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本范文

2024-05-24

技术资本范文(精选12篇)

技术资本 第1篇

近年来美英德法等国家的中央政府, 向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投放了大量财政资金。期望借助科学技术推进产业经济迅猛发展, 扩大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我国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立足我国的科技和产业基础, 决定未来五至十年内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以使我国企业能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人类进入20世纪下叶之后, 技术、知识和信息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 市场经济文明开始由大机器制造、信息自动化和节能环保时代, 转入新兴科技经济时代。在资本形态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 传统人力资本、财务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重要地位及稀缺程度, 逐渐让位于新兴技术经济下的技术、信息和知识等新的要素资本及其配置序列。企业新要素资本开始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价值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凝结在产品中的技术、信息和知识的含量。我国学术界对于自主技术资产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和宏观分析层面。针对企业技术资产的优化配置研究则比较少, 大多集中在财务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方面。虽然技术资本创造价值的功能和创造机理已有研究, 但仍属于基础性研究, 缺乏运用经验数据的理论验证。前期研究表明, 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过度配置, 会降低技术研发强度和阻碍自主技术资产的增长, 造成技术资本配置不足。本文将用数据证明, 企业技术资本占用额的高低, 与企业员工人均资产和人均企业价值增长具有内在联系。

二、文献综述

(一) 研发支出与企业业绩关系

Garner, Nam and Ottoot (2002) 认为, 创新速度是企业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企业的创新速度受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较大, 研发投入越大, 创新速度越高, 企业的价值越大。S.David young and Stephen F.O Byren (2000) 在其研究中证明, 研发支出对未来成长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Zheng deng, lev and Francis Narin以企业成长机会与股票报酬为被解释变量, 以专利数目、研发密度等为解释变量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研发密度和专利数目与未来3年票报酬率显著正相关, 并对企业成长机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见, 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与企业未来成长机会、市场价值和股票价值的相关性, 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梁莱歆, 张永榜 (2006) 研究发现, 技术研发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技术实力等绩效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程宏伟, 张永海, 常勇 (2006) 研究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研发水平低, 研发信息披露不充分, 技术研发投入与公司业绩正相关。要素资本理论认为, 企业的资本结构实为要素资本结构, 企业的技术水平高低与员工数量的多少可能成反比例关系, 技术与劳动的替代率大于机器设备与劳动的替代率。企业的生产要素不仅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 还包括技术、信息和知识, 一种产业则是某一核心生产要素为主体的众多生产要素的集合。一种生产要素能否成为资本, 必须使用货币财务资本从市场上购买这些或某一个生产要素, 购买之后完成了交易, 这些或某个资源就变成了该组织的资本。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和要素资本配置, 使得企业资本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 指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技能、技巧和技艺, 以及其术用载体。技术的载体和形态可以是高技术含量的人工制品、人工文件, 以及人的特别行为。在经济过程中, 高技术含量人工制品、人工文件和特别行为被企业组织购买后, 便形成企业组织的技术资本。

(二) 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

Zimmermann研究发现, 德国1980年技术进步对就业减少起了重要作用。Shea的研究表明, 提高研发水平和增加专利数, 在短期内是可以提高劳动投入, 但技术进步在长期是排斥生产性劳动的 (1998) 。叶仁荪等 (2008) 对技术进步就业效应、不同技术进步路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现阶段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这说明在企业要素资本总额一定时, 技术资本的增加会引起其他资本投入的减少包括人力资本的减少。与人力资本的特征不同, 技术资本的复制性很强, 技术复制成本比较低, 这就需要人们开发新的产业, 以吸收原有的人力资本。Van Reenen1997年的研究发现, 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 而且在一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这种积极作用常常能持续几年。何颖媛 (2009) 指出, 技术进步虽然在短期内不利于就业的增长, 但在长期内能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就业, 并对1952年至2004年我国的就业、技术进步、平均工资、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技术进步在长期内促进了就业, 平均工资对就业并没有显著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开发新产品, 获得自主技术产权, 使企业价值得到常规增长;而且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 在其他企业没有掌握这种新产品的生产技术之前, 企业具有这种产品的垄断权, 就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垄断利润, 带来企业价值的超常增长, 从而获取竞争力优势。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 在短期内会造成员工人数的减少, 但从长期来看, 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补偿和创造效应, 反而会有利于员工的增加。根据以上理论分析,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企业技术资本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假设2:企业技术资本与企业员工人数负相关

假设3:企业技术资本与企业人均资产正相关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本文将基于企业层面, 使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数据, 在企业资本总额一定情况下, 研究企业技术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的配置关系, 以及过度人力投入对企业价值的损害。本文拟采用企业员工人数这一变量, 更加直观地表现企业技术投资对人力资本投入数量的效应。工业制造企业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本文选择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制造业中电子 (C5) , 机械、设备、仪表 (C7) , 医药、生物制品 (C8) 等三个行业的上市公司, 作为研究样本。这些样本企业基本上都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由于新会计准则修订和颁布于2007年, 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 本文使用2007年至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剔除了技术资产总额为负数, 未披露员工人数, 或者相关指标计算结果异常的上市公司。数据资料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并抽样与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度报告数据进行核对与更正。表 (1) 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三) 模型设立

根据上述假设, 本文分别以托宾Q值、人均企业价值AVEVR、员工人数NOE为因变量, 技术资本TASSETR为自变量, 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如下:模型1:Q=c1+α11TEASSETR+α12ROA+α13SIZE+α14LEV+ε1

模型1主要研究企业技术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 企业价值除受技术资本影响, 还受企业资产收益率、规模和资本结构的影响, c1常数项, α11、α12、α13、α14为系数, ε1为残差项。

模型2:NOE=c2+α21TEASSETR+α22ROA+α23SIZE+α24LEV+α25CAPEX+ε2

模型2主要研究企业技术资本与企业员工人数之间的相关性, 员工人数除受技术资本影响, 还受企业效益、规模、资本结构、固定资产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 模型2以员工人数NOE作为因变量, 技术资本TASSETR为自变量, 同时还引入了资产收益率ROA、企业规模SIZE、企业资产负债率LEV、企业资本支出率CAPEX作为控制变量构建了线性回归模型, c2常数项, α21、α22、α23、α24、α25为系数, ε2为残差项。

模型3:AVEVR=c3+α31TEASSETR+α32ROA+α33SIZE+α34LEV+α35CAPEX+ε3

模型3主要研究企业技术资本与人均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 人均企业价值除了受技术资本的影响外, 还受企业效益、规模、资本结构、固定资产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 模型3以人均企业价值AVEVR作为因变量, 技术资本TASSETR为自变量, 同时还引入了资产收益率ROA、企业规模SIZE、企业资产负债率LEV、企业资本支出率CAPEX作为控制变量构建了线性回归模型, 其是c3常数项, α31、α32、α33、α34、α35为系数, ε3为残差项。

四、实证检验

(一) 描述性统计

表 (2) 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模型1里Q的均值为3.2424, 说明中国股市的Q值水平总体较高, Q值的均值回复特征初步显现。技术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比较小, 技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最大值0.1624, 最小值为0, 均值为0.0097, 说明中国上市公司即使是高技术产业, 在技术方面的投资总体水平也比较低。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是技术资本形成的基础, 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已经很低, 更遑论研发投入形成技术资本的部分。人均价值比率AVEVR最大值为2.4312, 最小值为0, 均值为0.0097。笔者认为人均企业价值和人均利润一样, 是衡量一个企业生产力先进与否的重要财务指标, 是一个企业生产力效率的象征。当前的中国国企表现为大, 但大而不强。回归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 (3) 所示。解释变量TEASSETR, 与被解释变量NOE显著负相关与我们预期基本一致, 但与被解释变量Q相关性不显著, 与被解释变量AVEVR存在显著负相关, 与预期相反,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更严格的回归分析加以检验。

注:**、*分别表示在1%、5%水平上显著性。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二) 回归分析

企业价值和技术资本回归结果见表 (4) 所示。从表 (4) 中可以看出, 企业价值与技术资本的相关系数为负, 但自变量没有通过t检验, 不具有显著性, 并不能说明企业技术资本对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这与假设1不符。企业价值与ROA显著正相关, 企业资产收益率越高, 企业价值越大。与企业规模SIZE显著负相关, 因为本文用托宾Q值作为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 托宾Q值代表的是企业的成长性, 企业规模越大, 说明企业发展已趋于成熟, 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较小, 可以得出结论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 企业价值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 根据MM理论, 债务融资有一个重要的优势, 因为公司支付的债务利息可以抵减应纳税额, 这样, 当存在公司税时, 公司的价值就与其债务正相关。当然, 前提是债务融资的比例未超过一定的临界值。根据信号理论, 研发投入高的企业, 成长性越大。因为研发投入越高, 就会存在越大的信息不对称, 企业就越会多举债, 举债的信息传递出经营者对企业长期发展的信心, 所以研发投入密度大的企业, 企业成长性越大, 即成长机会与负债比率正相关。员工人数与企业技术资本负相关, 但结果并不显著, 这可能是由于在短期内会造成员工人数的减少, 但是从长期来看, 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补偿和创造效应, 反而会有利于员工的增加, 从而模糊了技术资本对员工人数的影响。本文的企业员工数量, 通指企业的全体员工, 没有将企业员工分为生产工艺作业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和组织管理人员等, 因为, 我们支持企业的技术水平高低与员工数量多少呈负相关适用于企业全部员工。而且, 技术资本投入的前提之一是企业必须拥有一定量知识资本, 而企业知识资本的增长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者数量和技术研发人员数量。人均企业价值与企业技术资本相关系数为正, 且自变量通过了t检验, 说明企业技术资本对人均企业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与研究假设3相符。同时, 人均企业价值与ROA显著正相关, 企业收益率越高, 相同员工人数的企业, 人均企业价值越高。人均企业价值与企业规模显著负相关, 企业总资产越大的企业, 其人均企业价值越低。可以说明, 中国很多企业虽然规模大, 生产力效率不是很高, 效益不是很好。与此财务规则有关, 我国的采矿业、航空业和机场, 以及钢铁冶金企业和制造企业等, 基本符合该项研究结果。人均企业价值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向关, 因为企业的债务融资会增加企业的价值, 从而会增加人均企业价值。人均企业价值与固定资产增长率CAPEX显著正相关,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 即资本投资增加应该减少企业的员工人数, 所以会增加人均企业价值。

五、结论

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员工数量密切相关, 企业技术水平高低与员工数量呈负相关的判断成立。中国企业即使是高新技术企业, 其技术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也很低, 平均水平为0.87%, 而且有些企业没有技术资本。这说明, 中国的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投资总体水平很低, 形成技术资本的部分则更少。中国企业的人均资产水平相对较低。中国企业生产力效率不高, 效益不是很好。人均资产或人均利润指标, 可以更好的衡量企业的生产力效率, 应该把人均资产价值引进企业财务指标的衡量体系中。中国的要素市场极不均衡, 货币资本在企业资本总额占比例过高。沪深两市股票市场Q值的均值较高, 为3.0586, 均值回复特征初步显现, 资本市场存在泡沫。这可能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成熟度和投资者过度关注政府政策有关。技术的资本化要经过产权确认和市场交易过程。技术这种生产要素被企业货币财务资本从市场上购买, 购买之后完成了交易, 这些资源就变成了该企业的资本, 这种可以理解为企业外购的技术资本。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须要投入资金、人力, 通过创新过程得到产出, 经市场活动获得收益, 收益流量的折现或资本化形成资本。技术创新要占有资金、资产和人力, 创新企业为此要付出现有部分资产被占有 (或减少这部分资产的收益) 的代价, 即用企业现有价值的减少来获得收益流的增长, 从而实现企业资本或企业价值的增长。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开拓公司财务新领域, 找到了我国企业技术资本与员工数量之间的关系。将技术资本引入财务学研究领域之中, 并提出将人均利润、人均企业价值等指标引入到企业财务指标体系中, 扩展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范围。

参考文献

[1]罗福凯:《论要素资本——从一则故事谈起》,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期。

[2]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第6期。

[3]李正友、毕先萍:《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经济评论》2004年第2期。

[4]梁莱歆、张永榜:《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与绩效现状调查分析》,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年第2期。

[5]王玲:《高技术产业技术投入和生产率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3期。

[6]Lev, B.and T.Sougiannis, The Capitalization, Amortization, and Value Relevance of R&D,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6.

[7]Lovel, l Knox C.A.CES and VES Production Function in a Cross-Section Contex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

[8]Sougiannis, T, .The accounting based Valuation of Corporate R&D,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

闲言碎语:设计的技术资本交互设计 第2篇

我回:“纯设计是什么?你觉得什么适合你?”,小兵很有信心:“就是只提出概念,不具体动手咯,你看那些创意总监不都是…..”

我听出他的心思了:“你是创意总监么?另外,你不想参与实际项目是不是因为做不好?”小兵:“…… 这……”

正向来看,我们可以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这个家伙想成功,想站得高,比较积极,有所要求;反向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他没学会走就要学跑,心态浮躁,不负责任,眼高手低…… 你看这就是我们奇妙的职场文化,两面都能说,里外不是人。不过这种现象出现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听到过“真正做创意设计的人都是不做具体实事的”这种论调估计超过1000次,也就延伸出 — 是不是达到更高的设计层面以后,就不需要再碰技术了?

这里就不谈“关于新兵蛋子是否可以不从事技术岗位”的问题,因为答案显而易见,不值得聊。我们聊聊设计思想和技术具体的关系,比较有用。首先,这两个概念要先弄清楚,设计是有美学基础和市场需求的创造性传达,并不是假大空的所谓无限创意;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手段,不是工厂里面编制麻袋的小工手艺。

1. 技术必须掌握,而且保持对它的敏感

我的一些设计总监(不是自己创业,是打工那种)朋友基本上分为两类,从事具体设计工作5-后,转向了产品定义,设计培训与分析,以及市场开拓中的售前攻坚环节,那么他们考量的范围自然从技术层面转到了社会关系,资本运作,市场分析等定性领域;而另外一种成了标准的设计领头人,带领团队,开发新型的设计概念和模型,这样的家伙会对产品和客户研究的整体设计环节做深入研究。

小白们的错误理解,往往就是认为第一种领导应该管辖第二种领导的范畴,并采取第二种领导的思考方式,但是如果真有第二种领导在位,他又觉得这家伙缺乏第一种领导的全面和深度。内心独白就是:“怎么不让老子来干呢?我来的话肯定比他强多了!”

但无论是以上哪种,都应该保持对技术层面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思维,为什么?目前的世界是一个工商业为主导的社会,无论什么产品与服务,都是由技术的进步在推动,事实就是设计师如果不了解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他也就很快的被抛弃在设计的前沿。

,我记得有次和一个国内大型手持设备厂商开会,对方的设计总监问我:“你这个界面设计得不错,是用MAYA作的吧?”我答:“哦,图标我一般用Cinema4D,速度快点。”对方不屑:“哦,我们都用MAYA6.0做的,cinema4D太老了”我年轻人不懂事,顽皮了一句:“恩,我们有时也用的,不是升级到8.5版了么?”

当然,软件版本不能直接得出设计思想不前卫的结论,不过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连最切身的工具的状态都不了解,我很难相信他们的设计人员还会主动的研究产品科技的变化,技术进步对产品功能的提升,用户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转变,

2. 技术能够开拓眼界和思考深度

绝大部分的朋友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很多向你提问的初级设计师朋友,第一句话都是:“请问你的这个作品是如何做出来的?”这就是一种技术贫瘠的表现,很多情况下,当你的创意受阻,视觉表现能力不够的时候,都是由于你的技术储备不足,你不知道一种视觉方式应该如何通过软件和手绘来完成,你用不好你的工具 — 这就出现了“敢想不敢做,敢做作不出”的尴尬。

深入研究技术还可以拓展设计资源的占有率,你获得了更多的设计工具的经验,结识了更多的技术精英,导入了很多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在遇到困难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动手,培养了主动寻找资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不都是你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的能力么?你还可以了解了技术的难度和实现的周期,不会再大骂技术人员的无能,没有满足你的“创意私欲”。

有一种迷思是:“如果花太多时间去研究技术,那我不是浪费了创新思考的时间么?”拥有这种想法的朋友是非常天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根本没有冲突,你的冲突在于你没有决心和毅力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设计上,你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酒吧,逛街,无聊的肥皂剧和等着别人来手把手的免费教育,你的主动性缺乏还要找一个借口,并且迷惑大多数和你一样无知的小白。

韩国三星的做法是购买技术和专利,为创意做支持,但同时也在全球建立设计学院和在企业中全面推行三星特色的设计体制,你可以问问你自己,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事情,你能有何资本去做?努力的含义就是在沉默中勤奋,并且取得阶段性的成绩。因此在问“我的设计为何没有感觉的时候”,先问问自己为这个设计背后的技术储备做了多少。

3. 技术是设计能力的重要资本

技术的积累不单单是你能够使用更多的软件协同工作,了解更多的技术词汇以便会议时滔滔不绝,也并非你对待菜鸟时做前辈状,技术的知识带来的是对产品整体的理解,如果你希望进一步的往产品设计方向发展,那么围绕着产品的技术环节与背景,你应该了然于胸,以便提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设计师可能无法完全投入去研究技术本身,也不是一定要到siggraph上发表论文才能证明你设计的先进性,我们应该平和的保持对技术的关注和应用,尊重所有的制作人员与技术开发人员。退一步说,即时你不去使用技术,你也应知道面对一个设计难题的时候,什么样的技术能力和人才可以给你帮助。

如果你真的懂了我的意思,你也就应该明白,世界上真正的制造大国,技术大国,并不是我们自己,我们还需要更虚心的走更长远的路。设计师如果只会玩嘴皮就像孔雀在开屏,光鲜亮丽的背后,一定会露出屁股。

海洽会 资本与技术大联姻 第3篇

这里有一片适合自己发展的天空

博士段灏,在美国读完博士学位后就留在了那里,如今在加州的一家公司从事半导体领域的流量质量控制器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我们平时用的手机、收音机等用品的芯片,是上百种气体经过腐蚀而成的,流量质量控制器就是控制这些气体组合的,在精度上要求很高。美国在这一领域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他们有60%的产品都卖到中国大陆来,可是他们并不想把生产线搬到中国来。

段灏觉得,同样的控制器,如果从美国销售到中国,大概要卖到1200美元,而如果拿到中国来组装,最多卖500美元。并且还能把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市场中来,能够带动国内这领域的发展,是段灏直想要做的事情。

段灏觉得山东是一个开放比较早的地方,也是一个在科技领域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地方,本届海洽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和平台,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一个合作伙伴,能够把技术带到这方土地上来,帮助改变中国的技术状况。

同样是来自美国的陈建,则有另一番感触。陈建在美国是做基因治疗研究的,专攻毒副作用这一课题,美国的基因治疗研究是全球领先的,但在美国开展临床实验是比较难的,因为美国公民几乎都有医疗保险,实验却不包含在内,所以很少人愿意掏钱给他们机会搞临床实验。而中国基因治疗的市场化进程相对美国而言发展很快,目前国内深圳、上海、烟台的3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上市产品。但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远落后于美国,为了加强国内的基因治疗研究工作,此次来海洽会之前,陈建就已经和自己毕业的母校山东大学医学院联系过,并且已有初步合作意向。

为了更好地让海外人才和企业、地方政府对接,山东省人事厅今年还专门与美国留学英才网达成了合作,组织了一大批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 学者和留学人才,本身也是海外华人的留学英才网副总裁黄鑫更是亲自带队前来参会。

在本次海洽会上,几乎每一个前来参会的高端人才都像他们一样是有备而来,他们总共带来了近千个技术项目。而洽谈会的成果也是喜人的,共达成合作意向项目629个,济南市留学生洽谈项目意向投资额达20亿元。签署的20个项目中,规模较大的是拟投资1.2亿美元的硅谷产业园入驻中国济南留学人员创业园等项目。济南市可谓收获颇丰,截至目前,上网对接项目达到165个:完成留学生洽谈项目36个,意向投资额达到20亿元,其中重点洽谈项目有15个,涉及软件制造、农业等领域,与济南市对接的外国专家指导洽谈项目有20个,涉及IT、农业等领域。

山东省表彰在鲁工作的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

海洽会还有 项很重要的活动,就是“齐鲁友谊奖”的颁奖仪式。在山东与国外的交流中,许多外国专家在山东各行各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山东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为表彰外国专家的事迹,山东省政府决定向他们授予“齐鲁友谊奖”。目前,已有235名外国专家获得此奖项。

11月17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在舜耕山庄重华堂举行隆重仪式,授予为山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海科·格雷泽先生等20位外国专家“齐鲁友谊奖”,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廷生为获奖专家颁奖。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张建国等相关领导,以及来自德国、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齐鲁友谊奖”获奖专家出席了颁奖仪式。

获奖外国专家代表、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工作的霍华德·纪群先生表示,“齐鲁友谊奖”是山东省表彰在鲁工作的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能够获得这个“满载真诚和友谊的奖项”,心情十分激动。他来自美国内华达州,自1 991年至今,先后18次到过临沂从事医疗工作,亲眼目睹了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山东人民的善良、美好、坚强也让他更加热爱临沂,热爱山东。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会更加努力,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这里的人民。

象征着山东省表彰在鲁工作的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齐鲁友谊奖,对于外国专家在为山东经济发展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势必会进步推动山东与国外在技术、经济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技术项目洽谈会自200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已经成为山东省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海内外高湍人才的经贸技术和人才智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前三届海洽会共直接引进1300多位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直接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高新技术创业项目超过800个,引进留学人员创办企业1 20家,山东省现有留学人员创业园区13个,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个,每年以不同方式来鲁服务的海外学子超过千人,他们在山东找到了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的舞台,也为山东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说明,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工作,把开发利用海外人才资源作为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任务,摆到议事日程上来。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和国外留学人员的政策规定》等政策规定,为海外留学人员来鲁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些优惠政策涵盖了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或为国服务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的有,

1、坚持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并举、来去自由的原则,海外留学人员可到山东省各类单位工作,既可以长期定居,也可以各种方式短期服务。

2、留学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生产用地,可按协议方式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并享受国家和山东省规定的最低限价优惠政策。

3,省、市设立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引进留学人才、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和攻关费、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

4、对通过研制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成果获得重大经济效益,以及在山东工作期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的留学人员,予以重奖。属于集体成果的,首位人员奖金金额不低于奖金总额的50%。对为山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留学人员,省政府给予表彰奖励,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

5、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工资待遇完全放开。

技术资本 第4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

一、中国企业摆脱竞争困境的出路在于技术创新

中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而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 中国企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成为了非常关键的要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改变了中国企业运行和管理的外部环境, 生产要素的国际化、企业经营一体化的趋势, 使得中国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人才外流的压力、被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淘汰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目前中国企业以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国际竞争中还勉强占有一席之地, 但这种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并非长远之计, 现在沿海地区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 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遭遇竞争危机必然存在。

随着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和企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 企业竞争战线已经从产品销售延伸到了研发阶段, 经济全球化, 使得技术创新在企业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成为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然而,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中国每年有大量的产品生产出来, 但由于缺少核心技术, 中国生产的多种产品, 如手机价格的20%、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 不得不付给国外专利拥有者。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0%~80%, 而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40%左右。如据学者惠树鹏测度, 中国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 其贡献率达到53.18%, 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仅为46.82%。在对国外技术依赖上, 发达国家的技术依存度为10%, 其中美国为1.6%、日本为6.6%, 而中国的依存度则达到50%以上,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彰显出来。学者孙冰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进行了总结, 他认为, 技术创新经费不足、来源结构不合理、技术开发机构设置不全、企业创新人员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80%, 而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仅为10%~15%) , 这些顽疾是严重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因此, 不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不发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头, 将会严重影响到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甚至是生存, 并最终影响到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现。

基于以上的思考, 笔者认为, (1) 中国企业在竞争中遭遇困境是不能避免的; (2) 解决中国企业竞争困境, 关键是依靠技术创新。那么, 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在哪里?

二、人力资本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探索技术创新的困境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 许多学者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来寻找答案。人力资本认为, 通过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 使蕴含于员工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增加, 从而极大地改善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其证明的方式是通过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在教育、职业培训投资支出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来评述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的。从表面看来, 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也发现, 掌握特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员工只是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具体到人力资本投资方面, 人力资本投资取得的技术创新绩效否存在过量的问题呢, 也就是说, 假如投入了1个单位的成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结果取得了2个单位的创新绩效, 我们需要思考是否存在只投入0.5个单位的成本就能取得2个单位的创新绩效或者能够取得4个单位的创新绩效呢?人力资本效用发挥才是企业真正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人力资本水平很高, 但并不一定就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徐庶, 其智谋水平很高, 可以认定为具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本, 但“身在曹营心在汉”, 始终没有给曹操献出有用的计谋。假如徐庶一心一意辅助曹操, 也许三分天下的历史格局会是另外一番风景。把徐庶比做企业员工、曹营比作企业, 可以发现, 人力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也许表现的并不充分, 还需要寻找另外的要素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效用。另外, 富士康跳楼事件警醒我们, 低成本、高回报的人力资本盛宴已经结束, 企业的长足稳定与发展创新已经不能靠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内容

社会资本理论以关系与联系为中心概念, 认为“企业与外部实体之间的联系以及企业内部形成的关联, 能加速技术、信息和知识从外部向企业的转移及其在企业内部扩散, 有利于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韦影, 2005) 。为了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联系, 有效的实施了产学研模式。社会资本理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同人力资本理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一样, 对社会资本的投资是否达到了效用的最大化呢?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 并且社会资本投资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企业风险。现实社会中的产学研结合的效果并不理想就充分说明这个道理。并且社会资本强调的人际关系与联系, 会因对象不同而呈现出关系密切与联系紧密程度不同, 这种紧密程度的不同与对象所拥有的心理品质是密切相关的。很多学者们研究表明,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只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因此, 从心理因素上寻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充分条件就在所难免了。

三、心理资本探索技术创新动力的价值

2010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心理学年会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Luthans就指出, 中国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他指出, 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本不可谓不丰富, 但并没有充分发挥中国作为人力资本大国的作用, 原因就是没有开发员工的心理资本。因此, 本研究认为, 这个要寻找的要素就是心理资本。

Martin Seligman (2001) 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 主张关注正确的和有益的积极心理研究。在Seligman的《真正的幸福感》 (Authentic Happiniess, 2002) 中, 他首次提出了心理资本 (Psychological Capitial, Psy Cal) 的设想, 提出“也许在我们专注于某事的时候, 我们正在为我们的将来投资、建设心理资本”。Luthans则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应用到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 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 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资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 (Luthans, 2005) 。它是在经济资本 (economic capital) 、人力资本 (humaneaPital) 和社会资木 (socialca Pital) 的特点和区别的基础上提出的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的“积极心理资本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概念。可以看出, 心理资本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成为个体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据;进行类比, 企业所拥有的群体心理资本状况也同样超越了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凭借, 技术创新必然和企业所拥有的心理资本状况密切相关。可以这样认为, 心理资本理论在管理学领域更多地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积极组织行为学领域, 但由于心理资本主张的对个体投资和开发为个体获得竞争优势, 且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理念, 为应用于技术创新研究领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因为技术创新动力的大小, 技术创新绩效的体现, 归根到底是企业员工不断创造、发挥潜能的结果。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不断获取竞争优势。长期以来, 学术和实践都认为, 通过设置不同行业进入壁垒可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如通过专利保护、政府扶持、技术领先等方式来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但技术的快速传播, 不断的创新产品和技术的出现, 政府管制的不断变化, 已经逐渐消蚀了这些壁垒。当今社会, 人们更加关注由“灵活 (nexibihty) 、创新 (innovation) 、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speed-to-market) 、对员工知识、经验、技能和专业性的有效管理和开发等人力资本因素的作用”。伴随的是个体感知到的压力增大, 组织成员越来越多地出现各种与工作压力相关的生理或心理问题, 极大地影响了个人和组织的工作效率。目前,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员工心理资源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源。众多研究也表明, 员工优秀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工作态度等心理资源是组织产生高绩效的重要源泉。因此可以这样认为,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必然与企业员工心理资本有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蔡进雄.论心理资本与学校经营领导[J].台湾教育双月刊, 2006, (639) .

[2]丁凤琴.心理资本与主管幸福感的关系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 2010, (1) .

[3]方伟, 李超平.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与工作倦怠:心理资本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08.

[4]蒋建武, 赵曙明.心理资本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管理, 2007, (9) .

[5]Zhu, W, &Avolio, B.J (.2006) .The impact of efficacy on work attitudes across cultures.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41.

[6]Luthans, K W, and Jensen, S M.The linkage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al mission:A study ofnurses[J].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2005, 35 (6) :304-310.

[7]Luthans, F, Avey, J B, and Avolio, B J.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Toward a micro-intervention[J].Journal of OrganziationaBehavior, 2006, 27:387-393.

技术资本 第5篇

一、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现实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国有投资增长很快。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从1990年至,全国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由34.4%上升到了49.86%;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20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分别高达62.74%、59.91%和55.72%。另据业内人士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私募基金总额已经超过公募基金总额,大约在~5000亿元人民币之间。(注:参见刘猛:《创业投资基金可能以私募为主》,《证券时报》2000年5月21日。)与此同时,国内仍有大量的民间储蓄未转化为投资: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8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储蓄800多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正在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根据调查,截止206月,浙江省可利用的民间资金量总额至少已达到5662.8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居民证券投资、非上市公司中的非国有资本等),其中个体私营注册资本总数1715.7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947.03亿元,这些民间资金很大一部分可以进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业。此外,我国退休基金、养老基金、医疗保障基金、商业性保险基金和住房资金等所聚集的社会资金也不断增长,居民增量金融资产(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日趋增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成为风险资本的来源。

但是,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我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资本一直以政府资本投入为主。据浙江省风险投资协会在年5月对49家内资风险投资公司的问卷调查,在公司资本构成中,政府资本占42.9%,上市公司资本(主要是国有资本)占24.4%,民间资本占22.5%,金融机构资本占10.2%。政府有限的风险资本供给是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巨额权益性风险资本需求的。近些年我国每年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超过1万项,专利申请达2万多项,就因资金不足等原因而只有10%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风险资本更是面大量广,政府风险资本的支持只是杯水车薪。同时,政府投资也难以适应风险投资的要求。例如,目前政府既要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不赚钱盈利,又要不发生国有资产损失。显然,这同要以承担高风险为代价来获取高收益的风险投资性质是相悖的。如果国有资本向种子期或成长期项目投资,风险大,则国有资产就可能遭受损失(当然也可能取得高收益);如果不是主要向种子期或成长期项目投资,就达不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实践中这种“二难”往往造成国有资本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力。而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则可以克服国有资本在风险投资中的局限。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下,民间资本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风险投资项目。现有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也只有通过吸收民间资本进行整合重组,才能真正符合风险投资的要求,更好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举措,个体私营经济也已在法律上定位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家和民间投资者的市场意识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增强,现有风险投资机构在风险资金筹集、项目选择、投资方式以及产权管理与交易等方面已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些都为激活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构建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

从国际风险投资经验看,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是最有效率的。但我国现有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是依据《公司法》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公司法》对风险资本的筹集、运作、管理等要求与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在吸引民间资本时,需要参照国际规范构建各种风险投资组织模式。

1.现有风险投资公司与民间投资者共同出资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在现有风险投资公司已经有较大发展的条件下,其它民间投资者可以与其共同参与和发起设立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基金,如综合风险投资基金、专业风险投资基金、区域风险投资基金等。基金的资金由金融机构负责保管,风险投资公司负责具体运作。在风险投资基金有较大发展后,国有资本可以逐渐退出,并通过改革风险投资公司内部管理体制,逐步将其转变为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使基金逐步过渡到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这是现有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经济具有明显区域性的特征,在地方政府协调下的在本地运作的专业性风险投资基金是较好的组织形式。即由当地政府出资一小部分作为引导资金,当地或外地的一些规模较大的与基金专业性相关的企业出资大部分,当地与外地的现有风险投资公司出资一小部分,并吸收广大的私人投资者进入,组成区域性和专业性特征相结合的风险投资基金,以后再逐步过渡到有限合伙制。当地的企业是这一基金的大股东,但由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风险投资公司负责具体的市场化运作,专门投资于当地与专业性相关的高新技术领域,促进当地专业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风险投资基金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通过组建专业性风险投资基金可以吸引一部分外地民间资金和人才进入本地区,有利于当地传统产业的改造,促进本地某一行业内高新技术的发展;二是由于向本地有专业化特色的.科技型企业投资,基金大股东对资金计划投向的行业较为熟悉,最后的投资决策也由他们做出,筹集民间资金组建风险投资基金较为容易;三是参与组建风险投资基金的企业对本地专长行业的技术、市场和管理等方面都比较了解,有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增大对私人投资者的吸引力;四是因为所投项目都是同本地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如果发展良好,会有许多企业拟对其进行收购兼并,股权转让较为容易,风险资本退出不会存在大的问题。

2.境内民间资本为主体的有限合伙制基金组织形式。有限合伙制内部设立两类法律责任不同的投资主体:一类是有限合伙人,另一类是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提供风险投资基金的基本资金来源,以投资额为限对基金组织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是风险投资家,具体管理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出资一般占基金资本总额的1%,投入的主要是科技知识、管理经验、投资经验和金融专长,须对基金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1%的比例好像不大,但绝对额是相当可观的。1亿元人民币的1%就是100万元,这对风险投资家来说也是一笔大数目。在基金投资收益分配上,普通合伙人除了可以同有限合伙人一样获取基金股份收益外,还可以依据投资利润进行较高比例的分配和获得管理劳动收入。这种基金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使普通合伙人的收益和风险同整个风险资本的营运效果直接挂钩,有利于形成对有限合伙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目前我国对有限合伙制还没有法律规范,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地对此作了探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它们的成功做法,先通过政府规章的形式对有限合伙进行管理和规范,待国家政策法规对有限合伙形式有明确规定时,再

根据国家政策法规进行调整和规范。

3.境内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契约型风险投资基金形式。这种风险投资基金由民间投资者、作为风险投资家的基金管理者和作为资金保管者的金融机构组成。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信托契约基础之上,其中民间投资者为委托人,基金管理者和基金保管者为受托人,分别依据信托契约对风险投资基金进行运作和保管。

契约型风险投资基金具有以下优点:①实行资本承诺制,并引入托管人监管制度。民间投资者的资本金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承诺投入一定的数额,但要根据项目投资的进展状况分期到位。已缴付的资本金在投入项目之前由资金保管者保管,基金管理者并不直接经手收付投资者的资本金,这样可以有效地防范因基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所引致的资金风险。②固定的管理费用避免了代理成本过高。基金管理者按照其管理的资金规模收取一定百分比的管理费,因而管理者代理民间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业务所需付出的代理成本是可预测和可控制的,一般不会出现公司型模式中经营者滥用经营权导致代理成本过高、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况。③避免投资者双重纳税。契约型基金管理者所寻找的项目,经投资决策机构批准,由投资者按照投资契约中约定的比例进行投资。由于投资主体是民间投资者而不是管理者,因此,被投资企业获取的投资收益只需要由投资者交纳一次所得税,避免了双重纳税。

4.民营企业个人和家庭单独进行风险投资。在发达国家,民营企业与个人、家庭投资者是风险投资领域非常活跃的力量。目前我国个人和家庭自身直接参与风险投资还缺乏良好的条件,除了一部分风险爱好者外,大多数个人和家庭尚不敢贸然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一般是通过向风险投资机构或科技型企业入股的方式间接参与风险投资的。但民营企业则可以直接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借鉴国外的经验,民营企业除了与其它经济主体共同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外,还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直接进行风险投资:一是设立企业内部的风险投资部门,具体负责企业在风险投资领域的金融性投资,以及企业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企业从事这种风险投资活动,除了可以从中获得投资收益外,还可以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保持对技术和市场发展的敏锐洞察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二是自身直接对风险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包括并购风险企业。风险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最具有活力及潜力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并购已是国际风险投资领域的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三是民营企业内部进行风险投资。一般的风险企业通常以独立的创业形式存在,不过也有一些新技术的发明者不愿意完全脱离原来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为创业活动提供内部风险资本,建立股权全部或部分归公司所属的风险企业,以此作为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繁荣的重要手段。

三、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业的政策支持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利用民间资本发展风险投资业更离不开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针对目前我国民间投本进入风险投资业的困难和障碍,同时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做法,我们提出以下政策扶持措施。

1.税收政策扶持。税收政策是激活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大力度的税收优惠,会使风险投资业获取高额利润成为可能。在高收益的吸引下,资本的逐利特性决定了会有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其具体政策措施为:①风险投资机构比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税后利润再投资高新技术项目的,免除企业所得税,免征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建设过程中的的水、气、电等增容费和供配电补贴费;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给予有关交易税费优惠。②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来自管理费及红利部分的收入免收所得税;试行有限合伙的,允许其所得税由自然合伙人和法人合伙人分别缴纳,即自然合伙人的投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法人合伙人的投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③风险企业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减轻现行生产型增值税所形成的沉重税费;健全加速折旧制度,允许高新技术产品中所含折旧部分的增值税额予以扣除。

2.财政政策扶持。财政通过资助,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培育和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除国家现在已有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如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基金等外,政府还可采取以下优惠措施:对与政府高新技术规划目标相一致的项目,允许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在投资项目失败后,国有资本弥补其一部分损失,以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政府优惠政策可以极大地降低投资风险,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

鉴于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风险大、盈利少或不能盈利的情况,财政可给予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一定的补贴;各级政府还可以考虑将火炬计划、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金项目与对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的财政补贴结合起来,以此提高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的积极性。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将逐渐加大集中采购力度。各级政府在进行集中采购时,对风险投资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应采取相对倾斜的政策,从而为高新技术企业拓宽产品市场,间接支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此外,由财政出资设立专门的科技风险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担保,以解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促使其把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担保机构还可以从取得担保资格或被担保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定向募集资金,从而扩大担保资金规模,更好地支持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3.风险资本撤出的政策支持。首先,积极开拓资本市场退出渠道。政府要按国际规范逐步改革和完善股票上市和流通的制度,逐步改变法人股不能流通的规定。在国内证券市场股票发行已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的条件下,各地政府可在国家现有政策法规的框架下,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一些发展较好的风险企业积极探索上市的可能性。政府还要加强与证券投资机构的配合,做好风险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准备工作。在国内二板市场尚未开出时未雨绸缪,将为高新技术风险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对于有能力在国内外证券市场“借壳上市”并已成长为巨人的企业,地方政府可以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予以扶持。其次,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为风险企业重组提供相关的政策优惠。地方政府可以对现有的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进行改造,为高新技术风险企业提供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使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及时地获得各种项目信息,降低其交易成本。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以进入产权市场交易,使风险资本顺利变现退出。政府还要积极鼓励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对大公司、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兼并有风险投资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政策及税收上的优惠,为风险投资退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通过股权回购实现风险资本退出的企业,政府要制订相关的政策予以规范。

4.风险投资的规范管理政策。政府为风险投资业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后,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会较快地发展起来。为了确保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政府至少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一是政府需要对享受优惠政策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并建立定期考评制度,加强对风险投资活动的研究、指导和监督管理,杜绝考评不合格的风险投资机构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二是政府在大力扶持风险投资家成长的同时,要对风险投资

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对其专业资格、执业行为规范等作出严格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的处罚,促使风险投资从业人员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维护风险投资者的利益。三是政府在制订《投资基金法》中要对私募基金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既要给私募基金以合法的地位,引导它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又要加强风险控制,主要是严格限定私募基金的管理人资格、投资者范围,以及严格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四是政府对企业制度,特别是有限合伙制等要作出法律规范,促使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由家族制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变,使风险资本能够通过股权交换进入和退出风险投资领域。五是政府要促进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规范发展,使会计事务所忠实履行监督职能,律师事务所保证履行法规保障职能。资信评估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和信息咨询机构等要切实帮助民间投资者克服因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及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投资障碍,使风险投资者能够正确选择技术创新投资项目,降低投资成本,提高风险资本收益。六是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与风险投资有关的各种法规,如企业破产法、企业收购与兼并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投资权益保护法等等,使风险企业的创新活动和风险投资者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成思危主编:《科技风险投资论文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版。

[2] 郭励弘、张承惠、李志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与风险投资》,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3] 戴志敏:《90年代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和启示》,《外国经济管理》第4期。

[4] R.L.FloridaandM.Kenney,VentureCapital-FinanceInnovationandTechnologicalChangeintheUSA,ResearchPolicy,1988.

[5] M.Bagella,Finance,InvestmentandInnovation-TheoryandEmpiricalEvidence,AshgatePublishingLtd.,.

技术资本 第6篇

作为传统教辅行业的从业者,笔者认为,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深刻影响人们从购物到阅读、到社交、到金融理财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教辅企业在准确把握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走向、深入理解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走出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的老路,潜心研究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夯实并发挥资源优势,与新技术深度融合,探索线下、线上互相拉动

2013年以来,互联网企业携技术优势强力进入传统教育行业,搅动了教辅市场的原有格局。这是一个让互联网企业热血沸腾的时刻,线上教育以其显著的优势对传统纸质教辅的冲击和读者的抢夺不可避免,这让传统教辅企业面临重大挑战。

面对“搅局者”,很多传统教辅的从业者深感忧虑。但是,在看到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互联网企业进入在线教育领域后同样面临压力,它们也在热切寻求与传统行业的优秀企业合作,以获取线上教育所需的高品质内容资源、支撑其线上产品运行的优质教师资源、真正需要其产品的客户资源,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落地,才能找到切实的推广渠道。传统企业的劣势是互联网技术,但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教辅出版单位有着多年积累的宝贵优势: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读者中的影响力、高质量的内容资源、专业的编辑团队、有着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作者资源和渠道资源。

如果我们能够坚定地继续夯实已有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寻求“+互联网”路径,即引入新鲜血液、整合新的技术团队,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让产品升级转型的战略部署和战术操作动态地与我们的优势互相调试,从而支撑起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或许可以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企业升级转型之路。

基于上述认识,北教传媒于2014年底整合了一支有活力又有线上教育平台搭建技术和经验的队伍,推出了K12线上教育平台跨学网,将已有优势与线上平台和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2015年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多元化的产品,在产品创新、升级转型、教育出版与在线教育深度融合方面有所斩获:

1.纸质教辅迭代升级,推出“一本会说话的书”《课堂直播》。学生通过移动端可以观看书中重要知识点和难点的视频讲解,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将整本图书装入移动端,随时随地阅读图书。线下优质内容与这些线上增值服务的有机结合,使得《课堂直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产品形态:由纸面延伸到线上,由单一走向综合,由单介质丰富为文本、音频、视频多介质融合。线上增值服务的提供、产品形态的升级、读者体验的升级,使得去年秋季新产品《课堂直播》一上市就赢得了市场的广泛好评,形成热销势头。

2.打造视频资源库,形成视频课程体系。北教传媒充分发挥多年来丰富的教辅图书运作经验,挖掘优质教师资源,采用先进的设备录制高质量视频课,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视频课程体系。视频课包括同步课程、专题课程、试题精讲等,授课老师包括北京四中、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等多所重点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以及教研组长。读者可以在跨学网上试看或购买这些优质的视频课程,也可以通过北教传媒的教辅图书产品和其他产品观看其中部分视频课程。

3.“真人教师在线答疑”App“老师来帮忙”。主要功能一是拍题问老师,二是在线找老师。学生遇到难题可以一键拍照上传,名师快速解答;也可以随时连线老师,老师实时答疑;老师还会精心推荐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答疑效果。这款产品充分利用了北教传媒的教辅图书内容资源和视频资源,内嵌了优质的名师视频课程,并且凭借着北教传媒庞大的作者资源库,建立了一支专业名师组成的在线答疑队伍。此外,这款App通过北教传媒每年销售的6000多万册图书送达读者,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4.为学生提供一整套系统化的学习解决方案的学习平板“跨学派”。跨学派内置有丰富的教辅资源,囊括了北教传媒策划、发行的众多正版教辅材料,读者通过跨学派即可免费阅读、使用这些教辅的电子版。通过跨学派,还可免费观看北教传媒所有名师教学辅导视频。跨学派中还完整嵌入了“老师来帮忙”App,学生可以使用跨学派轻松找老师进行在线答疑。从研习教材到名师精品课堂,从自主学习到名师在线答疑,加上随时随地的DIY在线测试,跨学派让孩子在绿色、愉悦的在线学习体验中贯通学、练、考。

更为重要的是,北教传媒的上述多元产品形成了互相拉动、互为推广的协同效应。

《课堂直播》的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有关视频和教辅的电子版,利用《课堂直播》和公司其他图书产品的渠道和读者群,视频课程、App“老师来帮忙”和跨学派可以得到有效推广。公司多年经营的图书产品和品牌,使得新的线上教育产品更容易、更快由线上接入线下,连接“地气”。北教传媒每年6000万册的图书都是线上产品导入用户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建立在北教传媒深厚的教师资源优势上的App“老师来帮忙”内嵌视频课程又增加了其内容含量,同时答疑老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视频课程推荐,又推广了视频课程;跨学派内置了教辅内容和视频课程,又内嵌了App“老师来帮忙”……

达成这种线上线下互相拉动、协同作战效应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公司的核心内容资源,加上公司的作者资源、渠道资源、用户资源,共同形成线上线下产品互相拉动的发力点。

而上述优质资源的背后,还隐藏着公司的另一大优势资源:有着多年教辅运作经验的编辑团队,这些编辑长期研究教学与考试,对教育有着持续、深入的理解。北教传媒在将教辅出版与线上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及时提高编辑团队对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水平和对新的运营方式的把握,使得编辑团队通过应对多元线上线下产品互相拉动的模式进行全方位、复合型的职业素养提升。业务能力得到新的提高的编辑团队对各种资源注入了优质的编辑含量,确保了北教传媒内容资源的专业性和高品质。

二、开拓融资渠道,实现资本、技术双轮驱动

众所周知,传统教辅出版规模化、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及代理销售模式造成企业的出版业务都面临资金压力,再加上转型升级的课题,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就会进一步加大。

北教传媒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资金问题,建设线上平台、录制视频课程需要投入资金。而登陆主板、创业板对于我们这样的企业还有一定的距离。“新三板”适时为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打通资金瓶颈的平台。2014年底我们顺利实现了“新三板”挂牌。挂牌后,我们可以按照市场规律,通过证券手段充分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挂牌资本市场,使企业极大地提高行业知名度,更多地吸引资本市场的青睐。以资本扩张为后盾,传统企业可以放开手脚去引进新技术,开拓新业务,实现升级转型。这样的一种几何级发展方式是原来的传统企业运营中根本无法实现的。北教传媒在去年已经顺利完成首轮定向增发,融资8004万元。增发后,公司市值超过8亿元。公司今后还将在资本市场加大探索力度,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为企业助力,在现代科技与金融资本双轮驱动下真正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面对新的挑战和市场格局,传统教辅出版企业若能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在夯实优势资源基础上,用全新的思维、开放的心态来架构自己的未来,以技术和资本双轮驱动企业的升级转型,或许我们可以实现重生和新的跨越。

(作者系京版北教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

人力资本、国际技术溢出与技术效率 第7篇

人力资本是决定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国内一些学者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对人力资本与技术效率的关系进行了检验。颜鹏飞和王兵基于中国30 个省域1978—2001 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交叉权重GLS方法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制度因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2]。颜敏和王维国基于1996—2008 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SFA方法考察了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不平等指数对技术效率的影响[1]。朱承亮等基于1998—2008 年中国省域样本数据,采用SFA方法对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3]。杜伟基于中国2001—2009 年各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SFA方法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本、R&D投资对技术效率的影响[4]。从这些文献来看,主要关注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的直接影响,很少考虑人力资本通过影响国际技术溢出而对技术效率产生的间接作用,也很少考虑人力资本结构对国际技术溢出的影响。通过学习和吸收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以及进口贸易购买的高技术产品或设备仪器所隐含的技术知识,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效率提高的主要路径[5,6,7,8]。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全球领先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掌握着全世界约90% 的发明专利成果,其研发投入也约占全世界的86% 。大量的先进技术和研发资本支出为发展中国家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国际技术溢出有助于技术效率提高是有条件的,这取决于发展中国家是否具备足够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知识的能力,而人力资本水平是决定这种技术吸收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9]。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知识,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技术溢出实现技术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时,如果不考虑人力资本对国际技术溢出的间接作用,有可能导致人力资本作用的过低估计。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析了人力资本结构、国际技术溢出与技术效率的关系,并借此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结构对国际技术溢出的影响,这对于地区有选择性地利用外来资源来改善其技术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模型设定

对于技术效率的测算,现有研究主要是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SFA) 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 。鉴于DEA方法和SFA方法具有不同的原理和特点,相应地实证检验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方法也可分为DEA-Tobit两步法和SFA一步法。由于SFA一步法能同时实现技术效率测度和影响因素考察,本文采用SFA一步法来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结构、国际技术溢出与技术效率的关系。借鉴朱承亮等的研究[3],基于对数型科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本文构建的随机前沿模型具体形式可表示为:

在式( 1) 中,Y、K和L分别为总产出、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 A0表示为截距项,α、β 分别为物质资本、劳动力的产出弹性。

本文旨在分析人力资本结构、国际技术溢出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因此还须设定技术非效率函数。除人力资本( H) 外,R&D投资( RD) 也是影响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R&D投资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知识和信息,还可以增强创新主体吸收现有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发挥外部技术知识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10]。其实,人力资本和R&D投资都可以通过影响国际技术溢出而间接作用于技术效率。国际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包括外商直接投资( FDI) 、国际贸易( INTR) 和国外技术引进( FTI) 三种[11]。因此,除人力资本和R&D投资外,本文还通过引入H、RD分别与FDI、INTR、FTI的乘积项来考察人力资本对各渠道国际技术溢出的间接影响,这样建立的技术非效率函数模型如下:

在式( 2) 中,H为人力资本变量,分别用小学层次人力资本( PRI) 、初中层次人力资本( JUN) 、高中层次人力资本( SEN) 和大专及以上层次人力资本( COL) 来衡量,HFDI、HINTR、HFTI分别为H与FDI、INTR、FTI的乘积,RFDI、RINTR、RFTI分别为RD与FDI、INTR、FTI的乘积; ωit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δ0为常数项,δi( i = 1,2,…,9) 为解释变量对技术效率的弹性系数。如果 δ1或 δ2< 0,说明人力资本或R&D投资对技术效率有直接正影响,反之,则有直接负影响。对于交互项系数的含义,如果δ( δ3~ δ8) < 0,说明人力资本或R&D投资有助于提高该种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即人力资本通过吸收和学习该种渠道溢出的先进技术知识有效改善了生产过程的技术效率。

2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SFA方法测度的技术效率属于相对指标,为增强回归分析的可靠性和可比性,解释变量衡量指标都是选用相对指标。按照通常的做法,选用R&D经费投入强度来衡量R&D投资,分别选用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总额、进出口总额、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与GDP的比值来衡量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和国外技术引进。参照钟优慧的做法,选用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或大专及以上层次的就业人员占地区总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来衡量人力资本结构中四个层次的人力资本[12]。劳动力指标是用从业人员数表示,总产出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示,而资本投入用资本存量来衡量。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样本数据选取中国30 个省域2002—2012 年的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资本存量运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参照张军等的计算方法[13],推算得到基期( 2002 年)价格表示的2002—2012 年各省域资本存量数据。利用相应年份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将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折算成人民币价。相关样本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3 估计结果及分析

利用计量分析软件FRONTIER4. 1,根据全国各省域的数据,得到表1 的估计结果。结果显示,PRI的回归系数不显著为正,PRI与FDI、INTR的乘积项为负,但都不显著,PRI与FTI的乘积项显著为正,这说明小学层次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没有显著正影响,也对各个渠道的技术溢出没有显著正影响; JUN和SEN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JUN、SEN与FDI的乘积项都是不显著,JUN、SEN与INTR的乘积项显著为负,JUN、SEN与FTI的乘积项都不显著,这说明初中层次人力资本和高中层次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影响,对国际贸易渠道的技术溢出也有显著正影响,但是未能对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技术引进渠道的技术溢出产生显著正影响; COL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COL与FDI、INTR的乘积项都是显著为负,COL与FTI的乘积项不显著,这说明大专及以上层次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没有显著正影响,但对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渠道的技术溢出都有显著正影响。

注: 括号内为t检验值,*、**、***分别表示1% 、5% 、10% 显著性水平。

小学层次人力资本没有直接对技术效率产生显著正影响,也未能通过国际技术溢出对技术效率产生显著正影响,这可能是由于随着中国各地区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初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已不再适应机器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与机器设备、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结合反而会降低其利用效率。技术革命和机器大生产促进了传统手工生产方式的转换,不仅工业,而且农业、服务业等逐步采用先进的机械化、电动化、信息化的机器设备从事社会化大生产,这样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对与之结合的人力资本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层次的人力资本可能已很难熟练掌握生产必须的技术知识,也就难以操作机器生产所使用的先进设备,这样小学层次的人力资本在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越大,越不利于国际R&D溢出的发生。大专及以上层次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没有显著正影响,可能是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导致高等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未能较好地与产业相结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浪费。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产业界,难以招聘到急需的高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招聘到的大学毕业生也不好用,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找到的工作起薪甚至比农民工还低,这些都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专及以上层次人力资本未能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得到有效配置,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专及以上层次人力资本没能促进技术效率的提高,还可能是由于高学历的人力资本创造出的专利等创新成果大量躺在实验室,成了学术机构的“陈列品”,闲置的专利成果没能用于生产之中而难以起到造福于社会和大众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80% ,中国则为25% ,其中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14]。

初中层次人力资本、高中层次人力资本和大专及以上层次人力资本对国际贸易渠道的技术溢出有显著正影响,反映出内资部门初中及以上层次的人力资本能够学习吸收到国际贸易渠道中溢出的先进技术知识。大专及以上层次人力资本对外商直接投资渠道的技术溢出有显著正影响,而高中及以下层次的人力资本对外商直接投资渠道的技术溢出并没有显著正影响,说明从整体来看只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才能学习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渠道溢出的先进技术知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购买的进口产品、设备以及仪器用于生产经营能直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对劳动者来说掌握其技术较为容易,而外商直接投资渠道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需要人力资本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要有机会接触外商投资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并将这些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传播和应用到内资企业中去,这往往只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才能实现。

4 结论与建议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小学层次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没有显著正影响,也未能通过国际技术溢出间接作用于技术效率; 初中层次人力资本和高中层次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影响,对国际贸易渠道的技术溢出也有显著正影响; 大专及以上层次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没有显著正影响,但是对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渠道的技术溢出有显著正影响;各个层次人力资本对国外技术引进渠道的技术溢出都没有显著正影响。

技术资本 第8篇

人力资本是蕴藏在企业员工身上的知识、技能和行为, 是企业中有价值的战略资产。所谓人力资本期权是指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是使其在将来获得某种战略机会的选择权, 对于技术管理型人力资本来说, 其最主要的期权表现为增长期权。因为对人力资本的当前投资 (如培训) 会使企业获得由于其知识系统的升级而带动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产生的可能性, 这意味着将来可能会出现新的市场机会和增值的现金流。企业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否行使人力资本期权:当市场机会产生的预期现金流入量大于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成本和其它技术投入成本时, 企业应该把握机会使用人力资本期权获得技术产品;反之则放弃行使该权利。

二、人力资本期权定价模型的参数与公式 (见表1)

目前普遍使用的二叉树参数模型为:

可以看出, 在只要知道了项目的波动率σ的情况下, 就可以计算出项目向上变动的幅度u和向下变动的幅度d, 进而求出风险中性概率p。

三、算例

(一) 案例背景介绍

A公司是一家为耐用微型电脑提供低耗能的无线通信技术的高科技公司。2004年公司为扩大市场, 计划投资研发一种新型的高精度定位技术为客户提供更加卓越的服务。如果这种定位技术研发成功, 可以使公司形成以区域为基础的服务, 加强无线局域网的信息传递和转换, 并改善公司管理宽带和资源使用的能力。当这种新型定位技术稳定后, 公司还将生产新型的定位器以进一步占领市场, 这一系列投资所带来的高速、精确、稳定的服务会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 为此公司必须预先花费巨资用于高层技术人员并购买相关的配套设备。

A公司为推行技术革新, 将分三阶段进行投资;第一阶段为技术研究阶段, 计划在年初投资450万元用于人力资本培训, 并花费一年时间进行技术研发;如果技术成功, 将进入第二阶段, 即技术产品化阶段, 可以进一步投资60万元购买设备等固定资产将技术产品化 (计半年时间) ;随后为第三阶段, 先投资200万元进入技术商品化的试验阶段 (半年时间) , 同时投入广告进行宣传, 预计试销售收入约为720万元, 若前景尚好, 则会继续追加投资280万增加产量和销售额, 预测第三年会有期望销售收入1800万元。该公司的具体投资情况如表2所示。

注: (1) 单位为万元;销售成本主要为广告费用;制造成本指制造产品所需原材料、中间产品等成本;管理成本主要指项目相关人员工资等;其他成本指专利申请费用;新兴高科技企业前三年税率为15%以后为33%;r取平均加权成本率12% (2) 采用直线计提折旧法, 寿命为10年, 残值为0 (3) 投资NPV=营业净现金流-投资额

(二) 期权定价计算

1、传统净现金流的计算

由表2计算可知:项目PV值为881.86, 而NPV则为-13.65, 如果用传统净现值贴现方法, 该投资项目不可取, 企业将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2、人力资本期权计算

根据pv值建立基于人力资本投资项目的价值的二项式模型用于决策 (见表3) 。

根据2009年, 3年期国库券年利率3.66%, 假设通货膨胀率约5%, 取r=8.66%, 由于人力资本价值的波动表现为其所创造的价值的波动, 对于技术管理人员来说即为技术创新或者改进, 技术产品研发等带来的市场收益的波动, 可以参考相近的高科技企业上市公司的股票波动率或者企业本身的以往的相似技术的波动率, 这里取0.3, 则由公式 (1) 得到:

事实上, 由于人力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和人力资本的特性, 在对其进行投资的同时, 使得企业获得了若干的战略选择权, 在此案例中, 当技术研发成功后, 管理者面临着是继续投资将技术产品化还是将已有专利技术转卖的选择, 这些除了企业本身的财务状况和所处的竞争等环境外, 如果选择继续投资所获得的预期收益大于投资, 并且净收益大于转卖专利技术的补偿价值, 企业当然选择继续投资。如果产品试营销成功, 企业会进一步扩大投资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使其获得的净收益多于企业出清产品的状态。在进行这些决策的过程中, 这些数据信息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清晰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最优决策。这是由人力资本期权以及技术价值的不确定性共同决定的 (见表4) 。如果技术转让的价值为V3-=600万元, 在商业化试验阶段和正式阶段, 产品出清的价值为销售收益的三分之一, 即分别为V4-=280万元和V6-=600万元, 假设Cij为表对应的包含期权的价值, Ij为第j分阶段的投资额, 则可以根据:

当i=j=6时, C+ij=PVij=PV66, PV66为表3中的对应值, 其他情况下则有:

以每半年计一次复利, 则其中, 每一个阶段的Cij均可以通过后一阶段的期权价值进行复制组合得到, 例如:

C60=max{3114.20-280× (1+0.0433) 2, 600}=max{3114.20-304.78, 600}=2839.42

C61=max{1943.50-280× (1+0.0433) 2, 600}=max{1943.50-304.78, 600}=1638.72

以此方法计算直至:

这样可以得出最终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为160.69万元, 而传统的NPV为-13.65万元, 如果把前者称为扩展的NPV即ENPV的话, 则存在ENPV=NPV+灵活性期权的价值, 灵活性期权的价值=160.69- (-13.65) =174.34万元。

参考文献

[1]、隋鑫.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优势、绩效与风险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2]、Kemna A.Case Studies on Real Op-tions[J].Financial Management, 1993 (3) .

[3]、Cheung, Joseph K1and Mark Ru-binstein.Managerial Flexibility in Capital Investment Decision:Insights from the Re-al-Options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1993 (3) .

技术资本 第9篇

随着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日益受到关注。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怀疑来源于认为增长主要归因于要素投入而不是生产效率提高。另一方面, 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投入, 人力资本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技术产业效率提升, 其对产业效率的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 明确这些问题对高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早在20世纪60年代, 以舒尔茨、贝克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就强调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大量文献探讨了人力资本对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 如Vandenbussche等对OECD国家实证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对生产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彭国华对生产效率与人力资本构成的关系的研究也证实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部分对生产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技术产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占有较大比重, 这可能意味着人力资本对其生产效率增长作用较传统行业更为显著, 遗憾的是现有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研究缺少这方面的实证分析。现有研究的另外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很少考虑技术溢出以及人力资本与技术溢出的交互作用对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 (FDI) 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促进国内技术进步。但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受东道国人力资本的临界值影响, 人力资本在国际技术从创新国家到模仿国家的转移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 研究人力资本、技术溢出及其交互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高技术产业效率提升的源泉。一些学者应用相关数据对高技术产业的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 以评价高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 但现有对高技术产业效率的研究中, 缺乏人力资本对生产效率不同时期影响的比较分析。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我国省际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 然后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人力资本、FDI以及人力资本与FDI的交互作用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并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效率的时期差异作出解释。

2 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测度

测度生产效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如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时间序列生产函数法以及增长核算法。由于对中国高技术产业而言, 很难选择复杂的函数形式, 也不适用于严格的行为与制度假设, 如完全竞争市场和利润最大化假设。因此,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CCR模型) , 这种方法不要求价格信息和行为假设。

在计算生产效率时, 一般以劳动和资本作为投入指标, 劳动投入为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资本投入为固定资产额。以营业收入为产出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1-2014》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1-2014》。利用DEAP软件求解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生产效率普遍偏低, 2000-2013年平均效率仅为0.323。广东和北京生产效率较高, 而甘肃和新疆生产效率偏低。如果根据2008的金融危机将把2000-2013年分为2000-2007年和2008-2013年两个时期, 可以发现, 大多数省份在金融危机后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 效率平均增长率高达41.7%。生产效率增长最快的是吉林、青海和重庆, 而江苏和浙江效率增速较慢。大多数省份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我国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偏低主要是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和生产经验不足造成的, 金融危机后, 严峻的产业发展形势使得国内企业开始注重提升管理效率。尽管这些结果表明中国政府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 但高技术企业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政策产生的结果, 如鼓励企业技术改造、设备引进税收优惠等, 高技术企业仍缺乏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3 计量模型与数据

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和产权结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已经被大量文献证实。我国高技术产业效率具有显著的时期差异, 本文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并试图从一些主要影响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溢出等方面给出解释。本文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TE分别表示生产效率;HC为人力资本水平, 用R&D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表示;FDI为外商直接投资, 用外商资本比重表示;RD表示研发投入, 用RD经费支出表示;OWN表示产权结构, 用非国有企业收入比重表示;HCFDI为HC与FDI的交互作用变量, 用两者的乘积表示;μ为随机误差项。HC、FDI、RD、OWN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4》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1-2014》。

为了解决模型1的内生性问题, 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对2000-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省际数据的回归结果表明, 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其对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的贡献系数为1.116;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其对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的贡献系数为-0.037;研发投入也显著促进了产业效率提升, 其对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的贡献系数为0.12;产权结构对产业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其对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的贡献系数为0.259;人力资本与FDI的交互作用对生产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交互项对生产效率的贡献系数为-1.485。分时期的研究表明, 人力资本对产业效率存在“门槛”特征, 在前一个时期, 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但在后一个时期, 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这说明随着我国人力资本水平提高, 其对产业效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变为显著。然而, 外商直接投资额对产业效率的溢出效应在逐步减弱, 在前一个时期, 其对生产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贡献系数为0.261, 而在后一个时期, 其对生产效率的贡献系数为-0.232, 在统计上显著。人力资本与FDI的交互作用对生产效率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在前一个时期, 交互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 (数值为-3.922) , 在后一个时期, 交互项的估计系数为-0.586, 在统计上不显著。可能的解释在于, 早期高技术员工流向外资企业, 对高技术产业具有逆向技术溢出, 后期高技术人员开始从外资企业流出, 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有所减弱。

4 结论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中国省际高技术产业的生产效率, 并建立回归分析模型考察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效率影响的时期差异。结果表明, 人力资本对产业效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 随着我国人力资本水平提高, 其对产业效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变为显著, 而外商直接投资所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正在减弱。

高技术产业要注重人力资本积累, 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对高技术产业缺乏的高层次人才, 可以通过产学研的模式联合培养, 鼓励高层次人才学习深造;同时, 积极吸引海归人才和国外专家。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积累也要求转变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注重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教育投资利用效率。在保持对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持续投资的基础上,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政府在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可通过提供适度补贴和融资便利等措施鼓励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 将更多的依赖自主创新, 并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吸收结合起来, 在避免重复研发导致的资源浪费的同时培育独立的研发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玲, 薛澜.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产业升级: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10, (6) .

[2]Wang Z X, Wang Y Y.Evaluation of the Provinci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 Using an Improved TOPSIS Method[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4, (41) :2824-2831.

[3]彭峰.高技术产业中技术转移与效率变化: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D].武汉:武汉大学, 2013.

[4]Vandenbussche J, Aghion P, Meghir C.Growth, Distance to Frontier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ital[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6, 11 (2) .

[5]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2) :52-58.

[6]G.Grossman and E.Helpman,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Cambridge:MIT Press, 1991:59-83.

[7]E.Borensztein, J.D.Gregorio and J.W.Lee,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8, (45) :115-135.

[8]Barro, R.J.and Lee, J.W.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 32 (3) :363-394.

[9]郑京海, 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 (1979—2001) 年[J].经济学 (季刊) , 2005, (2) :270-271.

[10]Fare, R.S.Grosskopf, M.Norris, Z.Zhang,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 (1) :66-83.

技术的资本化及属性探索 第10篇

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技术进步。技术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素。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充分证明了技术是利润增长的根本来源。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 人均GDP5000美元以下时, 主要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实现发展, 在此之后要靠技术创新来实现飞跃。近十年来,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与政策鼓励下, 企业已充分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研企合作等方式提高技术水平以获取竞争优势,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有不少企业虽有雄厚的技术, 但对价值影响甚微, 甚至出现亏损。上海振华重工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国重工, 以下同) 却是另一种结局。该公司是行业龙头企业, 曾获得几十个国家以及省部级科技奖项, 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多项, 并多次被评为首批创新企业、拥有多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但其财务情况并不乐观。可见, 光有技术创新不行, 还需要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机制, 让技术真正地转化为技术资本, 这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在此基础上, 深入挖掘技术资本的内在属性, 抓住技术资本的内在特点, 结合企业战略发展合理地配置技术资本,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二、技术的资本化

技术要想发挥出资本的内在属性, 必须从根本上实现资本化, 这是产生价值的前提, 要实现这个过程, 有几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首先明确界定技术的产权归属。只有将技术的责权利界定清楚, 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对技术的占有热情, 技术才有可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作为稀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领域, 否则处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状态的技术是不可能成为资本。私有化是第一要件;界定了产权, 技术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共同参与生产过程。马克思资本论指出,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这里的劳动是一个泛化概念, 是投入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物化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统称。沉淀的技术永远成不了资本, 必须投入生产。技术投入生产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既可作为劳动工具, 间接创造价值, 也可作为劳动对象直接形成价值。总之, 生产是技术资本化的第二要件。而无论是私有化, 还是生产, 从根本上讲都少不了市场的参与, 这是第三要件。这里的市场是多方面的, 包括了提供货币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人力市场、技术市场等。这些市场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技术的资本进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 技术市场的功能是配置技术资源, 促进技术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的流动, 技术市场的完备程度决定了技术资源配置的效率与速度。目前我国技术市场还很不完善, 限制了技术的流动。此外, 人力是技术创造价值的必要合作要素, 产品是技术价值的载体。因此, 人力市场、产品市场状况也会影响到技术要素的资本化进程。可见, 技术资本化的过程就是产权所有者将技术投入生产过程 (通过技术市场交易进入其他企业的生产过程) 并与物质、货币、人力等要素相结合生产出市场接受的产品进而创造价值的过程。

三、技术资本的一般属性

马克思指出, 资本是能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 一语道破资本的真谛。这是所有资本的本质属性, 也是要素转化为资本的最根本要求, 它又可细分为增值性、商品性、产权专有性。除共性之外, 每一种生产要素资本还具有自身特性。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生产力要素, 技术资本同样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以及独特的内在属性。技术资本的一般属性有:

(一) 增值性

增值性是对所有资本的最基本要求。这是资本的内在本质。具体到每一种资本上, 增值能力又有很大差异。资本的增值能力是由资本特性、以及配置效率决定的。就特性而言, 技术资本增值能力最强, 人力资本次之, 货币资本最弱。而配置效率因企业而异。很多企业拥有大量设备、人力、专利、账面沉淀大量货币资金, 但并没有真正运转流动, 这并不是企业的资本, 只能称为资源。因此, 要评价一个企业的价值增值能力, 首先看它具有多少资本, 而不是看拥有的资源量, 更进一步讲, 将资源与资本相对比还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 商品性

商品性是资本的检验出口, 它衡量资本被经济人接受的程度。商品性越强, 价值实现能力越强, 越能激起人们的占有欲望。一些科研人员研发出一些发明专利, 及时登记了产权, 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大家普遍接受不了, 此时这项专利就不具有商品性, 无法成为资本。但过了一段时间,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跟着改变, 很可能原来无法接受的专利现在成为了香饽饽, 此时这项专利才具有了比较强的商品性, 才真正成本资本。

(三) 资本的动态性。

资本的动态性是指物质、人力、货币、技术等各项生产要素在历史某个时间成为资本并不代表永久性, 随着经济环境变化, 企业发展状况等不断变化, 随时有可能失去资本属性。例如, 企业投资的货币资金, 在投资过程中发挥着资本的作用, 在收回投资后很可能拿出一部分放进了保险柜, 就失去了资本属性;此外, 一些企业花重金招聘的高层人才, 刚开始进入企业时全身心投入生产运营, 创造了不菲的价值, 若此时这部分人贪欲享受, 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与生产脱离, 让自身的人力闲置, 也失去了人力资本的属性;相比而言, 技术资本的动态性更为明显。技术资本投入生产, 对价值创造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若任其闲置, 不仅对价值创造毫无用处, 而且最初大量的投资成本都将成为收不回来的损失。因此, 资本的动态性要求企业顺应经济发展, 企业财务状况, 资源拥有量及时对资本的配置状况进行盘点, 必要时调整资本的存量结构。

四、技术资本的特有属性

每一种资本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比如货币资本具有同质性, 可分离性, 而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 且具有异质性。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资本同样拥有个体特性。罗福凯 (2011) 指出了技术资本的三个内在属性:发明性、模拟自然性与复制性特征, 除此之外, 技术资本还可能存在以下方面的内在特有属性:

(一) 创新性

任何技术的诞生都伴随着创新的出现, 这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根本需求。此过程保证了技术资本的新颖与独特, 并作为新发现或产生的生产要素, 得到大家的认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技术进步, 就是基于技术的创新性。所有的技术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创新, 都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波动。当一系列技术创新涌向市场的时候, 往往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而当技术创新步入低谷的时候, 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经济的低迷。技术的创新行为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远超过货币、人力等要素,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货币、人力充裕, 但重大的技术创新明显不足的局面, 所以始终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难以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

(二) 垄断性

垄断性是由创新性和复制性衍生出的属性。技术资本是依靠创新的特点创造价值的, 若被市场主体获得了平等的拥有机会, 就失去了价值创造的预期潜力, 为防止被复制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 技术资本所有者具有垄断技术的内在需求。在国际贸易的政府间谈判中, 我国政府总是呼吁欧美国家取消高新技术和高端装备对华出口的禁令, 但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跟本原因就在于只有垄断技术, 才能获得超额价值。但从经济学意义上, 这种垄断性的技术市场并不有利于技术资源的配置与合理的定价, 也不利于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创造, 技术落后国家也由此承担了高额的技术引进成本, 并且很多都是已经外溢的二手技术, 增值潜力有限。

(三) 时效性

技术资本的时效性指技术资本更新的速度。技术资本更新非常快, 一项很新颖的技术若没有及时投入运营过段时间很可能已经被其他技术所替代。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知识经济时代, 技术资本的替代周期越来越短。这从企业面向市场推出的新产品速度就可看出。电子信息软件产品的平均更替周期不到2年, 计算机平均约为一年。企业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作出更替, 以保持产品的活力。可见, 技术资本必须适时投入生产运营, 否则很可能在短期内就失去创新性, 价值也会大幅降低。上海重工虽有大量技术, 但没有及时投入生产运营, 致使很多技术被其他企业赶超, 失去了创新性。

(四) 外部性

技术资本的运营过程不可避免存在外部性。战后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的外部性, 高价从西方引进技术, 然后进行整合二次创新。外部性也是技术垄断的一个内在因素, 它又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技术投入运营后, 创新因子与成果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或个人模仿与借鉴, 促进其技术进步, 这是正的外部性。另一方面, 技术运营过程很可能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环境的破坏。以手机为例, 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促进了信息的高效流通, 但也有少部分人过分依赖手机, 购物、金融、沟通, 甚至离开微信和QQ就不会与人交流, 严重地影响到正常的日常生活。此外, 手机对人体也存在辐射, 损害人体器官。尽管如此, 技术资本运营所带来的正外部性要远远大于负的外部性。它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五) 可分离性

可分离性指技术资本实物与所有者可以分离, 这一点有别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人体是不可分的。技术资本的分离性使得其进行资产经营成为可能, 将自己闲置的技术资产的使用权让渡给其他企业使用, 并收取一定的让渡费。国内很多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发达国家的技术使用权。通过此方式获得的技术基本属于二手技术。我们可借鉴日本的经验, 进行二次技术创新。在技术资本运营中, 企业需动态地调整运营战略, 对于那些内部运营效率低、或处于闲置状态的技术及时让渡资产使用权, 继续保持资本活力。

(六) 异质性

技术资本的异质性是指每一项技术资本都具有独特性, 这是由技术本性决定的。异质性创造了市场需求。有些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地去获取某个核心技术, 就是看重的该项技术资本的异质性。这有别于货币资本, 与人力资本相似。异质性是一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若两家企业所拥有的技术资本完全相同, 即使技术非常先进, 也失去了竞争优势。基于此, 为了获取市场优势, 企业想方设法地获取技术资本并保持垄断。

(七) 价值动态减损性

考虑到时效性与外部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 技术资本的价值有减损的趋势。短期内技术的创新性保证了技术资本能够带来一定时间内的超额价值增值, 但随着时间推移, 新技术的出现、技术外溢、被效仿者模仿等因素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技术资本的价值, 此趋势不可避免。上世纪80年代末, 18寸电视机约1000元, 现在同样型号的电视机价值仅剩不到300元。

价值的动态减损给企业带来了挑战, 为了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发展活力, 需要充分把握技术资本的以上属性, 全面衡量自身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程度并与技术资本高效融合, 站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使技术资本的配置效率、效益最大化。

摘要: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是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的根本动力。这就需要将技术真正地转化为技术资本, 挖掘技术资本的内在属性, 抓住技术资本的内在特点。技术转化为资本需要界定产权, 投入生产并参与市场交易。技术资本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增值性、商品性、动态性。此外, 还具有独立的内在属性, 创新性、垄断性、时效性、外部性、可分离性、异质性与价值动态减损性。

关键词:技术,资本化,一般属性,特有属性

参考文献

[1]郭民生、常林朝.论技术资产.中国软科学, 1998 (8) :40-42

[2]陈玉荣.浅探技术资产的会计计量原则和方法, 财会月刊 (会计) , 2000 (20) :15-16

[3]孙金华.技术资产定价的方法和模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4) :53-56

[4]高如熹、陆飞、姚静芳.技术资产的特性及评估影响因素分析, 科研管理1995 (16) :53-56

[5]永胜.论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本化[J].科学管理研究, 2013, (3) :101-104

[6]蒋春燕.技术资产与配置能力的绩效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新兴企业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08, (2) :99-100

技术资本 第11篇

2014年被公认为可穿戴设备蓬勃发展的元年,因此这个会议显得意义重大。

据拓墣产业研究所的最新预计,全球可穿戴式消费电子出货量在2014年会达到3930万台,年增长49.32%,而2015年将出货6570万台,增长67.1%,此外,拓墣进一步指出,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居家照护、信息娱乐相关及运动健身三大应用领域增长最快,也占有最多市场份额。

随着面临高龄化的社会问题,让各家科技大厂都切入穿戴健康管理市场。许多大厂除了发展可穿戴设备技术与产品之外,也正在结合通信网络服务、医疗服务等来摸索及寻找能够真正促使可穿戴设备产品市场发展的商业模式。

目前Apple推出HealthKit及健康和健身服务,透过HealthKit API来共享相关数据App,提供整合至iOS 8健康数据,并集中储存于用户智能型手机,未来将扩及可穿戴设备。

科技巨头关注 多方开始投入

在国际两大科技巨头的影响下,全球科技公司开发出的各式各样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等纷纷侵入医疗领域。而国内小米、360、果壳网、婚恋网站世纪佳缘等都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对于新生事物,人们总会对它的前景抱有极高的期望,他们乐观的预计,可穿戴医疗设备将对传统的医疗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不过随着同质化严重、价格混乱、技术不足等问题的逐渐暴露,它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可穿戴医疗设备给人们描述了超乎想象的科技蓝图,比如监测大脑数据追踪情感、健康数据等。目前国内已有超过十几款的可穿戴医疗设备问世,如智能体温计、智能手环、智能血氧仪等,华为、小米已成立专门事业部准备发力可穿戴医疗领域。

与此同时,APP软件也成为搭载硬件活跃用户群体的重要平台。今年,拥有数千万活跃用户的大姨吗公司,先后与睿仁、PICOOC联合推出智能体温计和智能体重秤。用户使用智能产品后可迅速获得包括脂肪含量、水分含量、肌肉量等近10种身体健康指标,同时在数据分析引擎的支持下,可以收到分析报告和健康建议。

此前,大姨吗CEO柴可公开表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巨大,在健康医疗领域里,大姨吗依靠自有APP的大数据平台,扩充医疗领域,通过与医院、保险等其他行业的跨界商业合作,推出更为专业的医疗增值服务。

宝莱特董事长燕金元表示,现在做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公司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创新型公司,他们通常把概念炒得很大,吸引风投融资,但大部分最后做不下去;另一种是传统企业,主要关注可穿戴设备的产业化和方向性决策,考虑能不能赚钱。于是,前者往往选择一些娱乐级的医疗设备,后者则选择专业级的医疗设备。

在美国,已经有一些健康保险公司尝试将可穿戴医疗设备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作为代价,用户必须同意将设备采集的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付费购买这些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可以分析用户的生活习惯,作为调整相关保费的依据。在欧洲,有保险公司购买手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送给客户,长期、实时监控客户的健康状况,以减少客户吃药、进医院、做手术的几率,从而降低公司赔付的成本。

在国内,也有一些企业蠢蠢欲动。APP平台“乐动力”就与大都会人寿合作,用户可以用通过运动获得的乐动力积分来换取相应的保险产品。燕金元也表示,未来将与保险公司合作。

目前看来,通过硬件来收集医疗大数据,并借此创新盈利模式,代表了可穿戴医疗设备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ABI公司预计,到2017年,用于远程病人监控以及在线专业医疗的应用,将占到可穿戴无线设备市场的20%。有分析认为,如果扩展到整个健康领域,健身和医疗可穿戴设备将占可穿戴设备市场的60%。

世界知名医疗咨询机构IMS预计,到2050年时,全球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高血压、晚发性糖尿病、心脏病等需要监控的慢性疾病将成为可穿戴设备需求增长的动力。

发展前景不错

技术与资本是短板

在燕金元看来,可穿戴医疗是一个要长期投入的产业。在大数据、粉丝经济等新概念下,外观炫酷的可穿戴设备,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购买,但是冲动消费无法产生持续的购买力,已经购买的用户也不会持续、长期佩戴。

而根据现在的技术能力范围,短期内很难出现一款集所有功能于一体的可穿戴设备,未来可穿戴医疗设备必然要在细分领域深耕。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可穿戴医疗设备,虽然实现了部分健康数据的采集,比如心率、运动量、睡眠时间等,但在数据的系统管理和潜在价值挖掘上做得还不够。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表示,现在智能手环的原理大同小异:通过内置加速度计计算使用者的步数、一天的活动水平,将数据发布到手机APP上。要想实现差异化,首先得在硬件上下功夫,把硬件做得舒适、续航时间长,再在便携性和外观上寻找突破口;第二是加入能测量更多生理指标的传感器,这是没有硬件开发经验的互联网公司的硬伤;第三是对后端数据的整合运用,把采集的数据进行再利用。“更多用户是希望有一款应用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指导,而不只是数据曲线描述。但这对厂家提出高要求,如果要切入医疗领域,还需要强大的芯片、算法、医疗技术和专业团队作支撑。”

当然也有,已经有一些厂家正在探索数据平台背后的价值,即智能穿戴设备不能单单靠卖硬件赚取价值,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更多是在增值业务和服务上寻找赢利点。这种思路就是借鉴传统的医疗监测设备,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由医生来解读,而设备方要做的就是汇集大量病人数据和专业诊断数据的医院和医疗研究机构。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 第12篇

哥本哈根会议后,面对新型的全球化浪潮,大多数国家的政府为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纷纷将发展高技术产业视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水平愈发显得重要,具有更为现实的经济、政治意义。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它需要持续地进行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因而更依赖于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是对研发人员的投资,这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高层将对研发人员的投资作为其战略决策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1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概念、特征与分类

1.1 人力资本的概念

著名的古典学派代表亚当·斯密首先注意到人力资本的问题,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了初步的人力资本概念。后来人们在分析马歇尔计划何以成功时,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本问题。舒尔茨认为战后西欧特别是德国以及日本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长边”条件是人力资本,“短边”条件是物质资本。他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的演说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理论,被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称为“人力资本概念之父”[1]。他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力资本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态,表现为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3]。

1.2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概念

与传统的重视物力资本的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更关注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之上的,缺失了高技术的支撑,企业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技术的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天的新技术转眼间可能成为无人问津的落后技术。企业高技术的不断更新依赖于企业对R&D的投入强度,而R&D投入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发人员。这就需要企业将研发人员视为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本,从战略的角度分析其投资收益的问题。通过对中国统计局搜集的某种因素对创新获得成功的影响程度为“高”的企业情况(2004~2006)的数据进行SPSS处理分析后发现,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这一因素解释了93.138%的方差,足可见研发人员对企业的重要性。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指企业为维持或提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视企业内有潜在增值价值的员工为资本而进行的投资。在这里,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力资本,而是人力资本,特别是进行技术创新研究的研发人员。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典型的发展模式。早在上个世纪,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预见到了知识型员工将成为企业效益增长的关键因素。

1.3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

1.3.1 缓慢性和长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必须保证其员工尤其是关乎企业命运的研发人员及时更新补充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研发人员的学习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因而对其的投资收益是慢慢地产生的,有的在短期内根本看不出收益,一般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

1.3.2 高风险性和收益不确定性

由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以及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之间具有的不可分割性,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高风险性主要体现在其投资对象人上。人力资本必然会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因而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为他人做嫁衣的风险,除此以外还面临着技术机密外泄的风险,一旦发生对于企业来说足以致命。由此看来,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人员进行投资所获收益好坏受研发人员主体因素的影响,因而企业无法准确预测投资收益情况。

1.3.3 高投入性和高收益性

高新技术企业对人力需求的层次较高,除需以高薪吸引高素质人才外,还需对各类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以防知识的老化,确保人力资本的质量,增强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为了更有效的激励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会结合各种利益分配制度、福利制度等取悦它的知识型员工,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更加愿意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其异于传统企业的高投入性特征。高新技术企业高收益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新知识产权的转让以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而取得,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一旦成功,企业可能从中获得高额的利润、市场占有率或是市场份额。

1.4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分类

1.4.1 资金的投资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高投入性的特征决定了其人力资本投资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且是持续地投入。

1.4.2 感情的投资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是说投入大量资金后就可坐等高额的利润收益,它需要企业注重细节,精心培养与研发人员的深厚感情才能确保之前的资金投资不付之东流。研发人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行业内的精英,很多时候他们关注的不只是资金形式的收益,更多的是工作机会、晋升机会、成就感、归属感等。企业一方面需要经常与研发人员沟通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关键的研发人员安排到相对重要的岗位或是给予关键技术人员一定比例的技术股,让他们与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及时解决,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梦想是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的,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使他们通过在企业内尽职尽心地工作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和价值。长此以往,主人翁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降低了公司苦心培养的核心人才流失的风险。

2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包括两个方面:可计量的经济型收益和不可计量的非经济型收益。可计量的经济型收益直接表现为可以用财务指标直接体现的收益,例如一定时间企业利润率的上升幅度;不可计量的非经济型收益则难以用定量数据显示,有时候甚至难以察觉,例如员工对组织认可程度的提高。

2.1 可计量的经济型收益分析

2.1.1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理性投资行为首先必须考虑的基本条件

Rt为研发产品预期销售额,n为连续投资的总年份,H为投资收益中人力投资的贡献率,Ct为每年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i为贴现率。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收益贴现后大于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时,企业才会有动力继续追加投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才会从战略的角度重新审视对于研发人员的投入问题,而不是凭直觉和经验进行随意性的投资。

2.1.2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析

在实际计算研发人员投资成本时应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不宜套用固定的计算公式。比如:招聘成本中可以考虑逆选择成本或是道德风险成本,倘若企业在招聘方面做得很好的,所招募员工均符合人企匹配、人岗匹配原则并且较长时间内没有离职,企业可以适当不考虑这样的成本。

有些成本难以量化成确定的货币成本,可尽量通过各种分析方法调整以得到较合理数据比如因离职人员泄密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成本。

2.1.3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可计量收益模型的建立

这里主要考虑将可货币化收益计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模型。

2.1.3. 1 企业研发人力资本对企业收益的贡献率

R=ALαKβ(基于道格拉斯投入产出函数),R为企业研发产品收益,A为研发技术水平参数,L为对研发人员的人力资本投资,K为对研发的物力资本投资,α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参数,β为物力资本投资收益参数。

对两边取对数:

将企业以往两年的产品收益与投资数据代入以上公式即刻求出α,β。

由此,可以算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力资本对企业收益的贡献率:

2.1.3. 2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未来收益

其中△R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新增价值,Ck为企业对研发人员投资的机会成本。

2.2 不可计量的非经济型收益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非经济收益虽然无法定量计算,但意义重大,不容忽视。非经济型收益可以是组织层面的也可以是个人层面的。

3 结论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决定了其人力资本投资情况异于传统企业,它不仅包括高额的资金投入,而且包括真挚的感情投入,只有双管齐下才能确保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是为他人做嫁衣,实现预期的收益。作为一种投资行为,企业高层必然希望能获得高附加值的收益,但不能只关注可计量的经济型收益而忽视不可计量的非经济型收益。两者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都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核心人才的流失,进而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创伤。当然,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对研发人员的投资获得高附加值,必须在对他们进行投资之前创造好的研发环境,主要是指研发机构具有完备的设施仪器、充裕的资金等,这需要高层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并重新审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收益问题,了解核心人才尤其是研发人员物质和情感的需要,使其为企业获得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和不断增长的市场份额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尤为重要。作为一种投资行为,企业必须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收益情况进行分析。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分为:资金投资和感情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主要分为可计量的经济型收益和不可计量非经济型收益。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感情投资,研发人员,收益分析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9.

[3]杨海.对西奥多·舒尔茨的回顾及其理论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何刚.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计量与评价分析[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5]武辉,王丽芳,刘立京.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分析[J].中国商贸,2009.

[6]王玉冬,沈丽娜.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策略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5.

上一篇:中学生英语学习论文下一篇:解决劳资纠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