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检查范文

2024-09-11

螺旋CT检查范文(精选12篇)

螺旋CT检查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本组116例增强螺旋扫描中, 男64例, 女52例, 年龄30~86岁, 平均年龄58岁。其中腹部76例, 头颅17例, 盆腔5例。本组病理均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碘海醇) 。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Prospeed AI螺旋CT扫描机及配套CT专用高压注射器。扫描参数为120k V、160m As、螺距为1。对比剂100m L, 注射速度2.5~3.0m L/s。

1.3 扫描前准备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药物过敏史等, 判断是否属高危人群或禁忌证;上腹部检查者要求空腹, 检查前口服温开水500~1000m L;盆腔检查者, 提前24h口服碘水溶液调节好高压注射器, 保证其工作状态良好备齐急救药品, 检查抢救用品, 以防过敏反应的发生了选用8~12号针头, 高危患者注射药物前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 然后再注射碘对比剂。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 失败1例, 因血管严重渗漏而终止注药;增强检查后1例发生轻度迟发型过敏反应, 表现为一般性灼热感、面部潮红、头晕、流泪、恶心等轻度碘过敏反应症状, 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全部消失;其余患者未发生过敏反应。115例增强检查结果均满意, 并符合诊断要求。

3 体会

3.1 检查的心理护理

螺旋CT说明检查患者大多已做过螺旋CT平扫被诊断为有病, 特别是难以确诊而需要进一步检查, 一般认为自己身患“不治之症”, 就会发生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异常, 而精神因素是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因素[1]。CT护士热情接待, 礼貌服务, 言语谨慎, 工作有条不紊, 以获得患者的信赖, 并询问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家庭情况,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避免与患者谈病情, 以免引起患者的疑虑与紧张,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心理安慰, 减少患者的精神压力, 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及安全感, 使患者及时配合检查, 以获得良好检查效果。一些患者认为以前检查未达到目的是因为医务人员医术不高, 诊断水平低或者认为增强CT检查是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而拒绝检查, 对于这些患者应耐心解释, 积极引导, 采取忍让、宽容的态度, 耐心给患者说明增强CT检查的意义和必要性, 使其相信科学, 相信医师, 积极配合检查。我们医护人员要理解患者焦急、恐惧的心情, 耐心细致地解释检查的程序、注射对比剂的必要性和注射时常见的不适反应及其安全性, 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反应, 其中发热反应时用药后较普遍的反应, 这种反应时一过性的, 一般不必惊慌, 时患者有平稳的心态积极配合检查。

3.2 检查前的准备

检查前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仔细询问患者有无甲状腺功能亢进、蛛网膜下腔出血、药物过敏史, 无严重心脏病及肝肾功能异常、哮喘等病史, 耐心解释检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让患者或家属在螺旋CT增强检查同意书上签字, 在谈话过程中要注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在保证患者根本礼仪的前提下, 促使医疗检查得意顺利进行。检查前认真查看患者血管情况, 为穿刺时选择粗直、弹性好, 并且容易固定的血管。认真调试机器, 注意观察连接管是否连接牢固, 以免注射时脱落。仔细检查防护用品和急救用品。

3.3 检查中的护理

认真核对药品,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选择合适的血管, 一般选用较粗直且较容易固定的血管,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注射对比剂时注意观察针头有无脱落及移位, 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注射完毕后嘱患者压迫穿刺点以免出血。本组患者1例对比剂外渗, 分析原因为针头固定不牢引起针头移位造成, 使检查终止, 并给患者带来痛苦, 教训深刻。我认为针头一定固定好, 并在打药开始密切观察针头部位情况, 如出现软组织膨起, 应立即停止注射, 并重新穿刺。

3.4 检查后处理

检查结束后, 再次询问患者有无异常感受, 对患者能积极配合检查表示认同和赞成, 为防止迟发反应的发生, 应对患者至少观察30min, 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同时做好宣教工作, 告诉患者多饮水, 以加快对比剂的排泄, 嘱患者离开CT室后, 如有不适, 要及时就诊, 一边及时对症处理。

3.5 过敏反应的护理

轻者无需特殊护理。患者出现灼热感、面部潮红、头晕等症状, 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 嘱其大量饮水, 并做好解释工作, 一般不需特殊护理, 症状很快消失, 但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中度者减缓注射流量和压力, 或停止注药, 必要时采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3mg-0.5mg等治疗措施[2], 并与医师配合对症处理及时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本组病例出现1例轻度过敏反应, 经休息并深呼吸后症状很快消失。对于高危人群在注射前5~10min缓慢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 防止变态反应[3]。

3.6 血管渗药的护理

严重者可用地塞米松或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肿胀面积小者可用75%的酒精, 肿胀面积大者可用20%甘露醇纱布湿敷, 嘱患者患部禁止擦油物或热敷, 经此处理妥善后, 一般3~5d即可消肿。总之, 增强检查前充分的心理护理干预及准备工作, 严格掌握禁忌证, 检查过程中护理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惕性, 认真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并及时给与妥善处理, 对提高螺旋CT增强检查效果至关重要。

总之, CT增强扫描是用高压注射器通过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 利用病变组织与相邻正常组织间的吸收差别, 从而使病灶显示地更清楚, 不仅提高了病变的检查率, 而且对鉴别及定性诊断颇有帮助。增强CT扫描检查是一种有创伤性检查, 不仅对了解患者病情很重要, 而且对患者的经济和精神都有很大的影响, 这就要求CT室护士不仅要有娴熟高超的操作技术, 还要能够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 因此, 认真细致做好CT增强扫描的护理工作, 是保证增强扫描顺利进行并获得满意结果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元红, 魏素芳, 郑文兰.我院门诊倡导人性化服务的做法与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3) :244-245.

[2]曹丹庆, 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 1996:6-12.

64排螺旋CT简介及应用 第2篇

64排螺旋CT,是医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引进也必将为我市百姓带来更多的便利。方便就医,也就是为健康保驾护航。

64排螺旋CT不同于一般的螺旋CT。传统的CT扫描层厚、分辨率低、覆盖面小、速度慢,而64排螺旋CT解决了这些问题。人民医院的东芝64排螺旋CT是基于320派平台的64排CT,可直接升级至320排,它是目前世界上扫描层最薄的机器,仅为0.5mm(其它机型多为0.625mm),层越薄,分辨率越高。与16排、32排CT相比,64排CT可以让临床医生看到更多更为精确的细节,层厚更薄,辐射计量减少,可以将病变的血管“拉”出来观察,还可以“剥皮、去骨”,小到0.5毫米的病变都能让医生一目了然。64排螺旋CT还是目前世界上诊断心脑血管疾病最先进的仪器,其独具的无创、高效、精确、立体的医学影像技术,在检查状动脉有无狭窄,搭桥、支架的形态学以及心功能分析上有极大的优越性。它实现了冠状动脉的无创检查,为冠心病的筛选普查及诊断提供了一种安全、迅速、费用低廉的检查方法。另外64排螺旋CT不但可以进行形态学的诊断,还可以用于功能成像诊断,如脑灌注成像的应用,可以早期显示脑缺血灶。尤其扫描速度快,64排螺旋CT在急诊医学及早期肺栓塞得诊断上有独特优势,还可用于筛选冠心病、肺癌、肝硬化,并进行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分析。它实现了所有解剖位置上的数据同向性,即冠状面、矢状面、任意角度的图象质量与轴位是一致的。由于覆盖面达1.8M,可以对肿瘤患者、急诊患者进行全身扫描,而不必重新定位患者,节约了时间,众所周知在医院,时间就是生命。东芝64排CT扫描速度极快,旋转一圈仅为0.4秒,是目前邢台市最快的CT,这就意味着整个心脏扫描只需在几次心动周期中完成,实现了心率和数据采集之间的最佳匹配,达到了最高的时间分辨率,而且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辐射量和对比剂的使用量。

64排螺旋CT除上述强大的硬件功能外,还具有强大的软件功能,如: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技术(SSD),容积重现(V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脏器灌注等。利用上述技术,以前只能“横”着看的,现在不光可以“竖”起来看,还可以倒过来、甚至转前转后、转上转下看;以前看不到的,如血管、肠管及支气管腔内,现在也可以“钻”进去看清楚。除了显示解剖结构改变还可显示血流灌注等功能改变。这样强大的功能对诊断及临床具有很大的意义。容积重视以很强的真实效果展示完整的立体形态;最大密度投影适用于认识器官形态的全貌;多层面重建、曲面重建能以任意方位、层厚、角度自由重组新的断面图象,不仅显示目标器官,而且显示断面上的全部结构。

64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血管成像方面有巨大优势,如冠状动脉成像、肺动脉成像、胸腹血管成像、四肢血管成像、颈、脑血管成像等。这些无创的检查已取代了传统的动脉插管造影的诊断问题,对冠心病的普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与传统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相比,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多角度显示冠状动脉主支及主要分支,并能显示常规造影不能显示的管壁结构,能准确评价斑块性质,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起源和解剖变异,指导有创性检查操作,能纠正传统造影诊断中的误区(如左前降支和大的第一对角芝的混淆等)。在肿瘤诊断方面,由于它覆盖面广,各向同性,能做任意角度重建,所以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术者的指导意义重大。在腹部疾病中,优势也特别突出,对腹痛病因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能发现一些临床难于诊断的疾病(近期我们就发现一例急性大网膜扭转合并坏死的腹痛患者,病人得到了及时手术,得以转危为安)。在急性外伤方面,由于速度快、扫描范围广,一次即能扫描完全身器官,能缩短检查时间,为治疗争取时间。

螺旋CT检查 第3篇

近年来,我国不抽烟的肺癌患者,尤其是女性的这类患者越来越多。同时,我国肺鳞癌(主要是由吸烟导致的)的发病率正在下降,而肺腺癌(很少由吸烟导致)的发病率却上升了约15%。何建行认为,吸入二手烟可能是不吸烟女性患肺癌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接触汽车尾气、居住环境受到污染、接触氡气、石棉、滑石粉等致癌物质也是导致女性肺癌患者增多的重要原因。

何主任说,早期肺癌患者常常没有任何症状。因此,长期吸烟的人、长期受到二手烟侵害的人、家族中有肺癌患者的人、曾经患过肺结核病的人等肺癌的高发人群应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此病。筛查肺癌的最佳方法是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此项检查具有胸透和胸片无法比拟的高分辨率,能够发现很小的肺癌病灶。日本是全世界肺癌早期检出率最高的国家。在该国早期肺癌患者中,通过低剂量螺旋CT进行检查确诊的患者约占60%。我国居民若能将此项检查作为筛查肺癌的主要手段,将大大提高肺癌的早期检出率。

螺旋CT检查在喉癌诊断中的应用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2010年之间在我院就诊的30名疑似喉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30名患者均有咽喉疼痛, 呼吸阻碍等症状, 其中男性患者有27例, 女性患者有3例。经过螺旋CT检查后确诊为喉癌, 30名患者均进行了切除手术, 经过手术确定30例全部为鳞状细胞癌, 声门型患者有12例, 声门上型的患者有13例, 声门下型的患者有2例, 声门旁型的患者有3例。I期患者有15例, II患者有8例, III期患者有4例, IV期患者有3例。

1.2 螺旋CT检查方法

令患者仰卧在螺旋CT上, 正常呼吸, 将探测装置放于患者口腔, 探测部位由舌部到咽喉的软骨部位。设定仪器的扫描参数为探测器指数7mm×0.4mm, 螺距为0.92, 仪器需在110kv, 210mA的条件下工作, 间隔时间为1.5s。对扫描后的数据进行重组, 得到冠装重建图像和矢状重建图像。

1.3 图像数据分析

将重组后的图像数据进行分组, 由专业的图像分析人员对重组的图像进行分析, 根据图像判断癌细胞侵犯的程度。

2 结果

2.1 图像效果

经过螺旋CT仪器扫描过的图像效果明显, 清晰度高, 能够直观的对病灶部位的变化以及患者受到癌细胞的侵袭的具体位置和侵袭的程度与组织损伤病变状况。将原始图像进行重组以后, 图像阴影面积少, 对喉内部的情况以及软骨的受侵情况能够清晰的作出反应。通过对30名患者的调查, 图像显示良好并且与手术后得到数据在进行对比后误差很小, 准确率达到99%以上。证明使用螺旋CT对喉癌的检查与检测很有预见性, 能够精确的雀定病灶对手术的治疗提供了保障。

2.2 受侵情况及分析

由螺旋CT仪器扫描图像能够对喉部各个位置进行精确的观察。其中喉内部在受到癌细胞的侵犯后密度增大情况严重, 声带与喉腔组织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厚与肿块, 同时会厌部位受到肿瘤的压迫会出现隆起以及褶皱的情况。所显示的情况和喉内镜以及术后得到的结果相同。所调查的30名患者中一部分舌部受到癌细胞的侵犯, 经过扫描图像显示, 舌根部均有肿块以及隆起的情况。另外, 大部分患者骨质受侵的状况也比较严重, 由螺旋CT仪器扫描图像可以看到, 软骨的碎裂以及位置移动的情况。

3 讨论

3.1 螺旋CT检查成像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螺旋CT检查时, 图像的效果很关键, 只有图像的清晰度达到一定的高度, 对病灶位置的观察与分析才能够更准确。根据国内的病例与资料, 螺旋CT扫描仪器在8mm×5mm的条件下图像的清晰度最高, 能够符合临床治疗与研究的标准。对于原始的图像需要作出重建, 并增强清晰程度, 方法有MPR, MIP, VRT等重组方式。其中冠状面成像即MPR成像的效果更好。使用相关软件辅助成像能够缩短成像时间, 更好更快的对病灶位置作出分析。

3.2 临床应用价值

使用螺旋CT检查诊断喉癌, 相对于传统的软组织窗诊断方法更加准确, 速度更快, 误差更小。另外, 螺旋CT成像清晰, 对于较小的病灶位置比较容易发现, 并且对于癌细胞的侵袭位置能够进行精确的检测[1]。螺旋CT成像也能够呈现三维效果, 就能够方便从各方面的观察, 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 螺旋CT检查的成像速度很快, 缩短了检查的时间。对于喉癌, 手术是关系着患者康复的重要治疗方法, 这就需要手术前的检查精确的将病灶位置和喉癌的侵袭范围及时的显现出来, 方便手术的实施并提高手术的成功几率。在喉癌的检查与临床治疗上, 螺旋CT检查这种方便高效, 所需时间短的方法有着很高的研究与利用价值。

3.3 局限与前景分析

螺旋CT机扫描成像这种方法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但是仍然有一定的不足与缺陷。这种方法能够显示清晰度很高的图像, 但是不能显示病变的具体颜色, 虽然不影响一般的喉癌诊断,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病症进行诊断时, 就必须配合喉镜联合检查。另外, 有些特殊的病症需要采取病变位置的样本进行研究, 这也是螺旋CT检查做不到的[2]。但是总体上使用螺旋CT检查对喉癌进行诊断, 准确率和效率极高, 在喉癌的诊断与治疗有着很大的意义。只有针对这项技术的缺陷进行补充与完善, 增强实用性, 才能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上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目的 对喉癌诊断中使用螺旋CT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 选取20072010年之间在我院就诊的30例疑似喉癌的患者, 进行螺旋CT检查, 并对所得图像进行处理与分析, 与手术后检测的图像与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使用螺旋CT检查对喉癌作出诊断的准确率极高, 准确度达到99%以上, 比传统的检查方法更加方便与准确并且减少病人的痛苦。结论 螺旋CT检查诊断喉癌过程中能直观而精确的显示癌细胞的侵犯位置与喉癌的扩散情况, 为喉癌的准确治疗和治疗效果提供了保证, 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与开发价值。

关键词:螺旋CT检查,喉癌诊断,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费声重.喉部应用解剖[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0, 25 (4) :146-187.

螺旋CT检查 第5篇

申请配置双层螺旋CT可行性论证报告 页 共 9 页 申请名称: 医用双层螺旋CT设备购置 购置单位: **医院 主要负责人:

所属性质: 私立民用医院设备

投资金额: 200万元(附加配套设施经费)资金来源: **医院自筹 申请单位: **医院 申请时间: 二○一四年六月

目 录

一、申请背景

二、理由及方案

1.引进CT机设备的优越性和临床、科研作用 2.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 3.农村群众奔小康社会健康需求

4.医院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科技诊疗技术设备

三、设备与资金

1.设备 2.资金来源

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2.经济效益

五、CT操作人员资质

六、配套条件说明

七、维修和保养

八、结果与建议 页 共 9 页

**医院

申请配置双层螺旋CT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申请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办医,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在优越的卫生政策支持下,得到县委、县政府,以及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和帮助,**医院在县城顺利落户。经过一年多的正式营业,**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人才队伍不断状大,诊疗条件不断改善,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人次不断增加,**医院越来越深受人民的信任,为解决人民“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重大民生问题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根据县医疗市场需求现状,我院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确定打造以骨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随着我院不断发展,就诊病人不断增加,病种不断增多,人民群众对我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现有的诊疗设备越来越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添置先进的高科技现代诊疗设备成了我院的当务之急。为了解决我院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我院特向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配置双层螺旋CT大型医疗设备。

二、理由及方案 页 共 9 页

1、引进CT机设备的优越性和临床、科研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现代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应用,推动了医学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的发展,为防病治病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从而极大促进了人类的身体健康。随着CT的出现,CT成像领域呈现迅猛的发展,实现了从单一部位的扫描到全身大范围的亚毫米快速扫描,从静止的器官成像到运动心脏器官的成像。双层螺旋CT扫描准确率98%以上,是医疗检查的重要检查手段,并广泛运用于多个部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筛查、手术依据、术后的跟踪复查。同时双层螺旋CT所具备特有的探测器技术特征和成像技术使其在临床领域广泛应用,如脑血管意外病变、脑组织损伤、外周血管成像、心脏检查、全身血管检查肿瘤诊断与灌注功能成像、急诊快速检查等等,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成为医学无创诊断检查的首选设备。CT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广泛性、准确性、实用性促进医学技术显著提高,CT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具有必不可医学价值。我院配置CT设备后,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我院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医疗服务质量,还能为我院服务区域内的人民群众提供就近、高效、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对优化我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缓解人民“看病难”问题,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

医疗是民生需求不可缺少的健康保障服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高科技和尖端技术健康页 共 9 页 保障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强烈希望就近看病,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大城市的现代医学科技服务,切实转变人民群众对现有医疗服务中“等、拖、慢、差”的看法,改变“平时不查、小病拖大、大病拖危”的现状。**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一支新生力量,对改善诊疗条件、提升技术水平、服务人民大众深感责任重大,刻不容缓。

3、农村群众奔小康社会的健康保障需要。

县地处***南缘中部,全县9镇1乡,32万多人口。无飞机场、铁路等便捷交通,县级公路到**36公里,离**66公里,离**193公里。根据县附近周边市县相关发展分析,**市约50万人口,该区域拥有CT机6台,核磁共振3台;**县约35万人口,该区域拥有CT机4台,核磁共振机2台;而我县约32万多人口,只有CT机1台,核磁共振机0台。可见,周边市县的相关医疗设备比明显优越。承蒙县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引进**医院在落户,**医院应当考虑民众所处的就医区域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不便和现实的不公平困难,尽力保障好人民群众健康奔小康,降低群众看病成本,减轻群众就医经济负担,这些都是我们的天职和义务,也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助一臂之力,我们应当做好,做实。

4、医院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科技诊疗技术设备。

民生无小事,健康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病人对医疗服务的各项需求,扩大服务范围和增加服务项目,是医院必须与之相适页 共 9 页 应的需要。解决病人对高端诊疗服务紧张、诊断困难、延诊、误诊、误工、费钱的实际问题,适时引进增加医疗设备已是当务之急。使病人得到快、准、好的医疗服务,减少病人赴贵阳、都匀、独山等地就医带来的经济负担,避免路途痛苦和延误病情,这些问题是**医院在发展中必须统筹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设备与资金

1、相关的设备情况。

我院目前已配置的相关设备为DR数字化X光机一台,已使用年限为一年零七个月,该设备年诊疗人次是1554人次,年诊断符合率为91%,设备检查阳性率75%。

2、采购的设备情况。拟配置的双层螺旋CT设备,为东软品牌的NeuViz Twin型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设备(简称CT), 其主要部件有扫描主机壹套、扫描床壹套、操作台壹套;设备采购投资是200万元整

3、资金来源。**医院自筹。

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估

1、社会效益

**医院现年诊治病人为近万人次。适宜作CT进一步诊断治疗的约占40%。由于我院没有CT设备,县内仅县医院有一台CT,每年约3000人远跑**,近走**、**、**等地就诊。由此产生的交通、住宿费用不少于十几二十万。而且误工、误时、误治所产生的费用也不比交通、住宿开支少。经济、精神都受到损失,加页 共 9 页 上病人外出治疗后给社会、家庭所造成的压力更是不可以经济多少来衡量。目前我院已提供了64个就业岗位,有效解决了64人的就业问题,倘若**医院添置了CT,得以不断的发展和扩建,将可以提供100余个就业岗。无庸置疑,**医院添置CT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不言面喻了。

2、经济效益

(1)预期使用年限: 8 年

(2)每周使用机时: 22 样品数: 69 人次数:(3)预期年检查人次: 3600 人次(3)次均成本: 80 元(4)年经济收入: 36 万元(5)年折旧费用: 19 万元(6)年维修、消耗费用估计: 5 万元(7)科室直接人员费用 10 万元(8)医院相关管理费用 2 万元(9)年收支结余率 52%(10)成本回收期: 6 年(11)计划启用日期: 2014年7月

五、CT人员资质和配套条件说明

现**医院具备CT操作资质的人员有2人,待聘的2人。故完全有能力开展CT日常检查诊断工作。CT操作人员详见下表: 页 共 9 页 姓名执业资格执业范围资格证书编码

六、配套条件说明

1、房屋、水电等条件,防护、环保等实施方案:

已有机房,水电具备,已做好防护环保相关措施。

2、有无零配件、消耗品来源,能否满足要求。

零配件、消耗材料能满足要求。

3、有无排污放射等问题解决措施:

无排污问题,放射问题由机房屏蔽防护解决。

4、其它: 无特殊要求。

5、维修和保养:

每年定期由具备相关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设备性检测,平时保养由厂家派专业人员定期维护,一旦发现故障及时修复。

六、结论与建议

综上论证所述,**医院购置CT设备是一件利民、利县、利医院发展、利社会健康保障体系完善的好事。可以说是利在社会、惠在民众、功在民生建设,即满足了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又扩大了医院的服务项目,解决了部分社会人员就业,增强页 共 9 页 了医疗科技发展的后劲。为此,我院恳请县政府和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我院配置医用双层螺旋CT设备。

**医院

脾脏疾病的螺旋CT诊断价值 第6篇

【关键词】 脾脏疾病;螺旋CT;诊断

【中国分类号】 R52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87-01

1.前言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组织结构与淋巴结结构极为相似。随着CT、MRI以及US等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临床对于脾脏肿瘤的认识不断提高。普通的X线检查是很难发现脾脏疾病,虽然核医学、磁共振以及超声成像等对脾脏疾病的检查具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性,但是螺旋CT仍然是脾脏病变检查最有效的方法,其可以将脾脏的解剖形态以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清晰显现出来,同时由于其具有连续数据采集及高峰对比强化的优点,可以充分显示脾脏病理學的改变,对血管异常的检查以及微小实质性病变有良好的诊断效果。

2.脾脏疾病患者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本院从2009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5例脾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50.5岁。其中脾结核患者2例,脾转移瘤患者8例,脾囊肿患者6例,脾囊性淋巴管瘤患者2例,脾梗塞患者4例,脾血管瘤患者3例,上述病例均经B超、MRI以及CT影像检查、随访病理以及手术证实。10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有所好转,1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病变有所改善。

3.螺旋CT检查方法

患者在扫描前禁食8小时以上,在检查前口服450ml左右的2%碘水溶液,使胃肠充盈。本院使用西门子SOMATOMHIQ 全身CT 机进行螺旋CT检查。在临床上,脾脏的检查一般是与胰腺以及肝脏的检查同时进行的,基于此,脾脏的螺旋CT检查应采用与肝脏检查相同的层距,以3 mL/s的速度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10s左右开始对脾脏进行扫描。层面速度调整为8 mm/s,采用8毫米的准直器,图像4毫米间隔重建。对于某些脾脏疾病的检查,如果需要采用较薄层厚的可以适当降低层面速度到4 mm/s,使用4 mm的准直器,以2 mm间隔重建,并延迟扫描,这样可以提高某些特殊脾脏疾病的鉴别诊断准确率。

4.结果

4.1正常脾脏的螺旋CT检测结果: 脾脏主要是网状内皮细胞(白髓)、散在分布的血窦(红髓)以及淋巴滤泡构成。脾脏的增强是不均匀的,主要是因为血液在通过红髓时会分成两路直达脾静脉,一部分血液通过封闭循环直达静脉,这部分的血液对脾索的血液没有影响,血流过程较快;而另一部分血液经过脾索直达脾静脉。两种不同的血流会产生迂回的、不规则的增强表现,即临床所说的“网格状图形强化”。50%以上的正常脾脏在动态CT扫描中显示不均匀的增强,而65%左右的正常脾脏在血管造影中表现出不均匀的强化。正常脾脏的不均匀性强化由于团状对比增强的原因,会在螺旋CT中表现地较为明显。正常脾脏的增强模式在淋巴结、副脾以及胰尾肿块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4.2脾脏疾病的螺旋CT检测结果: 对25例脾脏疾病患者的螺旋CT扫描诊断显示脾结核患者2例,脾转移瘤患者8例,脾囊肿患者6例,脾囊性淋巴管瘤患者2例,脾梗塞患者4例,脾血管瘤患者3例。上述病例的螺旋CT表现分别为:

(1)脾结核,主要表现为脾内有不规则的低密度区,有部分钙化,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2)脾转移瘤,脾转移瘤一般会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原发癌。螺旋CT扫描显示为脾脏有一定程度的增大或者不大,有多个或者单个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或者不清。

(3)脾囊肿,脾脏出现囊肿主要是因为脾脏组织发生囊性病变,螺旋CT扫描显示为多发或者单发类圆形、圆形的低密度影,囊壁薄,边界清晰,可伴有钙化,螺旋CT值呈水样密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4)脾脏囊性淋巴管瘤,症状不明显,可多发或者单发,囊壁较薄,囊内一般会有淋巴液,可见较为粗大的间隔,螺旋CT值一般会高于单纯脾囊肿的CT值。肝脏一般不会受到牵连。

(5)脾梗塞,脾梗塞的螺旋CT扫描一般会表现为呈楔形或者圆形的低密度影,影的尖端一般指向脾门,可多发或者单发,主要部位在脾边缘,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6)脾血管瘤,增强扫描发现其增强的方式与其它部位血管瘤的增强方式一致。

5.讨论

以往医学界认为肿瘤是不会发生在脾脏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医疗器械的发展,CT、MRI、US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脾脏疾病的诊断,提高人们对脾脏肿瘤的认识。螺旋CT对于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用普通X线检查是很难发现脾脏病变的,螺旋CT扫描可以清楚显示脾脏中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之间的解剖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真实、可靠、明了的信息。螺旋CT对于脾脏疾病的检出准确率较高,本次研究中的25例脾脏疾病患者均经螺旋CT诊断,后经病理分析及手术治疗确诊,检出真确率高达100%。在临床上,只要充分掌握脾脏疾病的螺旋CT表现特征,就能提高脾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对于部分螺旋CT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必须要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采用其他先进的影像学检测方法,综合分析,提高脾脏疾病的诊断水平,为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

本次研究中,25例脾脏疾病患者中发生恶性病变的患者有10例,包括转移瘤8例和恶性淋巴瘤2例。脾转移瘤一般会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原发癌,8例转移瘤患者中有5例为肝癌脾转移,螺旋CT表现为单发的低密度灶;另外3例转移瘤患者为结肾癌及肠癌脾内多发转移灶。恶性淋巴瘤一般会表现出全身症状,脾有所增大,CT表现主要呈多个或者单个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灶,边界较为模糊,增强扫描可以看到不均匀的强化。 

15例脾脏疾病患者发生的是良性病变,主要包括有脾血管瘤、脾囊肿及脾梗塞。脾血管瘤,增强扫描会发现其增强的方式与其它部位血管瘤的增强方式相同。脾梗塞的螺旋CT扫描一般会表现为呈楔形或者圆形的低密度影,影的尖端一般指向脾门,可多发或者单发,主要部位在脾边缘,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脾囊肿螺旋CT表现为平扫病灶边缘光滑锐利,形态圆形规则,CT值呈水样密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参考文献

[1] 邱勇,陈美香.螺旋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江西医药. 2010,(06).

[2] 梁晓冬.外伤性隐性脾脏挫裂伤的CT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2011,(11).

[3] 詹勇,向子云,王静波,朱宇辉,吕巍巍.脾脏淋巴瘤的CT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02).

螺旋CT检查 第7篇

关键词:肺癌早期,胸膜转移,螺旋CT,临床价值

肺癌是肺原发性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 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正在不断的上升, 已经成为目前全球第一大癌症。此次研究选取2013 年7 月~2014 年7 月间在我院经过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肺癌胸膜转移患者48 例, 对其进行CT检查, 将检查结果与手术手术病理表现作对照研究, 研究肺癌早期胸膜转移螺旋CT检查的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7 月~2014 年7 月间在我院经过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肺癌胸膜转移患者48 例, 48 例肺癌早期患者中, 男性患者26 例, 女性患者22 例, 年龄34~80 岁, 平均年龄 (45.52±4.82) 岁, 病程2~16个月, 平均病程 (10.47±3.23) 个月。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 回顾性分析患者CT表现及诊断报告, 其中9 例患者明确诊断为肺癌胸膜转移, 其余39 例未得到明确诊断。

1.2 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 4 VA行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扫描, 扫描范围从患者肺尖至膈顶, 层间距控制在8mm, 层厚控制在8mm, 螺距控制在1。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时, 通过静脉团注的方式, 为患者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葡洛胺80~100m L, 延迟扫描时间控制在20~25s。

1.3 观察方法

由我院3 名心胸放射诊断医师对48 例CT片上原发肿瘤及胸膜进行回顾性阅片分析, 对CT线片有无胸腔积液、结节、胸膜增厚等情况进着重观察, 记录胸膜结节在叶间裂、肋胸膜、纵膈胸膜、膈胸膜具体解剖分布及程度。与手术中所见胸膜转移情况进行对比。CT检出胸膜结节与手术病理分级方法, 根据胸膜转移病灶数量、大小原则进行分级, Ⅰ级:几个小结节分布在脏层和壁层胸膜, 代表早期胸膜转移;Ⅱ级:有大部分小结节分布在胸膜;Ⅲ级:结节广泛分布在胸膜。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 将数据均准确无误地录入到SPSS19.0 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 使用例数 (%) 表示为计数资料, 对比方法使用 χ2检验。当P<0.05 时, 表示肺癌早期胸膜转移之间, 对比诊断的数据存在差异, 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2.1 CT检出胸膜结节与手术病理分级关系

回顾分析48 例肺癌早期胸膜转移患者胸部CT片, 发现31 例CT显示胸膜结节, CT检出率为64.58%, Ⅰ级CT检出率与手术病理相比, 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Ⅱ级、Ⅲ级CT检出率与手术病理相比, 数据差异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

2.2 CT检出胸膜转移与解剖分布关系

CT对早期胸膜转移的检出情况与其分布的解剖位置有较大的关系, CT检查对肋胸膜和膈胸膜敏感性较差, 仅对叶间胸膜敏感。CT检出率为100% 与手术病理相比, 数据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而对膈胸膜、肋胸膜、纵膈胸膜的检出率分别为47.83%、58.33%、71.43%。与手术病理相比, 数据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

3 讨论

肺癌侵袭性较强, 可通过血行、淋巴道、细胞脱落等方式转移至胸膜任何解剖部位。对患者进行CT检查能够发现较少量的胸水, 但对患者进行定性较为困难, 胸膜不规则增厚超过10mm, 从而说明较晚期的恶性胸膜病变可能性较大, 如果胸膜淋巴瘤、胸膜间皮瘤、转移瘤等。

此次研究, 回顾分析48 例肺癌早期胸膜转移患者胸部CT片, 发现31 例CT显示胸膜结节, CT检出率为64.58%, 因此在对中晚期胸膜转移的诊断应更加仔细认真, 从而避免出现漏诊。 CT对早期胸膜转移的检出情况与其分布的解剖位置有较大的关系, CT检查对肋胸膜和膈胸膜敏感性较差, 仅对叶间胸膜敏感。CT检出率为100%;而对膈胸膜、肋胸膜、纵膈胸膜的检出率分别为47.83%、58.33%、71.43%。由此可见CT显示叶间胸膜、纵隔胸膜的早期转移灶与膈胸膜、肋胸膜相比, 更为敏感。

综上所述, CT检查对中晚期胸膜转移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CT对早期胸膜转移的检出情况与其分布的解剖位置有较大的关系, CT检查对肋胸膜和膈胸膜敏感性较差, 仅对叶间胸膜敏感。

参考文献

[1]张荃, 高晓峰, 杨鹏飞, 等.肺癌早期胸膜转移的16层螺旋CT影像检查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3, 23 (8) :4806-4806.

[2]胥继承, 袁伟.螺旋CT在肺癌术前检查中的作用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1) :98-98.

[3]薛明, 张大为.64排螺旋CT对陈旧性肺结核并发肺癌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 :139-139, 152.

螺旋CT检查 第8篇

关键词:小儿,多层螺旋CT,剂量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多层螺旋CT的应用日渐广泛,它作为头部检查的常规方法,导致X线辐射损伤也随之增多,CT检查属于医用性辐射源,对患者辐射剂量已经超过了70%,CT辐射剂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对小儿的危害十分严重,因此,低剂量多层CT检查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1]。根据文献查阅可知,国外关于小儿CT检查的放射剂量评价报道较少,因此,本文探讨了小儿头部多层螺旋CT检查的放射剂量,以我院收治的8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研究组采用低放射剂量,诊断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52例,女30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2.3±1.5)岁。所有患儿均接受头部外伤多层螺旋CT检查,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扫描方法使用GEBright Speed16层螺旋CT扫描机,患儿取仰卧位,头先进,使头部正中线与CT机纵轴定位光标重叠,眶耳线垂直于床面,扫描范围为颅顶水平到颅底部,对于配合性较差患儿行安定静推镇静,0.2mg/kg。

研究组42例,根据患儿年龄划分为两组各21例,研究1组患儿<6个月,其扫描剂量为120k Vp、90m As,研究2组患儿>6个月,且<6岁,其扫描剂量为120k Vp、150m As;常规组40例,根据患儿年龄划分为两组,各20例,常规1组<6个月,常规2组患儿>6个月,且<6岁,其扫描剂量分别为120k Vp、260m As。

1.2.2图像评价由4名医生对研究组和常规组的CT图像质量进行盲评,根据图像质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分别为正常图像,灰白质边界显示欠佳,但未影响诊断,灰白质边界模糊,未能满足诊断要求。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扫描X线辐射剂量长度积值及图像质量评价。

1.4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以SPSS 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与(%)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6月以下小儿头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情况对比对比两组患儿总m As、CTDLw和DLP,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研究组相比,*:P<0.05

2.2 6个月~6岁小儿头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情况对比对比两组患儿总m As、CTDLw和DLP,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研究组相比,*:P<0.05

2.3不同剂量下小儿头部图像质量对比对比不同剂量下小儿同步图像质量,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渐普遍,它满足了临床诊断的需求,提高了临床医师诊治疾病的准确性。但CT的成像源为X线,它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放射损伤[2]。目前,在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CT检查作为医疗辐射源的比重日渐增加,为了提高图像质量,减少CT辐射剂量,保证临床诊断效果,临床医学界对其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关于不同放射剂量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报道较少,因此,本文探讨了小儿头部多层螺旋CT检查的放射剂量。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病情发展迅速、家长过于紧张及临床医生的注重,导致CT检查的次数呈上升趋势[3]。但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组织细胞分类更新速度较快,对X摄像的敏感性较高,因此,小儿CT检查造成的放射损伤相对较大。为了减少因辐射效应对小儿产生的不良影响,应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受检少儿的辐射剂量[4]。

本文探讨了小儿头部多层螺旋CT检查的放射剂量,其研究结果为本组82例患儿,研究组患儿扫描X线辐射剂量长度积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小儿头部图像>98%,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低剂量X线辐射满足了临床诊断的需求。因此,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小儿头部多层螺旋CT检查可采用120k Vp、90m As,120k Vp、150m As,二者均属于低剂量,不仅降低了患儿头部的辐射剂量,还保证了扫描图像的诊断效果,因此,在临床上应积极推广[5]。

综上所述,小儿头部多层螺旋CT检查应注意放射剂量,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应剂量选择低剂量,它利于降低球管发热,延长了其使用时间,提高了其使用效率,同时保证了扫描诊断的结果,满足了患儿的诊治需求,因此,在基层医院中应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卢伟光,曾怡群,赖焕泉,等.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儿童头部检查中价值的探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3):33-35+48.

[2]曹晖,刘申,金鑫,等.多层螺旋CT在结肠直肠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0,15(2):123-128.

[3]吴骏峰,杨长伟,李明,等.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行多层螺旋CT扫描时减少伪影及放射剂量的参数优化研究[N].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31(3):242-245.

[4]韦进,熊德建,张学光,等.多排螺旋CT非螺旋扫描在颞骨低剂量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8):3358-3360.

螺旋CT检查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2009年12月因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病人在我院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380例, 年龄40岁~80岁, 平均60岁;并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1.2 方法

使用日本产64排螺旋CT机, 采用高压双筒注射器, 造影剂为非离子造影剂碘普罗胺, 碘的浓度为350 mg/mL~370 mg/mL, 先用生理盐水试注射, 确定留置针通畅且无渗漏, 即可以4.0 mL/s~4.5 mL/s的速度注射造影剂60 mL~80 mL, 在对比剂注射完毕后以相同速度继续追加注射生理盐水40 mL。病人取仰卧位, 处于浅吸气后屏气状态, 屏气时保持胸部、腹部和喉头静止, 同步记录心电信号, 病人扫描时间7 s~11 s。

1.3 影像质量评价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重建图像的质量, 将其分为4级。Ⅰ级:图像显示清晰, 所有血管充盈良好、连续, 无伪影;Ⅱ级:图像质量满意, 仅单段血管边缘轻度模糊, 无错层或阶梯状伪影;Ⅲ级:图像质量基本满意, 有两段血管管壁出现模糊, 无错层或阶梯状伪影;Ⅳ级:图像质量差, 多支或多段血管管壁模糊, 部分血管出现错层伪影, 冠状动脉无法分析。

2 结果

380例造影剂灌注均一次成功, 未发生渗漏现象。扫描期间363例心率控制在50/min~70/min, 屏气呼吸符合要求, 图像质量为Ⅰ级;8例因扫描期间心率突然加快, 图像质量为Ⅱ级;6例因扫描期间不能耐受造影剂的刺激作用而身体移动, 图像质量为Ⅲ级;3例未能屏住气, 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学评价, 图像质量为Ⅳ级。

3 护理

3.1 检查前护理

3.1.1 一般护理

热情接待病人, 检查前护士和医生一样, 需全面了解病人的相关病史和实验室结果, 特别注意病人心率、呼吸, 是否有哮喘史, 全面评价病人的状况, 必要时和有关科室商讨, 提高成功率。按照全身增强CT扫描前常规要求对病人进行准备, 检查前禁食一餐, 可少量饮水, 正常服用口服药 (二甲双胍前后停服48 h) , 检查前12 h内不要饮用含咖啡因类饮品, 如茶、咖啡等, 避免引起心率上升, 3 d内禁酒 (造影剂容易使酒精进入大脑, 引起神经系统症状, 如头痛、头晕) , 仔细询问病人有无碘过敏史或药物、食物 (海产品) 及其他 (洗发液、花粉等) 过敏史, 要求病人如实讲清, 对未使用过碘剂的病人应做碘过敏试验, 准备怀孕或正怀孕禁做此项检查。

因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安全, 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及独特的弹性, 对血管刺激小, 不易穿破血管, 也不会因注射速度快、压力大而脱出血管外, 造成造影剂渗漏现象[2], 所以为准确无误地将造影剂在短时间内顺利注入, 采用留置针, 选择粗直、无静脉炎、当天未穿刺过的血管穿刺, 针头型号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及需要注射的速度而定, 穿刺成功后, 取造影剂原液1 mL, 做静脉内过敏试验, 观察30 min, 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进行检查, 并让病人签“检查同意书”。

3.1.2 心理护理

由于对此项新技术的方法、要求和并发症不太了解, 病人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 因此心理护理应贯穿该项检查的全过程, 由专人详细介绍检查的注意事项, 了解病人忧虑和担心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疏导;用病人可以理解的语言介绍检查的目的、意义、操作过程以及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不适反应等 (如注射造影剂时会出现咽喉部及全身热感、会阴部瘙痒及尿急等不适, 告诉病人这是造影剂的正常反应, 检查完毕自然消退, 不必惊慌) , 使其对检查过程和安全性等各方面有充分了解, 同时以熟练的技术操作取得病人的信任, 使病人能够顺利地接受检查, 提高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3.1.3 心率控制和屏气训练

病人的心率控制和屏气训练是否达到要求对于检查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病人紧张、恐惧的心理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心率的变化, 从而影响检查效果, 所以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病人交谈, 使其了解保持平和心态与保持稳定的心率对检查的重要性。检查前控制心率, 研究表明大多数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随心率的增加而下降[3], 原理是随心率增加, 心动周期短, 舒张期相对缩短, 由于时间分辨率受限, 心脏运动幅度较大, 运动伪影相对明显。理想心率应控制在50/min~70/min, 无严重心律不齐、心率过快或过慢, 心律不齐会直接影响图像质量, 影响冠状动脉能否清楚显示, 冠状动脉内造影剂的充盈是否良好影响诊断的正确性[4], 心律不齐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大于心率过快, 请临床医生加以控制后方可检查, 因此病人应提前30 min到达CT室, 先建立静脉通路, 休息以稳定心率, 如心率>70/min, 可口服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25 mg~50 mg) , 以控制心率在70/min以下。检查前呼吸训练:由呼吸产生的运动伪影是影响64 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5], 有些病人因不能耐受造影剂的刺激作用不能正确掌握屏气的要点, 将大大影响检查的结果, 因此有必要对病人进行屏气训练, 方法是检查前嘱病人听到吸气指令时, 平静吸气, 注意呼吸幅度要保持一致, 不可大口吸气, 听到屏气指令时, 屏住呼吸15 s~20 s, 要求口唇闭合, 胸腹不动, 听到可以呼吸指令时方可呼吸, 注意向病人强调不可随意屏气或提前停止屏气, 指导病人反复训练直到掌握该方法, 检查前提醒病人排空小便, 还要嘱病人在扫描期间避免打喷嚏、咳嗽和做吞咽动作等, 尽量保持身体静止不动, 保证检查顺利完成。

3.2 检查中护理

调节好高压注射器至备用状态, 仔细检查病人身体上有无影响图像质量的异物 (如胸罩、硬币等) , 嘱病人双手上举于头上方两侧, 在双锁骨下窝及心尖处分别贴上电极, 连接心电监护, 开启高压注射器安上连接管, 注意排尽注射筒及连接管内的空气, 以避免空气栓塞等并发症;连接并妥善固定留置针, 嘱病人放松, 在检查过程中听指令做好屏气配合, 同时告知病人身体移动或不能按要求屏气而造成检查失败。启动高压注射器后,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如心慌、胸闷、气短等不良反应, 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 与医生联系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3 检查后护理

扫描完成后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并保留静脉留置针观察30 min, 无不适反应后方可拔除, 拔针时应用无菌棉球按压皮肤穿刺处, 按压时勿转动或移动棉签, 指导病人要同时按压皮肤进针点和血管进针点, 避免血液渗出, 防止局部皮下淤血。对于老年病人及凝血机制不良者更应延长按压时间, 嘱病人要多饮水, 以利于造影剂更快地从体内排出, 避免造影剂对肾脏的毒性。

4 小结

影响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因素较为复杂, 除了扫描技术、重建技术外, 造影剂总量、注射速率及病人心率、呼吸、心理等多种因素均能直接影响该检查的效果, 因此, 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 保障病人安全通过检查, 需要护理人员掌握全面的护理知识与技能, 进行科学细致有效的护理, 从容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尽量减少或控制干扰因素是此项检查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护理

参考文献

[1]王锡明, 武乐斌, 李振家, 等.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 (11) :1201.

[2]李素芳, 郭秀娥.静脉套管针用于防止高压注射器造影剂外渗的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3) :209210.

[3]谢元亮, 郑小华, 金朝林.心率对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放射学实践, 2006, 21 (9) :913916.

[4]石红, 高坤.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16) :2278.

螺旋CT检查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50例行64层螺旋CT头部血管成像 (MSCTA) 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32例, 女18例;年龄16岁~81岁 (55.1岁±6.3岁)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33例, 头痛待查11例, 颅内血管畸形待查6例。检查前详细询问本人或家属病史, 排除严重肝、肾疾患以及碘过敏史。

1.2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AS 64层螺旋CT, 在行MSCTA检查前, 常规做头部平扫, 选取肘前静脉, 用高压注射器将80mL~95mL碘海醇注射液快速注入体内, 流率为5mL/s。然后用智能扫描软件从颈内动脉开始监测, 触发阈值设定为100 HU, 一旦达到阈值立即开始扫描, 扫描范围从颅顶到颅底。完成扫描后以0.625 mm层间隔、0.625mm层厚进行重建, 在工作站上其重建方式有多平面重建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容积再现 (VR) , 完成重建后由专业放射医师对原始、重建后图像进行阅片分析, 评估动脉瘤的瘤体直径、形状、载瘤动脉, 动静脉畸形的引流动脉、供血动脉, 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

1.3 护理方法

1.3.1 检查前护理

对来检查的病人热情服务, 与病人用诚恳、温柔的语气沟通, 营造出平静舒适的环境, 减轻病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详细询问病人及其家属病史、有无过敏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脑血管硬化, 有无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高血压、肾脏功能损害等;安抚病人及家属紧张不安的情绪, 取得其信任后向其告知行MSCTA的必要性[3], 详细讲解应当注意的事项、当前的医疗水平、对比剂的应用、用药步骤及不良反应的表现;再次做碘过敏试验, 排除检查禁忌, 选取肘前静脉, 严格无菌操作, 固定好留置针, 取1mL碘海醇注射液注入血管内, 观察15min, 如阴性告知病人及家属, 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后再开始检查。同时告知病人检查时头部不要动, 不要做吞咽动作, 务求达到理想的成像效果。

1.3.2 检查中护理

在行造影前再次安抚病人的情绪, 并告知注射造影剂的过程中会出现的正常反应, 如所选取血管发胀、发凉、发热, 尿意等感觉[4], 使病人心情平稳, 避免紧张对检查带来的影响;注射造影剂过程中, 因注射压力较大, 应当严密观察针头有无移位、脱落、栓塞等情况, 观察周围皮肤是否出现肿胀、过敏的现象, 如有反应立即停止检查;危重病人在行检查时应有护理人员穿戴好防辐射衣在其身边陪同,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必要时行心电、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安慰鼓励病人, 使其保持情绪的稳定, 配合检查医师;注射完造影剂后再次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 如因输液速度过快造成恶心、呕吐者嘱其坐下或者侧卧位休息, 深呼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其药物处理, 如出现瘙痒、荨麻疹、面色潮红等轻度过敏现象应立即推注地塞米松10mg~20mg, 迅速转回病房监测生命体征[5], 对于重度造影剂延迟过敏的病人, 应当立即进行急救, 并通知相关科室的医师共同参与。

1.3.3 检查后护理

检查完毕, 排除造影剂过敏及各种身体不适后, 拔除其留置针, 消毒干棉球按压, 并安慰病人, 告知其检查已成功完成, 嘱其多饮水, 利于造影剂的排泄, 并与病人家属沟通, 在CT候诊室观察30min, 如身体未出现不适者可离开;对于发现有血管渗漏者, 轻者可用温水毛巾湿敷, 肿胀面积大者可用50%硫酸镁进行湿敷, 并告知病人及家属一般均可在3d内消肿, 减轻心理顾虑。

2 结果

50例病人行MSCTA检查, 检查成功率100%, 造影效果良好, 显示病灶清楚, 其中诊断为脑动脉瘤24例, 脑动脉狭窄8例, 脑动静脉畸形7例, 血管变异3例, 占位4例, 未见异常4例, 检查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头部血管造影检查对诊断、筛查头部血管性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尤其是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可以为相关专业的医师提供下一步治疗的诊断依据[6], 但是如果在围检查期病人不能配合或者出现检查意外却是非常严重的事件, 因此在围检查期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在检查前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可以缓解其紧张状态, 有效减少检查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而检查前根据其病史制定出特定的护理措施, 则是保证检查顺利完成的前提。在检查过程中, 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出现不良事件后及时处理, 则是检查顺利完成的根本, 在造影完成后再次确认病人的生命体征, 更是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总之, 对于64层螺旋CT进行头部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人采取有效、严密、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 对于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凌蓉.多层螺旋CT头部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11) :112-113.

[2]邢鹏毅, 滕倩倩, 郭建平.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时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6 (5) :38-39.

[3]Young N, Dorsch NW, Kingston PD, et al.Spiral CT scaning in the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neurysms of the circle of wills[J].StagNeural, 2008, 50 (1) :50-60.

[4]华静, 李静, 周璇.256层螺旋CT冠脉造影成像质量与护理的相关性[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26.

[5]范征美.护理干预在CT增强扫描中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6) :338.

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的首选 第11篇

目前临床诊断的肺癌,一部分病人没有任何症状,是在单位体检中发现的。这部分病人相对诊断时有症状的病人分期较早,但占人数相对较少。大多数肺癌病人是因咳嗽、血痰、发热、呼吸困难、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就诊才发现的。大部分病人诊断后即使还能进行手术治疗,由于病灶大,多已侵犯邻近脏器,手术切除范围大,并发症多,5年生存率也不尽如人意。因此,积极通过普及肺癌体检以在早期阶段诊断肺癌,增加手术根治的机会,从而减少肺癌死亡率,显得更为迫切。

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一项实验结果表明,最常见的胸部X片检查对于筛查、早期诊断肺癌是无效的,胸部X线联合或不联合痰细胞学分析随机肺癌筛查试验结果,并未降低肺癌死亡率。近期美国进行的大规模观察性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螺旋CT(LDCT)对比胸部X线更易检测出肺结节和肺癌,包括早期肺癌,并能显著降低肺癌死亡率,因此低剂量螺旋CT才是肺癌早期筛查的首选。

低剂量CT最初主要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欧美及日本开展的。随着经验的累积,目前发现,与胸片等体检手段比,低剂量CT体检有以下优点:经常能发现单纯X光照片死角如纵隔、肺门、横膈重叠部位的肺癌。还能在这些死角以外的肺野内,发现过去单纯X光照片难以发现的微小病灶。

螺旋CT检查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有胸部症状患者80例, 将有胸部症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为80例 (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并服从所有准则) , 其中男性42例, 女性38例。年龄在35~65岁, 平均年龄为 (44.2±9.6) 岁, 患者的病龄为1.5~8年, 平均病龄为 (2.5±1.2) 年。患者的检查总共通过2种方法来检测。 (1) 采用低剂量螺旋CT对有胸部症状患者来进行检查。 (2) 采用常规剂量螺旋CT对有胸部症状患者来进行检查。患者都有咳嗽, 发热, 呼吸较困难, 胸部疼痛, 以及咳血等症状。

1.2 仪器的选择和方法

1.2.1 仪器的选择

CT机为SIEMENS型螺旋CT机检查, 在此期间患者保持仰卧姿势, 并且下颌稍微抬起, 扫描范围包括从患者的肺尖到患者的膈顶。

1.2.2 方法

当在检测出发现患者发生了病变但是没有定性, 对此, 我院将对其进行病变部位靶扫描或者进行高分辨的扫描。所谓的靶扫描, 其实就是在常规剂量螺旋CT的参数上在选择FDV200-250mm, 层厚3mm。而所谓的高分辨扫描, 即采用130k V, 300mAs, 层厚为1.5ram。 (1) 采用低剂量螺旋CT对有胸部症状患者来进行检查。以下为进行检查的前提条件[1]:a.120mAs 130k V。b.层的厚度为l0mm。c.螺距的距离为1.5。d.重建的时间间隔为l0mm。当对患者扫描完成之后, 让患者休息30s, 来让患者喘气, 之后仍然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低剂量螺旋CT的扫描。 (2) 采用常规剂量螺旋CT对有胸部症状患者来进行检查。以下为进行检查的前提条件:a.30mAs, 130k V。b.层的厚度为l0mm。c.螺距的距离为1.5。d.重建的时间间隔为l0mm。

1.3 观察指标

从病变检出, 病变内部的结构显示以及病变定性这3个角度进行观察。

2 结果

2.1 病变检出

采用低剂量螺旋CT对有胸部症状患者来进行检查之后所得到的病变数目, 病变部位与采用常规剂量螺旋CT对有胸部症状患者来进行检查结果完全一样。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5) 。

2.2 病变内部的结构显示

在对肺内弥漫性病变以及多发性病变的形态这2个方面, (2种检测手段的层厚都为10mm) 常规剂量螺旋CT和低剂量螺旋CT都能够将这2个方面很好的显示出来。及时孤立性的病变的直径超过2cm。不过当常规剂量螺旋CT和低剂量螺旋CT在检测直径<2cm的肺结节的内部结构时, 二者就不能够很好的将其显示出来。但是在加上高分辨的扫描之后, 却能够将病灶的内部结构很好的显示出来。

2.3 病变定性

在80例阳性病例中, 通过低剂量螺旋CT检测出肯定性的诊断患者为42例, 检测率为52.5%。这个结果与常规剂量螺旋CT的检测结果相同。但是在加上高分辨的扫描之后, 检测出肯定性的诊断患者为62例, 检测率为77.5%。

3 讨论

螺旋CT的优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扫描的速度比较快。 (2) 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创伤。 (3) 扫描出的图像没有重叠。 (4) 图画的分辨率比较的高。 (5) 能够很好的将比较隐蔽的部位的病变显示出来。因此对于有胸部症状患者的疾病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其价格比较高, 对患者受照的剂量比较大, 因此曾一直阻止其发展。但是伴随着螺旋CT及多层螺旋CT的出现, 使得对患者的扫描时间缩短了, 扫描出的图像质量得到提高, 不过最重要的贡献要数使低剂量CT的扫描成为了现实。以下为低剂量螺旋CT的优点。 (1) 降低了曝光剂量。 (2) 降低了CT球管受损的概率。 (3) 使球管的宿命得到增加。 (4) 节约了成本。由于低剂量螺旋CT的众多优点, 必将使低剂量CT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使其不仅在对肺癌的检测有研究, 也是其胸部外伤, 胃肠道, 急腹症等方面的应用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研究[2]。

参考文献

[1]祥泉, 韩萍, 冯敢生.低剂量CT肺部扫描技术值得提倡与推广[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 7 (22) :533.

上一篇:中小上市企业下一篇:数字出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