组的经济行为;进一步规范技术管理制度和秩序,保证项目质量全部优良;大力加强信息工作,整合院内各种形态的信息资源,提高了信息化水平;健全了对业务单位经济管理和有关责任人员的监督机制。

放眼未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对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有利形势,中规院将继续深化改革,求实创新,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始终站在城乡规划行业技术发展的前列。同时,中规院还将努力建设成为建设部最重要的城市规划决策咨询机构,成为国家城乡规划领域最有影响的规划设计研究机构,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城乡规划行业有影响的设计、研究和咨询机构。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办公室供稿)

资源型城市 第4篇

资源型城市, 顾名思义, 即是依赖于某种资源得以构建、发展和兴起的城市。资源的定义, 以往较为传统的说法是自然矿产资源, 现今已有学者意识到或要将其定义的范围扩大, 包含到土地、生产原料甚或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如此以应对珠三角、长三角等加工制造业城市近年来遭遇到的新式资源危机——最典型的就是“民工荒”。这或许是一种观念的革新与认识的进步。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 终也将因资源而衰, 依赖于资源的单一产业模式, 注定了其貌似不可逆转的悲剧发展命运。转型几乎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到最后能选择唯一的路——然而在此之前, 我们是否忘记了思考一些东西呢?一些更重要的更根本性的东西?

追根问底是学问的本质要求, 观念的革新还需得更前进一步。当我们把问题置身于城市史的整体背景里去考察, 事情就会昭然若揭:工业化之前是没有资源型城市的, 当然也没有资源城市相关的种种问题。由此我们或可作出这样的推论, 资源型城市的问题多多少少是和工业化有些关系的, 正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为能源的巨量消耗打开了口子, 从而也形成了资源型城市产生的历史动因。工业化经济伦理的内核中有一种不可抑制的财富积累的欲望要求, 这种要求体现在城市化上, 即是城市不间断的规模扩张。然而, 这种扩张并不一定就包含产业结构的扩张。反而, 因为资源产业的强势存在, 扩张的力量往往集中于其身上, 从而形成单一的、一家独大的资源型城市扩张模式, 直至走向衰落和枯竭的终点。

如此说来, 思考资源型城市, 工业化显然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经济是人类本性和社会生活的天然需求, 工业化也是历史不可规避的一个进程, 然而无论怎么说, 今天已经不是用工业化的思维思考问题的时候了。世界正走向多元, 而城市正是其多元状态的最佳演绎场所, 城市的发展也必然需要更多的可能。观念的转化和革新无疑是很重要的。另外, 将资源城市的问题放置在广西城市的语境中来考察, 也许也是这个专题能带给读者新东西的一个可能。广西有10个这样的城市, 然而我们却很少发现本土的知识话语势力对此有所关注和发声, 这应该是不太正常的。 (黄忠免/文)

资源型城市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广西无疑也不能回避这一问题。在我国2013年最后确定的262个资源型城市里, 广西有10个城市名单在列, 其中包括百色市、河池市、贺州市3个地级市, 岑溪市、合山市2个县级市, 隆安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藤县、象州县4个县和平桂管理区1个市辖区。其中贺州市被列为成长型城市, 百色市、河池市、岑溪市、隆安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藤县、象州县被列为成熟型城市, 合山市、平桂管理区被列为衰退型城市。

_百色右江码头。在广西, 桂西北的百色和河池是重要的资源要地, 有色金属、煤炭、森林木材、水力等储量丰富, 有多个冶炼、林场和大型水电站项目。

_河池市金城江城区。城区里有冶炼厂, 其排放工业废气被整体围合的山城格局困住, 金城江的城区空气质量长年处于低水平状态。

_百色平果铝厂。平果有“南国铝都”之美称, 因为铝业, 平果曾三次入选“中国百强县”。

_贺州昭平水电站。贺州也被列入资源型城市名单, 是具有较大的资源发展空间的成长型资源城市。

_河池天峨龙滩水电站。除龙滩外, 河池境内还有大化岩滩水电站, 都属广西超大型和国家级重点水电工程。

_广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过度砍伐和工业化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巨量消耗和浪费, 使之成为保护的对象。

地级城市水资源论文 第5篇

通过利用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模型对2012年全国299个地级城市进行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2012年我国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估结果分示我国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分布图,将水资源利用效率计算结果按照效率指数值的高低分为以下5个等级。

(1)水资源利用效率高:效率指数值在3.28~4.70,主要分布在我国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陕西省、河南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具体分布和排名

(2)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效率指数值在3.11~3.27,主要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湖北和安徽等地区,具体分布和排。

(3)水资源利用效率中等:效率指数值在2.95~3.10之间,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广东、甘肃、江苏、辽宁、四川等地区,具体分布和排名

(4)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效率指数值在2.82~2.94之间,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湖南、贵州、江苏、云南、甘肃等地区,具体分布和排名。

(5)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效率指数值在0.50~2.81之间,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黑龙江、江西和新疆等地区,具体分布和。

2全国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

为了更加直观分析全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对27个省(自治区)的用水效率等级城市比例进行统计。可以看出山西省、山东省和陕西省所辖的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高等级比例均大于60%,其中山西省的10个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等级均为用水效率高。河北、河南、内蒙古、浙江、辽宁、安徽、吉林、四川所辖的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高和较高等级比例之和均大于50%,表明这些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江苏、青海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广东、福建、新疆、贵州、湖南、海南所辖地级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主要为用水效中或者较低等级低于全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节水潜力。宁夏、江西、广西、西藏所辖地级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级比例大于60%,其中广西和西藏所辖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等级均为低,具有很大的节水潜力。通过对全国299个地级城市用水效率分布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极其缺水的华北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水资源相对较丰富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是地区水资源稀缺程度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此结论与2006年,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心联合课题组在《新的流域治理观:从“控制”到“良治”》一文中指出的结论相一致,即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水资源可得性大小、越是水资源易于获取、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用水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相反,在水资源越是不易得到、水量越是匮乏的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同时经济发展水平是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伴随着较高的城镇化率,非农产业比例大,耗水大户农业用水比重小,因而其用水效率比较高;发达地区产业积聚效应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使得供用水的规模效益较大,单位水资源的经济产出较高,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方投资能力较强,会有更多资源用于供水和治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城镇化率较低,农业比重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导致用水效率较低;而且欠发达地区和环境及人口压力大,基础设施和水资源保护的投入不足,依赖水资源而生存的压力远高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行,因而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效率低。

3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指标因子分析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第6篇

关键词:资源转型生态建设万盛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7-124-02

目前经国务院确定的我国共有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务院38号文件指出所谓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资源型城市为我国各个地区发展提供了能源和原材料,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对了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产业结构低下,失业人口增多,生态破坏严重,接替产业乏力。为了保障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以及长期的能源资源供给,必须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建立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重庆市的万盛地区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枯竭亟待转型的城市。本文描述了万盛资源枯竭状况出发,结合实际分析万盛转型存在主要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万盛进行转型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万盛地区原名为南桐矿区,1955年时由原四川省綦江县、南川县和贵州省桐梓县各划一部分组建而成,是典型的“因矿设区”。万盛地区从1938年开始建矿采煤,已生产出原煤2亿多吨,煤炭年产量曾经占到过重庆市直辖前的1/2和整个四川省的1/4,为重庆市以及我国西南地区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经过70多年的采练,当前万盛地区的煤炭存量不足1.4亿吨。倘若按照年产量500万吨的目标进行开采,万盛地区绝大部分的矿井仅能再开采20余年。煤矿资源正在枯竭。一方面是正在衰减的煤炭资源另一方面是落后的产业结构使得万盛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9年万盛的GDP40.01亿,仅占重庆市生产总值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725元,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22916元)。同时,较全市其他区县发展差距拉大。煤炭资源的发展再不能带动万盛经济的发展。煤炭资源的开采以及生态意识的薄弱,使得万盛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全区有6万多然直接生活在70余平方公里的采空区上;煤炭矿区的影响范围达到180余平方公里,使得18万余人以及5万多亩农田受到影响。因此,随着煤矿资源的消耗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万盛地区所面临的发展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做好计划、加快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都会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很多经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立足转型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有针对性的给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对于万盛地区的转型我们要从推动开放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接替产业,依托现有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发展特色农产业等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推动开放经济发展,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经济不能是闭门造车,现代经济中要想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建立开放经济体制,走开发的经济发展道路。“十二五”期间万盛要恰好的抓住重庆市建设开放内陆经济的机遇,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塑造良好的内陆开发经济发展平台,增强对国内外资金的吸引力,积极参与区域、国内、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更多更好的利用外来资金,加大对外贸易。以《渝发60号文件》为方向标,加快万盛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一是引导外来资金投向万盛的煤电工业。加强万盛地区的发展之本,同时,煤炭工业的发展既要注重合理的规划也要走规模化、生态化的新型煤炭工业道路。二是引导外来资金投向新型材料工业。利用万盛现有的材料产业基础进一步做好做强这个新型产业。三是引导外资投向万盛的机械制造业。加大新型科技的推广和实现,为万盛其他方面的发展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外资大力发展万盛的旅游产业。打造重庆市的“南方花园”,发展即经济又生态的绿色产业。

2培育壮大接替产业

随着煤矿资源的大力开采和生态环境的日渐破坏,传统的煤炭工业已经不能给万盛地区带来财富。只有大力的培育煤炭产业的接替产业,建立新型的产业结构,才能振兴万盛经济。对于万盛地区培育壮大接替产业可以发展煤炭工业,要对以煤炭为原料的产业进行纵向的加深,进行烯烃、PVC等大型煤电、煤化工项目的建设:改进现有的煤炭采集方式,全面推广新型采煤技术,选择最能保护生态的方式。发展煤炭坑口发电技术和实施,变输送煤碳为输送电力,进一步加大煤炭的利用率。同时,发展接替产业,可以利用万盛现有的一些材料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培育发展新型材料产业。万盛地区要牢固抓住全市汽车、摩托车以及IT产业的发展机遇,发展万盛的镁合金新材料生产基地,抓紧建设镁合金笔记本电脑外壳和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万盛地区要以镁及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大力研发镁合金技术,拓宽镁合金深加工产业链。同时,依靠万盛现有的机械加工基础,大力培育发展机械制造产业,将万盛打造成西南煤矿机械工业基地和高端配件出口基地。要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发展涉煤机械制造业,矿山机电设备等等,也要抓好小型机械加工项目的发展,突出集团式效应。

3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依托万盛现有的:黑山谷景区,万盛石林景区,以及温泉等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全面发展旅游产业。把万盛打造成为渝南的绿色宜居城市,变成重庆都市的“南方花园”。将旅游这个绿色经济的产业打造成为推进地区转型,实现经济、生态持续发展的重要接替产业。同时,充分发掘万盛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夜郎文化,当地的苗族文化等等,做好地区文化和景点的结合,不断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依托景区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打造独特的烙画,麦秆画工艺品。为地区文化的宣扬做物质载体,为地区的人民创造收入。发展旅游业,要加大对旅游环境的投资,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旅游电子信息平台,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4发展特色农产业

对于万盛地区的农业发展,要走特色农产业道路,加速扩大茶叶基地,猕猴桃基地,竹笋基地的规模,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业经济走廊。紧抓万盛地区被《重庆市茶叶振兴规划》纳入早春绿茶产区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绿茶生产以及加工产业,使万盛真正成为重庆市的绿茶核心产区。争取做到万盛茶树良种的基本普及,对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都进行集约化科学化的管理,提升万盛绿茶的价值,增加绿茶带来的经济收入。建设万盛猕猴桃基地,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学管理,提高猕猴桃的产量,发展猕猴桃的深加工产业,建设猕猴桃的基地的观光旅游产业。加强区域合作,将竹笋产业做大做强。扩展竹笋的种植面积,打造知名的竹笋加工品牌。

5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准备

抓住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做好承接这些产业的准备,促进经济转型。首先,投入资金进行万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建设的环境,增强承接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在对转移产业承接的过程中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不能不加择选的“全盘接收”要引导经济以集约型的方式发展,要引导当地以及转移来的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其次,要以现有的产业园区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各个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道路、通信。信息能服务平台的构建。打造即具有当地特色有具有竞争优势产业园区,努力将万盛地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周边地区工业快速发展的基地。

参考文献:

[1]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对策经济评论,2007.11

[3]孔微魏,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现状及障碍分析[J],商业研究,2007.11

[4]李向阳,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谈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 第7篇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得到了飞速的推进,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和改造的过程中, 一定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编制规划, 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1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问题

土地资源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生产要素, 也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战略资源。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匮乏, 生态环境薄弱,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城市化进程必须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不能简单盲目地扩张城市用地面积。城市走入规划的发展进程中,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也必须要适应城市发展的步伐和长远规划。但是, 目前城市规划缺乏对土地利用的形式变化的估计, 导致土地利用规划出现浪费的情况。具体表现在:1土地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城市规划不合理不科学, 直接造成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城市建设管理费用的增加。例如:对城市土地没有进行必要的开发, 使城市土地没有得到它应有的收益, 造成土地浪费。2城市建设动辄修改规划, 造成土地浪费。例如:新区建设盲目扩规模、增总量, 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和基地设施资源不能得到最佳利用;“重建设、轻规划”的思想较为严重, 规划投入不足。新建房屋缺少整体意识、精品建筑少、“克隆”项目多。这些都使得很多已经进入规划的土地长期空置, 造成了土地浪费。总之, 城市建设的规划缺乏计划性, 执行期间也会出现很多不可预计的变化, 导致土地规划使用随之发生变化, 造成浪费的情况, 演变成为规划管理无法可依、无法可循, 形成了管理与实际情况的严重不符, 造成了规划制度建设形同虚设的问题, 必须尽快解决。

2 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利用粗放, 集约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土地利用水平总体粗放、集约化程度低, 具体表现在一些开发区盲目建设, 土地利用率低, 有些地方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遍地开花。政府征地相对容易, 且补偿标准很低, 许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采取的是“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型发展模式。借助于城乡二元结构, 低价征用城郊农村土地, 一些地方忽视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存在修宽马路、建大广场, 建设高尔夫球场等土地不集约利用问题, 有的地方甚至圈上千亩土地搞花园式广场。而小城市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 一些县、镇搞政绩工程, 大量圈占农林耕地。据测算, 中国建制镇单位土地面积容积率还不到0.2。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 明显降低土地使用价格, 甚至补贴地价进行招商。无论是“贪大求洋”的面子工程, 还是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 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不集约利用。

2.2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用地结构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也是衡量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状态, 市区的重要地段分布较多工业企业,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土地资源浪费。市区存在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比例较大、而生态用地和交通用地比例较小的现象, 导致交通拥堵和生态环境质量差的严重城市病。而在小城市用地布局方面, 存在着乡镇企业、村庄和小城市过于分散, 城市道路建设不规范, 功能分区不明显, 建筑物布局零乱,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低等问题。土地利用规划已经编制, 但城市规划还没有覆盖的地区, 未批先建现象比较多, 这个问题在城市边缘尤为突出。这种未批先建的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给规划管理工作造成了被动, 使规划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规划管理的失控。

2.3 大量占用耕地, 农民土地权益受损

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无论是城市人口的增加还是产业集聚, 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建设面积的扩大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 在地方政府“征地-卖地-收益”价值链条影响下, 加之农村土地补偿标准低, 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就出现了, 进而导致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强制征用, 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相当普遍。而在征地过程中, 农民的合法权益和长期生存权受到侵犯, 失地农民生活难以获得保障。在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安置办法上农民没有决定权利, 而都是政府或者“一把手”说了算,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暴力征拆的现象。

2.4 土地利用规划流于形式

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家引导和控制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 其显著特征是超前性、指导性和控制性。由于地方政府是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的主体单位, 缺少必要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规划审批和调整缺乏有效监督, 导致程序的约束力不强, “走过场”的居多。此外受长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影响政策和指标的制定, 导致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调控手段流于形式。

3 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1 加强管理

要健全土地集约利用的法律体系, 按照方便执法、适当分权、简单有效的原则, 积极推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集中统一、相对独立的执法监察体系, 并且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负责制, 另外还应逐步增加执法透明度。通过规范土地市场, 加强立法、加强监管, 加强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监督与管理, 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集约利用。并设立投诉体制, 接受公众的监督, 增加土地买卖的透明度, 从而杜绝违法、违章建设侵占土地资源等现象。

3.2 保护自然生态

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用地紧张的局面日益严重, 只有合理利用土地置换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才能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当以维持自然生态为土地开发的第一条准则。新区的规划建设不能以侵占基本农田、植被良好的山林地为代价。我国是人口大国, 耕地资源本就稀缺, 必须坚持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而山体的开挖、植被的破坏等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沙尘暴等问题。应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 在保持城市生态的基础上, 进行交通、居住、公共服务、景观、市政工程等方面的系统合理规划。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范围内的环境卫生, 还要考虑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科学划分和严格控制禁建区与限建区, 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为生物的栖息和迁徙预留空间。

3.3 科学规划

由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相互关联, 地方政府应根据城市化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适应的城市发展规划, 有序控制城市规模扩张, 引导和控制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城市规划必须要明确的核心精神。土地是城市的根基, 是一切城市设施的承载者, 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科学的城市规划, 可以使城市在纵深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优化, 避免因仓促规划和短视在盲目建设后又不断拆除重建, 避免劳民伤财, 保障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应该是本着人文主义的关怀, 对建设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理想的身体力行。循环的城市土地资源使用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当下以及未来的选择。

4 案例分析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为例, “大珠三角”地区包括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小珠三角”地区包括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面积大约5.6万km2,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珠江下游, 毗邻港澳, 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海陆交通便利, 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见图1) 。

作为东南沿海开放的经济特区, 深圳毗邻经济发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受到香港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带动城市扩张的节奏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需要, 在有限的城市土地限制下,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广州作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处于整个广东省的核心地理位置, 在经济增速发展带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 也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高要求, 广东在城市布局规划和土地集约利用方面做得也相对比较好。对于这样土地利用集约度相对较高、可供开发的建设用地所剩不多的大型城市,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有效途径有:加快旧城改造的步伐, 充分盘活旧城中的土地存量;充分开发地下空间, 挖掘城市内部空间集约利用潜力, 建立立体城市, 多维地利用城市空间;将部分土地利用集约度较低的产业向卫星城疏散, 强化高端服务、现代商贸、信息中介、创意创新等功能。江门、惠州和肇庆则稍微偏离了珠江三角洲的核心经济地理位置, 属于珠三角外围城市主要与粤东、粤西和粤北等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的地区毗邻, 由此出现珠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由核心到外围的递减趋势。这些城市必须积极承接调整优化区、重点发展区的产业转移, 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积极引导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环境整治和社会综合治理, 改善生活居住条件, 保护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 形成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缓冲地带。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 也是影响并决定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文化发展方向的必备条件。对于城市建设来说, 只有做好了全方位的城市规划工作,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文化文明与精神素质, 使城市变得更有内涵。在本篇文章中, 笔者着重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作了详细分析, 并强调现代城市规划要注意融合节能思想, 采用多样、可行的节能措施来规划设计城市结构, 切实促进城市文明发展。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 在坚持保护耕地的前提下, 城市发展应实行总量控制、优化布局、节约用地, 科学合理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并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作为一个硬性指标。实行土地用途管制, 适当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容积率, 通过合理的土地配置控制城市规模, 实现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土地,资源利用

参考文献

[1]王中.城市规划与人文关怀.城市问题, 2006 (07) :25~26.

[2]张蓓佳.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11) :87~88.

谈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 第8篇

1)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相协调。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利用的法律法规配套体系较为完善,但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部门之间的衔接机制仍显薄弱。随着形势的变化,加之各地情况的千差万别,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利用之间仍然存在着不相协调之处。

a.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不相协调。城市规划由规划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而土地利用规划则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如果两个部门在各自规划编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两个规划就会出现统计口径不一致等不相协调的地方。

b.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步调不尽一致。土地利用规划已经编制,但城市规划还没有覆盖的地区,未批先建现象比较多,这个问题在城市边缘尤为突出。这种未批先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给规划管理工作造成了被动,使规划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规划管理的失控。

2)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未能按要求服从、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土地收益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资金保障,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条件。城市土地资源只有得到合理地开发利用,才能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客观需要。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a.城市土地市场化运作未能很好地服从于城市建设既定规划。一些城市通过拍卖土地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来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特别是对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土地资源,在拍卖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土地出让价格而忽视了城市功能分区的需要,使土地开发建设未能严格按照城市既定规划加以控制,以致把本应为市民服务的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变相地让地产商利用、侵占,损害了公共利益,干扰了城市建设既定规划效果的实现。

b.城市土地收益未能很好地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土地收益的一部分应用于城市的规划建设,促进土地有效利用,从而获得更大收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一些城市土地收益并未很好地用于诸如城市园林绿化、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公共项目的投入,从而制约了诸如城市景观形象提升、城市交通状况改善和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等能够促使土地增值的积极因素,制约了城市的建设发展。

3)城市规划制定不够科学严谨,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一经批准,便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城市规划的制定必须做到科学严谨。而一些城市规划的制定,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不仅使城市建设没有自己的特色,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建设管理成本的增加。

a.进行没有必要的规划和开发,土地资源应有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一些规划未能对城市有限土地资源进行合理有序地规划和开发,使土地资源未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特别是一些具有增值潜力的土地,由于开发不甚合理,影响了土地资源应有价值的体现,甚至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b.规划编制过程中,未能对城市现有景观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和充分利用。一些规划未能对城市现有植被、文物、水系等景观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和充分利用,反之是先行破坏、而后建设,不仅失去了城市本来的独特景观,使城市建设出现“千城一面”的格局,更增加了城市的建设管理成本,使城市建设管理费用高、发展迟缓。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薄弱,土地资源升值空间受限。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城市形象、增添城市活力、展现城市魅力的重要支撑,更是提升城市土地资源价值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城市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建设发展。

a.绿地系统规划未能充分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绿化资源。一些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忽视了对现有山体、水系、植被等绿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额外增加了城市建设后期绿化的成本。特别是对一些年岁逾百的木本植物,由于未能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致使一些不可再生的绿化资源在城市建设中遭到毁坏,给城市文明造成损失。

b.绿地系统规划缺乏切实可行的园林专业知识作为技术支撑。一些城市的规划只对城市绿化进行了控制性规划,没有切实可行的园林知识指导,使绿地系统规划出现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造成绿化建设资金的重复投入。

2 规划调节思路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调控工具,应该紧紧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计划、有意识地加强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协调处理好规划管理与土地管理之间的关系,科学严谨地制定和实施规划,利用好城市的土地资源,这是运用规划手段调节解决规划建设和土地利用中一些问题的基本思路。

1)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城市规划离不开土地需求,土地效益则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规划建设来实现,这就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两个部门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合作就是资源,加强规划管理和土地管理两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可有效解决城市建设发展中因两部门各自为战所致的“规划实施难”和“土地效益低”的问题。

a.建立信息平台,畅通信息渠道。通过工作信息、简报等工作内容的实时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对方的工作动态、工作重点、工作进展等情况,针对性地调整工作思路,使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更好地实现融合。

b.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规划管理与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重大问题快速应对和磋商决策机制等,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情况,根据城市发展和规划特点,提出阶段性的合作重点和既定目标。

c.加强业务协作,解决突出问题。加强两部门间的业务交流,合理制定规划和配置土地资源,有效解决“规划实施难”“土地效益低”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共同研究对策,解决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通过两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通力合作、高效协调、优势互补、互援共助”的良好局面。

2)实施科学严谨规划,提升土地利用效能。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土地资源价值增值是无限的。土地要增值、城市要发展,就要向管理要效能、向规划要收益。为此,城市规划应当兼顾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效益、促进城市发展为核心,力求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a.有序开发土地资源,实现最佳土地收益。规划开发之前,应对土地资源合理收益进行科学评估,确定地块开发时机:对于条件成熟的,可先行规划开发;条件尚未成熟、具有增值潜力的,可后做规划,实现其应有收益。通过逐步规划、有序开发,使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政府能够得到合理的土地收益用于城市的开发建设。

b.充分考虑城市现有景观资源,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在编制规划时,要对城市现有植被、地貌、水系等景观资源的现状情况进行认真调研,掌握基本情况,并根据其对城市景观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保护,特别是对那些能够体现城市特色、自然状态良好或不可再生的景观资源要重点保护。此外,还应学习一些优秀城市的规划理念,听取一些城市建设、土地管理、园林规划、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相关专业专家的意见,多征求市民的意见,制定出更加科学严谨、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规划。

c.大力发展城市绿化,促进土地资源增值。城市规划,绿化先行。绿化规划不但应当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甚至可以优先考虑。先行规划绿地、明确绿化重点,能够有效保障城市绿地不被其他设施建设挤占或挪用。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当用好现有植被资源,节省绿地规划建设资金。绿地系统规划还应用园林专业知识加以规范和指导,遵从自然生长规律,发挥生态综合效益,营造城市自然景观。

3 结语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向往,也承载着区域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价值的实现也已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土地管理工作应紧跟时代形势,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做好相关工作,切实解决好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居民生活和谐安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从规划工作的角度出发,对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协调、城市规划制定不科学严谨、土地资源不能合理利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以改善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资源,建设,利用

参考文献

[1]石楠.试论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J].城市规划,2004(6):85-86.

[2]刘向南,陈定荣.公共利益: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5(4):53-54.

[3]杨亭,杨庆媛,雷燚,等.城乡交错带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00-102.

[4]林琳,毕克妮.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1,37(3):16-17.

[5]朱道林,沈飞.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原则与制度需求的矛盾[J].国土资源,2002(11):7-8.

资源节约型城市 第9篇

关键词:产业,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

万盛地处渝南黔北,幅员面积556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两个街道,27万人,曾是重庆及西部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开采,万盛煤炭资源存储量逐步减少,据估计2012年末可采煤储量为3.8亿吨,煤炭资源难以支撑万盛经济的长期发展,并且煤炭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至2012年,万盛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塌陷面积达66.5平方公里,涉及4个乡镇、2个街道,计7万多人。采空区居民住宅大面积被拉垮拉裂,部分基础设施破坏性严重,水源枯竭,耕地和地表植被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由煤炭采选、粗加工以及煤矸石堆积所排放的气体对大气污染,矿井废水对地下水系产生污染,以及采掘带来的水资源破坏,直接危及城市居民生活生产的环境需求。再加上万盛长期发展煤炭资源产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贫困人口较多,社会保障水平低,随着煤炭资源产业的萎缩,下岗职工、提前退休工人以及从采空区搬迁农民的生存问题日益突出。万盛亟须寻找新的发展之路,实现经济转型,减缓资源环境压力,本文从以传统产业改造为根本,发展集聚经济;以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发展服务业;以特色农业为目标,走绿色农业规模化发展道路等方面对万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出一些思路,以期对万盛地区经济发展有所裨益。

一、以传统产业改造为根本,发展集聚经济

万盛区因煤而立,如果完全摒弃煤炭资源产业而寻求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显然不是太现实,而依托原有资源,对现有产业进行垂直整合,通过技术改造,增加产品加工的深度,提高产品技术的附加值,带动原有产业提档升级,并从现有产业上游和下游寻找和发掘新产业,实现煤炭资源产业梯度转型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鉴于此,万盛传统产业改造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通过煤炭深加工来延长产业链。以煤为原料,可以发展甲醇-烯烃产业链,开发丙烯、聚丙烯、丙烯酸等煤化工产品;可以发展甲醇-碳化工产业链,开发醋酸、二甲醚、甲醛等产品;可以发展煤焦化-焦油产业链,开发煤焦油、芳烃等产品。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煤炭工业副产品及现有的煤炭资源发展非煤产业。就以煤矸石来说,它是煤炭采选的一个重要的副产品,大量堆积容易产生有害气体。虽然煤矸石对煤炭采选业来说是副产品但对建材业来说却是十分宝贵的材料,它可用于生产烧结砖、水泥,轻骨料、建筑砌块、以及煤矸石混凝土制品。

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煤炭工业。以原产品或粗加工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时代基本一去不复返,国内众多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将煤炭深加工和发展洁净煤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突出开发水煤浆产品和发展煤炭洗选加工业,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从长远来看,水煤浆和煤炭洗选加工因技术含量较低,技术壁垒不高,不能代表煤炭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很容易被淘汰。而煤炭气化和液化技术,因其技术壁垒高,在煤炭技术发展中的优势将逐步显现。据英国《石油经济学家》杂志报道,目前西方大能源公司对煤炭气化技术十分感兴趣。美国一位工程资源专家甚至认为,煤炭气化技术特别是“集成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今后肯定在美国会得到广泛应用,因该技术通过把煤炭转化为燃气,并经过去污过滤,提高了燃气效能并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据介绍美国已有7个大规模的煤炭气化项目在运营。集成气化联合循环技术与洁净煤技术相比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成熟,成本少,污染小,煤转电过程中能比其他技术节约用水40%。(1)煤液化制油技术和合成油工艺,生产燃料及其他化工产品的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也比较明显。引进和发展包括集成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在内的煤炭深加工技术,不仅能提高万盛煤炭加工业的竞争能力,也能使万盛的煤炭加工技术与世界接轨。

二、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发展服务业

万盛地质呈喀斯特特征,旅游资源丰富,区内山、水、洞、林俱全,有回族、苗族等近20多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目前已开发的景区有黑山谷、龙鳞石海、铜鼓滩峡谷漂流、九锅箐森林公园等,旅游为万盛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据统计,2011年万盛接待旅游人次突破100万人,旅游门票收入8 656万元。(2)但万盛以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来说较慢,景点之间关联性没有体现,餐饮,宾馆,娱乐等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吸引区外、市外甚至国外游客的能力不足。

鉴于此,万盛在服务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拓宽旅游产品领域,增加特色矿山旅游产品。

当前,矿山旅游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逐步受到重视,发展步伐也明显加快。矿山旅游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慢慢加大,万盛是一个典型的矿业城市,矿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目前万盛矿山旅游还基本是一片空白。因此,突出发展以地质遗迹和矿山文化为特色的矿山旅游业,打造矿山特色旅游,拓宽旅游产品领域,对万盛旅游业发展是一次较好的机遇。通过将矿山旅游资源开山与生态环境冶理结合起来,引进发达国家和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对矿区生态进行恢复、重建和开发,加强矿山文化建设,使矿山旅游成为万盛旅游业的一大特色产品。

2. 深度开发农家乐,提升农家乐的档次。

将农家乐与当地的特色农业、民风民俗联系起来,如红苗寨地区的农家乐与体验苗族风俗结合起来,农业种植地的农家乐与体验农业种植乐趣、增长农业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农家乐的档次和功能,使农家乐集餐饮、住宿、农村生活体验、农业知识普及、地区特色宣传、旅游互动、特色商业等功能于一身。通过开展全区农家乐的规范管理和培训,以打造农家乐特色和品牌为目标,深度开发农家乐资源,使其向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发挥农家乐在增进农民创收,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上的积极作用。

3. 打造“美丽山乡”城市名片,整合服务业资源。

将万盛服务业资源整合起来,将各旅游景点按旅游形式的多样性进行串连,做好各旅游点的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服务经济,以“美丽山乡”作为宣传名片,进行整体宣传,以提高万盛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推动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以特色农业为目标,走绿色农业规模化发展道路

万盛地处亚热带,立体气候明显,土壤类型多样,适合多种动植物生存,农业资源丰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万盛万亩以上基地有猕猴桃、茶叶、方竹笋、黄花梨、梨橙以及甜柿等,并形成了猕猴桃、茶叶、方竹笋为龙头的种植业产业,以美国肉蛙、中华鳖为特色品种的养殖业,以及以青年、金桥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代表的绿色农业。但从总体上来讲,万盛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科技含量较少。因此,万盛需要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重点发展日光温室技术,生产反季节农产品等。推行企业+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在区内适合的地区,通过土地流转等相关政策,将农民手中土地资源集中起来,由企业进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率。

注释

1李成军.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2):174-175。

资源节约型城市 第10篇

河南省焦作市是一座百年“煤城”, 煤是近代焦作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源与基础。然而尽管其曾是我国工业时代的骄子, 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煤炭资源日益枯竭, 开采成本升高, 煤价下跌, 煤炭企业出现经营困难, 与之相配套的大批企业也陷入开工不足、效益下滑、严重亏损的困境。那种“靠资源、铺摊子、坐等国家投资求发展”的老路子再也行不通了, 除了进行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转型, 焦作市别无选择。

从1999 年开始, 焦作决定“以旅游业为龙头, 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 焦作市旅游产业不断完善, 甚至出现了“焦作现象”一词, 来指代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到旅游城市的成功转型。经过努力, 焦作到目前为止形成了以云台山、青龙峡等五大景区, 以及陈家沟、嘉应观、焦作影视城等十大景点组成的焦作山水峡谷景观, 其中更有国家5A级景区三处, 所获荣誉不胜枚举。

是什么让焦作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短时间内成功转型成为优秀的旅游城市, 完成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华丽转身?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关键因素, 可以为同类城市的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一、政府极其重视

前段时日, 时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秦玉海因涉嫌违纪违法被调查的新闻一经发布, 引起中国旅游界很大轰动。因为秦玉海在其官场生涯中曾出任过河南省焦作市市委书记一职, 而且由于其对于焦作旅游的巨大贡献, 还被称作“旅游书记”。

早在1998 年, 焦作市修武县政府领导就决心开发云台山景区, 可是苦于县财政的拮据以及云台山当年的营业收入, 根本无法筹措到足够的资金, 于是拍案决定动员全县党政干部和企业职工拿自己的钱入股, 这种民间筹资方式轰动一时, 显示了领导层巨大的决心。

也正是在这一年, 秦玉海调任焦作市委书记。为实现以旅游业推动焦作发展的战略目标, 秉着“假日旅游假日办”的信念, 焦作市政府各级干部连休息日也要奋战在一线。例如盛夏时节, 市委书记带领干部实地考察青龙峡, 依据动物的蹄印和粪便摸索前行, 由武警战士持枪驱赶豹子、毒蛇、野猪等;干部与民工们一起风餐露宿, 连续奋战4 个月未下山;神农山4900 多级游步道, 都是由各级干部们利用双休日背沙扛石修葺而成的;秦玉海亲自考察各大小新景区, 布置路线和设施方位, 并为其取名。此等亲力亲为的精神为焦作旅游推开了宏伟大门。

此外, 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旅游工作;每个黄金周过后, 市委、市政府都要及时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查找问题, 明确下个阶段发展目标;每年市财政都拿出500 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旅游宣传促销。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焦作市政府领导不断出席各种有关会议、论坛、招商项目等, 让更多的人和地区认识焦作、走进焦作、投资焦作, 达到宣传营销与交流合作的目的。例如, 2015 年中, 邀请台湾踩线团来云台山景区实地考察;开展文化旅游项目招商, 共签约项目23个, 总投资129.7 亿元;青天河景区与韩国模德旅游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焦作中旅银行与中信银行战略合作签约, 加强旅游与金融的融合发展。

从“焦作旅游政务网”上可以方便查看到关于焦作旅游的所有新闻动态、政策政务和便民服务。

二、形象定位准确

焦作北依巍巍太行, 南邻滔滔黄河, 有着极其丰富的太行山峡谷资源, 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早期活动区域, 但是由于以前并未着力开发旅游资源, 以至于鲜为人知。自市委市政府立志将旅游业作为本市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发展以来, 焦作的旅游业很快步入正轨, 并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如今要深入开发, 打响知名度, 首先, 必须在形象定位上下大功夫。但是焦作推出符合自身具有吸引力的形象定位并不容易。因为这座城市原本就是一座以采煤为主的工业城市, 人们对于工业煤城根深蒂固的印象就是到处机器声、漫天粉尘气等, 与自然山水之清幽美相距甚远。其次, 开发宣传诸如云台山等太行峡谷景观, 一开始已经打出“焦作山水”的品牌, 但是由于“同质化”严重, 辨识度差, 很难与国内业已发展成熟的“桂林山水”和黄山、青城山、九寨沟等匹敌, 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吸引足够的目光和消费。

整合焦作的旅游资源, 大概有:太极峡谷景观, 如云台山、青天河以及青龙峡等, 陡崖绝壁,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 其“云台地貌”兼具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发源地;“竹林七贤”活动地。综上可发现, “太极拳发源地”是另外一项重要的发掘点, 这既可以实现“历史文化”与“山水风光”的有机结合, 让游客来一次实现多目的的游览, 不虚此行, 加深印象;更是与我国当今提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理念以及社会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带来的重视养生的观念无缝契合, 这样必然会成为焦作旅游的另一大闪亮品牌。

于是, 宣传口号从最初的“太行山水佳境, 太极拳宗圣地”到后来的“太极故里, 山水焦作”, 又到今天的“太极圣地, 山水焦作”。

三、宣传力度巨大

据统计, 2014 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298.81 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1.5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1.63%和12.14%。成绩的取得, 与其多年来持续有效的旅游主题形象品牌宣传密不可分。

近年来焦作旅游构建了以电视、报刊、网络为主, 多种媒体齐头并进的旅游宣传推广格局。

例如最新的焦作旅游整体宣传片以“太极圣地、山水焦作”为主题, 于2015年3 月整体形象宣传片登陆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并机直播的《朝闻天下》栏目, 成为其加强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推广的又一力作。此外, 还有焦作市持续参加的省旅游局以“心灵的故乡老家河南”为主题的河南旅游整体形象捆绑宣传;云台山景区多年来以“峡谷奇观河南云台山”为宣传形象的短广告;去年邀请央视国际频道《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栏目组深入当地拍摄制作的2集焦作旅游专题《登神农奇山访太极圣地》《品铁棍山药游云台山水》以及邀请央视为其拍摄制作的5部高清《请您欣赏》风光片和央视四套《CCTV-发现之旅》栏目先后为其录制的“解密太极拳”等, 都陆续在央视亮相。与此同时, 焦作还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环球时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文化报》等平面媒体, 以及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体, 推出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版面及旅游信息宣传报道, 营造了良好的旅游宣传氛围。

面对方兴未艾的新媒体, 市旅游局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平台大力宣传焦作旅游。2015 年1 月1 日, 其与国内知名传媒公司合作拍摄的焦作首部旅游微电影《爱如初见》全网上线, 引发了许多网友的热烈追捧。市旅游局还利用微信平台, 即时、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宣传推广, 第一时间发布旅游工作动态、景区信息和新的旅游线路产品, 打造了又一个展示焦作旅游形象的新窗口。

此外, 焦作还注重利用户外媒体宣传本市旅游。2015 年, 市旅游局组织青天河、神农山两大景区联合出击, 在京广高铁39 列列车上投放电视广告宣传片。云台山景区近年来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武汉、西安等主要旅游城市, 采用地铁风光图片展、机场旅游宣传台、大屏幕滚动播出等形式进行广告宣传;利用北京、上海交通广播电台, 发布云台山旅游线路推介;在郑州火车站、焦晋高速、长济高速等重要路段悬挂广告牌, 有效提升了云台山景区的知名度。

四、服务质量上乘

本着“不让一位游客在焦作受委屈”的承诺, 服务质量一直是焦作旅游的重中之重, 因为除了开发与宣传, 只有让每个游客在这里切身感受到“宾至如归”, 才能实现“把游客留下”的目的。

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景区公厕管理服务是很多游客最能感同身受的一个方面。前些年黄金周时期, 云台山景区连续几年成为河南省旅游人数和门票收入第一名, 然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许多游客有“当务之急”却排不上公厕的尴尬与窘迫。焦作市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着重解决问题。2015年5月28日上午, 焦作市召开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工作会议, 安排部署本市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工作。副市长李海松强调, 在下一步工作中, 要突出重点、科学规划、保证质量、服务到位;多措并举, 强化政策资金保障, 严格督导考核, 通过三年努力, 圆满完成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任务, 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和美丽焦作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外, 在市新华书店北侧新建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可以为日益增多的散客及自驾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去年以来, 市旅游局在部分景区利用信息化技术让游客可以智能游览和网络购票;基本实现全市主要景区点无线网络全覆盖;等等。

在旅游环境治理工作中, 市旅游局积极打造《旅游法》普法宣传平台, 在全省率先开通旅游执法部门官方微信, 累计发布信息141期, 有效拓宽了游客意见反映渠道;集中开展了“治理整顿旅行社零负团费、挂靠承包专项行动”。去年, 市旅游局共出动执法检查75 次, 出动检查人员225人次, 检查旅游企业146家, 约谈旅行社5家, 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22家, 全行业通报处理违法宣传经营单位11 家, 有效保障了赴焦游客的合法权益, 规范了焦作旅游市场秩序。

2015 年1 月9 日, 焦作市顺利通过国家级旅游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终期现场评审, 这无疑对其去年旅游标准化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殷实.从“焦作现象”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J].辽宁经济, 2009 (12) :20-21.

[2]张金山.浅析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营销策略——以焦作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9) :67-72.

[3]辛爱云.“焦作现象”及其城市经济转型的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14) :41.

资源枯竭城市三大转型模式 第11篇

面对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单一、失业和贫困人口增多、替代产业少、社会矛盾激化等种种矛盾,探索如何走出对资源的依赖,以及如何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就成为这些资源枯竭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任务。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类型众多,每个地区的资源枯竭城市都有其特殊的地理和资源赋存特征。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又该采取哪些模式可供选择呢?

产业链延伸模式

产业链延伸模式适合于资源供应仍然相对稳定处于发展中期的城市,比较典型的城市是美国的休斯顿,其主要的产业政策是引导资源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利用技术优势来弥补资源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城市应用这种模式取得了成功,比如以煤炭为主要产业的资兴、耒阳、枣庄,以有色金属为发展重点的个旧,以森林资源为挖掘主线的阿尔山市等。

枣庄市决策者计算后发现,1块钱的煤用于发电可以变成2块钱,做成甲醇就可以变成4块,做成醋酸就可以变成8块,如果做成醋酸二纤维素就可以变成78块钱。由此可见,产业链的拉长的确可以将煤矿变成“金矿”。正因为如此,资兴、耒阳、枣庄等资源枯竭城市都上马了煤矸石发电、煤电气一体化等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并通过制作建筑材料等来努力延伸产业链。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投产的亿利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还创造性地将以煤炭和煤矸石为载体,以PVC为主线将能源化工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云南个旧也通过发展有色金属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个旧将原有的有色金属产业对接到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中,使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得到了系统性的提高。此外,循环经济也成为个旧有色金属附加值提到的手段之一。目前,云南锡业10万吨铅、10万吨铜项目竣工投产,民营企业红铅10万吨铅、红河锌联固废物炼铁烟尘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即将试生产,此举也将个旧的有色金属企业推上了现代企业发展道路。

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作为典型的森林资源型城市,阿尔山林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以上。不过随着森林资源枯竭,阿尔山市木材蓄积量大幅减少,目前成熟林与过成熟林已采伐殆尽。为了摆脱资源枯竭的局面,阿尔山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开发家具、人造板、玩具、木旋类加工和旅游纪念品等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此外,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的林业食品加工业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野菜、野果、马铃薯、卜留克食品、食用菌、林蛙等培养与加工基地的建设正在快速推进;而以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题的多元化旅游体系,借助阿尔山生态环境好和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也得到快速发展,冰雪娱乐、火山科考等专项旅游还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

从目前的转型经验来看,产业链延伸模式应用成功的案例通常是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实现的,但其中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各地需要根据自己地区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创新经济模式

目前中国正在向着以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心的技术集约化方向发展。新经济的不断推陈出新,如计算机硬件、网络、通讯、半导体、医药保健、生物科技、新材料、光电子与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等产业的不断发展,让更多的资源枯竭城市嗅到了转型发展的良机。

地处长白山余脉和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吉林省辽源市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城市。最近两年,辽源抓住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市”的契机,把软件信息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建设“智慧辽源”,吸引了IBM、软通动力、AGT国际等13家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集中落户,并在辽源设立全资子公司。2013年7月26日,辽源市人民政府与北京荣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车网互联科技公司、深圳网上城市公众信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朗坤物联网有限公司、智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项目合作正式签约,引入智慧城市相关项目资金达16亿元。而相关企业项目的开展,也有望显著提升辽源在信息产业领域的核心区位优势,带动资源型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转型。

2013年7月16日,是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济宁值得铭记的一个日子。这一天,美国惠普公司在山东济南签署协议,将投资20亿美元在济宁市打造国际软件人才和产业基地。该基地主要包括软件人才实训基地、软件开发测试及IT资源服务中心、产品演示中心和惠普产业基地等4大项目,建成后整个惠普产业基地内企业销售收入将超过千亿元。而惠普4大基地落户济宁后,还将吸引惠普的上下游企业及相关合作伙伴向济宁的这条产业链上集聚,从而使得济宁的软件产业及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交界处的陕西省榆林市虽然地下煤炭能源富集,不过随着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等城市的煤炭产业出现周期性危机以及储量不断减小,榆林也在谋求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最近几年,榆林把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招商产业,引进了一大批光伏电站和风电项目。据统计,榆林市引进的70个新能源电站项目中,其中光伏电站项目29个,总投资711亿元,现已建成投产项目4个,在建项目4个,其他项目均在开展前期工作。所有光伏电站全部建成后,其站点布局将形成由工业园区向园外荒漠、半荒漠和煤矿采空塌陷区转移,由西部的定边、靖边向中北部的横山、榆阳、神木和府谷延伸的长城沿线400公里的光伏产业带,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505兆瓦。而榆林市定边县、靖边县风能资源最为丰富,具备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场的条件。目前,引进的41个风电项目,总投资351.3亿元,到位资金86.8亿元。

总之,在新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通过创新经济模式来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和方向,不仅可为资源枯竭后的城市找到具有广大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而且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结合起来,还可以帮助城市摆脱产业附加值低、收益低的困境,有效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nlc202309040509

多元化综合发展模式

多元化综合发展模式,则是在产业链延伸的同时,为城市引入多元化的其他产业类型,使城市从单一工业型向多样化发展,从而推进城市向综合性方向发展。这种模式事实上是前两种模式的复合。对中国来说,这种模式在资源依赖性强,但是同时也具有其他优势的城市最为适合。

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地区的四川省泸州市是中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近年来,随着天然气资源的深度开采和利用,当地天然气资源已面临枯竭,而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泸天化、天华、北方等公司及化工产业发展也受到严重制约。为了促进城市经济转型,泸州采取了旅游业+页岩气+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2012年8月,四川省旅游局下发了《关于支持泸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支持泸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泸州市紧紧抓住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契机,在推进古叙矿区煤炭综合开发利用,加快煤层气地面抽采试验后,又积极探索地方参与页岩气开发的有效途径,科学有序推进页岩气开发利用,打造川南能源保障基地。此外,泸州靠近长江、沱江的地理优势也促使其积极构建四川泸州港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长江航运物流,并加强长江、沱江“两江四岸”核心景区建设,努力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其酿酒专用高粱、烤烟、优质水稻、林竹、果蔬等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也借助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的形成不断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

以生产无烟煤而闻名中外的宁夏石嘴山市也从典型的煤炭工业城市转型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石嘴山采取的是旅游业+现代农业+光伏产业+装备工程机械+现代化工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通过治理垃圾成堆、沼泽遍布的古沙湖,一片水域面积达23平方公里的星海湖成为石嘴山吸引天下游客的风景区,这里也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全国首批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此外,全市还引进了中粮集团番茄种植加工生产基地、国电集团年产5000吨多晶硅、江苏阳光集团年产4500吨多晶硅、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年产4×8000万块煤矸石制砖、中色集团重组宁夏东方集团、天地集团重组西北奔牛集团和西北煤机二厂、三一重工重组西北骏马公司、三庆公司年产1万辆专用汽车改装项目、上海华谊集团和英力特合作建设年产12万吨PVC、10万吨烧碱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而这种多元化发展模式也让石嘴山市从重工业城市向山水园林城市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石嘴山生态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其城市形象得到了提升,经济发展的空间也不断拓宽。

可以说,多元化综合发展模式在很多城市的成功,是充分挖掘了这些城市原来没有被注意的优势,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商贸活动和城市服务业,城市的综合功能可得到明显提高,那么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会不断形成。可以说多种经营、多业并举、最大限度地开拓经济发展结构是这种模式的灵魂。

资源节约型城市 第12篇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森林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这类城市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性一般会经历四个基本发展阶段: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或衰退期(生命周期理论)(luis,1975)(见图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大量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耗。一大批因矿而生、依矿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在新中国兴建、发展起来,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镇)合计262座。自建国以来这些城市累计生产原煤529亿吨,原油55亿吨、铁矿石58亿吨、木材20亿立方米(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提供了90%以上的煤炭和石油,80%以上的铁矿石,70%以上的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沈镭,2005)。

然而经过高速发展期,我国资源型城市因对其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出来。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有2/3国有矿山已经进入开采的中晚期,正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王素军,2006)。由于资源的不可持续和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些资源型城市无一例外的陷入到经济增长缓慢、失业压力加大、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局当中。为了避免重蹈像“甘肃玉门”“苏联巴库”等历史教训的覆辙,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规划迫在眉睫。

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特征

2.1 资源型城市的“突发性”和“依赖性”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策略,因此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一大批工矿企业开始在矿区建立基地,随着人口的慢慢集聚,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工矿基地成为矿业城市,如乌海、大庆、攀枝花等。这些城市的发展大都极度依赖当地的矿产资源,资源的储量、品位与价格直接影响到资源型企业的效益,进而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的整体发展。与其他自然形成的城市相比,这些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支撑条件相对单一和薄弱。

2.2 资源型企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

由于大型资源型企业在矿产资源的开发、销售过程中处于垄断和主导地位,其经济、管理体系又相对独立,这些企业往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集生活、服务、管理于一体的“小社会”。在城市发展初期由于资源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投入,资源型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但到了城市发展的中后期,资源企业与政府部门在城市发展方面必将会出现利益的博弈,导致相互掣肘阻碍转型的不利局面。

3 我国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3.1 资源过度开发、消耗过快

由于缺乏对资源开发的有序规划,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自然资源开发力度都是超负荷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经济起到了“增长极”的带动效应,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矿产资源的过快枯竭,缩短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而使其提前进入衰退期(见表1)。

3.2 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转型困难

因资源开采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结构是其主要特征。特别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体制下,对这些矿业城市的发展定位往往从满足生产需要和生产力角度出发,导致其第二产业比重严重偏高的畸形经济结构,逐渐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经济体系,加大转型难度。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由于煤炭行业红火,其煤炭产业的税收比重逐年增大,到2008年煤炭产业实现税收139亿,占全部税收的52.5%,是当地绝对的支柱产业。但随着近年来煤炭价格的一路走低,造成整个煤炭行业不景气,使得整个城市的经济系统也随之陷入危机,至今也没有走出泥潭。

3.3 空间结构分散,生活、生产空间相互干扰

由于一般矿产资源分布是不规律且分散的,所以在资源型城市的早期兴建阶段,由矿业基地发展起来的居住点是成散点状分布的,在以后的城市形成过程中再由长距离交通将各个地区的散点进行联系,形成以线串点的城市空间格局,如煤炭城抚顺存在土地利用率低、不集聚的问题。而且城市发展初期由于缘矿而建的缘故,居住区与采矿区相互交错,布局严重失调,这种弊端到了中远期将会严重妨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空间发展(见图2)。

3.4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往往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由于矿业产业类型的不同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也不尽相同,主要有废渣、废水、废气,以及对自然山体地形的破坏等,给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威胁。由于开发初期对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观念和投入有限,大部分资源型城市走的还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各界关注,作为制约资源型城市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迫切需要转型规划予以优化设计和恢复。

3.5 缺乏转型动力

首先,由于资源型企业毕竟是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发展目标,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趋利主意”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自然的会对其他产业进行侵略(资源诅咒理论)。因此资源型企业的自主转型是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其次,资源型城市的民营经济发育迟缓,且经济能力弱小无法形成自我升级创新,创造不了更多就业岗位。最后,政府部门普遍认识不足,安于现状,满足于资源型城市成长期、成熟期带来的经济增长,没有预测到衰退期的到来。

4 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分析

4.1 美国的转型经验

美国的休斯顿是著名的石油城市,自1901年德克萨斯油田开采以后,城市也随之繁荣发展,但在60年代以后该市石油业开始整体下滑,城市衰退迹象明显。于是从70年代开始休斯顿着手通过产业链延伸,发现和培育新兴主导产业(航天),带动相关产业(食品、造纸、运输等)协调发展,同时立足于基础设施的完善等一系列措施逐渐走出衰退,到90年代末已成为美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中心之一。

资料来源:胡春力.我国资源开发型经济的形成与管理.2003

4.2 德国的转型经验

德国的鲁尔区是世界范围内著名的老工业区典范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引擎”,但从20世纪60年代起,其煤炭的开采成本逐渐高于美国、中国等地区,从此走向了漫长的衰落,煤炭就业人数从1957年的50万减少至1996年的7万人。因此德国政府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进行转型:首先,建立了失业矿工社会保障体系及产业创新激励政策。其次,优化生态环境、吸引外资,给予投资企业优惠的土地价格。三是建立创业技术园区帮助居民创业和吸引人才就业。此外,鲁尔区在环境治理和企业转型机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功,还出台了《煤炭补贴税》等辅助税收政策。

4.3日本的转型经验

九州是日本四大传统工业区之一,是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钢铁工业基地。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决定关闭代价高昂的九州煤矿,在该区域内实行转型策略。一大批现代工业开发区崛地而起,吸引了大量企业进驻,创造了客观的就业岗位,并发布了煤炭离职人员临时措施法》《煤炭地区振兴措施法》等一系列有实施效力的政策保证转型顺利进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九州地区经济结构成功转型,成为日本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4.4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选择

国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被学术界基本归纳为两种:政府主导模式、自由放任模式。自由模式的转型是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和资源型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来实施,但因为“逐利注意”的影响会导致区位条件好的城市转型为综合型城市,区位条件差的城市走向衰败或被遗弃。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小工矿城镇最终走向“矿枯城空”的结局。这种模式只适合从业人员少,人口规模小的资源型城镇,不适合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应选择政府主导的模式如案例分析中的经典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同时应利用激励政策充分调动起市场的积极性,来共同承担转型压力,以实现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和推动的转型模式。具体转型途径归纳为以经济产业转型为核心,空间调整、生态恢复、人力资源开发和区域互动为辅的可持续发展转型策略。

而城市规划作为政府部门最有效的城市发展引导工具在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诸多问题时具有先天的特有应对效力,是目前我国城市管理体制下促进转型的最有效手段。

5 城市规划引导的转型策略

城市规划在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具体路径是先从解决资源城市典型问题入手(例如产业发展问题、景观生态问题、空间结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以及土地利用问题和区域协调问题等),然后通过整体城乡规划的系统协调与响应,将转型的方针措施在相关规划中加以落实,这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也包括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等非法定规划。在此过程中的具体引导策略与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1 融入区域——产业转型

由于资源型城市“嵌入式”的特征,其经济发展往往与区外联系较多,与邻近区域联系较少,使其陷入到“区域合作”的“飞地”处境,从长远来看阻碍城市发展。所以城市规划在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问题,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和区域职能,要求资源型城市必须从资源主导型向区域主导型城市转化,功能上由单一经济功能向多元化的综合城市功能转化。在规划层面上强调区域统筹与协调发展,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城乡一体化产业转型。

在考虑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充分结合区域产业特点。本文倡导以协调、互补的原则进行产业规划,其中主要引导策略有:(1)给予政策、科技、用地支撑,延长资源相关产业的产业链及资源开采寿命;(2)扶持替代产业,促进多元化经济结构;(3)传统资源型企业内部改革,提高生产效率;(4)鼓励创业和再就业培训,接纳失业矿工。

5.2 优化空间——综合发展

城市规划作为资源城市转型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外部控制手段,通过对城市生产、生活空间的调节与重构,优化了城市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发展空间,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平台”。同时力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空间束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具体策略与路径有以下几点。

5.2.1 构建多元化城市功能结构

城市规划应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将城市不同功能空间均衡分布,建立起互联、互动的功能组团,实现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构。为经济转型提供优异的空间载体。具体路径有:(1)建立多元产业空间。资源型城市老城区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往往不佳,一些高新产业、科技产业在选址上都倾向于人居环境较佳的地区,所以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时应在合适区域预留新型产业的发展区或者专业“园区”,并且应给予政策、税收方面的优惠,从而引导转型产业入住。同时应在矿区周围规划矿产资源相关联动产业的发展区域来引导产业链的延伸与规模化生产,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污染治理。(2)建立多元服务空间。规划强调第三产业用地和功能区的建立,在完善商业、服务业、物流等用地的同时逐渐形成经济活动活跃的中心区。(3)建立多元文化承载空间。例如结合文化展示与休闲商业的文化创意园和大学园区等,使缺乏活力的“矿区文化”得以改善,丰富文化氛围。德国鲁尔区的大学城在实现其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不仅为转型的人才培养与储备提供了支撑,更是在培育产业和科技创新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5.2.2 构建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

针对资源型城市“职住混合”的空间问题,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应同时进行,强调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的建立。规划重点加强对棚户区搬迁的空间选址预留和建设时序的安排,从改善居住环境,完善搬迁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出发,使“单位大院”变为“街区空间”。因为矿业城市长久的单位式生活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所以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空间来转变这种生活方式(赵景海,2007)。同时,规划应注意居住区的尺度和规模的把控,以丰富的公共休闲空间为基础,强调居民的交流和“归属感”。构建生态恢复、利用的绿色空间。

如何利用和恢复矿区遗留下来的废旧矿山、采空区等生态环境破坏空间,是城市规划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空间的利用目前主要有两种规划策略:一是采取以旅游、休闲为主的“再开发”。结合矿山及工矿企业特有的工业文化,规划建设集科普、文化宣传、游览为一体的休闲空间,如山西大同的国家矿山公园,德国的埃姆舍尔公园(Emscher Park IBA)。二是进行生态涵养空间的保护规划,建设成为林地、牧草地等自然生态用地,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为构建城市生态景观系统的重要环节。

5.2.3 构建便捷交通网络

交通网络的完善是城市规划将资源型城市各不同功能组团在空间上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其中对外交通是资源型城市提升区位条件的有效途径,城市规划层面应保证以对外交通为骨架建立起连接区域经济与城市自身经济的道路网络框架,有效发挥产业空间、居住空间、生态空间的联动效应,促进转型成功。完备的内部交通不仅带来了居民日常生活的方便,而且为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多元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3 环境保护——生态发展

自十八大以来,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目标。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十分严重,且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如果能够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合理进行规划引导,那么不仅会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规划提供有力的生态支撑,更为当地人居环境的改善创造了必要前置条件。

5.3.1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规划层面目前的生态保护措施的主要内容是用数字、技术手段将规划范围内的生态安全格局图纸化,为城市总体规划中可建、限建、禁建三区的划定提供依据,从而形成生态保护的法律化,确保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态发展。城市规划方面的相应内容除法定规划外还包括,绿地系统规划、水资源规划、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等。以多重规划的统一协调对矿区生态系统进行统筹保护是推进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生态保障。

5.3.2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

同时,在政策层面加强开发、保护、补偿,以及治理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完善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补偿主体为资源开采者和资源使用者,分别以不同比例共同承担“补偿税费”;补偿受体为当地居民,以及与矿产开发有利益关系的组织、个人和区域。以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牧草地破坏为例,开采者有修复草地、恢复生态的责任,应直接或以缴纳补偿金的方式来实施生态恢复性工程。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系统尽快展开治理措施。

5.4 节约土地——高效发展

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初期的土地开发模式上往往呈现粗放型特征。由于资源开发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导致大量适宜建设用地成为“棕地”(是指闲置或不再使用的业及其配套用地和设施)。有数据表明,我国资源型城市有14万公顷的沉陷区需要整理,70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需要改造,大量废旧工业用地及配套设施用地处于闲置状态(王素军,2006)。这些土地资源的浪费与资源型城市未来转型过程中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在城市规划层面应通过集约、高效的土地开发、复垦及改造模式,充分释放资源型城市土地资源潜力,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引导的主要策略与路径有:(1)利用紧凑型的土地利用规划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辐射效力,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和蔓延。(2)通过对开发条件较好的“棕地”进行更新规划,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价值,实现“退二进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3)对远离城市、再开发价值有限的“棕地”进行复垦或生态恢复,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

6 结论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规划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和转型中所面临的阻碍,然后结合典型案例提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模式——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同时,本文强调了城市规划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并针对具体问题给出了具体策略和路径。

但我国资源型城市类型众多,发展条件各有不同,城市规划在引导过程中还应结合实际现状深入具体的研究分析。以转型引导策略和路径为导向的实施措施和办法是实现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关键步骤,今后在此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摘要:论文从城市规划学与经济学角度入手,结合当前国内经济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探讨了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城市规划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政府部门在转型机制中引导作用的必要性,并将基本理论与具体成功案例相结合,提出了城市规划在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相应的一般策略框架与具体途径。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Allenby,B.R.The Greening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4.

[2]Lucas,Railtown.Life in Canadian Communities of single Industry.University of TORONTO,1871.

[3]刘云刚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机制及其调控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4]廖建军.经济转型期耒阳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探索[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1 07-110.

[5]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赵景海,俞滨洋资源型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兼论大庆市城市空间重组.城市规划,1999(8):54—55.

[7]沈镭,万会,试论资源型城市的再城市化与转型[J],资源·产业,2003,5(6):116—119.

[8]赵景海.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视角下的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J].城市规划,2004(12):19-22.

[9]赵宇空.我国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对策.科技导报,1992(9):43-45.

上一篇:来料加工会计核算下一篇:勘探生产经营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