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职辅导员视角

2024-08-04

专职辅导员视角(精选7篇)

专职辅导员视角 第1篇

一、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

1. 奖学金的覆盖面小

虽然国家奖学金的奖励金额有8000元, 但是国家奖学金获奖比例很低, 而且对获奖学生的综合要求很高, 贫困生很难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比例为5%左右, 一个班级50个学生, 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的有2-3人;各高校的奖学金的金额和获奖比例也相差很大, 有的高校奖学金一年一评比, 加上贫困生平时忙于兼职赚取生活费对学习或多或少有影响, 获得学校的奖学金也有难度。所以各类奖项看似很多, 其实贫困生能够获得的不多。

2. 助学贷款的还款出现了信用问题

最近几年的助学贷款都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学生从当地的承办银行或是邮政储蓄银行贷款, 还款也可以直接到当地承办助学贷款的银行或是邮政储蓄银行还款, 也可以通过网上支付宝还款。有些学生在毕业后没有按时还本还息, 更改的联系方式也没有告诉学校, 造成院校协助追缴欠款难度大。在费尽周折联系上学生本人后, 得到的答复是忘记还款或是不知道怎么还款等勉强的回答。其实各家高校在贷款学生毕业前都会做诚信还款教育, 提醒学生还款的方式, 只不过是贷款学生自己不放在心上而已。

3. 贫困生资助的多样性和资助力度的逐年加大使部分学生养成了惰性, 不愿意勤工俭学

我的一个学生安排她到图书馆勤工俭学, 结果干了不到一个月到办公室来找我, 说图书馆的工作太累不愿意做了, 我答应了她的要求, 安排其他同学去了她的岗位, 一周后有一笔助学金要发, 该生得到消息找到我争取一个名额, 我当时就拒绝了她。个别学生白给的钱愿意拿的, 要付出劳动才能拿到的钱就不愿意拿了, 这样的学生应该不会真的十分贫穷。每到发一笔资助的时候都会有个别学生跑到办公室来问需不需要还款, 需要还款的话就不要了, 不需要还款白拿的话就积极争取, 个别争取不到资助导致心理失衡的学生就向相关部门写信举报资助工作不公平, 给院校的资助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 贫困生认定后形成的贫困生资料库滚动性差

有些院系的贫困生库形成之后便沿用至学生毕业, 造成一个班级总是那几个人获得资助, 班级其他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的同学都意见很大。有些学生家里发生了天灾人祸但是没有及时补充进贫困生库里, 致使这部分学生得不到及时资助, 造成了很多潜在的问题;有些学生进入贫困生库的证明材料不是家庭经济情况的真实反映, 在入校一段时间后班级其他同学综合这些学生各方面的消费情况, 发现这些学生其实不贫困, 造成其他学生心理产生失衡, 对学校的资助管理工作产生怀疑。

5. 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

他们把国家、学校、社会团体的资助看成理所当然, 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及时予以偿还;面对多种多样的资助, 有的贫困生始终以个人为中心, 认为自己才是最困难的人, 所有的资助必须有自己的份, 没有申请到的话便开始埋怨学校资助管理工作的不公;有的贫困生不顾实际情况向有关部门反映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公正, 完全没有考虑到其他同学的情况, 失去了中华民族最起码的谦让美德, 也给学校的资助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有的贫困生拿着国家给予的资助贪图享受, 整日忙于恋爱、网络游戏, 不好好学习, 到学期末成绩大批量的不及格, 甚至面临被劝退的边缘, 完全不顾及父母师长班级同学的感受;有的贫困生在面对国家、他人有困难的时候表现出了惊人的冷漠,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 。

6. 一些贫困生心理问题严重

由于长期的家庭贫困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出现了一些症状, 有部分贫困生长期处于自卑、焦虑、抑郁、强迫的消极情绪状态之中, 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对自己是否能够完成学业以及完成学业后的就业问题都不太确定, 因而长期出于焦虑状态之中, 影响身心健康;部分贫困生因为对自己和家庭的前途看不到希望, 经常处于消极的抑郁心境之中;有些贫困生因为心理健康知识缺乏, 自身有一些强迫症状却意识不到, 我有一个学生家庭非常贫困, 她说自己小时候经常因为考虑学费没有着落扯头发, 后来一遇到麻烦事情就扯头发, 最后演变到看书学习的时候也扯头发, 学生本人为了防止自己扯头发夏天也不得不戴手套;部分农村贫困生看不起出身农民的父母亲友, 与城市的学生从小成长的环境差异太大又融不进城市学生的圈子中, 便将自己禁锢于消极、抱怨、愤懑的情绪中, 经常与同宿舍的同学发生冲突, 陷入人际交往困境等等。

二、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对策研究

(1) 各级政府和部门应继续加大对高职院校各类奖助学金的投入, 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这是教育公平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2) 为贫困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有利于承办贷款的单位及时催缴贷款本息, 另外在贷款贫困生在高职院校就读期间, 高校应加大对贫困生还款的诚信教育, 告知还款的方式和方法, 告知不守信用还款对自己将来的一些不利影响, 并将还款的注意事项印制成易于携带的小册子发给即将毕业的贷款学生, 便于他们日后翻阅。

(3)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一些贫困生自强自立典型事迹的宣传, 号召贫困生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一些弄虚作假获取资助的学生, 一经核实收回其获得的资助钱款, 并在全体学生中予以通报批评。这样奖惩结合在贫困学生中提倡自强自立精神和诚信、谦让的美德, 有利于减少贫困生因资助的多样性和资助力度的逐年加大而养成的惰性。

(4) 贫困生认定工作后形成的贫困生资料库应每学期滚动更新, 对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致贫的学生及时认定到贫困生资料库中, 对于班级同学反映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只是有一纸证明材料的学生及时从贫苦生资料库中移除, 确保每一笔资助都能发放到确实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

(5) 加大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力度,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一些德育课程、专题讲座、主体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开展感恩教育, 各种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增强, 也利于形成感恩的校园氛围, 在全体师生中形成知足、珍惜、前进的生活态度。

(6) 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或讲座, 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树立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的意识;高校可以加大对贫困生的心理干预, 比如高校应积极营造心理咨询氛围, 鼓励贫困生积极寻求心理帮助;积极组织各类贫困生社团活动, 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可以相互鼓励, 找到归属感 (3) 。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够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提高公民的受教育水平, 缓和社会矛盾, 更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谦和好礼、诚信知报、勇毅力行等传统美德。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完善, 高职院校的助学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 本文从贫困生资助管理一线辅导员的视角阐述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缓和社会矛盾,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专职辅导员视角,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

注释

1黄洁.论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感恩教育[J].衡水学院学报, 2011.12.

专职辅导员视角 第2篇

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各高校的重要工作。但从教学管理的视角来看,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环节中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一)大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下降

由于大学生对大学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不适应,自律能力较差,自控力不足,上课迟到、早退、无故旷课。有些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不适应,或对课程不感兴趣,或因课程难度较大,未能及时掌握课程知识,每堂课不是神游状态就是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等。这些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学生自身课堂学习的质量。

(二)部分教师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教学质量不高

部分教师工作热情不高,由于对所教的课程相对熟悉,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单一,没能根据当今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水平和社会的新变化进行完善和调整课程内容。另外有些教师对课堂上学生违纪现象放任不管,也不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引导,责任心不强。有些学校对专职老师没有学生学业成绩,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硬性的指标要求,无法较好的约束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通常只要按时上课下课并完成课程的考核任务就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三)学风建设被弱化为辅导员工作,认为学风建设的责任应由学生工作部门承担

学风建设中,辅导员通常通过对学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理念、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风建设得以实现。可辅导员日常工作琐碎繁多,无法时时刻刻投入在学风建设工作中。但在专职教师眼中,认为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课堂习惯怎样都是辅导员应该去处理的。他们对学风建设并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单纯的教学、上课。至于课堂上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他们大部分会去找辅导员进行反映,而不参与到学风建设中。

(四)专业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被忽视

由于辅导员学科专业知识上的局限,无法从专业学习的角度给予专业的指导。这就需要专职老师发挥重要作用,但专职教师认为自身主要任务在于教学,教学任务较重,只要把所分配的教学任务完成好即可,其他时间专注于课题研究,发表论文等。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下降,上课的责任感低,教学水平不断下降。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较为普遍。学风建设的基础是教风,没有良好的教风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风,教师的教学水平与道德情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投入。如果教师教风上差强人意,这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学生消极应对专业学习,最终导致学风涣散,出现学风问题。因此,教师是学风建设中最有效的因素,在学风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基于教学管理视角学风建设中问题分析

基于教学管理视角的学风建设现状,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从教学管理的环节进行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辅导员、专职教师、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

1. 学生与教师关系较为生疏,除了课堂接触以外,其它时候基本找不到人或不敢找。

学习固然需要学生主动思考与提问,但教师也需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每一代学生都有他们的个性特点,每一个群体会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与动力。教师想要提高课堂质量,必须主动了解授课对象是怎样一个群体,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

2. 专职教师在课堂只注重授课,对学生上课状态、课堂纪律关注得少,课后与辅导员就学生的情况沟通交流得少。

在教书育人方面,专职教师注重教书,而忽略了育人功能。

3. 辅导员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在进课堂了解学生学习状态方面无暇顾及,或者觉得课堂上应该由专职教师进行把控。

辅导员较少通过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专职教师与辅导员在课后没有进行学生学习状态的相互沟通,导致在学生学习状态把握上无法做到及时了解,无法通过辅导员与专职教师的通力协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跟进教育。在教学管理上导致了问题发现不及时,跟进教育不及时,从而滋长了不良学风的形成。

(二)学校教学管理缺乏力度

针对课堂,学校制度等方面并没具体约束,点名及课堂管理都由专业老师操作,随意性极大。一节课时间就这么多,假如老师把精力放管纪律上了知识的进度就跟不上,而且学生玩手机的时间往往具有间断性及时间不一致性,老师不会因为少数几个同学的行为而耽误整个班几十人的时间,以至于许多学生在课上会放纵自己。

三、辅导员与专职教师联动落实巡课制度探索

基于对学风建设途径的探索,我们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电子系辅导员、专职教师巡课制度为例,进行学风建设有效途径的尝试和探索。

(一)辅导员与专职教师联动的巡课制度实施过程———以华软学院电子系为例

巡课制度是在推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为了更好促进有效教学,通过管理手段让教学常规要求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也能约束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这不仅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效地加强学校学风建设。在实施中,巡课内容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巡教师,看教师是否按照教学规定上课、是否不备课上课、是否迟到或脱岗、是否上课接听手机、放任学生不管;是否放纵学生课堂上违纪(迟到、旷课、睡觉、接听电话)等;二是巡学生,看学生到课上课情况、学生上课精神状态、上课是否睡觉或玩手机等行为。

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在巡课制度的开展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在于制定《巡课管理制度》、开展课堂巡课活动并登记《巡课情况登记表》、课后将课堂情况反馈到任课教师和带班学习导师处、将严重的教学问题反馈到负责教学系主任、对违纪学生及时批评教育。专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或者学习导师)的工作在于及时了解和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学习问题,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做好专业的指导;端正教风,能重视并及时处理辅导员提出的课堂问题。

两者工作合力点则体现在:对于课堂的学风问题,辅导员和专职老师或者学习导师相互沟通,了解学生的问题原因,对学生跟进教育。针对不同问题学生,辅导员和专职教师可以有所侧重,辅导员可从擅长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疏导等角度来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专职教师则更了解课程应用性和专业体系,从学习方法、专业定位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对口的人才要求和行业前景,引发学生的职业就业危机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职业定位并明确就业方向。总之,推进高校辅导员及专职教师共同参与到学风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工作的有效措施,巡课制度需要两者共同协作完成才能发挥作用。

(二)构建了辅导员与专职教师学风建设中协同合作平台,提升教育效果

在学风建设中,辅导员和专职教师应共同负有责任,根据职位特点承担不同工作重点,合理分工形成合力,加强学生学风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一个辅导员与专职教师联动的学风建设平台十分必要。在这一平台上,辅导员与专职教师交流互动,辅导员能够第一时间把握课堂动态,与专职教师共同推进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课堂上发现的问题,辅导员与专职教师协作分工,一起找出问题所在,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指导教育,帮助学生适应不同类型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不少学生经过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教育,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得到改善,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学管理角度上,辅导员与专职教师联动的巡课制度这一平台能较好改善教学质量低,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加强班级学风建设。

(三)辅导员与专职教师联动的巡课制度落实应注意的问题

1. 巡课是一个动态、持续性长的过程,不能单靠一节课就能评价教师和学生表现的好坏。不间断地巡课,可以较大程度上实现对课堂的过程监控,记录下课堂有效信息,为事后纠正和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2. 巡课制度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信任危机。

巡课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和学生,特别是教师感觉到自己不被信任。当这种信任危机扩大后,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对立情绪,从而滋生新的消极情绪。因此巡课制度执行前应严肃告知所有辅导员和教师、学生制度开展的目的所在,引导教师和学生往积极的层面上思考。另外巡课者不应干预任课教师当前授课行为,破坏课堂氛围。所以,在设计巡课制度的时候,要力求趋利避害,使巡课制度发挥监督管理作用的同时,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3. 为了鼓励大家对巡课制度的支持配合,对于在执行中表现优秀的辅导员、专职教师、学生或教学班级都应给予表扬和奖励。

对于有过失的教师和违纪的学生应及时指出和批评教育,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帮助其找原因不断完善自身。

参考文献

[1]彭美玉,聂达荣,陈永红,郑玉清,郑辉.基于教学管理视角的学风建设问题探析.教育理论与管理,2012(4).

专职辅导员视角 第3篇

1.学校规模扩大, 人数增多, 但是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人员较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较薄弱, 对公寓管理重视不够, 导致公寓存在管理松散现象, 主要表现为精力花费不够多、人员配备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 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实行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后的宿舍管理人员是临时工, 政治素质不高, 文化水平较低, 缺少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 直接影响了学生公寓管理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 而院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鞭长莫及, 学校、院系、宿管中心互相推卸责任。总体而言, 后勤社会化改革下的学生公寓思政教育工作缺乏力度, 意识较为淡薄。

2.当前各高校的公寓管理制度, 义务性、强制性条款较多, 而权利性、人性化条款较少, 因此学生往往有一定抵触情绪,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难真正根植到学生的心中去;此外, 方法缺乏创新、手段陈旧落后, 对公寓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够或停滞在表面状态, 不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个人隐私, 在实际工作中仅仅满足于处理日常一般事务, “新三进”的精神领悟不多, 思想政治工作落不到实处。

3.许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纷纷成立了学生公寓管理自治组织, 但由于学生工作经验有限, 心理素质不够稳定, 自律性不强, 遇到公寓突发事件、违纪事件或需要做相关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 学生公寓管理组织显得手足无措, 往往需要公寓管理人员出面解决。并且在现有公寓管理条件下, 虽然学生可以在公寓管理中发挥作用, 但参与的人数极为有限, 工作也属劳力型、低层次, 因此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并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发挥。

4.当前社会瞬息万变, 优秀文化缺失太多, 而不良文化却芜杂丛生,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校园文化, 给公寓文化带来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把自己溶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整天无所事事, 找不到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 沉迷于网络游戏中, 公寓管理部门缺乏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把握不住公寓内的学生思想动态, 从而使公寓文化易偏离正常的轨道。

二、公寓专职辅导员制的优越性

1.在思想政治教育上, 公寓辅导员可以弥补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在思政工作方面的空白或遗漏。公寓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 并且每天例行走访寝室, 有更多的机会和学生交流, 能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状况,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 公寓辅导员能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到场处理, 最大可能减少事故发生。公寓辅导员保证公寓区的卫生、纪律、安全稳定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做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两个方面。

2.在公寓管理上, 由于公寓辅导员能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 因此有利于形成一支由公寓辅导员组建的学生自我管理队伍, 充分调动学生中的优秀骨干和积极分子, 实现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 并且能把公寓区内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都包容进学生自我管理队伍中去, 树立典型、突出重点, 形成学生工作部—公寓专职辅导员—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公寓区内学生的层级管理模式, 环环相扣, 将公寓管理工作落实到方方面面, 把公寓建成学生“三自”场所。

3.在管理教育、服务模式上, 公寓辅导员从细微处入手, 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由于和学生朝夕相处, 更能以兄长的身份来和学生交心, 处处关心, 时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做到以言传情, 以情动人, 因此在要求学生如何做的时候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在公寓文化建设中, 公寓辅导员在对公寓进行净化、美化的基础上, 利用公寓内各种文化宣传设施宣传优秀人物事迹, 系统介绍学生迫切想知道的社会资讯, 还能在重大节假日开展教育活动等;还可以以寝室为单位开展阅读、写作、手工制作、书画、棋类等协会或者兴趣小组活动, 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可以开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责任区, 以活动室和文化场所为舞台, 利用各类公寓资源, 促进学生公寓精神文明建设, 让学生的个性和才华在实践中得以发展, 在竞争中得以展示, 在成功中得以升华。

5.在公寓安全保障上, 公寓辅导员长期住在公寓, 能结合公寓管理实际实施高效快捷的应急措施, 同时还有条件接受公寓区应急预案的实时演练, 从而具备一定程度的应急能力。这一切都有利于发现公寓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加强安全信息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 加强事前矛盾纠纷排查调研工作, 杜绝一切可能诱发事端的苗头和隐患, 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和治安案件的发生。一旦公寓区发生安全事故, 公寓辅导员就能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并且和后续的应急措施等结合起来, 况且公寓辅导员的职责要求他们“勿以善小而不为”, 因此在长期的实践中自能积累一定的安全管理经验。

三、公寓专职辅导员的局限性

1.公寓辅导员的定位问题。他们是教师还是职工, 是教学人员还是教辅人员, 是属于学校编制还是属于社会编制, 他们今后的职称之路该走哪条路线, 他们是否和院系辅导员享有同样的待遇问题等还需讨论。

2.现在高校大规模扩招, 学生数量激增, 由此带来公寓区规模的庞大, 公寓辅导员的师生比例该如何配比也在探索之中。如果工作要做得够细、够深, 就同样需要一支较为庞大的公寓辅导员队伍, 那么学校的经费支出就会激增, 所以不仅需要考虑学校的规模和管理需要, 还要注重投入和产出比。

3.公寓辅导员和院系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工作关系容易脱节, 可能出现各做各的事和重复工作。分工不明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踢皮球”、互相推诿的现象。

4.公寓辅导员的职能权限问题, 学生工作部、院系该下放多少权力给公寓辅导员也值得思考。根据试行学校的经验, 公寓专职辅导员的权限远远不如院系辅导员, 比如评奖评优、违纪处分、党员考察等, 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公寓专职辅导员不屑一顾, 毫不在意。

综上所述, 学生公寓管理是学生工作的重点, 学生公寓不仅是学生学习、休息、娱乐、交流的场所,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由于时代的变迁, 如何应对高校学生公寓中层出不穷的问题, 对高校相关职能部门来说是一个困难的课题, 也是一个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 面临这一新的挑战, 我们要完善设施, 明确责任, 健全机制, 强化考评, 齐抓共管, 责无旁贷。学生公寓实行专职辅导员, 是为了更好的近距离接触学生, 面对面进行教育、服务、管理, 尽管它还不够成熟, 但是总的来说, 应当是符合当前高校形势的一种管理模式。

摘要:学生公寓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点, 也是学生管理中的难点。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和扩招, 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 关键是建立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公寓专职辅导员 (下简称公寓辅导员) 队伍。研究公寓辅导员制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局限性, 完善设施, 明确责任, 健全机制, 强化考评, 齐抓共管, 切实抓好高校公寓辅导员建设, 是符合当前高校形势的一种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等院校,公寓辅导员,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朱伯平.对加强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认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6) .

[2]赵海信.浅析高校学生公寓走向社会化管理[J].科技咨讯, 2006 (1) .

[3]上海大学生研究中心.新型学生公寓的学生工作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4]郭玲玲.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高教论坛, 2006 (2) .

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创新途径初探 第4篇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明确说明, 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的学习, 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1.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衡量标准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有专门的培养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 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 又包括教育专业性, 这就要求21世纪的教师必须是接受过专业化训练、有着较高专业素养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第二, 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 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1]

我国教育部师范司在编撰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教材中明确地把“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列为“教师专业化”的三大标准, 规定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 又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这些标准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有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和学习的能力;二是拥有教学实践的能力和科研能力;三是具有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

2. 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关注程度尤其是教师自己自觉意识的提高, 人们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意义、过程机制、途径与策略等方面都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为新时期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切实提高专业发展的科学性、时效性及整体的教学质量, 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氛围与经验支持。但专职辅导员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高校在其选拔和培养上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国家没有实施专业化的考核及资格认证体系, 学校没有成立培养选拔辅导员专业化的组织机构。

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 提高辅导员素质是关键, 但我国目前仍然没有一套能与教师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评价机制, 有些学校虽然制定了一些评价机制, 但缺乏严格的专业化的考核和资格认证, 往往是等教师招进来后再统一进行资格培训, 资格认定易流于形式。而且,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各大高校全面扩招, 同时增大了对教师的需求, 所以许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研究生就直接走上学生思想工作岗位, 而这些青年教师并不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的, 没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背景, 缺乏相应的教育经验。

辅导员有其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 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养和训练, 需要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水准等保障机制, 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就是希望将辅导员培养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知识和技能的职业, 成为其他职业劳动者所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 从而提高辅导员职业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因此, 要实现辅导员专业化, 必须建立教师专业化考核及资格认证体系。

2.2 学校和辅导员本人对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部分高校党政领导、专任教师不承认辅导员的专业身份地位, 认为辅导员就是管管学生, 是谁都可以做的事情, 把辅导员当成行政人员甚至后勤人员对待, 导致辅导员的教师身份不被承认, 将辅导员排斥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之外。而部分辅导员对教育事业缺乏热心, 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对职业规范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 在工作中对于晋级、评优等过于看重而导致专业学习上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倾向, 从而影响长远的专业发展。另外, 辅导员角色定位较低, 很多辅导员仅仅把自己定位于“生活导师”、“思想导师”的角色, 这与现代教育所强调的专业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离“专业的教育家”和“研究型教师”的要求差距很大。

2.3 辅导员工作繁杂, 而科研能力普遍偏低影响其专业化的强化, 部分辅导员外流和转岗严重影响整体专业化的水平。

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 一个辅导员要带200到500个学生, 辅导员把精力都放到处理学生日常生活的事务中, 而且高校其他教辅部门遇到学生的事情也直接找辅导员, 使辅导员成了“万金油”。有些高校师资相对紧缺, 有的辅导员也会兼职上专业课, 这样辅导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 并且辅导员很少能承接到较高级别和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导致不能接触到与其所学专业和工作相关的前沿知识和信息, 缺乏高校教师应有的科研能力, 从而影响了辅导员专业知识的深化。而高校存在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等问题, 很多学校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面对优秀辅导员的外流、辅导员转岗等问题, 这些辅导员都是相对有学生工作经验与一定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这种外流和转岗现象对辅导员群体的发展有连锁反应, 对整个辅导员队伍构建有削弱影响。

3.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培养途径

辅导员专业化培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使得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刻不容缓, 所以高校和辅导员本人都要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起来。

3.1 学校和辅导员都要树立专业化的观念。

学校和辅导员自身都不应该将辅导员仅仅看成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师、生活的向导, 而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将辅导员作为发展的人来看待, 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视为办学目标。学校要鼓励辅导员在扮演好自身角色的同时, 还要承担研究者、决策者和教师教育者等角色;鼓励辅导员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研究, 对教育学的复杂性进行探究, 对知识、信念进行反思, 树立开放教育、终身教育、民主教育和生态教育的大教育观, 不断增强、拓宽自己的文化修养与专业视野, 尤其是提高实践中的反思意识和行动研究。[2]

3.2 学校作为辅导员培养的主要推动者,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2.1 岗前短期培训和职后长期培训相结合。

岗前培训主要指依据每所高校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所形成的独特的组织文化。在新教师上岗之初, 学校通过柔性的组织文化的引导, 建立起教师间的合作、友爱、奋进的文化心理环境, 从而自动调节他们的心态和行动, 将高校确立的奋斗目标化为自觉行动, 通过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以确保新教师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专业工作, 并建立一套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以加深大家对岗前培训的重视。[3]而一项有意义的在职培训计划, 应当以教师的思想、信念、知识结构和教育行为的改进为目标, 要与教师的日常专业经验有直接的联系, 并考虑到教师所处的环境和专业发展状况, 最终鼓励教师的学历和支撑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3.2.2 引导辅导员做职业生涯规划。

辅导员大多是刚迈出校门的学生, 对要工作的学校、教学工作和自己的价值都没有清晰的认识, 所以学校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教师了解学校、了解自我, 帮助他们在此过程中看到各种机会, 从而作出决定, 建立奋斗目标和理想, 并助其实施。学校创建辅导员导师制, 营造“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并为辅导员提供科研机会, 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学校为辅导员配备教学经验丰富, 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良好师德风范的资深教师当导师, 让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之余, 能参与科研, 通过科研项目组建团队或跨院校、跨学科组建团队, 并与社会企业联合做项目, 为辅导员科研提供平台和社会资助。

3.2.3 为辅导员搭建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

学校应通过开展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经验报告会、讲课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鼓励青年辅导员和有经验的辅导员、优秀辅导员共同探讨教学经验, 并定期请学术大师作报告, 开阔辅导员的视野, 鼓励辅导员走出校门、跨出国门学习深造, 以培养知识面宽、适应性强、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为目标。

3.3 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这是实施辅导员专业化的有力保障。

3.3.1 建立辅导员个人资料档案。

个人资料档案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融合, 个人资料档案包括计划、教师学习的实证性证据、教师的工作反思、工作的总体评价、学术能力、主管者和合作教师对教师能力的证明材料等。[4]学校对每一位辅导员建立个人档案, 将他们的政治表现情况、师德建设情况、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与教育教学情况及时归类入档, 经常进行综合分析他们的成长情况, 并对辅导员培养、进修、深造、晋升等提供依据, 以促使形成全校辅导员奋发进取的风气。

3.3.2 各种激励机制和形式多样的业绩考核相结合。

学校可通过解决教师住房、开设“辅导员之家”等措施增强辅导员主人翁责任感;通过授予荣誉称号、公开表彰、科研成果发布会等形式对辅导员进行精神激励, 对辅导员所取得的成绩要予以肯定;通过提高辅导员待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良好的视野为前景激发辅导员的内在动力, 以促动辅导员将育人与科研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在采用激励机制的同时, 学校要不断改进辅导员专业发展评价机制, 侧重实施发展性评价。坚持学校测评、学生测评、辅导员互评相结合原则, 形成竞争机制。[5]另外, 学校还应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调适政治权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职、责、权分明, 互相监督, 彼此协调与合作。从实际出发, 赋予校董事会、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代会等相应的权力和权利。学校要优化上述机构组成人员队伍, 充分发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 给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最优的成长空间和环境, 建立和健全辅导员约束机制, 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特点, 给予人文关怀、真诚帮助, 促使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能力健康发展。[6]

3.3.3 辅导员自我能力的提高。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 除由学校所建立的一系列培养政策之外, 应具备相应的素质来保障这些政策的实施。首先是树立自己的角色意识, 规范自己的角色行为;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三是培养创新能力;四是勤于反思,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流取向是“实践—反思”, 强调的不仅是专业知识, 更是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持续不断的教育实验与批判性反思。[7]

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 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 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辅导员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和自身角色定位, 除培养具有自身专业素质外, 还要在心理情感、意志水平上都均衡发展, 树立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 力争成为有完善人格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4, (1) :21.

[2]王美香, 罗文华.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建设教育, 2007, (10) .

[3]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两个课题[J].内蒙古教育, 2005, (2) .

[4]胡志坚.个人资料档案:一种新的教师培训模式[J].教育探索, 2004, (1) .

[5]蒋竞莹.教师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 2004, (4) .

[6]高宏.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 2007, (3) .

专职辅导员视角 第5篇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领航人, 是大学生立志成才的指路人,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贴心人, 是大学生扬帆远航的摆渡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 相处时间最长, 联系次数最频繁, 是学生思想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是学生集体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重要职责, 是保持学校稳定与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如今, 踏上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岗位已经一年半了, 我慢慢适应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 现结合工作实际, 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思考, 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胜任本职, 与时俱进。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努力提高理论素养

高校专职辅导员是专门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会影响所带班级的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辅导员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强化理论学习, 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提升政治思想素质, 用理论武装自己, 才能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辅导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要传播和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方法, 使之成为青年大学生的主导思想和主流文化, 成为指导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精神支柱。学生辅导员自身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是从事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 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理论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前提。作为一名工科生, 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身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所以工作之余, 我积极主动地学习政治知识, 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有意识地学习辅导员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 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坚持在工作中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宗旨, 熟悉国家政策和学校的相关工作。

二、信心、爱心、耐心“三心”关注学生成长, 扎实、切实、落实“三实”开展学生工作

(一)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大学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导师,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现实而深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辅导员应把握时代脉搏, 深刻认清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增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工作中, 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结合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和学校重大事件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 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不拘一格, 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班会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有计划地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主题班会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 在辅导员的指导下, 由班委会组织开展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班会形式,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经常定期组织召开班委会。例如, 在学生入学伊始, 为了尽快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这个新的环境, 走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 顺利度过特殊阶段的转折期, 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为今后的学习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组织了《新生活, 新开始》、《正视现实与理想的反差, 适应新的环境》、《克服孤独、培养自信, 应对新的竞争》等主题班会;针对学生对自己在大学中的角色没有定位与适应, 不知怎样自由支配课余时间, 导致沉迷网络游戏, 组织了《如何应对网络游戏的侵袭》、《预防网络成瘾———我谈网瘾的危害》、《杜绝网络成瘾, 健康文明上网》等主题班会;针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模糊,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源动力不足, 组织《为什么要学习》、《我的学习计划》、《畅谈人生理想》等主题班会;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组织了《走好人生路———我的大学生活》、《生命的意义》、《从我做起———让世界因我的存在更美好》等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开展, 充分发挥了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同时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 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集体荣誉感, 从而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学生思想的转化和良好的班风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做好班风学风建设工作, 营造班级优良学习氛围。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 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建设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载体, 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营造和谐班风、树立良好学风是班级建设的基本内容。在一个有优良班风学风的集体中生活与学习的学生, 会自然产生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 班风越好, 同学们越会为维护集体荣誉, 完善与发展集体而自觉地奋发努力[1]。优良的学风、班风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要因素。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 要通过长期的培养逐渐形成。

学生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和核心, 是班级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为班集体的中坚力量, 他们各司其职, 直接或间接完成班级中大量的、具体的工作, 使得辅导员和班级同学之间的信息畅通。他们广泛活动于同学当中, 如果自身能够树立责任意识、严格要求、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团结同学、热心服务, 将在班级中树立较高的威信, 有利于促进和巩固优良班风的形成。我一直将学生干部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 主张班委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在班级中充分发挥带头模范作用。从而带动和影响更多的班级同学, 奋发向上, 团结一致, 大大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推动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我校自2009级学生开始实行学分制管理, 淡化了班级概念;教学采用选课模式, 也不便于掌握学生上课的出勤率。针对这些情况, 我建议将班风学风问题贯彻在班级的主题班会中, 让学生树立起“培养学习能力, 共建和谐班风”的意识。针对学习成绩的差异, 在各班开展了“以好帮差, 带动全体”的一帮一学习活动。在班级内组织学习帮扶小组, 安排学习好的学生辅导学习差的学生, 组成帮扶小队, 实现班级同学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和谐学习氛围, 从整体上带动全班的学习气氛。同时抓好班级课堂考勤工作, 针对学分制下管理的特殊性, 对于经常旷课的学生, 指定共选一个教师的班干或同学上课做好考勤记录, 便于定期了解, 随时掌握情况, 及时解决问题。

(三) 做好安全稳定教育工作, 强化学生安全第一意识。

高等学校是社会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高校的安全稳定, 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创建和谐校园的必要保证, 关系到广大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 关系到教学、科研、工作、生活的正常运转和人才培养的质量[2]。

学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 群防群治”的方针, 不断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目标。通过逐级落实责任制和岗位责任人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学院坚持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 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主抓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副书记、辅导员、班长及宿舍长之间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做到责任明确, 制度落实, 奖惩分明。节假日前, 分班级填写离校登记表, 切实掌握学生离校情况。学生安全无小事, 我做到会会谈安全, 事事讲安全, 处处说安全, 让班干将“安全第一”的意识通过班会传达给班级同学, 增强安全意识。

(四) 做好重点学生关注工作, 引导特殊学生健康成长。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 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 社会、学校、家庭对于大学生的要求, 以及学生个体的自我期望都在逐步提高, 大学生容易产生烦恼和压力, 容易迷茫和逃避。如果对这些学生不加以重视, 任其发展下去, 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我校每年在新生入学初组织大学生参加心理普查,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针对心理普查中显示出来的“问题”学生, 以及在平时工作中了解到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给予高度的关注。我会找这些同学谈心, 以最大的耐心和最诚恳的态度听这些同学的诉说并进行鼓励和正确引导, 同时让班干部、党员留心学生的情况, 和他们多沟通多交流, 并引导同学参加各项活动, 融入班集体中, 感受到温暖的归属感。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 做好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桥梁, 和家长及时沟通学生的情况, 保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同步,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些有特殊性的学生往往容易脱离集体, 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上学期有两名留级试读和两名留级的同学来到我所带的班级, 他们自尊心很强而且敏感自卑, 我经常用短信与他们聊天, 到宿舍和他们谈心, 帮助他们分析曾经失败的原因, 鼓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 重拾学习的勇气和自信, 树立奋斗目标。安排班级干部经常关心几名新同学, 以班会和活动为依托, 让这几名同学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 融入新的班级, 开始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五) 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关爱贫困学生健康成长。

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实施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的基础工作。家庭经济困难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会随着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使国家的资助政策真正落实到家庭困难的学生身上, 我校采取对经济困难学生一年一认定的政策。为了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使得贫困认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我校充分发挥班级评议小组的作用, 建立梯队结构的认定小组, 形成学校 (资助管理中心) —学院—班级的“三级一体”的资助管理体系。为了尽可能地掌握学生的准确信息, 在班级评议这个关键环节中, 将寝室长纳入认定小组中, 更有利于评议过程的客观公正。

目前我所带的9个班, 共312名学生, 将近32%的学生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在贫困生的评定过程中, 首先成立以辅导员任组长, 班长为副组长, 班级干部、学生代表、宿舍长为成员的班级认定评议小组。考虑到一个班级的学生, 平时学习、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较长, 他们对彼此之间的家庭状况、消费情况了解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相对较高, 学生代表由班级同学共同推选产生, 一般不少于班级总人数的10% (并要求按照班级男女生人数比例, 推选一定比例的女生当选学生代表) 。而同一寝室的同学对彼此的生活和消费状况更有发言权, 因此将寝室长也纳入到评议小组中。认定评议小组成员确定后, 在学院公示栏中进行公示。其次, 让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 自行自主地提出书面申请。我组织班级评议小组召开评定会议, 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 审核学生的个人申请, 根据评议小组各成员平时掌握的信息, 秉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认真进行贫困生评定公正。及时将认定的贫困生名单在公示栏进行公示, 接受同学们的监督。最后, 在物质帮助的同时, 我注重思想上的帮助, 经常与贫困生面对面地交流、谈心, 解除他们心中的自卑心理, 保证他们的思想不掉队, 使他们振奋精神、安心学习。

(六) 做好文体活动组织工作, 倡导学生积极锻炼自我。

推进素质教育是21世纪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高校素质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教育理念, 文体活动作为高校第二课堂———课外教育的主要载体, 是实施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实现方法。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 对于提升学生素质、活跃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引领学生成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在活动中展现风采, 锻炼能力, 增强集体荣誉感, 丰富课余生活。参赛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其中可以结交朋友, 取长补短, 提升自我。在我的支持倡导下, 学生参与活动热情高涨, 在学院学校的各项活动中都闪烁有他们青春的身影。如: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冬季阳光长跑等体育竞技活动;卡拉OK比赛、演讲比赛、书画大赛等文艺娱乐活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安全知识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等学科教育活动;职业规划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竞赛等科级创新活动。这些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锻炼了他们努力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创新素质等多方面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 做好形势政策备课工作, 引导当代学生坚定信念。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而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然而, 目前高校的形势课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出勤率很低, 部分学生把形势课当成自习课, 用来复习其它“重要”课程。学生的时事知识匮乏, 对国内外热点事件的认识肤浅幼稚。为改变这种现状, 我在工作之余, 努力拓展个人其它学科的基本理论, 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通过报纸、新闻、网络、书刊等多渠道了解国内外热点事件, 和其他有经验的老师探讨交流, 掌握多方视角和观点, 拓宽思路。认真备课, 细致准备上课教案, 及时更新上课内容;打破常规的上课模式:采取PPT直观教学, 课堂分组讨论, 放映相关热点视频, 邀请有见地感兴趣的同学走上讲台、畅谈个人观点等多种方式, 创新开拓形势课教学方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年半的工作经历, 让我已经能从刚工作时的手忙脚乱到如今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然而,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是艰巨的、复杂的, 工作内容是动态的、变化的。由于初涉辅导员岗位, 工作时间较短, 工作经验不足, 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我仍然很欠缺不成熟, 正处于学习摸索的过程中, 但是我清楚地知道,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辅导员, 要始终牢记“学生工作无小事”, 做好与学生相关的每一件事情, 而要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就要提高业务水平, 倾心扎实工作;树立服务意识, 真心关爱学生;创新工作方法, 潜心育人成才。“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辅导员工作任重而道远, 我将怀揣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在新的征程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以饱满的热情、踏实的作风尽职尽责地做好学生工作。

摘要: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的进步和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学生辅导员一方面要顺利适应自身从学生到老师的工作角色转变, 另一方面因为熟悉的学生经历和生活, 容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展开工作, 抓住学生工作的重点。结合工作实际, 作者谈谈成为高校专职辅导员后的工作体会, 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以更好地胜任高校专职辅导员职务。

关键词:高校专职辅导员,阶段性总结,思考

参考文献

[1]李丛伟.以竞赛为抓手促进高职班风学风建设[J].科级信息, 2010, (30) .

[2]邱实.浅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学理论, 2010, (23) .

专职辅导员视角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长效机制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在2000年以后由中专、技校、成人高校合并升格而形成的, 其生源是高考中最低录取线, 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难度更大。高职院校的专职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者, 是高职院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 在高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角色定位不明晰

由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些对学生负有教育与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个人不能充分履行其职责, 凡是涉及到学生的事情都需要辅导员的去落实, 使得专职辅导员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太繁杂, 超出其职能范围, 客观上造成专职辅导员就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认识偏差。这种角色认识上的偏差, 模糊了他们的工作职责, 造成了专职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容易错位、越位。

2.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年龄结构上看, 辅导员年龄普遍偏轻。据统计, 目前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从职称结构方面看, 专职辅导员职称偏低。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中, 初级和无职称的占大多数, 中高级职称很少。从学历结构上看, 职前学历很低, 职前中专学历占一定比重, 职后学历也不高。

3.管理机制不完善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把专职辅导员编制在学校各二级学院, 日常管理工作由各二级学院负责, 人事管理则由职能部门负责。由于专职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系统中连接学生的最后一个环节, 所以专职辅导员的“婆婆”多。“婆婆”多了, 事情也就必然多, 常常是“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 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析、研究学生问题, 更谈不上用知识和新教育理念指导学生成才, 长久下去, 专职辅导员指导和引导学生成才的本职工作就不能很好地履行, 降低了工作的效能。

4.流动机制不健全

专职辅导员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队伍, 随着时间的推移, 流动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人只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过渡, 干上几年之后, 一旦有机会就改行。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发展方向不明确, 流动机制不健全有关。一直以来, 辅导员的工作是最忙、最累的, 但工作的付出很难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 大多数的辅导员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不乐观, 担心自己的出路, 这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5.评价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面对的直接对象是学生, 整天与学生打交道, 因此需要占用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 无暇去进行教学和科研。因此, 职称、待遇等比专业教师较低, “工作辛苦, 生活清苦”, 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缺乏全面、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导致出现“无事就有功, 有事功全无”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专职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

据了解, 目前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大多数是聘任制人员, 他们在组织选拔、职称评定、薪资考核、人事管理等方面与一般的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有一定的区别。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主要面临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稳定并巩固学生专职辅导员队伍;二是如何提高专职辅导员的业务素质, 以增强工作效能;三是如何加强专职辅导员的各种待遇, 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四是如何加强专职辅导员的自身培养, 建立相关的各项保障措施, 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为解决以上问题, 就必须建立一种包含聘用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个人发展机制等在内的长效建设机制。

1.建立完善的聘用机制

建立完善的专职辅导员选聘机制, 把好“入口关”, 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的前提。在选聘机制中要重点把握好专职辅导员的聘用标准和选聘程序。第一, 要严格聘用标准, 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来选拔。第二, 严格选聘程序, 辅导员的聘任工作应通过笔试、面试、机试、评议、考核等步骤, 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实行竞争上岗, 择优聘用。

2.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

建立专职辅导员培养机制, 重点要建立专职辅导员的学习制度和培训制度。第一, 要建立健全专职辅导员的学习制度。要定期组织辅导员学习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和法规, 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第二, 要建立定期的辅导员培训制度。要制定培训计划, 加强分类指导, 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将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一般业务培训与专题培训、脱产半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社会实践与学习考察相结合, 着力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

要根据专职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制定考核办法, 通过考核, 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工作做出正确的评价, 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他们奖惩、晋级、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为优秀的专职辅导员, 学院在评先评优和选拔干部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对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 应缓聘或解聘。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为鼓励有潜质的专职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 学校要通过严格的考核, 对考核优秀者在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对考评合格者, 根据个人意向和条件, 结合工作需要有序地安排换岗交流, 对考评不合格者应予解聘。要把辅导员的表彰奖励纳入学校年度总结表彰中, 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先进事迹, 充分肯定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5.建立完善的个人发展机制

建立完善的专职辅导员发展机制, 让专职辅导员有发展空间, 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专职辅导员作为高校青年后备干部、党政管理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辅导员的个人志向、自身条件和工作需要, 允许一部分专职辅导员在工作一定时间、经过一定锻炼之后, 转入专业教师队伍或行政管理队伍。要完善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办法, 专职辅导员既是高校教师, 又是管理干部。根据工作需要和辅导员的实际情况, 学校既可以按照专职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 也可以同时根据工作年限和实际表现晋升相应的职务待遇, 对连续从事辅导员工作满一定年限的专职辅导员, 可通过设立非领导职务岗位, 解决他们的职级和待遇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

[2]廖深基.对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8) .

专职辅导员视角 第7篇

一、研究生担任大学生辅导员存在的问题

高校需要一支学历高、素质高、业务强的学生工作队伍来支撑,其主体是辅导员。目前研究生担任大学生辅导员已成为辅导员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职业生涯现状正遭遇尴尬,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心态不平和,时刻处于变动之中。

普遍的社会观念认为,良好的教育可以提高未来工作的地位和收入,越高等的教育要对应越体面或待遇越好的工作。因此,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就业而是直接考研,或有的人工作多年后毅然辞去工作攻读研究生,期望在2年或3年后自己的人生会有一个好的发展,而现状是,他们毕业后发现工作并不像所梦想的那么美好,因此,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研究生到高校担任大学生辅导员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辅导员职业在整个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辅导员工作得不到别人的充分理解,在高校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也是学校教工系统的最底层,社会认可程度低。看到现实状况和老辅导员们的现状,他们认为辅导员岗位无前途,看不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无法找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因此,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担任大学生专职辅导员,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并不多。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应清醒认识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网络的普及,“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心理脆弱,崇尚自由民主,而不再惟命是从,针对此种状况,辅导员工作需要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所以辅导员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干”的职务,他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因此研究生担任大学生辅导员应摆脱以往的认识,充分肯定自己的地位,以此来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专职”辅导员不够“专业”。

目前,高校研究生专职担任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在专业结构上,并未局限于教育学或心理学类专业,各种专业都有。据调查,在辅导员中,文、理、工专业的都有,当然,跨学科教育可以实现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的优化,有利于辅导员和学生拓展视野,思想上撞出火花,有利于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业指导,同时也顺应了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中通才教育的趋势。但是这样的差异,将使学生对辅导员产生专业距离感,工作视野受限,不利于沟通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同时,在有些条件下,研究生辅导员带的学生的专业与自己专业不一致,尤其是文科专业的老师带理工科学生,理工科的老师带文科的学生,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要经历数年的刻苦钻研才能掌握的,而这样“文理工”专业思想不能统一的状况,决定了辅导员工作无法深入开展下去,至少是在学习上面就无法进行辅导,所以即使辅导员有着师范院校的教育背景,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不能成为一个很称职的辅导员,此种现象更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活动的开展班风、学风的建设,学生心理辅导等等方面,即使我们遇到此种问题,我们只能从在总体上、一般水平上进行引导,而无法把工作做细做精。然而,具备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一般愿意从事教师职业,而不愿从事辅导员职业,这就造成了一种错层效应,所以,辅导员应该尽量了解学生的专业,了解学生专业在考级、考证等方面的知识,以便于不但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更要从专业上给学生更好的建议,在有利于自己工作的展开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二、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积极组建辅导员研究团队,进行学生工作的研究。

首先,要充分利用研究生的研究背景和科研能力,以研究带工作,为辅导员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现在研究生担任辅导员的一般是“80”后人群,而针对学生一般是“90”,而这两代之间是最“贴心”的,因此,辅导员应抓住这个机遇,对学生管理工作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组织专职担任大学生辅导员的研究生成立研究团队,以团队形式开展学术研究和工作研究,尽可能发挥其科研优势,鼓励结合工作实践开展教学科研,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课题,丰富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开拓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空间、新视野、新平台;同时也提升了研究生专职担任辅导员队伍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素养和运用能力。其次,组织辅导员进行学术报告,以此形式,一方面有效利用校内教师资源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提升辅导员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二)关注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素质的提升,激励他们工作创新。

首先,职工培训在任何行业里都是企业发展的命脉,职工也想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辅导员队伍也一样,应组建辅导员培训机制,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邀请心理学专家、教学学专家、有经验的辅导员座谈等形式展开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努力提高其组织管理水平和工作技能,培养热爱学生的人文情怀。其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创新性紧密联系,担负着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使命,担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使命。因此在他们担任大学生辅导员工作中,要尽可能发挥其创新能力,建立工作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工作创新,鼓励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学生沟通的新方式、寻找工作的新切入点,让他们富有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使他们的工作有成就感,在工作中超越和实现自我。如评选工作创新成果、提拔重用、提高补贴与奖金、放宽工作空间。如此空间,有利于激发研究生担任大学生辅导员的责任感和创新潜能,让他们在压力下获得创新成果。

(三)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研究生追求民主,崇尚自由,时刻以是否符合民主原则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他们是有理想、有拼搏精神的人,专心学习,攻读研究生,为的是将来生活能更好些。他们很想把理想变成现实,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毕业时,社会并不能够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在担任大学生辅导员工作时,这种高学历低就业感充满了整个工作过程。他们强调民主,强调以人为本,也渴望人文关怀。一是在工作上的人文关怀。研究生,担任大学生辅导员这样特殊的群体,不能忽视他们的真实感受。他们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如工作压力、社会压力、自我施加的就业压力,研究生内心极度需要人文关怀。这里所说的工作压力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辅导员的一个错误的决定、一个不小心的动作都可能影响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要面对众多学生,处理各种繁杂的事务,其压力自然大。社会压力源于传统观念:研究生学历高,应该对应体面的工作,良好的待遇和轻松的环境。自我施加的就业压力是高学历低就业造成的自我压抑、自我否定。所以,在研究生面对较大的压力时,要引导他们自我调节和自我释放,领导也应该随时注意他们的动态,为他们排忧解难,倾听他们的声音,避免“重使用,轻心理”的情况发生。二是在生活上的人文关怀。现在高校,一般都要求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和学生们同吃、同睡,而这样的规定,使得辅导员个人空间相对狭小,几乎没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更多的是造成家庭的“现实性”破裂,比如:如果夫妻双方都是辅导员。针对此种现象,学校在对辅导员管理这块,比较合理的办法是,应实行辅导员值班制,根据各个院校院系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值班,既保证了工作质量,也给于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一定的人文关怀。

除此之外,还应建立良好的辅导员晋升机制,以此来更好的促使研究生在担任专业辅导员人生路上走得更平稳,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总之,高校辅导员工作团队需要在多方面进行努力,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组建一支优秀的队伍,为高校学生管理开辟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倩,倪志梅,陈秋凤.研究生专职担任大学生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6:139~141

[2].王文龙,林研,综义江.高校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构成因素浅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79~80

[3].侯智青.浅析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意识[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5:69~70

上一篇:“成长型”高职院校下一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