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支教

2024-06-05

“三下乡”支教(精选5篇)

“三下乡”支教 第1篇

关键词:“三下乡”支教,选拔与培养,高校学生干部,“七月天”支教团队

在当今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模式中, 类似于社会工作招聘的“笔试与面试”成为了一种固有的选拔模式, 针对学生干部进行的素质培训、技能培训以及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也是长期以来的培养方式。众所周知, 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 然而, 选拔与培养学生干部并非单纯的为了培训他们的工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群体中建立一支具有“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的思想引领队伍。对此, 我们应该如何在传统的选拨与培养模式下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呢?

“三下乡”支教活动在学生活动中, 属于在传统的选拔与培养模式下建立的一个重要实践平台。就选拔而言, 从活动本身的服务性质上, 就能看出参与者是具有一定觉悟的, 势必能在普通学生当中脱引而出;就培养来说, 支教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管理能力, 还能提高与同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和责任感;就时间上来讲, “三下乡”支教活动往往是在暑期, 正好处于每年六月至九月各学生组织换届前后, 在这个时间点选拔和培养的学生干部, 将带着暑期实践积累的各方面经验, 一鼓作气的胜任接下来的任务, 更好的做到思想引领与服务工作。我们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管理学院的“七月天”支教团队, 已连续三年暑期到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榴花中学进行支教, 并确立为广东省暑期实践“省级重点团队”, 这项活动的传承开展, 给我们提供了服务与奉献于农村的实践机会, 更通过这项活动选拔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干部。

一、通过“三下乡”支教活动选拔学生干部可由表及里

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 除了学习书本知识, 同样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增长自己的见闻,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染缸的吸引下, 仍有一部分有志青年志愿深入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去支援, 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服务农村学校, 对于学生们来说, 这是一个考验与历练的平台, 敢于走上这个平台的学生自然就展现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服务与奉献精神, 这是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必备的思想素质, 所以, 通过“三下乡”支教活动选拔学生干部可由表及里。1) 做好榜样即引领作用。“三下乡”支教活动是通过了解农村未成年学生思想及各方面综合教育的特点, 开展的一项加强思想教育, 丰富第二课堂的服务型活动。在支教活动中, 我们的志愿者针对农村孩子渴望了解世界、接触新鲜事物的心态和兴趣, 把支教内容分为文化、艺术、体育等三类课程, 寓教于乐的同时, 增加了农村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 充当“老师”的志愿者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来激发农村学生的斗志, 让他们热爱学习, 重拾学习的信心。同时, “老师们”鼓励学生上台竞选班干部, 分享自己参与活动后的感受, 提高了他们的勇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 起到了一种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在每一次的支教活动中我们会发现, 农村孩子对这些哥哥姐姐般的“老师们”是羡慕的, 同时也是信任的,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心底以“老师”为榜样, 以他们的教导为标杆, 虽然支教只有短短的十几天, 却能够影响一些孩子终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 奉献精神即服务理念。在我们“七月天”支教团队中, 几乎每一名参与者都在支教活动中获得了深刻感触, 有一名队员在支教日记中写道:“炎热的夏日里, 我们经受烈日的蒸晒、厨房的蒸烤、和蚊虫作斗争等, 所有的一切都在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力和承受能力, 然而, 我们都微笑着走过来了。”不得不说, 对于这些生于安乐的大学生来说, 经受住这样的考验与磨砺所展现的奉献精神正是我们学生干部所需要铭记的服务理念。

二、通过“三下乡”支教活动培养学生干部可由此及彼

在支教活动中, 除了精神的磨练, 能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 无论是组织策划能力、协同合作能力还是责任感都是今后学生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可以说通过“三下乡”支教活动培养学生干部可由此及彼。

1) 组织策划能力的提高。在“三下乡”支教活动中, 志愿者们除了要有榜样作风以及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外, 对组织策划能力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在师资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让农村孩子广泛全面地接受各类课程的学习, 就是考验这群“老师们”组织策划能力的关键问题。我们每年支教活动的最后一日, 都会开展一场汇报演出, 向榴花中学的领导、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展示支教成果, 同时也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增强自信的平台。要在有限的经费、简陋的环境下进行一场并不简单的文艺汇演, 是对志愿者们的进一步考验。在对一系列苛刻条件下繁杂事务的解决实践中, 志愿者们的组织与策划能力得到了锻炼。2) 协同合作能力的增强。在支教活动之中, 志愿者们除了上课之外还需对自己支教期间的伙食进行安排, 为了节省经费, 他们一致选择“自食其力”的伙食解决方案。为了合理安排人员, 每日分配不同的队友到课程组与后勤组, 即有课的“老师”只需负责课程安排与学生管理, 没课的志愿者则负责每日的伙食, 从早上开始就分配好人员到几公里以外购买计划经费内的当日食材, 早中晚餐的制作过程也是以流水线分工完成, 如此一来, 既节约了经费, 保证了伙食, 更重要的是“伙食解决方案”加入并没有打乱志愿者们的计划, 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增强了大家的协同合作能力。3) 责任感日渐提升。十几天的支教活动, “老师们”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 同样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他们与农村孩子们进行谈心谈话, 征得孩子和家长同意后进行家访, 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解决农村孩子和家长之间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心结, 最然难度很大, 但他们能够有这样的意识就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在平日的学生活动中, 我们的学生干部偶尔也会遭到活动参与同学的抱怨与不理解, 除了尽能力去解决问题以外, 帮助对方打开心结, 对每一项学生工作负起应当承担的责任, 是培养学生干部最为关键的“心理课题”。三年来, 我们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通过“七月天”支教活动吸纳了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学生干部, 实践证明, 这些志愿者在成为学生干部以后具备的思想觉悟与个人能力都相当突出, 可以说“三下乡”支教活动让他们收获到与众不同的学习经历, 而对于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这就是一个值得传承的重点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邹元元, 柳礼泉.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7.

三下乡支教 第2篇

在校大学生三下乡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有很多丰富的知识值得我去学习体会,而这次的三下乡之旅,让我真正的从实践中学习到知识,也把我学

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本次下乡开展的活动包括了调研、开设见面会、教导学生、举行晚会等等。

我不是初二(3)班的班主任,我只是一个任课老师,负责教他们医学常识。

别看他们平常很调皮捣蛋,一到要正式上课时,他们就变得好乖好勤奋的。这真的让我吃惊不少啊。让他们回答的时候,他们不仅很认真地思考,而且回答得很

好。让他们做笔记的时候,那些很调皮的男孩子都认真。课堂上,我还穿插了一

些谜语和脑筋急转弯。这又是让我很吃惊的地方。他们真的好聪明,对于那些很

我们大学生都很难想到的谜语和脑筋急转弯,他们竟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回答出

来。我真的很吃惊,也很欣慰。有很多时候,我在想,也许不是我教会了他们多

少知识,更多的是他们教会了我很多。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初二时的自己,想

到苦涩的初中,其实,比起他们,我真的很幸运的了。

通过这次三下乡,在组织活动,到实践活动这方面讲,我还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合理分配

不论是做什么工作,总会有要分配的时候。合作能力我也与同学们差不多,通过这一次的社会实践,让我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在我队出发前,我们的一些 活动材料还没有全部到位,留了一名同学在学校,团队的活动日程才得正常开展,要是不分配下去而是全部留下来的话,那我们的团队活动肯定是不完满的。

二、团队精神

虽然这次我是一个普通的队员,但正是这样我看到了很多作为一个领导者所 看不到的东西,这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可能真是应了那句旁观者清吧,让我将整个团队看的更清楚。从一个领导者的角度,一个队员的角度,不断的换 位思考,仔细斟酌考虑每件事该怎样安排、处理。现在的位置虽然各不相同,但 有一点相同,即我们一直在为他人服务。因为你我的岗位各不相同,岗位因人而 异,所以我们的工作都不一致,所提供的服务就各式各样!在眼前的这个充满现 实的物质社会,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你我,每一刻所接触的实事就会千 差万别。有理论、更有实践、有讲总括的、更有求细节的……在前进的路上,我 们坚定着信仰、把握住正确的航向,对理论知识相互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公共奋 进,通过交流我们不断地完善。我们就是这样乐于帮助学生、互相帮助就是我们 的精神所在,不断的学习实践让我们永远坚信,人生路上服务他人同样是服务自 我。的确,我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人民为国家服务,这也是我们此次下乡的目的 之一。

三.“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要好。” 这是我在这次三下乡活动中感悟得到的。在支教服务队里虽然很辛苦。做就在这 环境里我意识到我们只能去适应而不是让环境去适应。那忙碌的十天“三下乡” 的实践活动,随时间而过。在这十天里总有辛酸与欢笑。使我更深深的体会到了 初中的生活。再目睹了初中存在的各种现象。给予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受到了学 生的热烈的欢迎。他们说:“我们需要你”这句话给了我无数的力量。我随从的虽 然是支教队,我们队伍也搞了一系列宣传与支教等方面的活动。给予当地居民深

下了很好的一个大学生的形象。做为一名大学生的我们也一以个大学生的具体行 动证明了我们的一切。

四、主动提问

我们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多,不好意思主动的去找一个提问,有点害羞。没有 老师在,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去考虑,哪怕只是一根铁丝,一枚钉子,都要我们 想到。活动中会有很多问题,或许是个人无法考虑全的,那就需要大家集思广益,把自己想到的提出来,把自己不懂的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解决。

话说回来,尽管只有十天,但感受仍是深刻的。这十天,让我这个素未为师的师 范生第一次体会到做老师的兴奋和乐趣。原来,做老师不容易,备课、开课、观 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我们班上20多个学生,他 们的专业水平都参差不齐,总的来讲基础都不够扎实。第一天的时候,看到他们 的情况,心里着急并窃喜着。着急的是他们已是初二的学生了,窃喜的是觉得他 们这样的水平应该很好教。后来两天的授课,我发觉自己最初的想法错了。有些 同学基础较差的,很难理解什么理论上的东西,也不是看示范就能解决的。身为 医学常识老师,不仅仅自己要会懂医学常识,还要会把自己会的教导给学生。真 所谓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的定义一个老师的课好 或不好。

教师下乡支教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3篇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对教育事业有了新的认識,开始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教师下乡支教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支教工作没有取得该有的成效。要想真正地做好支教工作,必须认清支教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找到对策、予以解决,将支教工作全面落实,做到牢抓、严抓,达到支教目的。

关键词:教师下乡支教;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17-01

支教,顾名思义,就是支援偏远山区、教育落后、不发达等农村学校的教育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同步发展。在2006年,我国教育部为了大力推动支教工作,颁布了相关政策以支持支教工作。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支教情况不容乐观。本文主要就支教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建议。

一、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支教工作的认识。支教的教师大多来源于城镇,知识面、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他们的支教工作不仅促进农村的教学质量,实现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更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建设新型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支教工作并非是一时的兴起,是需要支教教师长期坚持的工作,他门的支教工作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的教师短缺、教师素质过低等现象,也全面提升了农村教学的整体素质。不论是受支助的学校还是支教的教师都应全面提高认识。

就目前支教工作来看,依旧有些学校并没有提高对支教工作的认识。学校在选派支教教师时,并没有严格按照选派标准执行,而通常选择一些教学时间短、教师自身素质低、缺乏责任心的人。此外,学校在制定工作方案时,并没有规划提高教师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使得教研工作与支教活动联系不紧密。

(二)支教人员并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支教教师常常选派教学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积极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当地教学素质差的学校进行合理管理,切实提高教学水平。而现实是多数支教的教师并非出于本意,而是受很多压力才去参加支教工作,如若不参加则会取消各种评优资格。这样的规定对选派的支教教师或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支助教师的积极性。此外,没有严格的选派标准,造成资助教师的素质相差较大。甚至一些学校在安排支助教师时也不管农村学校短缺哪些专业的教师,任凭自己挑选,完成支教任务。

(三)责任问题。由于认识上存在问题,表现在个别教师支教责任心、事业心不强,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受援学校,不任主课、不担任班主任,不住校等等。工作飘浮,造成所任学课成绩在学校、在教办不能令人满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老师,由于“支教”非自己所愿,所以,千方百计想逃避。但又由于有相关的制度在管束着,必须要到相关的学校去“支教”一年或两年。由于是独来独往,对方没看到过真“李逵”,支教教师便来个偷梁换柱,半路给钱请另外“李逵”出山,到相关学校去完成“使命”,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支教”目的。在支教过程中,有的学校没有考虑到教师实际的困难,特别是支教的老师大多有孩子正在上学,支教后,经常在原校与受援校来回奔波,根本没有办法达到农村学校“跟班”的要求,再加上工作上不被重用,难免抱怨,因而支教的工作责任心不强。

(四)支教工作形式单一。支教工作中,由于思想上相对保守,支援内容局限于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是支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当地学生多因家庭贫困,需时常帮做农活,出现学习成绩不佳,性格内向等情况。有些学生在上课期间注意力不集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提问。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了解学生,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改善心理状况。

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采用相应的对策。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支教”教师的示带动作用,真正给薄弱学校送去春风春雨,所以,应对“支教”加强管理。

(一)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进一步做好教师支教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发展教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教计划和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扎扎实实地开展支教工作,为城乡教育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周密安排、长远规划,为整体提升教育做长期思想准备。无论是支教学校还是受援学校,对支教工作都应精心安排,及早准备,结合教研年活动,积极开展支教工作,把支教工作当做学校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要有人抓、有人管、有计划、有目标、做到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互动双赢、不断提高双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支教领导组还应相应地建全档案,及时发现和培养典型,挖掘他们的先进做法、先进事迹。为继续有效地开展好支教工作提供积极的做法和经验,为加快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三)充分使用,发挥作用。支教人员应该是学校里的业务骨干,或是管理能手。在选派支教教师的对象上,也要有个标准或形成制度化,不能夹带随意性或强制性,以免造成支教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支教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向对方学校传经送宝,带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为对方做出师德建设、自身学习、教学业务、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榜样,所以,受援学校还要不吝其才,大胆使用,并严格要求,将支教人员安排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第一线,多提供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支教人员的聪明才智和专业引领作用。同时,受援学校要多关心支教人员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使他们更安心于支教工作。

再穷不能穷教育,解决农村“教师荒”,已成为我们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构建长效支教机制,一旦落实,它在未来十几年对发展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对解决发达与欠发达、城市与农村地区教育失衡问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亦也对教育公平最直接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梁燕芳,代洁,刘君. 大学生下乡支教意愿调查及分析[J]. 咸宁学院学报,2011,01.

[2]汪庆波.湖北省农村体育支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02.

[3]董志伟.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4.

[4]张渝梓,江皓天,查宸琳.大学生下乡支教意愿调查及分析[J].科技视界,2015,04.

“三下乡”支教 第4篇

一、职业核心能力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 又称“关键能力” (Key competencies) 、“基本能力”、“软技能”、“基础技能”、“共同能力”。澳大利亚工商联合会与澳大利亚商会联合发布的《未来技能报告》中从8个方面构建了就业技能框架: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专业技术、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14日第5版《我国“十二五”期间促进大学生就业着力点在哪儿?》一文指出, 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其本质而言, 就是找到工作、保持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能力。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认为, 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 具有普适性、一般性、促进性或可迁移性的能力, 是人们职业生涯中的基本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业, 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职业发生变化或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 个人所具备的这些能力依然存在, 能够使人在新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技能与知识。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 称为“8项核心能力”, 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创新革新等。

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高校育人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当前, 很多高校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总结经验, 结合自身实际, 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但效果却不尽人意, 就目前的整体情况而言, 仍然与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当前中国教育体制问题及社会与校园文化的功利化、低俗化, 学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种种弊病, 使得大学培养的各层次学生, 从人生信念、境界、趣味、人品、精神风貌, 特别是诚信等各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此外,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和学校对学生心理精神关怀、抗压能力培养不足, 也导致不少学生领导能力、独立性、自信心不足以及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欠缺。这一系列精神层面的问题直接反映到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上, 并影响其走进社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如何切实地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使其具备职业人的基本道德素质, 对当前的学生培养模式提出新的探索要求。《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教学[2011]12号) 强调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强化实践育人。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系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笔者认为, 在实践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植入到每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具备自主学习、把知识转变为技能、适应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自主调整, 获得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

三、暑期下乡支教对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开始, 笔者所在单位每年暑期带领35位大学生积极走进乡村, 投身社会实践, 在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同时, 提升自我, 增强社会责任感, 无形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在最后针对学生参与活动后的能力素质提升方面的调查, 学生反馈结果如下:

正如前文所述, 职业核心能力具体表现为从业过程中的团结合作、沟通协调、自信独立、责任奉献、组织领导的行为及风貌。过三年的实践反馈表明, 暑期下乡支教用一种更积极、更成熟的方式解决当前存在的学生培养、社会、教育发展等问题, 通过支教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1. 有利于大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下乡支教为学生提供在社区中和他人一起工作的机会。分模块、分项目进行, 在完成支教项目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 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协调反馈, 以及学生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交流, 都需要通过沟通来完成, 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团队建设的基础。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学生们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 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来保障其顺利进行。问题的妥善处理既肯定了个人在团队中重要性, 增强个人的团队归属感, 又充分发挥了团队优势, 提升团队凝聚力。这些都是团队精神的重要体现。从过以上反馈信息中可以看出, 超过九成参与者都认为在深入社区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得到了充分发扬。

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教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是“服务、支持、引导”,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导者。活动中, 学生们需要单独或者与少数同学一起面对人数众多服务对象, 担当新的角色, 接受新的挑战, 这就要求学生们需要具备良好的领导组织能力, 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 学生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心去面对服务对象, 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然, 这也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作支持;其次, 学生们应该具备独立意识, 在面对意料之外的事情时能够独立处理, 并尽量使事态按照原定计划进行。这个过程中, 学生应努力调动以及丰富自己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领导能力, 当问题解决时, 学生们会有被承认和被欣赏的感觉, 从而令他们更有自信, 大部分参与的学生认为服务学习使自己表现更加自信并感觉良好。

3.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革新能力。

支教的对象一般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们通过自身观察和亲身经历, 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很多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制约, 感受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艰辛, 让他们学会尊重、欣赏与宽容。同时, 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索取者慢慢转变为一个积极的奉献者。通过服务他人, 大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双手来实践, 用脑、用心来改变社会, 增强了他们对社会和公众事务的理解和直接参与意识, 培养他们勇于承担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在整个支教中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参与到服务社区, 看到了社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体会到各种弱势群体的各种不幸, 会激发学生创造和革新的能力。

“君子务本, 本立则道生”, 任何职业培训都离不开做人根本的学习与熏陶。暑期支教让学生参与了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工作, 在服务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从事各种职业的社区成员建立联系, 可以体悟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如何与各种职业相联, 并可能形成多样的职业期望, 同时对于如何实现梦想会有更加切实的认识。而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参与, 在丰富经历的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 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高校必须在夯实做人根本的基础上, 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暑期下乡支教活动中, 重视学生的实践学习经历, 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备良好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

摘要: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的基本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业, 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 如何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宝贵的工作经历和实践机会以增强就业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 是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关注的课题。在反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笔者通过下乡支教模式, 探索对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影响与效能。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暑期下乡,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2]黄艳霞.关注就业技能: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1) .

[3]桂德怀.澳大利亚数学课程拓展目标:关键能力与就业技能的培养[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0, (4) .

[4]丘东晓.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在高职教育中的培养[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5]陈智武, 陈珠琳, 陈文滨等.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汕头大学工学院EIP-CDIO素质拓展训练营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 2008, (9) .

[6]贺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2) .

[7]刘清香, 高丽萍.社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与效能——美国大学生社区服务学习实践及启示[J].教书育人, 2011, (27) .

[8]李江涛.依托志愿者平台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职业核心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6) .

[9]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 (2) .

三下乡支教总结 第5篇

三下乡支教,这是一次多么有意义的活动,又是要多么的优秀才能加入这支队伍。我没有去报名三下乡,不是因为我没有爱心,更不是因为我怕吃苦怕累,只是我觉得……它已经变了味,一样曾经在我心灵里那么神圣,那么纯朴的东西,现在看来,仿佛变成了金钱利益,争夺地位的工具。我就是不明白爱心为什么要与金钱利益,权势挂钩。

记得高一开学前,正是两支由大学生组成的支教队伍来给迷茫的我们上课,带给我们学习的欢乐,并介绍了他们的大学生活,让我开始向往大学,把我从中考失败的阴霾里拉出来,让我对学习重新点燃信心和热情,我便开始追逐我的大学梦,我也想成为像他们那样优秀的学长,去支教,去传递大学梦想。

三年后,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四年后,我却没有加入那一支三下乡支教队伍。或许是我不够优秀吧,或许是我没有那种能力,但或许,是那支传递大学梦想的队伍早已消失了,而我眼前的这么一支队伍,确实很优秀,但并不是初衷的那种神圣。

参加的费用要五百元,这是对我一项大大的打击,我家境并不富裕,而且有很多家事,父亲表示支持,但是经济确实不允许,父亲也为此觉得对我有所抱歉,但他告诉我,人生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是的,我还有未来。小小的可惜,我放弃了报名,而选择放假打工赚钱,我知道一到八月份父亲母亲又要为我们几个人的学费而忧愁,这是我必须要走的路。直到那一天公布了三下乡的成员名单,不出所料,入围的都是学生会各部门出色的同学,自然也是下一届学生会干部的候选人了。我也是下学期要竞选学生会干部的人,也自知没有认识多少个领导老师和那些部长,主席等‘’后台撑腰的人物‘’,但我放弃了在他们眼里,所谓的这么好的机会,因为在这里面可以认识到主席团的师兄师姐,认识到领导老师,会对他们的干部竞选有帮助,所以在我看来,三下乡已经变成了一种工具,正如我的同学语言,下一届的学生会什么部长、主任肯定都在里面。

我没有钱不代表我没有爱心,只是觉得爱心为什么非要用金钱来衡量。当然,学校也有捐赠物资的活动,我没有什么可捐赠的,我更认为,物质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识!他们需要的是知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今天,在我准备离开广科,去深圳做暑期工之前,我做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我相信那些孩子们会感受到快乐。昨晚十二点才收到一位同学的短信,匆匆忙忙地约好了早上教她跳广场舞。今天早上,我很尽心尽力地教会了她三支舞曲,看见她那开心的表情,我便能想象得出,那些孩子在学会这几支舞曲后开心的样子。她是我的旧同学,也是三下乡入围的成员之一,特意向我求教广场舞,到时准备教那些小朋友。我无疑地答应了,尽管时间仓促,汗流浃背,但是我觉得我付出的只是汗水,但通过她传递到孩子们身上的却是我的爱心,点点滴滴都是快乐的洋溢。我很快乐,我很满足,虽然不是我亲手去教他们,都是快乐的种子已经传播到他们的心田。

最后,我希望明天即将出发去的三下乡支教团队能珍惜这次机会,因为这不只是有能力还要有条件的人才可以去的,有多少人想去都去不了。希望他们认真负责地去教育山区的孩子,别忘了面试时候说过的,去三下乡的原因,不单是零零碎碎的手语表演,才艺歌舞,更应让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拥有梦想!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很感谢父母把我带到城市,我的思想得到改变,在村人的眼里,读书是那么的可有可无,又有多少小伙子放弃读书去打工赚钱。希望你们可以改变他们守旧封建的思想,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也是我对你们最深切的期望。

上一篇: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下一篇:资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