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山区桥梁范文

2024-07-06

高寒山区桥梁范文(精选7篇)

高寒山区桥梁 第1篇

由于高寒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质、水文以及生态环境等影响, 在此区域修建公路十分困难。与平原地区道路相比, 高寒山区道路中桥梁占路线总长比例很大, 超过公路线路总长的20%, 而且由于高寒山区地质环境复杂, 存在大量的不良土质及滑坡、泥石流等问题, 导致高寒山区公路的建设成本居高不下。高寒山区公路桥梁的修建需要根据公路路线的方案确定, 常常会因路线横断面、平纵技术指标等影响导致桥位不佳、墩柱的相对高差大、施工环境差等问题。

2 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及控制

2.1 质量问题

由于施工人员水平和机械应用程度低等原因影响, 加上高寒山区施工环境的限制, 导致高寒山区桥梁施工中违规操作现象十分严重, 对质量问题也不够重视, 从而使得桥梁产生较为严重的内外部缺陷及混凝土裂缝问题。高寒山区桥梁施工中常见的混凝土缺陷有麻面、蜂窝、露筋、孔洞、缝隙及夹层、空鼓和石窝等。麻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施工中模板表面处理不当, 在混凝土浇筑后没有及时振捣, 混凝土的后期养护也不到位。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当、生产运输中造成的人为离析、过度振捣及钢筋设置过密等原因容易引起桥梁的蜂窝病害。保护层垫块的放置不合理、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模板吸水过多造成掉角是产生桥梁露筋的主要原因。孔洞的产生主要是生产运输中造成的人为离析和钢筋密集导致混凝土振捣不足所致, 冬季施工时混凝土受冻也会引起孔洞。缝隙及夹层病害主要是在分层浇筑的装配式混凝土箱梁和T型梁中由于施工停留中有杂物掺入、混凝土浇筑高度过大等引起, 高寒山区桥梁施工中混凝运输的困难导致混凝土浇筑工作的停顿也容易引发这种病害。空鼓和石窝的产生原因是混凝土灌注不饱满、人工浇筑未反铲下料等。

2.2 质量控制

高寒山区混凝土桥梁的质量除了设计与施工组织的影响, 关键还在于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通常可以从混凝土质量、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生几个方面进行。由于高寒山区道路交通不便, 材料进场较为困难, 因此公路桥梁的建设要尽量就地取材。水泥的质量是混凝土质量的基础, 而高寒山区湿度较大容易引起水泥受潮而无法使用, 因此要对高寒山区拌合站合理规划保证水泥的质量。混凝土的运输是混凝土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用搅拌车进行运输以保证由于高寒山区交通条件的限制导致长时间运输中混凝土的离析, 同时混凝土的运输还需要适应期凝结速度和浇注速度的需要, 以保证桥梁施工的连续性。混凝土的浇筑中除了钢筋骨架的施工外, 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就是振捣, 振捣时要尽量避免碰撞预埋件、模板等, 对钢筋密集区加强振捣, 并加强施工监督防止欠振与漏振, 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高寒山区昼夜温差大导致混凝土的养护较为困难, 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应尽快覆盖并洒水养生, 并保证整个养护期工作的连续, 从而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3 安全问题及控制

3.1 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加大对交通基础建设工程的投资力度, 中西部高寒山区公路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高寒山区桥梁得到大量建设, 但由于受施工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施工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高寒山区公路桥梁施工事故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 但都不外乎人、物、管理、环境四个要素, 最主要的还是由施工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及特殊施工环境引起的。与一般的安全事故相比, 桥梁施工中的安全事故具有严重性、复杂性、可变性、多发性的特点。因此, 对于桥梁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要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通过法规、技术、组织等多种手段, 促使施工生产体系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

3.2 安全控制

对于桥梁施工中的安全控制可以从人、物、管理、环境四个要素着手。高寒山区桥梁施工需要大量的工人, 施工现场较为复杂, 施工环境恶劣, 加剧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 因此, 需要对这些不安全心理状态重点关注与管理;高寒山区湿度大, 昼夜温差大, 天气多雨, 加上施工机械化程度低, 容易导致劳动者的过度疲劳而引发事故。因此, 需要提高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 制定合理的作业休息制度, 减少轮班的次数, 并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在高寒山区桥施工中, 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生产中的隐患和危险源。通过对机械设备的正确选用与保养、淘汰老旧的设备、强化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施工工序的安全性控制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也是施工安全事故产生的间接原因, 但也是重要的环节, 高寒山区桥梁施工作业的危险因素很多, 需要通过综合管理才能达到安全管理的目标, 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和制度并认真执行、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安全文化教育、安全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落实;恶劣的高寒山区桥梁施工环境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采光照明、根据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色彩标志、控制合适的施工环境温度等方法预防事故发生。

4 结语

高寒山区地质环境复杂, 公路桥梁施工环境差, 通过对高寒山区桥梁施工中出现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提出从混凝土质量、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生几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并从人、物、管理、环境四个要素着手进行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从而提高高寒山区桥梁的施工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高寒山区黄芪栽培技术 第2篇

1 选地整地

以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为宜, 且要求土壤具有疏松、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向阳高燥等特点。平地或向阳的山坡均可种栽。选地后, 深翻土壤80 cm以上,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以农家肥为主, 化肥为辅的原则, 整地将过磷酸钙750 kg/hm2、土杂肥或堆肥30.0~37.5 t/hm2, 撒于畦面, 并翻入土中。播前浅耕20 cm, 整平耙细后作高畦, 宽1.3 m, 畦沟宽40 cm, 并开好四周排水沟[1,2,3,4]。

2 种子采集及处理

黄芪随熟随采。秋季, 果下垂黄熟, 种子变褐色时采收。果荚采回后, 晒干脱粒。除净瘪籽、虫蛀籽和杂质后, 选籽粒饱满而呈褐色光泽的种子, 通过机械损伤、沸水、硫酸处理种子。具体如下:一是机械损伤。将种子用量2倍的细砂拌入种子, 揉搓, 待擦伤种皮时, 即可带砂下种。或用石碾快速碾压种子, 使外种皮由棕黑色有光泽的变为灰棕色表皮粗糙, 待用[1,2,3,4,5,6,7]。二是沸水催芽[1,2,3,4,5]。将种子放入沸水中急速搅拌1 min, 立即加入冷水, 待水温冷却40℃, 再浸泡2 h。然后, 将水倒出, 用麻袋捂闷种子12 h。待种子膨胀或外皮破裂时, 选雨后播种。三是70%~80%浓硫酸溶液处理。若种子老熟硬实, 应用上述浓度的浓硫酸浸泡种子3~5 min, 取出迅速置流水中冲洗30 min, 待播。

3 播种

以直播为宜, 产量高, 质量好。直播方式有穴播或条播。春播、秋播分别于3月中下旬、9—11月播种。南方可适当提早, 秋播后当年能出苗;北方可适当推迟, 于土壤结冻前播完。条播, 按行距45 cm开浅沟, 沟深3 cm, 沟内撒入种子、火土灰和人粪尿的混匀物, 播后覆盖厚1~2 cm的土, 稍加压实, 播后用细孔喷壶浇水1次。翌年春季出苗穴播, 按行距33 cm、株距27 cm挖浅穴, 每穴散开播种子4~5粒, 覆土厚3 cm。穴播用种量15.0~22.5 kg/hm2。

4 育苗

播种期同直播。播时, 按行距20~25 cm开浅沟, 沟深3 cm, 插幅宽10 cm, 将种子拌火土灰, 均匀播入沟内, 覆土厚2 cm, 稍加填压, 浇透水, 上盖草保温保湿。当气温14~15℃时, 湿度适宜, 10 d左右可出苗。出苗后加强苗床管理。当苗高13~15 cm、根长约15 cm时, 可移栽。条播用种量30 kg/hm2。

5 移栽

春季当苗高13~15 cm, 根长15 cm时, 按行距18~24 cm、株距10~12 cm挖穴移栽。栽苗30万株/hm2为宜。

6 间套复种

黄芪种子小, 幼苗细弱, 怕强光。如有隐蔽条件, 易成活, 可于6月下旬把黄芪与油菜、胡麻或荞麦混播。黄芪播种量为18.75 kg/hm2, 油菜籽播种量为15 kg/hm2。混合条播。行距50 cm, 开3.3 cm浅沟将种子撒入, 盖土3.3 cm压紧即可。

7 田间管理

7.1 中耕除草

苗高约5 cm时, 结合间苗中耕除草。分别于苗高8~9 cm、定苗后进行中耕除草[4]。次年于4、6、9月各除草1次[8]。为了防治黄芪早期田间杂草, 据黑龙江中药研究所试验:在播种时, 或播种后, 或出苗前喷施美国进口的除草剂———氟东灵, 除草率达95%以上。

7.2 间苗、定苗、补苗

遇缺棵, 补植小苗, 亦可重播催芽籽补苗。苗高5~7 cm时进行第1次间苗。间苗2~3次。穴播的, 最终每穴留壮苗3~4株;冬播的, 每隔10~12 cm留壮苗1株。

7.3 追肥

黄芪喜肥, 在生长第1、2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1次, 施人畜粪水15 t/hm2, 或硫酸铵225 kg/hm2, 对水浇施;第2次, 中耕除草后用尿素75 kg/hm2对水浇施, 或用堆肥22.5 t/hm2与过磷酸钙750 kg/hm2、硫酸铵150 kg/hm2, 共同混合均匀后于行间开沟施入, 施后覆土;第3次于冬季枯苗后进行, 用厩肥30 t/hm2加过磷钙750 kg/hm2、饼肥2 250kg/hm2混合拌匀后于行间开沟施入, 施后培土防冻。

7.4 水分管理

雨季, 注意排水。7月底前, 进行打顶增产。

7.5 病虫害防治

7.5.1 黄芪紫纹羽病。

俗称“红根病”。先由须根发病, 而后逐渐向主根蔓延。发病初期, 可见白线状物 (此为病菌菌素) 缠绕根上, 后期菌素变为紫褐色, 并互相交织成见层菌膜和菌核[7,8]。根部自皮层向内部腐烂, 直至全根烂完, 全株死亡。防治方法:一是结合整地用70%敌克松22.5~30.0 kg/hm2消毒土壤。二是与禾谷类作物轮作, 轮作期3~5年。三是及时挖除, 或烧毁深埋病株, 并将石灰粉撒在病穴中及其周围。四是雨季排水。

7.5.2 白粉病。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白粉病。症状为有白色绒状霉斑产生于受害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 更甚者霉斑布满叶片和荚果。后期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 导致叶片早期脱落, 严重时使叶片和荚果变褐或逐渐干枯死亡[7,8]。常危害叶片栩荚果, 防治方法如下:一是发病初期喷100~150单位抗菌素120, 或25%粉锈宁1 500倍液, 或50%托布津1 000倍液。二是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 集中烧毁深埋。

7.5.3豆荚蝇。

幼虫从嫩梢逐渐向下蛀入茎杆中危害, 致使顶部嫩梢逐渐枯萎, 植株遇风即断[4,7]。防治方法:6—7月喷施25%亚胺硫磷乳油800倍液, 或敌百虫1 000倍液, 7 d喷1次, 连喷3~4次。

7.5.4 豆荚螟。

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成虫在嫩荚或花苞上产卵, 孵化后幼虫蛀入荚内咬食种子[7,8]。老熟幼虫钻出荚外, 入土结茧越冬。防治方法:花期用40%乐果800~1 500倍液, 或90%敌百虫1 000倍液喷杀, 7 d喷1次, 直至种子成熟。

7.5.5 其他病虫害。

循输危害幼苗, 可在清早撒石灰粉防治。蚜虫危害嫩梢, 可用刺乐果800~1 500倍液防治[1,2,3,4]。结果初期, 用40%乐果1 000倍液, 或50%磷胺乳油1 500倍液喷杀广属小峰, 7 d喷1次, 直至种子成熟。用90%敌百虫800~1 000倍液喷杀拟地甲[9,10]。

8 采收加工

于播后2~3年采收膜荚黄芪, 内蒙古黄芪播后3~4年采挖。于秋冬地上茎叶枯萎后, 挖取全根, 去净泥沙, 趁鲜切去芦头, 去掉须根。置阳光下曝晒至半干, 并理顺直, 捆成小把, 再晒干和炕子即成商品[4,5,6,7,8]。一般栽培3~5年收产干货150~200 kg。以条粗、皱纹少、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甘者为佳[11]。

摘要:介绍高寒山区黄芪栽培技术, 包括选地整地、采种、播种、育苗、移栽、间套复种、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内容, 以促进高寒山区黄芪的种植。

关键词:黄芪,栽培技术,高寒山区

参考文献

[1]麻艳茹, 王洪英.黄芪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 2011 (8) :180-181.

[2]黄利珍.蒙古黄芪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J].华北农学报, 2006 (S3) :96-97.

[3]李星.黄芪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4 (9) :39.

[4]陈华, 沈凤云, 李维艳.中药材黄芪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9 (5) :77, 79.

[5]崔云玲, 郭天文, 郭永杰, 等.黄芪高产平衡施肥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7) :7991-7992, 7998.

[6]任继元.中草药材黄芪仿野生栽培技术[N].天水日报, 2007-03-13 (2) .

[7]韩学俭.黄芪的生育习性及病虫害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 2002 (5) :9.

[8]潘安中, 谢树莲, 张灯, 等.中药黄芪栽培技术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 2007 (1) :51-55.

[9]欧克立, 孙国海.黄芪栽培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 2011 (3) :80-82, 85.

[10]刘建军, 马俊华, 陈志刚.山西省黄芪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7) :135-136.

高寒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第3篇

关键词:玉米,选择良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高寒山区

凉山州美姑县地处大凉山主峰的高寒山区, 全县海拔640~4 042m, 地形复杂, 立体气候明显, 低温、冷害、干旱、少雨、冰雹、病重等自然灾害较重。由于地势及气候条件限制, 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荞麦为主。其中玉米常年播种面积5 333.33hm2左右, 占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0%, 其总产量占全年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0%左右, 因此玉米产量的丰欠直接影响山区彝族人民的温饱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和传统耕种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玉米单产一直较低, 经过农业工作者反复探索实践, 已证实造成高寒山区玉米产量低的重要原因是积温不足、无霜期短。因地制宜在高海拔地区 (1 800m以上) 推广种植杂交良种, 采取地膜覆盖, 能提高地温2~4℃, 增加有效积温200~300℃;同时, 山区春季干旱, 地膜覆盖具有良好的保墒效果, 玉米生育期能节约用水150~220mm。因此, 地膜覆盖, 结合合理密植与配方施肥, 是高寒山区玉米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现将高寒山区玉米增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以供种植户参考。

1 选择杂交良种

在高寒山区应积极推广良种、良法。由于山区地形复杂, 沟壑纵横, 耕地遍布于河谷、二半山、高山等不同海拔地区, 因地制宜的选择推广与各区域具体气候相适宜的良种是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经生产实践筛选, 已确定耐旱、耐脊性较好的中熟杂交种西单1号、川单10号为二半山以下河谷地带 (海拔1 800m以下) 主推杂交良种, 可套种芸豆或黄豆。二半山及二半山以上 (海拔1 800~2 600m) 主推耐寒性较强、中早熟杂交种阿单9号、鲁单1号, 套种产量高、抗病性强、商品性好的脱毒马铃薯。

2 选地整地

杂交玉米地膜覆盖栽培, 具有植株健壮、根系发达、吸收肥水力强等特点, 选择适宜的地块, 精细整地是玉米获得高产的基础。因此, 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水中等以上、纳雨蓄墒、保肥力较好的地块栽培地膜玉米。高海拔山区, 多是利用冬闲地地膜覆盖栽培种植玉米。在头年秋粮收获后, 深耕冬炕。开春后, 播前10~15d翻耕晒土, 清除秸秆残茬, 碎细石块。按种植规格开沟, 将农家肥和化肥撒入沟中, 然后覆土。

3 合理密植

由于长期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 部分高山地区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习惯了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 种植密度过稀, 植3.75万株/hm2左右, 有效穗的减少, 导致产量降低。为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提高土地、地膜利用率, 山区多采用“双二五”带植模式。“双二五”模式为1.67m开厢, 马铃薯 (芸豆) 和预留行各占地1/2, 在预留空行播2行玉米, 栽植6.00~6.75万株/hm2。

4 适时播种

由于玉米地膜覆盖采用的品种较露地栽培玉米生育期长, 因而适期早播能有效增加积温。因此, 高寒山区的适宜播期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 (较露地玉米最佳播期早7~10d) 。

5 盖膜护膜

地膜全覆盖栽培, 能增温、保墒、抑制杂草, 有效减轻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同时该项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增产措施, 必须是地膜与良种、配方施肥、科学管理等措施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发挥增产效益。高寒山区应用变种、良法对玉米增产效果显著, 较本地种露地常规栽培增产30%~50%。高寒山区目前采用人工盖膜。由于山区春季风力较大, 盖膜时播1厢盖1厢, 膜四周用土块压紧实, 防止人畜践踏损坏地膜, 如有破损, 及时盖严。投放田间的地膜在收获后及时捡拾收回, 以防止污染土壤。

6 加强田间管理

由于山区自然灾害频繁, 夏季降雨量大, 暴雨冲刷造成玉米倒伏、折秆严重, 因此中后期要特别加强开沟、排水、培土等工作。同时,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攻苞肥, 追有效含量为46%的尿素150~225kg/hm2。目前, 玉米常见病害主要是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 防治上除消灭病原菌, 深埋烧毁带病残物外, 主要采取50%多菌灵 (黑穗病) 和80%甲基托布津 (大斑病、小斑病) 播前拌种, 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危害美姑县玉米的主要虫害是粘虫, 粘虫的防治主要采取统防统治, 将粘虫消灭在3龄幼虫以前, 在未覆膜的土面用50%的甲胺磷乳油500倍药液拌细土配制成毒饵, 以防治粘虫。

参考文献

[1]孙国峰, 姚卫华.高纬寒地晚熟玉米杂交种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200.

[2]李文远.杂交玉米曲辰3号在高寒山区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1) :222-223.

[3]陈从兵.地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3) :226, 228.

[4]崔鸣.高寒山区玉米两段覆膜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 1996 (1) :20-21.

[5]张荣达, 左文涵.高寒山区玉米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规范[J].农技服务, 1997 (3) :11-13.

广元高寒山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第4篇

选择品质优 (选择国标二级以上) 、生育期适宜 (海拔650m以下选择全生育期150d左右、海拔650~800m选择全生育期145d左右、海拔800m以上选择全生育期140d左右) 、抗逆性强的杂交稻品种 (组合) 。主推冈优188、Ⅱ优498、Q优5号、内5优39、宜香优625、绵香优576、宜香优2115、川优6203等。

2 旱育多蘖壮秧

采用旱育秧方式, 充分利用旱育秧苗根系发达、返青期短、早生快发的优势。育秧密度依据移栽早迟确定, 即在宽1.2m、长3.3m的秧厢上播种50~150g (干谷) , 其中50d以上秧龄 (栽两季田) 播种量50g, 35d以内秧龄播种量为100~150g。可以实现节水省工, 确保秧苗生长空间, 促进分蘖, 培育多蘖壮秧, 移栽后返青时间短, 有利早分蘖。

3 秧苗适龄早栽

秧苗移栽时间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之间。其中冬 (屯) 水田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 保证秧龄30~35d, 每株2~4个蘖;两季田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移栽, 保证秧龄控制在60d以内, 每株6~8个蘖。

4 优化栽植密度

针对移栽密度普遍偏低的问题, 应适当提高栽插密度, 构建合理的高产群体。中上等肥力稻田, 栽植1万穴/667m2, 每穴2株;肥力较低稻田, 栽植1.2穴/667m2, 每穴2株。

5 测土配方施肥

施肥原则是有机无机肥配合, 减前增后, 增大穗肥、粒肥用量, 坚持底肥足、追肥早、穗肥巧、粒肥稳。施肥量视稻田肥力而定, 氮、磷、钾配比2∶1∶2, 一般施纯氮10~14kg/667m2。氮肥中底肥、分蘖肥、穗肥比例5∶3∶2。底肥以有机肥为主, 速效化肥为辅, 施纯氮5~7kg/667m2、五氧化二磷5kg/667m2、氧化钾为10kg/667m2、优质农家粪为800~1000kg/667m2。分蘖肥在移栽后5~25d内分2次追施。穗肥在晒田复水后施用。粒肥抽穗后10~15d施尿素2~3kg/667m2。

6 科学合理灌溉

分蘖期湿润灌溉或浅水干湿交替灌溉, 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够苗晒田”, 即当全田总苗数 (主茎+分蘖) 达到15~18万/667m2时排水晒田, 如长势过旺或排水困难的田块, 应在全田总苗数达到12~15万/667m2时开始排水晒田。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浅水 (2cm左右) 灌溉促大穗。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 养根保叶促灌浆。

7 病虫综合防控

广元属稻瘟病和稻曲病重发区, 要采用专群结合, 综合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稻曲病。防控措施:稻瘟病在苗期或破口期前2~3d, 用40%富士1号乳油75~100m L/667m2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667m2, 对水50~75kg/667m2喷雾, 7~10d后再喷药1次。稻曲病在破口前5~7d, 用纹曲灵对水喷雾;水稻螟虫采取二化螟挑治一代, 重防二代;三化螟重防三代的原则, 成虫期可用频振灯、性诱剂诱杀、BT杀虫剂处理, 产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控虫卵。对“两迁”害虫, 要密切监控其发生动态, 一旦达标发生, 可选用吡虫啉等农药防控。

参考文献

[1]梁南山, 马均.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在四川的应用[J].中国稻米, 2005.4.

[2]李汉民, 韩进.培养水稻多蘖壮秧的关键技术[J].汉中科技, 2010.2.

喀斯特高寒山区乌蒙山鸡育雏技术 第5篇

乌蒙山鸡是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通过引进七彩山鸡与本地野鸡杂交培育的新品种, 现在正处于驯化培育阶段。美国七彩山鸡又称环颈雉, 俗称野鸡[1], 该雉鸡品种的祖先是分布于黄河流域和山东北部的华东亚种雉鸡[2], 被美国引入后经过多年的驯化培育而形成的新品种。由于当地人们有长期捕捉野鸡习惯, 所以本地野鸡是通过野外捕捉或收购而来。杂交获得的乌蒙山鸡羽毛华丽、形态美观, 肉质风味独特, 是野味佳品, 深受消费者青睐, 市场前景很好。由于七彩山鸡形态美观、肉质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蛋白含量高、脂肪及胆固醇含量低等优点[3], 新培育的乌蒙山鸡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都被看好, 值得开发研究。为更好的研究乌蒙山鸡的育雏技术、提高育雏成活率和产业化推广, 特提出研究成果和建议以供参考。

1 科学建造乌蒙山鸡育雏舍、育雏笼

育雏舍可用旧房改建、塑料大棚等建造, 育雏舍面积可根据饲养规模决定。毕节地处喀斯特高寒山区, 冬春季节寒冷, 昼夜温差大, 育雏舍保温和通风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是育雏舍建造的关键。现将我们在某鸡场设计改造的育雏舍保温、通风设施介绍如下:

1.1 育雏舍

育雏舍鸡场采用常规蛋鸡孵化设备进行孵化, 并认真做好育雏舍温度的调控、采光和通风换气工作。育雏舍鸡场门窗用一层高密板中间夹5cm厚的泡沫板制成, 并在门窗上设计10个直径10cm的圆孔, 在圆孔上安装可以开闭的挡板作为透气孔, 在后墙上装一个功率为60W的风机, 以调节通风换气。光照采用密闭式白炽灯照明, 灯泡设上下两层。

1.2 育雏笼

育雏笼每间育雏舍放置四组, 五层自制育雏笼, 育雏笼采用货架三角钢、钢丝网、塑料网轧制而成, 每组育雏笼长4.8m, 分隔成8个小格, 宽0.6m, 每层高0.5m, 其中0.10m为接粪板放置层, 接粪板采用塑料板, 便于清洗。食槽宽8cm, 高8cm, 长于鸡笼等长, 固定在笼子外边。饮水采用乳头式饮水器。

2 乌蒙山鸡育雏的技术要点

2.1 育雏前的准备

进鸡前首先要对圈舍进行彻底清扫, 地面用3%的烧碱水喷洒, 然后按每1m3用高锰酸钾15g, 甲醛溶液30ml密闭熏蒸消毒36h后打开门窗通气。并准备好育雏所需的饲料、药物和疫苗, 并将舍内温度提前加热到35℃, 方可进鸡。

2.2 育雏的技术要点

2.2.1 温度

温度是山鸡育雏成败的关键因素, 刚出壳的雏山鸡自身调节温度能力极弱, 温度不够, 易造成雏山鸡打堆, 是雏山鸡死亡的主要原因。雏山鸡育雏温度要求比一般鸡育雏温度高些, 头3d育雏温度要求达35~37℃, 以后每周下降2~3℃, 5周龄降到24℃左右, 6周龄以后维持在20℃以上。具体操作一定要看鸡施温, 温度适宜时雏山鸡分布均匀, 行动自如, 或展脚伸头或静静安卧, 采食饮水正常。温度太热时雏山鸡远离热源, 伸颈张嘴, 频频饮水。温度太冷时雏山鸡挤在热源附近, 重叠打堆, 发出凄凉叫声, 很少去啄食[4]。

2.2.2 湿度

山鸡育雏时的相对湿度为60~65%, 1~10日龄为65~70%, 10日龄以后可控制在55~60%。湿度过高, 雏山鸡羽毛潮湿, 影响鸡体散热, 湿度过低育雏舍内空气干燥, 易起灰尘, 导致雏山鸡呼吸道发生病变。

2.2.3 光照

育雏头3d, 可采用24h光照;4~7d, 23~22h光照, 以后每周减少2~3h, 直至减至8h。光照强度为20~10lx, 到4~5周龄, 光照强度为8~10lx, 控制光照强度采用换不同瓦数灯泡实现。

2.2.4 通风

育雏一般在春夏季, 但毕节的春季气候仍然比较寒冷, 且昼夜温差很大, 气候变幻无常, 通风换气与保持育雏舍内的温度往往是矛盾的, 如只注意保温, 不考虑通风换气, 育雏室内空气就会十分污浊, 二氧化碳气体、氨气、硫化氢气体就会严重超标, 影响雏鸡的健康, 具体表现为, 雏鸡感染呼吸器官疾病增多, 夜间可听见明显的喘鸣音, 严重的眼部、头部肿胀。我们的做法是每天定时通过门窗上的透气孔和后墙上的风机强制换气, 直到使人进入育雏舍不会感到明显的氨气味为宜。为不使通风换气时育雏舍内温度过度下降, 可在通风前将舍内温度提高2~3℃, 通风后提高供热温度, 以使温度快速恢复正常[5]。

2.2.5 密度

合理的密度对于山鸡育雏非常重要, 饲养密度随山鸡雏生长发育不断进行调整, 我们的做法是每层的每个小笼内放30只, 2周后拿出15只放在空笼内, 每个笼保持15只。6周后转移至育成舍, 进行地面饲养, 密度10只/m2。

2.2.6 饮水

雏山鸡出壳12~24h, 即供给0.01%高锰酸钾水让其自由饮用, 对不会使用乳头式饮水器的雏鸡, 可人工强迫饮水, 如此调教几次后, 雏山鸡便可学会饮水, 头3d的饮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及0.1%复合维生素, 以后逐渐过渡为白开水。饮水昼夜不能中断。雏山鸡饮水后1~2h即可喂食, 最好采用全价雏鸡饲料作为开食料, 也可采用碾碎的熟鸡蛋黄与细玉米糁或煮半熟的黄小米拌匀, 撒在已消毒的牛皮纸或很浅的食盘上, 让雏山鸡自由采食。开始饲喂时做到少喂勤添, 每隔2~3h喂一次, 以后增加间隔时间, 2周后每天喂6次, 4周后每天喂3~4次即可。雏山鸡日喂料量是在参考了雉鸡的饲料需要量基础上[1], 根据我们的饲养经验制定的, 1周龄5~6g, 2周龄8~10g, 3周龄13~15g, 4周龄17~18g, 5周龄21~23g, 6周龄25~26g。饲料要新鲜, 采用湿拌料, 而且随拌随喂[3]。

2.2.7 断喙

乌蒙山鸡非常好互相啄斗, 断喙是防治啄癖的有效措施, 既能有效减少饲料浪费, 又可防止鸡喙癖发生。雏鸡第一次在6~9日龄断喙, 断喙应采用高温断喙器, 段喙时要断去上、下喙的1/2和1/3, 操作要轻盈, 断喙时不让出血, 烙痂要完整, 同时要作好断喙应激处理, 断喙前后几次饲料中, 要适当加大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K的剂量, 以减少损伤。第2次在7~8周龄转群时补断喙。由于山鸡的喙生长特别快, 要根据生产情况, 将断喙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

2.3 疫病防治措施

乌蒙山鸡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能力较一般鸡强, 但育雏期雏鸡免疫机能尚不健全, 雏鸡易被病菌感染发病, 应特别注重预防[4]。1日龄雏山鸡颈部皮下注射马立克氏病冻干苗或细胞苗0.2ml/只, 7~10日龄进行鸡新城疫免疫, 用Ⅳ系苗或克隆-30苗滴鼻或点眼首免[6], 3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 以预防鸡新城疫的发生。鸡白痢是雏鸡常见的一种传染病, 对雏鸡危害较大, 可在雏鸡的开食料中拌入0.02%痢特灵, 6日龄后在饲料中拌入0.06%土霉素粉或金霉素粉、能有效地预防常见的细菌性和寄生虫等疾病[7]。

3 讨论

由于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地掀起七彩山鸡养殖的热潮, 消费市场空间很大。我国目前还没有与之媲美的山鸡新品种, 培育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山鸡新品种 (系) 迫在眉急, 养殖推广价值意义重大,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广阔。我所引进美国七彩山鸡与本地野鸡杂交,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山鸡新品种 (系) , 目前还处于驯化、培育研究阶段, 对乌蒙山鸡新品种的鉴定及相关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万里, 林其禄, 王志跃.特种经济禽类生产[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3:88-90.

[2]吴琼, 杨福合, 邢秀梅.雉鸡的品种特性与开发利用研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9 (1) :59-60.

[3]李华, 陆林才, 钱芹龙.提高七彩山鸡生产水平的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11 (2) :74-75.

[4]曹绥, 进李明.七彩山鸡的饲养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 2011 (7) :6-7.

[5]张玲勤, 魏华颖.高寒地区养殖七彩山鸡的技术要点[J].畜牧与兽医, 2010, 42 (5) :110-111.

[6]杨宁, 单崇浩, 朱光照, 等.现代养鸡生产[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4:461-476.

高寒山区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 第6篇

Q优6号是优质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是由四川重庆市种子公司精心培育而成。Q优6号R1005与QZA配组杂交而成。Q优6号已在多年前由国建进行了水稻品种审定, 品种编号是国审稻2006028。结合乐业县高寒山区实际情况, 2012年经团队梁秘书和岗位专家江教授制定的高产攻关方案, 我站选择Q优6号作高产攻关栽培, 按照攻关方案实施, 于4月20日播种, 5月22~24日大田移栽, 9月25日经团队组织专家验收, Q优6号667m2产干谷790.1kg。

1 对高产点的要求

1.1 水源有保障, 排灌方便。

1.2 稻田土层深厚, 有机质含量丰富。

1.3 农民种稻积极性高, 有素质高的劳动力。

1.4 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

2 目标产量要求

目标产量平均667m2产750kg以上, 667m2有效穗22万穗以上, 平均每穗总粒160粒左右, 结实率83~88%, 千粒重28g以上。

3 栽培方式方法

3.1 超级稻Q优6号的浇水灌溉技术措施

在超级稻Q优6号的整个生产期间, 采取浅水插秧、返青、薄水促蘖、适时搁田、足水养胎、浅水抽穗、湿润灌浆、适时断水的措施。对于破口抽穗、施肥用药以及移栽返青期采用浅水灌溉, 但是除了这些情况下的一般情况, 都采用湿润灌溉或者无水层灌溉。进行施肥之前, 要保证田间有浅水层, 这样才能够真正结合施肥, 做到以水带肥。在生育后期, 要保证田间干湿交替, 利于根和叶进行养护, 养根保叶, 生长后期不能断水过早, 以免引起早衰而影响灌浆结实。因此, 在灌浆成熟期采取干干湿湿交替灌溉直到作物完全成熟为止。

3.2 播种时间

由于超级稻Q优6号具有米质优、耐肥抗倒伏、穗大粒多、产量高、生育期适中等特点, 因此, 要掌握好播种时间, 这样才能保证高产、优质。超级稻Q优6号在乐业县最佳播种时间是4月的上中旬, 播种量控制在150kg/hm2以内。最佳的育秧方式是半水育秧或塑粒盘育秧, 对这些细小问题的注意, 能够很好的提高超级稻Q优6号的高产、优质目标。

4 栽培技术方案

4.1 播种育秧

4.1.1 播种时间

2012年4月18日。

4.1.2 培育壮秧

秧田采用半水育秧方式, 4月22日播种, 用腐熟农家肥盖种, 塑料膜棚架保温育秧, 三叶期肥料尿素3kg/667m2。插前7d尿素4kg。

4.1.3 秧床

应选择肥力中等、排灌条件好的秧田, 按200cm开厢, 开好厢沟和围边沟, 保持沟中有水, 厢面应高出水面10~13.4cm。

4.2 稻田处理

4.2.1 犁耙

第1次犁耙沤田15d后, 进行第2次耙田, 施足基肥, 每667m2施基肥桐麸125kg, 配方肥N︰P︰K=13︰4︰8共50kg, 碳铵50kg, 硅钙肥10kg, 第2天移栽。

4.2.2 开沟

每块田都要开通环田沟, 大中田块依排水流向, 每田块中每间隔4m开1条排水沟, 沟宽30cm、深15cm, 沟中泥土整碎铺平田面。

4.3 移栽秧苗

4.3.1 移栽秧苗要求

大田移栽秧苗叶龄要在4~4.5叶之间, 秧龄32d, 5月24日移栽, 人工拉线按相畦插秧。

4.3.2 移栽时间要求

当秧苗达3.5~4.0叶时, 选择阴天或晴天16:00以后, 实行浅水层插秧。

4.3.3 移栽密度及方法

浅水层移栽, 移栽密度21000穴, 每穴2粒谷苗, 采用宽窄行种植。

4.4 施用肥料

对Q优6号施用肥料, 要坚持前期多施, 中期稳定, 补齐平衡, 纯氮肥需要188~203kg/hm2、五氧化二磷肥需要60~75kg/hm2、氧化钾肥需要45~60kg/hm2。在肥料的施用上, 要施足基肥, 重施分蘖肥补施穗粒肥, 磷、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在水浆的施用上, 要坚持浅水插秧, 寸水活棵, 深水分蘖。还要注意择时晒田。晒后复水, 进行间歇灌溉, 确保干湿交替。为了保障稻米品质及产量达标, 不能过早断水。

总体田块施肥量为:N16~17kg/667m2、P2O57.5kg/667m2、K2O16.5kg/667m2 (N、P、K比例为1︰0.5︰1.1) , 基肥:追肥=1︰1。

4.4.1 基肥

复合肥22kg、过磷酸钙35kg、碳铵24.7kg、氯化钾8.25kg (折每667m2施N7.5kg、P2O57.5kg/667m2、K2O8.25kg) 。

4.4.2 分蘖肥

第1次追肥:移栽后5~7d施用, 尿素10kg、氯化钾6.88kg (折每667m2施N3.75kg、K2O4.13kg) 。

第2次追肥:移栽后20d左右施用, 尿素5kg、氯化钾6.88kg (折每667m2施N3.75kg/667m2、K2O4.13kg) 。

4.4.3 穗粒肥

第3次追肥:在幼穗发育初期看苗酌情施尿素5kg作平衡肥施用。

第4次喷施叶面肥:在灌浆期每隔5~6d二次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4.5 田间管理

4.5.1 水分管理

浅水层移栽, 浅水促分蘖, 够苗露晒田, 湿润养穗, 浅水抽穗扬花, 干湿交替到黄熟。

4.5.2 病虫害防治

以防为主, 防控结合, 及时喷药, 综合防治病、虫、鼠、草、螺害重点做好田间杂草和生育期间的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等三虫三病的防治。

4.5.3 生育后期管理

预防生育后期大风大雨天气造成倒伏;防禾苗贪青晚熟。

4.5.4 返青分蘖肥

移栽后7d, 每667m2施尿素5kg, 氯化钾7.5kg, 加大田除草剂。

4.5.5 分蘖肥

移栽后15d, 每667m2施尿素17.5kg, 氯化钾12.5kg。

4.5.6 穗粒肥

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0.3%使用1次。

4.5.7 水分管理

浅水层移栽、分蘖, 够苗露晒田, 湿润养穗, 浅水抽穗杨花, 干湿交替到黄熟。

4.6 病虫防治

以病虫预测预报为基础, 制定一整套综合防治技术, 控制病虫危害。

4.6.1 农业防治

优化肥水管理, 进行健身栽培, 推广春季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 降低虫源基数。

4.6.2 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成虫的趋光性, 成虫发生期在稻田设置频振式杀虫灯, 降低害虫种群数量。

4.6.3 药剂防治

根据预报预测适时施用环保型化学农药。稻飞虱::密度达到1000头/百丛时实施药剂防治, 每667m2可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50g, 或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200~250g, 兑水75kg喷粗雾;稻纵卷叶螟:掌握在卵孵化高峰期至2龄幼虫高峰期时加强防治, 防治指标为60~100头/百丛;稻瘟病:重点做好抽穗破口期的药剂预防, 每667m2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 连喷药2次, 间隔期为7~10d。

摘要:通过阐述Q优6号的特点, 对目标产量提出了具体要求, 详细分析了栽培方式方法, 深入研究了技术方案, 对播种育秧、稻田处理、移栽秧苗、施用肥料、田间管理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以资业内人士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寒山区,超级稻,高产,栽培

参考文献

[1]李贤勇.优质高产杂交中籼新组合Q优6号[J].杂交水稻, 2005 (5) ,

[2]汪芳.超级稻Q优6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9) .

高寒山区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及利用 第7篇

1 科学引种

把好种公猪的引种、留种是关键环节, 引种前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饲养水平、改良试验效果、猪群结构、饲草饲料、养殖户的喜好等实际情况, 严格制定改良引种方案。应从有资质的种猪场, 严格按照屠宰率、胴体品质、外貌特征等综合指标进行选择, 引进优良种公猪。引种时要严格开展产地检疫, 到目的地后注意隔离观察, 确保种公猪正常无病才能投入生产。种公猪选留时应注意品种近亲繁殖, 严格按初生、断奶、6月龄等三个阶段进行选留, 确保种公猪质量。

2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2.1 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严格按照种公猪的免疫程序对种公猪进行免疫接种, 预防种公猪传染病发生, 定期消毒, 驱除种公猪体内外寄生虫, 保证种公猪的健康。

2.2 规范管理

种公猪要实行单圈饲养, 避免相互爬跨干扰, 以保持生活环境的安宁, 杜绝自淫的恶习。猪舍不得低于4平方米, 圈舍要做到干净卫生、干燥、温暖、无贼风。保证种公猪的合理运动可增强种公猪体质和利用年限, 提高种公猪的性欲和精子活力, 每天早晚饲喂后各运动一次, 一次运动时间为1h左右, 运动不足会严重影响配种能力。经常刷拭猪体保持皮肤清洁, 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皮肤病和寄生虫病, 使种公猪温驯听从管教。要经常修整种公猪的蹄子, 以免在配种时擦伤母猪。

2.3 科学饲养

良好的营养是保证种公猪具有旺盛的性欲、优良的精液品质, 充分发挥其正常繁殖力的前提和物质基础。种公猪的日粮应营养全面均衡, 适口性好, 易消化, 保持较高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 充足的钙磷, 同时满足维生素A、D、E及微量元素的需要。

日粮中养分配比为:粗蛋白不低于11%、钙0.6~0.7%、磷0.5~0.6%、食盐0.35~0.4%, 并保证充足的青绿饲料。同时要根据体重、年龄、利用强度, 供给营养水平不同的日粮, 多喂精料, 尽量减少饲料体积。种公猪每天的饲喂量, 非配种期每天饲喂量2.5kg, 配种期饲喂量3kg, 配种期应补饲适量的胡萝卜或优质青绿饲料, 配种或采精后应加喂鸡蛋2~3枚。

3 种公猪的合理利用

3.1 要适时调教、适龄配种

正确掌握种公猪最佳调教时间, 既可提高种用价值, 又可使调教工作省时省力, 防止“回生”现象, 提高调教成功率。由于种公猪的配种年龄因品种与饲养管理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不同的品种达到体成熟的年龄有所区别, 因此, 调教配种应选择最佳时间进行。初配年龄, 地方品种一般在8~10月龄, 体重在60~70kg左右;国外引进品种一般在10~12月龄, 体重在90~120kg左右开始配种为好。种公猪配种比例为:本交情况下公母比例为1:25~30, 人工授精情况下公母比例为1:200~300。

3.2 合理掌握种公猪的配种强度

种公猪配种过度, 会使精液品质显著降低, 长期闲置, 会使种公猪性欲降低, 精液品质下降, 都会影响母猪受胎率。一般1~2岁的青年公猪, 每周配种2~3次, 壮年公猪每天可配种1~2次, 配种高峰期可每天配种2次, 早、晚各配一次, 连续配种4~6d, 休息1d。如果要是采精的青年公猪每周采2次, 成年公猪隔天采1次, 老年公猪每周采1次。

3.3 种公猪繁殖利用

上一篇:地理作业下一篇:青年科研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