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2024-07-07

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精选7篇)

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第1篇

关键词:人们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企业职工思想活动,特点

加强对人们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探讨,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关注那些影响对职工思想的因素,知已知彼,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超前思维,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头。

一、人们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三个要点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思想形成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有三个要点:即人们的思想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们的思想是通过社会实践得以实现和不断丰富的,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1) 。

就第一点内容来看,人们的思想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中,构成了人们思想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统一。

第一,人们的思想所处的在客观外界条件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具有的同质性。人们的思想是人脑的机能,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恩格斯指出:“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一一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 (2) 客观世界包括人们所处的整个客观外界条件,其中又主要是指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归根到底,人们的思想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影响其思想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客观外界条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同时社会意识,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等等,也对其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有重大的影响。人们在一定阶段上的思想活动及其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一般都可以从他们所处的客观外界条件,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以及所受的教育等方面找到合理的解释。在同一客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们,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致性,从而在思想观念上具有共同性、同质性。

第二,在客观外界条件下人们的主观内部因素不尽相同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具有的异质性。对于同一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不同的人们那里会有不同的反映。在同一客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在思想上往往也有很大的不一致,各具有各自的特点,具有相异性、异质性。这些特点往往会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待重大的历史事变采取不同的态度,甚至会导致政治上的分野和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人们思想所具有的异质性,是由他们的主观内部因素不尽相同所决定的。这里所谓的主观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各种观点、信念以及生理、心理特征、文化素养、智能结构等。这些主观内部因素一经形成,人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去对待自己所处的客观外界条件,接受什么样的客观外界影响,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或选择性,不同的倾向性或选择性,导致了人们思想的异质性。

第三,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制约着人们的主观内部因素的选择,从而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也决定着人们可以用统计规律对人们思想规律性内容的揭示。促使人们的主观内部因素的选择、有分析地对待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并制约着客观外界影响的结果的,是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人们在接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时,总是根据自己的某种需要来进行选择和确定取舍的。这是因为,只有当人们对一定的客观外界事物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引起他们对这些事物的关注,从而引起他们的思想活动,需要是人们思想活动中的一种内在的动力。而人们的需要归根到底是由他们所处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不能不同其他人发生一定的关系,不能不受社会需要的制约。这种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相互关系,实质上也就是各种不同性质的利益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3) 。这样,无数的个别愿望和个别行动的冲突,导致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4)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内部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但是,在需要和可能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仍然会经常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往往就是在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不同利益相互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

就第二点内容来看,社会实践作为人们正确思想形成的来源,作为人们正确思想得以实现的行动力量,作为人们正确思想不断地得到检验和证实的标准,对人们思想的形成、丰富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社会实践作为人们正确思想形成的来源,它使人们的思想在能动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预见和预测,并根据现实的条件和人们的需要,提出一定的目的、目标、主张、任务,以及相应的具体行动路线、计划、措施,选择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方法等,用以指导人们的行动,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从而使客观世界发生人们所需要的变化 (5) 。

第二,社会实践作为人们正确思想得以实现的行动力量,它会通过由人们思想所支配的行动,使精神的力量变为物质的力量,从而使某种预定的目的、目标、方案、计划等得以实现,进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6) 在这一方面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实践,这正好是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就第三点内容来看,人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揭示其多种因素如何综合作用,寻找独立性之后的复杂原因,确定不平衡之中的相对平衡,正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从中找到正确答案。

第一,人们的思想是由社会存在,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特别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客观外界条件决定的。同时又受到人们不同的个人实践地位、切身经历、知识素养、个性特征等主观内在因素的制约。因而人们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各自不同,有的比较正确,有的比较片面;有的比较深刻,有的比较肤浅;有的比较敏捷,有的比较迟缓。并且这些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在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交互作用的,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复杂的矛盾运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层次性等复杂状态。

第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的发展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之间又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因而人们的思想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而往往是经过许多中介环节的曲折反映。在人们的思想,特别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而且还明显地受到国内外各种不同性质的思潮或流派的影响,受到各种社会意识交互作用的影响。以致往往在一个人的头脑中,融汇着新思想与旧思想、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矛盾运动,或者同一个人在这种思想观点上比较正确,在另一种思想观点上又可能是不正确的。这些表明,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这种相对的独立性,促成了人们思想发生、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二、企业职工思想活动的新特点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当前,努力研究与探讨企业职工思想活动的新特点,已经成为我们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实际发生的新变化反映在职工的头脑中,使职工的思想活动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为我们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提出了新内容。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的物质利益需要进一步强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把思想工作与物质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职工的物质利益要求,努力满足职工合理的物质利益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职工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需求。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效应,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其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它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容易产生和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因此,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和改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其次,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过程中,企业职工的政治意识容易淡漠化、精神需求趋向多样化、个人主义意识强烈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展多样化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职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另一方面,要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及寓教于各种文化活动、文明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之中,使职工在紧张的劳动和工作之后,得到高尚、健康、愉快的精神享受。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既要高唱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这将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积极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最后,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也朝着现代化方面转变。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现现代化,即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并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事业培育出一大批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同时,要努力加强学习,尽其所能掌握各种现代知识,为做好工作打下知识基础。第三,使自已的思维方式现代化。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具有四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具有战略思维,即善于从企业的全局、长远、根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其二是具有创新思维,即善于开拓性、预见性和超前性地思考问题;其三是具有立体思维,即善于从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来辩证地思考研究问题;其四是具有效益思维,即思考问题时善于捕捉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最佳的效果。实践证明,只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维方式现代化,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现代化。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进与创新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我们积极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新任务、新方向和新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华: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律,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2010/05

[2]宋美蓉: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品牌 (理论月刊) ,2010/03

[3]雍涛:创新党建工作推动科学发展,供电企业管理,2009/06

[4]温连军:试论政治学视野下国有企业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政治学研究,2010/03

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2篇

1. 联系实际教学,激发情感共鸣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在教学中所生成的成果又要回归于生活,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积极进行道德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如珍惜劳动成果教育与节约粮食、爱护庄稼的行动相结合, 热爱父母、孝敬父母教育与日常生活中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相结合,远离不良诱惑教育与拒绝烟酒、不进电子游戏厅与营业性网吧的行为相结合等,使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实际生活,在动态的教育中促进学生发展。

2. 感知道德情感,在感悟中升华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在内容的编排上更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发言权,以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知识有所拓展和扩充,有针对性地利用课内课外资源,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例如:在教学“资源在枯竭”时,可以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地球家园》的视频,以此导入新课:资源在枯竭,环境在恶化,人类唯一的家园在哭泣。接着给学生呈现几幅具有代表性的漫画,分别说明资源枯竭的四种表现。最后提出这样的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应该做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几点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讨论出的措施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让学生在行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取得了理想的德育效果。

3. 用环境熏陶人,用措施激励人

教学中要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层次。我们不仅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还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要调动学生参与双边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由“权威型”改为“民主型”,营造“茶馆式”的轻松氛围,要建立民主平等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要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好的言行适时评价,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动作、表情, 或肯定、或认同,即使只是一抹盈满笑意的眼光,或者只是一个表示赞赏的眼神,也足以让学生得到满足与鼓励,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修养过程中继续保持上进的激情与冲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4. 大胆创设情境,培养积极情感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 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新的教学理念不能仅停留在理念的更新上,它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实践和贯彻。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那么, 如何做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教学实践证明,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活力与激情。以达到教育的功能,让思想品德理论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把思想品德课作为育人的主要阵地,这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的重要责任。

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第3篇

一、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是内部心理转化过程与外部社会环境制约过程的辩证统一体。相对而言, 外部社会环境是外因, 内部心理因素是内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人的内部心理转化过程推动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人的内部心理因素的构成包括知、情、信、意、行等五个方面。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等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

知, 即思想品德认知, 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评价。思想品德认识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规范转化为人们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思想品德情感、信念和意志形成的根据。

情, 即思想品德情感, 是人们基于思想品德认识的基础上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评价时形成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情感。思想品德情感决定人们对事物或行为是支持还是反对, 是追求还是舍弃, 是热情帮助还是漠然处之。思想品德情感对思想品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起着催化、强化的作用, 是将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思想品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信, 即思想品德信念, 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观念、准则的真诚信仰。信念是一种被个体理性所理解和情感所肯定的认识, 并带有执着的意志成分, 是知、情、意的统一, 是思想品德形成的中心环节, 也是思想品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意, 即思想品德意志, 是人们在实现思想品德理想、履行思想品德义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觉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思想品德意志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 对符合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思想品德情感和思想品德信念, 往往就自觉地、坚决果断地付诸行动;否则, 则自觉地、果断地抑制。

行, 即思想品德行为, 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品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思想品德意义的行动。思想品德行为是思想品德环形成发展过程的归宿, 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 是衡量一个人思想觉悟高低、道德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

这五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知是情、信、意的基础, 是行的先导;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 是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有机统一, 是行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必然体现, 是行的杠杆;行则是知、情、信、意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一般结果, 是进一步强化、巩固知、情、信、意的基础。可见, 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 都包含知、情、信、意、行五个心理要素, 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难以形成完美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所设置的四门课程, 就其内容和功能定位来说, 各有各的特点。但从总体来说是与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相契合, 或者说, 是根据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四个环节来设置的。这可以从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得到说明。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以下简称《意见》)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教学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使大学生明确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知道什么能做和不能做、该做和不该做,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水平、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由此可见, 本课程的功能定位是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

根据《意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就是要用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事实,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责任感、使命感,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 这门课程的功能定位是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感情。

按《意见》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 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因此, 这门课程的功能定位是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信念。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现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 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该课程的特点是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历史事实说明, 不管在怎样复杂、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 只有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 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成功。相反, 只要我们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的事业就会遭遇困难和挫折。因此, 这门课程的功能定位是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

由此可见, 新课程方案中的四门课程, 是针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知、情、信、意四个环节而设置的, 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 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奠定基础。

三、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 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必须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 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具体地说, 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教学的顺序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安排应该与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相一致。也就是说, 四门课程的安排顺序应该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只有按这个顺序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才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

第二, 教学的定位问题。课程的定位是指通过课程内容的教学, 要告诉学生什么, 使学生懂得什么, 从而让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既然四门课程的定位分别是知、情、信、意, 那么, 教学活动就应该围绕这一定位而展开。例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应讲清思想品德规范, 使大学生明确什么能做和不能做、应该做和不应该做, 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奠定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应讲得很煽情,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促进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应讲得很理性, 通过理性的分析和逻辑的推演, 通过讲道理、摆事实, 使大学生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 从而坚定思想道德信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就应讲得很坚决、很肯定, 就要讲清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命运, 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只有各门课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共同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才能实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目标。

第三, 实践教学的安排问题。由于每一门课程的定位不同,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 也应围绕课程的定位而展开。比如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 就可以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而展开, 强化学生对思想品德规范的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教学,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观看反映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影视资料等,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通过参观、考察、调研等形式, 使学生深切地体验到我国革命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 从而坚信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成功, 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

总之,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开设的四门课程, 是根据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而设置的, 有内存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必须按照它的逻辑顺序行进教学安排, 并根据每一门课程的定位来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而达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占安, 秦宣.关于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对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6) .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逄锦聚教授[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 2006 (8) .

[3]本刊记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增刊) .

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第4篇

一、第一大突破:从突出诊断到突出发展

从评价目标上来说, 传统教学评价突出评价的诊断功能,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 都是以“评头论足”的方式对其作出一番品评和鉴定, 其目的就是要诊断教师教的好坏和学生学的好坏。在这种评价模式下, 教师和学生变成了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 被动地接受着“审判”。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的主体性被重视和申张,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相应地, 教学评价开始重视评价本身对学生、教师、课堂、课程的发展功能。这种突出发展的评价理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 但在中国真正被重视是在2001年新课程改革之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唤醒了人们长期以来所忽视的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在教育的各个领域掀起了改革的浪潮。发展性评价力图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效果方面的长足发展以及教师在教育素养、课堂教学技艺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学科课堂的创新与发展, 这是教学评价领域的一大突破。

这一先进的评价理念也被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广泛采用。在思想品德课堂评价中, 人们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探讨,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和表现, 并对此进行深刻的研究, 得出一些符合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的结论, 用于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帮助。例如在某一次对思想品德课的评价中, 评价者们根据细致的课堂观察结果, 就“思想品德课堂中问题设置的类型和难度”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最终得出了在一节思想品德课中, 最好设置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复习回顾类、知识直问类、案例结合类、难点探究类、开放启发类, 并就每一类问题的难度层次进行阐释。这一次课堂评价的结果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提高、教师自身理论素养的提升和教学实践的改进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发展功能。

二、第二大突破:从关注教师到关注学生

从评价对象上来说, 传统教学评价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 从而导致许多教师在评优课、比赛课中追求在课堂上的“走秀”与“表演”, 学生和评课者成了“观众”。这种评价理念严重忽略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脱离学生的教是没有根源的, 忽略学生的教也是本末倒置的。发展性评价真正关注到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这种地位的逆转是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第二大突破。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 关注学生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状态、习惯、情感、效果。 (1)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个方面包括学生上思想品德课时是否精神饱满, 对将要进行的课堂是否充满期待, 是否能全程、全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是否能全神贯注、认真思考并积极回答提问等。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精神,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课堂的吸引力和启发性。 (2) 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对学生而言是受益一生的财富, 也是衡量教师教书育人水准的标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时同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 包括书写习惯、听课习惯、思考习惯、回答习惯等。 (3)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是育德。育德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 而且要让学生养成积极的道德情感和主动的道德实践。当然, 在一节课上, 我们无法关注学生的道德实践情况, 但是积极的情感倾向是践行的前提。在思想品德课堂上, 学生对相应的道德情境能否作出适当的情感反应, 对相关的道德问题能否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尤为关注的两点。 (4) 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就是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学习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效果一方面是知识上的, 另一方面是情感态度上的。思想品德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的作业做对了几道题, 而且还要看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 在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第三大突破: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

从评价方式上来说, 传统的课堂评价重视评价的结果, 关注目标的达成度, 以听、评课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这种结果性的评价模式忽视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精彩, 与现代的教育理论是相违背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家便是典型的“过程论”者, 他们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 更具意义。结果的好坏并不能推导出过程的好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体验、感受, 比任何的结果都要有意义。发展性教学评价就是要改变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 更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展开, 这是教学评价上的又一大突破。

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5篇

所谓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学生个人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以便更好地面对社会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 在以后的工作、事业、生活中不断迈上新台阶, 获得一个满意、富足、充实、幸福的成功人生。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形成健康的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科技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道德素质对个人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非常关键。学校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的一门德育课程, 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抵制社会负面效应影响和腐朽思想侵蚀, 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建设者有重要意义。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行为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 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做一个有道德的学生。

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

法律伴随我们一生,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里, 只有认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 遵纪守法, 从小做起, 约束自己的行为, 远离不良行为与侵害, 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奠定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使自己的人生完整、完美。否则, 如果因为违法犯罪而失去尊严和自由, 也就谈不上个人的发展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内容部分, 笔者主要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知道不良诱惑及其危害, 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 善于与违法行为作斗争, 明白法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法治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三、学会负责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 都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社会中只有人人各尽其责, 社会才会有序和谐, 因此,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德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上结合本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 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经常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进行教学。如设置问题:室内已经很亮了, 但教室里八盏灯还亮着, 你该怎么办?看到水龙头哗哗流水当作没看见, 那如果是你自己家的水龙头呢?……引发学生讨论、思考。通过这样的“换位”思维方式, 唤起学生的责任感。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种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方法。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强调理论结合实际。注意联系国家形势以及各种热门话题来分析书本上的知识点,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 从而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作为社会的一员, 关注社会, 关心国家大事, 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它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贯穿教育全过程。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深刻领悟课改新理念,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使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努力探索责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师更要做好表率, 承诺就要践行, 说到做到, 以自己强烈的责任感影响受教育者, 做责任的主人, 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 担当起育人的责任!

四、学会学习

随着时代的进步, 我们逐渐步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 因此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很难满足其一生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人们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工作, 不断学习, 终身学习, 随时摄取新知识, 更新旧知识, 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才能为自己事业的进步和人生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因此, 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授人以鱼”的层面, 而要达到“授人以渔”的境界, 让学生学会学习。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品德课教学 第6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思想品德课教学,新课标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 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以育人为主要任务的思想品德课,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从事的全部活动, 所施加的全部影响, 都是针对学生的, 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和归宿, 离开了学生, 教学活动就无从谈起。新课标下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 也意味着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 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 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的。在一定的意义上, 可以说, 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生活得有趣味, 是不是能学得很好, 是不是能健康成长, 是不是幸福快乐, 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作为教师, 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的,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 是有培养前途的, 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 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因而对每一个学生都应充满信心。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 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 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 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对待, 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的人完整性的做法, 还学生完整生活的世界,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 都和成人之间有明显不同。所以, “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

3.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愿望、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 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 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 代替学生感知, 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感受事物, 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 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树立三维目标全面发展观

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是三维目标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的三维目标, 按照其作用排列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我们把它放在首位, 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德育的基础, 也是其他教育的基础和先导。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上的体验, 是人的兴趣、态度、情绪、感受、感情、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心理表现。教育的重要任务,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和价值观, 促使他们对社会、对自然、对学习、对生活和对周围一切产生积极的社会情感和责任意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热爱生命, 自尊自信, 乐观向上, 意志坚强;亲近自然, 爱护环境, 勤俭节约, 珍惜资源;孝敬父母, 尊重他人, 乐于助人, 诚实守信;热爱劳动, 注重实践, 热爱科学, 勇于创新;热爱集体, 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和平, 具有世界眼光。

2.能力目标

能力是指通过教学过程的训练和培养形成的,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认识和处理某些问题的本领、理智能力和技能。学习的价值和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学到的思想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凝集了科学思想和知识的理论内涵, 使它实现了自己的应用和创造价值。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能力目标包括:培养热爱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发展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能够负责任地作出选择;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初步具备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学校课堂学习的知识, 主要是间接知识, 包括概念、原理、理论、法则、知识体系和事实。人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单是为了掌握经验, 主要是为了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 掌握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 提高人的智慧功能。

三维目标的关系, 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的基础, 能力目标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最终目标。

三、树立协调发展观

中学政治课教学是学校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大系统和子系统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如果不能协调好这个制约关系, 会大大降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校其他文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基本明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总体要求;要求学校的制度建设、硬件建设和人文文化建设要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一致, 而不是相抵触, 这样才会形成一唱众和的大和旋。同时, 中学政治课教学也要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环境的创建中去, 不仅为中学政治课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也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即终身学习, 而教师就是倡导终身学习的模范。在倡导终身学习的同时, 始终以身作则, 在自身的教育特点上由单纯的“灌输型”转变为“学习型”、“探究型”, 在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中, 始终以一名“学习型”的教师给学生以榜样和示范, 使学生明确终身学习是一种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总之,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 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 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的统一, 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中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全力奉献优秀教育资源, 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优秀人才,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8, (10) .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思想品德课教学 第7篇

一、用科学的发展观审视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教改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指导思想有偏差, 未能体现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已推进好几年, 但在教学实践中,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追求升学率面前, 新课程改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无论教师、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 关心的是考分,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过深, 难以改变, “怎样考, 就怎样教”旧模式, 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 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性、主动性,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失去自己创新的空间。

2. 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师评价学生以分数定论, 注重结果性评价, 忽视了教与学的评价和学生之间实有的差异,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发展。教育教学评价怎样才能真正跳出“以考为本”的应试教育圈, 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和谐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显著的效果

1.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提高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 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需要提高认识, 提高自身素质, 。包括自己的专业知识扎实, 业务能力要提高, 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 我们不妨扎扎实实地做到下列几点: (1) 坚持终身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不断更新知识, 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 (2) 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 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在言论上, 要对国家, 对社会、对学生?举止上处处为人师表。 (3) 教师要热心善事, 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传扬。 (4) 增强科研意识和课改意识, 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让自己成为教改的先行者、示范者。

2. 教师要用“以人为本”的思想, 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要做到“以人为本”, 首先必须坚持以初中生为本, 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以初中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为中心,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从而, 真正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精神动力。教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习惯和思想。教师必须因时, 因人, 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坚持以人为本, 需要在教学中坚持如何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所以,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努力唤醒、激励和鼓励“主体参与”意识, 与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的教学意识。

3. 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 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教育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仅要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而且应提升他们的专业文化素质, 更要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素质, 力求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 思想品德教师要重点研究学生学习的发展性教学评价。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指评价目的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现实结果, 尤其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运用评价载体, 如:评价试题、评价活动、课堂点评等, 本身就具有促进学生学习, 启迪学生智慧, 疏导学生思想, 拓宽学生视野, 激活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情感, 升华学生境界, 培养学生品德的功能作用, 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幸福。

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实行自主、开放教学, 树立生态教育观, 源源不断的有效的教学资源的获得, 是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益,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前提。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之反思下一篇:中华书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